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

2024-11-03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精选6篇)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 篇1

一、经济新常态下, 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要走消费主导的道路

现在我国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从国外看,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美国仍未走出次债危机阴影, 欧美发达经济体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也不容乐观, 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再工业化”运动。德国在2011年推出了工业4.0概念, 二年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也要回归制造业, 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增长则面临出口市场低迷、国内物价上涨, 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面临新的挑战。东南亚等国家和中国相比有着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 间接影响了我国的出口。

从国外看, 从国内看, 现在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减少、人口成本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 (BCG) 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 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 以美国为基准 (100) , 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 即同样一件产品, 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 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 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除此之外, 我国的消费消费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投资, 投资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 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7.4%, 国内投资消费严重失衡, 生产产品过剩, 经济增长乏力。

面对内忧外患, 我们提出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转型。

新常态是指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发展。新常态下要改变过去以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 创造可以支撑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点。消费主导意味着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消费能力普遍提高基础上的增长, 消费能力的普遍增长将为人的自身发展, 尤其是扩展多数人的机会和能力创造条件, 实现公平发展。消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体现。所以在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外部环境的恶劣导致外部需求减少, 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常态下建立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 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

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增长与需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条件, 经济增长则是需求得以不断扩大的前提, 投资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过去,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在客观上偏好投资主导, 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虽然这种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一系列的结构失衡和问题, 比如说产能、产品过剩, 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2. 财税体制不健全

自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几十年来一直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财政格局。分税制是以事权来确定收入, 税种偏向于中央, 财权向中央集中, 地方收入相对少, 但事权又落在地方。地方政府被迫采取另外的渠道找钱, 一是卖地, 二是向银行贷款, 导致地方政府负债很高, 出现大面积的“土地财政”, 也就是以投资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这也阻碍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 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衡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 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 政府企业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居民收入比重却逐步下降, 抑制了消费的增长。民间私人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而民间私人消费不足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又有现实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最主要的矛盾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衡, 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依据收入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对立统一关系, 民间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无疑会对经济总量、结构的均衡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促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1. 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建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的发展方式

政府和市场即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要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主导,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应转变职能, 要有意识地自觉对自身的经济行为加以明确限定, 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 创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条件和环境。为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除此之外, 要改变市场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审批手续, 促进市场发挥自己调节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 对个人收入分配予以调节, 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政府应该是为市场经济所服务的, 我们应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方式, 让政府更好的为市场所服务, 让市场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 转变思想观念,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下, 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产生消费, 只是促进流通和信息的对接, 但正是这种对接, 让拉动新消费成为可能。互联网消费一方面简化了传统消费的流通环节,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 解决了商家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现了消费潜力的挖掘。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4年, 期间的7年, 我国的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2006年的0.3%, 提升到2014年的10.6%, 增长了27倍。我国的网络零售交易额, 从2006年的263亿, 增加到2014年的2.78万亿, 增长了105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前5个月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接近40%。现在网络消费正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倍的增速, 成为当前我国消费领域的最亮点。过去传统模式下的消费是以商家为中心, 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前的标准化、流水线式的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由于互联网的产业渗透, 开始演变为个性化、小型化、定制式生产和商业模式, 我们未来的消费行为可以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未来实现消费主导, 要转变思想, 在互联网+时代下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3.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税务体系

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垄断行业相对比其他的行业, 他的工资水平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水平都很高, 部分人员的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总额超过其工资收入。过去由于公积金和企业年金都免征个税, 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程度, 这种不公平分配抑制了消费的增长。所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税务体系, 可以为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利益驱动机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实行税务改革, 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他的缺的是重复征收, 不利于分工, 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消费的提高。而且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间接税, 也就是价内税, 只有增值税才是价外税, 但以前的增值税只在生产阶段, 不在消费阶段, 现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了, 税收也在消费阶段。通过建立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 并通过个人所得税临时性调减的措施,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等, 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实现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迟福林.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与改革[J].当代经济, 2012 (04) .

[2]杨晶.努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09) .

新常态下的国企创新与转型 篇2

需要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指导

当下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成为经典教科书,得到了广泛运用。大家旁征博引,寻求相应的理论依据。但是,一方面,当前的经济理论分析并没有加入“动物精神”等相关要素,忽视了企业家目标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与现实相去甚远,在中国亦是如此。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在西方经济理论之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是应该回到发展了240多年、今天依然争论不休和危机不断的西方经济理论框架内,还是继续刚刚开展了30年、虽有争论但毕竟实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之中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解决各种新的问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要想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需要凝神定气、凝心聚力,更需要时间、空间甚至试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应该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核心思想。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学习前苏联行不通,照搬英美搬不动,法德日韩也仿不来。对经济学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定义“新常态”,定义“新国企”,有的放矢地推动经济发展,为新常态下的企业改革和产业转型支招,为经济学的发展开辟另一广阔天地。

改革在不断探索

以保利集团来说,1984年成立后,保利集团不断改革创新,业务从军品贸易逐步拓展到房地产、文化、能源、民用炸药爆破等领域。目前房地产、军品贸易、文化拍卖和民爆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乃至处于世界同行前列。其中军品贸易在整个集团的份额不足5%,而其他四项业务均处在纯竞争领域。截至2013年底,在117家央企中,保利总资产4553亿元,列央企第24位;营业收入1318亿元,列央企第51位;利润总额205亿元,列央企第13位,上缴税金214亿元,人均财务贡献约100万。三十年来,资产由成立之初的15亿元注册资本金到现在的4500亿元,增长了300倍,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在央企中,保利不算是发展最快的,也不算是最成功的,多数央企都有了量的倍增和质的飞跃。从保利快速发展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国国企改革的成就。

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向世界更高标准看齐。这些年,我接触过许多国外的知名企业家。在曼哈顿面对百亿美元身价的大亨,我与他们交流对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看法。这些外国同行对中国国有企业褒奖有加,远不同于国内的种种非议。此外也令人深思,他们虽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和央企相比,内部监督预防制度不是不足就是缺失。他们的治理结构,如何做到实现效率和公正,避免腐败?

身在国富论坛,想到了《国富论》。亚当斯密先以《道德情操论》闻名于世,后以《国富论》传世留名。这两本书对比悬殊:一个是富有同情心的“道德人”,另一个是追逐私利的“经济人”;一个假想了具有动物精神的“公正的旁观者”,另一个提出了市场价格机制的“看不见的手”。制度工具是经济学的安排。无形的旁观者是哲学、神学的安排。企业内部的监督预防一种是靠有形的制度法规,乃至叠床架屋式的监管制度安排;另一种是靠无形的旁观者监督、企业家的自律意识;或者二者有效结合,使之不敢、不想、不能贪腐。不同的选择,是不是也是西方企业与我们之间的差别?

国企改革须多方协调推进

国企改革需要多方协调,实现目标趋同。我曾向陈志武教授等多位知名学者讨教对中国房地产的看法和公司治理秘诀。大家的共识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着风险。这点我同意,但认为风险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急。有人问我:“如果风险就在明天,你怎么办?”我回答:“我跟大家一样只能倒下,但我能比别人更快站起来。”席勒教授引用了花旗银行前总裁查尔斯·普林斯的一句话:“只要音乐没有停,你就必须站起来跳舞。”他又对我说:“你正在跳着呢。”可以说,我们都认识到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预见到这必将是未来的麻烦。有人说应该踩刹车,停止跳舞,推进业务创新,进行更大力度的转型。但是,音乐未停,企业肩负着年度经营指标、收益分红要求、市场排名压力等等,“全能企业”的目标常常让企业可想而不可为。这是否对国企未来发展更重要,更应进行改革呢?所以,厘清这些问题,提升企业目标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是十分必要的。

近十年来,在国资委的领导下,国企在合理规范薪酬和职务消费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规范国企薪酬和消费,制定新办法和新标准,无疑意义重大。我们要认识高薪形成的原因,搞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避免老问题新出,体现科学性。特别是对于像保利这样在纯竞争领域中的国企,怎样才能平衡效率与公平?改革是否能够激发国企动物精神中自主创新、推动进步的积极性,同时遏制腐败?经济学界能不能为之提供更客观、更有效、更科学的解决办法?

我们都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谷歌、苹果和特斯拉,多出阿里巴巴和华为,由此也看到了国企在创新方面经受的挑战。大家议论某些央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他们肩负着走向世界、振兴民族产业的重任。像杰克韦尔奇所说的那样,他们成为拉动中国GDP的火车头,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些企业正肩负着挑战世界,培育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同时,节奏和策略也很重要。今天并没有比昨天过得不好,大家可以看到国企所取得的进步和做出的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的国企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对国企改革目标的统一认识,如何绘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宏伟蓝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需要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多方协调,实现目标趋同。

今天,我们经济学人,有着足够好的条件,有着足够的才智,有着足够的力量,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手握批旧之笔、一手持创新之剑,抓紧机遇、接受挑战,帮助国企破解“全能企业”之惑,为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企做出贡献!同时,要探索更有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设计好中国特色经济的宏伟蓝图,创经济理论丰碑,拿诺贝尔经济学奖,涌现更多的亚当斯密,为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贡献!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 篇3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0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埃里安在《驾驭工业化国家的新常态》中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用来描述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新特征。自此之后,此概念在全球媒体的报道中迅速流行开来。

在中国,“新常态”的概念更多的是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相联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经济增速逐渐降为中速。1978-2014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8%左右,但自2010年开始,增长率逐渐下降:2010年为10.4%,2011年为9.2%,2012年为7.8%,2013年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为6.9%。

产业机构调整是题中应有之义。新常态就是产业结构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的过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46.9%。今后这种转型将继续,第三产业产值将持续上升,将成为查验经济新常态中的一个显而易见指标。

经济增长将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走的是高增长、高投入、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但目前,钢铁、冶金、煤炭等传统行业日益没落,表明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今后,要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创新,走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

(二)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必然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亦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主要的表现就是房价由单边上涨/下跌转变为涨跌因区域、房企不同而不同。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表的2012~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数据解读》,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价格、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如下:

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5%,增幅较1~11月收窄0.9个百分点;销售额为8.7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4%,增幅较1~11月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1.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9%,较1~11月收窄1.0个百分点,销售额为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较1~11月收窄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回落,回落幅度收窄。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9.60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较1~11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连续第22个月回落,回落幅度较1~11月收窄0.4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房地产企业在新常态下的融资需求。银行资金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资金成本高,审批效率低,监管严格。对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言,获得银行授信困难较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近年来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公司债。从政策层面看,发行限制及审批流程的放宽,加上货币宽松政策不断加码,使房企的公司债融资需求被释放;从企业融资成本看,公司债平均融资利率在5%左右,与同期限银行贷款、中期票据、信托等融资方式相比成本更低,随着发行利率的不断降低,公司债已经成为房企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据统计,2015年发行的且已上市的地产企业公司债有13种,目前待上市的地产企业公司债就有14种,均为2015年6月之后启动的发行。

同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相伴的是利率水平的不断降低。2015年6月18日恒大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发行200亿境内公司债,首期5年期50亿境内债以5.38%利率成功发行,创下恒大历史最低债券利率纪录,而且成为首个在境内发债的红筹公司;第二批150亿境内债于7月7日成功发行,创下房企境内债单笔最大规模记录,利率再创新低。2015年9月万科公布今年首期5年期公司债发行利率为3.5%,刷新同类房企发债利率新低。目前5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13%左右,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为3.54%左右,万科年内首期公司债利率水平不仅接近于同期限国债利率水平,甚至已经低于同期国开债利率。万科不仅获得了中诚信AAA评级外,还在海外先后获得穆迪Baa1、标普BBB+、惠誉BBB+评级,凭借着良好的信用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2015年公司债市场发展活跃,负债利率已经将至新低。房企发债利率多在4%~8%之间,较银行贷款和票据利率有着较大优势。

三、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行业近年来有了明显的变化。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金融市场也相应有所变化。在行业洗牌加剧的情形下,房地产企业必须尽快进行战略转型,以应对未来市场。企业战略转型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全局性、方向性的变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前瞻性。企业战略转型是以企业发展为基础的,它必须在准确评估自身实力、外部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战略转型是全局性的,全体上下都应围绕这个目前服务。第二、目的性。企业战略转型的目的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着眼于短期利益。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内在发展质的转变,而不是规模上量的变化。第三,创新性。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创新,企业无法保持永续发展的能力,将无法在这个竞争的时代生存。

在严峻的宏观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将进入战略转型期。在优势劣汰的市场法则下,谁进入战略转型期越早,谁找到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越早,谁就将获得最大的胜利。

房地产企业战略转型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调整市场定位,完成角色转变

在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白银时代”。在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迫使房地产企业从以往“建设、销售”向“多元经营、多层次服务”的模式发展。这要求房地产企业不仅要注重房屋本身的建筑质量,还要结合当地城市发展整体规划、风俗民情,利用企业产业优势和整合资源优势,提供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产品。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将自身产品建设融入到当地城市开发运营中去,从房屋建设者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身份转变。万科、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已经先行一步,拟定了“产城一体化”规划,万科旗下的商业综合体、社区食堂、生活广场等产品大大拓宽了企业的产品范围,向业主提供多层次服务。

首先,要提供创新型的优质产品,满足新形势下居民的居住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坚持“新工艺、新材料、新功能、新产品”的应用,以创造出能更好满足居住要求的产品。在户型研发、精装修、节能环保等方面下功夫,在产品“内涵”上做足文章。现代消费者处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往往没有时间自己处理房产装修这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工程当中。房地产公司作为专业性化公司,如果能加强自己在室内外装修方面的研发,可以给消费者一个直观的品牌印象。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提供的产品应不仅仅局限在房子本身,而是进一步突出人性化、个性化设计,注重迎合现代生活理念。

其次,要注重房地产专业化品牌建设。品牌代表一种品味和理念的契合度。它代表着消费者对房地产企业内在理念的认可和欣赏,在住宅面积紧张的年代过去后,品牌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未来的时代,将是优质品牌拥有者企业的时代,持有高价值品牌将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批高价值品牌,在未来“白银时代”中将占据有利地形,它们通常会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类渠道传达给消费者,最终实现企业的品牌营销,将品牌溢价变现。

(二)加快地产金融化进程,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展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天然的。目前来说,除上述债券市场给予房地产企业较大支持外,传统的银行、信托还是房地产企业最大的融资来源。据人民银行统计,2015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房地产信托余额为1.3万亿元。因此,房地产企业积极与商业银行、信托联姻,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兴起,房地产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抓住市场先机。据平安好房发布的白皮书,2015年,随着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房价攀升,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房地产互联网金融领域。除了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万达、绿地、恒大、泰禾等大型房企均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平台,房地产中介公司中原地产、链家地产和房地产电商平安好房、搜房网、安居客、易居中国等,也都先后布局互联网金融。2015年诞生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众筹建房、开发贷、首付贷、按揭贷、税费贷,以至装修贷、车位贷;一些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也推出了房地产相关的贷款产品。

民生银行地产金融部联手民生易贷打造出“民生E房”产品,购房客户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作为定金,开发商承诺给该批客户以较大优惠和优先选房权。购房者得到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开发商也降低了蓄客成本。

(三)拥抱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营销思维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形势颠覆一切传统行业,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与其被动接受互联网的冲击,不如敞开胸怀,拥抱互联网,建立紧跟时代潮流的“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房地产营销新渠道,实现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的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是围绕用户体验的思维,关注业主的显性需求,引导业主的隐形需求,在不断满足业主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产品的升级转型。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房企在房地产电商、网络营销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如博客营销、微信营销、论坛营销等。但这仅仅是互联网的表面应用,更深层次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则是在开发商拿地之前就引导潜在客户开始介入,从规划、建设到产品、服务、价格全程都有足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加精准的找到潜在业主的关心点,设计开发出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将原本封闭、效率低的规划-建设-销售闭环变为开放性的、更加灵活的、高效率的开发者、购买者互动过程。

小米手机的互联网神话还在继续上演,房地产企业应对此有所思考。以业主需求为中心,注重业主体验,加大产品从研发到制造过程的开发性,通过互联网技术精准找到目标客户群,降低开发、营销成本,这将是房地产企业在新经济常态下转型的必经之路。

(四)整合资源,跨界多元化发展

房地产企业在新常态下,应积极整合资源,进行跨界多元化发展,积极向价值链其他环节转移。万达地产的“轻资产战略”致力于银行、证券、保险的并购,跨界发展。远洋地产的发展战略则是“构建包括产住宅、不动产开发投资、房地产金融、客户服务在内的四元业务格局”。也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电影、体育等娱乐领域。在这些并购背后,是房地产企业利用现有平台,不断整合资源,细分竞争领域,向高价值产业链条转移。

参考文献

[1]张小富.苏永波.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转型研究[J].建筑经济,2013(08).

[2]陈林杰.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07(05).

[3]李东宸.新型城镇化中房地产业的发展机会[J].上海房地,2015(04).

[4]陈林杰,周正辉房地产营销与策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

一、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1.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将引入到更多的政府服务项目中,使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受益。

2.实现电子政务有利于简化政府部门行政环节和程序,缩减或取消行政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使政府真正做到“瘦身”、“精简”和“高效”,是促进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工具。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仍属于内部管理集权管理型,大部分政府信息绝对掌握在政府手上。而电子政务实行的集散管理,能将传统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改变为扁平式的网络结构,令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和提请权,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4.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度和满意度。政府在制定各类政策、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征集、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来了解政府重大工作的进程和业绩,监督政府行政行为,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和政府形象的提升。

二、当前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结合的情况

1.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美国提倡电子政府战略。该国电子政府网较多且分类比较细,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网站,同样有国民求职、贷款、消费等方面的网站。

法国人可以通过财经部网站进行纳税,法国政府建有一个各政府部门网址的索引站点,该站点提供了按名称、按职能等搜索方式来查找政府机构。

新加坡电子政府构架理念是“政府和你在一起”。新加坡更注重用户交互功能,该政府网站已具有较为完善的在线服务功能,例如在其中心站点上,用户可以查询到任何一个注册医生和诊所信息。

我国政府网自开通以来,通过不断开发完善,已具备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政策咨询、政策答复等功能。特别是,从2014年3月份起,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上线后,为网友给政府直接建言提供了新渠道。公众只需用手机扫描该站点的二维码,即可给总理留言。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该栏目共收到网民流言12万多条,平均每个月接收网友留言近1万条。据统计,相关部门共办理了近200条网友留言。

2014年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位的是: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和芬兰。虽然我国电子政务正处于中级应用阶段,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还是不快,目前,正积极向高级应用阶段过渡,以构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为主要目标。

2.电子政务在政府服务中的有效实践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主要运用于政府内部的信息资源交流、政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公开、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进行的网络交流和政府服务项目在电子领域上的延伸等方面。

在电子政务普及方面,目前,60%以上的政府部门都完成借助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来实现综合服务系统,基本做到省、市、县三级互通;并开发完善了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等。尤其是我国各市级党委政府已普遍建立各自的门户网页,有条件的政府工作部门也建立了网站,还建立起统一的政务公开发布平台。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以来,平均日公开信息800多条,共公开信息2092221条。

三、制约电子政务推行的主要因素

1.内外综合环境方面的制约。外在制约主要是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带来的,我国的IT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使得以市场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建设效率不高。内在制约来源于我国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性质认识不足、IT应用技能、网民的比例,这些因素致使推行电子政务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且缺少对电子政务工程统一规划。

2.项目管理方面的制约。随着电子政务建设重点逐步由监管向服务转变,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一是政府内部管理还不健全,面向公共服务类的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二是使用系统的用户从政府内部转向外部,而政府对公众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全面,公众也缺乏对政府服务的认知;三是对项目管理缺乏绩效评估,导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普遍缺乏强有力的激励约束。

3.安全保障方面的制约。电子政务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所承载的信息流和数据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极高,有些甚至会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各类实施方案的技术自主性,制发电子政务政策性文件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电子政务提供保障。

四、对策思考

1.加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制定电子政务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实施步骤、技术和安全以及政策和保障措施。由地区、行业或者部门再根据实际细化成具体框架、详细设计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效组合运行的建设机制和发展机制,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功能相互协调、标准基本统一、结构基本一致、资源互相共享。

2.规范和优化现行的政务流程。为给实施电子政务奠定基础和创造良好环境,应加大对政府行政审批方式、行政执法以及行政决策机制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尤其要克服各地各部门“条块分割”、“系统封闭”等各自为政的陋习。

3.提高电子政务的利用率。继续整合政府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换,加强信息沟通,使更多的人能共享信息。同时,还应加强对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与电子政务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起来,合作共建电子政务。

4.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加强分析和探索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发展,特别是在“政务云挑战与实践”、“云时代政务服务创新”、“电子政务云的安全防护”等焦点问题上的探索。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能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软硬件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5.建设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坚持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框架中去思考,避免把评估停留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上,应把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平台系统、信息安全系统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等要素作为评估要点。关键还是要考核利用电子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与公众互动,而不仅仅在于政府部门单方面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电子政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不断加快电子政务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 梁文富.电子政务建设视域下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张毅.智慧城市的价值分析[J].电子政务.2012年10期.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 篇5

@ 陆首群 ( 中国开源 软件 ( OSS )推进联盟 荣誉主席 、中国工 业经济联合 会副会长 、电子政 务理事会 理事长 ):

今天中国突出成为全球互联网的热地。互联网 + 确实引导打造一片创新天地,如夸过了头“神化”的后果将会变成泡沫。国内互联网不完全是国外的重复或延伸而有所创新发展。信息安全是随着网络攻防发展起来的,不能惊恐失措,也不能走向极端。一些互联网巨 头从过去 默默无闻 的草根到今天名声大噪的大佬,确有过人之处,也有一些人从此变得不冷静、不谦卑,沾沾自喜、夸夸其谈,很可能在误导自己、误导别人、走向反面。发展互联网经济当然要讲市场第一,当今改革当然也要改革“强势”政府,我欣赏吴敬琏大师“吴市场”,但在中国市场经济从扭曲中恢复的当口,也略感他过份偏执,此时不应完全忽视政府的作用。

@ 焘江 ( 北京大学 移动政务 实验室 (m Gov Lab China)博士 ):

保持超然和清醒不容易。创新2.0时代应是“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时代 ,政府的转型至 关重要:服务而非掌舵,更不能划桨。创新2.0时代的政府2.0应是创新生态的使能者,不能缺席,但必须懂得怎么服务,并如 @ 方兴东所言,懂得敬畏。

@ilucky ( 国家开放 大学 ) :

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 焘江 ( 北京大学 移动政务 实验室 (m Gov Lab China)博士 ):

习近平发出四点倡议: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在前进道路 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 民;在前进道路 上 ,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习近平指出 : 我们一定 要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和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促进人民依法、有序 、广泛参与管理 国家事务和 社会事务 、管理经 济和文化 事业。高规格重提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黄骞 ( 超图软件 ) :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

@Super Marie ( 人民网科 技 ) :

创新2.0时代大众 创业万众 创新,政府也在行动了。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现在创业的门槛已经非常高了,企业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再加上优秀的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待遇也不错,创业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这些都是阻碍他们下海创业的因素。”此次国务院力排众议出台了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可以看作是“停薪留职”2.0版,无论是停职时间还是待遇上都优于1983年的《通知》。

@ 欢乐部落 的顽童长 老 ( 北京邮电 大学产业 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 ):

挺赞的!体制内藏龙卧虎,但为体制所限制,很多事情无法作,或无法做得精彩。而体制内人员流动缓慢,也就越来越僵化。新政策再次提出“停薪留职”,是一个很具体的进步,具备可操作性。如果把鼓励创业也当作一个“产品”的话,政府这段时间可谓专注而聚焦,提出很多具体的政策,是有魄力的。

互联网时代,一切互联,也就意味着一切变革,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也有大量的调整。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升级。全球化、互联化、新能源、先进制造,很多进步交织在一起,其进步的类别和层级可以类比于当时人类最初发现火种,或最初发明文字对人类的改变。没有人知道结果,只有尝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精英投入到变革之中,才能共同守望美好未来。

@ 老宋 ( 独立策划 人、中国 环境文化 促进会理 事 ) :

很赞本届政府,努力为草根创业大众创新营造环境,铁腕反腐、简政放权,回归群众路线。实际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创新2.0时代的群众路线。

@ 曾润喜 ( 华中科技 大学教授 ) :

同意,同时我也认为,政府为创业创造环境是必要的,政府引导政策不是激励因素,但应是保健性因素。政府有时少管点,让给市场,有时多管点,起好监督作用。为创业创造公平的环境,还是相当重要的。因而,谈及创业,政府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

@ 王强 ( 一品威客 商学院院 长 ) :

感觉这正是政府在作出的创新,我的新书《再造政府》中就专门讲了政府治理观念创新的必要性,韩国前总统李明博说:“就像换眼镜一样,有时候我们的观念、想法也需要改革。”(其回忆录的165页)这句“像换眼镜一样”,非常贴切地说明了观念变革的自然性和必要性。因为有怎样的观念,才必定会有怎样的行为或习惯;不良的习惯,以及导致不良习惯的观念,就需要变革。只有全面创新中国政府的理念,才有可能为创新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巨大的创新动力。

@ 南霸天 (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电子 政务实验 室副主任 ):

创新有很强的外溢性,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在用户创新蓬勃发展的北欧,政府发挥了很正面的作用。

@ 欢乐部落 的顽童长 老 ( 北京邮电 大学产业 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 ):

是的,比如,在英国、芬兰,政府通常会选择一些市场化的方式让专业人士管理政府经费的分配,有点投资代理的味道。发达国家的政府和民营机构的合作是很多的。

@ 老宋 ( 独立策划 人、中国 环境文化 促进会理 事 ) :

这正是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也是实现政府2.0的服务转型。

@ 张志宏 ( 芬兰诺鼎 商业联盟 中国办 ) :

政府角色定位应该是开放的、根据公民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服务的一个集合平台,以及服务实现的监管者。它可以不是服务的实施者。

@ 焘江 ( 北京大学 移动政务 实验室 (m Gov Lab China )博士 ):

是的,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2.0不仅要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还要实现从掌舵到服务的转变,这就是创新2.0所要求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体现。幸运的是“新常态”伴随创新2.0进程,正在改变这一切,新常态正拥抱服务型政府、点混合所有制、分享型经济,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创新的新时代。

@ 方兴东 ( 互联网实 验室创始 人 , 中国博客 教父、博 客网创始人 ):

也说说互联网时代政府的角色。互联网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也已经获得全球各方面的认同。“多利益相关方”的本质就是在网络治理的大棋盘中,要“去政府中心化”,让各主权国家的政府、商业企业、民间团体以及互联网用户等能平等参与网络治理的讨论和规则政策制定。然而人们谈到“多利益相关方模式”时候,很多宣传以及印象,都会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以政府为中心,自上而下集中控制的典型。全球和全国人民不假思索都认同,中国互联网就是处于政府一手掌控之下,其实,这完全是错觉和误区,与客观现实差距甚远。中国政府在互联网治理方面,表面上很强,事实上也不弱,但是事实上却没有看起来那么强。为什么这么说?一是政府并不掌控互联网的核心资源,国内1997年6月3日组建的CNNIC,并不在政府部门手中,而是放在学术性的中科院。二是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都是VIE结构,国有互联网企业处于边缘化。政府真正与真实的网民有多少、有多大程度的接触和处置,事实上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三是政府部门在互联网治理上的“九龙治水”,事实上就是很大程度瓦解了政府中心制。去中心化是“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的核心。在中国,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实际权力,的确是“强政府”的典范。但是,互联网从一开始就不是哪一个单一政府部门主管。这个制度安全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将责权利都集中到一个具体部门,形成事实上的去中心。四是政府部门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底线”思路,重点解决的主要是应急、救火式的事务为主,真正对互联网整体和全家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与管理机制,事实上并没有建立起来(可能也不存在),管理能力非常有限。

@ 南霸天 (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电子 政务实验 室副主任 ):

新常态下的政府转型 篇6

一、经济法中的宏观调控释义

(一) 宏观调控的性质

目前通说对于宏观调控性质的总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宏观性、总体性、指导性和间接性。即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全局性的经济调节, 其对经济的影响不是通过直接对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实施行政命令、行政指挥, 而是通过间接作用于微观主体但足以引导、影响微观主体行为的各种政策、制度、措施等实现的。

(二) 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统而言之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间不是统一的, 而是多元的, 甚至存在矛盾的。如就业增长率和通过膨胀率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可能。因此在宏观调控中, 只有通过博弈和协调, 才能制衡各种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趋向于达成某种预期或接近预期的结果。

二、宏观调控权独立化运行理念与协调化运行理念

所谓宏观调控权的独立化运行理念, 是指宏观调控主体依法行使宏观调控权时具有独立判断权力, 不受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的非法干涉。具体来说, 宏观调控权独立化运行理念反映在:其一, 在调控主体与非调控主体的关系上, 只有调控主体才享有宏观调控权, 除此之外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享有这项权力。这些非调控主体可能是群众组织和个人, 可能是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 还可能是特定的权力机关。一句话, 只要是没有依法取得宏观调控权的, 都属于非调控主体的范围。这些组织和个人就既无宏观调控权, 也不能非法干涉调控主体合法正常的调控活动;其二, 在同级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上, 各调控主体依法享有独立的宏观调控权;其三, 在上下级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上, 上下级调控主体相互不受对方的非法干涉, 调控主体按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上级调控主体不能越俎代疱, 下级调控主体不能架空上级调控主体的调控权力。

宏观调控权运行除遵守独立化理念以外, 同时还应当遵守协调化运行理念。协调化运行理念是指各具体宏观调控权行使时, 相互之间要协调, 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作为两种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彼此要协调。此即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问题。就内部协调来说, 它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具体宏观调控权行使目标上的协调。各具体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即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 并最终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二是各具体宏观调控权行使方式上的协调。诸种宏观调控权行使方式中, 它们因各自特点的不同, 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也有相当大差异。它们起作用的猛烈程度不同, 时滞效应不一样,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有很大差别。由于宏观调控权行使方式上的特点和差异, 使它们在经济调控上各有优越性和局限性, 单独使用某一种方式难以担当调控经济的重任。相反, 如果协调使用这些调控方式, 适时操作, 力度适当, 就能充分发挥其互补功能和组合优势。

就宏观调控运行的外部协调来说, 宏观调控权的运行必须与市场机制相机结合, 始能发挥出其最佳的调控效果。可以说, 当代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依赖国家或市场单独来完成, 各国在实践中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国家调控与市场规制相机结合的模式, 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 市场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了减少市场试验过程需要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 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必要。其次, 国家的宏观调控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市场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权的行使提供了微观基础。市场机制是一个自律性质的机制, 企业等经济单元应具有自我利益主张, 进行自我约束, 遵循价值规律的调节, 只有这些单元进入到自律体系以后, 价格等市场供求信号才会正常显示出来, 而市场价格等信号不能正常显示的地方, 国家宏观调控就会失去方向, 同时, 宏观调控的诸多方式最终只有通过市场的中介才能起到较好的调控效果, 所谓间接调控的道理亦在其中。

三、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 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实现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就是要在宏观调控领域实现法治——法的统治, 亦即使宏观调控活动中调控主体的设定及其行为, 以及被调控主体的行为都达到“以法律为主要根据和基本根据”的状态, 这是实现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 保障被调控主体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

宏观调控关系的主体由调控主体和被调控主体组成, 面对宏观调控权这一公权力, 被调控主体的权利往往容易被忽视, 而法治化的宏观调控就是保障被调控主体除了积极执行和配合实施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决定之外, 还享受各种正当权利, 主要包括自主选择权、决策参与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或请愿权、监督权以及对自己的损失请求政府予以补偿的权利等等。

四、宏观调控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如前文所讲,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 实现宏观调控的法治, 就是通过落实宏观调控立法, 以一部宏观调控基本法来规制政府的宏观调控, 使之不至于滥权, 但这并不现实。

首先, 经济生活复杂多变, 在一个多元利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 宏观调控面临着实现多种不同目标的艰巨任务, 但宏观调控决策者对各种目标之间的重要相互关系的了解不可能很全面, 因而在确定一个能数量化和可操作的天衣无缝的目标体系方面存在着困难。

其次, 宏观调控手段体系也十分庞大, 现有经济理论充其量只能大概地解释手段对目标的作用, 而无法提供“作用链”上每一细节究竟如何发生反应的信息, 不可能准确地计算手段对政策目标的逆反效应。

最后, 宏观调控是建立在一定的局势分析和发展预测之上的, 如果分析和预测的诸多前提中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 则全部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便是不可靠的, 这样的宏观调控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和动态的竞争体系中, 任何对未来变化的预测都不可能完全合乎实际, 宏观经济政策所要求的条件难以全部满足, 这必然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某种局限性。

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要求灵活应对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在经济上的合法性, 取决于经济上的合理性, 实际上就是经济上的“合规律性”。也就是说, 与反垄断法一样, 合理的宏观调控决定着它的正当、合法, 而不是相反, 宏观调控的合理和正当是不能用法条来证明的。因此, 能够使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实现经济上的“合规律性”的制度约束和法律供给, 就是对宏观调控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任务, 就是实现宏观调控法治化的途径。

五、丰富宏观调控监督机制

法治离不开民主的基础, 政府的行为归根结底要接受人民通过制度内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共同意志以各种形式所作的正当性评判。在国际上, 法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就是越来越多地将普通的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上升到宪法高度, 超越部门法的具体规定直接适用宪法原则。宏观调控作为关系全局、具有深远影响的政府行为, 更应当在公众的关注、参与和评判下适当地行使权力, 接受监督、承担责任。[]至于追究责任或救济的途径, 应当是体制内外任何可能的形式, 不拘一格。体制内主要有政府运作中的日常检查监督、行政监察、审计、检察、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诉讼, 也包括执政党的日常监督和专门的纪检等, 体制外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和自发的舆论监督。[]具体包括完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鼓励媒体和公众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自发评议、监督, 使各种宏观调控行为均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认同度, 形成对宏观调控内部激励和约束的有力、有效的外部制约, 顺理成章的结果则是更多地从宪政层面发动对宏观调控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救济, 如官员辞职和罢免等。

宏观调控的法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不断的理论与制度创新, 各部门各机构间不断的磨合与协调制衡, 有效的问责机制甚至社会舆论的密切关注监督, 但需要肯定的是, 在我国不断加强以法治国理念的今天, 宏观调控法治化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习式热词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李昌麒.经济法学 (第二版) .法律出版社, 2008.

[3]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01

[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

[5]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

上一篇:火炬装置系统下一篇:档案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