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

2024-10-14

农村养老问题(共12篇)

农村养老问题 篇1

一、引言

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6亿多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养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传统养老方式的功能逐渐弱化的情况下, 以“养儿防老”和传统孝道为基础的道德体系来承载家庭养老的模式也趋于瓦解, 加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无法真正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许多农村老年人无奈的感叹:“养儿防老防不住, 国家养老保险不够用, 老有所养由谁养?”本文立足于农村养老实际, 探索性的梳理一下我国农村养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养老群体, 在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 如何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使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已然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1. 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而且每年还以3.2%的速度增长, 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贡献”就达1.23亿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 将近城市老年人口数量的2倍。另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 预计到2025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8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20%, 农村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重将高达75%。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占据如此高的比例, 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发展, 是横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我国在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农村老年服务的供给、养老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2. 传统孝道在支撑农村养老道德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弱化

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基本行为规范, 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也是维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文化基础, 是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服从的体现。建国以来, 农村的孝道观念也逐渐变得缺位, 重点回归到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本位上来。孝道能否继续肩负起对农村老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保障,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从“奉养”的方面来看。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农村家庭关系的重要标准, 家庭利益关系出现了倒置现象。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多年, 年轻一代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老人群体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逐年下降, 开始彻底被边缘化。同时, 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长幼之间情感分离, 孝道伦理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功能逐渐弱化。农村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 便被子女视为累赘, 生活处境异常艰难。二是从“诚敬”的方面来看。近几年, 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群体中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基础的农民对孝道的理解趋于分化, 但大部分都把“孝道”狭窄的定位在对长辈的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提高上, 例如:老人有饭吃, 有衣穿, 有地方住, 提供高档生活用品, 过奢侈寿宴等, 漠视老人的精神需求, 对老人的“敬”这种精神慰藉功能很难实现。另外, 由于国家政策对生育人口的调控和年轻人观念的转变, 农村社会也出现了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老人空巢化等, 这些老人面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困境, 他们更需要获得亲人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怀。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只是“养儿防老”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较为深刻的内涵是对家庭成员间基于血缘的亲情感的需要, 亦即精神生活保障。

3.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薄弱

当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实施, 虽在农村养老制度保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 不尽人意, 农村老人基本生活水平无法保障, 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也备受打击。同时, 受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传统养老模式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举步维艰。

(1) “养老金”杯水车薪, 难解难题。2009年, 试点农村60岁以上老人, 每人每年360元。2010年上升至每年660元, 每月55元。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补助, 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根本不能依靠养老金来维持。一方面, 农村经济主要靠剩余农产品的出售来获取货币, 但受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 农民的钱袋子始终靠不住赖以生存的土地, 鼓不起来, 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加之, 农村老年人在基本丧失劳动力后, 经济的来源主要是子女供养, 这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使农村老年人活到老干到老, 不然纵使有纲常伦理的约束, 也难逃老无所依, 生活困顿的惨景。另一方面, 非货币经济环境下, 难以提供参与社会保险的资金。农业经济时代处在一个资本交易较为封闭的状态, 家庭的主要收益仅靠土地上农作物的剩余出售或交换, 有技能的农民也仅限于在周围村庄靠手艺吃饭, 家庭成员所持有的潜在资本无法实现交易和流通, 创收渠道也不畅, 这势必影响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所必须的持久的经济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农村经济也逐渐从“小农经济”中解脱出来, 家庭成员可拿出自己的技能、劳动力、承包地、宅基地等个人资本, 到各类市场中交易, 从而获得收益和报酬。这也是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

(2) 农民缺乏社会保险意识。社会保险作为人抵御和防范未来的随机性危机, 缓解由于未知危机而带来自身的经济上的困境, 有提供必要生活保障的功能, 降低自身生存的风险, 是现代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民缺乏这种用现在的钱来抵御未来风险的意识。在2009年试点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 截止到2013年底, 全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4.9亿多人 (根据人社部数据) , 可看出仍有几亿农村居民未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这与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区分不清, 部分农民还对参保心存疑虑, 缺乏社会保障意识, 普遍存在重视眼前, 轻视长远的情况, 还有部分年轻人觉得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 参保动力不足。

4.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没有形成

农村的养老模式也在逐渐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中分化, 形成以社会保险养老、储蓄养老、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等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截止到目前, 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建成, 不能提供给老人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特别是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以及心理辅导等精神方面的服务更是发展滞后。

(1) 农村养老投入不足, 养老服务体系有待提高。目前由于农村养老社会服务长期投入不足, 使得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一方面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不足, 据民政部门对养老床位的测算, 按照5%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标准, 我国至少需要1000多万张床位, 而现在只有约300万张, 缺口达700多万张。这种窘境使得部分农村老人想依靠机构养老难以实现。另一方面, 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落后, 基本养老服务项目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养老机构只提供单一的服务项目, 例如吃饭、休息、简单娱乐, 没有针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老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2)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专业化程度低。农村养老机构的经费来源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阻力, 养老基础设施投入不够, 运营管理不规范, 员工待遇偏低, 难以吸引和留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使其陷入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临时和外聘人员在农村养老机构占比较高,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化的训练, 服务水平有限。

三、小结

从上述针对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 我国农村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养老人口基数大、自身养老水平低下、社会养老保险缺失、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等, 都困扰着农村社会的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城镇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解决好、安置好、服务好农村逐渐壮大的养老群体, 是政府责无旁贷且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索性地论述中国农村老龄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即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传统孝道在支撑农村养老道德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弱化;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薄弱;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最后指出了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述智, 张仕平.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 2001, 1 (125) :41~44.

[2]乔晓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J].人口研究, 1998, 22, (3) :8~13.

[3]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 2001, 25, (6) :64~69.

农村养老问题 篇2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供养老年人的能力还比较弱,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

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

老年人

养老问题

原因

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其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老龄化特征日益显著,这意味着我国所承受的来自老龄方面问题的社会压力将日益增大,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上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如何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年底还只能在百分之十的县开展试点,绝大部分农村尚未推广。一直以来,村委会只是负责大方面的政策指导,对于妥善安置老人的工作没有经验,对自身将要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村委会单方面不具有收留、照顾孤寡老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①。“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 ① 转引自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话,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三)病有所医差距太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据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年均医疗费支出为3131元,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的1039元。城市老年人医疗费公费支出的占50%以上,且他们中有40%的人被报销部分达总支出的75%以上。农村主要由子女或自己负担,即使由公费支付者,其负担的比例也不如城市高。城市老年人几乎都享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中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40%,且保障的份额较低。以上分析显示出北京城乡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较低的医疗保障,有40%——50%的老年人对医疗问题忧心忡忡②。

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8,15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疔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的这一比例为32.0%③。

二、农村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那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过去指向。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上的重心,人们更多的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丧失而跌落,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这一状况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流动家庭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被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所束缚,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后,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加上户籍制度的放宽和城乡劳 ② 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北京市15个案例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③ 叶敬忠 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23页 动力流动限制的松动,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的同时,仍然受到城乡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为家人提供稳定的住所、良好的就医和其他生活条件,在这个前提下,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处于“分裂”状态,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累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少的利润,并且劳动所得基本是固定的,就使得年轻一代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年青一代开始追求自我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越来越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农村,其中一些人无力赡养父母或不愿赡养父母。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农村老人晚年精神生活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子女只注意对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忽视了老人对情感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可供群众娱乐的公共设施少之又少,据本人的所见所闻,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贮备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2000年享受离退休金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包括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三种形式,覆盖面分别为8.9%、1.8%、0%。由此可见农村总体的医疗保障还是很薄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④。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领导在上面是这样号召的,下属在执行时却自作主张,自立标准,结果是政策确实实施了,但受益者却是中间人而非百姓。据调查的400名留守老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比例达89.3%,但目前仅有5.0%的留守老人从中报销过。对留守老人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门槛高、程序复杂、就医费用“水涨船高”等是影响农民从中受益的主要问题。其中不少留守老人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因为缺乏很好的监督制度,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从中获得私利,欺骗了上层也害苦了百姓⑤。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首先要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保护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土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即使依法有偿流转,其收益亦应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这一项规定能很好的保障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使得他们在垂暮之年依然可以享有基本的土地收益,同时可以明确土地所有关系,避免这部分的财产纠纷。此外,我们应提倡父母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明确子女应尽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以保障老年人切实地享受到赡养扶助权利。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把 ④⑤ 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1页

侯世标 石义金 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二)发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养老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自身存在的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避免因个人意志影响其在各个地方的推广和实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法律效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合适的投资渠道、培养和吸收投资人才,使农民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但要保值,更要追求增值;国家适当提高投保档次,为他们讲清利弊,并鼓励农民积极投保,为日后养老生活做准备。其次,要努力改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状况。规范和完善基金的管理制度,杜绝各地政府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发生;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费从所收基金中抽取的局面,建议由国家或相关机构直接发放经费或予以补贴。最后,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实行。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国家计划用斗十年左右的时间推进这项制度,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完善和推广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保证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和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保险意识。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合作医疗实施的全过程,在进行全面宣传的同时突出重点,把理论宣传与实际榜样结合,以激发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捐助的办法。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捐款,因为农民收入很低,所以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从而不利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最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必要时可以把制度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鼓励他助和老年人自助

国家和政府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与五保供养工作的同时,还应鼓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项目,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如此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救助,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多种救助形式,普遍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扶助,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直爽需求、求偶需求。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现在精神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尤其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社区和村(居)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并可以尝试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六)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一法一条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或不尽心赡养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贫困老人自身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使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导致贫困的老人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其不孝子孙作斗争,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最后,司法机关要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那些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的子女,经过多次调节无效的,司法组织要积极主动负责的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对待这类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老人的利益。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5、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侯世标,石义金,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百度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

8、百度百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农村低保向亿万农民走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10、百度网,李春根,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2008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家庭养老;问题成因;对策

家庭养老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它把家庭作为单位,把血缘以及亲情作为基础,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照料和赡养。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情感维系是其他任何养老方式都取代不了的。

一、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资助不足

老年人維持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即为经济保障。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收入,没有退休金。年轻时挣得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当他们上了年纪之后,只是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不操心金钱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来源完全来自于子女[1]。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由于子女多而相互推脱赡养父母的责任,或者其他原因而不给父母经济扶助的子女。有些养老纠纷的案件就由于不孝子女不向年迈且无经济来源的父母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使老人不得不诉诸于法律的保护[2]。大多数农村老人由于知识水平不高,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者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他们只能自己捡破烂维持自己的生活。

(二)生活照料不足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自然老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自我照顾的能力将会降低,这将导致老年人对他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增加[1]。可是实际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或是很少去照料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生病的时候见上子女一面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所以身体健康问题必然会成为困扰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问题。

(三)精神慰藉的缺乏

农村基本上没有老年人的娱乐场所,所以家庭就是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的主要场所,子女就是精神慰藉的主要提供者,来自于家庭的情感沟通和支持,都会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使老年人感觉生活有意义、有价值。但实际上,许多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子女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之外度过的,很少能够给予老人精神慰藉,甚至陪老人聊聊天都成为奢侈的想法[3]。即使子女没有外出打工的,好多都与父母分开居住,只有有事的时候才去父母那边,去父母那边也很少会聊天、谈心。

二、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成因

(一)代际倾斜严重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造成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心下移[4]。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心是老年人,而现代家庭的代际重心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孩子。在老人多孩子少的家庭结构中,子女大多会选择把有限的经济、精力等资源给自己的子女,而减少对父母的赡养和关心[5],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培养孩子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能产生轻老重幼现象,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6]。

(二)“孝道”淡漠

城市化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使得社会的宽容度逐渐增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约束逐渐减弱,同时导致传统的“孝”所倡导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日渐淡化,子女在心理上弱化了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信念,主要表现在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淡化。原来那种需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有了变化,传统的养老模式出现了危机,造成了农村一些青年伦理道德丧失,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等不道德思想行为在滋长[5]。这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致命打击。

(三)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家庭人口规模缩小会导致家庭内部承担养老责任的供给主体相应减少,老年人所占比例因此扩大,老年抚养比由此上升,养老资源供给在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应增大[7]。一般的情况是: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自理能力不断下降,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因此,与农村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相伴随的老年人口高龄化所带来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还因为现在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人们要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少,导致一对夫妻需要赡养的老年人的数量增多,严重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不仅反映在经济供养不足,更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7]。

三、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目前在农村中占主要地位的家庭养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去解决它。

(一)加大孝道的宣传倡导力度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倡导孝道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孝德教育深入到实际: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对于孩子影响是很大大的,家长的一些行为,孩子会默默模仿的,所以家长首先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给孩子一个榜样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学校教育在孝文化的传播中的作用,建议将孝德教育放在中小学学生德育课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孝心教育,使人们能够从小开始树立起良好的孝道观念[5];发挥社会的作用,现在的很多电视广告对孩子来说都很没营养,我们要经常做一些公益广告,例如之前就有一则这样的广告,一个妈妈帮助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就端着一个装满水的盆走向妈妈说,妈妈洗脚。这些对于孩子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从无形之中孩子就意识到尊敬父母,他们将孝德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从而自愿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

(二)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收

农民负担的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庭养老问题,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尽快脱贫致富,使得赡养老人成为大家力所能及的行为[5]。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除农民的贫困[7]。还有政府扶持发展绿色乡镇企业,增加农民就业,使农民有稳定工作、收入,不仅解决了他们外出打工导致的家庭养老问题,还解决了农民收入低而导致的家庭养老问题。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才有保障。

(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说尊老爱幼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道德行为,但在现代社会,不用法律这些强制手段来强调尊老爱幼,有些人还是不能真正做到,所以要通过立法来辅助舆论的作用。现在有关养老问题的法律不少,但是还是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建立法律、法规,加大对不孝子孙的惩罚力度。还有一些法律比较空泛,无实质意义,我们应该细化它,把它落到实处。

养老决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事,而是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意义。如果家庭养老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解决家庭养老问题,这样不仅使老年人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时也使社会有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范成杰.代际失调论: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陈文玲.大城市经济独立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家庭关系——对北京市 K小区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3

[3]马雪彬,李丽.从三维视角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7(2):62.

[4]张云英,黄金华,王禹.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

[5]张春娟,卢愿清.社会流动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J].社会工作, 2007(7):39.

[6]危珊珊.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一个老观念,在农村可能体现的最为明显、最为突出。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是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制定了全新的养老政策、“政府养老”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我们提出社会养老保险,并不排斥家庭养老,也不能排除子女养老的义务。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不是国家管了,儿女就不需要管了。而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以家庭作为依托,比如说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养老金了,但是他的前提是他的家庭年轻成员必须参加保险、必须缴费,如果他的儿女不参加保险,他的老人是不能领养老金的,还是要有家庭成员为农村养老保险作出贡献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这次农村的养老保险是一个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就意味着政府、家庭、个人以及集体单位都要发挥作用。

1 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家庭养老按照民族传统美德和生活习惯以及目前的基本国力,九成老年人需要在家庭中养老,他们将在自己亲人的照料下安度晚年。然而纵观当下的养老服务领域,绝大多数的投入、政策偏重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的相关政策和投入较少,在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家庭养老服务的规划和投入。

1.1 要提高对家庭养老的认识

其一要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认识,使之明白尊老、敬老、养老不仅仅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甚至是一种法律义务。有条件抚养老人的家庭,硬要违背老人意愿,把他们推向社会,是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其二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认识。要大力开展“孝道”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家庭尊老、养老的良好风气,鞭挞不养老人的可耻行为,教育全社会,家庭是老年人养老的最佳环境,社会化养老是在家庭无力养老情况下的补充,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养老光荣,弃老可耻的氛围。其三要提高各相关部门的认识。要帮助政府官员树立“大养老”的理念,认识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是养老服务事业的两条腿,否则这个事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1.2 要制定支撑家庭养老的相关政策

国外的家庭养老服务政策起步早、内容多,很值得我们学习,很多惠老政策,结合国情都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在经济上,可以对赡养父母等老年人的子女实行一定额度的免税政策,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再比如,对赡养父母等老年人并与他们同住的子女,可以给予一定的住房养老补贴,鼓励子女与老年父母同住;还有对赡养高龄父母亲等老年人的,除了正常的假期外,每月还应给予一天的养老假,让他们可以有时间照料自己的父母亲。再有可以扩大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补贴老人的覆盖面,让更多需要护理,处于经济困难边缘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这些家庭养老的政策可能会增加一些财政支出,但是一种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引领,这些有限的经济投入将会产生无限的社会效果。

1.3 要形成家庭养老的援助、服务网络

在家养老的老年人和护理他们的亲属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应在社区形成一个为他们服务的网络,以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一要免费举办“护老者”培训班。向他们传授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亲人服务。二要设立老年人护理、康复专用器具租赁中心。向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低价租赁器具,对经济困难者由政府予以补贴。三要成立“护老者”活动俱乐部。定期举办活动,让“护老者”们互相交流、分享个案;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心理辅导,为他们送上爱的鼓励;表扬他们为照料自己的父母亲所作出的努力,认同他们的付出。四要为他们提供援助服务。可利用现有的社区养老机构,设立家庭养老援助中心,定期为高龄老人“护老者”提供替换服务,让他们也有“喘息”的机会,消除他们心里“护老路程没有尽头”的消极想法。爱子女是自然现象,爱老人是文明现象。我们要全面提高家庭养老的服务水平,让千千万万个在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社会给予的人文关怀。

2 社会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必然趋势

2.1 集体养老

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他们认为“五保户”这个词带有歧视。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在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受农民低水平现金收入的影响而失败,使农民未能实现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旧农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家庭养老保险基金

建议以家庭为单位设立养老保险基金,首先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自家的钱自家花。再从每个家庭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加上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作为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基金。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只有“五保”老人才能享受到社会救济的保障,其他大多数老年人基本上未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这样的保障,事实上只能说是一种最低保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显然是很不健全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只有将社会养老保险与传统的养老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拓宽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才能解决农民老年的后顾之忧。

农村养老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发[2009]32号,《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立芳,农村养老问题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1-21.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篇5

一、价值定位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还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在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保险还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集体养老为必要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1、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家庭养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和《刑法》中都有体现,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的规定原则性强,规定了子女有养老的义务,但对子女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处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差。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用详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子女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我们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把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等观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下去,让农民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尊老,人人养老。

2、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养老的高尚品德。二是把敬老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事迹,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

3、大力提倡女儿养老。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习俗进行改革,提倡女儿养老。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经济依附大大减少,她们也开始逐渐的掌握家庭权力,这就使女儿养老成为可能。当前就有很多无儿老人在女儿家养老,甚至有些和儿媳关系不好的老人也在女儿家长期居住。女儿也是父母亲手养大的,与父母的感情亲无隔阂,和儿子一样能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赡养。

4、政府可以为实行家庭养老的家庭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这不仅是一种激励

措施,也是对家庭给社会分担责任的一种补偿,更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护和负责的担当。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政府可以对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住房上的补贴,也可以直接从物质上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提供资助。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缴纳保险费或投保档次太低,致使养老保险的养老功能降低。所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大多数农民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都切实感受到这一制度的实惠。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政府要尽快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由于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投入和个人缴费都严重不足。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4、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安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运作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没有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就是再好的政策和规范也难以有效的实施,就是更多的基金也难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四、规范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对没有条件进行家庭养老又无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集体养老模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养老制度,妥善管理好敬老院,给予五保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照料,让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老有所养。很多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

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养老模式;养老问题;优化建议

一、吕梁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

吕梁地区由于受到其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养老模式也相对的比较落后,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模式基本反映了吕梁地区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当前吕梁地区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经济补偿、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其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儿孙同堂。老人与子女不分家,子女承担家庭的生产生活,而老人则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帮助照看小孩。有的儿孙同堂是老人与一个子女全家同堂,有的儿孙同堂是老人的几个子女轮流供养。二是分居赡养。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选择这种养老模式,年轻人结婚后相继和老人分开居住,另立门户。只是由子女对老人承担一些生活照料,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父母中有一方丧偶或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有的会随子女共同生活。

(二)社会救助供养模式

社会养老模式是对农村养老模式的补充。现在吕梁地区农村实施的政策是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是一种传统的民政救助工作。对老年、残疾或者未满 16 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吕梁地区现有的农村都提供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在衣、食、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和物质帮助,现在农村大部分享受五保供养的都是老年人。而农村低保是针对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政府给予基本生活物质帮助,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从而维护农村贫困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二、吕梁地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吕梁山区的贫困农村,年轻人出去打工,而将老年人和小孩留在村,这使得养老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局面。老年人口比重在不断地上升,加剧了农村养老问题给当地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他们的生活缺乏基本的保障。而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一大难题,这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一)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弱化

现在许多家庭中出现严重的“重幼轻老”现象,有很多的家庭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而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心,尤其是在吕梁山区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大部分养老重担落在儿子身上,女儿只是偶尔的照看和物质提供。甚至有的一些老人有子女但是轮落到无人照看的地步,这些都突出说明了现在年轻人中孝文化产生的作用在不断地减弱。

(二)农村老人经济来源单一

吕梁山区农村居家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土地来实现,而土地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加上老年人一辈子都在土地上劳作,大部分只能自给自足,并没有积蓄,养老保障不足,只能依靠子女来救济,这就很大程度上给年轻人带来了经济压力,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不完善

国家出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鼓励个人积极资助,国家、集体给予政策支持,但国家的财力有限,只能依靠个人和集体,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没有退休金和积蓄,根本无法支付高额的养老保险费用,这项政策在农村很难实行。同时,农村的医疗保障设施落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急需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保障设施,而且现在的医疗费用在不断地上涨,出现了看病难的现象,造成农村养老更加严重的问题。

(四)老年人的精神抚慰和精神文化的缺失

吕梁山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中分居模式更是盛行于整个地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独居,不愿意与子女住一起,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外地打拼事业,使得老年人在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缺乏安全感。这就需要有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但是在吕梁山区大部分农村的养老设施单一,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是单独一人或二三人聚集、聊天,范围较小,缺乏一定的组织性,使得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更加枯燥,精神世界更加空虚。

三、针对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对策

相对于山西的其他地方,吕梁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对当地的农村居民养老有一定的局限,由于是高原的原因,大部分农民选择种地,没有稳定的收入,对于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实施也有阻碍作用。因此,对于吕梁地的养老,需要提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的优化建议。

(一)强化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孝道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加大对子女的教育,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将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父母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能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其次,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新闻媒体,杂志等中介手段来表扬那些孝敬父母的人或事,动员更多的人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老人。另外,对那些虐待父母的人进行惩罚,遏制这种不好现象的发生,使更多的年轻人注重孝文化在养老中的作用。

(二)完善农村社区与村之间的互助机制

建立医疗互助机构,加大对医疗资金的投入,来引进新的机器设备,提高待遇水平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来就诊,为更多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享受医疗服务带来的有利待遇。同时,可以成立社团,如太极拳、广场舞等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娱乐场所,方便老年人的交流。最后,建立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带去活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政府应增加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投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和推行符合吕梁地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可以领取老年金,特别是让农村“三无”老人和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老人领取养老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使更多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养老政策给他们带来的优越生活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最后,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缺失的情况,我们更多地需要从道德的方面来弥补。应该让子女多打打电话,与父母多聊天、多沟通。子女可以尽可能的就近工作,多照顾父母,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综上所述,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对于吕梁地区的农村养老模式来说,应该是以现在的模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养老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养老不犯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该地区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芃琳.论贫困山区的养老问题——以四川省宣汉县白马乡为例[J].湘潮,2013(10):63-64

[2] 贺红霞.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及出路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9(05):133-136

[3] 刘丽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析——以吕梁市L村为例[D].山西大学,2013

农村养老问题 篇7

1吉林省农村基本情况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中部, 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据吉林省统计年鉴 (2014年) 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底, 全省城镇人口1 491.20万人, 占人口比重54.20%;乡村人口1 260.08万人, 占人口比重45.80%。劳动力为756.33万人, 占人口比重27.49%。全省60岁以上人口为551.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252.54万人, 占45.80%。耕地面积为700.07万hm2, 播种面积541.31万hm2。其中机耕面积492.12万hm2;机播面积490.03万hm2。粮食总产量3 551.02万t。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22 274.6元,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9 621.21元, 其中农业收入5 982.52元[1]。自2014年“新农保”试点实施后, 平均每人每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60.87元。

2吉林省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吉林省农村目前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能动自养型:老人身体好, 热爱劳动, 则自己耕种所承包的土地, 所得收益供自己支配, 能够自给自足, 略有剩余。在乡跟随子女型: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所承包的土地由子女耕种, 子女赡养其晚年生活。异地跟随子女型:由于子女考学或是外出创业, 不可能回来继续耕种, 老人将所承包的土地转包出去, 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后跟随子女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集体养老制, 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现阶段农民养老金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能劳则动型: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耕种自己所承包的土地, 所得收益可以满足生活。子女供养型:老人将土地经营权交给子女, 土地由子女耕种, 老人可以帮着做些辅助性的工作, 并跟随子女一起生活。子女分摊型:老人有多个子女, 其生活资金由每个子女平均分摊, 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集体养老制所需的资金由国家提供。

3吉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向城市流动, 农村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 种地、养老、医保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如果不及时解决, 一定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进城务工,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 农村老年人的比例在增加, 种地的任务正逐步交给了老年人或是流转出去, “空巢老人”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老年群体的逐渐增大, 年龄的逐渐增加, 务农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已使老人不堪重负[1,2,3]。二是老年人多年生活在农村, 对家以及周围的环境有着特殊的感情, 再加上“人老要归根”的思想, 都使老人年不愿意离开农村, “超过6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 出现‘被迫留守’的状况”。三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2,3]。尤其是在农村, 落后的生产力和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决定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 尤其是在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依靠程度更为明显。农村老年人的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4,5]。

4建立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分析

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农村青年人大量涌入城市, 并在城里发展创业和生活定居, 已不再愿意回农村种地, 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 实际在种地的人群年纪都趋向老龄化, 吉林省60岁以上人口为551.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252.54万人[1]。老人所承包的耕地由于种种原因, 已有部分土地开始进行流转, 虽然有“新农保”的政策支持, 但也无法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更无从说起生活质量的好坏, 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行, 基于土地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已不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养老模式代替已有的模式。

4.1基本设想

一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上[5]的农民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交给国家, 由县或乡所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土地管理公司经营这些流转出来的土地, 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退休”农民的养老金。二是交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 每月可以从国家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此养老金由土地出租金和国家补助组成, 年终领取的养老金总额高于其所承包土地的纯收入。

4.2优势与劣势

优势:吉林省是粮食主产区, 耕地面积大, 人均耕地较多, 单位面积产量高, 土地流转值高, 需国家补助少。如果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 则便于实现机械化耕作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劣势:由于传统的农业主产区使吉林省农村人口比例比较大, 因而农村老年群体较大, 近年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严重, 使农村务农的主体人群逐渐老龄化。相对于其他省份, 吉林省乡、村集体经济欠发达, 农民分得的红利较少其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

4.3意义

建立“吉林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置换退休金机制”的模式并实施后, 经过10年或是20年后, 流转出来的土地将集中连片, 便于机械化耕作的推广, 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对保障国家的粮食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从专职农业生产中“退出”来, 享受与工人和知识分子一样的退休待遇, 在“新农保”的配合下[4], 可以实现基本的生活水平, 使其能够安度晚年, 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村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 务农、养老、医保等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以吉林省为例, 分析了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探析了农村新型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形式,问题,新型养老模式,吉林省

参考文献

[1]黄瑞.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 2010 (5) :38-39.

[2]谢安.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及新型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9) :12-16.

[3]温乐平.农民退休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1) :217-220.

[4]曹瑛.中国农民退休制度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14 (9) :24-26.

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 篇8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一) 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备受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传统的农村家庭式养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的赡养能力明显不足。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成为农村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力军, 随着时间的变迁, 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独生子女已面临着承担至少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 形成的家庭模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421”家庭模式。一方面要赡养双方老人;另一方面还需要抚养子女。也就是一对夫妇要用他们的收入来养活至少7口人, 这在理论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2、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日趋弱化。

在过去, 一般是由父母控制家庭资源, 他们可以把家庭遗产传给子女, 以此获得自己的养老保障。但是, 随着新观念的不断输入, 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 家庭中年轻一代与老龄一代间经济联系已不再那么紧密, 农村家庭的经济资源已经不再掌握在老一代手中, 致使农村的家庭模式由原来的大家庭模式向小型化家庭模式转变, 从而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的弱化。

3、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也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

受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我国相对欠发达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会大量涌向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种年轻劳动力的转移, 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队伍的日益庞大。由于有养老能力的年轻人员不在身边, 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老人的赡养。

(二)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小, 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模式, 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 致使我国农村地区享受养老保障的人群有限, 大部分农村人口是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的, 即使享受到养老保障的, 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富人、五保户和军烈士家庭, 大多数农民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另外, 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除了覆盖面小以外, 还普遍存在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 即使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障也仅仅是最低生活保障。

(三) 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和法规与农村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

从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 现行的农村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保障制度。但是,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土地不断减少, 大量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 种田成本的增加以及打工获取的劳动报酬的增加, 使得很多人放弃土地流向城市, 从而使得土地的保障功能作用逐步弱化。二是新型的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障模式仅仅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存在, 硬性条件要求太高, 也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质, 很难推广普及。

二、对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探讨

(一)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根本出路。

简单、粗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和农村城镇化, 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更可以培育适合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生存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因此, 发展现代化农业, 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流动, 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一性流动, 为农村养老留住足够的人力保障。

(二) 考虑区域间差异, 建立差异化的农村养老保障动态体系。

现阶段, 我国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而且发展亦不平衡, 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绝不可以搞一刀切, 必须因地制异, 充分尊重区域差异。因此, 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形式不能采取完全统一的模式, 而是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地区的差异化养老保障体系, 并使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而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并使老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地区差异, 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我们可以采取社会保障型和储蓄保障型, 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我们着重采取家庭保障型的养老模式。

(三)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动态体系。

由于受家庭成员观念、家庭经济状况、人员构成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形式不能采取单一化的形式, 而应该把社会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其他养老形式结合起来, 建立满足不同家庭需求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如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在以上养老模式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推出的一系列灵活方式。比如以房养老, 就是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 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

(四) 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强制性的保险制度。

养老的关键在“养”。无论哪一种养老模式都离不开经费支持。为此, 国家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强制性的保险制度, 要求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参加工作开始, 根据个人的工作实际交纳一定数量的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 由社会养老机构每月支付其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社会养老问题已上升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在人权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农村社会养老将会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而这个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因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同时, 要综合国内外诸多养老模式中的经验做法, 依据国情, 发挥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的力量, 因地制宜地来寻求适合我国实际的发展之路, 为农村养老建立一道可靠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张迺英, 王辰尧, 唐丹丹.关于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思考[J].经济论坛, 2011.6.

[2]周莹著.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3]谭克俭等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试析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9

1 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12.9533亿人El的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8.0739亿, 占全国人口的63.91%。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高达75%以上。近年来城市养老保障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而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相对城市而言, 研究不够, 重视不够, 发展缓慢, 问题较多。就国情而言, 农村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的重心, 养老保障忽视了农村这一块, “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 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诸多问题, 认真分析, 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

从表面上看, 是农民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是宣传乏力、引导不够。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 宣传上几乎还是空白, 政府引导工作也做得不够, 多数农民群众还搞不清楚养老统筹是怎么一回事。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年来,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效果是明显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 农产品的价格上不去, 投入成本高, 比较效益低, 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幅不大, 而子女人学、生病就医等生活花消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群众更多的是考虑维持眼前生计问题, 很少去想今后的养老保障。三是在中年人中, 无经济实力的人既要抚育子女又要赡养老人, 负担沉重, 无力参与养老统筹;有经济实力的又觉得不必为今后的生活担忧, 不愿参保。所以, 在农村, 不管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 不管有无经济实力, 农民参加统筹的积极性都不高。

2.2 家庭养老矛盾重重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 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依赖子女, 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要求很低, 只要不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即便如此, 许多老年人仍然连最低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究其原因, 一是多子女的家庭, 子女间互相攀比, 相互推卸赡养责任, 使老人谁也靠不住, 生活无着落。二是有部分子女道德沦丧, 只知向老人索取, 却不愿回报老人, 甚至还虐待老人。而多数老人因善良而忍让, 造成了很多隐性虐待。三是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 养老方式单一, 绝大部分老人除靠子女养老, 别无选择。他们年轻时为了子女上学、结婚耗尽积蓄, 没有投保, 老了没有经济收人, 只能靠子女养活。而家庭养老并不能给老人一个安康、幸福的生活, 往往还给老人造成心理上身体上的打击。据《中华老年报》报道, 山西省有关单位近四年来已接待老年人来访2万多起, 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 000起, 各地法院受理赡养案例连年上升, 在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中, 赡养权受到侵害的所占比例最高, 而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那些高龄、多病、无配偶的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由此可见, 目前家庭养老暴露出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2.3 社会养老举步维艰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工业化发展进人成熟阶段后, 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产物, 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农村GDP比重降低到10%以下时才开始实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据统计, 我国2001年第一产业GDP比重高达15.23%。目前, 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 不发达地区更是处于农养工阶段向工农自养阶段的过渡时期, 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条件不成熟。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统筹“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 而事实上, 个人积极性不高“主”不了, 集体积累薄弱“辅”不了,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扶”不了。农村社会养老面临诸多困难, 举步维艰。

3 农村养老保障的几点对策建议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 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 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 这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村养老保障的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 如何搞好农村养老保障, 笔者认为:

3.1 多方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推进社会养老进程

由家庭养老逐步过渡到社会养老, 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多方筹集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有利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进程。可考虑从四个方面做工作:一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目前, 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社会保障税或类似税种, 对社会养老保障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这一做法, 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的问题。由于“个人交纳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不具有“社会”性质, 以商业保险方式运作社会保险, 在我国条件又不成熟, 因此, 国家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二是政府财政补贴。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长期的剪刀差, 使农村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流人城镇, 为国家工业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目前农民收人增长缓慢, 工业适当反哺是必要的, 也是应该的。三是民政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福利彩票, 其所得全部用来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最低老年生活保障基金。四是农村集体可量力而行拿出部分积累补充养老统筹基金。

3.2 采取措施把农民参与社会养老统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农村养老统筹基金的壮大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 而养老统筹基金的雄厚, 又是参与养老统筹者得到更多实惠的保证。所以, 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首先,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增强农民交纳养老统筹费的支付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加大扶贫力度,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 改变增收缓慢的现状, 从而使农民除了维持好一家生计外还有结余参与养老统筹。其次, 从多方筹集的养老统筹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给予参与养老统筹者一定补贴, 从而激发其他未参与者积极参与进来, 这样做, 会加速农村养老社会化的进程。第三, 要加大农村社会养老的宣传力度, 加深农民对社会养老的认识。通过广泛深人宣传, 让农民树立起现在我先为人, 将来人又为我的观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养老统筹不仅使自己老来生活有可靠的保障, 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的好处, 同时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而在思想上接受, 在行动上积极参与。

3.3 强化法制监督和道德约束, 解决家庭养老的诸多矛盾

社会养老是发展方向, 家庭养老是现实选择。就普遍而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因此, 对家庭养老的问题不能忽视, 要重视解决好各种矛盾。一要强化法制监督。我国保护老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1996年颁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二要加强道德约束。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公民公德建设, 大力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对孝敬父母的子女, 要宣传、表彰, 让这类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 要批评、教育, 让他们感受到道德的巨大约束力, 从而尽好赡养义务。

摘要:农村养老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存在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 家庭养老矛盾多, 社会养老困难大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多方筹集养老保障统筹基金, 采取措施调动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 解决好家庭养老的诸多问题, 从而发挥好养老保障这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会保障基金

参考文献

[1]昊焕, 聂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15, (1) :70-72.

[2]石美玲.论和谐新农村视角下的河南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J].科技信息, 2008, (3) :10-l2.

[3]罗佳.商丘市朱关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调查报告[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22.

浅谈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 篇10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老年人口这个弱势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所以, 我们应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以重视, 探索出可行的路径来解决这个阶段的农村养老问题, 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了改善,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在农村, 子女供养以及老年人自己劳动构成了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我国农村,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社会劳动的概率是65.85%。构成老年人收入的主要部分还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所得, 其次是子女的赡养费, 社会福利方面只占到了一小部分。从政府对于老年人的福利保障方面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农村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帮助, 调查显示, 只有一小部分的老年人能定期收到政府发放的福利品, 这种情况一般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出现, 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得不到政府的帮助, 没有社会保障的。

二、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分析

在当代中国农村, 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 养老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需要

60岁的老人在快速发展的农村有退休制度作为保障, 但这只是部分的中国农村地区, 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享受这样的补贴。很多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去处——养老院发展比较落后, 很多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并未建立, 老年人有病不能医、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都未得到解决。近年来老年人协会虽然在快速发展, 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组织体系亟待完善。人们一直认为老年人协会对于老年人的养老会发挥领先作用, 可以解决农村家庭养老纠纷。因此, 我们期待着农村老年协会扮演更大的角色, 指导和监督家庭养老, 使问题缩小化, 逐渐实现问题都能在农村中得到解决的良好现象。

(二) 农村老人以往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来看, 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最主要形式,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家庭养老的形式使得儿女的负担过重, 很多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承担不了。显而易见, 这种现状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惑。

三、改善农村养老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加速完善中国农村

责任编辑:陈贵娟

的养老保障体系, 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

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定, 主要有家庭支持机制、个人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以及社会养老体系, 前两种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后两种主要属于社会养老的范围。

(二) 对弱势群体要倍加关心和帮助

在农村, 有很多老年人都属于弱势群体, 比如说: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 衣食住行不能自理的老人, 儿女对老人的赡养存在分歧的老人, 等等。这些老人基本上无法采用家庭养老的方式来养老, 所以国家、社会以及老人所在的社区都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可以在平时多去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节假日送去更多的祝福和安慰, 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慰藉。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 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医疗援助的方法帮助他们, 比如适当减少治病拿药的医疗费用, 发送医疗援助卡等方式, 使他们能够得到医治, 减少现实社会中“没钱看病”的现象, 保持健康的身体安度晚年。

(三) 转变人们的认识和想法, 不断改变人们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上的片面想法

1.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 农村建设也不断完善, 人们对农村的养老观念也要逐渐改变。

要改变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形式, 适应新时代下的老年人养老模式, 依靠社区、社会以及家庭等共同养老, 这样既能缓解家庭的压力, 也会带动社会的共同进步。

2. 重视农村养老问题,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在现代社会当中, 家庭养老这种模式并不是永久持续的, 所以不能只靠家庭来给老人养老, 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障机制是必要的。只有这样,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才能快速得到解决。因此, 我们要转变想法和观念, 对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

近些年来, 由于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老年人口不断增多,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希望能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有一些帮助, 能够让他们在舒适安定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赵雨亭.银龄新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1]赵雨亭.银龄新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丁润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条件[J].理论探索, 2005, (4) .[2]丁润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条件[J].理论探索, 2005, (4) .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區养老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来看,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这都显示着我国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的沉重压力。

我国养老问题研究较多,但缺乏针对当前农村实际状况的具体研究。本文从养老理论出发,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多层次、多选择的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养老体系,提出当前我国农村应建立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

一、养老理论概述

养老,我们所理解的是指为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养老方式的类型通常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渐地弱化。

社会养老方式是指依靠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养老的保障方式。社会养老表现为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主要是指首先以家庭为核心,其次以社区作为辅助,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在生活、卫生、精神等方面给老年人以照顾。

二、当前我国农村老年养老方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方式覆盖面小,水平低,发挥功能有限,社区养老方式发展缓慢,受到制约。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养老方式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目前,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出现其他的一些养老方式,这些养老方式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始终没能取代家庭养老的地位。但家庭养老模式的问题是,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需要子女来照顾,这给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年轻人带来压力。城镇化和外出打工又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

2.社会养老方式发挥的功能有限。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后不断发展。近年我国还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会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覆盖面小、水平低等,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实际需要。

3.社区养老方式发展受到制约。社区养老方式只是在少数发达地区才有的,如江苏、广东等省份。一般农村经济落后,当地财政无法拿出那么多钱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因此社区养老方式在农村发展十分缓慢。另外,社区养老受我国社区发展诸多条件不成熟等因素的限制。

三、建议与对策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具体对策:

1.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由于当前农村养老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所谓“三位一体”的养老方式是指家庭、社区、社会在农村养老中共同发挥作用,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养老功能,建立这样一种综合的养老方式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在新型养老方式中的责任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它们地位也是不同的。

2.强化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功能,提高家庭养老质量。家庭在目前养老方式中的责任和地位决定了在新型养老方式建立的初期,家庭仍然要尽主要的责任,发挥主体作用。

3.探索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继续推行小区养老保障。小区养老模式是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入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是农村养老方式迈向社会化的有益探索,因此应当继续推行。

4.完善相关政策。(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了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提高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2)加大对农村养老基本设施投入。政府要在农村养老上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养老基本设施。(3)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农村经济。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不符合现实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比较落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参考文献:

[1]靳宝石,张力杰.我国农村养老方式转变研究[J].科技导向,2013,(11).

[2]张大勇,梁盛胜.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对策

为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摸清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底数,揭示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是切实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保障参保农民实际利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利推进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因此查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农保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政策仍然执行民政部颁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没有新政策的出台,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二)政府扶持功能弱化

民政部颁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性约束。哈尔滨阿城区由于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很难享受到集体的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审计,1992年至1997年集体补助了33万元,1998年至2006年集体没有补助,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三)保障水平偏低

经审计,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月2元缴纳保险费,区最低领取保险金每人每月0.2元,最高每人每月85元,2006年阿城区人均领取养老金每人每月7.83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56.91元,2006年底领取养老金人数440人,其中,月领取额少于农村低保的人数为432人,占领取人数的98%,只有8人高于低保标准。这根本保障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领取养老金水平极低。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四)农民参保意识差

据哈尔滨市阿城区审计局对未参保的农民调查,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农民参保意识差,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远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识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五)管理较为松散

从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二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政策宣传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障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

(二)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

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三)搞好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和衔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制度组成的完整体系,各项制度功能各异,缺一不可。政府要从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上下功夫,使农民老有所养,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五)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六)抓好管理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

农保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对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素质都有严格要求。

上一篇:物性特征下一篇: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