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2024-07-31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共9篇)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篇1

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太小、保障水平与覆盖面比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缺失等,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农村居民一直都采用家庭养老方式, 在我国进行土地改革之前, 土地收入是农民养老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有限, 人均土地占有量较少, 加上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土地都被工业或者房地产建设占用, 因此农民不再具有土地所有权, 导致农民养老金的来源受到一定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经过了几个阶段, 发展至今, 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与农民老龄化现状完全不匹配。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不能对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则会导致社会发展失衡, 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当前最常用的是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 其中对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原则进行了规定, 即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一直践行这一原则,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地方政府的压力较大, 为了节约开支往往会缩小补助的比例, 使得农民成为养老保险的缴费主体, 对农民而言十分不公平, 也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实现。

(二)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支持不够。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社会保障一般都是由政府筹资, 从而实现资源再分配。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则主要是由农民筹资, 大多数的保险基金都来源于农民, 因此并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2. 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够。

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于城市而言还比较落后, 很多农民的生活支出与收入的比例较大, 由于生活比较拮据, 因此购买养老保险的能力较低。与此同时, 由于传统家庭的养老观念在农民的思想中还比较顽固, 很多农民的思想不能快速转变, 因此导致很多农民不能完全理解各种养老保险政策的内涵, 对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信任程度也不高。

3. 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缺失。

尽管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 但是当前发布的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较少,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已经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政策方案进行, 导致很多地区都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我国养老保险的整体管理效率较低。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策略探讨

(一) 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

由于当前很多农村养老金的来源依旧是农民, 农民自身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导致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贡献较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改革农村养老金的来源, 加强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农民个人存入款作为个人养老账户的主要来源,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因此政府应该要推行更多的优惠政策, 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让利、让税等, 提升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信任度以及满意度。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 则可以通过政府结合社会力量筹集农村养老金, 对农民的生活进行保障。

(二)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 从而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政府应该扮演重要的宣传角色, 为农民讲解各种农村保险的好处、内涵等, 也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 对养老保险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让农民能够明白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个人保障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三)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

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实际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 都是当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农民养老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较少, 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立法规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促进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比如对于养老金的继承, 可以在《继承法》中提及养老金继承的范围、法律责任等内容。同时要做到农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 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有法可依。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不断改革, 农民养老保险最初的来源是土地收入,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土地收入变得越来越少,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支持不够、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不足等,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集中在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政府支持等方面, 改革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 促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郝新蔷, 黄颖, 孟宇微, 王坤, 李澍奇, 孙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0) .

[2]许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 2012 (02) .

[3]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 2007 (09) .

[4]鲁晓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09) .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篇2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

4、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

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子女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甚至相互之间闹矛盾,其结果有:

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

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

3、都不养老,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要求政府府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5、无儿女的老人

这部分老人都属于五保户,分散居住的,一年由政府发给1800元五保供养款,村委会负责况现600斤口粮,1500斤烧柴,不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素质的差别和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给五保户况现粮食和生活护理方面出现了问题;部分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敬老院包吃穿住医,生活水平较好,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经费不足,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1、养老观念差,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厚

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个人和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尽“反哺”义务。

3、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难运作

年青的家庭成员要去工作挣钱养活老人和抚养孩子,家庭中无闲人照顾老人,特别是子女较少的老年人,这种类型正在增多。

4、资金投入不足

社会保障缺乏,老龄工作机构和服务设施不健全。

各乡镇都有老龄工作机构和人员,但都是由民政办兼管,业务也仅仅是办老年证、发放百岁老人补贴,老龄工作基本是处于应付型,与当今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今年城西才在部分村开展,但基本养老金标准只有每人每月80元,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太低,不足以改善老人的生活。

三、建议与对策

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为了积极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加强老龄宣传工作

各新闻媒体要从多个角度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认真总结养老敬老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

2、健全法律法规和老龄服务机构

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日常护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理顺和健全老龄机构,确保各级老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上,配备专人(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老年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现状,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权益得到保障。

3、国家要加大对基层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

资金实行社会化筹集,社会化发放,普及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金、护理金、医疗补助金等,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培训从业服务人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不断保障,而且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实,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

【参加文献】

(1)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

(2)孙立平,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3-94(3)童星 张海波.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J].社会保障制度,2005,(8)

(4)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曹信邦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载《人口与经济》第2005年第1期。

(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张太英、刘小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王延中,《如何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7月6日。(9)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迈克尔•米特罗著《欧洲家庭史》第145页,华夏出版社。(12)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第9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

(13)刘英著《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3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4)张德强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第79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5)参见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载《西北人口》1999年第2期

(16)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资料汇编》,华龄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7)参见姚远《传统型家庭养老面临危机》,载《视点》1996年第11期,第10页

(18)参见《田雪原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9)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发布, 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发展新格局起着很好的政策指导作用。《意见》第22条特别指出“要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湖南省新邵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1993年开始试点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 1994年在全县推广。经过15年的发展与探索, 已初步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机制, 如政策宣传、保费收缴、养老金支付、基金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 新邵县的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经了试点推广、快速发展阶段, 后来逐步放缓, 到现在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维持现状的阶段。鉴于新邵县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 现阶段及时总结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新路子, 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一、新邵县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 参保人数趋向平稳

1993-1999年, 新邵县新参保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参保人数27784人, 平均年增长率为43%。投保对象大多是原乡镇企业职工、老民办教师、村干部等, 投保范围覆盖全县15个乡镇, 参保人数占农业人口的4.08%。2000年以后, 因农保基金规模太小, 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太大, 该县未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 参保人数绝对数趋向平稳。

(二) 农保基金规模小, 支付压力较大

农村养老保险于1993年在礼坪乡试点时, 采取每人每月缴纳2元的征收方式, 后考虑到农民无稳定收入, 实行一次性缴纳100元或200元以上的征缴方式。1993-1999年, 该县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热情高涨, 缴费金额快速增长, 6年共收缴保费450万元。2000年, 由于收入水平较低, 对农保的认识不足, 农民的参保热情不高, 该县暂停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 农保基金只付不收, 基金规模的增长仅仅依靠银行利率的提高而增长。截至2008年底, 农保基金总额为752万元, 而每年有1103人领取养老金, 每年需发放养老金70万元, 农保基金的支付压力比较大。

(三) 农民的社会保险意识逐步增强, 更加关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对60位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 55%的农民愿意参加养老保险, 其中28%更趋向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说明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 农民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现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主要是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城镇户籍居民, 未包括农业户籍人口。所以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盼望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养老保险, 如果政策允许在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之间做出选择, 他们选择的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二、新邵县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非强制性规定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强制性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参保方式上是以农民自愿参加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 在缴费方式上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政策扶持。而农民个人的缴费受到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农村集体经济好坏、领导保险意识强弱以及个人参保意识的强弱等因素的影响, 推行起来困难很大。

(二)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参保意识不够强

城乡收入差别还相当大。该县统计部门2008年公布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30.13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59.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5.85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8.56元。随着生活、教育、医疗成本的不断提高, 优先解决生存、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民的现实问题。在对60名农民的调查走访过程中, 因年收入偏低而不愿参加农保的比例占调查人数的85%。同时, 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 了解不够, 参保的意识不强。据调查, 能比较了解养老保险政策的人数只占总接受调查人数的15%, 初步了解的占55%, 基本不了解的占20%, 完全不了解的占10%。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 农村养老保险要想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

(三) 农保支付标准低, 严重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目前, 该县已有1103名适龄老人开始领取农村养老金, 根据投保人缴费的多少和缴费时间的长短, 最高的每月领取90元, 最低的每月仅领取1.8元。如此低的支付标准, 严重影响农民参保续保的积极性。

(四) 农村城镇化、城镇规模化也加速了农村参保人群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转变

农村城镇化, 城市规模化, 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该县县城总人口7.8万人。按照“十一五”总体规划, 该县将坚持突出以县城建设为中心, 推动酿溪镇、严塘镇、雀塘镇3镇联动发展, 促进3镇经济一体化, 拉动县城南连北展、西延东扩, 打造规模新县城,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该县规划纲要指出, 到2010年, 全县城区面积扩大到12.4km2, 县城人口达到12.4万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相当一部分农村人群将“农转非”,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将会相应减少, 由于户籍身份的变更以及就业环境的变化, 他们可能更多地选择支付标准更高、更具强制性、更有保障性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离不开农村的现化化。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 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

经济发达国家农保制度的建立大都遵循先立法后实施的原则。日本1959年颁布《国民养老金法》, 1970年又出台《农民养老基金法》。而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起步较晚, 农保立法工作相对比较滞后。目前, 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是在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情制定的, 各省市区的制度设计方案千差万别, 地方色彩鲜明。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建议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同时, 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

(二) 厘定各级财政职责,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 组建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 理顺各种关系,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3方共同负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 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方面不作为的现状。应厘定各级财政职责, 建立持续科学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建议中央财政无偿提供基础养老金, 省级财政为特殊家庭如计划生育、烈军属户等建立农保年金, 县市财政补贴个人账户。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应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资金支持。

(三) 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 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 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 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 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要与其他社会养老保障措施相配套,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的实际情况, 要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

(四) 加强农保基金监管, 拓宽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渠道

当前, 该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完全属于储蓄积累模式, 基金规模的增长依靠银行利率的提高。随着人民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 严重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 制定科学合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限制性投资政策, 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政府担保, 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资金管理与运营, 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五) 妥善解决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居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 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势所难免。因此, 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接续转移, 逐步由储蓄模式向统账结合模式转变, 不断消除城乡差别和两种保险制度的不公平待遇, 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终极目标。

总之, 只有全社会高度认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上下一心, 齐抓共管, 真正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办成惠民爱民的“民心工程”, 做到人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思霞, 卢盛峰.从国际经验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J].时代经贸, 2007 (17) .

[2]、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于洪.外国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06农村区域发展1班060102013谢翔

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旨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发展农民养老保险事业对保护广大农民特别是老人的权益,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与满足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并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世界各国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的发展方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因此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改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权利受到侵害,急待解决。

一、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定义及意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村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它以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为手段,强制缴费,强制参加,对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退出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进行基本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 ,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数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现阶段,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国家根本大法的要求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赋予广大劳动者以获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事实上,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只有尽可能地扩大保险范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我国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来看,其范围是很有限的。如养老保险主要在城镇职工中实行,农村实行的比例还很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范围则更窄。因此,遵循社会保险立法的普遍性原则,把所有劳动者都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是发展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一个基本方向。属于社会保险一个重要分支的养老保险理所当然也应遵循普遍性原则,让同享公民资格的广大农民也实际享受到养老保险的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根本大法——宪法还有规定,全国所有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宗教信仰等,平等的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那么,我们从公平的立脚点来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体现在机会上、结果上。养老保险制度原则上规定其适用范围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工、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 1

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上的缺失造成这两类人员在参保机会上的不均等。截至至2001年低,包括个体户在内的1.7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仅有535万人,覆盖率仅为3%。其中农民是领会就业人员的大多数。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养老保险的不公平待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机会上的不均等,已经或者将造成结果上的不均等,大量的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贫富差距没有在这个制度上得到改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以及各项规章法律制度都应该遵守,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于得到改善,才能很好的和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适应,和宪法的基本精神相适应。

2.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2.37亿,其中农业人口9.14亿。占总人口的73.92%,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有老龄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在农村人口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预计到2020年后,农村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比城是14.0%-17.7%。在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虽然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年人自己的比例高达50.7%和82.2%。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的养老问忒是一个涉及多半个中国的大事件,但现实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10余年,收效并不理想,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花了很大力气,但就全国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是参保率低、覆盖面宰,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任是保证全国老年人生活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比重还有现实告诉我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空缺,要解决突发起来的“银色浪潮”,迫切要求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化解养老压力,从更深的意义来说,只有得到完善,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与幸福。

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以上,农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现实情况表明,由于被生病和养老问题所困扰,农民不愿也不敢将积蓄用于消费。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生产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其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其二,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跨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提高,而迁移者大多为青壮年,这也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

4.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备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公民养老或其他方面的保障。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

意识,但仍以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不然。《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不少地方在实施中还进一步把“个人交纳为主”改为“由个人全部交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这一模式表明,其主体是个人,而不是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养老保险或其他保险的性质决定于资金来源的主体。既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以个人交纳为主”,自然就不具有“社会”的性质。故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具有社会养老保险所共有的根本点,是名不符实的。

5.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了近30年,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的经费投入是巨大的。目前城市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在农村多数地方生育二胎属于合法,三胎以上也大有人在。造成农村高生育意愿是多方面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农村家庭养老的现实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农民为降低老年生活的风险要多生儿子,为遵守生育政策而选择性别 胎或抛弃女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农民的生育意愿贴近生育政策,降低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使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真正得到落实。

6.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些实地调查显示,农村老人最羡慕的就是可以领取退休金的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拥有基本生活来源大保证,有利于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可以极大得增加农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现状及其问题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九亿,约占全国人口70%和全球人口30%以上。但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的保险覆盖率仅为30%,特别在养老方面。由于农民收的低水平,使得养老保险投保率低,即使现有近千万农民投保,但是保障效果较差,仍有三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农村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1.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这种以区县为主要统筹单位的办法存在着较大缺陷。一般而言,保险覆盖的范围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很多情况都相同,这就使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需的不变成本(机构设置,管理系统装备)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特征。

2.商业保险不愿进入农村。由于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商业保险作用便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除农村人寿的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意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城市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城市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3.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仍在。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仍比较落后,人们的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仍在,导致对于养老保险的排斥心理,阻碍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

4.保富不保贫。因为目前推行老年计划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储蓄养老式的社会保险计划,它的收益者必须首先是缴费者。而在农村地区,能够长年负担固定费用的人口必须要有稳定的相当的经济收入来源,这对大多数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年贫困人口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大多数贫困老年人实际上不可能成为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因此,对于当前正处于老年阶段的老年人来说,很难从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中获益。

三、世界各国的经验

日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人口在出生率、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上,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上都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比日本整整晚了三十年,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大,发展快,各地发展不平衡,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要比日本难得多。因此,在研究老龄化政策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各地不同需求,各地区差别以及高龄老人老年妇女的特殊需求。日本在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时采取的分类指导原则和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学会因时因地制宜,从不同层次,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分析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美国养老保险政策推行了社会保障税制度,通过税收征收来缓解赤字缺口,解决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资金投入问题。

西方国家最早开始养老保险制度,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依靠立法手段,逐步将养老保障覆盖面普及全社会成员。美国在1935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英国于1946年和1948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如《国民保险法》等,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村养老保险事业。

四、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各国发展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好的乡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扩展农村保险业务。从国内保险市场分析,城市市场竞争激烈,农村市场相对冷清,因此,选择好的乡村,以点代面开拓农村市场,利用有线广播等工具开展养老保险的反复宣传,逐步改善人们的养老观。根据情况,不定期派出水平较高的讲师,召开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险说明会,提升宣传成功率,迅速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保险业因确立正确的营销思路,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开发适合农民的险种,拓展商业养老保险。

2.加强基金的运用,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然而,仅仅凭借存入银行、购买国债、交存财政专户取得利息等手段,根本保证不了兑付要求。为了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建立较高层次的基金管理中心,组建一支懂金融、会运营的基金管理队伍,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运作,达到基金最大程度的增值。二是建议国家发行农保基金保值债券。三是加工基金参与股市的力度,或尝试探索银行有偿使用农保基金的途径。

3.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中国是一个75%人口在农村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急剧老化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严

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因此,让更多的农村人民意识到保险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逐渐消除养儿防老的观念,使保险也可以进入农民的意识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缩小与城镇人民的差距,使中国保险业与农村找到相互的契合点,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4.农村养老保险还应坚持几点原则:(1)因地制宜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既应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能够提供剩余积累,而且从积累中提取的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保险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当前的生活消费没有影响时,建立社会保险才具有可能性,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就谈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是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条件,我们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适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而不能不顾经济发展。(2)区别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管理。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应灵活对待,能够纳入到城镇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应尽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提前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衔接。(3)循序渐进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逐渐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资金的筹积,在现阶段因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今后,随着农民收的不断增加,集体和国家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第三,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衔接,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第四,现阶段应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相结合,慢慢过渡到完全的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是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当前农民养老保险事业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地面对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篇5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09年9月1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就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和参保范围等15个方面提出了规划, 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的目标。河北省到2011年, 新农保试点县共达106个, 并将在2012年提前实现全覆盖。

自2009年以来, 河北省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试行的过程中,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多个试点县都实现了新农保的高覆盖。然而,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 河北省前后设立了三批试点县。在这些地区新农保的推行过程中, 到底推广的情况如何、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 以及农民有哪些期望, 则需要深入农村聆听农民的心声。

本研究在对河北省内各地市农村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对当前河北省新农保推广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在全省范围内尽快普及新农保、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达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提供参考。

二、河北省新农保推广的现状

(一) 研究方法和样本说明

本研究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河北省各县的农村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 结合定性分析, 从而总结河北省新农保推广的现状, 并找出现存的问题和农民的期望。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 样本覆盖了河北省11地市, 既包括试点县, 也包括非试点县。回收问卷286份, 问卷回收率达95.3%。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问卷有效率约92.7%。

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86人, 女性179人。受访者女性居多, 是由于很多男性村民在外务工等原因, 但这并不妨碍对本问题的分析, 因为一来本身新农保的参保主体女性占多数, 二来对农村女性的访谈也反映了其家庭包括男性村民的态度。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16-30岁的受访者占多数, 共161人, 31岁到45岁之间为45人, 45岁到60岁之间49人, 60岁以上10人。其中村干部21人, 占调查总数的约8%。

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分布如图1所示。

(二) 河北省新农保推广的现状分析

1. 新农保参保现状和需求情况

自2009年开始启动新农保试点以来, 目前基本实现了试点地区全覆盖的目标。截至2011年5月底, 河北省37个新农保国家级试点县共有845.6万人参保, 参保率达93.4%;2011年又新增69个试点县, 目前正在开展中, 为达到2012年新农保全省覆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次调查中, 有90人参加了新农保, 175人未参加新农保, 这基本符合2011年5-6月调查时河北省136个县 (含县级市、自治县) 中共55个县开展了新农保试点的情况。

目前尚未参加新农保的受访农村居民中, 有91人表示打算参加新农保, 占未参保受访者的52%, 有45人表示不想参加新农保, 约占未参保受访者的1/4, 其它受访者表示“看情况再说”。当被问到为何“不打算参加新农保”时, 相关受访者列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第一, 担心技术层面政策不稳定;第二, 经济拮据;第三, 担心缴纳的保险费被滥用;第四, 觉得领取的养老金较少没什么意义;第五, 参加了别的保险或享受其它保障;此外, 也有人表示缴费和领取养老金手续麻烦。由此可见, 新农保要想很好地推广和普及下去, 重点需要做的工作是对政策的进一步宣传以及规范化管理, 此外应加大政府对投保居民的财政补贴力度。

对于已选择或打算选择哪个档次的新农保, 选择100元/年、200元/年、300元/年、400元/年和500元/年的受访者分别为58人、49人、60人、35人和63人, 分布较为均匀。这也间接地反映了河北省当前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认知、需求和限制。选择前两个档次的农民主要是因为收入的限制, 也有少数是因为对新农保缺乏信心和认可。选择其他几档的村民反映出当前很多河北省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投保能力和意愿, 他们认为投保较高档次的新农保对于养老的作用和意义较大。

2. 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

在受访者中, 对新农保表示“知道”或是“较为了解”的居多, 占了受访总人数的约70%;此外, 表示对新农保“很清楚”的近20%, 还有少数人表示“没听说过新农保”。由此可见, 新农保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基本到位, 但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和一些文化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中, 还是存在盲区, 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普及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和信息。

对于新农保的意义, 仅有3人表示认为新农保“没什么意义”, 认为新农保意义“很大”和“较大”的共有128人, 占受访总人数的48.3%;另外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新农保的意义“一般”。究其原因, 很多居民认为新农保的养老金数额不能满足需求, 也与当前很多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依然存在有关, 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新农保的政策稳定性表示担忧。

对于现定的新农保缴费标准, 81人表示合适, 占总数的近1/3;99人认为入保费起步太高了, 经济负担大;42人表示最高档次标准太低了, 想多入一些;还有43人表示划分的档次太少了, 应多分一些档次。由此可见,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有限, 对于参保具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存在着收入较高认为现行新农保的档次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现象。

对于新农保的缴费时间, 166名受访者表示认同现在的按年缴费, 占受访者的大多数。此外还有近100名村民认为实行按季度缴费、按月缴费等形式更为合理。

3. 农民对新农保的意见和期望

当问到对新农保的主要意见时, 有40人回答“没什么意见, 很好”, 表示非常认可当前的新农保。其他受访农民对新农保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保险费管理和使用不够公开透明;二是养老金发放的数额对养老作用不大;三是认为新农保经办人员素质偏低;四是缴费和养老金领取手续太繁琐;五是政府和村集体给予的参保补助太少;六是缴费标准不合理;七是新农保对享受其它保险或保障政策的制度衔接不明确。

在新农保的经办管理方面, 农民希望政府今后加强的工作主要有:第一, 公开新农保保险费的去向和用途;第二, 加大对缴费困难群体的补助;第三, 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养老金领取的数额;第四, 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第五, 进一步简化缴费及养老金领取手续;第六, 尽快制定和完善新农保与其它保险和保障制度的衔接。

三、河北省新农保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宣传力度不够, 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存在盲区

从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仍有少数农民对新农保一无所知;很多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投保档次、养老金发放数额、缴费及养老金领取基本手续等一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参保的最基本知识层面。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广泛采取的信息传达方式通常局限在由工作人员到各村负责人再到村民的流程。而这些节点上人员的素质就大大制约了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 很多农民对新农保这种社会分担机制的性质以及具体政策的稳定性等都存在误会和疑惑, 这都表明当前河北省新农保的宣传工作尚未达到应有力度, 应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 才能做到知而不惑、知而不疑、知而不忧。

(二) 农民收入水平参差不齐, 养老保障支付能力整体不高

近年来, 河北省粮食产量增加,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 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 差距仍然较大, 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这些农民往往投保最低档次的新农保, 并希望在现行的投保标准下新农保能够为他们发放更多的养老金, 以提高其生活水平。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也有一部分农民逐渐富裕了起来, 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 现行的新农保收费档次依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差异化的支付能力和需求为河北省新农保政策的制定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三) 执法和管理不够规范, 保金的管理缺乏透明性和科学性

至今为止, 新农保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做支撑。法律的欠缺给新农保的实施带来了诸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方面具有盲目性等一系列问题。这就会导致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 加之对新农保的运行和基金管理不够规范, 不仅降低了新农保运行的效率, 同时也使得农村居民对于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 从而才会出现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存在质疑的现象。

在调查中, 很多农民表示不了解保金是如何保管和增值的, 认为保险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够公开和透明。此外, 很多农民反映新农保经办人员素质太低, 在信息的传达和讲解, 以及服务的质量和态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同时, 根据调查结果, 缴费和养老金的领取手续也需要简化。

(四) 参保补贴和养老金的发放力度仍有待提高

当前河北省各地区基本实行地方政府向投保农民补贴30元的政策, 该补贴力度与农民的期望仍有一定的落差。此外,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导致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大。在很多村集体中, 除去用于义务兵优抚、供养“五保”人员和维持自身运转以外, 几乎没有能力为农民参与新农保提供资金支持。由于缺乏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来源的资助, 导致除了政府的基本补贴外农民得不到任何的补贴, 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新农保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通过调查还可以发现, 农民对新农保养老金的发放数额的需求与当前的政策之间也未能吻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 现行的养老金发放金额已越发显得有限。许多农民认为当前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偏低, 不能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五) 新农保与其他保险和保障制度的衔接急需研究和出台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制度框架统一、具体实施政策又是各不相同的特点。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多种类型的保险如失地农民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等。此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 许多农民工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 这些都加大了新农保统一实施的难度。在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和体制的情况下, 这些相关的保险制度和政策之间进行相互配套衔接和接续转移的问题在所难免。

四、河北省进一步推广新农保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政策宣传, 向农民普及新农保相关法规和知识

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和报纸等各种媒介宣传新农保政策, 让农民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和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政部门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由其深入农村开展新农保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新农保的相关信息, 消除其对新农保的疑惑和认识误区。此外, 还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养老观, 在继续强调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的同时, 提出新型的家庭养老文化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习惯, 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加快新农保的普及和深入。

(二) 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贫富差距, 提高农民购买能力

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要想促进新农保的推广, 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应抓住当前中央政府提出“三化”同步的指导思想, 切实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支付能力。此外, 面对农村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 应在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农民的扶持之外, 一方面完善对农民的增收减负政策;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努力挖掘农业增收的潜力。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从而为推广和普及新农保以及城乡保障衔接奠定基础。

(三) 加强相关立法, 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应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建议国家拟定《社会保险法》, 详细规定新农保的相关制度和政策, 同时建立《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具体的新农保执行办法,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新农保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基金的保值增值和运营、养老金支付标准、监督部门及责任等各项相关内容, 为新农保的顺利推广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应进一步加强新农保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增强管理规范尤其是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透明性, 建立上级主管部门、同级相关部门以及群众几级监督制度, 加大对新农保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此外, 应注重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其服务意识, 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并自觉接受农民的监督, 促进新农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拓宽新农保基金筹资渠道

一方面应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建设的投入力度, 并鼓励有条件的县、乡对农民参保给予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 提高村集体和经济实体对农民参保的补贴能力, 并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其为农民参保进行投资, 如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加新农保缴费免税等政策来鼓励其为新农保筹集资金;此外还应建立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 加强金融工具创新, 拓宽基金的增值途径, 可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来运作, 并考虑将资金投入到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还应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如采取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募集资金,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增加新农保基金的来源和数量。

(五) 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和衔接

新农保只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部分, 它与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失地农民保障等各项相关制度共同组成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政策各司其职, 各部门分头管理, 从而导致管理不够统一且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新农保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制度衔接的问题日益凸显, 应加紧做好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工作, 做到新农保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有接口、好衔接、可转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改进养老险金的计算办法, 在核算上与其它制度接轨;二是加快社会保险省级统筹步伐, 解决影响社保关系转移和衔接的相关问题, 加快社保城乡统筹建设;三是进行全省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 为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转换和衔接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韩俊江, 韩烨.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09 (4) .

[2]杨洁, 战梦霞.经验学习?制度创新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进[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

[3]张彦青, 司选明.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几点建议[J].西安社会科学, 2009 (11) .

[4]汪燕.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

农村养老照护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6

一、农村养老照护现状

传统的家庭养老照顾模式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照顾模式,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 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也使传统的家庭养老照顾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相对于城镇,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 现在的农村老人从心理情感层面上仍愿意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这对居家养老的概念不熟悉, 传统养儿防老、守土恋家思想根深蒂固, 服务模式体系不健全, 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 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等因素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实施居家养老的照护模式, 还存在很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讨的问题。农村与城市的居家养老的不同在于因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的居家养老服务推广条件的差异。现今在农村地区, 依托家庭提供长期照护的现象普遍, 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的趋势明显, 慢性病、功能障碍老人不断增加, 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加。因此, 经过调查研究后,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应把居家养老照护模式作为主体, 不盲目发展农村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照护模式是在传统的养老照护的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我国正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但也有学者认为, 机构养老应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地位, 而不仅仅是“补充”。现今农村养老照护机构主要分为三种:营利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 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旨在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公办的养老照护机构主要为特定人群服务, 如低保户、五保户, 不仅具有养老功能还有社会收养责任;民办的养老照护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较缓慢, 其受到政策、经济效益以及发展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明显。而且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 自理能力较弱, 对家庭照料的依赖以及牢固的传统观念的老人对机构养老的意愿较弱。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 普遍有较强烈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慰藉服务方面的需求。但现今农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欠缺、投入不足, 设施落后, 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社会化程度低, 人员不足等现象。

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 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这种模式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发展建设思路不明确, 服务对象、功能定位及职责界定不明晰, 政策与实践不匹配等问题, 其中尤以专业服务人员不足, 素质不高问题最为突出, 所以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照护模式任重而道远。

二、养老护理员现状

养老护理员在我国属于新兴职业, 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年龄大, 女性较多, 专业性不强、工作时间较长、工资待遇低。2011 年国家印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 并且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年) 》中也提出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 力争5 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而今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有5 万左右, 数量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服务的质量。从护理服务内容上看,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人员主要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做不到心理和精神上的照护。这一系列原因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同时也制约了养老护理队伍的发展。严格养老护理员的准入和培训, 采取分级利用和培养的方式, 逐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护理队伍, 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综合素质, 使整个行业逐渐步入正轨。卫生资源配置欠妥, 难以实现养老和医疗护理服务的无缝对接, 给老年人增加及时获得医疗护理服务的难度。加强养老护理服务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进入养老护理机构, 发展志愿者队伍。

三、完善养老照护保障体系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建立保险制度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由于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欠佳, 长期照护的需求增加, 所以, 应该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服务需求角度出发去考虑完善养老照护政策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 但对于长期照护的老人来说, 还需建立明确的保障体系。国外发达国家养老照护保障体系也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日本的《护理保险法》、澳大利亚的《老年人保健法》和《家庭和社区保健法》、美国的《老年和残障医疗保险》和《私人长期照护保险》等。各个国家根据实际国情, 在社会保障框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照护保障体系。

四、小结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布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老年护理保险法, 结合个人、家庭成员、社会资源的力量来解决农村老人遇到的养老照护的危机, 规范老年照护服务。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教育, 严格职业资格准入标准, 为养老照护培养高层次实用、专业人才。

摘要:在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 通过文献回顾的研究方法, 从老年护理学角度对农村养老照护的现状进行描述,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与农村养老照护密切相关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和保障体系方面的问题, 从而展望其发展趋势。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篇7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养老

自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流动人口从1997年的389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亿人, 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 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如今, 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 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 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 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 将面临怎样的困难?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户均人数减少趋势明显, 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 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因此, 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探讨其养老的可行路径, 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生活艰难。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对农村而言, 养儿防老依然是比较传统的观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 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对“空巢”无子女老人讲, 由于他们能较顺利享受到社会福利, 也无养育下一代的劳苦, 后顾无忧;而有子女“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靠自己, 处于自养状态, 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 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 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相对无子女老人来讲, 他们经济保障不足, 生活更为困难。笔者曾对豫东部分农村做过调查, 发现大多“空巢老人”是自己养活自己, 活到老干到老, 一旦丧失劳动能力, 因无固定收入, 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生活较为艰难。

2. 社会地位下降。

当前, 农活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 而且收入少、不稳定, 这也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诱因之一。外出务工较农业劳作收入高而且稳定, 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 相对仍停留在自然经济思维下的农村老人而言, 其家庭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而熟悉耕作技术, 有丰富生产经验, 掌握传统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老人则由优势地位沦为弱势群体, 也缺少了家庭中的话语权。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 年轻一代行为上表现出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 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

3. 缺乏情感慰藉。

传统的父慈子孝文化还深深影响着农村老人。在养育子女、盖房娶媳、抱孙子, 掏干了自己的财力和精力后, 期盼能与儿女共享天伦的老人们, 但是外出务工的子女, 工作忙, 没时间交流;毗邻而居并未外出的子女, 由于“代沟”等问题, 疏而不亲。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冬天站墙根, 夏天找树荫”, 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极其贫乏。终日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 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 使许多老人产生孤独、空虚和自卑感。老人心理上存在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 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笔者调查的一位老人说“过去是吃饱等饿, 现在是吃饱等死”, 一种深深地落寞和伤感溢于言表。

4. 有病要撑着。

当前, 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 但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 “空巢老人”仍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 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农村剩下的是“386199”人员, 家庭安全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 要么有病撑着。外出就医, 因无人陪伴, 户里户外两牵挂。调查发现, “空巢老人”最怕的是生病卧床, 若卧床在家, 只能由老伴照顾, 毫无外援;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 则几乎无人照料, 更是艰难。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对策

1.进一步强化传统孝道教育宣传力度, 鼓励、奖励恪尽孝道的好儿媳、好女婿 (儿媳当家是农村的普遍现象) , 政府要鼓励, 社会要提倡, 引导子女“见贤思齐”。鉴于目前宣传尽孝、赡养、扶助老人的正面信息较少, 即便有, 也往往是常人所不及。改变宣传内容和形式是为当务之急。

2.注重家庭养老功能的挖掘。传统家庭养老是单一家庭为核心, 辅之以宗族亲友, 而此功能逐渐丧失的情形下, 农村养老服务业势必应当加快发展, 以弥补子女及宗族亲友力量之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业可以以行政村或农村社区为基础, 以邻里照料为纽带, 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 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设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 强化个体防范风险能力。集体经济在农村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 可建立以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为主体, 以社会募集、农村“空巢老人”入股资金及政府扶持资金为补充资金来源的“村集体”老年人基金。在农村集体经济较弱或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 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农村“空巢老人”土地部分转入基金责任田而获得入股资金为主体, 以政府投入、社会募集为补充的“责任田式”老年人基金。由村里威望较高或投资较多的老人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 共同支配资金的使用。以提高个人防范风险的能力。

4.借鉴护理保险制度, 找回“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大创举, 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反观日本护理保险制度, 特别是近年来因福利设施中的老年人因心情忧郁而死亡的比率高于居家养老的老人, 医疗机构偏重于居家看护, 它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 还起到强化家庭内部的情感维系作用, 可谓日本的“赤脚医生”。

5.注重补充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食粮。目前, 关注老人, 多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物质层面, 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保障, 要盘活农村闲置场所, 比如村文化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注重发挥老年人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 形成“政府引导、集体协作、老人参与”的活动机制。通过聘请人民调解员、夕阳红护村队、护林队、道路维修队等多种形式发挥老年人余热, 增强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缓解其精神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桂世勋.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保障60年回顾及探讨[J].人口研究, 2009 (5)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1我国农村现存的主要养老形式

1.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指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担负奉养老人的养老方式。这是中国乡村运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有关材料显示,在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应的局部城市占16.8%,镇占21.0%,县(乡村地域)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位置,而在乡村中则占有重要位置。另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1999年6月,乡村97.6%的老人依然为家庭所供养。然而目前,乡村老人中只有2.4%的“五保”老人能够取得家庭养老。

1.2 土地养老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一个重要保证。土地分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配,对土地的运用和收益是父母的专有权益。父母加入消费范畴后,并不意味着保持了对消费材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取得土地运用权,必须以奉养父母为前提。千百年来,这种让渡与受让的理论,要求年轻一代必须担任承担家庭养老的责任,这不但是一种品德约束,更是一种近乎于因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强迫性义务。直至今日,土地在维系乡村养老关系中依然发挥着一定作用,拥有土地的农民还可以依托土地的产出作物或有偿让渡给他人利用来取得一定的收益维持生活[2]。

1.3 储蓄养老

储蓄养老是老年人要依托本人年轻时的积蓄来维持现在生活的养老类型。这种养老形势在乡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老年人年轻时有所作为,年老时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没有负担,因而生活上不依赖子女,未向子女提出奉养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农民由于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丧失了信心,年轻时储蓄足够的资金以备老年之用[3]。

1.4 保险养老

早在中国政府最初开展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中国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就自发地摸索建立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对此也持有保留及默认的态度,但不给予任何形式的政策、法规及资金上的帮助和支持[4]。在缺乏明确制度规范保障下,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很难继续下去,并且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导致管理混乱,农民的养老金经常被挪用、贪污。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中下旬,开始了整顿农村养老领域的战役,使得盛行一时的试点探索很快的消失了。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在我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5],通过试点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以便农村居民老年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同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和举措,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践。

2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为“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了很大一部分老人,然而女儿可以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80%的老人在自己丧失劳动能力后完全依靠儿子养老,坚持与儿子同住,否则就是儿子儿媳不孝。但那些只有女儿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养老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直接导致了儿子生活负担的加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情况的现状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的推动导致我国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之前的正三角型向现在的倒三角型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步入“四二一”时代,即一对年轻夫妇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及一个孩子,家庭内部的养老负担分布不平均,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根据统计,当前我国90%的农村老人不能通过社会养老系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形式急需改变。受到我国经济水平的限制,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着养老服务不完善、基础养老金偏低、养老信息滞后等一列问题,这些都有待社会的关注及国家的扶持。

3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对策

养老问题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良心工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城市,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现阶段我国农业人口的养老问题严重,它既是国家也是家庭的共同责任,所以要完善并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体系,需要从家庭及国家两个方面共同推进。

3.1 加强社会宣传及舆论的导向及引导作用

3.1.1 加强对子女的引导

作为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及实施者,子女的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的实行程度。因而要大力宣传倡导“孝”文化,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的宣传重新塑造“孝”文化的主导地位,通过表彰、褒扬和谴责、批评的舆论监督,从各个方面引导子女,从根本上增强孝顺父母的本能意识,使“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准则。

3.1.2 加强对老年人的引导

适时的引导老人做好身体变化、心态变化及生活规律变化的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年人爱护、帮助子女,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力所能及的帮助子女料理一定的家务及看护下一代,共同建设和谐家庭。

3.1.3 加强老年人自我经济的保障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收入将逐步减少,而同时其消费支出(包括医疗、生活等支出)逐步增加,收入与支出的比例渐成反比,这将导致其资金链出现缺口,因此有必要及早地做好自我养老资金的储备,尽可能地做到自我经济独立。

3.1.4 加强法制的保障及对养老的监督

宪法明确规定赡养父母的责任及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3.2 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

我国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总支出处于偏低水平,财政预算应适当的向农村调整、倾斜;农村养老问题迫切地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各地的养老保险及医疗制度,有关部门应加强资金统筹和全面应用规划,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按照城乡协调的原则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资金补贴力度,建立健全的“五保”供养制度,使农村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现今我国农村养老在服务和养老需求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缺,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国的有关部门不断地在机制上促进和鼓励农村的老年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通过提供政策的支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资源进入养老行业,正确的引导养老产业、规范养老制度,可使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养老服务要从数量和质量上确保到位,使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赵宝华.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EB/OL].2011-10-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04/c_122118818.htm.

[2]张素琴.农民家庭式养老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论坛,2008(21):14-16.

[3]王洪春.中国个人储蓄养老制度上的认识误区与对策[J].湖湘论坛,2008(1):10-11.

[4]鲍震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5-7.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 篇9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1. 农村老龄化、家庭养老的方式变化加重了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据大幅比例。从年龄分层角度讲,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基数不断增大。从1990年到2000年,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从768万增加到了1199万, 增加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和总人口。预计到2020年, 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超过2700万。81%的高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理, 16.7%的人或多或少需要帮助, 5.1%完全依赖他人。并且伴随着城市化的步伐, 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 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 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老龄化趋势严重, “两头大, 中间小”的局面更加突出, 这便使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赡养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 父母养育子女, 子女赡养父母是义务、是责任, 这一传统代代相传。家庭养老方式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调查资料显示, 在我国生活上需要照料的老人95%以上靠家庭养老, 他们主要靠配偶和子女照料。而改革开放后, 经济快速发展, 生活方式、养老方式发生变化, 农村城市化向家庭养老提出挑战:第一, 独生子女构成的家庭结构成为我国农村的主要家庭模式, 其赡养压力增大。目前的青年一代担负着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第二, 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给家庭赡养带来了一定困难。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内地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向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 这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 难以尽到供养老人的义务。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全面。

据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其中农村老年人群的庞大队伍又占到75%, 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中, 能最终享用到社会保险金的人数只占投保总人数的0.5%左右, 实际投保人群中, 20~60岁的投保人数占理论上投保人数的比重甚小, 还不足1%, 所以, 未来一段时期内能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拿到社会保险金的人数并不多。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还不够完善, 其他的社会养老保险, 如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就少之又少了, 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另外, 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务工劳动力从不到20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14亿人, 所以外出务工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农村另一个养老瓶颈。而现在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中没有提农民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 比如, 外出务工农民区别于留守农村的农民等状况都没有得到明确说明, 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有享受到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惠, 又没有享受到农村养老保险的便捷, 也没有享受到法律对他们切身利益的保护。

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项高标准的工作, 在服务和管理水平方面要求也较高, 既有服务民众的难度, 又存在合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困难。同时对监管工作的要求也很严格, 按照保障制度的做法要求, 管理、缴费和监管三方要实现三权分离, 互相监督, 这样才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真正用在参保农民身上, 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 使保障基金能够快速合理地保值增值, 使基金能够畅通无阻地运营。但目前我国农村保障基金没有实现有效的管理, 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缺乏统一的管理。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途径

1. 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面对日趋庞大的老龄化队伍, 农村养老从社会保险出发, 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按照相关制度规定, 对一些日常生活消费不能自我满足的贫困老年人, 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将这一部分特殊群体纳入特殊照顾范畴, 让他们享受特殊的待遇, 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下享受到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当的待遇, 从而确保农村劳动力的正常运转;对有一些经济生活水平高的家庭, 应该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适时适度地调整农民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对于独生子女家庭, 应倡导他们及时参保, 以减轻家庭负担, 使他们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带来的效益。

2. 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

紧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 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给予农民更多的照顾, 改善农民的养老机制, 让他们了解到社会养老保险是对他们老年生活的重大保障,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能真正认识社会养老保险,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 尽可能地鼓励他们参加养老保险, 有效增加参保人数, 规范合理的缴费标准, 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 不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3. 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

上一篇:DEMATEL研究下一篇:城市规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