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仔猪

2024-10-26

腹泻仔猪(共12篇)

腹泻仔猪 篇1

仔猪腹泻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生产中必须详细了解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仔猪有三个发生腹泻的关键时期。第一个腹泻多发期是仔猪黄痢阶段, 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 以1~6日龄仔猪多发, 其以拉黄白色或黄色稀便为特征, 同窝仔猪发病率高达90%以上。本病冬春季节和炎夏多发。其发生原因:一是初生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体内能源贮备有限;二是初生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 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快, 胃内排空时间较短;三是仔猪抗病、抗微生物入侵能力弱, 若遇猪舍污染严重、阴冷 (或闷热) 、潮湿, 气候变化频繁及吃乳不足时易致发生腹泻。

第二个腹泻多发期是仔猪白痢阶段,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其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病猪以排乳白色糊状或浆状粪便为特征, 窝内发病率可达50%, 其对仔猪的体质和生长速度影响严重。原因:该阶段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 加之诱食料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及寒冷 (或闷热) 、湿度大和自体抵抗力低等是引起仔猪白痢的主要诱因。

第三个腹泻多发期是断奶期, 该阶段仔猪综合应激过强是促发疾病的主要诱因, 断奶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及管理条件的变化均可致使仔猪抵抗力下降, 生长受阻。仔猪断奶后2~10 d内常是出现腹泻死亡的另一个高峰期, 该阶段仔猪发生腹泻时常会因脱水而死亡, 其病死率高达40%左右。

仔猪腹泻与自身的特殊生理特性、母猪体质、外界气候、舍内小气候及环境因素、应激等因素有关。防控仔猪腹泻应采取综合措施:

1 搞好预防接种, 增强仔猪免疫力

怀孕母猪产前21 d左右注射一次仔猪黄白痢疫苗 (K88、K99疫苗) , 仔猪出生12 d口服多价幼畜腹泻停。除此外, 养殖场 (户) 还应根据当地疫情, 有选择地给仔猪注射魏氏梭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及轮状病毒病等疫苗, 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2 搞好环境卫生, 严防病源侵袭

养殖场 (户) 应建立严格、完善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环境、猪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定期对母猪乳房进行清洗、消毒, 特别是在仔猪第一次吸吮母乳前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猪的乳头和腹部进行洗净、消毒。

可在仔猪腹泻高发期和高发季节, 定期和不定期地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等, 减少病原菌侵袭。

3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仔猪应激反应

仔猪的神经调节机能和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 对各种应激的适应力较差, 易出现消化机能紊乱。

冬春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 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仔猪饲料更换应循序渐进, 要让仔猪的胃肠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饲喂要定时定量, 忌忽多忽少, 禁止喂给发霉变质饲料、冰冻饲料及未煮熟的豆制品等。避免或减少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因素。

4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仔猪出生3 d后, 因母猪乳汁较稠, 母乳中的水分难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所以, 养殖场 (户) 必须随时供给仔猪充足清洁的饮水, 否则仔猪会因喝不到清洁的饮水而饮用脏水或尿液而腹泻。

5 加强营养, 防止营养因子缺乏

妊娠母猪尽可能喂配合饲料, 同时, 要保持青饲料的平衡供应, 以保证饲料营养平衡, 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缺乏, 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试验证明: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使母猪提供给仔猪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增多;在妊娠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哺乳母猪初乳中的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这可增强仔猪抗御病原体, 特别是抗御肠道病原体的能力, 防范仔猪发生腹泻。

仔猪出生后, 应让其及早吃上初乳, 以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另外, 正常情况下, 初生仔猪有一个生理性贫血期。仔猪出生后仅从母乳中获取铁元素, 而未从其他途径补充铁元素时, 就极易发生全身皮肤及黏膜苍白, 下痢、生长发育不良等生理性缺铁性贫血病状。

养殖场 (户) 及时给哺乳仔猪补铁, 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 从而减少仔猪发生腹泻的机率。

6 添加中草药添加剂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可添加艾蒿、鱼腥草、蒲公英、车前草、辣蓼等中草药, 其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而且具有抗菌、消炎、调节脏腑机能、增进食欲的功效。如将其进行适当加工, 并有针对性地添加到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料中, 可有效防止仔猪拉稀。

7 降低仔猪料中的蛋白质水平, 降低日粮抗原性

为使仔猪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和健全, 适应断奶后的采食, 尤其是植物性饲料的采食, 一般仔猪7日龄左右可补喂全价饲料, 以使仔猪逐步建立对饲料中粗蛋白的耐受性, 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

在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前提下, 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 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19%以下。这既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 也可减少肠内蛋白质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腹泻。

8 调整胃肠功能, 提高仔猪消化率

在断奶前后仔猪的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 (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的效果较好) 、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从而提高仔猪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还可有效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

一旦发现仔猪腹泻, 应立即查明原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应将发病仔猪隔离到清洁、干燥、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 此外还应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强化环境消毒, 严防病原扩散, 并对同群或同窝仔猪进行有针对性地用药。

腹泻仔猪 篇2

去冬今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仔猪腹泻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情况,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严防我县仔猪腹泻疫情的暴发流行,保障我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在此提醒广大养殖户注意防护。

一、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能是去冬今春仔猪腹泻疫情的主要病原,也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两种或三种病原混合感染致病可能。

二、流行病学与主要发病特征

冬春季是仔猪腹泻疫情的高发季节,我县主要集中在1-4月份,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哺乳和断奶仔猪易感。发病仔猪表现出呕吐、腹泻、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肛门松弛、持续排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稀便等症状,脱水消瘦迅速,体温可达39℃以上,于1周内衰竭、死亡,仔猪死亡率50%以上,哺乳仔猪可达100%,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总体较差。病死仔猪剖检肠壁变薄,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淋巴结肿胀,其他未发现特征性病变。母猪、种公猪和育肥猪腹泻多为一过性感染,症状较轻。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疫苗免疫。可在母猪产前4周左右注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或三联疫苗。同时做好猪伪狂犬、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猪舍冬季保暖,合理饲养密度,合理搭配仔猪断奶前后饲料,防止仔猪发生消化不良或饲料霉变而引起腹泻。

3、完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要加强种猪引进和仔猪调运的监督管理,提倡自繁自养,确需引种的要保证仔猪来源健康,严格隔离、淘汰和有效处理发病仔猪。要严格落实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措施,做好场内人员净化工作,严禁场外人员进入猪舍,加强对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进出口等关键地点管理。加强车辆进出管理,杜绝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

精细化管理防治仔猪腹泻 篇3

一、出生接产关

仔猪离开母体以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胎盘呼吸、脐带供氧变成了自主呼吸、肺内气体交换;营养获得由母体胎盘营养变成了自己吸乳、消化吸收、排泄;生长环境由生活在母体子宫、无菌、恒温的内环境到有菌、变温的外界环境。这些重大变化都给仔猪带来了极大的应激,增加了仔猪的健康风险,出生接产不当,腹泻发生率、致死率极高。

做好仔猪出生接产工作,要唱好“五部曲”,即“一擦,二断,三干,四哺,五剪”。

1. 擦(擦净黏液)

仔猪出生后,不要急于断脐带,先用接产专用干毛巾(或干燥、柔软、无发霉的稻草)快速擦干其嘴巴、鼻子里的黏液,防止堵住呼吸道和消化道,顺利实现胎儿自主呼吸和自主摄食,并迅速把体表的羊水擦净,涂上爽身粉。

2. 断(掐断脐带)

当擦干嘴鼻内的黏液、羊水一两分钟,待仔猪自主呼吸平稳顺畅后,即可进行脐带处理。在距离仔猪肚脐端3~5厘米处,先结扎,控制好结扎绳的松紧度,太紧会勒断脐带,太松会出血,然后用两手的拇指与食指掐断脐带。掐断脐带会使横断面凹凸不平,有利于止血。用5%的碘酒消毒脐带断端,也可以使用喷雾瓶进行脐带的消毒。掐断脐带时无需捋回脐带血。

3. 干(干燥保温)

仔猪出生后,及时放入已经预热的保温箱内,使其尽快干燥。为了防止胎儿体表散热过快、体温下降过猛,导致仔猪活力下降,可在仔猪身上涂抹爽身粉,并放入保温箱进行保温干燥。刚出生后的仔猪在保温箱里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5~6分钟全身干了且能自由行走时,就可取出喂奶。

4. 哺(及时哺乳)

初乳对于仔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提供能量、免疫力的同时,提供促生长因子,摄食不足,会导致弱子、腹泻甚至死亡。母猪分娩后初乳中乳蛋白和γ-球蛋白的浓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快速下降,分娩6小时后下降一半,分娩24小时后下降为1/5,同时,仔猪对初乳的吸收能力也会逐步下降。因此,必须让仔猪早吃、多吃、吃质量好的初乳,并固定乳头,保证仔猪产后半小时内吃上,3小时内吃3次共50克,6小时内吃够300克初乳,即便是弱仔也要保证生后24小时内喂1~2次初乳,每次10~15毫升。让仔猪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

5. 剪(剪牙断尾)

仔猪出生时,上下额两侧各有2颗共8颗锐利的犬齿,因呈黄褐色,俗称“乌牙”。仔猪出生后就用这些犬齿相互争夺乳头,在母猪缺奶时会经常引起乳头被咬伤,感染后形成化脓性乳房炎。因此,仔猪初生时要剪去“乌牙”。为了减少初生应激,保证吃好初乳,原则上剪牙应在吃初乳后第一天内进行,第二天“乌牙”就硬化了,硬化后再剪容易剪碎,并出血引发感染。剪牙时用无菌斜口钳将8颗乌牙依次剪掉,要确保剪平且不伤到牙龈。剪完后对牙龈进行消毒,同时检查是否剪齐。弱猪可以不剪牙,有利于争奶和减少应激。

为防止其他小猪咬尾巴,在距离尾根3厘米处剪断尾巴。断尾后在断面上涂高锰酸钾粉消毒,避免尾巴流血、感染。

二、断奶转群关

1. 成功教槽

仔猪出生后,体重会迅速增加,仅靠母乳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尽早给仔猪教槽和补料,才能使仔猪快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降低腹泻发病率和未来的断奶应激。一般从7日龄开始,选用好的教槽料进行诱食,每天5~6次,少喂勤添。可以在地上放一块干净的木板,先将教槽料撒在木板上,让仔猪采食,等仔猪学会了吃料再换固定的料槽。仔猪不会主动吃料,可以将调制好的饲料涂抹在母猪乳房上或仔猪的嘴内,让仔猪品尝饲料的味道,以此进行诱食。

2. 适时断奶

仔猪一般在25~30日龄断奶比较合理。在确保教槽成功,仔猪达到理想的断奶体重时,建议28日龄断奶若补料教槽不成功,仔猪生长发育慢,建议30~35日龄断奶。由于断奶应激时对温度的要求更高,因此要选择天气晴好、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断奶,气温较冷时可延后断奶。

3. 成功断奶

仔猪断奶的最初几天,常表现出精神不安、嘶叫、寻找母猪等行为。为减轻仔猪的不安心理,断奶时应采取“移母不移仔”的方式,先将母猪赶出产房,让仔猪留在原产床上再饲养5 ~ 7天。仔猪在熟悉的环境里,会减少不安、打架的现象,并能保持正常的食欲和增重。转群转场可在断奶一周仔猪逐渐适应后进行。

4. 饲喂过渡

仔猪断奶后的3~5天内实行少量多餐的限量(正常日粮量的70%)饲喂,经过4 ~ 5天限饲后再逐渐增加至正常饲喂量,同时要采取少喂勤添的方法,一天至少饲喂6次,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和干净,并供应足够的清洁饮水,在断奶5天以后实行自由采食。同时,仔猪断奶7天以内应保持饲料不变(仍然饲喂哺乳期教槽料),7天以后逐渐过渡(开始每天将1/4的教槽料换成保育料,最后逐渐全部换成保育料,换的时候注意观察仔猪有没有拉稀,如有拉稀则缓一天,等稳定了再继续换料,实现平稳过渡),以便进一步减轻应激反应。

5. 环境过渡

刚断奶的仔猪要做好保温工作。仔猪断奶后,体脂肪会迅速减少,保温机能减弱,因此,必须提高舍内的温度。仔猪体重越小,要求的断奶环境温度越高,并且越要稳定。断奶后环境温度保持在28℃或者比断奶前高3~5℃,并且昼夜温差不应超过2℃,湿度控制在65%~75%,以防止仔猪腹泻和生长不良。

仔猪断奶后,在进行转栏分群时,一般以一窝一群较好。要进行定点采食、排粪尿、睡卧的调教管理,这样既可保持栏内卫生,又便于清扫,并且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圈舍里的清洁卫生、干燥、空气新鲜,在保持通气良好的同时要注意防贼风。

nlc202309020115

6.科学保健

断奶转群时仔猪由于巨大应激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此时仔猪自身免疫力低下,采用抗生素注射保健可以预防仔猪因断奶转群应激感染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致病因子。同时转群后7天,在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1.5千克/吨,用以防治猪群中支原体等蓝耳病。

7. 优进全出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有利于切断某些病原在不同批次猪之间的循环,也有利于猪群的健康。在做好全进全出的同时,执行“优进全出”才能彻底切断病原微生物在保育舍的循环。“优进”即只把健康的猪只转入保育舍,及时淘汰或隔离皮肤苍白、动作迟缓的僵、残、病猪,清除明显的病原携带者进入新猪群。同时在转入猪群前,要将保育舍彻底清洗干净、消毒、空栏一周以上。

8. 加强巡查

对于刚断奶的仔猪,一定要仔细观察其采食、饮水、精神、皮毛等情况是否正常,看腹部是饱满还是干瘪,看眼睛有无凹陷,看有无腹泻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产房护理关

1.“内外”保温

仔猪出生后,吃好吃饱初乳,就能保“内”温,提高母子生活的环境温度,就能保“外”温。要求产房温度保持在18~22℃,仔猪保温箱内温度保持33~35℃,活动区温度维持在30℃左右。为确保活动区温度合适,可在离地40~50厘米处悬挂带罩、带防护网的保温灯。仔猪出生3天内,每天人为让仔猪习惯进出保温箱,母猪喂完奶或母猪喂料时及时把仔猪抓回保温箱,把保温箱的门关好,等母猪卧好后再慢慢把保温箱门打开,让仔猪形成条件反射,吃完奶或母猪吃料时,自己回到保温箱内。

2. 栏舍干燥

高湿环境或湿冷环境有利于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仔猪腹泻。要求哺乳仔猪的生长环境保持在55%~75%。

为更好地保持栏舍干燥,控制好室内湿度,生产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适当把产床高度抬高到50厘米,可避免产床湿度过高;产房内节制用水,当产床下脏时尽量用刮板清理;发现有积水,要及时用拖布擦干;改良水嘴,将母猪饮水器侧向安装,使母猪饮水时舌头向下,可明显缩短溅水距离;撒布生石灰;地暖保温;给出生前几天的仔猪铺干燥的布或地毯等物,避免仔猪在潮湿的铺板上躺卧;关注产房空气质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3. 产床防压

生产实践中,初生仔猪被压死的约占死亡数的一半。因此,产床防压非常重要。在选择母性好的母猪留种的同时,做好母猪小围产期保健,促进母猪产后康复;加强对仔猪的调教,让仔猪吃完奶后睡在保温箱中,既防压又防寒;加强产房温度的控制,18~22℃最合适,不能高于23℃;使用设计更为合理的防压产床;提高员工对防止仔猪压死的意识,做到产房24小时不离人。

4. 合理去势

仔猪最适宜的去势年龄段是3~10日龄,在此期间内去势时间越早越好,因为仔猪越小,新陈代谢越快,切开的口子越小,应激越小,仔猪恢复速度就越快。为避免阉割导致的伤口感染,要做好消毒工作。

5. 疏通乳道

母猪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温水清洗母猪乳房,并挤掉最初几滴乳汁,以疏通乳道。有时候,由于仔猪体弱,吮乳力不够,乳道打不开,可以换用几头强壮的仔猪来吃奶,把它们先放在最后几个乳头,当它们感觉后边乳头奶水较少时,就会开始往前面挤,这样从后向前就可以把全部乳头都吸吮一遍,从而疏通全部乳头。

6. 正确补铁

仔猪缺铁,皮肤苍白、被毛粗糙无光、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差、生长发育不良,出现缺铁性下痢。选择应激小、吸收好的补铁针剂,仔猪3日龄内补注1次,弱小仔猪在14~17日龄再补注1次,每次补铁量150~200毫克为宜。

(作者联系方式: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湖头镇兽医站 邮编:276300)

仔猪腹泻防治 篇4

1 仔猪腹泻发生的基本情况及致病机理

仔猪腹泻病 (包括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 是一种常发病、多发病, 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差异, 仔猪腹泻的发生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猪场均有差异。

病猪临床表现为拉稀、严重脱水, 最终导致血浓而死。从调查情况来看, 仔猪腹泻病主要发生在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

哺乳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7~15日龄, 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断奶后3~10 d, 平均发病率12%~16%, 个别猪场可高达60%~70%;哺乳仔猪腹泻死亡主要发生在仔猪10~20日龄, 断奶仔猪腹泻死亡主要发生在断奶后7~15 d, 平均死亡率5%~12%。

仔猪腹泻病的发生是由于受到应激因素或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肠道内环境发生紊乱, 导致条件致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产生释放毒素和有害气体, 致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肠绒毛萎缩而造成消化机能紊乱。小肠中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糜进入大肠, 使大肠以微生物发酵形式产生有害酸, 导致大肠内渗透压增高, 最终引起腹泻。

2 仔猪腹泻的原因

导致仔猪腹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包括应激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 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因素和细菌性因素。

2.1 非传染性因素

2.1.1 应激因素。

仔猪断奶后与母猪分离, 更换圈舍、更换饲料等条件应激;季节更替、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大风、连续降雨等天气应激, 以及饲养密度过高产生的密度应激等应激因素均易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2.1.2 饲养管理因素。

仔猪腹泻病多发生在散养户和管理粗放的小型养殖场, 这些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高, 消毒不严格、饲料质量差或饲喂贮存不当的霉变饲料等因素易引起仔猪抗病力减弱, 导致腹泻发生机率增大。对此要做好泌乳母猪和仔猪的保健工作, 提升仔猪自身免疫力。

2.1.3 环境因素。

仔猪圈舍卫生条件差, 圈舍潮湿、污秽、饲养密度高、通风差、粪便堆积可导致细菌滋生繁殖, 从而引起仔猪细菌性或病毒性腹泻。

2.2 传染性因素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2.2.1 病毒性因素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病毒、博卡病毒和Kobu病毒等病毒感染仔猪后, 可造成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

2.2.2 细菌性因素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细菌可引起仔猪发生仔猪黄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 这些病的主要症状都是腹泻。

2.2.3 寄生虫

仔猪感染球虫、兰氏线虫病后也会发生腹泻病。

3 防治措施及建议

加强仔猪日常饲养管理, 根据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3.1 改善饲养环境, 提高管理水平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圈舍、饲养用具等要定期消毒;保证圈舍及其活动环境干燥、通风;保证产房温暖、干燥;定时定量饲喂仔猪, 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每日清扫粪便1~2次, 粪便集中堆积发酵;污水进入沉淀池, 并定期清理、冲刷污道, 降低细菌和病毒的传染。

3.2 加强母猪产前免疫和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做好母猪猪瘟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 特别是大肠杆菌病的免疫。

母猪产前20~25 d免疫猪病毒性腹泻二联苗, 产前1 d、7 d分别注射大肠杆菌疫苗, 可提高仔猪免疫力。母猪产前3 d使用清热解毒药, 可减少乳汁中的病原。仔猪断奶前1周注射仔猪副伤寒和大肠杆菌疫苗。

3.3 强化仔猪保健, 提高仔猪自身抵抗力

断奶时是仔猪腹泻发生的高峰期, 断奶时应尽量减小应激反应, 在断奶仔猪料中加入适量有机酸、抗菌肽和抗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饲喂, 有助于减少仔猪应激, 降低仔猪腹泻感染机率。

3.4 加强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接种

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5

断奶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令养殖场主心疼不已.根据调查,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的甚至达到50%.仔猪腹泻不仅仅影响到仔猪的快速生长,而且极易造成仔猪死亡,死亡率高达10%~20%.即使是耐过型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变成僵猪.

作 者:王伟波 秦亮 张泽波  作者单位:王伟波,张泽波(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266109)

秦亮(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

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0(5) 分类号:S 关键词: 

仔猪腹泻病的成因与防治 篇6

一、病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病的原因很多,常常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而且断奶后环境的改变,饲料种类的调换、品质、饲喂方法的改变,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气候突变、圈舍及其用具的不洁等均可诱发仔猪腹泻病。

1. 非传染性腹泻

①自身生理机能的影响

a.消化机能不全。消化器官结构及功能不完善,初生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断奶时消化器官运动功能弱,排空速度快等,不利于消化过程中的分泌和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b.胃酸分泌不足。仔猪分泌胃酸的功能很弱,只分泌很少的胃酸,哺乳期间胃内的酸,主要是通过对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降低,胃内pH值增高,有利于消化的乳酸菌群减少,给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导致肠道群失衡,引起腹泻。

c.消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断奶仔猪由初乳转变为以饲料为主,加之断奶应激,导致仔猪消化酶活性降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的1/3,1至2周后才能重新增长,这一过程影响了仔猪的肠道内环境。

d.免疫功能不健全。仔猪在哺乳期主要靠从母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获得被动免疫。从第三周开始此能力开始下降,而仔猪的免疫器官要4周龄以后才逐渐成熟,而断奶仔猪靠主动免疫不能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抗病能力差,病原易于侵入导致腹泻。

②饲养管理方面的影响

a.营养性因素。断奶使仔猪由以母乳为主过渡到以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为主的饲料,如饲料中植物蛋白及脂肪含量过高易导致腹泻,另外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如硒、铁、锌及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也会导致腹泻。

b.环境性因素。断奶本身就使仔猪产生很大的应激,而且所处环境的突然改变等都可引起腹泻。此外连续阴天,气温骤升、骤降,寒冷等气候变化都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引起腹泻。

c.饲料管理因素。饲料种类的更换,饲喂时间的不规律,饲喂方法的改变以及供水不足或不清洁,饲喂用具及圈舍的消毒不严格均可引起腹泻。

c.哺乳母猪因素。哺乳母猪本身患病,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乳汁发生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而腹泻。

2.传染性腹泻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物系统,自身抵抗力降低,对外界刺激敏感,容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腹泻。

①病毒性腹泻

主要包括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伪狂犬病毒和轮状病毒等引起的疾病。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冬春季高发,对各日龄段的猪均能造成感染,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4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较低。

②细菌性腹泻

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

③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球虫、蛔虫、弓形体引起的腹泻。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二、临床症状

仔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因日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症状可见精神萎靡、呕吐、脱水等,患猪排出黄色、黑色、白色、糊状稀粪,肛门被粪便污染,体温升高或没变化、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消瘦、皮肤无弹性、严重的四肢发冷、排粪失禁。急性的多为仔猪突然死亡,死前无任何症状,而且腹部常呈蓝紫色,慢性的常表现为采食减少、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

三、防护措施

1.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接种

母猪产前45天及15天各注射一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灭活菌,5毫升/头;产前36~42天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产前30天及15天各免疫接种1次红痢菌苗。

2.彻底消毒猪舍内外环境

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并且多种消毒药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而影响消毒效果。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之前,对分娩栏及母猪进行彻底消毒,分娩过程中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等。

3.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仔猪娩出后,用温水清洗并按摩乳房,挤出奶头前两把奶,辅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

4.做好母猪临产前后的保健用药

在临产前1周到产后1周的母猪饲料中添加加康40 克 /吨饲料+金霉素300克/吨饲料或支原净120克/吨饲料+阿莫西林200克/吨饲料。产前1~2天或当日,给母猪注射磺胺类长效抗菌剂或口服仔母康、氟哌酸、恩诺沙星等药物,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5.做好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

3日龄伪狂犬滴鼻0.5毫升/头,7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10 ~ 13天水肿伤寒二联免疫,45天注射伪狂犬免疫。

6.饲料中添加生理调节剂

饲料中添加酸代剂、酶制剂、益生素、低聚糖、砷制剂等,不仅可以降低胃液pH值,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地抑制腹泻的发生,而且还有抗菌保健的作用。

7.降低仔猪饲料粗蛋白质水平

据国外资料报道,在保证仔猪对赖氨酸的需求下,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由22%降至19%,可明显提高仔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仔猪腹泻病下降40%左右。

8.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初生3日内注射牲血素1毫升/头和0.1%亚硒酸钠2毫升/头,预防铁、锌的不足,减少腹泻的发生。

9.及早诊断

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首先要补充仔猪体液然后再对症治疗。

①补充体液

a.口服补液盐(NaCl3.5克、NaHCO32.5克、水1000毫升混合溶解),按30毫升/千克体重,2次/日或直接引用。

b.25%的葡萄糖溶液供仔猪自由饮水,连用3 ~ 5天。

c.黄芪多糖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1次/日,连用2-3天。

d.用0.1%的KMnO4饮水消毒,同时内服鞣酸蛋白等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

②对症治疗

查明腹泻原因,对症下药,可根据情况选用链霉素、新霉素、金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病毒唑、维生素C、辅酶、三磷酸腺苷等药物交替使用。

浅析仔猪腹泻病 篇7

仔猪腹泻病发病机制及发病原因是什么, 临床如何科学防治?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仔猪腹泻病相关内容做一总结, 供兽医同行及广大养猪户在工作生产实践中参考。

仔猪腹泻病原因复杂, 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冠状病毒、类冠状病毒, 寄生虫、中毒和消化不良等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排红、黄、白、黑、灰水样或稠状稀便, 表现呕吐、不食、脱水、消化不良。多发于季节交替时, 对刚出生不久或刚入栏育肥不久的猪只危害极大, 死亡率达50%左右。

1 仔猪腹泻发病原因

1.1 消化不良因素

仔猪生理特点是“三差一快”, 即调节体温能力差, 消化能力差, 免疫能力差, 生长速度快。鉴于此如果饲喂蛋白质高的饲料, 加之饲养环境差, 就会造成小猪脾胃虚弱, 宿食不化, 导致仔猪排泄粪便酸臭, 肉眼可见未消化的乳凝块或未消化的饲料。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因素

临床排红、白、黄、黑、灰色恶臭稀便。大肠杆菌是猪肠道常见的, 一般不致病, 但在猪生存环境改变, 如温度、湿度、通风、转群、注苗、环境卫生不好等因素影响下, 大肠杆菌就演变为致病大肠杆菌, 引起猪只发病。

1.3 病毒因素

病毒无处不在, 具有变异性和稳定性特点。如仔猪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病毒, 导致腹泻。表现抗菌素治疗无效, 猪只呕吐、不食等特征。

1.4 寄生虫因素

由报道证明, 目前引起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为球虫。这从母猪粪便虫卵检查可证实这一点。

1.5 中毒因素

临床主要是由发霉变质饲料的霉菌引起的, 夏季多雨季节常发。

1.6 传染病继发感染

如仔猪感染副伤寒、猪螺旋体痢疾等疾病, 均可引起猪只腹泻。仔猪腹泻具有治疗难、易耐药、易反复等特点, 因此要想达到减少死亡, 必须知晓发病机制, 然后确定合理防治方案,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其成活率, 提高治愈率。

2 仔猪腹泻致病机制

主要是致病大肠杆菌及其它致病因素对肠粘膜完整性的破坏, 最主要病根是肠毒素造成肠粘膜的损伤。其机制主要是致病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改变了肠绒毛上皮细胞膜的功能, 使细胞内的磷酸氢盐和钠从细胞内流失到肠腔, 致使机体水份、电解质吸收异常, 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绒毛上皮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异常, 引起腹泻。如遇到其它致病因素会使病情更进一步加剧, 给治疗带来了难度。

3 仔猪腹泻防治

3.1 防治原则

抑制细菌和病毒繁殖;修复和保护肠粘膜;控制肠道致病菌和厌氧菌感染;补充营养, 提高机体抗病力, 恢复机能;平时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注意预防。

3.2 防治办法

定期用两种不同剂型消毒药, 对猪舍及周边环境消毒。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尽量减少猪只的应激刺激。让猪在温度适宜, 通风良好的环境生存。

饲料中加微生态制剂, 添加剂量为每百斤饲料添0.25 kg。饲料中添加抗大肠杆菌药物, 每百斤饲料加100 g。猪只饲料添加肠粘膜吸附剂保护剂。为防止厌氧菌侵袭, 饲料要加替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剂量按说明书使用。饲料还要因季节不同添加脱霉剂, 剂量按不同厂家说明书执行。补充营养:出现腹泻的猪只要补充电解质、氨基酸、葡萄糖等, 以恢复电解质代谢平衡, 提高猪只抵抗力。

发现得病后, 全群猪除按以上原则预防添加相关产品外, 建议用以下方案治疗, 会取得良效。

3.3 治疗

仔猪腹泻的防治 篇8

七五

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疾病, 如果不能有效预防, 及时治疗, 则会导致猪场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养殖成本增加, 养殖效率降低。只有对妊娠母猪作出合理的免疫预防措施, 以及产仔前后, 母猪和仔猪的药物保健, 尽可能地防治仔猪阶段的腹泻疾病, 并且针对仔猪腹泻疾病, 找出发病原因, 有效进行治疗, 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 提高养殖效益。

1. 仔猪腹泻发病因素

仔猪腹泻只是一种症状, 造成腹泻的因素很多, 如病理因素、生理因素、营养因素、应激因素, 而更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叉感染。

(1) 病理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都会引起仔猪腹泻。病毒引起的包括: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细菌引起包括:仔猪黄痢、白痢、红痢, 仔猪副伤寒, 猪痢疾。寄生虫性包括:猪球虫、隐孢子虫、蛔虫、类圆线虫、鞭虫。

(2) 生理因素仔猪胃肠道短容积小, 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仔猪免疫机能不健全, 胃肠道环境生态平衡很脆弱。

(3) 营养因素饲料原料中含抗营养因子, 营养因素含量不平衡。

(4) 环境因素断奶应激和其他方面引起的应激均会引起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防治

(1) 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仔猪腹泻的治疗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 分泌增多, 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 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 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 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 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手段。临床上多用0.9%的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

(2)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疫病的传播。严禁从疫区引进猪种,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 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 杀虫灭鼠, 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对发病的猪只, 在隔离消毒的前提下, 采取对症治疗。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 彻底清洁和消毒, 空舍2~3个月, 再引进健康猪。

(3)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对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通常在母猪产前免疫1次, 也可以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各免疫1次, 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同时, 要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制饲料。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对发病的仔猪, 首先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对于仔猪红痢要在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注射红痢菌苗5~10 m L。对于仔猪副伤寒的防治应先用仔猪副伤寒疫苗接种, 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防疫。对发病猪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

(4) 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与成年猪应该分群饲养, 保持圈舍清洁,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可选用抗球虫药, 如氢苯胍、莫能菌素、马拉菌素和三字球虫粉等药物治疗。对于线虫的防治, 应注意保持圈舍和运动场的干燥、清洁, 舍内最好铺水泥地面。及时清扫粪便, 堆积发酵。每年春秋2次定期驱虫。药物治疗可用丙硫咪唑、伊给菌素等。

仔猪腹泻综合防控 篇9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控对策,综合防控,疫苗免疫,治疗

仔猪腹泻随日龄增长, 其致病机制有所差异, 所以防治仔猪腹泻时应灵活掌握阶段性的对症施治方法, 以达到理想疗效。

1 哺乳期仔猪腹泻特征及防控对策

哺乳期仔猪是指20~30日龄以内的仔猪, 其营养来源主要是依靠母乳供应, 初乳吮吸不足常可致其免疫力低下, 加之脏、冷、湿、热等不利应激, 腹泻极易发生。对策:确保初生仔猪吃足初乳, 仔猪出生15~30min内, 应仔细观察, 对不能自行吮乳的仔猪实施人工补喂初乳, 对母猪缺乳、无乳或多胎生仔猪缺乳的情况, 采取寄养或人工挤乳 (可是其它哺乳母猪的初乳) 的方式确保出生3d内每天吃足初乳, 能使仔猪获取母源抗体保护及提高机体免疫力, 显著减少腹泻症发生率, 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先决条件。其中, 低温的秋冬季和早春, 应注意给3日龄前后的初生仔猪保暖, 因为此生长阶段的哺乳仔猪是仔猪黄痢 (早发性大肠杆菌腹泻) 的最易感对象, 一旦发病, 传染性极强, 发病率、死亡率极高, 若伴严重腹泻, 则死亡率达100%。解决办法是:在整个哺乳期, 调控猪舍温度保持22~25℃、相对湿度60~70%, 每天坚持做好猪舍保洁工作, 长期维持清洁、干燥、无菌、空气清新的环境, 即能得到有效控制。10~30日龄的仔猪则应警惕仔猪白痢, 发病特点是仔猪排粘浓粥样稀便, 有难闻腥臭味, 多数患猪可见尾部附着污物。此时防护措施主要是防寒、保温, 防止贼风穿舍, 勤扫便尿、防潮、防污染;另外, 由于母乳中有效抗体下降, 仔猪对某些重点疫病的抵抗力下降, 也是诱因之一, 所以要主动开展某些重点疫病的程序免疫, 刺激机体产生被动免疫。

2 断奶期仔猪腹泻特征及防控对策

断奶仔猪一般是指40~60日龄的仔猪, 一些科技水平较高的规模猪场断奶日龄或可提前至30~40日龄。此阶段的仔猪所面临的是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 管理不善容易感染一些常见重大疫病;仔猪突然脱离母猪的呵护, 其胃肠生理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对环境和营养应激性极为敏感, 如频繁换料、给料不均、饮水不足等多种原因皆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 从而诱发腹泻, 可导致仔猪抗病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 病死率一般约为10~20%, 若出现严重脱水, 则病死率高达40%以上。对策:此阶段的仔猪前期消化能力较弱, 但中后期逐渐食欲旺盛、食量增大, 最容易发生仔猪缺硒、缺铁性水肿腹泻症, 往往食欲最强、个体最大的仔猪会突然发病, 传染性极强, 仔猪在2~3d内陆续发病, 多数呈癫痫、神经症状, 最后窒息性死亡。所以, 此期应及时补充铁硒合剂, 同时日粮中适当添加健胃剂 (山楂开胃精、健曲、酵母片、大黄苏打等) 以增强消化, 勿令仔猪暴饮暴食, 一日少食多餐, 每天定时饲喂5~7次, 喂料量随仔猪生长酌情增加, 8成饱为宜, 并保证充足饮水随饮。

3 育成期仔猪腹泻特征及防控对策

育成仔猪一般是指60日龄以后仔猪, 体重达25kg以上, 一些高饲养水平的规模猪场育成期可提前为40~60日龄。此阶段的仔猪特点为抗寒能力相对较差, 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对多种常见疾病的易感性高。此时的防控要点为:尽量减少转群应激, 均衡日粮营养, 确保饲料中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全面、均衡, 勿急功近利过度给料, 合理疏群、分栏饲养, 常抓环境卫生防疫控制及疫苗接种措施, 重点做好猪瘟、猪蓝耳、猪口蹄疫的强制免疫, 猪细小、猪伪狂犬、猪传胃、猪乙脑等重大疫病应结合当地实际流行病学情况科学选择免疫。

4 综合防控要点归纳

对仔猪细菌性腹泻, 应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饲养管理方面主要做到坚持自繁自养, 严格引种检疫制度, 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护, 新生仔猪高度重视防寒保暖及早哺喂初乳, 保证饲料全价, 营养调制符合仔猪当前生长阶段的生理需要, 尽量消除药源性、环境性、营养性、疾病性等多种不利致病诱因 (应激因素) 。如有少数个体发生腹泻症时, 应立即隔离治疗, 同时对同场其它仔猪整群投喂“乳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或盐酸诺氟沙星”等针对性预防, 按药物标签规定的用法用量严格执行, 连用3~5d即能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5 重点疫苗免疫

笔者推荐仔猪细菌性腹泻重点疫苗免疫程序为:仔猪副伤寒, 以本地菌株于30~40日龄首免, 70日龄加强补免;仔猪黄白痢宜先行对能繁母猪提前采用本地菌株疫苗免疫, 一般在母猪产前14~21d即行接种;仔猪梭菌性肠炎用本地苗对种母猪在产前14d、28d各免1次, 每次5~10ml (肌注) , 预防效果极佳。通过母猪接种疫苗, 可令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保护效果优于药物防治。

6 仔猪腹泻症治疗

初春季节谨防仔猪腹泻 篇10

1) 昼夜温差变化。初春季节仔猪易发腹泻, 主要因为昼夜温差大, 而水泥地面易使仔猪腹部受凉, 诱使胃肠道蠕动加快以至痉挛, 引起腹泻。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时, 腹泻率升高25%~30%, 湿度高的环境会明显增加腹泻率。

2) 采食过度或不足。初春季节气温变低, 为了维持体温, 仔猪会本能地加大采食量, 通过提高体增热来保持体温, 导致仔猪发生吸收不良性腹泻。而刚断奶的仔猪, 受断奶应激的影响, 采食量减少甚至会拒食, 引起饥饿性腹泻。

3) 断奶前补饲的影响。建议在断奶前每头仔猪至少补饲600 g仔猪料, 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功能得以加强, 以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尤其是植物性饲料, 建立对饲料粗蛋白质的免疫耐受性, 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

4) 母猪的影响。母猪本身体质衰弱, 也会影响出生仔猪的体质, 很容易发生腹泻。另外, 母猪体质下降会影响到乳汁质量, 对哺乳仔猪腹泻也有不小的影响。

2日粮

秋季是新原料的收获季节, 包括新玉米、新大豆等。熟知新原料的利弊, 对减少秋季仔猪腹泻很重要。

1) 新玉米。新玉米水分大, 而且由于主要产区在北方, 收获时天气已冷, 使得水分更大 (一般在20%~30%) 。新玉米的成熟度不均匀, 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同, 致使顶部籽粒往往是不成熟的。要考虑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 而烘干的新玉米, 由于淀粉变性, 抗性淀粉增多, 反而会影响消化率。

2) 豆类制品。众所周知, 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大豆 (粕) 含有生长抑制因子, 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致甲状腺肿因子、皂昔和植酸等。大豆 (粕) 中含有不易消化的一些糖等, 这些糖类很难被动物体内酶消化, 因而会降低仔猪对养分的吸收, 并引起腹泻。同时大豆抗原亦会引起猪的过敏反应。

针对上述特定抗营养因子, 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包括: (1) 加热熟化处理。大豆经65%~70%的热乙醇 (78℃) 处理后, 其抗原作用大大降低; (2) 水解处理。大豆经水解处理后, 大豆蛋白质的分子量显著下降。通过p H值的调整, 沉淀蛋白质, 从而将可溶性寡糖、皂昔和植酸盐除去, 得到大豆分离蛋白; (3) 发酵处理。利用有益微生物发酵低值豆粕, 除去多种抗营养因子, 同时产生微生物蛋白, 丰富并平衡其中各类营养物质。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篇11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1-1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仔猪腹泻是令养殖场(户)较为头痛的疾病,在1~3月龄的仔猪中较为常见,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导致仔猪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并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仔猪腹泻原因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免疫系统肠道粘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导致仔猪易感染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密螺旋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引起的仔猪红白痢疾病。

1.1 初乳

猪的胚胎构造十分复杂,胎盘属上皮绒毛膜型,母猪血管与仔猪血管之间有6~7层组织,而构成胎盘血液屏障,阻碍了母猪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对胎儿进行传输。使初生仔猪的血液中不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从初乳中获得抗体。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7%,占干物质的34%,其大部分是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以分娩后60分钟内最高,可达8.2g/100ml,第8小时降到2.9g/100ml,第24小时0.9g/100ml,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第14~28天(即常乳)免疫球蛋白仅为0.2~0.5g/100ml,母乳不再能补充母源抗体,但随着仔猪胃肠道的发育,上皮组织渗透性发生变化,对大分子的Y-球蛋白(抗体)的吸收能力也随之改变。在生后的0~3小时内,肠道上皮组织对抗体的吸收能力为100%,3~9小时之间为50%,9~12小时后即下降5%~10%。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在预防肠道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胃内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寒冷和污染的环境中容易诱发和感染疾病。此时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1.2 肠道微生态

胃肠道中正常微生物本身以及与猪舍、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肠道微生态。正常微生物群中较多的是常在菌或有益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猪只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平衡,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大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已定殖了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通常情况下,猪出生后7天,猪只肠道内优势菌为有益菌占99%以上,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则为1:1000。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双岐杆菌等。仔猪由出生至8日龄胃肠内细菌定殖达到高峰,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度到厌氧菌占优势,形成固定的群落,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应激和日粮的变更,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与断奶3周期内的仔猪多发大肠杆菌病多与此有关。

1.3 营养

妊娠母猪料中提高微量元素硒、铁、高硒母猪料,经过试验在怀孕母猪后期料中(产前4周)及哺乳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提高乳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硒从母乳中传到乳猪体内,从而获得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最易被吸收转化和贮存,为日后断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打下基础。传统观念认为饲料中添加有机硒达到0.6ppm便是高硒,连续用高硒8周,没有不良临床反应,反而对减少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后的腹泻起到了良好作用。高铁母猪料,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现已被大多数养猪场(户)接受,但通过提高怀孕后期母猪料铁的含量间接为乳猪补铁就很少被使用,至于把它与防治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的腹泻联系在一起,更是不能被接受。

2 影响腹泻的日粮因素

此类型的腹泻具有群发性,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症状多表现为粪便呈水样,含不消化颗粒物,腹泻次数多,频率高,个体消瘦等。停止喂食此批饲料后,症状减缓或停止。因营养因素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蛋白质不易消化,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大肠内产生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泻。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超过20%以上,仔猪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二是由于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不够、预混料添加过量等原因引起猪只中毒,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均可导致严重腹泻。三是植物蛋白中含有β-大豆聚球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抗原性物质,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高可以引起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到肠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致使肠道内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发生改变。

3 预防及其治疗措施

3.1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要一致,量不要太多,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养;在保育舍地面要进行铺垫防止猪只肚皮直接接触水泥地受凉,但密度不能过大。

3.2 加强预防免疫

针对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保证肠道粘膜功能正常。

3.3 科学喂养

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腹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粮中适量增加纤维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腹泻也有良好的效果。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分析腹泻原因。如果由饲料造成,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小时后饮葡萄糖盐水,换用好的乳仔猪饲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仔猪营养腹泻的防治 篇12

1. 合理选择仔猪饲料原料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血浆蛋白等是优质的蛋白质原料, 而植物蛋白如豆粕等含有抗营养因子, 在配料时应限量使用, 最好控制在25%以内, 并进行膨化或加热处理, 将蛋白质含量降低到20%以下。如果添加动物蛋白质原料, 也应使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20%以内, 一般情况下, 5~10公斤的仔猪, 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8%~20%为宜, 10~20公斤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18%为宜, 但必须保证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的供给。

2. 配制营养全面仔猪饲料

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 尤其是维生素易受温度、湿度以及饲料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而氧化分解失效, 应当添加保护剂量, 以确保饲料中有足够的有效成分。

3. 添加适量酸化剂

因仔猪胃液分泌少, 胃酸不足, 不利于蛋白酶原的激活, 而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 所以添加0.1%~0.3%的复合型颗粒酸化剂或包膜酸化剂, 可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4. 添加酶制剂

因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 适当添加外源酶有助于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在饲料中添加蛋白酶纤维素等复合酶制剂, 可提高断奶仔猪的增重, 并减少营养性腹泻, 但在使用复合酶时应防止高温对酶的破坏, 以免失效。

5. 提前补饲

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 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 促使相关酶的分泌, 加强对饲料蛋白质的免疫耐受性, 以适应断奶后采食。

6. 加强管理, 减少应激

保持圈舍内温度和一定的湿度 (50%~60%) , 防止温度突变。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为防止断奶及分群应激, 在断奶前1~5天, 减少哺乳次数, 最后2天夜间将母猪移舍, 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在此期间, 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

7. 适时断奶

上一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下一篇:建筑装饰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