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2024-09-0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精选12篇)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1

摘要:就城市低碳建设而言, 我国相较于国外城市发展还较为落后。随着低碳意识和绿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势必会往低碳方向发展。本文结合这一大环境, 就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几点笔者的意见, 希望给同行一些借鉴。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建议措施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 同时近年来,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气候呈现逐步变暖趋势。为了减缓气候变化, 确保和谐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亟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倡导低碳工作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事业。

1 低碳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建设标本和蓝图而进行的规划建设。影响城市碳排放量的主要涉及四大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工业部门和能源部门。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保护林地碳汇及绿色出行等方面做出突出成效, 例如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制造和使用、清洁生产和工业节能、碳排放指标交易、新能源汽车、林业碳汇、绿色物流等。

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 到2009年, 设市城市总数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16个增加到660个, 增长了两倍多;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22亿人;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6.6%, 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促使城市建设了大规模的配套基础设施和住房等, 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有资料显示, 当前我国建筑耗能, 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热水、家电等在内的总能耗已经超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4, 达到约30%。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这一比例还将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我国“十二五”期间有关建筑低碳节能降耗调查研究数据表明, 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维持建筑物功能所耗能源上, 而交通汽车只占到约30%。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与建筑业密不可分, 建筑物的建设耗费了地球大约50%的土地、矿石、木材等资源, 日益成为城市碳排放的“大户”。因此, 我们在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探索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 必须推动城市建筑向节能、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 尽管在城市低碳建设、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在贵安新区的建设上, 提出了“生态城”建设的理念。但与我国东部沿海的部分大城市的先进水平相比, 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更高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

2.1 主城区资源过度集中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受技术能力、装备水平等方面制约, 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还存在标准不高、观念滞后的状态, 造成严重的浪费和环境问题, 导致屡屡出现建了扒、扒了建的怪圈, 总而言之,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市中心, 所有的功能设置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对其它部分的规划建设与功能配套造成了忽略,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中心”问题。

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大, 人口过分向中心区集聚, 导致资源功能过分向中心集中, 市区中心建设密度过大, 人为抬高了中心区的生活成本,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相反, 背向市中心的地区被逐步边缘化, 发展相对滞后, 建设投入少,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而成为城市的不和谐区域和问题多发地区, 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外在形象;城市规划设计功能设计不配套, 理念不超前, 十分容易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恶化, 同时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

2.2 资金投入、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但大量资金投入却难以用产出收益来衡量, 使得资金流向受到极大的限制。城市环境的改善是大家彼此共同的心愿;然而,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粪便处理却在日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目前, 垃圾的分拣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填埋整个系统建设尚处在形成阶段;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也还处在试运行阶段, 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更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撑。所以, 加大相应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 以及在实践当中的创新力度, 正是提升城市整体价值品味与软实力的强心剂。

2.3 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相应的法规、标准有待制定

目前, 正在积极的探索适合自身低碳、绿色环保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径;但与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相比较, 还有较大差距, 还很不成熟。现在, 我们必须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 科学统筹安排, 统一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建立健全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等, 以便使制度建设能够及时指引未来发展需要。

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3.1 加强宣传, 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理念

(1) 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使参与建筑活动的各方主体和公众提高对“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重要性的认识; (2)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 (3) 向公众宣传, 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宣传绿色建筑的经济政策、建设方式、经营方式, 激发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3.2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工作机制。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监管体系和财政税收激励政策, 涉及建设行政主管多个职能部门, 涉及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房屋拆除等全过程, 因此应建立发展绿色建筑“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区城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3.3 完善政策法规

根据《节约能源法》、《建筑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明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推进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4 统筹城乡发展

认真研究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确定适宜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城镇规划和运行模式, 加快村镇规划编制, 加强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管理, 促进城乡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加强规划对城镇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和调控, 切实体现城乡统筹和区城统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 创进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 沼渣代替化肥, 生产出优质、有机的农产品。

3.5 抓好科技创新

建立技术标准, 为绿色建筑提供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 积极开展规划设计与集成优化技术。拟定和建立适合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 建立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标准、竣工验收规范和运行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指标管理和服务, 建立发展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库, 开展绿色建筑学术交流和推广, 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3.6 以绿色建筑为契机

规划绿色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绿色产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应用;重点扶持光电、光热、地源热泵的生产企业, 节水设备和节能门窗生产企业, 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产业支持。

4 结束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如何通过恰当的城市规划手段理清城市空间结构, 运用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实现城市功能结构的低碳转型, 探讨适宜当地的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机制, 是低碳城市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裴莹莹, 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环境科技, 2009 (06) :3~4.

[2]相震.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J].环境科技, 2009 (S2) :45~47.

[3]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11) :12~16.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2

摘 要:全球化环境和气候状况日益恶化,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考虑社会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量的增加引发了温室效应,使得气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陆地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碳排放量,就必须从全方位入手,动员各方面力量,建设新型低碳化城市。我国低碳化城市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切实将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充分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对于该如何打造新型的低碳化城市以及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文章将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规划原则;布局合理;交通出行;绿色能源

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正饱受气候变暖的困扰,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因就是碳排放量过多造成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进入到大气中,形成了具有保温效应的空气隔离层,使热量不能有效发散出去,聚积在大气上空,造成大气温度的升高,也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近些年来正在不断显现,世界各国正致力于控制气候变暖的速度,想方设法降低碳排放量。我国也尝试通过进行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方法来降低碳排放量,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为何要打造新型低碳化城市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城市,一是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碳汇”处的吸收。其中,最积极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这需要把重点放在推行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方面。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新型现代化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镇空间来减少碳排放。此外,要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编制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及要遵循的具体编制原则

2.1 编制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2.2 构建低碳城市建设体系要遵循的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构建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3.1 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结构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按照城市宜居性,中心区域分散性等原则进行操作。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通病就是城区中心区域过于集中,而城乡结合部以及距市中心较远的区域却还有待开发,导致城区繁华地段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城市部分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为此,在城市规划时,要合理分散人群的居住区域,避免人群过于集结,以实现区域功能发挥的均等化。另外,还要注意居住区和配套措施的搭配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通资源浪费。

3.2加快产业化升级步伐

工业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对于工业实行产业化技术升级刻不容缓。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存在传统的生产观念,为了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惜以环境的高污染作为代价,所以,政府要对工业生产企业进行科学引导,使之逐步向低耗能低污染的发展道路上转变。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转化率,对于高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严令予以整改或取缔,对于高耗能企业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帮扶新型低污染工业生产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废气排放量要予以严格控制。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对于工业生产企业的选址和布局要遵循科学性和环保性原则,尽量将工业企业安排在远离城区和居住区较为密集的区域,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提倡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汽车尾气的排放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但是却可以产生其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我国的车辆增多导致尾气排放量急剧增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因。要想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改进汽车在燃料消耗方面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更为省油节能的车辆;其二,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可以拓展地下交通管网的设计和施工,还可以加设出租停靠站和公共交通中转枢纽,方便人们的出行。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城际铁路运输体系,力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私家车的使用次数。其三,政府应该辅之以低碳出行的宣传手段,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第四,政府应该鼓励购车者尽量选择小排量,经济型的车型,限制大排放量车型的生产和销售。

3.4 使用新型施工建筑材料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无疑也是增加碳排放量的源头之一。为此,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设计思路要简约实用,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建筑施工材料的审核力度,禁止高污染高耗能的施工材料流入市场,对于积极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施工单位要予以鼓励性嘉奖。除此之外,还要避免不必要的建筑拆建施工,室内装修要去繁就简。

3.5 推广绿色能源的使用

低碳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要实现能源供给和排放的低污染或无污染,因此,要注重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我国开发和利用的新型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和生物技术能源,这些能源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等特点,且具有持久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利用这些能源取代高污染能源可以取得明显的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结束语

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社会生活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想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二者的统一,就要坚持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我国要致力于低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事业,广开渠道,同时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化城市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延庆 低碳建设生态城市 篇3

生态城市延庆得天独厚

延庆县具有良好的低碳发展基础,没有重化工业,化石能源消耗少,工业结构轻型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达。延庆在北京市功能定位中,属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近些年来,延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式,开展了多项低碳建设基础工作。

通过林业碳汇措施来实现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固定,是目前应对气候变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多年来,延庆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施风沙源治理、清洁小流域、水源保护综合整治、荒山荒滩绿化等造林工程,营造了树种多样和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不断增加森林碳汇的储量。

延庆还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进行固碳。森林固碳和湿地固碳互相补充形成整体优势,延庆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碳汇基地。藉此延庆县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绿洲、北京西北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生态县荣誉称号。

地区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必须调整传统产业结构。2009年延庆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3.625.660.8,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低碳化转型。

作为北京市的农业大县,延庆从2006年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基地建设。目前,延庆县已经形成了以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三大农业观光带。结合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的发展目标,延庆通过打造三大农业观光带,将一产和三产有机地融合,创造了跨产业的低碳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产的龙头,与环境密切相关。具有低碳发展的巨大优势。近年来,延庆县通过大力升级改造传统景区,开发高端休闲商务功能,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等手段,全面推进旅游事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延庆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的生态品牌初步形成。同时,延庆观光农业也浮出水面,初步形成了妫河生态走廊精品农业区、北山观光农业带、八达岭快速路沿线设施农业带三大农业观光带。

低碳生活从改变习惯开始

延庆作为国家生态县、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近年来积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延庆县积极倡导群众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日常工作生活节约水、电、纸、粮、油活动和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并在农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

2003年以来,延庆利用自身海拔高、光照充足的优势,大力推广太阳能灯、太阳能日光温室和阳光浴室的应用。

生物质气和沼气是农村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的主要途径。目前,延庆通过建设大型生物质气化站、大中型沼气池,为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燃料投入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德青源养鸡场发电场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发电,除了每年向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外,还产生相当于4500吨标煤的余热用于供暖,并且减少了8万多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被列为联合国“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

延庆县通过开发浅层地能和深层地热,夏天制冷、冬天供暖,有效地利用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9万平方米,约占全县供暖面积的14%,实现节煤1.2万吨。

另外,延庆县还在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05年,延庆县开发新能源仅为1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为2.2%,到2009年,延庆县新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6万吨标煤,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15%,比2005年翻了近7倍。预计2010年末,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达到20%以上。

环保能源低碳经济重中之重

延庆县把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作为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新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延庆县紧紧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探索出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坚持统筹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延庆县已成为北京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延庆县新能源产业项目初具规模,新能源利用覆盖面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效益大幅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新能源广泛的应用与示范,为延庆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延庆正式挂牌。落户在该基地的企业同样享受中关村相关政策待遇。由于看好该地区资源优势和新能源发展的前景,大批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延庆签约新能源项目。目前延庆县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以“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为平台,以太阳能、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和智能电网等为中心,新兴的低碳产业集群正在构建。

2009年延庆县审议通过了《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制定了《延庆县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建设规划》、《延庆县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有机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延庆县有机循环农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乡村旅游三年行动方案》等。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延庆将进一步迈进打造国际一流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既定目标。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能源消耗

0 引言

目前而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转型时期, 受深化改革的影响, “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显得愈加明显。其在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相应地给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发展的困境。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存在, 我国需要主动地去加强对全球环境的认识水平, 建立全球战略大纲, 为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一方面能够具备较为稳定的进步速度; 另一方面, 也能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此来全面推进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 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 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定义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建设也从传统地追求速度与广度, 向着对绿色、智慧内容的追求, 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创新精神, 也让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治理内容会针对于城镇的空间分布与统筹安排来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对能源消耗与水资源短缺等具体内容的解决, 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 因为城市人口的激增, 使得城市交通日益拥堵, 而城市本身带有的文化特征日渐磨灭。所以, 其需要从科学理论出发, 来确保城市规划建设内容可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需求, 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核心点, 确保农村土地改革与绿色交通项目得以落实到位, 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2 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义

就低碳城市来说, 其指的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通过降低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使其可以处于城市发展的较低水平线上, 以此来改善温室效应, 实现低碳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当然, 低碳城市既包括了经济建设活动, 也包括了社会发展。前者, 是为了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 也要让经济产出得以保障; 后者, 主要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 也能为城市经济活动带来新的商机与就业机会。

3 城市规划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活动的阻碍因素表现

总的来说, 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城市规划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诸多实践活动中都有所表现, 也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 其也存在着一些改进点,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加强重视。

1) 碳核算模式存在不足之处, 其信息内容缺乏可靠性。

碳核算信息是城市低碳建设活动的开展基础, 其将生产活动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搜集、整理, 形成对所需误差内容的计算, 从消费活动的边界内容出发, 将存在的误差有效避免。其还能对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带来积极影响, 使得社会大众主动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去, 但是, 在我国因核算项目的开展水平较低, 导致这样的工作成效无效而产出需求尚未能满足社会情况。

2) 低碳城市的概念较为复杂, 未能做到统一表现。

学术界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 尚未能提出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 相关学者的研究活动, 主要是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出发, 将其与城市碳排放量、城市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等相结合, 来完成对整个学术探究活动的开展。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 首先, 低碳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表现, 通过对矛盾内容的处理, 来确保二者得以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 低碳城市的内容定义, 需要将生产建设活动、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融合探讨, 将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内容, 来增强其完整性与影响力。

3) 因地制宜的管理概念未能有效落实, 缺乏建设性。

许多城市在对低碳项目进行推广的时候, 仅仅是对新能源产业引进, 但受其技术门槛的限制, 而缺乏可行性, 比如, 光伏产业、风电项目等。这些项目内容因为结构相近, 且缺乏创新性, 而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也就无法帮助传统产业完成转型任务, 经济社会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

4 城市规划活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的补充

1) 让企业提高低碳生产建设的开展水平。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将经营利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使得二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 企业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主动地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降低生产能耗与成本, 确保低碳建设能够在整体生产运营活动中被有效地体现出来。

2) 政府行政改革对低碳内容的追求。

政府在低碳项目中, 应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促使企业可以将低碳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 在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 需将产业调整与基础社会建设项目相结合, 提高排放标准, 加大惩治力度。

3) 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运用, 提高对金融财政的使用水平。

低碳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也就需要金融中介机构开设相关的金融项目。转变目前我国的单一业务模式, 将社会资金与外国资金充分利用起来, 切实地降低城市能源消耗, 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到位。

5 结语

我们认为, 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指引, 将扶持重点转向研发和销售环节。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围绕发展低碳核心技术, 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计划来推动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发挥城市内各级低碳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端人才和设施富集优势, 引导其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储备与转让, 积极招揽低碳核心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 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闫文静, 史怀昱, 王伟哲, 等.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1 (6) :1069-1074.

[2]邱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瑞典经验借鉴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31 (10) :167-170.

[3]罗瑾瑜.多元社会的城市规划制度:论澳门《城市规划法》的时代意义[J].城市规划, 2014, 38 (z1) :12-18.

2021年低碳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篇5

一、绿道建设工作

xxxx年邛崃市已建成绿道xx.x公里(其中城区级绿道x公里,社区级绿道xx.x公里),在建绿道x公里,已完成铁花巷、有美巷子、郭山村茶兰绿道、河滨绿道(黄坝大桥-老南桥)、河滨绿道(老南桥-新南桥)五条“回家的路”,已完成君平大道东延线路口和学子路口、芙蓉花景x个xxxx平方米以上小游园建设,提前超额完成x市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全市累计建成绿道约xxx公里。

二、园林绿地建设增汇

xxxx年,我市投入园林绿化管护资金xxxx万元,建城区绿化管护面积约xxx.xx万㎡,行道树约x万余株,城区鲜花摆放面积约x.x万㎡,城区绿地率xx.xx%,城区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为xx%。xxxx年按照x市园林绿化建设行动方案,我市完成x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建设,x个小游园建设,x条道路绿化提升,xxxx平方米立体绿化建设,xx公顷新增绿地建设和x个芙蓉景观点位建设,实现城市绿化风貌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

xxxx年,我市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旅游资源以及区位优势,按照“特色镇+林盘+景区/园区/功能区/民宿”的模式,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科学推进我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展现独具特色的川西农居风貌。x市xxxx年下达我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目标任务为启动实施xx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其中精品林盘x个。截止目前,我市xx个林盘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羊安赵河坝林盘等x个项目已完工,陶源仙谷林盘等xx个项目正在施工。x个精品林盘中,天府红谷·靖口村林盘、茶兰林盘x个项目已完工,徐上林盘、金山窑林盘、谢家坝林盘、陶源仙谷林盘x个项目正在施工。

四、提升城市景观水平

xxxx年我市已完成君平大道东延线路口和学子路口、芙蓉花景x个xxxx平方米以上小游园建设,其中君平大道东延线路口和学子路口小游园面积为xxxx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是增加花树和游步道,增添休憩设施,提高周边居住群众生活环境品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推进以屋顶、桥柱桥体、墙体、驳岸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建设工程。xxxx年我市完成星星南河郡外、翡翠湾等点位xxxx平方米立体绿化建设。

五、发展绿色建筑

森林碳汇:低碳城市建设之基 篇6

森林碳汇和减排同等重要

论坛主席宋维明强调指出,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多重效益且不可替代。保护森林和增加森林面积,是最为有效的、低成本的减排方式。我国在森林碳汇研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务之急则是普及森林碳汇知识,树立碳汇和减排同等重要的理念,使全社会对发展林业有应有的重视。

宋维明说,增加森林碳汇,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恢复和扩增森林碳汇,不仅关系到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还关系到未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

在这位林业经济学家的主持下,八位嘉宾深入探讨了森林碳汇与低碳城市的关系。从森林碳汇的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到森林碳汇对实现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从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前景与挑战,到公众参与在森林碳汇行动中的作用,专家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使在场的200多位各界人士深受启发。

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晓麒,贵阳市副市长高卫东,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陈建成,国家林业局森林城市评审专家张志强,国家林业局气候谈判专家王春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碳汇办公室主任王小平,中关村碳汇研究院副院长杨晓晖,中国林权交易所总裁王秀强等和与会者一起,就当前森林碳汇的焦点、冰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精要的阐述。

减排措施中森林碳汇成本最低

国家林业局森林城市评审专家张志强教授介绍了有关森林碳汇的国际经验。他说,国际上围绕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举措之中,森林碳汇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减排措施之一。

据他介绍,在增汇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世界各国都将挖掘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等温室气体的潜力作为其战略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其做法无外乎有两种:一是扩大与保护森林资源;二是提高森林生产力。

具体作法有,通过清洁生产机制(CDM)实施林业碳汇项目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减排目标后,国际社会首次将林业碳汇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联系,碳汇造林成为获取碳排放的途径之一。此后,国际社会致力于推进森林认证、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发展碳汇交易体系、强化国际合作等作为发挥森林碳汇功能的主要手段。

张志强说,在气候变化的国际立法上,对于森林碳汇议题经历了从谨慎向开放的转变。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波恩政治协议》到《马拉喀什协定》,从《巴厘岛行动计划》到《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森林碳汇都是其中的主要议题之一。森林碳汇的活动范围也从最初的单一化(清洁生产机制)走向了多元化。可以说,后京都时代以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森林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管理增加碳储量为主要内容的REDD+森林碳汇机制(REDD PLUS),将发挥更为主要的作用。

林业重点工程增加碳汇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上升速度加快,在国家层面将森林增汇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选择。张教授说,从中国战略选择的实践来看,采取了一些主要措施来实现林业碳汇的发展。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力推进,夯实森林碳汇坚实基础。张教授认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长江、珠江等几大流域的防护林工程建设,这些举世无双的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使中国的森林面积与蓄积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碳汇功能得到增强。在2010年完成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认为,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是2000年?2010年期间亚洲森林面积每年超过220万公顷的净增长的主要原因。该评估同时认为仅世界森林生物量中就储存了2890亿吨的碳。

他呼吁,要严格森林采伐管理,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以提高林业碳汇功能。实行采伐限额管理,打击乱砍乱伐,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方案,通过技术途径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林业投融资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中央、各级地方政府、私人等多种林业投入机制,通过对公益林的生态补偿,确保林业生态效益的发挥;强化林业碳汇功能基础理论与增汇技术的研发;森林碳汇研究应该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支撑项目、行业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强化国际合作,树立负责的大国形象,推进森林认证、制定可持续经营标准、开展CDM碳汇造林、打击非法贸易与非法采伐等。

低碳城市发展靠森林碳汇推动

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森林碳汇作为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也在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推动城市低碳转型。

张教授说,尽管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市民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以乔木与森林群落构建为主导,悄然实现着城市生态的华丽转身。乔木树种与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群落占城市绿地总量的比例逐步提高,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将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居民心身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郊区乡村绿化质量也迅速提升。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近自然群落已然成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主导理念。目前,全国已有41个城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另外,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等也广泛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他指出,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绿色增长的有效载体,加快发展城市森林,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的碳汇,抵消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量,扩大城市的资源环境容量,提升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壮大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绿色产业,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增长。

碳市场为林业经济带来新机遇

我国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试点,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从而以低成本实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目标。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成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碳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市场,二是碳中和,三是试点碳排放权交易。

他兴奋地说,尽管相关配套体系尚未建立,但碳市场的推进,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面临系列难题,但从政府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陈教授指出,森林是重要的碳汇主题。二氧化碳20%在地上部分,80%在地下部分。现在还找不到另外一种途径,像森林这么廉价地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储存在生物体当中。国际上对森林的碳汇作用、森林在国际性的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能够成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在陈教授看来,更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凝聚发展智慧,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领域,坚实发展基础,从而突破林业发展的瓶颈,开创发展新道路。发展林业碳汇,在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生态林业、生态文明、生态效益市场化。

陈教授认为,当前要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把森林碳汇的外部性内部化,把森林碳汇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制度化。

他建议,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的储碳功能,试行林业碳汇与征占用林地相挂钩,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补偿的基础上,试行林业碳汇与碳减排相挂钩,建立企业补偿机制,促使碳排放企业为植树造林者买单,把谁排放、谁买单落到实处;设立购买碳债券等,为碳基金建立长效机制。

陈教授说,要想出办法,通过试行试点,活跃碳汇市场,盘活林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虽然前进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对发展碳汇市场,我们充满信心;创新林业机制,要勇往直前;振兴林业经济,要义无反顾;转型绿色发展,要再创辉煌。

发展森林碳汇关键在公众参与

宋维明教授说,在我国,森林碳汇等还是新生事物,林业碳汇市场也刚刚起步。中国企业和民众参与的程度以及实际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森林碳汇行动,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

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他主持的论坛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会场设置了承诺“森林碳汇”题词签名板,制作播放了《森林碳汇历程》专题视频,创作和现场演唱了《低碳之歌》,制作和发放了低碳书签。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低碳微博专题”,即时互动使会场在网络上延伸。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们发出了《关注参与森林碳汇——青年行动倡议》,印发给全体与会代表。

大学生志愿者们现场计算的结果,更是令与会者大吃一惊。经核算,每位与会者需至少种植一棵树才能抵消参加本次会议产生的碳排放。

论坛现场发布了贵州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结果,对论坛内容起到了实证作用。刚刚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全省每年森林固碳达2458.18万吨,固碳释氧价值达857.23亿元。这些数据形象、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森林碳汇的作用。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7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统计, 当前6种主要温室气体 (GHG) 排放中, CO2约占80%以上, 而其中的75%~80%来源于城市[1]。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2]。低碳城市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3]。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 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52.6%,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特征是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 造成环境污染持续恶化[5]。中国目前已是CO2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6]。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毅然承诺至2020年, 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二氧化碳40%~4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7]。

鉴于以上背景, 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积极的国际形象的必然选择, 而系统地探寻适宜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对策是当前低碳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2 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 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概念, 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生活习惯, 将原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经济转变为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低碳经济[8]。

“低碳城市 (Low-carbon City) ”的概念是由低碳经济发展而来的, 所谓低碳城市, 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 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 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9]。具体地说, 低碳城市实质上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运用。

3 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 低碳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全球多个国家进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与尝试, 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丹麦哥本哈根、德国弗莱堡、印度班加罗尔等, 而且更多的城市正在陆续加入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列。

中国已经确定把低碳经济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许多城市也已经把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城市工作的重心。2008年初, 我国国家建设部与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 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 2010年, 我国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低碳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最热目标。

纵观当前各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 可以看出, 不同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都只关注于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 如城市交通、能源利用、土地开发方式、建筑物等方面, 而缺乏系统性的建设对策。但实际上,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对城市要素的综合整治, 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寻低碳城市建设对策。

4 基于系统图的低碳城市建设对策选择及分析

4.1 系统图及其应用

系统图 (System Diagram) 又叫树图, 是系统寻找达到目的/目标的手段/对策的一种方法, 它的具体做法是将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对策系统地逐级展开, 寻找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对策的一种树状图[10], 如图1所示。

系统图法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用以展示系统, 剖析系统, 抓住系统的要害, 去解决问题。系统图法这一规范的系统分析方法, 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到诸多领域的各项工作。实践证明系统图法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类管理, 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4.2 低碳城市建设系统图

建设低碳城市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 另一方面对已排放的碳要进行科学地处理。因此, “建设低碳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方面:一是通过生活方式低碳、物质生产低碳和城市建设低碳以实现碳减排;二是通过碳处理以减少现有大气中的碳含量。因此以“生活方式低碳化”、“物质生产低碳化”、“城市建设低碳化”和“CO2处理合理化”作为实现一级目标的一次方法, 再将这4个一次方法作为二级目标寻找第二次方法, 以此类推, 得到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采取的最终对策。依此方法本文共确定了4个二级目标, 8个三级目标, 16个最终对策, 在评价对策的基础上做成系统图, 如图2所示。

4.3 低碳城市建设对策分析

为了实现建设低碳城市这一目标, 利用系统图方法以“目的—方法”方式展开, 本文确定了16个最终对策, 如图2所示, 这里对最终对策逐一进行分析。

(1) 宣传低碳理念。积极宣传低碳理念, 使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 实现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2) 家庭、办公室节能。倡导民众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生活、办公采取节能措施;鼓励市民低碳出行等。

(3) 合理处置垃圾。垃圾处理应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改造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优化生产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关闭一些火电厂和燃油电厂。

(5)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过多地依赖制造业的现状,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 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有力提升低碳产业比重。

注:符号“○”标注对策可以实施;符号“△”标注对策需经过讨论方可决定是否可以实施

(6) 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城市能源应改变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空气 (地) 热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打造节能型城市。

(7) 开发、引进能源技术。开发和引进各种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和引进各种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 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

(8) 使用低碳交通能源。大力推行城市机动车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减少交通领域CO2的排放。

(9) 完善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 为市民低碳出行提供条件, 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

(10) 紧凑的城区格局。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 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 改善因市民上班距离远而造成的碳排放增加现象。

(11) 加强园林绿化。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

(12) 建筑物低碳设计。建筑物设计注重提高节水、节材、节地水平和“碳中和”能力, 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

(13) 建筑物低碳改良。对城市现有建筑进行低碳改良, 使其成为低碳或零碳建筑。

(14) 分离回收CO2。采用适宜的方法分离回收CO2原料混合气中的CO2, 分离回收为处置和综合利用CO2奠定基础。

(15) 处置CO2。积极探索和采用合理的方式来捕捉和封存CO2, 避免和减少CO2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

(16) 综合利用CO2。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利用CO2, 以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 同时也能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

5 结论

城市正呈现人口数量激增, 规模越来越大的加速发展趋势, 对资源的需求已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系统图法有助于我们掌握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的全貌, 明确问题的重点, 系统地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但并不是所有对策都有可行性,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建设环境, 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评价对策 (如图2中“△”标注的对策) 。低碳城市建设对策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主体的通力合作。政府要做好低碳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通过制定低碳政策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环境;企业是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企业不断开发利用低碳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能源;公众则是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市民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摘要:指出了低碳城市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树立积极的国际形象的必然选择, 而系统地探寻适宜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对策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系统图法有助于掌握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的全貌, 明确问题的重点, 系统地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基于系统图法原理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策问题, 确定了4个二级目标, 8个三级目标, 16个最终对策。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系统图

参考文献

[1]张启人, 闵惜琳, 陈原.发展低碳城市的系统工程思考[J].系统工程, 2011, 29 (1) .

[2]Andrew M.Coutts, Jason Beringer, Nigel J.Tapper.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the variability of urban CO2flux in Melbourne, Australi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4) :51~62.

[3]孟醒.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 2011 (5) :33~36.

[4]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统计局, 2013.

[5]倪鹏飞.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6]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Climate Analysis Indicators Tool[EB/OL].[2010-9-07].http://cait.wri.org.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 2013-09-02.

[8]袁晓玲, 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J], 2010, 17 (5) :42~47.

[9]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8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城市的工业相对发展不足,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尚且不足。随着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加上劳动待遇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流到西部户籍地就近务工,促进了劳动力相对充足的西部地区的产业化进程。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西部中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同时带来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公共服务成本高等多种“城市病”。低碳城市建设,正是解决城市从愿景走向现实的困境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将低碳城市建设置于整个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考量

(一)未来城镇化的重心是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西部地区,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指除了西安之外,其他城市均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狭义上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指在西部地区市区常住人口在100 万人以下的城市,其中50 万~100 万为中等城市,50 万以下为小城市。依据2010 年《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 万以下的城市。由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城市共计88 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数共计53 个,占据60.23%。中小城市在西部城市体系中数量大,在整个西部经济中占据比重大,而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造成城镇化中的城市规模过小、城市集聚效应及扩散力不足等等问题。相对而言,西部地区资源要素比较丰富,经济不断发展,东部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向西部地区发生转移。因此,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心将出现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产生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人口资源促进了土地等资源的较高效率的利用,降低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危害;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由于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于各个城市,工业、建筑等等高度集中,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社会服务、公共设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带来更大的压力,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明显减弱。

(三)低碳城市是未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过去的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城市病”,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城镇盲目扩张等等。低碳城市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能实现西部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2008—2013《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西部各省份综合能源消耗量不难看出,近些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其中贵州省综合能源消耗量2008—2013 年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4.2%、6.8%、8.1%、10.9%、8.9%、8.1%,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7.13%、7.77%、9.62%、10.08%、4.46%、4.56%,广西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8.3%、8.9%、11.9%、8.5%、6.6%、6.7%,这些省份这六年的综合能源消费增长几乎接近10%。西部地区由于目前所处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发展阶段,其能源需求具有相对明显的刚性特征。当然,现阶段,任何一个地区都还无法做到控制减少碳排放的绝对量,而是根据城镇化所处的不同阶段,保证GDP增速大于碳排放的增速。

二、城市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有的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研究一般都是围绕两种思路进行研究,一是按照框架论从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五个方面分析;二是按照过程论的思路来进行分析,从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消费、低碳循环利用整个过程来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法通过设定目标层(一级指标),包括低碳经济社会、低碳社会发展、低碳资源环境,其辖准则层(二级指标)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密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十五个指标构成进行分析,其得出建设规划低碳城市的结论主要包括: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绿色建筑”规划和低碳技术等等。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已进行着低碳城市的建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已有的研究表明,城镇化背景下影响城市低碳转型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由经典的I=PAT模型可知,环境影响主要受人口结构变量、财富程度和技术因素控制。因此,本文立足于城镇化背景下,依据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提出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人口规模因素、能源强度和经济规模因素。

(一)政府支持

西部地区建设低碳城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当地各级政府主导,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应发挥领导、指导、引导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进而展开相应的科学城市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绿色建筑”规划。其次,政府还要发挥领导并引导企业、市民共同参与低碳城市的建设。现实中高碳企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负有特殊使命,需要采取构建低碳文化、研发应用低碳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人才的培养、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加大节能减排投资、实现清洁生产方式的有效运作等战略措施。同时转变居民消费理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最后,政府还需及时进行低碳制度改革,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

(二)人口规模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大量人口集聚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城市对终端消费产品的需求会增加,加大了对城市交通的使用量以及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致使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以及碳排放量增加。而城市市民是落实城市低碳的主要参与者,要为西部地区建设低碳城市发挥重要的积极参与作用。转变市民消费观念,倡导并实施低碳的消费理念,改变过去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理念以及倡导家用技术革新,实现城市低碳发展。节能方面,居民尽量降低对耗能高的产品的使用量;减排方面,居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减少对含碳产品的使用,践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积极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能源强度

由2008—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2008—2013 年贵州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37、0.6、0.63、0.73、0.65、0.65,四川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65、0.54、0.64、0.67、0.35、0.46,广西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65、0.64、0.84、0.69、0.58、0.66,这些省份这六年的综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几乎接近1,大多高于0.5。近几年,西部地区个省份单位产值能耗也均在1~3 之间。因此,能源强度方面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低碳生产。按照能耗少、技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等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促使高碳产业的逐渐退出、衰退和低碳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演进,改善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同时,进行技术改进和革新,提高对现有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另一方面,通过发现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进行能源替代而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四)经济规模因素

西部地区大多中小城市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高度依赖物质、能源的投入,属于外延式增长模式,在此阶段,碳排放量一定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增长。西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区域煤炭资源优势,煤炭资源型经济体系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开采、洗选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往往为高能耗产业,且以消耗煤炭能源为主,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低碳经济提倡的是碳排放相对量的减少,实际上是减少碳排放的增量,让GDP的增速远远大于碳排放的增速。因此,合理提高人均GDP的基础上,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结语

西部中小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下转141 页)(上接118 页)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在城镇化背景下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低碳之路。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已经开始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摘要: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西部中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同时带来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公共服务成本高等多种“城市病”。从城镇化背景下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分析建设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在城镇化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镇化,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武旭.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14,(1):40-47.

[2]侯景新,郭志远.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11,(3):49-5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R].2009.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5]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9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是由于低水平的开采技术并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曾经有的甚至是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资源开采不是永远都有资源在哪里总有一天会被搬空的,再加上资源型城市自身的资源工业主要是呈现粗放式的发展,资源消耗高所以碳的排放量也是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就成为人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在实现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要求和减排目标.因此,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转型的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产业进行重新组织架构力求低碳化

现在很多资源型城市依然是以高碳型产业为主而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种状况。我国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高碳企业进行重新组织架构转型力求低碳化。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来推进资源型城市的低碳化转型,重点建构低碳化的产业体系。对低碳化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进行重组。在建设资源型城市低碳化的过程中逐将把低碳化的企业引进来,慢慢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型城市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以自身的吧资源为基础衍生出产业链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早晚有一天都会面临枯竭的险境所以进行的低碳化建设必然是摆脱资源的,资源型城市的低碳化建设要抓紧在资源枯竭之前实现顺利转型进行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全方位转型。

3 企业定制低碳化运营路线

我国资源型企业由于一开始没有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加上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对自然资源随意消耗没有节制的开采造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比如在自然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看到富集的资源就不理睬相对贫瘠的区域,看到多的就不顾少的了,采集过程中遇到问题就直接放弃直接开采容易的总觉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在工业生产中对排出的废气、脏水,残渣和剩余的热能再利用率低。结果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大量的原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被白白浪费掉。资源型城市产业起初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再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继续这样下去我们面临的只能是自然资源枯竭的噩耗,地球的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源型城市建设要加快投入低碳化经济的建设中力求用较少的资金,实现高效的利用,实现低排放目标缓解资源型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4 政府和企业要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化利用技术和碳减排技术

我国国情是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是选择在矿场资源旁边建城然后建厂投入生产然后才是生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分布很分散不好管理而且基础设施建设都很落后。这样散布的城市会让百姓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多的麻烦,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资源型城市的整体架构方式已经和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必须进行城市的优化规划调整资源型产业和服务体系的空间分布,建设一种集聚型的有多样功能的城镇结构,促进资源型城市朝低碳环保转型。

5 国家颁布低碳政策,构建关于低碳标准的监管机制

在建设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领导力量,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政府对比较大的项目进行统一的部署和科学的规划,力求建构并且施行能够让人和自然和平共处,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实现双方互利的低碳监管制度。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才有动力。政府出台政策对企业进行低碳化转型以及产业的重新架构进行指导。同时还颁布各种配套的政策比如说倾向于低碳化的产业政策,对于低碳化的企业实施财政税收减免政策,融资更加便利之类的政策。

6 结语

资源型城市经济进行低碳化发展面临着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和独占鳌头的优势。相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贯彻政府的政策,明确我们的前进目标。在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奋斗中积极借鉴别人先进的关于低碳化发展的理念。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中和制定相关政策体系中纳入低碳经济的相关发展政策和制度决策中。城市建设者在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时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的战略规划相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将主要根据建设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的含义,从城市的各个产业重组、企业如何在低碳条件下营运、城市低破怎么布局、政府颁布的低碳发展政策、建构低碳的监管制度等方面来论述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生态转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杨色琳.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生态转型的建设路径研究[J].北京出版社,2015.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篇10

白伟岚:总的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城镇绿地建设等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日益重视。相对其他城镇基础设施而言, 城镇绿地建设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显现度高的“政绩工程”, 在城镇绿地建设中出现了过于追求景观效果、忽视植物本身生长规律、把活体植物当做硬质景观塑造的非生态设计;忽略百姓需求, 在绿地空间布局中缺少必要的游憩和服务设施;对于场地气候、土壤条件考虑不够, 对于原有植被、地形、地貌尊重不够;以及全国各地绿地建设同质化等现象。此外, 高价建绿, 大树进城、重建轻养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本刊记者:绿地建设对我国城镇低碳型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白伟岚:城镇绿地是城镇绿色基础设施, 其作用可概括为生态、游憩、景观、文化承载和防灾避险5个方面。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城镇绿地不仅可以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给广大市民带来美好的景观感受,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还可为市民提供生态、科普以及文化教育的场所, 满足大众休闲游憩的需求;当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 为城市提供安全的避灾场地;经过精心设计的绿地还可起到消纳雨洪, 减轻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的作用。

具体来说, 首先绿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实现碳汇;可以净化空气, 吸收有害气体, 某些绿地植物对烟尘和粉尘有一定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具有一定的“解毒”效应;合理设计的绿色空间可以有效消纳雨洪, 消减污染, 绿地中的水生和沼生植物有明显的净化水体的作用。

城镇公园绿地为城镇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游憩、健身场所, 是居民社会交往、放松身心的生活空间。公园中的儿童游戏、成人健身设施、赏景空间、活动广场, 以及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置, 都为上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对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具有促进作用。

公园绿地还是科普及文化教育的园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过50%,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中, 人们真正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少。因此一定规模的公园绿地可成为对青少年进行自然环境科学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室外课堂。比如植物园、历史名园、纪念公园等都适宜开展寓教于乐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中华文化传统的解说教育活动, 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

城市中均匀布局的开敞绿地可以在灾难发生后为居民提供避险安置的空间, 利用绿地内应急避难设施进行救险避难。绿地对防止火灾的蔓延也非常有效。绿地中配置一些耐火和不易燃烧的植物群落, 在灾难发生时, 可构建一个安全的避灾场地。而成系统、网络化布局的绿地空间在灾时则转化为避灾网络, 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目前, 在绿地中虽然设有一定避难设施, 但缺少日常维护和管理, 很多是空架子, 流于形式, 灾难一旦来临, 这些设施防灾避险作用的发挥也就可想而知。

本刊记者:与城市绿地规划相比较, 城镇绿地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保持其城镇特色?

白伟岚:我国幅员辽阔, 城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城镇绿地规划过程中应重视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并在合理布局绿地、满足绿地指标的基础上, 挖掘城镇的文化历史, 因地制宜地体现城镇的地域性特色。

关于城镇绿地建设, 可以分几种情况考虑。第一类是建制镇, 相对来讲, 建制镇人口密度较大, 其绿地规划建设与城市类似。第二类是特色小城镇或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小城镇。该类小城镇的旅游业往往是其产业发展的重点, 在绿地建设方面, 除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外, 还应兼顾发展休闲产业、旅游业。因此绿地指标宜适当提高, 建设风格上应更体现自然纯朴的气息, 绿地的植物材料应更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 做到和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第三类是工业型小城镇, 该类小城镇产业结构单一, 对自然干扰大, 这类小城镇应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以及生态恢复、修复工程的建设;第四类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 可以把农业景观融入到城镇绿地系统架构中, 将农业产业发展与绿地景观相结合, 并通过科普宣传栏等形式, 宣传产业政策、科技知识和经营销售信息, 把绿色空间做活。

本刊记者:合理的绿地规划建设对城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强化其在城镇发展规划中的比重?

白伟岚:发挥绿地的作用关键是规划建绿, 即要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性绿地的控制和保护, 树立其不可动摇的地位。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对保障城市绿地做了明确规定, 对城镇绿地规划建设和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地因经济利益驱动, 绿地往往成了“唐僧肉”, 常被其他公共设施挤占, 如扩路占绿, 公用设施占绿, 开发毁绿等现象屡禁不止, 因此加强公众参与, 公布绿线划定结果, 把涉及公众利益的规划成果除公示期外, 可长期挂网进行信息共享, 从而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本刊记者:目前国家重视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这给城镇绿地规划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白伟岚:低碳小城镇的发展对城镇绿地规划建设的要求概括起来有如下5方面:

关于绿地的指标。城镇绿地的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5%~40%;公园绿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不小于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m2。

绿地布局合理。公园绿地系统体现均好性、连续性、开放性、可达性, 3000m2以上公园绿地300米服务半径覆盖镇区的比例不小于70%。

完成镇域生物多样性普查, 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 提出绿地建设和城镇建设区生态修复的措施。

公园绿地设计应突出特色, 保障各类配套设施完善。

绿地建设中应注重采取节约型技术, 如节水、节能、绿色垃圾循环利用、近自然植物群落的运用等技术手段。

应落实绿地养护管理措施, 达到良好的绿地养护水平。

本刊记者:城镇绿地建设过程中, 会面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矛盾, 对此该如何权衡与取舍?

白伟岚:当前中国面临诸多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如今年1月席卷国内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 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前所未有。作为唯一的城市中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 其效用毋庸置疑, 因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孰轻孰重毋庸置疑。绿地建设投入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 诸如周边地产的增值、投资环境的改善。

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绿地日常养护资金的落实。因城镇绿地的社会公益性质, 政府资金的投入是必须的。同时公园服务游人的合理经营项目和组织有益的文化活动, 也能为绿地的养护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偿。关键是加强政府引导, 公众监督, 健全考评机制, 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本刊记者:我国城镇绿地建设未来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白伟岚:城镇绿地建设要将生态理念、具体可行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工程实践。我国经历最近十年的飞速发展, 许多生态环境建设理念都已做到了与国际接轨。从规划设计人员到各级领导都已耳熟能详。核心还是落实不到位, 许多技术手段没有被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掌握, 或缺少实践检验, 实施贯彻不利。如透水铺装、LED照明设施等环境友好的绿色材料前期建设投入大, 投资者不愿买单, 结果许多工程还是应用传统材料。因此加强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制定补贴等政策也是必要的。作为公益事业的城镇绿地建设和养护都需要政府有长效的资金投入, 并应加强资金使用考评和监管。

本刊记者:国外有否先进经验对我国城镇的绿地设计规划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及意义?

白伟岚:日本的国情与中国相似, 也是一个人口密度高、开发强度强、高度城镇化的国家。日本在生态环境修复、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公园精细化管理、防灾避难设施落实等方面做得比较好, 在屋顶建造绿色空间、立体绿化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技术。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虽然有限, 但其对绿地的重视度很高,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地保留了生态空间, 同时其城市绿地网络化建设也非常值得借鉴。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应用、人性化设计、尊重城镇历史文脉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

低碳环境下的城市规划研究 篇11

关键词:低碳环境 低碳城市规划

1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进行低碳城市规划,首先要明白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规划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在城市建设上进行改进工作,但是两者却有着明确的差异性。对于生态城市规划来说,城市规划工作的重心是放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方面,是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划需求,而对于低碳城市规划来说,城市规划的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气候的变化问题,重在减少碳排放的需求,在此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覆盖面是比较广泛的,可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包含着低碳城市的规划内容,所以要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明确低碳城市的意义。

2低碳建设的基本要求

想要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则必须清楚的了解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进行低碳建设,了解低碳建设的基本要求。读者认为,要在低碳环境下进行城市规划,则必须清晰的对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以及低碳建筑做出相应的研究分析。

所谓低碳产业,笼统的说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表示本身产业生产的特征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可以说是绿色环保的产品生产产业,其二表示的是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大力引进低碳生产技术的产业类型,在此新能源产业则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展示。对于国外来说,各个国家对低碳产业都做出了相应的诠释,比如英国提出的《低碳产业战略远景》,其中主要包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引进可再生能源、低碳汽车研发利用以及低碳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比如新加坡对低碳产业的努力方向,包含城市新型建筑的研究利用、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利用、生物能电力的研究利用以及实现产业低碳发展的研究等方面,这些发展方向的提出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尊定了坚定的基础。

所谓低碳能源,笼统的说就是绿色环保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目前世界各国主要关心的问题。对于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世界各国都做出了相应的成绩,比如丹麦的风力发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风力资源利用国家,利用可再生能源风进行电力的转换,为丹麦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比如德国的太阳能发电以及光伏发电,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电力资源的转换为德国提供了高达百分之三十四的用电量,可以说低碳能源的利用是取之不尽、用之环保的可再生资源。

所谓低碳建筑,笼统的说就是指可持续建筑的建设,就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使用微型发电,尽量使用生物能源等,严格按照低碳建筑的相关规定进行建设。我国对低碳建筑也做出了相应的工作,最初《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文献的提出,其次《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文献的提出,最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的提出,对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对我国低碳建筑的建设做出了严谨的规划。

3低碳城市的规划探讨

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我国同济大学的潘海啸教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成绩,最后得出了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三个层次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于低碳城市的区域规划发展模式,中心问题是区域公共交通导向走廊式的建设,对于低碳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模式,中心问题是绿色交通的空间结构化建设,对城市段路径实现土地混合建设,实现城市低碳交通,对于低碳城市的详细规划发展模式,中心问题是市民居住环境的小区规模建设,将居住环境空间较大的街行区尽量减少,避免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的通过,使得城市实现以“11路”、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区域交通模式。

当然,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探索,我国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其中低碳城市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的是生态规划进行摸索实践的。比如深圳市的低碳城市实践探索就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在提出《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市规划》文献之后,深圳市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了一定的理念基础、建设方向,在光明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交通系统改革以及绿色建筑规划等工作,于二零零八年三月份“绿色建筑示范区”成功展现在市民眼前。在这之后,天津与唐山也相继响应,《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文献相继出现,对低碳城市规划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天津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主要围绕的工作是绿色建筑问题、绿色交通问题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利用,并且在绿色交通环节中对GDP碳排量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唐山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主要围绕的工作是空间结构的低消耗、低排放等工作,并且针对性的对能源利用制定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根据以上低碳城市规划实例,笔者认为,要想做好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其一要明确低碳城市的理念地位,将其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项重大工程,比如昆山市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昆山则直接将低碳城市作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也制定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文献中对低碳城市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分析,比如居住环境的公共交通走廊的规划、城市交通枢纽服务业的建設、城市周边用地的混合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减少碳排放的交通法则改革等计划;其二要从能源利用的方面下手,首先要明确低碳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不断的研发新的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其次要从能源的利用效率下手,不断的引进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加大能源利用效率的控制;其三要做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建设工作,加大绿色环境的占地比例,让城市绿色覆盖率达到顶值,增强二氧化碳等碳气体的转化城市功能等。

4结束语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来说,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城市只是停留在城市规划理念的炒作上,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别说是低碳城市的建设了,所以在此希望我国能够重视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明确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一套具有可操性、广泛性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并且将其正式的编进城市规划编制中,使低碳城市建设脱离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路立田,野张良.天津城市规划低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2011年z1期

[2]郭东旭.基于城市规划低碳理念的措施研究.《民营科技》.2012年3期

低碳产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 篇12

与此同时, 为解决传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引导生态文明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大多数城市纷纷提出了低排、高效、绿色的低碳产业和知识化、高值化、低碳化的产业结构, 制定了节能技术升级, 加大第三产业的开发等具体措施。

绿色低碳产业的研发, 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是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举措, 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表现。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和生态化、可持续的产业结构, 是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途径,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研究我国低碳产业与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是我国加快经济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1. 低碳城市与低碳产业

“低碳” (L o w c a r b o n) 最早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造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中被提出, 其核心思想是碳排放量的减少[1]。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 也是低碳减排的主战场。因此, 低碳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倍受关注。一般认为, 低碳城市 (Low-carbon City) 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以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支撑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 国际上许多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 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产业是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有序运行的绿色低碳产业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产业是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 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 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

2. 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三大瓶颈

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程中, 几乎都经历了以第二产业为主、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高速提升, 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环境、土地三大资源相对西方国家更显不足, 在城市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 更加剧了已有的矛盾, 传统产业难以满足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需求。

2.1 能源资源瓶颈

城市产业的发展与能源供给紧密相连, 据有关资料分析, 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9%,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2]。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这就注定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必将面临能源供应的瓶颈, 需要探索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2.2 环境资源瓶颈

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了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其中,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氦氧化合物等废气的排放, 是造成气候变暖、酸雨等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 为了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 不由自主的走上一条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畸形发展之路。因此, 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 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保护环境, 发展低碳产业, 建设繁荣的低碳城市便首当其冲、义不容辞。

2.3 土地资源瓶颈

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土地用于建设工厂、仓库等设施, 这种发展模式促使城市外延式的扩张, 城市的外延式发展加剧了城市土地的扩张、增加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带来了交通压力。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政策, 更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和产业的发展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传统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我国产业发展将面临能源、环境和土地三大资源的“硬约束”, 城市产业的发展既不能做到自身的低排放, 也不能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更不可能满足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需要。

3. 低碳产业的新特征

发达国家为了调整产业发展策略, 已纷纷启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与传统产业相比, 新型的低碳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3.1 低排放

低碳产业是一种集约、生态、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了传统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增长模式, 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 满足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3.2 高能效

低碳产业主要通过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发展热泵技术、煤的清洁燃烧技术, 研发新型低碳绿色可再生资源[3], 采用大型风电机组、沼气发电、太阳能开发利用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促进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3.3 高附加值

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推广技术节能和清洁生产。同时, 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 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 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 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

4. 低碳产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

在我国,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将有效地满足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 是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

4.1 发展低碳产业将大幅降低城市碳排放量

减排作用主要通过发展以低碳能源为载体的产业得以实现。低碳产业将以其节能、绿色、高产等特征, 将受到关注。据有关报道, 截至2008年底, “中国电谷”保定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4]。由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时期,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对于缓解甚至解决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发展低碳产业将有效提高经济效率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中,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了目前的主流思潮。例如, 根据德国太阳能协会 (BSW) 的统计, 2007年德国利用太阳能共供热658MWth, 占整个欧洲市场的34%;近年来, 德国光伏发电速度迅速, 2008年德国新安装光伏发电装置为1500M W p, 目前装置总额为5334M W p, 光伏发电规模居世界第一位[5]。同时, 太阳能供热和光伏发电的产业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

4.3 发展低碳产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低碳产业作为一个长期性的资产投资项目, 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改善城市经济结构的引擎, 为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持久性动力。例如,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未来的30到40年中, 全球每年对低碳经济的投资将在5000亿美元以上。联合国环境发展署的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 与环保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值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6]。低碳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建筑、设计、环境、能源、信息等多个城市产业, 其巨大投资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城市经济健康文明稳定的发展。

5. 加快我国低碳产业发展, 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纷纷探索建设低碳城市的大背景下, 城市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产值总量的增加, 而应当统筹兼顾、高瞻远瞩, 将改进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产业的发展与低碳城市的建设协调互动。

5.1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微观层次的问题, 而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 即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就目前我国经济的现状来看, 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第二产业, 而我国的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大, 而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在我产业结构调整中, 积极开发第三产业的潜力, 让目前“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努力向“三、二、一”的模式转变。

5.2 制订产业发展扶持鼓励政策

在我国发展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产业, 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缓解能源压力的重要手段,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发展我国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用地、税收、政府补贴等方面出台系统化和长期有效的政策法规, 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

5.3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我国现在建设低碳产业的关键是如何获得更多更先进的低碳技术。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是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 只有通过各国, 各地区之间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 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不断研发新的低碳技术, 才能真正实现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结语

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强盛, 经济的强盛更需要产业的支持。因此, 在快速城市化时期, 我们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改变城市建设的模式, 强调又快又好的发展, 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和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把低碳理念植入产业的更新、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荣中。

摘要:近年来, 伴随着石油的大量消耗, 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如何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本文主要从低碳产业这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分析了我国低碳产业与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并认为, 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大幅度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 是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快我国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以及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低碳和建设低碳城市。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等编译:英国能源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现代电力, 2005 (8) .

[2]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与对社会的影响, 2008 (1) .

[4]徐向辉.中外合作打造低碳保定——保定低碳城市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J].城市住宅, 2008 (5) .

[5]Gerhard Stryi-Hipp.Solar Thermal Energy and Photovoltaic Markets in Germany[EB/OL].2009[2009-04-07].www.german-renewable-Energy.com.

上一篇:手持数据终端下一篇:消防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