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原性繁殖障碍防治

2024-09-04

猪病原性繁殖障碍防治(共5篇)

猪病原性繁殖障碍防治 篇1

猪衣原体病 (chlamydiosis) 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笔者曾于1991-1993年对红河州13个县 (市) 、103个乡 (镇) 、824个自然村、2275户农户饲养的5477头猪进行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 经IHA试验, 结果阳性率为24.5% (1342/5477) [1], 同时在云南省首次从红河州建水县羊街农场种猪场母猪发生严重流产胎儿病料中分离到3株衣原体 (鉴定为鹦鹉热衣原体) [2]。此后近十几年来, 随着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各地广泛多途径引种, 加之对动物检疫力度不够, 造成了本病不断蔓延和扩散, 近年来流行十分猖獗。1999年对我州12个县 (市) 、22个乡 (镇) 、23个自然村、1015户农户、30个大中型种猪场调查发现, 发病率为:种公猪23.6%, 妊娠母猪40.6%, 胎儿流产率为10.1%, 死胎率53.7%, 弱胎率为32.5%;血清学检测结果阳性率达27.7% (329/1187) 。其临床表现为母猪流产无先期预兆, 多于夜间突然发生流产, 阴道流出粘性分泌物,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干尸化, 产下的活仔多为弱仔, 多数呼吸困难或全身颤抖, 1 周后表现喘气和腹泻, 育成率低。剖检发现胎儿皮下组织水肿或胶样浸润, 颈部、背部及四肢皮下出现暗红色淤血、肿胀;软脑膜下淤血或脑质液化。为进一步确证感染病原, 为今后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和防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特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 同时将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引入到病原鉴定中。

1 材料

1.1 病料

无菌采集各地种猪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和流产胎儿的肝、脾、肺、腹腔液及胃液等病料各2份, 分别置-20℃和4℃保存。

1.2 鸡胚

7日龄鸡胚由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提供。

1.3 试验动物

健康成年妊娠豚鼠和昆明系小白鼠, 体重12~15 g, 由云南省生物制药厂试验动物中心提供。

1.4 衣原体抗原

衣原体标准补体结合抗原和阳性血清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1.5 主要试剂

小量病原/液体样品总DNA/RNA快速抽提试剂盒购于上海华舜生物工程公司。

2 方法

2.1 病原分离培养

2.1.1 细菌分离培养:

将4℃保存的28份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鲜血琼脂、SS琼脂、马丁肉汤及胰蛋白胨培养基。每份病料接种两份培养基, 一份置37℃温箱培养, 一份置37℃CO2培养箱连续培养10 d, 逐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2.1.2 衣原体分离培养:

将-20℃冻存的28份病料取出, 按编号分别磨碎, 按1∶5比例加入含500IU/mL链霉素、卡那霉素的稀释液, 置4℃冰箱作用4 h, 置-70℃冰箱内反复冻融3次, 以2 000 r/min离心15 min, 取中层液分别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膜, 每份样品接种7枚, 置37℃孵育, 逐日观察。收集4 d后死亡鸡胚的卵黄囊膜, 继续盲传三至五代, 至鸡胚致规律性死亡, 同时设不接种毒的鸡胚作对照。

2.2 衣原体分离株的鉴定

2.2.1 血清学试验:

用CP/HH03F6和CP/HH28F6株制成的抗原和家兔高免血清与标准衣原体补体结合抗原和抗血清进行补体结合交叉试验, 检查试验株与标准衣原体间抗原关系。

2.2.2 毒价测定:

用CP/HH03F6和CP/HH28F6株鸡胚卵黄囊膜制成悬液, 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1个稀释度, 使1×10-7~1×10-11连续稀释度悬液各接种5枚7日龄SPF鸡胚, 以检测分离株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

2.2.3 对磺胺嘧啶 (SD) 敏感性试验:

将各衣原体分离株感染鸡胚的卵黄囊膜制成1×10-4悬液, 分别加入不同量的SD接种鸡胚, 同时设未加SD衣原体感染对照组和只注射SD对照组。

2.2.4 碘染色试验:

取卵黄囊膜涂片, 甲醇固定5 min, 碘溶液染色10 min, 水洗干燥镜检。

2.2.5 衣原体形态观察:

取病料及分离株感染的鸡胚卵囊膜分别涂片, 姬姆萨染色后光镜下观察。

2.2.6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

(1) 引物, 参照国外文献, 设计合成一对引物IGF和IGR, IGF位于16s/23s基因间隔区, IGR位于23srRNA基因起始处。该对引物可用于扩增衣原体科的所有已知的成员, 扩增产物分子量约为240 bp。 (2) 从收获的卵黄囊膜中提取DNA作为反应模板。 (3) 用Premix Tag试剂配制反应液, 扩增条件为95℃30s变性, 60℃退火30s, 72℃延伸30s, 共进行40个循环。 (4)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 (含EB) 电泳, 置紫外灯下观察, 拍照记录。

2.3 动物感染试验

2.3.1 豚鼠感染试验:

选取妊娠中期的健康豚鼠8只, 其中6只为试验组, 每只腹腔接种衣原体分离株和HH03F6×10-1和HH28F6×10-1卵黄囊膜悬液0.6 mL, 对照组2只, 每只腹腔内注射PBS液0.6 mL, 接种后在同等条件下饲养, 每天观察发病情况。

2.3.2 小白鼠感染试验:

选取体重12~15 g健康昆明系小白鼠8只, 其中试验组6只, 每只腹腔接种衣原体分离株HH03F6×10-1和HH28×10-1卵黄囊膜悬液0.5 mL, 对照组2只, 每只小鼠腹腔接种生理盐水0.5 mL。

3 结果

3.1 细菌分离培养

所采集的28份病料, 经连续培养10 d, 均未分离到布氏杆菌胎儿弯曲杆菌等致病菌。

3.2 衣原体分离培养

从所采集的28份病料中分离到2株衣原体, 命名为CP/HH03和CP/HH28毒株盲传3代后, 在96~120 h内可规律致死鸡胚, 表现为卵黄囊膜充血, 易剥离, 胚体水肿并有出血点, 用感染鸡胚卵黄囊膜涂片、染色、镜检见多量衣原体始体和原体。

3.3 衣原体分离株的鉴定

3.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镜检后可见多量宝石红色的衣原体颗粒, 同时可观察到2种颗粒, 一种为圆形或椭圆形颗粒, 平均直径805 nm, 颜色暗红色, 此为始体, 另一种颗粒较多, 呈圆形, 平均直径460 nm, 颜色鲜红色, 此为原体 (见图1) 。

3.3.2 血清学试验:

用2株分离株制备的抗原和高免血清分别与标准衣原体抗血清和抗原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发生交叉反应, 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标准株有共同的抗原关系。

3.3.3 毒价测定:

分离株对鸡胚的毒价均为10-9EID50/0.4 mL和10-8EID50/0.4 mL。

3.3.4 SD的敏感试验:

分离株对SD不敏感。

3.3.5 碘染色试验:

将卵黄囊膜制片后, 经碘染色镜检不显色, 结果为阴性反应。

3.3.6 PCR检测结果:

将扩增出的产物直接电泳, 结果分离株CP/HH03和CP/HH28株均出现分子量约250bp的目标扩增条带, 与阳性对照一致的片段 (见图2) 。

3.4 动物试验结果

试验组豚鼠接种3 d后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 9 d后查到衣原体IHA抗体, 15 d后发生流产;采集流产胎儿的体表覆盖物和内脏涂片、染色、镜检可见衣原体;同时从内脏实质脏器中回收到衣原体, 对照组2只无异常变化。试验组小白鼠接种2 d后发病死亡3只, 第3天死亡2只, 剖检见腹腔内有多量粘性渗出物, 取肝、脾、腹水等涂片、染色、镜检均见多量宝石红色的衣原体颗粒, 对照组3只小白鼠健康存活, 无异常变化。

4 讨论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试验从红河州猪繁殖障碍较为严重的部分地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和流产胎儿中分离到2株病原。通过血清学试验、鸡胚毒力试验、药敏试验、病原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PCR检测及动物感染试验等, 证明分离到的2株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 而且认定, 衣原体感染是导致红河州猪繁殖障碍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之一。

本次病原分离结果表明, 已冻存1 a多的流产胎儿病料, 仍能成功地分离到衣原体毒株, 并且盲传了3代后, 在96~120 h内可规律地致死鸡胚。

本次试验初期, 笔者将所采集的28份病料全部进行分离培养, 并盲传三代, 结果分离到了2株病原, 并对分离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进行鉴定的同时, 对所采集的28份病料也进行PCR检测, 结果28份病料检出2份阳性 (HH03和HH28) , 检测结果证明, 2株分离株也是从检出阳性的2份病料中分离获得, 结果相互吻合。试验结果表明,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等优点, 在今后进行该病原分离时, 对所采集的病料可先采用PCR检测, 筛选一次, 阳性者可直接分离培养, 这样既可提高分离率, 也可避免盲目取料分离病原耗损时间、人力、物力、财力。

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内,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猪衣原体感染[3]。据姜天童对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4个省的35个猪场诊断出衣原体性繁殖障碍, 衣原体 (IHA) 试验, 总阳性率为55.99%[4];据对红河州9个市、县3 417头繁殖母猪调查, 有1 414头出现繁殖性障碍病, 发病率41.4%。红河州按每头母猪每年饲养管理费500元计算, 仅母猪就造成经济损失70.7万元;调查妊娠的5 767胎中, 有1 904胎发生繁殖障碍, 占33.01%;在5 767胎中产仔63 093头, 其中损失仔猪12 581头, 损失率19.9%, 以每头仔猪100元计算, 仔猪损失125.8万元, 仅此两项共损失196.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全州21万头繁殖母猪中有繁殖障碍病4万头, 每年损失仔猪40万头, 直接经济损失约6 000余万元。因此, 对该病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鹦鹉衣原体引起的流产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 主要表现支气管肺炎、以及寒战、发热、厌食、咽喉疼痛, 严重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腹泄、孕妇出现流产等症状, 因此预防家畜衣原体对人类的感染, 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琼秋, 张家问, 张荣华, 等.云南省红河州家畜衣原体的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 22 (6) :465-466.

[2]王琼秋, 刘伯庶, 张菊忠, 等.云南省红河州猪衣原体性流产的病原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科技, 2001, 31 (1) :19-20.

[3]邱昌庆, 周继章, 高双娣, 等.湖北等六省 (区) 部分规模化猪场衣原体病监测[J].中国兽医科技, 1998, 28 (1) :10-11.

[4]姜天童, 杨宜生.母猪衣原体性繁殖障碍的诊断与防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 22 (3) :224-225.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治 篇2

1 影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

1.1 传染性疾病

猪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猪瘟、衣原体病等各种传染性疾病均可引起种猪不育、不孕、流产、死胎、产畸形弱胎等现象。引起以上疾病的原因有:一是引种时不了解引种猪场的情况, 种猪场因存在上述病原体而带入;二是防疫检疫措施不到位, 外来人员或运送猪饲料车辆未经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 带菌带毒进入猪场;三是卫生管理不严格, 猪场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 灭蚊、灭蝇、灭鼠“三灭”工作落实不到位, 造成病菌传播。

1.2 营养性因素

因饲养管理不当, 造成营养过剩或不足引起。一是在种猪生长阶段未能根据种猪的生长特点进行限量饲养管理, 造成种猪摄食过量, 生长速度过快、过肥, 使母猪造成不发情或不排卵引起不孕, 公猪则造成死精、弱精而不育;二是种猪饲养管理过程中, 营养不良如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 饲料单一造成某些元素缺乏 (如硒元素、维生素E缺乏) 等, 母猪造成不发情或排卵少, 公猪则造成少精、弱精或死精等不育现象。

1.3 环境因素

栏舍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种猪生产的重要因素, 阴暗、潮湿、环境卫生差、光照不足、缺乏运动场, 周围环境如噪音干扰、空气污染等因素, 都会造成母猪不发情。

1.4 继发性病因

产后感染性疾病也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因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或因初产母猪胎儿过大引起子宫产道受损, 处理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子宫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 造成母猪不发情、不受孕、屡配不孕或妊娠后引起流产;乳房炎则造成母猪无乳或不排乳, 仔猪因饥饿而引起死亡。

1.5 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也是造成猪繁殖障碍的一个因素, 在炎热高温夏季, 如不注意饲养管理及掌握配种时机, 也会引起母猪不孕, 因为环境温度过高时, 造成公猪性欲下降或死精、弱精或精子数量下降等现象, 影响配种效果, 造成母猪不孕。

1.6 原发性原因

主要由生理原因造成, 如母猪卵巢发育不良, 卵巢囊肿等原因造成不发情或不孕, 公猪单睾或阴茎包皮或其它原因造成性欲不足、不射精等不育症状。

2 防治对策

(1) 增强防疫检疫意识, 控制因传染性疫病引起的繁殖障碍。一是不从疫区内引种猪, 引种时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该种猪场的情况, 确认无疫病方可引种;二是根据本地区本场的情况, 有针对性选择疫苗免疫预防, 如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等疫苗, 种猪要求防疫;伪狂犬病、蓝耳病等, 则可选择性防疫;三是制订严格防疫制度, 猪场谢绝外人进入参观, 进入车辆严格消毒;四是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做好灭蚊、灭蝇、灭鼠的“三灭”工作, 防止疫病传播扩散。

(2) 对营养性因素引起的繁殖障碍, 防治措施就是加强饲养管理, 后备猪生长阶段要控制饲养防止过肥。同时饲料也要用全价料, 防止饲料单一造成营养过剩或缺乏。

(3) 种猪栏舍建设科学合理,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光照充足、干燥、空气流通, 有配套的种猪运动场所, 周围无躁音等干扰, 保证母猪有比较良好的生产条件。

(4) 控制母猪产后感染疾病的发生。母猪产仔时在干净卫生环境中进行, 产后胎衣及时排出, 产后阴道损伤, 应及时进行抗菌治疗、阴道冲洗等措施;对产后无乳或母猪拒绝哺乳, 应及时治疗。

(5) 做好夏季高温时期种猪的避暑降温工作, 选择最佳配种时机。一是保证栏舍通风透凉;二是采取冷水喷雾、滴水降温的手段;三是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采精、输精配种, 从而提高配种效果。

(6) 因机体自身因素引起的病因, 应分别治疗, 如母猪发育不良造成不发情, 可注射雌激素, 卵巢囊肿则注射黄体酮。公猪发育不良引起性欲低下, 则要加强营养, 并用雄性激素辅助治疗, 阴茎包皮则可手术治疗。对一些治疗无效的种猪, 则应及时淘汰,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 体会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的防治 篇3

1 流行病学症状及诊断

1.1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耐过猪。病猪通过呼吸道 (咳嗽, 打喷嚏) 消化道排泄物污染环境, 患病公猪的精液中也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健康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 经呼吸道、消化道, 交配均可感染。猪场环境差, 卫生条件差, 饲养密度大, 气候恶劣, 促进本病的流行。健康猪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饲料, 饮水也可感染发病。仔猪死亡率高。成猪一般均可成活, 病猪从恢复期开始即可产生免疫力。但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外界排毒。人工感染4~7天, 自然感染一般14天。

1.2 临床症状

母猪发病初期, 精神倦怠, 厌食, 发热, 妊娠后期发生早产, 死胎, 木乃伊胎, 及产病弱仔猪, 6周后可出现重新发情现象。造成母猪的不孕和产奶量下降, 少数母猪耳朵发紫皮下出现一过性血斑, 有的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

仔猪:早产仔猪在出生当时或几天内死亡, 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 肌肉震颤后肢麻痹, 共济失调, 打喷嚏, 嗜睡, 有的仔猪耳朵发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肥猪:双眼肿胀, 结膜炎和腹泻, 并出现肺炎症状。

公猪:咳嗽, 喷嚏,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 性欲减弱, 精液质量下降, 射精量少。

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猪出现41℃以上的持续高热, 发病猪不分年龄段均出现急性死亡。仔猪出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烧、厌食或不食。耳部、口鼻部、后躯及股内侧皮肤发红, 淤血、出血斑、丘疹, 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 后躯无力, 不能站立或摇摆、圆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部分发病猪呈顽固性腹泻。

1.3 剖检病变和诊断

剖检病变:见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诊断:根据猪妊娠后期发生流产, 新生仔猪死亡率高, 以及临床症状和间质性肺炎可做出初步诊断。

2 蓝耳病的防治

2.1 加强引入生猪的检疫

无蓝耳病地区, 需要引进种猪时, 必须经过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的审批。从无蓝耳病猪场引种。并对引进种猪进行检疫监测, 合格后方可引进。

2.2 加强监测和防控知识普及工作

高致病性蓝耳病是国家的一类疫病, 发生后必须及时上报, 蓝耳病是新发生的传染病, 必须搞好村级兽医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 让养殖户和村兽医知晓蓝耳病的临床特征。才能及时的报告疫情, 也才能“早、快、严、小”的控制蓝耳病疫情。

2.3 搞好种公猪免疫, 推广人工授精

蓝耳病能通过交配而感染, 本交最容易造成种公猪受到患病母猪的感染, 公猪感染后, 通过交配, 能使更多的母猪感染, 疫病散布的面更广, 人工授精就避免了公猪受患病母猪感染, 人工授精, 对控制蓝耳病意义重大。

2.4 加强疾病的免疫工作

2.4.1 蓝耳病灭活苗免疫

母猪:配种前21~28天, 每头肌注4ml油苗, 20天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

仔猪:14~21日龄, 每头肌注2ml/头。

种公猪:种公猪使用前3个月肌注4ml/头。20天后加强免疫一次, 以后每间隔半年一次。

2.4.2 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免疫

仔猪断奶前后, 母猪配种前每头肌注1头份。4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猪病原性繁殖障碍防治 篇4

1 主要临床表现

1.1 死胎 (死产) 母猪妊娠期正常或推迟若干天;有的产前十多天已无胎动。死亡仔猪发育正常。

1.2 胎儿干尸化 (木乃伊) 母猪妊娠期正常, 分娩顺利, 有的母猪妊娠期大大超过仍无分娩迹象;胎儿干化。

1.3 产弱仔母猪分娩正常, 仔猪无力, 不能吃奶, 不能站立, 呆立、衰鸣、发抖, 常在1~3 d死亡。

1.4 产仔不足母猪妊娠正常, 但产仔数在5头以下, 多为胚胎早期 (妊娠35 d前) 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

1.5 流产妊娠过程中断, 胚胎不能发育到足月。

1.6 早产指产前15 d以上产出不足月的活仔猪。

1.7 畸形胎仔猪形体异常, 或多或缺少某部位。

1.8 不孕子宫炎 (子宫内膜炎) 、断奶后不发情、配种后不受胎。

1.9 其他问题母猪发情异常, 公猪睾丸萎缩或肿大、精液品质不良等。

2 主要病因

2.1 病毒感染如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呼吸道障碍综合症病毒、猪瘟病毒、A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

2.2 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胎儿弯杆菌病。

2.3 衣原体感染鹦鹉热衣原体。

2.4 立克次氏体感染附红细胞体。

2.5 原虫侵袭弓形体。

此外, 其它热性传染病如:口蹄疫、水泡病、猪巨细胞病毒、李氏杆菌病、棒状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也可引起具有类似症状的繁殖障碍。

3 鉴别诊断

3.1 免疫监测

通过免疫监测排除部分传染病 (如非典型猪瘟) 。

3.2 血清学检查

传染快, 主要表现感冒症状, 怀孕母猪流产, 可怀疑流感。通过HA、HI等血清学方法和病毒分离鉴定确诊。

3.3 临床诊断及确诊

3.3.1 如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弱仔、木乃伊和呼吸困难, 新生仔猪呼吸困难和高度致死 (80%~100%) , 青年猪有呼吸道症状但比较轻, 可疑似猪繁殖呼吸道障碍综合症。荷兰提出3个临诊指标可参考, 即:怀孕母猪呼吸道症状, 胎儿死产大于20%。高于8%以上的怀孕母猪流产。

哺乳仔猪呼吸道症状, 死亡率大于26%。以上只要符合2个指标, 临诊诊断成立。确诊要进行血清学测抗体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咐试验) 和病毒分离鉴定。

3.3.2 如3~5日龄以上的仔猪出现腹泻、呕吐、流涎和间隙性抽搐等, 15日龄内的仔猪致死率90%以上;流行后期部分母猪发生流产、死胎, 死胎大小不一致;断奶及育肥猪一般发病率不高可怀疑伪狂犬病。确诊要进行: (1) 检抗体, ELISA和SN。对未用过疫苗的猪场, 抗体阳性就可确诊, 对疫区和用过疫苗的场, 意义不大。 (2) 检病毒:A.用病猪脑组织接种家兔, 5~7 d, 接种部位奇痒可确诊;B.病毒分离鉴定;C.PCR检测。

3.3.3 如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 死胎大小相差不大, 公猪单侧性睾丸炎, 死胎仔猪呈水脑症, 仅蚊虫季节发病, 可考虑乙型脑炎。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鉴定。

3.3.4 如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 其它猪无症状感染, 可考虑细小病毒感染。确诊时要进行: (1) 采死流产胎儿脑、肺等作病毒分离鉴定; (2) 70日龄以上死胎的腹水和胸水等体液检出抗体 (HI试验) ; (3) 70日龄以下的死胎组织悬液检出病毒 (HA和HI试验) 。

3.3.5 如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 其它猪无症状感染, 妊娠后期感染则产出畸形、水肿弱猪, 产出后多数日后死亡, 可怀疑肠道病毒感染。通过病毒分离和中和试验才能确诊。

3.3.6 如仔猪和中猪发热、黄疸症候, 尿茶色或血尿, 孕猪突然大批流产、死胎、弱仔, 可怀疑钩端螺旋体病。需进行病原检测才能确诊。

3.3.7 如母猪流产、子宫内膜炎, 孕猪感染后流产率可达50%~80%, 公猪双侧性睾丸炎、关节炎、后肢麻痹, 可能为布氏杆菌病。细菌分离鉴定和凝集试验可确诊。

3.4 其它病原的诊断

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及弓形体引起的流产比较少见。 (略)

4 综合防制

4.1 猪场选址和建设遵守生物安全原则

猪场建在偏僻的地方, 猪场四周最好有围墙, 保持适度的规模。

4.2 引种遵守生物安全原则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必须引种时要做到:充分了解本地区的疫情;充分了解欲引种地区的疫情;充分了解欲引种猪场的疫情;索取该猪场的预防接种程序;严格的检疫, 特别是本场没有的疾病;引种猪的隔离观察;猪种不要太杂乱。

4.3 猪场的环境控制

注重通风换气、温度和湿度控制外, 还应做好如下几点:

4.3.1 消毒, 包括人员、猪舍外和猪舍内消毒、带猪消毒和饮水消毒 (见本刊2010.06.41) 。

4.3.2 灭鼠和杀虫灭蝇, 切实做到猪不与牛、犬、猫、鸡、鸭等混养。

4.3.3 避免过多的人员参观, 为参观者提供胶鞋和外套。

4.3.4 避免购猪商人进入猪场。

4.3.5 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4.4 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

4.4.1 细小病毒:

注射猪细小病毒灭活苗, 5月以上后备母猪配种前一个月肌肉注射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2 m L/头, 14 d产生免疫, 免疫期一年;种公猪8个月龄时颈部肌注2 m L/只。

4.4.2 伪狂犬病:

流行地区母猪每年两次免疫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仔猪25~30日龄免疫一次。

4.4.3 乙型脑炎:

在流行前1~2月皮下或肌肉注射乙脑弱毒疫苗1 m L/头, 免疫期3年。间隔3周二免效果更佳。

4.4.4 猪繁殖呼吸道障碍综合症:

国内疫苗免疫效果有待评价, 美国富道苏威公司有商品疫苗 (灭活和弱毒苗) , 8~9元/头份, 效果有待评价。

4.4.5

非典型猪瘟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

4.4.6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猪型弱毒冻干苗, 1 m L/头皮下注射, 免疫期一年。

4.5 管理上采取的特殊措施

4.5.1 细小病毒:

A.在污染场, 使后备母猪配种前一个月与老母猪混群, 使之获得自然免疫;外来的公母猪用同样的方法使之产生自然免疫。B.将新母猪的初配年龄延至9月龄以后。

4.5.2 布氏杆菌病:

患病猪抗菌治疗后肥育淘汰。

4.5.3 肠道病毒感染:

初购母猪配种前1月以断奶仔猪粪便感染使猪产生免疫力。

4.5.4

发病猪要及时隔离和淘汰。

4.6 药物预防和治疗

猪病原性繁殖障碍防治 篇5

该病的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PRRSV) 。该病毒的粒子直径50~70nm, 呈卵圆形, 有囊膜, 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对红细胞不凝集, 没有血凝活性;对温度与p H值变化极其敏感, 低温、特别在-70℃下有良好的稳定性, 可长期保存, 而在室温和37℃以下可迅速失去感染力, 56℃45分钟就能够灭活;在5.5>p H>6.5下保存最佳, p H>7或p H<5的感染性大幅度降低, 不耐酸碱。

2 流行病学

该病仅对猪感染, 各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易感, 而受害相对严重的是妊娠母猪和仔猪。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 感染母猪能够通过粪尿及鼻分泌物将病毒排出, 而耐过猪能够长期带毒并不断地将病毒排出。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也能够经胎盘垂直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夏秋时节多发, 呈流行性传播。特别在气候恶劣、猪场卫生差和饲养密度大的情况下能够促进该病的流行。

3 临床症状

(1) 妊娠母猪。多见于妊娠期大于100天的母猪, 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2℃, 呼吸困难、精神沉郁、咳嗽、食欲降低、后肢麻痹, 部分母猪腹侧和四肢末端出现水肿, 双耳和外阴皮肤有蓝紫色斑块, 发病后期母猪会出现大批量的早产、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2) 仔猪。常见于2~8日龄的初生仔猪, 临床表现为打喷嚏、嗜睡、肌肉震颤、精神萎靡和呈腹式呼吸, 部分仔猪耳根皮肤呈蓝紫色。妊娠期感染的早产仔猪较为虚弱, 通常在出生数天内甚至当时死亡, 足月分娩及断奶前的仔猪对外界刺激敏感, 死亡率较高。

(3) 空怀母猪及种公猪。感染该病后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具有较低的受精率和配种率。种公猪性欲降低, 出现暂时性精液减少以及精液质量差、精子畸形且带毒症状。

(4) 育肥猪。育肥猪发病相对温和, 多表现出短暂性喘气、咳嗽和食欲下降, 极少数双耳呈蓝紫色, 没有并发症的病猪在7天左右能够自然痊愈。如果产生继发感染将加重病症, 导致育肥猪生长滞后, 加大死亡率。

4 剖检病变和诊断

(1) 剖检病变。剖检可见肝脏发硬质脆, 呈黄棕色, 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肾脏淤血肿胀, 质脆, 有多量点状出血;脾脏肿大, 特别是脾头部边缘有多处呈锯齿状的梗死灶;肺充血, 肺间隔变厚, 呈现间质性肺炎, 肺叶支气管内有脓性分泌物;胃肠黏膜充血、溃疡;死胎可见腋下、颈下及颌下有胶冻样水肿;仔猪体表淋巴结肿胀, 胸腹腔内有积液, 呈暗红色。

(2) 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但在临床上要同猪瘟、猪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病以及猪圆环病毒病诊断鉴别。如果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5 防治措施

当前, 对该病没有根治方法, 但是通过以下几项措施可以降低该病带来的损失。

(1) 鉴于该病常引发继发感染, 建议使用干扰素、恩诺沙星和泰乐菌素等具有针对性的抗病毒和抗菌素药物治疗。在母猪分娩前2周为了防止或减少母猪流产, 选用阿司匹林等消炎药物, 连用5天, 产前一周停药。初生仔猪应确保吃足初乳, 适当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 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

(2) 免疫接种。为了增加猪体的抗病能力, 应按照猪场特点与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免疫接种。对于3~18周龄和未妊娠的母猪, 可选用弱毒疫苗。

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 第二次免疫在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后配母猪在配种前2个月首免, 在配种前 (间隔1个月) 进行第二次免疫。弱毒疫苗能够减轻该病引发的症状, 但是不可以抗感染, 在接种疫苗后疫苗毒可跨越胎盘造成先天感染。后备猪和育肥猪可选用灭活疫苗, 配种前1个月免疫, 对于经产母猪可在空怀期采用灭活疫苗接种1次, 3周后则应加强免疫接种1次。灭活疫苗虽然相对安全且副作用比较小, 然而却没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3) 坚持自繁自养, 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最好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必须引种时做好检疫监测工作, 确保引入的种猪不是阳性带毒猪。同时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 对猪舍及周边消毒。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 保证猪舍保温通风良好。选用优质饲料, 保证各阶段猪群的营养水平, 从而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PRRS)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PRRSV) 所致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妊娠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和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受感染的病猪耳朵呈紫蓝色, 所以又称作“猪蓝耳病”。该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快,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上一篇:政治主导下一篇:第三人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