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位会计(通用12篇)
企业单位会计 篇1
会计工作是一个团体发展的重要财务管理手段, 它直接面向的对象是货币本身, 它主要有两个基本的工作内容:核算和监督。核算是提高内部货币的流通效率, 而监督是保障财务方式和手段科学合理。对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而言, 会计工作面向的对象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单位的性质不同, 它所产生的财务处理手段是有所差别的, 而这种差别也决定了会计财务处理的丰富性。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过程中的不同, 对于提高会计财务处理的能力及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推进当前社会整体会计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1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差别的原因
会计财务处理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而言, 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根本原因:单位性质不同
单位性质是决定二者财务处理差别的根本原因, 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单位的基本属性中, 更体现在二者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目标上。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很多活动是无偿的, 它的盈利性非常弱, 更多的是体现服务职能, 在社会发展和人们基本行为活动之中, 事业单位扮演的是保障性的角色, 对于其他盈利性单位同样具有保障性义务。相比之下, 企业单位注重的是自身发展, 其活动的开展和会计处理工作具有较为明显的盈利性目的。另外, 二者在单位性质的差别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事业单位的盈亏与单位本身的发展无关, 换句话, 事业单位的盈亏性概念较为模糊, 而企业单位具有明显的盈亏概念, 并且其盈亏是自我承担的。
1.2 主要原因:资金形态不同
资金形态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会计财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资金的形态较为固定, 分为流通性的资金和固定资金。事业单位的流动资金大多是由政府周期性地进行投资, 这种资金的投入几乎是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全部来源, 并且当资金流通完成之后, 其回流的资金是很少的, 因此, 这种流动资金的形态方式是单向的。但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金形态是多样的, 一部分以基金的形式存在, 例如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等, 另一部分是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相比之下, 企业单位的资金形态除了基本的厂房等硬件固定资产之外, 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用来流通的, 而这些流通的资金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回流。而这种资金形态的不同也导致了二者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差别。
1.3 直接原因:资金用途不同
资金用途的不同是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会计财务处理过程中产生差别的直接原因。通俗而言, 资金用途就是指资金用来做什么。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其资金的投入是为了转化为更好的服务,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 在财务处理过程中, 事业单位更多的是考虑资金用途的正规、合法性。与之对应的, 企业单位的资金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成本收益, 从而保证资金投入的利益化回流, 因此, 在财务处理过程中, 企业单位更多的是考虑资金用途的利益性, 从而使得资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资金用途的不同导致二者在资金流通方向、目的等层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也是二者单位性质不同的重要体现。
2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差异的具体表现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差异讨论的出发点是多样的, 而就本文讨论的内容而言, 更多的是基于二者单位性质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差异, 并且, 这种差异更多的是体现在细节层面。
2.1 会计分录形式不同
分录形式是会计活动的基本内容, 也是建立财务档案的主要方式, 在处理同一业务的时候,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分录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别。以借款为例, 当借贷方向相同时, 由于二者在制度规定方面存在差别, 其会计科目的名称会存在差别, 因此, 其内容被计入不同的账户。例如, 在借款的核算时, 企业单位会按照期限长短分别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 而事业单位则不会进行区分, 一概记入“借入款项”科目。这种分录形式的不同对于整体的管理存在显著的影响, 对于后期的会计档案管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除单位性质不同之外, 还与会计管理制度等有关。
2.2 纳税处理方式不同
纳税问题是产品生产的单位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 对于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在账务处理特别是纳税处理方面, 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从事产品生产的两种性质单位, 都会涉及材料采购业务, 以此为例来分析二者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差别。企业单位在对应此项会计财务处理时, 会将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 前者在购入时是不存在税价问题, 而后者是要面临纳税问题。与之相对应的, 事业单位在处理这项业务时要复杂的多, 不仅要将纳税人进行划分, 还要针对自用或者非自用进行处理。除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采用不含税进价核算以外, 其余情况, 即一般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 均采用含税进价核算。
2.3 成本核算业务存在差异
成本核算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都需要面临的会计财务处理问题, 而二者在这一层面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对于企业而言, 由于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更加偏重于成本利润的核算, 从而进行利润的管理和规划。从整个过程分析, 企业单位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会发生下列过程:“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 其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利润确定。相对而言, 事业单位的利润目的性几乎可以忽略, 当发生成本核算业务时, 例如领用材料等支出情况, 则记入“成本费用”账户, 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同类支出时, 则记入“事业支出”等账户。对于整个结转过程, 两个情况下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实行成本核算的) “材料”→“成本费用”→“产成品”→[“经营支出”→“经营结余”、“事业支出”→“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 (不实行成本核算的) “材料”→“事业支出”→“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由此可以看出, 二者的成本核算存在根本差别, 而这种差别的原因则是由于二者的资金流通目的是不同的, 这也导致二者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其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差异。
2.4 事业活动核算存在差异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 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一系列的事业活动, 而这些事业活动的财务管理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它所包含的事业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专业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类, 与之对应的, 整个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也包含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这部分内容的核算, 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以支出的核算为例, 如支付行政部门办公用品费用, 企业会将其作为管理费用进行记录, 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支出。又如:结转已销产品成本, 企业会将其记录为产品销售成本, 而事业单位则将其作为专业业务活动之外的支出处理。
3 结语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两种单位形式, 它们在单位性质、资金形态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财务处理方法和模式都存在不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同一事务的处理过程中, 二者所利用会计财务处理手段、分录形式等都具有明显差异, 而这些研究对于完善会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延庆.业合并中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探析[J].北方经贸, 2009 (10) .
[2]唐安详.新时期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09 (20) .
[3]傅颀, 张文贤.论股份回购的财务效应与会计处理——由《公司法》修改引发的思考[J].当代财经, 2005 (1) .
[4]谢兰兰.从可靠性、相关性要求看人力资源会计处理方式[J].财会月刊 (综合版) , 2008 (6) .
企业单位会计 篇2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适用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单位适用于企业会计制度。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二)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捐赠人、会员、监管者)等的需要。
(三)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进行,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其依据据。
(四)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
(五)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信息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六)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七)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八)在会计核算中,所发生的费用应当与其相关的收入相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九)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但本制度有特别规定的,按照特别规定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其后,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的外,民间非营利组织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账面价值。
(十)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
(十一)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应当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和应当予以资本化的支出。
(十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对于非重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三、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五)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六)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七)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八)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九)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十)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十一)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十二)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企业单位会计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笔者通过多年在企业和机关从事会计工作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简要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精神实质,并利用它来管好各项会计事务,对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该对比对在企业和机关之间互换工作的会计人员有所帮助。
一.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单位会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企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二.核算特点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
(1)一般不进行成本(或完全的)核算。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主权益问题。(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本身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按照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分为主管、二级和基层单位会计等几级;同时,就单个事业单位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支出方向也不单纯地用于本单位的支出需要。(3)资金(经费)来源多渠道,要为多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在增加,除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及消费者等。(4)资金来源多样化,决定了往往不能单纯以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有时要以有特定来源、同时有特定作用的基金作为会计主体。(5)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虽然任何一种会计的结账基础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排他的,但应该有一种是基本的。少数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或者是少数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这主要由主管部门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统一的规定,不能由单位自行其是。而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会计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大特点。
企业会计的核算特点是:
(1)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必须提供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需要。(2)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源使用的效益变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既要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关的信息,还要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和预算,参与经济决策。(3)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正确核算盈亏。
三、核算的一般原则有所不同
除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性及重要性原则等相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外,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还强调可比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还注重统一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权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四.在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也有不同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处理,而企业会计要求根据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2)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企业会计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五、在其他会计处理上的不同事业、行政单位的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賬准备,而是采用对无法收回的坏账直接列支核销的办法,故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的“应收账款”科目没有备抵账户。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根据账龄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总额。
六、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又有其不同之处
(1)在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之后行政单位只可以对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而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而事业单位则既可以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还可以对外担保。(2)事业单位设有“投资基金”科目,而行政单位则没有。(3)对于在存货采购过程中产生的差旅费、运杂费,事业单位计入材料成本而行政单位直接计入当期支出。
它们三者之间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会计的重要分支,都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都具备了会计的基本框架,都是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应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可以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会计核算应当按会计期间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实行历年制,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以公历起讫日期为准。在相关的会计要素中都有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项目。
企业单位会计 篇4
1 两种单位的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出现不同的原因
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两者之间的单位性质有差别,主要体现在单位基本的属性上,还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政策上[2]。事业单位一般在盈利方面比较弱,从事的活动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主要表现出的职能是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重点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营利性强。事业单位对盈亏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主要考虑服务社会,它的盈利情况与单位自身发展情况的关系不是很大。企业单位的盈亏概念清晰,它的盈亏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是企业单位最关注的东西。(2)两种单位在资金的具体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原因是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会计对财务处理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资金的使用方法就是花钱来做某件事情,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转化为对社会的服务,构建和完善国家社会各方面的保障体系,所以它在使用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去合理合法地用资金,以此来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在资金的应用上主要考虑的是投资后的收益问题,以利益为导向,在使用资金时,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本身的好处。(3)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资金形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金主要分为固定性资金和流动性资金两种[3],事业单位的资金相对来说固定性资产占大部分,流动资金相对较少。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事业单位在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中,资金发生回流的量非常少,剩下的就是固定资产,主要来自于事业单位的长期积累和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企业单位投资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用于生产活动的工作间、厂房等,这些资产在企业所有资产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其他的资金都处于流动状态,这些流通资金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流资金。由于这些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对财务处理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2 两者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差异的表现
2.1 会计分录形式的方面
目前社会中主要形式是分录形式,分录形式也是财务档案管理当中所用到的基本形式。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相同业务上的所用分录形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实施借款的记录过程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设定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贷款方相同的时候,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过程中所设定的会计科目名称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相同的内容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中被记到不同的类目。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后期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很多方面,会相互影响,导致出现更多的差异。[4]
2.2 在纳税处理方面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纳税问题都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两者在纳税的方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都可以进行产品生产、材料的购买、使用、销售等很多方面的业务。在企业单位进行这些业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进行准确的划分,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两种,在纳税问题上,只针对的是小规模纳税人。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对此类财务问题进行处理时,不仅仅要对纳税人进行准确的划分,还要将材料用途进行细致的划分,分为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两个类型。[5]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非自用材料进行采购操作时,所应用的核算方式是没有包含税的价格的,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小规模的纳税人在对非自用和自用材料以及一般纳税人对材料进行购买操作的情况下,采用含税的进价方式来进行财务的核算工作。[6]
2.3 在成本核算方面表现的不同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业务都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又同样是目前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使得两种单位在财务成本核算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的活动是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它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在成本利润方面的核算上会特别敏感,要求在企业单位得到利润比较大的前提下,对财务管理的规划以及目标进行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只包括预算的收支方面,在核算过程上相对比较简单。企业单位在财务核算包括了收支与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核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在成本核算方面形成了适合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比较完善的系统方法。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中,不会去重点关注单位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两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方面所使用的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
2.4 工作职责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操作对象是本单位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经济业务,为专业会计,主要职责是记录和反映以及监督本单位预算的执行状况及结果。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当中所担负的责任是核算监督资金来源、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费用、财务结果等。盈亏部分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5 事业活动核算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它的事业活动主要形式有经营活动和专业业务等,所以事业活动中所出现的支出以及收入,都是事业支出收入和经营支出收入,这些和事业单位多种项目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经营收入支出和事业收入支出的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比如在费用支出方面的核算操作,单位的行政部门所出现的支付行为,在事业单位之中,一般记录在专项业务活动支出里面,而在企业单位的财务处理中,通常情况下,会记到管理费用里面。
3 结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事业单位在资金形态和单位性质以及资金的用途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但是,会计的监督以及核算功能是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形式将会变得更为复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需要不断地在财务管理办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2014(24):120.
[2]范凌芸.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184-185.
[3]马新敏.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01-236.
[4]彭菁菁.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的对比[J].时代金融,2015(33):193-204.
[5]韦佩舒.探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财务处理的异同[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278-279.
企业单位会计 篇5
一、所用会计科目不同
在处理同一业务时,事业和企业单位所做的会计分录形式相同,借贷方向相同,但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的账户。如借款的核算,在借入时,企业按期限长短分别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而事业单位则不分长期或短期借款,一概记入“借入款项”科目。
二、因单位性质账务处理方法不同
1、因是否从事产品生产而导致的差异。这类差异应分两种情况,一是要区别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和不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存在差别,要区别对待。二是同样从事产品生产,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仍有差异。以材料采购业务为例。企业的做法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前者在购入时采用不含税进价,以区分进项税额;后者则采用含税进价。会计分录为:
(1)一般纳税人企业:
借:材料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2)小规模纳税人企业:
借:材料采购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在该项业务上的会计处理不仅要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还要针对自用或非自用作不同的处理。除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采用不含税进价核算以外,其余情况即:一般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均采用含税进价核算。会计分录为:
(1)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
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2)其余情况;
借:材料
贷:银行存款
2、因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而导致的差异。众所周知,企业每期都必须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并和当期的收入相配比,以最终确定经营利润。而事业单位则分以下情形: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领用材料等支出时,记入“成本费用”账户,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同类支出时,则记入“事业支出”等账户。同时,以此为开端,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结转,该结转过程图示如下:
企业:
“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事业:
1.(实行成本核算的)“材料”→“成本费用”→“产成品”→〔“经营支出”→“经营结余”、“事业支出”→“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
2.(不实行成本核算的)“材料”一“事业支出”一“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
3.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可分性而导致的差异。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根据其是否属于专业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可划分为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种。相应地,事业单位有关业务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也包含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以支出的核算为例,如支付行政部门办公用品费用,企业的做法为: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支出: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又如:结转已销产品成本,企业的做法为: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之外的支出处理:
借:经营支出
贷:产成品
三、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同一业务的处理上,增加了核算步骤这类差异一般多出现于有关基金的核算。以购入短期有价证券为例:
企业的做法:
借:短期投资
贷:银行存款
事业单位的做法: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为有价证券购入业务,企业只需用增加短期投资,减少银行存款一笔会计分录就可以表示清楚,而事业单位则因为对外投资引起事业基金内部结构发生增减变化,必须通过两步分录予以反映。又如:购买固定资产
企业的做法: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事业单位的做法:
借:事业支出等科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
同一笔业务,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既要反映支出的增加,又要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因此,其账务处理相对复杂一些。
企业单位会计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事业单位
一、无形资产及摊销和减值准备的概念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的商誉的存在与企业不可分离,不可辨认,因而商誉不归类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特征有:不具有实物形态;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创造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摊销指对无形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进入各期损益(对于企业)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办法。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某项无形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时,企业应考虑对该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
(1)《事業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在各期摊销时记入经营支出,尚未摊销完的金额为“无形资产”期末价值。对于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成本,在事业单位转让或处置无形资产时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而对于企业而言,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金额较大,且发挥作用期限较长,能在长期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在取得当期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较少当期利润会影响成本计算的合理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期摊销,计入摊销各期损益,减少各期利润,而不应在取得期间一次性记入当期损益。(2)无形资产将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足以补偿无形资产成本(摊余成本),则说明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即使其账面价值得以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核算没有明确规定,未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核算。这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利于无形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加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对于不实行陈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为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增设“无形基金”科目,反映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在取得无形资产入账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基金”科目。(2)对于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组织的经营收入,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要注重收支的平衡及成本的计算。同时,这些单位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以准确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3)加强对无形资产定期盘点。事业单位可定期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财务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对,至少一年一次。(4)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报表项目。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资产部类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累计摊销”项目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负债部类增设“无形基金”项目,以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及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为单位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信息,也为上级预算部门合理安排无形资产的投放、调拨等提供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徐永华.新知识经济下关于无形资产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2)
企业单位会计 篇7
由于经济高速的前进, 此时会计的体系等也开始变化, 出现了一些分类。财会的关键意义是为了辅助我们开展平时的财会管控工作。结合它的应用领域和核算的具体要素, 一般是分成如下的两种。首先是企业会计, 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 即预算会计。第一种一般适合用到工农商等单位之中, 用来监管并且体现再生产时期的各个环节的运作资金的具体状态。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 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通常事业机构不会直接的供应物品, 它们不是物质生产机构, 它们关键是开展各项为群众服务和社会活动服务的事项, 其在再生产的时期, 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企事业机构最关键的差异是它们是不是有生产和运作的特征。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当其开展多项社会性等工作的时候, 通常是由机构或者是个体筹资, 而且这些资金是不期望能够回馈的, 当单一机构或者是个体等停止的话, 其资金通常也不会回收的, 其在开展业务工作的时候, 都是无偿性质的, 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收取资金的, 不过并非是全款的性质, 很多的都是国家提供的。因此, 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其财会更加看重的是社会方面的效益, 因此其全部的财会工作均是以这个目的为依据而进行的, 像是计量之类的。
2 关于两者的不同之处
通过上面的讲解, 我们能够得知其有着一定的差异, 事业机构的显著特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这个特征是它们最为明显的差异, 而且个别的此类机构有着一些生产性的特征, 所以, 必须明确其总的方向上的差异, 才能得知它们的差异地方。
2.1 关于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处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其一般是以具体的状态为前提, 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因为在我们国家, 对于这类机构来讲它们能够在开展专业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配合工作之外, 进行那些并不是单独开展的核算运作工作, 因此, 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是对于那种有着一些运作性质的此类机构来讲, 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 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2 关于它们的构成内容的差异
因为两种机构不论是在运作的体系, 亦或是运作的结局中, 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 因此, 它们在会计内容的设置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 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 所以, 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2.2.1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
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 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2.2 收入、支出 (费用) 。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对于事业机构来说, 它的花销是说那些用到进行业务工作和基建活动而用出的费。但是对于企业来讲, 它是为平时的运作工作而使用的这些资金, 它的意义是为了获取利润。
2.2.3 利润。
它是单位在特定的时间段中获取的运作成就。它是企业单位独特的一种财会内容, 是结合单位本身具有的运作性而存在的, 由于事业性质的不具有运作的特点, 因此其具有该项内容。
2.3 关于等式的差异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 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 而且同样提现了单位和其拥有人之间均是相对单独存在的, 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 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因为事业机构的大部分的资金是从其上属的机构或者是财政处获取的, 因此, 应该对相关资金的使用状态开展综合化的管控, 进而避免这些资金被不合理的使用。所以, 要使用动态体系,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3 关于核算的措施和要素
第一, 它们在会计科目的布设和核算措施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将其比对来看, 企业的更加的综合化, 而且很细致, 但是事业机构的, 其体现出非常单一, 而且数量并不是很多的特点。第二。它们在一些异样的核算内容上, 具体的措施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 对于构成要素上, 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 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 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 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4 结束语
总的来讲, 事业机构的材料和企业机构的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由于全新的财会准则的落实, 企业单位的财会得以显著地提升, 此时事业机构的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积极的开展。站在长远的眼光上来看, 它们的差异正在不断的变小, 不过或许会成为一样的, 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有不同的。
摘要:在我们国家, 会计体系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方向, 分别是预算会计以及企业会计。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当事业机构以及行政机构的会计分离以后, 我国不断的颁布了适合用到事业机构的财会体系, 带动了事业机构的该项活动朝着精准合理的方向发展。文章讲述了现在的两类会计的分支, 并且论述了其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2) .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6) .
[3]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侧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7) .
企业单位会计 篇8
1 目前会计的两大分支
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得会计系统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 衍生了很多分类。会计工作的重点意义在于为人们日常对财会进行管控提供辅助。结合会计工作的核算因素及应用范围, 大致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两大分支, 即企业会计及非企业会计, 也就是预算会计。对于企业会计来讲, 其适用范围为工业、商业、农业等企业中, 以此来反映并监管生产期间各环节资金的运转情况。而预算会计的适用领域为: 行政机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 以此来体现并监管社会再生产期间分配领域、福利领域、精神领域等事业单位的资源及政府的财政情况。一般来讲, 事业单位并不会直接提供相关物品, 同时他们也不是生产物质的机构, 其重点在于进行各项为民众及社会提供服务的活动。在再生产过程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同事业单位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生产及运营特点不同。在事业单位中, 如果其想要进行很多社会性质的工作期间, 一般由个体或者机构负责筹资, 同时这些筹资并不期望得到回馈, 如果个体或者机构停止, 则一般资金不会进行回收, 在进行工作期间, 这些行为都是无偿的, 极少项目能够回收少量资金, 但项目也不是全快性质, 很多都是国家负责供应。所以, 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工作期间, 更重视的是社会方面的收益, 所以, 所有的会计工作都是基于此进行活动的。
2 事业单位会计同企业会计的区别
2. 1 核算基础的区别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预算会计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所应用的核算基础出现了差异。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建立在单位自身情况的前提下, 分别应用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进行辅助业务及专业活动外, 还需要进行一些非独立核算的运营活动。所以, 事业单位在核算及监管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时, 是建立在收入实现制前提下, 而对运营型的收支业务应用权责发生制。对于企业来讲, 需要应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 以此来开展会计计量、确认、报告等工作。
2. 2 要素组成的区别
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来讲, 其要素可以被划分成五方面内容: 负债、资产、收入、支出及净收入。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则被划分成六方面内容: 即负债、资产、收入、费用、利润及所有者的权益。二者在负债及资产方面实质内容基本相近, 对剩余的要素进行区别, 内容如下。
2. 2. 1 收入的区别
在企业及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中, 都存在收入一项, 尽管名称一致, 然而在实质方面仍有较大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中的收支指的是单位或者国家依据法规标准获取的无偿性资产, 主要由上级部门、财政机构、其他单位获取。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主要来源为上级部门的拨款, 因此具备非偿还的特性, 其目的在于补偿支出, 并不是为了收益; 但是对于企业会计要素中的收入来讲, 其指的是在企业平时业务中产生的, 会造成所有者的权益增长的, 同所有者的投资不相关的经济总流入, 企业的收入要素一般是依靠销售商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获取的, 目的在于为企业增加经济收益。
2. 2. 2 支出和费用的区别
在事业单位中, 会计要素中的支出一项指的是为拓展业务及其他活动而产生的各项资金损耗及应用在基础项目建设方面的开支。事业单位中的支出具备财政资金再分配的特性, 同时依据预算为所属单位进行拨款, 目的在于耗费。企业中的费用指的是企业为了提供服务、售卖商品等在平时活动期间所流出的经济收益, 其会降低所有者的收益, 同所有者的分配利润并不存在关联的总流出。企业中的费用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资产及运营收入。唯有企业在生产、运营期间为获取经济收益而支出的各项资金, 才被称为费用。
2. 2. 3 利润的区别
对于利润来讲, 其是企业会计要素中特有的内容, 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 企业会计运营的结果。在事业单位中, 并不存在利润的要素, 这是由于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 并不涉及盈利的情况, 因此, 也就不会存在利润。就算事业单位进行了一定的经营行为, 在期末后, 也都将资产转移到“结余”一项中。
2. 2. 4 净资产同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中的净资产指的是非盈利性组织及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净值, 其产权较为单一, 是预算会计独有的特点。而企业会计中与其相对应的内容为所有者的权益。其指的是各方面的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另外, 其也是同债权人的利益相关联的定义, 二者共同组成了权益定义。很明显, 在预算会计内定的净资产并不具备上述所有人的权益特点。所以, 在预算会计内, 应用净资产的名称来区分企业会计所有者权益的名称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同时也极为合适。
2. 3 计算等式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的计算等式为: 支出 +资产 =收入 +净资产 +负债。该等式属于动态等式, 体现了事业单位在生产运营期间收支结余的情况, 反映了净资产的增值状况。由于事业单位中的主要资金来自上级部门的拨款, 因此, 需要对费用的各项支出情况进行严格监管, 因此, 需要应用动态等式进行计算。另外, 资产的负债表也同样可以应用该等式作为基础。
企业会计的计算等式为: 资产 = 所有者权益 + 负债。企业会计的计算等式属于静态等式, 体现了会计各个要素间的数量对应关系, 揭示了企业各项资产的归属情况, 并且表明了企业同所有者互相独立的特性。另外, 该等式也是编订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理论基础。
2. 4 核算内容及方法的区别
对于预算会计来讲, 部分核算内容同企业的会计工作有明显的区别, 具备自身特有的性质, 以下简要针对进行分析。
2. 4. 1 固定基金的区别
在事业单位中, 想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需要加设“固定基金”及“固定资产”两个账户, 在固定基金账户中, 其是事业单位所有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 通常由上级管理机构及财政部门下拨款项获取, 也可以通过融资租赁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投入获取。事业单位的经济支出具备不可补偿及消耗的特性, 因此, 并不需要计算其折旧费用。但是对于企业来讲, 其固定资产在应用期间在不停地损耗, 需要利用折旧的形式将其转移至期间费用或者产品的成本中。
2. 4. 2 专属基金的区别
专属基金指的是事业单位遵照相关标准设置或者提取专属用途的资金, 包含员工的福利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医疗基金等, 通常都已经明确规定了各项的应用范围及用途, 除了在财务标准中特别规定以外, 通常不可以占用或者挪用。
2. 4. 3 投资基金的区别
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 对外的投资通常需要同投资的基金相适应, 不但需要加设“对外投资”的账户, 同时还需要加设“事业单位—投资基金”的账户。
2. 4. 4 通常不核算成本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 通常并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就算进行了成本核算工作, 一般也只是成本内部核算。
3 结 论
总而言之, 在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同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别, 想要更好地落实新的会计标准, 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就需要不断提升资金, 并且事业单位的会计也需要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创新, 以长远的目光进行发展。因此, 对事业单位会计同企业会计的区别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值得深入探讨。
摘要:对于我国会计系统来讲, 其可以被划分成两个类别, 即企业会计系统及预算会计系统。其中, 预算会计系统又可以被区分为财政总体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两方面内容。自预算会计改革进程逐步深入以来, 将事业单位中的会计行为与行政单位中的会计行为进行了明确区分。对于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来讲, 其同企业中的会计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会计的两大分支, 并探讨了二者的差异, 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推动企业及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区别
参考文献
[1]刘岩.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区别[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22) .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6) .
[3]潘力峰.事业单位会计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 .
[4]蒿俊晓.深刻理解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实施好新会计制度[J].中国外资, 2013 (8) .
[5]齐翠燕.浅谈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的异同[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1) .
企业单位会计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保留了原有制度的框架体系, 并丰富了其内容, 体现了财政改革的相关成果, 突出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财政拔款的使用) 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 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 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应。通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学习, 并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 总结出两种制度存在以下的联系与不同。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
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 事业单位会计属于政府会计的一种,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政府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 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 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 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 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 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 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 例如真实性原则, 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等;二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会计要素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 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费用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 二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逐步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和结转按规定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 收支全部纳入预算, 会计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 逐渐强调成本核算, 注重资金使用效率, 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兼顾财政预算的管理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 二者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 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 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 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 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 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的理论指导, 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相同之处。
二、两种制度不同点的对比
(一) 核算基础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 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由于核算基础不同, 其收入与支出反映的内容也不同:事业单位反映收入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收到的各种收入, 收入按部门分类,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反映的支出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 支出按功能分类, 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企业单位反映的收入则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收入实现条件确认的, 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租金收入等。企业单位反映的支出则是与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 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权益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 包含了应归入当期成本在以后才需支付的各项支出。
(二) 会计平衡公式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平衡式: (1) 年度中间的平衡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2) 年末的平衡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此等式为动态等式, 反映事业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 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 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 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 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企业单位的会计平衡式:不分年度中间和年末, 统一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平衡。此等式为静态等式, 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 同时, 这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三) 财务成果计算不同
事业单位净收入的计算: (1) 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事业结余, (2) 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 事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每年末进行结转, 即事业节余和经营节余转入“非财政补助节余分配”, 经营亏损不予结转, 是按照年度来计算财务成果。企业单位净利润计算: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净利润, 企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 每月进行结转, 每期分别累加反映经营成果, 按照年度来计算财务成果。
(四) 会计报表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附注等。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 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 可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资料, 帮助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分析检查单位经营活动是否合规, 财政部门掌握预算进度, 正确核算支出, 提高预算管理质量。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等。报表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 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帮助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的特殊性
(一) 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用于核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本科目设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新制度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并规定了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的创新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 既不影响事业单位的支出口径, 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事业单位“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 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会计数据支持。
(二) 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 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了会计信息的支撑作用。
(三) 突出和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情况下的计量原则, 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 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取得的情况下, 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件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促进资产及时入账, 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以上仅是作者在学习新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过程中, 对比《企业会计制度》总结的一点心得体会, 由于新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目前处于过渡衔接阶段, 故学习与认识还比较浅显, 在实践操作中还会发现大量的细节差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两类会计制度的差异将会逐步缩小, 但不可能完全消灭。
参考文献
[1]王立彦, 伍利娜, 罗正英.会计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 .
[2]袁振兴, 高景霄, 李永红, 赵翠.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12) .
企业单位会计 篇10
就事业单位而言, 由于其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我国的一种以向社会提供公共福利或服务而存在的非盈利性组织, 其具有既不同于行政单位又不同于企业的独特性质, 而正是这种独特性构成了我国事业单位群体目前的生存状况。但是在近年来,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某些具有经营性特点的事业单位正在有逐步转变为企业化管理的趋势, 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实际出发, 通过将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规则加以比较, 来寻求和探讨两者间的结合点, 以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企业化的顺利转变。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的主要不同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就企业而言, 其所进行的会计活动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 通过特定的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过程, 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监督, 从而为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客观、及时、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为权责发生制, 这种会计核算基础可对企业所拥有的相关权利或义务进行较为准确的确认或计量。而就事业单位而言, 其所进行的会计活动是以事业单位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并通过记录、反映和监督来对其预算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管理, 使其可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 事业单位较多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 这种会计核算基础可对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及与其相关的资产、负债、权益等财务状况进行较为合理的反映。
2、会计要素有所不同
(1) 会计要素不同。就企业而言, 由于其所进行的会计活动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因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其会计要素可被分为以下六项,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与企业相比, 事业单位则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的规定, 因此其要素也被相应的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
(2) 资产不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企业自身拥有和控制的, 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各种资源。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规则, 事业单位的资产则被定义为其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等等;
(3) 负债不同。与上述相类似, 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负债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中形成的、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而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规定的负债则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 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各种债务;
(4) 所有者权益不同。从会计理论上说, 资产与负债的差可被称作净资产, 也即所有者权益, 因此这两者实质上是相同的、并无区分。但是由于企业与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 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所指的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前者作为企业的会计要素之一, 其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后者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之一, 其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等;
(5) 收入不同。由于企业与事业单位性质的差异, 收入的定义也因此有着较大的不同。企业所指的收入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事业单位所指的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及其他收入等等;
(6) 费用不同。从理论上说, 费用与支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两者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为企业会计的六要素之一, 其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 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后者为事业单位会计的五要素之一, 其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 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等;
(7) 利润不同。与企业相比, 事业单位在其会计准则中是没有利润这一项的, 这是因为后者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因此在会计准则中也就没有设置反映自身盈利状况的要素及相关科目。若确实需要反映时, 可通过结余及结余分配科目对其进行相应的反映和核算。对企业而言, 其对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其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等。
3、会计计量模式不同
在很长时期以来, 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都是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的, 并未有太大的差别。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计量法被大量的采用, 并且成为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具革新意义的亮点之一。但就事业单位而言, 历史成本法一直是其会计计量的主要基础, 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资产都是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的, 其账面价值也是不得随意变更的。由此可见, 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模式较企业而言有着较大的滞后性, 且不如后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准确、客观、及时。
4、财务报告体系不同
实际上, 企业与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需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收入支出表) 及会计报表附注。但是, 后者较前者在体系组成上更为复杂, 事业单位还需编制基建投资表、收支情况说明书及专用报表等等;而值得注意的是, 事业单位由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原因, 其并不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 这也成为了两者在财务报告体系中的最大不同。
二、对事业单位会计规则企业化改革的设想及建议
1、费用和支出的核算
目前, 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规则中并没有对费用支出的具体范围和标准予以明确化, 在某些规定上较为模糊, 自由度较高。例如, 在费用和支出的提取比例上,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费用支出的具体提取比例, 从而增加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难度, 不宜进行预算和成本的控制。为此, 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对诸如业务招待费、维修基金等费用的计提上减少其弹性的力度, 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活动。
2、往来单位款项核算
由于事业单位的外部经营活动较少, 其外部往来款项并不常见, 因此并未遵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规则中设置“坏账准备”科目。为此, 出于进一步防范财务风险的需要, 事业单位应对已付却应由以后各期分摊的费用增设“待摊费用”科目进行核算, 而对应付却未付的相关费用增设“预提费用”科目进行核算。此外, 在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上, 事业单位也应通过规定其相应的提取比例, 以防范其财务风险。
3、固定资产折旧处理
目前, 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上,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规定其折旧的计提应以其收入为依据, 通过“修购基金”科目来反映其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 但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固定资产因折损而出现的减值状况, 从而必须予以改进。为此, 事业单位应对与固定资产购入、使用、停用、变卖、报废等过程相关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相应的改进, 以便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 达到账实相符。
4、财务报告体系革新
企业单位会计 篇11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性,事业单位会计内容包括对单位内各项经济业务、经济对象、经济事务的记录、反映与监督,以此用来保障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财政部门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化
1.要素与主体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对要素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在规定与要求中进一步明确要素,并将其划分到净资产、支出与收支内容之中。此外,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活动,这种主体内容无法将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状态进行反映,并且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在新事业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对单位内的各项财务业务作为主体进行核算,不仅覆盖面广,并且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可以得到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内容增加
在旧事业会计制度中,财政性补贴与非财政性补贴没有进行区分,针对这一情况新事业会计制度则根据需求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像增加政府预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有所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很多事业单位会采取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项目,这种方法所致使的反应计量不准确,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的资金项目,并且还融入“累计折旧”内容,这样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
4.财务报表结构与体系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务报表中所设置的体系、机构无法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充分显示,这种情况会对事业单位实际财务工作造成欠缺。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会计报表与附注内容所组成,其中在会计报表中所包含的内容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补助表。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现实现了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的协调、统一,并且针对会计报表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实现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措施
1.积极构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伴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我国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了保障,并且在新制度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基本要素等内容均有所增强,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之中,需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围绕会计核算目的。在实际工作落实中,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将会计核算的职能与作用进行发挥,同时我国事业单位还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与核算细则,利用这些细则稳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细则一旦制成,那么则需要严格落实,以此保证基础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事业单位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不同岗位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如此,才能对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2.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物性资产推销会计核算工作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是最为主要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使用年限比较长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重视与关注。根据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解读可以得知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得到明确规定,并且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能够保证实用价值与消耗、磨损价值真实在反映在会计核算之中。另外,在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会产生实际消耗,因此,为进一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的全面性,则需要严格依据新会计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以此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3.将会计核算基础设定为权责发生制
在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需作为主体,权责发生制需作为基础。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收入,会计核算只能对核算资金的收支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将其内容涉及到资金周转问题之上。另外,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发生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呈现出不活跃现象,有部分事业单位为保证自身经济利益而减少国家财政拨款,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事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将事业单位经营资金周转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当前事业单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会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结合,在体现资产管理公平性的同时,还可以将不同时期下资产进行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进行了完善与修正,在转变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真实反映,这种情况不仅可以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并且也会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完善预算会计体系,对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发展,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岩.浅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资产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175+220.
企业单位会计 篇12
1. 适合企业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
1.1 应加强会计人员在岗教育、绩效考核等工作
对于企业性事业单位来说, 其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会计法规的建设工作, 尤其是对于新入职的会计人员, 更是应当对其开展适当的培训, 以使其能够较好的上手会计工作。同时, 也需要加强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 将工作成果都纳入到该绩效考核制度中, 如原始凭证真实性以及会计凭证内容记录准确性等, 通过这部分检查工作的实施, 则能够对会计凭证处理不规范以及业务记录不全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较好地解决。此外, 要做好报表附注工作, 通过报表附注全面说明、解释单位工作的开展, 更好地提升对于基建预算资金以及经费预算的管理水平。
1.2 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基础
对于企业性事业单位而言, 需要在财务工作中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其中, 收付实现制度是其会计核算基础, 因为对此种会计制度来说, 非常适合我国现今国家财政拨款的情况。而对于企业性质的经营业务来说, 如果也使用该方式, 则很难对企业的真实、正确的财务状况进行显示, 且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也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在制度方面向企业会计方面靠拢。
当国家拨款经费中的一部分用于事业支出时, 则可以选择事业单位财务准则对其进行核算。比如将从事行政事务的工作人员工资以及其他类型的管理费用单独进行列支、不与经营业务混合等, 以此帮助我们能够以较为便利的方式开展会计核算这项工作。如果某一项业务不能够较好地明确是否属于事业单位活动, 但在该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则需要对相关会计子科目进行设置。
对于单位自行经营的业务部分, 可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之所以这样实施, 是因为对于该类制度来说, 当其对单位财务报表进行编制时, 能够较为清晰的表明该企业资金收支同以往业务之间的关系, 且能够使报表使用者以及单位管理者能够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状况以及潜在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对于该种情况来说, 对于单位做出决策以及获得盈利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 对于企业性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业务而言, 就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 以此在对单位某项经济业务所花掉的成本、带来的收益进行计算、掌握的基础上保证单位的经营业务进行更好地开展。
1.3 修正资产成本核算方式
对于企业性事业单位而言, 其具有自主经营的性质, 这种特点的存在, 需要我们能够对其营收状况以及资本消耗状况进行准确的计量与核算。对此, 需要以摊销以及折旧的方式对单位资产进行处理, 而不应当以基金科目方式对其进行核算。如对于单位固定资产来说, 应当以折旧的方式进行计算, 并通过记录“累计折旧”科目的增加, 通过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进行反映。而在单位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时, 则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来购买新的固定资产, 并通过财政补助收入或上级补助收入的方式将其划入到单位会计账目内。而对于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来说, 则需要根据权责发生制对其累计折旧进行处理。
同时, 为了能够对单位日常业务支出情况以及资金效益情况更好地进行监管, 需要对现有的成本核算方式进行改变, 根据其实际业务经营情况对适合的成本开支范围进行确定, 并在此基础上对适合本单位的核算方式进行制定。而通过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生产成本等科目的利用, 则能够对经营相关业务支出进行准确核算的基础上在期末对成本进行结算。除此之外, 可以在成本核算控制的基础上对成本控制制度进行建立。如加强成本支出控制、采取实报实销制度等。
1.4 建立内部监管机制
对于企业性事业单位来说, 由于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性质, 就需要能够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会计监督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引起充分的重视, 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同时因企业性事业单位还具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服务性, 也需要在工作开展中接受来自外界的监督。在具体会计核算监督内容方面, 则主要有多层级审批制度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以及现金收支情况监督等, 在此过程中, 不同职务人员也会由于具体业务职责的不同而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
2. 结束语
在上文中, 我们对企业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需要该类单位在工作开展中紧密联系实际, 通过良好的会计核算方式的应用获得更好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 制度改革的运行, 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向着企业性质进行发展。由于事业单位同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就使其不能够以常规事业单位方式进行核算。在本文中, 将就企业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企业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欣.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77-78.
[2]王萃.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弊端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9) :81-82.
【企业单位会计】推荐阅读:
企业单位会计社会实践报告09-27
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比较07-11
企业单位年终总结07-03
企业单位税务管理01-01
企业单位个人总结08-30
企业性事业单位05-27
企业单位晚宴主持词10-06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08-16
企业单位专用介绍信05-25
创文明单位 树企业新风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