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点(共8篇)
病原特点 篇1
2010年冬季至今, 我国南方多省猪场发生严重的仔猪腹泻, 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该病的主要特点为:初生仔猪发病前外观和正常猪无肉眼可见差异, 2~10日龄新生仔猪较易感染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严重、呕吐不止和大量脱水等症状。剖检可见发病仔猪肠管呈充气样、肠壁变薄, 偶见有仔猪胆囊膨胀。该病仔猪种群发病率为50%以上, 最高可达整群100%发病。发病猪群群间死亡率较高, 可达85%以上, 部分大日龄仔猪 (10日龄以上) 治疗后可耐过, 但易成僵猪, 没有经济饲养价值。该病用传统用于治疗仔猪腹泻的抗生素、抗菌肽制剂、细胞因子 (干扰素) 等效果不佳, 已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科研单位和养殖户极大关注。
目前, 国内多家兽医科研院所和兽医病毒学专家对该病的潜在致病病原进行研究, 得到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 从临床收集的病料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RT-PCR方法和PCR方法) 检测到多种病毒病原, 检出率较高的主要还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和轮状病毒 (porcine rotavirus, RV) 等三种常见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 其中以TGEV及PEDV共感染检出率最高, 推测其为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病原[1,2]。同时, 国内外还报道有猪嵴病毒 (Kobuvirus) 、猪博卡病毒 (Bocavirus) 、猪输血传播病毒 (Torque Teno Virus) 、猪圆环病毒 (porcine circovirus) 等小RNA病毒和DNA病毒在相应临床特征的病料中检测出来, 这几种病毒在腹泻猪群中检测率非常高, 甚至在健康猪群中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 但其单独致腹泻力不高 (猪嵴病毒、猪博卡病毒、猪输血传播病毒因无法分离纯培养而无法回归实验) , 推测其为潜在的腹泻致病原。现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分子病原学和治疗措施进行简要综述。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3]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 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 致两周龄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 最早于1945年在美国由Doyle和Hutchings首次报道。该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 引起,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OIE) 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 TGE主要出现在欧洲、美洲 (北美、南美和中美) 、亚洲 (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 和西非部分地区。
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 冠状病毒属 (Coronavirus) , 只有一个血清型, 不同毒株间抗原关系密切。TGEV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多边形, 病毒颗粒直径约为90~200 nm, 病毒粒子有双层囊膜, 外膜覆有花瓣样长约18~24 nm突起, 相互之间以小柄连接, 末端呈球状。
小肠是该病毒的靶器官。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后, 先在鼻和肺中增殖后进入小肠, 通过与小肠上皮细胞接触感染增殖, 小肠上皮细胞迅速脱落, 使其不能水解乳糖和其他养分, 导致猪体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而引起腹泻和脱水, 仔猪由于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而发病更严重。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血钾症引起。
TGEV引起的仔猪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卡他性肠炎典型症状: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变薄, 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内容物呈黄色或透明色泡沫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见小肠绒毛萎缩、变短甚至坏死;肠上皮细胞浸润、固有层见有浆液性渗出和炎性浸润。
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 以腹泻、呕吐和脱水为典型特征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最早于1971年在英国报道。PEDV[4]属于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 冠状病毒属 (Coronavirus) , 为不分节段的线性单股正链RNA, 目前仅见有一个血清型, 该病肉眼诊断易和TGEV混淆, 需进一步通过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确诊。
PEDV编码典型的冠状病毒结构蛋白:N蛋白、M蛋白、s M蛋白、ORF3和S蛋白。ORF3蛋白较小, 研究发现PEDV野生型 (强毒株) 编码的ORF3蛋白具有离子通道活性, 具有与SARS冠状病毒3a蛋白类似的功能, 而PEDV弱毒株的ORF3基因由于存在缺失突变, 导致编码产物失去了离子通道活性。此外, 研究还发现ORF3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之后可明显降低病毒在Vero细胞上增殖的效率。
PED和TGE一样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PED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保护率达85%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还研制出PED和TGE二联灭活疫苗, 免疫妊娠母猪, 乳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降低PED和TGE的发生。但目前, PEDV的免疫作用机制和入侵机理研究较少, 要从根本上控制PED的流行, 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对PEDV分子病原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更高效的基因工程疫苗。
3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 (porcine rotavirus, RV) 引起仔猪消化道功能紊乱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多呈隐性感染。RV[5]属于呼肠病毒科 (Reoviridae) 轮状病毒属 (Rotavirus) , 轮状病毒为双链RNA病毒, 二十面体的蛋白质壳体结构、无囊膜, 直径大约为75 nm左右。其两层外壳包裹着蛋白核心, 外层壳体呈轮缘状, 环绕核心基因编码蛋白。轮状病毒主要有A、B、C、D、E、F和G群, 导致动物腹泻的RV主要属于A群。此外, B群、C群和E群RV也可感染猪群。
RV有6个病毒蛋白VP (VP1、VP2、VP3、VP4、VP6与VP7) 架构了整个病毒颗粒 (病毒体) , 和5个仅在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产生的非结构性蛋白NS (NS1、NS2、NS3、NS4和NS5) 。这些蛋白与RV在体内RNA合成与包装相关, 推测其通过m RNA进行病毒复制以及r RNA转译与基因表现调节。VP6蛋白是RV的主要抗原结构蛋白, 基于该蛋白建立的免疫学方法可用来对轮状病毒的种类进行区分。VP7蛋白是RV病毒体外层表面的糖蛋白, 其不仅维持病毒结构稳定, 还和VP4蛋白质一样, 可用于对RV的抗感染研究。
4 防控建议
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垂直传播就是母猪将传染源通过哺乳传染给仔猪, 可通过不吃母乳来切掉此途径;水平传播是导致腹泻病原流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当前, 我国动物的异地运输和“死淘”动物的处理措施还不是很规范, 在一线执行力较差, 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置若罔闻, 畜禽养殖饲养和运输人员流动混杂, 猪场的进出过程消毒不彻底等等都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隐患。
此外, 在一线猪场还应加强对猪群常见传染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疫苗免疫及抗体监测[6], 并对抗体水平不符合的猪群进行重复接种, 同时还应注意对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进行仔细区分, 提高猪群的养殖福利, 增强猪群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防治继发感染和多重感染, 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摘要:2010年冬季至今, 我国许多猪场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仔猪腹泻, 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致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3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和轮状病毒 (porcine rotavirus, RV) , 以及主要由上述3种病原引起的协同致病和混合感染, 文中就引起常见仔猪腹泻的病原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毒病,病原学
参考文献
[1]Wang L, Ge C, Wang D, et al.The survey of porcine teschoviruses, porcine circovirus and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infecting piglets in clinical specimens in China[J].Trop Anim Health Prod, 2013, 45 (5) :1087-1091.
[2]Kim S, Kim I, Pyo H, et al.Multiplex real-time RT-PCR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and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J].J Virol Methods, 2007, 146 (1/2) :172-177.
[3]Sirinarumitr T, Paul P S, Halbur P G, et al.An overview of immunological and genetic methods for detecting swine coronaviruses,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and porc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 in tissues[J].Adv Exp Med Biol, 1997, 412:37-46.
[4]Yang X, Huo J Y, Chen L, et al.Genetic variation analysis of reemerging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revailing in central China from 2010 to 2011[J].Virus Genes, 2013, 46 (2) :337-344.
[5]Mor S K, Chander Y, Marthaler D, et al.Detec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astrovirus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swine diarrhea[J].J Vet Diagn Invest, 2012, 24 (6) :1064-1067.
[6]钱峰, 向军.猪免疫抑制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9) :156-157.
病原特点 篇2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病原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2-01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而痰培养检测是重要的指标,为了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痰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痰培养的1530份痰培养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痰培养的1530份痰标本,男986例,女544例,年龄在4-80岁之间。
1.2 分离与鉴定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1]
2 结 果
2.1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1530份合格的痰培养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65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74株,占72.7%,革兰氏阳性菌121株,占18.56%,真菌57株,占8.74%。652株中大肠埃希氏菌145株,占22.24%,铜绿假单胞菌93株,占14.26%,肺炎克雷伯菌84株,占12.8%,金黄色葡萄球菌72株,占9.82%,鲍曼不动杆菌72株,占11.04%,真菌57株,占8.74%,阴沟肠杆菌47株,占7.21,肺炎链球菌39株,占5.98,奇异变形杆菌29株,占4.45%,产酸克雷伯菌12株,占1.84%,化脓性链球菌10株,占1.53%。大肠埃氏菌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为91株,占62.76%,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为46株,占54.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占58.33%。
3 讨 论
从痰培养中检出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2],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ESBLs是一种质子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内酰胺的β-内酰胺酶,产ESBLs的菌株對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基亚胺曲南均呈高度耐药,故此情况下建议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为首选,其次是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产ESBLs有良好的抗菌作用。MRSA是一种多重耐药菌,对所有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有耐药性,本院为发现耐万古酶素的菌株。真菌的检出在逐年增长,可能与过多的不规范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有关。对于已检出真菌的,需根据具体情况,再次进行痰培养。两次以上出现阳性者,需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尽早作痰培养,以便指导临床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取得更好地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建国,周贵民.《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55-831.
夏季儿童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特点 篇3
关键词:儿童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特点
儿童腹泻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病原因较多,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过敏等。最为主要的病因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由于儿童的身体各项功能发育并不完全,同时儿童的身体抵抗力较低,因此腹泻会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腹泻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以及腹痛等相关症状,甚至会出现脱水症状,患儿若不能接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会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1]。常见发病机理为产生肠毒素、刷状缘分解、细胞毒性、侵入上皮内、穿透黏膜以及全身感染[2]。通过分析显示,目前儿童腹泻在发生的原因上,以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病原微生物因素为主。因此,对儿童腹泻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夏季儿童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腹泻患儿均为我县人民医院内科门诊于2012年7~9月、2013年7~9月、2014年7~9月、2015年7~9月收治的患儿,患儿年龄3~7岁,男27例,女25例。取患儿自然留取的粪便3~5ml进行临床检验.
1.2 方法
1.2.1 标本保存方法:
用于病毒检测的粪便标本:标本采集后30min内立即将标本放置在-20℃冰箱中,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放入-20℃的冰箱,标本可在4℃短期储存,不能超过48h,保存期内避免标本发生反复冻融[3]。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标本:如不能立即送检,标本需保存于4℃冰箱或冷藏包,但不应超过24h。
1.2.2 病原微生物检验方法
(1)直接涂片检验:
直接涂片检验可以从形态学上初步的对细菌种类以及细菌量的多少进行观察,通过这种手段可以选择合适的筛检目标,并确定致病菌的培养方向。
(2)快速筛检和增菌培养:
通过患儿的临床症状结合形态学的观察结果,能够迅速的做出判断,分别进行相应的快速筛检以及增菌培养[4]。在方法上,快速筛检的方法为免疫胶体金分析方法(GLISA)、免疫磁性分离法(IMS)、自动酶联荧光免疫检测系统(VIDAS)筛选法。增菌培养的方法为根据临床症状开出检验项目,依次用不同的增菌液进行增菌。
(3)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是一种准确程度较高的检验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特有生理生化反应,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底物和显色指示剂加入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的指示剂产生颜色变化,以将目标菌与其他菌区别开来。分离培养时使用改良的特定显色培养基是在原选择性培养基的基础上经过改良,使目标菌在此培养基上的菌落显示出一定的颜色,可直观的鉴别菌落,便于识别。
(4)纯培养或接种三糖铁:
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特点,若使用纯培养或接种三糖铁的方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检验效果。例如沙门、志贺、致泻大肠、副溶血性弧菌、耶氏需要接种三糖铁、3%NaCL三糖铁、改良双糖铁,然后NA纯培养。
(5)微量生化鉴定:
一般从样品中分离出的细菌是通过它们的生化特性或血清学实验来进行鉴别。典型的生化实验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确定细菌各种酶的活性和相关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情况,实验耗费大量人力和培养基[5]。而微量生化鉴定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微量生化鉴定系统是在生化试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原先用试管进行的系列生化反应,压缩整合到一组含有供不同生化试验用的脱水底物的小管组合装置内,可鉴定一组特定的菌属或菌株。
(6)血清学试验:
用含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诊断血清)检测患者标本中或者培养物中的未知细菌及细菌抗原,以确定细菌的种或型。
2 结果
52例患者中,致病原因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45例(86.5%),药物过敏2例(3.9%),其他致病因素5例(9.6%)。细菌性腹泻患者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18例(34.6%),沙门菌感染9例(17.3%),志贺杆菌感染7例(13.5%),副溶血性弧菌感染6例(11.5%),其他细胞感染5例(9.6%)。
3 讨论
儿童腹泻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在儿童腹泻实际的发病过程中,夏季最为常见的是细菌性腹泻,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腹泻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患儿生命。因此对于儿童腹泻的发生原因和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从我县的腹泻发病情况入手,分析了儿童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包括自动酶联荧光免疫检测系统(VI-DAS)筛检法、荧光酶免疫分析筛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金标免疫分析方法、DNA探针检测法、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的缩短了检测时间,并且提高了致病菌的检出率,为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提供了参考资料。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细菌性腹泻发生率最高,天气炎热致病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会导致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进而引起严重的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多出现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时节,与患儿在炎热季节好食生冷食物有关,致使许多不洁食物由口腔进入肠胃,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进一步造成腹泻。家属应注意食物的卫生,不要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食品一定要生熟分开,低温冷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最好不超过一周、加工肉类和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注意培养儿童的良好卫生习惯,少食生冷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抵御细菌的侵袭。在检测方法上,目前对儿童腹泻原微生物检验的方法较多,需要分析致病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并找出相关防御机制,降低儿童腹泻的发病率,这对控制儿童腹泻以及对腹泻患儿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阳正东.0~5岁小儿急性腹泻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18(8):1107-1109,1110.
[2]夏伶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J].延边医学,2015,21(11):123-124.
[3]宋丽华.婴幼儿腹泻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9(6):307.
[4]王森,王永全,苗元,等.2013年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原学研究[J].疾病监测,2014,29(5):344-348.
病原特点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材料菌株来源于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血液科住院并发生感染的487例患者的各类标本, 包括血、中段尿、咽拭、痰及其他 (创面分泌物、引流液等) 。
1.2 方法
以全自动细菌分析鉴定系统V ITEK2CC4或AP I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 以鉴定概率>90%作为本次研究的细菌。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采用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细菌标本来源分布
血培养39株, 中段尿培养11株, 咽拭子培养81株, 痰培养272株, 便培养4株, 其他80株。病原细菌来源以呼吸道为主 (353株, 72.48%) 。
2.2 病原菌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的标本中共分离得到487株菌株。第一年116株, 其中革兰阳性 (G+) 菌30株, 25.86%, 革兰阴性 (G-) 菌78株, 67.24%;真菌8株, 6.90%;第二年127株, 革兰阳性菌47株, 37.01%, 革兰阴性菌75株, 59.06%, 真菌5株3.93%;第三年119 株, 革兰阳性菌29株, 24.37%, 革兰阴性菌85株, 71.43%, 真菌5株, 4.2%;第四年125株, 革兰阳性菌26 株, 20.80%, 革兰阴性菌99株, 79.20%。从细菌总体分布情况来看, 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见表1。
2.3 病原细菌分布
487株菌株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等。见表2。
2.4 革兰阴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和耐药率
4年共检出革兰阴性菌337株, 其中最常见的为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产酸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所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种产ESBLs检出率为72.2%, 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查率为42.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 见表3。
2.5 革兰阳性菌对抗菌素的敏感率和耐药率
4年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32株, 其中以会见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常见。其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 见表4。
3 讨论
血液病患者由于粒细胞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降低及免疫功能异常, 使该类人群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同时病程长, 造成免疫力降低, 机体抵抗力差, 使细菌不能被清除, 易透过黏膜屏障入侵至血液, 故易合并各种感染, 发生率高[2~4]。而且血液病患者一旦合并感染极易扩散, 导致病情进展迅速, 死亡率高[5], 这时血液科医生应在得到细菌培养结果之前果断做出正确的病情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研究显示血液科住院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仍是革兰阴性菌, 且以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产酸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为主。这与国内医院感染病原菌研究结果相似[6,7]。这说明血液科患者易感染细菌的特殊性, 铜绿假单胞菌在血液科患者中的高致病性, 其所致感染的严重性和临床上耐药率的逐年上升都需引起我们的警示。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日趋严重, 对多种抗菌素耐药, 但对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由于血液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机会大且长期使用大量广谱抗菌素, 使得细菌耐药性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属条件致病菌, 易产生ESBLs, 从而对更多的抗菌素产生耐药。本研究中, 所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种产ESBLs检出率为72.2%, 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查率为42.1%, 与文献报道相仿[8,9]。
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见, 对于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替考拉宁有着较强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了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 , 导致对β2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且常表达多重耐药[10]。本研究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
综上所述, 血液科患者合并医院感染, 应尽量多次, 多部位采集标本送检, 在报告未回前应经验性用药,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兼顾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菌活性强的抗菌药物为主。待明确病原菌后及时调整敏感抗菌素。
参考文献
[1]Metan G, Demiraslan H, Kaynar LG, et al.Eser B.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arly mortality in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y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Gram negative bacilli bacteraemia: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54 cases[J].Braz J Infect Dis, 2013;17 (2) :143~149
[2]李莎莎, 孙爱华, 杜欣, 等.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处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32 (11) :1235~1236
[3]田国燕, 章亮, 封爱英.血液科医院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24 (8) :1943~1944, 1962
[4]毛原飞, 游建华, 张莉娜, 等.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34 (1) :60~64
[5]Inai K, Iwasaki H, Noriki S, et al.Frequent detection of multidrug-resistant pneumonia-causing bacteria in the pneumonia lung tissues of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Int J Hema tol, 2007;86 (3) :225~232
[6]赵凌, 刘君廷, 王晶石, 等.多中心血液科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1 (20) :1607~1608, 1610
[7]刘妍丽, 杨时佳, 简翠, 等.血液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24 (4) :825~827
[8]周文静, 马筱玲, 高明, 等.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11 (4) :291~294
[9]王璐, 杨辰, 张倩, 等.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血液非移植病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36 (4) :439~445
病原特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57例DFI患者作为病原菌分布特点研究对象,157例均患有糖尿病,足部溃疡边缘存在典型性炎症表现,包括红斑、皮温升高,有硬结或水肿症状,合并有触痛感或疼痛感;皮肤的溃疡创面中存在脓性炎性分泌物,伤口边缘组织处于破坏状态,存在变色或易碎的肉芽组织,足部散发出难闻气味;部分患者有白细胞数增加、寒战及发烧等中毒症状。排除其他系统或器官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肢端坏疽症状由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患者,合并免疫缺陷疾病者,培养足部创面分泌物及行细菌检查后证实结果为阴性的患者。157例DFI患者中男88例,女69例;年龄为43~89岁,平均(58.6±4.2)岁;足部病变为3~11年,平均(6.3±1.4)年;溃疡病程为5~13周,平均(8.2±1.5)周。合并有骨髓炎3例,脑血管病变19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肾病31例。Hb Alc为8.7%~12.4%,平均(9.2±0.4)%;P2BG为12.9~17 mmol/L,平均(14.7±0.03)mmol/L;FBG为8.1~11.5 mmol/L,平均(9.7±1.6)mmol/L。
1.2 方法
在第1次为DFI患者清创、换药或应用抗生素前,需要完成床旁取样工作,具体如下:先采用浓度为9%的生理盐水对患足进行适当冲洗,以清洁创周。清洁创周后采用经过灭菌处理的棉拭子于足部破溃处旋转4~5 s,以有效采集溃疡部位的分泌物及创周显露的感染组织,在取样的过程中应尽量将溃疡深部的肉芽及新鲜组织作为样本,如清理创周后仍发现存在较多局部渗液或难以有效采集到深部组织物,则利用针筒抽取样本,在利用拭子或针筒收集好样本后立即装入到无菌杯中,并在2 h内送检。在床旁取样工作完成之后,按照临床检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鉴定菌株:将无菌杯中的样本分别接种在沙堡弱、麦康凯、巧克力测试平板中,接种后培养在孵育箱当中,培养时间为20~25 h,孵育箱中CO2的体积分数为5%,培养温度控制在34~36℃之间,培养菌株包括厌氧菌、普通细菌等,培养厌氧菌时需要将液体石蜡覆盖于标本表面,以确保在无氧环境中培养。培养时间达到要求后按照NCCLS标准鉴定病原菌,鉴定菌种时使用的是Vitek-2 Compact分析仪。得出菌种鉴定结果后分析菌属构成、分布情况,同时对比了病原菌在轻度DFI、中度DFI及重度DFI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1.3 DFI分级标准
如DFI患者的足部仅存在局部感染症状,创面周长在0.5~2.0 cm之间,表现为溃疡或红斑,伴有肿胀感、疼痛感、局部硬化或溢脓,则为轻度DFI。如局部感染已经累及深部组织,出现筋膜炎、关节炎、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症状,或创面红斑直径超过2.0 cm,则为中度DFI。如足部创面已经达到了中度DFI分级标准,且出现毒性反应,包括外周血中未成熟的粒细胞比例超过10%,白细胞水平超过12×109/L,Pa CO2低于32 mm Hg及呼吸频率超过20次/min,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出现败血症或毒血症,则判定为重度DFI[2]。
1.4 统计方法
分析病原菌在轻度DFI、中度DFI及重度DFI中的分布差异时采用的是SPSS 20.0,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
2 结果
2.1 DFI病原菌种类
157例DFI患者的病原菌共169株,种类分为真菌、革兰氏菌。各类病原菌分布情况如下:①真菌共有23株,占比13.61%。其中热带念珠菌9株(5.33%),似念珠菌6株(3.55%),白念珠菌8株(4.73%)。②革兰氏阴性菌共有80株,占比47.34%。绿脓杆菌6株(3.55%),阴沟肠杆菌11株(6.51%),奇异变形杆菌7株(4.14%),类志贺菌5株(2.96%),肺炎杆菌14株(8.28%),普通变形杆菌4株(2.37%),仙人掌杆菌7株(4.14%),大肠杆菌19株(11.24%),假单胞菌4株(2.37%),粘质沙雷菌2株(1.18%),其他1株(0.59%)。③革兰氏阳性菌66株,占比39.05%。葡萄球菌21株(12.43%),屎肠球菌13株(7.69%),粪链球菌15株(8.88%),鸟肠球菌3株(1.78%),微球菌属7株(4.14%),链球菌属4株(2.37%),其他3株(1.78%)。
2.2 病原菌在轻度DFI、中度DFI与重度DFI中的分布情况
该组中轻度DFI 51例,中度DFI54例,重度DFI 52例,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主要分布于重度DFI中,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主要分布于轻度DFI中,3种病原菌在轻度DFI、中度DFI及重度DFI中的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轻度DFI组与中度DFI组比较,P<0.05;#轻度DFI组与重度DFI组对比,P<0.05;**中度DFI组与重度DFI组比较,P<0.05。
3 讨论
局部受压或创伤是诱发DFI的常见因素,DFI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且微血管的正常循环机制通常已经遭到破坏,吞噬细胞难以通过微血管通道进入受感染区,因此患者的免疫机制难以在DFI的治疗中发挥作用,为了改善DFI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需要根据DFI病原菌的分布情况针对性选择抗生素,以有效杀灭病原菌及强化抗感染效果[3]。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给DFI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治疗,应全面评估DFI患者的病变程度。根据最新分级指南,DFI被分为轻度感染、中度感染及重度感染三级,轻度感染具有局限性与浅表性的特点,中度感染则以深层组织遭到破坏为主,重度感染则通常伴有全身性代谢紊乱症状[4]。该研究对157例DFI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进行了分类统计,同时对比了病原菌在轻度DFI患者、中度DFI患者以及重度DFI患者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引起DFI的病原菌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包括真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其中革兰氏菌所占比较大,其中阴性菌株比例达到了47.34%,阳性菌株比例为39.05%,而真菌菌株所占比仅为13.61%,提示引起DFI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菌。对轻度DFI、中度DFI及重度DFI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轻度DFI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比51.52%,而中度DFI及重度DFI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其中重度DFI感染真菌的比例达到了73.91%。有研究证实,在DFI发病初期,病原菌主要为表葡菌、金葡菌、微球菌及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发展到中度DFI时,病原菌主要以肠道菌群为主,包括类志贺菌、大肠杆菌及仙人掌杆菌等,如发展为重度DFI,则患者的末梢循环机制遭到进一步破坏,再加上创口较深及且存在严重缺氧及缺血问题,因此厌氧菌会成为主要的病原菌[5]。综上,DFI同时具有外源性、内源性及混合性病原菌感染的特点,以厌氧菌、需氧菌交叉感染为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可受到病变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玉峰,许樟荣,陆树良,等.多中心完全随机、标准治疗平行对照评价京万红软膏治疗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2015,16(1):33-36.
[2]马恬,韩岩,张辉,等.小剂量胰岛素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12):1235-1238.
[3]刘如俊,赵文志,张路,等.表皮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观察及其机制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36(4):322-327.
[4]张继,赵小二,吴慧,等.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4,5(2):126-131.
病原特点 篇6
1 病原
1.1 形态结构
本病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 (RA) , 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无芽孢, 无鞭毛, 不运动, 镜下呈单个散在, 少数成双。在不同的报道中其大小略有差异, 菌体大小为0.2~0.4μm (宽) ×1~5μm (长) , 偶见个别呈短链状或长丝状, 达11~24μm, 瑞氏染色可见大部分菌体两极着色, 印度墨汁负染可见荚膜。电镜下细菌的周边荚膜是一电子透明层, 细菌胞壁为1条电子致密层, 细胞膜有3层结构, 外层与内层呈电子致密层, 细胞膜与细胞层之间有一明显的间隙, 在菌体周边有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结构, 位于菌体一端, 部分菌体顶端或侧面还有芽状赘生物。
1.2 培养特性
本菌对生长的营养要求苛刻, 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可在巧克力琼脂、胰酶大豆琼脂、LB培养基、胰蛋白肉汤、胰酶大豆肉汤以及改良马丁肉汤等培养基上生长。在胰酶大豆琼脂中添加0.05%酵母浸出物和5%新生牛血清可促进其生长。
在巧克力或胰酶大豆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48h, 可见菌落呈圆形、稍突起、表面光滑、透明, 直径1~2mm, 若继续培养, 菌落稍大。据报道, 不同血清型的RA生长速度也有所差异, 10型RA生长最快, 培养7h即可长成, 2型最慢。部分血清型RA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h, 可见上下一致轻微浑浊, 管底有少量沉淀。
据报道适量增加CO2浓度, 有利于该菌生长旺盛。因此, 建议对该菌繁殖时使用烛罐培养, 可以增加CO2浓度和湿度, 此二者均有助于该菌生长。
1.3 理化特性
RA一般不发酵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甘露糖、甘露醇等碳水化合物, 但也有研究人员报道某些菌株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肌醇产酸。大多数菌株能缓慢液化明胶、凝固血清, 可使石蕊牛奶慢慢变碱。不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不水解淀粉, 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可产生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水解精氨酸和马尿酸。
据报道, RA对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亮氨酸酶、磷酸胺酶、α-葡糖苷酶等的活性为阳性, 对α-和β-半乳糖苷酶、β-葡糖苷酶、β-胺基葡糖苷酶等的活力为阴性。
细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 在室温下, 绝大多数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存活不超过3~4d, 55℃作用12~16h, 细菌全部失活。但在4℃条件下的肉汤培养物中可存活2~3周。也有实验证实, 4℃条件下的肉汤培养物中保存14d的菌液, 其致病力下降50%以上, 26d后则完全丧失致病力。鉴于此, 最好将RA冻干保存。
1.4 血清型
对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的研究始于1969年, 其血清型的命名规则及分型在不断地修改。目前国际通用的血清型是以阿拉伯数字来命名, 国际上报道RA共有21血清型, 即1~21型。我国首先是在1987年, 高福等对200多株RA进行了分型研究, 认为都属于1型。直到1997年以后, 张大丙等将我国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研究, 证实了我国的RA血清型有l、2、6、10、11、13、14等型。随后新的菌株和新的血清型不断得到分离和鉴定。汪铭书等从全国23个省 (市、自治区) 分离到血清3型、4型、5型和8型, 丰富了我国RA血清分型的内容。随后, 张大丙等学者又分离和鉴定了7型、15型、17型。至此, 我国共分离鉴定了14种血清型。但随着疫情的不断出现, 许多学者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新的血清型和亚型也不断出现。2003年程安春等认为我国还存在4个新的血清型, 应命名为22~25型。张大丙等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 对血清10型的分离株进行了抗原性分析, 认为把分离株应分成4~5个亚型。且研究表明不同的血清型间缺少交叉保护, 这给我国RA的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鉴于我国RA血清型的多态性, 对于国内RA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型分析, 掌握我国的优势血清型, 对于RA的疫苗研究及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
2.1 感染宿主
RA主要感染家鸭, 也有报道过鹅、火鸡等自然暴发过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 张志成也曾报道蓑羽鹤感染RA, 也有学者从雉鸡、珍珠鸡、鹌鹑和其他水禽中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但对主要感染的鸭来说, 1~8周龄鸭均可感染, 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 雏鸭一般在出现症状后1~2d死亡, 较大的鸭可能存活时间较长。潜伏期一般为l~3d, 有时可长达5~7d。主要呈急性和亚急性经过, 本病感染初期发病率高, 一般为60%~70%, 有时高达90%。而死亡率的高低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为10%~20%, 有时亦高达90%左右。不同品种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 其中北京鸭、樱桃谷鸭和番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据报道, 鸡、鹅、鸽、兔和小鼠对RA有抵抗力。但近年来, 许英民等报道雏鹅对RA和小鹅瘟的自然混合感染, 也具有较高发病率。在试验条件下, 对豚鼠腹腔大剂量接种可引起死亡, 2周龄小鹅经足底接种亦引起发病。
2.2 感染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损伤等途径传播。试验条件下, 经静脉、皮下、脚蹼刺种和眶下窦接种可引起发病死亡, 而且结果非常一致。经腹腔、肌肉和气管途径感染也可复制本病。但经口接种未复制成功。
2.3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低温、阴雨、潮湿、寒冷的冬春季节为甚。饲养环境恶劣, 如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空气不流通和粗放饲养等,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等均可成为促发因素, 造成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也不尽相同, 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 其血清型也会发生改变, 而且在同一养殖场可同时存在多种血清型RA混合感染的现象。在我国经过学者们大量试验, 结果表明不同的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也有很大差异, 最广泛流行的有1、2、6、7、10型,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流行血清型有1、2、3、4、5、6、7、8、10、11、13、14、15和17型等。
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最急性病例, 往往看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1~4d, 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闭目嗜睡、不愿下水、缩颈、嘴拱地、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 不食或少食, 白色、黄白色或绿色稀粪, 肛周羽毛常被污染。病鸭明显表现咳嗽、打喷嚏, 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 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边, 形成“眼圈”。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性分泌物, 分泌物干后常堵塞鼻孔, 表现出呼吸困难。病鸭死前颈震颤, 角弓反张。慢性病例病程在7d以上, 除少动、少食、消瘦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外,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 如斜颈, 转圈, 倒退等。发病康复鸭生长缓慢。
主要病变是全身浆膜面发生广泛性的纤维索性炎症, 尤以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包液增多, 心包膜外面覆盖着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 、纤维素性肝周炎 (肝脏表面覆盖一层厚薄不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 易剥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红褐色。实质较脆, 胆囊肿大。病程较长者, 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肝被膜生长出的肉芽组织机化, 呈淡黄色干酪样团块, 不易剥脱。) 及纤维素性气囊炎 (气囊壁浑浊增厚, 被覆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 渗出物可部分钙化。) 最为明显。病程较长的病例, 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慢性病例可见到纤维素性化脓性肝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或肿胀不明显, 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 呈红灰色斑驳状。以及肾肿大, 肺间质水肿。干酪性输卵管炎和关节炎等, 关节炎病例常见于胫趾关节及跗关节肿胀, 切开见关节液增多。
2.5 混合感染
病原特点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本院2009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303例。其中男童201例(66.34%),女童102例(占33.66%);年龄最小的25d,最大的4岁,平均年龄为(2.21±0.12)d;发病到送诊最短1d,最长6d。
1.2 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303例,全部进行病原微生物情况调查,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所有患儿在入院后采集新鲜大便,进行病毒及致病菌的病原学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微生物情况
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67例,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5.12%。轮状病毒检出130例,检出率42.90%,致病菌37例,检出率12.21%。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致病菌分布构成情况
沙门菌属感染共计20例,占54.05%;志贺菌属感染12例,占32.4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占8.11%;气单胞菌属感染1例,占2.70%;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占2.70%。见表2。
2.3 发病季节情况分析
本组患儿3~5月发病100例,占33.00%;6~8月发病189例,占62.38%;9~11月发病10例,占3.30%;12~次年2月发病4例,占1.32%(表3)。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为一组因为多病原和多因素而导致的儿科临床常见病,婴幼儿腹泻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患儿出现大便次数的明显增多和大便形状的改变[2],经研究[3]发现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导致小儿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死亡的一种重要原因。经多年研究发现,导致婴幼儿腹泻发生的病原比较多,例如:病毒、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等,均为导致肠道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以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临床常见的,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肠道内感染病原主要有: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部分由于临床治疗长期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会导致婴幼儿出现肠道菌群失调[4],或者部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比较容易出现白色念珠菌或者其他条件的致病菌所导致的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发生[5]。部分上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的患儿也会同时并发等腹泻,分析原因认为是由于临床的发热症状以及病原体毒素所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67例,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5.12%。轮状病毒检出130例,检出率42.90%,致病菌37例,检出率12.21%。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0.05),有统计学意义。轮状病毒为一种导致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轮状病毒主要感染患儿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而会导致细胞损伤发生,从而导致腹泻。其临床感染途径是粪-口的途径,临床的重要表现特征是急性胃肠炎,为渗透性的腹泻疾病,临床病程通常为7d左右,患儿会出现持续性发热,大约会持续到3d,会发生呕吐,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脱水的发生。沙门菌属感染共计20例,占54.05%;志贺菌属感染12例,占32.4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占8.11%;气单胞菌属感染1例,占2.70%;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占2.70%。本组患儿3~5月发病100例,占33.00%;6~8月发病189例,占62.38%;9~11月发病10例,占3.30%;12~次年2月发病4例,占1.32%。可见,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的春季和夏季,所以在这两个季节,家长要更加关注对婴幼儿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提高婴幼儿的卫生习惯,多加监管,医院也要对于婴幼儿腹泻患儿的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患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以及日常家庭卫生习惯培养。经本文研究发现,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婴幼儿腹泻的主要高发季节为春夏两季,应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腹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便确定病因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303例,全部进行病原微生物情况调查,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67例,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5.12%。轮状病毒检出130例,检出率42.90%,致病菌37例,检出率12.21%。两组病原微生物在检出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0.05),有统计学意义。沙门菌属感染共计20例,占54.05%;志贺菌属感染12例,占32.4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占8.11%;气单胞菌属感染1例,占2.70%;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占2.70%。本组患儿35月发病100例,占33.00%;68月发病189例,占62.38%;911月发病10例,占3.30%;12次年2月发病4例,占1.32%。结论 研究发现,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婴幼儿腹泻的主要高发季节为春夏两季,应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腹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便确定病因及时治疗。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感染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建红,陈三钧.昆山市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5):1-2.
[2]蒋明义.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1):24.
[3]张洁,王晓旋.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1(2):24-25.
[4]管惠彬.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7):1275-1276.
病原特点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所有标本都来自我院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诊断为尿路感染的女性患者353份;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47岁。
1.2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1) 正规清洁中段尿 (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h) 细菌定量培养, 菌落数≥105/ml; (2) 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自细胞数>10个/HP, 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具备上述 (1) 、 (2) 可以确诊;如无 (2) 则应再作尿计数复查, 如仍≥105/ml, 且两次的细菌相同, 可以确诊[1]。
1.3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高渗培养:取标本0.2ml滴于高渗琼脂平板上, L棒轻轻旋转使其均匀布满琼脂表面, 放于烛缸35℃培养。每日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1次, 若发现典型菌落、“油煎蛋”或“颗粒状”菌落, 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 细胞壁染色, 油镜观察, 并转种血琼脂平板及普通平板。经1~2次传代返祖后, TDR细菌鉴定系统进行菌株种属鉴定。72h未见细菌生长报“无菌生长”。普通培养:将尿标本按常规方法与高渗培养同时进行。
1.4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购置卫生部临检中心, 每周进行室内质控。
1.5 培养基和药敏板
湖南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配套试剂, 郑州市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生产的贝瑞特血琼脂培养基。高渗培养基:在牛心浸液中加入:牛肉膏5%, 蛋白胨2%, 酵母浸膏0.5%, 氯化钠5%, 70%低分子右旋糖酐20%, 琼脂0.8%, 108℃高压蒸汽灭菌20min。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菌群分布情况
在对353份尿样检测中, 高渗培养分离出病原菌l1种, 检出菌株106, 检出率为30.0%, 其中L型84株, 细菌型22株。普通培养检出细菌60株, 检出率17.0%。高渗培养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培养 (P<0.005) , 见表1。106株病原菌中排在前5位的是:大肠埃希菌 (42.5%) , 白色念珠菌I型 (11.3%) , 不活跃大肠埃希菌 (9.4%) , 金黄色葡萄球菌 (7.5%) , 肺炎克雷伯菌 (5.7%) , 其分布见表2。
2.2 耐药率
部分细菌耐药率: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的敏感性较高, 见表3、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氨苄西林、左氟沙星等多种药物的耐药率达50%以上, 亚胺培南作为广谱抗生素效果显著, 见表4;真菌除两性霉素外, 其他也有耐药菌株产生, 见表5。
注:“一”表示未做药敏试验。
3 讨论
3.1 病原菌检查分析
笔者通过对353例尿标本同时进行高渗和普通培养, 发现高渗培养检出率 (30.0%) 明显高于普通培养检出率 (17.0%) , 泌尿系感染在临床上较常见, 而细菌学检查常为阴性, 这与细菌L型有密切关系;细菌受肾脏及尿液中一定浓度的尿素、低p H环境的影响, 细胞壁可被破坏, 形成L型;而肾髓质高渗环境又有利于L型细菌的生长, 故L型细菌常引起泌尿道感染[2]。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由于细胞壁的缺损, 抗原性下降, 对中性粒细胞的吸引作用减小, 能够逃避免疫攻击, 使病程迁延不愈[3]。细胞壁缺损后, 细菌在低渗环境中, 水分易通过其半通透型的细胞膜内渗, 引起菌体肿胀而破裂[4], 故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或生长不良。而高渗培养基营养丰富, 即有利于L型细菌的生长繁殖, 又能分离培养出营养要求较高且能耐受高渗环境的细菌型。因此, 高渗培养可弥补普通培养之不足, 可提高临床标本检出率, 减少漏诊和误诊。另外, 假阴性还可见于:尿液在膀胱停留时间过短、无菌操作过程中尿液标本不慎混入消毒液、感染病灶与尿路不通、以及排菌为间歇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 减少干扰因素影响, 提高检出率。
3.2 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本组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占42.5%。其次为白色念珠菌I型为11.3%;不活跃大肠埃希菌9.4%;金黄色葡萄球菌7.5%;肺炎克雷伯菌5.7%。其中大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 这表明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可以在某些致病条件下进入尿道繁殖成为条件致病菌, 导致尿路感染, 另外, 由于女性泌尿道和肛门之间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解剖位置, 也为内源性肠道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在106株病原菌中真菌12株 (11.3%) 且全部来自住院患者尿液标本,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加之部分病人免疫力低, 导致正常菌群紊乱而引发真菌感染。由于L型细菌的细胞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因而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影响酶合成 (如呋喃妥因) 及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如丁胺卡那霉素) 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由表4可见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氨苄西林、左氟沙星等多种药物的耐药率达50%以上。药敏结果还可以看出葡萄球菌, 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的敏感性较高, 而且价格也不贵, 一般患者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作为泌尿系统感染的首选药物, 亚胺培南作为广谱抗生素效果显著, 但不能作为首选药物, 万古霉素对肾脏毒性较大, 价格昂贵, 故使用受限。真菌除两性霉素外, 其他也有耐药菌株产生。故临床应该选用敏感性好、价格便宜且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综上所述, 医院应加强抗生素使用规范化管理, 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 女性尿路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尿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在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的指导下慎重使用抗生素[6]。临床治疗时应兼顾细菌型和L型, 鉴于病房环境中细菌L型的广泛分布, 自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细菌L型, 并不能武断地认为是由其引起的感染, 必须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 全面考虑予以判定[7]。临床上不除外混合感染时联合用药, 可以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提高尿路感染的治愈率, 降低患病率。
参考文献
[1]贝政平, 蔡映云.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485-486.
[2]田嵩, 李艳, 李从荣, 等.细菌L型尿路感染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 2001, 17 (5) :78-79.
[3]施雪梅, 贺小福, 樊秀华, 等.细菌L型感染现状与耐药分析[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0 (3) :220-221.
[4]Innes CM, Auan EJ.Induction, growth and antibiotic production of Streptomyces viridifaciens L-form bacteria[J].J Appl Microbiol, 2001, 90 (3) :301-308.
[5]张立明, 王红, 任爱民, 等.尿路感染220例临床病原学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 2008, 5 (11) :30-32.
[6]张翠英, 赵小平, 栗志平, 等.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2006, 7 (3) :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