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精选9篇)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 篇1
在奶牛繁殖生产中, 经常会遇到奶牛发情不正常甚至不能正常受孕等繁殖障碍性疾病。引起奶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很多, 只有科学、正确地认识、了解并掌握这些疾病,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提前预防、从根本上治疗, 才不会使养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受损。
1 加强饲养管理
1) 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饲料配制要以满足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为原则, 使奶牛体内各营养元素既不缺乏、也不过剩, 确保奶牛的体膘达到各个生理阶段的理想要求。
2) 搞好环境卫生和奶牛护理。产前7~10d, 将母牛转入产房。产房应事先清扫干净, 并用来苏儿、新洁尔灭等药液消毒, 同时铺垫干净的垫草。分娩前1d, 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并消毒母牛后躯和阴门周围。分娩前, 准备好助产器具;助产时, 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
2 防治胎衣不下
奶牛胎衣不下一般是指奶牛分娩后6~8h之内胎衣不能正常脱落。当分娩后12h以上胎衣仍然滞留时, 就有伴发子宫内膜炎的可能。
2.1 预防
一是在奶牛干奶期增加日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E和硒的供给量。二是分娩前7~10d, 适当增加母牛的运动量。
2.2 治疗
对分娩后6h胎衣不能正常脱落者, 可向子宫内灌注溶有四环素的50%的高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同时, 肌肉注射缩宫素, 每2h注射1次。药物处理后, 胎衣仍滞留的, 可以进行手工剥离。剥离时, 必须严格消毒术者手臂, 并剥离干净, 同时向子宫内灌注抗菌素。
3 防治子宫内膜炎
3.1 预防
在母牛分娩后的第3天用1 000 mL生理盐水+青、链霉素各160万IU冲洗子宫, 每周冲洗1次, 一般进行2~3次, 不仅可以预防子宫内膜炎, 而且可以促进子宫恢复。
3.2 治疗
配合使用土霉素、新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等。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时要注意, 因奶牛子宫角和输卵管的位置、形状较特殊, 一般不宜灌注大量液体, 并要尽量设法将灌注的药液导出。
4 治疗卵巢疾病
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不孕牛中, 由卵巢疾病引起的高达40%以上。因此, 一定要保护好牛的卵巢。常见的卵巢疾病有以下几种。
4.1 卵巢萎缩
此类疾病的患牛常表现为卵泡静止、不发情或隐性发情, 病因为促卵泡素分泌不足。治疗:肌肉注射孕马血清1 000~2 000IU、促卵泡素100~200IU, 隔日1次, 连用2~3次。
4.2 持久黄体
病因为促黄体素分泌过多、促卵泡素分泌过少、子宫积脓、子宫肌瘤等。治疗:肌肉注射促卵泡素30~50mg, 隔2d注射1次, 连用3次;或肌肉注射苯甲酸求偶二醇25mg、黄体酮100mg, 隔日1次, 连用3次;或皮下注射胎盘组织液20mL, 隔5d注射1次, 连用4次。
4.3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分黄体囊肿和卵泡囊肿2种。治疗:对卵泡囊肿, 肌肉注射黄体酮50~100 mg, 隔2d注射1次, 总用药量为500~600mg;或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 000U、黄体酮125mg, 配合口服碘化钾150mg, 连用1周, 疗效甚好。对黄体囊肿, 静脉注射促黄体素1.2 mg;或肌肉注射促黄体素1.5~2.0mg、地塞米松10.0~20.0mg。
4.4 卵巢硬化
卵巢硬化是由于细菌和病毒感染, 使卵巢局部或整个发生纤维变性, 不能产生卵泡和卵子。治疗:卵巢按摩, 5~8 min/次, 1次/d, 连续7d;同时, 肌肉注射促卵泡素300~500IU/次, 1次/d, 连续2~3d。
5 防止卵巢机能减退和卵巢机能失调
5.1 卵巢机能减退
多因奶牛年老、营养供应不足所致。预防:肌肉注射孕马血清, 第1次30mL, 第2次40mL, 隔日1次, 连用2次;再肌肉注射乙烯雌酚30 mg、黄体酮10mg, 连用2d。采用上述方法后, 奶牛产犊率可达到70%~90%。
5.2 卵巢机能失调
奶牛表现为卵巢机能虽正常, 却屡配不孕。多由雌激素分泌过多、黄体酮分泌不足所致。预防:加喂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硒、碘、锌等;在母牛配种前、后24~48h, 用1%氯化钠溶液冲洗子宫, 再用青霉素80万IU灌入子宫;配种后的第2天, 最好用碘溶液80~100mL、土霉素1g混溶于20mL蒸馏水中, 注入子宫, 以消除子宫和输卵管的炎症, 有利于受精卵着床。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 篇2
一、概述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仍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猪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可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母猪繁殖障碍病已成为影响养猪场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1、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先天性繁殖障碍
常由于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引起。
(2)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由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
肿由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子宫内膜炎
母猪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猪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营养性繁殖障碍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形成脂肪沉积,卵泡细胞变性,导致性不育;而能量与蛋白质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
·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猪妊娠及胎儿的发育,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缩短繁殖间隔,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
·缺乏矿物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猪的繁殖,使胎儿死亡、产弱胎或木乃伊始,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5)应激性繁殖障碍
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猪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通常是由于猪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引起的。
2、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猪瘟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该病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各省种猪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3)猪细小病毒病(PP)
该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报道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猪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4)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猪多在6月龄左右。
(5)猪伪狂犬病(PR)
1998年一些养猪场出现了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
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很高;成猪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
(6)猪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一般在夏秋流行,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废食,精神萎靡,贫血,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仔猪衰弱,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
(7)布鲁氏菌病
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猪不分品种和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猪多呈隐性经过,少数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等。母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8)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常无一定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怀孕母猪出现大批流产,死胎腐败或呈木乃伊状,同时也有发热、生殖系统炎症。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皮下水肿,肾有小灰白色病灶;慢性钩体病以成年猪多见,以肾脏的眼观病变最为显著,肾皮质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9)猪衣原体病
又称鹦鹉热或鸟疫,临床上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炎等多种病型。妊娠母猪在怀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仔。有的整窝死胎,有的间隔产出活仔和死胎;弱仔多
在数日内死亡。本病公猪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配种时,排出带血的分泌物,精液品质差,母猪受胎率下降,即使受孕,流产死胎率明显升高。
三、主要症状
1、发情障碍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2、妊娠障碍
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3、泌乳障碍
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汁,拒乳等症状。
4、公猪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仔猪成活障碍
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四、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饲养工作做得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了解猪群现状,进行合理组群,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同时给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促进猪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猪的繁殖率。
2、严格的隔离和消毒
实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新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对于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3、防疫制度
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当地疫病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免疫程序,在猪群免疫后10~14天,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其次强化检疫,严格淘汰血清阳性个体,对于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
4、药物防治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 篇3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防治;繁殖率;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3-0049-01
1母猪繁殖障碍原因分析
结合某地区养猪业实际情况来看,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繁育率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后备母猪不发情、仔猪断奶后母猪发情情况欠佳和屡配不孕。
结合生产养殖的实际情况来看,后备母猪发情率过低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单圈饲养,与公猪的隔离养育使得母猪缺乏性刺激,先天性欲较差,继而发情率过低,影响生育繁殖。饲养过肥和营养不良也是造成母猪不发情的两个重要原因,结合目前情况来看,当一个圈内饲母猪数量过多时,摄食不足致使母猪整体健康水平欠佳,营养摄入不足会带来卵巢发育不全或萎缩等问题,影响繁殖水平和繁育率;饲养过肥,与营养不良的情况恰好相反,母猪吃得过多同时缺乏运动,会导致卵巢脂肪变性或卵巢萎缩等影响发情,与饲养员喂养不够精心也有密切关系。在母猪成长到性成熟阶段,有时也会出现微弱发情或安静发情等情况,因发情表现不够显著,在公猪接近时缺乏特异性表现而被忽略,这些也是造成繁殖率过低的原因[1]。
2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治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
2.1母猪繁殖障碍的措施
母猪繁殖障碍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饲养工作,影响农户的收益,所以,根据造成繁殖障碍的原因寻找针对性解决措施是关键。
比如后备母猪不发情的问题,养殖管理期间,要做好母猪管理,从日常管理和饲料管理两方面入手,提升饲养员知识水平、饲养水平与责任心,提升管理水平,避免母猪出现过肥、营养不良等情况,喂料情况根据母猪健康进行合理调整,精料和青饲料合理搭配,督促其日常合理运动,以便日后更容易受孕。
在母猪准备受孕期间,合理利用公猪进行刺激、利用药物进行诱导,比如每天将公猪赶往母猪栏内刺激10~30min,促使母猪脑垂体分泌加速卵巢成熟、卵泡发育的激素,更容易发情和排卵;或者利用生殖激素,促使母猪发情,比如肌内注射前列烯醇、孕马血清,当母猪发情时迅速安排受孕[2]。通过日常管理中合理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为母猪日后发情受孕生仔塑造好身体。
2.2提高繁殖率的措施
通过合理选留、利用后备母猪来提升母猪质量。选留优良的后备母猪能够保证猪群的更新质量,严格的个体筛选在后续实施杂交计划时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优良后备母猪的筛选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身体健康、四肢健壮,无明显瑕疵或疾病,产仔数≥10头,阴户发育正常,乳头≥7对等。选留的母猪要做好管理培育,避免出现不良情况,在配种受孕时保证身体健康状况达标,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过度、过早配种,降低利用期限。
母猪受孕生仔时要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以逐步提升猪群水平。尤其要注意适时配种,注意窝产仔数,避免过早或过晚,损失卵子或影响产仔数量等。根据养殖数量和公猪情况在受孕配种时予以安排。公猪的选择也是提升繁殖率的重要一环。公猪的日常饲养管理也要严格按照规定,配种过程中合理使用公猪,以保证精液质量。公猪饲料里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要保证,尤其是钙磷等元素,要得到充足保障。公猪配种前要检查精液品质,选择高质量公猪,以中上等膘、身体健壮、性欲旺盛、精液品质好为最佳选择。在母猪生仔之后,要尽量采取多种措施合理缩短哺乳期,实施早期断奶。比如合理应用有关营养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增加母猪产仔数量,增加产胎数、缩短繁殖周期,断奶期在产后一月内为最佳,对幼崽和母猪负面影响最小。青年龄的母猪可推迟到35 d左右,有利于提升第二胎的产仔数量。
总之,要根据母猪养殖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引发繁殖障碍的原因,并寻求针对性解决措施,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保证繁殖率。
参考文献:
[1]陈 芹.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几种病毒病的特点及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08(3):56-57.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篇4
1 奶牛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以前, 传染性疾病曾是引起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因, 但现在导致繁殖障碍疾病的非传染性因素 (如遗传、营养、免疫、环境和繁殖技术等) 已上升为更为重要的原因[2]。
在生产实践中, 造成奶牛繁殖障碍疾病的原因很多,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为饲养管理不当引起 (约占30%~50%) ;二为生殖器管疾病引起 (约占20%~40%) ;三为繁殖技术失误引起 (约占10%~30%) [3]。但这三种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 它们共同作用引起母畜繁殖障碍;有时某些疾病性因素也可能影响饲养条件或繁殖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4]。
1.1 饲养管理不当
营养均衡是维持奶牛正常生殖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若营养不平衡、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等, 奶牛的发情周期会紊乱或长期不发情, 如缺硒时母牛繁殖率下降常呈区域性流行, 而且胎衣不下的比例甚高。缺钴时, 奶牛表现为消瘦、衰竭和基础代谢率下降, 最终导致繁殖机能障碍。B族维生素与内分泌功能有关, 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能使妊娠终止[5]。
泌乳盛期的母牛 (产后30~120 d) 处于营养负平衡期 (产后失重期) , 尤其对于初配时体尺、体重生长指标未达标, 投产体重偏小的青年母牛, 其初产后具有较强的泌乳持久力, 再加上额外生长的营养需要, 若饲养管理不当, 营养不充足, 则其失重期延长, 体况不能及时恢复, 直接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恢复, 如子宫复旧延迟, 卵巢机能障碍。据对100头产后母牛失重期调查, 失重期超过90 d的母牛子宫复旧和配种时间分别比70 d内恢复体重的母牛延长25 d和56 d。
1.2 生殖器管疾病
子宫疾病是最常见的繁殖障碍, 多数子宫内膜炎是由于产犊时处置不当或宫缩乏力导致恶露滞留 (产后10 d内无恶露出现) , 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奶牛发情周期各时段的各种不同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 与一些生殖激素的活动有关。但当生殖激素中的任何一种分泌失常、失衡时, 就会发生繁殖障碍。
1.3 繁殖技术不当
在人工受精、胚胎移植、助产接产等技术方面, 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 而且还要尽量做到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防止奶牛生殖道的感染。有些具有繁殖障碍的高产奶牛, 由于诊断失误或未及时治疗, 最终导致其不孕症状加重而无法治疗。
另外, 近年来, 人们开始关注由于机体自身免疫造成的雄性精液异常, 雌性排卵功能障碍等免疫性繁殖障碍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 还经常遇到一些奶牛在不育方面的遗传性繁殖障碍, 如生殖器官构造上的畸形和一些致死因子具有遗传性的问题, 所以这就要求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环境污染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也可导致内分泌失调, 造成奶牛的繁殖障碍。
2 奶牛繁殖障碍的症状
2.1 隐性发情
生产实践中, 由于运动不足、高温、营养不良、遗传、观察及鉴定不当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各年龄段的奶牛普遍存在隐性发情现象, 约占13%左右。这种母牛在产后第1次发情 (产后40 d左右) 时, 尽管卵巢上有卵泡发育, 并且能正常排卵, 但其发情外观非常微弱, 爬跨不明显或没有, 外部粘液少量, 不细心观察难以发现, 特别是冬天或炎热天, 发情更不明显, 造成误情失配, 但随着产后时间延长, 发情表现会逐渐明显。
2.2 屡配不孕
屡配不孕症发病率约占生育母牛的15%左右, 主要症状有:
(1) 排卵障碍:胚胎早期死亡包括不排卵和排卵延迟。不排卵的病牛一般具有正常的发情周期, 其卵泡能发育到最大体积, 但不排卵, 进而成熟的卵泡发生退化和闭锁, 形成闭锁卵泡。据统计, 由排卵障碍引起的屡配不孕占整个不孕牛的30%~40%。
(2) 胚胎早期死亡: 胚胎早期死亡指母牛配后10~35 d内的胚胎死亡。据统计, 由胚胎早死引起的不孕占不孕牛的20%左右。临床上表现为发情不规则, 有时表现为发情时粘液浑浊不清。
2.3 生殖器官疾病
主要为卵巢和子宫疾病。据报道, 这两种疾病引起的不孕占整个不孕牛的60%左右。卵巢疾病包括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和卵巢囊肿。子宫疾病包括顽固性或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轻度子宫内膜炎。
3 诊断方法
3.1 不发情母牛的诊断
对产后90~120 d, 有些长达6~12个月不发情母牛经直肠触摸诊断结果, 可分为卵巢静止、永久黄体及黄体囊肿。
(1) 卵巢静止:
母牛长期不发情, 直肠检查, 卵巢形状小, 质地一般无明显变化, 表面光滑, 既无黄体, 又无卵泡, 有些在一侧卵巢上感觉到一个很小的黄体痕迹, 即确诊为卵巢静止。
(2) 持久黄体:
母牛产后长期不发情, 直肠触摸, 产后黄体迟迟未退, 一侧或两侧卵巢体积大, 卵巢表面上有突出黄体, 质地较卵巢稍硬, 其大小不一, 有的呈蘑菇状或姜形黄体, 有的在一侧卵巢上, 摸到1~2个或多个小的发育静止卵泡, 子宫松软, 触摸收缩微弱。
(3) 黄体囊肿:
常期不发情, 触摸卵巢感觉到卵巢上黄体肿大呈球形, 壁厚面软, 大小约 5~10 cm 或者更大, 手感有空腔, 触压有疼痛感。
3.2 久配不孕
此类症状经触摸母牛卵巢、子宫未见异常, 母牛发情周期基本正常, 这就需要准确直肠检查卵巢发育程度, 进行适时的输精。
4 治疗原则与方法
奶牛繁殖障碍综合症的治疗, 应根据病因, 采取适当措施。目前, 临床上治疗奶牛繁殖障碍综合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加强饲养管理
供应平衡日粮, 尤其是能量、蛋白质、维生素极为重要, 特别是泌乳盛期, 应提高日粮浓度, 减少负平衡, 注意维生素A、D、E的添加及硒的补充等。
4.2 卵巢疾病
对于卵巢静止的牛, 如不是先天性的, 可用促卵泡素 (FSH) 100~200 IU静脉注射, 或孕马血清20~40 mL肌肉或皮下注射, 促使卵泡发育。在持久黄体治疗上, 可用促卵泡素100~200 IU肌注, 如无效, 隔2~3 d再注射1次;或用氯前列烯醇注射液4 mg, 肌肉注射或子宫内灌注;或隔直肠按摩卵巢, 1~2次/d, 3~5 min/次, 连续3~5 d。卵巢囊肿可采用挤破、穿刺和卵巢摘除等手术方法[6]。
4.3 对微弱和隐性发情母牛的处理
产后40 d左右的母牛, 耐心细致观察母牛性行为, 最好是通过直肠触摸, 卵巢有无卵泡发育情况, 作相应激素促情处理。产后随即向子宫内注入300 mL自体初乳, 连注3 d后, 肌肉注射促排3号200~300 IU。准确预测发情时间, 在发情前2天肌肉注射乙烯雌酚20~5 mg或三合激素6 mL等。另外, 公牛对于母牛的生殖机能也是一种天然刺激, 对于与公牛不经常接触的母牛, 可起催情作用。
4.4 子宫冲洗灌注法
子宫内膜炎患者选用的子宫灌注药物, 其浓度可根据炎症的程度和患牛的年龄而定。如处女牛的子宫幼嫩、敏感性强, 一般以低中浓度为好, 且不可随意使用高浓度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牛的子宫在生理结构上不同于其它畜种, 子宫内灌注的液体不易排出, 加之患牛的子宫肌收缩迟缓, 故灌注液的体积不宜过大, 一般以30~50 mL为好。灌注的次数不宜过多, 一般1个情期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用药3~4 次, 以2个疗程效果最好。
4.5 中药疗法
中药方剂《行气活血汤》常用于卡他性和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临床上可根据阴门排出分泌物的粘度和量的多少进行增减, 一般将分泌物稀薄、量多者视为虚寒症;而将分泌物粘稠、量少者视为湿热症。《行气活血汤》为:当归、赤芍、香附、益母草、丹参、桃仁和青皮。虚寒症者在原配方中加入复盆子、巴戟、菟丝子和小香, 变方中将赤芍更换为白芍;湿热症者在原配方中加入黄柏、川芎和巨麦[7,8]。
5 奶牛繁殖障碍的预防对策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 严格的繁殖技术操作规范和实施母牛产后重点监控对奶牛不孕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5.1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 确保奶牛日粮营养平衡
饲养者应根据奶牛不同生理特点和生长阶段要求, 按照常用饲料营养成分和饲养标准配制饲粮, 精料、青绿饲料和粗料合理搭配, 科学饲养, 使奶牛体况维持在种用体况的7~8成, 切忌掠夺式生产, 造成奶牛泌乳期间严重负平衡。
5.2 重视繁殖技术的规范与管理
建立繁殖记录体系, 制定主要繁殖技术指标, 使
用标准化的冻精, 保证配种所用冻精的安全性和优质性, 重视母牛发情鉴定, 严格人工授精操作规程。对整个牛群的繁殖动态以及繁殖相关的疾病进行全程监控, 并做详细的记录, 应用这些数据对牛场的繁殖障碍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治疗[9]。
对分娩奶牛, 应加强产房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从分娩开始至产后60 d之内, 通过观察、检测、化验等方法, 对产后母牛实施以生殖器官、产科疾病为主的系统监控, 并及时处理和治疗;对患有子宫内膜炎的个体应尽早进行子宫净化治疗, 促进产后母牛生殖机能尽快恢复。
夏季高温时, 应尽可能保持牛舍通风、凉爽, 有条件的要安装间隙式喷淋装置, 以降低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同时, 要加强牛舍及运动场的卫生管理, 减少生殖道被感染的机会。
5.3 提高奶牛不孕症防治效果
应对母牛子宫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定期进行牛群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监测, 有条件时可进行乳汁孕酮测定分析, 定期进行奶牛酮病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同时做好牛病的防疫、检疫工作, 预防奶牛布氏杆菌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0]。
参考文献
[1]NAKADA K.Howtoi mprove reproductive efficacy fromnow in Japan?Find out the factors of late lactation to predict post-partumreproductive diseases[J].Reprod Dev, 2006, 52 (1) :177-83.
[2]刘琼霞, 李秀山, 谭运华, 等.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及综合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 2004 (1) :25-28.
[3]刘崇立, 门凤春.高产奶牛的繁殖障碍及对策[J].中国奶牛, 2002 (4) :51-53.
[4]郭锷锋.奶牛繁殖障碍的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 2005, 26 (1) :27-28.
[5]宁宇, 冯淇辉, 刘纯传, 等.维生素和硒防治奶牛乳房炎及繁殖疾病的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 1995 (6) :7.
[6]李锦宇, 罗应超.针灸治疗奶牛不孕症的概况[J].中兽医学杂志, 1999 (1) :41.
[7]鲁建民, 贾永宏, 张敏, 等.奶牛繁殖障碍的防治[J].黑龙江动物繁殖, 2002, 10 (2) :37-38.
[8]蒋兆春, 苏德辉, 奚晋弗, 等.奶牛繁殖障碍中草药防治技术与作用机理[J].中兽医学杂志, 1999 (2) :23-27.
[9]FETROWJ, NORDLUND KV, NORMAN H D.Invited re-view:Culling:nomenclature, defini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Dairy Sci, 2006, 89 (6) :896-905.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 篇5
奶牛卵巢囊肿有两种表现形式: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 卵泡囊肿是卵泡发育成熟之后, 由于促黄体素分泌不足, 导致卵泡不排卵, 卵母细胞死亡, 但是雌激素仍然大量分泌所致, 临床表现为经常发情。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持续黄体化或者是黄体形成不足, 中间仍为空腔所致, 临床表现为母牛长期不发情。奶牛卵巢囊肿是导致奶牛不孕、繁殖力低下的主要病因, 本文在分析致病因、介绍染病症状的基础上, 阐述了奶牛卵巢囊肿的几种治疗方案。
2 病因分析
引起此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综合各类研究综述, 归类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B、E;第二, 饲料精料过多, 雌激素过多;第三, 运动不足, 泌乳过多;第四, 脑垂体分泌机能失调, 促黄体素分泌不足;第五, 治疗时应用生殖激素不当;第六, 其它内分泌腺 (如甲状腺) 机能失调;第七, 继发于子宫炎、输卵管炎、卵巢疾病及胎衣不下等。此外, 卵泡发育过程中, 母牛突然受寒流袭击也能引发本病。母牛卵泡囊肿时, 发情周期缩短, 发情期大为延长, 啤叫、不安, 经常爬跨其它母牛。因经常发情, 最后发展成为慕雄狂。此时, 母牛表现松度兴奋不安, 经常爬跨其它母牛, 频繁排尿排粪, 食欲减退, 产乳量减少, 逐渐消瘦, 被毛失去光泽, 性情变得凶恶, 颈部肌肉发达, 状似公牛。长期表现幕雄狂的母牛可引起骨质严重脱钙, 故在爬跨或外伤时, 容易发生骨盆及四肢骨折。直肠检查可发现卵巢上有l~2个大的囊肿卵泡, 直径可达3~5cm, 有波动感。有时为多个小囊肿, 触诊右轻度波动并似挤压海绵样感觉。如果是长期囊肿, 可能发生子宫内膜萎缩, 子宫腺囊肿性扩张, 并继发子宫积水。
3 奶牛卵巢囊肿治疗方案
有研究报道证实, 奶牛感染卵巢囊肿半年内诊治的, 康复后可受孕可达到90%;半年后诊治的病患畜, 康复后可受孕的仅为50%。由此可见, 奶牛卵巢囊肿治疗本着“及早诊断”、“积极治疗”的原则, 有着更为明显的现实意义。疫病治疗期间, 一定要做好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工作, 否者极易康复后复发。近些年来, 对奶牛卵巢囊肿病的治疗原理在于促进囊肿黄体化, 多采用激素治疗的办法, 下面介绍几种可借鉴治疗办法, 仅供参考。
第一, 肌肉注射促性腺激素。临床常用促黄体素, 注射剂量为100~200UI, 首次注射后1周, 可加强注射一次;也可使用哪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静脉注射5000IU或者是肌肉注射10000IU。
第二, 肌肉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此类激素国内产LRH-A1-A3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采用肌肉注射0.1~1mg之间, 具体视奶牛体重情况而言。可在奶牛产后2周, 注射LRH类激素, 对于提高奶牛发情期, 预防此疾病发生效果明显。但是, 有研究证实:三种使用激素中, A3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已经得到了验证。
第三, 肌肉注射孕酮。孕酮对于治疗卵巢囊肿效果也较好, 每次肌肉注射用量控制在50~100mg, 每天注射或者是隔日注射, 在1周时间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 肌肉注射前列腺素及类似物。通常情况下, 前列腺素对于治疗卵巢囊肿没有直接的治疗价值, 但是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配合使用, 就可大大提高疗效, 缩短奶牛发情时间间隔。使用此类药物治疗, 可在首次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之后的第9天, 肌肉注射前列腺素, 这样可有效缩短发情时间至平均12天左右。
4 结论
总之, 牛卵巢囊肿是导致奶牛不孕、繁殖力低下的主要病因之一, 日常饲料管理不科学、奶牛内分泌失调、继发性疾病 (如:子宫炎、输卵管炎、卵巢疾病及胎衣不下) 、突然受寒流袭击等等都可导致此病病发。临床诊治——“及早诊断”、“积极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疗原理在于促进囊肿黄体化, 多采用激素治疗的办法, 像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孕酮、前列腺素及类似物等等, 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摘要:奶牛卵巢囊肿表现为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 是导致奶牛不孕、繁殖力低下的主要病因之一, 日常饲料管理不科学、奶牛内分泌失调、继发性疾病 (如:子宫炎、输卵管炎、卵巢疾病及胎衣不下) 、突然受寒流袭击等等都可导致此病病发。本文就奶牛卵巢囊肿病因进行了介绍, 依次为基础就治疗方案详细阐述, 为今后防治此病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卵巢囊肿,不孕,防治
参考文献
[1]田允波, 渊锡藩, 张一玲.论奶牛的卵巢囊肿[J].动物医学进展, 1989, (1) :1-5.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 篇6
1 子宫内膜炎
(1) 奶牛生产过程不按照无菌操作规程, 难产助产不当, 损伤产道造成感染。
(2) 人工授精不规范, 消毒不严格局, 技术差, 对母畜判断不准确, 造成重配增加感染机会。
(3) 奶牛场卫生条件差, 致使病菌大量繁殖, 增加感染机会。
(4) 使用子宫冲洗剂时由于身体对一些注射液的药物反应, 引起脓肿。
(5) 胎衣不下, 硒、维生素E、维生素A不足, 体况过肥均可诱发子宫内膜炎。
2 卵巢囊肿
(1) 内分泌失调。给予外源性激素如孕激素、雌激素;自身FSH分泌过量, 垂体分泌LH水平不够, 控制LH释放的机能失调, 肾上腺素机能亢进, 促黄体功能减退, 导致孕激素水平降低均可诱发卵巢囊肿。
(2) 疾病因素。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均可引起卵巢炎, 导致发情周期紊乱, 使排卵受到扰乱而继发卵巢囊肿。
(3) 气候因素。在卵泡发育过程中气温骤变易发生卵巢囊肿, 尤其冬季发生的概率较高。
(4) 人为因素。母牛多次发情而不给予配种也可导致病牛增多, 使卵泡转为囊肿而不排卵。
(5) 营养因素。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或过量饲喂如生大豆、三叶草等雌激素含量高的饲料或饲喂精料过多又缺乏运动, 导致母牛肥胖均会增加发病机会。过量Ca吸收或高的Ca和P比, 日粮中和Ca和P比大于1∶2, 可以导致囊脓发生率增加。
3 胎衣不下
(1) 遗传因素。胎衣不下具有遗传性, 即此胎发生下胎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2) 疾病因素。特异性感染布鲁氏杆菌、螺旋体、弯曲杆菌、传染性鼻炎和毛滴虫均会引起胎衣不下。另外由于广泛细菌特异性感染也会引起胎衣不下。
(3) 双胞胎和异常产犊, 包括产犊时间延长、早产、难产、子宫扭转、子宫积水, 随后就会经常发生胎衣不下。
(4) 干奶期饲养管理不当。奶牛采食霉变饲料会增加胎衣不下发病率。Romaniuk (1985) 报道, 怀孕母牛采食被霉菌毒污染青贮后, 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达到25.5%。日粮搭配不合理, 饲养管理差, 干奶后期日粮中Ca和P含量高, 导致Ca和P代谢失调, 从而影响Ca和P吸收, 造成产后低血钙引发胎衣不下。干奶期日粮中硒、维生素A、维生素E不足或能量和蛋白质量不足, 同时干奶期如能量过高则牛会过肥均可增加胎衣不下的发病率。
(5) 运动不足、不正确的干奶或干奶期延长或缩短。
(6) 应激。叶国财 (1991) 指出, 在安静清洁的环境下比在嘈杂环境下生产, 胎衣不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因为在胎儿排出的过程中母畜子宫的收缩, 可将胎儿和母体胎盘的大量血液挤出, 减轻绒毛和子宫黏膜窝引力, 绒毛易从腺窝中脱离。而应激则会抑制子宫的收缩。
(7) 年龄因素。胎衣不下与年龄有关。据报道, 初产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生率远低于经产母牛, 年龄与胎衣不下呈正相关。
(8) 胎衣不下与奶牛产奶量呈一定的正相关, 即产奶量高的奶牛比产奶量低的奶牛容易发病。
4 流产
(1) 机械性损伤。在妊娠早期 (60天) 直检、误配、阴检不当可能引起流产, 在妊娠末期受到坚硬物体的刺激也有可能引起流产。
(2) 特异性感染。钩端螺旋体、牛传染性鼻炎、牛病毒性腹泻、滴虫病、霉菌病、李斯杆菌病、化脓性放线菌、赤羽病毒和新孢子虫等感染。
(3) 中毒性因素。由于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或误食混有农药和有毒植物的饲料而引起流产或早期胚胎死亡, 如亚硝酸盐、硝酸盐、氰化物、麦角碱和玉米烯酮等。
(4) 药物性因素。如可得松和前列腺素、某些疫苗等。
规模奶牛场奶牛繁殖障碍病的探析 篇7
1 奶牛繁殖障碍的概念
所谓繁殖障碍,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 奶牛不能按时正常发情、受胎或妊娠、分娩的现象称为奶牛繁殖障碍。其产生原因有内分泌紊乱、卵巢和子宫疾病、环境影响等。其影响是增加产犊间隔和减少犊牛数;增加配种次数;增加饲养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等。奶牛主要繁殖障碍有黄体囊肿、卵泡囊肿、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要提高奶牛繁殖效率, 可利用合理全面的营养、舒适的环境、减少和杜绝繁殖疾病、正确的人工授精、及时妊娠检查、详细准确的配种记录、合理利用激素制剂等方法。
2 规模奶牛场采取的防治手段和措施
2.1 供给充足营养, 保持良好体况
对育成母牛前期除给予优良的牧草、干草和多汁饲料外, 还必须适当补充精饲料 (如玉米、麸皮、豆饼等) 。12~18月龄时, 其日粮应以粗饲料和多汁饲料为主, 其比例约占日粮的75%, 其余25%为混合精料, 以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不足。初产母牛要求中上等营养水平, 不可喂得过肥。其日粮组成要以青粗饲料为主, 适当搭配精料为原则, 防止片面追求大量精料的倾向, 临产前1~2周, 必须减少玉米、多汁饲料和豆饼等精料的喂量, 避免形成乳房炎。对待初产母牛要耐心温和, 要熟练敏捷, 不可粗暴鞭打或在初产母牛舍内大声喧哗。牛舍建筑应做到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 冬季要专门为犊牛配有保暖设备。
2.2 把握好奶牛的饲养管理关
防止早期流产, 减少因营养不当造成的流产。为了在养殖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降低养殖成本, 必须做到“预防为主, 养防兼治”。
2.3 加强干奶期和围产期饲养管理
干奶期要合理投料, 适当运动, 控制母牛膘情, 防止过肥或过瘦。过肥牛分娩后易出现繁殖障碍, 如胎衣不下、子宫炎、子宫复旧不全等, 使产后配种延迟。围产期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补充, 钙、磷比例1︰1, 以减少胎衣滞留和子宫复原延迟。
2.4 严格人工授精操作规程
注意观察奶牛发情表现, 特别是外阴部排泄物的观察, 注意黏液是否正常, 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请兽医处理。对人工授精器械严格消毒处理, 输精前对外阴部清洗、消毒, 输精操作避免粗鲁以防损伤生殖道而继发感染, 精液亦要保证不受污染。正确人工授精, 早晚观察发情, 每次观察的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
2.5 做好保健工作, 防止奶牛流产
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重点做好口蹄疫、奶牛布氏杆菌病、牛副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防疫工作。定期消毒和驱虫。严禁饲喂腐败、冰冻的饲料, 严防误食有毒植物、误用孕期禁忌药品、管理不当而造成母牛流产。
2.6 严格产房管理
产房管理是奶牛健康管理的重点, 产房要保持清洁干燥, 每周进行1~2次大扫除和大消毒, 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以防治产后感染。产房24小时有人看护, 接产人员必须经过培训, 奶牛分娩时, 专业人员进行助产, 严格进行产房、接产用具和牛外阴部的消毒, 特别要注意对难产牛、产后胎衣不下的母牛的处理, 应在犊牛产出后或胎衣排出后进行子宫清洗和药物灌注处理, 预防继发感染。接产遵守自然分娩原则, 难产或胎势不对的助产, 尽量减少手臂和器械进入母牛产道, 拉出胎儿要配合母牛努责, 防止造成创伤和感染。当临近分娩时应对牛的外阴及周围清洁消毒, 并保持环境舒适与安静。胎儿出生如出现休克, 应及时进行抢救。胎儿出生后, 用5%碘酊做脐部消毒, 并移至保育栏, 及时哺喂初乳。
2.7 实施产后监控
产后24小时观察胎儿产出情况和产道有无创伤、失血等, 观察胎衣排出时间及是否完整、母牛努责情况, 要预防子宫外翻和产后瘫痪等。产后1~7天为恶露大量排出期, 要注意颜色、气味、内含物等变化。并应于早、晚各测体温1次。产后7~14天, 重点监控子宫恶露变化 (数量、颜色、气味、炎性分泌物等) 。必要时还应做子宫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鉴定。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症治疗。产后15~30天, 主要控制母牛子宫复原进程以及卵巢形状、体积、卵泡或黄体的位置和大小。必要时可检测乳汁孕酮。此间还可以以称重或体况评分, 如失重过多, 应设法在3个月内恢复, 否则4个月后将对繁殖造成不良影响。产后30~60天, 重点监控卵巢活动和产后首次发情时间。如出现卵泡囊肿、卵巢静止则应对症治疗。到60天仍未见发情症状, 须查清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
2.8 及时合理淘汰繁殖力差的老龄母牛
在生产中要及时掌握母牛的繁殖情况, 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 要及时查明原因, 经采取措施, 繁殖力能恢复正常的继续留作种用, 不能恢复的要及时淘汰。
3 奶牛繁殖障碍病有以下几种
3.1 流产
指妊娠母牛中断妊娠, 是母体与胎儿的正常生理关系被破坏的病理现象, 可发生于妊娠中每个阶段。广义上讲是指妊娠任何阶段发生中断, 狭义上指的是产出未成熟死胎或未达生存年龄的活胎。
3.1.1 病因
临床上可将流产分为两类:
传染性流产:此类由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所致。
非传染性流产:一般由遗传、饲养管理不善、用药、创伤、母体疾病等因素引起。
3.1.2 症状
病牛妊娠前半期的流产, 几乎什么预兆也没有就突然发生, 后期的流产往往从引起流产的数日前就可看到, 从外阴部分泌黏液及乳房肿胀等症。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隐性流产、早产、死产、延期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5种。
3.1.3 防治
给予怀孕母牛营养全价的日粮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
对孕牛用药要慎重。
有隐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史的母牛, 配种前应彻底清宫, 受胎后30天左右每隔三周肌内注射黄体酮50~100毫克, 直至妊娠5个月为止。
为防流产牛继发感染, 可用抗菌消炎药。向子宫内投入抗生素或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0.1%的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子宫。
加强流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3.2 胎衣不下
产后12~24小时以上, 胎衣还未能全部排出的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停滞。
3.2.1 病因
主要包括饲料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 钙、磷比例失调, 营养不良, 母牛过瘦或过肥, 运动不足;妊娠期间子宫受到感染引起胎盘炎症, 母、子胎盘粘连而不易剥离;难产、胎儿过大、子宫扭转、流产、早产导致产后子宫迟缓, 收缩无力;胎衣脱落后子宫颈口闭合过早或被收缩过紧的子宫某部分夹住而难以排出;高温季节可使妊娠期缩短而增加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等。
3.2.2 症状
胎衣部分或全部滞留在子宫内, 胎衣腐败分解, 排出污红色恶露, 病牛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反刍减少。
3.2.3 防治
促进子宫收缩, 加速胎衣排出, 产后8~12小时内, 肌肉注射垂体后叶素100单位或肌注催产素10毫升。
钙制剂疗法, 产犊后立刻注射钙制剂, 如5%氯化钙注射液150~200毫升, 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400~600毫升。
手术剥离, 手术剥离为首选疗法, 一般应在产后1~24小时内进行, 剥离要干净。
子宫投药法, 用2~5克金霉素溶于300毫升生理盐水然后注入子宫。
3.3 奶牛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黏膜发生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 在子宫内贮留大量脓汁, 又称子宫积脓症, 是产后或流产后最常见的一种产科疾病。该病是造成死胎、流产、不孕、盆腔炎、腹腔炎、甚至败血症的主要原因, 对奶牛业危害极大。
3.3.1 病因
主要是产房卫生条件差, 临产母牛外阴、尾根部污染粪便而未彻底清洗消毒, 助产或剥离胎衣时器械和手消毒不严, 胎衣不下, 恶露停滞等。人工授精也可发病。
3.3.2 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反刍减少, 泌乳下降。病牛努责、举尾、常有排尿状, 阴门流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颜色呈污红色、棕黄色或灰褐色, 脉搏、呼吸加快。
3.3.3 防治
加强分娩时环境卫生消毒。
子宫冲洗, 选用1%生理盐水, 0.02%新洁尔灭, 0.1%的高锰酸钾或1%~2%碳酸氢钠等冲洗子宫后向子宫内注入青霉素或金霉素等。
常见奶牛繁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篇8
奶牛繁殖障碍综合症的治疗, 应根据病因, 采取适当措施。目前, 临床上治疗奶牛繁殖障碍综合症的方法有:生物疗法、激素疗法、激光疗法、子宫冲洗灌注法、中药疗法、针灸疗法等, 但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 要综合治疗。
1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有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两种。
1.1 诊断症状
(1) 卵泡囊肿
目检:经常爬跨其它母牛, 最后发展成慕雄狂。频繁排尿排粪, 食欲减退, 性情变得凶恶, 颈部肌肉发达, 状似公牛。尾根与坐骨结节间形成深的凹陷, 外阴浮肿, 阴道内流出不等量的黏液;直检:可发现卵巢上有1~2个大的囊肿卵泡, 直径可达3~5cm, 有波动感。有时为多个小囊肿, 触诊有轻度波动并似挤压海绵样感觉。如果囊肿卵泡与正常卵泡相似, 应隔3~4d再检查, 如果正常排卵, 这时卵泡应破裂消失, 子宫增大松软, 内膜增厚。
(2) 黄体囊肿
表现为长期不发情或出现发情周期长、不规律。直检:发现囊肿多为1个, 大小与卵泡囊肿差不多, 但壁较厚而软, 不那么紧张。
1.2 治疗措施
治疗时首先应当改善饲养管理及使役条件, 否则治疗好后也易复发。现主要采用激素治疗, 其原理是直接促使囊肿黄体化, 以下是几种可靠的疗法:
(1) 促性腺激素:肌注促黄体素100~200IU, 一周后未见效, 可再注射1次。也可静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0IU或肌肉注射10000IU。
(2) 孕酮:每次肌肉注射50~100mg, 每日或隔日1次, 连用2~7次, 总剂量200~700mg。
(3) 氟美松 (地塞米松) :牛肌肉注射10~20mg, 对多次应用其它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 雌激素:肌注雌激素连续用4d, 再肌注促排2号或促排3号连用3d, 过3~4d后母牛即可发情配种。
2 子宫内膜炎诊断及治疗
2.1 诊断方法
目前, 诊断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方法有直肠检查子宫、内窥镜检查阴道、培养子宫液、子宫活体组织检查下面仅介绍直肠检查法。
直肠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最普遍的方法, 但可能是最不敏感和非特异性的方法。一般说来,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掌握不同时间里子宫正常状态, 如子宫大小、质度及子宫内容物。用直肠检查来诊断子宫内膜炎的准确性与兽医的熟练程度有关, 这种方法易出现误诊。
症状:急性子宫内膜炎, 常伴有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及泌乳量减少, 有拱腰、努责及排尿姿势;慢性子宫内膜炎, 发情正常但屡配不孕, 子宫内分泌物较多且混浊, 体温微升高, 食欲微减, 严重时, 子宫黏膜肿胀出血, 阴门处排出脓性分泌物。
2.2 治疗
目前,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药物有抗生素、激素、防腐消毒剂及中草药。其中抗生素被吸收后在牛奶中有药物残留, 其经济效益也值得怀疑。抗生素对子宫的环境也有负面的影响, 子宫的防御机制被药物如土霉素刺激后受到抑制。认识到子宫内治疗的缺点后, 人们开始全身应用前列腺素或它的类似物治疗子宫内膜炎。前列腺素可引起黄体溶解, 促进子宫清除感染。用这种方法, 减少了药物的潜在危害, 药物价格适中且药物代谢迅速。
3 持久黄体
3.1 症状及诊断
发情周期停止循环, 母畜不发情, 直肠检查可发现卵巢一侧或两侧增大, 其表面有或大或小的突出黄体呈蘑菇状, 质地较卵巢硬。如果母畜超过了应当发情的时间而不发情, 时隔10~14d, 做2次直检, 均在同一部位触及黄体, 即可诊断为持久黄体。为了和怀孕黄体区别, 必须仔细触诊子宫。有持久黄体存在时, 子宫可能没有变化;但有时松软下垂, 稍为粗大, 触诊没有收缩反应。
3.2 治疗
持久黄体是在健康状态不佳的情况下, 防止母畜怀孕的自然的保护现象。因而治疗持久黄体首先也应从改善饲养、管理及利用并治疗所患疾病着手,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前列腺素及其合成的类似物, 是疗效确实的溶黄体剂, 对患畜应用之后绝大多数可望于3~5d之内发情, 有些配种后也能受孕。现将这类药品中常见的几种及其参考剂量分列于后。
(1) 属饲养管理不当的要改善管理, 促进机体体质恢复。
(2) 继发性子宫疾病的要先治疗子宫疾病, 消除子宫炎症。
(3) 为使黄体迅速消退, 可用前列腺素及其合成类似物治疗, 前列腺素, 牛肌注5~10mg, 或者按9μg/kg.bw计算用药。氟前列烯醇 (Fluprostenol, ICI-81008, 商品名Equimate) , 可用于牛, 0.5~1mg。氯前列烯醇 (Cloprostenol, ICI-80996) , 牛用的氯前列烯醇, 商品名为Estrumate, 2mL含主药500μg, 一次肌注。一般注射一次即可奏效, 如有必要可隔10~12d再注射1次。
(4) 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肌注雌激素连续用4d, 再肌注促排2号或促排3号连用3d, 过3~4d后母牛即可发情配种。
国内目前常用的前列腺素类似物为15-甲基前列腺素, 2mL含主药2mg, 牛肌注2~5mg。促卵泡素、孕马血清 (全血) 、雌激素以及激光疗法、电针疗法也可用于治疗持久黄体。以往曾经采用通过阴道或者直肠用手摘除黄体的方法 (黄体摘除术) 治疗持久黄体。因为效果不准确, 而且可以引起严重的出血损伤, 所以现已不再采用。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 篇9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免疫程序,抗体检测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较多, 有遗传性、营养性、饲养管理、环境、气候及疾病等。由疾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有非典型猪瘟, 伪狂犬病 (PR) , 细小病毒 (PP) , 乙型脑炎, 蓝耳病 (PRRS) , 布氏杆菌和衣原体病毒等。感染这些疾病可导致不育、流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猪增加, 造成各种猪场严重的经济损失。
根据对石柱县A猪场和B猪场的疾病和血清学调查, 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疾病。母猪繁殖障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通过采取综合措施, 降低了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 减少了经济损失。现将过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
猪PR和PRRS二联油乳剂灭活苗, 猪日本乙型脑炎疫苗, 细小菌疫苗, 猪瘟弱毒疫苗。
1.2 抗体检测试剂盒
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PRRS ELISA试剂盒;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乳胶凝集诊断抗原。
1.3 免疫方法
改变原来猪瘟弱病毒疫苗1年免疫2次, 仔猪在阉割时疫的方法, 而采取母猪在配种前免疫1次, 仔猪20日龄免疫1次, 5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1次, 留种母猪在配种前再免疫1次。
伪狂犬病和PRRS二联灭活苗在配种前1个月首免, 在产前4周二免。
细小病毒疫苗对头胎和2胎母猪在配种前免疫1次。日本乙型脑炎疫苗在每年4月中旬和4月底免疫1次。
1.4 抗体检测方法
弱毒疫苗免疫后在10~14 d, 灭活疫苗免疫后在14~21 d分别对A猪场和B猪场进行随机抽样采血, 根据各抗体检测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抗体测定。
2 结果
2.1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至2010年5月, A场和B场分别有经产母猪90头和182头, 后备母猪64头和97头, 纯种母猪12头和24头。分别对两猪场内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的母猪采血, 作血清学检查。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情况见表1。
2个猪场未曾用伪狂犬病和PRRS疫苗免疫却出现血清阳性, 证明这两猪场已感染了两种病。而且感染率较高;细小病毒随用疫苗免疫, 其血清阳性率仅占55%~65%, 说明一部分免疫猪的抗体底或无抗体。从表1看, 母猪流产率和死胎 (1~2头/窝) 占一定比例, A场受胎率低, B场出生仔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2.2 应用新免疫程序免疫后的效果
注:猪瘟抗体OD值在0.5以上有保护力, 0.5以下为临界;乳胶凝集++以上有保护力, +为临界;PRRS显色有保护力, 颜色淡或不显色为保护力弱或无保护力
免疫猪抗体检测结果见表2。根据两个猪场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发生情况, 并针对2个猪场制定了合理免疫程序和进行了抗体检测等措施后, A、B两猪场受胎率分别提高了16.3%和2.8% (表3) , 母猪流产窝数比例下降了6.8%和4%;母猪产死胎窝数比例下降6.6%和3.3%。依照两个猪场受胎率提高和产仔数的提高推算, 1年可以多产仔8 051头 (成活率按90%) , 每头仔猪按现价50元计算, 全年可获利约80万元。如果计算母猪流产和产死胎窝数下降数, 则经济效益更加显着。
3 讨论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种类较多。根据国内外该种疾病流行情况资料和2个猪场繁殖障碍情况分析, 由猪瘟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和PRRSV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较普遍, 而且影响也较大。我们应用这几种疫苗对母猪进行合理免疫和抗体检测, 经观察, 取得明显效果。如A、B两个猪场的母猪得受胎率、产仔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产死胎和流产的窝数有所下降;免疫后母猪所产仔猪没有发生神经症状;产弱仔数也减少。这些说明采用免疫方法来控制由疾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是可行的。
两个猪场由于猪舍和产房大小结构不同, 怀孕母猪调动次数不同, 结果产仔胎数差异较大。B猪场2009年1—8月产死胎率为1.06%;A猪场2010年6月产死胎率为7.8%。这充分说明由于管理不同, 对怀孕母猪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妊娠后期, 最好单栏饲养。
【奶牛繁殖障碍疾病防治】推荐阅读:
奶牛的繁殖管理07-06
奶牛繁殖期的管理08-21
提高奶牛的繁殖力11-15
提高奶牛繁殖率的途径11-25
提高奶牛繁殖率技术论文07-19
繁殖障碍疾病07-15
母猪繁殖障碍防治论文10-16
猪病原性繁殖障碍防治09-04
繁殖障碍11-15
猪繁殖障碍综合病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