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

2024-05-23

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共5篇)

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 篇1

近年来,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出血性腹泻在养猪生产中极为常见,严重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2010年3月,江苏省响水县某猪场发生一起保育仔猪腹泻病例,通过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和实验室镜检,确诊为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腹泻。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响水县某猪场共饲养母猪105头,保育猪169头。该场保育舍采取锅炉保温,舍内温度20~22℃,相对湿度85%~90%。2010年3月6日晨,有2头保育猪死亡,保育舍猪群除腹泻症状外未发现异常,随后数日陆续有死亡病例,至3月10日死亡猪只达到53头。

1.1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嗜睡,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体温升高至40~41℃,饮欲增加,皮肤、四肢末梢、耳尖发绀,口鼻流白色泡沫,呼吸困难。腹部臌起,后躯沾满稀粪,发病后期出现血痢。部分病猪在发现拉有灰白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稀粪后很快昏迷倒地,死亡。

1.2 剖解病变

死亡仔猪膘情良好。肝脏肿大,质脆呈黑褐色,脾脏肿大2~3倍,有的可达4~5倍。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胃肠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严重者胃肠内充满血样内容物,以结肠炎最严重,肠臌气,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肺充血,气管、支气管有白色泡沫,肝、脾淤血肿大。腹股沟淋巴结呈鲜红色,心内膜有出血点,脑膜充血明显。

2 实验室镜检

取肝、脾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有荚膜的大杆菌,单个或成对存在。经签别诊断,确认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腹泻。

3 治疗

依据诊断结果我们采取了综合性治疗措施:

3.1 搞好环境卫生,用0.5%过氧乙酸、0.2%聚维酮碘等药物交替带猪喷雾消毒,2次/d;周围环境用3%烧碱消毒,2次/周.

3.2 死亡猪作无公害处理———深埋。

3.3 饲料中添加酒石酸泰乐菌素150 g/t、复合维他500 g/t。

3.4 病猪肌注百痢康(盐酸环丙沙星)0.15 mL/kg+加勉(黄芪多糖)0.2 mL/kg,1次/d,连用2 d。5 d后没有出现新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 分析与体会

4.1 本次发病是由环境卫生条件引起的。

该场保育舍采取锅炉保温,相对封闭,由于保育床经常冲洗,舍内相对湿度较高,加之通风不良,导致该病的发生。

4.2 产气荚膜梭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

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平衡等,可以诱发本病;同时滥用抗菌药物,使耐药菌株的出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4.3 本病的防治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更换污染物或潮湿的垫草;定期消毒,舍内2次/周,外环境1次/月,多种消毒药交替使用;(2)改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控制仔猪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卫生及干燥,夏天注意降温,冬天注意保暖;减少应激因素;(3)采用高敏的药物治疗:发病后可选用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等来治疗,用药方式可采用拌料、饮水、肌注、静注等;(4)做好预防免疫:本病病程短,死亡快,仔猪往往来不及治疗就已死亡,因此阳性猪场必须做好预防免疫。一般采取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使仔猪在易感期内获得被动免疫,在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1次,2周后再免疫1次;仔猪在20日龄免疫1次。

4.4 仔猪腹泻是由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诱发引起的外源性疾病。

所以我们在生产中应对饲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为仔猪营造一个理想环境,降低腹泻发病率,从而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提高生猪养殖效益。

一起保育仔猪水肿病的诊治 篇2

1发病情况

上杭县茶地乡吴某猪场,经产母猪50头,生猪存栏480头,其中保育猪有100头。2016年4月10~13日,陆续发生8头保育仔猪暴毙,头颈部水肿。该猪场免疫程序相对固定,有常规免疫猪瘟、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的疫苗。4月13日前来求诊。

2临床症状

主述发病猪只突然死亡,其中有3头仔猪是在冲洗栏舍时,横冲直撞,抽搐,四肢作游泳状,叫声嘶哑,倒地痉挛后死亡。另5头是第2 d早上喂猪时发现死亡的。死亡仔猪均四肢伸直,头颈后仰。死亡仔猪膘情良好,脸面水肿,上下眼睑仅剩一小缝隙,下颌、颈部、胸腹部水肿,皮肤发亮,指压有窝。猪死前体温无明显变化,无打斗伤痕。

3剖检病变

剖检3头病死仔猪,全身各部有不同程度水肿。胃壁水肿最明显,浆液性水肿呈胶冻样,胃内容物减少,胃底部弥漫性出血;眼睑和前额皮下有胶冻样水肿,颈部水肿,心包液增多,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紫黑色肿大;肝表面铮亮,切面外翻。

4实验室检查

4.1涂片镜检取病死猪肝、肠系膜淋巴结、脾涂片镜检,均见有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成对或零散排列的中等大小杆菌。

4.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肝、脾、淋巴结,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恒温37℃培养24 h观察,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边缘不规则、圆而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直径2~3 mm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取其分别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察看到成对或散在、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

4.3抗体检测无菌采集3头病死猪血液送龙岩农业学校动物诊疗中心做猪瘟、口蹄疫、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5诊断

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发病日龄、特征性的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水肿病。

6综合防控措施

1)减少饲喂量,按平时70%的量投料。尽量减少引起猪群应激的行为,如疫苗注射、冲栏、阉猪等,尽量保持圈舍干燥、安静。

2)保育猪全群每吨饲料添加磺胺-6-甲氧400 g、黄芪多糖1 000 g、电解多维1 000 g,连喂7 d。

3)发病栏舍的每头保育猪每千克体重肌注20%磺胺嘧啶钠0.2 m L,每天2次,连用2 d。同时肌注0.1%亚硒酸钠注射液2 m L。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3 d后除零星死亡3头外,猪群稳定,不再发病。

7讨论与小结

1)猪水肿病是由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以头部、胃壁浆液性和肠系膜水肿为特征的一种肠毒血症,常伴有惊厥、共济失调、麻痹等神经症状[2]。该病一旦发病,治愈率不高。

2)分析此次发病原因可能是,4月份以来,气温升高,经常下雨,栏舍潮湿,再者近期频繁换料,多重应激,引起猪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病。引起水肿病的因素还有气候突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氨基酸不平衡、维生素、矿物质(硒)缺乏、应激、消化机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3]。

3)近年来,猪水肿病时有发生,与猪场重视病毒病的防控,而对细菌病的防控有所麻痹有关。该病多发生于断乳后1~3周内仔猪,呈散发性和地方性流行,该病的发病率虽只有10%~30%,但致死率高达80%~100%,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2,3]。

4)加强饲养管理。该病重在预防,保育猪应“全进全出”,对圈舍彻底消毒并空栏5 d以上。科学饲养、确保饲料营养平衡,断乳仔猪科学使用药物保健,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做好栏舍卫生和保温、通风,减少应激。

5)疫苗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经济的途径之一[4]。母猪产前分别接种2次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基因工程苗,同时在仔猪60日龄时接种山东滨州华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仔猪水肿病多价蜂胶灭活疫苗,从而使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46-252.

[2]杨家华.仔猪水肿病及其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2,21(3):19-21.

[3]苗玉和.仔猪水肿病灭活疫苗的研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一例保育仔猪链球菌病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该场存栏母猪105头, 采取自繁自养生产方式, 母猪的免疫为:猪瘟疫苗采取随胎免疫每年2次, 口蹄疫疫苗每年3次普免, 伪狂犬疫苗每年2次普免;仔猪喘气病、猪瘟、口蹄疫疫苗免疫分别在5日龄、35日龄和50日龄进行接种免疫, 此前未进行链球菌病和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此次发病猪群主要集中在2栋保育舍内的3个猪栏中, 3个猪栏共存栏保育仔猪70头, 为40~60日龄, 发病率为15%, 病程大约3周左右, 呈零星散发。前后陆续发病10头, 其中死亡1头、淘汰5头、治愈4头。经调查了解, 该猪场自2013年9月份以来饲养密度过大, 人员往来频繁, 且没有做到全进全出和及时彻底空栏消毒。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跛行, 少数病猪可见倒地抽搐、四肢发软、行如醉汉, 病程较长者表现渐进性消瘦, 体温正常, 食欲和两便正常, 发病的3个猪栏只是散发的出现上述症状, 整个猪群状况良好。

3 剖检病变

通过剖检病死和淘汰的4头仔猪, 均可见严重的心内膜炎, 心包积液, 关节肿大, 切开关节均有清亮或浓稠的黏液, 其中1头猪胸腔和腹腔可见大量明显的淡黄色液体, 肺脏水肿或少量坏死, 有的肾脏有出血点,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大脑水肿充血。切开体表脓包由大量黏稠乳黄色腥臭脓液。

4 实验室诊断

由于该场尚无实验室检测能力。因此, 委托某单位无菌采取4头猪关节积液和脓液, 通过实验室检测, 判定为猪链球菌病。

5 预防和治疗措施

5.1 对出现临床症状但膘情和精神尚好的仔猪实行治疗, 采取注射用青霉素钾160万单位+安痛定注射液10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 L, 一次肌注, 2 d/次, 连用5 d, 4头病猪基本治愈或关节炎症状明显减轻。

5.2 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且精神差、渐进性消瘦的5头仔猪, 采取果断的淘汰和无害化焚烧处理。

5.3 调整免疫程序, 对已发病的3个猪栏中的健康仔猪全部紧急免疫接种猪链球菌病灭活疫苗, 每头肌注2.5 m L。同时, 对达到13日龄以上的哺乳期仔猪接种猪链球菌病灭活疫苗2 m L。

仔猪腹泻病的诊治要点 篇4

1 临床症状

1.1 病毒引起的腹泻

症状较单一, 多具有群发性特点, 有时母猪及较大龄的猪也同时发生。临床除腹泻外, 还伴有精神沉郁、活动量减少、发热、迅速消瘦, 严重厌食、呕吐等症状。粪便颜色为灰色、暗灰色、灰白色或黑色, 水样或糊状, 用pH试纸检验粪便, 一般pH值≤6。剖检病死仔猪可发现肠系膜乳糜管空虚、透明。此类腹泻单纯应用杀菌止泻药物无效, 或当时症状减轻, 很快会再复发。

1.2 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一般传播较为缓慢 (与病毒性腹泻相比) , 但会发现越来越严重的临床表现, 并且发病仔猪一般是窝中较小的仔猪。用pH试纸检验病猪粪便, 一般pH值≥7。此类腹泻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1.3梭菌引起的腹泻

只发生在出生后7日龄以内, 粪便带血是其明显的特征, 发生梭菌腹泻的仔猪一般体重较大, 甚至是全窝中体格最好的, 死亡率也高。应以检查母猪、消毒圈舍为主要防治措施。

1.4 低血糖症

主要见于奶水不好母猪所产的仔猪、体弱不能正常哺乳的仔猪以及生后运动不良的仔猪。除腹泻外, 仔猪还会表现神经症状。

2 诊断要点

2.1 临床症状诊断

导致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因素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梭菌性肠炎、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 这6种疾病是断奶前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因。此外, 不常发生的某些病症, 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的还有类圆线虫侵袭、猪痢疾、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和弓形虫病也能引起仔猪腹泻, 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2.2 散播速度诊断

暴发性腹泻并迅速传播的病症常与病毒感染有关。隐性发生、缓慢传播,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腹泻症的多见于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病。

2.3 发病日龄诊断

根据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第1d或第2d发生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低血糖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和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大肠杆菌和无乳症引起的腹泻除见于生后头几天, 也常见于3周龄的仔猪。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的典型特征。无明显发病时间, 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2.4 剖检结果诊断

剖检发生腹泻的猪, 应重点检查3个部位:一是检查肠系膜内的乳糜管, 其内有无脂肪可反映出疾病能否引起绒毛萎缩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传染性胃肠炎的突出变化是乳糜管内没有脂肪, 这种现象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则不一定见到, 而大肠杆菌病则不影响肠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二是检查肠的浆膜面是否变红 (梭菌感染) 或透明 (传染性胃肠炎) ;三是检查黏膜面是否有出血点或明显的出血 (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 和纤维性坏死性膜, 膜可能为固膜性的 (球虫病、慢性梭菌性肠炎) 或出血性的 (急性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应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对固定的圈舍进行全面消毒, 猪舍定期消毒, 并保持清洁、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合理的饲养密度,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强猪群饲养管理以及饲料营养均衡充足, 首先满足猪只的营养需要, 哺乳母猪和仔猪应该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避免饲料原料发霉、变质;避免高植物性蛋白饲料大量应用;保持动物、植物性蛋白的合适比例。同时做好仔猪补饲工作, 从仔猪出生1周起至哺乳期结束, 应保证每头仔猪每天摄入饲料量在0.75kg以上, 让仔猪胃肠功能得到充分锻炼, 以增加猪群自身抵抗力。

3.2 免疫预防

掌握养殖场猪群疫苗接种的状况和以前是否出现过腹泻性传染病有助于诊断。某些地方性流行疾病一旦在猪场发生就很难消除, 尽管采取了控制措施, 仍有腹泻病例出现。对于慢性感染引起腹泻疾病的猪群, 应当检查防疫具体落实情况, 以确定是否由于预防程序 (疫苗或用药) 措施不当而使疾病复发, 必要时用实验室手段对疫病进行监控。

3.3 药物控制

一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 篇5

1 发病情况

2015年11月, 本溪市明山区某规模养猪场发生了4窝哺乳仔猪以呕吐、持续水样腹泻、脱水为特征的疾病。共发病33头仔猪, 迅速死亡7头, 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后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经过临床治疗和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很快控制了该病,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 临床症状

该养猪场的猪流行性腹泻临床表现因日龄不同而有差异, 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在腹泻2~3d内有7头迅速脱水急性死亡。3周龄以上的仔猪没有出现死亡, 病初体温升高, 出现水样腹泻, 粪稀如水, 腹泻物呈灰黄色、灰色, 气味恶臭, 进食或吮乳后伴有呕吐。同时伴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等症状, 此外还有喜欢爬到母猪身上睡觉的特异行为。

3 病理变化

对死亡的仔猪进行剖检, 可见病变主要在小肠, 肠管明显扩张, 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松弛。小肠黏膜充血, 肠系膜呈索状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胃内空虚, 部分仔猪胃内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均未见有肉眼病变。

4 诊断

(1) 根据仔猪发病日龄, 发病时整窝发病、水样腹泻, 腹泻粪便腥臭, 并因脱水而快速消瘦, 萎缩, 部分发病哺乳小猪有爱趴到母猪身上睡觉的特异行为以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 用细线把病死猪空肠中后段或回肠段肠道的两端扎死, 剪出该段肠道, 连肠道内容物一起, -20℃冰箱急冻保存, 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PCR诊断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

5 防治措施

5.1 免疫预防

猪流行性腹泻大多数发病日龄小, 发病急, 病死率高。因此, 靠发病后进行免疫是来不及的。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 对妊娠母猪产仔前20~30天进行肌肉注射, 其所生仔猪于断奶后7天接种或春秋季节2次普免。母猪肌肉注射疫苗, 可有效刺激机体体液免疫反应, 产生体液免疫抗体, 足以为哺乳小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小猪注射疫苗应采用后海穴注射, 可使病毒快速到达肠道, 更好刺激肠道细胞局部粘膜免疫反应。

5.2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采用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 酸中毒和防治继发感染。 (1) 抗菌消炎:可使用氨苄青霉素等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 根据病情也可进行氟苯尼考、黄芪多糖肌肉注射。 (2) 补液加强机体抵抗力:补液量以脱水程度而定, 可用10%葡萄糖1000~2000ml, 维生素C、25%葡萄糖等配合应用, 对发病猪只进行输液。对病情轻微的仔猪也可饲喂口服补液盐, 其配方为: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粉20g溶解于1000ml凉开水中。当腹泻停止后, 更换为清洁饮用水, 使机体自行调整渗透压以便恢复肠道功能。 (3) 调节胃肠机能:对发病猪只可用米汤+盐溶液法:米汤 (25g于500ml煮沸3min) +食用盐1.75g, 保证可以自由饮用, 以保护胃肠黏膜, 减少毒素吸收, 调整胃肠功能。 (4) 饮用柠檬酸水:饮水中添加食品级柠檬酸 (添加量约0.5%, 以p H值达到4以下为准) , 小猪饮用柠檬酸水, 可增加胃肠道酸度, 抑制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不但可以确保发病猪顺利康复, 而且发病猪病程也可大大缩短。

6 小结

上一篇: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下一篇:儿童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