农村土地承包权

2024-10-16

农村土地承包权(精选12篇)

农村土地承包权 篇1

12316金农热线作为农民朋友的知心线, 不仅能够解答生产技术、市场行情的问题, 还可以提供诉至法院。政策解释、法律咨询等服务。近年来, 热线不断接到农村妇女离婚后土地分配的纠纷问题。本期《新农业》邀请李大超律师通过具体案例为大家讲解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

基本案情:

1995年, 李女士与丈夫结婚, 1998年全家3口人分得18亩口粮田。

2006年, 双方诉讼离婚, 其后李女士外出打工, 口粮田一直由前夫经营, 李女士未再婚。

2011年, 李女士得知其口粮田由国家回租经营, 按照租金标准, 她每年应得到3600元 (600元/亩) 的回租款, 遂向前夫索要, 未果, 诉至法院。

判决结果:

法院判决支持了李女士的诉讼请求, 李女士胜诉。

律师分析:

口粮田是妇女作为社员, 作为集体土地所有人的一名成员所应获得的一项财产, 是其获得口粮的法律手段, 事关她们的生存权, 这正是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如因离婚而剥夺妇女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 那么对于这些农村妇女来说, 无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靠, 从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0条明确规定:“承包期内, 妇女结婚, 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 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 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 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据此, 法院做出了以上的判决结果,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也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编后语:

土地是农村人口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和生产资料。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 许多地方的农村都有“出嫁女和离婚妇女不能分得或带走土地”这样的村规民约, 看似顺理成章, 实则严重侵害了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据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流动妇女土地权益状况调查》显示, 依照目前的农村习俗, 农村妇女离婚后土地往往依附于前夫, 女方很难从原属夫妻双方共有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中分得自己应有的份额, 回到娘家后往往也是无房无地。因为没有固定的房产甚至住址, 她们中很多人无处落户口, 有的只得将户籍关系暂栖在前夫处。在农村离婚妇女中, 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没有土地的“三无”妇女比比皆是, 并衍生出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这一特殊人群的正当利益诉求理应得到重视和支持, 她们的基本生活、居住、养老问题理应得到关注和妥善解决。尊重并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同样是农村社会逐步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

李大超:专职律师,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 现执业于北京盈科 (沈阳) 律师事务所;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12316辽宁金农热线特邀法律专家。

农村土地承包权 篇2

发包方:王香铺村民委员会贺营村民组(简称甲方)

承包方: 陈伟(简称乙方)

为了提高土地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将村集体所有闲置二十余年的荒地承包给乙方,由乙方垫资挖掘鱼塘,用于养殖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的面积、位置 土地的面积、位于贺营村民组..四至:南至:潢川搬运公司征地;西至:京九铁路;北至:小三队东至:货场路.面积为40亩。

二、承包期限 承包期限为30年,自2012年1月1日至2043年1月1日止。

三、承包费用年租金壹仟元。以乙方挖塘费用12万元递减顶抵。

四、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开发和经营所承包的荒地。

2、因拆迁、征收、征用、或其他政府政策影响享有补偿、赔偿的权利。

3、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

五、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法定代表 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变更或解除本合同。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 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六、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

甲方:王香铺村民委员会贺营村民组(代表)乙方 :

浅谈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6-1

1 当前农村土地承保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遗留问题

个别村土地延包时遗留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有的村当时采取动账不动地方式延包,实际土地承包不均,现在需要重新分配土地;有的村土地延包后的几年里又因为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抽调了农民的土地等。

1.2 人口回迁和新增人口造成人地矛盾

税费改革前有的村民为了回避统筹提留等税费负担外迁了户口,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这些人没有土地承包权,但农村形势和政策变化的吸引,使得他们要求回迁户口和分配土地;也有的家庭近些年增加了人口,按照他们的传统观念,增加了人口就要增加土地,而按照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承包关系要长期稳定,确需小调整的也规定了严格的条件。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地矛盾带有普遍性,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就会出现纠纷、矛盾。

1.3 违规违法调整土地

随着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违规违法调整土地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是个别村依然不顾《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不经过民主决议和必须的审批程序,随意调整土地,经常出现根据人口增减调整土地,有的甚至一年一调,被抽地农户往往有意见。还有的村在机动地能够满足新增人口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抽回减少人口农户的土地,或把减少人口农户的土地变为机动地收取土地承包费。

1.4 要均分机动地

有的村延包时有预留机动地、建设预留地、果园地等土地,这些土地有的到了承包期,有的已成了可耕地,现在村民要求均分这部分土地,但原承包户不肯倒地,产生纠纷。

1.5 土地流转不规范产生纠纷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很多农民由于当时税费的负担及种地效益低等原因,流转了土地,流转时又没有规范的手续,没有签订正式流转合同,只是口头流转,现在政策变好了,又想收回土地,这样双方就产生了矛盾和纠纷。

2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2.1 个别基层组织对土地延包问题重视不够

这些基层组织干部对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对存在的土地承包问题重视不够,对问题解决无措施无办法,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

2.2 基层干部群众传统的土地承包观念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冲突

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失地补偿的增多,农民占有土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要求增人分地,而不顾及法律的规定。基层干部如果不注意掌握政策,就难以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2.3 村级存在不依法行政的问题

有的村仍然按过去的管理方式来对待土地承包工作,违背《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规政策进行土地调整和土地管理,引发减少土地农户的不满,造成纠纷矛盾。

3 处理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建议

3.1 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好土地延包突出问题

各级农经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帮助基层组织处理好土地延包存在的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要总结好的典型经验,指导帮助基层组织对存在问题的村开展综合治理,在理顺好干群关系的基础上,做好延包完善工作。

3.2 加强土地承包管理

基层组织要对农村土地的小调整加强管理。土地小调整必须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和审批程序。对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合同化管理,各级要做好流转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机动地等土地的承包管理,把这些土地的发包纳入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和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范围,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发包,维护村集体的合法权益。做好征占农民土地的补偿工作,尊重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3.3 多渠道多办法解决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绝大部分可以通过基层予以解决。基层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依法办事,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基层调处有困难的,要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共同解决。要多渠道多角度解决土地纠纷问题。

参考文献

[1]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问答[J].河南农业,2004年02期.

[2] 路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关问题的探究[J].理论观察,2009年06期.

[3] 曲珍英.目前我国土地承包纠纷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王满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秦秀昌.谈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师,2004年02期.

[6] 郭荣朝,宋双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04期.

农村土地承包权 篇4

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律性质的评价分析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行政合同说和民事合同说。

(一)行政合同说

由于承包土地为村集体所有,法律又授权村委会为发包方,并以国家管理为目的,所以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认定为行政合同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通过签订行政合同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还同时获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因此随着土地承包合同相关制度的建立,行政合同管理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民事合同说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双方地位平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固定了主体双方彼此之间基于承包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主要功能并非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目标,所以从合同签订的程序和原则以及不履行合同的法律后果来看,都应该算是一种民事合同。

(三)新型合同应区别分类

作为一种新型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不能归入合同法中的任何一类,所以应该直接立法进行规制,与此同时,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也应当区别分析,集体与村民签订的责任制土地承包合同属于行政合同,集体与村民双方经过协商、个人有选择权和自主经营权的,以及集体与非内部成员之间签订的合同,应属于民事合同。

(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行政性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其行政性逐渐弱化,民事性越发突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对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实行债权保护。”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权属于民事权利。但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除了民事权利、义务外,发包方还享有一定的行政性权力,承包方也应承担相应行政性义务。

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定位

在合同的主体、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权利的救济方式等方面,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一)合同缺少行政主体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发包方一般是农村集体。根据我国《宪法》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集体不属于我国的一级行政机关。而行政合同的签订双方必须包括行政主体,但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均非行政主体,因此不符合行政合同关于主体资格的规定。

(二)行政主体当尊重民事权利

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性,目前法律上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认定与其内容不相吻合,甚至产生了“债权说”和“物权说”两种不同结论,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民事权利。所以对于行政合同中的行政主体来说,为了保证行政的民主化和效益性,它应当遵守普通合同的规则。

(三)法律定位的错位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设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民事权利,但因为发包方是集体,所以还是具有一定行政性,承包方也承担一定的行政性义务,这是法律在定位上的一种错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符合行政合同的规范意旨。

目前相关法律已明确将承包合同纠纷、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界定为民事纠纷。因此,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救济方式来看,其亦应当定位为民事合同,而不是行政合同。

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的立法完善

(一)应完善立法消除歧义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应当使农村集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事主体。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的主体地位问题往往会造成人们的误解,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中都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归属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情况比较繁杂,加之随着时代变化,各法律中有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并不完全吻合。所以应该以法律语言清楚、准确地传达立法意志,消除歧义。

(二)严格区分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

在我国农村社会,一般由村民委员会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但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功能往往左右了土地所有权的民事属性,所以应该将土地所有权管理的公私关系严格区分开来。

(三)将行政事务还给政府

村民委员会应该成为民事主体代表人,这样更有利于集体与村民关系的巩固,可以减轻行政负担。还应该取消合同范本,避免其中含有行政机关行政性法律关系的干扰,恢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民事合同属性,发挥其自有功能。

(四)科学认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我国农村社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行政性与民事性的混淆和纠缠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所以要尽快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的各种法律关系理清,在立法上严格区分其中的行政法规范和民法规范,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曾存在过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两方面的争议,在具体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的弊端。根据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当事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应属于民事合同。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篇5

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终止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依法成立后,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合同法》也规定了自愿原则这一合同法的重要基本原则。根据自愿原则,当事人不仅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也享有协议解除合同的权利。因此,土地承包合同成立后,在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可以协商;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随意收回承包地,是农村土地承包立法的关键条款和核心内容。但是由于土地发包方具有监督土地合理利用、保护土地的权利,特定情形下是可以收回承包地的(法定解除合同)。

二、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定解除。

指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没有履行或没有履行完毕前,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出现时,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关系消灭。根据《合同法》第94条规定,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一系列农村法律,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承包合同:

1、一是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目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遇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村集体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注意,不包括林地。

3、犯罪服刑被依法注销户口的农民的承包地。注意:对服刑时间不长,一两年至于几个月就将刑满释放的人,他们行满释放后回家继续务农,应当给予其生活出路,对他们的承包地可以不做调整,由其亲属耕种。

4、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为避免已有的承包地的承包方的继承人因继承而获得两份承包地,允许村集体收回该户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5、承包方农户丧失劳动力,无力继续耕种或者经营土地,本人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

6、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生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

7、国家建设的需要,承包方所承包的土地全部被依法征用或者批准占用的;

8、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并取得非农业户口的;

9、承包方迁入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取得成员资格并承包经营土地的;比如农村妇女出嫁,若是婆家所在地给出嫁女子承包地了,娘家的承包地当地村集体有权收回。

10、承包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村集体可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地。

11、解放军、武警部队现役军官(警官)或者转业后国家安置工作的士官,根据军队的有关规定,部队应当及时通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家属停发优待金,由其入伍前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承包地。

如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争议,应按如下方法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研究和分析

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61866万人。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国内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巨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关系到国民的人心向背和政权的生死存亡。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现状

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但该法仅仅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者和相关人员可以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却并没有明文规定仲裁机构的权力职责范围,也没有列出任何约束仲裁程序执行的明确条文,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可执行性大打折扣。因此,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摆在当前相关政府机关和部门的重要任务。

2006年6月,农业部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问题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通话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公开征求解决办法和意见,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征求意见稿,采集广益,寻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最佳解决办法。经过半年时间的对各种方案、意见的研究和讨论,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送审稿编写完成。在此之后的历届政府会议上,陆续有几百件法律草案提请讨论研究,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领导班子对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大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对仲裁机构的独立仲裁权有明文规定,坚决禁止社会、个人或行政团体干涉仲裁、执法行为的执行。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农村经营管理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中,行政、仲裁机关合二为一,同时行使行政权和司法仲裁权,严重违背了仲裁机构的独立仲裁原则。农村经营行政管理和农村土地承包司法管理本为两个互不干涉、各自独立工作体系,如果将农村经营管理掺杂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和调解工作中,则会增加仲裁工作办事流程,延长仲裁执行时间,导致仲裁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浪费,使承包方、受让方两方利益受损。财务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人员普遍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精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流程,将仲裁机构与行政机构严格划分开,是减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经费的有效途径,从而极大地缓解农村财务压力。

二、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作为法外解决手段,应有与诉讼、调解、协商等司法程序相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仲裁机构是脱离于行政机构管辖的独立单位,虽不完全排除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辅助和支持,却必须由仲裁委员会单独负责选举、选聘,行政部门机关坚决不得干涉其人事决定。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下发《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并颁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加强农村村务公开工作并扩大村务公开范围,财政部提出,尤其要严格要求农村财务公开的执行和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村务、财务公开管理工作系统。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中,务须加强对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过程公开管理,实现仲裁信息透明化,向承包方、受包让方公开调解、裁决、处罚情况,保障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纠纷仲裁案例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矛盾和纠纷占了较大比例。随着我国各项生物、环保、水利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工作广泛开展,因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承包期限内举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承包方应将承包土地交还发包方,对于已经领有林权证的退耕还林承包方,不给予土地确权登记。而对于以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承包土地的承包方,如承包代表人由于死亡或丧失民事能力等原因无法亲自进行土地经营权确认,则由家庭成员或合作社人员推举出一人代为办理确权登记。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无法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先进水准,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为了抓住土地这根救命稻草,许多农民工返乡向村政府讨要土地,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正常、顺利完成交接。因此,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中农民利益保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改进,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农民利益保障管理工作理念,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有利支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合理保护,尽可能地为进城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三、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民生、国计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工作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创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能保证土地承包纠纷及时得到解决,维护承包方和发包方的合法利益,灵活进行诉讼、调解流程,缓解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避免诉讼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加快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郝飞.关于我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的探讨[J]. 仲裁研究,2008,02:56-64.

[2]段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抉择[J]. 仲裁研究,2008,02:65-71.

[3]李长健,曹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理性思考与制度架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31-38.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篇7

1 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1) 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 在广大农村中, 还存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够的情况, 甚至有些地方至今仍没有开展延包工作的, 此外, 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户、机动地问题混乱、因妇女婚嫁以及农民进城务工等问题导致的经营权、承包权等纠纷。

(2) 农村耕地流转不规范。个别农村基层部门不尊重村民的想法, 强制流转村中耕地, 从而引发矛盾。还有就是村组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截留和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也存在着合同不规范, 口头协议等现象。

(3) 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农村耕地因国家建设需要或商业开发等原因被征用时, 补偿问题常常会成为引发纠纷的重要焦点。主要包括不及时和不合理的补偿两个方面的原因。

(4) 农村耕地收回与调整产生的纠纷。部分农村因地方发展需要而发生行政隶属变更, 乡、村组织并撤等情况, 个别地方会以此为由, 对农村耕地承包和经营权进行变更, 其中难免产生不公平合理之处, 从而导致纠纷。

2 土地仲裁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1) 由于我国的土地承包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在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时, 仲裁工作必须符合目前我国国情、乡情、民情, 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 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 在原则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农民解决纠纷。

(2) 坚持政府的指导。政策性和专业性是解决复杂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重要基础, 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 维护农民权益、保证仲裁质量。

(3) 以化解纠纷为目的。要尽量通过调解来解决和化解矛盾纠纷, 争取在进入仲裁程序之前解决问题。首先应发挥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准确找出当事双方的矛盾焦点和难点来解决纠纷, 一切工作要围绕化解纠纷为目的。

3 加强和提高仲裁工作水平的方法

(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在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以解决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中存在的难点和死角, 同时也让许多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仲裁的案例能够有更加详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2) 仲裁机构的独立和中立。仲裁委员会具有准司法性, 为了确保仲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应该将仲裁委员会从行政机关的附属中剥离。淡化该仲裁机构的行政性, 突出其契约性、民间性和中立性, 避免行政干预, 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3) 仲裁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为保障仲裁工作的高效、准确和司法公正, 应在仲裁机构安置高素质人员, 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仲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对仲裁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试, 并对合格者颁发专业证书, 要求其持证上岗。

(4) 完善仲裁工作联动机制。采取村、乡、县三级联动的机制进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逐级处理, 便于各级仲裁机构及时调解问题。

土地仲裁部门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建设, 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才能切实有效地落实好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 为农民提供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仲裁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文, 邬砚.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09 (00) .

农村土地承包权 篇8

2014年底,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把稳定承包关系、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 摆在首要位置。为落实中央要求, 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组织开展试点, 经过四个阶段, 发展到今天。去年在试点的基础上, 又选择了山东、安徽、四川3个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选择27县开展相关工作, 到目前为止, 全国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县有1988个, 涉及1.3万个乡镇、19.5万个村, 3.3亿亩承包耕地。应该说这项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从试点的情况看, 各个地方反映是积极的, 工作是深入的, 采取了很好的做法, 也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 化解了大量过去沉淀下来的相关矛盾, 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了很坚实的基础, 得到了基层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广泛欢迎和认同, 为进一步扩大相关试点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为确保试点工作的质量, 农业部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等3项行业标准, 联合国家档案局下发了档案管理办法。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必要的经费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中央财政设立了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的专项资金, 并及时拨付了2014年试点经费。同时农业部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 充实人员力量,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有序推进了相关工作。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要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 采取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办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工作。在总体部署上, 中央要求在稳定扩大试点的基础上, 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在试点安排上, 各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不求齐步走, 不搞“一刀切”。这项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 既要解决问题,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又要防止引发矛盾, 真正做到群众认可,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 要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坚持依法办事, 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核心是确权, 重点是登记, 关键在权属调查,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好工作。要在扎实做好承包档案资料清查、权属调查的基础之上, 完善承包合同、建立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2015年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好《意见》的落实, 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确保抓铁留痕、抓住实效。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督导检查。督促新增的9个省, 也就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甘肃、宁夏、吉林、河南、贵州。这9个省整省试点和其他非整省试点地区抓紧制订工作方案, 并及时报农业部备案,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完成工作质量, 确保资金安全使用。二是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抓紧修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 尽快出台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加快建设信息应用平台。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因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一项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工作, 实践中有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政策性也非常强。

所以, 怎么样解决实际问题, 制定和完善好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对确权确股不确地、与长久不变如何衔接等共性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 及时提出政策性建议, 为下一步完善政策和修改相关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举措 篇9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到位问题。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没有全面发放到户, 农民心里不踏实。二是有的地方集体预留机动地超过了耕地面积的5%限额。三是仍有少数地方城郊农村出嫁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四是外出务工农户的承包地极少数地方甚至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搞竞价发包。

土地流转中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的乡村组织违背农民意愿, 强行组织土地流转。二是有的村组织在流转中侵占农民合法流转权益。三是在流转中改变农业用途:有的搞非农建设和开发、有的搞植树造林。四是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对象不明确。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私自流转, 口头协议, 现在免税补贴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虽有协议, 但由于土地升值,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或提高承包金, 受让方不同意, 有的承包户把土地交给村里, 通过口头协议代为管理, 村里发包几年甚至十几年合同没有到期, 原承包户索要承包地。

承包土地被征用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一是不尊重农民知情权、征地项目、补偿标准不告知农民。二是补偿不及时, 补偿标准低, 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补偿标准更低。三是克扣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 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机动地”、“五荒地”和“册外地”发包引起纠纷问题。过去承包金低时, 农民对这几类地谁来承包, 承包金高低并不关注, 现在地价升值, 甚至成倍上涨, 农民纷纷要求承包, 通过多种办法翻旧帐, 找漏洞, 试图推翻原来的发包合同, 与原承包户发生纠纷, 甚至部分农民以种种理由要求现承包户终止合同, 按人口全部平均分掉或按户平均承包这些土地。

缺乏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机制。多数地方土地承包纠纷主要通过信访渠道解决, 而信访部门在处理纠纷时, 由于缺乏依据, 矛盾往往集中到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 问题一时得不到妥善解决时, 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 造成反复上访, 越级上访。

2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涉及面广, 表现形式多样, 针对这些问题, 今后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 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 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确保规范有序。

继续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是加强学习宣传。要继续采取贴进农村, 贴进农民的多种方式,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学习宣传, 一方面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律水平, 增强依法行政,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土地承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各地要按土地承包法要求, 修改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制度。

规范机动地管理。集体机动地要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的基础上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发包, 严禁搞暗箱操作或仗权发包。同等条件下机动地发包优先发包给本集体组织成员。机动地发包合同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依法鉴证。承包的机动地任何人不得转包、转让他人。机动地原则上一年一发包, 最多不得超过三年。以前合同制定承包期较长, 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 应保持不变;按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 需要调整承包合同的, 按规定的承包期进行调整;按规定应解除合同的, 解除后按新的承包期发包。机动地发包收入计入集体积累。

积极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离田从事其他经营或劳务输出的农民, 要支持和鼓励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维护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 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截留、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收益。要坚持按程序进行流转。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输出方和受让方要签定流转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 要经发包方同意, 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 要报发包方备案, 流转合同必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鉴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依法审核合同, 对约定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或容易引起纠纷的, 要建议双方做必要的修改。

继续抓好延包后完善工作。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延长土地承包期中由于工作不细致, 使部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土地或承包经营权证未完全落实到位, 存在着一些遗留问题, 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彻底解决, 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纠纷隐患, 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抓紧组织做好有关延包后续工作, 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承包合同没有落实到户的, 必须抓紧落实到户。再一方面, 超限额多留机动地的要将多留的机动地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包到户。

妥善处理征用征收或占用农民承包地问题。凡征收集体土地的要按规定足额兑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未足额到位的, 限期兑现到位。

保证“户在人不在”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土地延包时得到承包地“户在人不在”的农户, 凡是愿意继续承包的, 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地;愿意将土地承包权流转的, 应支持鼓励其依法流转;不愿意继续承包后应办理相关手续, 退给集体。土地延包时, 未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要求承包的原则上应同意其承包土地。承包地可在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在人不在”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要承包地协议的, 从其待定。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农业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干部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依法建立健全调解仲裁工作体系,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培训。使这部法律尽快运用到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去, 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 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土地纠纷问题, 影响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论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存在主要问题及表现及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的研究 篇10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存在的形式与原因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存在的形式

1. 先弃后取,引发纠纷。

一些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后,没有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荒芜,其他人趁机利用,进行种植。现在承包人以土地经营权是自己所有为由,要取回土地及其上的农作物,与种植人发生纠纷。

2. 主体毁约引发矛盾。

在国家土地政策没有落实前土地已承包给他人,随着国家对土地政策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村民觉得吃了亏,便想毁约,从而引发矛盾。

3. 工作不细、分配不公,引发矛盾。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有的村民外出务工多年,村里便没给分地;有的虽然户口在本村,但因已外嫁他乡,村里也没给分地;还有的当时分地时遗漏了,因当时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去及时纠正,这些问题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4. 新生儿的不断出生,引发矛盾。

因在二轮土地承包中规定土地30年不变,新生的孩子就分不到土地,虽说规定做小调整,但村里的机动地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多人口的需要,从而引发矛盾。

5. 土地品质下降,引发矛盾。

自然灾害的增多,使有些地块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地质量下降,而机动地有限无法更换土地,从而引发矛盾。

6. 领导人的随意性引发矛盾。

村委会在发包土地过程中,单方随意决定提高承包费标准,有的将一块地多头发包,前一合同没有依法解除的情况下,即将土地发包给他人,导致承包户之间发生冲突。还有的村干部调整后,“新官不理旧账”,随意撕毁或修改以前的承包合同、随意调整承包土地的面积、范围,从而导致纠纷。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因

1.“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

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历来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而作为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承包权利是农村利益关系的核心,但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缺陷和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将长期存在。

2.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主体缺位、权能残缺等弊端。在我国现行法律中,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并没有明确规定。主体的不统一导致对农民土地承包进行多头指挥、根据各自利益曲解国家土地政策和发包时互相拆台,令农民无所适从,这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出现。而在解决纠纷时,经常出现所有者缺位,各主体不愿意承担所有者责任而使矛盾放任自流。另一个弊端是,各主体根据各自利益,纠纷处理是偏袒一方,甚至造成各主体之间的争端,从而扩大了土地承包纠纷。

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缺陷主要有: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容易受到来自发包方的干预和侵犯,缺乏法律的严格保护和稳定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过短。在第一轮的土地承包改革中,土地的承包期被规定为15年,在1998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将承包期延长至30年。但从农地使用的效率以及各国的经验来看,30年仍然是一个短期限。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安全感,实证证明,在合同期限过了一半后农民在投资时,会对土地的重新分配更加敏感。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内容并非由法律明确规定,而是由当事人在农业承包合同中约定,往往不甚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农地使用制度的稳定。

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为了解决土地承包权利的刚性和要素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土地流转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尽管《农村土地承包法》单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节,重点以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力作了限制,但未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否随意调整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谋取自身的利益,不仅在于法律的规定,更在于国家执行法律的决心和能力,以及对农村面临的财务问题的解决程度。如果基层组织仍执行众多的职能,面临很多的任务,却缺乏相应的合法经费来源,加上财政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完善,为确保任务的完成,上级政府就可能对基层组织侵犯农户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然模糊的农村土地权利界定和农村土地“流转”能够给各级行政机构和人员带来巨额的收入,那么维护当前这种模糊的农地权利和农地“流转”体制的“利益集团”便具有充足的动力。

二、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则和办法

(一)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应坚持的原则

1. 坚持土地公有、稳定家庭承包原则。这是大方向,不可偏离。

2. 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这是审判服务与经济的要求。实务中应对破坏地力、危害环境以及弃耕撂荒等行为严加惩治,勿使当事人因破坏土地资源而获利。

3. 平等保护原则。

这是审判工作本身性质决定的。国家、集体、个人均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不得借口维护国家或集体利益,侵犯承包方的合法权益。

(二)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办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把妥善处理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要充分认识到,能否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直接关系到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保护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要增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2. 搞好调查摸底,把握工作方法。

及时调处承包纠纷是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工作中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组织力量对本乡镇土地承包纠纷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系统掌握土地承包纠纷的信息,为依法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准确依据。对排查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二是要深刻分析承包纠纷的类型、引发原因和特点,分类提出妥善解决的具体意见和方法。特别是对土地承包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要在严格执行政策,尊重农民意愿,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妥善予以解决。三是运用协商、调解和仲裁等多种方式,及时调处承包纠纷。处理土地承包纠纷要坚持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为依据,在此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利于农业生产原则,综合运用民主协商、政策调解、依法仲裁等多种方式调处土地承包纠纷。

3. 全面落实政策,兼顾各方面利益。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要以全面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为前提,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对于在土地延包后机动地超标的,不论出于任何原因,原则上都要将超出部分均分到户。对于超标部分原采取招标承包且合同未到期的,能够依法通过民主协商解除合同的,应及时解除,实行家庭承包。二是认真解决一些村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土地延包前实行招标承包,也已形成棚室、苗木等生产基地,合同未到期且属机动地超标的,坚持既不破坏现有生产,又要保证政策落实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政策和法律,在履行民主程序后,通过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三是对于一些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争议,应在弄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会同土地管理及法律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界定。

4. 超前防范,落实管理制度。

从当前看,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应重点落实以下五项管理制度。一是民主公开制度。对于实行家庭承包的,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履行民主程序,确定土地承包方案,在依法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由乡镇农经站协助村级签订合同。对于其他方式承包的,要在乡镇合同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广播、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等形式进行公开,让广大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防止村干部“暗箱操作”。二是鉴证制度。凡土地承包合同,在签订后一律由乡镇农经站进行鉴证,并把合同鉴证过程作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审查过程,以防止新的病态合同的出现。三是回访检查制度。在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后,乡镇合同管理部门每年至少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一次回访检查,听取承包双方对土地承包合同发行情况的意见,看合同是否能够正常履行,有没有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凡发现“病态”运行的,都要及时给予调整、完善和修订,以消除隐患,确保土地承包合同的正常履行。四是归档管理制度。对于土地承包合同,由县级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文本,一式三份,承包双方和乡镇合同部门各执一份。同时,在乡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档案,实行归档管理,并统一规范档案管理内容。五是调解、仲裁制度。各乡镇充分发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的作用,做好本乡镇范围内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及合同纠纷调处工作。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各乡镇要逐步建立由农经、司法、林业等部门组成的农业承包合同仲裁机构。在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上,要坚持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在纠纷发生后,由村级和乡镇合同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尽量通过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经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再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申请仲裁或者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

三、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群众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如何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中依法调节农村经济关系,推动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课题。

摘要:我国农村是当今社会矛盾最集中和突出的地方,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不断,其表现形式是先弃后取、毁约、土地分配不公、新生儿的不断出生、自然灾害增多、村委会单方随意提高承包费标准等。导致土地承包纠纷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完善。我国应在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土地公有、稳定家庭承包,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平等保护等原则。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调查摸底,把握工作方法;全面落实政策,兼顾各方面利益;落实好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纠纷做到超前防范。

关键词:农村社会,土地承包纠纷,解决原则与办法

参考文献

[1]叶剑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王涿.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

[7]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制度完善设想[J].经济问题,2001(1):36-39

[8]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出版社),2004(3):27-34

农村土地承包权 篇11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土地综合利用;整体效果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15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土地的发展,而农村土地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土地的承包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进城务工,这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机遇就是给土地承包流转创造了机会,农村经济可以从整体效益上得到提升。所以,认识到土地承包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1 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问题的探讨

1.1 土地流转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劳务输出的影响下,在小额贷款创业、妇女创业贷款、富民安居工程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同时也在土地制度的保障下,使很多有创业理想以及有创业基础的农村人放弃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将自身所拥有的土地流转了出去,集中所有精力走向创业之路。但是,由于这种流转过程的不规范性,也给管理农村土地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多麻烦。具体表现为土地流转的任意性,流转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通常情况下,村民们都是通过口头协议或者很简单的书面合同就将自家的土地进行流转,合同里面没有对义务和权利的具体规定,也没有违约责任的具体条例,所以根本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1.2 资料备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土地档案资料是有相关依据的,但是,随着农户自身家庭结构出现一定的变动,随之农户的家庭土地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动,一些外出打工或者一些外来人员的进入,每一年都会发生变更、分户、互动、转包等情况。发生这些情况后,管理承包土地档案记录的人员如果不及时进行登记,由于备案和登记的不及时,导致农村的土地台账变更登记的不准确,所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档案所记录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1.3 相关政策上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土地政策问题是一个需要细化的问题。土地政策都是国家或者省市制定的,这样的背景下政策的实施范围就是全市乃至全国。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大的土地政策很难满足所有地域土地的发展,甚至有的时候,全国的土地政策还给地区的土地发展带来了障碍。当前,在很多农村的土地承包相关政策方面都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所以,政策措施的不全面,是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而且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方面来说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很多土地的相关政策的规定又不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不能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在政策实施的时候也很不到位。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解决了政策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才能正常、有秩序的进行下去。

2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组织服务机构

农村各级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机构建设的强化,组织的健全以及在服务意识方面的加强,采取这么多的措施就是为了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可以获得一个积极效果,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提供得力的机构支持与智力保障。与此同时,为了全方位地促进土地承包管理,必须加强服务意识,这点非常重要。

2.2 努力加强支持引导力度

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出现的新的做法以及新的方案,积极行动起来,要拥有一个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的态度。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在工作上再多加引导,大力增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实际效果。

2.3 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当中是存在诸多的实际困难的,在农村经济中也有着许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考虑到这方方面面所存在的困难因素,我们更应该稳步前进,坚持工作原则,农村经济发展是离不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因为只有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才能够在实际效果上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达到在稳步发展中进步的效果。

3 结语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是针对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我们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到土地承包的的重要性,还需要从土地承包管理目标、政策,组织结构的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从而才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总体成效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法规选编[G].乌鲁木齐,2009.

[2]翁士洪.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执行偏差——对小岗村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01).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研究 篇12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

(一)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起因与诉求。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信访事件呈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农村信访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主要有五种类型: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要地引发的纠纷。

二轮土地延包前 (1998年以前) , 外出务工农民把承包地以口头形式交回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由他人代耕, 由于经营土地需要承担税费 (三提五统、农业税) 和两工 (义务工、劳动积累工) , 且交回或代耕的土地大部分质量差收益相对较低, 所以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参加二轮土地延包, 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完成上缴税费任务及两工, 将其耕地发包给了其他村民耕种, 并签定了土地承包合同, 核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村税费改革后, 特别是近几年, 种地不仅不收取税费, 国家还给予补贴, 而且补贴的项目和额度逐年增加。同时, 城市的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铁路、高速公路修建等征占了一部分土地, 被征地农民得到了一定补偿。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参加二轮土地延包的外出务工农民纷纷回乡要求重新承包土地和参与征占用地补偿费的分配, 形成了上访事件。

2. 违反政策的村民要求承包土地引发的纠纷。

二轮土地延包前出生的计划生育超生子女和长期拖欠农业税费的农户, 个别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 在二轮土地延包时没有给这部分人发包土地, 现在这部分人员要求重新承包土地和参与征占用地补偿费的分配, 形成信访事件。

3. 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村民之间, 通过口头协议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互换、转包、转让, 因流转的土地被征占用, 在征占用补偿费的归属上发生纠纷, 形成信访事件。

4. 出嫁女返乡要地引发的纠纷。

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抽回出嫁女的承包地, 重新发包给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村民, 现出嫁女回乡要地, 并要求获得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和参与土地征占用补偿费分配的权力, 形成了信访事件。

5. 土地征占用补偿费分配引发的纠纷。

由村民耕种但没有纳入合同管理的耕地和没有发包属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四荒地”被征占用后, 在补偿费分配上村民之间意见不一致, 产生纠纷引发信访事件。

(二) 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法律依据与效果。

鹤岗市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调解、复查、复核与仲裁的办法解决;二是通过司法渠道依法解决。据调查, 目前, 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上访事件80%以上是通过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调解与仲裁解决。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事件情况复杂, 涉及的政策、法律、法规时间跨度大, 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的难度很大。通过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调解, 使大部分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解决。无法调解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按照信访程序, 首先由所在地镇政府进行调查, 提出解决的办法;信访人对解决方案不满意的, 由旗县区政府进行复查, 提出复查意见;当事人对复查意见有异议, 由市政府进行复核, 提出复核意见, 同时信访程序终止。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调处的依据与效果是:

1. 没有参加二轮土地延包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要地纠纷问题。

1998年二轮土地延包时坚持了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 基本上是在一轮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进行了顺延。延包初期广泛进行了宣传动员, 做到了家喻户晓, 外出务工没有返乡参加二轮土地延包的农户当时基本上是自愿放弃了农村土地承包权。但是,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 (以下简称《紧急通知》) 精神, 这部分村民只要户口仍在农村, 就有继续承包农村土地的权利, 同样享有与其他承包农户一样的权利。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对这类信访问题的调处意见是:从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耕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耕地中给信访人解决承包地;征占用地补偿费集体部分的分配, 信访人同其他村民享受同等待遇。从2007年开始, 调处的此类信访事件没有出现复访现象。

2. 二轮土地延包前出生的计划生育超生子女和长年拖

欠农业税费的农户没有参与二轮土地延包, 现要求承包土地等信访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紧急通知》指出“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欠缴税费和土地撂荒为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 已收回的要立即纠正, 予以退还”。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紧急通知》的规定与要求调处此类信访事件, 调处意见是:计划生育超生子女和拖欠税费农民, 只要户口仍在农村, 就有承包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土地的权利, 建议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从依法预留的机动地、依法开垦和新增加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耕地中解决这部分人的承包地, 同时这部分村民与其他承包农户一样享有征占地补偿费集体部分的分配权。从2007年开始, 调处的此类信访事件没有出现复访现象。

3. 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抽回出嫁女承包地的问题。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精神, 对于出嫁女返乡要求承包土地和享受其他权利的, 调处意见是:出嫁妇女, 只要户口目前仍在原集体经济组织, 就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有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权利和其他相应的权利。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依法预留的机动地、依法开垦新增加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耕地中解决。已经调处的此类信访事件没有出现复访现象。

4. 征占用土地补偿费分配问题。

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占用地补偿费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精神, 对这类问题的调处意见是: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主要用于被征占用地的农户, 分配方案必须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部分, 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已经调处的信访事件, 目前没有出现复访。

5. 二轮土地延包后, 由于土地流转纠纷产生的信访问题。

按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指导矛盾双方依法协商解决, 协商解决不成的, 在调查复核的基础上, 提出的解决意见是:谁拥有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谁就享有该土地的应得利益。土地流转纠纷大部分是由于流转手续不规范, 基本上是口头协议引发的, 流转的性质很难鉴定, 因此, 大部分信访人对调处结果不满意, 最终通过司法程序进行解决。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层调处机构缺位, 矛盾纠纷不能有效化解。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镇、村基层组织由于熟悉当地的具体情况, 如果调解的力度大, 很多土地承包纠纷矛盾可以在当地得到有效化解, 形不成信访事件。近年来,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 大部分镇级农业经营管理机构撤并, 没有专职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人员, 对农村土地纠纷矛盾调处乏力, 致使一些能够在基层得到化解的纠纷发展成为了信访事件。

(二) 仲裁机制不健全, 不能有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

目前, 全市旗县区农村土地仲裁机构基本建立, 但仲裁工作不能够正常开展, 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 裁决难。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主要依据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和有关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 由于有些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发生时, 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没有出台, 开展纠纷仲裁时依据不足、难裁决;二是取证难。由于矛盾双方及相关证人都居住在同一个村, 矛盾纠纷发生后, 一方面是相关人员不愿举证, 另一方面是证据不统一, 不同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各异、且互相矛盾, 给客观公证地裁决造成困难;三是执行难。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 (事) 件的标的物是农民的承包土地, 执法部门强制执行难度大;四是缺乏仲裁经费, 工作开展难。土地承包纠纷仲裁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 交通费用、办公费用耗费大, 由于没有专项工作经费, 制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 纳入合同管理的承包地面积与农户实际耕种面积不符, 合同外耕地产生的纠纷难调处。

巴彦淖尔市普遍存在农户承包地面积与实际耕种面积不符的现象, 目前, 国家和自治区对农户合同外土地的管理,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政策上都没有明确规定, 由此引发的纠纷, 调处依据不足。按照1998年巴彦淖尔盟委员会《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实施意见》 (【1998】31号) 精神, 对于开荒地, 原则上是“谁开垦、谁经营、谁受益”, 但没有明确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开垦者的义务, 以及受益年限等。这部分土地发生纠纷, 调处起来困难较大。

三、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一) 依法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认真开展合同外耕地的确权工作。

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农村土地突出问题和开展合同外耕地的确权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重点解决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的遗留问题,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签、补发和换发工作。同时, 要研究解决开荒地和合同外耕地的问题, 认真做好确权工作。

(二) 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制,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 健全和完善仲裁机制,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仲裁工作正常开展。

(三) 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 协调配合, 共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事件, 产生的历史原因复杂、时间跨度大, 调处解决所运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覆盖面广, 涉及多个部门。在调查取证和调处时, 需要旗县区、镇、村组和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四)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

各级农牧业部门、档案部门要做好旗县区、苏木镇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 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档案有专人管理、有专柜存放、有专用档案室保管, 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完整。

(五) 加大督查力度, 确保调处结果落到实处。

上一篇:孕妇的合理饮食下一篇:日常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