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与新变化

2024-08-05

新常态与新变化(精选6篇)

新常态与新变化 篇1

2014年的最后几天和2015年元旦期间,笔者到国内几家龙头企业走访,同时到农机配套供应商以及农机合作社和农场调研。从企业运营层面来说,大部分高管都认同经济大环境影响下行业发展新常态的观点,而且他们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这一新变化。

从整机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2014年的主要工作开始发生变化,以适应行业新常态的现实。如国内某大型拖拉机制造企业,就明确提出,在营销层面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而放弃“能争取一单是一单”的做法,并且,集团领导也将投资重点逐步转移。投资逐步理性的同时,大多数企业开始严格控制风险,虽然实际开票数低于往年,但消化库存效果明显。

这种变化,虽然表面上看像是企业主动改变,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来自需求的倒逼。

简单举例,就在2014年临近年末的时候,中国规模最大的拖拉机企业中国一拖的董事长赵剡水,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年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我们农机企业,质量已经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意思是说,如果质量做不好,那是绝对不行的;而质量做好了,那本就是应该的。

可见,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倒逼企业转型是多么明显。

但是,似乎有些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种转型的“迫切性”,至少从有些企业高层的谈吐之中,笔者没有体会到那种迫切感。

如果,这些没有转型迫切感的老总,到一线需求方走一走,或许就不会沉浸在“盛世繁华”的美梦中不能自拔了。

当笔者走进江苏某农场的时候,那场面简直让笔者惊呆了。

一排排的进口装备,在这个农闲季节,整洁有序地停放在车库;而我们寥寥无几的国产装备,被“安放”在角落里。听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几台车,就等着年限到了,直接折旧卖废铁。”其中一个工作人员还和笔者开玩笑说,“国产车能卖个好价钱”,因为国产车“钢铁用得多”。

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只要用了进口装备,他们很难再接受国产品牌,这种在体验、效率、稳定性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让需求方不得不放下所谓“爱国”的“架子”,毕竟他们农场经历过曾因装备不行,直接将400多hm2(6 000多亩)小麦翻耕在田的痛苦。

眼下,土地流转政策的明确导向,家庭农场的迅速崛起,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成熟市场,换言之,我们以往的农机消费主体已经发生变化,未来谁能保证使用过进口装备的家庭农场主,不像该农场一样,再也换不回国产车来用呢?

就像中国一拖市场部寇海峰跟笔者所说一样,“在市场下行的时候,才是最艰难的”。中国一拖正在想办法,和经销商形成一个共同抗拒风险的联盟,一起控制风险,改进产品,加速推进技术进步,这或许是笔者听到最具正能量的声音了。

或许,这种代表中国农机工业“老大哥”态度的声音,能够影响行业,让我们的农机行业在2015年的“新常态”下,顺利应对“新变化”。

这些没有转型迫切感的老总,到一线需求方走一走,或许就不会沉浸在“盛世繁华”的美梦中不能自拔了。

新常态与新变化 篇2

摘 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是落实“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三区”新目标任务,重点是坚持绿色化、集约化、功能化“三化”发展新思路,挖掘用好改革活力、科技动力和政府市场合力“三力”。

关键词:新常态;现代都市型农业;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01

Abstract: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and promote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n the leading edge, the key is to accomplish building the non-staple food supply area,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center, the point is adhere to the new think of greening, intensive and functional, and it will take advantage of rural refor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for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Key words:new form;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ianjin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结果。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阶段,农业发展也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塑造经营新形态,构建政策新体系,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经成为推动农业提升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对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的总结研究,笔者认为适应新常态,继续推动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是落实“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三区”新目标任务,重点是坚持绿色化、集约化、功能化“三化”发展新思路,挖掘用好改革活力、科技动力和政府市场合力“三力”。

1 新常态下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常态下,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既有全市多重历史机遇叠加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两个“天花板”、两个“紧箍咒”等普遍性矛盾的制约,同时农业结构、组织化、规模化等方面的问题也更加凸显。要推动现代都市型农业实现新发展,必须转变旧观念,树立绿色化、集约化、功能化的发展新思路。

1.1 坚持绿色化发展,质量效益优先,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绿色化就是,从单纯追求产品数量,向重视质量、效益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实现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优质、安全,达到绿色标准,农业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强调绿色化发展,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满足农产品消费多样化、安全化、高档化的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农产品消费已经进入由低层次消费向高层次消费转变的重要转型期。一方面,产品消费结构由“粮”向“菜”大幅调整,粮食消费减少,“菜篮子”产品消费大幅增加,预计2020年人均口粮消费还要减少10%;“菜篮子”中增幅最高的奶类,增幅接近3倍,增幅最低的果类,也将提高50%以上。另一方面,消费要求从“吃饱”向“吃好”、“吃的安全”转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提升。2013年,全国绿色食品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 650亿元左右,比2008年提高8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2.5%左右。截止到2014年6月份,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已经达到8 316家,产品达到20 586个,有机食品企业总数接近900家。要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紧密围绕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推动农业发展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通过农产品的提标提质,提升农业经营效益。

二是化解农业环境承载力脆弱化的挑战。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21世纪以来,粮食的“十一连”增,依靠自身力量解决13亿多人吃饭问题等一系列举世成效的取得,依靠的是超出合理水平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代价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均处于世界第一,但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和20%。每年使用的180多万t农药中,作用于农作物的不足1/3,使用的250万t农膜,回收不足150万t。超量的投入品更多的是造成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目前全国仅受到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的耕地就接近0.1亿hm2。与全国相比,天津市农业设施化、园区化程度更高,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特征更为显著,近年来虽然投入品使用强度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但化肥施用量仍在500 kg·hm-2以上,远高于全国350 kg·hm-2的平均水平,比国家生态示范区250 kg·hm-2的标准高出1倍多,养殖业每年的粪污量也接近600万t。继续坚持现在的路子,不仅还不了旧账,还欠新账,经济上不划算,生态环境受不了,与美丽天津的大目标也不相符合。

三是应对农业气象条件复杂化的形势。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温室现象、突发性灾害日益严重,仅气温就比工业化之前提高近0.8 ℃,到2050年预计将上升1.5 ℃左右。自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近400多亿kg,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天津市作为大都市,高温、干旱、雾霾等天气异常化更为突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近2 ℃,2014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最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两成,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仅为常年一半左右,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据武清气象站观测,2013年冬季雾霾天气为50 d,为近10年最高,冬季平均日照百分率仅为53.5%,低于近30年平均水平。适应新常态下,气候条件复杂化、气象风险扩大化新挑战,必须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在积极创新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应对极端气候影响的同时,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挥农业生态效益,切实减少农业对气候的影响,促进农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2 坚持集约化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

集约化关键是转变拼资源、拼环境、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家庭经营+分散生产”向“资本+科技+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对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利用,推动农业科学、节约、可持续发展。强调集约化发展,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

一是顺应农业发展动力科技化的新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农业现代化程度。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已经超过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农业已经进入更加依靠科技进步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6%,与2008年50%的水平相比,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4.5%。据相关测算,近年粮食增产80%的贡献,是源于科技进步带动的单产提升。重视科技、发挥科技引领功能,是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天津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63%,比全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小麦耕、种、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已经从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农业发展已经从过去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适应新常态,有效应对资源要素约束,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集约化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的基础上,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二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几千万亩向近4亿亩的加速推进,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从原有的家庭经营为主,向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截止到2014年11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总量已经达到126.7万家,龙头企业达到12万多个,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与全国各类新型主体竞相发展相比,企业主体是天津市的一大特色,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是新亮点。目前,农业企业经营的种植基地规模已经接近20万hm2,畜禽的规模化养殖主要是企业,水产企业化养殖规模已经超过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市合作社规模已经超过6 000家,通过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土地有效种植面积增加15%以上,单产提升10%以上。虽然成效突出,但从整体看,天津市农业发展仍面临人多地少、流转率低的“双重困境”,还存在“谁来带头”的实际难题。全市土地流转率不到33.3%,低于北京50%以上、上海60%以上的水平;真正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还不够多。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就必须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更好地引进新资源、提高现有要素的实用效率。

三是应对耕地、水、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稀缺化的挑战。从全国看,近年来工业、城镇建设每年占用耕地都在40万hm2以上,虽然实行占补平衡,但占优补劣问题仍然存在,耕地质量普遍下降,退化面积已经超过总量的40%。水资源使用量已经达到7 000亿m3上限的87%左右,每年农业用水缺口超过300亿m3,超过0.67亿hm2的旱耕地完全靠天吃饭。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特征突出,“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显,全国近1/3的农业劳动力年龄超过50岁。天津市作为特大型都市、资源型缺水城市,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先进地区,资源要素问题更加显著。农业用水缺口每年平均在8亿m3左右,地下水超采接近5亿m3,部分地区已经形成地下水超采漏斗;耕地平均每年减少0.2万hm2左右,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文化教育水平不够高,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超过80%。应对资源“紧箍咒”,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硬任务”,必须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提高存量要素的使用效率,引入资本、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

1.3 坚持功能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

功能化重点是,转变农业就是第一产业的旧观念,树立“第六产业”的新理念,推动农业功能由生产向休闲娱乐、精深加工、文化创意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领域发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农业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强调功能化发展,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化解农业生产低收益化的挑战。随着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进口价格,农产品继续提价已经遇到“天花板”,对农业的补贴也遇到世贸“黄箱”政策8.5%的上限“天花板”。同时,农业成本,特别是人工、地租上涨很快,在“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天津市近3年的情况看,蔬菜价格上涨态势减弱,与2013相比,2014年重点监测的14种蔬菜价格年平均下降18%,低于2012年。2014年以来,猪价始终维持在低水平,生猪养殖处于全面亏损的状态。生鲜乳价格也从上升态势转为持续下跌,年末比年初下降了20%,肉羊更是一改多年持续上涨的势头。农产品价格在下降,但农业成本仍处于“上升通道”,人工费用从3、4年前,不到40、50元一天,上涨到现在的100多元,土地流转从原来的每667 m2平均400、500元,涨到900多元,高的已经达到1 300多元,人工、土地成本基本上翻了一番。

二是顺应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化的趋势。当前,依托产业链延伸、产业交叉、技术渗透等方式,农业在实际发展中,部分领域已经呈现出与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农业与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交叉推动的休闲农业发展壮大,以及产业链后向延伸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农家乐已经达到200万个,特色村、镇超过10万个,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 200亿元,带动了3 300万农民致富;截止到2013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到7万多家,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5万亿元,连续11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近年来,依托天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工业基础和都市型农业的有利条件,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好态势。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经营户超过2 500家,带动农民就业超过26万人,综合收入接近40亿元;市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接近900家,年总产值超过3 000亿元。

三是应对农业生态需求扩大化的形势。伴随社会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大都市地区,农业已经从传统的“米袋子”、“菜篮子”,上升为都市地区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的“绿色骨架”和“城市之肺”。据北京、上海测算,2009—2013年,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3.8%,2013年达到3 449.8亿元,贴现值达到9 431亿元;上海仅林业生态服务价值,2014年就接近120亿元,平均森林生态价值接近127 500元·hm-2,2009年以来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加8.36亿元。据专家估算,2012年天津市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为783.71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2倍多,生态价值明显高于经济价值。

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业低效益化、发展融合化、生态价值扩大化等新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推动农业功能化发展,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在抓紧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强生活、生态功能的开发,重视“内外联动”,在推进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上挖掘新潜力,从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上寻找新的增长点,让农民更多地从功能拓展以及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利益。

2 新常态下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适应新常态,关键还是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做文章,发挥比较优势,着力特色发展,通过创新推进“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三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设施装备、农业科技、信息技术、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多功能等领域的优势,确保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1 打造以优势、精品、安全为特色的“菜篮子”产品供给区

主要是瞄准京津以及河北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京津冀都市圈高收入地区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高端化”、“精品化”消费需求,发挥天津市40多万 hm2耕地的相对资源优势,依托4万hm2农业设施、100万m2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以及农业机械化所形成的农业全天候、工厂化、标准化有力条件,加大精品农产品及农业资源产品供给,满足消费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建好“菜篮子”,一是要优化农业种养殖结构。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绿色有机蔬菜、精品花卉、高档菌类,以及海珍品养殖面积,扩大林果、生态林种植规模。二是要培育精品农业生产载体。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精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农业发展方向。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农业品牌。力争“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培育建成一批绿色“菜篮子”、高档“菜篮子”和精品“菜篮子”,进一步提高天津市优质地产农产品在京津及河北主要城市的占有率。

2.2 打造以现代种业、生物农业和农业物联网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关键是充分发挥天津市杂交粳稻、小麦、黄瓜、花椰菜、生猪、海淡水鱼虾等优势种业基础,切实抓住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农业物联网平台和技术示范应用的先发优势,积极利用京冀资本、技术、人才、土地等各类优质资源,推进现代种业、生物农业加快发展,切实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把天津市打造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技术创新研发高地以及先进农业技术输出地,辐射服务北方,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力争到“十三五”末,现代种业基本形成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为核心的育种体系,现代种业总产值翻一番;生物农业,基本建成完善的研发、转化、示范、产业化体系,总产值超百亿;农业物联网产业,打造形成京津冀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平台,探索总结农业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模式,实现在农业多领域的实际应用。

2.3 打造以健全的流通体系、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为特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区

重点是依托天津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优势,利用好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形势,切实抓好农产品国际贸易、国内一级批发交易“大流通”和电子商务、会员制服务等“新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京津冀国内外名特优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农产品直供直销配送中心“三大中心”,把天津市打造建成国际以及南方特色产品输往北方,北方产品销往全国、走出国门的关键枢纽;北方地区电子商务总部、平台、关联企业集聚,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则、方式、技术创新引领的高地;农产品直供直销服务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以环渤海、海吉星为“双核”,以滨海农产品物流沿海发展带为支撑,红旗、金钟等批发市场多点补充,“一带”、“双核”、“多点”三位一体网络化的发展格局。

3 新常态下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举措

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农产品消费需求、市场环境以及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系列深刻变化,必须把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经营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农业服务,激发改革活力、挖掘科技动力、构建政府市场合力,“三力”齐发推动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再上新水平。

3.1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激发农业内生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家庭经营向企业化、合作化转变,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匹配,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率。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规模。围绕农业企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做文章,在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科技创新等各领域广泛参与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培育打造一批“聚龙集团”型的企业。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支持发展股份合作,土地反租到包、买回自营等多样化的联结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合作社提质增效。切实发挥好合作社在普惠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引导农民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和规范发展,支持成立专业、土地股份、资金互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要顺应合作社联合化的大趋势,积极引导合作社开展生产、销售、服务等专业联合,以及沿产业链,甚至是跨产业的综合联合,通过拓展合作社规模、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专业化分工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增强农业外生发展“动力”

通过壮大优势产业、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功能,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主要是加强四个方面:一是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研发基地、创新平台、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项目和贷款融资扶持,积极支持现代种业、生物农业、农业物联网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集团,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整合创新发展。二是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攻关。瞄准世界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紧紧围绕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和绿色增产等领域的攻关,加强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低产土壤改良技术等增产技术,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绿色保险等环保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三是推进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丰富物联网平台的病虫害防控、资源环境管理等功能,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质量安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积极推动“网农”对接,加快培育本地农产品品牌电商企业和示范龙头企业。四是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与本人利益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在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划归成果直接研发人员及其团队所有。

3.3 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构建政府市场“合力”

根据新形势下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两只手的积极作用,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一方面,完善政府服务。重点是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稳定存量、提高总量的基础上,通过补助、担保、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吸引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农业发展,建立竞争性的财政投入分配机制,在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功夫,确保投入主要用于培育主体、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服务。主要是围绕农业产销全流程,提高公益性机构服务能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加工、流通、培训、信息、法律等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金融支农富农强农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农业的融资担保和保险支持,切实发挥农业担保的增信融资积极作用,在推进“三权”抵押融资的基础上,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抵押融资。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提高种植业保险保额,开发“菜篮子”产品价格保险、棚内作物等新险种,探索开展联保互保等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毛科军.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2):21-25.

[2] 毛科军.实施“三区”联动战略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1(17):37-38.

[3] 毛科军,樊敏.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三大转变[J].求知,2013(3):49-52.

[4] 毛科军,官宏义.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79-685.

[5] 毛科军,李小刚.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提升天津农业信息化水平[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1-5.

[6] 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EB/OL].(2015-03-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3/15/c_1114629204.htm.

[7] 张红宇. 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J].山西农经,2015(2):8.

[8] 陈锡文,韩俊.国新办就《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解读等情况举行发布会[EB/OL].(2015-02-03)http://www.zgxcfx.com/Article/81695.html.

新常态与新变化 篇3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4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 增速较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创下近年来的季度新低。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 我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不及预期, 个别经济指标下滑明显, 宏观经济出现了调整, 进行了新常态。所谓“新常态”, 是指一种趋势性、结构性的新的发展状态, 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阶段性改变, 即从原来的旧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所谓“新常态”,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增速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和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经济增速的新常态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将转向市场引导的需求自主型经济, 这导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降至6%-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增速更趋平稳, 虽有小幅上下波动, 但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这就是一种经济增速的新常态。

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主要是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看, 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速“下台阶”、经济效益“上台阶”。动力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人力、资源的粗放、无效投入明显下降, 技术进步和创新等高效投入增长 (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 并推进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在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 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的进程中, 经济内生的新动力逐步集聚, 新经济的成分萌芽成长。

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将有更大的容忍度,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动摇, 坚持改革不动摇,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保持定力。要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 有效运用货币政策的“有保有压”功能。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微调、预调等结构性改革取代强刺激, 将成为今后宏观政策的新常态。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增速换挡、结构优化、政策微调。

二、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江苏, 相比较而言, 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2014年1—9月份, 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与1-8月持平, 虽然增幅继续高于全国水平, 但这仍是多年来少有的低增速。旧常态下令江苏人引以为豪的经济增速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 面对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必须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如前所述,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选择应是结构性改革, 而不是需求导向的强刺激。因此, 江苏在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新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四个方面八句话:一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包括保持定力稳增长, 底线管理微刺激;转型升级调结构, 定向调控抓重点。二是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包括精准发力促改革, 综合治理防风险;简政放权惠民生, 激发活力增效益。

1、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新常态下强调稳增长, 短期内是为了避免经济下滑失速而产生“硬着陆”的风险, 但若缺乏合理、优良的经济结构作支撑, 就难以保持长久、健康的稳增长。应该说, 稳增长是调结构的目的, 调结构是稳增长的保障, 在新常态下, 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比单纯追求GDP增速更重要。所以,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之一, 应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具体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保持定力稳增长, 底线管理微刺激。实际上, 中国在前一段时期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因为当时受到国内经济发展障碍、美国金融危机及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为防止国内GDP下降, 采用了增加投资、放宽银根等措施, 造成了一段时期内GDP都高达9%、10%, 甚至更高的增长率, 这种超高速增长不属于正常状态, 也不可能持久, 更会带来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损害、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甚至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而要达到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 GDP增速只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即可。所以, 我们现在要转入常态。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 最近一段时期只要保持7%左右的增速, 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同时, 因为目前的经济增速下降实际上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必然结果, 这种增速放缓能为经济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所以目前的增速放缓确有必要, 但要保持在合理区间。

由于“新常态”下合理的经济增速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变化的, 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如有专家提出将硬性的GDP指标变成弹性的值域, 变过去的被动完成增长任务为更加注重对增长质量和结构的把握, 只要能保住比较充分的就业, 对一定范围内的增速波动均可接受, 不再以增长率为唯一追求目标。同时, 在宏观调控上要将“微调”和“预调”常态化。“微调”也就是“微刺激”。宏观经济调控最忌讳对经济损害极大的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摇摆。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率虽高, 产能过剩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所以, 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微调、预调, 不搞大起大落的强刺激。应贯彻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原则, 以“微刺激”有效推进“稳增长”。

(2) 转型升级调结构, 定向调控抓重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调结构。如果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好,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始终没有调整、优化, 不仅经济运行成本将越来越高, 产品销路越来越窄, 而且可能错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目前, 我国GDP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位, 但结构还不如发达国家, 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应在宏观调控中灵活运用“供给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注重区别对待, 突出重点;强调结构优化, 兼顾一般。如在投资事项上, 适当对高铁工程、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在财政“结构性减税”事项上, 特别注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促进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的“有效供给”机制与“需求管理”较好地结合。

江苏的经济发展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把握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机遇与空间, 强化政策支持, 积极挖掘新的增长潜力。如针对传统行业的定向“微刺激”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而对新兴产业的增量培育则有利于拓展转型升级的新空间。铁路是“微刺激”的重要领域。2014年9月中旬, 江苏省启动了新一轮铁路建设, 全年全省铁路建设投资将达180亿元, 这将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得到进一步显现, 江苏部分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就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成功逆势抢单, 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要鼓励企业积极联姻互联网、电子商务, 打造新型产供销模式, 主动开拓市场, 提高生产效率。而服务业则比制造业的成长空间更大, 如在线旅游服务商苏州同程网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契机, 与全国1000多家景点合作开展大型营销, 2014年交易额预计可达150亿元, 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健康养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更值得挖掘。所以, 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 促进江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新常态下强调促改革, 是为调结构、稳增长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最终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民生的改善, 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应该说, 惠民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最终目标和动力源泉, 而民生改善、活力激发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改革、调整和稳增长。所以,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个新思路, 应是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具体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精准发力促改革, 综合治理防风险。面对新常态, 首要的是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四化”融合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等广阔舞台, 还有远未充分发掘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潜力, 要利用好这些舞台和潜力。改革能够再造微观基础, 优化宏观环境, 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所以, 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财政、金融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 对经济也是一种良性刺激。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 我们不能实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而是要强力推动改革, 以“微刺激”加“强改革”的宏观调控方式, 为调结构提供空间, 也为稳增长奠定基础。

促改革要找准发力点, 以击中要害, 达到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这些改革, 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而极大地调动个人、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应注重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的有机结合, 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有效衔接。在调控中, 坚定地实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压缩政府“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扩展“营改增”改革的行业覆盖面、推进反腐廉政建设、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可推广经验等改革举措。

(2) 简政放权惠民生, 激发活力增效益。简政放权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以简政放权为主要体现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2014年3月我国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 新设立的市场主体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 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而近期新设立的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 可带动上千万人就业, 企业的成长性也极强, 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

宏观调控应更加注重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动, 如实行以就业、收入为标准的宏观调控。由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 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与就业、收入、民生直接相关, 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效融合点, 因此, 未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更多地由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转变, 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现实需求。

应对新常态,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 就是努力保持自主创新的动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以及不断改进管理的潜力。对地方政府来说,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杜绝无效投资和无效增长, 积极建设地方财源。

江苏在新时期的改革进程中应敢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自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来, 江苏针对体制机制性障碍实施“定向突破”, 有的举措正在研究, 有的已经落实。如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中国与新加坡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3个多月以来, 园区30多家企业共获得新加坡银行机构贷款10多亿元, 新加坡贷款比国内银行贷款的利息低2%-3%, 使相关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但在新时期, “旧常态”下累积的矛盾和挑战将叠加放大。如江苏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 2014年又上涨10%;2014年前7个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财务费用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6.6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同比增长8.9%, 融资贵、融资难尚未缓解。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 亟须尽快解决。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引发了各地对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的关注。而江苏省内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 须到有关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 审批条件较苛刻。由于浙江、上海已取消此类许可审批, 江苏一些企业只好到外省市备案或把总部、平台放在省外, 不仅造成本省电子商务税源流失, 更不利于形成类似杭州的互联网经济“土壤”。这些“旧常态”下累积的矛盾和挑战, 应是江苏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须“精准发力”或“综合治理”的重点, 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能。综上所述, 适度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有利于政府适当减少频繁的微刺激调控, 将主要精力用于促改革、调结构和转方式, 切实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为今后争取更好的经济增长实绩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MD/OL].人民网, 2014-11-09.

[2]李克强.经济现积极趋势性变化[N].经济参考报, 2014-10-22.

[3]厉以宁.中国错过最佳调整时期, 留下许多后遗症[J].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2014-10-24.

[4]卢锋.宏观政策“知难而进”[J].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4, (8) :28.

[5]王一鸣.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MD/OL].新华网, 2014-09-07.

[6]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MD/OL].新华网, 2014-10-11.

[7]张连城, 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3) :22-29.

[8]张军, 陈诗一, 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 2009, (7) :4-20.

[9]刘元春.保持定力适应调控新常态[MD/OL].中新网, 2014-06-12.

新常态与新变化 篇4

1 环保产业的概念与最新研究进展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产业(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的缩写。关于环保产业的概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采用的是《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中对环保产业的概念界定,即环保产业指的是“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

我国环保产业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国外环保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研究。通过对美国发展环保产业的研究发现,我国应该从高端节能环保装备创新能力、关鍵技术装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着手发展环保产业[1]。日本与韩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我国应着重从环保投入、环保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展环保产业[2]。第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可以通过绿色金融、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国际合作等方式让环保产业“走出去”[3]。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应从进一步释放市场、搭建服务和融资平台、严格执法等方面深化环保产业发展[4]。第三,我国环保产业的竞争力研究。根据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我国需要通过“保上游争下游、中游特色发展和整体平稳发展”来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研究[5]。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环保产业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6]。总体而言,在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正在积极寻求适合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框架,进而积极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竞争力。

2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不同国家的环保产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都呈现出大体相似的过程,即由最初忽视环保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到后来的重视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在经历“四大公害”后,日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积极应对环境污染、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经过高速增长扩张期和稳步发展期,日本的环保产业迎来了转型期,并进入全民环保的时代[7]。我国的环保产业始于20世纪初期,迄今为止,环保产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理念构建阶段,时间范围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的工厂污水和废气基本上都是直排,导致污染在局部地区以白热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当时,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外,社会上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很少。在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和倡导下,我国积极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应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1973年召开的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我国首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该会议使我国环保事业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同时也为环保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央政府也积极倡导避免落入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高度。但是,这一时期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停留在理念构建阶段,环保产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第二,初步发展阶段,时间范围为20世纪90年代。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必须积极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并提出了具体意见,由此,我国环保产业迎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全国首次环保产业工作会议召开,阐明了发展环保产业对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确定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这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表示,可以通过鼓励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并促进了环境保护产业形成规模。

第三,快速发展阶段,时间范围为21世纪头10年。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压力,我国更加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中央出台了很多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文件及具体举措,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开始施行,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2007年,国家开始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思路。同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环保事业,这是环保事业首次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我国环保工程实际投资额由2000年的26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 570.7亿元,约增长了5倍,为环保产业进入快速跑道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四,产业升级阶段,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今。2010年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被推向历史新高度,环保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其中,节能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位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为环保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制度基础。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对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出具体意见。在此背景下,我国环保产业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最新的《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数据计算,2011年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总数、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31.3%、0.6%、17.2%和15.7%。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随着党中央2014年提出“经济新常态”以来,环保产业也进入了新常态,国家提出通过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PPP模式等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环保发展,一系列举措让环保产业迎来政策的红利期。

3 环保产业创新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亦步入新常态。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这是我国首次在“五年规划”中凸显生态文明主题,意味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环保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第一,由“目标导向”转向“效果导向”,即由原有的“污染物达标”转变为“改善环境”。第二,由“政府治理”转向“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第三,由“政府出资”转向“PPP”。在这一背景下,环保产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了更好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我国需要构建合理的环保产业创新体系。笔者认为,环保产业创新体系可由三大体系构成(如图1)。

3.1 技术合作创新体系

技术、市场和资本是产业发展的三大基本驱动力,其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8]。合理的技术合作创新体系对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机制,即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

(1)产学研合作机制。Henry Erzkowit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关注“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更加重视政府等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旨在强调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形成三种力量相互交叉影响的新关系[9],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主要参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前期阶段,主要作用是刺激包括产学研之外,生产企业和居民对环保技术的需求;需求得到提升后,正式开启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了让环保产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互动更加自由,政府不参与此阶段的具体活动。具体的工作机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发展战略制定阶段。环保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并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将技术需求传递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就环保技术研发是否可行、项目如何开展和管理等问题进行沟通并商讨具体方案。第二,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在此阶段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我国长期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突出,但市场行情和资金运用等能力欠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因此,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应通过知识共享与互补的方式进行合作。第三,环保产品推广阶段。环保企业负责再次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产品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再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推广。第二和第三阶段多次循环往复修订,方可得到市场认可的环保技术。

(2)国际合作机制。目前,我国一般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尖端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依靠进口。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引进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但一直属于技术追踪和低端复制的状态,因此,亟需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我国环保技术,助力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如,江苏中宜环科水体修复有限公司出资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的最新一代的WEP水环境修复技术。二是国内外政府合作开发新企业。如,宜兴环科园与荷兰北布拉邦省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江苏宜欧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借此引进欧洲先进的环保清洁技术。

3.2 产业服务创新体系

(1)数据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环保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植入了互联网因素,迎来大数据时代。其主要契机源于2013年3月,国务院要求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环保部相继出台文件,要求相关污染源企业必须向全社会公开实时排放数据。就此,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环保产业的格局,催生一类新的环保产业服务机构,即数据型环保产业。它是一个信息化管理公共服务云平台,工作机制是:数据获取———建立大数据库———数据挖掘。第一,数据获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官方数据,即相关企业向社会公开的实时数据;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相关管理系统让企业使用,并让企业分享使用体验。前者由于企业会担心信息泄露问题,或多或少会对数据进行保护;而后者则通过分析体验结果提炼数据。第二,通过获取的数据建立大数据库,将数据存储起来。第三,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是数据价值的最大体现,利用大数据找出相关规律,最终指导相关企业生产和运营。

(2)文化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文化型环保产业是文化支撑服务平台上的环保产业,强调环保产业以文化创意及其相关服务业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类新兴的服务机构,发展前景巨大。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将环保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对环保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将地方、行业文化融入环保产业发展中,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环保产业建设群或者地标建筑,使得环保产业不仅仅是功能性产业,也是能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行业历史底蕴的文化旅游业。如,可创设水处理装备产业旅游,除了让水处理装备发挥水处理的功能外,也让游客了解水处理历史、工艺等文化知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将环保设备与环保文化宣传相结合。将环保设备赋予新的功能,拓宽环保文化宣传空间。如,在设计雾霾气体检测传感器时,在传感器上贴上环保口号;在使用雾霾气体检测传感器时,尤其是在公共空间,可设置雾霾相关知识展厅供人参观,借此宣传为了减少雾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事项。

3.3 投融资创新体系

(1)PPP投融资模式。PPP模式全称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国内译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私人就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李克强总理2015年提出在环保领域大力推广PPP模式。PPP投融资模式让政府身份发生变化,即由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方”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合作方”,让政府和社会资本进行互动,同时政府升级为项目的“监管方”。基于政策的不断引导和激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逐渐大量进入到污水处理、供水、环境治理等领域。PPP模式的正常运转需要以下条件:一是风险收益对等的合同,即政府负责法律、政策等客观事实部分,社会资本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部分,而不可抗力因素则由双方共同承担。二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区分以下问题:第一,由使用者付费。如果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项目成本,可以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如果不能完全覆盖,可以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第二,无“使用者付费”,即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10]。

(2)绿色金融创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在第四届西安金融论坛上表示:绿色化和绿色金融将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发达国家拥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而我国的绿色金融则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绿色金融产品最为常见的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产品种类稀少;又由于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刚刚起步,国内金融产品则以绿色信贷为主,因此可以说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对环境治理的支持力度小之又小。此外,我国开展绿色信贷的银行也仅有兴业银行一家。也正因此,我国绿色金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绿色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品种。在已有产品基础上,可通过PPP环保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来引导民间资本。二是搭建环保投融资市场平台。如,重庆市在2015年6月成立了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这些环保投融资市场平台畅通了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11]。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建国以来,我国环保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新时期,需要通过构建环保产业创新体系,进而推动环保产业步入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本文的研究发现:

(1)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即理念构建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产业升级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国家出台的环保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制度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环保产业创新体系主要由技术合作创新体系、产业服务创新体系和投融资创新体系共3个体系构成,其中,技术合作创新体系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产业服务创新体系包括数据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文化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投融资创新体系包括PPP投融资模式、绿色金融创新。

(3)数据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和文化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是本文创新性提出的概念。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数据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是个比较时兴的产业服务机构,而文化型环保产业服务机构则需要相关产业进一步的拓宽。

参考文献

[1]徐成彬.美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启示[J].中国能源,2015(1):37-42

[2]贾宁,丁世能.日本、韩国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环境管理,2014(6):49-52

[3]周国梅.“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机遇与路径探讨[J].环境保护,2015(8):33-35

[4]胥树凡.新常态下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及思路[J].环境保护,2015(8):17-20

[5]樊宇,吴舜泽,逯元堂,等.“微笑曲线”视角下的我国环保产业竞争力研究[J].生态经济,2015(11):47-50

[6]徐文华,庄焕娣.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环保产业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45-48

[7]常杪,杨亮,王世汶,等.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16(1):60-65

[8]蒋洪强,张静,张伟.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8):36-39

[9]张秀萍,黄晓颖.三螺旋理论:传统“产学研”理论的创新范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

[10]郭朝先,刘艳红,杨晓琰,等.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问题与机制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8):92-99

新常态与新变化 篇5

1.1 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也不断趋于多样化。一直以来, 世界各国对德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 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冲击到了传统的生活观念, 新一代的人们对“白富美”、“高富帅”的生活有着过分的追求。并且科学技术的不断技术使网络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信息来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网络中很多信息是没有经过过滤的, 一旦人们尤其是学生接受到这些信息, 就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再加上社会的不良风气, 使得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干扰。随着负面信息的不但报道, 人们可以由此受到警示, 然而部分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 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 这就使这些不良信息成为了他们的反面教材, 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1.2 传统德育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现代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德育教学更是重中之重, 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开展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与发展。灌输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被学生接受,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不到激发, 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甚至与教师唱反调, 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并采用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 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阻碍。关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 教学内容与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没有贴近的学生的生活;其次, 教学方法存在严重的单一性, 大部分采用的填鸭式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者, 教学情景设计有待完善, 教学模式生搬硬套, 过于生硬死板, 德育教育的感化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1.3 经济与社会转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在三十年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且逐渐进入产业转型升级阶段, 在改革进程中, 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以及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强法制建设, 不断调整与改善社会环境, 使改革事业得到进一步推动。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就要对现代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需要其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对市场发展形势有一个充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其方法与载体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尝试, 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4 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

目前, 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现阶段时代主要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 强调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世界各国应不断推动文化的多样化、社会信息化, 并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与改革, 加强全球合作, 使各国的交流与沟通朝着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 必然会出现诸多不稳定因素, 加剧了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有着十分强烈的憧憬与渴望, 因此国家建设应以和谐、繁荣为主。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清时代发展形势, 对国际发展状况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并结合时事热点,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有效提高, 为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以及多元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2.1 激发教育动机, 构建教育体系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动机得以实现的, 动机表现出的是人的欲望与诉求。受到环境的影响, 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进而产生内心动机, 最终使各个环境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得以形成。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影响, 使对立与冲的得以形成, 人们的感知、甄别、筛选以及分析的观念与思想将会出现差异。进而随着内心动机的驱动, 就会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模式得以构建起来。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能够激发教育动机, 并实现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构建。

2.2 完善教育过程, 增强教育效果

作为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 进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 随着环境的改变, 受教育者也会受到熏陶, 通过接受教育内容, 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思想以及品格的形成而言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与作用, 并且对其行为会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创新的关联

首先, 站在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于人需要一个“被动积极实现的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指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过程中, 环境这一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十分关键, 这是人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也提出, 在社会中人作为一种动物, 其生活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物质基础之上而实现的。而人生活环境的差异, 往往就是由这些社会关系与物质条件所决定。这些环境影响着人的意识, 对其思想道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这些环境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换言之, 人的思想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人的存在和发展也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其次, 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的存在, 而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而言有着能动作用, 其不仅反映了社会存在, 同时社会存在对其会产生反作用。如此的辩证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同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根据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可耻, 可以认为二者关系为, 社会意识形态中,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必须与社会存在相适应, 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的反作用, 可以得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也会起到反作用。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透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动得以表现,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实现人才的培养, 完成国家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巩固社会主义证券为主, 通过改造与建设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人才的培养。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工作, 因此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将重点放在了对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则变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由此可见, 从本质上来讲,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为了实现时代面貌的折射、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推动国家的发展, 其具有的阶段性十分突出。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来开展一系列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再者, 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主要包含四个因素, 即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环体。其中主体指的是教育者, 客体指的是受教育者, 介体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环体代表社会环境以及其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其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 主体、客体以及环体是最为重要的三大内容, 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 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而这种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甚至造成的影响是相对消极的。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 即教育内容、载体、途径与方法等等, 这些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有着很大的联系。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将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由此可见, 在“三体一要素”中, 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属于具有动态性的变量, 随着环体的变化, 主客体与要素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具体来讲, 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载体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并改变主客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而主客体和要素也会反作用于环体, 主体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以最大限度的控制, 促使其与教育目标的良性发展相适应, 并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 为客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引导, 使客体的正能量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以此对周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干扰, 进而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方式,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改善, 最终为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而言之, 不管是人与环境的欢喜、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 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以得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关联, 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反作用, 二者具有的关系可以说既对立又统一。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载体的思考

4.1 不断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总所周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强的抽象性与空洞性, 难以与贴近现实, 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 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就要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应将关注点放在社会热点方面, 应与社会动态保持紧密联系, 并于学生在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打造, 并且时刻掌握学生关注的问题, 对学生的兴奋点予以掌握,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以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此外, 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向教材内容体系的转换予以高度重视, 应确保其贴近现实生活, 能够将政治问题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并使学生的政治视角得以扩展, 同时还要将专业要求体现在其中, 如此才能够使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得以提高,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 应用性也是教学内容需要表现出来的一大特色, 如此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 使他们产生共鸣, 并不断反思。再者, 教学内容还要对时效性予以重视,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 可以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来阐述教学内容, 如此使教学背景与思想内容更具有真实性。

4.2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就必须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并实现对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育实践中, 可以采用讲授式、案例式、情境式、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并实现多者的结合, 通过讨论、陈述以及评估, 来完成主要的教学部分,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师的引导下, 促使学生思想得到动态性的发展, 并通过丰富的形式, 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教育实践中, 尤其是课堂教学中, 可以做一系列精心设计, 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以及趣味性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获取教学内容的同时, 思考能力、资料整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培养, 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3 丰富实践教学载体与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形式, 而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设置实践教学, 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实际情境与机会的创造,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与再现, 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下, 能够对知识内容有一个亲身的体验与经历, 进而使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体验式教学是依靠人的生命发展规律, 对生命予以足够的关怀与尊重, 使生命得到扩展与提升, 其蕴含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所具有的层次也是非常高的。通过这一教学形式, 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大幅度提高, 能够投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 如此就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4.4 理论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 可以将启发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方式进行综合的应用, 并通过讨论、评价、评估等手段, 提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引导学习者接受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感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一定的演讲、辩论、模拟法庭活动, 提高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学习活动, 让学生将学习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闻时事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还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5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带领学生走出去

高校都有其特有的地理环境特色和社会背景、文化条件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代的资源条件和地方特色, 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特色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进行红色根据地、博物馆等实地考察, 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平台。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把握, 并对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与关怀, 应对学生的生命本质进行大力弘扬。作为学生, 必须将社会意义与生命意义的复合体现出来, 并且要对学习责任进行承担, 对生命义务予以珍惜。在发展过程中, 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其潜能是无可限量的, 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点。此外, 还要尊重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最后, 还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5.2 做好基础性工作

为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就必须从基础抓起, 对学生道德生生成的基本规律进行掌握, 并从日常规范做起, 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此外, 还要基于公民道德的养成, 将德育工作回归到为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使其基础性道德得到培养。

5.3 贴近现实生活

道德的生成必然是以生活为起点。因此, 道德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为出发点, 德育工作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摆脱其产生的束缚, 避免传统“道德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贴近现实生活, 从生活出发, 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教训内容的本质, 使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5.4 重视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固然重要, 然而其具有政治性、理论性以及抽象性, 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 因此, 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予以重视,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才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在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 应添加一定的实践教学, 并在课堂中引入时代热点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 如此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贴近, 使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总而言之,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载体进行不断创新。我们应针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推动。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创新的关联, 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载体展开探讨, 最后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新方法,新载体

参考文献

[1]任立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J].理论观察, 2013, (8) :160-161.

[2]张海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新方法研究[J].读与写 (上, 下旬) , 2014, (4) :13-13, 15.

新常态与新变化 篇6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1.“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评价一节好课很重要的指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和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必答,或讨论或交流,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兴趣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抓住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称不上是一节好课。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2.“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度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另外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就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和合作者。

3.“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练”、“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

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了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许多教师却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未尝不可呢?相反,所谓的板书设计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那才是一堂可悲而又失败的课。

二、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1.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师只不过是一条传输带而已,这样的“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和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能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施教、操练的对象,时常要求学生按教师思路,顺着“路子”或“定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走进新角色,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首先,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后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2)要善于营造和管理学习氛围和环境。

(3)要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必要时间、空间和资源。

(4)要有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的能力。

(5)应知道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和课堂上数学之间的联系。

(6)要把握学生已经有什么样的个人数学知识经验和直接经验。

2. 新课程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是当今国内外教育界所关注和倡导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3.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变化。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教师”,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的教的“回应”,或者是为教师教的“点缀”。总之,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本次课改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因此,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给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将会受到挑战,学生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地重视起来。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促使教师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教案的设计也随之变化和改进。

上一篇:IBM的数据观下一篇:机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