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精选8篇)
奶牛病毒性腹泻防治 篇1
为了解宁夏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生情况, 2012年5—6月份笔者对宁夏石嘴山-银川-吴忠奶牛核心养殖带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养殖场 (牧场、养殖园区等) 按照5%的比例随机采血546份, 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方法检测了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被检血清
遴选宁夏石嘴山-银川-吴忠奶牛核心养殖带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养殖场 (牧场、养殖园区等) , 按照5%的比例随机采血546份, 室温下静置2~3 h, 4℃下3 000 r/min离心5 min, 析出血清-20℃保存备用。所选牛群均未免疫接种各种类型的BVDV疫苗。
1.1.2 检测试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抗体检测试剂盒:美国RD公司生产, 批号:DZE50017。
1.1.3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H-1850R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长沙湘仪离心机有限公司) , i Mark酶标仪 (美国BIO-RAD公司) , RT-3000全自动洗板机 (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 微量移液器 (德国Eppendorf公司) 。
1.2 方法
1.2.1 编号
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 每板应设阴性对照2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 (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 其余各步操作相同)
1.2.2 加样
分别在阴、阳性对照孔中加入阴性对照、阳性对照50μL。然后在待测样品孔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 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加样时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 尽量不触及孔壁, 轻轻晃动混匀。
1.2.3 温育
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 min。
1.2.4 配液
将30倍浓缩洗涤液加纯化水至600 m L备用。
1.2.5 洗涤
小心揭掉封板膜, 弃去液体, 甩干, 每孔加满洗涤液, 静置30 s后弃去, 如此重复5次, 拍干。
1.2.6 加酶
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 空白对照孔除外。
1.2.7 温育
操作同1.2.3。
1.2.8 洗涤
操作同1.2.5。
1.2.9 显色
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 50μL, 再加入显色剂B 50μL, 轻轻震荡混匀, 37℃避光显色15 min。
1.2.10 终止
每孔加终止液50μL, 终止反应。
1.2.11 测定
以空白孔调零, 450 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 (OD值) 。测定在加终止液后15 min以内进行。
1.2.12 结果判定
试验有效性:阳性对照孔平均值≥1.00, 阴性对照平均值≤0.10;临界值 (CUTOFF) 计算:临界值=阴性对照孔平均值+0.15;阴性判定:样品OD值<临界值 (CUT OFF) 者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抗体阴性;阳性判定:样品OD值≥临界值 (CUT OFF) 者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抗体阳性。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地区奶牛BVDV血清抗体测结果见表1, 不同奶牛场 (园区) 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见表2。
13个奶牛小区的546份血清中共检出BVDV抗体阳性血样14份, 平均血清阳性率为2.56%, 在3个被检牛场中有4个奶牛场有BVDV血清阳性牛存在, 场感染阳性率为30.77%, 其中最高血清阳性率为10.00%, 最低为3.57%。
3 小结与讨论
3.1 检测方法
双抗夹心ELISA法与过去常用的病毒分离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相比较, 具有检测快速、简便易行、灵敏度高、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小的特点, 既可行又可靠, 是目前BVD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用于大批量样本的检测。
3.2 宁夏奶牛BVDV血清学检验结果
通过对宁夏奶牛进行的BVDV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 被检牛场血清阳性率为30.77%, 被检奶牛血清阳性率平均为2.56%, 表明该病在宁夏奶牛群中的感染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因其对奶产业健康发展的巨大危害, 还是应引起主管部门及广大奶农的高度重视, 并要制定一系列防控措施, 控制BVDV在宁夏的传播。
3.3 奶牛BVD预防
3.3.1 加强饲养管理
规范奶牛场 (牧场、园区等) 奶牛饲养管理, 科学调配饲料, 增强奶牛体质, 提高奶牛抗病性, 减少该病的感染。
3.3.2 加强检疫
引进牛只一定要进行检疫, 避免将BDV病牛引入牛场。
3.3.3 定期监测, 强制淘汰阳性牛只
对牛场内的奶牛定期进行检测或监测, 及时掌握牛场中BVD的流行动态。调查结果显示, 宁夏奶牛的BVD感染率较低, 因此强制淘汰阳性牛只是该地区一种很好又可行的防控手段。
浅谈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篇2
【关键词】猪;病毒性腹泻;诊断;防治
猪的腹泻病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特别是病毒性腹泻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主要引起仔猪死亡、育肥猪掉膘,从而使饲料报酬降低,人工费用和药费开支增加等。在现如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猪的腹泻病已经严重危害到养猪业的发展,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主要病原及流行特点
在养猪生产中,猪病毒性腹泻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常难以鉴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 (PED)、猪轮状病毒 (PV) 是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由此可见,猪病毒性腹泻病因十分复杂,危害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病每年各季均可流行,目前,夏季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上半年的工作中笔者发现在豫北地区,该类病的发病率达7.47%~12.35%,以30日龄内的猪只最为常见。
2 常见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特点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科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两周龄内仔猪主要以呕吐、 水样腹泻和死亡率高为特征,而1月龄或成年猪只几乎没有死亡,但是生长缓慢,饲料报酬较低。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长者为2~3d或更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被感染泌乳母猪只主要临床症状是厌食、呕吐、腹泻,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但是,偶尔也有母猪症状较轻或没有症状。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容物主要有凝乳块,胃底黏膜有出血点、出血斑。小肠黏膜出血,伴有黏膜脱落现象,肠壁变薄,腔体鼓胀,内有酸臭味气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粪便是主要的污染源,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100%。
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是呕吐、水样腹泻、脱水、食欲大减、精神沉郁、消瘦,严重者甚至死亡。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充血、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由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的发生由相同的冠状病毒引起,两者在病毒抗原形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方面极其相似,唯有利用免疫学和血清学来鉴别诊断。
2.3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猪只的急性肠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2周龄内哺乳期的仔猪,有时也有育肥猪只发病。病猪开始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呕吐,继而出现下痢,粪色黄白或黑色的水样或糊状腹泻,较腥臭,持续3~7d后出现脱水。病变主要在胃部,内部充满凝乳块,小肠广泛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壁黏膜易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免疫预防接种
(1)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苗,母猪产前6周和产前2周各接种1次,每次1ml,仔猪出生后通过哺乳获得母源抗体;初生仔猪口服接种0.5ml,1月龄仔猪接种1ml,2月龄猪只接种2ml,均有较好的疗效。
(2)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接种,也可免疫不同年龄的猪只以获得更好的免疫力。
(3)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的免疫,可在母猪产前15d和产后7d进行两次免疫,使其仔猪出生后通过哺乳获得母源抗体。
3.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一要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经常消毒,殺灭蚊蝇,通风换气,建立舒适良好群居环境;二要注意仔猪营养,把好仔猪初乳关,保证母猪饲料全价,增强母猪和仔猪抵抗力;三要在仔猪饲料中投放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让仔猪自行采食,提供清洁饮水及易消化饲料,使仔猪保持良好健康状态;四要实行自繁自养,以免引入病原;五要严格防疫程序,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六要隔离和消毒,发生疫病时应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及时消毒和清理猪舍粪便等污染物,严格控制用具、车辆,对疫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3.3 药物治疗
猪的病毒性腹泻无特效疗法,因此,该病的治疗要做到以下两点:
(1)对症治疗。其关键措施是防止脱水,保证病猪能喝到口服补液盐水(配方:葡萄糖 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水1000ml)。同时,为防止继发感染,应用恩诺沙星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药0.1ml (含恩诺沙星25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d。或者用α-干扰素每天注射1次,连用3d。
(2)提高猪抗病能力。应补充多种维生素,提高饲料营养以增强猪体自身抗病力。
4 讨论
(1)猪的腹泻病是一个症候群。引起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营养性因素、细菌性因素、病毒性因素和寄生虫因素等都能引起猪腹泻,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管理人员要求勤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猪的传染性腹泻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流行规律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冬春季节多发,而现在夏季流行的情况逐渐增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奶牛病毒性腹泻防治 篇3
为了调查黑龙江省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分布情况和流行规律, 给奶牛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通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黑龙江省内3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 434份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
2011年9月份—2012年3月份, 笔者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随机抽取牛只进行尾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后-20℃保存, 用于BVDV抗原检测。血清样品共计1 434份, 其中1号牛场368份, 2号牛场782份, 3号牛场284份。
1.2 诊断试剂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 购自北京爱德士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43810-W541, 43830-X913。
1.3 检测方法
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检测结果
对所有1 434份血清样本进行BVDV抗原检测, 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调查的3个规模化奶牛场均有BVDV感染, 阳性头数分别为13头、7头、3头, 阳性总头数为23头;阳性率分别为3.5%、0.9%、1.1%, 平均阳性率为1.6%。
3 讨论
近年来调查表明, 牛病毒性腹泻病在我国多个省 (市) 广泛流行, 但多数调查针对的是血清抗体的检测。如魏伟等2009年报道, 对采自黑龙江省内不同地区的4个奶牛养殖场2006—2008年的1 388份血清样本进行了BVDB抗体检测。结果表明, 4个奶牛养殖场这3年的平均BVDV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4.66%、57.68%和62.90%, 提示在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场中BVDV感染率较高, 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邓波等2011年对上海10个区 (县) 18个规模化奶牛场成年乳牛和育成牛共180份血清以及奉贤区25份犊牛血清进行了病原和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表明, 上海地区奶牛场205份血清中该病的抗原阳性率均为0, 育成牛、成乳牛和犊牛中感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3%、37.8%、96.0%。结果说明上海地区奶牛场普遍存在该病的感染。
张俊杰等2010年对北京郊区6个未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免疫牛场的546份奶牛血清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抗体检测, 共检出阳性血清514份, 总阳性率94.1%, 其中5个牛场的场内血清抗体阳性率在95%以上。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篇4
1 临床症状及诊断
一般情况下,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很突然, 牛的体温呈现明显的升高, 40~42℃持续3d后, 牛的体温逐渐下降, 而后再度升高。分泌粘性的鼻液, 咳嗽较明显, 呼吸急促, 舌头和口腔内部的黏膜出现溃烂, 唾液量明显增加, 口内呼出难闻的气味, 然后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 此时牛粪便呈现青灰色, 气味非常难闻, 呈粘稠状或者水状, 同时还有一定量的气泡, 牛的体重明显下降, 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2 周后, 牛会出现死亡现象, 时间比较紧迫。如果怀孕母牛发生病毒性腹泻, 会造成母牛的流产。剖检可见, 牛的食道黏膜有排列成直线、大小不一的烂斑, 鼻镜、口腔、咽喉有潜在的小烂斑;大肠有糜烂、出血或坏死的症状。在该疾病的诊断过程中, 要注意区分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例如牛恶性卡他热、口蹄疫、蓝舌病等。
2 预防措施
在引进进口牛的工作中, 要注意进行检验和检疫, 防止引入带有疾病的牛, 在饲养的环节, 要注意加强牛舍的干净卫生, 以及加强科学的管理, 防止疾病的传入, 对妊娠期间的母牛, 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护, 在其分娩前要饲喂全价饲料, 分娩结束后, 犊牛要及时注射抗生素, 保证体内具有足够的抵抗力, 成年的牛可以注射疫苗, 要定期进行注射免疫, 一般为一年一次。在养殖的过程中, 要防止牛群与猪、羊群进行接触, 因为这种接触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和病毒的交叉传染, 极易造成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而且不要喂食一些其他畜牧产品的饲料, 要喂食专用的牛饲料。
饲养人员一定要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 不能让牛进食变质和不卫生的食物, 相关的研究显示, 大多数的牛疾病是由饲养不科学引起的, 以为牛自身的免疫力是比较强的, 一般的疾病, 能够通过牛自身的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所以, 饲养人员要为其做好保障工作, 尽量通过牛自身的免疫力进行预防, 这种预防更加科学合理, 养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要尽量提升自己的饲养能力, 懂得饲喂的合理性和简单疾病的防治, 密切关注牛的饮食、休息、生命体征等要素, 及时发现牛的不良反应, 将不同年龄、品种的牛进行分开饲养, 防止疾病的交叉传染。
3 治疗措施
截至目前, 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 目前的治疗原则是以收敛止泻, 强心补液为主, 这样也能减少病牛的死亡, 挽回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避免更大的损失。一种治疗方法是使用次碳酸铋片30g+ 磺胺脒片40g, 一次口服, 磺胺脒片, 2 次/d, 首次剂量加倍, 连续服用5d左右, 牛的腹泻症状就会明显好转。然后再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300 万IU+5%葡萄糖生理盐水3000m L, 一次静脉注射;症状比较严重的牛还要增加一定量的VC, 其中的丁胺卡那霉素药物可以用其他药物进行替换, 例如恩诺沙星和菌特灵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另一种是使用中药治疗的方法, 使用的药物主要是乌梅20g、柿蒂20g、山植炭30g、诃子肉20g、黄连20g、姜黄15g、茵陈15g煎汤药, 分2 次灌服。
猪冬季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篇5
1. 症状
该病来势凶猛, 传播迅速, 大小猪均可发病, 往往呈大面积流行之势。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多发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 吮乳的仔猪易感该病, 以喷射水液、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性症状, 1周龄以内的猪多于2~4 d内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肉猪多在新引进猪群内爆发, 呈绿色或灰褐色水液下痢, 食欲减退或废绝, 1周后可见恢复。母猪或成年猪除食欲不振, 拉水液或稀粪, 偶见呕吐无乳或缺乳、脱水。如无继发感染或合并症时, 体温不高或轻微发热。
2. 治疗
根据中兽医理论, 发病季节多为寒冷阴湿的冬季或早春, 临床特呕吐、腹泻、脱水, 辩证为寒湿泄泻症。故以渗湿利尿, 散寒温阳为治则。方用五苓散 (猪苓、茯苓、泽泻、炒白术、肉桂) 加减治疗。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均为利水利尿药, 白术健脾化湿, 肉桂温阳化气以助四药的化湿利尿功效。体质量为30 kg的猪1次25~50 g, 体质量30 kg以下的猪用量酌情减少, 一般1次见效, 12 h后重复用1次。大多2次治愈, 对少数未完全康复的猪, 可重复给药1次以巩固药效。必要时可结合补液配合抗菌素疗法控制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30 g、白术60 g煎水加颠茄酊3 m L, 红糖100 g灌服, 脱水严重者加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 L、庆大霉素50 m L、肌苷20 m L、ATD20 m L辅酶A10支混合腹腔注射, 1~2次/d, 连用2 d。
3. 病例
2009年10月2日, 原平市闫庄镇某养殖场仔猪发生腹泻。症状为仔猪突然减食、呕吐, 接着出现水样腹泻, 粪呈黄色、灰色和绿色, 内有未消化的小乳块。病猪迅速脱水, 体质量下降, 精神萎靡不振, 被毛粗乱无光, 吮乳减少, 死亡率15%, 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突然减食呕吐, 随后出现水样粪便, 粪呈黄绿色、淡灰或褐色, 混有气泡, 病猪口渴。中大猪基本无死亡。剖解尸体呈现脱水, 眼球下凹, 皮肤干燥皱缩, 胃底黏膜充血, 胃壁松弛, 失去收缩能力, 小肠黏膜充血, 肠壁变薄, 肠腔内有黄色水液内容物,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根据临床特征和剖解病变综合分析辨证为轮状病毒感染。治疗用五苓散加减1 000 g, 拌料50 kg全群饲喂, 连续2 d, 此外, 用该药1 000 g加水100 kg, 自由饮用, 连用3d。对严重脱水的仔猪腹腔注射0.9%盐水10~30 m L, 对未断奶的仔猪用五芩散1 000 g加水5 000 m L, 武火烧开后文火熬至2 500 m L过滤药渣, 仔猪每头灌3~5 m L, 每头2次。经过2 d治疗, 98%的猪恢复健康, 并短期内未见复发。
4. 体会
(1) 及时发现, 对症治疗发现仔猪腹泻, 要及早在仔猪有饮食欲、体况好时大量饮用补液盐水, 要防止用药过晚, 使电解质紊乱代谢而脱水。腹泻严重者可注射阿托品。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氨苄西林可溶性粉, 对产前产后母猪按每1 kg水加药1 g饮用, 2次/d, 直至疫情消失。乳猪按每头每天1~1.5 g, 溶于500 m L水中多次灌服, 或用0.1%高锰酸钾水代替饮用。
(2) 要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发病概率引进种猪不可在疫病高发期的冬春季节引进。引种时要严格检疫, 确定健康无病时再引进, 而且必须隔离观察21 d再作处理。搞好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猪场, 严格执行进出场的消毒制度, 加强舍与场的环境卫生, 保持猪舍干燥, 注意冬季防寒保暖, 经常清除粪便, 一旦发病及时隔离, 猪舍用2%氢氧化钠或5%~10%的漂白粉, 5%~10%石灰乳消毒, 平时每周1次, 发病时每2 d进行1次。
(3) 要加强饲喂管理尤其对于仔猪要精细管理, 注意冬季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的饲料要柔细适口, 容易消化, 可以饲料中拌些小苏打粉和肠安康粉 (主要成分:白头翁、黄连、黄柏等) 这样既可预防仔猪的胃肠疾病, 又可促进仔猪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 可以在饮水中添加维力素和葡萄糖粉, 可以增加仔猪机体的代谢吸收。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篇6
1 发病诱因
病毒性腹泻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等。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5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 6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多流行于冬春寒冷时节, 产仔旺季发生较多。新发病猪群, 几乎全部猪只都感染发病, 15日龄内仔猪死亡可达95%。往往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 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 迅速脱水, 消瘦, 衰竭死亡, 病愈的成为僵猪。但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多数良性经过, 发病后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或灰褐色, 食欲不振。
1.2 仔猪流行性腹泻
该病遍及各个养猪区域, 主要发生在秋冬季, 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传播速度比传染性胃肠炎慢, 病程较短, 死亡率低。易感仔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发病, 有些呕吐, 随即发生腹泻, 呈灰色或黑色水样, 精神欠佳, 厌食, 病程约1周, 1周龄以内仔猪呕吐症状多发生在吃奶后, 易因严重脱水而死亡。
1.3 猪轮状病毒感染
该病是由轮状病毒群引起的多种动物腹泻的一种传染病。该病遍及全球,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感染率有时高达95%, 通常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源性大肠杆菌甚至球虫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感染7日龄以内仔猪的死亡率极高, 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 死亡率降低, 8周龄内发病率55~85%。新生仔猪在缺奶或母源抗体不足时容易感染发病, 病猪剧烈腹泻, 迅速脱水, 食欲不振, 喂食后出现呕吐常是腹泻的先兆症状, 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 病程4~8天, 常因脱水而死亡。特别在寒冷时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病情加重, 10~25日龄仔猪多表现为类似白痢, 断奶后多为黑灰色水样, 数日后可康复而产生抗体。但因其抗体持续时间较短, 还会出现重复感染。
2 防治措施
疫苗的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于后海穴 (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 注射。注射疫苗的进针深度按猪龄大小为0.5~4厘米, 3日龄仔猪为0.5厘米, 随猪龄增大则进针深度加大。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日注射疫苗5毫升;其所生仔猪于断奶后7日内注射疫苗1.5毫升;体重25千克以下仔猪每头2毫升。
对不明原因的腹泻, 可做药敏试验, 以确定是否是哪种腹泻和用哪些药进行治疗。
仔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发生时, 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 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泄泻物应先喷洒消毒剂, 约半小时后再冲洗, 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给病猪喂易消化的饲料, 多饮清水。为防止继发感染, 对1周龄以下的仔猪可适当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 如肌注阿莫西林、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氟哌酸。对病情较严重的仔猪, 除用上述药外, 个别严重脱水的病猪应及时进行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输液或腹腔注射输液。如哺乳母猪发生腹泻现象, 应立即进行输液, 以免影响仔猪。
平时做好场内的卫生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平时注意饲料营养均衡, 保证各个生产阶段营养需求, 可有效提高母猪和仔猪抗病毒和细菌能力, 提高母乳中抗体含量, 增强仔猪血液循环, 增强仔猪抗病能力, 从而有效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
晚上要注意保暖, 关好门窗, 白天通风, 做好猪场清洁卫生, 定时消毒, 喂给清洁饮水, 并加强饲养管理, 增加仔猪的抵抗力。腹泻症状减轻后应由少到多逐渐恢复供料。
补液盐每500克混水15千克饮水, 连用5~7天。
恩诺沙星按每千克体重5~6毫克饮水或混饲料饲喂, 连用3~5天。
猪病毒性腹泻的现状与防治 篇7
1 现在流行的主要病毒性腹泻病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 以引起7~10日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 但是掉膘、降低饲料报酬, 药物和人力等,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猪传染性胃肠炎尤以冬春季节严重, 猪只发生不同程度的厌食、呕吐、腹泻。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 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冬春季节气温寒冷, 冷冻潮湿、病毒相当稳定, 附着在车辆或其它无生命物体上, 运输饲料或动物期间, 猪场间的传播有较大可能性。
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样。普遍为厌食, 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便呈喷射状。泌乳母猪发病严重, 体温升高, 厌食、呕吐和腹泻, 泌乳停止, 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这些严重症状可能与感染的仔猪密切接触造成的或是体内激素的变化增强了易感性。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乳凝块, 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内含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2 猪流行性腹泻 (PED)
猪流行性腹泻 (PED) 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 也有发生于夏季或春秋季节。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 PEDV随粪便排出后, 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PEDV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途径自然感染。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 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母猪发病率为15%~90%。
病变主要在小肠, 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 肠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 进行荧光抗体染色, 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成猪经3~7d腹泻后, 可逐步康复。
1.3 猪轮状病毒 (RV)
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在猪群中呈地方性流行, 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自然感染后, 猪可以产生循环抗体和分泌性抗体, 对同种轮状病毒的感染具有免疫力。抗体可经初乳和奶传递给新生仔猪。这种被动获得的抗体持续期随最初后获得的抗体含量不同而有差异, 可持续3~5周。初产母猪比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易感染轮状病毒。通常在7~14日龄被感染。
仔猪发病后开始出现厌食, 精神迟钝, 继而出现下痢, 粪色暗黑或黄白色, 较腥臭, 持续2~4d。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 若无激发感染, 死亡率不会超过10%。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充满乳凝块和乳汁, 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黏膜易脱落, 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最可靠方法是腹泻24h以内的粪样作电子显微镜检查, 可见似车轮砖的病毒粒子。也可用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2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的对策
2.1 免疫预防
仔猪腹泻症大多数发病日龄小, 发病急, 病死率高。因此, 靠发病后进行免疫防御是来不及的。这几种病疫苗用以给母猪预防注射, 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 以保护仔猪不发病。
2.2 药物治疗
严格的讲, 上述几种病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尤其是病毒性腹泻, 治疗是徒劳的。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 可以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如给发病猪注射5%碳酸氢钠及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脱水。应用肠道抗菌药如痢特灵、氟派酸、新诺明、庆大霉素等预防继发感染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也可以用干扰素或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有一定的效果。
2.3 综合防制措施
(1) 把好引种关。本场没有过腹泻疾病的发生或者腹泻疾病发生后的时间较长, 那么我们如果需要引种时, 就要注意腹泻性疾病的检疫。本身的猪群中存在腹泻疾病的流行, 那么引种后, 一定要进行免疫接种, 1个月后观察无异常再混群。 (2)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全进全出和多点分阶段饲养可减少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概率。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 初生仔猪保证吃到初乳后, 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 根据本猪群需根除的疾病, 在2~21d之间进行断乳 (最常见的断奶日龄为14~18d) , 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分离开, 即三点式生产模式 (配种+产房、保育、生长育肥) 和二点式生产模式 (配种+产房、保育+生长育肥) , 隔离距离3km左右, 根据隔离条件不同而异。仔猪生后22d以前特定疾病的抗体在仔猪体内消失以前, 就将仔猪进行断乳后移到清净并良好隔离条件的保育舍进行养育。保育舍、育肥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彻底清洗消毒后14d以上再进入新的猪只;当然配制好早期断乳的仔猪配合料, 保证仔猪良好的消化和吸收仔猪料中的营养是本项技术的实施的必要措施。
3 腹泻病的防治体会
当前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技术与经验 篇8
1 病原
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都是冠状病毒。对光敏感, 可被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含氯或碘消毒剂灭活。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病毒, 在常温下能存活7个月, 对福尔马林、次氯酸钠、酚敏感。
2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3种病毒性腹泻呈暴发性发生并迅速传播。TGE一般全场任何阶段的猪均发病;PED一般是部分小猪、肉猪及种猪发病:轮状病毒仔猪多发,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2.1 传染性胃肠炎 (TGE) 和流行性腹泻 (PED)
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期, 但是近年来发病季节也成常态化。在临床症状上这两种病很难区别。只是TGE的症状比PED还要严重些。开始发病时厌食呕吐、腹泻, 以水样喷射状腹泻为特征, 有一股特别臭味。体温一般不升高。病猪除腹泻往往还呕吐。各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日龄越小越易死亡。10日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中、大猪一般7~10 d自行康复;抵抗力弱的猪, 尤其有并发症时会死亡。
2.2 轮状病毒病 (Rotavirus Infection)
轮状病毒能够引起多种幼龄动物腹泻, 传播迅速, 猪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多发生于8月龄内的仔猪。母猪感染虽无明显症状, 但传播病毒感染仔猪, 造成仔猪腹泻, 一般3~7 d死亡, 若与大肠杆菌混和感染则死亡率更高。其临床症状主要以呕吐、腹泻、脱水死亡为特征。症状轻重决定于发病猪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若无母源抗体保护, 感染发病严重, 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有母源抗体保护, 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发病。10~21 d龄哺乳仔猪临床症状轻, 腹泻1~2 d即迅速痊愈, 病死率低;3~8周龄或断乳2 d的仔猪, 病死率一般在10%~30%, 严重时可达50%。
3 病理变化及诊断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病都是肠道病, 都通过消化道感染。解剖可见胃黏膜充血, 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含有未消化凝乳块。
临床上引起猪呕吐和腹泻, 加上治疗又无效等基本可初步判断为病毒性腹泻, 7日龄以下不发病而在15~35日龄发病的一般为轮状病毒病, 7日龄内发病死亡的往往是TGE或PED。另外, 用pH试纸检测粪便, 细菌性腹泻粪便一般为碱性。病毒性腹泻粪便呈酸性。确诊可以用荧光抗体技术检验发病猪小肠, 可快速诊断。
4 预防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一般发病急、传播快, 对仔猪往往来不及治疗就大面积死亡, 因此, 对控制病毒性腹泻, 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 采取综合防控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加强饲养管理
4.1.1 保障母猪良好的营养及健康状况:
一是供给母猪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的日粮, 使仔猪获得营养全面、充足的乳汁, 最大限度的保障仔猪的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产房母猪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模式, 空栏消毒必须到位, 产床、仔猪保温箱、保温板等彻底冲洗消毒, 干燥备用。有条件的圈舍在母猪上产床前3 d, 还要使用甲醛、二氯异氰尿酸钠或臭氧进行全密闭熏蒸消毒8 h以上, 充分换气后, 方可调入母猪;三是母猪生产时专人值班, 及时清洗乳头, 挤去头几滴乳汁, 及时清理胎衣, 避免母猪偷食。产程过长或人工助产后的母猪, 肌注或静注敏感抗生素, 剂量疗程必须充足, 严防母猪产后炎症, 淘汰泌乳能力差的母猪。
4.1.2 精心管理哺乳仔猪:
一是产房的温度保持在20~24℃, 保温箱的小气候环境:仔猪1~7日龄33℃左右, 8~14日龄31℃左右, 15日龄至断奶28℃左右, 低温或温度波动太大, 会加剧仔猪腹泻的发生。二是仔猪出生后, 尽快让所有仔猪吃到充足的初乳, 使仔猪从母体获得天然主动免疫力, 降低病毒性腹泻发生几率。仔猪出生3 d内的饲喂管理非常重要, 进行合理的寄养及人工固定乳头工作, 使仔猪均衡生长, 提高仔猪的整齐度和抗病力、三是仔猪断齿、断尾、剪耳缺号时需做到严格消毒, 3日龄及时肌注右旋糖酐铁。四是5~7日龄开始补充饮水和教槽料, 饮水必须做到清洁卫生, 教槽料要做到干净卫生、少添勤添。
4.2 严格生物安全措施
4.2.1 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减少引种次数, 必须引猪时, 引入后严格隔离30以上, 无临床症状经检疫合格后, 方可并群。
4.2.2 采用全进全出 (AIAO)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降低不同批次动物间疫病传播的风险。
4.2.3 严格消毒措施。人员进出猪场必须沐浴更衣、隔离, 严禁不同环节的工人窜圈, 进入猪场的车辆及物资必须严格消毒。
每周二、五进行带猪消毒, 春冬季带猪消毒避免使用液体喷雾消毒, 应该选用干粉或臭氧进行消毒, 降低圈舍湿度, 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的增殖, 周六进行全场环境消毒。
猪出栏或转栏后, 清除有机物 (粪便、尿液、垫草、饲料) 后, 及时冲洗, 再选择敏感消毒药消毒处理后干燥备用, 临用前需要对封闭圈舍进行熏蒸消毒或臭氧消毒, 可大大降低微生物、虫卵等病原体的数量。
4.3 科学的免疫接种
在10月至次年的4月间, 可用“PED-TGE和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免疫或P-T二联灭活苗免疫。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免疫2头份/次, 最好采用后海穴注射,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 仔猪可通过母乳天然被动免疫获得30 d左右的保护力,
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肌注1头份上述疫苗, 间隔30 min再吃初乳, 免疫保护期为1年。
4.4 母猪合理反饲
妊娠80 d以内的母猪, 可以在限位栏内反饲, 剂量1~3头母猪饲喂1头仔猪肠系内容物, 可起到一定预防效果。妊娠80 d以后的母猪, 严禁反饲。
5 紧急治疗技术
发病时, 这3种病毒病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发现病例, 宜及早治疗。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注意加强管理, 增强动物体质和免疫力, 并给予支持和对症疗法。重点是治疗脱水、酸中毒,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1 紧急隔离措施
封锁场地清洁、消毒, 各类人员脚踏消毒池后方可进出圈舍。
5.2 停料或减少投喂量
限饲以清理胃肠。排除病理产物和有害毒素。饥饿感利于饲料投药。
5.3 加强猪舍保温除湿
温度控制在23~25℃以上以降低发病死亡率, 小猪最好饮用温水以减少胃肠刺激, 注意通风换气, 降低圈舍湿度。
5.4 紧急疫苗接种
对健康或受威胁猪首先用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5.5 补充生理盐水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断水一段时间, 然后在饮水加口服补液盐。对不能饮水的病猪可静脉输液或注射3%~5%葡萄糖和氯化钠20~50 m L, 1 d 2次, 连用3 d。
5.6 中和酸中毒
长期腹泻的猪, 肌体容易出现酸中毒, 可以使用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静注或腹腔注射, 20~50 m L/次。
5.7 涩肠吸附作用
可用胃肠黏膜保护剂或肠道毒素吸附剂, 可选用蒙托石粉 (蒙脱石.思密达) , 或在饲料中添加15%左右的木炭末或活性炭粉用于涩肠吸附毒素、收敛止泻、防脱水。
5.8 防继发感染
选用卡拉霉素、恩若沙星、氟甲砜霉素等抗菌药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陈溥言主编, 兽医传染病学 (第5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程忠刚.猪群病毒性腹泻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今日养猪业, 2011 (3) :19-21.
[3]邱进杰.畜禽疫病防控中生物安全的应用.家禽科学, 2010 (2) :35-36.
[4]万遂如. 2011年猪群中发生传染性腹泻疾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控对策.养猪, 2011 (5) :78-80.
【奶牛病毒性腹泻防治】推荐阅读:
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治09-07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09-30
奶牛腹泻的原因及防控06-16
病毒性腹泻病05-24
小儿病毒性腹泻06-03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09-15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07-31
奶牛流产原因及防治05-19
奶牛腐蹄病防治09-28
奶牛生产瘫痪防治技术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