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2024-09-04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共11篇)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1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的基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近年来,泸县农村土地流转正在加快,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笔者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规范流转、促进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规范流转,助农增收。

一、泸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012年开始,对泸县福集、兆雅、得胜、方洞、加明、玄滩等14个镇的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村土地的流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劳务输出,转包土地

泸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3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一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泸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挑战方面,劳动力的输出造成泸县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失,部分耕地无人可种,粮食生产面临威胁。同时劳动力的缺失,也给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流转的机遇,其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土地。如兆雅镇共有农业人口38 452人,其中18 670人外出务工经商,每年外出劳务收入达9 800多万元。该区域土地流转率达到39%,农户间土地流转率达42%。上述区域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采取转包土地的形式,将其承包的耕地自愿转包给留村务农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向种田能手转移。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由原承包户继续承担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2. 招商引资,租赁土地

引进外来投资,建立公司或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利用外来资金,盘活了土地资源。如兆雅镇在近两年共引进外资8 000多万元,租赁土地4 000多亩发展花卉苗木,创办兆丰花木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吸纳剩余劳力3 000多人,花卉苗木年销售收入9 000多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潮河镇后湾村128户农民通过租赁方式,开发承包500多亩荒山,用于发展优质龙眼,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两例均采用租赁土地形式来实现流转。

3. 建立园区,流转土地

通过政府引导,建立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如得胜镇通过引导开发,建立了1个较大规模的生态蔬菜科技园,流转农民承包地1 000多亩,已投资2 000多万元,吸收农村劳动力500余人。示范园区的建成将彻底改变泸县这个百万人口大县无蔬菜基地的历史,将示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集中规模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4. 集中连片,互换土地

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经营的土地分布较宽,地块零散,不易管理和经营。为此,农民间通过自愿协商,采取基本等质等量、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协议,相互串换地块,使零散的土地基本达到集中统一,逐步实现集中经营、区域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从上述土地流转类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自愿转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都会根据季节不同寻找承包方,自行协商,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我转包,一般时间不超过1年;二是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按规定优惠政策,提供各种信息及配套服务,引导农民采取自愿的流转土地,即协议流转。双方通过村组同意,本着平等互利原则,按正常程序采用转包、租赁、入股、互换、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签订合同,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正在起步,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土地流转的因素:

1. 发展滞后,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村集体土地大量流转的前提。但从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看,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迟缓,农村二、三产业还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不可脱离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此,多数农民只能采取简单的再生产兼外出打工的方法,解决暂时劳动力短期过剩的问题,这就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村集体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农村土地就无法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无法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用土地的产出率。

2. 信息不畅,增收无门路

农村信息不畅通,转产致富缺门路,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大障碍。地域广、交通不便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特征,这就导致农民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致富的信息,发展其他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此,多数农民只好围绕有限的土地,进行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农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

3. 科技水平低,组织不健全

农民科技水平较低、无技术、缺资金也是阻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农民无发展其他产业的门路,即使有了门路也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不懂技术而无法发展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离乡不离土,土地流转只是短期行为,无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此外,个别农民虽然有了门路、技术,但由于资金短缺,同样无法发展。农村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完善,也影响了农村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4. 期限较短,发展受限制

据调查,目前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都是由于季节性外出打工、经商等时间决定,一般不超过1年,很少有超过两年的。由于转包期限过短,势必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如急功近利,搞掠夺式经营等,耕地越来越瘠薄,水利设施越来越陈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

5. 弱化手续,程序不规范

目前大部分土地流转多为农民自发形成,双方有时为了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及履行必要的手续来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时就利用“口头协议”进行私下流转,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土地流转无序进行,并且常常引发纠纷,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

三、规模流转应采取的措施

1.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流转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土地有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制定出促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引导土地流转方向,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2. 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力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拉动当地的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在流通领域中获得收益,通过比价效应,可以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各镇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招商引资、土地入股或转让承包等多种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吸收当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部分劳动力从自家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既可以增加就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地流转的规模,促进规模经营,促进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农业。

3.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部门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学习参观,让农民走出去开拓视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要广开思路,收集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技术,广开致富门路,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能使大部分劳动力得以转移。

4. 开展确权登记,奠定流转基础

2012~2013年,泸县开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就是要建立起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它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目前,泸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福集镇顺利开展,2013年将在全县铺开。泸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旦确权登记完成,将为今后泸县规模土地流转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5. 规范流转行为,依法促进流转

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严格合同手续,规范制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管理轨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五大原则:一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土地流转无论是哪种类型,其土地原始所有权的性质保持不变;二是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愿,绝不能行政命令来强制执行;三是效益原则。土地流转必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的增收、当地环境改善等;四是公平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公平原则,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及农户之间的利益关于;五是要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 健全各种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土地流转是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应当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县区应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或农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利用电脑联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负责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相关政策宣传、供求信息的发布传输、推介经营项目、签订流转合同、调处各种纠纷,并指导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工作,同时发挥县级土地仲裁机构的作用,依法依规及时化解在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二要建立价格指导机制。县级应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片区制定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作为供求双方的谈判依据,具体价格要由转受双方协商确定,政府只能指导不能包办;三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为广大土地流转者解除后顾之忧,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得以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2

提高农业生产力

——对蒙阴县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中共蒙阴县委党校 刘 强

刘 强,1975年2月生,男,蒙阴县委党校 讲师,教研室主任,本科。联系电话(0539-7149916,***)。

【内容摘要】所谓土地使用权流转,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框架下,农地产权结构被分解为三种权利,其一是所有权;其二是承包权;其三是经营权(使用权)。因此,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国家允许农地合理、有序地流转,是我国农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充分调动和保持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推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蒙阴县按照中央土地政策的精神,坚持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家庭承包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把它作为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抓好土地整理、主体培育、形式创新、机制完善,使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字】农村 土地流转 提高 生产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当前,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 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全县地貌,深受构造、岩性、气候、河流等内外营力作用的控制和影响。整个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北西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陵区占27%,低山丘陵区占54%,准平原区占10%,水域 占9%,现有耕地面积47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2.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其中互换面积1.36万亩,转包面积0.97万亩,租赁面积0.3万亩。

1.蒙阴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作为一个山区县,蒙阴县丘陵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4%,土地流转势在必行。1998年,土地实行二轮延包时,由于土地地级过多、级差过大、农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的七零八落,有的甚至十几处,每块面积往往只有几分几厘,难以实现连片开发,严重影响了土地产出效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土地实行有序流转,促使小片归大片,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使农村土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零星种植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切实搞好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在联城乡许家沟村进行了土地流转试点。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土地流转问题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特别强调要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2009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让农民自愿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去流转土地,或者阻止不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在政策的引导下,蒙阴县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原则。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指示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蒙阴县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全面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完善了二轮延包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共落实土地承包面积44.6万亩,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为土地流转打下了基础。

二是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坚持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政策为依据,以农户自愿为前提,以双方协商为基础,达到双赢效果。

三是坚持土地向连片开发集中原则,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更要方便农户耕种,因此通过流转,实现土地连片开发是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2.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互换 即承包户之间为方便耕种管理,交换其承包地块的使用权。这种土地流转方式在蒙阴县比较普遍。近年来,农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有计划、有组织的 沟通农户互换土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既方便了耕种,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土地的连片经营,也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创造了条件。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了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一大特色,自2002年以来,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00多个,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界牌镇双河峪村富民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建社伊始,合作社就积极引导社员进行土地流转,全社共流转土地400余亩,实现了连片开发,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组织社员兴建塘坝3处,建水池56处,修生产路2600米,目前全社共发展蜜桃260亩。联城乡许家沟村共有144户,400多口人,该村有600余亩未开发利用土地,其中有多户农户承包地。该村于2002年组建了三个合作社,并以这三个合作社为依托进行了土地流转,将原来分散多处的农户承包地,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了流转,每个合作社通过流转得到了200多亩土地,并由合作社按人口分配到户,为合作社建立一社一品的生产格局创造了条件。坦埠镇中药材协会流转农户承包地1100余亩,现年生产优质药材种子5万余斤,取得经济收入62万元,带动入会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再如野店镇南晏子村952人,人均耕地1.5亩,近年来,该村建立7个合作社,9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调整互换和开发整理土地1200亩,形成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

转包 即承包方将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原承包方与转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变。据调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承包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的承包户,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则从事第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务农人员相对减少,无劳力户或外出务工经商户将自己的承包地转包出去,既保证了农户的土地收入,也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二是年老体弱,无力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

出租 即承包户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本村外的他人经营以获取租赁收益。蒙阴县旧寨乡采取这种方式流转土地120亩,占流转面积的1.8%,主要是租给了企业。例如山东中信钙业有限公司、蒙阴九寨水泥粉磨有限公司、蒙阴县边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均采用这种方式从北楼、八里庙子、西彭吴等村租凭土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美华农业(原润东果蔬汁)有限公司是蒙阴县招商引资来的一个大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该企业为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计划租赁农户承包地3000亩,目前已落实300余亩,既为农户增加了收入,也为公司进行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基础。采用租赁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出租户不仅获得了土地租赁收益,还可利用农闲季节,进入当地的工厂打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有利于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蒙阴县土地流转的特点

蒙阴县土地流转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既保证了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又从根本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取得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经营者获利益的“三赢”效果,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的动机发生了变化。在免征农业税前,村组织和农户流转土地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免征农业税后,不论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二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二是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种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他们的惜地意识提高,流转的土地由当初的撂荒耕地扩展到整合农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已由原来在亲戚、本村、本乡的农户之间进行,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来企业。三是土地流转的市场取向开始显现。部分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现在为享受国家对种粮面积的补贴纷纷要求收回已转包的土地,或要求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重新确定流转费用。

4.蒙阴县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

从全县的角度的看,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破除土地城乡二元分割,土地流转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其收益是农民“特殊社保”。蒙阴县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蒙阴县农村土地走出了一条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的新路子,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户的连片开发,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例如旧寨乡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蜜桃、干煸肉丝、兔毛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植了杏大精品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创业园,现拥有优质无公害蜜桃3.2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注册商标8 个,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

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有一部分承包户的土地转移到外来企业手中,农户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租赁收益,还可进入企业打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例如山东中信钙业有限公司租赁旧寨乡北楼村78户承包户的土地65亩,这些承包户不仅可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租赁费,进厂务工的,每月还可拿到1500元的工资收入,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调研了解情况看,蒙阴县的土地流转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产业化经营,对培置壮大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蒙阴县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有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提高,土地流转有了新气象。但同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民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流转水平低,进程较缓慢。在农村旧思想根深蒂固,给承包土地流转带来困难。农民就业空间小,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建设初期,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吃饭、看病、上学、养老问题,这就造成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撂荒必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农民的“两不”和流转业主的“两怕”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观念障碍。农民的“两不”,指的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普遍存在,“不愿”交出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农民将农村承包土地作为其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敢”流转或交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业主的“两怕”,指的是业主“一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第二,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由于缺乏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农民自发进行,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却苦于挨家挨户的谈判费时费力,使流转成本增大。土地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第三,运作程序不够规范,容易形成土地纠纷。土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是自发形成的,以亲朋邻里间为主,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性差,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也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县乡级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比较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制约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效率低,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处调难。个别地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土地没有确权到户,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开展。

第四,利益分配机制不科学,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存在 较大风险,损害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例如,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流转业主的农业经营能力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市场准入机制;在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缺乏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承担。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还表现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签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后,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300元,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变化及流转供求关系对流转收益的现实影响。

第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持。农户间土地自发流转比重大,集体组织引导流转少,规模化推动力量不足。虽然农民之间通过自发土地流转对防止土地荒芜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土地流转后仍然没有改变农户各自分散的经营方式,缺乏组织化规模经营,市场搏弈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一些发达省份,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统一组织流转,有力地推动了以土地合作组织形式和土地股权制形式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蒙阴县得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相对较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第六,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增收的难度增大,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分散零星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推进

三.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蒙阴县在实际工作中除应遵循上述方针外,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农民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地位,土地流转不能违背平等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及以何种方式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碍或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流转而流转,不要把土地流转当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不能在流转过程中损害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也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二是要在确权到户的前提下引导流转。蒙阴县各乡镇要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在对农民的承包地进行物权化保护的前提下引导流转,流转期限由流转双方依法商定,流转期满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仍归属于土地流出方。三是推动流转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流转补偿 的标准和形式,应由流转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同时,要认真执行上级部门公布的土地流转最低指导价,并明确多种兑现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四是土地流转不能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田改变用途。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七项部署的首位,这既显示了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中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几年,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于是,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国各地展开。尽管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但是全球粮食危机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对我们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三个不得”中的“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确保粮食安全应成为土地流转的终极目标

四.进一步推进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流转原则上,坚持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长期稳定农户承包权,依法流转使用权。在流转目标上,依靠各方面的优势组合,实施耕地规模集约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针对蒙阴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土地流转为全县农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1.加强政府引导,着力政策推进,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出台专门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宣传贯彻党中央土地政策,解除部分基层领导和群众思想疑虑,同时结合实际,制订鼓励流转的政策,特别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轻税薄赋政策,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方面的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有所作为,不乱作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同时充分调动村级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法完善前期流转中的遗留问题,积极组织竞争流转。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要让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 资产,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土地流转市场是土地流转的最重要条件,而流转中介组织是沟通买卖双方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全县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承包及流转的政策把握、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流转信息发布和中介等工作。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保证土地流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管理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山东省实施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要求,必须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和行为,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申请、审核、信息发布、合同鉴证等流转程序,确实保障农民利益。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管理,要制定统一的流转文书格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流转,当事人双方均必须依法订立相应的流转合同,流转合同的签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要坚决维护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严肃性。对已有土地流转合同,尤其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保护双方的利益。同时,要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有前瞻性、预见性地在合同中留有余地,确保出现新情况以后,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例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最关心地租价格,可以考虑由政府指定出一个相应的指导价格,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指标定期调整,既不能让农民哄抬价格,又不能使地价被低估,确保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创造出土地流转长期稳定高效的社会环境。

3.完善农村保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完善农村保障,特别是失地农民的保障,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一环。土地流转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在垛庄镇调研期间,调研组针对一些种田水平不高的农户,提出“把土地流转出去,给种植水平比较高的农户耕种,失地农户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建议。针对这一建议,有些农户比较感兴趣,但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如果外出务工或经商不成,回家后又失去土地,会给生活带来困难。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一是制定新的补偿办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征收、征用带来的利益升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做好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工作。四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4.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 蒙阴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在今后也要保证蒙阴县的各农业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始终保持合作组织成为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壮大农业合作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搞好土地流转,保证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垛庄镇蒙河阳光葡萄合作社的社长刘长军同志就提出为了保证种植型合作社生产规模化,应该加强土地流转。该合作社吸收了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参加,发展蜜桃200多亩,葡萄100亩,给入社农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未入社的农户土地与入社农户土地交错分布,不能使果品生产连成片,给规模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下一步如何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确保果品生产成规模,提高效益就显得尤其重要。

再如岱崮镇井旺庄果品合作社自成立后,把社员的60多亩桃园进行统一管理,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按无公害果品生产规程组织生产,保证了果品质量,现正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果品已成功打入上海、广州的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如果把合作社继续做大做强,带动周围更多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到果品生产中来,不仅合作社发展壮大,而且可以提高全体果农的收入和蒙阴县果品的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助推器,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发展规模越大对土地的需求就越大,要求农民土地流转的面积就越大,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拉动也就越来越大。政府应制订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尤其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基地,按照企业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探索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业龙头企业也可与合作社进行合作,把生产基地转给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为企业提供加工农产品,企业为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农资、销售等服务,形成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方面蒙阴县的龙头企业润东果蔬汁公司已经在高都镇开始了尝试,但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单靠企业进行这项工作有难度,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加强指导服务,特别是对土地流转要予以引导,减轻企业的工作负担。

5.把土地流转与精品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

农业精品园区发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如寿光的蔬菜示范园、烟台农博园、上海松江农业精品园等,这些园区的建设不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成为农业旅游的热点。比如2008年寿光第九届蔬菜博览会就接纳了152万游客前去观光,吸引外资64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这方面,蒙 阴县开始着手精品示范园区的发展,例如蒙阴县的桃花节等活动,但场所分散,缺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精品示范区。蒙阴县可以立足于果品大县的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一部分土地搞精品果品园区建设,不仅可以示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而且可以通过示范园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把示范园做为农业旅游热点吸引外地客户来观光旅游,宣传蒙阴县果品大县的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6.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土地流转

作为农业县,我们每年扶贫农业开发、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比较多,通过这些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政府可以综合规划,选好发展项目。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思路,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划,着力招商引资,利用这些项目实施的机会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今后,还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向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补贴等形式,争取一批有实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能力强、效益显著的农业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动性。

7.积极探索有益的土地流转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3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48

农村土地流转实际上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它具体包括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主要是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农村土地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流转将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使农村的劳动力得到解放。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所以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選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在实现土地流转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这条道路上,需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 农村土地流转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1.1 缓解土地矛盾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可以将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使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农民所需土地面积远远高于农业可用土地面积,所以一直存在土地供不应求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再加上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后将闲置下来的土地集中经营,解决了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大大地缓解了土地供求不平衡矛盾。而且土地流转后的集中经营还有利于统一管理、维护农村的和谐。

1.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流转作为一种要素市场,能够将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土地流转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使得第一产业的生产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脱离土地转变为农业服务人员,他们都集中在农业生产的延伸部门,这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使得土地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得农业第一产业中出现了更多渔、牧产业,同时农业的生产更加延伸化,促进农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

1.3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的流转改变了传统的农村资源配置方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刺激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第一、第三产业之间的连接和协调。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的合理流动,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农村土地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1]。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吸引了大量的社会人士将资金投入到农业延伸和综合开发利用中,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1.4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工作。以往农村都是采取小规模或是个人作业,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还影响收成。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得到集中,再加上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使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耕种方式代替以往的小农种植方式,便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会高效农业示范区打下基础。

2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身份的限制

我国的农村中对于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局限在某些农村特定的组织内,而农民个人没有权利将土地经营权转交给其他承包商,这也是我国推动管理法的规定造成的,其中规定只有农村户口才具备承包土地经营的权利,就使得承包商的范围受到局限,只能是农村户口的个人才有土地承包权,这样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使很多城市户口失去承包推动经营的权利。同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制度保护,使得承包方和出现方的利益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2.2 土地流转条件的限制

从原则上来讲,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关系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可以后方可流转,但土地的流转需要在市场环境中完成。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都离开农村去到城市中生活,即使有承包商想要承包土地也联系不到土地的所有者,继而使得土地的经营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不按相关规定操作,最终导致农民流转权益受到侵害[3]。

2.3 土地价值实现的限制

土地价值的实现受我国土地法规定的影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产生的财产,但因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土地承包权不能作为一种财产抵押。因此,农民拥有的就是不完整的土地所有权,继而无法完全获得土地应发挥的价值,土地承包商无法将土地作为财产抵押获得融资的权利,这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

3 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3.1 保护农民利益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不仅要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还能拥有土地在承包期的转让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首先要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充分保护农民利益,在土地流转的补偿机制、方式、额度的设定中都要遵循农民的意愿[4]。土地流转后,土地本身还是农民的财产,财产在农民手上,一定要依法保护,使农民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

3.2 加强土地流转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机制创新

3.2.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才能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5]。有了明文法律的规定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就能按照明文规定解决土地流转纠纷,避免很多矛盾的发生。

3.2.2 土地流转机制要适应市场需求

只有放大土地流转的范围,才能在市场中合理开展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了让土地流转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3 完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制定出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政策,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投入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以第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4 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带动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土地流转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规范化管理下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法理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1.

[2]王玉桢.统筹城乡背景下农地流转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3]王丽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5(50):47-51.

[4]冯爱珍.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28.

[5]杨静雅.土地流转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3):3-4.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 篇4

1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首先是规模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就很难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发展现代农业对接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户的经营方式能够跟上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2,3]。

1.1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

1.1.1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的基础。

在钦州市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 也为有志从事种养能人提供了舒展技能的舞台、为投资农业开发的社会资金提供了载体, 从而实现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规模经营。

1.1.2 土地流转呈规模经营。

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推动下, 体现现代农业特征的规模经营典型不断涌现。到2011年底, 钦州市种植业规模经营6.67 hm2以上的有104个, 33.33 hm2以上的有9个, 66.67 hm2以上的有3个。对于农民人均不足0.07 hm2耕地的钦州市来说, 没有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给力, 没有规模种植, 就没有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也就谈不上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1.1.3 农业规模经营的典型。

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是钦州市种植规模最大的企业, 其土地流转规模657.13 hm2, 流转区域跨4个镇 (办事处、场) 13个村民小组 (居委) 700多个农户的农村土地, 全部用于发展火龙果产业。目前该公司已投资1.3亿元, 种植规模已达566.67 hm2, 并安排了土地流转农户近千人就业。

1.2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2.1 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规模经营的发展又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有规模经营才有规模效益, 才能够吸纳更多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进入农业领域, 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

1.2.2 土地流转涌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

近年来, 钦州市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推动下、涌现出不少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以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钦州市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经济能人。通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规模种植为平台、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流转农户”的形式, 不断引领农民做大产业基地,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样板。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火龙果特色产业, 形成产、加、销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肯定和赞扬。

1.3 农村土地流转助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1.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 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优势、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 牢牢掌控商机, 占领市场制高点,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2 农村土地流转助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钦州市委、市政府2011年出台了《关于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决定》, 把荔枝、香蕉、火龙果、钦州黄瓜作为钦州四大种植业特色。目前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核心基地, 发展四大特色农业规模经营20 hm2以上的合作社、企业和能人大户共33家。全市火龙果产业90%以上、钦州黄瓜产业40%以上面积都是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的。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特色农业的发展, 使之不断做大做强。

1.4 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

1.4.1 农业生产功能在延伸。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 农业生产功能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除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基本功能外, 还有生态及旅游观光等功能。

1.4.2 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建设土地的取得基本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大, 投入多, 回收期长, 依靠农民单家独户根本无法办到。只有通过农村土地流转, 才能吸引外来资金投资休闲观光农业。因而, 是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

1.4.3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效。

以钦州市钦台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投资者, 瞄准城郊观光旅游农业,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 投入巨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企业收获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享受,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目前, 钦州市通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已建成或正在建的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共有20家, 这些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包括设施高效栽培、名优新品种展示和休闲渡假农业等模式。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增强了地方田园特色, 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 提高了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1.5 农村土地流转凸显农业投入洼地

1.5.1 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粗放经营, 现代农业主要特征是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的重要标志是高投入高产出。只有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 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 现代农业的建设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

1.5.2 规模经营成为农业投资的洼地。

农村土地流转促成规模经营, 使得有意投资农业开发的社会资金找到了舞台, 政府扶持农业的项目资金找到了载体;使农村土地流转促成的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吸引农业投资的洼地。

1.5.3 规模经营提升投资强度。

据不完全统计, 钦州市农村土地流转6.67 hm2以上规模的共有104个, 面积3 000 hm2, 平均每年投入7.5万元/hm2以上, 是全市耕地年平均投入的3倍多;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平均每年投入15万元/hm2以上, 是全市耕地平均投入的6~8倍。

1.5.4 投入增加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投入增加使得农业规模经营在道路、水利及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保障;在防范自然灾害的设施栽培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在良种应用、技术推广、质量安全、包装加工和创建品牌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扶持;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先进技术管理的应用, 快速地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5]。

2 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认识千差万别

2.1.1 要求农户统一流转难。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土地规模连片经营, 而规模连片自然就涉及千家万户, 千家万户的背后是千差万别。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千差万别的农户统一认识、统一时间、统一要求进行土地规模连片流转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2.1.2 农民有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土地仍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活生存必须倚重的物质资料, 他们担心土地流转后, 就业无门, 生存无退路, 生活无保障。

2.1.3农民担心土地长时间流转后难以收回。

土地规模流转后, 经营业主往往打乱田埂进行土地连片整治, 造成农民无法认回自己原来的承包地;更有甚者担心如此多次流转人为造成无法收回土地。

2.1.4 农民没有分享土地流转收益成果。

当前, 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基层政府或农业部门出面协调压低土地流转价格以吸引外来投资, 留住投资开发经营者, 而很少帮助弱势群体的农民争取合理的价格, 更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如何分享。由于农民没有分享到土地流转收益的成果, 因而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宁愿留着粗放经营甚至闲置搁荒也不愿意流转。

2.2 缺乏资金投入

2.2.1 缺乏资金投入是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由于投资农业比较效益差, 社会资金不愿投入, 仅靠农民投入和政府扶持只能维持传统的粗放经营。这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2.2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缺乏大产业支撑。

目前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没有形成, 多数地方土地流入主体仍以一般农户、种植大户为主, 缺乏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庄园主的介入和带动, 制约农村土地的规模连片流转。

2.2.3比较效益制约。

非农资本在向农业转移过程中, 顾虑重重。试图参与农业开发的非农资本, 对收益预期信心不足, 动力不大, 同时对土地流转经营后的矛盾纠纷隐患心存顾忌。

2.3 地型地貌限制

钦州市以小丘陵、小地块、凹凸不平的地型地貌特征为主, 不利于大机械化的耕作, 而规模经营缺乏机械化的配套, 不仅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效益、甚至还因多用劳动力而增加生产成本。

2.4 服务措施滞后

当前, 土地流转前信息发布、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和土地流转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服务措施还跟不上流转的需求。特别是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建立和形成, 使得供需双方仍缺乏沟通合作的顺畅管道。

3 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 以土地规模化流转为抓手,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各界能人、种养大户等规范有序流转,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3.1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农业投资洼地

3.1.1 打造特色, 培植洼地。

紧紧围绕贯彻落实钦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决定》, 重点打造荔枝、香蕉、火龙果、钦州黄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四大产业:一有基础, 二有规模, 三有特色, 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在产品加工研发、品牌创建上多下功夫, 使之成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吸引投资的洼地。

3.1.2 引资强农, 增强后劲。

积极引导各种民间资本转向农村, 投入农业。鼓励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接、领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 同等享受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流转土地依法兴办的农业企业, 按照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短缺问题, 增强发展后劲。

3.2 引导农民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3.2.1 建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引导农民成立土地入股的专业合作社, 通过土地入股走向联合、实现规模经营, 既是目前最佳的土地流转方式, 又是代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可以让农民充分享受土地流转收益的成果, 这是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 要花大力气加以引导。

3.2.2 扶持农村能人领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牵头领办的农村经济能人不仅要有能力、懂技术、善管理, 还要有不怕吃亏、乐于带领社员致富奔小康的献身精神。

3.2.3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要选准发展产业。

要选择当地最有特色、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发展;在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实行标准化生产, 树立品牌经营, 提高市场竞争力。

3.2.4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要选好发展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能人带领下实现规模经营, 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加、销或产、游、服等综合经营方向发展, 不断丰富和延长产业链, 实行产业化经营。

3.3 加大典型培植力度, 走示范带动之路

3.3.1 培植典型。

经过近几年各级的引导与扶持, 目前钦州出现了2个很好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一个是钦州市钦台农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 流转土地面积80 hm2, 投资3 800万元, 已初步建成了城郊型观光休闲农业;另一个是钦州市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 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 发展250多个农户加入合作社, 流转土地面积逾86.67 hm2, 并运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 发展特色高效的种养循环农业。这些典型的成功运作, 将会有力地吸引投资者及农户自觉加入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列。

3.3.2 示范带动。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等, 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受益,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得到实惠, 从而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主动地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3.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制定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政策, 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以保障促流转。具体的办法是: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流转失地农民, 实行与城市低保、医保同等的待遇;待业或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 享受城镇居民同待遇,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5 做好流转服务

积极开展流转服务, 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流转服务组织, 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等服务, 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市场网络, 不断健全流转机制, 把开展流转管理与提供流转服务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中。特别是要针对农民担心土地流转、连片整治后难以收回承包地的问题, 要认真做好连片土地整治前后画图造册, 并送到农民手上, 使流转土地的农民吃上定心丸。

3.6 加大扶持力度

3.6.1 整合项目资金。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在投入。当前, 要通过项目资金整合, 以土地规模流转为载体,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平台, 集中各种扶农资金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方向倾斜, 鼓励支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促进农民增收。

3.6.2 用好扶持资金。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项目扶持资金主要应用于土地流转补贴、农田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等, 使扶持资金能够起到引领投入的作用。

4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需注意的问题

4.1 防止圈地投机倾向

4.1.1 政策解读。

温家宝总理2011年12月27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鼓励工商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不提倡工商大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用农户的土地”。这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4.1.2 审慎把握工商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土地流转。

钦州市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 农民人均不足0.07 hm2耕地,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 这就要求一方面既要积极招商引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另一方面又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暴发户借发展现代农业之机、施圈地投机之实。利用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心切之机, 通过行政手段大面积、长时间从农民手中廉价流转土地。占地后依赖政府要项目、要扶持, 或高价转租、坐等地块开发升值等, 从而实现圈地投机的目的。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要审慎把握工商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土地流转。

4.2 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引导而不干预, 服务而不包办, 放活而不放任。要结合当地实际引导流转, 不能为了政绩进行互相攀比、下达硬性流转指标;不要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拔苗助长、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4.3 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涉及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三者的利益关系, 统筹协调国家粮食安全利益、承包者权益、经营者收益, 在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蔡新民, 王诗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3) :12-16.

[2]张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大众商务, 2010 (6) :32-33.

[3]李桃琴.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安阳县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2 (12) :36-37.

[4]潘柳英.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发展[J].福建党史月刊, 2010 (4) :27-29.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5

——关于加快推进平利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平利县辖11镇,17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42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利县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推动平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基本现状

2008年,在市委政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平利在长安镇高峰村成功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总结完善后,在全县推开,截止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3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0.95%,涉及流出户13225户、流入户3172户。流入地用途主要发展茶叶、绞股蓝、蚕桑、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其中规模经营面积100—200亩产业大户325户,200—500亩的产业大户98户,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3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10户,土地流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1.1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把千家万户按产业类型、市场需求组织起来,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改变了一家一户难以形成生产规模化、产品销售批量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也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2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使一批优势资源向能人大户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板块特色更加明显。长安镇将中坝、梁桥、中原、千佛洞等村公路沿线空白地以租赁方式全部流转给凌飞、殷刚、田珍等产业大户,按照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建成高效茶园550亩,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带。老县镇在蚕桑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将北河沿线1200亩桑园流转给4个养蚕工厂经营,打造了蚕桑产业特色板块。

1.3提高了农民增收水平。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资源优化整合,使土地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产业大户通过流转扩大规模后,更加注重管护提效,实施精耕细作,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益。长安镇中原村殷刚流转中原、梁桥两村农田120亩发展绞股蓝,每年亩收入5000元左右,是当地种粮农户收入的5倍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发挥龙头企业、农村产业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推进特色产品开发,提高区域产品的聚集度,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办法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跨越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平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2.1特色已有,规模不足。据统计,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0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仅10户,产业规模十分有限,带动能力有限,若细算到每个分产业,则产业规模更加偏小。

2.2政策已有,扶持不足。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主要围绕社会公平,算社会效益多,算经济效益账少,倾向于千家万户,对大户、大场、大社、大企扶持力度相对不足,土地主要流向产业大户,由于我县业主原始积累不足,而县财政又困难,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且回收周期较长,制约了流转。

2.3市场已有,服务不足。我县流转服务市场化水平不高,范围狭窄,当前的流转中介组织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和村为成员,行政推动起主要作用,而且流转范围基本局限为本镇,跨区域流转很少,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稀缺生产要素引进困难,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质量。主要措施

3.1力图“三个完善”,不断促进土地流转

3.1.1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一是围绕解决温饱,二是围绕公平,算社会效益帐多,算经济效益帐少。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策,在农村工作由解决温饱向致富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调整。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3.1.2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按独立经济主体的定位,逐步对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规范完善。对其中介服务进行动态监测, 实行土地中介机构资质年审制度,根据其业绩、社会声誉、服务范围、违法违章记录、组织结构等指标进行考核,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中介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按照积极协调,优质服务的要求,负责提供土地流转信息传导与预测、咨询、谈判,流转价格评估,以及围绕农地融资、信托、保险、招商等进行相关活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土地测量评估、价格估算、政策法律咨询、合同管理等业务能力;建立对业主资质的审查制度,签订合同前对业主的经营能力、信用度,经济承担能力进行审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测评体系,要充分考虑土地土地肥力培育及土地区位等因素,并定期向外公布土地流转参考价格,让业主和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以此参考价格为依据进行协商;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拓展流转市场,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

3.1.3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借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进行沟、水、渠配套,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按照“整体规划,板块开发,项目招商,规范流转,集约经营”的思路和“政府监管服务,市场运作牵动”的原则,立足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以长廊沿线、四大坝子、集镇周边为重点,将最好的土地资源成板块打包成项目,依托省、市信息平台,公开发布招商信息,将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破解业主难寻、起点低的问题。

3.2 坚持“四个围绕”,着力推进土地流转

3.2.1围绕县域特色,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县域特色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各具特色的“一业率先突破”的格局,这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利县从2003年开始,提出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522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7%,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6500吨,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3.2.2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要突出特色,但特色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大产业布局下的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化生产。在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做大一个最主要的产业是发展村级经济的现实选择,而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必然以若干个村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抱团取暖”的作用。而随着产业的聚集与扩张,产业化服务也很容易形成,进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其发展过程犹如“滚雪球”一般,愈发展愈壮大,愈发展愈优越,从而顺利向现代农业过渡。

3.2.3围绕产业大户,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平利县从2003年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专业大户的政策和措施,到2011年底,发展茶饮龙头企业108户,其经营额占全县茶饮产业总产的61%,养蚕专业大户805户,户均年养蚕5张;正大模式生猪养殖313户,户均年出栏肥猪158头。在这1271户当中,有754户共转入土地17971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数的77%,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2—3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才有可能。

3.2.4围绕农民增收,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集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3 突出五大举措,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3.3.1广泛宣传,引导流转。实施土地流转的关键是消除农户和业主主观上的顾虑,使得一方愿意放手,一方敢于接手。在宣传发动中,充分利用了电视、网站、宣传栏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群众会和组织实地参观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流转的顺利实施。

3.3.2加大投入,激励流转。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扶持模式,由过去的扶持千家万户为主转向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坚持将扶持政策与土地流转挂钩,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支持业主新建或培植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同时,实行部门帮扶产业大户的办法,在全县选择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起步较好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落实全县69个部门(乡镇)实行“一对一”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明确目标任务,纳入考核。

3.3.3组织培训,促使流转。首先是对业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培训。重点是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让他们会经营、懂管理。其次,是对量大面广的转出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坚持政府统筹,乡镇、部门参与,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转业前培训,使其人人有一技之长,有新的谋生手段,在重新就业之后站得稳、立得住,有稳定收入。再次,是对后续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依托职业教育学校,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使他们在就业前得到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奠定就业的知识基础,掌握一个方面基本技能,成为有用之才。

3.3.4强化管理,规范流转。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县上和乡镇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统一印制了合同文本,建立了土地流转公示、月报、变更、鉴证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对全县土地流转行为和流转合同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手续作为永久档案,在县、乡、村三级分别以卡、册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做到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做到土地流转随时可查、有据可查。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6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流转 有序

1.土地流转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经过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农村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使双辽市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可喜局面。但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仍不能克服经营分散,成本高,效率低,对市场变化反映迟钝的不利因素。只有通过农业规模经营,实现现代农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才能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装备来改造传统农业,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植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片,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

2.土地流转必须做好“五个结合”

抓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不仅要抓流转面积的数量,更要保证土地流转的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农村土地流转要与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体现比较效益;要与板块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要与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相结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要与实施全民创业计划相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要向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组织集中,也要向种田能手、回乡创业者流转;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不仅要引进企业、经营者和资金,也要引进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方式。同时,要把握好四项工作:维护好出让土地农民的利益;严把受让方经营主体的资质关;强化服务;明确责任。

3.农村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

3.1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定合同。是否流转,采取哪一种方式流转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遵循价值规律,坚持有偿流转,协商确定合理的经济补偿。

3.2要因地制宜选择流转方式城市周边地区和工业化快速扩展地区的村要以房产、地产流转为突破口。因为多数城镇周边地区村民的土地被征用,一些村民分得仅仅两三分地,有的村没有一分地,这些失地农民居住在城市,以为城市提供服务为主要谋生手段,但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公共福利和医疗社会保险。对于这部分农民,应该转变身份,为其在户口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险、孩子上学等方面创造条件,使农民尽快转变为城镇人口;应该允许他们拥有的房产、地产流转和开发,通过场地、门面的开发利用为农户进入城市就业谋生积累资金奠定基础。

4.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多样化

鼓励土地在农户之间流转,向机关干部及科技人员流转,向城镇居民流转,向专业大户流转,向企事业单位流转。流转方式具体包括: 转包。农民将自己的责任地以一定条件转让给第三方经营,两者之间形成新的互益关系; 转让。农民将土地经营权连同权利和义务在一定时期内一并转让给承包农户或业主开发; 互换。农户之间为了便于管理或进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在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进行互换,互换双方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租凭。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将土地经营权以一定的价金出租给业主使用开发;入股。农民以土地为股参加合作经营,并签订入股合同或協议; 出让。对于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自愿将其所承包的土地使用权长期出让给他人; 拍卖。农户将承包地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经营权,通过公开或协议方式进行拍卖。这种形式以“三荒”地和山塘、水库以及承包到户的集体耕地为主。土地流转的类型要多样化,除耕地流转外,林地、荒山荒坡都可以流转。

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补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因此,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与民争地。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6.土地流转必须积极探索和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7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兴国县总人口79.1万,农业人口66.8万,外出务工人员17万,耕地总面积42.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在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据统计,全县共签订流转合同5000多份,流转土地30138.82亩,其中,耕地4090.53亩,山地18404.59亩,林地7113.7亩,荒地530亩。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有效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9.60亿元,出口创汇3.2万美元。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流转总量少,农民土地获益不高。2011年我县登记的流转土地面积仍然偏少,耕地流转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我县土地流转总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以出租形式为主,耕地年租金在500—700元/亩间,平均月租金不到60元/亩,山地、林地土地流转租金则更低,农民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获利,严重影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私自流转多,流转服务平台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农户通过农户间协商、朋友介绍、私立流转的多,通过乡村组织、产业带动流转的少。目前土地流转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口头协议多,正式合同少,以代耕代种为主,以产业化种植为辅。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还未发挥其桥梁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尴尬局面。

3、经营效益差,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我县以自转、自种的土地流转形式占多数,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未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土地经营的创收增效。我县科技种植水平不高,专业科技人才较缺乏,龙头企业对种植户支持、培育力度不够,经营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还有待提升。

4、农民顾虑多,社会保障机制不全。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往往把承包责任田作为自家的私有财产,视为“保命田”。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农民将其承包地作为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土地依赖程度高,土地转出存在后顾之忧。

三、几点意见

1、完善分利分红模式,提高参与流转积极性。经济效益是推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最好的“润滑剂”,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的分利分红模式,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入股,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将土地、资金、劳动力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种植。大力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营销大户+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提高农业和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服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带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

2、建立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多元流转模式。推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及时做好土地流转备案登记、信息收集发布、项目储备、政策咨询等工作。定期开展土地流转洽谈会,积极推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为土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扩大农民土地流转经纪人队伍,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土地流转。办好一批土地流转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符合县情、乡情的土地流转模式,提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供企业、大户、村民选择。

3、发展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的同时,按照抓规模、抓特色、抓品牌、抓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紧紧围绕油茶、脐橙、花卉、灰鹅等四大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建设特色生态农业园区。积极引进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农业企业特别是省级、国家级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保鲜、包装技术,着力培植加工型和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集群。依靠科学技术、科技人才、地方优势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逐步由企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由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效创收,真正实现政府赢、企业赢、村民赢的多赢局面。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8

(一) 土地流转过程中产权向市场转移但主体不明确

如今, 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向市场化转移的特征。这不仅让土地流转实现“合理”与“高效”的协调, 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通过市场机制和其他各方的定价, 各类分散的土地经营农户将个人土地转让给以企业化发展的地方各大农业龙头和商家。目前, 很多地方的农业龙头企业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这些企业直接参与土地所在农村地区的开发和推进, 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 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过于分散的经营和管理, 而且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当前形势下, 土地出让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这样的模糊现象出现, 并不符合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虽然法律规定土地是集体的, 但农民却可以自由转让土地的所有。从政策上来讲, 农村的政府及居民组织可以被认定为农村土地的主体, 因此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边界是模糊的, 导致市场化中农民个人和企业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产生争议, 甚至会由此产生暴力事件。

(二) 土地经营的价格向合理化发展但流转形式比较分散

在以前的土地流转过程中,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导致他们在土地流转中得不到合理的价格。随着地方土地政策的改善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土地价格变得更加合理化。而且, 新常态下的土地流转价格还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控变化, 这样的变化也保证了将来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而合理的土地流转, 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也有利于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都只是小规模的, 如今, 农村的大量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部分劳动力的土地就会自发性地流转到其他人手中, 但是, 土地流入的户主大部分都是其身边土地规模相似的农民, 而这种农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模式, 无法适应需求量大的地方农业龙头的需求。

(三) 土地流转工作日益规范却仍具有无序性

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下, 政府针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出台了更多规范化的政策。从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农业发展项目的调整到后续的宣传工作, 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都有了比以前更规范的制度与步骤, 包括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后续的程序都有了严格的规定。相对于早期口头化、自发性的土地流转, 现在很多农户间的土地流入和流出都会签订更详细的书面合同。这样一来使土地流转更具有法律效益, 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保证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范性。

二、新常态下土地流转的改善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办法

(一) 明确土地体地位, 确立土地产权关系, 保障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农村在土地的产权方面体现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农户之间可以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第二种是农户按户分配的土地承包权;第三种是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而现阶段土地流转的方式是农户将分配到土地承包权的土地, 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人, 使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割出来, 这种状况下, 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土地承包期内的承包权就会变成了农户的财产而不是债权。因此, 只有改革了现有的产权关系, 才可以使农户的土地承包得到永久性的所有权, 从而确保土地流转间的利益主体还是农民。

(二) 保障农户的合法权利, 政府干预土地流转形势, 确保现代化农业规范开展

虽然我国农村土地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 可是不合理的土地流转管理, 容易对政府政策、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方面造成损害, 但如果政府干预土地治权的结构和流转形势, 就可以为土地产权关系在制度方面提供保护和实施的保障。因此, 政府要明确土地的流转、功能和产权属性之间的关系, 将它们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由政府干预的合理土地流转结构, 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秩序, 通过合理的中介及组织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中介组织, 仍然不是很完善,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 能够和国家市场经济调控相结合的土地流转机制, 让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有效的发展。要高度关注土地流转中的的中介和当地的土地服务组织, 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垄断, 通过政策建立一个包含土地流转与中介服务组织的机制, 提高中介和土地服务组织的效率, 让土地流转的过程更加地组织化、市场化及有序化, 从而为土地的经营提供高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 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农户具有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保证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利益, 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通过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流转政策, 是目前优化土地改革,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代化发展工程。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等措施, 同时发展, 才能保证土地流转规范健康的发展,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农业的发展,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及社会讨论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 尤其是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 农村土地流转开始向合理化、标准化以及市场多元化转移, 规范的土地流转政策是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土地制度

参考文献

[1]程传兴, 张良悦, 赵翠萍.土地资产置换与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迁移[J].中州学刊, 2015 (09)

[2]黄祖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与制度创新--兼论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制度建设[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4 (06)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9

一、土地制度面临的矛盾促使福安较早重视土地流转问题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中央为解决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提出来的。

1978年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家庭承包造成土地的零碎化、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配置效率的低下化, 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集约化、高效化、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日益显现。千家万户分散、自由的小农经营形式, 增加了新技术、新科技、新品种、新机具推广的难度, 制约了农民素质的培训提高, 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全国性的问题福安市也客观存在。同时, 福安市又有其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地理条件。这些年来, 造船和电机两大产业发展吸纳了本地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 使农业人口出现双向分离, 一方面外出的劳动力抛下了土地;另一方面没有技朮专长但能种田的劳动力却得不到规模开发农业的土地。这些都促使福安市较早地注意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并及时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 福安市农业部门在成功引种日本巨峰葡萄并取得效益的基础上, 准备大面积推广这一新品种, 但发现要找一整块连片100亩的土地都难, 土地全是分散在各户的, “东一块西一块、你种西瓜我种菜”。葡萄是藤本植物, 标准化种植要建栅搭架搞避雨栽培, 要统一建灌溉渠, 不连片成规模种植, 田间管理难, 收益也难提高, 巨峰葡萄的规模发展一度受阻。福安有一种名红茶叫“坦洋工夫”, 有200多年历史, 拿过巴拿马金奖, 以前都是靠收购散户茶叶小作仿加工。为了提高“坦洋工夫”茶加工水平和品质, 福安引进台湾茶业加工企业加盟共同开发传统工艺。按标准化生产该工夫茶的要求, 需配套建设一个不少于300亩的标准化茶园, 也因为一时找不到既连片又适合茶叶新品种种植的园地而使该项目迟迟不能实施。这两件事对市领导的触动很大, 经调查发现, 这种情况在全市还不少。市领导就专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如何把农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防止土地抛荒, 如何组织农民联合起来共同经营改进农

业结构开发新品种问题等。经过调查, 提出思路, 政府专门开会, 就鼓励农民代耕代种租用闲置土地, 防止农村土地抛荒, 鼓励农村建联合体等问题, 形成会议纪要。同时, 农业部门指导成立茶叶协会、葡萄协会、果疏协会等组织, 指导农业项目较为集中的乡镇成立各种种养业经济联合体, 并以此为平台突破土地流转的瓶颈, 并下达配套支农资金给予重点扶持。由此葡萄种植业和茶叶种植加工业都得到很快发展, 以两大农业支柱产业为龙头和发展模式, 带动了其它如竹业、果业、大棚疏菜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福安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 观念上引导

土地流转是涉及政策及千家万户的敏感问题, 各地、各项目有许多复杂和特殊的情况。政府在指导土地流转中, 除有一份《会议纪要》明确原则方向外, 并没有制定更多具体的规范性文件, 而

是给基层单位更多的工作空间和主动权。在工作上不就流转抓流转, 不强迫命令、强行推进, 不搞一刀切, 真正体现“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的方法是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 讲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讲高效农业、讲联合经营, 以此讲清土地流转的意义, 让农民主动融

入农业创新, 自觉自愿地参与流转。

(二) 项目上跟进

土地流转的目的就是整合土地资源, 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 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利益。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很多扶持农业开发发展的好项目, 但往往有些地方项目争取来了, 却由于土地问题没

解决使项目难落地, 或成半拉子工程。因此, 福安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注重紧紧围绕项目需要进行。对将要引进的每一个农业项目, 都把前期工作的重点放在项目用地的可行性调查上, 不成熟的项目不急于求成, 不盲目上马。项目即使落地了, 也把土地流转工作跟踪到位, 做到项目落在哪里, 土地流转工作就指导协调到哪里。

(三) 信息上疏通

福安市现在尚无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 农业及相关部门和乡镇必须全面掌握全市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 便于指导情况, 为需要流转的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福安有个松罗乡, 当地农民有种菜的传统, 近年来引进发展反季节疏菜收益高, 但想扩大发展苦于没有更多的土地, 农业部门知道后, 及时组织松罗及周边几个乡镇领导探讨土地流转问题, 让邻近乡镇之

间的转出户、转入户之间见面, 商谈园地租用事宜, 沟通了信息。现在松罗乡菜农大量租用周边乡镇田地发展疏菜, 收入大幅度上升, 已成为重要的反季节疏菜基地。

(四) 帮扶上持续土地流转完全是

农民自己的事, 政府要做的就是扶持和服务, 做好土地流转后的许多配套工作。农业联合体成立了、土地流转了、发展项目实施了, 政府并不能就此撒手不管, 还要及时跟踪问效, 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给予支持, 使土地流转工作良性持续地运行。近年来, 福安培养的“农村科技技术特派员”队伍在农村开展推广农业“五新”活动中发挥很大作用, 被农民兄弟亲切称为“科特派”。2008年, 为了解决农业项目融资难问题, 市政府指导“坦洋工夫集团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牵头, 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农业担保公司———恒泰担保公司, 已与农业发展银行草签协议, 最高限额可以担保贷款60亿元。

(五) 秩序上规范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 早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久, 福安市一些农户之间就明里暗里进行一些小量的土地流转, 但不规范。有的口头商定, 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有的签有书面合同, 但条款不完善, 内容过于简单, 造成一些纠纷。曾经有一农户外出经商缺少资金, 就将几亩责任田“典当”给同村农民换几千块钱。几年后租地价变了, 由于当时资金利率、耕作收成核算都没谈清楚, 造成纠纷告上法庭, 后因双方法律依据均不足而同时受损。这种无序流转对正常的流转影响很大。福安在组织土地流转时注意解决这种无序流转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并把不规范的地方逐步规范起来, 如统一印发条文清晰、流转双方责权利明确的协议样本, 发通告要求凡自行流转的应将有关协议报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备案等等。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 把握“流转”的真实含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各地工作情况看, 人们对土地流转有一个共同认识, 即:农村土地流转一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将土地使用权 (经营权) 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 (通常说的两权分离) , 通过多种形式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 获取金钱或实物的报酬, 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样的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 也就是说流转的是以面积和时间 (年或月) 为计量单位的使用权, 而不是整个承包经营权。这点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汲取当年大包干时, 有些地方把所有的集体土地分得干干净净, 村公共财政没任何收入, 成了空壳村, 基层政权几乎瘫痪的教训。从福安市的情况看, 一次流转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 时限到期后可以续定流转协议, 在此限定内, 可根据当地情况和流转双方的意愿采取一年一定、二年一定、五年一定等形式。

(二) “两个底线”不能突破

农村土地流转, 要保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 这“两个不变”就是我们在土地流转中必需把握的两个底线。实践中要注意:一是现在各级都强调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但一些地方政府用很低的价钱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用于发展工业和商品房开发, 获取增值利润, 而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留下一批失地农民, 引发社会矛盾。保障农民利益就是要保障农民在土地收益上的利益, 还权于民就是要还农民以承包经营权。这也不等于政府对土地管理的“弃权”, 流转也不是放任自流。流转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制性质不能改变, 不能搞土地私有化, 更不能借流转为名搞非法土地买卖活动。二是农用土地的性质不能变。要严格掌握土地的流向, 尤其是城乡接合部, 要严格防止因“流转”流到非农用地上或借流转规避农转用的报批, 真正把土地流转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项目上, 流转到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上, 流转到对“四荒”开发性经营项目上。

(三) 流转的形式应因地制宜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也就是说, 农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 这些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等。从福安的经验看, 不是流转的形式越多越好, 关键是哪种形式更有利于保持长期稳定, 有利于对土地的管理, 有利于避免矛盾纠纷。“反租倒包”, 是指农户在保留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 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农户承包的土地反租过来, 集体将集中后的土地出租给种田大户或其他经营单位。这种形式有集体经济组织介入, 通过租的形式重新获得土地, 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权的适当集中。但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这也是中央所明文规定的。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10

一、二十里堡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主要形式、主要特点

二十里堡村现有5个社, 335户, 1327口人, 耕地总面积12000亩, 人均耕地9.04亩, 机井19眼, 属井水灌区。从2008年开始土地流转, 至2011年流转耕地达9200亩, 占全村有效耕地面积76.7%, 涉及农户335户。流转耕地种植洋葱2000亩、板蓝根1800亩、马铃薯1400亩、孜然1000亩、大豆580亩、玉米310亩、小茴香300亩、防风150亩、胡麻50亩、蔬菜600亩、制种小麦150亩、制种油葵100亩、制种玉米300亩、制种萝卜460亩。该村依托华农农副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瑞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定西马铃薯种业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 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支部+专业大户+农农户户””等等形形式式, , 实实施施整整村村土土地地流流转转, , 走走上上了了农农业业增增效效、、土土地地增增值值、、农农民民增增收收的的发发展道路。

(一) 二十里堡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1、以转包方式流转。部分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本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刘开科、刘宝贤、贺强、赵登文、邸多宏、邸多仕等从事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生产经营。全村以转包形式流转耕地4548.2亩, 占流转耕地总量的49.4%, 涉及农户203户。

2、以出租方式流转。部分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十里堡村专业大户周明、刘伏村专业大户赵振军、民乐县专业大户赵子荣、山丹县粮食收储公司位奇粮管所、定西马铃薯种业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等从事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生产经营。全村以出租形式流转耕地4651.8亩, 占流转耕地总量的50.6%, 涉及农户132户。

(二) 二十里堡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1、流转方向产业化。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拓宽了农业生产走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路子, 通过土地产业化集约经营, 二十里堡村成了远近叫得响的“高原夏菜村”、“马铃薯村”、“中药材村”。

2、流转效益综合化。

一是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200亩-500亩、500亩-1000亩、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发展高效农业的愿望, 促进了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 促进了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发挥了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在生产、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储备、加工、运输、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特长, 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随着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盘活, 国家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 具备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标准化改造的基本条件, 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灌溉自流化、耕作机械化”目标, 提高了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为农技推广“示范”载体, 依靠县农技中心、镇农综站、龙头企业等科技力量, 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

四是提高了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村、农民、农业引向了市场, 把农村经济引向了市场经济, 把农业生产引向了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把农民培养成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提高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据调查, 2011年, 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马铃薯、洋葱、孜然、板蓝根等特色经济作物, 平均产量分别达2吨/亩、2.5吨/亩、0.15吨/亩、0.20吨/亩, 市场销售价格分别为1120元-1500元/吨、900元-1100元/吨、27000元/吨、10050元/吨, 种子、肥料、水电等综合成本开支分别为1800元-2200元/亩、1800元-2250元/亩、1300元-1500元/亩、1200元-1300元/亩, 平均纯收入分别达440元-800元/亩、450元-500元/亩、2550元-2750元/亩、710元-810元/亩。种植马铃薯1400亩、洋葱2000亩、孜然1000亩、板蓝根1800亩, 年净利润分别达61.6万元-112万元、90万元-100万元、255万元-275万元、127.8万元-145.8万元。土地流转, 可谓“流”出来的是“真金”, “转”出来的是“白银”。

部分农户把耕地转包或者出租后, 从自家承包土地上“解放”了出来, 既获得550元-650元/亩土地转包金, 又“返聘”在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土地上打零工, 日工资收入60元-150元/人/天, 季节性务工收入4000元-10000元左右。“返聘”农户既能在家门口务工, 又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照顾难问题。部分农户把耕地转包或者出租后外出从事工商、建筑、服务等非农产业, “不稼不穑”既获得550元-650元/亩土地转包金, 又能举家进城灵活就业, 日工资收入120元-200元/人/天, 年打工收入3万-5万余元左右。这种“内外造血”式的务工形式, 实现了农民收入由单一制向多元制转变, 实现了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互利共赢。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水利设施薄弱影响了土地流转。二十里堡村土地流转的“地利”条件是土地平整, 地力肥沃, 井水灌溉便利, 渠道畅通。而河水灌区的位奇村, 虽也拥有肥沃土地, 但流转耕地受水管部门配水等因素影响, 时有“水荒”发生。譬如位奇村专业大户吴宏, 承包耕地600亩种植了马铃薯, 7月28日还没灌溉第二轮河水, 烈日炎炎下马铃薯旱情问题严重。

第二,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部分农户法制意识不强, 土地流转合同只委托社长口头约定, 没有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书面合同, 有些虽签订书面合同, 内容过于简单, 对双方权利义务等规定不具体, 部分流转合同没有通过乡司法所、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鉴证和备案, 一旦发生“合同毁约”, 调解难度大, 容易引发“坑农”行为。

第三, 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土地流转关系不稳定, 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 “土地银行”等中介组织不健全, 流转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不畅通, 土地流转合同管理不到位, 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流转估价标准不完善, 土地流转政策不配套, 容易出现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 或者个别农户漫天要价, 对涉及土地流转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恶意刁难, 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四, 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不够到位。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风险产业, 一方面专业大户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资金投入, 贷款难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种子、农机、农药、化肥、地租等价格不断上涨, 而农副产品价格长期偏低问题突出。农业生产前期资金投入大, 回报周期长, 导致专业大户短期内可能对土地实施“杀鸡取卵”式掠夺经营, “吃干榨净”土地肥力现象初露端倪。

第五, 种子市场监管不到位。种子市场混乱, 部门监管不利, 给专业大户造成经济损失。2011年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在张湾村租种300亩板蓝根, 由于种子质量出了问题, 造成板蓝根春季没出苗, 秋季颗粒无收。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思考

(一) 坚持农业产业项目带动, 推行土地流转

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产业,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大力引进资金和农业产业项目, 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 建设马铃薯繁种、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是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资本化的过程中, 农村土地流转与县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加工业、商业、金融业等相结合, 与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 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四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 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 积极发展旱作农业。

(二) 创新工作机制, 推行土地流转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宣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土地流转法律法规,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 变被动流转为主动流转, 变自发流转为依法流转。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工作机制。加强县经管局、乡土地流转服务站建设, 设立工作班子, 充实工作人员, 制订土地承包流转登记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纠纷调解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和有限服务职能。培育“土地银行”等中介机构, 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土地评等定级、市场定价、招投标交易、土地流转网站建设等服务。三是制订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 明确规定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程序、机构、权利、义务, 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四是建档立卡完善承包。土地流转的方式、过程、效益、合同、违约等, 都要有完整的记录记载。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做到土地承包面积、地块、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 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五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连心桥”作用。乡村干部要主动牵线搭桥, 做土地流转的“信息员”;要加强组织协调, 解决土地流转实际问题, 做土地流转的“协调员”;要加强监督管理, 维护流转双方利益, 做土地流转的“监督员”。六是制订落实土地流转配套措施。在土地开发、税收、信贷、奖励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 落实土地规模经营政府奖励办法, 建立土地流转补偿和土地投资补偿机制, 加强农村社保、农业保险, 解决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七是加强种子质量全方位监管, 规范种子市场管理, 保障种子生产质量安全。

摘要: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机制,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经营,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 篇11

一、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流转工作经历了农户自发流转, 农户与政府引导相交织地流转, 政府推动流转三个过程, 调查显示, 目前已经形成“1+23”的土地流转格局, 就是县政府成立1个土地流转指导中心, 在乡镇成立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使得土地流转工作能够农民与政府相结合, 土地流转工作大面积覆盖, 形成初步发展的市场。县政府还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任务。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 规模化的流转面积

目前,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 许多农民离开土地, 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 劳务输出规模不断壮大, 从而有大量的土地用于流转, 一些企业家和承包大户纷纷借助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创业, 土地流转的需求越来越大, 使得东海县的土地流转摆脱往日的分散, 逐步走向了规模化。有数据表明, 东海县目前土地流转已达8.4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6.7%。

(二) 多样化的流转形式

出租, 转包, 股份合作, 互换型流转, 转让型流转成为东海县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出租型流转面积为5.65万亩, 占流转土地总面积45.06%;转包型流转面积为4.93万亩, 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9.31%;股份合作型 (土地股份合作社) 流转面积为1.38万亩, 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1.01%;互换型流转面积0.51万亩, 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4.07%;转让型流转面积0.07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0.55%。现如今, 股份合作有限公司越来越盛行, 股份合作的公司经营期限比较长, 对公司后期的结构调整, 有助于提高生产收益, 因而土地流转形式中的入股也被政府认可, 成为政府引导的流转中的主要形式。

(三) 逐步完善的流转机制

2005年底东海县土地流转面积为6.72万亩, 到2008年底增加到10.58万亩, 而仅2013年1~9月土地流转面积就增加了1.96万亩, 预计到年底比前3年翻一番还要多。为了促进东海县土地依法规范流转, 县政府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搭建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全县进行试点工作, 成立了41个股份合作社, 共流转土地4万多亩,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督和扶持机制, 实现土地流转稳步协调推进。目前土地流转的对象逐步扩大, 除当初的种养大户组织实施规模经营需要租用土地外, 已扩展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外来投资农业企业老板等, 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 日趋综合化的流转效益

据土地流转成果显示, 江苏省土地出产率不断提高, 种粮成本减少, 连云港金榜生态园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 现在已经流转3500亩, 农民可以到该企业打工赚取除土地租金外的另一份收入, 这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被当地农民所接受。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政府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使得这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 缺乏对土地流转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了很多年的土地, 农民仍然保守地认为土地是他们的根基, 不应该放弃, 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司空见惯, 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 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 从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

(二) 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市场机制下运行, 其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 其产品及劳务进入国内国外两个农产品市场进行交换。农业企业与农户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 按照市场交易规则, 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 实现农产品价值。但是, 在江苏省东海县, 农民对土地产权主体认识不清, 虚化的利益主体使得农户无法融入一体化社会。如, 有一家企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但是针对这片土地的收益问题, 村民同当地的村委会产生了分歧, 村民认为, 土地之前归农民所拥有, 所得的利益应该归农民分配, 村委会则认为, 土地是全村的财富, 所得的利益应该交给村委会, 然后再由其分给全村所有的居民, 这样的纷争导致了土地流转项目搁置。调查显示, 大部分人选择了跟自己有着紧密关系的生产小组, 不超过20%的人认为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和集体, 不超过10%的人认为土地应该是属于个人的。

(三) 现代农业规模化与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间的矛盾

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 从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 充分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并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 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知识化”是当代农业两大转向之一。信息、知识创造现代农业的主要价值, 形成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崔生的中介组织, 因刚成立不久, 其市场功能不显著, 运作流程、服务项目及规章制度等都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型组织, 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的主体仍比较单一, 行政色彩较浓, 再加上缺乏专业人员的组织引导, 中介组织本身的专业化进程受到制约。中介组织诸多缺陷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五) 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土地是农民的根基, 土地流转是否能很好的实施, 保障农民的利益是首要,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没能深入到农村地区, 利益没有保障的情况下, 土地被以不同的形势流转, 会促使农民同政府之间产生矛盾, 引发社会问题, 使得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思想影响的农民放弃土地流转, 从而造成土地流转不能正常进行。

三、对策和建议

(一) 加大社会宣传, 吸引农民积极流转土地,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电视、广播、标语、宣传单等都有助于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 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的宣传活动, 向人民展示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 消除农民思想上的顾虑, 吸引群众眼球。也可以专门在当地建立一个咨询点, 让农民真正了解土地流转采取的措施, 所达到的目的和人民能收获的利益, 做到土地流转公开化,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和引导,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 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积极保护农民权益

土地流转是一种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改革创新。而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局面意味着农民将拥有土地具有物权性质的财产权利。我国在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离不开“三权分离”这一原则, 它将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积极保护农民权益。

(三) 完善农村土地治权结构, 促进土地流转规模化, 保障土地流转合法利益, 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

为实现土地流转服务的大面积覆盖, 形成土地流转有形市场, 东海县政府成立了1个土地流转指导中心, 在乡镇成立了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形成了“1+23”的格局, 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环环相扣, 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让这片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所以在利益面前, 资源、环境、政治、生态等方面往往会被人们忽视, 所以为了保障土地治权结构的合理化, 需要对应的制度来保证土地流转工作。因此, 在保护和实现土地产权关系中的“三权分离”的必要前提下, 保证关于土地流转的供求关系, 功能属性与产权属性这三个基础要素, 构建好土地治权结构, 只有把政府、中介、集体、农户四位一体建成农村土地治权的结构, 才能使流转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合理化, 农民取得应有的收益才会大胆的放下手中的土地, 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初级阶段,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农户对中介组织职能不能完全信任, 土地流转价格不高, 这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采取利于中介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政策和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使土地流转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农业生产服务机构, 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法律保护, 农民才可以放心把土地流转出去, 大胆追求土地创造的更高经济价值。

(四) 完善中介组织结构与制度, 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求

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站向土地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 也可以通过信息服务的方式来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利益双方的矛盾, 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中介组织可以转变土地流转的被动局面, 主动调查并收集各个地区农村荒地的数量质量等, 寻找龙头企业, 让土地资源投入到收益最大化的企业部门, 促使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规范中介组织的管理体制, 建立以服务功能建设为核心, 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体制, 既有高层组织, 又有中层和基层组织。不断完善其内部运行机制, 加强对中介组织成员的指导和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 扩展中介组织经营项目。

(五) 明确保险对象,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 我国的养老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 但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为保证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消除人们“小富即安”的心理, 江苏省东海县需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对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民, 租用方和政府应该为其缴纳养老金, 对于实施改革土地就被征用或者不适合大规模耕种的农民, 其养老金应该由个人和政府缴纳, 有些失业在家的农民, 政府也应给予重视, 放宽政策, 为其保留三个月的养老金名额, 只要他能在三个月内交清其欠下的养老金就行, 这样可以减少造成社会不安全的隐患, 从而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摘要:近年来, 土地流转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 这对激活和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流转制度在众多地方的实践都很成功, 同时涌现了许多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本文就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流转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对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刁怀宏.传统农区土地流转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基于5省6县村级层面的典型调查[J].调研世界, 2011 (03) .

[2]黄祖辉, 王朋.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 (02) .

[3]陈文岳等.杭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乡镇经济, 2009 (11) .

[4]李福军, 刘萍.国内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综述[J].科技风, 2010 (02) .

上一篇:企业单位会计下一篇:会计信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