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

2024-07-23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精选7篇)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 篇1

当前, 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 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物联网和智能控制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正对全球经济活动和运行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将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用于提升经济社会的创新力, 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层面,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主席提出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主席在刚刚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五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 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 促进公平正义。为我们在“互联网+”背景下财务转型指明了方向。

在财务会计层面, 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局限, 长期以来, 人们对财务会计的认识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狭窄范围, 在一些单位属于二线工作。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 与决策相关的数据迎面而来, 量多面广快速, 财务会计数据有被淹沒的风险。但同时也看到新的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新领域, 发挥企业掌握经济业务第一手材料的优势, 搭建财务共享平台, 可以为人力资源、资金、税务、物流、内部审计等方方面面提供支持, 其涵盖的领域远远超过财务会计信息, 并且深入到实际运行流程中去。可以这么说, 在共享经济时代, 谁掌握数据和信息越多, 谁对经济、企业发展等就越有发言权, 谁掌握数据和信息越可靠, 谁的决策就越准确, 这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 财务工作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在财务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层面, 财务共享服务对全国1900多万财务人员来说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去优化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就有被淘汰的风险, 同时又给勇于在实践中实现转型的财务人员提供了新的舞台。财务人员生来就与数据打交道, 其职业优势非常明显:一是会计职业与生俱来是与数字打交道的, 对数据敏感;二是企业提供的数据可验证性强, 可靠性高, 在海量数据中剔除噪音, 在共享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支撑的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中将大有所为。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从传统观点中走出来, 在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中的“业务会计”“共享会计”和“战略会计”中选好自己的定位, 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转型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做出贡献。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层面, 财务共享服务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财务共享服务倒逼传统审计理念、技术与方法的变革, 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客户全新结构的电子财务数据实施审计分析, 开展即时审计以实现审计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财务共享服务为注册会计师在管理咨询业务提供了新领域,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完成从前端管理咨询到后端信息化落地的全过程, 还可以采取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财务共享服务的前端管理咨询, 由具备胜任能力的软件公司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落地实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在制订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五年规划, 这一规划与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紧密相关, 五年规划将优化信息化架构、完善技术应用与数据标准, 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构建行业管理与服务智能综合平台、会计师事务所智能审计作业平台和内部管理系统, 实现行业信息化的网络应用、实时协同和智能绿色发展。

新常态下的转移 篇2

特色园区成转型新趋势

纺织产业转移当前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一些纺织产业转移承接的园区凭借着自身特色和优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生。

位于重庆江津的金考拉工业园便是其中之一。金考拉工业园以时尚主题为园区建设方向,希望打造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专业集群平台,明确定位为“产业领袖、世界平台”,核心定位为“大生产、大物流、大金融、大数据、大文化”。其中,大生产包含“大、中、小”的健康产业生态(即50家规模以上品牌企业、200家中小型成长企业及600余家创业型微型企业)和“上、中、下”的完整产业链集群(涵盖采购、研发、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尤其是大生产中打造西部地区最权威的“纺织服装装备中心”,将引进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企业入驻园区,共创产业新未来。

同样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广安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也同样利用其特色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以牛仔为主要招商目标,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牛仔服装”为主题的专业化产业园,目前已有32户以牛仔产业链为主的生产企业。该产业园引入广东第四代产业园发展模式,承接“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州新塘牛仔服装企业梯度转移,走“产城一体”的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的牛仔新城,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座城市,致富一方百姓。

“特色、专业成为目前产业转移园区发展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将来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方向,在众多的产业园中,只有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才能发展得更好。”杨峻说。

技术装备升级是主旋律

事实上,在当前纺织产业转移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纺织产业转移由单纯的产业位移已发展成为技术和装备的提升。

江西奉新工业园是10年前从一根纱开始建设,目前已达200万锭的生产能力,不仅开始产业链的延伸,更为可喜的是投资方福建金轮化纤公司在二期、三期的建设中都采用了国内外最顶尖的设备。以设备顶替人力,不仅产品质量提高,人工效率也增加了。目前已形成了原料、纺纱、织布、印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陕西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也是这样。据了解,该工业园区的全部设备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在20年内都不会落后。目前入驻该园区的一些企业万锭用工将由现在的200人减到36人,年劳动生产率提高8%以上。

同样,在产业转移中升级设备水平的还有宁夏如意纺织工业园。如意集团拟投资500亿进行纺织产业转移,9月3日已投产15万锭,目前已投入了78亿元,如意纺织采用的国际一流装备,也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亮点,尤其是生态和数字纺织的引入成为中国纺织发展的方向。

人力和政策为重要优势

在当前纺织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和政策优势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先看人力资源,在安徽省的一些纺织工业园里目前劳动用工平均年龄26.5岁,且男工占用工人数的10%左右,用工优势明显。而与之相反的是江西奉新县,奉新县城常住人口大约4万人,纺织工业园地处县城内,园区用工目前2.2万人,劳动力的缺失使新投产的企业面临招工难的窘境。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中高端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大。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高端管理人员及高素质劳动力将成为影响产业转移升级的因素之一。”杨峻介绍说。

再看政策方面。“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由于偏重考虑的是成本要素,因此对各地政府的政策比较关心。”杨峻介绍,以云南保山的翔羽纺织为例,翔羽纺织是生产包覆纱的企业,包覆纱的生产过程中电力的成本约占整个产品成本组成的10%左右。如果在义乌基地生产的话,电价平均为0.76.元/度,而在保山基地生产的话当地政策给予的优惠政策是电价为0.38元/度。

在新疆优惠政策更多。新疆当地政府规定,在疆企业的新疆籍员工,按照企业为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予以三年补助,对享受低保待遇并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的人员,继续享受12个月低保待遇。与此同时还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园区自建或引导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厂房。

构建超常规发展模式

四大问题较为突出

实际上,纺织产业转移尽管在2014年取得一些突破,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杨峻指出,首先是园区发展受到资源约束。尤其受宏观调控影响,不少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满足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项目落地受到影响。部分园区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有的园区受到投入资金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其次是园区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虽然大部分园区发展情况较好,但是也有一些试点园区存在问题。部分园区进展缓慢,有的园区尚处于启动阶段,有些试点园区纺织服装类项目太少。

再次是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园区企业融资门槛明显抬高,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不少企业面对资金断链的威胁,不得不面临停产。也有些园区企业,受到沿海总部资金出现问题的影响。

最后是局部地区园区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如重庆市在巴南区、江津区、合川区分布有重庆尚盟时装产业园、金考拉国际服装产业城、西部服饰科技创业产业园三个千亩级服装产业园。再加上一些小型的服装产业园,使得各园区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加上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交通建设滞后、物流成本较高、产业工人缺乏等缺陷,一些园区招商引资较为困难。

打破“常态”发展模式

针对现阶段纺织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杨峻认为,规模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要发展一定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园区应构建一套超越常规的发展模式,对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的产业链进行统一规划。尤其是在印染等涉及到环保问题的环节,不能一概不批,而是转型升级,加大排放监管力度,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尽量早出台与支持新疆纺织相同、相似的扶持政策,让产业转移企业长治久安,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和生物纤维的行业给予更多关注与扶植。

杨峻指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结构调整中的领先作用和带动作用。统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条件,推进以加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跨区域、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基础的区域结构调整。由简单的低成本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变,不断增强区域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与此同时还要抓好跨国资源配置及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构建东中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深入一体化合作的新格局,优化布局产业链,加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并积极利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的战略,促进产城一体化的建设。

杨峻表示,要充分发挥好产业转移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大园区先进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园区的调研及走访,总结各个园区的成功经验,去粗取精,抓住关键,树立典范,做好园区的服务、信息交流工作。同时推进园区的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科技的发展关注人才的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生产力的平台,以国家发展战略确保产业转移发展方向。

为园区做好服务

事实上,在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为纺织产业转移服务。

首先是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对接,积极帮助试点园区稳步发展。目前园区最难的是招商工作,而招商引资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找不到人,进不去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产业转移办公室积极帮助一些试点园区寻找各项招商资源。与此同时还积极帮助一些试点园区稳步发展,对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其次是开展园区调查研究工作。今年产业转移办公室先后到咸阳、彭州以及重庆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并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了解产业转移情况,对承接转移的主要项目及产业园区建设进度进行调查,总结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 篇3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GDP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企业享受宏观经济高增长的红利时代也宣告结束,体量巨大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普遍,新兴产业虽然发展仍呈现较快的速度,但门槛不高,投资一哄而上,短时间形成过度竞争,反过来又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GDP增速呈现新型的L型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从2010年年初开始一直处于下行通道,是中国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经历的状况,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和压力也是不曾经历的,外部环境压力逐步传递到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压力也前所未有,其中,财务管理的压力最为突出。

一、经济新常态前企业财务的普遍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GDP三十多年呈现高速增长,需求侧旺盛带来企业业务的持续高增长,多数产品包括传统行业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企业关注重心在供给端的生产和产量,对品质和需求结构差异相对忽略,研发关注少,产品中低端为主、大众化产品当道。但由于供需不平衡,企业仍能够保持较高的毛利空间和利润空间。多数行业投资机会多,投资回报高,投资决策也较为简单。与此相对应,内部管理表现为企业外延式资产增加较多,研发投入少,产品差异化不足,成本控制压力不足,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投入和保护意识低,对客户的满意度较为忽视,管理较为粗放。对应的财务管理有以下特点:

(一)以投资为主驱动业务和利润的增长。在大部分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利润空间较大,重资产和投资、重产量和产能、重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以增量投资为主带动企业迅速做大规模,带动业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驱动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良性循环。

(二)人工成本便宜,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和便宜的劳动力成本,企业成本结构中人工成本占比较少,对控制整体成本较为有利,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获得了长时间的快速发展。

(三)土地和建筑成本低廉,来自地租及房租成本构成在总成本体系中占比较小。企业对于坐落地的选择受地租和房租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总成本的控制,不少大型制造型企业坐落在市区中心位置,无需分设管理本部和生产基地等。

(四)研发投入少。企业在产能驱动增长的情况下,能够轻易获得利润,缺乏持续投入研发的动力,与此相对应,企业的产品低端化、同质化比较普遍,山寨现象横行多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五)环保成本低。受先发展、后治理思想以及唯GDP论等短视行为影响,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对环境有效保护严重不足,导致环境污染和事故层出不穷,影响极为深远。企业财务表现为成本构成中环保成本基本忽略不计。

二、传统财务面临的挑战

(一)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管理不当危及企业生存。由于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红利,多数产业和行业都经历了长期的繁荣,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盲目乐观的投资情绪,企业贪大求全,并借助良好的投资回报和持续宽松的货币环境,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快速发展。但时过境迁,目前,世界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国内PMI的长时间连续下行,市场大多数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大,毛利空间不断缩减,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现金回流能力,盈利能力的削弱,最终将影响资金周转能力和资金实力,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致企业倒闭的案例屡见不鲜。

(二)行业普遍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投资也面临过度投资和竞争,导致价格厮杀剧烈。业务的高速增长转为常态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和资产过剩、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但体量仍偏小,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加之世界范围内的充裕流动性面临资产配置荒,存在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也面临短期过度投资和行业快速进入白热化竞争的风险,近年的光伏、LED、机器人行业都面临类似问题,多数行业进入价格厮杀、产能利用不足、利润稀薄的境地。

(三)来自成本端压力快速上涨

1. 随着多年土地财政政策的畸形发展,来自地租和房租的成本近年来大幅度攀升,成本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迫使企业需要平衡成本的压力,而进行业务区域和管理职能的跨地区分布和协调。

2. 人工成本上升很快,企业面临的来自人工成本压力大而刚性。经过多年的如地价等生产要素成本的轮番上涨,传递到居民住房消费、生活消费品成本的显著抬升,迫使人工薪酬随之抬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3. 研发投入日益凸显重要性,但短期获益不明显。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企业需要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选择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能力,提高研发投入,满足来自消费端的升级换代、新生代的个性化需求。

4. 环保压力逐渐加大,环保成本日益构成污染行业和企业的刚性约束成本,受制区域的排污总量和排污种类的限制,企业的产业选择和业务布局需要考虑环保压力,生产基地的选择需向偏僻区域发展,从而带来增量的成本和远离消费市场等问题。

(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挑战。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型业态如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为紧密,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消费者的信息和反馈,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包括设计、生产、物流、售后都面临着业务和程序重构,企业由此需要重新构造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应对之策

(一)生存是第一要务,现金流平衡成为首要任务。随着产业过剩时代的到来,销售竞争激烈,微利当道,稍有不慎,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陷入困境。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和扩张。在产业和产品过剩时代,充裕资金到处寻找投资机会,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往往短期就出现投资过热,经过一段时间产能释放后,后期项目投产即是亏损之时,导致多数企业尤其来自行业外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近些年,类似光伏产业、LED产业、机器人产业等政府支持且一致看好的行业,企业往往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结果形成了高端产业低端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产能过剩和价格雪崩,成为明显的投资失败例子。在上市公司方面,前些年一窝蜂地并购游戏、文化等虚拟经济企业,目前在VR(虚拟现实)等行业同样是一窝蜂,个体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导致价格严重高估商誉成为堰塞湖,最后无法实现业绩预期,留下一地鸡毛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三)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保证一定的毛利空间。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为主,企业要适应微利时代的外部竞争压力,产品价格易跌难涨,只能千方百计挖掘成本节约潜力,以市场销售价格为标尺,倒挤出可接受的成本:一是要控制各种铺张浪费、不计成本的行事方式,向管理要效益;二是要实现全产业链成本的控制,从产品规划和设计阶段直至产品售后阶段,都需要以成本为约束因素,考虑产品的成本控制;三是要进行成本支出优化,根据投入产出原则,对成本支出进行总量和结构的优化,有保有压。

(四)辩证处理好研发和产出的关系。在产品过剩年代,产品升级换代的结构性需求持续有改善空间,企业需要抢占先机满足客户的变化,必须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顾客满意度;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研发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缓慢见效的过程,要谨防企业研发未成身先死的悲剧,研发投入需平衡企业资源,如果不能短期见效,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五)做好存量业务和资产的加减法,控制闲置资产,保证资产的高效运转。随着经济新常态到来,存量业务和资产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能力,做必要的加减法;对于供过于求又无竞争力的业务和资产,需做相应的减法,减少失血和亏损。将回收的资金,谨慎投入到具有自身竞争优势的业务,形成产业链和业务战略联盟,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持续专注能力将越来越体现出竞争力。

(六)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财务风险。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资金链压力持续增加,经营效益下滑,企业效益下滑和经营风险的加大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破产的概率加大;与此同时,企业为促进业务的增长,又通常采取赊销和延长账期,应收账款的风险随之增长,如何在市场的开拓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经营管理层智慧。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包括科学和严格的授信管理、规范的收款程序、迅捷的违约处理方案等。

(七)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的同时,也给行业优势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并购机会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在控制自身合理的财务风险前提下,经济下行也提供了以较低价格并购自身所需资源的机会,以提升效率发挥协同效应,主动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劣势企业的竞争淘汰重新洗牌,出清产能后为优势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被动增加了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实力和效益。

(八)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寻求被并购机会。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企业微利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严峻,为应对长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强自身在产能过剩的经济环境下的生存机会和能力,企业还需要努力寻求外部被收购的机会。

(九)强化融资管理,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在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位徘徊,对于债务成本的承担能力在实质性降低,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由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风险没有实质性降低;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和多数行业的不景气,使得以银行为主的债权资金放贷更为谨慎,PE或VC的投资也因为近年来的退出渠道受阻等原因也日趋从严,获取融资的难度在加大。需努力拓宽融资途径,增加股权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融资成本。

(十)优化收入管理,优化业务结构、优化客户结构。在分析行业发展中长期前景的大背景下,着力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突出和打造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以此优化业务结构。同时,要改变单一客户的依赖风险,培育一批核心的客户群体,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十一)加强IT系统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业务的升级换代。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应对来自市场的快速反应需求,并通过移动终端等设备,开展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设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红利,增加企业与市场、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典型的例子如小米手机,就充分利用了粉丝经济的强大魔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 篇4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互联网金融不会因为监管出台而失去发展势头”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型金融方式,事实上就是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开展金融活动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将推动金融领域展开一场深刻的变革。

现在来看,互联网金融形态多种多样,大致涉及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支付领域;其次是间接金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P2P,还有直接融资,如众筹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和财富管理有关的领域,如第三方金融服务。这些领域借用了互联网的技术,使得金融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这些领域的金融功能拓展和完善以及升级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支付更加便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融资方面更加信息对称,分散投资程度加强,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以及吸收风险的损失;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了增值普惠的效果,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于金融领域的功能神话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在监管之下未来会走向比较正规的轨道。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不会因为规范出台了就失去发展势头,但那种野蛮生长的不合理状况会得到改善。

邵志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最具创新思维和发展前途的新业态”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常态,上海率先进行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面向未来又应该怎样做,值得政府部门进一步思考。近两年,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发展“四新经济”,也就是要用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催生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涌现了一批新的经济形态,比如互联网经济和新的产业融合,所以就是“互联网+X”的模式,互联网金融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金融从来都是创新最为活跃的经济形态和经济领域;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也是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两个结合起来看,互联网金融就是未来最具创新思维和发展前途的新业态。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我谈到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从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看,要创新和发展,从金融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就应该严格监管,防止风险,特别是系统性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不单单是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新的金融业态,也包含了传统金融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进一步改造和提升,特别是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

周禹鹏,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

“互联网金融使得大金融机构难以顾及的市场空间空前活跃,激活了一池春水”

经过快速的发展,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了火爆式的增长,由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业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态势与传统金融发展的轨迹相比更加迅速、蓬勃,其类型日益丰富,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撞击和重塑作用也日益显现。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而兴起的创新金融业态,它使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幅度下降,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大幅度减少,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它具有普惠金融的特性,服务于广大小微企业普通消费者,使那些大金融机构所难以顾及的市场空间空前活跃起来,可以说是激活了一池春水。

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感觉到或者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隐忧。比如网贷行业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本以创新为主要特色的平台有些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在规模扩大和业务趋同的双重作用下行业利率开始下滑。

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如何揭示和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如何判断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今天论坛主题探讨的如何兼顾责任与创新的使命,这些都是业内关心、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陈跃,理财周刊传媒总裁

“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传统金融业务的错位拓展了金融市场的宽度”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以多种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结构,2014上海理财博览会也折射了金融市场的这种变化。

金融理财的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互联网金融对于支持小微企业的个人创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和改革,通过与传统金融业务的错位拓展了金融市场的宽度、提高了金融的普惠性,通过资金利率的灵活变通加快了我国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通过创新的多样化产品形式促进原有金融市场的结构改善。

各级政府已经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企业从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鼓励措施,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政府代表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认可以及纳入有效监管以后获得的规范发展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不断迭代的互联网技术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将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规范发展和接受监管的时期。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 篇5

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 对现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形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后,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重心都会发展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都会给各类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海运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推动者, 同样会受到经济新常态的影响, 企业内的财务工作也会与从前发生巨大的变化。海运企业需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 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完善, 确保企业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能够继续保持强劲有力的发展动力。

二、海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管理制度陈旧落后

海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财务, 配置企业的资源来完成相应工作的必要手段, 所以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海运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在财务管理制度的依托下才能够有效地开展, 但是现有的海运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较为陈旧落后的问题。海运企业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海运工作上面, 所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在建立后会沿用较长时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于财务工作的需求, 没有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优化更新, 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制约着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海运企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效率都有进一步的要求, 同时现在处于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新时期, 所以企业更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海运企业现在普遍对于在财务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够重视, 依然是沿用以前的财务管理方式, 对现有的大工作量的财务管理任务不能够有效地完成。同时现有的财务工作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趋势, 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快速且保证质量地完成, 同时对相关的管理结果无法快速地应用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 特别是无法推进企业完善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利。

(三)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海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企业内的财务人员来完成, 所以企业需要正视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海运企业的财务人员一般是通过相关招聘进入企业, 只是在进入企业的最初阶段进行了相关培训, 之后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工作开展不足。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没有硬性要求, 所以财务人员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现在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财务人员没有对新常态下的政策变化和财务管理工作变化进行研究学习, 所以整体的财务工作与该时期的企业要求不符, 不能够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四) 缺乏相应的监督工作

为了保证海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联系起来, 同时满足企业在该时期下的财务工作需求, 企业需要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相应的监督工作。海运企业虽然大多数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监督机制, 但是由于相关机制往往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符合, 再加上企业对于财务监督工作的不够重视, 所以大多数时候财务监督工作只是简单开展, 没有对财务工作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企业对于相关的监督结果的利用程度也不高, 很多时候只是得到了相应的监督结果, 但是没有根据相应的监督结果来调整企业的各部门工作。

三、优化海运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海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能够更加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必须完善海运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完全不能适用于经济新常态下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重新建立适合企业运营的制度。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 需要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 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经济发展形式和政策变化, 同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以及以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的问题, 建立该时期有效地财务管理制度。而对于大部分能够使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报告以及企业的运营实际情况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做出及时调整和优化。对于制定好的财务管理制度, 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对相关细则进行考评, 定期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部分及时更新, 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长久地在企业运营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所以海运企业的发展更应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这也是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相关需求。应用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之前, 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情况和其他相似企业应用的信息化技术的情况进行调查, 弥补企业自身存在的信息化使用不足。企业需要引入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财务管理方法, 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企业同样需要购置并开发配套的财务管理软件, 确保企业能够在未来更为复杂且工作量也加大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完成, 替代生产力较低的人力。企业同样可以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平台, 在该平台上可以实时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情况和运营情况进行了解, 同时在该平台上处理相应的财务数据后可以及时地反馈到各部门当中, 对于调整企业各部门工作都有推动作用。

(三) 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影响海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弥补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首先企业需要端正对财务人员培养的态度, 同时划拨专门的资金用于培训财务人员。企业对于财务人员需要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 财务人员在进入企业一定时间后需要达到一定的工作资质后才能够从事相应的工作, 同时在工作中也应该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升财务人员主动学习的能力。财务人员需要在企业提供的培训中系统地对现有的经济发展形势、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企业财务工作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 提高财务人员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 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也需要对财务人员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财务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进而提高对财务结果的利用并带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更好地完成。

(四) 完善监督机制和实施工作

企业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必定需要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并能够发挥作用, 因此需要在企业中建立并实施财务监督机制。海运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普遍脱离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工作, 因此需要在企业内建立适合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督机制。首先需要在企业内成立财务监督部门, 专门从事财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保证财务监督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财务监督制度需要由专门的财务监督人员结合企业的管理层, 结合企业的实际财务特点来完成财务监督工作。企业同时需要加强对财务监督的结果的重视, 充分地利用监督结果来总结分析现有情况下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足, 并推动各个部门共同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并使企业在新时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时期, 经济发展的形式和重点都随之改变, 也对各类企业的发展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海运企业作为众多受经济新常态影响的企业之一, 其财务管理由于没有及时更新逐渐显示出管理效果不足的问题, 制约了企业的有效发展。海运企业需要对自身财务管理的不足进行完善, 推动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合理地开展并带动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文, 张卫东.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5 (6) .

[2]黄久芮.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6 (21) .

新常态下的财务共享 篇6

一、新常态下财务管理必须实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战略实现的目的

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由传统的“投资、筹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 转变为“参与企业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 这一转变要求财务管理必须实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战略实现的目的。

(一) 以企业财务通则财务管理体制要求为指引, 以转变财务人员思想观念, 树立财务人员的价值意识为起点, XY集团通过“统一会计制度、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人员管理” (简称“四个统一”) , 促进财务人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管理”转变, 从“融资负债经营”向“资本增值”转变 (简称“两个转变”) 的意识和能力。

1. 统一会计制度。

严格按照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和内控制度建设的要求, 由集团财务组织、梳理、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操作规范, 汇编成活页式手册, 各子公司、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人手一册, 并定期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操作规则的修改完善与宣贯落实。

2. 统一信息平台。

结合企业财务通则“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的要求, 通过整合各子、分公司财务软件, 规避财务资料不能及时归集、会计信息出具滞后的弊端, 建立业务、财务一体化的信息集成管理体系, 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及时为决策层提供财务数据信息。

3. 统一资金管理。

结合企业财务通则中资金筹集管理的要求, 整合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的银行账户, 建立统一的资金运作平台, 实施对子、分公司资金的实时汇划和网上管控, 减少闲置资金, 使集团公司实现资金规模效应,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融资能力。

4. 统一人员管理。

对企业财务通则的应用、实践, 关键还是要靠人, 靠财务一把手和关键人员的重视和努力, 因此, 通过建立财务负责人委派制、财务机构定岗定编、财务负责人述职及问责制等, 逐步推进财务人员统一管理, 建立财务人员信息库, 为人才培养及举荐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 在“两个转变、四个统一”夯实业务管理和思想铺垫的基础上, 通过打造财务“信息中心+价值中心”的方式, 搭建财务的系统性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工程。

1. 依托信息系统、大数据体系, 构建“信息中心”。

要做到集团公司的财务、业务信息互通互联, 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 首先, 需保证财务系统独立、客观与真实, 然后, 通过财务管理手段将各公司及重大事项等信息转变成公司领导能够熟悉、认识的信息, 协助领导解决问题, 降低财务管控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2. 以管理评估、成本控制为抓手, 打造“价值中心”。

财务人员通过发挥系统性与数据全面性的专业优势, 改变公司组织架构和交易模式, 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同时, 财务人员不仅要发现、反映问题, 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每个财务人员都要把“成为价值创造的能手”作为奋斗方向。

(三) “四个统一”是业务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规范, “两个中心”是对其的升华, 是更深思考、战略层次的指导, 体现财务要创造“独立价值”的思想。

信息, 一方面指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数据类信息, 如财务报表、业务报表数据等;另一方面也应包含各种具有分析和利用价值的非数字化类信息, 如财务制度、公司文件规定、分析报告、员工上下班考勤记录、设备维修记录等。信息中心就是对各种数据类与非数据类信息的集合与集成, 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而价值中心则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使用和运用, 打造一个交流分享、价值创造的平台。通过这两个平台发挥信息、数据作为一种语言和商业资本的作用, 达到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改善建议、找出效益增长点的目的, 进而实现企业财务通则在指导落实风险管控、业务支持和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内控制度、管理会计的关系

企业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内控制度、管理会计是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 交叉运行且又互相支持的:企业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侧重于对财务核算规则的明确和建立, 是在做架构搭建和系统性、全面化建设, 是财务营销管理的媒介;内控制度与管理会计则是在财务核算规则基础上的延伸、深化和细化, 是更贴近企业管理实际、更能促进企业运营规范的实效措施, 是财务对企业“强筋健骨”的修炼。

以财务核算、分析与管理来整合数据、信息, 保证企业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的财务通用性语言和动作, 以成本控制、销售定价、审核为触点的业务规范来深挖价值, 体现财务开展运营管理、支持业务运行的主动性和先进性作用。

(一) 通过财务核算、分析与管理, 对业务运营数据与信息进行财务规则整合, 保证对外提供数据的通用性、一贯性和可理解性。

(二) 结合企业财务通则和管理会计, 开展项目评估、成本控制, 通过奖惩机制、氛围营造等措施来激发干劲。

(三) 通过产品开发价格核定, 支持销售、体现财务在建立销售价格管理制度, 明确产品或者劳务的定价和销售价格调整的权限、程序与方法、防范销售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四) 以合同审查、审核业务为切入点, 建立起业务规范与管理的财务审核、控制体系。

三、结合《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要求, 扩充企业财务通则的适用范围

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经营方式与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 结合《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要求, 扩充企业财务通则的适用范围, 更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的规范化发展, 发挥财务促进公司运营、实现发展战略的目的。

(一) 以财务到业务驻点和业务对财务的赋能计划为抓手, 促进业务与财务的有效融合, 优化对公司资产的管理与评估

XY集团的做法是:通过财务人员到业务部门驻点, 从业务部门岗位操作手册 (GOP) 等方面入手, 现场学习业务部门的流程、岗位操作;从资产状况、人员状况、流转过程等方面对业务进行详细的专业性“画像”;从知识与关键信息的积累入手, 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结合财务人员在数据全面性与系统性上的优势, 现场、现物、现实的调研;与业务部门一起探讨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方式方法, 推动成本控制项目落实、开展管理评估和重大项目评估。

(二) 以目标成本驱动体系的应用进行数据分解与作业分析, 落实管理会计, 体现财务价值

新常态下的云南经济 篇7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吸引世界经济学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会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呢?究其原因,跟中国所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环境分不开。

纵观世界经济走向,不难看出,自2008年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许多经济体纷纷中弹,落入经济萎靡不振的陷阱。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不难看出,美国就是始作俑者。美国历来寅吃卯粮,仗着二十世纪40年代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诱使世界44个经济体,建立起以美元为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国便开始间接地掠夺全世界。每当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时,就会利用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的优势,把危机转嫁他国或世界,而且屡试不爽。最有力的证据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因在越战中失利,导致美元暴跌,美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单方面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并将美元直接与石油挂钩。这样美国不仅成功地转嫁了那次危机,而且成了世界石油能源的主宰。再就是2008年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美国是始作俑者,但结果却是全世界为美国的过失买单。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据资料显示,此次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实早就露出端倪,只是美国视而不见。2007年,华尔街出现次贷危机,但没有引起美国的足够重视。直至2008年9月中旬,华尔街金融大佬雷曼兄弟宣布倒闭。雷曼兄弟倒闭,引发骨牌效应,整个华尔街陷入金融危机,并快速向全球蔓延。截至目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继续发展中。

透过此次金融危机,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经济发达体,在金融领域存在着过度放贷、过度衍生、过度杠杆、顺应周期等深层次问题。同時,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全球经济失衡、全球贸易失衡等深层次问题也显露出来。此次危机,不仅波及全球,危害世界经济,更重要的是对美国、欧盟、日本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影响极为严重,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危机;从影响的深度来看,已经造成三大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并且预计衰退将持续。目前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经济危机,仅次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发生的原因来看,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体系内部的危机,由于金融体系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此次危机对金融体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将导致市场化融资和信用体系的重新建立;从历史意义来看,由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启全球性金融话语权争取,创造了话题,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的确,就中国经济而言,在世界经济发达体深陷金融危机之际,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一度被誉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这个结果,一是得益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维逻辑,中国人历来有储蓄的习惯,不管挣多挣少,总要拿出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二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短短30年时间,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到了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始终带领全中国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论外部经济环境如何,中国的资本账户始终不对外开放,无形中为中国的经济筑起了一道防护墙。因此,当全球多数经济体深陷金球危机的泥潭无力自拔之时,中国经济却相对较好,并且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

面对中国一枝独秀的经济现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体国家,能让中国独善其身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自从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后,美国就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明显就是冲着中国而来。再就是,纵观这几年世界发生的诸多事件,似乎都跟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新兴经济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是中东暴发颜色革命,凡是与新兴经济体友好的执政党都先后倒台,甚至国家陷入战乱。再就是围绕着中国展开的钓鱼岛主权之争,南海主权之争,这些充分说明,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

中国是大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岂肯坐以待毙,任人宰割?那以美国为首的居心叵测者们会善罢甘休吗?显然不会。这不,眼看一时拿中国没办法,便挖空心思挑起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领土之争,而且利用俄乌对峙,举起经济制裁的大棒,一轮接一轮地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就是想通过弱肉强食、杀鸡敬猴,打破有利于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世界格局。尤其这段时间,美国拉着一帮“小兄弟”,拼命打压石油价格,导致俄罗斯货币持续贬值,几次接近崩盘。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局势和金融环境,中国何去何从?此时此刻,习近平总书记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中国必须打铁本身硬,只有中国经济具备了抵御风雨的能力,才能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带去希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举,才能让“中国梦”变成现实。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后,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一时间,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中国经济仿佛迎来一阵清风,吹皱了一池秋水。

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追根溯源,最先提出这一经济新术语的,是西方一位经济学权威。他根据自2008—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遭受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全球经济进入“大衰退”,而这期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对这一现象做了一种描述与预测。他认为 :经历了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将发生深层次变化,国家干预主义可能增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全球化不再等同于美国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发达国家要依靠新兴市场来摆脱危机;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强化等等。

nlc202309020458

那具体来说,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呢?据国内权威人士分析,可分为三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这一经济新术语:

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适应新常态,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盲目攀比搞工业,重复投资上项目,肆意扩张借贷款,跟风决策建新区,吹捧包装玩概念,不仅造成自然环境严重受损、资源承载重大透支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而且造成了市场经济表面繁荣、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财政收入空转虚增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枝独秀”、领衔演出,不被人指“搭便车”,就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邪路,而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惟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将逐步淡化使用。当然,新常态,既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连续探底坐视不管,也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徘徊不前漠不关心,更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刻意打压。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障碍,突破GDP增长高于一切、财政预算必须连年递增的思维定势,解开层层加压指标值、层层签订军令状的权力束缚,不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的发生,体现稳中求进、事缓则圆的要求。就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隐形政绩和显性政绩的关系,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潜心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的蠢事,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统一。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的关系,凝聚发展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逻辑。就是正确处理发展战略和发展战术的关系,在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体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要求。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時期,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当前,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都已步入新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各级政府要有包容心态和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优势仍然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减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径依赖,不搞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和大面积调控,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强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时,推进政府职能深度转变,履行好必要的监管职责,充分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畸形,净化市场秩序,管控市场风险,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新常态下云南经济发展走向

2014年12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了2014年第四次学习会议。省委书记李纪恒主持会议,陈豪、李江、和段琪、丁绍祥、高树勋、刘慧晏、王喜良、岳跃生8位同志参会。会议上,几位领导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省委书记李纪恒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云南与全国的同与不同,形成新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实现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创造,努力走出一条云南特色的新常态发展之路。

就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特别是经济新常态的精神实质,交流了学习心德和体会。大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我们谋划、推动2015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作决策、谋发展、干事情,都要在这个大背景、大逻辑下进行,既要看到新常态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实践基础上新的跃升,又要看到新常态是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问题,用新视角观察新事物,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新常态,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

李纪恒书记指出:对云南这样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当前,要正确看待云南经济增速下降这个现实,坚决摒弃那种新常态就是增速“慢下来”、就是“弱化发展”、就是心安理得的“自然增长”等片面认识,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积极“进”、稳中有为,主动“为”,实现稳中提质、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李纪恒书记还强调:要从经济新常态下寻求云南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把潜力释放出来,把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挑战化解掉,拓展经济发展新的更大空间,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要多管齐下扩展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要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要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打造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要狠抓改革攻坚,激发增长新动力;要深化开放合作,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云南。

责任编辑:施凤仙

上一篇:影响女性亚健康的因素下一篇:少儿微广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