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发展

2024-07-31

城市规划发展(精选12篇)

城市规划发展 篇1

科学导则城市规划——彰显城市空间魅力

“从老城区到新城,宽阔道路两旁的建筑物都起来了,汽车穿行在林荫道上,城市空气也清新了,当地就业的工人也多了起来,五年没回家了,这次回来变化太大了!”从杭州回云梦的雷先生由衷的感叹。

回乡游子的感慨自不待言,城市居民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年前的云梦,跟现在没法比,外地乘客问去哪儿可以走一走,看一看,我根本答不上来,”出租车司机一脸的自豪,“现在,处处是景儿,我们开车在路上也觉着舒服。”

从某种角度说,现代经济就是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才能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汇聚,才能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的空间,能否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让她充满活力,规划应先行。

“根据自身的特点,以适度超前的眼光,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民生为先,注重城市的远景规划,完善规划体系,用科学去导则城市规划,凸显城市风格,使人领略云梦灿烂的文化,看到城市的无穷魅力,实现跨越发展之路,这是我们的目标。”云梦县规划局局长丁小炎如是说。

如何科学规划城市?

云梦规划人给出答案: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确立了“两心+两轴+六片”的发展战略。按照“建设东城区、开发西城区、改造老城区、拓展南北工业区”的总体构想,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

作为建设副中心城市——孝感三大组团之一的云梦,按照同城化的定位、一体化的理念,与孝感实施有效对接。在发展规划上,坚持依托武汉、对接孝感、融入市区、发展云梦的理念,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孝感建设同步。在建设城市干道基础上,进一步在空间、产业、城市体系、人口分布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同时以重大专项工程推动融入,实施了5万吨饮水工程、城际铁路延伸工程,汉孝城际铁路延伸到云梦的工程;实施了云孝大道建设工程,使云梦更快捷地到达孝感、到达武汉。

今天,云梦县的城市规划又有新的突破。在发展规划上,以更高的标准在新的起点上主动对接孝感,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发展、社会公共管理上推动融入,继续推进重大专项工作,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争取融入工作的主动权,凸现融入优势,彰显融入特色。

短短五年间,中心城区已发展至18余平方公里,人口达1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2%。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一条条承载着城市历史变迁的道路在拓展,在延伸,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出行环境的改善,更是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形象提升的象征与荣誉保证。

科学迈进特色城市——凸显民生为先为重

在大刀阔斧地打开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云梦更在积极寻求能彰显自身鲜明特点的城市风格。千城一面是中国许多城市的通病,云梦力图走出这个怪圈,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他们仔细考察了国内许多特色鲜明的城市,发现一个规律,城市特色的形成,不是按部就班地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形的,它们往往是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确立。很显然,身处副中心城市——孝感三大组团之一的云梦,也正迎来了塑造城市风格的宝贵的时间节点。

什么是云梦这座城市的特色?经过深入考察,云梦总结出三大特色:一是独特的自然风貌,拥有丰富水系,城市滨水特色明显;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云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千古绝句,描绘了古云梦泽的壮丽与神奇。云梦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县府驻地曾是楚国的别都、秦朝的禁苑、汉晋的郡治,城东现存有著名的楚王城遗址,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被列为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大考古重要发现之一;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发展,形成的新的特色。

将这三大元素有机融合,云梦的决策层完成了对云梦风格的定位——“水乡园林城”。

很显然,这是一个概念性的表述,如何能让其被切实感知?如何通过实际的城市建设打造出来?云梦依然是规划先行。

自此,云梦人文规划拉开序幕。《云梦楚王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应运而生,他们遵循《以现存楚王城遗址范围为核心,打造以“楚文化为主、云梦历史文化为辅”,集“遗址保护、旅游景区、城市公园”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楚文化体验休闲“4A”级旅游景区,建设“国内唯一、国际知名”的国际楚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同时建设孝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典故和孝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物质载体。修复黄香墓,建设黄香孝文化园,建设“吴禄祯纪念馆”。大力开发有“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快形成“孝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发展以“湿地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加快“三湖连河”工程建设,建成长20公里,河、渠、湖相通的环城生态水系。

有了科学而细致的规划支撑,塑造城市风貌,谋而后动的云梦,开始了新一轮的果敢行动。

如今,鸟瞰云梦这座古城,人们不难发现,这座古城已融入了众多的文化元素,民生为先的理念随处可见。“城市客厅”是云梦一张对外的名片。它的规划定位为城市“客厅”,为人们提供饮食、休闲、购物、娱乐场所,是打造传统楚韵与现代时尚融汇特色的启动项目之一。

楚王城商业广场给云梦人民营造一个中高档绿色生态家园。项目集居住、商务、休闲、会所、购物、娱乐、美食、酒店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家园。宜居“隆盛华府”、和谐“南洋新城”,营造了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

科学定位现代园区——打造区域增长极

一个风格鲜明的新云梦,已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云梦对城市风格的打造,改变的绝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风景线,它更深刻地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云梦采访,听说这样一件事,大展钢铁几次扩产,该公司卓总时常说:“在云梦发展,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便利的交通,更是发展的前景。”

如今,已按规划实施的云梦经济开发区,正逐步成为区域发展水平高、经济活跃、投资效益好的地区。

有资料显示:湖北优尼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一号切裂车间的建成、毕美林制药、海博汇重工、腾胜光电、康宝光缆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梅林正广和扩能、高金食品技改等项目的启动;深远大科技、银特科技、鸿翔伟业等企业落户园区……在云梦城北,一个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正在崛起。

为了拉大开发区建设骨架,拓展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确立了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30平方公里发展区的总体空间规划。

根据园区未来主导产业体系和一流科技园区的要求,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原则,在12平方公里范围内,确立“二带四园”的产业功能布局,“二带”即“回归创业聚集带”、“高科技产业聚集带”,“四园”即“盐化工业园”、“生物制药园”、“机电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四个特色园区。

“十一五”期间,该区共筹资6.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重点建设云孝大道二期工程、步云东路、龙岗东路等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三环八纵”路网体系。同时,统筹规划水、电、气等设施管网建设,按照企业落户到哪,水、电、气、通讯等配套服务到哪的原则,提供高效、便捷的上门服务。

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带的科学规划,使开发区产业布局更加明晰,功能更加完善。企业的分区化、专业化聚集也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企业之间也可以更加便利地开展科技资源共享、商业信息交流。如今,高科技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4家,发展到目前的8家,高新技术产值达34.07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72.28%。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开发区涌动,一幅新的多元经济格局正在这里逐步形成。

按照《云梦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云梦经济开发区将重点抓好盐及盐化工、塑料包装、机电建材、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将建成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30平方公里发展区;将累计引进企业60家,引进资金63亿元。届时,云梦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地区经济观念创新的前沿、体制改革的先导、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一次次规划,一盘盘布局,在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中升华,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云梦县城市规划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富有智慧的团队,才创造了今天的成绩。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云梦县规划局办公室写了这样两句话:

描绘古泽云梦打造楚韵新城关注云梦规划把握未来先机

该局局长丁小炎对记者说:这是云梦规划局的工作理念,并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全县人民发送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曾经辉煌的古城,在开放与发展的今天,一定会迎来新的繁荣,迈向美好的明天。

链接:

云梦县规划局成立于2007年5月,是云梦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现有干部职工62人。局机关设办公室、规划管理股、建设项目报建股、测绘管理股,下设两个二级单位:云梦县规划监察大队、云梦县城市规划设计院。

迈进“十二五”,古泽云梦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势推动下,云梦县规划局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全体职工奋力拼搏,一个生态型人文魅力新云梦已迅速展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外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2008年度专项工作评议满意单位、2008年度工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度承办提案先进单位,同时也被确定为孝感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云梦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统一管理、强力推进”的原则,加大投资,先后完成了一大批道路、电力、电缆、通讯光纤、上下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祥山博物馆、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法院审判大楼、博奥学校、供电指挥中心项目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市的人气、商气不断聚集。

随着东、西两个城区“新核心”的不断成型,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功能完善、企业云集的新县城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并绽放出“开放、高效、和谐”的迷人魅力。

记者观察:

正如激情四溢的春天,一股发展的力量渐次深入。记者在湖北云梦县采访,为云梦的发展无不赞叹,为城市透露出的底蕴和内涵所倾倒,为城市开放包容的现代化气质所折服。这一切,得益于云梦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得益于云梦科学规划的引领。

云梦这些年的变化用速度惊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具体到城市框架上的变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原先城市里统一结构,样子都差不多,灰蒙蒙没有任何亮色的老旧建筑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建筑,这些建筑均具有鲜明的特色,新建的居民楼也各有各的特点,新开辟的商业区也合理考虑了汽车社会来临带来的新变化,城市街道也进行了拓宽,沿街的建筑立面都进行了加工和修饰,看上去让人赏心悦目,城市功能的合理规划使得城市的生活秩序也比以前有了大的提升。经济园区内引进和本土的企业遍地开花,生根发芽,定会成为参天大树。经济的提升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变化,城市面貌的变化又带给人们积极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城市规划已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发展 篇2

[正文]: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反映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划。

历史背景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8世纪正值工业革命,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进而出现了圈地运动,同时也产生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

前人理论

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析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并加以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使其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新城的理念,它是指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为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聚集区是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城市的集中发展是一种城市现象,使其形成大城市、世界城市,城市带等。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发表《雅典宪章》,当时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它的思想基础为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 《马丘比丘宪章》

于1977年提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

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城市规划争论焦点

在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出现很多争论焦点,不同派别、专家持不同的观念和态度,主要有质疑的为以下几点:

1、遭到质疑的传统的城市发展规模控制理论

1960年代以后关于控制城市蔓延的思想和实践,包括1960-1970年代Oregon, Vermont等地区制定的限制城市扩展的政策,1980-1990年代Washington等地区执行的

2、

紧缩城市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使得城市的建筑和人口达到一个合理的密度。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保持紧缩的城市形态有助于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依赖,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污染,同时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生动的社会生活。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紧缩城市会导致本来就已经拥挤的城市环境更加恶化,这种用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代价换取的对总体环境的好处微不足道。

3、

筑师和规划师,思想是对汽车时代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原则、城市郊区蔓延所带来的传统邻里空间环境的丧失、城市社区生动生活场景的消逝所做出的回应。支持这一思想的建筑师发起了

城市规划现状

处于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使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为:

1、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资源包括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进行跨国的流动。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

2、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而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从而影响到城市规划的发展。

3、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92年联合国

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使城市规划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发展前景

一、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20世纪70年代,保护环境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称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而在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又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到了90年代,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

二、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是对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讨论,目前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跨国合作更是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国际大都市将会增加,并且形成全球城。

三、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个人见解

城市规划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应有多专业方面的人士共同参与规划,不能只是城市规划专业!也要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天文学、环境学等专业!多学科参与城市规划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它们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

发展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领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使城市规划在资料信息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更加便捷、准确,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中国,要多借鉴中国古时候的规划思想,讲究城市规划与天、地、人的相结合,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社会、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在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也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中国城市目前是

城市规划任务艰巨而纷繁,城市一直在不停的发展,城市问题也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相继产生,但规划师们必将运用更加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规划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起,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物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当代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理论研究热点和争论,卜雪D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篇3

建立城市规划学科的意义

城市规划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城市建设要给后人留下赞叹,不要留下遗憾”。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可以把城市比作人的大脑,而我们所进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就是为这个大脑里活跃的组织细胞和经络、脉络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反之,如果我们的规划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建设和开发进入一个混乱的状态,有时还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整体失误,导致城市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所以说,城市规划工作事关重大,城市规划关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可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为城市提供基本依据,可以帮助城市发挥出整体功能,保障城市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直接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关乎国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能否协调发展。我们发现无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看,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可以直接让城市在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受到普遍的赞誉,因为有了城市规划学科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做引领,避免了城市建设开发布局混乱、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功能整体发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该学科为城市健康、有序、蓬勃发展也会做出十分卓越的贡献。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说到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毋庸置疑的是,该学科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论证其发展方向。

1.更加地位突出的独立性

我们从目前《城市规划学》来看,它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学系,城市规划仅仅作为建筑工程学领域的一系列学科中的一门而存在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位更高、作用更突出而已。正因为城市规划包含在建筑工程领域范畴之内,有时会影响其自身学术的延伸,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现代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因为规划不到位而出现的失误和损失也越来越多,使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决策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一点:把城市规划包裹在其他领域中,会直接影响到时代的发展。故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更加地位突出的独立性,让城市规划变成一个独立的、新兴的学问体系,其地位也必将会更加独立而且突出。

2.更加系统严密的规范性

城市规划学科就目前作为单一的学科而言,在规划知识方面只是笼统的、泛泛的,尤其是在知识的严密性和拓展性上还远远不够,也远远无法满足时下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一个是说学科范畴的限制,再一个就是没有引起相关学术领域的高度重视。退一步而言,即便不成立城市规划单独的学系,那么就现在的城市规划知识范畴而言也是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故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学科,知识领域必将加细、拓宽,必将建立起更加系统严密的、规范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3.更加与时俱进的科技性

城市规划学科应该说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学科,该学科里包含着制图、测量、勘测布局等多门类的科学技术手段,知识性强、科技含量也很高,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科学技术门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技含量、原有的科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需要,随着不断更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随着航拍等高科技测量勘测手段的融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科目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故此,笔者断言,在城市规划科目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必将又一次大的知识更新,也必将又一次较大的技术革命,一个总的要求就是:需要融入更加与时俱进的科技含量、科技手段。

4.更加干系发展的指导性

在我们改革发展时期,原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大多都是求新、求变、求高标准、求时代气息,在这个四求之中往往不顾民众的感受、不顾城市的感受、不顾自然环境的感受,出现了很多盲目乱建的现象。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更加讲求从实际出发、尽可能保留城市的原貌尤其是古建筑的保留、注意环境的保护和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等等,在国家一再强调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也要坚持“绿色环保、和谐为民、健康持续”的原则。科学的城市规划干系国家发展和城市发展,只有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及城市规划工作领域,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工作建议

知识是服务于发展的,学科是指导建设的,所以我们重要的、也是最终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把城市规划工作抓好,笔者提出以下四点不成熟的工作建议,供大家参考。

1.要从建筑学科体系中剥离出来

我们已经知道了城市规划科目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让城市规划学科真正地发展起来,并且能有效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就要把该科目从建筑工程领域剥离出来,给它一个独立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要努力建立起城市规划学系,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在高起点上投入到城市规划专研领域中来。

2.要鼓励更多的院校建立规划学系

如果城市规划学系经审批成立后,那么我们还要鼓励更多的大学院校成立城市规划系,或者城市乡镇规划系,乡镇本来是包含在城市的领域之内,但是我们如果在学系的名称上再延伸一下,那么会显得更直观,更利于众多的学子和家长们去直观选择。当然也要有计划的建立学系,四个字叫“宁缺毋滥”,这就需要国家教育部来科学布局,保证在适量的情况下,繁荣城市规划学系。

3.要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城市规划

如果国家教育部委在建立学系方面做出了决策,那么现在我们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即国家级层面。笔者建议建设部委、教育部委等部委会同国务院共同把城市规划工作纳上国家级层面去研究,让全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开发建设的决策者们高度清醒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不科学的规划、错误的规划,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弄得一团糟,而且我们国家无论从财力上、从民力上、还是自然环境上都已经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是到了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的时候了。

4.要健全和壮大城市规划机构

当城市规划学科在知识层面取得成功后,那么就需要广大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们把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知识融入到现实的城市建设中去,达到既有规划者又有执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高度统一的执行体系。就目前而言,城市规划部门处于半独立、半融合的状态,既隶属于同级住建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党委管理,又实现了办公及办公业务、经费的独立化,但是工作人员偏少、高素质技术人员短缺已经是目前规划管理部门的现状,所以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那么就要把我们的城市规划机构健全壮大起来,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势在必行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个是让规划部门及早地独立起来,在自身的规划业务上有更多的独立性、更多的话语权,便于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另一个是健全规划部门的功能,让规划审批这一块业务彻底不受住建部门的干扰,免得出现似是而非的“规划”;再一个就是把人员配齐,把工作人员配齐、技术人員配齐,尤其是要多选派一些高科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中去。

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要从国家重视的层面抓起,才能达到全民、全社会重视的程度,要想抓城市规划学科必须从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科科技层面、增加规划工作岗位、建立城市规划学系等多方面入手,届时城市规划学科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更多、更科学的贡献。

(第一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规划局 第二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规划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 “反规划”的思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 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 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 1000年不能动, 1万年也不能动的。“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 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 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 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 因为, 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 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 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 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 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 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 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 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 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 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 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 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 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 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 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可以说是苟日新, 日日新。但是,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 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 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 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 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 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 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 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入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3 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 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 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 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 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 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2.4 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 根据我国实际, 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1) 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 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 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 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 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 (2) 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 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 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 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 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 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 (3) 在郊区发展中, 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 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 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 (4) 在市政详规层次上, 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 实例分析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1) 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 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 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 设置纾缓区, 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 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 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 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 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按照大纲的建议, 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 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 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 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 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 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 结论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 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住房发展专项规划 篇5

为促进焦作市中心城区住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省市要求,市房产管理中心于2016年底启动了《焦作市城市“十三五”住房发展规划(2016-2020)》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现将规划成果予以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电话:0391-292567邮箱:jzfgjzzk@163.com

联系人:常海燕

焦作市城市“十三五”住房发展规划(2016-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

第三章 城区住房建设现状评析

第四章 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第五章 住房空间布局指引及建设用地供应来源 第六章 实施计划 第七章 政策保障措施 第八章 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商品住房供给结构和区域布局,力求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编制住房发展规划的函》(豫建〔2016〕161号)、《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落实建房〔2017〕80号文件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7〕15号)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适应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突出促销费、扩投资、稳增长、惠民生指导方针,以打造“新型工业城、区域中心城、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和太极文化城”为宗旨,建设“四个焦作”为目标,以不断实现广大居民住有所居和房地产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住宅和房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水平提升为主线,以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作为我市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为突破点,以全面深化住宅和房地产业体制改革和配套改革为动力,以完善住宅和房地产业体制和体系为着力点,推进我市住宅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第三条 规划原则

(一)因城施策、分类调控;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三)以人为本、创新方式;

(四)结合需求、分类定位;

(五)合理引导、统筹兼顾;

(六)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第四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7);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5、《关于<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建房改研〔2012〕1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国土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优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37号);

8、《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并轨后公共租赁住房有关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保〔2014〕91号);

9、《关于调整2016年公共租赁住房筹集计划的通知》(建办保函〔2016〕128号);

10、《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豫政〔2014〕17号);

1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6〕4号);

1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品房去库存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豫政办〔2016〕174号);

1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5〕125号);

1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的若干意见》(豫政办〔2015〕138号);

1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购房扩大住房消费的意见》(豫政办〔2015〕139号);

16、《河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关于调整公共租赁住房有关政策的通知》(豫保安居办〔2015〕9号);

17、《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62号);

19、《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0、《焦作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1、《焦作市城市“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

22、《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23、《焦作市总体城市设计》;

24、《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焦政〔2015〕3号);

25、《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焦政〔2016〕11号);

26、《焦作市房产管理局关于调整市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租金补贴标准的通知》(焦房文〔2013〕117号);

27、《关于印发<焦作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焦安居〔2015〕1号);

28、《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焦作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焦政办〔2016〕120号);

29、《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焦作市区棚户区(城中村)三年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焦政办〔2016〕121号);

30、《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焦作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 》(焦政办〔2016〕122号);

31、国家、省、市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五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与《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空间范围一致,包括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40平方公里。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与《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期限相一致,为2016-2020年。

第七条 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统筹下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八条 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说明书。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规划说明书为规划条款的解释和说明。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

第九条 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要求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调控;

(二)注重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住房制度;

(四)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实现内涵式发展。

第十条 《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相关要求

城市规模:至2020年,城区规划人口14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规划居住用地44.7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31.98%,人均居住用地31.98平方米。

关于住房建设的引导要求:重点改造焦北商住组团,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开发建设焦南行政组团、焦新科技组团和焦东、焦西综合组团部分空白区域;加快新区建设,旧城同步建设;修复生态脆弱区,加强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章 城区住房建设现状评析

第十一条 现状城市规模及城镇住房规模

焦作市中心城区包括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区总面积578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南到大沙河、北到影视大道、西到西部产业集聚区西边界、东到东部产业集聚区东边界。城区城镇住房总建筑面积2670.06万㎡。

第十二条 居住人口现状

城区常住人口情况:2015年底,城区常住人口为102.39万人;户籍人口98.56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68.89万人,户籍乡村人口30.47万人。

城区居民低保情况:截至2015年底,城区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城区低保对象7874户、12932人,约占城区常住人口的1.3%。

第十三条 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1.9亿元,是2010年的1.6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42813元,年均增长7.8%;城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92.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81元,年均增长9.5%;城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8.3亿元,传统工业正在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42.8%提高到2015年的53.5%;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75.4%。

第十四条 居住用地现状

2015年底,城区现状居住用地面积为387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3%,人均居住用地37.8㎡/人。

第十五条 “十二五”住房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

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要达到20%左右。

(二)“十二五”住房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规划总量目标完成情况:2011-2015年,各类住房供应总量约878.92万㎡,完成规划总目标的106.03%。

其中商品住房规划目标完成情况:2011-2015年,新建商品住房面积595.49万㎡(含南水北调城区段主河道及绿化带拆迁安置配建商品住房约93万㎡),完成规划目标的121.03%。

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规划目标完成情况:2011-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累计新开工约283.43万㎡,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规划目标的84.12%。截至2015年底前保障性住房已保障户数15212户,约6.08万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累计安置28781户,约11.51万人(含采煤沉陷区治理安置住房6418套)。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17.2%。

用地供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2011-2015年,城区住房实际供应用地总量为378.3公顷,完成用地规划指标的90.1%。其中:商品住房供应用地313.7公顷,完成商品住房供应用地规划目标的123.4%;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应用地总量为64.6公顷,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应用地目标的39%。

(三)“十二五”住房建设实施情况

有效衔接相关规划计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存量用地供应比例,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四)住房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城中村等老旧住房规模较大,制约城市发展进程;刚性需求后劲不足,影响商品住房市场供应;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优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第四章 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第十六条 规划总体目标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促进自住性需求,拉动改善型需求,引导投资性需求,着力推动住房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房地产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交易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住房困难人口问题;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改善城区居住环境。2016-2020年,实现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1314.85万㎡,至规划期末,城区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十七条 住房供应体系

城区住房供应体系由商品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构成。其中商品住房又分为高档商品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又分为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住房。

第十八条 住房供应结构

规划期内各类住房供应结构为:商品住房约占74%,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约占26%。

规划期内新建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为:普通商品住房约占95%,高档商品住房约占5%。

2016-2020年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新建安置住房28229套,实物安置占25%,货币化安置占75%。

第十九条 住房建设总量及分类目标

(一)住房建设总量目标:2016-2020年,应建成各类住房1314.85万㎡。

(二)商品住房:2016-2020年,应建成商品住房976.65万㎡,包括:商品住房主动需求428.21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被动商品住房需求548.44万㎡。

(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2016-2020年,应建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338.2万㎡。

(四)公共租赁住房:2016-2020年,公共租赁住房新增需求约7000户,2.8万人,主要通过存量公租房和发放租金补贴(在市场上租赁住房)进行保障。

第二十条 用地供应规划指标

2016-2020年,城区住房用地供应量应达到595.15公顷。其中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应达到465.07公顷,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量应达到130.08公顷。

第二十一条 “十三五”住房发展主要任务

(一)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住房供需平衡

按照以市场调节为主体,政府监管为辅助的住房建设发展思路,有步骤地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合理引导消费,积极盘活存量住房,使商品住房库存位于合理区间,保证住房供需结构总体平衡,房价走势平稳。加快建立完善适合中等收入家庭的普通住房和适合高收入家庭的高档住房市场供应体系以及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城区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二)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

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征迁安置步伐,切实保障征迁户的住房需求;二是将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从户籍人口住房困难家庭扩大至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口,多渠道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口住房困难问题。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实物+货币”相结合的保障方式,逐步过渡到货币化补贴为主的保障方式,积极引导和适当奖励棚户区(城中村)居民用货币补偿款自主购买商品住房。

(三)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品质

优先改造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棚户区(城中村),由政府主导,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市场化运作,推行货币化安置方式,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合理规划腾出土地,坚持连片规划、整体改造的原则,以项目建设推动城市配套完善,有效提升居住环境和城市品质。到2020年,列入计划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

(四)优化住房空间布局,促进住房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加强住房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年改造提升行动方案、棚户区(城中村)三年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住房建设应结合城市的发展的方向、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引领、各分区的功能、不同人群特点等合理布局,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加快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实现住房建设的空间优化布局。

(五)创新住房发展思路,提升整体居住品质

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关注和加强老年人住房研究,探索和完善老年人安居在住房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紧密结合焦作转型发展目标,加强绿色建筑和全装修住宅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在新建住宅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全装修住宅,积极探索住宅产业化工作。

(六)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在住房租赁企业注册登记、租赁房源装修装饰、消费审批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采用多种方式增加租赁住房用地有效供应。推行《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规范租赁市场行为。加快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市场。积极申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鼓励个人依法出租自由住房,盘活存量住房资源。

第五章 住房空间布局指引及建设用地供应来源

第二十二条 住房建设总体空间布局指引

布局方向:城区住房建设布局方向与《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确定的“内优西展,主体南进”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一致。

组团发展空间布局指引:焦北商住组团存在大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总体以内部挖潜为主;利用焦南行政组团靠近市行政中心的优势,重点改造南水北调绿化带内的城中村,由于该区域居住用地供应紧张,安置用地应尽量在组团周边进行布置,沿南水北调及太极体育中心布置中高档商品住宅,新河商务区周边应以商务住宅为主,满足商务区内部需求;焦新科技组团对居住区进行整体规划,沿沁泉湖、碧莲湖布置高档住宅;体现产城融合理念,在工业用地内部布置普通商品房,城中村改造应按城市用地性质就地就近安置;焦西(中站)综合组团突出矿区历史文化,建设大面积矿区复垦生态绿地公园,建成焦作第二个“绿心”;焦东(马村)综合组团未来发展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物流服务中心的功能,沿线应布置普通商品房,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安置用地应就地就近安置,马村南片区可提供大量的新增居住用地。

重点区域空间布局指引:焦新科技组团和焦东(马村)综合组团由于存在较多的可新增建设用地,是焦作市未来住房建设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发展对焦作建设宜居城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和新河商务区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将会带动沿线土地的开发,提升土地的价值,因此住房建设可重点发展这些区域。

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区域:沿河、渠、湖两侧区域;城市断头路和城建道路两侧区域;群众要求改造强烈的区域。

第二十三条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下表配建指标,应以下表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

注:▲为应配建的项目;△为宜设置的项目

第二十四条 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指导思想

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优先保证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用地供应;控制小规模的零散居住用地开发,鼓励大规模居住项目,项目安排优先选择配套设施及环境优良区域;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同时保证住宅用地供应平稳有序;住房建设用地布局着重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重大基础市政设施相结合建设居住区。

第二十五条 住房建设土地来源

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土地:首要改造的是沿河、渠、湖两侧区域,城市断头路和城建道路两侧区域,以及老城区居住环境差、居民改造愿望迫切的棚户简屋区域和城中村。根据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实际,到规划期末陆续完成拆迁及改造。其余的城中村根据城市发展,建成区的扩大,适当提出改造要求。

单位企业外迁腾出土地: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市区主要建成区内的工业要逐步搬迁至城市外围的产业集聚区,腾出的土地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土地性质变更为居住用地,用于住房建设。

出让未开发存量土地、闲置土地: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打击囤积居奇,“炒买炒卖”土地现象,这对平抑房价、营造正常房地产市场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零星土地:零星土地指城区中地块规模低于2000㎡的非连片土地。对于零星土地开发项目不单独进行,而是要进行规模化集中开发,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增量土地:城区目前在马村区南部,中站区东部,示范区东部及南部存在较多的未利用土地,这些区域将为城区未来的住房建设提供充足的增量用地。

第六章 实施计划

第二十六条 各层次住房建设指标汇总

规划期间各层次住房建设量

规划期间各层次住房土地供应

第二十七条 住房建设时序指引及实施计划

(一)建设时序指引

2016-2018年,住房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南水北调绿化带、拟打通道路和群众反映强烈涉及棚户区(城中村)的拆迁安置,部分企业外迁后腾出的土地。同时进行的还有示范区出让未开发的住房建设项目。

2019-2020年,住房建设的内容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城区重点区域剩余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剩余企业外迁后腾出的土地和少量的非重点旧村改造,同时进行的还有马村南片区未利用土地、新河商务区周边供应的住房建设项目。

(二)住房建设实施计划 1、2016年

项目建设: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新建总建筑面积为63.27万㎡,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29.6公顷。

商品住房:2016年商品住房新建总建筑面积57.54万㎡(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57.54万㎡);2016年用于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27.4公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27.4公顷)。

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 2016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新建总套数521套,总建筑面积5.73万㎡;2016年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2.2公顷。2、2017年

项目建设: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总建筑面积为317.4万㎡,住房建设需求用地总量为142.64公顷。

商品住房: 2017年商品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24.6万㎡(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筑面积12.8万㎡,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211.8万㎡);2017年用于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106.95公顷(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6.09公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100.86公顷)。

保障安居工程住房:2017年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套数7981套,总建筑面积92.8万㎡;2017年用于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35.69公顷。3、2018年

项目建设:商品住房和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为314.31万㎡,住房建设需求用地总量为143.32公顷。

商品住房: 2018年商品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44.9万㎡(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筑面积15.2万㎡,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229.7万㎡);2018年用于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116.62公顷(高档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7.24公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109.38公顷)。

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018年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套数5786套,总建筑面积69.41万㎡;2018年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26.7公顷。4、2019年

项目建设:商品住房和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为322.48万㎡,住房建设需求用地总量为145.72公顷。

商品住房: 2019年商品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36.68万㎡(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筑面积11.59万㎡,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225.09万㎡);2019年用于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112.71公顷。(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5.52公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107.19公顷)。

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019年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套数7023套,总建筑面积85.8万㎡;2019年用于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33.01公顷。5、2020年

项目建设: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97.39万㎡,住房建设需求用地总量为133.87公顷。

商品住房:2020年商品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12.93万㎡(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91㎡,普通商品住房建筑面积203.02万㎡);2020年用于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101.39公顷(其中高档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4.72公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为96.67公顷)。

保障安居工程住房:2020年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总套数6920套,总建筑面积84.46万㎡;2020年用于保障安居工程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为32.48公顷。

(三)附表

第七章 政策保障措施

第二十八条 促进城区人口规模可持续发展,扩大住房消费

一要加大新型工业城的建设力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承接产业人口转移;二要紧密结合知名旅游城、太极文化城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外来人口;三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的优势,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城区居住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承接周边乡镇农村人口转移,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增强人口集聚力,推动人口城镇化。另外,城区应大力支持单独两孩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再生育,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而继续共享人口红利。

第二十九条 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

加大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征迁安置力度,应按照计划,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安置住房建设任务,保证征迁户顺利入住。公共租赁住房应实施“实物+货币”的保障方式,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化补贴为主。切实做好政府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落实工作,稳步加大财政预算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

第三十条 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房地产开发模式由快速开发、快速回笼资金向持有物业、获取长期稳定资金回报的模式转变。严格市场准入清出制度,逐步淘汰规模小、质量信誉差的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树立品牌和企业形象。吸引规模大、信誉好、实力强、规范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焦作投资开发,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主体和产品多元化,拉动房地产投资和消费。

第三十一条 加强住房租赁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构建一手房、二手房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的联动体系,加快房屋产权登记,盘活存量住房房源,多渠道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现有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中,完善或增设房屋租赁信息服务平台和专门服务窗口。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住房租赁市场,通过成立经营住房租赁的专门机构,开展住宅租赁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推进住房租赁规范化管理,创新住房租赁管理模式,构建网络化管理体系。

第三十二条 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提升住房质量和建设效率

研究建立有利于促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加强老旧居住区的整治和管理,延长住房使用寿命,提高住房使用效能,节约资源;推动住宅的标准化设计、通用化部品配置与工厂化生产安装等产业化技术应用;推进适应本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低碳住宅建设模式,普及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引导开发企业开发全装修成品住宅,逐年提高商品住宅全装修比例,力争到规划期末新开工商品住宅全装修比例达到80%。

第三十三条 促进跨界地产发展,推进养老事业

规划期内应契合老龄化趋势,适当鼓励发展养老地产。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居住小区公建配套规划,并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统筹考虑建设适老性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遵循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既有住区设施和环境的适老化改造,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方便老年人生活和出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专业化养老机构合作,发展专业化的养老公寓,为老年人创造更为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十四条 加速土地供应模式转型,完成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变

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紧缺性,加快转变土地供应增长方式,拓宽土地供应增长渠道,完成土地供应模式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变;大力推进城旧城改造,处置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零星插建式改造,低于2000㎡的地块应与周边其他地块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的规模效应,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新增商品住房用地主要用于建设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用于建设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建设。

第三十五条 分类调控,执行差别化的住房消费信贷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要求,完善购房政策,执行差别化住房消费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发放条件。加强银企合作,建立房地产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市场预警监测,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针对中低收入家庭首套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适度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

第三十六条 健全管理机制,推动物业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完善物业行业监管机制,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和谐物业行业;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市区物业管理面积达到2300万平方米,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规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实现市城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管理、使用的规范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全市物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全面规范物业项目的承接查验行为;加强承接查验备案的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物业管理中的隐患,减少辖区矛盾纠纷的产生;引导行业自律,规范服务行为;组织好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技能比武,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十七条 加强居住区规划配套建设,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积极发展开放式街区,优化路网结构,逐步实现居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合理确定住区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增加绿地和公共开发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严格执行配套指标,将中小学、幼儿园纳入整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逐步提高新建小区停车位指标,多渠道增加既有居住小区停车位数量。继承和发扬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文化,优化住宅和景观环境设计,提升居住品质,创造宜居、和谐的居住社区。

第八章 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十八条 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适时评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根据住房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及时调整,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和联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十九条 发挥实施计划的调控作用

规划期内,各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计划中,土地供应、住房建设量等事项应遵循本规划,并结合实际落实情况合理调整。

第四十条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及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评价工作,对每年政府引导下的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计划实施绩效分析和评价;加强对已出让住房开发用地的批后监控和管理;利用经济、行政手段,提高闲置和囤积土地的成本,坚决打击闲置和囤积土地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制度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有效整合市场信息,形成全面反映市场运行状况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制度。

第四十二条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促进住房市场保障体系的完善。实现住房保障对象的有效甄别,使需要保障的人群得到充分的保障。创新和丰富融资渠道,开辟新的融资方式,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资金和房源充足。

第四十三条 落实规划实施的责任

将住房建设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市属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强化政策落实,保障规划实施效果。

第四十四条 加强规划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计划项目电子数据库,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同时通过对数据库的动态更新来及时掌握住房建设计划实施的进展。

第四十五条 完善规划公共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篇6

城市水利指为解决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以及处理城市的废水等所进行的水利工作。城市水利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城市交通、能源一样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水利完善与否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利工程问题更多更复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水利建设速度相对滞后,因此引发的问题日趋严峻,如人类过分改造自然后,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等。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城市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水利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城市水利工作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真正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相匹配。

一、城市水利的功能

1、防洪排涝

城市水利要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使城市减少或免除洪水威胁,使城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获得安全保障,像北京的永定河大堤,郑州的黄河大堤,广州的北江大堤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与排洪河道都是属于这一功能。

2、供水功能

城市水利要保证城市各方面的用水需求,包括工业用水、近郊农业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城市环境用水、商业和公共事业用水,为了满足城市多方面用水需求,城市水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就日益显得重要。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甚至需要修建远距离调水工程,如供天津用水的引滦济津工程;山东省的引黄济青工程;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上述这些工程都是为了实现供水功能。

3、交通功能

城市水利应当使有水运条件的城市恢复和发展当地的水运资源优势。这对于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运河两岸的城市、大型灌渠、跨流域调水的干渠所途径的城市也应因势利导,充分开发其水运功能,在规划布局上体现一水多用的特点。水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货运量大、综合效益多等诸多优越性,象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虽然空中和陆地运输工具已十分发达,但水运依然很兴旺,因水运自身独有的特点带来的优势使其不会被航空、铁路、公路的发展而淘汰。

4、美化环境

环境改造是城市水利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日益显得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城市,都会有一些优美的水体作为依托,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良好水资源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高质量环境的美丽城市。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会依托良好的水环境资源,或者是辅以人工措施兴建一些湖泊、池塘,开挖一些河道沟渠。城市水利的环境美化功能还包括如何依照当地水体特点来布置街道与城区建筑,特别是沿河两岸的建筑,合理利用河岸工程,规划安全舒适的河岸街道,有效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河岸土地资源,使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

5、综合管理

城市水利不仅是一个“硬”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软”概念。它的功能不仅指各种工程,还包括城市的水规划和水管理问题,城市水利的“软”功能应当说是要控制、协调、促进它的各项“硬”功能。

二、城市水利面临问题

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城市规模、结构、功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等等,决定了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的明显差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保护治理与水灾害防御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多数城市由于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水利基础研究不够,投入不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过分追求局部与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等还在使矛盾不断激化。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尚不具备短期内以高投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水危机的实力。因此,城市水利的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抓好几个“形象工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对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也是致灾因子的水来说,必须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将发展与治理密切结合起来,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尽力遏制城市发展引起水灾害与水污染风险加重的趋势。

三、未来城市水利发展

城市水利的发展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从防洪、供水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工作重点的转变。每一个阶段都标志着水利工作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人类对于水利发展需求的提高。未来城市水利工作的侧重点宜包含如下内容:

1、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总方针下,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经营策略、融资渠道、运作模式等。

2、建设高水平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要求他们是具有崭新的工作思路、掌握多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在保证城市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工作重点向“重返自然”的生态景观方向过渡。未来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周围环境质量的改善,故水利工作将以建立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环境优良、景观亮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作为工作的目标,从而与城市各个部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林业、建筑、交通、园林、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4、力争在满足人类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将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类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地探索水系运动的规律,在为河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利用。

5、雨水利用、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利用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城市水资源的补充。

6、 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将为城市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7、水利经济的内涵将更为广泛,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等。

8、水文化将成为城市水利的深刻内涵。没有文化的河流是缺乏深度和内涵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空洞的,是不能长久的。因此,水文化底蕴的挖掘将成为未来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环境导向性,社会导向性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其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 占据了整个社会的重要分额。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 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即承担经济发展重任, 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人口急剧膨胀, 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 导致区域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恶化, 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比较重视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 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 因此,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表现为城市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在环境与资源的承受力之内, 保护和维护自然与生命支持系统。

2.经济可持续增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经济可持续性应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采用清洁生产, 文明消费, 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而且还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背景, 离不开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和产业配置分工协调和城市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

3.社会可持续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是城市的主体, 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是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括关注城市人们的基本权利, 人居住环境的改善, 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社会心理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 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还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 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的建立和实施,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

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 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 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导向性。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 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按照规划的这种本质特征, 规划制定过程中, 预测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被确定, 它就会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的确定是城市规划最高最综合层次的规划;它应是在研究城市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力基础上, 综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 (包括当代与后代) 而确定的。城市的长远目标确定后, 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其做指导, 突出近期规划的实效性。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市向未来目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近期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公众利益的矛盾焦点上, 完成规划各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定位和发展预测;对近期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交通总量、职能分布等提出科学的预测方案, 并在地域空间上加以反映。同时应不断调整近期规划、建立反馈调查修改机制, 使其更好地趋向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 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3.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 研究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 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 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 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 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通过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结合, 使将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从而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实证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1.城市发展现状

(1) 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缓慢。众多大型制造业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进程, 造成整个齐齐哈尔地区国民收入较全国水平下降, 失业率增多。一度影响社会治安, 大船难调头的状况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2) 城市发展潜力非常大。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历史基础、城市城市资源状况密切相关。齐齐哈尔发展潜力一直较大说明齐齐哈尔自身发展条件不错, 农业资源丰富, 有区位优势, 历史基础好,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城市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996年以后持续发展速度降低, 这与近两三年来企业效益下滑, 下岗职工增多有关。发展效率与工业效率密切相关。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 产业结构的调整, 齐齐哈尔的整体经济效益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而当前经济效益的高低又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要使齐齐哈尔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尽快提高经济效益。

3.齐齐哈尔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重组国有企业。例如齐齐哈尔富区北满特钢是中国最早的国有钢铁企业, 因经营不善停业, 由黑龙江省政府接手。辽宁特钢由大连钢厂与抚顺特钢合并而成。由此, 东北地区三个特钢企业跨省实现一体化, 成为中国最大的特钢企业。

(2) 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市民的就业及全市剩余劳动力、待业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以及一些产品实现本土化, 推动剩余资金的利用。

(3) 引进外资企业。2006年11月, 黑龙江省的34家代表性的企业组成招商团考察欧洲, 所到之处都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就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哈尔滨开发区等大型项目与三百多家欧洲企业进行商谈。

(4) 国家政策的倾斜。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 齐市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不断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积极谋划发展, 全力争取, 深入推进大项目工作。目前, 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已经进入谋划一批、争取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和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轨道。两年来的项目建设, 使齐市企业产业结构明显提升、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不仅结束了全市工业经济多年亏损局面, 实现了扭亏为盈, 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经济加快发展。

(5) 进行地区产业的协调及交通网络的整备。城市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在实践中, 应将城市规划体系分三个层面来操作。首先应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资源水平, 对城市未来20~5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长远发展目标, 从区域的角度对重要资源的配置及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行探讨。然后以这个长远目标做指导, 运用生态学方法, 分阶段制定未来5~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 并同时运用战略环境评价理论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制定城市五年内的控制规划。在不同层面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公众全过程参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听取各方意见并在规划中予以反映;并不断调整近期规划, 建立反馈调整机制, 使城市朝着所指定的长远目标方向发展;使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协调统一,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珂.城市规划过程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3) .

[2]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 .

[3]顾汇达.深圳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规划汇报, 2000 (3) .

智慧城市的规划发展探讨 篇8

一、智能城市发展的土壤和概念

1. 智慧城市最早来自于经济领域。

智能城市发源于金融领域, 金融危机是智慧城市的导火索, 旨在找出金融领域和城市新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概括来说智能城市产生于对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思考。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全球的城市数量剧增, 城镇人口快速膨胀, 工业化建设伴随城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但同时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堵塞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 即所谓的城市病, 加上金融危机的袭击, 城市病的问题愈来愈严重, 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创新以及发展动力。

2. 智能城市的概念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智慧城市主要研究智慧城市特征、作用、核心技术、总体模型架构和智慧应用引介等方面, 特别是研究包括云计算、无线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和物联网等在内的支撑技术体系, 研究这些技术如何应用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智能化城市这个词汇已经有了很大的普及, 但对于智能化城市的标准概念, 如今仍然没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概念, 但一般认为城市智能化必须包括互联网科技、金融智能、智能识别、天地空一体化以及数字城市等核心科技, 认为城市智能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改革,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新一代城市发展, 促进城乡结合的有效手段, 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信息化四者的有机结合。

二、智能城市的关键点

1. 高效健康的发展模式。

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干预, 政府要积极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欧美国家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发展, 即在其中融入智慧发展的概念, 特别是信息通信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规划, 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节约规划。

2. 智能化城市功能, 便捷服务生活。

强调网络科技, 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 城市功能的巨大作用, 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 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建设, 让互联网、云计算扎根于城市的功能模板, 服务于城镇人口。

3. 目前, 国际社会早就开始致力于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 我国的智能城市建设也开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开始建设的初步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北京、深圳、广州等在早期就已经开始了智能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将智能城市的理念植根于城市的建筑设计, 公共设施, 商业圈以及文化广场建设, 上海、宁波、武汉等城市在国内较早编制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规划”, 这些城市通过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不断的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目前, 我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已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不断从大城市推广到中西部中小城市, 智能城市的规划比重占全国城市比重不断增长, 国家提出的智能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强, 政府的引导作用范围越来越广, 在我国副省级以上的地方规划中, 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有22个, 占46.8%,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将智慧产业集聚发展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核心, 智慧应用创新作为灵魂和动力。

三、智能城市的发展目标及前景

智能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城市信息化是实现智能城市的途径和方法。现代城市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人口聚集的综合体系和系统, 建设城市, 需要能够实时掌握城市的动态以及变化。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 首先必须以人为中心, 给城市居民记忆周边地区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优质服务, 让人们切实享受安全、智能、高效、便捷的智能城市生活;其次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 加快第二三产业的融合, 转变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还要建设沟通有效的行政参与体制, 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构造一个综合的行政服务平台, 让政府广泛接触人民群众, 让人民群众给政府进行监督, 提出意见建议, 让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决策;最后, 要完善公共设施, 建设全民健身场所, 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高科技的数字化城市必将以崭新面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四、城市智能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共同富裕

城市智能化旨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 高效利用资源, 带来成本和能源的节约, 改进服务和生活质量,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改革, 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质量, 不能忽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不惜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只追求高速度, 要知道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其次, 要统筹城乡的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局部利益和全面利益的关系, 坚持从实际出发, 统筹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把节水、节能、节材与降耗、环保、增效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城市的循环经济, 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建设, 建设智慧型产业园, 支持智能化城市的建设;发展数字化城市, 以信息化为基础和突破点提升城市的公告通信及服务水平。

五、我国智能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措施

1. 城市发展依赖传统工业产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阻力大。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和崛起离不开丰富自然资源, 传统工矿企业的发展, 这些高耗能, 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是地方财政资金的重要收入, 但财政基金过度依赖传统工矿企业的发展, 导致一个地区的经济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我国应该加快传统经济增长的变革,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决经济发展依赖自然资源的困窘局面。

2. 城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缺乏统一领导。

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群众, 都缺少整体长远的目光, 导致城市各区域各部门信息交流欠缺, 各地区统筹不合理, 地方缺少真实合理的科学需求判断, 使智能化城市只是各个部门、各个区域的大拼盘, 反而显得无比麻烦、别扭, 衍生出更多的经济问题。我国应建立健全规划法律体系, 让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向规范, 严格依照规划标准、技术标准, 依靠法律法规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3. 设备资金等社会资源的大量闲置, 同时及其缺乏运营和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缺乏适应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和法律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无法激发全社会的参与, 同时导致了现金的流滞, 设备的折旧, 形成城市建设的巨大浪费, 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发展不均衡, 应加快产业结构的变化, 加快提高内需, 充分发挥内需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4. 民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9

1.1 我国的城市规划

在我国, 城市规划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多样变化, 时而欲体现中国传统古朴的规划思想, 时而要借鉴西方城市规划样板, 现时又有中西合壁之意。但审视一番现时最常见现象是:高楼林立, 广厦连绵, 道路狭窄, 绿地稀少。不同的城市有相似的面孔, 比比皆是国际模式的方盒子建筑, 缺少特色, 难道高楼广厦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吗?究其原因, 其根本是规划方法呆板、教条僵化既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又合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拍, 造成了众多城市风格何其相似的可悲局面。诚然, 做一次总体规划不是件轻易的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事。从资料搜集到方案形成, 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必然是一个劳师动众的过程。现时的城市规划到方案批准了就万事大吉, 实际上城市规划工作本来就不应该有停止的时候, 而应该在不断研究中求发展变化。

1.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城市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它是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直辖市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市, 又称为建制市或设市城市, 是指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按其行政级别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按其规模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建制镇, 是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 (县域) 和县以下的建制镇 (即县辖建制镇) 。这里的建制镇与集镇不同, 集镇和村庄同属于农村的范畴。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形成的, 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目前, 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 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 工业过分集中, 人口相对膨胀, 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 交通紧张, 环境恶化等, 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制约和障碍。因此,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2 城市发展的基本准则

2.1 以人为本, 服务居民

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 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2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2.3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 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 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2.4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5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突出地方特色, 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3 我国城市规划的趋势

3.1 我国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

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优美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本质追求, 个性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生命法则, 进一步开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一是达到较高的环境质量, 使城市具备健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达到较高的生活质量, 使城市具备舒适的住房、优美的住居环境、方便的生活条件和齐全的服务设施;三是实现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现代化, 使城市具备完善的交通、流通、新陈代谢和安全保障功能;四是实现产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使城市具备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产业机制与活力;五是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 使城市具备法制的、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机制、手段和效力。新世纪我国城市还应当是一个高文化素质的城市。

3.2 我国城市规划的完善

3.2.1 城市规划设计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触角会深入到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 形成多层次, 分工明确, 内容充实, 相互衔接而不交叉重复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一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包括跨省域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三是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主要对直辖市、特区城市、副省级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进行跨市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四是市 (县) 域城镇体系规划;五是城市总体规划, 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总体布局规划、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3.2.2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以《城市规划法》为中心, 建立健全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和行政措施在内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3.2.3 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为依法保证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规划管理理论体系、机构体系、运作程序体系、制度体系和监控体系等。

结束语

我国新世纪的城市发展, 正经历着一个由膨胀的城市到健康的城市, 与此同时, 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 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 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摘要: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 城市化进程推进, 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梳理,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 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

关键词:城市现状,基本准则,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峰, 万绪才, 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 1999, (2) .

[2]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7, 10 (5) .

[3]吴丁杰, 徐聪夏, 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J].和谐发展论坛.

[4]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 1999, 15 (2) .

对城市规划及发展的一些思考 篇10

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城市总体规划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 以空间布局为主, 偏重于城市功能分区, 就城市论城市, 忽略了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忽略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忽略城市与周边其它城市的关系, 致使城市总体规划缺乏区域的依托, 缺乏经济的依托, 往往凭着规划工作者的灵感构划城市的蓝图, 甚至有时还会受到决策层的影响, 到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问题多多, 有的根本无法实施。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必须重视城市发展战略的论证, 要多方面与各层次、各部门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一是要明确城市在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既要看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也要看到与其他城市周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影响, 要尊重他们而不是不去考虑;二是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 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没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就没有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也只能是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 规划规划, 就是归纳领导的话, 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当然, 城市总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毕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三是要从实际出发, 切合实际, 认知自身。发现在同一区域内, 会有好几个城市定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有一些定为区域内经济中心的城市, 他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力根本无法顾及到区域内其它城市;甚至还有一些城市不考虑自身条件, 盲目地把自己定为国际大都市或××地区的中心城市, 更不切实际。不要往往到最后浪费了不少资源和资本。真正需要的东西, 却上不去发展不了。

2 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不是束缚。

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否可行, 首先是看城市人口规模有否得到控制。因此, 在20世纪70年代直至80年代初, 许多特大城市都把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在原有基础上予以压缩, 有的略有增长, 但也常常低于正常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加之城市总体规划审批过程的漫长, 形成了“总体规划批准之时, 也就是人口规模突破之日”。可以说, 在那个时候, 几乎所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实际情况都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控制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 对城市规模控制论持不同观点的人愈来愈多, 但由于城市发展方针的存在和长期以来受规模控制论的影响, 控制城市规模, 尤其是控制大城市规模,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规划水平提高的重大门坎。不仅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等城市也谨小慎微, 惟恐城市规模控制不力, 使自己闯入大城市行列, 受到更大的控制。人为地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2.1城市规模的定位。城市规模, 尤其是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容量和各项设施建设规模的基础, 人口规模定小了, 城市容量和各项设施建设规模相应就小了。城市中一旦各项设施按确定的规模建成后, 人口规模再要扩大时, 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就会极不适应, 出现生活居住用地紧张, 道路交通严重堵塞, 给排水等设施能力不足, 电力供应、燃气供应无法满足要求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整体水平下降。2.2城市化人口因素。农村打工人员, 现在已占打工者的决大部分——主力军, 大量涌入城市。我们可以体会一种现象, 每逢节假或春忙秋忙时节, 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 不仅对春运工作造成紧张气愤, 而且给城市生活带来麻烦, 工厂的工人少了、餐饮服务人员少了, 送奶送报纸的人员少了, 犹如一次大罢工。户籍制度堵塞了人口的流动, 影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0%,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有许多因素, 其中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尤其是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堵塞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城市不能去, 农村人口只能向小城镇转移。而小城镇的容量、城市基础设施的能力, 就业的岗位都难以大幅度地吸纳农村人口。这就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去向, 只能滞留于农村, 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3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要精练实用。

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有几十万字的文本和数十张图纸, 整个编制工程浩大, 尤其是各专项规划, 互相之间的交叉和矛盾很难取得协调一致的意见, 有些问题还直接牵涉到中央主管部门, 因此, 不仅编制过程漫长, 而且审批周期也长。再审报和修改时, 城市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即使审批后, 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不得不在分区规划中或在规划管理时再协调, 必要时还必须对总体规划进行一些的修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因此, 城市总体规划, 必须抓住影响城市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予以综合考虑。城市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 不能指望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全部得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我们现在能够完全预测到的, 一些现在看来是矛盾的东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段时间后, 可能会很容易地得到解决;一些现在看来处理得很好的问题, 若干年以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矛盾。笔者认为, 一个城市在城市性质确定以后, 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浓缩为以下几个方面:3.1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要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如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要从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地位、城市化的进程, 以及城市自身发展要求、发展条件进行科学的论证, 既不能人为地束缚发展, 也不能盲目贪大, 漫无边际。3.2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需要提出的是,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不能局限于规划期限, 要考虑得长远一些, 要把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多种可能性都分析到。也就是说, 要给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规划要有弹性。3.3确定城市布局形式。这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应该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相结合。城市布局形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对外交通、资源基础、历史沿革、城市现状, 并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及特点确定, 不要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 必要时可以创新。3.4确定城市功能分区。这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空间概念和规划理念的不断深化, 对城市功能分区必须有新的认识, 在一定地域内工作、居住、游憩的不可分性已经成为今后城市布局的发展趋势。因此, 城市总体规划要考虑功能分区, 但又不要太拘泥于功能分区, 对于城市特有的功能区, 如城市活动中心、城市公共绿地等必须突出。但应该考虑安排一些综合功能区, 巴黎德方斯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例。即使是城市中心, 除了安排大型公共设施外, 也还应安排必要的居住用地, 以避免形成城市中心区的空心化。3.5编制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中的各位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该以合理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 而在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两者紧密结合, 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方案。

城市道路系统也不是消极地适应拟定的城市总体布局, 而应该从合理组织道路系统, 积极配置各项道路交通设施, 加速道路交通建设, 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等方面, 对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各项用地, 特别是吸引人流、车流集散点的用地提出具体布置的意见, 做到相互协调, 有机联系, 使整个城市总体布局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这是城市各项专业规划中最重要的规划,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骨架。因此, 城市总体规划中, 可以不再包含其他专项规划, 但必须有交通和城市道路规划。可以说, 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的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规划滞后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至今, 我们对小汽车进入家庭、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优先策略、限制摩托车自行车发展、充分考虑静态交通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这方面需要我们面对国情和每一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 编制科学的交通规划。

至于现在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的一些专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 可以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 由有关部门编制, 不一定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之内。城市总体规划可给予大的方向和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 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 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 城市总体规划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以适应动态的、创新的城市发展。让我们的城市更好的发展。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统筹兼顾, 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发展 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主导作用

良好的城市规划系统能够为城市发展,进行一系列有效指导,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的合理有效性,能够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最终实现城市的综合效益。

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是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具有方针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而城市规划是正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引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城市规划能够有力的促进城市发展,能够改善城市发展中的不均衡和不公正现行的存在,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城市规划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战略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方针规划来指导,在城市的发展中也必然要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发展目的,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能够健康合理发展的保证。城市规划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展开工作:

(1)宏观方面有:城市的性质和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的交通布局情况,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入口规模,城市防洪工程、防震城市入口规模,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等。

(2)微观层面有:道路建筑红线,城市容积率,建筑间距密度,日照标准、间距比等。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城市地理研究尤其重要,是战略制定的基础。

1.2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计划经济到时过度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中,终于探索出了属于我们发展的道路。历史和经验让我们了解我们正面临着的考验,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被计划经济所取代,城市规划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

(1)从土地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用地规划将土地利用的外在性转变至内在性,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有效的提出了宏观有效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从制度经济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制度,不但弥补了市场经济中的力度不足问题,同时也必然在城市土地开发竞争中大大的降低交易的成本,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效益。

(4)根据发展经济学的力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还有很多不协调与不利的现象因素存在,例如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素质的差距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都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在面对这可悲又可喜的局面的时候,积极采取科学的眼光进行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保护耕地和土地,实施有力措施平衡工农业,也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1.3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中的环保体现

经济技术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设备设施不断改善等,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但是这也存在着让人可悲的一面——即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他们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发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

2.提高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主导作用的建议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合理的规划指导将是一座美丽城市筑起的必要前提,但是,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将严重的遏制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如:过分追求城市化和现代化导致的旧城颠覆性毁灭,政府官员擅自利用其职权改变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应当采取长远科学的发展眼光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

2.1提高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主导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开展实施各项工作的重心,城市是人民集体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人民群众是这个城市的主体,所以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协调城市与人本关系,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需求之间的核协。首先,要把人放在工作的重心位置,以理解尊重为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和解决当下的民生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

2.2提高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主导作用要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分析

在城市规划中,要着眼于城市发展适应性与基建设施的配套,要坚持和谐社会的理念,综合治理,使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治理并重,资源管理与保护并重,要注意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力资源的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同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设施供需、资源整合、市场开发的区域一体化各级。要规划好要素资源的配置和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部基础设施配套协调和共享,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建设,合理安排交通网络节点及城镇布局,立足区域定位,规划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企业各项行业的服务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2)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与城市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要充分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发挥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坚持以城带乡,推进城市发展范围的延伸,要针对农村发展的情况,具体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情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3)统筹生产力资源: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保护和利用各类资源,结合资源比较优势来调整和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并且形成互补,重点要抓好龙头产业,加强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促进资源凝聚力。

2.3提高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主导作用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要妥善处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相互间的配置,转变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规定建设区域与历史环境保护区域,制定相应法规体系进行行政控制,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把生态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入分析资源环境的抗压能力和承载能力,不断优化和节约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大力提倡环保节能设备设施的使用,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做好一切准备,为城市的未来积蓄足够的能量,真正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3.结论

城市规划发展 篇12

关键词:城市建设,电网规划,和谐发展

在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城市电网规划, 虽然属于基础设施建设, 但也是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核心构成。城市的电网规划在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与城市的发展规划一同进行,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电网规划建设要具有前瞻性, 符合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1 城市电网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进步, 城市在发展, 城市用电需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相比多年前, 城市的配电网经过不断的新建、改造和升级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及越来越高的城市用电需求, 现在的配电网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其中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内在隐患, 如下所示。

1.1 1 0 k V配电线路存在负荷过重, 供电负载过大的问题

各级别的电压等级线路都有其最优分配的供电半径。经过调查发现, 在我国的大型城市都存在电源点布点过少的问题, 从而导致电压等级为10 k V的线路供电半径过长。城市电网的供电半径过长, 供电线路导致电能质量变差, 线路损耗增大。其中有部分线路负担了过重的负荷, 尤其是在夏季这样的城市用电高峰时期, 占用了过多的公用线路供电半径, 伴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 这类大型城市的用电负荷将会不断地增加, 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压力, 也影响了电能的质量。

1.2 电网线路的绝缘化率及电缆化率较低

在我国, 城市电网中10 k V线路绝缘线与电缆的平均长度分别为4 4.3 5 k m和139.76 km, 架空线的绝缘化率和线路电缆化率分别为16.4%和34.1%。大量的架空裸线大大增加了线路的故障发生机率, 这些线路故障对于供电可靠性影响较少。

1.3 配网的环网率低, 互带力弱

我国目前电网现状显示表明:配网环网率低, 并且部分环网线路网络结构稍显杂乱, 这类环网线路不利于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调整。在线路检修、线路改建、线路处理等施工过程中会影响供电可靠性。

1.4 线路分段点严重缺失

如今, 10 k V线路上分段点严重不足, 平均每条线路不到2台开关, 线路的主线及一些负荷较重的支路竟还使用刀闸做断开点。

1.5 城市电网存在线路老化严重现象

在一些经济稍显落后的中小型城市的配网运行中, 仍然广泛使用超过20年之久的电力线路, 尤其是电压等级在110 k V以下的变电站中, 线路老化情况甚为严重。这些电力线路使用年限过长, 负荷过重, 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致电线杆锈蚀, 导线截面缩小, 钢芯损坏, 故障发生率明显增高, 这些线路老化所引发的线路故障极不利于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2 将城市电网规划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相辅相成

2.1 城市的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融合

为了使城市建设规划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要求处于重要地位的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一致发展, 着眼于全局, 两者相辅相成。当一项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出炉后, 应当让有关电力部门参与到规划案的审核当中, 确保同步性。只有致力于两者的融合, 做好两者的协调工作, 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中, 开发出无限发展的潜力, 为创造出更美的城市做贡献。

2.2 城市建设也要注重节约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 要考虑电网的资源利用率, 要充分利用到有限的资源, 要把节约用电放在电网发展的首要地位, 此外, 还要杜绝不合理需求, 确保电网规模的合理性, 才能有效提高电网的资源利用率。一方面要加强电力需方的管理, 减少电能浪费;另一方面要注重电力供方管理, 降低电机损耗, 再者可以进行热电联产保证供电需求以及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确保用电的畅通。在城市建设及电网规划的过程中, 难免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影响甚至破坏, 这就要求规划者、施工者等相关人员增强环保意识, 尽可能地把施建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最低。所以, 面对这些对环境的危害隐患, 我们要做好相关的预测工作, 提前考虑到存在的危害, 以便在规划运行过程中做到处变不惊。

由于未能做好城市建设和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而产生不利影响的案例也大有存在, 例如:电网线路结构不合理, 高压线举首可见, 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2.3 促进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的同步发展

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必须同步发展, 否则都会不利于城市建设的进程。例如: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已做好, 但由于电网规划不合理, 达不到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就会拖后城市建设的进程。这时, 就需要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与电网部门做好交流、沟通工作, 使得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此外, 电网规划方案的实施也要及时与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 例如:讨论电力线路的走向等等。尽可能减少日后因为施工而产生的不必要纠纷, 要做到物尽其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2.4 推进技术改革, 升级电网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技术也日益发展。我们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电网建设中去, 以此来推动电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 要兼顾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共同建设, 提高电网保护水平和调度、通信能力, 并建设安全的电网防线提高抗险能力。利用西电东送工程实现电网互联, 控制电网规模;不断推动城乡的电网建设以形成规模安全的配电网;推进输电技术改革, 提高线路输电能力;改善各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及开关的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体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支持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创现, 沈朝辉, 马韶华.浅谈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的设计及其评价[J].科技风, 2012 (19) .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4) .

上一篇: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应用下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