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2024-07-19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精选10篇)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篇1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房地产行业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0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埃里安在《驾驭工业化国家的新常态》中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用来描述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新特征。自此之后,此概念在全球媒体的报道中迅速流行开来。

在中国,“新常态”的概念更多的是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相联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经济增速逐渐降为中速。1978-2014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8%左右,但自2010年开始,增长率逐渐下降:2010年为10.4%,2011年为9.2%,2012年为7.8%,2013年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为6.9%。

产业机构调整是题中应有之义。新常态就是产业结构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的过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46.9%。今后这种转型将继续,第三产业产值将持续上升,将成为查验经济新常态中的一个显而易见指标。

经济增长将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走的是高增长、高投入、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但目前,钢铁、冶金、煤炭等传统行业日益没落,表明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今后,要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创新,走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

(二)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必然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亦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主要的表现就是房价由单边上涨/下跌转变为涨跌因区域、房企不同而不同。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表的2012~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数据解读》,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价格、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如下:

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5%,增幅较1~11月收窄0.9个百分点;销售额为8.7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4%,增幅较1~11月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1.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9%,较1~11月收窄1.0个百分点,销售额为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较1~11月收窄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回落,回落幅度收窄。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9.60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较1~11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连续第22个月回落,回落幅度较1~11月收窄0.4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房地产企业在新常态下的融资需求。银行资金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资金成本高,审批效率低,监管严格。对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言,获得银行授信困难较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近年来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公司债。从政策层面看,发行限制及审批流程的放宽,加上货币宽松政策不断加码,使房企的公司债融资需求被释放;从企业融资成本看,公司债平均融资利率在5%左右,与同期限银行贷款、中期票据、信托等融资方式相比成本更低,随着发行利率的不断降低,公司债已经成为房企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据统计,2015年发行的且已上市的地产企业公司债有13种,目前待上市的地产企业公司债就有14种,均为2015年6月之后启动的发行。

同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相伴的是利率水平的不断降低。2015年6月18日恒大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发行200亿境内公司债,首期5年期50亿境内债以5.38%利率成功发行,创下恒大历史最低债券利率纪录,而且成为首个在境内发债的红筹公司;第二批150亿境内债于7月7日成功发行,创下房企境内债单笔最大规模记录,利率再创新低。2015年9月万科公布今年首期5年期公司债发行利率为3.5%,刷新同类房企发债利率新低。目前5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13%左右,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为3.54%左右,万科年内首期公司债利率水平不仅接近于同期限国债利率水平,甚至已经低于同期国开债利率。万科不仅获得了中诚信AAA评级外,还在海外先后获得穆迪Baa1、标普BBB+、惠誉BBB+评级,凭借着良好的信用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2015年公司债市场发展活跃,负债利率已经将至新低。房企发债利率多在4%~8%之间,较银行贷款和票据利率有着较大优势。

三、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行业近年来有了明显的变化。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金融市场也相应有所变化。在行业洗牌加剧的情形下,房地产企业必须尽快进行战略转型,以应对未来市场。企业战略转型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全局性、方向性的变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前瞻性。企业战略转型是以企业发展为基础的,它必须在准确评估自身实力、外部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战略转型是全局性的,全体上下都应围绕这个目前服务。第二、目的性。企业战略转型的目的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着眼于短期利益。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内在发展质的转变,而不是规模上量的变化。第三,创新性。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创新,企业无法保持永续发展的能力,将无法在这个竞争的时代生存。

在严峻的宏观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将进入战略转型期。在优势劣汰的市场法则下,谁进入战略转型期越早,谁找到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越早,谁就将获得最大的胜利。

房地产企业战略转型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调整市场定位,完成角色转变

在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白银时代”。在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迫使房地产企业从以往“建设、销售”向“多元经营、多层次服务”的模式发展。这要求房地产企业不仅要注重房屋本身的建筑质量,还要结合当地城市发展整体规划、风俗民情,利用企业产业优势和整合资源优势,提供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产品。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将自身产品建设融入到当地城市开发运营中去,从房屋建设者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身份转变。万科、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已经先行一步,拟定了“产城一体化”规划,万科旗下的商业综合体、社区食堂、生活广场等产品大大拓宽了企业的产品范围,向业主提供多层次服务。

首先,要提供创新型的优质产品,满足新形势下居民的居住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坚持“新工艺、新材料、新功能、新产品”的应用,以创造出能更好满足居住要求的产品。在户型研发、精装修、节能环保等方面下功夫,在产品“内涵”上做足文章。现代消费者处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往往没有时间自己处理房产装修这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工程当中。房地产公司作为专业性化公司,如果能加强自己在室内外装修方面的研发,可以给消费者一个直观的品牌印象。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提供的产品应不仅仅局限在房子本身,而是进一步突出人性化、个性化设计,注重迎合现代生活理念。

其次,要注重房地产专业化品牌建设。品牌代表一种品味和理念的契合度。它代表着消费者对房地产企业内在理念的认可和欣赏,在住宅面积紧张的年代过去后,品牌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未来的时代,将是优质品牌拥有者企业的时代,持有高价值品牌将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批高价值品牌,在未来“白银时代”中将占据有利地形,它们通常会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类渠道传达给消费者,最终实现企业的品牌营销,将品牌溢价变现。

(二)加快地产金融化进程,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展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天然的。目前来说,除上述债券市场给予房地产企业较大支持外,传统的银行、信托还是房地产企业最大的融资来源。据人民银行统计,2015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房地产信托余额为1.3万亿元。因此,房地产企业积极与商业银行、信托联姻,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兴起,房地产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抓住市场先机。据平安好房发布的白皮书,2015年,随着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房价攀升,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房地产互联网金融领域。除了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万达、绿地、恒大、泰禾等大型房企均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平台,房地产中介公司中原地产、链家地产和房地产电商平安好房、搜房网、安居客、易居中国等,也都先后布局互联网金融。2015年诞生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众筹建房、开发贷、首付贷、按揭贷、税费贷,以至装修贷、车位贷;一些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也推出了房地产相关的贷款产品。

民生银行地产金融部联手民生易贷打造出“民生E房”产品,购房客户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作为定金,开发商承诺给该批客户以较大优惠和优先选房权。购房者得到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开发商也降低了蓄客成本。

(三)拥抱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营销思维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形势颠覆一切传统行业,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与其被动接受互联网的冲击,不如敞开胸怀,拥抱互联网,建立紧跟时代潮流的“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房地产营销新渠道,实现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的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是围绕用户体验的思维,关注业主的显性需求,引导业主的隐形需求,在不断满足业主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产品的升级转型。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房企在房地产电商、网络营销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如博客营销、微信营销、论坛营销等。但这仅仅是互联网的表面应用,更深层次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则是在开发商拿地之前就引导潜在客户开始介入,从规划、建设到产品、服务、价格全程都有足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加精准的找到潜在业主的关心点,设计开发出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将原本封闭、效率低的规划-建设-销售闭环变为开放性的、更加灵活的、高效率的开发者、购买者互动过程。

小米手机的互联网神话还在继续上演,房地产企业应对此有所思考。以业主需求为中心,注重业主体验,加大产品从研发到制造过程的开发性,通过互联网技术精准找到目标客户群,降低开发、营销成本,这将是房地产企业在新经济常态下转型的必经之路。

(四)整合资源,跨界多元化发展

房地产企业在新常态下,应积极整合资源,进行跨界多元化发展,积极向价值链其他环节转移。万达地产的“轻资产战略”致力于银行、证券、保险的并购,跨界发展。远洋地产的发展战略则是“构建包括产住宅、不动产开发投资、房地产金融、客户服务在内的四元业务格局”。也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电影、体育等娱乐领域。在这些并购背后,是房地产企业利用现有平台,不断整合资源,细分竞争领域,向高价值产业链条转移。

参考文献

[1]张小富.苏永波.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转型研究[J].建筑经济,2013(08).

[2]陈林杰.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07(05).

[3]李东宸.新型城镇化中房地产业的发展机会[J].上海房地,2015(04).

[4]陈林杰,周正辉房地产营销与策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5]尹振涛,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J].当代经济管理,2009(01).

新常态下的国企创新与转型 篇2

需要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指导

当下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成为经典教科书,得到了广泛运用。大家旁征博引,寻求相应的理论依据。但是,一方面,当前的经济理论分析并没有加入“动物精神”等相关要素,忽视了企业家目标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与现实相去甚远,在中国亦是如此。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在西方经济理论之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是应该回到发展了240多年、今天依然争论不休和危机不断的西方经济理论框架内,还是继续刚刚开展了30年、虽有争论但毕竟实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之中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解决各种新的问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要想实现新的战略目标,需要凝神定气、凝心聚力,更需要时间、空间甚至试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应该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核心思想。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学习前苏联行不通,照搬英美搬不动,法德日韩也仿不来。对经济学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定义“新常态”,定义“新国企”,有的放矢地推动经济发展,为新常态下的企业改革和产业转型支招,为经济学的发展开辟另一广阔天地。

改革在不断探索

以保利集团来说,1984年成立后,保利集团不断改革创新,业务从军品贸易逐步拓展到房地产、文化、能源、民用炸药爆破等领域。目前房地产、军品贸易、文化拍卖和民爆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乃至处于世界同行前列。其中军品贸易在整个集团的份额不足5%,而其他四项业务均处在纯竞争领域。截至2013年底,在117家央企中,保利总资产4553亿元,列央企第24位;营业收入1318亿元,列央企第51位;利润总额205亿元,列央企第13位,上缴税金214亿元,人均财务贡献约100万。三十年来,资产由成立之初的15亿元注册资本金到现在的4500亿元,增长了300倍,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在央企中,保利不算是发展最快的,也不算是最成功的,多数央企都有了量的倍增和质的飞跃。从保利快速发展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国国企改革的成就。

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向世界更高标准看齐。这些年,我接触过许多国外的知名企业家。在曼哈顿面对百亿美元身价的大亨,我与他们交流对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看法。这些外国同行对中国国有企业褒奖有加,远不同于国内的种种非议。此外也令人深思,他们虽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和央企相比,内部监督预防制度不是不足就是缺失。他们的治理结构,如何做到实现效率和公正,避免腐败?

身在国富论坛,想到了《国富论》。亚当斯密先以《道德情操论》闻名于世,后以《国富论》传世留名。这两本书对比悬殊:一个是富有同情心的“道德人”,另一个是追逐私利的“经济人”;一个假想了具有动物精神的“公正的旁观者”,另一个提出了市场价格机制的“看不见的手”。制度工具是经济学的安排。无形的旁观者是哲学、神学的安排。企业内部的监督预防一种是靠有形的制度法规,乃至叠床架屋式的监管制度安排;另一种是靠无形的旁观者监督、企业家的自律意识;或者二者有效结合,使之不敢、不想、不能贪腐。不同的选择,是不是也是西方企业与我们之间的差别?

国企改革须多方协调推进

国企改革需要多方协调,实现目标趋同。我曾向陈志武教授等多位知名学者讨教对中国房地产的看法和公司治理秘诀。大家的共识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着风险。这点我同意,但认为风险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急。有人问我:“如果风险就在明天,你怎么办?”我回答:“我跟大家一样只能倒下,但我能比别人更快站起来。”席勒教授引用了花旗银行前总裁查尔斯·普林斯的一句话:“只要音乐没有停,你就必须站起来跳舞。”他又对我说:“你正在跳着呢。”可以说,我们都认识到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预见到这必将是未来的麻烦。有人说应该踩刹车,停止跳舞,推进业务创新,进行更大力度的转型。但是,音乐未停,企业肩负着年度经营指标、收益分红要求、市场排名压力等等,“全能企业”的目标常常让企业可想而不可为。这是否对国企未来发展更重要,更应进行改革呢?所以,厘清这些问题,提升企业目标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是十分必要的。

近十年来,在国资委的领导下,国企在合理规范薪酬和职务消费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规范国企薪酬和消费,制定新办法和新标准,无疑意义重大。我们要认识高薪形成的原因,搞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避免老问题新出,体现科学性。特别是对于像保利这样在纯竞争领域中的国企,怎样才能平衡效率与公平?改革是否能够激发国企动物精神中自主创新、推动进步的积极性,同时遏制腐败?经济学界能不能为之提供更客观、更有效、更科学的解决办法?

我们都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谷歌、苹果和特斯拉,多出阿里巴巴和华为,由此也看到了国企在创新方面经受的挑战。大家议论某些央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他们肩负着走向世界、振兴民族产业的重任。像杰克韦尔奇所说的那样,他们成为拉动中国GDP的火车头,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些企业正肩负着挑战世界,培育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同时,节奏和策略也很重要。今天并没有比昨天过得不好,大家可以看到国企所取得的进步和做出的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的国企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对国企改革目标的统一认识,如何绘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宏伟蓝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需要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多方协调,实现目标趋同。

今天,我们经济学人,有着足够好的条件,有着足够的才智,有着足够的力量,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手握批旧之笔、一手持创新之剑,抓紧机遇、接受挑战,帮助国企破解“全能企业”之惑,为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企做出贡献!同时,要探索更有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设计好中国特色经济的宏伟蓝图,创经济理论丰碑,拿诺贝尔经济学奖,涌现更多的亚当斯密,为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贡献!

新常态下的电视新闻创新 篇3

一、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电视的传播方式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 媒介技术使得传播环境不断变化已经成为新常态。 如何在新常态下发挥传统电视内容为王的优势, 做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每个电视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电视新闻评奖中,能深切地体会和感受到媒介发展给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仍是受众接触率最高的传媒,新的信息加工方式和传播覆盖方式都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而做出的改变。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要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环境, 评奖工作也要适应传媒实践的发展。

河南电视新闻奖评奖中, 利用新媒体做好电视传播的一篇成功之作是洛阳电视台的长消息 《习总书记的平民情怀》,报道的是习总书记到庆丰包子店排队点餐的事情。 事情最早被公布是由当天中午凤凰网转发网民发布的消息,只有文字,还未见到任何图片。 记者无意中得知洛阳有亲历者,而且就是洛阳电视台的退休职工袁君亮, 便立即与还在北京的袁君亮取得联系。 记者把袁君亮发来的照片和视频以画中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以“照片和视频由袁君亮提供”的字幕,采用连线采访配被采访对象照片的方式,以袁君亮的讲述贯穿始终:总书记自己排队、 点餐、付钱、端饭、和群众拉家常、叮嘱店长注意食品安全……一个个细节,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 心系民生的总书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习总书记到庆丰包子铺时,现场没有任何媒体, 袁君亮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成为编辑这条新闻的珍贵资料。 这些看似非专业的画面,在某种意义上比专业摄像的拍摄更有新闻价值。

记者不在新闻现场, 用在场群众拍摄的视频编播消息在国内外已司空见惯, 成为媒体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像美国“9·11事件”的图片和视频,丝毫不会因为是非专业人士的拍摄而影响它的新闻价值。

新媒体时代, 这条电视消息以独特的手法和视角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画面和视频是之前其他媒体所没有的。 消息播发后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其他媒体纷纷转发,也成为微信上推送的新闻头题。 可以说, 传统电视媒体在这一事件的传播中并没有输给新媒体。

二、电视新闻要善用新媒体信息源,使其为我所用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媒体信息铺天盖地, 犹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不应排斥新媒体,而应扬长避短,与新媒体“同舟共济”, 始终保持“手拉手”的良好态势,共同谋求发展。 “共济”而不是“共挤”,谁用好了新媒体,谁就会赢得机会。

2014年 , 丝绸之路 、 大运河申 遗对洛阳 、 对河南、对中国都是一件大事,电视短消息中这一题材的参评作品就有3件。 最终洛阳电视台的 《大运河 、丝绸之路 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 名录 〉彰显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获得一等奖。 作者从2006年丝绸之路申遗启动之时就开始关注这一事件, 关注丝绸之路、 大运河申遗的五处遗产点。 2014年6月,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要对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项目进行最后审议表决。 作为地方媒体无法到达新闻发生地———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记者只能通过洛阳市文物局联系到 在会场的 国家文物 局工作人 员获取消 息 , 同时做好文字和画面的资料准备。 平时大量积累才使得选取的1分30秒的画面变得不那么困难。整条新闻画面有三维动画、有航拍,是记者多年积累的素材。 6月22日中午,记者收到微信传来的消息:申遗成功! 记者当天及时播发消息,而且使用了微信发来的大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的5秒钟现场视频。 虽仅有短短的5秒钟,却因极强的现场感成为这条短消息的点睛之处。 同一题材, 连年获奖,克服了记者不在第一现场等困难,做出了现场感极强、时效性极强的报道。 这不但取决于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同时还得益于借助新媒体手段,这在以往是难以做到的。

三、短消息提倡新闻的动态感、现场感和即时性

在新闻评奖中, 之所以专设时间长度在1分30秒以内的新闻消息作品“短消息”一类,就是为了提倡新闻的动态感、现场感、即时性。

(一)明确短消息的评判标准

新闻报道从内容以及信息量上划分, 包含有动态新闻报道、综合新闻报道等。 动态新闻报道就是指对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的最新报道。 而综合新闻报道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概括反映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事件、某一领域的全面情况。

短消息在题材上是有一定的适用性的, 短消息就是承担“动态新闻报道”这一主要职责的。 在电视新闻评奖中设立这个奖项, 就是为促进日常电视新闻活动中更好地使用这种篇幅短小的新闻体裁报道动态新闻。

在短消息一等奖作品《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今天开始充水试验》中,这些要素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记者接到报道“穿黄工程充水试验”这一任务后,先做了扎实的案头准备工作,查找资料,了解情况。 2月22日穿黄工程充水试验当天,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进入隧道来到充水现场拍摄,确定了采访的重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 一是有关穿黄工程的基本情况,例如地理位置,施工当中的技术难度、特点,穿黄隧道的长度、直径等参数;二是与充水试验相关的部分, 包括充水的过程,充水试验的原理,充水试验的目的等;三是穿黄工程充水试验与整个中线工程的关系; 四是在保证新闻现场感和时效性的基础上,同期声融入穿黄工程背景信息。 由于充水之后,类似的画面将不可能再复制,记者力求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在画面同期声的处理上,通过记者出镜和特写画面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展现给观众,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充实,又将整个新闻的时长控制在1分30秒以内。

(二)精心记录新闻事件的瞬间,把电视声画手段发挥到极致

获奖的短消息都拍摄了各自报道事件的关键性环节,尤其都抓拍到了关键性的瞬间。 比如:《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充水试验》 中充水试验画面中注水的轰 鸣声和涌 进隧道的 两个巨大 的水龙画 面 ; 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宣布表决的瞬间;《鹤壁: 宽带光网络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助力国家信息安全》中两款芯片刚刚下线的片刻……都是事件中扣人心弦的关键环节、关键情景。 电视记者都知道, 对这类关键环节进行电视表现是不太容易的。 有的报道,记者现场 蹲候几个 小时 、一两天 ,甚至更长时间,难以预测关键情景何时出现,事发现场的忙乱更使得关键信息和冗余信息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 而特殊环境还会对记者所携带的设备构成威胁,这都使发现这些关键情景变得不易,及时开启摄像机将其拍入镜头就更困难。 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性就是特别擅长表现可以被视听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外部世界,所以,对动态事件高超的视听概括能力的优劣高下, 就是对电视短消息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的容载报道大的主题

结合电视新闻实践, 对于仅有1分30秒的时间、大约容纳360字到400字解说词的“短消息”来说, 好的短消息一定是好的动态报道; 好的动态报道,不但应该具有现场感、具备鲜明的“新”的特征、 声画要素要完备,还应该主题重大。 主题重大如何体现在短短的一分半的时间里呢? 这就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做好电视新闻既需要抓好选题, 及时报道,又要结合电视特点,发挥电视特长,这样才能做出有新意、有特色的电视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鹤壁:宽带光网络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助力国家信息安全》这条电视短消息,就是记者了解到鹤壁一家高科技企业正在研发的宽带光网络用阵列波导光栅 (AWG)与可调光衰减器(VOA)集成芯片项目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863计划,而且是河南省首个入选电子信息类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意义重大。 记者紧紧抓住这个选题,用几个月的时间后续跟进。 在两款芯片试生产当天,第一时间进行报道,采用记者出镜的方式,开篇点题,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和重要性。 此外,新闻主题鲜明,语言力求简洁。 无论是正文还是采访,都没有大篇幅地介绍专业和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这两款芯片研发成功后,打破国外垄断、提升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这一主题的揭示使新闻层次得到了提升。

(四)好的新闻选题除了要靠时机,还要深度挖掘

芯片生产下线是小事件, 放在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主题就特别有意义,也才能把小新闻做成有深度、有价值、观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因此,明确 “如何评判电视短消息”,不但对评委有意义,对电视新闻的制作人、管理者更有意义。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理清了好的动态报道要具备什么要点,也就明确了评判短消息的标准。 一般来说,获得这个奖项高等级奖的作品, 往往是截取了重要新闻事件的关键环节,并具备符合电视特性的表现。

(五)好的电视短消息,应有强烈的时效性

新常态下,电视由过去的线性传播变为点播、立体传播等多形态传播,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要尊重新闻规律,尊重传播规律,秉持“第一时间,我在现场, 内容为王”的原则,在信息加工方式、传播手法、表述方式、表达语态等方面借鉴融合新媒体,鼎新革旧, 突破创新。

动态消息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时间一过,消息未发,就成了旧闻。 在评审过程中,对节目的审看都是事后进行, 对其时效性可以从画面与事件进程的关联和解说性语言的时间提示推断。 例如,“今天下午……”“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就比“昨天下午……”时效性强。

电视新闻消息中,最常见的是“最近”“日前”“前不久”等时间概念模糊的报道。 衡量短消息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时效性, 多媒体环境下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是所有参评项中对时间要求最苛刻的一项。 还有就是没有新闻由头,也是非常致命的硬伤。 有一种误区认为记者今天来报道一项工作就是由头。 这一观念是错误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的到来是主观的,不是新闻发生的客观事件,不能人为制造新闻。 在送评的短消息中,作品《韩国野菜拌饭飘香南太行》的标题表述得就不够清楚, 容易产生歧义, 一看便知这不是动态事件。 正文开始,“中午时分,记者来到……韩国餐厅时”,这不是新闻由头, 不能把记者今天到这里来采访当作新闻由头。 不是动态和事件性的线索不适合做成短消息, 短消息本身就多以事件性或动态报道为主; 善于把静态的新闻动态报道,要找到新闻由头,并且这个由头必须是客观事实。

四、长消息要讲究艺术性,在创新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今的受众已经不是“你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的时代了。 受众变得非常挑剔,看什么由我自己来选择。 所以传统媒体在结合新媒体的时候,更需要做的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来思考。 而新媒体具有多媒体性,它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这种“兼容并包”拓展了报道形式, 增强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典型报道的感召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的策略上也要迅速做出反应,从 “单一独立 ”到 “媒介融合共生 ”,合力实现新媒体时代典型报道的效果优化。 表达语态上要学会硬新闻软表达,学会写细节、抓情节、善表达,会说新闻、讲故事。

(一)成就性报道要讲究报道艺术

成就性报道是主流媒体的宣传重点, 但能写好的不多。 认为受众对成就性报道缺乏兴趣,这种观点是欠妥的。 获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今天退役,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接班》就是一篇讲究报道艺术的成就性新闻的佳作。

近代郑州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盛的城市。 百余年来,京广铁路(前身为京汉铁路)曾先后3次跨越黄河,成为我国铁路加速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2014年5月,记者得知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即将退役 ,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即将启用后, 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记录的历史时刻。 作为电视新闻,怎样才能既突出新闻性,又展示其历史性呢? 记者了解到,当天的交接过程要持续五六个小时, 其中三个节点最有典型代表性:早上6点多钟,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将驶过最后一趟列车,这是老桥的谢幕。 中间数个小时,是铁路部门对京广线平移、整理、拨接的过程,相当于新旧交接。 12点,首趟列车驶入新桥,这是新桥的正式启用。 为加深认识,增加观感,记者查阅资料,提前找好位置,布局画面,采访拍摄。

新闻所涉及的三座桥梁地理距离不过数百米, 而历史跨度却有上百年,记者抓住这样的“兴奋点” 巧做文章, 多用记者出镜的方式, 不仅能突出新闻性,增强现场感,还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明晰,自然引申出交通发展见证城市发展这一主题。

在画面与出镜的配合使用上,某个交通方式启用或谢幕的画面, 往往是时间与空间结合最生动的画面,因而列车的驶过往往也是最具有新闻冲击力的画面。 以这种画面作背景来出镜,是电视最应该展示也是最具竞争力的手法。 因此,记者把两段出镜都放在这种场景中。 另外,由于新闻事件所处环境比较统一, 用推拉摇移的一个长镜头,就能直观展示出三座桥的相对位置和现状。 但是如果此时画面配的是解说词, 就会显得有些冗长。 而现场出镜,不光是有效避免这一缺点,运用得当还会让声画相得益彰。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新老桥交接当天,记者在现场的出镜显得成竹于胸,整体流畅生动,而且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一步一步递进,使主题得以鲜明呈现。

这样鲜活生动的报道, 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众怎么会“缺乏兴趣”呢? 关键是记者本身有没有兴趣和去不去报道,是简单生硬、程式化、例行公事地去报道,还是满腔热情、深入到火热的现场去报道。

(二)捕捉新闻事件,事实准确,挖掘充分

电视新闻创新理念,创新手法,在消息中直接采用典型的同期采访,既发挥了电视的独有优势,又增强了主题的说服力。 这次参评的电视都带“响”,而且音响典型, 恰到好处,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也很抓人。

用保护古树来表达人与环境、 发展与保护协调共荣这一主题的作品有2件。 济源电视台送评的《留得下古树留得住乡愁》技高一筹。 通篇采访没有概念化的套话,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生动自然,所以越发的真实可信。 最打动评委的是,画面上的那棵非常独特的古树,因为树根很发达,延伸的根上又长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树,与其说是一棵古树,倒不如说是一丛古树,再加上拍摄时间是2月底,树叶全无,只有干枯的树枝,记者运用推拉摇移等多种手法,对树身、树根使用近景、特写及大景、全景,多角度展示了古树的参天雄姿。 对村民的拍摄,通过摇镜头,表现了村民在和古树朝夕相处的过程以及对古树的深厚情感。 这棵古树生长了150多年,已经搬迁的村民得知记者在采访,自发赶往现场,争相表达对这棵古树的眷恋之情。 记者没有事先安排,拿起话筒同采访对象进行拉家常式的采访,采访对象的神态是自然的, 语言表达是发自肺腑的, 包括工程方的相关人员也深受感动,采访很成功。

(三)彰显电视特色,用创新创优的手法表现新常态

“新”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通常,这种“新” 表现为新闻题材新、表现角度新、报道立意新,“新” 是动态报道获得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新闻无处不在,有价值的信息也无处不在。 《乡村保洁请来“微信管家”》是反映农村社会新风尚主题的报道。 记者走基层发现地处偏僻的伊川县鸦岭乡乡村卫生环境却搞得很好,村容整洁,乡风和谐, 原来这得益于规范、得力的乡村保洁员制度。 而新潮的手机微信管家是乡干部监督乡村卫生工作的有效手段。 新兴通信方式与偏僻山村管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元素,却在乡村管理上得到完美统一。 记者只有深入走基层,才能发现鲜活生动的东西,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四)把握新常态,持续提升电视新闻的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

长消息一等奖 《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让百姓感受公平》通过民告官案件,反映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记者得知鹤壁是河南省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试点城市, 将首次公开审理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民告官案。 鹤壁电视台成立了报道小组,制订了详细的采访预案。 下午庭审晚上就要播出,他们打破常规的采制方法,舍弃电视新闻常用的画外音,以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无剪辑拍摄这种创新的思路进行拍摄,将后期的剪辑工序提前到摄像阶段, 因为整个庭审流程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可控性强,很容易拍摄到所需要的镜头。 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还破解了后期制作面对大量素材无从下手的困惑。

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发展,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传统媒体播发的新闻稿件内容贴近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也有些稿件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受众不愿意看不愿意听。 《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让百姓感受公平》从百姓的视角来报道,全篇用疑问句开头:“拥有合法产权的房屋被市政府强行拆除, 业主历经两年时间上访告状,当地法院却迟迟不予受理。民告官真的就告不动吗?”这句话不仅仅是老百姓的疑问,也是河南省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的原因。 两位原告激动地表述着参加异地庭审的心情,几句大白话,话糙理不糙,不仅为新闻增加了贴近性,也道出了百姓对依法治国的认可程度。

存款保险是新常态下的制度创新 篇4

动议超过20年却迟迟未见出台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终于在近日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了。诚如许多观察家所论,存款保险制度对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竞争格局演变的意义可谓重大,对宏观经济的深刻影响尚待时日加以检验。然而,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解不应局限于经济和金融领域,而是要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中理解这一政策的缘起、演进和未来趋向。概言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并非仅仅是一项金融创新,而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举措,更是政府践行托底责任的社会政策创新。

新常态:

存款保险制度的政策背景

为什么存款保险制度酝酿了20年之久且迟迟难产,却偏偏在此时应运而生?有媒体披露,《意见稿》各方顾虑很多,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力排众议才得以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除了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的鼎力支持外,新常态是理解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不可忽视的政策背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坊间热议的新常态概念被进一步明确。我国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新常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近期中央的政策目标是“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的表述较为常见,但“社会政策要托底”则是新常态下政府对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社会风险的政策回应,存款保险制度正是在这种风险暴露的可能性逐渐凸显情况下的制度创新。受前期“四万亿”政策刺激,大量要死不活的僵尸企业得以维持,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小银行特别是资产风险较高的部分银行面临破产风险。《意见稿》中规定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不少人认为这一额度较低,无法覆盖储户的全部存款。实际上,以社会政策的视角观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以50万为限额。近几年我国储蓄率高达50%,50万元的偿付限额实际上是兜底责任,其目标是对存款市场中资产实力最弱势的群体给予保障。

这一制度创新还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新探索,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更好地履行有限政府职能,在社会政策兜底的条件下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长期以来被视为政府的延伸,存款保险使得存款的国家财政信用逐渐转变为市场主体信用。当前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全行业资产的绝大部分,长期以来居民对存款风险意识不足,视之为当然的国家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将逐渐退出企业经营活动,专注于履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等职能。

在这种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试图理清三对关系:一是切断政府与储户的直接关系,此前是政府而非银行对储户的存款资产做隐性担保,这一制度建立后国家财政将不再负担银行破产后的存款偿付责任;二是建立市场主体和保险基金与储户的保险偿付法律关系,通过存款保险,储户、银行和保险基金三方形成了相应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在银行破产和兑付困难时的权利与义务;三是明确政府对各类银行的监管责任,一个有限政府才能是有为政府,政府履行责任的重点工作由隐性担保转为市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

预算软约束: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不宜被放大

存款保险固然是现代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但对它的作用与积极影响也不宜过度夸大,这其中有个预算软约束的问题。预算软约束原指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陷入亏损,政府追加投资或者贷款并提供财政补贴的现象。在更广泛意义上,如果企业能够将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向外部转移,不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埋单,都是预算软约束的表现。从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过去百年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到,总的来说虽然这一制度初衷是降低系统性风险,但却增加了银行将风险外部化的道德风险。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任何一家银行的倒闭,都会使其他许多银行和企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美国联邦政府于1933年通过银行法案,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该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恢复美国人对银行的信任,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但却在客观上诱发了银行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归根结底是预算软约束的一种类型,由于存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最后贷款人的保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倾向于冒风险而不是谨慎行事。即使银行发生信用危机,最终承担责任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

1982年,美国储蓄信贷协会(S&L)发生了一次类似的危机,当时依据通用会计原则(GAAP),数百家储贷协会的净值均是负数。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FHLBB)却允许储贷协会使用所谓的“监管会计原则”夸大其净值,以避免储户挤兑压力。这场由S&L引发的危机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

对于中国的金融类国有企业而言,预算软约束一直都存在,相反存款保险正是为了相对硬化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中美两国的初始条件不同,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不过美国经验启示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中预算软约束同样难以避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必须与国有资本经营体制改革配套才能不断硬化预算约束,真正实现金融稳定的政策功效。

浅析新常态下的农垦文化创新 篇5

关键词:农垦精神,新常态,农垦文化

农垦精神体现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 勇敢不屈的品质, 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智慧与辛勤所凝聚而成的, 是值得所有中华儿女尊重和骄傲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垦精神也在不断地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新常态对农垦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农垦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华儿女, 弘扬农垦精神, 传承农垦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将农垦精神内化于自己的内心, 并外化于自己的行动。

1 宣传农垦精神, 弘扬农垦文化

农垦精神是我们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沉淀积累下来的, 在新时期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注重传承农垦精神, 弘扬农垦文化。从传承农垦精神的角度, 首先要将农垦精神贯穿到学校基础教育中去, 使学生从小接受农垦精神的熏陶。其次, 不仅是学校教育,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也要积极宣传农垦精神, 使农垦精神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 让广大公民能够学习农垦文化, 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农垦精神。

2 结合具体实践, 推动工作发展

农垦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凝结, 是一种意识层面的问题, 很难把握。所以, 我们在进行农垦精神宣传, 农垦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将农垦文化具体化, 使群众在实践生活和工作中更方便理解和实践。农垦精神的核心体现为艰苦奋斗, 永不言弃, 将农垦精神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通过社会活动将农垦精神与地方精神相结合, 与每一位群众相结合。其二是如何调动群众热情, 使农垦精神从意识层面转化为实践层面, 推动社会发展。

3 联系时代精神, 体现时代特征

在新常态下发展农垦精神要注意农垦精神的时代性, 将农垦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新常态对农垦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从这一点来说, 一方面在发展农垦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紧跟时代发展, 抓住时代特征, 不断为农垦精神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对农垦文化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从为农垦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角度, 我们在弘扬农垦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农垦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地,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 农垦精神的内涵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在革命年代, 农垦精神主要是指农民开荒拓地, 进行辛勤的农业种植的艰苦奋斗精神。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农垦精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农垦精神不仅体现在农业发展中, 更应该充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农垦精神应该不再是一种具体的精神, 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农垦精神”。例如,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 农垦精神就是辛勤的园丁精神, 是人民教师不怕辛苦, 用汗水无私地浇灌祖国花朵的精神;对于工人来说, 农垦精神就是一砖一瓦堆砌出来的兢兢业业的建筑精神。

4 推动文化创新, 提升农垦发展

在新常态的要求下, 农垦文化的发展还要注意不断地进行创新, 将农垦文化提升到品牌发展的层次上, 提升农垦文化发展战略。在这一点要求下, 新时期弘扬农垦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将农垦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打造农垦企业文化特色;其二是推动农垦文化走出去战略, 提升农垦文化影响力, 为农垦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从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层面来说, 农垦文化所强调的艰苦奋斗, 踏实勇敢的精神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将农垦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构建之中, 在员工之中宣传农垦文化, 使员工树立“企业农垦精神”。并在工作中发挥农垦精神, 形成超强的钻研精神, 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在企业树立了整体的文化氛围之后, 管理者要善于带领员工将这种精神气质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行动, 打造企业品牌。从推动农垦文化走出去的角度来说, 一方面是指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相互合作, 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经验, 促进文化的融合, 从而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要打开国门, 推进农垦文化走向国际市场。

在新常态下弘扬农垦精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 将农垦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地方特征, 具体到每一个行业特征。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使广大群众能够深刻理解农垦精神的内涵, 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主动实践农垦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胡卫东.传承农垦精神创新农垦文化[J].中国农垦, 2015, 05 (01) :60-63.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篇6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驱动,创新服务体系,国际经验

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各国加速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适应新常态要形成发展新动力,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中实现新旧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1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创新驱动

1. 1 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阶段,新常态一词与中国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密切相联[1]。2014 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使用新常态概念。2014 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并集中表达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机遇的乐观预期,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力从要素推动、投资拉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在转变过程中,速度是放缓了,但是放缓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放缓,而是创新驱动下的提质增效。到了2014 年12 月9 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从九个方面,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政府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交给社会。新常态是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是在 “三期叠加”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概括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 2 创新驱动的含义

创新是从创意到实现价值的全过程[2]。新常态下创新活动的导向、侧重点、运行方式要通过改革而真正实现驱动功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全面推进,创新链衔接、扁平化运作、知识资本再造和创新服务是转型的三大基本趋势[3]。

1. 2. 1 创新链全面衔接实现系统有效

传统的创新活动,是从高端向低端的渐进式转移,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从应用到推广。这种宝塔式纵向串联的发展过程速度相对较慢,使知识创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阶梯或鸿沟。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追求高价值的成功,创新活动注重研发链(基础、技术、推广)、产业链( 产品、小试、中试、产业) 和市场链( 商品、流通、销售、服务) 的衔接,瞄准市场,系统集成,以实现 “立竿见影”。创新链全方位链接的特点使每个创新环节上都有盈利点,在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实现知识共享、加工、创造发明,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以及组织管理方式和方法。

1. 2. 2 创新模式从宝塔式向扁平化转型

创新活动扁平化发展是指创新的参与者从少数人拓展到全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各层面,在社会化的创新环境中,知识、技术、产业、市场、消费过程互动,使每个人都有充分机会。在等级、层级逐渐模糊化的时代,创新活动竞争的“大洗牌”由社会和市场来决定,形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局面。垂直式传递的创新模式将与扁平化创新模式相互融合,并形成立体结构和协同发展。由基础理论引导的正向创新与以需求为导向的逆向创新相互补充,加速创新与经济的结合。在 “大数据” (信息化) 和 “创客”(扁平化创新) 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每一次产品的重大更新也预示着原有的核心技术被淘汰(如通讯中从模拟到数码再到网络,摄影从感光到数码等)。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新能源核心技术突破、以网络安全和格网互动为目标的云服务核心技术突破将引领新工业革命的潮流; 创新管理集中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注重系统效益; 创新的体制机制将产生社会分工的大调整,形成自助式和分布式创新结构。

1. 2. 3 知识资本再造和创新组织体系

知识资本再造指创新的能力建设与组织体系,包括自学习、自组织和社会化创新服务三方面。按照传统模式,仅仅依靠已经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终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挖掘自我学习的动力、把握信息获取的机会、掌握知识加工的方法,通过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所需的知识、认知能力。自组织的创新活动指超越地理位置的界限,超越学科分类的界限,按照创新目标而产生的集成、组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便捷性,发挥更广阔范围的积极性。

1. 2. 4 创新的五个层面解决复杂问题

不同层次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层面的创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高层次是思维的跨越。从牵引式思维到驱动式思维,这是一种思维的跨越。从口传到电信,从手算到计算机,这也是一种思维的跨越。每一次思维的跨越都产生了一次科技革命或者产业革命,这就是革命性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创新方式的改变,从有线到无线,从热传导到微波,生物从自繁到组培,海水从蒸馏法到膜渗透法,从有病才治到预防,这都是创新方式的改变。第三个层面指的是关键技术。通讯最早是模拟,然后是数字或网络; 照像从感光到数码; 能源利用上,从化学能转变为物理能,最后为产能,或者说,热能、机械能、电能、核能等一系列新能源,都是在关键技术上产生的变化。每一次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产生之后都预示着新一代产品的形成,预示着新一代市场格局的重新划分,也预示着旧一代产品被淘汰。模拟的大哥大已经慢慢消失了,BP机现在也没用了,就是因为核心技术发生了变化。第四个层面指的是工艺改革,主要目的是扩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像生物发酵、生产流程的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第五个层面指的是发明革新,发明革新指的是产品的功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性能有所转变。比如电冰箱,发动机的噪声大,就想法减少噪声,制冷用氟利昂不环保,就改用无氟材料,功能没有变,但性能改变了。这种发明革新是非常广泛的,不光是科学家可以做,普通老百姓也能做。

1. 2. 5 驱动式发展的创新与被动拉动

驱动和拉动这两个词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过去的创新,多数是以拉动的模式来带动,比如说政府立一个项目,然后做一些研究,研究一个结果,这是由政府拉动的。今后的创新驱动,牵引和驱动是不一样的,动力系统、燃料、以及社会组织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 马拉车,它是一种牵引式的思维方式,这个极限是车跑的速度不能快于马跑的速度,这种牵引式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局限。那么从马拉车转化为驱动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用蒸汽机、用燃油或者其他的燃料,形成内生动力,产生驱动力,这是驱动。再例如:我们过去的火车,是用火车头拉着车皮,车头的能力决定车跑的速度,现在的高铁能够时速200公里、300 公里、甚至400 公里,那是因为这是驱动式的机车,每一个车身都有驱动力,所有的驱动力在一起,车跑的速度就快了,这就是创新驱动[4]。驱动式发展的创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

2. 1 美国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具有军事、资本市场、基础设施、高科技装备等多层次的优势。全世界的人才流向美国,金融和主要资源以美元结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主导国际规则,也被称作核心软实力。美国一些政界人士认为,美国三大软实力中,人才是根本,得益于创新与教育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不断改革创新。近期,美国把众多企业同著名高校、720 个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作为重点,全面推进。

美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在不断改革创新。目前,美国的创新有两个轴心: (1) 以斯坦佛大学和硅谷为核心的西部轴心,信息产业在这里蓬勃兴起。(2) 以坐落在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为核心的东部轴心,这里聚集着大批高端的“奇才,怪才”。美国东部近几年的创新体制机制变革,也被称为 “颠覆性的创新”,形成了 “创新梦工场”、 “CEO的摇篮”、 “知识资本再造”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模式[5]。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2. 1. 1 让创意的火花四溅

美国的许多学者认为: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产品一般2 ~ 4 年就会更新。每一次产品的重大更新也预示着原有的核心技术被淘汰(如通讯中从模拟到数码再到网络,摄影从感光到数码等)。年青人在学校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大学中学习的知识到毕业时已有很大部分过时了,造成极大浪费。另外,传统的、学院式的教学按一个模版培养人,教出的仅是大批工匠(高级蓝领),而创新竞争需要的是没有思想禁锢和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鉴于此,他们主张,人才培养重点放在面向未来的、具备创新冲动的能力上。

创新实验室的专家提出: 世界上有80% 左右的研究效率低,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握研究 “正确的问题”,即没有对未来的设想和明确的方向。因此需要采取逆向思维: 从市场需求反向推进学习,把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攻方向。在新一轮的创新和教育改革中,创新实验室把激励激情、善想象、辨别、判断、捕捉机会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互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信。在学术自由、人的个性自由、鼓励打破传统的宽松环境下,创意受到尊重。每个年青人的创意有可能影响其学习方向,或造就新的产业领军人物。

2. 1. 2 让理想的愿景落地

麻省理工学院的 “媒体实验室”是个教学机构,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哈佛大学的创新实验室是个开放的创新平台。他们共同特点是,正在大力推进以支持师生创业为目标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提倡 “干中学” ( Learning by Doing)。学习课程的大部分时间研究创意(包括征集、组织创意) 和进行创意设计。一旦创意经评审认可,证明可行,则进入实现创意的实践。

创新实验室没有严格的学科或学科分类,大部分为跨学科的探索,如把数字技术与话剧结合研发数字话剧,把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研究智能化人工器官,化学与电学结合研究导电油漆等。在他们看来,绝大部分创意的实现不可能靠单一学科的知识,而学科 “嫁接” 会产生大量机会。以创意产品为基础,组织不同特长的专业人员,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组合,已成为教学安排的普遍形式。

创新实验室的教学提倡知识加工,即在大量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层次的开发。他们认为,知识加工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选择和出路之一。创新实验室大量的研讨会、主题会均把 “知识再造”作为重点。创新实验室没有明确的系、室设置,而是根据创新任务需要自由组合,形成了自组织的教学和创新体制。当一个创意形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愿参加创意设计,或进一步的产品商业化,边学习、边贡献。如有必要,也可邀请校内、外人员参加。当任务结束,团队自动解散,再在其它方面重新组合。

2. 1. 3 让创新的链条衔接

创新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就追求高价值的成功,创新实验室卓越的创新模式逐渐受到企业界的青睐,其大部分创意从一开始就被企业 “认领”和投入。风险投资也高度关注并提前介入。创新实验室的经费充裕,试验基地遍布于众多企业之中。除技术研究之外,创新实验室特别注重专利维护和市场策略设计的研究,如核心专利申请、专利策略规划、市场网络搭建等。这些研究既解决了创新的前景问题,也提高了学生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把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增值。

创新服务(非营利的Mentor制度) 是创新实验室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组织技术流、人才流和金融流的支持,包括争取各方面专家的咨询评议,产品网络信息的疏通、阶段性创新成果的转让等。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实验室作为知识工厂,也成为了技术市场,经常有阶段性产品的出售。在这里,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赢利点[6]。

2. 1. 4 让未来的市场生辉

创新实验室重技术,更重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其基本理念是从未来需求市场中捕捉创意机会。年青人是朝气蓬勃的一代,生活方式与消费取向已与传统构成 “代沟”,因此,要让年青人去设计他们的未来。苹果公司乔布斯的成功就在于其从消费端的 “逆向创新”。

创新实验室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学校雄厚的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广泛的专家咨询指导,引导学生把理想变为未来的现实。美国近期提出恢复 “先进制造业”,其中许多制造业的技术储备来自于创新实验室。如电子墙、移动照明、功能玩具、第六感流动界面、未来的歌剧、纳米传感器、无线电力传输等产品将替代现行的许多习惯性用品,并建立下一轮的市场格局。

创新服务往往代表创新活动整体优化配置的协调水平,是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创新服务主要任务是搭建共性技术和基础条件的平台,包括信息与数据共享、仪器设备保障、试验基地、技术市场、专利维护、人才培养、融资等,目的是疏通各个创新环节,提高创新效率,为科技与经济之间搭建桥梁。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创新服务成为政府支持创新的重点方向,成为地方、行业发展的基础能力。

2. 2 以色列

以色列的犹太人在世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许多重大的发现都产生于犹太人,许多经济的发展都是犹太人在操作。据统计: 犹太人总人口约1700 万,不到世界总人口的0. 3% 。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裔的诺奖得主占22% 。以色列自1948 年成立以来,人口从不足100 万至现在700 万,期间,有十位以色列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犹太人把世界的人才分成三类: 第一类人才是精英,掌握和引领潮流,这1% 的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就像中国讲的一句话: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第二类人才属 “操盘手”,这些人能够把事情做成,他善于整合和管理,他做什么成什么,让他做事可以放心,这类人才不到10% ,是重要的管理者。第三类人才是 “工匠”,这些人可以按照要求去操作,他们是一种劳力,总人数占社会人数的90% ,供应量非常充足,且有很强的替补性。我们可能不完全同意这样的划分,只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人才的作用,就是世界的发展主要依靠重大的发明和革新,通过重大的突破来实现的。这些重大突破的实现,主要靠精英型人才[7]。以色列在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下面5 个特点。

2. 2. 1 创意

这是在犹太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犹太人有一个格言, “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惩罚,而是忽视和冷漠”。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或者好创意之后,要有一个兴趣的辅导和支持,这是以色列教育体系始终关注的。他们认为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记住,而是让学生通过教育进行新的知识加工,让他们明白今后能把学校的知识用在哪。同时,犹太人的商业理念比较强,瞄准未来的消费发现机会,培养孩子的商业头脑,注重商业模式设计。

2. 2. 2 在怀疑和争论中获得新知识

犹太人有一句格言, “一切都正确的时候,肯定出问题”,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均衡的,只有在不均衡中才能发现新东西,所以不相信权威,不相信约定俗成的东西,要怀疑。不唯上,不唯传统,挑战权威也已成为他们的天性。犹太人还有一句格言,“与众不同才有价值”。别人做的他不去做,他要做到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在怀疑和争论中不断去改进。他们的教育体系中,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思辨和辩论是主要课程。不管是什么问题,孩子都要争论,通过争论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和思想能力。同时,通过辩论从别人那里吸取知识,争论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没有等级和观念。犹太人中没有上下级观念,这会解放人的思想,也就是有自由的思想空间和创意空间。

2. 2. 3 从危机和未来两个角度去开拓创新

犹太人的危机意识很强,他为了生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他先研究风险和可能性,再反过来进行创新。孩子从小也是如此,他要学会风险判别,要学会不与现实冲突。所以犹太人就在迂回中得到生存,这是他们一个理念。他们认为引领潮流的是未来的设计者,而不是现在这些人。

2. 2. 4 方法引领创新

方法就是创新的方法,重视创新的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创新咨询,有创新项目管理,还有精心的组织,这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个必由之路。有一套规则、规范和方法,使创新过程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2. 2. 5 发达的创新服务

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有很多既了解科技也了解市场的专家,来帮助创造者能够更快的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这就是创新服务。在以色列,不管是一个社团,乃至于一个大学,都有非常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包括辨别和挖掘能够产业化的科学发现、组织科学发现为专利、把专利向产业推进(企业介入和投入)、开发全程设计(商业模式)、风投及金融介入和市场策划等。

2. 3 德国

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在20 世纪初就已经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为促进德国的创新活动,联邦政府致力于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2013 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推出 《德国工业4. 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本质是推行产官学一体项目的新一代工业升级计划,旨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工业4. 0 计划的战略内容涉及互联网、物联网、供应链、信息安全、智能工厂、云计算等领域,旨在支持德国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确保德国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地位。

德国创新服务业是德国经济中发展最快、最稳定的现代产业之一。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形式多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特点为: 面向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服务。重视市场的预测与新市场的开拓,不仅重视现实市场的占有,更注重未来市场的预测。政府运用法律、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各类创新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广泛的咨询和服务,良好的信誉是长期获得咨询客户的根本保证。

德国的中介机构种类众多,业务范围覆盖较广[8],主要包括: (1)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政府决策中的一切公开项目都必须进行预测和评估,咨询的结果再由政府部门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能实施。(2) 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一方面为技术提供咨询; 另一方面又对前景好、条件好的企业进行投资和资助。 (3) 技术转让为主的咨询机构,它将科研部门和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向企业推广。 (4) 纯营利性咨询机构。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如帮助企业研究其产品的促销手段、预料销售市场前景、提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协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等。其中,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要有3 个: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属于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无偿向企业提供技术交易服务、咨询服务和专利及信息服务;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隶属于民间机构———史太白基金会,并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 弗朗霍夫协会,具有半官方、半企业背景,致力于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开发,为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合同式的科研服务。

2. 4 韩国

韩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积极推动工业化发展。当时韩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生产力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广大民众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外国势力的保护。1961 年,韩国GDP只有23 亿美元,人均GDP仅为82 美元。当时韩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15% 。当时,韩国科学技术状况更为糟糕,全国只有两所公立科技机构,研发投资仅为500 万美元,科学家和工程学家人数不到5000 人。在科技领域,韩国当时也可谓是一片贫瘠的荒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开始致力于发展工业和科技,从一个在科学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从无到有建立起了自主创新能力,在不到40 年内就实现了人均GDP从不足100 美元到1996 年时1 万美元的跃升,转型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与美日相比,韩国是新型工业化国家在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经历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起步模仿阶段、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转型发展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自主创新阶段等3 个阶段,有以下3 个重要特点。

2. 4. 1 对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更加立足长远

韩国支持产业技术发展的公共研发计划传统上大多支持大型产业技术。不过20 世纪90 年代后,许多公共研发计划开始将眼光放远,考虑未来战略技术需求,重视核心源泉技术开发。近年来,韩国产业主管部门对产业技术发展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科技主管部门也是产业技术开发的主要推动者,不过其计划时间跨度更长。最新的《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提出将在融合信息技术并创造新产业、扩充未来增长动力等五大领域推进120 项国家战略技术开发,希望使国家战略技术水平同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国家相比由2012 年的77. 8% 提高至2017 年的85% 。最近韩国政府提出,源泉技术开发项目预算比例要由目前10% 左右提高到2017 的20%[9]。

2. 4. 2 大力推进技术转移和商业化

政策方向是由 “提高技术能力的企划”转变为 “考虑技术商业化的企划”,由 “缺乏对死亡谷阶段企业的支援”转变为 “加强后续研究及商业化的支援”,由 “封闭的商业化” 转变为 “追求开放的创新”。目标是使公共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率由2012 年的26% 提高到2017 年的34% 。为此,在商业化计划及支援方面,韩国政府将制定技术商业化的支援计划,帮助企业克服商业化早期壁垒,扩大后续研究支持计划,将有前景的科研项目的商业化与科技担保基金相挂钩。在打造商业化基础方面,韩国政府将壮大技术转移专业组织、商业化专业公司等技术转移中介的力量,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向创业及创造新产业的范式转变,加强军民合作以及国际科学商务带与研发特区间的联系与合作。

2. 4. 3 支持中小企业及风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韩国政府扩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援规模,计划将研发预算中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比重从2011年的12. 4% 提高至2017 年的18% 。在中小企业研发组织建设方面,韩国将构建以生产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为中心的中小企业支援组织,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并长期聘用优秀人才,制定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支援体系。此外,韩国还新设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民间不断投资研发。

3 新常态下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的瓶颈

3. 1 “小作坊”式的知识生产方式造成创新资源重复和浪费

1978 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总量不足40 亿元,至2014 年,经费总量达到了13400 亿元,占GDP的2. 1 % ,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总投入的76% 。研发经费增加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但不能以规模扩张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推断科技的产出与效益。目前,中国的科技体制仍保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管理部门忙于制定各种规则,审批项目和检查项目,科技人员忙于编写项目,从多头争取项目以及应对各种检查验收,有些人则热衷于包装项目。但是,科技研究的方式还基本保持原来以研究室、课题组为单元的 “作坊式”操作方法,许多研究处于自我运行,成果拼盘状态。有些大型科技项目总经费很多,但最终通过层层分解,把经费拆分成碎块,拨付到各个参与单位的课题单元分别运作。这种 “游击式”和 “小作坊”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造成了创新资源的严重重复和极大浪费。正像小农户无法承担现代农业一样, “小作坊”式的科研结构无法解决重大技术的集成突破。

3. 2 科技评价制度不适合发展需求

近年来,国家的人才计划不断出台。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基金委的杰出青年计划、中组部的千人计划,加上中科院院士制度、工程院院士制度,各个省的人才计划等,对出人才、出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计划多而产生的副作用,比如: 各类人才计划出台时间不一样,待遇不一样,政策不一样,人才之间产生了不平衡,老 “海归” 与新“海归”之间, “土博士”与 “洋博士” 之间有时产生了怨气。人才是用钱买不来的,国家需要人才,也应给予人才较高的待遇,同时也须把人才待遇根据国情作适度调整。又如: 目前的人才衡量标准仍较多注重发表SCI论文(主要是在国外杂志)、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得专利数量。这种导向使得许多科技人员为论文及奖励而努力(与职称、待遇密切挂钩)。如同八道高速路只留下一个出口造成拥堵一样,人才导向的单一化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就应把各个环节的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

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存在“重物轻人”、 “见物不见人”的倾向[10]。比如,科研经费按照工程预算的方式进行管理,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又如,科技人员的大部分工资待遇和辅助人员的费用要自己解决,大学办培训班、院所抓横向课题、技术研究单位接工程现象较普遍,为生存而奔波的问题困扰着许多科研骨干。再如: 目前的科研项目周期多则3 ~5 年,少则1 ~ 2 年,这就促成科技人员的短期效益倾向。让科技人员稳定和安定下来才能实现创新质量的提高。

3. 3 体制性障碍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推动结构调整。事实证明: 中国移动的竞争对手不是联通和中国电信,而是腾讯的微信; 工商行的竞争对手不是建行、招行,而是阿里巴巴的网上支付。只有科技与经济政策相吻合才能真正实现结合。电动汽车上不了路受到牌照发放、地方保护主义、充电装置设施安装等限制; 可再生能源受到电网体制的消极对待; 技术市场减免税一直得不到解决; 企业创新的 “加计扣除”政策在地方打折扣; 一些科技基础设施没有运行费等。类似这些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协调,使科技进步尽快转变为经济竞争力。

3. 4 创新服务体系严重缺失

市场意识跟中国的传统有关系。中国有一句话叫做 “本末倒置”,本是生产,末是商业,一直认为商业生产是下九流的,是低档的。现在开始重视商业,但是重视不够。从目前的国际竞争来看,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向创新,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到产业开发和市场推广,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电报从发明到推广用了160 年时间,电话从发明到推广用了60 年时间。另一种是逆向创新,就是根据需求来进行创新活动。苹果手机就是逆向创新的典型例子,苹果公司一个工厂都没有,但是为什么能够赚钱呢? 它在起步的时候就是逆向创新的思想,他首先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年轻人喜欢手机有什么功能,这些功能如何配制在一起,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或者他们需要功能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年轻人这些偏好进行手机的功能设想。之后采取虚拟制作的方法,把每一项手机的功能承包给韩国、日本或者欧洲,让他们按照设计生产一些部件,然后把这些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苹果手机在美国市场上是495 美元,总成本是295 美元。它通过逆向创新来解决产品生产的方式,为苹果公司赚了很多的钱,这是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4 我国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4. 1 创新服务的方向

从现在总结过去和预测发展,是推断式的思维方式,带有计划的色彩; 用将来的大势( 愿景) 来倒逼应采取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是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具有策略和战略的意义。创新服务的主攻方向是未来的产业和市场竞争,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瞄准的是新兴经济的市场份额及其延长利润周期。创新服务不是作坊式的搞研究,而是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在创新服务平台上去发展,集创造———就业———经营为一体,疏通经济链条,把基地建设、人才培训、技术市场、专利维护、过期专利再开发、金融创投支持、创新方法引进、市场开拓等融为一体,使各类人才都得到信息收集、机会把握、施展才华的机会。

创新服务不是用产生问题的思维去试图解决问题,而需跳出传统,另辟新径。创新服务重在能力建设和软实力开发,抬高创新竞争过程中的“短板”,通过技术政策研究、优质资源整合,市场的代际储备、构建新的消费等链接,并获得竞争优势。创新服务倡导灵活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以目标为导向,官、产、学、研、用、金融协调共赢。采取多种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星期天工程师、专业咨询服务、网络教育、企业介入前期开发等形式,做到立竿见影。创新服务是与国际接轨的开发网络体系,形成小核心、大网络的格局,重点推动世界范围的知识加工和技术组装,实现 “高位嫁接、重点下移”。

4. 2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建设创新服务体系首先要厘清谁服务谁的问题,明确供需关系; 把握各类角色的准确定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创新服务体现发挥其功能,抬高水位,让鲤鱼更容易跳过龙门; 建设高速路,让创新之车快速、通畅; 创造软环境,包括人才培养,专业水平、社会分工与互动。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瞄准4 个基本方向: 把握方向,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创新型人才队伍; 健全体制机制,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创新服务体系,不能是封闭的,要从发现、发明、产业到市场,产业随时有进口,随时有出口,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使任何想进入这个体系的人,都可以有机会;任何想退出的人,有退出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就要把过去所有的碎片化的各种各样的体制机制,纵横交叉搭起桥,形成整体效果,从创意到形成价值,成为一个整体的链条。

另外,创新服务必须要提高质量,包括服务的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方法、服务对象。政府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只是局部的,要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的活力来共同推动。创新必须带动创业,要把创新、创业、就业、素质、效率和产出,纳入到一个整体之中,最后体现在价值上[11]。

从创新链条的初期阶段到中期阶段,直至市场化阶段,创新服务都要发挥作用,包括知识挖掘、创意设计、商业注册、财务税务、商业策划、专利维护、技术市场、风投入股、企业介入、法律政策、成本核算、金融支持、用户网络、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这是一体化的过程,各个环节绝对不能剥离,要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推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打造创新创业集成服务商,支持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建设,支持民营孵化器和服务机构发展,同时促进科技服务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协同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精准投资。

5 启示

(1) 创新服务是创新环境和体制机制问题。创新生产力需要创新生产关系的重大转变,创新服务业就是一个创新的生产关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竞争靠的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中国 “小作坊式” 的生产一定要向工厂化生产转换。

(2) 创新服务专业化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这里包括兴趣的引导,专业化的服务,知识加工和知识组合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3) 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要点,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推进创新服务业,市场配置科技资源,调动社会的积极作用,已有的各类机构需要实现转型。

(4) 经营比生产更重要; 研究用户比研究单项技术更重要; 拉动产业链比提高生产能力更重要; 知识加工比知识生产更重要; 创造消费比适应消费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杨,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3]刘燕华,王文涛.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3~7

[4]眭纪刚.创新发展政策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5):619~625

[5]刘燕华,冯之浚.美国创新模式转型及对我们的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2,(10):16~21

[6]黄海霞,陈劲.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最新动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7):102~105

[7]刘燕华,王文涛.以色列创新人才教育的启示[J].创新人才教育,2014,(2):24~27

[8]梁洪力,王海燕.关于德国创新系统的若干思考[J].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6):52~57

[9]陈强,陈凤娟,刘园珍.韩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3):115~118

[10]刘燕华,王文涛.新一轮工业革命与我国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1):27~33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篇7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企业,宣传,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快速发展, 国企宣传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国企要与时俱进, 务必通过做好企业宣传工作, 对自身建设、创新发展、团队和谐稳定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一、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宣传工作目的和重要意义

宣传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之一, 具有对外和对内双向指导作用。在企业与政府、公众、合作伙之间架设沟通桥梁。特别是对于大型国企集团, 做好宣传工作, 对及时客观反映生产经营状况、战略发展状况、员工成长状况以及为领导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党领导下的国企宣传工作正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 习总书记的指示也是国企宣传的重要行动指南。

二、创新国企宣传工作实践简述

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工作实践中, 深刻体会到国企的宣传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对外形象的树立, 更肩负着凝聚思想、引导员工、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以吉林省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大型国企集团——长春城市发展集团宣传工作实践为例, 伴随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提升企业宣传“软实力”成为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 培育企业宣传“硬实力”

1. 着力扩大主流媒体正面宣传效果, 扩大影响力。

出色的国企宣传, 势必推动国有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发挥宣传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引导作用, 做到“两拓展”。

一要拓展宣传层次, 占领宣传阵地。扩大正面宣传最有效的方式, 即变“局部”为“全局”。国有企业宣传人员要紧跟现代企业发展态势, 在传统的对内、对外宣传层次基础上, 探索面向国际化的新的宣传方式, 将国企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成就、新突破、新亮点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如长春城市发展集团在积极对接省内外主流媒体平台的同时, 积极创办“长发论坛”, 首届长发论坛, 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 吸引上海、南京、安徽等境内外企业高管、专家、学者, 聚焦国企改革, 在行业内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有效扩大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二要拓展宣传渠道, 营造百姓口碑。在大型国企集团内部形成以网站、社会化报纸、宣传册、广播电台、电视台、户外广告为主体的“六大宣传阵地、十大宣传载体”。宣传短片并在市级主流媒体重要节目前播放;在机场醒目位置设计投放集团宣传广告;在地方主要纸质主流媒体上刊登专刊,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 全面宣传集团企业文化。

2. 着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增强认知度。

企业宣传是提升发展形象和企业内部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 做到“两注重”。

一是注重企业文化培育。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引导, 全面启动VI系统的应用, 开展VI规范应用专题培训;通过制作征文、摄影等企业文化宣传展板,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员工在各种丰富的活动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 得到实实在在得收获, 使文化理念向生产经营延伸, 形成文化自觉。

二是注重讲好国企故事。人们对故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企业故事, 具有传承企业精神、诠释企业价值理念、感召员工行为、柔化企业管理、传播品牌形象五大重要作用。核心发展理念, 经过故事的诠释, 使企业文化建设思想层次不再乏味。如征集“清廉家风”征文活动, 通过讲故事, 情景再现, 动之以情, 让员工感觉到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自主的思想认知。

3. 着力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打好主动仗。

国有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 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危机公关, 是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严峻考验。在突发事件中, 媒介不是事件的起点和终点, 要分清言论性质, 以事实为出发点做好引导。一般国有大型企业都应该认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机制, 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特别是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 通过社会捐助方式, 树立企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 国企宣传实践中的主要措施

1. 企业党委高度重视, 建章建制促进宣传发展。

大型国企集团要将企业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放在突出首要位置, 坚持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组织领导。研究制定《集团新闻信息宣传工作管理办法》、《集团新闻宣传工作信息员管理细则》、《集团新闻信息宣传工作组织架构》等规章制度, 并形成配套管理流程, 有效促进宣传的质量与水平。

2. 强化企业宣传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提高能力。

人才是保证国企宣传质量, 提高国企宣传水平的核心。大型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建立宣传员队伍, 目的是整体强化集团信息员队伍建设, 在集团各部室和各级所属企业范围内各设立至少1名信息员, 具体负责新闻信息宣传稿件 (包含图片) 的收集、撰写、编辑、校对、送审工作, 定期开展集中学习培训, 组建素质较高的宣传信息队伍。

3. 积极拓展宣传平台, 多元化提升宣传实效。

大型国企集团坚持宣传重点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创立企业的对内、对外网站 (官方网站) , 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团队量身打造集团VI系统和宣传画册;与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建立长期良好协作关系, 并政务信息报送扩大集团信息在顶层的传导。

4. 强化激励机制, 把握原则注重宣传质量。

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创新, 离不开制度保障, 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将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度主要涉及, 将集团新闻信息宣传工作纳入集团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考核采取数量与质量并重、基础达标与综合评价同步、信息员表现与企业重视度结合、月度表现与年终奖惩挂钩原则。

三、着力提升新常态下国企宣传创新发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深刻阐述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对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同样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从长春城市发展集团成立以来的开拓进取经验和创新发展的宏伟目标来看, 加强和改进企业宣传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是从加强理想信念入手, 坚持理论创新。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把大型企业集团改革、创新、发展的理念作为企业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引, 让理想信念逐渐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之中, 成为企业共识和职工自觉行动, 创造性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实处, 体现到大型国企集团改革、创新、发展之中。

二是从强化正面宣传入手, 牢牢把握主动权。谋划未来企业宣传思路, 让要紧紧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如某大型国企集团整体发展思路是: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全面深化改革,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牢固树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加快转型升级, 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实施“两个战略”——即创新金融服务和拓展多元发展, 从这样的战略发展思路出发, 积极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打造企业文化, 塑造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

三是从构建“大宣传”格局入手, 努力企业软实力。坚持树立企业的“大宣传”理念, 大力进行企业宣传的品牌创新。充分调动集团及所属企业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集团宣传的“大格局”、“大体系”, 满足大型国企集团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各个层次宣传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崔亚博.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型国企的宣传工作[J]经营管理者.2009.22;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篇8

创新理论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已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新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或创客时代、平台时代, 这个时代总能带来新的点子、新的结合、新的模式、新的奇迹。企业要想经营成功, 必须有一套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创新的模式”。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并将这种体系引入生产体系中。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引进新的组合、实现新的创新。熊彼特的创新可分为五大类:一种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特性;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一种新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供应来源;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熊彼特理论贡献在于: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改变了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熊彼特理论的缺陷是:未考虑到企业“软件”的创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好硬件的创新, 更要注重软件的创新, 如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文化等。熊彼特对创新主体的定义是狭隘的, 他认为只有企业家才是创新的唯一主体。实际上, 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普通工人也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例如, 海尔每年普通工人发明的专利达100多项。

2.新常态下的颠覆式创新

新常态可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 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过去那种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的增长期;第二, 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 从过去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加重视发展质量, 内需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 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从过去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向新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新兴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等等在转变;第四, 经济增长的动力, 过去经济增长是靠大量的投资, 是靠大量消耗资源, 而且环境付出很大代价, 向着一种更加依靠创新驱动, 更加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创新正在成为改变中国经济游戏规则的力量, 其中人才是发展的基础,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 资本是发展的翅膀。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为产业融合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模式的创新, 才能实现颠覆式创新。

2015年4月,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之全球总裁创新峰会, 围绕“新常态—全球视野下企业创新”这一主题, 以全球化视野的战略性眼光,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关注互联网时代产业与金融、“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新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500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国创新好项目与资本对接会等。

海尔发展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一般包含几个基本的要素:明确用户价值, 建立运营模式, 整合关键资源, 建立价值传递的关键流程。其中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明确用户价值。管理模式创新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创造用户价值。模式创新背后的驱动机制是两大平台的建设:投资驱动平台、用户付薪平台。

“投资驱动平台”就是把企业从管控组织变成一个投资的平台, 企业内部不再有各种部门和事业部, 一律变成创业团队, 企业与这些团队之间是股东和创业者的关系。

“用户支付平台”是指创客的薪酬由用户说了算, 从企业付薪到用户付薪, 驱动了海尔颠覆式的创新, 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1.管理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体化的全球经济, 同时也加速了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互联网的三大特征———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 分别颠覆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管理学家泰勒、法约尔、韦伯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管理需求。

(1) 零距离颠覆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以提高工作效率著称, 形成了今天的流水线。流水线上生产的是同质化产品, 人完全变成机器的附庸, 而新时代要求用户与企业之间“零距离”, 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

(2) 去中心化颠覆了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该理论的组织架构是“金字塔”型, 这种组织结构充满了各种等级, 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操作层逐渐增大, 基层人员的自主空间很小。去中心化就是每个人都是中心, 对内部而言每个员工都是中心, 对外部而言每个用户都是中心, 组织结构变得扁平化。

(3) 分布式颠覆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职能的再平衡, 但这种平衡建立的基础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封闭化。乔伊法则认为:最聪明的人永远在企业的外部寻找一流的资源。互联网为利用外部资源创造了条件, 世界的资源可以成为企业的资源。

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充分利用用户的价值。2005年, 海尔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人”即员工, “单”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用户资源, “双赢”就是把用户和员工结合起来, 员工可成为自己的CEO, 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2.组织结构的颠覆

传统的企业组织是串联的, 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到用户, 企业和用户之间很多中间商, 这些中间商并不知道用户是在哪里, 正是这些中间商拉远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海尔实施了“外去中间商, 内去隔热墙”, 建立了并联的生态圈, 形成了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都围着用户转。平台主从管控者变为服务者, 员工从听从上级指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客, 这些创客组成了小微创业企业, 这些小微企业加上社会上的资源, 就变成一个生态圈, 共同去创造不同的市场, 这样就形成有很多并联平台的生态圈, 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用户。截止到目前, 海尔集团已支持内部创业人员成立200余家小微公司, 创业项目涉及比较广包括家电、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类别, 以及物流、商务、文化等服务领域。

3.创客模式

为了更好地承接人人创客转型战略, 海尔于2014年成立了海创汇。海创汇是制造创客的创业服务平台, 是一个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为一体的创客孵化加速器, 依托海尔集团在家电、电子信息、智能互联、节能环保等领域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综合优势及各类资源, 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为主要目的, 重点针对智慧家居、TMT、健康医疗、节能环保等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

海创汇包含5个子平台:

(1) 与北大、清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一线高校合作的创客学院, 能够为创客小微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

(2) 开放式的创客工厂, 专门开放一条生产线和3D打印模具免费给小微企业进行新产品样品开发和试制。

(3) 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人力资源、财务、法务专业服务的创客增值服务平台。

(4) 建立超过十亿人民币的创业基金投资平台, 为创客提供投融资服务。

(5) 供创客在线上共享海创汇资源并进行交互、经验分享、用户参与设计, 积累用户资源的海立方线上平台。

五个子平台一体化运营, 线上和线下、投资和孵化、创新和创业相结合, 提供全面的创业扶持和创客服务, 构成了海尔的开放创业生态系统。在海创汇五个子平台基础上, 衍生形成了包括海立方线上平台、创客学院、创客实验室、创客空间、创客工厂、创客银行、创客市场七大模块的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全流程创业加速生态圈, 全流程帮助创业者创业。海创汇在成立发展之初, 就确立了区别于传统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思路, 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创客学院”是海尔大学专门为加速培养创客而设立的, 依托海尔平台, 吸引内外资源, 通过公开课、训练营、导师辅导、互动社区等多种形式提升创客能力, 搭建创业项目与投资人对接的平台, 目前已形成集创客公开课、创业训练营、导师辅导、互动社区等多样化的创客加速培养体系。截至目前, 海尔大学已拥有40余名海尔创客小微成功创业者、数百名外部投资人、近千名内部导师, 可调用北大近300名导师资源。

“创客实验室”为创客提供创意交互、展示空间。包括海尔创意平台和M-lab两个平台, 可以实现与用户及设计师的实时交互, 优化创意。海尔创意平台聚焦社会上优秀的资源, 有20个命题实验室, 3000名在线设计师, 已有5800个成果在平台提交。M-lab聚焦高校创客资源, 2014年与30所高校共建高校创客实验室, 举办58场活动, 共征集319个高校创业项目。

“创客空间”通过HOPE平台 (开放式创新平台) 吸引技术资源, 通过模块商资源网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最终实现创意落地。目前, HOPE平台已有注册资源12万、注册用户3.5万, 资源配置周期为6周, 配置速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模块商资源网共有5280家模块商资源参与创意的落地。

“创客工厂”依托海尔全球24个制造工厂, 为创业者提供供应链匹配和生产支持服务, 可以为创意形成的产品样品设计、产品试制、小批量试生产提供工厂服务支持。

“创客银行”聚焦产品投资,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投融资服务。由海尔集团出资作为母基金, 吸引风投共建创业基金, 投资智能硬件、智能家居、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创业项目。

“创客市场”为创业者提供虚实融合的营销、服务平台。依托海尔集团强大产业资源平台, 通过3万家线下体验店、3个线上平台、9万个小微企业为创客者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线上、线下的营销平台及服务平台。

海尔集团为创业团队搭建了提供投融资孵化服务、资本项目对接的海创汇平台, 在推进小微创业, 搭建创业生态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创业的企业数量在增多, 参与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2月, 海尔生态圈内成立了212家创业小微公司, 诞生了470个创业项目, 吸引了4000多家生产资源。目前已有300多支创客团队入驻海创汇, 已有雷神游戏本、Iseemini、水盒子等42个创业项目在海创汇成功孵化。

承接国家和青岛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人人创客”的战略, 海尔将通过海创汇向社会开放海尔资源, 为国内外创客们提供创业加速的创业平台。

通过整合全球一流资源, 为创业者提供全流程的项目孵化、辅导资源, 孵化出更多的高成长性和影响力的新兴企业, 从制造产品价值的企业转型为制造创客价值的平台。

通过“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层的颠覆, 到“从传统的串联流程到并联生态圈、从员工到创客”的组织结构层的颠覆, 以及“从传统岗位薪酬到人单酬”的薪酬颠覆、“从追求执行力到追求创业”的企业文化的颠覆, 海尔快速完成了从一家专业的家电产品制造商成为创客孵化平台商, 最终让创新创客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在海尔的企业文化里, 只有时代的企业, 没有成功的企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所以在这个创客的时代, 唯有不断颠覆自我, 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踏上时代的节拍。

参考文献

[1]李善友.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2]冯雪飞, 董大海, 张瑞雪.互联网思维:中国传统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捷径[J].当代经济管理, 2015 (4) :20-23.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篇9

会议指出,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主动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新常态下高效协同创新的农业科研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全国农业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会议强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了全国农业科研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紧扣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和两个持续提高”的工作目标,聚焦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农业生产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科技战略前沿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四大方向,重点凝练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任务,共同立项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打破部门、学科和区域界限,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

会议要求,要發挥联盟在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智囊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要紧紧围绕农业部2015年中心工作,不断完善联盟的组织管理机构,编制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任务,努力营造联盟良好发展环境,全力推动联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赢联盟工作开局之战。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 篇10

"#56þ#!¤›„”Œ€ªP¯ã^þ$=諪¬Ë#ËÅP¾­ÍP#!¤×åVÐ.=>2Pe÷Kn***.2þN/$2þN#¨Á¶2-×åÍ®Pc¯#gð°èÍPBOPn9q×庻PŽ±$‡¬Ë.²Ó³þ/õ#´Ð.µ¶Kÿ/P!¤õœ`¥Äá‚;Q2þN#W¥nú·äP2BO¸‡‚¼0D²5$¹#‡¤Öõœ`ç̺»'!¤õœ`¥çÌ'Ùõqö÷%°ÞÙÚ`¥Œ¼V!îPq®z#9!¤%°ç§½) ¬äPƒ³´¾."#56!¤œ`°+¿2*ÀÁ¿2ÈÂ-!¤õœ`¿2ÏÄÅÃÆ/‡£+ÇÈÉnéW#ÿ!!¤õœ`¥DÊPˈad RVÌ͐‘ÎW¥Eÿe÷#+Ï.µ¶Kÿ/2BO$á!¤ÐA×åVÐ.!†®'šº»'2BOqÑÒ/P2þN=À#!¤õœ`¥9E•VÐ.;¯9Ó'S®ìWP2r, $„U.;¯9Ó/P2þN#õœ`ˆ¥¨üԄAÕ#²mÖ×2BO'ØÙØ~'¬Bnú$ZD=iˆ¥ÚGÍP#•ßûz×Û¼€ª'Xº»'ÜBnú·ä[ÚÜêÝ5PTÕÏm$6E#õœ`W¥®­e÷Þ) ¬Bnú'ß®¿2#[üàϾDe÷¼¯P.n/#J2;¯Í5P.2’/$

上一篇:内啮合齿轮下一篇:扩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