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风险

2024-05-18

养老风险(精选11篇)

养老风险 篇1

养老金入市是指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目前我国大致有三种类型的养老金:一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及国有资产划拨;二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三是地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两块。我们指的养老金入市是第三种。

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根据人力社保部公布《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27620亿元,支出23326亿元,年末累计结存35645亿元,扣除预留支付资金,全国可纳入投资范围的资金总计2万多亿元。若按照不高于30%的比例,约有6000多亿元资金可进入股市。

一、养老基金入市的原因

(一)保值

养老金是一种长期性质的存储资金,在满足了平时的正常开支后一定会有余留,面对我国现阶段的高通胀,养老金的闲置或存银行这些保守的管理方式必然会让其无形损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以CPI作为基准测算,养老金在过去20年贬值将近千亿元。今年6月30日,人社部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养老金的收益低得可怕:2009年至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2.2%、2.0%、2.5%、2.6%、2.4%、2.9%,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二)增值

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建立较晚,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养老金的收支严重不均,据统计,截止2013年,中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到3万多亿元。所以,如何让养老金的增值成为重要目标。养老金入市是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二、养老基金入市面临的风险

(一)投资风险

养老基金入市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众所周知,证券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股票的投资。我国股市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不管是股市的发展,还是体系的健全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更甚者在具体的投资操作过程中,投机性的风险、股民的跟风效应、大机构的操纵等都让股市的投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它是在证券投资中所有的投资主体都会面临的风险,包括入市的养老基金。一旦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爆发,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对于养老基金这样的特殊资金,对其的防范尤为重要。

(三)社会风险

养老基金作为人民的养老钱,是人们养老的屏障。养老金入市投资,资金的安全性一旦受到威胁,就会引起社会大众的恐慌,更甚者会造成动乱。所以如何做到让大众满意,还能让资金实现增值保值,这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三、养老基金入市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合适的委托机构进行资金的运作管理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可以担任委托人,符合法规的要去,并且自从社保基金入市以后成绩斐然。资料显示,从2000年成立至今,全国社保基金已运营14年时间,除2004、2008、2011年三年外,其余年份投资收益率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且部分年份受到资本市场的走强,还获得了两位数的高收益。从2001年到2014年,社保基金累计投资收益额5611.95亿元,年均收益率为8.38%,高于同期的年均通胀率约2.42%,基金保值增值成效显著。

(二)特定的投资对象选择

养老基金事关“养命钱”,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也应该审慎,跟多的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股市中投资品种众多,相对风险低的应属蓝筹股类型,还有从基本面分析市值被低估的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国企改革也是热点,国企中正要进行改革且市值被低估的企业作为投资的重点对象。

(三)价值投资路径

养老基金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弱,价值投资应是不二选择。价值投资着重于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长期持有,实现价值增值,风险较小,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增值保值,适合养老基金这样既有增值保值的需求,又能抗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就较注重价值投资,2007年的大牛市中,社保基金的经营收益率达到43.19%,而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时,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为-6.79%。

(四)设定投资限额规定

《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但对于股票的具体投资限额还未进行详细的设定,为了规避风险,应该把股票和基金再进行具体的分类,对各类别设定投资限额,即能实现投资组合,又能降低可能的风险。

(五)适当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

非系统性风险可以用组合投资来进行化解,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来预防。养老基金在股市的操作过程中,股票期权、股票期货、股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套期保值的功能。

(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养老基金的是广大民众养老资金,它的管理、托管及投资的相关信息都应该实现完全的实时披露,让广大人民能够随时的了解资金的动态,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魏文彪.养老金是否投资股市应由民众决定[J].中国社会工作,2012(5).

[2]竹涛.为千亿个人账户养老金探路—从辽宁社保“借支现象”谈起[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3]杨绢.21世纪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9(4).

[4]宋效中,王国伟.从博弈论额角度来看待养老金入市问题[J].武汉金融,2012(9).

养老风险 篇2

一、养老院的发展背景…………………………………………………………3

二、养老院的责任风险…………………………………………………………3

(一)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角度分析………………………………………3

(二)从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分析…………………………………………4

三、针对责任风险的应对策略…………………………………………………5

(一)从养老院的角度分析…………………………………………………5

(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5 参考文献…………………………………………………………………………6

内容摘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疾病多发人群,需要他人的照料。但是由于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大,子女对父母的照料、交谈在逐渐减少,父母的孤独感也是每日剧增,所以单纯依靠子女已经很难胜任照料好老人的任务了。于是部分老人(或子女)选择了入住养老院。但是由于养老院资金的匮乏,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加之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容易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导致养老院面临着极大的责任风险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风险需要如何应对?这就成为了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院责任风险应对策略

养老院的责任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一、养老院的发展背景

随着更多的“4-2-1”模式家庭的出现,人们的养老方式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为去养老院生活是一种时尚,不但可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中有一些老人是从考虑子女的难处出发,他们表示不愿拖累儿女,主动要求住进养老院,以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有些老人则表示与其在家独自一人,还不如住在养老院,不仅可以得到比在家时相对优越的生活、医疗护理等方面的照顾,有人陪着说话聊天,可以和很多人一起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些年轻人认为奢华的养老院将是他们为父母做的最好的选择,在花钱买心安的基础上避免没有时间精力照顾老人而导致的“不孝”罪名。奢华的环境、价格、设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在感情上的愧疚感。与此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养老服务行业愈加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了优惠的扶持政策与补贴。加之民营资本开始投入兴办养老机构,养老院、敬老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二、养老院的责任风险

(一)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角度分析

养老院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场所,在保证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还提供包括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社会交流、心理咨询等综合性服务。但是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中,我们发现:其实养老院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受经济条件制约

养老院不仅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的投入较大,而且在后期的经营中的压力更大。由于投入不足,养老院在健身、医疗、康复训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严重缺乏。虽然养老机构享受到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扶持和补贴,但是受到养老院投资规模大、利润低并且资金回收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营者为了养老院的经济效益,会通过增加养老院的床位以提高收入。同时,为了减少成本,经营者忽视了养老院饮食、居住、卫生等方面的改善,导致入住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这造成老年人居住环境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这个情况是公立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老人入住养老院,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满足,需要

一个“家”的感觉。但是目前养老院却是设施普遍落后,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缺乏情感的交流。这导致养老院中的大多数老人情绪处于一种悲伤低落的状态。没有达到养老院创立的宗旨。

2.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素质偏低

养老机构在对护理人员的薪酬支付上矛盾重重。一方面,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养老机构不愿意支付太高的薪水,这使得愿意担任养老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通胀的影响,社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的提高。养老院受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难以支付相当数量的专业护理人才的薪资,故而减少了专业护工的应征招聘。这样的双重矛盾,导致养老机构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职多兼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机构日常工作的高效运行,同时也为养老机构的今后发展带来了深刻隐患。由于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养老机构服务不到位、错位、甚至缺位等现象就难以避免。这也就直接的为入住老人发生意外、养老院与入住老人家庭发生纠纷埋下了伏笔。这不仅造成了老人的精神损失、养老院的经济损失,更是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公众形象,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二)从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角度分析

对于养老院而言,首当其冲的责任风险就是入住老人发生意外伤亡。由于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多发人群,加之身体的各项机能在衰退,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尤其是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一所受调查的养老院中,28位老人年龄在60-90岁之间,其中残疾和孤老的比例为11:17;进院时间最长的达10年,最短的为半年;老人整体身体健康状况一般,2个患有严重疾病,其他大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有少部分老人身体健康。同时,养老院中部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专业从业人员也表示:“老人出现意外的诱发因素非常多,如意外跌倒、意外哽噎、突发疾病、甚至有护工搀扶老人却导致老人肋骨骨折的情况。”种种事实表明,即使老人受到专业人员护理,但是发生意外状况还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对于发生意外的老人的家属而言,老人入住养老院就是为了得到应有的照顾,子女支付了居住账单,但是老人依旧发生了事故,这是养老院的疏忽与责任,因而要求养老院进行赔偿。我们可以通过一下3个案例进行分析概括:

1.一名患脑梗的老人在下楼时突然摔倒,导致死亡,家属要求养老院赔偿

50万,在多方调解下,最后养老院赔偿了25万元。

2.一位退休的电器工程师洗完澡后,因怕冷抱着电炉取暖,由于身上水没有擦干导致意外触电身亡,后来养老院向老人家属赔付了1万多元。

3.一名老汉洗澡后发现其拐杖留在宿舍中,护理工让老汉在澡堂内等待,自己去宿舍取拐杖。返回时,护理工却发现老汉已经滑倒在地难以动弹,经医院检查后确诊老汉的大腿骨折。老人家属认为养老院监护不力而将该院告上法院,法院判令敬老院和老汉各承担50%的责任,最终养老院向老人家属赔偿1万多元。

通过社会上相关案例的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在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情况下,养老院极大多数都是要进行数量不同的赔付,而且有时候金额不少。这对于资金已经运转困难的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调查显示,一个中等规模的养老机构一年的利润仅是十万多元。有的养老院更是因为难以支付这种高额的赔偿而倒闭。

三、针对责任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从养老院的角度分析

1.为了减少老人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养老院需要对自身的硬件设施进行审查,要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意对养老院内细节的管理,比如:尽可能减少养老院内的障碍物,不要设置高门槛,楼道内要安置扶手,清洁人员打扫卫生时不要有积水等等。

2.养老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资格认证。由于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还要对老人进行医疗检查和护理,对突发状况还要进行简单的救治。这使得护理人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姆”。所以,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招聘时的标准需要提高。另外,由于护理人员是防范老人出现意外伤亡的重要措施,养老院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一方面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性,稳定养老院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可以降低养老院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养老院的长远发展。

3.养老院在与家属签订入住协议时,要尽可能的将协议的内容细化,争取涉及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在老人出现意外伤亡时,可以划分养老院和家属的相应责任,而不需要由养老院全力承担。同时,在接受老人入住之前,需要对老人进行严格的体检,以防在以后的生活中,家属以老人出现健康问题为由要求养老院负全责而造成不必要的支出赔偿。

(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1.对于老人的子女而言,并不是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子女就没有照看的责任与义务。一些老人入住养老院后由于心理原因,情绪不稳定,故意与养老院护理人员发生冲突,不愿意配合养老院相关的活动与治疗。这不仅不利于老人自身的健康与安全,更不利于养老院日常工作的展开。所以子女需要经常看望老人,鼓励老人熟悉养老院的生活,通过亲情的感染,排解老人的紧张感与孤独感。

2.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划分养老机构与入住老人的权力与义务。一旦出现养老院意外伤亡事故,在进行赔偿时多是适用《民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对赔偿金额的判定上,法官则根据“自由心证”对责任进行认定,或者参照过去的案例判决。这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多少有些不公平,因为无论何种情形、何种事故,判决的结果总是要由养老机构进行赔偿。所以,只有从立法上制定养老服务意外事故处理办法,才能公开、公平、公正地维护养老服务事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3.由于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概率较大,目前保险公司对60岁以上老人投保的险种也是极其稀少,即使存在,其保费也是较高,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仍是支付困难。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保险公司应该针对日益扩大的老年人群体制定相应的险种,推广养老机构意外伤亡保险制度,维护养老机构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4.各地方可以建立“奖励资金”,通过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评查,评选出发生事故率最低的一家或几家机构,进行资金奖励。这样,可以刺激养老机构的竞争意识,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同时通过注入资金的奖励方法,可以缓解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改善养老机构的设施环境,从而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养老金入市需算“风险账” 篇3

2011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次会议上表示,2011年我国地方社保基金,大概有2万亿的余额,但都分散在各省,他建议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养老金”)应该及早入市。时隔五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上也呼吁养老金入市,并称“第一保值增值,第二增加资本市场的机构对基金的鼓励”。如果此前养老金入市的传闻出自坊间,无非是券商们的“忽悠”,不足为信。现在,“养老金入市”出自两个“掌门人”之口,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要把养老金拿去炒股,这可就危险了。

养老“蓄水池”

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养老保险一般采用“现收现付”制度,有的辅以个人养老账户。“现收现付”是指工作的一代人所缴养老保险金并不是为自己今后养老储存,而是马上转给现在退休的一代人。

中国养老保险设有两个账户,即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以北京为例,个人所缴养老保险金是工资总额的8%,这部分钱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企业为职工缴的养老保险金为工资总额的20%,这笔钱要进入统筹账户。按目前的规定,个人账户要到达工资总额的11%,其余3%的缺口由所在企业补足,这样在统筹账户中还剩下工资总额的17%。

如果“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想做到收支平衡,就必须首先掌握全社会每月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是多少,再确定应该收取多少。但在实践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每天都有退休人员,也有新增的失业人员,很难精确计算收支数额,达到收支平衡。所以,必须存有一部分机动资金,也就是养老金,用于弥补收不抵支时养老金的支付。

现在,很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就更需要未雨绸缪,现在开始就让养老保险金收大于支,使其产生盈余,再把每月的盈余打入养老金积累起来,以备将来之需。可见,养老金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在用水量小的时段把多余的水储存起来,在用水量大的时段,就用储存的水弥补供水不足。

养老金实现社会再分配

个人退休后所领到的养老金总额不一定是工作期间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积累,因为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商业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它具有社会共济性。也就是说,大家把养老保险金放进一个“盘子”里进行统筹,这也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渠道。

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设有最低养老金,不管过去缴没缴社保,也不管缴纳多少,法国所有老人都会享受到这笔养老金。根据2011年的标准,单身老人最低养老金每年为8907.34欧元,每对老年夫妇每年为14181.30欧元。并且规定养老金不得超过工资上限

(2012年为3031欧元)的50%,如果退休人员尚有未成年子女需要抚养,每个孩子另加5%左右。德国也规定了养老金最高不超过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75%。英国所有老人不论在职时工资高低,也不管是否缴纳过或缴纳过多少国民保险,都会领取到相同的基本养老金。根据2010年的标准,英国单身老人基本养老金为每周97.65英镑,每对老年夫妇为每周156.15英镑。

从以上各发达国家的实例可以看出,职工在工作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应由政府统一使用,按照全民生活所需设定基本养老金数额,一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可以资助别人,将来领取养老金时也可以得到别人的资助,通过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再分配渠道实现社会公平。但是在我国,养老金的社会再分配作用却发挥得并不理想,由于我国养老保险采用的是“多缴多得”的政策,并没有设置领取养老金的上限,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国企高管退休后享受“天价养老金”的情况。可见,我们养老保险制度还亟需改革。

养老金入市风险极大

人们常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股指炒得再高,都不能计入当年的GDP。炒股就像是一场“赌博游戏”,有人赚必有人赔,赢家赚的钱正好是输家赔的钱。

中国股市尚不成熟,内幕交易、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即使是发展成熟的美国股市,也无人能准确预测未来的行情。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格拉斯曼和凯文·阿西特曾预测道琼斯指数3-5年内会攀升到36000点。而实际情况是,2002年10月道琼斯指数跌到7286点,直到2011年6月13日,道琼斯指数也才升到11952点,与其预测的结果相去甚远。

美国道琼斯指数2001年12月19日为10070点,2011年12月19日为11891点,十年间股指仅增长了18%,平均每年增长1.68%,远远低于银行利率,如果在把股票交易成本计算进去,“炒股”铁定是要亏本的。

假如中国股市未来十年的表现和美国过去十年一样,即上证指数增长18%,2011年12月19日为2218点,到2021年12月19日则为2617点。假如现在把2万亿的养老金投入股市,一年交易12次,每次的交易成本为0.5%,12次的总成本就是6%,而股指仅增长1.68%,每年亏损4.32%,现在的2万亿元到2021年还剩下12860亿元,赔了36%。如果把2万亿元放在银行,按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3.5%计算,那十年后连本带息就是28212亿元,增加了41%。

以美国的“养老储蓄计划”(又称“401k计划”)为例,该计划由美国企业雇员自愿参加,不属于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储蓄计划”可用于证券投资,类似于个人理财产品。2008年,“养老储蓄计划”亏损近2万亿美元。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为AA+后,平均每个“养老储蓄计划”账户亏损1.2万美元。可见,将养老金用于投资理财,风险极高、损失巨大,最终埋单的还得是最普通的劳动者。

在目前条件下,将养老金存放在银行或购买国债是最安全的管理模式,虽然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说不上一定能保值,但至少不会发生大面积的账面损失。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禁止养老金入市。美国规定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只允许购买政府债券,不得进行任何其他投资。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是预算外费用,政府安排预算时,不得打该基金的主意。1997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也曾明文禁止养老金入市。

养老金关系到百姓未来生计。应该站在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养老金,管理好这笔钱,在确保其安全的前提下使其增值,绝不能把它投入风险巨大的股市。

政府补贴有失公允

中国的养老保险形势并不乐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联合国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就是老龄化社会。可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今后的养老负担或将越来越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城镇基本养老金总支出10555亿元,年末养老金累计结存15365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全国养老金尚有盈余(剔除财政补贴),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很有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事实上,在部分地区,“入不敷出”已经显现。根据中国社科院2011年12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0年如果剔除190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等14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基本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缺口高达679亿元。全国目前积累的养老金赢余,很可能会在未来被逐渐消耗。对于政府财政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养老金的做法,笔者认为欠妥。因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并未覆盖所有劳动者,一部分农民和私营企业的职工尚无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向养老金注资,这就牺牲了养老保险系统外的人的利益,而养老保险体制外的人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让低收入者掏钱给较高收入者养老,显然有失公允。

养老金管理安全第一

“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人权保障,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基本养老保险之所以要由政府管理,是因为个人很难准确判断自己未来的经济状况,如果将来经济状况恶化,而又没有足够的储蓄,生活势必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强制措施,把居民的养老问题纳入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退休人员一般没有其他收入,养老金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把养老金视为“养命钱”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养老金出了问题,就意味着将来的退休人员有可能领不到养老金,因此,养老金管理必须把安全性放在首位。

也许有人会说,养老金的管理为什么不尝试商业保险的方式呢?这是因为商业行为支付养老金的总额要取决于参保人的寿命,寿命越长,对保险公司越不利,而预期寿命的信息对参保人和保险公司来说是不对称的。这样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保险公司把养老保险卖给最有风险的人,而这些人是保险公司最不愿意接受的客户。高风险的客户比例过大,会使保险公司无利可图,甚至会赔本、倒闭。因此养老基金通过市场化管理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商业保险只能作为公民对法定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那些失去生活保障,又没有能力购买商业保险做补充的老人,政府必须给予适当的救济。所以,基本养老保险不能商业化,必须由政府主导。

养老金增值出路何在

很多发达国家始终把养老金管理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只允许将其存入银行或购买政府债券,防止股票等投资造成基金损失;还有一些国家允许从养老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投资股市,但风险确实很大。

例如,加拿大2008财年投资股市的养老金损失了34.41亿加元,如果加上股票投资管理成本,共损失36.82亿加元,而这期间购买的各种债券收益20.08亿加元,实业投资收益13.23亿加元。加拿大2009财年的养老金投资损失更大,净损失236亿加元,主要是由投资股票损失造成的。相比之下,加拿大这几年投资债券的收益率一直在4%左右,过去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均在2%左右,可见投资债券的收益要远高于通货膨胀率,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小。

所以,要想让养老金不贬值,最安全的投资渠道就是存入银行或购买政府债券,同时要控制通货膨胀,并及时调整银行利率,确保银行存款利率高于CPI涨幅。如果不控制通货膨胀,任何形式的投资、再高的收益都会被“通胀”这张大嘴慢慢吃掉。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探析 篇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不断升级。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中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既包括自然风险,也包括人类社会自身所产生的社会风险。穆光宗曾提出独生子女家庭从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的观点,他认为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独生子女供养父母的风险和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结构风险。[2]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共收集问卷400份,访谈资料20份,试从风险社会视角下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一、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

当前,我国已有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因劳动能力的退化或缺失不得不从劳动市场退出,转而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以维持老年生活所需,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之上的家庭网络供给。调查中选择家庭养老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有1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一方面,受传统的养老观念与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原有的“养儿防老”观念仍然盛行,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单位,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使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中养老,否则会被别人说闲话;另一方面,家庭养老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能够有效地与家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保障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这需要老年人家庭所在社区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的社会服务政策以及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

在调查中,有条件选择社区养老方式的老年人有55人,但是选择参与社区养老的老人只有1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5%,占有条件选择老人总数的30.91%。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老人认为自己目前没有必要参加社区养老,认为自己家庭能够满足养老需求,能够承担相应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部分老人对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表示不信任或者不满意。

3、机构养老

养老机构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机构,既有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也有盈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其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一般而言公益性养老机构养老费用较低,在经济方面对老年人具有较大优势;而盈利性养老机构,虽然养老服务费用较高,但在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调查中,选择机构养老的独生子女父母有1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5%,是三类养老方式中人数最少的一类。虽然是独生子女家庭,但毕竟有子女,有父母表示“有自己的孩子,去养老院养老干啥,再说了我们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不能自理的话可以请保姆,没必要去养老院,去那里还得关起来,不自由呢”。可见,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并无太大差别。

二、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

1986年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将“社会风险”定义为:其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出现的风险,与前工业社会的自然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二,风险不是某种具体的风险,而是一系列抽象的、概括的,能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的;其三,现代社会的风险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超越了国与国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1、独生子女家庭特征

(1)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家庭规模小,只有一个子女,呈现“四二一”倒金字塔形状的家庭结构。虽然城市中很多老人都有养老保险,每月能够获得维持期基本生活的费用,但老年人面临着疾病,如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等的风险,祖辈与父辈的养老负担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着“恩惠下流”的传统,祖辈与父辈关心下代,不得不面临着子代、孙代的剥夺。此外,独生子女除了要正常开展工作以及自己的生活外,还要定期给予祖辈与父辈精神方面的关怀与慰藉,在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2)独生子女家庭的居住方式对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具有较大影响。受传统的“家本位”观念影响,父辈与子辈同住是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的观念逐渐取代“家本位”观念,青年人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调查中发现,有186位独生子女表示不愿意与父母同住。这种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非经济养老方面都是极大的挑战。

2、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

(1)经济保障风险。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最主要的支持是经济支持,能够为基本的老年养老生活提供物质保障,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中的经济保障受到父母经济收入与支出、子女经济收入与支出等因素的限制。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退休金、个体经营等。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经济依赖较小,个人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开支需要,甚至有的家庭还会继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

在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5.4%的父母不需要子女提供物质支持,这其中有近30%的父母还会为其子女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被访者李大妈的儿子是国企职工,刚参加工作3年,现在已按揭买房结婚。在谈及对儿子养老期望的时候,李大妈说:“现在我俩都有退休金,也不要他们给我们钱,他们正在用钱的时候,要还房贷,车贷,我们还经常给他们钱呢。”

(2)生活照料风险。生活照料的实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其中之一:一是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共同居住;二是独生子女父母身边有照料人员(如请保姆或住养老院、护理院等);三是独生子女父母健在可以相互照顾。[3]在具备三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才能够满足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生活照料的需要。

首先,在独生子女未成年之前,一般都与父母同住,但随年龄的增长,外出求学、就业、成家等都会造成不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又重新回归到“夫妻”二人家庭。调查中发现,在200位独生子女中,外出求学不能长期与父母同住的占23.5%,在外就业且不与父母同住的占36.8%,已经结婚且不与父母同住的占33.5%,仅有6.2%的独生子女表示与父母同住。

其次,独生子女父母身边有照料人员的情况在调查中并不多见。一是多数父母表示不愿意去养老院,二是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持他们请保姆,三是多数父母认为自己还年轻,能够照顾自己,不需要请保姆或去养老院。当前,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属于第三种情况,父母健在,有照顾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隐含着潜在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不断退化,特别是老年人面临着疾病的威胁。因此,在生活照料方面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较大风险。

(3)精神慰藉风险。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却又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精神慰藉不能够像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一样可以被衡量,它是一种精神、心理层面的情感感受。

首先,老年人面临的角色转变需要子女的心理关怀。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出现较大的转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情感陪护与疏导,很难适应老年生活。

其次,由于子女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对于老年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往往很难意识到,即便意识到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很好的沟通。调查中,小王告诉我们:“我现在一直在外上班,平时工作日没时间回家,只有周末能休息,回家也是睡觉、看电视,偶尔会出去逛街,很难坐下来陪爸爸妈妈说话聊天,打电话主要是问家里有啥需要没,在精神关怀方面真的做得不够。”

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治理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不是某一地区、某一家庭的个别化现象,而是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为我国人口控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他们面临着养老风险问题时,单独依靠某一手段或某一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

1、完善相关制度政策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三级联动,共同承担养老风险的责任。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养老政策,承担国家在养老问题中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特殊补贴,从经济方面予以相应的保障与支持。并针对具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实行特殊帮扶,如失独家庭,应以切实有效的养老政策帮助其解决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风险与困难。其次,针对独生子女群体,建立健全保障政策,切实有效地帮助独生子女群体减轻养老负担,如可以在独生子女学习、就业、创业等领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再次,制定老年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社会参与平台,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升自信心,加强老年人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扶,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提高家庭支持功能

家庭在老年人养老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不仅仅是经济支持方面,在生活照顾、情感支持等方面都是无法取代的。

(1)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我支持功能。一方面,要积极转变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观念,树立“自我养老”的意识。中国数千年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必须得到转变,要从“依赖”转变为“独立”;另一方面,老年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做好养老规划,不仅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包括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支持、生活中自我照顾的身体支持、精神与心理层面的自我疏导,都要做好长期的储备与调节。

(2)独生子女要加强对父母的支持。既然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在意识层面,独生子女就要有相应的做好赡养父母、承担养老负担的经济和心理准备。在物质与经济支持方面,城市中的家庭一般生活条件较好,父母都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自我支持,所以独生子女对父母提供的物质与经济支持并不是太多,但是独生子女也不能成为“啃老族”。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独生子女要定期帮助父母,为方便照顾,可以选择与父母就近居住,既能满足年轻人独立、自由的居住习惯,又能照顾父母。在精神慰藉方面,年轻人要本着理解父母的心态,定期与父母谈心、聊天,有条件要陪同父母外出游玩。

3、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1)树立良好的尊老、敬老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年轻时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他们年老时,应当得到我们的尊敬。在社会中要树立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风气,在老年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

(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城市中老年人生活在社区中,受活动能力和范围的限制,老年人主要在社区内进行活动,对社区有着特殊的情感。社区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可以大有作为,根据老年人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专业的社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责任与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5).

[2]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万亿养老金入市 风险防范是关键 篇5

近期,人社部基金监督司官员对外透露,养老金投资政策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新的政策出台之后,养老金将投资股市。而在上述信息透露之前,财政部一位副部长曾公开表示,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是全民的财富,从安全第一、审慎的原则考量,社保基金不会直接去股市冒险。

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险的一部分,在社会保险中的比重最大,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部分。养老金改革一直以来因其牵涉面广、涉及利益复杂,受到的关注及争议也多,目前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其中的投资运营架构设计、投资的范围等,这些内容对于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现阶段,由于缺乏投资运营渠道,绝大多数养老金都按规定存银行或买少量国债,收益率因难抵通胀而遭遇“隐形缩水”之困。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对基本养老基金的投资改革也有过两次尝试,第一次是在2008年左右,第二次改革始于2011年,但两次改革最终没有成行。

而针对基本养老金的投资曾经有过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各省分散自行投资,而二种是统一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第三种是单独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三种方案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而目前更倾向统一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近1.3万亿养老金入市

养老金试水股市,不妨一试。据官方披露,十多年来,养老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不到2%,低于年均通货膨胀率。养老金增值率长期低于通货膨胀率,势必导致养老金不断缩水,因此养老基金也急需合理的方式进行“理财”。

根据人社部最新规定,企业年金投资于流动性资产的比重不得低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5%;投资固定收益型资产的比重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35%;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30%)、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

接近人社部专家表示,中国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截至2014年底,中国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3.5万亿元、补充养老积累的基金是7600多亿元,如果按照30%投资股市的占比核算,预计可投资股市的养老金接近1.3万亿元。

另外,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基金报告看到,2014年,全国社保基金权益的投资收益额为1424.60亿元,投资收益率近11.7%,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9.69个百分点;同时,尽管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随市场情况有所波动,但基金自成立以来,其年均投资收益率都高于年均通货膨胀率。最近的消息是,山东省政府也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城镇职工养老金,广东省则将委托期延长至2017年。这些无疑也都对促成人社部等方面,作出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决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养老金入市是一个长期政策,有逐步落实的过程,对投机管理机构在时间上、专业性上都有很高要求,而且其配置久期较长,对股市影响是长期的。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养老金投资股市或许已成定局。但为防范风险,应对养老金进行有步骤、分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运营,严格限定入市比例,同时强化股市机制建设,真正实现资本市场与社会保障的互利共赢。

把养老金作为投资最重要的是资产安全性,实现保值;其次要保持相对流动性,保证支付;再次才是资产盈利,实现增值。对于国家和公众来说,养老金投资的主要目标不是盈利而是保值,换言之,赚不到大钱没关系,只要不赔钱。老百姓对养老金投资的期望,不是想发一笔意外之财,而是能踏踏实实地保证其不蒸发、不贬值。所以投资股市也好,或者进行其他方式的投资也好,务必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放在第一位,这是从养老基金“蓄水池”中拿钱时必须作出的承诺。

把养老金投入股市,固然是西方发达国家通用的做法,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股市的特殊性。我国的股市还显“青涩”、尚未完全成熟,市场波动比较频繁,还存在重融资轻回报、投机炒作盛行等弊端,价值投资并非市场主流。在此现实背景下,对股市投资存在的高风险必须格外关注,必须考虑好如何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以及应对风险,而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在养老金入市前就给出准确的答案。作为养老金的主人,全体公众有权利要求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向社会公布,而不能捂在“操盘手”的口袋里。

当然,市场如战场,在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中,任何投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理论上的准备预案,尽快出台一系列养老金投资运营办法,预先建立一整套的风险防范机制,规避风险,尽量将风险降在最小范围内出现,同时在风险来临时,能够有一整套的应对策略,不至于使老百姓的“养命钱”无怨无故从人间蒸发!

养老风险 篇6

我国养老机构中, 居住的老人类型主要有:

(1) 自理级老人:指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年老体弱患有器质性疾病, 症状较轻, 能够自由活动、日常生活起居不需要照料帮助者, 或者自己能做日常事务, 如房间整理、个人卫生、饮食方面等的老人。

(2) 介助级老人:指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

(3) 介护级老人:指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二、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老人的意外事故风险类型

(一) 饮食风险

老人因为年龄的原因, 身体机能下降, 咀嚼与消化能力越来越差, 过硬或过大的食物容易引发老人噎食, 不消化, 导致老人发生危险。因此对于饮食的安全预防, 养老机构应尽量做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作为老人的日常饮食, 最好以流食为主。如果养老机构有条件, 也可以配备专门的营养师为老人进行每日的配餐, 增加营养, 提高老人身体机能, 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 肢体风险

自理老人因为生理机能下降, 又没有护理人员的看护, 所以他们是这类风险事故的多发人群, 同时此类风险也是养老机构的多发风险, 如何很好的规避这方面问题, 对养老机构以及老人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 要求保洁人员在清扫走廊卫生时要认真且时刻注意地上是否有水, 特别应该注意卫生间的地板防滑以及安全扶手等设施以防老人走过摔倒;其次, 地板的选材应选择防滑程度较高的地板, 降低发生摔倒, 滑倒类意外的风险。最后, 在走廊、楼道拐角处及老人常活动的地方都要安装摄像头, 能时刻观测老人行动又能够还原意外发生时的场景。在保证老人发生危险能及时发现得到帮助的同时, 也能记录事发情况, 保证养老机构利益。

三、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 看护不当

自理老人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自由活动, 护理人员在看护方面很容易缺失, 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

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虽然平时都有护理员看护, 但是对于护理员的专业性及对职业的态度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要求。有一个案例, 70岁的刘某因智力障碍痴呆, 缺乏判断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子女为使其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规律, 将其送至一家养老院托养。合同约定的服务范围包括照料其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一日中午, 刘某需到屋外30米处上厕所, 看电视正在兴头上的护理人员陆某让刘某自己去而未陪同搀扶。期间, 刘某在上台阶时不慎摔倒, 造成腰椎一椎体粉碎性骨折, 构成九级伤残。这个案例就说明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专业性问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应该本着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心态, 有耐心、细心的照顾好老人, 但是这名护理人员却在上班期间看电视, 不理会老人的求助以致老人摔倒, 这种缺乏责任心的护理员在养老院的人员招聘中应该尽量避免。

(二) 设施不周全

加强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完善, 是对老人安全问题解决与防范的根本要求。住房的基础设施, 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 餐厅的基础设施等等, 都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1、住房基础设施, 包括床位, 求助器等。

床, 对于每一个床位都要安装以下设施:床的侧面设计一个可调的栏板以防老人摔到床下;在老人床头处安装求助装置, 最好是拉绳式, 能方便老人使用, 老人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求助;这些基础实施对于三类老人来说都是必需的。

2、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 例如洗浴间, 厕所等地方的安全措施。

洗浴间应该有完善的洗澡设备, 特别是专业的洗澡设备, 不仅能保证老人的洗浴安全, 同时也方便了老人, 介助老人与介护老人对此需求十分大。对于厕所, 厕所的地砖应该是防滑的, 地面有一定倾斜度, 方便排水, 防止积水, 残障老人专用马桶都是老人的安全保障。对于餐厅, 老人吃饭以及日常用到的桌子应该是无棱角的, 以防磕伤;保持地面平整, 消除门槛, 不设地面障碍;各种设施都应该有扶手的设计, 既要注重实用性, 又要注重安全性。这些都是保障老人三类老人安全生活的基础, 也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养老院对此应该给予重视, 加大设施方面的投入。

(三) 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隐形风险, 间接作用于老人身上, 使老人发生危险。在养老机构中, 入住老人在其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自然也要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 然而由于自身衰老以及后天各种因素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压力, 相应的心理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其具体表现为黄昏心理 (即心理空虚问题) 、心理自卑、安全感缺失等。对于一些介护老人来说, 每天就是躺在床上, 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在床上, 不能随时下床, 再加上子女不常来看望, 他们的精神世界空虚。因此, 老年人容易患上抑郁症,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也使老年人的躯体疾病病情加重和慢性化。对介护老人, 应该进行定期的户外活动, 避免长时间呆在房屋, 造成心理疾病。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 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 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 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 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老年抑郁症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 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于介助老人的心理问题是最应该被重视的。介助老人因为身体有障碍, 加上心理有一定的自卑感, 思想封闭, 逃避与人交流。所以, 护理员应该多与老人交流谈心, 组织养老院老人联谊活动, 加强室外活动, 将有助于介助老人的交流, 加强老人之间的活动, 保持老人接受事物的思想, 对于老人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是十分有效的。养老机构应多举办老人文体活动的, 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四、对策

(一)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的安全事故不仅给老人、老人家属, 也给养老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事故发生后, 养老机构被老人家属告上法庭的现象屡见不鲜, 使养老机构的运营出现了困境。因此, 国家应加强此方面的立法, 对养老机构及老人的权责规范清楚, 防止纠纷的发生。政府部门也要严格审批, 不能让条件不具备且存在运营风险的机构留下安全隐患。同时, 养老机构也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经营和提供服务, 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养老纠纷。

(二) 加强对看护人员的培训

对于老人发生意外事故风险, 护理员要承担的责任是很大的。举一个服务人员护理不当的例子, 一个护理员给一个不自理的老人洗澡, 放在浴缸里面就走一小会, 老人就把浴缸的热水龙头开了, 烫伤以后并发症出来就死了。这个护理员当然没想到老人会打开水龙头, 况且这个温度的水年轻人不见得会烫伤, 但是老年人的皮肤非常薄, 对温度的感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护理员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风险意识, 尽量在为老人服务的时候不要分心, 因为你想象不到你不在的时候老人会发生什么危险。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护理员对于老人更安全、更快乐地生活在养老机构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养老机构在招聘护理员时, 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对待老人要有爱心、耐心, 工作要细心, 有责任心, 不得虐待辱骂老人, 平等的对待每一位老人2、要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证书。没有证书的, 看其品质良好可在上岗前对其进行培训。3、有良好的仪容仪表, 身体健康, 没有传染病4、吃苦耐劳、要有奉献精神,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忠诚于它、于老人、于养老机构。

(三) 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

对于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人, 养老机构应该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 完善养老院中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备以及各种娱乐设施, 定期检查其安全性;老人在活动的时候, 最好安排一到两个护理员陪同, 以防发生意外。其次, 定期举行书法、绘画大赛, 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 让他们在活动中彼此欣赏、夸赞, 以促进融洽气氛。第三, 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将护理老人推到外面晒晒太阳, 让他们聚在一起聊聊年轻时候的事, 彼此熟络, 心情会更加舒畅。第四, 要大力营造老年心理保健的无障碍环境, 极早在全社会构建并启动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所谓“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 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 处处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设施, 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区, 无论走到何处何地, 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 都能无忧无虑, 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

养老风险 篇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缩小, 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的支撑, 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或子女所选择。与此同时, 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地加快, 养老服务行业愈加受到政府的重视, 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了优惠的扶持政策与补贴。加之民营资本开始投入兴办养老机构, 养老院、敬老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二、养老院的责任风险

(一) 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角度分析

养老院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场所, 在保证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还提供包括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社会交流、心理咨询等综合性服务。但是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中, 我们发现:其实养老院还存在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受经济条件制约

养老院不仅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的投入较大, 而且在后期的经营中的压力更大。由于投入不足, 养老院在健身、医疗、康复训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严重缺乏。虽然养老机构享受到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扶持和补贴, 但是受到养老院投资规模大、利润低并且资金回收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营者为了养老院的经济效益, 会通过增加养老院的床位以提高收入。同时, 为了减少成本, 经营者忽视了养老院饮食、居住、卫生等方面的改善, 导致入住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这造成老年人居住环境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这个情况是公立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老人入住养老院, 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满足, 需要一个“家”的感觉。但是目前养老院却是设施普遍落后, 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缺乏情感的交流。这导致养老院中的大多数老人情绪处于一种悲伤低落的状态。没有达到养老院创立的宗旨。

2. 人力资源不足, 人员素质偏低

养老机构在对护理人员的薪酬支付上矛盾重重。一方面, 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养老机构不愿意支付太高的薪水, 这使得愿意担任养老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通胀的影响, 社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的提高。养老院受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 难以支付相当数量的专业护理人才的薪资, 故而减少了专业护工的应征招聘。这样的双重矛盾, 导致养老机构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由于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素质参差不齐, 养老机构服务不到位、错位、甚至缺位等现象就难以避免。这也就直接的为入住老人发生意外、养老院与入住老人家庭发生纠纷埋下了伏笔。这不仅造成了老人的精神损失、养老院的经济损失, 更是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公众形象, 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二) 从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角度分析

对于养老院而言, 首当其冲的责任风险就是入住老人发生意外伤亡。由于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多发人群, 加之身体的各项机能在衰退,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尤其是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 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一所受调查的养老院中, 28位老人年龄在60-90岁之间, 其中残疾和孤老的比例为11:17;进院时间最长的达10年, 最短的为半年;老人整体身体健康状况一般, 2个患有严重疾病, 其他大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只有少部分老人身体健康。同时, 养老院中部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专业从业人员也表示:“老人出现意外的诱发因素非常多, 如意外跌倒、意外哽噎、突发疾病、甚至有护工搀扶老人却导致老人肋骨骨折的情况。”种种事实表明, 即使老人受到专业人员护理, 但是发生意外状况还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 对于发生意外的老人的家属而言, 老人入住养老院就是为了得到应有的照顾, 子女支付了居住账单, 但是老人依旧发生了事故, 这是养老院的疏忽与责任, 因而要求养老院进行赔偿。我们可以通过一下3个案例进行分析概括:

1. 一名患脑梗的老人在下楼时突然摔倒, 导致死亡, 家属要求养老院赔偿50万, 在多方调解下, 最后养老院赔偿了25万元。

2. 一位退休的电器工程师洗完澡后, 因怕冷抱着电炉取暖, 由于身上水没有擦干导致意外触电身亡, 后来养老院向老人家属赔付了1万多元。

3. 一名老汉洗澡后发现其拐杖留在宿舍中, 护理工让老汉在澡堂内等待, 自己去宿舍取拐杖。返回时, 护理工却发现老汉已经滑倒在地难以动弹, 经医院检查后确诊老汉的大腿骨折。老人家属认为养老院监护不力而将该院告上法院, 法院判令敬老院和老汉各承担50%的责任, 最终养老院向老人家属赔偿1万多元。

通过社会上相关案例的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在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情况下, 养老院极大多数都是要进行数量不同的赔付, 而且有时候金额不少。这对于资金已经运转困难的养老机构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据调查显示, 一个中等规模的养老机构一年的利润仅是十万多元。有的养老院更是因为难以支付这种高额的赔偿而倒闭。

三、针对责任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从养老院的角度分析

1. 为了减少老人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 养老院需要对自身的硬件设施进行审查, 要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注意对养老院内细节的管理, 比如:尽可能减少养老院内的障碍物, 不要设置高门槛, 楼道内要安置扶手, 清洁人员打扫卫生时不要有积水等等。

2. 养老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资格认证。

由于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还要对老人进行医疗检查和护理, 对突发状况还要进行简单的救治。这使得护理人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姆”。所以,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招聘时的标准需要提高。另外, 由于护理人员是防范老人出现意外伤亡的重要措施, 养老院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一方面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性, 稳定养老院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 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 可以降低养老院的经营风险, 有利于养老院的长远发展。

3. 养老院在与家属签订入住协议时, 要尽可能的将协议的内容细化, 争取涉及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样, 在老人出现意外伤亡时, 可以划分养老院和家属的相应责任, 而不需要由养老院全力承担。同时, 在接受老人入住之前, 需要对老人进行严格的体检, 以防在以后的生活中, 家属以老人出现健康问题为由要求养老院负全责而造成不必要的支出赔偿。

(二)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1. 对于老人的子女而言, 并不是将老人送入养老院, 子女就没有照看的责任与义务。

一些老人入住养老院后由于心理原因, 情绪不稳定, 故意与养老院护理人员发生冲突, 不愿意配合养老院相关的活动与治疗。这不仅不利于老人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更不利于养老院日常工作的展开。所以子女需要经常看望老人, 鼓励老人熟悉养老院的生活, 通过亲情的感染, 排解老人的紧张感与孤独感。

2. 目前, 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划分养老机构与入住老人的权力与义务。

一旦出现养老院意外伤亡事故, 在进行赔偿时多是适用《民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对赔偿金额的判定上, 法官则根据“自由心证”对责任进行认定, 或者参照过去的案例判决。这对于养老机构而言, 多少有些不公平, 因为无论何种情形、何种事故, 判决的结果总是要由养老机构进行赔偿。所以, 只有从立法上制定养老服务意外事故处理办法, 才能公开、公平、公正地维护养老服务事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3. 由于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概率较大, 目前保险公司对60岁以上老人投保的险种也是极其稀少, 即使存在, 其保费也是较高,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仍是支付困难。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 保险公司应该针对日益扩大的老年人群体制定相应的险种, 推广养老机构意外伤亡保险制度, 维护养老机构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4. 各地方可以建立“奖励资金”, 通过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评查, 评选出发生事故率最低的一家或几家机构, 进行资金奖励。

这样, 可以刺激养老机构的竞争意识, 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同时通过注入资金的奖励方法, 可以缓解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 改善养老机构的设施环境, 从而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 有助于社会和谐。

摘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截止2010年11月1日,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7亿, 占总人数的13.26%, 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9亿, 占总人口的8.87%。快速老龄化状态下老年人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但是由于养老院资金的匮乏, 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 加之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 容易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导致养老院面临着极大的责任风险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风险需要如何应对?这就成为了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院,责任风险,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绍宽, 林娟.养老院老年人健康管理状况.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21卷第1期.

[2]意外伤亡成养老院最大风险呼吁制定相关法律[DB/OL].新华网, 2010年12月5日.

[3]养老院高风险课题求解[DB/OL].新民晚报, 2011年7月9日.

养老风险 篇8

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是一种新的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投资项目的融资模式, 自从1992年英国首次提出后, 在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运用。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PFI的内涵、PFI的经济分析与评价、PFI的项目管理与决策和PFI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在项目管理与决策方面, 风险管理是研究的热点。PFI和养老地产在我国都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实际运用的项目。PFI项目一般周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不确定因素多, 因而承担的风险也很大。PFI引入到养老地产项目中改变了以往老年公寓项目风险由政府部门单独承担或由企业单独承担的局面。同时, 养老地产也有不确定因素众多、新兴市场等风险, 这使得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风险有别于一般的PFI项目。

1 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风险分类

养老地产PFI项目风险结合了一般风险和自身特殊性, 风险多且复杂。

项目的系统风险是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项目外部的、SPC (Special Purpose Company, 直译为“特殊目的公司”) 公司无法控制的风险, 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及合同风险、金融风险和或有风险;项目的非系统风险与项目开发运用管理直接相关, 分为建造风险、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政局社会的稳定、安定团结和相关体制的改革。PFI项目在养老地产项目中, 投资大、投资时间长, 特许服务合同期限一般比较长, 养老地产和PFI在中国的应用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因此, 政治风险对于养老地产采用PFI模式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 养老地产具有规模性, 一定范围内项目集中影响项目收益, 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项目唯一性。法律风险是指与养老地产和PFI项目开发运营有关的法律制度健全与否、管理完善与否。政府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十二五”规划,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等促进老年产业和社会养老发展的规范和意见;国家计委、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规章或行业文件, PFI项目运用的宏观环境是具备的。但目前, 还没有成文的关于养老地产和PFI应用的法规出台, PFI项目应用在养老地产中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所以, 法律风险对于养老地产采用PFI模式亦不容忽视。限于本文重点在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风险分担设计, 故风险分类不展开说明。

根据养老地产的特性, 将其运用PFI模式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类, 如表1所示。

2 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利益相关者

在养老地产运用PFI模式时, 政府进行项目的选择和启动, 私营部门组成的SPC公司进行项目具体的管理和运营, 如项目的设计、开发、融资、建造和持有经营。SPC公司通过向政府和公众出售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政府公共部门、SPC公司和公众是PFI项目的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 如图1所示。公众对SPC公司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是判断PFI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政府公共部门、SPC公司和公众作为PFI项目的利益相关者, 对同一种风险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养老地产应用PFI模式时, 政府公共部门和SPC公司是主要的参与者, 公众不承担对项目的风险, 因此, 在风险设计时主要考虑政府公共部门和SPC公司。

3 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风险分担设计

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或者服务合同承担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 项目公司承担相应的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而环境风险、自然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主要通过项目公司的风险管理技术来规避、转移或者与政府共同承担。养老地产作为一种地产项目, 房地产开发商承担着融资的责任, 同时也承担着开发经营的各种风险。很多公共部门人员错误地认为“要把尽量多的风险转移给私人部门”;另一方面, 很多私人部门人员认为“承担风险是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事实上, 对于养老地产而言项目风险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加显著, 政府承担一定的融资责任和项目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或服务的效率。只有合理的风险分担才能促进社会资金投入养老地产, 提高经营和服务效率。合理的风险分担应该围绕着最优风险分担量, 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运作。

因此, 对养老地产采用PFI项目风险分担也应当遵循风险由最有控制力一方承担、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 以及风险分担与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程度相匹配的原则。

养老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该类项目要面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适老化住宅与公共服务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政策与措施尚不完善、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诸多问题, 众多企业正是因为应对风险的信心不足而放弃了项目的开发。风险的合理分配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协议各方的利益 (对于企业来说更加关注项目的经济利益,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更加关注社会效益等外部性效益) 是养老地产PFI模式成功的关键, 也是项目各参与方谈判的核心。

养老地产项目的风险分担流程构建如图2所示。

3.1 风险的初步分担阶段

在项目可研阶段, 公共部门初步分析和判断哪些风险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控制范围内, 在双方控制范围之外的风险在下一阶段进行分担。公共部门应当承担项目唯一性、政治不可抗力、项目审批延误等政治风险和法律法规变化、政府部门违约等风险。其他风险则由私营部门承担, 私营部门参加项目大部门阶段, 因而私营部门承担更多的风险。

3.2 风险的全面分担阶段

在项目投标和融资阶段, 私营部门对初步分担阶段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主要针对项目开发的资源和能力, 判断第一阶段的项目风险是否在自己控制范围内。养老地产的建筑设计、运营阶段服务设计和销售由于市场不成熟、产业链不完整而具有很大风险, 需要慎重评估。对于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风险, 经过谈判提出风险补偿价格或者措施。

3.3 风险跟踪再分配阶段

在建设运营阶段, 跟踪已分配风险是否在协议双方控制范围之内或出现未识别风险进行风险的再次分担。

4 结语

养老地产采用PFI模式能够缓解国家财政对养老产业的资金不足, 促进民间资本高效利用。养老地产和PFI项目在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 为此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研究, 为PFI和养老地产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依据。

养老地产运用PFI模式时, 应当建立风险分担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保证风险分担中涉及到的比如风险期望净收益等具体数字的合理和准确。此外, 也应该注意制度执行的差别化和充分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晶华.我国养老地产现状简析.经营管理者.2010.4

[2].李海凌史本山.PFI项目融资模式风险研究.西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4

[3].薛建成.PFI项目融资模式在交通建设投资中的应用.商业经济评论.2010.5

养老风险 篇9

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相当严重的国家, 有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15年底已达22200万人, 占人口总数16.1%, 相较于2014年底, 增长了4.5%。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养老负担, 增大了养老服务、医疗建设等国家养老开支;另一方面, 老年群体规模的扩大, 使得社会对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需求也在变大, 养老地产的出现, 既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缓解国家养老压力, 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新的商机。

养老地产作为一种将养老、商业、医疗、护理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新型地产, 除了具有传统房地产开发的一般特点外, 还面临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投融资模式不完善、市场不够成熟以及租售经营模式不固定等因素[1], 开发养老地产伴随着高风险。政府的参与, 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因此, 利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是十分有利的。

1 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其中2015年2月出台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 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建养老产业。PPP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模式, 鼓励民营企业与政府公共部门建立伙伴关系, 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中应用广泛。PPP项目能够有效缓解投资各方资金压力, 分担风险, 实现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双方互赢。

我国养老地产起步晚, 发展不成熟, 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试水的养老地产盈利模式也不固定, 现今研究最多的养老地产盈利模式主要有“长期持有”、“出售”和“出售与持有相结合”以及“持有+销售”模式[2], 因此, 开发养老地产没有固定模式照搬照抄, 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多, 而融资是制约养老地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养老地产的特殊性质使得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多, 稍有不慎, 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 难以回收成本。因此, 运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需要特别重视风险的分担。

2 融资风险的分担

结合国内外PPP项目案例, 以及养老地产开发融资风险研究资料, 可以将养老地产PPP项目融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内部风险一般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决策管理所导致, 包括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受外界因素影响, 包括政策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具体分类如下。

内部风险: (1) 信用风险, 主要指违约风险; (2) 经营风险, 一般包括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外部风险: (1) 政策风险, 一般包括法律政策变更风险、税收风险等; (2) 金融风险, 一般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 (3) 不可抗力风险, 指无法预料的风险, 一般包括地震、火灾、洪水等风险。

养老地产PPP项目的参建主体较多, 可以概括分为两大类: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 双方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分担风险和利益。许多学者都对项目融资风险分担做过研究, 认为风险分担最理想的效果是由对风险最可控的一方承担风险, 并且承担方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但在现实情况下, 这两个条件往往不能同时满足。养老地产PPP项目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素, 对于投资者而言, 不同风险偏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行为[3], 某些风险因素往往是由参建方共同承担。博弈论能够确定养老地产PPP项目参建方分担的风险比例, 对投资者项目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 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博弈分析

3.1 模型假设

在实际项目中, 风险如何分担以及分担的比例主要靠各投资方通过谈判来决定。我们可以把项目利益相关者简单的划分为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两方, 运用Rubinstein轮流出价模型进行博弈分析[4], 确定项目风险分担比例。分别用P、Q表示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因为时间是有价值的, 因此用δi表示贴现因子 (i=P, Q) , 且δi∈ (0, 1]。私营企业与政府公共部门各自承担的风险比例分别用x和1-x来表示。

3.2 Rubinstein博弈模型建立

在Rubinstein轮流出价模型中, 假设P先出价x1, Q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 如果Q接受, 则博弈结束, 按照P的方案来分配项目风险, 即P承担风险比例为1-x1, Q承担风险比例为x1;如果Q拒绝, 则进行下一轮博弈, Q可提出新报价x2, 同样P可选择接受或拒绝, 如果P接受, 则博弈结束, 按照Q的方案来分配项目风险, 即Q承担风险比例为δPx2, P承担风险比例为δQ (1-x2) ;如果P拒绝报价, 轮流出价过程将继续进行下去, 直至一方报价被另一方接受, 如图1所示。

3.3 模型求解

3.4 案例分析

政府与私营机构共同开发某养老地产项目, 采用谈判方式轮流出价。假设政府部门预计风险收益率为10%, 私营企业预计风险收益率为30%, 由政府部门首先出价, 双方谈判直至达成协议为止。

由上述计算可知, 对风险收益期望越高, 其承担的风险比例也越大。

4 结语

养老地产项目开发具有高风险, 利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项目, 能够有效降低风险,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建立轮流出价模型, 对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之间进行博弈分析, 确定双方承担风险比例, 对投资者投资养老地产项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成良剑.养老地产的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青岛理工大学, 2014.

[2]吴新坚.养老地产商业模式探讨[J].城市开发, 2011 (12) :14-15.

[3]杨敏利, 党兴华, 涂宴卿.基于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风险投资决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8) :194-196.

[4]Ariel Rubinstein.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J].Econometrica, 1982, 50 (1) :97-109.

养老风险 篇10

因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将男女退休年龄同时推至65岁的提案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推迟退体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而眼下金融危机,很多人的养老钱已经被“套牢”。双重夹击下,我们的养老风险如何化解?

多数人对推迟退休持忧虑态度

很多人对推迟男女退休年龄至65岁的提案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养老保险交的更多了”,“推迟退休年龄,人的寿命还那么长,领的是不是少了?”还有一些网友表示,“交社保不划算了”,决定“先不办社保了,等等看”。

也有一小部分网友对这项提案表示理解,“推迟退休可以解决未富先老的窘境”,“可以缓解社保空账率高的压力”,“对子孙后代好”。

推迟退休年龄对退休生活影响几何?

如果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对我们的退休生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专家表示,最直观的影响是:职工获取法定退休金的时间将变晚,但可领取的总量将变多。

2006年,我国实施了养老金计发的新办法。新办法最大的变化是养老金的领取不再“一刀切”,而是与缴费年限息息相关,缴费时间越长,可领取的总额就越高。

而且养老金是按月支付的,支付标准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余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时间确定,退休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小,相应的收入就越多。

但是这只是直观的影响。推迟退休,缴纳的养老金势必会增多,而且推迟退休年龄,推迟这段时间,不能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因此实际收益要打一定的折扣。

此外,对于一些有提前退休意愿的人来说,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对他们来说则无异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们将在退休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国家的养老金,只能依靠自己积累的养老金来维持退休生活的支出。

退休风险如何化解?

虽然退休年龄目前还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这已是大势所趋。趋势难以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做准备,重点关注自己未来的退休计划。

社保是基础,不能抛弃。对于一些人对社保失去信心,打算不要社保的情况,保险专家表示,这并不可取。作为退休保障的基础部分,社保养老保险还是要有的,但除此之外。通过其他手段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也是不可或缺的。专家表示,“可以采取社会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形式,这样会更有效的保障养老生活质量。”

保命钱投资需谨慎:规划退休后的养老资金,除了开始节省更多的支出,为养老储备更多的钱,或者降低退休后的预期生活水准之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做基金投资、投保商业养老险等方式来筹划。

筹划养老钱要稳妥谨慎,“这次金融危机让人们辛苦积累的钱大幅度缩水,如果这是为了养老的保命钱,势必会对生活造成很大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应该给人们以启发,用于养老金的准备应该选择风险低、专款账户的形式。”

商业保险安排有窍门:生活中的风险很多,保险专家建议消费者首先购买保障型产品,如人身意外、健康等保障型产品,之后再适度补充养老保险。

目前养老险的种类主要有:纯养老性的(按照约定退休年龄给付养老金至终身),定期返还型养老保险(有每2年返还、每3年返还,同时高龄有祝寿金,外加分红式的养老保险)和理财类的养老保险(如万能保险及投连险等投资型产品)。

养老风险 篇11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显示,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 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底部和顶部老龄化相叠加, 少儿人口抚养和老年抚养比都在上升。同时, 养老基金近几年贬值严重, 资金缺口大。据预测, 到2030年, 缺口资金将达60000亿元。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 开拓新的养老模式成为大势所趋。“以房养老”将房产和养老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许多以房养老的成功实践, 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房养老可采取的模式有很多, 主要包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售房养老”、“住房置换”、“住房租换”、“售后回租”等, 其中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主要的金融模式。

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不同的国家具体开展的细节各有不同, 但是其一般的操作是:借款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屋价值等因素后, 按平均寿命计算支付给借款人的资金, 按期支付给借款人资金用于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一定程度上类似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的手中购买住房, 操作过程类似于商品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反向操作, 因此又称为倒按揭。

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和日本目前都有以房养老的成功实践, 纵观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开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参与机构多样化, 政府主导模式突出

尽管住房反向抵押推行模式多样化, 有政府主导, 有民间机构参与, 还有私人银行组织等, 但是政府主导模式是各国普遍采用且较为成功的模式。政府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导模式, 直接由政府部门发起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养老形式, 这在美国的HCEM计划中比较典型, 运作也较为成功;二是政府在住房反向抵押过程中提供担保保障以及监督管理。政府可以为借款人提供担保, 若贷款机构因破产或其他原因无法按时发放贷款时, 可以由政府向借款人发款。贷款对象 (借款人) 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资格审查, 并由政府提供保险, 贷款结束时, 若贷款本息额超过住房价值, 差额由保险基金补偿。

(二) 贷款支付方式灵活

可以按月支付、定期支付、信用额度等多种方式, 也可以在一次借款中两种方式灵活结合, 可以在贷款机构可接受的范围内, 做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借款人养老的多样化需求。

(三) 偿还方式灵活

可以选择将来某一时期偿还、借款人死亡或者永久性迁出住房后偿还;可以资金偿还贷款本息, 也可以处置抵押房产。

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一般开展模式是房屋产权拥有者将其自有产权房屋抵押给贷款机构, 贷款机构在综合评估了各种影响因素后, 在一定年限内, 依合同约定给房主发放贷款, 房主在有生之年继续获得该房屋的居住权;当房主去世后, 以期房屋价值为基本保证来偿还贷款本息。这种贷款额度的确定跟房屋现在的评估价值有密切关系, 当前的房屋价值估计从本质上讲就是普通年金的现值, 所以研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通过年金的现值公式就能一目了然。年金现值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收付款项的复利现值之和。其计算方法如下图所示:

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P=A*[1- (1+i) -n]/i

其中转换可以求出年金 (A) 的表达式:

A=Pi/[1- (1+i) -n]

式中P表示现值, A表示年金, i表示利率, n表示时间。

通过年金现值公式不难看出, 贷款机构每期给借款人的额度 (A) 受房屋价值 (P) , 时间长短 (N) 以及折现率 (i) 影响。由此可知,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抵押物价值变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长寿风险, 当然除此主要风险外, 此业务还受许多其他风险的影响。

(一) 房屋价值变动风险

作为以房养老最主要的开展形式, 住房价值的波动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房屋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是消费品, 也是投资品, 房屋价值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房屋自身来讲, 房屋的地段位置、周边环境、所处的商圈及社区配套都会影响其价格, 作为一种长期资产, 在这个长周期内, 其自身的因素也会变化, 比如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配套老化, 所处的商业圈转迁都会影响房屋价值;住房在使用过程中, 会因某些自然异常变化, 如水灾、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损毁, 也会因人为的破坏导致损毁。房屋作为一种固定资产, 其流动性较差, 所以在贷款到期处置时, 有时也会出现处置风险。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房屋价值, 比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周期长, 房地产价格有时会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当贷款结束时, 若房屋价值高于累计本息, 本息的偿还正常;反之, 则将会面临风险。

(二)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贷款机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 利率指标在年金现值公式中几乎成了最具有不可预测性的指标, 加之我国现在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预估将会更加困难和复杂。贷款利率每高一个百分点或者低一个百分点, 加以长周期的积累, 会对贷款机构产生重大影响, 并最终影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若利率上升时, 应计利息升高, 资金成本加大, 导致借款总额超过住房价值, 同时利率上升可能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流量, 影响到房地产的价格, 这又是由于利率形成的“交叉”风险;当利率下降时, 借款者可能不愿意再承担原来的高利息, 转而提前偿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然后重新融资, 进而给贷款机构带来经营风险。

(三) 长寿风险

从广义上说, 长寿风险是指个人或总体人群未来的平均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所产生的风险。总体人群的长寿风险可以借助于相对成熟的生命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作出预测, 但是个人的长寿风险具有随机性, 预测准确度将会降低, 加之贷款机构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 可能会让贷款机构面临较大的长寿风险。若申请人的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 将会导致贷款本息总额增加, 或者借款人的后续生活不能保障。

(四) 其他风险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实施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很多其他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 道德风险, 流动性风险, 政策风险以及上述提到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等, 并且这些风险在独自发挥作用的同时, 还有可能“交叉感染”, 加大了业务的整体风险。

四、防范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自2007年以来,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欲在南京、上海等地试水以房养老业务, 虽结果都不太理想, 但是目前我国以房养老政府舆论导向比较明显, 相关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也较高。幸福人寿、平安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都在积极筹备拓展以房养老业务。因此,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 借鉴相对成熟的以房养老模式, 来加快我国以房养老的步伐。

(一) 观念上的改变

观念的东西, 讲起来可能空洞, 实际上对以房养老的开展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我国传统“养儿防老”“子女继承”观念根深蒂固, 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做的有很多。我国可以将成熟国家的养老模式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 通俗化与养老、退休、投资及继承等专业金融理财知识, 正确理解倒按揭, 转换房产继承等固有观念, 尽最大可能降低由此可能引发的“不孝”之嫌, 为以房养老积极地创造实施条件和环境。

(二) 倒按揭技术的进步与完善

上述部分陈述的所有风险无不要求我国相关机构金融技术的提高,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评估预测、保险精算、内部控制、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等多方面的涉及, 对我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的基础上, 应该培养自己精湛的技术、娴熟的人才、成熟的模式。

(三) 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纵观西方以房养老的开展模式, 就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例, 就有很多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比如参与主体的多样化, 可以是政府主导模式, 民间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 公积金管理中心。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老人的接受能力等多因素多角度来揣摩我国的主体机构, 也可以是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以国情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贷款对象的层次细分, 房屋产权的具体对待 (比如共有产权、自有产权等) ;贷款发放的期限选择, 方式选择;本息偿还的方式及形式, 每个主体机构都可以在双赢或者多赢的基础上灵活创新。

(四) 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以房养老的具体实施, 难免会触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 我国房屋产权期限、保险、遗产等方方面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税务、房管、社保、土地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谷晏, 肖海峰.以房养老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海南金融, 2014 (4)

[2]陈鹏军.我国以房养老运作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6)

上一篇:新经济社会学下一篇:交互式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