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风险

2024-07-19

扩招风险(共7篇)

扩招风险 篇1

201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已接近3000万,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果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欣喜这些辉煌成果的同时, 我们是否意识到大学扩招的风险正在形成呢?而本文主要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来浅析大学扩招现象及扩招引起的各种风险。

1 风险的解读

后现代社会学家贝克将风险看作是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在他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修正》等著作中, 贝克将风险界定为:“一种应对现代化本身诱致而带来的灾难与不安全的系统方法。与以前的危险不同的是, 风险是具有威胁性的现代化力量以及现代化造成的对全球化怀疑所引发的结果。它们在政治上具有反思性。”在其后来的著作中, 贝克进一步指出, 风险是“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未来后果的现代方式”。 (1) 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就是风险。 (2) 目前, 我们的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 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经济、政治、文化等也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大学扩招正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为缓解升学压力, 刺激经济发展,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采取的举措。但因扩招引起的一系列风险, 经过十多年的积聚, 如今已显现出来。而风险的形成就是由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转变为显现的事实的过程。

2 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解析大学扩招

不可否认的是假如没有大学扩招, 今天我们很多的同学是不可能进入大学殿堂的。扩招为他们开启了通往高等学府的窗户, 使他们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滋润。同时, 大学扩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超过了15%,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享受到高等教育。而根据贝克对风险的解释, 风险社会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 当我们去努力控制某种风险的时候, 这种行动的结果必然会产生新的风险。大学扩招本身是为了缓解升学压力和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以及刺激经济发展而采取措施。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所以做事情都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当我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个“度”时, 就会面临着风险的代价。如今无限制的大学扩招的确使一部分学生享受到了实惠, 可因扩招而产生的各种风险情形是每一个学生都无法逃避的。

2.1 扩招带来的产业化风险

自大学扩招以来, 大学生由免费就读, 慢慢地过渡到自己交学纳学费, 住宿费等费用。教育负担的风险从政府和纳税人身上转移到了学生及其家长上。这对家庭经济富裕的人来说, 这点费用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城市贫困户来说, 高等教育一年的费用几乎等于甚至超过其一年的全部收入。而为了子女的未来, 这些家长又不得不掏这份钱出来, 学生及家长的负担与压力是可想而知。这些政府也认识到, 给予困难学生优惠政策——助学贷款。到头来还是要家长们拿钱出来供子女读书, 资金风险重新回到他们的身上。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进一步的债务风险:就业压力和还债压力两大新的风险正在成为大学毕业生的生活风险。这一切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产业似乎已经正在慢慢形成, 大学扩招使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 如今很多高校教育方向偏离国家创办高等教育的初衷,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风险也慢慢突显出来。大学似乎渐渐以育人为本发展到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为目标:扩大学校规模,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门、办公大楼, 借以实现学校在教育评估中升级换代。由学院升大学, 由大学升“211”重点院校, 由“211”院校升“985”院校, 各种与教育宗旨关系不大的活动已经占据大学工作的主题。

2.2 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风险

2.2.1 师资力量下降

(1) 大学扩招对于师资力量也造成了多方面的风险:大学招生人数增多, 为了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数量要求, 大学不断地招聘教师。在此种背景下, 很多没有专业才干的教师抓住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这些不具备专业才干的教师根本没法传授给学生本身所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 结果许多大学生几年下来对自己的专业一头雾水。他们不仅没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2) 在教师数量增多的同时, 很多高校的待遇跟不上去, 越来越多在学术领域有建树的教师, 选择跳槽去待遇高的高校。久而久之, 这些普通高校的整体教师质量下滑。高校教师质量下降, 最终受损失的还是这些高校的大学生。

(3)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与经济和社会的匹配一开始就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扩招以来, 这种匹配的不合理性更加凸出。其主要表现;一方面许多专业的招收数量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新增加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接轨。这必然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度增加, 生活压力加大。 (4)

2.2.2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大学扩招力度的加大, 各大学不断地降低入学门槛, 以便于招到足够的学生人数。这样很多本来达不到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 也混迹在大学生潮流之中。他们加入到大学生中, 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的平均质量, 而且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入大学校园, 对大学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本来很优秀的学生由于受到他们的蛊惑和诱导, 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他们在学校里养成的不良行为, 最终将在他们走上社会后继续产生效应, 这也必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社会的不诚信意识, 毒害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青年。 (5)

2.3 扩招引起的就业困难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 就业的现实摆在了他们面前:“找工作太难了, 更不用说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的情况下, 毕业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失业。尽管《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实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 但国家提供的这些就业措施的作用似乎也不是很大。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已经由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转向民营、私营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 这些企业抓住时机拼命地压低工资, 降低待遇。更为严重的是, 很多以员工销售业绩作为评比的公司, 连员工的底薪都没有保障, 即员工做不出业绩就没有工资。大学扩招在就业方面带来的风险已经显现出来, 由此产生的结果如下:

第一, 在面对巨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放弃高考的机会。他们选择了提前进入社会, 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以便更好地去适应社会。2009年春天, 重庆市数万名考生放弃高考, 这一现象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惊。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他们放弃高考的原因很简单:一, 若是考不上名校, 考上一般学校, 毕业后就业也很困难, 且收入也较低, 与不上大学没啥区别;二, 提前进入社会即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又可以多少赚些钱来减轻父母负担。而高等教育似乎已成为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

第二, 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致使就业困难, 很多高校的学生毕业会后回到家中待业。他们面对着亲友、邻居等关于其工作的询问。要么选择撒谎, 要么选择逃避。据调查很多待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 感觉自己活的好累, 活的没有尊严。不少学生甚至做出了极端的行为。2009年1月石家庄学院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刘伟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一个臭水池中自溺而亡。这一惨痛的的悲剧警示我们, 就业压力已经严重摧残着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防线,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 做出各种极端行为的风险正在形成。

第三, 大学毕业生在家待业, 学无所用, 无形中给其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了能帮子女找份好的工作, 家长们到处奔波。在这期间, 他们不仅要处处送礼金, 而且还要拉下脸面去求这个主任, 那个领导。此时此刻, 又有谁考虑过这些家长们的尊严呢?他们面临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如今不仅待业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充满抱怨, 学生家长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假如这些情绪不能被很好地疏导, 它可能冲破现有的“安全阀制度”, 潜在的风险将变成现实的社会冲突, 这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6)

3 风险社会下——应对大学扩招的举措

3.1 政府在大学扩招中的作为

面对目前大学不断扩招与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问题, 我们的政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当然关键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首先, 从目前的形势看, 减缓大学扩招, 适度控制大学扩招规模, 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与社会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已刻不容缓。既让社会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同时又要使社会的形势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其次, 在教育投入力度上, 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比较低。据调查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 美国为6.10%, 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 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 是中国的2.28倍, 巴西为2.29%, 是中国的2.79倍。 (7) 从以上数据看一看出, 我国的教育支出在国际上还是处于低层次的, 未来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倾斜度。

再次, 政府对高校活动的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一是要关心扩招后大学的师资力量, 严格把关教师职称的升迁;二是要严格审查大学扩招后开设的专业, 对于与附近大学雷同或相同的专业不予审批。同时对那些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 要勒令该高校取消它们;三是政府在加大对高校财政支出的同时, 要适度加大对高校资金利用的监管, 对于高校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一律叫停。尤其对于一些“垃圾工程”更要严惩不贷, 决不能姑息养奸。2005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则震撼消息:山东省某普通高校西校区南校门工程竟然花费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 该大门也一举夺得“中国第一大校门”称号, 试想一下要是我们的政府监督到位的话, 这一壮举怎么会出现呢?2007年山东省烟台市某高校南区刚刚建成半年的综合教学楼除一楼外各楼层大厅的地板砖均裂了缝。更让师生们感到糟糕的是几乎所有厕所的天花板均有坠落现象。像这样的“工程”竟然都逃过了我们政府质监部门的慧眼, 这里面存在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 (8)

从其他的途径着手缓解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政府可以推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政策。自从江苏等省为解决农村问题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以来, 各省陆续出台政策来安排大学大学生去基层工作。2008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这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既缓解了就业压力, 又带动基层素质的提高。

3.2 高校应该扮演的角色

首先, 面对当今大学扩招的大环境, 我们的高校不应该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一味的降低入学门槛。其实对一些人来说, 也许早走上社会闯荡几年对他们更是一种好的选择。毕竟高等教育不是面向一般人的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学生需要本身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 大学在扩招的前提下, 要适当的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一下, 专业的设置是否与社会的需求挂钩。对于那些就业率低的专业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 这也是控制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风险的有效途径。再次, 对于教育资金的利用上, 一方面要大力招聘专业技能人才, 并给与其优越的待遇, 借以带动高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加大科研项目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力度, 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 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垃圾工程”建设。暂时不需要的项目要缓建, 而对于一些可要可不要的项目可选择不建或停建。 (9) 我们的高校应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 开设专业, 合理配置师资, 制定大学学费。大学在让更多的学子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 应把大学生就业风险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指南针。

4 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它要遵循教育发展本身内在的规律性, 同时又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协调。它是建立在教育外部的真实需要与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 不是人力可以随便妄为的, 更不是盲目的。教育可以适度超前, 但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规律允许范围内。否则, 就会造成要么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要么社会难以承受, 就业难的风险加大。目前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扩招”的步伐太快, 导致我们的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如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风险社会的本质就在于这种社会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复杂性史无前例地增加。由此, 酿造和形成了大面积的社会风险。 (10) 如今大学扩招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风险,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持续, 健康, 稳定的发展下, 减少因大学扩招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使大学扩招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摘要:风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可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我国高等教育光辉路程的背后, 许多潜在和现实的风险, 像大学生就业困难, 教学质量下降,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等, 随着大学扩招的深入慢慢地凸显出来。扩招引起的风险已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项主要任务。

关键词:风险社会,大学扩招,扩招风险

参考文献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60-66.

②钱雪飞.安东尼·吉登斯社会风险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家, 2004 (4) :12-15.

③胡金木.我国高等教育十年扩招之路的回望[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9) .

④粟多树.回顾与反思:我国大学扩招十周年[J].学术视野, 2009 (7) .

⑤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 2009 (2) .

⑥潘懋元.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展望[J].探索与争鸣, 2009 (2) :4-6.

⑦李建忠.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⑧冯志宏.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J].学术研究, 2007 (4) :90-91.

⑨夏玉珍, 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 2007 (1) :20-24.

⑩冯建军.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尊重教育规律[J].探索与争鸣, 2009 (2) :53-56.

孔子的扩招 篇2

孔子扩招, 年龄不限。曾参来了, 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来了, 父子同学, 景观不错。

孔子扩招, 出身不限。比周公还富有的季氏的家臣冉求来了, 身为城镇贫民的颜回也来了。

孔子扩招, 特长不限。德行见长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来了, 辞令见长的宰我、子贡来了, 办理政事见长的冉有、季路来了, 熟悉古文献见长的子游、子夏也来了。

孔子扩招, 学费当然还是得交, 这合情合理, 因为老师也是肉体凡胎, 得吃得喝, 肚皮空空, 饥肠咕噜, 又何谈教书育人。坦诚的孔子就风趣地说过, 他又不是挂在墙头上的葫芦, 他一样得吃得喝。

学费多少?孔子定的标准是“十束干肉”, 这个价格高不高, 不知当年的物价水平, 说不上来, 但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亦可以交得起, 看来这学费不能算高, 不至于为上个学, 得砸锅卖铁, 是个平民可以接受的价格。若是连这也付不起怎么办?在孔子这里似也可勤工俭学, 樊迟就是个例子。樊迟喜欢问孔子种庄稼种蔬菜之类, 看来这个学生, 很可能是来自基层, 所以特别关心这些实际的学问和技能。而孔子出门, 樊迟赶车, 做孔子的司机不会老是无偿吧, 是不是以工代费?

孔子是名人是名师, 人家传授的, 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顶级国学, 报名的学生前拥后挤, 不可能不火。抬高学费的多好机会呀, 但孔子不, 虽然他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可他一如往旧, 不敛财, 坚守他的扩招理念, 坚守“不得其道得之, 不处也”。

可尽管如此, 孔子的生活还是不错的。这由他的“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割不正, 不食”、“失饪, 不食”、“不得其酱, 不食”等等可证。他是个美食家, 岂可不以美食增加营养?他得有个好身体呀, 因为扩招后, 孔子的工作量相当大。他没有公家的财政拨款, 没有大款赞助, 全靠自己白手起家, 苦打苦闹。过去教育的模式是师傅带徒弟, 大不了是开个私塾。现在孔子扩招办学,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学生, 是他在那里张罗, 想象中, 他忙碌得是手脚无措天昏地暗。

但实际情况是, 孔子并未因扩招而狼狈, 他得心应手, 有条不紊。他既传道授业解惑, 还过问学生的理想、志向、抱负、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 既时时与学生有一对一的思想交流、学术探讨、教学相长, 还与学生一起去沐浴春光搞旅游, 而教育质量, 也辉煌无比, 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 贤人达标率很高。

孔子靠的什么?靠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靠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靠的“有教无类”理念, 靠的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从一个细节足可看出他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孔子一个叫陈亢的学生曾探问孔鲤, 他老爸是否给他开小灶吃偏饭。孔鲤说:“哪有啊, 有一次, 他在院子立着, 看见我后, 问我‘学《诗》乎’, 我说没有, 他告我说‘不学《诗》, 无以言’。另一次, 他问我‘学《礼》乎’, 我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 无以立’。”由此, 陈亢坚信地对同学们说:“孔老师对其儿子与对咱大伙一样, 也没特别的照顾。”

浅谈扩招对高校治安的影响 篇3

1 高等学校扩招的积极作用

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大事之一。从国家大局来讲, 实行高校扩招, 既有经济原因, 也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 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拉动了社会需求, 促进居民消费, 带动了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校扩招也大幅度地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和政策上约束高等教育发展的藩篱, 为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体制创新提供了实践的契机, 使高等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加速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程, 提升了对高等教育产业观念的认识。这一切给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带来了效益, 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看,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高校对办学环境也将越来越重视, 对改善办学环境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措施也越来越有力, 这自然包含对良好治安环境的追求。因此, 校园治安必将随着高校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从而迈进一个良性循环的时期。但是, 从当前实际操作和运行结果看, 高校扩招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面临许多难题, 这些难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高校治安,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 高校扩招对高校治安管理的负面影响

2.1 招造成学习、生活资源紧张, 易产生冲突, 对校园治安造成冲击

最大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己经到了全面饱和的地步。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 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 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 存在很大的隐患, 高校教室、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和浴室极为紧缺, 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扩招后, 很多学生反映就餐难, 洗澡难, 上机难, 自习难等一大堆困难, 为争夺学习、生活资源势必产生利益摩擦和冲突。近年来, 很多高校不断发生因为上课、自习占座位、抢座位, 食堂买饭排队产生纠纷大打出手的治安案件, 充分说明了扩招后由于硬件不足对校园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

2.2 为适应扩招需要, 大规模的建设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使校内流动人员巨增

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 高校不断的扩大办学规模, 大量的基建项目开工建设, 大量外地基建队、民工队在校内从事施工, 为扩招建设服务。后勤服务也适应扩招需要对社会开放, 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逐步松动和瓦解, 各种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涌入高校, 为缓解扩招带来的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压力起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 在高校校园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情况已经十分突出和严重, 根据江苏省高校的部分统计显示, 高校由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治安和刑事案件的65%以上。主要原因:一是人员流动客观上提高了犯罪得逞率。犯罪人隐藏于流动的人群中, 能够捕捉最佳的作案目标, 选择最佳的作案方式, 犯罪得逞率得到提高。二是造成打击犯罪的确定性的降低。由于人口的流动快, 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极易逃避打击, 实际中的一些积案、隐案, 多为流窜作案所为。三是削弱了治安防范的力度。校内人口流动, 对静态的校园治安管理模式构成强大的冲击, 造成许多治安防范的缺口, 削弱了治安防范的力度。所以, 流动和暂住人员给校园治安的状况带来新的变化, 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新的压力。

2.3 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变化, 给校园治安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

按照教育部的十年规划, 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将由目前的几百万增加到上千万, 今后全国每年都将以100万人的扩招数递增。为了满足扩招递增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项活动配套的各项条件和设施的需要, 学校必须扩大面积, 新修校舍 (规模较大的学校已办了分校) 增添设备, 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等等。这些实际情况必然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许多工作量, 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目前高校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 走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不仅仅依靠政府投资, 社会力量、企业, 甚至个人也可以参与联合办学, 校园由封闭或半封闭向社会全面开放, 大学已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各类社会实体和社会成员大量进入校园, 校内的规章制度, 对他们的约束力十分有限, 客观上给校园治安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所以, 各类涉及外来人员的案件在校园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治安秩序。

2.4 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不稳定因素增多

高校扩招必然伴随收费标准的相对提高, 其结果将导致一些缴不起学费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失去上学机会, 而另一些学习成绩差、思想意识不好, 但家境富裕的学生却能进入高校学习, 使国民公平受教育的公正环境遭受破坏。同时, 也不排除一些高校单纯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招生标准、教学标准和考试标准的现象。另外, 为了扩大资金来源, 许多高校大量招收自费生、委培生、函授生、夜大生及其他短训班之类的学生, 由于招收条件宽松,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加之学校管理跟不上, 一些人对自己要求不严, 恶习严重, 打架、盗窃、流氓滋事经常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校风气, 给高校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

2.5 高额学费难以承受, 影响高校的稳定

据统计, 2000年高校学费普遍涨到5000元/年, 艺术类院校则高达1~1.5万元/年。

面对数额不菲的学费, 城市下岗职工和偏远农村家庭确实难以承受。以上海和广州为例, 50%的家庭承受力在3000元/年以下, 25%的家庭在4000~5000元/年之间。也就是说近80%的家庭在负担一个大学生每年近万元费用时面临困难。孩子考入大学不容易, 很多家庭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 身背债务供孩子上大学。虽然国家对贫困生有一定的照顾, 但也是僧多粥少, 杯水车薪。与富裕家庭相比较, 贫困生极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不平衡, 一旦突破心理承受能力, 产生心理扭曲变态, 必然引发犯罪动机和行为, 这是影响高校政治和治安稳定的隐患。

3 目前高校保卫组织状况堪忧, 无力承担扩招后日益繁重的校园治安任务

为适应扩招形势的需要, 高校机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和提高学生与教职工及教师与学生比的原则, 压缩非教学科研人员, 提高教师占职工和学生总数的比例, 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校内机构改革中保卫部门首当其冲, 有的机构被合并, 有的被降了格, 有的大幅度减员, 对保卫部门无论哪种形式的改、并、减, 使保卫组织的力量和职能都受到了严重削弱, 无力承担日益繁重的校园治安任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校保卫干部年龄普遍偏高、学历偏低, 根据四川省十所主要高校保卫千部队伍的情况统计表明,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28%;40~50岁的占38%;40岁以下的仅占34%,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0%, 专科学历占55%, 中专以下学历的占35%, 专门来源于公安院校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 由于保卫工作艰苦, 危险性大, 待遇和付出不成正比, 使身体强壮学历高的年青人普遍不愿从事此项工作, 借机构改革之机纷纷离开了高校保卫组织。目前, 在各种竞争日趋激烈, 校园治安日趋动态化的环境中, 高校保卫组织整体素质已经不适应扩招后高校治安新形势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适应, 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层次不适应, 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缺乏;三是业务素质不适应, 不少人从其它岗位精简到保卫组织,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知识老化, 基本素质差;四是思想观念不适应, 习惯做办公室, 等人上门, 强调管理, 忽视服务, 对保卫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4 加强扩招后高校治安管理的思路

高校扩招对校园治安带来的冲击, 如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问题, 不是能一促而成的, 也不是高校保卫机关能解决了的, 许多问题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的长期努力和大量资金投入才能解决, 比如高校硬件建设、后勤服务、招生质量、收费等问题。在目前的状况下, 高校保卫部门应当立足实际, 思索一些较为客观的做好校园治安工作的思路, 作者认为主要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1) 提高对高校保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立足当前, 深入挖潜, 做好扩招后校园治安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 特别在扩招的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加繁重了。高校是否稳定, 校园治安状况如何, 既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有重大影响, 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产生长远影响。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社会的稳定团结, 经济建设搞不成。稳定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高校的稳定又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因素, 这一点己经被历史证明。”因此, 高校党委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保卫工作的好坏也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事, 不应该把保卫组织当做一把“雨伞”, 需要时用用, 不用时放在一边。

(2) 建立校园110, 改变保卫工作模式。校园110的建立是高校保卫工作的一次革命, 是高校保卫工作适应社会动态化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 由单一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是高校保卫干部掌握工作主动权, 积极维护校园治安的体现。校园110的建立可以彻底改变高校保卫工作以往偏重打击、忙于破案的倾向, 实现向以管理为主和防范控制为主的模式转变, 可以使高校保卫干部既善于打击, 又善于管理和防范。强化校园治安动态管理和控制, 以动制动, 快速反应, 充分发挥高校保卫机构集打击、管理、防范服务于一体的战斗功能。

(3) 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当前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是校园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工作。必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对校内出租房屋和流动、暂住人员居住区域的管理, 加强阵地控制。二是不定期地组织治安清查和巡逻盘查, 尽最大努力控制外来人口的行踪和动向, 对有违法犯罪可疑的人员实行“留指纹、留照片、留笔迹、建档案”, 切实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提高发现、控制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三是实行外来人员信件回访调查制度, 摸清校内外来人员的底细。

(4) 坚持综合治理。扩招对校园治安的影响是由多个方面综合原因造成的, 仅依靠高校保卫机关自身的力量, 很难搞好校园治安工作, 保证校园稳定。特别是在保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也只能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对扩招后校园治安出现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 应该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一, 建立健全各级保卫组织, 充分发挥基层保卫组织贴近群众、了解底细的作用。目前在各高校管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只有保卫处 (科) 一家, 各单位没有具体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和办事人员, 各单位涉及安全保卫工作也只能找“书记”一人, 缺少必要的基层保卫组织。建立健全各级保卫组织, 定期开展治保活动, 调动单位保卫人员的积极性, 保持卜情下达, 下情上达, 使基层保卫组织能针对本单位特殊情况, 有效地组织治安防范, 在调解内部纠纷、帮教违法人员、预防和打击犯罪等方面, 发挥其潜力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治安工作的“铜墙铁壁”, 使违法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第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如门卫制度、值班制度、岗位责任制等, 要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留于形式, 更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 重在落实, 如值班巡逻不能坐等熬班, 如发生公物损失被盗, 应按规定追究值班人员责任, 在这一点上, 切忌规章制度表面化, 处理问题形式化, 要有必要的检查、监督和惩处办法, 使人人都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各类案件的发生。

第三, 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高校扩招后, 由于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 再加上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而自我意识和不合作意识上升。因此, 维护高校扩招后校园治安稳定,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扩大和加强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掌握科学的管理与工作方法,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不断学习,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之中, 从爱字入手, 严字要求, 思想上引导、行为上监督、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 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 致力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使大学生知情达理, 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自觉维护校园治安秩序。

第四, 加强对大学生公寓管理。有人说大学生活是“三点一线”, 教室—食堂—宿舍, 确实这三个地点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是上课和自习的地方, 不便于对大学生的管理, 食堂更是匆匆而过, 惟有宿舍是大学生最集中和最容易管理的场所, 便于了解、教育和管理大学生, 但高校目前忽视了大学生的宿舍管理, 成了放任自流的天地。所以, 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 学生工作人员深入到学生各宿舍,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便于言传身教, 有的放矢地做学生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摘要: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大事之一从长远看, 对高校校园治安有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对高校治安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研究扩招对校园治安的影响, 提出工作思路, 对于今后继续扩招的形势下维护校园治安稳定, 净化育人环境, 保障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扩招,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对高校扩招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 2001, 1.

[2]高校扩招:机遇与挑战[J].渝州大学学报, 2001, 1.

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方式浅析 篇4

1 现存问题

1.1 学校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进程, 实际上是在原本基础就很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薄弱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清、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方面。从这些问题逐渐暴露一直到现在, 高校的教育观念、教师数量、软硬件条件、课程内容、管理体制等等并没有得到很彻底的解决, 反倒是一直在狠抓入学率与就业率这一入、一出两头, 而忽略了中间培养学生这一重点。因此, 教学质量下滑, 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下降, 缺乏应用技能, 导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又由于毕业生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发生了困难[1]。

1.2 教学因素

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然也在不断的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水平的进步有所改变, 但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 在针对性、实践性和普遍性上还存在不足。

个别教师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 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对基本概念讲解不够透彻, 缺乏对理论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选用教材陈旧,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 缺乏发展性和实时性, 不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衔接或者课程的设置未必合理。前导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不够合理。专业课比例偏大,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理论课多, 实践课少, 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1.3 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成长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与方法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程度, 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扩招后, 虽然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但对于受扩招影响很大的专科层次的学校来说, 这种提高还不足以弥补生源层次下降带来的影响。

1.3.1 专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低, 教师讲

授知识时, 可能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和讲解原本高中、甚至初中就该掌握的知识点。否则, 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接受程度就会很低, 甚至为零。

1.3.2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受到正确的人生观

引导, 没有树立一个明确的成长目标, 不清楚本专业的培养方向, 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 不知道毕业后想干什么, 出路是什么, 从思想上, 从精神状态上感到迷茫和困惑。一个迷失了方向的人, 你又指望他能有什么上进心与学习动力呢?

1.3.3 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很快适应从高中阶

段到大学阶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时成绩不理想,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可能形成心理落差, 自我放弃, 以能够毕业做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1.3.4 外界因素。毕业生的出路不外乎以下几

种可能:继续求学、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家族生意、自我创业、求职、待业、出国等等。但对于专科学生来说, 升本、家族生意、求职、待业这几种可能最大, 而大部分人实际上都需要求职。

然而现实情况是:毕业生多, 企业需求并没有显著增加。各个企业管理逐渐趋向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严格化, 要求的人员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 上班就能上岗, 同时也要求复合型人才, 最好具有能同时适应多个岗位的技能。而面向专科毕业生的需求, 一方面在减少, 一方面可能毕业生不愿意去, 或者企业需求的实践型人员毕业生又不具备。因此,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专科生就业难度更大。

2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模式的探索

基于学校的、学生的、教学的、外在的这样一些因素, 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觉得高职高专院校是否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方式一, 提高教师本身修养和技能

古语云, 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者也。就是说, 作为一名老师,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 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成长烦恼。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 结合具体情况, 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提前了解社会, 为自己的人生路提前准备, 毕业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方式二, 学习生涯规划

清华大学曾经提出过, 本科生入学后要及时考虑未来的工作方向, 以免彷徨, 迷茫, 专科生更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新生入学后, 由于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到高校阶段, 不能够很快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中, 对学习、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因此, 要在新生入学后, 及时进行学习生涯的规划。本人作为2009级新生的班主任, 曾在新生入学后不久, 专门召开了一次以《学习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在讲座中, 提到了人生目标的设定, 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求职方向, 甚至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 帮助学生们分析了毕业后的出路以及决定工作方向的各种因素, 然后, 通过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 引申到上学三年期间, 每一年的学习规划内容。

大一的规划内容是:想!那么想什么、怎么想呢?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用一年的时间去认真、反复地思考未来做什么, 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 或者自己想要的, 结合前面讲到的影响工作方向的各种可能因素, 结合个人的性格、爱好、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方向。当然, 在这期间, 可以通过和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同学、学长们的沟通, 来得到借鉴, 用这种方法, 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大二的规划内容是:准备!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呢?告诉学生用一年的时间来为自己选择的目标作职业能力的准备, 包括知识储备、能力锻炼、证书准备、礼仪修养、思维锻炼等。大三的规划内容是:实践+寻找!寻找什么、怎么寻找?经过大二这一年的能力与知识的储备, 相信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自己所选择职业的基本理论素质, 那么, 在大三的这一年里, 需要找个恰当的时机亲身实践。同时, 关注与自己所选择职业相关的若干个单位, 关注单位的基本信息与招聘信息。经过三年的思想上、行动上、知识上、能力上、信息上的认真准备, 加上实践经历, 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还困难吗?

方式三, 礼仪知识的培养

提倡知识、素质、修养协调发展, 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 学会做事, 还要学会做人。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掌握基本的职场、生活礼仪。

我曾经在2008级一个专业的课堂上, 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介绍基本礼仪, 学生比较欢迎。

方式四, 特色课堂

培养适合当前就业形式下的有实践能力、有基础知识储备、具备自学能力的工程型人才, 是专科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a.目前的培养模式下, 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退化了, 严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条件下, 工作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因此, 作为教师,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关系。

比如, 我所从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 是一门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 随时跟踪和了解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 打破教材的限制, 注重新技术、新理论、新协议、新方法的传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作到以不变应万变, 即基本理论与基本协议变化少, 通过牢固的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协议, 使学生在面对快速更新的增值应用时, 能够快速学习, 快速适应, 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

c.以就业为导向,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 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 注重基础知识及技术细节的讲授。

d.在讲授专业课时, 应该有意识的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专业术语, 并且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 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使高校毕业生, 尤其是专科院校毕业生能够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 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探究的过程。

摘要:在分析了高校扩招后, 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些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扩招,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扩招带来的高校教育和就业思考 篇5

一、广招人才, 充实师资队伍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招是不可取的, 这会导致教师陷入繁重的教学任务中, 疲劳工作, 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掌握行业发展新知识和新动态, 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甚至引起教学质量的降低, 影响学校声誉, 严重时会进一步引起就业形势急剧恶化。所以高校教育应根据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为基本出发点, 广招人才。加速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重视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是高校的一个工作重点。目前高校在引用人才方面, 推出了很多政策。我校重点引进院士, “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获“国家杰出青年教学基金”资助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陕西省“百人计划”及“三秦学者”的入选者, 优秀海外归国人员及其他获得突出成就的特殊人才。引进人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 能引领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快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输血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本学科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可带动年轻教师更有目标性地提高和发展。

二、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本科教育形成了适合知识教育要求的、系统严密的教学内容, 及讲深讲透不留余味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会做题、会考试的应试方法, 和以测试学生记忆力和掌握知识多少和程度为主的考试方法。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或主要功能。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成人思维的大学生, 应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要目标, 知识教育只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就是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自由”发展。其内容十分广泛。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需要融入社会需要为本位, 以培养其良好的素养和能力为出发点, 其本质是一种理想人格教育。第二, 素质教育突破了教育单纯为某一层面, 某一领域服务的片面性, 实现了大教育的立体功能, 是走全面发展之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体现。第三,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促进社会的发展, 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有战略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各种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我们不可以一代全, 更不可以将其对立起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 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反映了时代发展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受社会的挑选, 作为学校, 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生不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高校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扩招导致课堂教学规模膨胀过快, 合班上大课现象增多, 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加大。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指挥地位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老师对教学起主导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和衡量这种主导作用的标志。离开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主动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 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现在的大学生课堂来讲, 除了体育等少数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外, 其他诸如英语、高数、专业课等课程, 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看小说、睡觉、聊天, 有的甚至还旷课。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那么, 旷课、睡觉等现象也就不会存在。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帮助、鞭策学习的活动, 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是受教育者, 又是教育者。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四个解放”, 即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嘴, 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扩大认识的视野, 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 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这“四个解放”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 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授课质量, 使授课达到最佳效果。

四、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科技人才处于终生学习中, 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越来越少,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毕业后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将是自我学习和创造的鲜活知识。因此,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不只是给学生指定章节、提出自学要点或问题、把自学内容列入考试内容, 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包括: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自学能力、学习技巧、调节控制能力。由教师安排的课内活动量要适当减少, 把减下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虽然表面上看, 由教师传授的知识量减少了, 但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总量并不会减少。现在的学生天天听课, 应付作业, 哪有时间和精力学一些自己想要学的知识?教给学生思路、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思考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的脉络, 学科的体系, 功课中的重点、难点和思考方式教给学生, 指给学生一条路, 让他们明白该往哪里走。

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缺乏个性化, 各类学校都过分注重共性, 忽视个性。其中的表现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面向学生整体, 一个专业的学生千人一面, 没有顾及学生兴趣和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教育与培养是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创造性人才, 必须要重视个性教育。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实行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和发挥各人的潜能促进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加强个性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因材施教, 大力培养人才。学校应创造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学习, 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上的自由。

六、加强就业调研和引导

毕业生就业状况, 对高校生存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必须加强就业调研, 将培养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人才作为工作重点, 增强高校的就业引导作用。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 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 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 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3%, 甚至达到100%;至今尚未签约的学生手握多个单位的录用通知仍在考虑择优。省属二本、三本院校的本科生就业难度较大, 没有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缺乏专科生的应用操作技能, 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状态。传统的就业观念,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学历文凭寻求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但是毕业人数的剧增带来了就业选择的困惑。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必然使得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结构需要的大学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期望值高而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因而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 寻求就业与择业的最佳结合点, 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尤为重要。

六、总结

每年有数百万的青年学子进入高等学校, 在扩招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材, 是广大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 也是高校教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就业的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本科毕业生。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愈加突显和生源质量下降, 提出来相应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针对大学毕业生日渐增多、就业难的现象, 指出就业引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扩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就业引导

参考文献

[1]黄英.扩招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系级教学管理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 (01) .

[2]杨振刚, 俞守华, 刘伟章, 韩方珍.对扩招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 2005, (5) .

[3]陈宁.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4]薛斌, 李涛.基于高校扩招下的教育管理与创新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09) .

[5]侯景臣, 佟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质量观[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05) .

[6]谭勇, 秦方红.构建“三步式历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 2010, (8) .

高校扩招引发对经济学的思考 篇6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的中长期经济效果基本看法一致, 即都认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但利用教育刺激的经济短期增长仍缺乏一致的意见。为了弄清这一问题, 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加以分析:一是扩招需求的可能性;二是高等教育扩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扩招需求的可能性

按照我国近几年的扩招进度, 大部分考生都有望实现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意愿。问题是我们在考虑扩招的时候忽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只考虑到学生的生均学费成本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这可以提高中国市场的经济能力, 但是没有考虑到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花费, 现有普通高校从校舍、设备到图书馆均已到了利用标准的极限, 再扩大在校生的规模, 就需要新的投入, 而且这笔投入十分巨大。按照教育部基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计算, 增加一个学生需要新增基本建设投资3.8万元左右, 以4年在校生规模增加400万计算, 这需要1000多亿的基本建设投资, 这笔钱若由政府投入, 短期内显然有困难;若由个人承担, 势必增加居民学费的支出。

二是高校的快速扩张需要和居民的经济承受力是一个难以克服的两难问题。中国经济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外贸需求降低和萎缩, 国内需求不振, 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措施所能体现的效应也十分有限。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 我国政府和经济学界已广泛达成共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全面启动消费市场, 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学费, 培育教育消费市场的尝试已经开始。中国现实的高等教育扩张, 有其必然的历史要求, 高校扩招的尝试正逐步展开。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之所以可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应有两个前提:一是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的要求;二是满足这种需要的货币条件。前者几乎无证自明, 高中后教育蕴藏了极高的教育消费热情, 但能满足第二条件的结论就必须十分慎重了。有人认为:“我国居民已具有相当的经济条件, 199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每天高达24.3亿元, 至1998年年底居民储蓄量已突破6万个亿。” (1) 实际上6万亿中的80%掌握在不到20%的人手中, 一般的城市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储蓄量极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实际储蓄额只有1万亿元, 占全国总储蓄量的1/6。在城市, 80%的城市居民人均储蓄额不足8000元。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记载, 中国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0.10元, 减去消费支出1617.20元, 仅剩下472.90元。 (2) 培养一个大学生家庭每年至少支付1万元, 对农民来说,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经济压力。诚然, 城市居民的各种消费需求与经济扩张不无关系, 马克思就说过:“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 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3) “消费的需要决定生产。” (4) 从经济学的定义看, 要引导居民消费, 就必须认真研究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五个主要因素:可支配收入、预期的未来收入、生命周期阶段、节欲的程度和利率。这五个因素中, 最重要的是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如果我们真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路设计未来高校的发展规模, 其发展速度就将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发展速度, 必将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 高校超常规扩展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 国力无法承担。按学生缴费上学计, 私人成本亦只占1/4左右。扩收33.1万人, 国家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在150亿—180亿元之间, 若按大众化的最低要求计算, 国家财政缺口将达几千亿元。如果国家不追加投资, 势必使高校已经窘迫的办学条件更加恶化, 在一至两年内也许不明显, 但在三至四年内或更长的时间里, 不可避免地将以牺牲教育质量换取数量。其次, 高等教育的过度膨胀, 在发展中国家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20世纪70年代, 印度、巴西盲目发展高等教育, 结果造成了社会动荡。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并且这种国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有限的, 而大量需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如果不顾及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单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缓解就业压力, 片面强调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不顾实际地增加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 不仅不利于, 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张需求和财政瓶颈的两难中, 必须审慎确定其发展速度。

二、高等教育扩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 高等教育扩展导致的过度教育与经济增长并不一

直呈现正相关关系已为不少国家的事实及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和生产率提高方面。众所周知, 教育供给与需求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度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育投资不足, 规模不够, 那么受过教育的人力需求就会高涨。但是, 没有接受相应教育程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获得工作, 形成人力资源闲置, 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影响, 这是教育供给不足而导致经济发展受到消极影响的典型表现。与此相反, 如果教育供给大于实际需求, 将会导致接受过教育的人才失业, 后者就是过度教育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因为在一段时期内, 社会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

过度教育对就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一是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其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雇员拥有比其工作需求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因而英雄无用武之地。教育程度高于工作需求的人才, 对于工作容易产生不满, 出现不利于工作的较差表现。

过度教育短期和直接效应是抑制就业, 长期效应是导致生产水平下降。研究表明, 在过度教育的情形下, 虽然加入劳工市场的青年就业人才的教育水平上升, 但生产力增长水平反而出现明显的下降, 工作场所生产力研究也发现, 工作的表现与教育水平没有直接的正向关系。 (5)

2. 短期内高等教育投资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并不呈现

正相关。最近几年, 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展, 教育投资量猛增, 以期促进经济增长, 但实际的拉动作用并不像有些专家所预言的那么简单。比如有人认为, 240亿元的教育投入将拉动近100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 (6)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分割出教育衍生出的额外衣食住行消费支出调查结果, 二者数据相加导出的结论是240亿元教育投入将导致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量仅为567.2亿元。 (7) 很显然, 高等教育投资量增加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当居民在教育消费投入过多时, 就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 这就等于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等原本可以带来的经济增长被教育消费这种形式所替代, 这种挤出效应肯定是存在的。更何况教育消费所产出的乘数效应远不及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等耐用消费品所带动的乘数效应, 由此可见, 增加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未必一定呈正相关的关系, 同等数量的投资并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增长。

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

1. 当前, 我国通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 中国传统体制

下形成的由财政“统包”教育投资体制已被打破, 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多元化投资的格局。但总体上投资是不足的, 高等教育在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应适当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 力保教育的质量及科研的开发能力。

2. 各高校扩大规模时, 应考虑实际因素。应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前提, 而不能只顾办学的效益, 造成个体的理性抉择而导致整体的非理性行为, 降低投资回报率。这就要求有特色的学校在办学规模上更注重发挥自身的特色, 但并不是规模越大, 专业设置越齐全就越好, 如加州理工大学师生总共只有1800来人, 但它却是知名学府。

3. 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教育发展剃度, 这就要

求在制定教育投资政策时, 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对各个层次的教育进行合理安排, 提高教育质量, 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材的需求。

4. 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国家, 不

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十分显著, 加之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 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 也是造成毕业生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 允许人力资本在地区间自由流动的同时, 特别要加大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的快速扩张需要和居民经济承受力, 以及能否促进短期经济的发展的分析, 阐述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审慎地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充分挖掘高校现有的潜力, 使高等教育真正步入内涵发展的轨道这一观点。

关键词:高校扩招,经济增长,可能性,作用,建议

参考文献

[1]萨缪尔逊·诺德豪斯著.高鸿业译.经济学 (第12卷)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1320.

[2]缪尔达尔著.陈羽纶, 许约瀚译.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8.

[3]姚愉芳等.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105.

[4]历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 1995.2.

[15][美]亨利·莱文著.曾满超, 钟宇平, 萧今编译.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5:274, 276.

[6]关超林, 袁锐锷.高等教育发展误区的经济学分析.

[7]R.H.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 1994.8.

[8]中国青年报, 1997.7.19.

[9]经济日报, 1997.10.28.

[10]北京大学课题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预期经济增长.科学时报, 1998, (8) .

[11]夏普详.高校扩招:一个需要研究的经济学问题.

从大学生就业难谈扩招 篇7

1 扩招的弊端

随着“扩招”政策的执行, 大学的 “精英”教育也转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 随之衍生出如下许多问题。

1.1 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首先, 在扩招的前提下, 原来打算或者只能上中专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重新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 转而报考本科类院校。由于生源大量流失, 很多专业技术学校无法维持, 被迫关闭。因此扩招后, 社会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是很多本科毕业生亟需分配安置, 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另外一方面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制造业、农业、工业、能源勘探、水利、交通等部门又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究其原因, 扩招以后, 培养的工科毕业生质量明显下降, 为数众多的三流工科生在学校里稀里糊涂混了四年, 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 就毕业了。虽然每年各个工科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也不少, 但平庸和不合格的毕业生太多, 致使他们毕业后一方面缺乏干技术工作的任何信心, 另一方面也缺乏干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

其次, 由于扩招, 原来本该拿到技校或者专科毕业证的学生现在也拿到了本科生学位。学历升高后, 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即靠有经验的师傅的“传”、“帮”、“带”, 虚心学习, 经过两三年逐步独立工作的模式十分不屑, 对老师傅也缺乏必要的尊重, 总是幻想一毕业就能够独挑大梁, 成为技术骨干。而且, 他们在工作中一旦受到挫折, 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尽力逃避, 据笔者调查, 由于对专业知识缺乏信心, 这几年来不少工科毕业生纷纷转行, 从事销售或者报考公务员之类的热门行业。长此以往, 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扩招以后, 很多高校热衷于规模的扩张, 万人大学纷纷涌现, 专科升格为本科, 本科学院升级为大学的现象不断涌现。很多大学雄心勃勃的要建立一流大学, 培养一流人才。但事与愿违, 仓促之间由于缺乏对大学理念的正确认识, 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不配套, 致使很多大学不仅没有成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基地, 反而变成了不合格人才的生产流水线。

首先快速扩招使大学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逐渐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大学的经济作用逐渐被凸显并进一步强化, 导致某些大学一味的追求规模和效益,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成为了学生找工作的工具, 社会教育也沦为对“名”和“利”的追逐, 而不再把大学教育看成相应的专业技能、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将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教育视为“天经地义”, 缺乏“投桃报李”之心。甚至有许多学生成为只知道汲取, 不知道付出的“冷漠一代”,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另外一方面也寒了许多教育者的心, 使许多优秀的人才退出教师行业。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时, 往往表现出一种懦弱、消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 缺乏面对挫折时必要的忍受能力和战胜挫折的意志力。

其次, 大学扩招成功实现了人数的扩张, 但是相关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却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譬如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建设等。实验室本是高校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 由于缺乏场地和师资等问题, 目前一般院校实验室的扩建规模与在校学生的扩招比例远不相符。这就造成某些院校, 一百多个人同时上专业课的局面, 甚至本应亲自动手的操作实验改成二三十人的观摩实验, 计算机基础课的上机操作直接取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种没有调控的扩招背景下, 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1.3 大学生生存压力增大

高校扩招以后, 大学里传统的价值观被人为弱化, “教书育人”不再是大学的崇高使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衡量各个高校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为了最大程度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许多高校无视市场需要, 盲目设置一些投资少, 回报高的专业。扩招十几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每年全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里, 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科毕业生不过百万, 但是管理、金融、会计、经济、新闻、文艺、法律等文理科毕业生却高达二百万以上, 如此海量的文理毕业生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使其就业非常困难。

2 对扩招的调控

扩招十几年, 弊端已经逐步显现。扩招曾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当其弊端出现时,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正视问题, 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只要调控得当, “扩招”这把双刃剑, 在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会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的伤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1 合理调控招生规模

首先应合理调控高校扩招规模, 合理设置扩招专业。

其次应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倡传统的大学理念, 把“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育的精髓, 对大学教育保持认真、严谨、严肃的态度, 把好毕业生质量关, 确保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

再次, 为了保证社会的稳步前进, 对一些投资多, 回报少的专业, 譬如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等, 国家教育部门也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 以缓解国家在加工制造业、农业、能源开发、水利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

2.2 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传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谦逊、认真、严谨、不怕挫折的生活态度。从精神层次消除扩招后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混乱问题, 纠正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认识,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其次, 大学里不应该一味的强调学习, 也不应该使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混一纸文凭, 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 使其认识到, 如果不加强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可能直接面临就是失业,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 心高气傲, 思想浮躁, 牢骚满腹, 没有真实本领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

2.3 加强就业指导

扩招后, 学校应增设一批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 从学生一入学就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了解需求, 循序渐进的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而且, 就业指导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 相关学院、相关专业还应聘请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做不定期的就业指导顾问, 使学生真实、具体、广泛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等, 避免好高骛远, 理想和现实的脱节。

3 总结

总之, 大学扩招是中国大学变革的举措之一,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然要走过的一个阶段,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但是只要国家调控得当, 还是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舒敏.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指导工作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7) .

[2]王珑玲, 刘卿欣.中国青年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10) .

[3]梁炳辉.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1, (9) .

[4]赵宇清.扩招后高校实验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8) .

[5]谭花蓉.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分析[J].社会发展, 2010, (18) .

上一篇: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创新下一篇:抗凝治疗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