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共12篇)
病原生物学 篇1
一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我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我校办学为专科层次三年制教育,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护理、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医、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提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送人千金,不如传人一技”和“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教育理念。
二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
1.研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医学生重要的和必修的医学基础课,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免疫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建立无菌观念,学会常用病原生物标本检查的操作技能。通过研究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重难点。
2.研究教材
笔者从事过中专教育,分别使用和研究过肖运本、吕瑞芳老师主编的中专教材,都写得通俗易懂,特别课后设置了习题集,学生能够用来做达标训练。现在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工作,用过陈兴保老师主编的第5版教材和正在使用的是肖纯凌、赵富玺老师主编的第6版教材,第6版教材紧扣医药院校3年制教学大纲、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从形态到功能、由易到难进行编排,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删减或增加了部分内容。专科教材与中专教材相比,知识难度加深但缺少了课后训练题目。我编写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复习提纲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习题集,以强化学生的学习。通过研究和使用教材,明确了章节的重难点。
3.研究教学方法
第一,实例引入法。通过讲授一些患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侥幸康复的人不再患同一疾病引入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因为免疫功能就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实例,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讲授法(传统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带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
第三,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学双方的互动,让同学们能初步归纳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及总结本次课程在教学中的意义,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了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第五,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医学免疫学》知识部分,我对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讲解,就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病例为导向,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讨论和回答了“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防治原则?”等问题,最后我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作了补充、总结。
在《医学微生物》知识部分,讲解乙型肝炎病毒知识时,我布置了“乙肝两对半”化验单如何看的问题,在讨论中加入“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女性孕育胎儿相关问题”,并引入医院能否在常规体检中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全面,更贴近于临床,也学得更积极。
第六,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近年来,学校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越来越多,在讲《病原生物学》部分知识时,我引入“食堂工人手上有化脓性感染病灶,大家就不能吃他做的饭菜”生活实例,使学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伤口化脓和食物中毒相关知识后续学习更感兴趣。在讲《医学免疫学》部分知识时,我把抗原比作异物(非己物质),把免疫应答简化成抗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战争,把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接种三次与再次应答能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护机体结合起来。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更易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4.研究学生
第一,学生为主体。我校中专学生多为没达到当地高中录取分数线者,他(她)们学习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直观讲授法,以便于学生理解。我校大专学生层次比中专高,心智日趋成熟,就要求教学内容上加深,可探索PBL和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护理专业为主,多专业并存。我校在校大中专生人数接近20000名,护理专业人数占80%。所以我除了研究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外,还研究护士和其他专业资格考试大纲,在专业教学中结合资格考试题型和内容讲解。
5.研究评价体系
第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的提问、理论测试、模拟实践检测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现在我校的学生成绩总评中,平时成绩占20%(作业笔记10%、考勤纪律占10%),期末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单独考核,与将来的实习分配挂钩。这就使学生树立“实践技能和理论学习一样重要”及“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学习理念。
在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我校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走出一条“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特色教育之路,笔者以所任教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作了探索。
摘要: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 学好本门课程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作好铺垫。我校作为卫生职业院校, 提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出“送人千金, 不如传人一技”和“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 笔者结合三贴近教育理念来“确定学科重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瑞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肖纯凌、赵富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靖吉芳.情景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8)
病原生物学 篇2
1、指定专人负责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指定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了解和备有国家规定的一、二类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名录。
3、没有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控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病原微生物防控管理,根据工作需要,配合必要的防控设备。
4、依法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有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有效完善的防止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样品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做详细的记录、采集人、负责人签字。
5、在依法实施检验过程中,发现病料样本疑为一、二类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应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必须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或者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确保防止扩散和感染。
6、在未经依法取得自治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时,不得从事国家规定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运输活动。
病原生物学 篇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即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里或其他课外时间观看老师的讲解,然后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病原生物学”课程为例,设计了较为完整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翻转课堂;病原生物学;研究设计
2012 年“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教育热词,像暴风雨一样袭击了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众多中国教育者的关注。这一模式对传统教学中“课上讲授、课下作业”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重组性颠覆。翻转课堂是从教学一线发起自下而上的教育革新,真正结合了教学实际,笔者从事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多年,希望将这个时下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到病原生物学的教学中,惠及广大学子,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1 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 the Flipped Classroom) 也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即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第二天回到课堂上做作业,遇到视频中或作业中不懂的问题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学生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模式正好相反,所以称之为反转课堂或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态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为了帮助在数学上遇到困难的表妹,把自己录制的视频放于网络供其下载学习,没想到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
翻转课堂真正在教学实施者是美国科罗拉多州(Colorado) 的“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2007 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 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 萨姆斯(Aaron Sams) 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第一次明确提出翻转课堂的理念。他们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翻转课堂的理念迅速传遍美国,继而走向世界。
2 翻转课堂在此门课程中的设计
2.1课前设计
2.1.1明确学习内容,做好预学学习单。现在教学体制下,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详细讲授,自主学习性差,为预防学生的课下学习流于形式或让部分学生无从学起,要制定学习单给予指引。学习单上包括具体知识点,学习方法指引,学习步骤,难点记录,梳理知识框架等。以细菌的特殊结构为例,设计任务单如下:
要求理解记忆四种特殊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学习方法建议先通读教材,然后便看视频边做笔记,自己总结特殊结构功能
思考1一种细菌,破坏其荚膜,其致病性如何变化?为什么?
2利用鞭毛的特性,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细菌。
2.1.2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学习者直接学习的对象,是教师教学内容涉及的具体体现。首先务必保证内容准确无误。其次,教学视频短小精悍。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一般而言10分钟左右。画面尽量简洁,教师的身影以及其他设施尽量不出现在画面中,避免自主学习中学生注意力转移。录制视频时教师的声音要具有感染力,这样有可能不知不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在视频中加入笑话等幽默元素,在视频录制中,Jonathan Bergmann 曾试着改变他的声音。他有时混合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种口音,学生觉得很有趣,因为他们不知道Jonathan 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新鲜的语调。
2.1.3做好预习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困难和疑惑,及时反馈学生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更有目的的设计第二天的课堂活动。为了使学生的反馈更有深度,可以引入一定的奖励机制,估计学生去思考,去挖掘。
2.2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上主要是教师根据课前学生看视频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
2.2.1确定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观看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汇总归纳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的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
2.2.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比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一章中,学生普遍对抗体的概念感到难以记忆,对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感到难以理解。可以由小组各自讨论,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学习的技巧,教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每个小组解疑答惑,实施个性化指导。之后小组内同学总结收货,巩固练习重难点加深印象,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将所学与技巧与他人分享,最后每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对问题的看法,总结这次课程的知识框架。
2.2.3通过上阶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共性问题的分析,确定需要再次强调和讲解的内容。
2.2.4课后反思 让学生对这次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自己有哪些收获,哪些方法比较适用,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反思的收集,更好的了解同学动态以及教学活动成果,从而指导以后的课堂设计。
3 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带来的是教育模式的重大革新,能增进教学各环节互动,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否翻转成功,和很多因素有关,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习惯,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因为这对老师来讲,也是一件巨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4):9-10.
[3]Marco Renchetti. The VOLARE Methodology: Using Technology to Help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Model[J]. TECH-EDUCATION, 2010:134-140
[4]王奕标http://blog.sina.com.cn/s/blog
_90b8be2a0101sfgp.html
[5]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 Flip Your Classroom[M]. USA: ISTE & ASCD,2012.
[6]白雪晴.大学生英语选修课意向调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 11) : 8 - 10.李丽丽,
浅谈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实验准备 篇4
1 玻璃器皿的包装与准备
可从学校图书馆捡获废弃包装纸来进行包装操作训练,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定量的试管塞。购置的硅胶试管塞价格较贵且透气性能差, 灭菌时往往容易被冲掉而受污染, 另外海棉塞较短, 在接种操作训练时, 不便拔取, 影响无菌操作。
2 常用染色液配制
要求学生能配制常用染色剂, 配制时要考虑节约试剂, 降低实验成本, 以革兰染色液的结晶紫染液配制为例:称取2.8 g结晶紫溶于95%酒精20 m L中, 配成饱和液, 取此20 m L饱和液加1%草酸铵水溶液80 m L即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配制试剂的操作能力, 又可以为同学提供足量的试剂在学习微生物学检验过程中使用。
3 培养基的制备
要求学生能准确矫正培养基的p H值及成功配制常用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血平板、巧克力平板) 、肠道选择培养基, 所以开设2~3次培养基制备实验课, 以反复训练p H值的矫正及各类培养基的制作等技术。实验准备时, 用琼脂条, 而不用优质琼脂粉 (必须过滤) 以降低实验成本, 如为训练接种用平板, 则所用琼脂量略高, 以增加琼脂硬度, 避免易划破等缺点。
4 实验用菌种
选用菌种必须符合生物安全, 即选用低毒或无毒菌种。菌种来源, 一方面自行分离, 亦可是购自国家菌种中心的标准株, 但后者成本高。为节约成本, 我们将购来的冻干标准株转种, 余下部分立即在酒精喷灯下封闭管口, 保留备用, 一般一支菌种可因玻璃管的长短不同而使用2~3次,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实验经费。
自行分离实验菌种:如大肠杆菌, 取正常人大便接种伊红美蓝平板。枯草杆菌、葡萄球菌, 取普通平板暴露于空气中培养后即可获得。新型隐球菌, 取鸽粪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皮肤丝状菌, 取皮肤癣病的病损皮肤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 即可获得。
当年用的常见的低毒或无毒菌种, 转种半固体培养基保种备用。
5 菌种鉴定
分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 后者是用已知抗体去测未知抗原, 其操作技能实际上是玻片凝集试验, 以出现颗粒状凝集者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实验准备时,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代替沙门菌或志贺菌作抗原, 用血浆代替其相对应的抗血清, 按玻片凝集法操作, 亦可得到颗粒状凝集样的实验结果, 以减少伤寒沙门菌或志贺菌的实验生物安全隐患。
6 抗酸染色
用结核患者的痰标本做抗酸染色, 生物安全隐患较大, 且从患者痰中排出的抗酸菌有时难以获得。因此, 实验准备时可用正常人的痰加卡介菌混合后做抗酸染色, 除抗酸菌的成束、成堆排列现象明显外, 其余抗酸菌的形态、染色性等无任何改变。
7 寄生虫检验的标本准备
寄生虫检验的实验标本来源越来越困难, 其实验教学的重点又是镜下辨认常见寄生虫具诊断意义的离体阶段, 极具鉴定虫种意义的形态特点, 因此实验标本的用量及消耗均较大。寻找实验标本是实验准备的重要环节, 可从屠宰场检获猪蛔虫、姜片虫, 全托的幼儿园检获蛲虫再制备卵等各种标本。购买血吸虫阳性钉螺感染家兔可获血吸虫成虫, 虫卵及阳性钉螺所逸出的尾蚴标本。从肝吸虫病流行区的野猫或家猫中可查获到肝吸虫成虫及虫卵标本。从肺吸虫病流行区的山溪中获取已感染了肺吸虫囊蚴的溪蟹, 再用该溪蟹感染家犬就可获肺吸虫成虫及虫卵标本等。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是可以找到教学标本的。
摘要:病原生物学检验, 包括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及人体寄生虫学检验, 要求学生能对常见病原生物作出准确鉴定, 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是一门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 因此, 实验课时多, 实验准备工作极为繁杂, 且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标本来源困难、实验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寻找合适的实验准备方法, 是从事本专业人员的共同愿望。
病原生物学 篇5
临床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是一支具有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貌的团队:教职工共9人,其中女职工8人(女职工比例为89%),具有高级职称者占6人,成员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者4人)。
该集体是一个成员政治素质高,乐于奉献,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团队。团队成员立足本职,大力弘扬“四自”精神,积极参与“创先争优、巾帼建功”、“素质提升”等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发挥女性作用,彰显女性力量。
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与创造人类文明的神圣责任与使命,团队成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修身立德、在拓展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科学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改革。
在教学方面:该团队成员始终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团队成员经常广泛研读教育和专业理论书籍,潜心钻研,严谨笃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用心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向教学要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要求,积极进行实验探索改革。成员获得首届来华留学生讲课比赛三等奖;成员连续荣获2015、2014、2013、2012、2011潍坊医学院教学奖一等奖;荣获2015-2016学年、2014-2015学年、2013-2014学年、2012-2013学年、2011-2012学年潍坊医学院优秀教师;团队主持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主持省厅级教学课题5项;主编与参编15部教材;发表20多篇教学论文,多篇论文获省高教、省医学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16年由微生物师资牵头,联合免疫、形态学实验室举办的临床医学院第三届综合实验技能竞赛经过在学校PPT汇报,与会专家评审,荣获潍坊医学院实验竞赛一等奖。2016多位团队成员的课成为学校的优质观摩课;
在科研方面:团队紧跟本领域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形势,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凝练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近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现巨细胞病毒早期感染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连续发现新的致病菌,并已完成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鉴定工作;隐孢子虫致病免疫机制以及治疗药物的研究,为临床治疗隐孢子虫病提供理论依据;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进展的研究,揭示胃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肿瘤的转移;在结核病治疗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利用减毒分枝杆菌作为靶向载体,运载治疗性基因对细胞内吞噬的TB进行靶向杀伤的可行性,在对细胞内寄生菌的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方法;研发了减毒分枝杆菌靶向载体携载Lysin/Holin的治疗性活疫苗。近年来,近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厅级项目9项;发表国内外论文近50篇,其中20余篇文章被SCI收录;申报了二项国家发明专利。
大学生课外指导方面: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要求,课外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积极、悉心耐心、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2016指导的6组大学生入围了潍坊医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名单,其中3组同学被推荐进入2016年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网上评审名单,1组同学经过网评进入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决赛名单,并且荣获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发表文章10余篇;指导大学生获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病原生物学 篇6
关键词:雪莲果;叶腐病;链格孢;鉴定;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432.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121-03
雪莲果,属菊科葵花属植物,含有酚酸、黄酮、酯类、挥发油、多糖等成分,清肝解毒、清理肠胃、排毒通便、养颜美容,并有降血糖、降血脂、抑菌、促进铁钙吸收等药理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人和减肥者食用[1-2]。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我国,目前已在云南、福建、贵州等地引种栽培成功[3-4]。然而,雪莲果自传入我国这十余年来,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较少,尤其对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未见深入研究及报道,这显然与近年来其发展趋势是相矛盾的。同时,近年来由于雪莲果在四川攀西地区的大面积连年种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雪莲果种植的各个时期叶腐病、镰刀叶斑病、褐斑病、紫斑病等叶部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其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危害,但国内外学者对雪莲果叶部病害尤其是叶腐病进行系统研究的资料甚少,这显然已不适应当前雪莲果产业的发展要求[5]。由此可知,研究雪莲果叶腐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对雪莲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在攀西地区特定条件下,对雪莲果叶腐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雪莲果种植及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1.1 样本采集及病原菌分离
病害样本采集于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试验田(该试验田雪莲果种植的整个时期均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对叶部(叶面、叶缘、叶尖)病害进行症状观察和记录并带回实验室供室内试验。参照《植病研究方法》中病原真菌的组织分离法[6]对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单孢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
1.1.2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与鉴定 将菌株移于PDA平板上,置于22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逐日观察记录病原菌的培养性状。经过PDA培养纯化后,挑取所得的纯菌株制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孢子的形态特征。根据以上性状并查阅相关文献,初步判定病原菌的种类。
1.1.3 病原菌的科赫氏法则鉴定 用所得的菌株配成孢子悬浮液,采用刺伤和无伤接种法[7-8],把孢子液涂于雪莲果的健康叶片上,以无菌水涂抹葉片保湿作对照,然后将接种的雪莲果叶片放入具有湿润无菌纸的培养皿中,置于22 ℃的恒温培养箱内保湿培养。每处理重复3次,观察和记录接种结果,比较其发病症状是否与初次分离时的症状一致,并对接种成功的病斑再次进行组织分离,确认致病菌株。
1.2 雪莲果叶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处理的设置分别如下:选择燕麦培养基、PDA、PSA、玉米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共5种不同培养基进行雪莲果叶腐病病原菌最佳培养基筛选试验,其最优结果作为其他试验所采用的培养基;病菌最适培养pH值试验分别设置pH值为4.0、5.0、6.0、7.0、8.0、9.0的6个pH值梯度,筛选得到的最佳pH值作为后续试验的基础条件;病菌适宜培养温度试验设置18、20、22、24、26、28、30 ℃共7个温度梯度,所得出的最佳温度作为后续试验培养该菌的基本温度;病菌最佳培养湿度试验设置35%、50%、65%、75%、79.8%和88%共6个梯度;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试验设全黑暗、半光照(日光灯照射12 h光暗交替)和全光照3个处理。以上各试验每处理均做3次重复。
将活化的菌种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0.4 cm的菌饼,分别接种后放到不同试验条件下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逐日测量菌落直径并观察生长情况。
将各项试验记录数据分别录入相应的数据文件,用Microsoft Excel和SigmaPlot 10.0软件计算各处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鉴定
2.1.1 病原菌症状描述
该病危害雪莲果叶片,初期病部为淡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无明显晕圈,后期病斑沿叶脉呈条形散射状扩大,继而连成一片,天气潮湿时叶片腐烂,其上产生大量黑褐色霉层(图1)。
2.1.2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绒毛状,不规则圆形,菌丝初期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后期菌落表面颜色有明显分层现象,菌落中间灰黑色,边缘灰白色;接种1~2 d内气生菌丝以垂直生长为主,菌落隆起高度可达1 cm,接种3 d后菌丝横向生长速度加快,接种 6 d 后菌丝成熟,其顶端出现黑色小粒点,开始产孢(图2)。菌丝直径0.82~2.87(平均1.63) μm,早期菌丝无隔,后期逐渐产生隔膜;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孢子有隔,单生或串生呈球形、卵形至长圆形,大小在7.12~13.79(平均9.72) μm×1.98~7.54(平均4.57) μm范围内;节间产生小格孢,成不规则的灰黑色四边形,格孢大小为3.30~14.41(平均9.88) μm×1.83~8.22(平均494) μm(图3)。
2.1.3 科赫氏法则证病
把从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回接到健康无病的雪莲果叶片上,刺伤接种的叶片5 d后开始发病,无伤接种的叶片10 d后开始发病。无论是刺伤接种还是无伤接种,其症状特点与自然发病叶片相同,清水对照不发病。从接种的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与自然发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一致。
根据病原菌症状特点、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科赫氏证病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从该地区雪莲果叶片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
2.2 雪莲果叶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2.1 不同培养基对雪莲果叶腐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经活化后的雪莲果叶腐病菌在5种培养基中均可正常生长,各菌落生长的平均直径大小不一(图4)。在PDA、PSA培养基中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它们与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玉米培养基中生长最慢。在5种培养基上菌株的直径大小依次为:PDA>PSA>燕麦>牛肉膏蛋白胨>玉米培养基。其中,菌株被培养96 h时菌落直径在PDA培养基中优先达到最大,达7.13 cm,且菌丝灰白、浓密,整齐度高。因此,PDA培养基是雪莲果叶腐病菌生长的最佳培养基,并且在接下来的pH值、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的试验中均采用该培养基作为该菌的基础培养基。
2.2.2 不同pH值对雪莲果叶腐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将经活化后的雪莲果叶腐病菌接种到不同pH值的PDA培养基上,菌株在pH值为4.0~9.0范围内均能生长。pH值为4.0~7.0范围内菌株的菌落平均直径随pH值增加而增加;pH值为 80~9.0 时,菌落平均直径随pH值升高而减小 (图5)。菌株在pH值为4.0时生长最慢,培养7 d时其菌落平均直径仅为2.8 cm;在pH值为7.0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培养7 d时其平均菌落直径达到7.17 cm,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通过该试验可以得出雪莲果叶腐病菌的最适宜生长pH值为7.0。因此,在接下来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的试验中均采用该pH值条件为其基本培养条件。
2.2.3 不同温度对雪莲果叶腐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图6表明,各种温度下菌落平均直径有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菌株生长的重要因子。菌株在18~30 ℃都能生长,但生长的适温范围是24~26 ℃,以26 ℃最佳,在此温度下培养的菌落生长最快且菌丝浓密整齐,培养7 d时平均菌落直径达到6.97 cm,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当培养温度为18 ℃和30 ℃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培养7 d时其菌落平均直径最小,分别仅为2.77 cm和2.97 cm, 与其他处理呈极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雪莲果叶腐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该菌株生长。因此,在接下来的湿度和光照条件试验中均采用该温度条件为该菌的基本生长条件。
2.2.4 不同湿度对雪莲果叶腐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将在pH值为7.0的PDA培养基上以26 ℃恒温培养的雪莲果叶腐病菌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菌株的生长情况如图7所示。该菌在供试湿度范围35%~88%内均可生长,在湿度为50%~75%时生长较快,以65%最佳,此条件下培养的菌落生长最快,培养7 d时其平均菌落直径高达7.10 cm,与其他湿度条件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而當湿度为88%和35%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其菌落直径最小。通过该试验可以得出雪莲果叶腐病菌的最适宜生长湿度为65%,并将其作为光照条件试验的湿度条件。
2.2.5 不同光照条件对雪莲果叶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经活化后的雪莲果叶腐病菌菌丝块接种到pH值为7.0的PDA培养基上,在温度26 ℃、湿度为65%条件下置于不同光照环境中培养,该菌株均能够正常生长,在全光照、半光照、全黑暗的生长条件下菌落的生长直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光照条件对雪莲果叶腐病菌的生长影响不大(图8)。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雪莲果叶腐病症状的观察、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以及病原菌的鉴定,确定雪莲果叶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 spp.)真菌。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试验中分别研究了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雪莲果叶腐病菌生长情况的影响,采用只允许一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其他量不变的单因素试验方法,通过分步骤试验,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相应的显著性关系,最后依次找出最佳试验因子。结果表明,雪莲果叶腐病菌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6 ℃,最适生长湿度为65%,光照对其影响不大。这些结果与王仕玉等对齿瓣石斛病原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和王春江等对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9-10]基本相近,仅在对pH值变化的反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菌株在不同的地域及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的寄生适应性,而这些适应性导致其在某些生物学特性上可能显示出一定的差别。
本研究明确了雪莲果叶腐病的致病病原菌及该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奠定了基础,对于有效控制该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先英,韦廷才. 新型水果——雪莲果[N]. 科学快报,2007-04-28.
[2]范金亭. 稀世保健水果——雪莲果[J]. 北方园艺,2006(5):29-31.
[3]冷明初. 滇中新品——雪莲果的引种及管理[J]. 云南农业,2006(2):18.
[4]郑金利. 亚贡引种观察及栽培技术[J]. 北方果树,2005(2):51.
[5]吴先英,韦廷才.雪莲果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07,24(4):101.
[6]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3-125.
[7]梁巧兰,徐秉良,杨克泽,等. 裸仁美洲南瓜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寄主范围和侵染条件[J]. 植物保护学报,2010,37(2):128-132.
[8]于占晶,侯晓杰,崔建州,等. 壶瓶枣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2010,40(1):7-13.
[9]王仕玉,萧凤回. 齿瓣石斛病原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9,24(增刊1):243-246.
病原生物学 篇7
关键词: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准备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在大部分中医院校中, 病原生物学包括医学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三大部分, 也就决定了病原生物学实验既有形态实验也有机能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教学, 不仅能提高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而且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是在当前中医院校中,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时相对不足, 教学内容多且复杂, 因此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病原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琐碎枯燥, 甚至繁重, 但作为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应该如何积极主动探索最佳的实验准备, 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针对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设置的特点, 就如何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对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人员来说, 其工作量大而繁琐, 同时由于学生扩招和中医院校基础学科实验条件的限制, 更增加了实验准备工作的负担。这就要求实验技术老师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乐于吃苦,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我校实验课, 要面向本硕连读、本科、专科, 还有境外学生, 年级专业不同, 教学计划不同, 班次多, 实验技术人员少, 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 避免出现差错, 在实验准备完毕后, 要做到认真反复核对检查。在实验课结束后, 仪器设备都要重新调试, 试剂要重新配制, 绝不能因其繁琐、枯躁应付了事, 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做好每一次教学实验的准备工作。
2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实验教学涉及了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 、动物 (兔子、小鼠) 、试剂以及器材等多方面的教学材料。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技术与专业理论、相关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要求从事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验项目设置。充分熟悉实验讲义、实验器材和设备, 明确规范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具有必要的过硬操作技术[2]。例如在观察细菌溶血现象的生理示教中, 要做出高质量的示教标本, 细菌菌龄、培养基配制以及划线操作技术都要求很高, 稍有不当, 就会出现细菌生长不良、溶血环缺失或连成一片等现象, 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还有在肠道杆菌在双糖铁斜面上生长的鉴别实验中, 接种痢疾杆菌的斜面培养基出现上部红色底部黄色, 大肠杆菌的斜面培养基出现上部红色底部黄色且有气泡, 接种伤寒杆菌的培养基在底部还出现黑色沉淀.要获得这些生长现象, 既要掌握肠杆菌的生化反应特性, 又要熟悉培养基的成份,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对实验结果有准确的预见。一旦出现异常结果, 才能从理论上加以解释.找出其原因, 进行必要的改进.做到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从而出色地完成实验准备。因此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 实验技术人员要掌握实验所属学科的专业知识, 精通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发扬勤奋不息、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与时俱进, 及时了解新技术、新方法, 充实自已, 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 合理计划充分准备
实验准备工作繁琐而复杂, 要做好各个层次的实验准备工作就必须合理计划, 并将其贯穿于实验准备的始终[3]。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每学期都有多种不同的实验, 因为学生专业不同, 其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也不同。实验准备人员在每学期末要按照下一学期上实验课学生的层次、实验内容以及教学进度, 结合实验室利用情况, 提前做好计划。列出所需物品 (包括器材、试剂、菌种、动物及标本) , 在现有的基础上, 本着稍有剩余为原则做出预算, 分别报送到主管部门进行预定与购买。在开课之前要全面检查维修实验室的门、窗、水、电, 对培养箱、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等仪器进行清洁与维护。试剂、药品、玻璃易碎易坏的物品要要提前领取, 超量预备, 避免实验准备不充分或不及时, 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 准备人员还要列出详细的实验准备流程表, 包括菌种复苏、高压灭菌、培养基制备等的具体时间, 使每次实验课都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
4 认真细致做好预实验
做好预实验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教学, 提高自身实验技术的关键[4]。通过预实验, 可以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及准备工作的要求, 对实验中的难点、疑点和注意事项充分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预实验不仅能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熟悉实验操作过程, 而且能够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或易出现的问题, 及时纠正, 为学生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提高学生实验的准确率和成功率。对于病原生物学实验来说, 大多数都要涉及到活的细菌、真菌或病毒, 在长期菌种的保存中, 可能会发生变异或传代过程中被污染。因此如果不做预试验, 在正式的实验课上就很难保证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 所以预试验一定要提前做、认真做,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 勤于交流团结协作
对于实验准备工作来说, 涉及的面较广, 工作极其繁杂, 要搞好各方面的关系, 才能保证实验准备的顺利完成。首先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并落实好, 特别是设备科、仪器维修中心、管理科、实验动物中心和教务科等, 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其次一起准备的老师之间要团结有爱, 相互配合, 分工协作, 意见尽量保持一致, 事事做到心中有数, 工作不重复, 不遗漏。更重要的是实验准备人员、实验教师要相互尊重, 经常保持沟通。实验技术人员应主动与教研室主任和实验教师联系, 确定确定实验开设的项目, 根据其制订实验课所需计划。在实验课开始前应将自己准备的情况向实验教师详细交代清楚, 如:实验中所用培养基、菌种、药敏纸片、试剂配备的浓度及具体实验操作中一些注意事项等。如有疑问及意见不统一时, 及时与带教教师沟通, 从而使实验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实验课中实验技术人员应到实验室了解查看学生的实验情况, 以检查自己实验准备工作的不足,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在课后还应积极协助实验教师完善和改进实验方法, 积极探讨改进实验方案, 完善实验准备工作。总之在实验教学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从容处理和解释出现的问题, 密切配合带教老师顺利完成实验教学。
综上所述, 病原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是实验技术和基本理论的结合,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实验准备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扬团队精神, 团结协作, 爱岗敬业, 勤奋进取。工作中加强计划性, 不打无把握之仗, 规范操作。只有在实验准备过程中不断积累、创新、总结经验,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刘利, 耿志辉, 李淑红.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9, 4 (7) :556, 484.
[2]顾福萍.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质量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5) :1584~1585.
[3]李玉卿, 韩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能忽略实验准备工作[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3) :468~469.
病原生物学 篇8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实现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培养目标,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实验课只有强化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 才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医学生的有菌和无菌意识, 使其学会消毒、灭菌的方法与途径, 树立无菌观念, 提高其无菌操作的技能, 以便将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要实现课程目标, 必须加强实验课的实践操作训练, 使学生由学会操作到熟练操作再到临床应用。在训练中要加强对操作过程的管理, 使学生形成标准化操作。因此, 探索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就成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对学生进行细菌接种操作的尝试性考核对提高学生对无菌观念的认识、提高无菌操作技能有重要意义。
现就我校实施的细菌接种操作的考核形式、方法、内容、结果等进行概括和小结, 探索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提高学生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1 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1.1 考核内容
将培养皿中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接种到另一只固体培养基上, 包括平板分区划线接种法和斜面接种法。
1.2 考核方法
教师在操作示教时, 边操作边讲解。将细菌的接种过程分解为多个操作动作, 赋予每个操作动作一定分值。观察学生细菌接种的操作过程, 记录接种结果, 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定分值, 综合评定最后得分。
在具体考核中因班级学生人数多, 教师逐一考核有难度,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3~4人, 每组指定一名组长。教师可以先培训和考核组长, 待组长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和评分标准后, 由组长考核组员, 教师巡视全班, 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集体纠正。
1.3 评分标准
细菌接种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见表1。
2 实施过程与结果
2.1 实施过程
2009年9月将该项考核方案在本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科4班进行实践。全班56人, 分成14个小组, 每小组4人, 小组平均得分情况见表2。
2.2 对考核结果的分析
在细菌接种操作中, 接种环用前、用后都要烧灼灭菌, 这需要学生有无菌观念。从菌种皿 (管) 中取细菌到接种皿 (管) 进行接种, 这需要3次无菌操作。取菌种时, 首先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菌种, 所以盖不能全开, 只开45°角左右;其次为了防止空气中的细菌污染环体上的细菌, 需要在酒精灯的外焰周围操作;再次将环体上的细菌种于培养基上时, 要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接种皿 (管) 。在学生操作中, 持接种环 (针) 姿势正确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 若用力过大在取细菌时就会将培养基挑起, 若在划线时将培养基表面刮破, 就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菌落的形成。若无菌操作做不好将使菌种皿 (管) 中的菌种和接种皿中所培养的细菌受污染, 而污染与否在次日观察实验结果时就能很清楚地看到。
临床医学专科4班该项实验的考核结果表明:学生操作中失误最多的是打开菌种皿 (管) 盖和打开接种皿 (管) 盖。正确的方法是左手持培养皿 (管) 于掌心, 将培养皿 (管) 一侧抵住弧口, 用拇指和食指打开盖子成45°角, 这个动作需要重复多次练习。其次失误较多的就是在接种过程中不能坚持在酒精灯的外焰周围无菌区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失误较多的是难把握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时用力的大小, 致使划破培养基。
3 考核的意义
考核细菌接种操作的理论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有菌、无菌观念。实际意义在于为微生物的后续实验做好操作准备, 如在实验“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中, 紫外线杀菌试验、药物敏感试验都需要先进行细菌的接种, “咽拭子法检查咽喉部位细菌的存在实验”中取分泌物需要无菌操作。长远意义在于对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时对预防和减少医院内感染、医源性传染具有永久的指导作用, 如医院里所用物品及器械哪些有菌, 哪些无菌, 需怎么处理;各种介入性检查和治疗怎样实现无菌操作等。
病原生物学 篇9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作为主讲教师,几乎没有交叉。在课程整合后,无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还是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共同面临一个问题,即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通过集体备课,自学讨论,听取有经验教师的理论课及实验课,共同参与实验课的准备、科研活动和再培训,使所有教师基本掌握了病原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胜任本门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在新任教师的遴选上,注重教师的临床背景和科研背景,使教学工作融会贯通。
二、教学纲要的编写
由于目前尚无一套可以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教材,而病原生物学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上只是简单的对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进行叠加,就失去了本门课整合的意义。针对如上问题,我们根据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重写编写病原生物学教学纲要。在延续传统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加强调本门课的临床观念,同时注重体现病原生物学的新观点和热点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作为病原生物的两大主体,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所引起的疾病均为感染性或感染相关性疾病,尤其在感染的途径、感染的组织器官和疾病转归等方面,存在诸多整合的切入点,可以更有效的强调本门课的临床观念。
根据教学纲要,在理论教学部分,所有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完成,即病原生物学概述和临床病原生物学。在概述部分主要讲述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生理、遗传、免疫及诊断与防治的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主体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临床病原生物学部分,以组织和器官为线索,从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入手,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包括:
( 1) 呼吸系统病原体: 分枝杆菌属、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吸虫、 粉螨等。
( 2) 消化系统病原体: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弧菌属、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肠道病毒属、肠道线虫( 如蛔虫和钩虫) 、绦虫( 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吸虫( 姜片吸虫等) 和原虫( 如贾第虫和隐孢子虫) 等。
( 3) 肝胆管病原体: 肝炎病毒、华支睾吸虫、血吸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等。
( 4) 脉管系统病原体: 丝虫、疟原虫和利什曼原虫等。
( 5) 神经系统病原体: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病毒、脑膜炎奈瑟菌、管圆线虫等。
( 6) 生殖系统病原体: 人乳头瘤病毒、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阴道毛滴虫和阴虱等。
( 7) 其他病原体: 经皮肤感染病原体、虫媒传播病原体、人兽共患病原体、机会致病病原体、可致畸病原体等。
此外,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在实验教学部分开展基础形态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课程改革和学时压缩等原因,教材中的一些篇幅在课堂上,无法开展讨论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PBL教学外,我们引入了微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当前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将课堂上未涉及的部分内容,制成微课视频,提供学生自学。微课的引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较传统的题目式作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五、面临的困难
在上述探索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课程整合推行需要宏观调控。在现有的制度下,课程的整合涉及到机构的调整,权利的再分配,甚至触及到教师的个人利益。因此,要完善课程重组,避免新矛盾和冲突的出现,主管部门必须在制度上给与调控。 其次,教师素质需要提高。教师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的主体。在新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器官系统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器官系统整合教学理念。这就给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临床背景,又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六、结语
病原生物学 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多媒体教室, 配有电脑、大型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1.1.2 以本科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 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制作发行的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1.2 对象
中西医结合专业2001级四个班, 1、2班112人, 3、4班108人, 共220人, 均为初中毕业生, 随机分班, 学生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
1.3 方法
由同一教师授课, 其中1、2班以中专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3、4班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 辅助以挂图、图片等进行教学。
1.4 教学效果的评估
1.4.1 考试成绩分析
由非任课教师根据教材、教学大纲命题,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同一时间进行考试, 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1.4.2 问卷调查分析
由教师列出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项目并打印出表格, 学生无记名填写, 收集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考试成绩
见表1。
2.2 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2。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由教师列出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项目并打印出表格, 学生无记名填写, 收集进行统计学处理。调查结果见表2。
3讨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特别是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教师在讲授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病原生物图片进行处理、讲解, 将只可想象不能直观的形态结构或过程视觉化, 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有较清晰的理解。教师不但可以节约每次课前重复的教学准备时间, 还可以把从板书以及其他节约出来的时间尽可能用在讲解上。重点内容和思考题给学生列出, 并重点讲解。同时课件内容具有重复性, 学生不必担心笔记遗漏, 可专心听讲。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意调出已经讲过的内容, 起到学生复习和记忆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上传至网络供学生课后学习使用。而传统教学方法不易做到这些, 从而可能会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在创作出质量良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前提下, 根据具体情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教学之中, 利于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教学质量。
3.1 应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开发
建立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新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 把教师的讲授、标本图片和动画画面有机地组合, 并结合临床病例和思考题组织讨论。学生根据计算机处理的实图、结合镜下标本观察进行填图, 从而提高了学生识别病原生物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联系临床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 应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3.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
3.2.1 优化了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师的板书依赖较强, 上课只顾记笔记, 而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同时, 由于病原生物学属形态学科, 每次讲授课需要大量的挂图, 而且都不是实图,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 随着高校扩招, 上课教室越来越大,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板书的缺陷更加明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不但可以节约每次课前重复的教学准备时间, 还可以把从板书以及其他节约出来的时间尽可能用在讲解上。重点内容和思考题给学生列出, 并重点讲解。同时课件内容具有重复性, 学生不必担心笔记遗漏, 可专心听讲。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调出已经讲过的内容, 起到学生复习和记忆的作用。
3.2.2 改善了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受到生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病原生物学为一门形态学科, 对学生的要求是让他们掌握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生活史和致病的特点。教师在讲授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实物图片进行处理, 将只可想象不能直观的结构或过程视觉化, 使学生对每种病原生物有较清晰的理解。同时, 使学生在未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各种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上实验课时学生对镜下形态和大体标本不再陌生, 大大地提高了观察速度和效率。表1显示:在名词解释部分中1、2班、3、4班的学生得分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1、2、3、4班的同学都对教师要求的概念部分掌握较好;而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中1、2班的学生得分情况显著好于3、4班, (P<0.01) 。这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其作用是肯定的。表2显示:42.4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比普通教学方法好, 40.55%的学生认为较好, 而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肯定。可见多媒体教学方法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
3.2.3 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师通过研制课件, 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的运用,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 制作多媒体课件, 每个教师必须要查找大量的书刊和资料, 并进行总结和概括。随着科学的发达, 对病原生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可使教师对课件进行不断地更新, 通过这个过程, 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3.3.1 和实物标本有机结合
多媒体中储存大量图像资料, 在讲授理论课中起到了比较直观的作用。但是, 无论多好的图像都不能替代实物。为了让学生掌握最真实、最具体的病原生物形态特点, 一定要和实物标本有机结合。
3.3.2 选用多媒体课件时对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
有些专业的学生主要掌握人体病原生物的基本知识, 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或临床学习中难以观察到的病例、标本等最新的资料, 以及现代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使他们在未步入社会前便对某些特殊的寄生虫病有所认识和了解。
3.3.3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实用性
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指导思想应遵循三性 (内容科学性、程序实用性、表达简明性) 、三防 (内容脱离教材大纲、制作样式新颖花哨、方法违背教学规律) , 一味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喧宾夺主, 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必须把多种媒体引入, 最好依次展示, 给人清晰、有序的感觉。
3.3.4 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节奏
多媒体课件知识容量大, 多方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教师使用课件上课时宜慢不宜快, 重点应突出, 每张幻灯片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尽量使学生能完成记录。若操作时速度太快, 容易使学生出现疲劳现象, 效果反而不佳。
摘要:把基本情况相似的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病原生物学教学。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后, 分析、比较, 以探索二者教学效果的优劣。
病原生物学 篇11
关键词:PBL法;教学改革;病原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R37-4
病原生物学是由医学微生物学及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成,它是医学院校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重要基础课程,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再加上病原生物学各论部分内容庞杂、格调近似,若不结合临床实际,只是在教科书上纸上谈兵,学生对这门课程就容易失去兴趣,从而产生畏难甚至厌学心理。再者,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培养更多地应用技术类的医学高材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校转型的道路上就像一道屏障,起到了阻碍作用。这就需要在临床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教学方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1]并逐渐在全球推广应用,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认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完全不同,其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PBL强调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已广泛应用,但在国内教学领域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若将病案分析为中心的PBL教学法运用到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及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准备工作
1.1 教学大纲的调整:为了适应 PBL 教学的需要, 需对传统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根据病原生物学教学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基本理论概述、以系统问题为基础各论讨论及以需求讲座为补充的形式,将授予式学习、形成式学习和转化式学习有机地联系一起。课程设置如下: ①授予式讲课: 病原生物学基本原理授课; ②形成式以问题为基础案例分析: 各论的PBL案例分析讨论及非讨论内容的授课; ③转化式以学生需求讲座: 病原体的耐药性、医院内感染讲座。
1.2 PBL病例的编写:结合病原生物学理论学习中的教学重点和临床上由病原生物所引起的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为学习重点, 编写几篇隐含有大量鉴别诊断信息的病例[3]。这些案例要分别从消化道、肝脏、呼吸道病原体入手, 对容易引起消化道、肝脏、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做系统总结。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设计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1.3 授课教师的培训:在教研室范围内选拔几位年轻且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PBL分组讨论的负责教师, 由曾观摩过 PBL 教学的资深教师带领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出每个病例后的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的引导性思维方式、相关知识、学习要点等,以确保PBL教学的顺利实施。此外,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应及时地在集体备课中反馈出来,并将讨论结果补充在教案中,以不断完善教案的编写,提高PBL教学的效果。
2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要建立专业的病原生物学网络学习平台,老师课前一周在网络课堂上发布临床病例及问题,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知识,自学总结,学生根据分组(可自由组合、约8人一组)进行病例讨论准备,并做好讨论提纲的PPT。在教学课程中,先由组长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组长或其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困难、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教学中的理解方面的困难。另外,还通过布置作业来促进教学成效,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疾病信息,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答疑,教授学生从更多的途径和更广阔的范围对病例相关的专业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课程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重点和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可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再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做出评定。
3 建立合理地质量评价体系 为更好的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建立的病原生物学网络学习平台上,除了基本授课内容外还布置了课后作业及网络测验题,随时对学生进行网络辅导和答疑,定期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考评、检查。同时,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此外,课堂小组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堂小测验等也计入总成绩。
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可以随机从开设病原生物学课程的临床班级抽取几个班级进行 PBL教学, 另外班级进行传统教学来评价 PBL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学结束后采用期末考试和教学效果自评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期末考试的试卷满分100分,并额外增加一道附加题,以病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不计入总分。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病原生物學课程 PBL教学模式在连续三年的探索中都能得出PBL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我们则需要借鉴其它高校的先进模式来完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来总结出适合我校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 Tamblyn RM. The portable patient problem pack: a problem -based learning unit[J].J Med Educ,1977,52 ( 12) :10021004.
[2] Kilroy DA. Problem based learning[J].Emerg Med J,2004, 21 ( 4) :411-413.
[3]王继春,郑兰艳,史俊岩等.病原生物学PBL模拟病例的设计.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1): 181?184.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篇12
国内外对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很多研究, 主要是: (1) 温度、湿度、p H值、光照、叶面物质、药剂、营养等对孢子萌发的影响[1~2]。得出的结论是,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30℃, p H值范围广;湿度≥81%以上有利于孢子萌发, 随着湿度的增加, 其萌发率增高;营养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2) 玉米生育期、品种等对病斑潜育扩展越冬影响和寄主抗侵染能力及化肥对它的影响[3]。得出的结论是, 病害潜育期较长, 潜育期随玉米生育期推进而增加, 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增加, 其抗侵染能力逐渐增强;施用氮、磷、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玉米的抗侵染能力。 (3) 光照、保湿时间、温度、病斑长度、化肥对病斑产孢的影响[4]。得出的结论是, 保湿时间越长, 病斑产孢越多;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玉米灰斑病病斑产孢。 (4) 各种环境条件、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5~7]。得出的结论是, 灰斑病菌对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其次是蔗糖、果糖和木糖;对大分子有机物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表现出明显差异, 菌丝生长对氮源的需求尤为重要, 在无氮源与有氮源条件下生长, 差异显著。
2 研究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目的和意义
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它对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病原菌的变异、致病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详细观察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旨在为其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为病害预测及人为控制[9~11]病菌产孢、孢子飞散提供基础性资料。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试验材料见表1。
3.2 方法
3.2.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玉米灰斑病尾孢菌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率。
(1)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将新配成的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倒入培养皿中, 在10, 15, 20, 25, 30℃不同温度的温箱内培养, 每个处理3次重复, 每次重复观察50个视野, 检查分生孢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并记录、计算孢子萌发率。
(2) p 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用无菌的浓度为1 mol/L的Na OH溶液和HCl溶液分别配置p H值为4, 6, 8, 10的缓冲溶液, 以清水为对照, 并按照3.2.1 (1) 的方法观察比较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率。
(3) 不同光照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设置全光照、全黑暗、12 h光照与12 h黑暗交替、8 h光照与16 h黑暗交替, 16 h光照与8 h黑暗交替的环境, 并按照3.2.1 (1) 的方法观察比较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率。
(4) 不同的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供试碳源为蔗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4种不同碳源, 以清水作对照, 按照3.2.1 (1) 的方法观察比较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率。
(5) 不同的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供试氮源分别为氯化铵、硫酸铵、硝酸氨、L-天门冬氨酸、L-赖氨酸共5种, 以清水作对照, 按照3.2.1 (1) 的方法观察比较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率。
(6) 不同孢子密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按照3.2.1 (1) 的方法, 在10倍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孢子密度, 比较每个视野500个孢子和每个视野7个孢子时的孢子萌发率。
(7)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用蒸馏水配置分生孢子悬浮液, 分别置于45, 50, 55℃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10 min, 然后取出、置于冷水中冷却后, 将上述孢子悬浮液滴在玻片上, 在25℃条件下保湿培养24 h, 镜检其萌发率, 确定孢子的致死温度。
3.2.2 病斑产孢
(1) 病斑大小与病斑产孢的关系。采集带有病斑的叶片, 按不同大小的病斑剪成1.0 cm×1.0 cm的叶块, 洗去病斑上的孢子和孢囊梗, 置于培养皿中保湿, 于25℃温箱中培养24 h, 检查记录每个处理病斑的产孢数量。
(2) 温度与病斑产孢的关系。采集带有病斑的叶片, 剪成1.0cm×1.0cm的叶块, 洗去病斑上的孢子和孢囊梗, 分别置于10, 15, 20, 25, 30℃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保湿培养, 24h后镜检。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4.1.1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见图1。
图1结果表明, 尾孢菌分别在10, 15, 20, 25, 30℃温度条件下培养, 24 h后其萌发率分别为18.2%, 51.1%, 70.6%, 95.0%, 80.5%。可见分生孢子在10℃~30℃都能萌发, 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 25℃时的萌发率最高达95.0%。
4.1.2 p 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p 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见图2。
图2结果表明, 尾孢菌在p H值为4, 6, 8, 10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率分别为86.6%, 86.8%, 86.4%, 81.4%, 可见分生孢子在p H值为4~10都能萌发, 适宜萌发的p H值为4~8。
4.1.3 不同光照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见表2。
表2试验结果表明, 8 h光照、16 h黑暗时的孢子萌发率最高, 为93.4%;连续光照时, 孢子萌发率最低, 为75.1%。5种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4.1.4 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见表3。
表3试验结果表明, 尾孢菌在供试碳源营养液中均可萌发, 其中在葡萄糖中的萌发率最高, 为87.5%;其次是果糖、蔗糖;麦芽糖中的萌发率最差为75.5%。无显著性差异。
4.1.5 不同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见表4。
表4试验结果表明, 尾孢菌在供试的氮源营养中的萌发率都很低, 或者不萌发。其中在L-赖氨酸中的萌发率最高为19.4%, 在氯化铵中不萌发。
4.1.6 不同孢子密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孢子密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见表5。
表5试验结果表明, 孢子密度大时的萌发率要明显低于孢子密度小时的孢子萌发率。
4.1.7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见表6。
表6试验结果表明, 分生孢子在3种温度下分别处理10 min, 经培养, 孢子在45℃都能萌发;在50℃时的萌发率低, 为25.7%;在55℃不萌发, 说明其致死温度为55℃。
4.2 病斑产孢研究结果
4.2.1 病斑大小与产孢的关系
病斑大小与产孢的关系见表7。
表7试验结果表明, 病斑0.8 cm时的产孢量最少, 病斑2.0 cm时的产孢量最多。
4.2.2 温度与病斑产孢的关系
不同温度与病斑产孢的关系见图3。
图3试验结果表明, 尾孢菌在10℃~15℃不能产孢, 在20℃~30℃均能产孢, 最适宜病斑的产孢温度为25℃, 25℃时产孢量最高, 平均每个视野孢子数为4.16个。
5 结论
(1)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尾孢菌在10℃~30℃都能萌发, 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 25℃时的萌发率达95.0%。尾孢菌在p H值为4~10都能萌发, 适宜萌发的p H值为6~8。孢子密度大时的萌发率要明显低于孢子密度小时的孢子萌发率。分生孢子在3个温度下处理10 min, 经培养, 孢子在45℃都萌发, 在50℃萌发率为25.7%, 在55℃不萌发, 说明致死温度为55℃。
8 h光照、16 h黑暗交替时的孢子萌发率最高, 为93.4%;连续光照时的孢子萌发率最低, 为75.1%。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的5种处理无显著差异。
尾孢菌在供试碳源营养液中均可萌发, 其中在葡萄糖中的萌发率最高, 为87.5%;其次是果糖、蔗糖;在麦芽糖中的萌发最差, 萌发率为75.5%。尾孢菌在供试的氮源营养中的萌发率都很低, 或者不萌发, 其中在L-赖氨酸中的萌发率最高为19.4%, 在氯化铵中不萌发。
(2) 玉米灰斑病病斑产孢的研究表明, 病斑大小与产孢量有关系, 病斑0.8 cm的产孢量最少, 为1.63个/视野;病斑2.0 cm时的产孢量最多, 为4.93个/视野。尾孢菌在10℃~15℃不能产孢, 20℃~30℃均能产孢, 病斑产孢最适宜的温度为25℃, 25℃时产孢量最高, 平均每个视野孢子数为4.16个。
摘要:系统研究了玉米灰斑病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尾孢菌分生孢子在10℃30℃都能萌发, 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 25℃时的萌发率达95.0%。分生孢子在pH值为410的条件下都能萌发, 适宜pH值为68。孢子密度大时的萌发率要明显低于孢子密度小时的萌发率。致死温度为55℃, 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尾孢菌在供试碳源营养液中均可萌发, 其中在葡萄糖中的萌发率最高, 麦芽糖中的萌发率最低;尾孢菌在供试的氮源营养液中的萌发率都很低, 或者不萌发。玉米灰斑病病斑产孢的研究结果表明, 病斑0.8 cm时的产孢量最少, 病斑2.0 cm时的产孢量最多。尾孢菌在低于20℃时病斑不能产孢, 20℃30℃时病斑均能产孢, 最适宜的病斑产孢温度为25℃。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尾孢属,孢子萌发,病斑产孢
参考文献
[1]张益先, 吕国忠, 梁景颐, 等.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4) :292-295.
[2]吕国忠, 王芳, 王翠萍, 等.玉米灰斑病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9 (4) :346-349.
[3]马德良, 汪旭, 韩静菲, 等.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Ⅰ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 (2) :123-127.
[4]汪旭, 侯大鹏, 马德良, 等.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Ⅱ病斑产孢和孢子飞散[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 (3) :262-266.
[5]艾薇, 余丽.玉米灰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保山师专学报, 2008, 27 (5) :55-58.
[6]孙成韬, 张丽颖, 王金君, 等.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 2007, 15 (2) :133-136.
[7]李富华, 吴炯波, 王玉涛.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 问题与展望[J].玉米科学, 2005, 13 (3) :117-121.
[8]王桂清, 高增贵, 吕国忠, 等.环境条件对玉米灰斑病菌生长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 2004 (6) :17-20.
[9]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0]董余皋.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病原生物学】推荐阅读:
病原生物06-11
病原微生物学09-22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10-23
上海交大《病原生物学》33集教学视频08-03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06-1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10-21
病原分析06-17
病原特点09-03
病原研究09-07
病原与诊断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