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2024-10-15

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共4篇)

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篇1

【热点材料】

材料一:

近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针对孩子的孝心培养问题总结出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的孝心培养工作思路和“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吸收了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了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从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材料二: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材料三: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四: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考点分析】

一、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三、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四、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中央既强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必要性,又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成果,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充分表明中央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1 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现状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小省也能办大文化这一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宁夏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党中央及中央领导关于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要的讲话、指示和部署,使我区的公益文化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近年来,我区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精品引领、探索文化建设机制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1.1 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础文化设施为基础,着力安排好与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相关的设施建设。宁夏博物馆、宁夏图书馆、银川文化艺术中心和正在建设的宁夏大剧院等大型文化建筑设施以及50多个专业博物馆等相关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是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举措。加强和改进市、县级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等,是从文化设施上提供和保障城乡和谐文化得以实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1.2 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广场活动,是近年来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景象,我区大多数县、区都开展了这项活动。区级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清凉广场”活动为和谐城市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文化广场活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村村通”工程带给农民的是电视进万家的新气象。传统的民俗文化活跃了乡村的文化氛围。

1.3 实施了文化精品工程,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为一体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多视角、多层面的展示了宁夏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面貌。进一步凸显了宁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月上贺兰》被文化部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并获得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花儿》、《王洛宾与五朵梅》、等舞台精品剧目层出不穷。宁夏话剧团“大篷车”受到了中宣部的表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回族服饰、回族刺绣、回族乐器以及回族的山花儿等方面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4“小省区办大文化”和“九大文化”内涵的提出,是宁夏近年来公益性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理念。西夏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强化了文化的可操作性。为小省区办大文化奠定了基础。

2 目前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把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纳入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亦成效显著。但是,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全区地域发展不平衡,县级以下文化基础实施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陈旧,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缺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有关场所和配套设施,文化的艺术创作及艺术研究阵地空白,指导、培育和研究文化艺术向较高水平发展缺乏合力支持,创作、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精品缺乏专门人才,文化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较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与发展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影响到我们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进程,必须要下决心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步伐。

3 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铺开宣传文化工程,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部分馆舍功能不全、面积狭小等问题,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健全服务网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每年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各项经费要列入同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3.2 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在全区上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局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努力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凝聚到文化事业中来。注重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关心优秀人才,积极为专业人才创造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条件,努力提高专业人员水平。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入财政预算,吸引大批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3.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大对全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比如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等,肯定要加大投入。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布局和选址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要结合各个地方的情况,指导各个地方做好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要完善面向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4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要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体育场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

3.5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要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要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3.6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内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要建立健全有力的扶持机制、共建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开展城乡共建、区域共建,支援基层文化建设。要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作用。

3.7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8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市场是社会需求的动态反应,抓住了市场,也就抓住了社会需求。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与群众需求是否相统一,必须要借助市场。借助市场,是指政府通过对群众文化需求的调研和对社会非盈利文化团体情况的掌握,根据群众反应的信息,确定公益文化项目及形式,并利用一系列市场手段,将项目转让给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文化团体或文化企业,由他们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文化行政实施的是以更好的满足群众需求为目的的治理,由市场实施执行。实行治理与执行分离,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第一步。例如,对重大公益文化项目实施社会化运作是指文化行政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及集中使用的预算外资金,将重大公益文化项目通过信息发布、接受申请、资格认定、专家评审、授权实施、监督审计等一系列程序,以“契约”、“订单”等方式,授权或委托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团、民间组织来承办。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包括:大型文化节庆、庆典晚会,重点文化艺术展览、演出活动,政府慰问性文艺活动,送文艺演出、展览进社区活动等。与社会文化资源站在同一平台上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在市场中参与公平竞争,应根据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断推出新的市场对丰富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结构。

4 充分认识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1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推进先进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融入全球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维护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加强,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观众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4.2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现。

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是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心灵依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突出显示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只有不断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使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藉、鼓舞人的力量,使公益性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美好心灵、熏陶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事业。

4.3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角色定位的日益清晰,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变化,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职能也急需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李景源,陈威.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2007.

[4]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篇3

“高价文化消费”的背后

最近,在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一些商家旨在吸人眼球,炒作市场,哄抬票价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文化市场屡屡上演:天价票的某相声专场;票价高达8000多元的二人转演出;令人望而却步的万元奢华图书;斥巨资打造的“黄金剧场”……这股不正常的文化消费奢华之风,引人深思——畸高的文化消费与现阶段普通大众的正常收入远远背离的原因何在?本应该大力发展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何渐成弱势?一位业内人士揭示内幕时称,原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经费不足,逐渐进入经营领域,服务行为出现了日益市场化的倾向,提高了服务的门槛,原本一些应该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成了少数人的“文化享受”。

的确,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广泛共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各地政府部门所重视,言必称市场,行必求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与其他消费品不同,它的最终结果是要让最广大的人民享受文化成果。随着文化产业的日渐推进,文化市场的不断延伸,文化产品渐渐列入普通大众的消费日程。看电影、观演出、买图书等,已成为人民文化生活消费的常态,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还不能满足公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于是在短期内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对高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公民的文化权利实现上渐渐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我省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由于书价过高,很多老百姓买不起图书;由于一些商业文化演出门票价格畸高,使多数百姓无缘观看等。另外,一些农村和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城市文化生活虽然比较丰富,但也很不平均,一部分高收入者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们,其文化需求更是很难得到满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职能为主,主要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运作方式和资金来源上,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区别。但公益性与经营性不是截然分开和根本对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涵盖领域上几乎重合,这就说明,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从当今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调节作用的增大,国家纯公益性的职能在不断调整和缩小,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作用范围与力度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提醒我们,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应该更加重视。

多措并举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严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尽管90%以上的县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但利用管理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现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相对不足,人民文化权益得不到较高程度满足;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和数量上都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日渐式微,这相当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首先,要继续加大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对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 “十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95.22亿元,国家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从我省情况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文化建设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因此,要继续落实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经常性投入,从而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得到稳定的保障。要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要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扶持和发展了一批农村文化大院、农民小剧团和农家书屋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全省文化大院已发展到2000多个,质量逐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推动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的看来,农村地区文化条件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今后,新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主要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第三,公益性文化事业也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开放和共享,而不是计划和分配。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根据群众的要求来改进服务,通过内容、形式的创新来改进服务,通过文化设施的共享共用来改进服务,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要大力提倡艺术院团、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下厂矿、下农村,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从保证文化财富分配的公平出发,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在抑制演出市场的高票价和娱乐市场的豪华、奢侈之风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让普通大众也能消费得起。

总之,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要以增加投入、改善服务为重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目标,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

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篇4

在刚刚过去的4月,全国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就发生6起,造成近百人死亡。而从去年醉驾入刑之后,全国酒驾、醉驾降幅均超过四成,收效明显。频发的其他类型的重大交通事故和显著下降的酒驾事故启示,我们需要以打击酒驾的决心和力度,来治理当前交通事故所显露出的种种问题。

4月30日,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18人死亡6人受伤。在这起事故中,肇事车辆不仅超载,还驶入对方车道,逆行时与一辆大货车相撞。这样的事故并非只有一起。事实上,除了超载、逆行,在近期发生的多起重大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还存在超速、疲劳驾驶、非法改装车辆,甚至“毒驾”、无证驾驶的情况。危险驾驶、违规操作像过去频发的酒驾事故一样,最终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就在一系列交通事故接连发生之时,来自公安部的一组数字显得格外醒目:醉驾入刑一年之后,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同比下降41.7%,其中醉酒驾驶同比下降44.1%。去年醉驾入刑后到年底,因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2.3%。可见,有法律条文可依,有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酒驾事故这曾高居不下的马路杀手也能被有效遏制。

【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基础仍然薄弱,一些驾驶人安全和法制意识淡薄,超速、疲劳驾驶、逆行、违法超车„„这些国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和打击防范的因素,最终还是成为一起起车祸的祸首。因此,需要我们以打击酒驾的决心和力度,对其他明令禁止的行为在法制层面上加大打击力度,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除了立法工作要完善,执法工作也要加强。针对道路交通运输非法违法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尤其要严厉打击客货运输车辆驾驶人超速、超载、超员、疲劳驾驶,打击无证驾驶、驾驶证与所驾车型不符、无从业资格证驾驶运输车辆,客运车辆不按规定线路行驶,旅游包车未取得包车证或持空白包车证运营等非法违法行为。

上一篇:奋力拼搏爱岗敬业下一篇:360邦学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