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2024-05-26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共12篇)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篇1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和全球的能源、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构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 全球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性逐渐达成共识, 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当今各国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短缺问题和CO2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所以这是一个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将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写入政府能源白皮书之后, “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许多城市开始以“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了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1. 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1 概念

低碳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基础, 可以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 推广低碳理念, 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 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 由公众广泛参与, 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1.2 发展模式内涵

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2) 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 其长期和最终目标则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总量的降低。 (3) 对全球碳减排作出贡献。城市发展活动, 特别是生产活动, 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 (4) 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方面, 城市发展的低碳化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另一方面, 低碳城市发展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2. 低碳城市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框架。它是在城市肌理的层面上处理其主要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设计。城市设计既与空间有关又与时间有关, 因为它的构成元素不但在空间中分布, 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建造完成。从这个意义上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态发展的管理。

城市设计作为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的创造, 本质是对城市将来发展的科学性预测和规划, 因此只有对城市发展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才能制定恰当的策略和设计原则。因此城市设计应当积极响应低碳城市的目标, 在特殊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和规划引导作用的背景下, 如果能够保证执行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城市设计, 则中国城市也许能够把握住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虽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 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 一旦城市设计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得以确立, 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如何在低碳城市的理念下把握城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及把低碳理念充分融入到城市设计中去是值得探讨的。

3. 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转移, 城市蔓延, 内部功能转变, 城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而导致了生活就业范围扩大, 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长, 能源消耗增高等问题。低碳城市理念的提出在实践中影响着城市设计, 从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结构上, 笔者认为紧凑城市、混合功能和公共交通主导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3.1 紧凑城市

紧凑而灵活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城市的各部分紧密联系, 拥有界定清晰的城市空间。紧凑城市可以减少出行, 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查理德?罗杰斯是这样描述紧凑城市的:“城区按照密度的高低以同心圆环的形式组织, 高密度地段围绕公共交通节点 (铁路、巴士和地铁站台) , 低密度地段的联系性较弱。这种紧凑布局的效果是建立清楚的城市边界, 限制城市扩散并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近年来的城市设计实践不断证明紧凑的城市形态能够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减少交通出行的能源消耗。

出于对城市蔓延的忧虑及在中国城市发展应走紧凑型道路的共识, 规划方面通过典型绿环或绿带边界的控制来使城市空间更紧凑。由于人和发展的不确定性, 绿环绿带的增长控制方式使得外围发展更倾向于选择新城或是卫星城。然而, 由于孤立的新城与中心城实际空间距离增大不利于组织公共交通, 结合前文叙述的以道路网为主的弱控制的区域发展模式, 将最终促进小汽车的使用。

更值得鼓励的是以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廓型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 将新的开发集中于公共交通枢纽, 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组织, 实现有控制的紧凑型疏解, 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并且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墨尔本在1960年代后期就开始推进“绿楔规划”。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较好地适应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 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

3.2 混合功能

多功能混合是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的重要指标, 低碳城市的应该是多功能混合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能够实现短路径的城市, 减少出行距离, 降低能源消耗。城市生活的优势在于工作场所、购物场所、教育、社交与娱乐场所彼此靠近, 无论是街道还是社区, 人们总愿意靠近那些他们日常需要使用的服务。混合功能的社区能够鼓励乘坐公共交通, 鼓励人们步行, 更好地利用各种市政设施, 维持全天候的活力。简·雅各布斯关于一个健康城市的秘方是“一个错综复杂又富有条理的多样化土地使用, 使得彼此间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中都不断地相互扶持”。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现在仍在延用的传统的功能分区方法, 这一方法无疑容易导致一种误读, 即每一个功能区的单一用地性质。另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多功能混合的目标是增加短路径出行, 虽然表面上是各种功能混合, 但是有时候仍不能保证避免从居住至工作地点的长距离出行, 所以应提倡“有效混合”的概念, 尤其是为了减少长距离的工作出行。

关于城市地块尺度, 我国城市中的大街坊, 大马路的建设模式更倾向于产生小汽车导向的街区。土地的多功能混合使用应当与合理的地块尺度相结合, 合理的尺度为提供更多的步行和自行车捷径提供了可能性。大量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能够大大减少小汽车行驶, 有效地减少平均出行距离, 降低能源消耗。

3.3 公共交通主导

低碳城市不能是一个由汽车主宰的, 而应该是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行人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法则是: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 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 限制小汽车。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国家政策, 但是应当明确的是, 公共交通的优先应首先保证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优先, 全面的公交优先是难以实现的。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 城市建设要首先有利于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 大力发展高性价比的公共交通, 同时要注意改善城市的形象和控制小汽车的发展, 即在城市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中考虑问题的优先顺序应该是:POD﹥BOD﹥TOD﹥XOD﹥COD。

自行车交通在我国主要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中国城市必须坚持推动自行车的使用, 特别是如何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保持自行车使用的环境 (如小尺度街区, 土地的混合使用) , 而不仅仅是“给出路”的单一自行车通道建设。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当城市的交通方式与交通网络得到基本确定, 也就确定了城市不同区域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强弱。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结构鼓励大型城市公共设施集中的城市区域中心与公交枢纽的结合。改变以传统中心地理论指导的城市结构, 转向多极网络嵌套理论。以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 减少高能耗的出行方式和严重的交通拥挤。

4. 总结

低碳之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低碳城市发展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兴起, 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低碳城市建设的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从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结构设计中传达低碳城市理念、辅助低碳城市建设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紧凑城市、混合功能和公共交通主导的城市设计方向希望能为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单位:李斌,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宴清峰, 河南许昌市规划设计院;包晓兵,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篇2

专业论文

关于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综述

关于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综述

摘要:低碳生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低碳的倡导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动态,阐述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价值,对城市规划的低碳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现状;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国内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和其它泛泛而谈的规划理念不同,低碳城市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基础之上,“碳审计”技术就成为低碳导向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支撑。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即己开始城市碳足迹和碳排放的研究。2003年英国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之后通过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将碳减排目标向社区和邻里尺度分解。同时,相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分析工具,也将气候影响因子和碳排放指标考虑进来,通过多部门合作,建立具体而完备的地方性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共享平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和分析本地化动态信息,以形成对发展政策的技术支撑(邱红、林姚宇,2012)。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arilynBrown教授所提交的BrookingsInstitution研究报告针对美国200个都会区的碳足迹,提出城市碳足迹研究的方法论,对低碳城市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美洲发展银行的Magalhaes(2009)等认为城市形态影响了城市的能源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街区结构、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响了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对巴西首都Brazilia和东南部的Curitiba两个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发的Brazilia相较于适度密度开发的Curitiba,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日本学者Harashina(2o09)通过对比东京大都市区与纽约都市区的城市空间结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构,认为低碳的城市结构应是多核心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杨沛儒教授等(Yang,2011)则在澳门填海区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中,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统输入输出(input一output)研究方法(即Brown教授所应用的估计碳排放在区域发展中的总量)和自下而上的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intemalstructure)包括密度及空间形态以及碳排放的关系。目的在于让碳足迹的分析落实到城区及街廓尺度,提供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所关注的密度、开发形态及生态绩效的评估等关保等的操作方法。

关于低(零)碳社区(城市)的实践,全球己经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麦Beder的太阳和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再如英国伦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Ene卿oevelopment仍zEn),占地1.65hmZ,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与之相比,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寇有观(2010)认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需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提出各地区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一方面实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规划设计对策。顾朝林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祸合关系。潘海啸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应坚持5个导向原则:POD>BOD>TOD>XOD>COD,即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低碳目标下的区域规划应采用“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且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较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临港新城(上海首批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曹妃甸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等。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总结了生态型规划步骤,即指标体系建立一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一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确立~配套政策制订,从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等七个方面总结生态型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杨保军等,2008)。临港新城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研究低碳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并提出低碳城市能源和产业规划设想。在总体规划层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紧凑式城市空间格局,建设绿色交通等(孙强,2011)。曹妃甸开发区则基于碳足迹计算提出了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朱越杰等,2011)。

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和定性分析的阶段,缺乏详实的地方性基础数据,也缺少将“碳审计”技术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的经验,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也未就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

2基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低碳规划框架构建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能耗和碳排放评估及计算方法也不同,对应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和方法亦有所差别。结合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并考虑城市设计等非法定层次规划,在各个层次以低碳规划设计为导向,可相应构建我国的低碳规划框架。

2.1低碳规划空间层次

(1)宏观空间层次

宏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在这一层面,收集有关能耗与城市或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比较这一尺度的数据,得到能耗排放情况和城市人口密度、面积等大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明确的、可定量的碳排放目标。

(2)中观空间层次

中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中尺度的地区或街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能耗通过由下而上的方法计算,即首先计算建筑的能耗,然后迭加累计。太阳能可接受率在GIS平台上直接计算.在这一层面,研究能耗/太阳能接受情况与更具体的城市规划参数(街区长度、建筑容积率、人口密度、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中观空间层次的低碳规划上,需要广泛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空间模型。采用主流的三维建模技术,结合城市模型对建模精细程度的要求,组合使用多种建模工具和三维软件平台。例如,三维城市规划应用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开发建设,三维地形场景采用TerraBuilder制作,灰盒子模型和简体模型均采用TerraExPlorerPro生成,精细模型采用3DsMax软件建模。另外也可选择CAD与Creator结合的建模方法:基于真实城市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数据,严格遵循工程项目设计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建立逼真的三维场景。可以通过开发各种人机交互辅助工具,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自动作操作。

(3)微观空间层次

微观空间层次主要包括小尺度(街廓).在这一层面,太阳能可接受率用更精确的计算工具伍coteet)计算,目的是得到建筑脂区的规划参数与太阳能可接受率之间的关系。该层次更多和建筑单体与小尺度景观设计结合。

2.2低碳规划设计框架

由于低碳城市的实践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和成熟的规划体系。研究应广一泛收集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的案例,形成案例库,总结分析其规划方法、规划内容和规划实效,为建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提供基础和依据。基于上文的分析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结语

低碳规划设计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国外也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低碳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将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之一。在低碳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为中国规划师在低碳规划的理沦和实践_L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5-10

低碳城市规划的新视野 篇3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市规划;新视野

根据对“低碳”一词的理解可以得出,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绿色的交通与建筑网络的建设,逐渐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保证市场经济与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废物的排放。但如何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准确、合理的思考与定位,以及在定位后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以利用城市在日后的发展,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低碳理念

1.1低碳产业

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能源办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实行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以及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等行动。

1.2低碳能源

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低碳能源的利用明确了方向,2009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要加快光伏发电的建设。

1.3低碳建筑

对于建筑节能,建设部于2001年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了我国划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标准,同时也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要求,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2.1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

2.2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探索

当前,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实践,主要结合城市生态规划进行探索较多。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实践,应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法定编制体系,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低碳减排的关键是城市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规划当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建设低碳环保型的现代化都市,就要通过对低碳理念与城市建设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在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与定位的基础上实施低碳城市的建设工作。低碳城市建立,应在建立在一套操作性强、计量性高并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的有效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城市规划发展之路的创新与探索。

3.1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在思想理念与主要内容方面,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都都有着很多相似或一样的地方,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意思,而且是代表着不同的内容,在实际操作当中应注意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低碳城市关注的主要内容,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强调碳汇的提高和碳排放的减少,而生态城市则关注着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比低碳城市包涵的内容要更加的综合与宽泛。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低碳城市应该包涵在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当中,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把握。

3.2对低碳城市规划的合理定位

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较为准确、合理的定位,是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将低碳城市规划作出以下三种编制类型来进行有效区分:

第一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在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

第二是将其心一种独立的形式纳入到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使之成为其中的一员。

第三是对前二者的结合,也就是直接将低碳理念有效消化到我国当前法宝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当中,在用地布局、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交通模式等都注入低碳理念。这一种编制方法虽然看似复杂,但操作过程当中比较好把握,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

3.3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目前,由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刚刚引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在其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进行得比较少,相对而言更多进行的是对节能减排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土地的开发方式、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网络、建筑设计等众多因素都是体现城市是否低碳的关键内容,因此要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就要从这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实现研究结果的全面性与系统化。在构建城市低碳规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证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与说明性的可持续低碳城市建设模来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3.4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标范围的界定,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不能包罗万象,主要看是否促进了减碳和固碳这一目标,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二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进行控制和操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四是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4.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宏观的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因此,只有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并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科]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03).

[2]潘海啸,汤諹,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在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 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碳排放的不断增加, 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和挑战。基于此, 在城市规划发展当中, 应当充分注重低碳、环保等理念, 将低碳城市理念有效的运用在城市规划当中, 发挥出其良好的引导性作用, 从而塑造出低碳城市, 实现社会经济的良好持续发展。

1 低碳城市理念的概念及特点

1. 1 低碳城市理念的概念

低碳城市指的是在规划和设计城市的过程中, 对于具体的规划方向, 要进行相应的把握, 在全面发展的城市当中, 应当将主导的方向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从而促使城市形成低碳发展模式, 最终转变为低碳城市。在低碳城市当中, 主要包括了城市应用空间、行业产业、城市交通系统等诸多部分。在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当中, 已经在城市规划当中, 对低碳理念进行了融入, 从而发挥出了良好的节能、绿色、低碳效果[1]。在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时候, 对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当格外重视。因此, 基于低碳城市理念,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1. 2 低碳城市理念的特点

在城市规划当中, 低碳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 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生态环境的友好可持续发展等都十分的关注。在低碳城市当中, 主要具备创新性、绿色环保性、节能性等特点。其中, 创新性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当中, 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以低碳经济为主, 有效的融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对于城市当中的各个产业, 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创新,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对绿色经济产业进行大力的发展。绿色环保性指的是在规划的过程中, 应避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 在人与自然之间, 保持友善、和谐的发展态势[2]。节能性则是指在规划当中, 对于废气污染和排污量等, 要尽量降低, 对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 1 产业创新升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 尤其是在城市当中, 基本上经济发达程度越高, 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就会越严重。因此,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当中, 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必须保持良好的协调性,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要尽量以生态保护为先, 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 从而使二者得到和谐、友好的共同发展。因此, 在城市规划当中, 对于各项相关的产业, 应当进行创新和升级, 使其朝着创新、低碳、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从而使产业结构从内部得到良好的转变[3]。具体来说, 对于城市当中, 高排污量、高能耗的产业, 应当进行严格的整顿与调整。例如, 可以将此类产业向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进行迁移, 从而避免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并对此类产业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升级, 同时积极开发和应用清洁环保型的新能源。此外, 在产业创新升级的过程中, 应当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合作、联系等, 从而为产业的结构升级提供不竭的内部动力。

2. 2 城市密度控制

在城市规划当中, 基于低碳城市理念, 应当对城市当中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加以重视。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 人口的流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资源有限, 因此, 应当严格的控制城市人口密度, 防止出现某些城市资源紧缺的问题, 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产生影响。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正确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对过去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其中存在的土地资源浪费、用地紧张、占地严重等问题进行解决[4]。具体来说, 应当首先准确的估计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对城市人口的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正确引导, 在城市规划当中避免出现错误规划的行为。此外, 在城市密度规划中, 应当对土地资源的节约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配,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助力。

2. 3 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经济发展当中, 良好的城市空间布局, 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对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过去的城市空间布局当中, 主要是将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作为主要的目的。此外, 有一少部分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考虑, 会出现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不良的情况, 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了错误的规划, 从而导致了城市空间布局缺乏合理性的情况, 也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的城市发展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能源紧缺和生态破坏问题, 以此为目的城市空间布局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低碳城市的规划发展理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城市规划中, 也开始尝试对其进行应用。在实际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 规划部门应充分的重视低碳城市的理念, 并在其正确的引导下, 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 以城市交通体系为主要对象,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中的居住区、工业区、生态区等部分, 利用合理的交通网络进行分隔, 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空间的形成。

2. 4 城市交通布局

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来说, 城市交通布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遵循低碳城市理念, 详细的调查和探讨城市当前的交通情况, 然后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导,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城市交通体系。通过对有效措施的运用, 对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进行合理地解决, 从而避免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所以在进行城市交通布局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对相关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例如, 在实际规划当中, 如果交通干道使用率和交通量都比较低, 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删减, 从而使废气排放量降低。如果某些交通道路时常发生拥堵的现象, 可以适当对其进行扩宽或采用立体式交通, 并在其旁边新开辟几条道路, 从而缓解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另外, 在规划当中, 政府部门也要针对排污量大、交通拥堵等情况, 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 从而更好的确保城市交通的良好运行。

3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 碳排放量越来越多,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建设当中, 为了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良好的协调性, 应当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引导, 正确的引导城市规划, 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低碳城市, 确保城市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文涛, 王正, 韩贵锋, 等.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 2011 (3) :39-50.

[2]陈琳, 石崧, 王玲慧.从规划理念到实践的低碳城市与复合社区——以上海市南桥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1 (4) :30-38.

[3]李方正, 肖遥, 李雄.低碳城市理念在绿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迁安市为例[J].中国园林, 2015 (9) :55-59.

[4]李信仕, 王诗哲, 石铁矛, 等.基于低碳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策略——以沈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3) :134-136, 140.

低碳城市及低碳产业论文 篇5

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业:

广告学

名:

姜风

号:

1141046009

课程名称: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的方向及其制约因素

姜风 1141046009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 广告学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妥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本文以低碳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和全球的能源、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构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全球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性逐渐达成共识,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当今各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也面临愈加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①。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我国2008年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根据预测,到2020,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可以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能源安全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对能源与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五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20%,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但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的时期,城市化率以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根据周一星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为46.50%左右,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57%左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压力、落实节能减排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②。

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 ①②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5期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③。因此,应当立足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和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改善的国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满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2.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低碳城市不宜与西方城市一样采取碳排放总量为目标,而应考虑中国国情,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decoupling)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其长期和最终目标则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总量的降低。

3.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城市发展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需要强调的是,从全球尺度来看,低碳发展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全球碳排放的减少。但是在单个城市的尺度上,低碳发展应当包含两个层次。从狭义上理解,必须是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能被自然系统正常回收。而从广义上理解,一个地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或低碳产品的有关产业,尽管其产业本身可能是增加当地碳排放,但是其技术或产品在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应用也可以对全球的碳减排做出贡献。

4.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方面,城市发展的低碳化,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特别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生产和应用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低碳城市发展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④。英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温室气体减排。政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着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低碳行动需要政府、公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很多政策可能是不可实施的。

当前的中国,实施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市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 ③④ 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山之路》,【J】,城市住宅 2008年第五期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协调均有重大的联系。中国的从城市化基本上与中国的近代化历史相一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低碳城市就更有其发展的前景:

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承载的人口数量、工作机会、城市各产业创造的财富、城市能源的消耗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城市因此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焦点所在。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中国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着三项严峻的挑战:

首先,城市中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工业、建筑和交通是城市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在城市的生产活动中,传统的重工业依然占据主要的地位,2005年中国重工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70%,对GDP的贡献率接近。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时,并且以每年10亿时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吨,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0}c。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其次,在城市中,能源利用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口益突出。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交通噪音、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虽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是依然还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zoos年,整体空气质量评选中依然有27%的城市处于“劣三级”状态。城市居民生活废水的处理率只有320}0,有193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

第三,能源和环境问题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长期性和惯性,非常复杂⑤。当前的城市治理制度没有将低碳的目标纳入进来,因此,城市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以我国城市中的能耗“锁定效应”为例:大型的设备、基础设施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一旦投入使用,其能源的来源和效率将会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在修筑时缺乏必要 ⑤ 夏望堡,《发展低碳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一35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的规划和节能设计,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儿年中将当地能源的使用锁定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衰减。

1.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不仅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低碳城市成为新型城市发展和规划理论的有力支持和有益尝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新自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理论指导力量逐渐衰弱,发展型国家理论随着东南亚经济危机受到重创,这些都造成了当代城市发展理论的空窗。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关注整体城市要素,而不是碎化的个人要素,需要强调政府与企业、个人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一方的努力;需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特质,而不是在不同的城市硬性推行同样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外城市探索性地开展了低碳城市的有益实践,低碳城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带来的是城市发展观上的变革,是城市治理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

3.低碳城市的建设为部分城市提供了发展上的后发优势

在中国,城市间的竞争是国家发展、地方进步的巨大动力。各个城市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投资,拉动城市经济生产和社会消费进行不懈的努力。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7年公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均作为重要的竞争力指标,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指数。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也将可持续发展做为确保城市与周边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因子计入到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实力和发展潜力。具体指标包括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速度,生态环境退化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

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最终是要受到限制和惩罚的。及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可以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机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

4.低碳产业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都依靠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以及相关的环保产业不仅提供了这样的产业选择,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区性就业机会。以保定市为例,2007年,新能源与能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源设备产业基地中的骨干企业达到160余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42%,占地区GDP的13.3%;实现利税17亿元,同比增长65%;出口创汇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95%,完成计划的190%。保定市还在筹建自己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在城市所属范围内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构建并实施“收集一转运一集中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⑥。

但同时,我国在“低碳城市”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城市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第二,存在低碳城市建设大跃进苗头,有些低碳项目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其实并无多少可推广和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出现赶“时髦”、“新瓶装旧酒”、“贴标签”等现象,关注低碳生产过多,低碳消费关注不足;第三,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但在民生领域评价体系的确立比较难。

制约中国城市开展低碳实践的因素有:

第一,对于低碳理念的认识不足。目前城市决策者、企业、金融机构及普通市民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意义等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而,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和科学实践。

第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低碳发展存在短期内的矛盾。中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多,各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新增城市人口对住房及城市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消耗更多能源,短期内城市化进程与低碳发展产生矛盾,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三大支撑力量。目前,低碳产业经济总量比重低,不能支撑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社会氛围没有形成,制约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突出的城市问题。低碳城市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C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是关键。

低碳城市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及改善城市环境,进而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 ⑥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哗,《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6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北京:低碳城市的科技探索 篇6

2003年,“低碳经济”首次登上英国能源白皮书。2007年,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低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0年以来,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向新能源及低碳经济模式转变。

作为以“世界城市”为目标的北京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呢?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奥运会期间,在奥林匹克中心区运行着由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各类新型电动汽车组成的绿色车队,实现了零排放;在北京及周边建成的数十个风力发电厂,实现了奥运场馆空调系统绿色能源利用比例达26%的目标,在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奥运村等7个场馆建成的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为奥运场馆及周边80%~90%的路灯和草坪灯提供了绿色电力;所有奥运场馆都采用了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值得一提的,还有鸟巢地下的地源热泵系统、射击馆的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

其实,早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北京就开始注重在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特别是,今年年初延庆县率先提出“打造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与此同时,各区县都在谋划低碳发展战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建成低碳城市是完全可期的。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篇7

2008年年初,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在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从此低碳经济理念在很多城市蓬勃兴起。上海、保定、杭州、苏州、无锡、吉林、成都、德州、贵阳、扬州、广元、厦门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创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新布局。

2010年8月18日, 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会议, 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 成为首批低碳试点省市。国家发改委对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明确了5项任务, 即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低碳城市是一个新生概念, 对其的界定呈现多样化趋势, 低碳城市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所有内容, 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构建低碳城市的参与主体等等。概括来说, 低碳城市应是倡导政府、企业 (市场) 、市民 (社会) 3方共同参与, 通过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碳汇4个环节的实践, 努力打造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城市为建设标本和蓝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者的统一。这一概念既界定了低碳城市, 又给出了低碳城市的营建模式。

二、如何营建低碳城市

1. 倡导政府、企业 (市场) 、市民 (社会) 3方的共同努力。

低碳城市应该既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也不同于政府高度掌控的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 而应该是一种政府同企业 (市场) 、市民 (社会) 3方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模式。摒弃了政府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单一主体的认识, 转而强调政府、市场和公民之间形成的互动的三角形关系, 即政府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以及公民社会的合作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这样的治理架构可以动员更多的资源, 争取更多的支持。3方共同为低碳城市目标而努力, 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方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 也来自于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作为政府, 有责任与义务将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及其他规划中去, 通过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生态化调整, 不仅要为提倡低碳发展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更要为企业创造相关的低碳融资发展环境;对于市民而言, 政府的教育和宣传是他们了解低碳概念的主要渠道, 宣传力度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当代和后一代的市民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兴趣与动力。而在企业和市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低碳市场需求与产品导向, 是低碳城市营建模式依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

2. 本质上应从城市系统能流物流的角度展开分析。

要遵从生态学的原理, 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的角度分析城市系统能流物流的过程:能源资源流入城市系统, 经过生产过程 (企业) 和消费过程 (终端由市民消费) 被消耗, 同时产生温室气体和废弃物排入周围环境。因此, 对低碳城市营建过程进行分析时必须紧紧围绕这4个环节展开——能源低碳化 (新能源利用和革新能源利用方式两个方面) 、生产低碳化 (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消费低碳化 (低碳理念、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社区) 、碳汇 (林业、碳捕获和储存) 。

3. 应注重与其他发展战略和理念相协调和融合。

营建低碳城市应该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国际层面上, 低碳城市的营建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履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国内层面上, 低碳城市的营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途径, 是与我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两型”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低碳城市的营建将加快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低碳城市是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4. 应遵循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提出的“CIRCLE”原则。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提出的“CIRCLE”原则, 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 (Compact) 、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 、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 (Reduce) 、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 (Carbon) 、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 (Land) 、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 (Efficiency) 。

三、营建低碳城市, 低碳规划先行——以开封市为例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背景下, 开封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 以中原崛起的大战略环境为背景, 依托郑汴一体化城市群建设, 开封市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汴西新区的建设发展, 老城区的改造, 8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等等, 在此形势下, 开封市提出营建低碳城市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低碳城市建设应坚持在有助于开封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 要减少的是相对碳排放量, 凡是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减少相对碳排放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都可以归入营建低碳城市的范畴。

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 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城市能否朝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必须从宏观上做好规划。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刚性特征, 各种基础设施一旦建成, 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存在一定的“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 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 使用年限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 期间不大能轻易废弃, 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因此, 城市规划层面的低碳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 笔者以开封市为例, 对其低碳城市营建中的城市规划层面的低碳化展开讨论。

1. 将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及其他规划中去。

具体讲, 就是要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与城市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 确定开封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 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建设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等, 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 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引导指标, 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 向低碳转型;在编制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工作中, 努力将营建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内容与体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体现统筹兼顾、体现驱动创新、体现绿色增长、体现共建共享的编制原则相协调。把低碳城市的理念纳入开封市“十二五”8个专项规划 (开封市工业发展规划、开封市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开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开封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开封市能源发展规划、开封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 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 统筹、创新这8个专项规划。

2. 努力做到三个统一。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能源消耗

0 引言

目前而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转型时期, 受深化改革的影响, “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显得愈加明显。其在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相应地给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发展的困境。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存在, 我国需要主动地去加强对全球环境的认识水平, 建立全球战略大纲, 为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一方面能够具备较为稳定的进步速度; 另一方面, 也能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此来全面推进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 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 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定义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建设也从传统地追求速度与广度, 向着对绿色、智慧内容的追求, 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创新精神, 也让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治理内容会针对于城镇的空间分布与统筹安排来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对能源消耗与水资源短缺等具体内容的解决, 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 因为城市人口的激增, 使得城市交通日益拥堵, 而城市本身带有的文化特征日渐磨灭。所以, 其需要从科学理论出发, 来确保城市规划建设内容可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需求, 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核心点, 确保农村土地改革与绿色交通项目得以落实到位, 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2 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义

就低碳城市来说, 其指的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通过降低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使其可以处于城市发展的较低水平线上, 以此来改善温室效应, 实现低碳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当然, 低碳城市既包括了经济建设活动, 也包括了社会发展。前者, 是为了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 也要让经济产出得以保障; 后者, 主要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 也能为城市经济活动带来新的商机与就业机会。

3 城市规划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活动的阻碍因素表现

总的来说, 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城市规划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诸多实践活动中都有所表现, 也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 其也存在着一些改进点,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加强重视。

1) 碳核算模式存在不足之处, 其信息内容缺乏可靠性。

碳核算信息是城市低碳建设活动的开展基础, 其将生产活动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搜集、整理, 形成对所需误差内容的计算, 从消费活动的边界内容出发, 将存在的误差有效避免。其还能对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带来积极影响, 使得社会大众主动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去, 但是, 在我国因核算项目的开展水平较低, 导致这样的工作成效无效而产出需求尚未能满足社会情况。

2) 低碳城市的概念较为复杂, 未能做到统一表现。

学术界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 尚未能提出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 相关学者的研究活动, 主要是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出发, 将其与城市碳排放量、城市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等相结合, 来完成对整个学术探究活动的开展。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 首先, 低碳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表现, 通过对矛盾内容的处理, 来确保二者得以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 低碳城市的内容定义, 需要将生产建设活动、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融合探讨, 将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内容, 来增强其完整性与影响力。

3) 因地制宜的管理概念未能有效落实, 缺乏建设性。

许多城市在对低碳项目进行推广的时候, 仅仅是对新能源产业引进, 但受其技术门槛的限制, 而缺乏可行性, 比如, 光伏产业、风电项目等。这些项目内容因为结构相近, 且缺乏创新性, 而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也就无法帮助传统产业完成转型任务, 经济社会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

4 城市规划活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的补充

1) 让企业提高低碳生产建设的开展水平。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将经营利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使得二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 企业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主动地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降低生产能耗与成本, 确保低碳建设能够在整体生产运营活动中被有效地体现出来。

2) 政府行政改革对低碳内容的追求。

政府在低碳项目中, 应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促使企业可以将低碳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 在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 需将产业调整与基础社会建设项目相结合, 提高排放标准, 加大惩治力度。

3) 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运用, 提高对金融财政的使用水平。

低碳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也就需要金融中介机构开设相关的金融项目。转变目前我国的单一业务模式, 将社会资金与外国资金充分利用起来, 切实地降低城市能源消耗, 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到位。

5 结语

我们认为, 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指引, 将扶持重点转向研发和销售环节。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围绕发展低碳核心技术, 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计划来推动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发挥城市内各级低碳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端人才和设施富集优势, 引导其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储备与转让, 积极招揽低碳核心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 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闫文静, 史怀昱, 王伟哲, 等.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1 (6) :1069-1074.

[2]邱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瑞典经验借鉴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31 (10) :167-170.

[3]罗瑾瑜.多元社会的城市规划制度:论澳门《城市规划法》的时代意义[J].城市规划, 2014, 38 (z1) :12-18.

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 篇9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 如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 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根据低碳城市构建的主要内容, 分析低碳城市发展的条件, 提出相应不同的低碳城市概念。

付允 (2008) 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 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戴亦欣 (2009) 的《低碳城市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中, 规定低碳城市的概念为“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 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刘志林 (2009) 进一步将政府政策归纳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 认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 推广低碳理念, 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 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 由公众广泛参与, 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

依据李金兵 (2010) 、唐方方 (2010) 提出的低碳城市系统模型, 我们可以了解低碳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图1。

(资料来源:低碳城市系统模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

模型依据构成低碳城市所涉及的不同视角, 具体包括:低碳经济视角、能源视角、城市规划视角、交通视角和内涵生产生活及建筑在内的其他视角, 按照城市运行结构的特征, 分析低碳城市系统运行的情景。模型指出由于城市是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系统, 因此低碳城市也是不同主体低碳化行为运行并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城市子系统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 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组织秩序、稳定性以及变动程度直接影响LCS系统运行。由此可见, 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馈作用的结果, 统一而不可分割, 只有城市的生态、经济、生活共同促进低碳城市运行和发展, 才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 由于城市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以及观念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加之从内容上分析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结果。所以, 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低碳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 以政府低碳政策和相关法律为指导, 通过改变并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结构以及观念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努力实现能源使用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形成低碳文化观念, 从而明显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能源消耗, 在长期内使城市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城市系统运行的模型图, 我们可以观察到组成城市系统各种具体要素和子系统, 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行业。同时归纳出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

(一) 开放性

在碳减排的国际背景下, 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 同时更加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低碳城市, 努力推进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

(二) 多样性

由于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主体, 因此不同主体的低碳化策略、减排目标和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都是不同的,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具体分析各主体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特点和影响。

(三) 动态性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内部的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能源结构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低碳战略的实行。

(四) 技术性

节能减排、碳汇、碳吸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是低碳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包含各种尖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五) 经济发展稳定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 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城市必须要合理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 既要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的实现, 又不能使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 低碳经济在长期内是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力, 为低碳城市提供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 社会生活和谐性

在低碳城市内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 低碳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以往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习惯, 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制约低碳城市的建设, 所以一个有效运行低碳城市必须要使居民生活和文化传统同节能减排战略相协调, 既保证低碳城市的运作, 也要确保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七) 生态平衡性

低碳城市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 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在长期内“零排放”状态, 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碳循环直接决定城市的碳排放余额。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 建设绿色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碳吸收和碳捕获能力, 实现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三、低碳城市系统的具体分析

(一) 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问题贯穿于低碳城市的建立、运作和发展的各个环节, 决定着一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在城市系统的循环路径可知, 各种能源通过城市能源系统, 为城市运行提供动力, 城市的排放系统将消耗燃料产生的废物排出。因此, 考察低碳城市的能源指数, 从能源供应角度要分析能源结构和化石燃料的存量;从能源消耗角度, 要分析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能源的产出水平。

目前, 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水利发电等。目前在能源研究方面, 太阳能发展集中于光伏发电技术, 核能发展的重点在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重水反应堆的利用, 风能发电的主要焦点是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改进, 热能技术主要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

(二) 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为低碳城市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低碳技术目前可以分为三类, 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居民生活里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以及石油、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情况;无碳技术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去碳技术是指主要是指“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具有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目前, 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燃烧后分离 (烟气分离) 、燃料前分离 (富氢燃气路线) 、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减碳和去碳技术例如像生产领域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复合加工生产设备、技术利用等。

(三) 低碳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 住宅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是城市的重点碳源之一, 建筑的材料和设备、平均占地面积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的各种用品直接影响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水平。

当前, 英国和日本是低碳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 在建筑低碳化领域内, 建筑师和设计者的主要方法是:就地取材降低交通运输, 房屋采用无铅化设计并且增加太阳能和日光的使用规模和效率, 使用低辐射玻璃, 设计引入阳光的方式降低建筑照明的能耗。低碳建筑现在处于试验阶段, 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 目前低碳建筑在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领域并未得到普及。

(四) 低碳交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 以及私家用车的不断普及, 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低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 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普及策略, 我国目前基本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技术, 并且经济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投入使用。

同时, 公路系统的改革也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公路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地区的原有地貌, 充分利用地层结构特征进行建设, 实现低碳交通发展。

(五) 低碳生产生活

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城市的最大碳源, 有效降低城市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是低碳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居民生活方面, 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低碳化和能源消耗低碳化, 而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居民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度。在居民消费问题上, 低碳化消费的原则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前提下, 有效减少生活碳排放量, 促进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走绿色生活道路。因此, 低碳化的生活既要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规律, 又要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行为等方式降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使用, 改变日常消费品的使用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减少和合理利用室内光照、供暖, 改善生活垃圾的分配和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

企业生产方面, 一者需要在能源使用上重视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 从生产经营的源头开始, 建立企业制造、生产的低碳化。此外, 通过企业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降低设备替换频率, 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内部化”处理, 提高低碳技术使用的数量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六) 碳金融

碳交易是目前治理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且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个机制用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在碳交易行业内, 碳金融目的在于为碳交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例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 通过跨国金融企业帮助CDM交易项目的实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 通过设立碳交易所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空间。目前, 欧盟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 成为世界碳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 以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性碳交易市场为原则, 积极开展CDM交易, 但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国外减排技术垄断和国际资本碳排放权的投机交易等问题, 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建设碳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化碳金融的认识, 积极开展部分城市碳交易的业务, 金融行业需要为排放权交易提供间接融资服务和投资产品的开发, 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七) 低碳政府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经济手段, 推动地区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低碳化发展;作为监管者, 为确保低碳战略的实现以及成果的维护,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监管方法, 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目标监督;作为倡导者, 政府着力从微观主体出发, 提供宣传、交流等大型活动的方式, 努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方法, 促进社会低碳生活氛围的建立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革新。总体来说, 政府在城市的低碳建设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方面, 分别表达了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群众引导力和发展保障力。

(八) 碳汇

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地球的二氧化碳, 通过反映转化为“固态碳”形式并释放出氧气, 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同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碳减排”战略实现的有效方法。增加城市绿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率, 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碳捕获”能力, 促进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进而实现城市“零碳”目标。增加城市、国家的“碳汇”能力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 已经是工业化社会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森林“碳汇”一方面帮助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 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所以, 考察城市“碳汇”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用以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和预测城市碳循环能力, 可以提高城市低碳化评价的准确性。

四、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是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发展和人类在未来能否继续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当前面临何种主要问题, 发展低碳城市、推进国家节能环保事业, 是至关重要的长远目标和历史任务。因此, 人类在面对世界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威胁方面, 需要认清事实, 权衡利弊, 团结一致, 共同参与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中, 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 正在积极建设低碳经济、社会, 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MALUEG D A.Welfare consequences of emission credittrading progra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 1990, 19:66-77.

[2]庄贵阳, 李红玉, 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08) .

[3]李晓燕, 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讨, 2010 (02) .

[4]雷仲敏, 曾燕红.低碳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模型研究的综述[J].能源与节能, 2011 (01) .

[5]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04) .

[6]付允, 刘怡君, 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8) .

对“低碳城市”规划策略的探索 篇10

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迅速, 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此后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代价去改善, 自此, 当时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便逐渐形成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发展滞后的国家也由此引以为戒。2003年, 英国政府发表报告《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将“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 首次提出并写入政府《能源白皮书》, 之后“低碳”理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恶化以及能源的短缺, 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当今各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而言, 更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便于今后可持续发展。2007年日本提出“低碳社会”理念, 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强调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而“低碳社会”则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碳减排。“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理念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了“低碳城市”的基本概念。

2“低碳城市”的概念及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的定义,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中发展“低碳经济”,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 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因此, 要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 首先要理解“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而“低碳社会”遵循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 使社会类型从“高消费”向“高质量”转变, 提倡节俭精神, 求得师法自然和谐共存。对于政府而言, 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公益性宣传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鼓励和倡导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研究表明, 城市的发展与碳排放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由于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锁定作用, 负责编制城市规划的工作者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城市规划前期的准备阶段就应该从“碳的来源”、“碳的排放”、“碳的捕捉”三个方面着手, 这些对“低碳城市”规划的考虑是必要的。从碳排放的源头看, 城市中人类的活动无时无刻都在产生碳的释放, 如城市交通、工地建设、工业生产等, 这些都使城市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地, 全球能源消耗中大城市的消耗大约占到75%, 而温室气体排放则占全世界的80%左右。从碳排放的产生过程看, 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化石能源为燃料的交通工具的使用, 以及城市建设的过程部分。到2050年,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可突破70%, 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之下, 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来自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双重压力, 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矛盾, “低碳模式”下的城市发展势在必行。

3“低碳”与城市规划的关联性

“低碳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 以生态系统为依托,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 所以, 当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 便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在传统规划理论下, 城市的规模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水平是成正相关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的碳排放总量日益增高, 这是由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多年的“高碳”城市发展模式弊端所造成的。研究表明, 城市土地利用的约束越严格, 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 通过“密度”的控制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是当今所倡导的发展方向, 在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中应当配合就业、居住和对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空间规划, 才能实现“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实际的城市开发过程中, 由于政府无法一次性提供整体优美、安全、便捷的外部环境, 造成城市中大多数居住区用各种围挡形式将小区环境和外界分开, 在城市中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 造成了空间利用的人群局限, 进而形成了土地使用的分隔和功能单一的过大街区, 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同时, 也进一步加大了以私家汽车为主的城市交通格局, 促使城市空间的发展逐渐走向碎片化。

如今,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城市而言, 城市边界仍在快速蔓延, 大面积的低密度和功能单一的开发模式使得城市和乡村功能区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城市中新增公路里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然而,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是影响居民出行行为的主要因素。对于空间结构已确立的城市, 再进行交通的结构性调整非常困难, 除了采用技术措施降低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之外, 从城市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 “低碳城市”的交通策略主要在于控制私家汽车出行数量, 所以, 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大力建设多维度、多层级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是当前有效降低居民对私家汽车的依赖, 从根本上改变居民出行消费习惯的有效措施。

4 对城市的控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控规”)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 (含分区规划) 为依据, 已落实上位规划的意图为宗旨, 以土地的建设使用强度控制为重点, 具体规定用地性质、使用强度、景观特征和空间环境控制, 并确定各类用地的适建情况, 在城市建设中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形态。由于城市形态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所以, 为了实现“低碳”目标下的城市规划, 控规是决定“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 以下对其做具体阐述。

4.1 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

在城市土地利用上, 首先, 通过“密度”控制可以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 提高土地的使用强度, 增加单位建设用地的投资, 丰富城市土地的功能性, 鼓励城市用地的有效混合, 从而避免区域功能的单一化。其次, 降低街区、地块的尺度, 避免城市中出现“大街坊、大马路、大地块”的建设模式,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出行距离, 使居民生活得到便利。对此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做了如下相关的探索: (1) C·莫丁认为一个街区在70m×70m~100m×100m的面积范围内是比较合理的; (2) 亚历山大根据北美的经验将街区内总建筑面积的上限定为9290m2; (3) 简·雅各布斯在20世纪60年代的重要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甚至还郑重提出把曼哈顿标准地块的200m长边拆分为50m~60m的线段组合的长度, 从而进一步在地块内形成友好的南北通达的人行路线。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街区尺度往往过大, 街区为了保证地块的完整性,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而形成尺度较大的街区, 丧失了城市本该拥有的肌理。如图1为西安市正新兴开发的一处旅游休闲区域, 功能定位主要是向周边市民提供免费开放的公共休闲空间。位于中部的湖面是主要风景点, 其休闲、娱乐部分围绕湖岸环线分散布置, 受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影响, 在景区周围形成了高档住区的环抱态势, 从发展势头上看, 正在施工的部分地块在未来都会由开发商主导, 建设成多个高档住区项目, 其尺度之大是惊人的。目前, 景区西面 (以下简称“西面”) 沿线的开发项目基本已经完成建设, 区域格局初步定型, 接下来我们以此为依据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 经过实地查看, 西面以高档住区为主, 从西面通往城市道路的位置仅有三处 (在图中已用红点标记) , 通过测量, 三处景区出口的中间实际间隔分别约为1.2km和300m, 其中东面起沿湖岸向西到第一个出口的距离已大大超出了人行走尺度的适宜范围, 区域内功能单一, 沿途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已建成的住区大门仅对业主开放, 进一步造成了城市空间的隔离, 虽然沿湖岸设有内向型的环湖公路, 但普通市民想要步行前来游玩非常不便。

景区周围所涉及开发范围 (如图3, 绿点:起点;红点:终点) 是数量更多、尺度更大的居住社区, 这明显违背了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初衷, 功能单一的生活环境对于这里的居民而言是非常不便的, 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目的地的选择。然而, 城市街区尺度的决定因素往往与城市土地的用地性质密不可分, 如居住性街区应该照顾到人体的尺度以及人体的社会交往范围, 商业服务及娱乐设施的街区尺度应该考虑其服务人群和功能定位。

4.2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控制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 首先, 规划工作者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研中, 应该鉴别出对自然资源极为重要的保护区域, 并对其进行分类和限制发展, 强调破坏后的生态恢复要比提前保护昂贵得多。在划定出限制发展区域的基础上, 城市只允许在预先制定的区域内发展。而对于限制发展的区域, 政府将不进行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以避免投资者大量涌入, 从而破坏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这是对城市自然资源有效的保护手段。其次, 应加强对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绿色廊道的网络构建将城市自然资源和人工绿色空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我国桂林市老城区就是很好的典范 (见图4) ,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合理避让, 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沿水岸设置了大量的景观绿廊, 开挖人工湖泊并使其与自然湖泊贯通形成体系, 这种做法不但对自然环境起到了很好地保护和提升, 还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片有机的整体。从碳的捕捉上, 应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 将通过自然环境的固碳办法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优化城市气候环境作为必要的“低碳”途径。

5“低碳”的城市交通

在城市交通上, 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在于合理规划和完善城市交通的建设。积极推广以区域公共交通枢纽为中心, 发展“区域内部”和“区域衔接”的复合式交通体系, 将城市中的“慢速交通”和“快速交通”有机结合, 能大大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半径, 减少城市交通的投资成本, 合理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构建 (见图5) 。在实际生活中, 可将城市自行车系统与轨道交通相结合, 在不增加轨道交通长度的情况下, 有效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 有利于城市的低碳排放, 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6 城市管网的建设

在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上·, 应具备超前规划的思想, 必须根据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地下管网的铺设, 将各类地下管网进行系统整合, 避免日后的反复拆建, 力求实现管网的“干、湿分区”统一管理, 坚持“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完成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与此同时, 应提高地下管网的建设标准, 从而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7 关于城市历史遗存的保护问题

在历史遗存保护上, 城市历史环境对一座城市具有识别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重要价值, 其形成是岁月积累和衍化的结果, 代表着一座城市的“人类记忆”不可复制、无法替代。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 对有价值的历史遗存采取划定保护区或改造利用的方式, 不但对其本体进行保护, 还要增加保护范围, 以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环境质量。这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简化”趋势具有终止或逆转作用, 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特殊意义。城市历史环境是具有“活的生命”特性的, 对其进行合理保护是维持城市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同时, 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有效利用, 可避免“大拆大建”, 也是城市“低碳”规划思想的重要体现。

8 国外“低碳城市”的技术措施

在一些发达国家, 城市的发展往往以“低碳经济”为理念, 其“低碳”发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起着引导和借鉴的作用。东京在建筑节能上利用室内天然气发电的同时, 把发电产生的预热用于为家庭提供热水, 其效率是常规方式的两倍以上;巴塞罗那则执行了促进低碳的规划要求, 即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都应该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哥本哈根的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 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 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 建筑标准严格, 大力推广节能建筑, 推行高税能源使用政策, 关注和重视经济发展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伦敦制定了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技术发展等计划, 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计划, 并设立了分布式能源供给部门。通过一些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实践,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也为其他国家的“低碳城市”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9 我国在“低碳城市”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低碳城市”理念近年来蓬勃发展, 一些城市和地区纷纷结合节能减排政策, 通过推广节能灯照明、自行车出行、城市交通中绿色能源的使用、发展节能建筑等措施来推广低碳消费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但是, 这些措施的推广和使用是不够的, 与发达国家不同, 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下的低碳发展, 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

在我国, 城市的低碳建设具有零散性的特点, 很多地方的低碳建设项目尚处于尝试和试验阶段,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在“低碳城市”标准制定上, 不具备健全的评价机制, 评价依据模糊, 科学考核存在难度。目前, 城市决策者、企业、经融机构、普通市民对于“低碳”概念的认识, 只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 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认识。同时,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与低碳发展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笔者认为,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阶段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在于缺乏系统性。因此, 要实现我国“低碳城市”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发展框架, 应从“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两个层面出发, 构建起城市低碳发展的支撑体系, 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体系、公共政策体系、公众参与体系。指标体系是强制性的, 具有法律效应的, 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原则标准, 对城市中的建设、交通、产业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技术方法体系是帮助城市中的建设、交通、产业达到指标体系的工具和途径;公共政策体系是鼓励、引导“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风向标, 涉及城市中的所有参与者;公众参与体系是实现城市低碳的基础, 缺乏公众参与, “低碳城市”便无从谈起。这四个体系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 (见图6)

1 0 总结与期望

推行低碳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城市,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建设者应该秉承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 大力发展“慢速交通”和“快速交通”有机结合的城市交通体系,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推广紧凑型城市理念, 尊重并保护城市中的历史环境, 为今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国应多学习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实践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国情努力探索出一条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顾大治, 周国艳.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11) :52-56.

[2]潘海啸, 汤諹, 吴锦瑜, 卢源, 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 2008 (6) :57-64.

[3]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 2005 (3) :67-72.

[4]张泉, 叶兴平, 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 2010 (2) :13-18.

[5]李晓西, 卢一沙.适宜的城市街区尺度初探[J].山西建筑, 2008, 34 (9) :43-44.

低碳城市样本 篇11

——《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之哥本哈根宣言》

马斯达尔:油层上的零碳乌托邦

阿布扎比是个被眷顾的地方,凭借着地下埋藏的将近1000亿桶原油和至少1万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它的居民几乎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按照当下的油价平均计算,阿布扎比的42万居民每人都拥有1700万美元。然而就是这个全世界最不担心石油匮乏的城市,正在计划建设世界上第一座的可持续城市——这座名为“马斯达尔”的城市将不使用一滴石油,完全依靠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运转。

“马斯达尔”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为“来源”。为了追寻一个未知的“来源”,阿布扎比在未来将投入220亿美元。负责规划执行的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执行长艾哈迈德•阿尔贾柏(Sultan Ahmed Al Jaber)说:“很多人问我们,为何阿布扎比要做这事?我的问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能做,也必须去做。我们能,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就是能源供应的领导者。但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阿布扎比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这里将是未来人类的居住目标,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明白,未来他们都应该住在这样的城市里。”

能源之都的华丽转身

说起阿联酋,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奢华的迪拜而非首都阿布扎比。

在漫长的历史中,阿布扎比都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夏季,烈日使温度上升到50摄氏度,没有淡水、没有土壤、也没有动物,几英里外就是一片被污染的海洋。它也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最富庶的一个,坐拥世界石油储量8%、阿联酋石油储量80%以上的阿布扎比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石油之都。然而,对于未雨绸缪的阿布扎比人来说,曾经带给他们无限财富的石油已经是一种“过去的能源”,总有一天将会枯竭。2100年之后,将是可再生能源或者说“未来能源”的天下。

在马斯达尔的建设计划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这座诞生在石油之都的城市不使用一滴石油,不使用汽车,而采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实现自给自足。

“这是一个极其雄心勃勃的项目,”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的的英国设计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说,“我们受邀来设计一座零碳城市,在这个荒芜的地方,我们需要回顾历史看看古代的村落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这些建筑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阿拉伯城堡,风塔收集沙漠的微风并吹走热空气为城堡降温。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超过5层楼;整个城市采用东北-西南走向,使日照和阴影达到最佳平衡。

初看这一城市的众多设计,你会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座城市感觉更接近马拉车时代修建的许多城市。大多数道路将只有3米宽、70米长,以形成一个小气候并保持空气流通;屋顶可以透过空气,并在夏季反射阳光。每个建筑的200米之内都有公共交通工具,而街道都对着有柱廊的广场和喷泉。“在马斯达尔,一年中只有3个月气候非常热,在其他时候则比较湿润。我们绝对没有采用标准国际建筑式样,我们的目的是找到光和热之间的平衡。”福斯特的助手杰拉德•埃文登(Gerard Evenden)说,“建设一座新的城市是每个建筑师的梦想,但我们白手起家,也许我们将要实现的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乌托邦’。”

在电力全由替代或再生能源来供应的情况下,马斯达尔在水资源方面也有创新的设计。城市要做到用水量降到相同规模城市的1/2,每天只需约8000立方公尺的水量,远低于传统每天2万立方公尺的用水量。这将要如何做到呢?马斯达尔的居民用水多来自于废水循环利用和经过除盐处理的海水。当人们将地下水抽到地面上后,整个除盐过程则是用太阳能发电的除盐设备进行处理。经过太阳能提供能量的脱盐系统之后,成千上万吨的淡水将被送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一些用过的废水则被用于城市中的工业用水,清洗建筑和街道并用于制冷。在这里储水和用水将会更有效率,包括在所有的居民住房中安装节水龙头、洗衣机、两段式冲水马桶等。马斯达尔创新与投资部部长萨德(Ziad Tassabehji)表示:“我们要做到零废弃物的目标就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上厕所不一定要冲水洗净,洗澡也不一定要用水,这些都会改变现有的生活习惯,有全新的挑战。”

在马斯达尔城市巷道内将来也不允许汽车及机动车行驶,为达到干净又便利的运输效果,马斯达尔已成立一个2.5亿美元的干净科技基金,投资电动自行车赛格威(Segway)等公司与西门子(SIEMENS)等研发个人电动车。设计师们也在计划一些高科技的小玩意以替代传统的一些交通运输方式,他们计划将5万居民和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都放到三个高度的某一个高度上前行。一条轻轨将飞驰而过,把人们从马斯达尔带到阿布扎比城的钢筋水泥森林。第二个高度专供步行者之用,而第三个则专为“私人捷运仓”所用,埃文登把后者描述为“在道路中的轮轨或磁轨上行驶的小型交通工具,像无人驾驶的私人出租车一样”。所有的服务都将实现数字化控制。如果你走累了,可以到街道下一层乘坐个人快速运输系统和个人轨道车。这些全智能无人驾驶的交通工具由磁感应器指引,太阳能供电,碰到障碍物会自动停下。按设计,他们会带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埃文登补充说:“这是一项可靠的技术。它们在荷兰已成为产品,在鹿特丹港通常被用于搬运集装箱。”这些听起来更像是科幻电影里所描述的未来城市的场景,在马斯达尔也都将会变成现实。

从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

要让一座海市蜃楼变为现实,单纯依靠现有的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全新理念的开发。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除了在物质财富上能够相提并论外,仅有159万人的阿布扎比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的储备方面就相差甚远了。

阿布扎比人也明白,引进人才和提升科技研发实力将是寻找“来源”的第一步。于是,与全球顶级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合作,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专注研究可替换能源的高等院校马斯达尔科技大学(MIST,Masda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也是马斯达尔城市七阶段开发计划中的首要工程。

在这里,无论教授或学生,钱都不是问题。教授除了薪资,还会得到类似中国人才引进计划提供的安家费;学生不用交纳学费,每个月还有一定的补助。学生们还有机会到世界其他机构深造,学费由马斯达尔计划承担,回来或者不回来,基本看学生本人的愿望。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马斯达尔研究院就如同中国政府前几年提出的引进吸收再消化政策一样,一开始将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集合、吸收和消化上。

来自中国台湾的助理教授蔡怡民说:“的确,目前的研究院还没有多少自己的技术,但马斯达尔城是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集合地。集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很快会有自己的专有技术。”

除了自建研究院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马斯达尔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研究网络,与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大学、日本东京科技研究院在内的世界其他优秀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以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在能源科技方面能够取得突破。“即使是明知不可能,未来也有很多变量。但透过政府及专家学者的投入,能源的创新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全人类都需要共同关注与合作的一件事。”哈佛大学创业中心资深研究员欧雷(William K•Aulet)表示。

从一个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的道路也许并不平坦,但是,有良好的制度和资金保障,有创新的激情,有马斯达尔城这个巨大的实验室,事情应该会变得容易许多。而技术,就将成为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正如地球之友(FoE)的主管托尼•朱尼珀(Tony Juniper)所说:“对位于海湾地区这块世界化石燃料开采的心脏地带的其他国家来说,马斯达尔也许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但是,马斯达尔对于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实验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未来,必将是新能源的一场革命,而我们没有时间再等待下去了,必须从现在开始。”

托特尼斯:远方有个小镇叫变革镇

变革镇的创始人罗伯•霍普金斯是英国农业永续发展倡导者,他在2003年初次接触到“石油峰值”一词,意识到石油终有一天会枯竭,人类亟需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当时他在给爱尔兰肯赛尔继续教育进修学院的学生们上课,教授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还与学生们合作创立了一个“能源下降行动计划”。他的几名学生将此计划命名为“变革镇”,并递交给肯塞尔镇议会,当地议员则将此计划作为政策采纳,这便是变革镇的雏形。

2006年,霍普金斯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英国德文郡的托特尼斯镇,开始将变革镇的想法变成现实。在征得300多名小镇居民的同意后,托特尼斯镇政府出面为居民提供职业培训,发展水果蔬菜种植、面包烘焙技术及纺织业等,使食品生产、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彻底实现“本土化”,不用长途运输,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发行“托特尼斯镑”

据英国《独立报》2008年5月1日报道说,为了使金融的发展也不依赖石油,托特尼斯镇负责研究经济问题的“变革镇”小组,还发行了新的货币“托特尼斯镑”。这种货币只在自己的小镇流通,每镑相当于1英镑,在法律上相当于官方货币的同等物,目的是让钱在本地的商业体系流通,真正实现本土化。

根据预想,如果人们用这种货币买本城镇生产的商品,那就无需从千里之外的地方买进货物,可节省运输的油耗,减少交通对气候的不利影响,还能加强社区内部的联系,一举两得。而实际上,“托特尼斯镑”一出现迅即得到小镇居民的青睐,很快在全镇70多家商店流通。霍普金斯认为,“托特尼斯镑”的发行使“变革镇”的行动,迥异于其他环保组织的活动。

从1到300

由于托特尼斯镇石第一个变革镇,创建过程无前人经验可循,改革的各方面都需要小镇居民共同协商。为了便于沟通和协调,霍普金斯和小镇的居民们开通了变革镇的官方网站“变革网络”。他们通过网站向世界展示了该镇成功转型的12步指导方针,即:创建一个筹划委员会以指导项目的进行;提升社区民众意识;打好基础;加深社区责任感;建立主题小组;举行公开会议;开展可见的实践性活动;组织培训;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听取长者意见;任其自然发展;创立独特的能源行动计划。

随着托特尼斯镇变革之路的不断成熟,其他社区的人也开始学习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而变革镇,也从一个大学课堂给学生留的作业,发展成现实中的国际性行动。截至2010年5月,已经有超过300个社区被各国政府确立为变革镇。

变革镇行动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但也有人对变革行动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场反文化运动,也有人认为该行动无法在大城市难以运行。但创始人霍普金斯则指出,变革行动不仅是一场环境运动,还是一场文化运动,开展变革行动的意义并非建立一个与世隔绝、让人逃避现实的环境,而是构建一个反思人类生活方式、创建理想生活的实践社区。他说:“我的信念是,我们集体的智慧能让我们超越能源危机。”

菲律宾:回归天然的环保之城

1L阳光

在菲律宾大马尼拉市的贫民窟中,低矮的住宅彼此紧依,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采光”,即使外面艳阳高照,屋内也仍然会是昏暗无光。因此,居住在这里的赤贫家庭不得不长时间开灯,电费可达每月800到1000比索(约合120-150人民币),这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是份不小的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菲律宾展开了一项名为“一升阳光”的公益计划。即将水瓶安插在屋顶上,通过水瓶里的水将阳光反射进屋子,成为“灯光”。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个水瓶安放完毕,正在为贫民窟的家庭提供免费的照明,这些家庭就可以省下用来开灯的电费,把钱花在更加需要的地方。

水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奥妙,这些容量大约一升的水瓶半截露在屋顶,用铁板覆盖密封住就算完成了安装,而瓶子内部则是水,和大约四勺的漂白粉。单单将直射的阳光变成散射的“灯光”只需要水就够了,漂白粉的作用是阻止藻类的产生,以让这些水瓶的使用寿命延长到整整5年。

贫民窟的居民对于如此简单的发明带来的明亮灯光而感叹不已。在一年中超过10个月的时间里,水瓶能够媲美55-60瓦的电灯,节省下的电费可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鸡毛复合板

菲律宾Los Baqos大学曼南德罗•雅科达教授发明一种建筑新材料“鸡毛复合板”,这种鸡毛板用压缩黏合胶和鸡毛混合而成,可以替代建筑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木制复合板,经进一步研究后有望广泛应用于建筑和装修。

这种鸡毛复合板能够抵御白蚁等昆虫侵袭,因为虫子不吃鸡毛,与传统木制复合板相比,它也没那么易燃。经过进一步研究后,这种鸡毛复合板可用作门窗用嵌板和用于吊顶等,但不能用于墙或柱子等承重部分。

菲律宾是家禽饲养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每年产出大约2400万吨废弃羽毛,将这些羽毛用来制作板材,能够减轻处理羽毛造成的污染。

竹子出租车

菲律宾盛产竹子,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家具制造、竹手工制品、工艺品、乐器、竹制建筑等均已形成了商业开发的规模,竹板材、竹家具等新产品不断涌现,而日前研制出的高科技竹制出租车更是令人以耳目一新。

在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很大一部分能源用于制造和驱动各式各样的汽车零部件。而在竹制出租车的制作过程中,则节省了这部分能源,出租车由可再生材料制造。车身是完全由竹子制造的,足够强韧、重量轻。竹制出租车的燃油也是可再生的。众所周知,菲律宾大量种植椰子,椰子油便为竹制出租车提供动力。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它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了推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 进行城市规划改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行低碳时代要求下的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就是指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条件与城市规划发展情况下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不仅需要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 还应当符合当今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规律, 以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进步。纵观当今国际发展形势, 随着全球化气候资源以及生态危机的恶化, 低碳以及生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与要求, 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化发展推进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应以低碳和生态为主要要求趋势。

1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涵义

1.1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 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 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 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是以人、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三者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实际规划时, 应该注意加强这三者的和谐, 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导向型城市。

1.2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下,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突出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 (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2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基于如上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以及低碳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的介绍, 目前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已经是摆在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然而,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 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而言,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

所谓生态位, 指的就是某个物种在生态群落之中, 在营养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对于城市生态位, 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基于此, 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吸引力。因此, 在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坚持城市生态位最优化的原则。

2.2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 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 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 生态系统及其脆弱, 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 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 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 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1) 在实际规划过程之中, 要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所规划的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2) 实际过程中, 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净化能力, 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净化的能力等,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城市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3) 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 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 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意见建议

3.1 增加“绿色”面积, 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 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 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 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 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 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 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 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 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 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 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 获得了良好的景观, 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2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对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握及认识, 从而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将此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衡量城市生态规划的态势, 且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制定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具体规范及条例等。

3.3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3.4加强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方法探索

对于低碳、生态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改革首先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视野进行拓展, 在进行城市规划中, 注意结合传统的城市规划核心与任务, 以保护城市开发环境、节约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合理的应用, 进行和谐、生态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设置。其次,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的城市规划改革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进行变革。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对于城市规划的效果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具有原有规划工作方法的深刻与系统特点, 还应注意在总体规划情况下, 对于城市规划中城市资源情况的详细分析等, 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4 结束语

上一篇:传统文化认同下一篇:运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