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

2024-05-23

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共3篇)

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 篇1

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为青少年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教化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笔者担任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纵观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不能不深感遗憾: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连最基本的品德素质都不具备,比如做人不讲诚实守信,在外不遵守公共道德,做事没有责任感 ,对祖国和民族感情淡漠等等,无不反映了青少年基本品德素质的缺乏。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末注重基础性,一味追求高标准,讲求高速度,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换言之,就是不重视青少年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精华对青少年的熏陶作用。比如“言必信,行必果”的教育,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比如“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教育,比如要讲良心、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廉耻心、有同情心的教育,比如爱家、爱民族、爱国家的教育。仿佛青少年一出生,便已注备了这些起码的基本的品德素质,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也有一个“万高楼平地起”的过程,因而,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没有针对性、缺乏实效性。二是未讲求一致性,德育工作者首先言行脱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上级来了参观团,就让学生突击大扫除,哪怕停课也在所不惜;督导“减负”的检查团来了,就一声令下――与课本无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一律不准带入教室;要上公开课了,就让学生反复练习、精心表演……我们一方面要求诚信,一方面又实施着这样一些“隐性课程”,学生的基本品德素质培养不成空中楼阁才真是怪事。为什么“打假”实施多年,但假烟假酒、假药假物依然横行且愈演愈烈呢?根本原因是制假者不注备诚信这一基本的品德素质。但制假者从何而来?从学校来。当然,板子不能全打在学校身上,家长、社会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是不争的事实。三是未发挥主体性,德育工作者总是想通过生硬的灌输,通过学生对条条框框死记硬背来达到德育的目的。殊不知,要让青少年真正具备最基本的品德素质,必需通过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这其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至关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有自觉的品德发展意识和要求,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榜样示范法、理想形象设计法等,对学生进行促动。其次,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基本品德素质活动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比如手拉手活动、互帮互学活动、为社会献爱心活动等,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强化的能力,改变现行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只管执行的德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逐步养成基本品德 素质的自我教育能力。注重基础性、讲求一至性、发挥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对青少年进行基本品德素质的长期培养,不厌其烦地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等这些基本品德素质上下功夫,做人的基本品德素质就会在青少年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 篇2

一、封闭式教学, 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目前, 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 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 重形式, 轻内容, 习惯于教师讲, 学生写, 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 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 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 个性遭到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 依样画瓢, 奉命而作, 无论是选材立意, 安排结构, 还是语言特点, 总是小心翼翼, 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 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式, 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过高, 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 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 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 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 产生了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 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 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 使之消沉、厌烦, 对作文失去兴趣。

三、缺乏鼓励, 学生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 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 就会“乐此不疲”, 愉快地学习, 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看不到闪光点, 而求全责备, 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 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 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 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 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 就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四、批改方式单一, 缺少反馈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 只要一写完, 上交给老师, 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对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 大概地写几句评语, 草草了事, 发还给学生, 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作文教学没达到互动, 师生没有共同活动。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 得到的回应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 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现状, 的确让人担忧,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要及时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1. 目标适当, 切合需求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 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这种目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 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 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学生才会主动地写作。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 为真情而写, 为兴趣而写, 为交际而写, 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

2. 广辟渠道, 丰富素材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 老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 融入生活, 多参加各种活动, 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影评会、演讲比赛等, 定期地走出校门, 搞社会调查, 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活动, 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随着素材不断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思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并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 这样学生写作起来自然就会兴致勃勃了。

3. 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在作文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 互相沟通, 取长补短;教师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 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 以鼓励为主, 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 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 篇3

仙回瑶族乡总人口为1,4万(2007年统计数据),乡内有中心小学、大中小学、古盘小学、茶山小学、鹿鸣小学、茅坪小学、马威小学等7所小学,07-08学年秋季,由于生源不足,马威小学、鹿鸣小学已经停办。

从图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中心小学、茅坪小学(中心小学05-06学年在校人数比上学年增加15人,茅坪小学06-07学年比上学年增加4人)外,其余各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同时我们把全乡7所小学03-04学年至07-08学年在校人数统计来。

从图2我们可以明显看出,03-04学年至07-08学年全乡小学在校人数逐年减少,07-08学年全乡小学在校人数仅为03-04学年的一半多。

二、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与人口分布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仙回瑶族乡大多数育龄夫妇都能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少生优生。现今大多数年轻的农村夫妇只生一个小孩,少数的生两个小孩,生三个以上小孩的家庭已经很少。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不同于城镇人口居住布局,因此,仙回瑶族乡有7所小学,生源相对不足。

(二)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的年轻一代不甘现状,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到城镇打工谋生的逐渐增多,部分人就在当地城镇安家落户,他们的小孩也随之在城镇小学就学。这就导致农村生源向城镇转移,同时农村年轻人人口下降,也直接影响到日后农村小学的生源。

(三)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

由于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村夫妇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过穷苦的日子,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得到重视,都千方百计地为之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与城镇小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农村的父母特别是有能力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镇小学接受相对更好的教育。这是农村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影响

(一)对农村教师教学的影响

我们对茶山小学07-08学年各年级在校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见下页表。其余六所学校基本情况与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从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各年级中人数最少的为7人,最多的为13人。在一个偌大的教室里,仅有这么几个学生,教师的事业热情与积极性会被挫伤,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试想,只有七八个学生的课堂,无论是课堂分组讨论,还是体育分组比赛,或是学生公益劳动,怎能达到一个正常人数的班级开展同样活动的效果。

(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影响

学生生源缺乏,使农村教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07-08学年马威小学、鹿鸣小学不得不停办。生源缺乏、学校停办,必然使教师面临岗位选择的问题,一些教师只能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到其它小学去支教,甚至是离开一直热爱的教师岗位。生源减少,学校规模压缩,使得教学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趋于不必要,长期下来教学硬件设施的落后反过来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减缓了其与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接轨的进程。有些小学有两三台电脑,而有些小学一台电脑都没有,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科技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

(三)对农村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生源较少的学校,可能会对学生快乐、自然的成长有所影响。试想,在偌大的教室只有几位同学,学习氛围与嬉戏氛围跟有满堂同学的课堂相比,快乐是大打折扣的。这样的成长氛围,对小学阶段孩子的性格塑造、竞争意识养成都是不利的。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关键时期,简陋的教学条件使得农村小学生很难适应日后的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社会生活。

四、解决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课桌、板凳、黑板破旧,教室的墙壁常有剥脱,校门口的道路泥泞不堪、杂草丛生,基本应具备的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也很难看到。教学条件的不足,也是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镇小学上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是当务之急,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提供课桌、板凳、计算机、投影仪等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条件较差,从城镇到乡村从教的受过专业师范培训的教师较少,农村小学教师大多由当地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村民担任,在工资偏低的情况下不得不兼顾农活或做些小生意,挤占了研究课堂教学,关心学生成绩变化、成长及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的时间,更难谈及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与学生课下的沟通不够,双方难免产生隔阂,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部分为代课教师,基本的教育理论与知识不够完备,并缺乏相应的提高与更新的机会,与外界教学交流的机会就更少,这样的现状无论是对教学效果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例如,由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现阶段的部分农村小学如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授课形式与方式仍沿用旧制,特别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农村小学管理者应积极主动走出去,学习新的管理理念,聘请受过专业、系统师范培训的教师到学校任职,并用“事业留人,工资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方式来留住人才,既给僵化的学校管理、教育机制注入新的活力,给农村孩子带来新的培养模式,长远看更是利于学校将来的发展的。同时,学校按实际情况尽量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三)合理合并学校,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的特点导致的学生生源缺乏,适宜将地理位置相距不远的而存在生源不足情况的小学进行合理合并。合并小学,既可以缓解生源不足,又可以整合校舍等教学资源,整合教师队伍,便于学校管理,改善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与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到合并后的学校上学,可能会面临交通不便及上学路途远等问题,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学校可适当提供校舍,实行寄宿制,便于集中管理和保障学生安全。家长打消后顾之忧后,才能不因学校远、担心孩子安全而让孩子转学甚至辍学。

五、结语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在近几年日益突出,不仅在本县,在广西及全国较偏远落后的地区也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设施良好,教师队伍优秀,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呈上升趋势,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等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打消农村父母的后顾之忧,不必舍近求远地让孩子在陌生环境求学,放心地将孩子的未来建设工程托付给农村学校。生源能到基本保障后,农村小学才能进一步谈生存与发展。希望各农村小学在自主谋发展的路子上多探索,多实践,并期望得到全社会的更多关注。

上一篇:铁路路基下沉整治下一篇:采后总结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