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影响(精选12篇)
公益性影响 篇1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如火如荼。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力军。然而中小企业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问题,其中科技信息的缺失是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了科技创新的需求, 自然就有了对科技情报的需求,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中小企业科技情报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职能就是满足企业对于科技情报的需求,但目前其服务还没有达到中小企业的科技情报需求目标。因此,在新体制下开展公益性科技情报的研究,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建立符合科技情报发展规律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科技情报的内涵
情报是指传递着的有特定效用的信息,分为经济情报、科技情报、商业情报等。而科技情报专指通过公开信息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以及最新动态的信息,是科技和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工艺、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动态动向等有关信息及其传递交流活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是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工作的主业和重点。目前,科技情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各系统当中,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
二、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服务现状
在信息时代,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生存既面临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化网络建设,培养好人才队伍,拓展拓宽服务领域,改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抓住发展机遇。目前,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科技信息资源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长期以来,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科技文献收集、科技图书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重点在于科技情报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处理研究和特定服务等工作上。随着互联网的推广, 科技信息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公众获取科技信息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有限的科技信息资源就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层次的需要。
2.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上明显带有一定的行政机关的色彩,管理体制不灵活、人浮于事等现象明显。此外,很多单位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业务也仅仅局限于政府要求的范围,对上级部门的依赖性强,参与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3.缺乏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组织保障。 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当地及本单位的网站进行维护,同时发布及时有效的科技新闻、纲要以及其他的一些日常工作。一些地区现有的公益性情报机构之间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各个情报机构之间缺乏联系、缺乏互动,导致了科技情报的有效资源不能合理共享,表现为工作重复、效率低,阻碍信息传播,各自发展,各自规划。由于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特有的公益性,特别是有些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服务职能随之渐渐弱化。
三、中小企业科技情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的贡献,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收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体。 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产值增长快于大企业,每年在20%左右。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因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加快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情报活动,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我国目前信息服务业从事科技情报活动所占的比重较大,几乎达50%,这说明开展科技情报工作的企业分布范围较广,也表明我国自觉地开展科技情报工作的企业仍以专门从事信息工作的行业为主。从数据统计来看,国有企业从事科技情报活动的占比高达86.8%,其他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则较小,占13.2%。从企业规模看,大企业从事的科技情报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尽管科技情报在中小企业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科技情报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科技情报工作体系不健全。大多中小企业仅凭主观经验进行粗略的市场调查。调查表明,制订系统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仅占27.34%, 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及一些私营中小企业,很少做市场调研或粗略进行的高达80%以上,显示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决策过程主要还是以经验判断为主,决策水平还较低,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难以得到保证。
2. 一些中小企业获取科技情报的渠道和手段单一。中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基本上依赖于销售人员,主要渠道和手段一般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而通过组织或委托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实地调查较低,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以及情报信息咨询机构获取科技情报的比例不高。 一些中小企业利用科技情报信息资源不充分,员工获取科技情报意识的意识不强,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其不利。
3.缺乏情报专业人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不注重科技情报机构的设置,也不重视对科技情报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不愿意把资金投向科技情报工作,不愿意把精明干练的人才放在企业科技情报岗位。据统计, 国内8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这一问题。
四、加强中小企业利用公益性科技情报的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大多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尚未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或机构。近年来,各地情报机构高度重视竞争情报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了大批专业科技情报人才,搭建了各具特色的竞争情报服务网络和协作平台,构成了双方协作的资源与技术基础的需求。特别是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越来越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这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一般来说,中小企业与科技情报机构之间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为中小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经费不足,对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能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情报,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双方要及时沟通,取得最佳的科技情报效果。
1. 企业内部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搜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与项目有关的情报80%在企业内部或人际网络中已经存在,其余存在于一、二次文献中。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与人际网络信息资源。情报机构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网络化的科技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是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工作的主业和重点。在搞好综合服务基础上,要发扬科技信息收集、加工服务的传统和科技信息开发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充足以及科技信息资料相对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基础,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信息资源,并建立特色信息资源。其次,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情报知识与技能培训;指导和帮助企业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人际关系信息资源和实物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合、分析。最后,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科技情报工作由于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具有公益性,对收费服务有所限制,可以考虑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共存,收费服务必须遵守市场规律,兼顾科技信息的公益性和商品性。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对繁荣中小企业的科技情报服务市场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明确科技情报研究的目标任务。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战略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应向科技情报机构提出明确的科技情报目标任务,这是科技情报研究开展的第一道程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目标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应建立科技情报人员与中小企业的领导决策层沟通的畅通渠道,这样有利于科技情报研究人员协助中小企业的决策层对目标任务进行明确化与具体化。
3.积极培养员工科技情报意识。中小企业员工科技情报意识的强弱对其科技情报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员工参与科技情报工作的热情。在中小企业内部创造一种人人关心科技情报, 共同参与科技情报工作的良好氛围,并将其纳入管理范围,积极融入到中小企业文化中。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有利于科技情报信息快速有效传递的机制。 中小企业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与配合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科技情报知识的普及与培训。
4.建立咨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科技情报机构是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科技情报信息资源,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能否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能否真正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需要中小企业的用户来评价。因此,建立可行的咨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让中小企业对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做好服务后的调研,以便情报机构改进服务,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5.为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融资难,长期以来资金匮乏是阻碍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表明,缺乏足够的资金,中小企业就很难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因此,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是保证中小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因素。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科技情报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具体来说,一方面, 为中小企业搜集金融机构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渠道,最大限度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境,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地成长;另一方面,科技情报机构可以建立担保评估机制,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科技能力、经营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这些企业的信用度以及偿还能力做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使其能更好地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因此,建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对接机制,有利于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飞速增长。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正在逐步从经济活动的后台走向前台。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必须依靠竞争情报的帮助,进一步规划合适的发展战略。文章系统分析了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现有服务及这些服务方式的特点,并剖析了中小企业所处宏观环境,针对山西省中小企业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山西省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的特点,对现有的服务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进行适当的改进。
关键词:公益性科技情报,中小企业,情报机构,服务现状
公益性影响 篇2
侯然皓
周日,听了徐老师的一节课,我的心里感触很多,我也反思了很多,看着孩子们幸福的听着徐老师在讲课,我好想变成徐老师的学生,感受他幸福的上课。
许老师讲的是作文课,幸福是这节课的主要核心。刚开始上课,徐老师并没有直接开始讲幸福,而是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愿意来上课么?因为是周日,所以我当时就在想孩子们肯定不愿意来上课吧,但是却没有一个孩子们能勇敢的说出来,其实已经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紧张,或者不敢说。经过徐老师的一番引导,有的孩子们终于敢说了,徐老师表扬了他们,他是想让孩子们说实话,因为作文中需要有真情实感。原来这样的一问,看似无意,却引导了孩子们要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原来学生们已经通过这一问已经开始进入作文的世界了。接下来,徐老师也没直接讲幸福,而是问大家写过我的妈妈么,写过我的爸爸么,写过我的老师么?当然同学们都回答了写过。其实我那时就在想徐老师是不是讲偏了,这些内容是不是可以省略,但后来我发现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消除紧张的情绪,而且还引导了学生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为接下来的讲课做了充足的基础。
然后,徐老师才开始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幸福,通过前面的铺垫,同学们都已经有很多愿意举手,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幸福就是有好吃的东西,有的说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有的说幸福就是每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进一步问同学们幸福是个什么东西,化无形于有形,让同学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同学们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什么妈妈做的排骨汤什么的。接着进一步的引导,是什么条件,看到同学们都犯难了,徐老师用了一个小例子:当我吃的很饱时,你给我山珍海味有用么?于是刚才的排骨汤有了这样一个条件:当我饥肠辘辘时。最后的引导是能够怎么样,喝了排骨汤会怎样?给我温饱。于是同学们学会了:幸福是当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给我做的排骨汤,给我温饱。
现代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篇3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现代广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中,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业愈是发展壮大,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就愈重,这主要是依靠公益广告来体现的。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简单地说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的投放平台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三大媒介,其中电视是最迅速、最广泛、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现代传播工具和艺术形式,这是因为电视媒介覆盖面广,受众人数多,画面一看即懂。
公益广告隶属非商业性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最重要部分,與其它广告相比,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它的选题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运用有独特创意、深刻内涵的广告,来引起公众的共鸣并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能轻松气氛、愉悦受众,显然是创造社会效益很好的方式,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
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
公益广告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继197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首例公益广告以来,公益广告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公益广告作为广告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有它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等作用。
1.公益广告的教育引导作用
公益广告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人类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教化。它通过极具典型的事例用图像、声音、文字等载体从侧面引起公众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仔细品阅时下的公益广告作品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民族传统美德、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优良品格等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显然不是偶然,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物欲横流的精神饥饿状态便开始泛滥,而公益广告的教化功能则能够教育引导人类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例如,一则“创建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手拉手撑起一片天,心连心说出文明话,通过感人真挚的话语,教育了广大民众,对我国国民意识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作用。
2.公益广告的社会警示作用
工业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水源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如何在合理开发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公益广告的警示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定位。首先,它与商业广告有很大区别,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推销商品以获取利润,而公益广告的目的则是与社会公众沟通有关观念的信息,诉求当前或超前的意识状态,例如一则商场禁烟广告:请不要让你的自私点燃我的大楼——请勿吸烟。2000年l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我国首次播放以安全套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广告,宣传安全的性行为和伦理道德观念,与此同时,全国上下还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系列公益广告活动,全国人民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拒绝毒品、关爱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公益广告起到了非常好的社会警示作用。
3.广告的社会宣传作用
公益广告是一种社会宣传,但不同于一般的大众宣传。公益广告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地区、社会群体形象,维护国家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反腐倡廉、反对战争呼唤和平、重视人权反对霸权等主题上。如1997年国家工商局倡导的“自强创辉煌”公益广告月活动,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好转等一系列不争的事实,塑造了我们国家自尊自强、励精图治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又如北京的“新北京,新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便捷的交通设施等真实具体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对宣传首都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公益广告的其他社会作用
一件好的公益广告作品,无论是它的创意还是创作手法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性和欣赏价值,在不经意间都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社会乃至宇宙万物产生新的感悟和认识。比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一则《守株待兔》公益广告就让入耳目一新:一位农夫在山上劳动时发现一只奔跑的兔子撞死在他身旁的树上,农夫上前看了究竟然后沉思;画面切换到第二天,又一只兔子奔跑过来撞在农夫身旁的树上,但这次兔子并没有倒下,而是转身飞快地跑了,农夫也欣慰地笑了,原来他在树上绑了一层软软的枯草。这则公益广告巧借了家喻户晓的古典寓言,标新立异地向我们讲述了热爱生命的道理。这类广告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显然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公益广告在生活中的影响
公益广告的影响是生动而深刻的,它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用各种艺术手段,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艺术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生动感人的视觉形象之中,从而打动观众,影响观众。有关人士认为,公益广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幽默公益广告能轻松气氛、愉悦受众,是创造社会效益很好的方式。例如,2005年9月,在北大食堂的餐桌上,出现了“为您提供美味,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但真的好吃到连餐具都要带走回味的程度吗?——不至于吧!”及“你完全可以吸引在座诸位的目光,但是请注意,不是在转身之后——餐后请收拾餐具”等幽默的广告帖。据记者报道,北大食堂的桌贴文化共分7个主题,包括“平衡饮食”、“节水”、“节粮”、“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排队”、“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等。这300多张公益广告的桌帖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综合的,一方面桌贴不仅对桌面有保护作用,而且易于擦洗,能减轻食堂工作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对于同学们来说,每次进餐时看到“节约粮食”的桌帖,不自觉地也就改变了自己的浪费行为。
nlc202309040056
2.近年来,公益广告已成为都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成为城市品位和文明的象征。2000年以来,我国的户外公益广告有了很大的发展,果皮箱公益广告、灯饰、阅报栏、公益广告长廊以及公益广告站牌、路牌、候车亭等纷纷走上街头。多姿多彩的户外公益广告以其新颖独到的构思、简单明快的构图、清新别致的艺术形式,既迎合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趣味,又配合树立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形象。试想,在一个商业化气氛极其浓厚的城市里面,户外公益广告路牌与灯箱随处可见,就会给人一阵阵清新的感觉。这些户外公益广告在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的同时,还美化了我们的城市生活环境,这是公益广告无形中具有的社会与实用功能。
比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比利时举办了一个公共广告活动,500个“Green Belgium stickers”在世界水日这一天,贴到市内公共场合的盥洗室中。“Green Belgium stickers”是一张绘有一个黑人小孩儿的浅黄色的胶纸,其头部贴着“非洲的孩子非常渴望洁净的水,请您节约用水”的标语,孩子嘴部正好对着水柱流入的地方,让你没有办法忍心拒绝。这样一个大眼睛的孩子无辜地看着你,张着嘴渴望着水的样子,朴素的画面,简单的语言,让人不由得自觉去节约用水。成功的户外公益广告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让你感动,让你为之怦然心动,让你没有办法拒绝其诉求。
第二个例子就是在北京一辆公交车的塑料把手上贴有一张照片,照片上贫穷的孩子背着憔悴的母亲,旁边有一行字:拉我一把,我将更坚强。当你把手放入这个拉环的时候,广告巧妙地利用了现实中“拉”、“拽”、“扶”、“帮”这些动作与扶助弱势群体抽象的“拉”、“帮”、“扶”,把需要帮助对象的照片镶嵌进了“拉”的对象中,形象生动,让人会心一笑之余进一步深化扶危济困等理念。
3.公益广告关于美德的内容,如文明礼貌、希望工程、尊老爱幼、计划生育、家庭教育、生态保护、友爱互助可以打破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隔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人们互相理解和沟通,摒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形成其深远的社会价值。公益广告体现了整个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使人们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是公益广告的使命。每一个公益广告不管它有沒有文字说明,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公益广告蕴涵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可以表达浅层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由于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是在人们欣赏广告时不知不觉接受的情况下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它比较容易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4.从公益广告的涵盖内容来看,公益广告在辅助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当前社会热点方面还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例如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内有什么大的动作和改变,或者社会上有什么突发事件,人们往往难得有时间、有精力去了解、去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除了运用新闻宣传工具,另一个很主要的工具就是公益广告了。公益广告由此也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取材于社会,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政府的看法和意见,制作出主题、格调与之相应的公益广告来。例如在抗洪期间、在申奥期间、在国家大力提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在国家对下岗工人的政策出台之后等这些事关全局的重要事情上,公益广告尤其要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不能偏离。
5.以历史遗迹、文物保护、民族风俗、民族传统、破除迷信、党史教育、革命教育、节日庆祝等为内容的公益广告,在宣扬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高尚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近年来公益广告民族化的现象越来越显著,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公益广告创意中得到释放和张扬,以情感诉求的方式给予受众以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重温民族精神,寻找到失落的精神家园。
|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宋娟娟
公益性影响 篇4
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体现在政府对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方面。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公立医院总收入9699.2亿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79.3亿元,占总收入的8.17%,业务收入8851.2亿元,占总收入的91.25%。公立医院经营性必然激励公立医院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利用信息优势与市场垄断地位诱导需求,造成过度供给,从而形成过度医疗并造成医患之间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医患冲突。
(一)公立医院市场化经营体制下医生对医疗服务的过度供给
过度供给是指医生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的或价格过高的医疗服务,这被称为“供给诱导需求”。医生诱导患者的动机是维护自身的利益,Mcguire(2000)认为医生出于防御性的动机而诱导患者,医生为了避免由于疏忽而导致的责任,即使知道一项检查或治疗并不需要,也会提供这些服务。在医疗环境恶化使医生成为高危职业情况下,医生做出医疗供给决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保”,为防范患者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而增加医疗检查项目,尽量避免采用有效但风险较高的治疗方案,或者拒绝治疗风险较高的病人。医生的“防范性医疗”不但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降低了治疗的效果。
(二)过度医疗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
我国医疗服务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都是以大医院为中心,大型公立医院依靠政府的扶持与市场竞争优势垄断了国内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包括身体检验、健康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患者存在名院名医情结从而形成了对大医院的偏好,只要有可能一定到大地方的大医院看病,致使医疗服务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结果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大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要大于小医院的价格,再考虑到大医院就医而增加的交通、住宿、伙食等方面的费用,必然带来患者就医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昂贵的医疗费用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范围。
(三)公益性医疗体制下医患纠纷的形成
为了限制医疗服务的过度供求导致的医疗费用过快增加,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采取设立了起付线、封顶线、基本药品目录、基本检查项目等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规定,致使患者要负担较大比重的医疗费用。从1999年至今,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都在20% 以上,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大量结余降低了医疗保险的水平,加重了患者的负担,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当患者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就会认为应该获得相应的治疗效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者仅仅是对医生不满意,就会引发医患纠纷。
二、公立医院的过度医疗引发医患冲突
医患双方的利益对立是医患冲突的根源,医患利益的对立表现为公益性医疗服务的社会福利性与公立医院的营利性之间的矛盾。Culyer(1989)认为医患关系中存在的“激励不相容”,在患者和医生的利益发生分歧时,医生会做出违背患者的利益的行为。在公益性医疗服务体制下,医生的过度供给表现出的“防范性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同时也导致了治疗效果下降,当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超过患者对公益性医疗服务的预期时会引发医患纠纷,如果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医患纠纷就会转化为医患冲突。
(一)公立医院的营利性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
医疗服务是一种信誉商品,是消费者依赖朋友、邻居或其他人群提供信息的商品,市场化经营方式下的医生很难获得患者的信任(舍曼·富兰德,1996)。公益性医疗服务要求公立医院以非盈利的方式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的经营性则要求医院以营利为目标,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当患者支付的医疗费用超过了他们的预期时,会认为是医生的过度医疗行为带来的结果,再考虑到社会存在的医药回扣等现象,患者难以信任医生,并把这种不信任情绪扩展到医生的正常医疗行为,加重医患之间的矛盾。
(二)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使医患纠纷转化为医患冲突
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使患者不但购买医疗服务需要专家的判断,而且治疗的效果也需要专家的判断,弱势群体由于医学知识更为缺乏使他们对医疗服务信息的获得更依赖专家的判断,当患者对专家的判断不信任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会认为通过体制内的途径解决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事实上在目前的体制下,包括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内的许多专家在医疗纠纷调解中很难保持公正,再加上社会对专家诚信的普遍质疑,促使患者往往采取医患冲突的方式解决医患纠纷。
(三)医患冲突损害医患双方的利益
在医患冲突中,患者把医疗事故的责任完全推到医院与医生方面,聚众冲击医院、语言侮辱或殴打医生,采取“医闹”甚至敲诈勒索的方式,目的是获取医院更多的赔偿;而医院与医生则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地位否定对自己不利的治疗结果以推卸责任,或者隐瞒信息以否定自身的责任,对其他医生的错误“沉默共谋”,或“同行庇护”以维护医院的共同利益。医患关系的恶化已经危及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医患冲突已经演变为医护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医生为“自保”而采取的行为必然把医患冲突的后果转移到患者的身上,医患冲突没有受益者。
三、约束公立医院过度医疗的措施
在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的情况下,医患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医疗体制的设计要有效约束医患纠纷演变为激烈的医患冲突,解决医患冲突需要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在增进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基础上合理限制医院的过度医疗。由于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和市场主动地位,有效约束医生的过度医疗更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激励医生降低医疗成本,增进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一)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制中,医生是公立医院的职工,医生看病是职务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因而也无法激励医生主动传递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的不透明必然导致医生通过诱导需求的行为,以获取自身利益。新医改实施的医生多点执业的措施有利于实现医生的流动,进而增加医生之间的竞争,激励医生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疗手段。
(二)约束医生的诱导行为以控制过度医疗
控制过度医疗需要加强对医疗的管理,但我国公立医院管理过度集中在对医疗费用的限制,在医生的经济利益与医疗费用挂钩的情况下,这种管理制度显然无法得到医生的配合,因而效果也受到限制。可以考虑在现行的医院管理体制下扩大医生治疗决策权,医生承担与成本相关的治疗后果,做到风险与收益匹配,激励医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
(三)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以预防医患冲突
公益性影响 篇5
关于公布获得2012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名单的通知
财税〔2013〕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民政局: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45号)规定,现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联合审核确认的获得2012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予以公布。
附件:
获得2012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
1、泛海公益基金会
2、安利公益基金会
3、中南大学教育基金会
4、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
5、亨通慈善基金会
6、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8、黄奕聪慈善基金会 9、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10、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 11、德康博爱基金会、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14、济仁慈善基金会 15、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 16、中国盲人协会、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
18、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
19、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20、王振滔慈善基金会
21、张学良教育基金会
22、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
23、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24、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25、华润慈善基金会
26、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
27、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28、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29、比亚迪慈善基金会 30、神华公益基金会
31、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
32、顶新公益基金会
33、瀛公益基金会
34、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
35、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36、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
37、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
38、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39、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 40、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41、华阳慈善基金会
42、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
43、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
44、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
45、中国航天基金会
46、中国禁毒基金会
47、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
48、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
49、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 50、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51、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
52、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
53、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基金会
54、北京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55、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56、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57、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58、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59、南都公益基金会 60、华民慈善基金会
61、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 62、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63、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64、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65、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66、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67、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68、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69、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70、中国扶贫基金会 71、海仓慈善基金会 72、爱佑慈善基金会 73、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74、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75、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76、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77、中国检察官教育基金会 78、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79、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 80、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 81、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 82、中国孔子基金会 83、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 84、中国绿化基金会 85、万科公益基金会 86、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 87、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88、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 89、人保慈善基金会 90、中远慈善基金会 91、中华慈善总会 92、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 93、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94、中国癌症基金会
95、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 96、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97、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 98、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99、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100、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 101、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 102、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 103、凯风公益基金会
10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基金会 105、天诺慈善基金会 106、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107、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108、心平公益基金会 109、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110、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 111、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 112、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113、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 114、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 115、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 116、南航“十分”关爱基金会 117、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 118、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 119、中国医学基金会
120、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121、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122、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123、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 124、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
125、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 126、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127、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128、亿利公益基金会
129、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 130、天合公益基金会 131、开明慈善基金会 132、永恒慈善基金会 133、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 134、民福社会福利研究基金会 135、东风公益基金会
136、北京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137、太平洋国际交流基金会 138、刘彪慈善基金会
139、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 140、增爱公益基金会
公益性影响 篇6
【关键词】公益广告 思想品德 影响
公益广告是对公民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一种宣传形式,也是对受众进行思想品德影响的新兴手段。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已经相当普及,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国家通过公益广告这种宣传形式来增进一般受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一、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性
(一)公益广告的含义
公益可以理解为公众的利益。公益广告是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特殊广告。它不同于商业广告,它的目的在于引起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支持又或是倡导某种社会风尚,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广告。即“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1公益广告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借助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播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观念。
(二)公益广告的特性
1、非盈利性
公益广告之所以称之为“公益”广告,最本质的在于它是为了公益事业,为了促进社会进步,更注重社会效益。这也是其区别于商业广告的标志。商业广告是以盈利为出发点,公益广告则是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无论是从事公益广告的个人或者团体、企业单位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2、社会性
公益广告面对的是广大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事件也是社会性问题。公益广告针对社会公众的特点和心态,反映公众的意愿和呼声,折射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小到出行安全,无一不具有社会性的普遍意义。也正因如此才可以引起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
3、教育性
公益广告以传播观念的形式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此方面来说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公益广告所具备的教育性并不是指说教,而是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人们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4、艺术性
公益广告实则是一门艺术,既要符合大众口味又要独特别致。创意是公益广告成功的必备条件,新颖别致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但由于公益广告受众的广泛性、差异性,在其內容表述上,又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艺术语言,把抽象的观念转化为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呈现。
二、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的影响
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2。而公益广告通过其特殊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进而对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知”的影响
“知”,即思想品德认知,它可以简单理解成对事物的一种理解、一种观念。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均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这种观念又会进一步引导人的行为和习惯。公益广告正可以引导受众形成一种正确的认知观,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公益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从内容上来看大都是社会性题材,解决的基本上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无论是大方面的保护自然、关注民生,又或者是细微生活的安全驾驶、注意扒手的选材内容,公益广告以其教育性和艺术性引导着受众的认知观念,在无形中改变受众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二)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情”的影响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当然会存在差别,进而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是意志、信念的催化剂,又是行为习惯的推动力。公益广告可以在无形中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起到一种感化的积极作用。早些年间,围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我国推出了“爱心传递”主题系列广告。其中一则《给妈妈洗脚》的广告尤为突出,让受众记忆深刻。这则公益广告没有花哨的讲述,也没有做作的传教,只是通过画面娓娓道出“爱”这一鲜活的主题。通过简短的真情表演呼唤被人们逐渐淡忘的人性和爱,引起了广大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打动了千万观众的心。公益广告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感化作用推动着受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意”的影响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战胜困难、客服困境的毅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而意志则是最好的支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公益广告可以提供这种精神动力,激励受众完成品德行为的转化。譬如贫困山区孩子刻苦努力的主题公益广告、身患残疾乐观生活的主题公益广告、又或者国家大灾大难仍众志成城抗击的主题公益广告,这些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以激发受众战胜困境的勇气,给予受众强大的精神支撑。
(四)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信”的影响
“信”,即思想品德信念,是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思想品德信念是品德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在个体的思想品德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受内心的信仰左右,有无坚定的信念也可成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公益广告中所传达的信念能够有效的对受众内心产生影射,能够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如央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系列公益广告,不仅是对中华美德的一种渲染传承,同时也能够引导受众形成科学的坚定的信念。
(五)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行”的影响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只有从知、情、信、意转化为实际行为,才可以说是真正形成了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而公益广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及时地、敏锐地提醒和规劝公众。公益广告倡导的合理规范有利于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受众逐渐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也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
三、扩大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的影响
(一)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扩大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影响的前提。公益广告的传播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人们能否正确利用媒介和如何有效利用媒介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能够与媒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此外,还应该培养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负面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能够利用大众媒介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形成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受众在面对众多公益广告的传播时,才有能力剖析其艺术价值和深层的教育意义,进而才能对受众思想品德“知”、“情”、“意”、“信”、“行”的形成产生积极因子。
(二)选择恰当的传播渠道,合理安排发布时间和频率
恰当的传播渠道,合理的发布时间和频率非常有利于扩大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知”、“情”、“意”、“信”、“行”的影响。众所周知,电视是传播公益广告的主渠道,但同时,互联网、广播、手机以及杂志报刊等也是公益广告的重要传播渠道。因此应在继续加大电视公益广告传播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其他各渠道的传播。此外,公益广告如果要影响尽可能多的受众,发布的时间和频率也极为重要。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播放,避免单一重复播放使受众产生厌烦感。再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有针对性的宣传。比如中国的节日比较丰富,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都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在节日期间,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一致性,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就为公益广告发挥影响作用提供了机会。
(三)形成公益广告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形成公益广告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扩大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影响的重中之中。公益广告和受众之间有效的互动过程,实际上就是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知”、“情”、“意”、“信”、“行”无形的影响过程。欲拉近公益广告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一个最基本的途径便是使受众积极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创作和传播中来,在互动过程中达到思想品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共鸣,达到受众与公益广告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政府部门向公众征集公益广告的创意和设计,评选出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同时对获奖者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并逐渐形成运作机制,使公众由被动的角色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譬如学校也可将公益广告活动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公益广告设计比赛,互相学习交流,扩大公益广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四)更加重视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
公益广告实际上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影响和规范人们生活的艺术实践。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广告,必然在情感诉求上与受众的情感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公益广告一定要更加重视受众的情感诉求。首先,公益广告要代表和体现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体现情感诉求的主流意识。公益广告所要表达和释放的情感信息必须是弘扬真善美、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并且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识的信息。同时,公益广告也要体现情感诉求的迎合意识。公益广告要关注受众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影响受众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激活受众沉积在内心的情感基因,焕发改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这样的公益广告在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够对受众思想品德的“知”、“意”、“信”、“行”产生积极作用。
(五)促进公益广告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
思想品德形成同样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环境对其影响重大。公益广告欲产生更大的道德影响力,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配合必不可少。对于学校来说,关键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校园内广泛发布和传播公益广告,使公益广告的量有一定程度的积累,营造出传播公益广告的浓厚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对公益广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家长则要具有基本的媒介素养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接触传媒,进行有关传媒和公益广告的交流,从而使公益广告对孩子产生更大的道德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居民社区的出现,社区也逐渐成为开展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可以将公益广告引进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公益广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环境,可以对更多的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广告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而公益广告可以反映民意与社会现状,向受众宣传公民意识,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引导现代公民在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共同提升的风向标。所以,发展公益广告事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通过把握公益广告对受众思想品德“知”、“情”、“意”、“信”、“行”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公益广告中去,唤醒人们的道德观念,能够在情感上寻找切入点,以情动人、引起公众的共鸣。进而能够影响、改变社会公众的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玉梅,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学术交流[J],2000年,第2期。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李辰媚,张健《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角度探讨增强公益广告的实效性》,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年11月,第11卷,第4期。
[4]张傲《公益广告研究综述》,广告在线[J],2013年,第6期。
[5]陈挚《公民道德建设视域中的公益广告作用研究》,碩士学位论文[D],2010年6月。
[6]冯苗《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2011年6月。
[7]黄练《中美公益广告主题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2013年5月。
作者简介:张莹(1991.1——),女,25,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1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马玉梅,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学术交流[J],2000年,第2期,第64页。
公益性影响 篇7
关键词: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务管理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以下简称水管单位) 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 将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既承担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 又承担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 即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是介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独特体制, 既要承担社会公共服务效益, 又要通过经营性资产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如何整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会计制度、水利工程经费管理办法、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资源, 提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 笔者提出浅薄的认识。
一、目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体制及财务制度
目前, 80%以上准公益性水管单位采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4年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 这两项制度的颁布实施, 对于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十几年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会计准则和经济法律法规几经修订, 水管单位体制进行了改革, 原有制度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水管单位经过14年的成长, 如今走向成熟, 结合2007年1月1日起水管单位预算全面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管理, 对现行制度进行完整和修订势在必行。
二、政府收支分类特点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分为类、款、项、目四级, 其款、项、目三级内容与日常财务核算接近;支出功能分类主要按政府职能及国际通行做法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 分为类、款、项三级, 其项级科目基本就是单位财务核算的内容;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分类、款两级, 其款级科目很明细, 包括日常财务经济活动大部分内容, 可与单位财务核算衔接。
三、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调整或修改准水管单位会计核算科目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财预[2006]13号) , 水管单位有关会计核算科目适当进行调整:
(1) 收入的核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分为类、款、项、目四级, 将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会计核算中的收入调整为: (1) 补贴收入下设计定额补贴 (可再细分成一般预算拨款的人员支出和定额公用支出) 、其它补贴收入 (2) 按《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分类的“类”设计一级科目, 按“款”设计二级科目, 如;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再有明细可按明细收入名称设计三级科目, 如在行政事业性收费下设水资源费、河道采砂费等。
(2) 专项拨款。水管单位专项拨款核算的是项目支出内容, 按《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设计二级科目, 如: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水利行业业务管理、防汛费等。
(3) 专项支出与在建工程。这两个科目保持相关性, 专项支出归集的是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核算的内容, 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大修、除险加固、水毁修复等工程和防汛抗旱非工程性质费用。在专项支出科目下按项目名称设计二级科目, 如:防汛仓库维修管理、防汛抗旱、管理区保护与利用等。在二级科目下如果还有明细工程可设计三级科目。属于工程性质的在建工程科目下按专项支出的二级科目同样设计, 方便核算和期末结转。在建工程的二级科目下按“支出经济科目”设计辅助帐, 如: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专用材料费、维修费、劳务费等, 便于日后决算, 一目了然。结算期末将竣工决算的专项支出结转到专项拨款。
(4) 其他科目。可结合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如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可以合并成应付职工薪酬, 福利费不进行计提而是根据实际发生额进行列支, 结转到成本或费用的科目可以设成工资福利性支出;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可以合并成应交税费;引进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等科目, 争取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相衔接。
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财务管理效率
在会计核算工作做好的基础上, 部门预决算与财务会计制度达到相衔接。这几年国家实施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改革, 已经为水管单位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条件, 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以及材料设备采购等已走入规范化、国际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细化的障碍, 将水管单位的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 做了什么事, 怎么做的, 效果如何, 三者一结合就能看出来。在日常操作程序上, 先根据相关预算批复的要求进行日常帐务处理, 决算的编制数据取自财务核算的内容。三者的协调统一有利于水管单位日常财务管理, 缩短了预决算编制时间, 核算、决算也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和水管单位发展的必需。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制定出一套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水利工程管理相配套的内控制度、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水利部财务经济司《2006年度水利财务经济工作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公益性影响 篇8
从2009年至今的医疗改革,虽然以“公益性”为口号,却没有详细解释“公益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涵义。“公益性”是否仅意味着国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政策方面的主导,学术界和公众难以厘清。有些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公益性”这一提法已造成学术界和理论界认识上重大偏差;在医疗机构内部对此问题也疑难颇多。
国外有个比喻,医院院长和医生像个船长,卫生医疗制度好比是只船,船往哪个方向走、速度快慢、资源消耗多少,主要由医院院长和医生决定,或者说医院院长和医生影响力最大。
一、医院院长组织制定的医院分配制度对医院“公益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是由政府投入或政府举办,国家提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的,达到“保基本、强基础、广覆盖”。但是在公立医院内部,特别是医院发展和创收分配方面仍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例如在医院的发展规模、床位设置、大型设备采购等方面,国家的规划和控制相对滞后,造成一些县级医院床位和设备严重空闲、门可罗雀;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门诊一号难求、等床入院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方面,医院院长组织制定的分配制度仍然保持“收入-支出=结余x提成比例”的模式。虽然国家严禁医院将收入与个人利益挂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各医院改变为按工作量核算,但“工作量x单价”仍然是收入。这一“收入越多个人利益越高”为导向的核算模式极大地刺激了职工对患者的全身检查和大处方,造成患者过度消费和有限的医疗资源严重浪费。这样的医疗行为,直接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
有些地区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或出院患者“按床日支付”、门诊诊查费按人头支付的方式和医院进行医疗费用的结算,以便控制医院过度消费医疗资源。但是部分医院为防止或减少医疗保险机构对其超过定额部分的处罚,给医疗科室收治的患者确定收入限额,超过“定额”部分由收治科室或医生负担。医生则采用选择性收治“轻病人”,以床位紧张等理由限制或推托较重患者入院,获取“定额费”的差额。这也直接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
二、医生医疗行为、社会舆论对医院“公益性”的影响
医院内部分配制度“科室收入越多个人收益越高”为导向的奖金核算模式,鼓励和刺激了部分医生放弃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原则,大型医疗仪器的滥用、高价进口药品的使用、高值耗材的推广普及成为患者无奈的选择。其结果耗损了具有“互助性”的医疗经费,满足了个人的收入,增加了群众负担。
社会舆论对医院个别医疗事故的曝光或片面指责,影响了社会人群对医院救死扶伤宗旨的认知和医疗行为的理解,白衣天使变成了“大灰狼”,全国各地针对医护人员的恶性案件不断发生。医护人员为了自保,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防止出现医疗纠纷,无形中使用了大量宝贵的医疗费用,对紧缺的具有“公益性”的医疗资源产生浪费。
三、医院为保证职工收入待遇与“公益性”的影响
现阶段,医院职工收入包括国家规定基本工资、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各项补贴、医院奖金(绩效)三部分。多数地区公立医院政府拨款补助仅占医院收入的5%~8%,部分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政府财政拨款仅够离退休人员工资。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各项补贴、绩效奖励经费需要通过医院创收来解决。随着生活成本费用上涨和房价的暴增,医院为保证职工收入待遇,必须为医疗科室制定收入指标,缓解大量资金需求。一些城市中心医院,病员爆满,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为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各地区医院合理提高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医院发放的绩效奖励额接近工资部分,有的地区发放额已超过工资。医院为保证职工待遇鼓励创收也成为影响其“公益性”的因素。
四、市场经济行为与医院“公益性”
在当前的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严格控制,化验费、治疗费、麻醉费、护理费、床位费、挂号费等由国家发改委确定项目,省级发改委制定价格,医院执行。即医院背靠计划经济体制,药品、高耗介入材料如钢板、支架、吻合器等的购入随行就市,虽然实行了统一集中招标采购,但是定价虚高,医院高进高出。医生大量劳动为药商或器械公司服务,另外医院运行必须使用的水、暖、电等运行成本全部按市场价格购买,形成了医院面对着市场经济体制。
现行被人为压低、“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也为医院创造了寻租的空间。医院既可以为创收巧立名目,又促使支付能力强的患者获取优质医疗资源。从医生的角度看,由于服务价格被严重压低,医生的人力资本无法得到合理回报,他们会通过额外的收费弥补这种损失,而患者给医生送红包就成了家常便饭。医生与患者之间这种非正常的交易关系,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成为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的原因。药商和医疗器械公司为推销其产品,对医院、特别是医生的营销也日益严重,各种形式的“回扣”行为不断。这样不健康的市场经济行为严重影响了医院“公益性”。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医改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攻坚克难,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群众反映看病方便了,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对就医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目前,国家确定的311个试点县基本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各地对医院减少的收入采取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补偿,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予以补偿,或者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来补偿。
因此,在制定医改具体措施时,还应重视医院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建立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医院管理理事会,监督医院的运营,实行对医院院长问责,并向公众及时反馈,找到医改突破口,“遵循公益性原则”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我国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初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发展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
有的地区以“病种付费+临床路径+质量监控+医生激励”等措施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每一病种按照疾病复杂程度的不同制定了A、B、C路径并规定各路径的比例,确定不同的支付标准。杜绝医院之间为吸引患者的竞争演变为购置先进医疗设备的竞争即“医疗军备竞赛”,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但是,为防止医疗卫生体系缺乏“公益性”和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混乱,一方面,杜绝公立医院由各部门多头管理、制定的政策经常相互矛盾,使医院院长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在医院发展和创收方面仍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多个政府主管部门却很少对其进行问责。因此,医疗体系的“公益性”原则,体现在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两分面。仅仅强调政府加大投入或政府主导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公益性目标,政府可以从完善筹资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组织形式,以及公立医院内部治理、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用人新机制等方面人手。卫生、财政、发改委、人事、医保、物价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监管,对其进行问责。
浅论新媒体对公益传播的影响 篇9
从国内几家运营得较为成功的公益组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来看, 公益组织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渠道, 可以尝试线上宣传联动线下活动;变传统的依靠官网单向传播为依靠新媒体平台互动传播 (姜鸿丽, 2013) 。新媒体的运用让公益传播主体和内容更加亲切地步入受众的视野当中, 收获了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对公益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能实现对公益传播原有形式的整合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自身就是一个多媒体平台, 整合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 通过不断应用前沿传播技术, 依靠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综合化服务平台, 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势必胜过早期的网络传播手段 (如网站、BBS等) 。对于各类公益组织来说, 如果其仍故步自封, 不思变革传播手段, 就很可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落于人后。
同时, 新媒体通过整合多种传播方式, 让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荟萃一炉, 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效率。新媒体互动的特点也让公益组织使用微博等传播信息时, 往往能取得类似“人际传播”的传播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新媒体的出现其实如同一把钥匙, 帮助公益组织打开了受众心中的那把锁, 而受众也倾向于通过更加方便的渠道保持和公益组织之间的互动。
二、新媒体能让公益传播实现更多互动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革新就是实现了网络用户的立体化, 新媒体工具作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技术成果, 能满足公众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即时互动。微博、微信等自带的留言和评论功能, 成为公益组织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高效率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公益组织实时了解公众态度, 并根据公众意见修改传播策略, 确保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可以说, 新媒体让公益传播一改过去传播大于反馈的模式, 而给受众留下了一条畅通的反馈渠道。
三、新媒体能让公益传播覆盖更多受众
据报道, 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 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82亿。阵容庞大的用户群体, 为公益组织提升传播效果、拓展传播范围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国内诸多公益组织的经验来看, 组织创立初期主要依靠线下宣传来组织传播, 这往往受到时间、场地等因素掣肘, 有限的到场人数也往往决定了传播效果差强人意 (郭枫, 2012) 。新媒体传播解决了上述问题, 大量的用户为公益组织提供了稳定的传播对象。此外, 新媒体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模式, 转载、评论等功能让每个受众同时又能成为传播者, 这种“二级传播”形式能让公益组织传播的外延大幅延伸。
四、新媒体能让公益传播成本大幅降低
新媒体传播的成本十分低廉, 运营团队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信息的远距离、高效率传递, 较之以往线下宣传动辄出动10~20人、花费大量资金印制纸质宣传材料, 新媒体的出现能帮助公益组织削减公益传播的成本。据广州当地公益组织“拜客广州”负责人介绍, 自从开办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来, 其组织每月用于公益传播的成本显著下降, 主要是因为使用新媒体工具以来, 组织举办活动大多转为线上宣传, 很少再印制大量传单, 这为组织节省了一大笔钱 (李文月, 2015) 。用新媒体工具取代纸质宣传物进行公益传播, 不仅能帮助公益组织节约资金, 也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公益传播理念。
五、公益传播牵手新媒体, “危”“机”并存
虽然新媒体能为公益传播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但其内部仍然存在不足和隐患。在笔者看来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 新媒体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益传播的拓展。新媒体虽然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 但是每个用户都会存有各自的新媒体使用偏好, 这就决定了公益传播往往更多的是吸引那些热心公益的民众, 而对于那些公益观念淡薄的用户尚无较为有效的传播策略。这意味着, 新媒体虽然为公益组织提供了较为精确的目标受众,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益传播外延的拓展。
第二, 新媒体给公益传播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有迹象表明, 公益组织在微博等新媒体上的宣传效果正在缩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推广, 明星、媒体、娱乐等大量更为吸引人的传播内容出现, 这无疑分流了一部分公众的注意力。如果不能重新夺回公众的关注, 公益传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了牢牢占领“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制高点, 公益组织就不能输掉新媒体战场上的战役。
新媒体提供的环境更适合公益传播, 我们也看到一直以来依托传统媒体宣传平台的社会公益事业需在新的环境里冲破以往公益传播的局限,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自带优势, 将社会公益的传播做到宣传范围更广, 民众参与积极性更高的效果。新媒体的兴起既为公益传播的革新提供了巨大机遇, 同时也让众多公益组织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善用新媒体,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占得先机, 成为当下每个公益组织都无法回避的议题。
参考文献
[1]姜鸿丽.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2) :17-18.
[2]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J].新闻爱好者, 2012 (23) :121-122.
公益性影响 篇10
一、传播媒介对民间公益组织建设的影响
(一)传媒能帮助民间公益组织构建组织和社会两方面的认同
根据心理学家泰费尔(1981)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指出:“社会群体指的是拥有相似或相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是属于共同的社会类型。因此,人们会从他欣赏和承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社会认同感。”传播媒介对于形成舆论和吸引社会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许多民间公益组织往往源自草根。在刚成立时组织内成员并不多,社会影响力有限。但由于组织内部成员都有共同的目标,因此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这些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介宣传组织理念,进而获得社会认同,吸引更多有共同意愿的人加入组织当中。
(二)传媒能帮助民间公益组织获得政府的帮助并取得合法性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非政府组织受到诸多规则的限制,如非竞争性原则、资金规模限制原则等。由于这些原则的限制,民间公益组织的合法身份很难被法律认可(谢海定,2011)。但从社会层面来看,民众对当今很多公益组织都有很强的认同感。这种认同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媒介。
同时,民间公益组织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依赖媒介牵线。公益组织在社会当中并非“孑然一身”,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其他社会要素发生互动。其中,主要的一支就是和政府间的相互作用。民间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媒介与政府沟通,提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建议或宣传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从而获得政府的关注,媒介让公益组织和政府得以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
二、传播媒介对民间公益组织和组织外环境互动的影响
(一)传媒能凝聚社会力量,提升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公益组织与媒体的关系较之其他国家显得与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较为特殊。公益组织是当今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它承担了动员不同阶层公民,传达公民诉求,以推动社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任务。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还缺少制度化的途径来维护公益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得天独厚的长处日渐彰显。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众民间公益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助力。许多受众跟公益组织并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知晓或认同某个组织,与媒体对该组织的报道息息相关。如果某个公益组织得到媒体的肯定和推崇,那么它可能更容易获得民众和其他机构的信赖。因此,媒介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声望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
(二)传媒能设置社会议题,实现民间公益组织对政府、企业的监督
媒介事件就是指某“组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介为渠道,有目的地向受众进行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陈先红,何舟,2009)。民间公益组织很多时候会扮演这个策划者的角色,通过严谨兼具弹性的宣传策略来设置议题,并在讨论议题期间逐步获得媒介近用权,控制议题的主动权,最终实现其既定目标。
通常在某个特定议题中,会涉及公众、媒体、社会团体、政府等不同社会力量,而媒体往往是公益组织最容易直接发动甚至是唯一可以发动的社会力量。实际上,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利用媒体制造媒介事件,设置议题。
(三)传媒能监督民间公益组织的运行,促进其平稳发展
媒体在充当公益组织传播理念的“大声公”的同时,也肩负着监督其运行的职责。一方面,媒体通过设置议程、组织报道,帮助民间公益组织营造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媒体也不会“报喜不报忧”,媒体会时刻监督、曝光民间公益组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曝光、问责等手段确保组织健康发展。
在中国,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在公益领域仍未形成。近年来,媒体监督成为监督各类社会组织的重要手段。邱立楠(2009)认为:“新闻传播媒体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红十字会腐败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这件事中,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红十字会的巨额贪腐事件被公之于众,公益组织的管理也开始受到公众重视。媒体的监督作为一种组织外的力量,时刻威慑着公益组织的社会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其强化自律,完善运行章程,保证运行过程的健康、透明(谢海定,2011)。
时至今日,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都摆脱不了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传播媒介不论是对民间公益组织本身,还是对组织外部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公民意识日益觉醒,更加凸显传播媒介对于公益组织的重要性。公益组织通过借力新媒体,使得其声音成为社会各界和公众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因素。新媒体广泛的覆盖面、迅捷的传播速度能大大提高公益传播的效率,因此公益组织应当认清新媒体的重要性,学习使用和管理新媒体平台,为公益传播活动服务。
摘要:纵观公益组织的发展历史,媒介通过影响公众、政府等主体对公益组织产生诸多影响。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对民间公益组织的存在、发展也产生了更多元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公益组织,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泰费尔.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23-24.
[2]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3):76-77.
[3]陈先红,何舟.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27-228.
“回购”公益性 篇11
治疗结束后,赵医生拿出了她的工作台账,给记者算了一笔吴梓玉的“治疗账”:在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吴梓玉的总共花费是86元,减去新农合报销金额,她只需实际支付约24元。
本世纪初,扬州地区曾大范围将村镇卫生院实施了民营化改制。仅高邮市就将6家乡镇卫生院以646.34万元出售,改制为了民营医院。然而,改制后的情况并没有当初预想得那样乐观。私营业主普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既不愿增加投资,又急于收回成本,这致使农民就医负担不断加重。
2009年初,新一轮医改启动后,高邮市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出资协助下,经过艰难谈判,出资900多万元完成了全部6家医院的回购和债务化解,及各种社会保险接续。截至2012年4月,高邮全市共建立乡镇卫生院19个、村卫生室188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市财政对基层卫生投入达到1.573亿元,是2008年的4.79倍,年均增幅48%。
“基层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公益性目标,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江苏省医改办主任张卫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与扬州市不同,江苏省的其他比较富裕的地区,例如镇江、无锡、苏州等地,更多的采取了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与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镇江市已经全面实现城镇化,医疗资源比较丰富,在保证政府办医疗机构底网不破的基础上,政府向社会办医疗机构购买服务比直接回购医院更为划算。目前,镇江市将城区18家社区卫生院分别委托给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管理。
张卫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医改并不排斥社会资本参与,但是,基层卫生服务必须要有政府兜底,并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新的有活力的长效运营机制,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得到保障。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于小龙)
公益性影响 篇12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应用意愿调查法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rd, CVM) , 对福建省建瓯市、光泽县、周宁县、泰宁县、仙游县、永定县、霞浦县、尤溪县、东山县、大田县、永安市和漳浦县等12个县 (市) 600个林农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其中122户具有生态公益林, 本研究应用Probit模型对122个样本进行计量分析。
当因变量超过两种选择时, 就要用到多元选择模型Probit。本文探讨分类补偿标准接受意愿, 假设因变量取值为0, 1, 2, 3, 4, 5, 6, 所以本文应用Probit模型。假设实际观察到样本n (n=1, 2, …, N) 所选择的选项是因变量Yn, 为离散数据, 在Probit模型中, 作为因变量的Yn表示排序结果或者分类结果, 其取值为整数, 如0, 1, 2, 3, …。
可定义Un为Probit模型的隐变量或潜变量, 表达式如 (1) :
相对于显式变量Yn而言, 隐变量Un没有观察值, 一个典型的自变量是把隐变量理解为某种效用,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数值来衡量。
当实际观察值因变量有m种类别时, 相应取值为Yn=0, Yn=1, …, Yn=m, 隐变量Un由自变量Xin作线性解释后, 依据Un所对应的如表达式 (2) 规则, 对Yn进行排序分类:
式中, 各γm (m=1, 2, …, M) 是决定Yn排序的门限值或阙值。决定Yn排序的值是0, 1, 2, …, M, 也可以是任意值。
2 公益林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 生态补偿意愿受到补偿客体 (生态公益林) 特征、经营者 (林农) 家庭特征等的影响。
从生态公益林特征来看, 每亩营林成本越高, 经营者投入越大, 经营者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越高;一般情况下, 树龄越大, 蓄积量越大, 经营者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越高;禁伐对经营者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 经营者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越高。所以, 假设树龄、每亩营林成本与禁伐生态公益林对您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向显著影响补偿标准接受意愿。
从家庭特征来看, 通常家庭收入越高, 经营者的生活水平越高, 对生态环境要求也越高, 经营者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越低;家庭长期外出打工人数越多, 说明经营者对林业依赖性越弱, 经营者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越低;一般情况下, 劳动力人数越多, 说明经营者越需要林地等生产资料, 经营者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越高。所以, 假设劳动力人数正向显著影响补偿标准接受意愿;假设家庭年纯收入、长期外出打工人数负向显著影响补偿标准接受意愿。此外, 经营者的年龄、受教育年限以及耕地面积也可能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产生影响。具体见表1。
3 公益林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tata12.0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如下:LR chi2 (9) 值为55.34, 对数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 小于0.05, 模型的对数似然比 (Log likelihood) 为-46.341102。由上可知, 自变量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P<0.05) , 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
由表2可知, 年龄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负向显著, 说明年龄越大,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低;家庭年纯收入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负向显著, 说明家庭年纯收入越高,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低, 与假设相符;受教育年限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 说明受教育年限越长,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高;树龄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 说明树龄越长,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高, 与假设相符;劳动力人数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5%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 说明劳动力人数越多,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高, 与假设相符;耕地面积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负向显著, 说明耕地面积越多,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低;禁伐对您造成的经济损失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 说明禁伐对您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 要求的补偿标准越高, 与假设相符。
4 建议
根据上述计量研究结论, 家庭年纯收入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负向显著。所以, 中央政府要提高贫困地区 (低收入地区) 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
根据上述计量研究结论, 树龄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所以,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建立生态公益林分龄级补偿标准制度, 补偿标准从高到低分别为过熟林、成熟林、近成熟林、中龄林和幼龄林。
根据上述计量研究结论, 禁伐对您造成的经济损失对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因此, 政府要以禁伐生态公益林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基础, 确定不同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损失可以按照生态公益林采伐的净收入计算, 即按照出材量乘以该树种原木价格, 减去采伐成本和税费等;也可以按照同类型林分的青山买卖价、资产评估价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 禁伐生态公益林对每个农户平均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8658.20元, 所以政府要设法多方面筹集资金, 提高补偿标准, 充分补偿农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汪铁丰.Probit模型的发展和演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26-31.
[2]巩芳, 王芳.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 2011, 31 (1) :144-148.
[3]李芬, 甄霖, 黄河清, 等.鄱阳湖区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 2010 (5) :824-830.
[4]姜波.农户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32-33.
[5]李晓庆, 蒋伟, 陈书卿等.基于农户特征和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5)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