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常态下信贷风险(精选6篇)
金融新常态下信贷风险 篇1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无疑给各大经济主体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由于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 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 早已习惯于经济迅速发展下的高投资和高生产的情况的各大经济主体,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出现了不适应状况。新常态甚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其中对习惯于旧常态的银行业冲击更大, 尤其是信贷风险。
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信贷风险增大, 不良贷款开始急剧暴露, 截至2014年3季度末,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16%, 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这是由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前高投资以及超额货币供给催生的企业的高负债经营现象, 一旦经济回归新常态, 风险立即开始急剧暴露。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包括房地产、建材和能源等行业的不景气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而商业银行投向这些领域的贷款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威胁较大。加上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脱媒化等都给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加剧了其信贷风险。面对经济新常态, 商业银行必须清醒地认识所产生的信贷风险, 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管理信贷风险, 这就必须深刻理解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本文就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模型推导, 得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分析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与利率市场化等新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研究这些有助于丰富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理论,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 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分析
信贷市场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利率选择效应。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较高时, 一些优质客户可能因无法承担高额利率而退出借贷市场, 反而劣质客户会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长此以往, 会产生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现象, 导致一定利率水平下商业银行产生信贷错配现象, 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甚至导致其亏损。
(一) 逆向选择
针对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利率选择效应, 根据相关数理模型进行推导。一般商业银行的贷款合同中的利率公式为:
其中ri表示贷款合同利率;r0表示理想情况下无风险的利率;di表示贷款合同违约率。由于借贷市场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 商业银行一般只知道贷款合同的平均违约率d0。上述公式此时可变化为:
假设借款企业有一个投资项目, 投资的风险设为α, 期望总收益设为R, 此时的收益分布函数为F (R, α) , 对应的密度函数为 (fR, α) 。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相同时, α越大意味着该项目的投资风险越大。令α1>α2, 设贷款合同的利率为r且r≥0, 如果, 则有表示风险越大, 其收益也越高。
另外假设借款企业的借款资金数额为β, 贷款抵押额度为C, 利润为π,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为R’。当C+R≥β (1+r) 时, 企业能够正常还款, 此时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 (R, r) =max[R- (1+r) β, -C], 这里∏ (R, r) 是R的凹函数。
当R≤ (1+r) β-C, 有∏ (R, r) =-C。
当R≥ (1+r) β, 有∏ (R, r) =R- (1+r) β。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函数为:
R’ (R, r) =min[R+C, (1+r) β], 这里R’ (R, r) 是R的凸函数。
当R≤ (1+r) β-C, 有R’ (R, r) =R+C。
当R≥ (1+r) β, 有R’ (R, r) = (1+r) β。
假设借款企业从商业银行借到的信贷资金刚好能使项目正常运转, 所有项目的借款数额相同, 且分布函数也是相同的。可以推理得到企业的收益函数R为凹函数, 此时企业的期望利润随着α的增加而增加。当企业的期望利润为零时,
当时, 企业才愿意进行贷款, 用对r进行微分得,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和r变化方向相同, r越大, 随之增大。商业银行的期望贷款收益是风险的减函数, 即当增加时, R’ (R, r) 会减少。因此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时, 商业银行的收益会随之增加。但当利率较高时, 也会产生明显的利率选择效应, 即风险临界值会增加, 促使贷款收益减少。当风险临界值达到一定值时, 贷款利率提升所带来的逆向选择效应超过其利率提升所带来的收入效应, 此时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剧。
(二) 道德风险
1. 借款方的道德风险
借款方为获取商业银行贷款, 很可能对自己的借款动机、经营情况、利润等进行隐瞒和夸大, 甚至造假、贿赂银行客户经理和许诺愿意接受银行的高利率进行诱导等。而商业银行也愿意将信贷资金借给这些企业, 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往往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 造成一些优质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产生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体来说: (1) 在签订信贷合约之前, 借贷企业为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 可能会对商业银行故意隐瞒自身资金实力、盈利水平和经营状况, 甚至提供虚假验资报告等, 希望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贷款金额。这种情形可能会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风险高于观察到的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更多采用贷款抵押这一防范措施,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但由于抵押品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当借款方的道德风险发生后, 抵押品的价值无法补偿贷款的损失, 银行的不良资产也随之产生了。 (2) 在签订信贷合约之后, 借贷企业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 很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资金使用方向, 将信贷资金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领域, 不采用相关的风险规避措施, 这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即使商业银行对借款方的上述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往往也很难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
2. 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委托—代理结构, 商业银行股东将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 但往往会容易出现银行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不一致现象, 即代理人为一己私利将信贷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等一系列道德风险问题, 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结构会更加凸显商业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内部自上而下是一种垂直管理关系, 委托人是银行行长, 其目标是统筹实现风险最小情况下效益最大化。代理人是银行信贷员, 其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由于委托人行长和代理人行长可能会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情况, 在实际的信贷过程中, 行长只能根据信贷员提供的信息资料来制定决策与目标, 无法具体了解信贷员工作的全部。对于信贷风险程度大多往往依靠信贷员自身的主观判断和相关的硬性指标来决定。在实际的信贷活动中, 信贷员可能会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 虚报授信材料、收受贿赂、监督失职等, 这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剧。
三、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一)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平等、开放、合作”的网络理念渗透到传统金融业后衍生的产物, 具备一些传统金融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也促使着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进程大大加快。
互联网金融在时间、空间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地位也渐渐受到挤压, 很多业务的市场份额也逐渐缩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垄断势力在逐渐缩小, 竞争氛围更加浓烈, 金融市场也更具有活力。具体来讲, 互联网金融主要对银行的各类中介业务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
商业银行主要承担资金的储存、贷款、支付和汇兑的职能, 在信息闭塞的条件下, 是借贷双方共同信任的中介平台, 能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而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使得整个市场信息透明化, 借贷双方都能通过网络记录的信息来考察对方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这种情况下, 很多资金的融通则可以绕过银行, 由借贷双方直接交易, 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量也随之下降, 利润降低。
从外部环境看, 国家政府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已对多家互联网企业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势力进一步削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 金融市场的竞争因此会逐步增加, 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是间接的, 其作用方向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互联网金融所挤占的业务在银行总体业务中只占少量份额, 主要是小额信贷和小额存储业务方面。同时互联网企业也承担了这一类业务的信贷风险, 不过与银行相比, 风险程度因互联网信息优势有所降低。从这一点看, 商业银行的总体信贷风险被分散降低。另外,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流行也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效仿和变革。在此过程中, 商业银行可能会为了抢占市场, 提高业绩而降低信贷门槛, 信用风险也随之提高。
(二)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 中央银行不再对利率水平进行控制, 只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手段来间接调控利率。即政府放开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转而将利率水平的变化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商业银行信贷膨胀
在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 政府一直对利率进行管制, 造成资金价格被严重低估;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 利率很可能会升高, 并且呈现多变的情况, 这使得一直处于管制状态的商业银行对于新的变化很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过去的商业银行一般按照绝对风险程度来选择项目和客户, 实施所谓的优质大项目和大客户战略, 然而这一战略在改革之后, 其贡献度明显降低。相比之下, 中小企业、房地产及证券业等高风险行业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会, 加之缺乏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评估相关风险。商业银行很可能为了短期利益一时难以把握, 迅速刺激信贷膨胀, 进而将信贷资金借给那些还款能力相对较弱, 易受经济冲击的行业或企业, 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抵抗经济动荡的能力减弱。一旦经济危机出现, 这些行业或企业出现还贷危机, 将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 增加贷款定价风险
首先, 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在实际的信贷定价过程中, 借款人比商业银行更了解自身的风险状况, 而商业银行对此往往是很难精确判断的, 因而高风险的贷款很可能难以获得高收益作为补偿。其次, 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或长期与短期存贷利差出现波动幅度不一致情况时, 都会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再次,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加强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这使得利率很可能受到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 进而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
3. 缩窄存贷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 将会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间存贷领域的竞争, 进而导致存款利率上升, 贷款利率下降, 资金成本增加等。作为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存贷利差将会明显缩窄。
(三)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指由于资本市场日益深化和扩大, 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绕开银行等中介机构直接开展筹融资交易的现象, 即所谓的金融去中介化。金融脱媒在各个国家的产生原因、作用机理及表现各不相同, 却具有共同的政策性、关联性、渐进性及动态性等典型特征。尽管金融脱媒具有优化银行业务结构, 增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等积极作用。但不得不指出其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尤其是信贷风险。具体来说:
1. 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降低。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股本、存款负债和同业拆借。存款负债是商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而金融脱媒在分流商业银行存款的同时, 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减少, 对其稳健性经营提出了巨大挑战。
2. 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面临挑战。
目前贷款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而金融脱媒的出现将会大大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 会使得更多的企业摆脱对银行贷款融资的过度依赖。因此, 银行传统的资金运用方式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
金融脱媒会从总量效应、成本效应和价格效应三个方面来消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总量效应来说, 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较之市场利率不具有竞争优势, 在金融脱媒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增长必将会受到抑制, 不利于其盈利增长就成本效应来说, 金融脱媒造成商业银行大量优质客户纷纷脱离银行转向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 这样在银行贷款客户群中, 信用水平较高的客户占比必将下降, 其资产质量也将下降, 风险成本加大, 盈利能力被进一步削弱;就价格效应来说,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 存贷款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也将逐步市场化, 金融脱媒将会使得银行利差空间逐步收窄, 不利于其盈利能力的提升。
4. 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管理难度。
金融脱媒的出现, 使得商业银行的大型优质客户被资木市场分流, 这样一来, 银行贷款客户群中, 信用水平次优、一般甚至较低的客户占比将会有所上升, 这些客户群的信用风险要比优质客户群大很多, 无论是贷前的审批, 还是贷后的监督、管理以及回收, 银行都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贷款的回收也可能并不顺利, 从而造成银行不良贷款, 侵蚀银行资本金。另外, 金融脱媒的加剧将会加大市场波动, 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将会使得银行融资成本频繁变动, 加大贷款定价风险。简言之, 金融脱媒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 更加大了银行风险的管理难度。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新的经济形式对早已习惯于旧常态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 尤其是信贷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 深刻理解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 分析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 对于新常态视角下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信贷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利率选择效应进行模型推导, 得出信贷利率过高, 会产生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现象和信贷错配问题, 进而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分析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等新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研究指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是间接的, 其作用方向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会挤占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和小额存储等方面业务, 影响其利润收入, 加剧其信贷风险;利率市场化则从刺激商业银行信贷膨胀、增加贷款定价风险和缩窄存贷利差三个方面来加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金融脱媒虽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会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资金运用面临的挑战、降低盈利能力及增加风险管理难度四个方面来加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关键词:新常态,信贷风险,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
新常态下金融风险不可不防 篇2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这既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同时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银监会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23亿元,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的水平。其中,二季度不良贷款单季增幅为483亿元,虽然略低于一季度的540亿元,但仍处于近年来高位。随着不良贷款余额的较快增长,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较2013年末增长0.08个百分点。
虽然6944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可控,但不良贷款增速却令人忧虑。上半年银行激增1 02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规模,这充分证明银行资产质量受损速率在加快。当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不良资产的关注,还应该对银行关注类贷款的增长规模保持高度警惕。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为1.64万亿元,占整个贷款比例的2.55%,较一季度末上升0.05%。
现在的要害问题是,表面上银行拥有充足的拨备资金应对经济放缓,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假象。为了保证充足的拔备资金,银行可以通过核销人为压低不良贷款率,向自身的投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资产以降低不良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贷款。银行还可以以贷新还旧方式掩盖不良贷款率的增长。除此,近年来银行业的非标债权业务发展迅速,通过借道同业、借道理财、借道信托、借道投资、借道委托贷款等方式,将原来在表内核算的贷款业务转为表外业务或其他非信贷资产,但其最终借款人的风险暴露并没有真正转移到银行体系以外,或者只是转移了一部分。
这些都是隐藏的金融“非典”病毒,一旦暴发并扩散开来,必将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为此,银监会高层领导已多次要求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核销。7月份以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副主席阎庆民和王兆星曾分别要求银行业要加快不良资产核销的进程,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
然而,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只是化解已经形成的风险的一种办法,且具有滞后性。关键是要加强在途风险的控制。一笔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只是按约定时点收本收息,而是要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就要立即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但现在的银行系统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对此有专家认为,原因在于风险管控技术和流程不完善,无法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风险信息不对称,日趋标准化的风控流程,与不断变换的风险敏感点难以兼容,客观上致使银行难以有效克服系统性漏洞,导致在途风控体系难以准确有效识辨风险的概率分布。为了弥补这一敞口风险,银行系统依然以传统的方式,采用抵押和担保增信等手段。殊不知,这加剧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联动性。作为抵押、质押品的不动产,并非都是无风险的不动产,即便是黄金,也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涨涨跌跌。
金融新常态下信贷风险 篇3
一、银行面临的经济新常态概述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 各国经济增速下滑, 增长动力不足, 复苏进程不一, 债务风险上升, 经济发展上表现出除结构性失衡, 商业环境不断变化, 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相应变化, 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增加, 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初期, 经济机构转型发展暴露出一些列短期存在的问题, 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 人口老龄化加速, 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下降, 产能过剩, 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下降, 结传统的比较优势削弱, 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后发追赶空间缩小, 越来越多的产业接近世界技术前沿。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造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强。外向型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难以为继。随之而来的是银行金融业不良贷款不断增加, 监管要求更加细致、更加严格, 资本约束强化, 高杠杆率受到制约。
二、银行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问题
在传统银行业, 信贷投放即等于收益或利润, 但在经济新常态下, 单纯的以规模取胜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或者说已一去不返了, 当前并不是资产规模越大就越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长期的发展经验表明, 银行的不良贷款与银行的粗放的经营规模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 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率随着银行粗放型规模增长同步剧增, 银行面对巨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
过去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过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行业与房地产行业的倾向, 对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支持不足。单独依靠少数领域、行业的做法给银行带来了潜在的较大风险。众多落后产能和行业在经济转型期将被淘汰, 在营销中也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以我行信贷政策为导向, 瞄准我行行业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和优质客户。随着传统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逐渐显露疲态, 及时调整业务的产业结构, 银行业须未雨绸缪, 逐步降低对传统产业,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积极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 同时, 客户的现金流是可支配用于还款的, 否则, 贷款风险还是无法化解。顺应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为银行业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三、加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是强化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定期开展不良贷款客户会诊工作, 对不良贷款进行逐户会诊, 研究制定新的处置预案。综合运用多种清收处置方式, 积极推进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进度。切实加强呆账核销工作。加强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和清收处置工作。对账销案存资产的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清理工作, 有效推动账销案存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收工作。重点是要把1000万元以上大户作为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的突破口, 采取“先易后难, 逐个突破”的方法, 逐户攻坚。
二是完善资产质量考核机制。要让考核办法更加合理、更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处置专项考核办法, 明确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处置奖惩具体措施。
三是强化与法院和政府的沟通。定期组织召开胜诉案件执行分析会诊会议, 对胜诉并已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 明确胜诉执行案件的具体应对措施, 力争改变胜诉案件执行率偏低现状;召开胜诉案件执行座谈会, 加快胜诉执行案件执行处置速度。加强与地方政府等的协调联系, 积极反映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及时向法院提供可供执行的资产线索;积极跟踪法院的执行动态, 并督促法院加大执行力度, 推动押品的评估和拍卖工作。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 保持良好的银法合作关系, 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有效推动胜诉案件执行进度。
四是增强主、被诉案件管理。认真做好存量案件的补录工作, 使案件管理全面纳入系统。为了提升执结率, 定期组织召开会议, 增强依法清收不良资产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明确胜诉案件执行难是摆在该行面前的严峻问题, 需要专业人员攻坚克难, 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措施突破胜诉执行瓶颈。
五是健全基础管理各环节工作。提前介入纠纷处理, 积极化解被诉风险, 重视诉前准备工作, 接到应诉通知书后24小时之内向上级汇报, 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 争取业务技术上得支持与帮助, 同时积极搜查保存证据, 组织尽可能详实的证据材料, 并提出可行的应诉方案, 上报上级审批, 有针对性开展应诉维权, 最大限度维护我行权益。充分发挥诉讼案件系统的统计和汇总功能, 及时、准确录入案件信息, 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六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平台作用, 提高委员会运作效率。每季度召开一次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 根据工作需要, 召开专题会议, 确保全年工作有序进行。着力提高风险报告质量。按季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报告, 适时编制专题风险报告。不断拓宽专题风险管理报告领域。加强工作指导, 提高各部门对专题风险管理报告重要性的新认识。
七是加强风险量化分析的作用。规范内部评级管理, 着力提升内部评级审查审批质量。通过对评级的验证审查, 强调客户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录入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评级调查人员须按照监管要求和总行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尽职调查职责, 认真收集、整理和核实所需资料信息, 建立客户档案, 全面、客观、公正调查和反映客户资信情况, 客观提出评级方案, 为评级审查审批人员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资料和信息, 并对调查资料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进一步加强量化指标监测分析, 提高内评成果的应用。
八是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员工培训, 不断熟悉财务经济、金融、法律、会计、信贷等方面的知识和制度规定。
参考文献
[1]陈跃峰, 吴振意, 叶超.农发行信贷精细化管理的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3 (02) .
[2]熊彤, 熊建国.浅谈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J].金融与经济.2009 (08) .
[3]李珊.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7 (05) .
金融新常态下信贷风险 篇4
1 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及原因分析
最近这几年,“经济新常态”这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电视、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一词。
“经济新常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于中国来说,导致“经济新常态”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几点。第一,是国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但其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处于调整的时期。去年一年,全球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增加。但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市场依旧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现在,非经济因素,例如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等,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逐渐加大;第二,是国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也会增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包括区域性、系统性等。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防控这些具有明显特征的风险将成为影响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导致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国内因素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比例的失调使得人工成本加大。其次,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一直在下降,一些传统行业的优势逐渐被弱化。最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越来越大。现在,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存在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发展战略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需要遵循下述的原则。第一,要改变需求结构。以往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以满足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为主。以后则应以满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主;第二,要改变消费结构。以往我国的消费是以衣食住行等为主,以后则应提高消费的水平,满足高端消费的需求;第三,要改变投资结构。以往我国都是将重工业等传统产业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以后则应以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要的投资对象;第四,要改变区域结构。以往我国重点发展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以后则应将发展的重心向中西部、环渤海等地区转移,平衡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五,要改变城乡结构。以往的城乡结构采用的是二元结构,以后则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对城乡发展方向进行统筹安排。
2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2.1 建立金融行业自律机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不太成熟,也无法起到监管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必须要完善现有的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行业自律制度。同时,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还应加强和法定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配合法定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
2.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内部治理机构,同时还应明确该机构的职责范围。金融内部治理机构应独立存在,采用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有自己内部的风险监控、评价系统。
2.3 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包括多种形式,下文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监督方式。第一,是中介结构,例如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的作用,应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确保其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第二,是媒体监督。媒体监督还是比较有效的,应充分利用媒体的曝光功能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第三,是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等,他们参与到金融行业中,金融行业发展的情况和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关。因此,相比于其他人来说,他们更加关心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2.4 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监管的目标。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不仅是要保证金融行业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金融行业运行的效率。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必须要融入安全与效率两种理念,在确保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还应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金融行业防控风险的能力。其次,要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中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变化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因此,必须要根据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废除、修改等。同时,还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新的法律法规。最后,要加强对退出机制的重视。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以后,相关的监管机构应有权要求这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
2.5 加强对涉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到我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这些外资金融机构也会对我国的金融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这些涉外和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第一,要和外资金融机构所属国家签订双边和多边协议,加强对国外金融机构的监管;第二,要对国外金融机构进行资信等级评审;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对国外金融机构监管的权威性。对于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我国金融机构同样要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摘要:我国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杠杆,另一方面是泡沫化。想要彻底消除各类风险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是需要长期的努力的。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是多方面的,在金融系统运行中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防控策略,促进金融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系统,运行风险,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岷峰,虞鹏飞.“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存对策[J].企业研究,2014,20:48-55.
[2]陆岷峰,虞鹏飞,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生态演进与银行业新发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7.
[3]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3:32-37.
[4]冯珊珊.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分析[J].工程经济,2015,11:98-101.
金融新常态下信贷风险 篇5
(一) 金融风险控制理论
金融风险控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对风险进行处理, 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失;金融风险控制广义包括风险识别, 预测, 评估和预防的每一个环节, 治理风险, 减少损失为目标, 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本文中, 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是在词的最广泛意义上的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预测和评估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控制,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前提条件是其主要控制对象, 防止风险,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 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则
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 最高的效率, 保证利润。
1. 最低成本的原则。
主要包括金融风险控制的交易成本, 执行成本, 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的费用。在金融风险控制的实现都应该先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 以达到最佳的成本。
2. 最高效率的原则。
原则上是最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遵循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通过采用一定的控制策略, 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降低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强调速度和效果的风险控制是指金融风险。
3. 保证利润的原则。
有些风险可能不能带来好处, 如信用风险损失, 要尽量避免这种风险。和对偶的绝大多数, 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并能带来的好处。金融风险控制的得与失, 尽可能的综合平衡, 以减少保障利润损失的同时。
(三)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内容
金融风险控制是风险决策和风险处理过程的实施, 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主要在三个层面上的风险控制。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两个方面。
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是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 以规范的经营环境, 实现机构, 人员, 和不同的部门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的盈利目标, 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部门职责明确, 这样做的权利, 相互制约;定期披露的流动性指标, 安全性和盈利性指标, 通过检查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外部控制主要是指监管控制。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 监管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制度, 减少和控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外部控制方式包括发展稳定的金融发展战略, 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显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审计责任的其他监管机构;建立监督和金融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现状与其主要问题的分析
对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法制变革进行理论研究和制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其有益经验, 让中国的金融监管法制变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尽快完善, 跻身世界金融监管法制强国之列。
(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层次分明, 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法律规范、银行业监管法律规范、证券业监管法律规范和信托业监管法律规范构成。具体而言, 整个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为全国人大颁行的法律;其次为国务院或地方政府为主体制定的行政法规;再次为证监会、银监会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及其规范性文件;第四层次为交易所、行业协会以及相应的自律性规则。监管内容的制定逐层细化, 但都以上一层次内容为主要依据而制定。
(二) 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国诸多富豪一夜间倾家荡产, 诸多金融投资者、消费者的积蓄化为乌有等等情况的发生, 不能说和落后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无关。由此可见, 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在金融综合经营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 同业监管标准不同。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的规定, 对其进行监管的只是根据其注册成立之时所属性质进行监管。这就导致同种金融业务有可能适合不同的法律。这样以来, 有些金融机构在逐利去害的天性驱使下, 将业务投向监管较为宽松的领域, 容易导致金融业的畸形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混乱。
其次,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易于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我国目前严格的分业监管模式, 导致监管机构各管一方。但是在金融综合经营的条件下, 例如保监会仅对相应金融机构的保险产品进行相关监管, 对于保险机构制作的兼具证券保险性质的金融产品, 通常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而忽视对其的监管。或者, 各监管机构因金融产品本身性质属于自身监管范围, 都对其进行监管, 这势必就形成了监管真空或者监管重叠的情形。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全球影响下,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分离工作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监管部门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金融控股集团管理的整体风险, 银行业占据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资产减少, 不良贷款率, 资本为银行监管体系的主要指标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银行监管效率是有限的, 划分监管层对于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缺乏风险控制的经验, 即使个别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盲区, 对大型金融集团的监管实践中经常出现交叉调节和反复现象的监管, 造成监管效率低。
最后, 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在我国, 金融监管法制并没有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在实践中, 金融监管机构曾经协商达成《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备忘录》, 但此种形式的协调机制并没有法律强制力, 最后也流于形式, 没有产生真正的协调效果, 无法实现各监管机构互通有无从而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目标。
三、健全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与防范的举措
(一) 实施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
我国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妥协部门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忽略了机构风险的发展积累, 最终导致灾难的整个系统。因此, 中国应该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强调金融稳定监管责任。根据不同的监管机构更多考虑到行业的风险问题, 并考虑较少的现状行业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建议的责任和金融稳定的问题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考虑监管部门, 并注意监管和层次的综合性。从经营层面, 直接面向市场, 监管者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案例,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其金融风险监测是可行的, 可靠的。经过金融危机的主要西方国家提议的实体划分, 以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你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来中国的人民银行, 加强其权威, 以稳定我们的金融体系。
(二) 银行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
为了防止银行信贷风险, 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 在管理, 以提高其通过增加盈利的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强银茂的合作, 积极支持外贸出口, 以符合外贸企业扩大封闭式贷款的条件;开放式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 拓宽了贷款期限, 扩大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申请等。其次,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积极创新业务品种, 推动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不断创新业务品种, 特别是要改变信贷资产的情况占了绝对的优势,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调整资产发展战略, 促进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此外, 应及时妥善处理银行的不良贷款。现在, 在不良的大量的降水贷款, 鉴于复杂的原因, 处理不良贷款难, 应根据资产的银行, 债转股, 企业重组, 政府的支持我国银行信贷风险消化“的理念。关闭银行的不良资产, 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为防止金融危机和财政政策的调整。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的监管机制
新常态下农村信贷市场研究 篇6
我国经济正步入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刘伟和苏剑 (2014) 认为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 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而且石建勋 (2015) 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其作用至关重要, 加快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而金融改革的大众化战略去向就是实施“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就是为弱势人群、企业、地区提供高效、优质的基础金融服务。虽然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普惠金融, 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 农户并不能够从普惠金融中受益, 更多的是“不普”、“不惠”的现状。我国到目前进行了3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 主要经历了1978~1993年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探索与架构初建和1994年至今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深化与架构完善两个阶段。但仍然没有为广大农户建立起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 农户对贷款的需求依然旺盛, 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对农户来说非常困难, 即便是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取得贷款也面临相同困境。然而, 慢慢发展的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 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全面的化解困境的办法, 普惠金融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需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孟加拉、印尼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可以解决四大问题的经验进行借鉴, 并提出解决我国农村信贷市场问题的相关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尽管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各种金融市场中, 但在我国农村地区, 正规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却更加严重。Yuan和Gao (2012) 认为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真实情况是, 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明确了解借款人贷款的目的, 然而, 如果借款人没有一个特定的理由来申请贷款, 那么普遍看来, 借款人就很有可能违约, 不偿还贷款。因此, 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是极大的。
从农村地区的农户贷款来看:首先, 正规金融机构很少有农户的信用记录, 因此正规的金融机构就无法通过信用信息记录来判断农户还款的可能性, 从而面临的风险也就无法衡量;其次, 只有极少部分的农户会记录下自己的金融交易, 剩下的农户很容易遗忘还款或者拖欠还款, 从而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为了收回相应的贷款需要付出的成本增加;最后, 仍会有部分动机不纯的借款人存在, 专门为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申请贷款, 却根本没有偿还贷款的意愿, 正规金融机构如果因信息不对称而贷款给这类借款人, 那么正规金融机构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面临的风险将是不可预测的。
从农村地区的企业贷款来看, 尽管企业不同于农户, 会有金融交易的记录, 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企业监管不到位, 普遍存在账目造假的问题。一个农村企业很可能存在几个账本, 而每个账本更有着不同的作用, 有的是为了应对国家交税的账本, 有的是为了从银行取得贷款的账本, 还有的是真实的关于企业内部情况的账本, 虽然各个账本单独看起来都没有问题, 但是各个账本之间却差异很大。因此, 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 想要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是十分困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企业需要的资金规模又远远大于农户, 所以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正规金融机构所造成的风险将是更高的。
总体看来, 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道德风险有正向加强作用, 从而导致正规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 这样加剧了农村金融的信贷风险, 使得农村的贷款需求者更加难以获得贷款。
(二) 抵押品缺乏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 正规金融机构想要降低自己所承担的风险, 就需要相应的抵押品作抵押来贷款给相应的借款人。Chiu等 (2012) 认为农户拥有抵押品会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并且能够增加获得贷款的几率。抵押品可以与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对冲, 尽管抵押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的风险, 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从农户的角度来看, 他们可以提供的抵押品主要有房屋、土地、劳动力、农业机械, 等等;然而, 这些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来说都不算合格的抵押品。农村地区的房屋和农业机械的实际价值很低, 如果有违约情况的发生, 房屋和农业机械的实际价值无法对冲违约造成的损失, 所以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这两种抵押品。而劳动力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价值更加无法衡量, 如果违约情况发生, 那么劳动力的兑现也可能不会发生, 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的损失也是全面的。由于土地所有权的模糊界定, 即使已经有试点进行土地抵押的尝试, 大部分正规金融机构还是不愿意接受土地作为抵押品。总的来说, 农户不太可能提供正规金融机构所能够接受的抵押品, 所以正规金融机构也就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三) 独特的风险成本结构问题。
在我国农村地区, 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给借款人将面临独特的风险成本结构问题, 即要面对与高风险不对等的低收益问题。孔哲礼和李兴中 (2014) 认为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高运营成本和信贷风险对农信社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而产生信贷风险的根源则是农户违约。例如:我国多数农村地区, 每户家庭人均只有几亩耕地, 耕地面积的不足限制了农户家庭经济的水平。因此, 农户的储蓄存款额度很低, 农户需要的贷款额度也很小,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小部分资金进行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但民用耕地面积不足导致的收入低下, 很可能引起农户无法应对突发事件, 如突发疾病、婚丧事宜等。低的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的还款能力。农户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其他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如自然灾害和农产品物价的波动影响。
这样一来, 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 贷款给农户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方面贷款给农户的收益又没有给城市地区的收益率高;另一方面农户收入的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还款的可能性, 并且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还款违约的可能性。
(四) 贷款的非生产性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贷款的非生产性比例有所下降, 但其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张世春和申永芳 (2014) 认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很少有针对农户生活性融资的贷款项目。因为这些非生产性资金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突发疾病、教育费用、意外支出等方面, 还有一部分用于日常的消费。由于这种贷款的使用并不能增加农户的收入, 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农户正常还款的可能性。农户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天气等自然因素, 有过多的不确定性, 正规金融机构在衡量风险收益之间的关系时, 还要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考虑, 更倾向于不发放此类贷款。因此, 正规金融机构在面临非生产性使用贷款问题上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贷款需求。而非正规放贷者一般处于借款者的生活环境周围, 因此他很清楚借款者资金需求的主要用途以及偿还能力, 并能够适当的提供相关的贷款,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的非生产性问题, 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三、针对四大问题的国际经验借鉴
我国农村信贷市场正处在发展阶段, 而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可以很好的解决农村信贷问题的方法, 因此, 需要通过对国际经验进行研究, 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来解决农村信贷问题。龚晓菊和赵迪 (2013) 基于差异化视角对美国经验进行了借鉴, 肯定了政府在处理农村金融方面的作用。谷慎等 (2014) 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考察, 认为我国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应该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引导, 以地缘基础上的合作制与商业化小型金融机构为主体, 多种投融资形式相互配合。而本文认为, 我国农村的信贷市场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市场的基本情况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因此可以借鉴印度、孟加拉、印尼农村信贷市场的成功经验来解决我国农村信贷市场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借鉴。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上, 我们可以借鉴印度和孟加拉的成功经验。1992年, 印度国家在农村地区发起了一个互助小组, 即Self Help Group (SHG) , 组织一般由10~20个穷人组成, 在小组中, 大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很相近, 并且SHG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当小组的成立时间满6个月, 并且满足了相关条件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但是, 如果有任何一个小组成员违约没有还款, 那么其他成员具有连带责任, 需要进行贷款偿还, 不然就视为整个小组对银行违约并且将没有再次贷款的资格。
而孟加拉国也是相似的模式, 以NGO (Nov-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即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 典型代表是孟加拉的乡村银行。同样, 乡村银行对农户提出农户要以贷款小组的形式申请贷款, 每个小组成员自愿加入, 并且小组成员之间会帮助选择与监督项目的实施, 如果有违约情况发生, 也同样需要承担偿还贷款的连带责任。
虽然我们国家没有针对特别贫穷农户而建立的正规金融机构, 但是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和农村银行可以适当的吸取互助小组的经验, 让农户自由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贷款的申请。在自由选择小组成员时, 农户会凭借日常生活所积累的经验,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一定的了解, 进而组成一个能够遵守规则、信息比较公开透明的小组。当小组再与银行进行协商贷款时, 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并且准确度更高的信息, 这样正规金融机构能够掌握的信息也就增加;相比之下, 正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减小。
(二) 抵押品缺乏问题的经验借鉴。
面临抵押品缺乏问题时, 我们可以借鉴印尼人民银行的成功经验。在印尼, 银行对农村地区抵押品问题解决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微型银行部门, 因为农村金融一般都是微型金融, 所以其资金也主要通过微型银行 (或者说村镇银行) 来供给。在贷款机制运行的过程中, 微型银行需要农户提供一定的抵押品, 同时也要考虑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微型银行能够接受的抵押物范围比较广, 除了房屋土地外还能够接受例如家具和摩托车等实际价值很低的抵押物。与这种宽泛抵押物配套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也十分灵活。金额从3~5, 000美元、期限3~24个月不等, 而还款也可以以月度、季度和年度来进行。但在还款方面要求严格, 如果逾期还款, 则还款利率将上调0.5%, 在这种机制下, 印尼农村地区的还款概率可以达到98%。
我国的正规金融机构应该借鉴这种抵押品与贷款制度相匹配的经验, 而不是局限于对抵押品的高要求上, 并以此为理由拒绝农户的贷款申请。我国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抵押品的接受程度, 但并不意味任何物品都能充当抵押品, 这需要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 考核农户能够提供抵押品的实际价值并为其提供相应期限和金额的贷款。同时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贷款额度和延长还款时间, 这时就需要与还款的制度相配合, 需要按月度或者季度甚至星期等这些比较短的期限进行还款, 同样也要采取逾期还款上调还款利率的惩罚措施, 在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的同时, 又向农户施加相应的还款压力。这样, 因为缺乏抵押品而不能取得贷款现状将得到改善。
(三) 独特的风险成本结构的经验借鉴。
在面对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对称结构问题上, 我们仍然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和印尼银行的成功经验。孟加拉国在给农户放贷时, 一个硬性的要求就是让农户同时开立储蓄账户。并且对储蓄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农户提出购买乡村银行股份的要求。因此, 作为乡村银行股东的农户还款意愿立即加强, 从而直接提高了贷款的还款概率。这种模式作为一个有效的扶贫模式, 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银行能够有98%的偿还率,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激励体系的存在。存银行规定, 如果在连续的六个月内, 农户都能够按时还款, 那么这六个月内还款的利息将会有1/4返还给农户。并且, 如果在之前的借贷过程中没有违约情况发生, 农户将会有机会从银行获得数额更大的贷款。
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来, 农村贫困地区在扶贫贷款的取得方面仍有阻碍, 即有关金融机构需要农户提供相应的抵押品。但是一般的贫困农户仅仅为了维持生计已经比较困难, 根本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品, 这样也就无法获得贷款。因此, 我国的扶贫机构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当然, 不仅是扶贫机构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我们国家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也可以借鉴。非正规金融在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等问题上已经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风险仍然比较高。通过孟加拉国的经验启示, 我国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机构也可以采取相关措施, 在为农户提供贷款的同时吸收一部分的存款, 并将农户纳入股东行列之内, 让借贷双方的利益一致, 从而使农户有更高的还款觉悟, 提高还款的可能性, 则我国农村地区的这种不对称结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化解。
贷款偿还的激励机制非常符合农村金融机构, 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 将会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因为这样借款人可以支付相对较少的利息, 并且为了以后可以获得更大数额的贷款而积极还款, 农村金融机构的高风险问题将从农户的还款态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四) 贷款的非生产性问题的经验借鉴。
在印度, 国家建立了地区农村银行, 这种银行设立的目的在于解决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覆盖范围较小, 金融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是农村银行主办的主体, 而农村银行的资金是由中央政府、邦政府和主办商业银行三者以0.5∶0.15∶0.35的比例分别提供。农村银行的建设地点主要选择在信贷薄弱的地方, 以商业的原则进行经营, 还向农户提供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
我国农户的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使农户面临可能需要一些非生产性贷款, 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 这种贷款的风险比较高。我们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 由国家和商业银行共同承办能够提供消费性等贷款的金融机构, 或者可以让商业银行和国家向已经具有一定形态, 并且向在供给非生产性贷款上具有一定优势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注资, 帮助非正规金融机构继续发展, 并为农户提供非生产性的贷款。这样一来, 不仅让我国农户能够取得非生产性的必要贷款, 又促进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 农村金融的发展要遵循普惠金融的方向。需要保证农村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农户贷款的可获性。因此, 要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多赢,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才能使农户能够切身体会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本文也将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金融和法律密切相关, 金融的发展不能独立于法律环境, 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村发展法》、《农村金融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重要的是要能够引导、保护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
第二, 我国应加快发展农村信息系统, 构造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还可以使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加强经验的交流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当然, 信息系统的建立, 主要还是应该依赖于地方政府, 通过构建一个农村资金供求的信息平台, 农户信用记录平台, 能够使得借贷双方消息互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 我国应逐步推进小组贷款的形式。小组贷款可以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充分发挥农户间相互了解的优势, 通过小组内农户的内部监督机制与违约承担机制, 降低违约风险, 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并且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从而不仅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还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第四, 我国应引入推广奖惩机制。奖惩机制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独特风险成本结构问题, 当借款人能够按时并且持续还款时, 给予贷款利率上的优惠并且将贷款利息部分返还, 以奖励的方式让借款人自觉提高还款意识。当借款人有违约情况发生后, 将采取严厉的惩罚制度, 贷款额度被限制在比较低的范围之内, 需要3~5年才能恢复贷款额度。通过这样一奖一罚的机制, 促使农户自身还款意识的提高, 将更加有效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问题。
第五, 我国应支持发放生活性融资贷款的机构发展。一方面通过国家、地区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出资建立专门的机构提供生活性融资贷款的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地区政府为已经初步成型的相关非正规金融机构注资支持其发展, 从而保证农户对此类贷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hiu, L.J.V., Khantachavana, S.V., Turvey, C.G.Risk Rationing and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Credit: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Mexico and China[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2012.2.
[2]Yuan, Y., Gao, P.Farmers'Financial Choices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China[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2.2.
[3]龚晓菊, 赵迪.差异化视角下美国农村区域金融支持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 2013.47.
[4]谷慎, 岑磊, 马翰墨.国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考察与经验借鉴——兼论我国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设计[J].农村经济, 2014.7.
[5]孔哲礼, 李兴中.贷款利率、农户违约风险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J].农业技术经济, 2014.12.
[6]刘伟, 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 2014.4.
[7]石建勋.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的战略取向[J].探索与争鸣, 2015.2.
【金融新常态下信贷风险】推荐阅读:
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08-02
新常态银行风险06-20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05-15
新常态下如何养兔赚钱05-26
新常态下的企业难题07-06
新常态下的教育思考07-09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07-23
新常态下的经济走势08-22
新常态下投资理财思考10-30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