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腹泻(共11篇)
防治腹泻 篇1
在生猪养殖生产中, 仔猪腹泻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疫病, 发病率一般在20%~30%左右, 个别猪场仔猪腹泻发病率极高, 可达到60%~70%, 其可导致饲料报酬率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死亡, 给养殖业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走访四川省内规模养猪场和散养户, 对仔猪腹泻病发生情况的调研、分析, 提出如下防治措施和防控建议。
1 仔猪腹泻发生的基本情况及致病机理
仔猪腹泻病 (包括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 是一种常发病、多发病, 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差异, 仔猪腹泻的发生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猪场均有差异。
病猪临床表现为拉稀、严重脱水, 最终导致血浓而死。从调查情况来看, 仔猪腹泻病主要发生在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
哺乳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7~15日龄, 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断奶后3~10 d, 平均发病率12%~16%, 个别猪场可高达60%~70%;哺乳仔猪腹泻死亡主要发生在仔猪10~20日龄, 断奶仔猪腹泻死亡主要发生在断奶后7~15 d, 平均死亡率5%~12%。
仔猪腹泻病的发生是由于受到应激因素或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肠道内环境发生紊乱, 导致条件致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产生释放毒素和有害气体, 致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肠绒毛萎缩而造成消化机能紊乱。小肠中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糜进入大肠, 使大肠以微生物发酵形式产生有害酸, 导致大肠内渗透压增高, 最终引起腹泻。
2 仔猪腹泻的原因
导致仔猪腹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包括应激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 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因素和细菌性因素。
2.1 非传染性因素
2.1.1 应激因素。
仔猪断奶后与母猪分离, 更换圈舍、更换饲料等条件应激;季节更替、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大风、连续降雨等天气应激, 以及饲养密度过高产生的密度应激等应激因素均易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2.1.2 饲养管理因素。
仔猪腹泻病多发生在散养户和管理粗放的小型养殖场, 这些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高, 消毒不严格、饲料质量差或饲喂贮存不当的霉变饲料等因素易引起仔猪抗病力减弱, 导致腹泻发生机率增大。对此要做好泌乳母猪和仔猪的保健工作, 提升仔猪自身免疫力。
2.1.3 环境因素。
仔猪圈舍卫生条件差, 圈舍潮湿、污秽、饲养密度高、通风差、粪便堆积可导致细菌滋生繁殖, 从而引起仔猪细菌性或病毒性腹泻。
2.2 传染性因素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2.2.1 病毒性因素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病毒、博卡病毒和Kobu病毒等病毒感染仔猪后, 可造成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
2.2.2 细菌性因素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细菌可引起仔猪发生仔猪黄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 这些病的主要症状都是腹泻。
2.2.3 寄生虫
仔猪感染球虫、兰氏线虫病后也会发生腹泻病。
3 防治措施及建议
加强仔猪日常饲养管理, 根据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3.1 改善饲养环境, 提高管理水平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圈舍、饲养用具等要定期消毒;保证圈舍及其活动环境干燥、通风;保证产房温暖、干燥;定时定量饲喂仔猪, 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每日清扫粪便1~2次, 粪便集中堆积发酵;污水进入沉淀池, 并定期清理、冲刷污道, 降低细菌和病毒的传染。
3.2 加强母猪产前免疫和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做好母猪猪瘟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 特别是大肠杆菌病的免疫。
母猪产前20~25 d免疫猪病毒性腹泻二联苗, 产前1 d、7 d分别注射大肠杆菌疫苗, 可提高仔猪免疫力。母猪产前3 d使用清热解毒药, 可减少乳汁中的病原。仔猪断奶前1周注射仔猪副伤寒和大肠杆菌疫苗。
3.3 强化仔猪保健, 提高仔猪自身抵抗力
断奶时是仔猪腹泻发生的高峰期, 断奶时应尽量减小应激反应, 在断奶仔猪料中加入适量有机酸、抗菌肽和抗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饲喂, 有助于减少仔猪应激, 降低仔猪腹泻感染机率。
3.4 加强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接种
仔猪腹泻易引起机体脱水, 可用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电解多维等进行治疗, 缓解脱水症状。同时, 要查明病因, 若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可选择性地注射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等疫苗进行免疫。
防治腹泻 篇2
仔猪腹泻是指3月龄以内的仔猪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群发病,发病仔猪常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紊乱、腹泻、水肿、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症状,顽固性仔猪腹泻,治愈后的仔猪常表现生长迟缓、耗料增多、疾病不断、出栏体重小,甚至成为僵猪.
作 者:邓祥林 邓建中 林杰 作者单位:邓祥林(丹阳市延陵镇畜牧兽医站)
邓建中(丹阳市家畜改良站)
林杰(丹阳市皇塘镇畜牧兽医站)
刊 名:农业装备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5(2) 分类号:S8 关键词:
宝宝腹泻防治四要诀 篇3
第一,千万别翻箱倒柜。想当然抓来一些一知半解的药就给孩子喂上了。要知道,在病因未明确之前,随意用止吐药、止疼药或止泻药会掩盖病情,延误诊疗,甚至会因用错药而加重病情。而且,许多成人的止吐药、止痛药或止泻药从药理学上来说因为其种种特殊毒性并不能用于儿童。再者,婴幼儿上吐下泻很容易造成脱水,单纯退热、止痛而不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与电解质,宝宝照样会因脱水、酸中毒而加重病情以致造成休克的。
第二,注意“四观察”。首先注意观察宝宝每日大便的次数、大便的颜色与形状以及大便量的多少;同时注意观察小便的次数以及量的多少;再观察体温,注意孩子有无发热;最后是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有无倦怠、无力甚至萎靡等征象。这四个方面的观察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的一手资料,医生能够根据大便以及体温的情况大体判断腹泻的性质;而一旦孩子精神不好、尿量减少,这是脱水的重要征象,大夫会根据这些症状与体征立即做出判断,及时给患儿补充相应的液体,以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致使患儿因重度脱水而发生休克。
第三,带上孩子、同时带上大便去医院就诊。带孩子就医有利于医生给患儿做相应的体格检查,发现家长所不能注意到的体征,以利于及时地诊断与正确地治疗;带上两三个小时内孩子排出的大便,大夫会立即做相应的大便化验检查,这对明确腹泻的性质以及病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注意,取人便标本时应尽量选取大便中有黏液,或有异常颜色的部分,这样检查的意义更大。
第四,调节宝宝饮食。许多家长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腹泻时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吃的食物都随时排泄出来了,应该让孩子“空”肚子使肠胃得休息。这是很有害的。要知道禁食会造成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与腹泻易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循环的最终结果是造成孩子慢性腹泻与生长发育障碍。科学的做法是只婴患儿没有剧烈呕吐,应尽量鼓励宝宝进餐。这对于保证孩子热量与水盐供应、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未添加辅食的婴儿继续原来的母乳或人工喂养;已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或年长儿建议多喝小米稀饭,加有盐菜汤,这样既可保证营养,又可有效起到口服补充液体的作用,可预防脱水的发生,也可有效治疗轻度脱水。其他食物,只要是孩子原来就已习惯的,都可继续进食,原则是以流质,半流质(如稀饭、面条)为主,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但瓜果类等生冷食品建议暂时中止,以减少肠胃刺激,利于宝宝畅道功能的尽快恢复。
如何有效地预防小儿腹泻呢?第一,合理膳食。新生儿及小婴儿尽量母乳喂养,4个月后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这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与促进肠道功能健全,更可保证宝宝的营养,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幼儿及年长儿应均衡营养,不偏食、不挑食。第二,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宜进食过多生冷食品;放置冰箱内的熟食应加热后再食用;喂哺婴儿的奶瓶应及时清洗,勤高温消毒等。
仔猪腹泻防治 篇4
1. 腹泻诱因
在哺乳期间引起仔猪腹泻的常见诱因主要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梭菌性肠炎、流行性腹泻、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等。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是判断诱因的重要参考指标, 出生后第1天或第2天发生腹泻, 大多由大肠杆菌、低血糖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和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后;大肠杆菌和无乳综合症引起的腹泻, 除见于出生后的头几天外, 也常见于3周龄仔猪;无明显发病时间规律, 并可感染各日龄仔猪, 可能是由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另外, 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时, 腹泻率升高25%~30%;湿度过高, 明显增加腹泻头数;秋冬季节气温低, 仔猪加大采食量, 导致大量未经消化的饲料直接进入肠道后段发酵, 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发生吸收不良性腹泻。
2. 鉴别诊断
猪消化道黏膜表面积很大, 具有防御功能, 可防止病原体侵入, 一旦消化道黏膜受损, 可使猪只丧失免疫力。剖检时, 密切注意以下3个部位: (1) 肠系膜内的乳糜管内有无脂肪, 可反映疾病能否引起绒毛萎缩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 乳糜管内没有脂肪是传染性胃肠炎引发, 大肠杆菌病不影响肠道吸收脂肪能力。 (2) 肠浆膜面是否变红 (梭菌感染) 或透明 (传染性胃肠炎) 。 (3) 肠黏膜面是否有出血点或明显出血 (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 和纤维性坏死性黏膜 (球虫病、慢性梭菌性肠炎) 或出血性黏膜 (急性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
3. 预防与治疗
初期, 轻度的腹泻对机体有一定好处, 能够及时排出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 如毒素、病原微生物等。但严重而持续的腹泻, 不仅引起消化机能障碍, 发生全身性营养不良, 还会导致脱水、酸中毒、内分泌失调、血糖降低, 危害严重。止泻要适时, 过早止泻会使毒物无法及时排出, 且消化道内容物发酵、腐败产生的有害物质积累, 导致更加严重的全身症状。
猪腹泻病的防治 篇5
一、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肠道疾病,本病毒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睾丸等细胞内增殖。母猪感染后可通过乳汁传染给仔猪。病初仔猪呕吐,接着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随即脱水、消瘦,2~7天死亡。育肥猪或成年猪症状较轻,表现为减食、腹泻、消瘦,有时呕吐。哺乳母猪泌乳减少,一般经3~7天可恢复,很少发生死亡。
猪舍里一旦有猪只感染发病,出现腹泻,要立即进行隔离,防止传染健康猪。此外,及时进行补液治疗,防止仔猪脱水,同时配合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药物。
在生产中,最好采用检疫、消毒、进行疫苗注射等措施预防本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严格消毒。
二、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引起的两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一般出生后3~10天的仔猪多发生黄痢,出生10天以后的仔猪多发生白痢。发病仔猪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治疗
在仔猪发病早期,可用新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0.15~0.25克,或庆大霉素4万~8万单位,每天灌服2~3次,连续3~4天。需要说明的是,仔猪黄白痢的治疗,口服或胃管投服给药的治疗效果比注射给药的治疗效果好,但在仔猪已发生大肠杆菌全身性感染后,应配合上述几种药物的注射。
在经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数次使仔猪病情好转后,可改用EM菌等微生态制剂灌服或拌料7~10天,以帮助仔猪肠道建立正常菌群,防止疾病复发,并可增强仔猪抗病能力,提高其生长速度。
严重脱水是仔猪黄白痢造成仔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应灌服或让仔猪充分饮用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温开水1000毫升),药液要现配现用,保持新鲜干净。仔猪出现水样腹泻时,可口服或注射少量阿托品或654-2(山莨菪碱),也可灌服复方苯乙哌啶片,每天2~3次,在水泻停止后,应立即停用。
2. 预防
母猪产前7天及产后当日各注射长效抗菌药物1次,或用青霉素800万单位混合链霉素200万单位注射,每天2次,于产前、产后各注射3天,可有效地预防仔猪黄白痢。初产母猪场及发病较严重的猪场应在母猪产前40天和产前20天各接种1次疫苗,一般的猪场在母猪产前20天接种1次疫苗即可。
为了有效地预防仔猪黄白痢,可在初生仔猪未吃奶前灌服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并根据情况连续灌服2~3天,每天2次;还可灌服微生态制剂,但此类药物不能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在头3天要将吃完奶后的仔猪赶入保温箱(产房一定要配有保温箱,并采用挂保温灯等方式使箱内温度达到35℃左右),保温对预防仔猪黄白痢也很重要。在仔猪出生后2~3天及7~10天各注射牲血素1~2毫升,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有效预防仔猪白痢的发生。在饲料中加入0.5%~1%的柠檬酸,也有降低发病率的作用。
三、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淡红色、有恶臭。患猪腹下和耳下皮肤呈红色,后期呈紫色。该病可用磺胺类药物、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进行治疗。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因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而引发和传播的,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抵抗力,经常洗刷饲管用具和食槽,圈舍要清洁,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仔猪要提前补料,防止乱吃脏物。断乳仔猪根据体质强弱、大小分槽饲喂,给予优质而易消化的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本病的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注射法:用20%氢氧化铝稀释,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9个月;口服法: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掺入料中喂服。
犊牛腹泻的防治 篇6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因素
新生牛犊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弱。初乳饲喂时间过晚、量少或不喂, 致使犊牛不能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导致犊牛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低下, 是诱发犊牛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 犊饲养环境差, 栏舍阴暗潮湿、肮脏不洁、通风不良、消毒不严, 无防风、防寒、防暑、防雨设施;饲喂母牛乳房不净, 乳汁质量差, 饲喂过少或过饱, 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从而导致腹泻。
1.2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引起的腹泻可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病毒性腹泻以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居多, 此外还有黏膜病毒和类冠状病毒等。寄生虫性腹泻, 多为隐孢子虫、球虫和蛔虫引起。生物因素造成的腹泻, 往往伴随环境条件恶劣、饲养管理不善、犊牛营养不良等问题, 导致犊牛应激, 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 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从而诱发腹泻。
2 临床症状
犊牛腹泻表现为犊牛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粪便稀薄、异味、颜色异常, 机体脱水, 体温升高, 腹胀腹痛, 呼吸短促, 自体中毒及心力衰竭等症状。腹泻严重者, 粪便可为水样, 并混有血液, 粪便恶臭。严重脱水的牛眼窝下陷、毛发粗乱、皮肤弹性降低、起立迟缓并有困难。急性发病的犊牛, 24~96h死亡, 死亡率高达80%以上。
3 诊断方法
根据犊牛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确诊需依靠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实验室诊断方法。
4 治疗预防
确诊后应采取准确、及时、有针对性地综合治疗措施, 降低犊牛腹泻的死亡率。
4.1 治疗方法
犊牛腹泻的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清肠止泻、防止脱水、消炎解毒、对症治疗。 (1) 病犊牛应置于单独的牛舍或牛栏内, 并厚铺垫草, 保持牛舍的干燥、温暖和清洁。 (2) 减少哺乳次数或令患犊禁乳, 并喂给葡萄糖生理盐水, 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3) 如犊牛脱水较轻, 且有吮吸反射, 可口服补液;如犊牛高度乏力, 精神沉郁甚至昏迷, 则需进行静脉补液, 注射电解质、葡萄糖和碳酸氢钠等, 防止机体脱水。 (4) 肌肉注射乳酸环丙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等药物, 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高敏药物治疗 (5) 一般性下痢, 可口服补液盐;粪中带血者, 可注射VK3;高热持续者, 可注射安乃近;缺硒犊牛, 可注射0.1%亚硒酸钠;有肠道寄生虫者, 应针对性的使用驱虫药。
4.2 预防方法
仔猪腹泻的防治 篇7
七五
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疾病, 如果不能有效预防, 及时治疗, 则会导致猪场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养殖成本增加, 养殖效率降低。只有对妊娠母猪作出合理的免疫预防措施, 以及产仔前后, 母猪和仔猪的药物保健, 尽可能地防治仔猪阶段的腹泻疾病, 并且针对仔猪腹泻疾病, 找出发病原因, 有效进行治疗, 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 提高养殖效益。
1. 仔猪腹泻发病因素
仔猪腹泻只是一种症状, 造成腹泻的因素很多, 如病理因素、生理因素、营养因素、应激因素, 而更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叉感染。
(1) 病理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都会引起仔猪腹泻。病毒引起的包括: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细菌引起包括:仔猪黄痢、白痢、红痢, 仔猪副伤寒, 猪痢疾。寄生虫性包括:猪球虫、隐孢子虫、蛔虫、类圆线虫、鞭虫。
(2) 生理因素仔猪胃肠道短容积小, 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仔猪免疫机能不健全, 胃肠道环境生态平衡很脆弱。
(3) 营养因素饲料原料中含抗营养因子, 营养因素含量不平衡。
(4) 环境因素断奶应激和其他方面引起的应激均会引起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防治
(1) 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仔猪腹泻的治疗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 分泌增多, 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 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 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 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 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手段。临床上多用0.9%的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
(2)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疫病的传播。严禁从疫区引进猪种,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 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 杀虫灭鼠, 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对发病的猪只, 在隔离消毒的前提下, 采取对症治疗。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 彻底清洁和消毒, 空舍2~3个月, 再引进健康猪。
(3)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对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通常在母猪产前免疫1次, 也可以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各免疫1次, 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同时, 要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制饲料。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对发病的仔猪, 首先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对于仔猪红痢要在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注射红痢菌苗5~10 m L。对于仔猪副伤寒的防治应先用仔猪副伤寒疫苗接种, 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防疫。对发病猪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
(4) 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与成年猪应该分群饲养, 保持圈舍清洁,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可选用抗球虫药, 如氢苯胍、莫能菌素、马拉菌素和三字球虫粉等药物治疗。对于线虫的防治, 应注意保持圈舍和运动场的干燥、清洁, 舍内最好铺水泥地面。及时清扫粪便, 堆积发酵。每年春秋2次定期驱虫。药物治疗可用丙硫咪唑、伊给菌素等。
安全防治仔猪腹泻 篇8
1 把好哺乳关
哺乳期仔猪一旦罹患几种重点疫病, 多预后不良, 致死率极高。哺乳仔猪以营养供应以母乳为主, 这一阶段的仔猪消化、免疫等生理机能尚未健全, 需要采取特殊管护措施。
1.1 强化母猪管理
(1) 做好母猪基础免疫, 提供母源抗体保护。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调查, 为母猪量身定做合理的免疫程序, 重点做好仔猪黄白痢、猪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等重点疫病的预防接种。具体方法:怀孕母猪于产前40d接种1次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产前30d接种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产前20d接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三价 (K88、K98、987P) 或四价 (K88、K98、987P、F41) 灭活疫苗1次。当然, 一般的适度规模猪场可选择做其中的1~2种。
(2) 善用保健方案, 提供母乳调节 (过奶防病) 。仔猪腹泻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 笔者实践发现, 于母猪产前后投喂适量保健复合中药散剂, 对预防仔猪多种不同诱因的腹泻有显著效果。母子康散、白头翁散、益母生化散、黄芪多糖散 (可常用) 等几种可于母猪产前、后3~7d连续投喂, 喂法、喂量按使用说明, 不仅对防治母猪产前后的一些常见疾病有效, 对于过奶防治仔猪腹泻综合症也颇有奇效。当然, 临产母猪应做到适量运动与光照 (1~2h/d) , 日粮营养全价, 产中科学护理等, 以确保母猪顺产、正常泌乳、不产生各种产前后疾病, 对预防仔猪腹泻大有裨益。
1.2 哺乳仔猪科学护理
哺乳仔猪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 应用疫苗或打针、喂药等对仔猪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所以, 要讲策略。初春、秋冬季要重点预防病毒性腹泻, 方法是母猪投喂黄芪多糖散等, 圈舍长期保持干燥、清洁、无菌, 仔细观察窝仔猪动态, 一旦出现个别仔猪精神迟钝、不吸乳、呛咳、扎堆等异常情况, 可立即用“艾叶、苍术、青蒿、大蒜秸秆 (可任选其中2~3种) ”干品点燃烟熏猪舍, 每次20~30min, 然后打开门窗促进空气对流, 可防止空气中的被污染气溶胶 (带多量病毒或病原菌) 感染仔猪致病, 相当于安全消毒。在母猪奶头上涂抹适量盐酸诺氟沙星膏剂, 可经口食入预防细菌性疾病;以苍术香莲散洒与窝仔猪身上、经常睡的地点, 可以防治痢疾性腹泻, 这些方法对哺乳仔猪的保护性较好, 适合于哺乳仔猪机体防御屏障尚未健全的特殊情况, 能安全无副作用的防治仔猪腹泻综合症。
20~30日龄的哺乳仔猪一般可以实行早期诱导开食, 有利于提高母猪的利用率, 仔猪早期断奶, 母猪早配早育。但给料不当也可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因此, 哺乳仔猪的饲料应选用专用的“仔猪代乳料”或“仔猪开食料”, 有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喂料期间, 要坚持少食多餐 (禁暴饮暴食) 的投喂方式, 可适量投喂食母生、陈皮健胃开脾饮 (将陈皮、山楂、荷叶、生麦芽共煎汤, 可加糖) 等, 以锻炼仔猪脾胃功能, 能明显减少腹泻症。另外, 哺乳仔猪应重视铁硒合剂及时补给, 于3日龄以后即可肌注或口服补给, 能有效预防仔猪水肿腹泻症。
2 断奶仔猪饲养管理
开食后的断奶仔猪因为饥饿或口渴, 可能会在猪舍内舔舐污物、粪尿, 于是细菌性 (细菌性肠炎)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性肠炎) 的发病几率增大。所以, 断奶仔猪防治腹泻症的关键是:做好猪舍保洁工作、定期开展防疫消毒、适时免疫接种、至少驱虫1~2次 (驱虫前宜先健胃) 。由于断奶仔猪失去母乳抗体的保护, 一些重大疫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后天补救来完善, 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应按政策进行强制免疫, 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腹泻症等疾病实行计划免疫,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科学制定疫苗接种。同时预防各种常见疫病也非常重要。
断奶仔猪的饲料中适量添加复方黄芪多糖散 (含氟苯尼考等, 按0.2g/kg应用) 或鱼腥草散、荆防败毒散 (均按0.2%添加) , 苏打 (按0.5%添加) , 拌料投喂, 连用5~7d, 可预防仔猪水肿腹泻。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应合理使用助消化制剂, 如有机酸制剂, 可以显著提高蛋白质消化率, 并可显著降低腹泻病的发生率;在日粮中添加乳酸菌、酵母等益生素及寡糖等化学益生素, 能明显改善肠道微生物生存环境, 抑制病原菌生长, 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及活性从而防止断奶仔猪腹泻;添加仔猪专用复合酶制剂, 即在仔猪日粮中联合添加外源性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减少腹泻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刺激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 促进内源性酶的分泌。另外还可以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 如VE、免疫球蛋白、谷氨酰胺及精氨酸等, 添加微量元素如维生素如锌、维生素PP、泛酸等, 通过这些营养手段, 同样能起到高效预防仔猪腹泻的效果。
仔猪营养腹泻的防治 篇9
1. 合理选择仔猪饲料原料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血浆蛋白等是优质的蛋白质原料, 而植物蛋白如豆粕等含有抗营养因子, 在配料时应限量使用, 最好控制在25%以内, 并进行膨化或加热处理, 将蛋白质含量降低到20%以下。如果添加动物蛋白质原料, 也应使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20%以内, 一般情况下, 5~10公斤的仔猪, 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8%~20%为宜, 10~20公斤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18%为宜, 但必须保证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的供给。
2. 配制营养全面仔猪饲料
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 尤其是维生素易受温度、湿度以及饲料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而氧化分解失效, 应当添加保护剂量, 以确保饲料中有足够的有效成分。
3. 添加适量酸化剂
因仔猪胃液分泌少, 胃酸不足, 不利于蛋白酶原的激活, 而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 所以添加0.1%~0.3%的复合型颗粒酸化剂或包膜酸化剂, 可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4. 添加酶制剂
因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 适当添加外源酶有助于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在饲料中添加蛋白酶纤维素等复合酶制剂, 可提高断奶仔猪的增重, 并减少营养性腹泻, 但在使用复合酶时应防止高温对酶的破坏, 以免失效。
5. 提前补饲
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 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 促使相关酶的分泌, 加强对饲料蛋白质的免疫耐受性, 以适应断奶后采食。
6. 加强管理, 减少应激
保持圈舍内温度和一定的湿度 (50%~60%) , 防止温度突变。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为防止断奶及分群应激, 在断奶前1~5天, 减少哺乳次数, 最后2天夜间将母猪移舍, 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在此期间, 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
7. 适时断奶
感染性腹泻防治新动向 篇10
细菌性痢疾是“老牌”的感染性腹泻,经过多年的防治,发病数虽有显著的降低,但其常年的发病率仍很高。我国各大城市菌痢的常年发病率均在每10万人口数百例,由于志贺氏型痢疾杆菌的复出和其他型痢疾杆菌强毒株的出现,中毒性菌痢的发病近几年有所抬头,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发病季节相互重叠,临诊医生和群众要注意早期鉴别和引起警惕,防止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细菌性痢疾在我国多数地区仍以福氏型占优势,但不少地区宋氏型正在增长。
霍乱向人类又一次发起了新挑战,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霍乱病例为3~8万,进入90年代后病例陡增,1991年高达50余万,近两年流行势头不减。更令人不安的是从前年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又发现了霍乱弧菌的新型菌株——O139该菌株引起的霍乱,传播快,病情重。病死率高,对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我国新疆等地区也有传入。该菌株除美国分离出外,我国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也从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6株。有专家预言,O139型霍乱弧菌可能引发第8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大肠杆菌本是肠道的常驻菌,多数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致泻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国内统计,其发病率名列前茅,目前,已发现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集聚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5型。最近,中国预防科学院有关专家对分离不出常见致病菌的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一株不同于以往5型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新菌株,并将其命名为“产志贺样毒素有侵袭力的大肠杆菌”。为感染性腹泻又捕捉到一个新的致病菌。
在发达国家,感染性腹泻以病毒性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细菌性为主,我国则两者兼而有之。自70年代发现轮状病毒以来,以该病毒为代表的病毒性腹泻占婴幼儿腹泻一半以上。目前,在人和动物中已分离到7组轮状病毒血清型,对人有害的为A、B两组,A组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则是成人流行性腹泻的病原。1982年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发生成人腹泻大流行,由北向南传播,迅速波及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迄今为止,我国是受到B组轮状病毒侵袭的唯一国家,今后流行趋势如何,令人关注。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中肉、蛋、禽的增加,属于人畜共患病的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有大幅度增加,自1978年以来,在安徽、上海、黑龙江、山东、江苏、北京、广东、河南、四川等省市陆续报道有本病流行,局部地区抽查本病占住院腹泻患者10.2%。由于人们餐桌上海、水产品食物的日益丰盛,嗜盐菌、河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也有所增加。
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上,“两滥一低”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即:滥用抗生素(国内统计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8.94%)、滥用静脉补液(传统观点是治腹泻必打“吊针”)和口服补液法使用率低(国内统计仅为27.74%)。在总结多年来治疗感染性腹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继续饮食与合理用药四原则,大力推广口服补液盐溶液及糖盐水,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让正常菌群回归人体以防治腹泻。微生态制剂包括药品、饮料、食品,日本已有30余品种,欧美各国种类更繁多,我国80年代以来发展也很快,如促菌生、回春生、培菲康、各种生物营养液等。可以预言,在抗生素风靡半个世纪后,被誉为“生命科学鲜花”的微生态制剂时代已经到来!
在预防上。积极推广完全的母乳喂养,以降低婴儿腹泻发病率,针对感染性腹泻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综合性措施非常必要。而多价轮状病毒疫苗、灭活细菌加霍乱肠毒素亚单位的霍乱菌苗、口服痢疾菌苗等已在国外试用,今后几年内有希望引进推广。
断奶仔猪腹泻病防治 篇11
1 发病原因
断奶仔猪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由吃母乳与饲料转变为全吃饲料;由产房转到仔猪培育室;由依附于母体转为独立生活,尤其是消化道内乳酸含量的变化引起为肠道菌群、消化道绒毛长度和消化道正常生理状态的改变,造成断奶仔猪健康状态的恶化和生长阻滞。这一系列应激因素会明显地降低断奶仔猪的消化能力和抵抗力,导致发生突然腹泻、瘦弱仔猪的出现。
2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便次不多,便状如糊,不发热,能进食,精神尚好;重者便次较频、大便腐臭或伴有呕吐,多伴身热,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欲增加,甚或目眶凹陷,尿量减少,四肢不温,腹胀痉厥等症状。
3 治疗方法
3.1 中草药疗法
辩证:本症由于断奶应激引起的饮食节,寒暖失调以至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至下降肠道所至,故消食导滞,健脾止泻。组成:鸡内金10 g、神曲10 g、麦芽10 g、山楂10 g、苡仁10 g、茯苓10 g、苍术10 g、甘草10 g、白术15 g、桔梗6 g、川朴6 g、枳壳6 g。方中白术、苡仁、苍术、健脾助运燥湿;加桔梗以升中气;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导滞;川朴、枳壳理气导滞。合用共奏消食导滞,健脾止泻之功。上药加冷水浸泡30 min后,煎煮服汁,加白糖调味,分数次灌服。加减:伴呕吐,加半夏、藿香;小便黄少,加车前子、木通;口渴思饮,有轻脱水现象,可口服补液。
3.2 穴位疗法
黄连素注射液50 ml,注射双侧足三立及大肠腧穴。
3.3 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ORS)建议采用的新配方为:氯化钠3.5 g、枸橼酸钠2.9 g、氯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 g,加水到1 000 ml,口服补液盐用于预防脱水,也是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脱水。糖盐水凉开水1 000 ml,加白糖20 g、细盐3.5 g。大约4勺汤一勺盐。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适用于无脱水症的治疗。
3.4 营养疗法
【防治腹泻】推荐阅读:
家兔腹泻病防治06-30
断奶仔猪腹泻防治09-12
仔猪腹泻病防治10-26
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治07-25
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08-29
仔猪腹泻病因及其防治09-03
断奶仔猪腹泻病防治10-25
仔猪腹泻综合防治12-22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05-29
犊牛腹泻的诊断与防治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