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精选7篇)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篇1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2015-2017)》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建设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第三条 海绵城市示范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相关规划建设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海绵城市示范区是指按照池州城市总体规划、可集中连片实施、示范效应明显的区域。具体范围:主城区北至清风路-沿江路、西至白洋路-黄公路、南至永明路、东至长江路-石城大道-九华山大道,面积约18.5平方公里(详见海绵城市试点市申报方案)。
第四条 坚持“块、线、点”一体化推进,分类实施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重点加快实施以平天湖、清溪河(白洋河)及其故道、水环境整治和沟塘渠生态治理、加固(改扩建)防洪排涝设施,促进城区水体循环为主的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建设;以公园、景区、广场、滨水、沿路等绿地绿廊改造提升为主的园林绿地系统建设;以透水人行道、慢车道和停车场、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为主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以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及管网改造、雨水收集回用设施为主的建筑小区系统建设;以建立城市雨洪调蓄控制系统、水环境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海绵城市软件平台为主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条 建立持续稳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投入保障机制,设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专项资金,整合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并对已划拨或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落实了海绵城市要求的给予适当奖励。
结合池州市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政府购买项目PPP试点融资经验,制定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策略,建立可操作的PPP投融资合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按照无差别原则,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落实支持社会投资的政策。第六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纳入投资计划,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各项前期论证工作。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其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规划许可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中。
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落实到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管和维护运营管理等环节。
市水务局负责城市水利工程审批和推进工作,协调城区河湖沟渠等涉水建设相关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完善长效投入机制。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土地供给等相关工作,并在土地划拨、出让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项目纳入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市审计局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
其他部门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立项、土地、规划管理
第七条 统筹考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将低影响开发设计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实现《池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确定的目标。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使用。第八条 政府性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中应对低影响开发设施适宜性进行阐述明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提出低影响开发的目标及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建设规模和内容以及投资估算;在初步设计文本中应按照《导则》要求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列明低影响开发设施分部分项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材料和投资概算。市发展改革委应根据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及时组织评审、论证。
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中应提出低影响开发的目标、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各项社会效益满足情况。
第九条 土地划拨供地的建设项目,市城乡规划局应在选址意见书中明确其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基本要求,并纳入土地划拨条件。
土地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市城乡规划局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其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内容和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土地已划拨或出让的建设项目,应依法通过设计变更、协商激励等方式,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要求。
第十条 项目设计招标时,业主单位应在设计招标文件中编制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要求。设计单位提供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方案应满足《导则》要求。
方案设计评审时,评审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项目建设相关规范、《导则》等要求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报批文件应包括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和指标核算情况表,业主单位应委托低影响开发规划技术服务机构审查,并结合专家组评审意见,出具低影响开发设计自查结论。
市城乡规划局应根据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指标核算情况表、专家审查意见、低影响开发设计自查结论组织审查,并出具审查结论。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导则》要求,并落实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批复)意见。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按照国家、省、市项目建设相关规范和《导则》对其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审查意见书应明确低影响开发设施审查结论,对符合《导则》和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批复)意见的,由市住房城乡建委核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三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内容部分确需变更设计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进行施工图审查,同时审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容,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其低影响开发目标。
第十四条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科学合理统筹施工,相关分项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规定,监理单位应全过程监督。
第四章 竣工验收和移交
第十五条 在规划竣工核实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方案施工的,应当认定为不合格。
市住房城乡建设、市交通运输、市水务等部门在组织工程验收和备案时,对未按审查通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应当认定为不合格,不得综合验收备案,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六条 低影响开发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应随主体工程同步移交相关单位。第五章 运营管理
第十七条 市住房城乡建委应制定市场化、长效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办法,落实措施责任。市政公用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其经费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公共建筑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维护管理;住宅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其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
第六章 其
他
第十八条 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等单位违反本办法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依法依规给予处理。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示范区外的项目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城乡规划局会同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篇2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下文简称《暂行办法》) , 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经国务院批准的, 就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的暂行管理办法。
《暂行办法》明确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领导小组、申报方式及内容、评审方法、流程, 以及创建工作中的相关管理内容。《暂行办法》简要的对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整体组织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暂行办法》附件中, 带有国家智慧城市 (区、镇) 试点指标体系 (实行) 。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建设目标、组成模块给出了明确的划分。
《暂行办法》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主管执行单位, 以城市建设为中心, 在推进城市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中, 加大“智慧”系统的附着, 实现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以城市建设为基础, 利用信息化手段而不以信息化建设为最终目标, 谋求城市以人为本, 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智慧”体现。这样的创建工作及其对应的管理工作本身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创新和务实有效的途径。
《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创建申报的城市 (区、镇) , 在建设规划、建设目标、资金来源、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 也明确提出了评审、验收工作的流程、方式。令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 这是本《暂行办法》区别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意见的另一大特点。
2 发表价值和意义
《暂行办法》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及时的发表, 具有重大的价值与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 表示了党中央国务院, 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通过智慧城市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这一手段及途径的认可和信任。
其次, 间接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城市、城乡建设为主要工作, 通过信息化提升城市“智慧”能力的工作内涵。区别了以IBM为首的西方科技巨头对“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在城市中升级化的商业应用的解释, 有效地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口号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再次, 通过明确申报、评审、管理、验收的内容和建设的指标体系, 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开展工作, 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内容, 可有效地推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最后, 在明确了上述内容的同时, 没有硬性约束创建起步的基础技术设施条件, 这也反映出该《暂行办法》的智慧。中国的发展需要均衡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有效推进城市跨越式的发展, 这种机遇不能将迫切需要发展的落后、偏远、小城镇排除在外, 该《暂行办法》对中国建设发展的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利保障, 有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申报智慧城市的四个条件
《暂行办法》提出了申报智慧城市的四个条件:
(1)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2) 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3) 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 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4) 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我们认为这四个条件十分全面, 有以下亮点:
(1) 《暂行办法》在指标体系中, 对规划、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经费来源、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 突出显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上述的保障体系的要求, 是该《暂行办法》的亮点, 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系统化、更体系化。
(2) 《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给出了明确阐述, 参见第7条第2款。这个理念, “智慧”地甄别了西方科技巨头, 西方城市发展理论的内容, 结合中国的本地现状和当期发展目标, 给出了明确、务实、有效的观点, 特别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容。
(3) 《暂行办法》中, 对建设体系指标的分层分级。从城市的综合发展、管理等角度入手, 高屋建瓴地从城市建设方面进行划分, 特别是具体应用项目落实在第三级指标阐述, 可有效的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整体体系指标, 突出体现了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可行性。
4 贯标建议
美国IBM公司提智慧城市的概念至今, 已有4年时间。前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区, 在对应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技术升级改造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出现了智慧应用特色不强, 智慧系统效果不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造成,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清楚
智慧城市的理念首先由西方科技巨头提出, 伴随我国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推动, 令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形成混沌。直接导致在建设中的管理、手段、规划、内容的混乱。
(2)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明确
智慧城市的智慧体现在以人为本、持续和谐跨越式的发展,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基于现状、锁定目标、谋求途径、获取建设目标。同时智慧城市对具体、局部建设的开展, 需要整体城市发展的配合和策应。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对智慧城市的具体工作给予定位, 建设目标就不明确, 将导致建设规划的远景无法得到有效推动。当前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重硬性建设指标, 轻基础情况研判。硬性的建设指标不结合基础现状, 其直接导致建设的阶段目标无法确立。
(3) 智慧城市的评判不一致
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系统?为什么智慧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什么智慧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现状?在这方面虽然有统一认识, 但认识不够明晰、理论不够清晰。没有清晰的理论、明晰的认识, 直接导致评判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实际“智慧”系统的效果存在落差。
为了贯彻落实《暂行办法》, 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展开。我们建议:
(1) 对本《暂行办法》要通过大力开展组织学习、研讨交流的方式, 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建设目的、建设目标, 评价方式方法, 科学合理地提出具体的建设指导意见。通过专家的介入, 帮助各地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梳理问题、明确目标。
(2) 智慧城市的建设, 是一个新兴的面向城市综合体的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建设。即便是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 智慧城市的建设, 也尚未成熟, 且存在相当强的本地特点。因此, 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建设内容、建设手段, 在近年仍然是个摸索过程。试点工作, 要突出以解决建设地市现实问题为建设目标, 从小区域, 小城镇进行试点, 相对“短平快”的完成阶段性的建设, 在建设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改进方法。
(3) 本《暂行办法》虽然是一个管理办法, 由于智慧城市属于创新型建设工作, 因此需要突出强调“理”, 而不是“管”。应加大对各地开展工作中的指导和帮助, 借助社会力量,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咨询公司, 在整个过程中, 对建设地方给予专业支撑, 防止乱投资、阻发展、扰民生的现象发生。
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初探 篇3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综合的效益。广州市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广州城市发展需要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初探
1海绵城市的内涵
1.1背景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对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013年县级以上受灾城市数量达到234座(占全国城市总数35.4%),较2011年激增72%,城市受灾人口超过5000万,经济损失3146亿元,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城市排水(雨水)内涝为代表的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能适应环境变化并应对自然灾害,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開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建立起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的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1]。
2广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2.1广州市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国土面积7434.4km2,下辖11区。广州市濒临南海,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
2.2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州市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1)海绵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2)海绵城市建设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3)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广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实现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控制雨水资源全过程、提高水环境质量等综合效益。
3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3.1试点范围
广州市拟选择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试点范围20.69km2。天河智慧城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是引领广州“生态统领、绿色之城”建设的先行区域,有火炉山、凤凰山、龙洞山及车陂涌,整体地形呈“三山一水”的格局,拥有“山、水、田、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典型的自然生态与城市交叉过渡的敏感地带,十分适合作为“源头减排”等低影响开发建设的试点区域。
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位于智慧城东南部,东至大观路,南至环城高速,西至华南快速干线,北至广汕公路,区位位置见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及其核心区区位示意
3.2构建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将成为智慧城解决雨水出路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通过控制年径流,使城市成为可以吸、蓄、净、释的“海绵体”,提高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智慧城海绵城市建设,以“水”为核心,遵循生态优先、规划统领等原则,做到“多规融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系统、城市道路系统、绿地与广场系统、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系统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3.3建设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综合考虑智慧城核心区的建设条件,选取80%作为试点区域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35.5mm。8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相当于控制年径流总量外排20%,接近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水文循环。
(2)具体指标
根据智慧城核心区自身的水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状况、规划区域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提出的各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等规划控制指标,提出各项符合自身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智慧城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归类指标名称控制值备注
1渗
滞
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
2 雨水调蓄设计雨量35.5mm《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
3 建成区径流系数0.5
4 绿色屋顶率50%新建、改造项目
5 水面率5.70%
6 雨水调蓄总量≥36.7万m3调蓄总容积
7 单位面积控制容量≥500m3/hm2按《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2]执行
8 下沉式绿地率50%,下沉深度100-200mm
9 透水铺装率40%
10净湖泊水库水质目标地表水Ⅳ类标准水功能区划为开发利用区,二级区划为景观娱乐用水区
11 河涌水质目标地表水Ⅴ类标准
12 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13用雨水利用量100%含河湖生态用水
14 再生水利用率20%
15排排涝标准车陂涌流域采用综合措施,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
16 雨水管渠排水重现期新建项目、区域,成片改造区域5年,重要地区10年,改造建成区按3~5年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篇4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工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第五条(部门职责)市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国土规划部门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控制指标纳入各层级规划及建设用地规划条件。
发展改革、财政、水务、园林和林业、住房保障、城管、环保、气象、审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规划编制)市国土规划部门应当会同城乡建设、水务、园林和林业等部门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面源污染物控制目标、峰值径流控制目标、内涝防治目标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等内容,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条(规划衔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应当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第八条(编制计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市、区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建设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编制规范)国土规划、城乡建设、水务、园林和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海绵城市相关工程(以下简称海绵设施)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组织制订《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第十条(配套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或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一条(规划许可)项目规划时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系数、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规划管控指标,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规划审查、验收要求。国土规划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就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征求水务部门意见;水务部门应当对建设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并出具明确的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项目认定)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峰值径流系数等指标要求,市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规划、水务、园林和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评估。
第十三条(前期审批)项目业主按照项目性质报相关部门审批或核准。审批(核准)部门协助项目业主完成海绵城市设计变更时的调概审批工作,指导、协调项目参建方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做好项目论证工作。
第十四条(建设要求)武汉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一)建筑与小区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二)道路与广场建设应当在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基础上,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作用,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三)公园和绿地建设应当采取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应当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
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应当经过岸线净化;沿岸截流干管的建设和改造应当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
(五)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整治应当注重恢复和保护水系的自然连通,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不得采取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措施。
(六)其他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措施。
第十五条(施工许可)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或规划条件)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不得发放《施工图审查合格书》。
未经海绵城市施工设计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城乡建设部门不予进行施工图审查备案,不予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六条(排水许可)建设单位在申请排水许可时,水务部门应当审查排水口的设置和水质、水量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不予排水许可。
第十七条(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的落实纳入竣工验收内容,并将验收结果提交备案机关。验收不合格的,不得综合验收备案,不予交付使用。
第十八条(维护管理要求)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以及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配套海绵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海绵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
城乡建设、水务、园林和林业、住房保障、城管等部门制定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技术规范,建立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检查和考核制度。
海绵设施维护管理和监督考核的情况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支持和保障
第十九条(政府投入)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设立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在中期财政规划和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建设等部门制订。
第二十条(社会参与)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组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PPP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
第二十一条(激励措施)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行政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理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二)未依法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行政许可审查内容的;
(三)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不按照规定查处的;
(四)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相互推诿、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城乡建设、国土规划、水务、园林和林业、住房保障房管、城管、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则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预防和解决拖欠及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和劳动保障部《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22号)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从事房屋建筑(装饰)、道路施工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的建设单位(业主)和建筑业企业(含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工程项目在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后,根据“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前,由建设单位从工程预算款总额中,按比例计算工资保证金,缴交到工程项目施工许可审批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审批主管部门”)设立的“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在建筑业企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并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保证金提取条件时,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审批主管部门核实后,将相应资金拨付给农民工,以支付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
第四条 缴交工资保证金的比例为:
(一)工程预算款总额在200万元以下(含200万元)的,按工程预算款总额的10%缴交;
(二)工程预算款总额在200万元以上的,200万元部分按10%、200万元以上部分按5%合计缴交。
第五条 工资保证金由建设单位从应当支付给建筑业企业的工程款中预先提取缴交,并由审批主管部门开具收取保证金凭证,待工程竣工后按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退回建筑业企业。缴交工资保证金时,建设单位、建筑业企业应与审批主管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签订《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资金存储使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建筑业企业应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和《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资金存储使用责任书》各复印一份存放在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部备查。
禁止建设单位、建筑业企业将保证金支付责任转嫁给农民工。
第六条 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的资金必须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制度,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未经劳动保障部门和审批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核销保证金专用账户。
第七条 工资保证金的使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建设单位已及时按进度支付工程款,但建筑业企业发生非恶意资金周转困难,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资金一时难以到位的;
(二)工程项目已部分或全部停工,建设单位和建筑业企业均无力支付所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三)劳动保障部门和审批主管部门认为应当使用保证金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建筑业企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及时核查被拖欠工资的具体人员、人数、金额等事实,发出《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建筑业企业限期支付工资。建筑业企业逾期未支付并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工资保证金使用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函告审批主管部门提取保证金,并由劳动保障部门监督发放给农民工。
建筑业企业与农民工对支付拖欠工资数额有争议的,可依法申请劳动仲裁。
第九条 建筑业企业在施工期间,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的资金已全部或部分提取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由审批主管部门通知建设单位或建筑业企业在30日内补足相应资金:
(一)因建设单位拖欠建筑业企业工程款导致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以拖欠工程款数额为限补交保证金,不足部分由建筑业企业补足;
(二)建设单位已按期支付工程款,因建筑业企业原因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筑业企业补足保证金。
第十条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建筑业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实施监控,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建立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对建筑业企业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
审批主管部门负责工资保证金的收取和管理。
建设单位对直接发包的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行为负有督促责任。
建筑(装饰)总承包的建筑业企业对承担分包工程的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行为负有督促责任。
建设单位或建筑业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缴交或补足工资保证金,有非法转包、分包工程等行为的,由审批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存在拖欠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依法查处,审批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第十一条 建筑业企业应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者权益,在施工现场悬挂劳动保障权益告知牌;完善施工班、队分级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和管理职责;劳动者工资支付实行“逐月支付,按时结算,建立台账”的制度,按劳动合同约定每月定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工程项目完工后对劳动者工资进行一次性结算,在财务账上有劳动者签名的工资签领表等台账内容;建立用工档案,对施工班、队人员登记造册,并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建筑业企业发生拖欠工资后不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处理、拖欠工资数额巨大或造成恶劣影响的,劳动保障部门和审批主管部门分别记入诚信档案。劳动保障部门不予通过当年劳动年审,审批主管部门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施工许可等进行限制,并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 建筑业企业有以下情节之一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主管部门依法从重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为套取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资金或追索工程款,故意制造拖欠工资假象的;
(二)伪造劳动者工资支付凭证的;
(三)发生欠薪逃匿行为的。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建筑业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劳动保障部门和审批主管部门举报。工会组织对建设单位和建筑业企业遵守本办法情况进行监督,发现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的,有权要求改正,并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和审批主管部门通报。农民工依法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提起诉讼的,工会组织应当依法予以支持和帮助。
第十五条 工程竣工后,建筑业企业应凭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劳动者工资签领表等资料,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资保证金退款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应在接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在施工现场明显的位置,公示工资支付情况,公示期7天。
公示期内未接到该工程项目存在拖欠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举报投诉的,经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审批主管部门核实后,在公示结束后的7个工作日内,由审批主管部门将保证金退回建筑业企业。
兰州市城市道路挖掘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道路管理,规范城市道路挖掘行为,保障交通畅通和市容环境,维护城市道路完好和市政设施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兰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对已交付使用的城市道路,因敷设、维修地下管线或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需要挖掘城市主次干道、支路以及桥梁等城市道路设施的,适用本暂行办法。第三条 兰州市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城市道路挖掘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财政、规划、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公安交通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道路挖掘管理相关工作。
近郊四区需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有关法律的要求,定期将计划挖掘城市道路的综合情况报市市政管理机构,接受市市政管理机构的监督、审核、指导。
第四条 未经市规划、市政和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挖掘城市道路。经批准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位置、范围、标准施工,尽量减少对行人和交通的影响。
第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应当与各类管线及预留接口敷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第六条 管线单位在上报开挖申请时,应当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及交通组织方案,并经市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内容包括:开挖范围、施工工艺、工期、安全保障、保通员配备、临时导流改造道路、配套交通安全管理等。
第七条 挖掘人在开挖前应当探明地下管线现状,采取安全、可靠的方法进行施工,不得损坏既有设施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需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并按要求及时处置。因施工造成经批准敷设的管线等既有设施损坏的,挖掘施工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及时通知并配合产权(维护)单位修复,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应赔偿产权(维护)单位的损失。挖掘施工与地下其他设施发生冲突时,应当立即停止施工,报现场监管人员,同时与设施的产权(维护)单位共同协商,采取科学安全的方式解决。
第八条 挖掘工程应当封闭施工。挖掘人在城市道路上开挖沟槽,应当使用机具切割沟槽边线,并在沟槽外按批准的位置设置连续挡板围挡及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夜间警示灯,同时应当采取防尘、抑尘措施。
挖掘工程所用的机械设备和工程材料应当摆放在围挡之内,并确保围挡稳固安全。确因施工需要在围挡外堆放的,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兰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城市道路占用许可手续。
第九条 道路挖掘施工现场必须实行挂牌施工。施工现场应设置施工环保标志牌,注明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工期和现场监督员姓名、联系电话、环保措施、举报电话等。同时,悬挂“六牌一图”(即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卫生须知牌与现场平面布置图)。落实施工工地100%有围挡,物料堆放100%有覆盖,出入车辆100%清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交通组织方案和保通员配备落实100%“六个百分百”及车辆密闭运输。
第十条 各开挖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范围、工期进行施工作业。因气候、地质条件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挖掘期限或者扩大挖掘面积的,申请人应当在批准挖掘期限届满前(5个工作日内),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延长或者扩大的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在城市主、次干道挖掘施工的,应避开交通高峰期,尽量夜间施工,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快施工进度,开挖施工后要按标准、高质量尽快实施道路回填、路面恢复。严禁只围挡不作业、拖延既定工期施工。开挖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市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批意见,配备专人负责施工现场交通疏导。
第十二条 横穿城市道路挖掘的,能采用非开挖技术的必须采用非开挖等先进方式进行,不具备顶管施工条件或夜间施工、白天开放交通的挖掘工程,以及特殊地段挖掘工程,挖掘人应当采取夜间分段施工方式,并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滑钢板覆盖加减速条固定的措施,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安全。
纵向城市道路挖掘的,挖掘长度超过200米的挖掘工程,应当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挖掘一段、修复一段、再推进一段,每段长度不得超过120米。
第十三条 挖掘深度超过2.5米(含2.5米)或易塌方路段,挖掘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支护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隐患和险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监管单位报告。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挖掘人应按规定及时组织营救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挖掘工程竣工后,挖掘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批准挖掘期限届满前清理场地,并报请市政管理机构和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验收,同时通知养护维修单位到场,结合竣工质量检测认定书进行复验。验收通过后,养护维修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进场修复路面。第十五条 因特殊情况敷设管线施工处于停滞状态超过5天的,挖掘人应当采取路面简易恢复措施,保障交通安全,落实防尘措施。
第十六条 在城市道路下的管线因故障需要紧急抢修的,可先行掘路抢修,抢修同时通知市、区市政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并且在24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市政设施维修养护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养护、监管、维修的技术规范,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养护、监管、维修,确保养护、维修工程质量,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和使用年限。
第十八条 市政管理机构对其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城市道路,按照城市道路的等级、数量及养护和维修的定额,严格核实养护、维修经费。财政部门根据统一审核安排道路养护、维修资金。
道路挖掘施工实行保证金和黑名单制度,施工单位应当按规定的比例,向政府非税收入财政汇缴户缴纳;未按规定缴纳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严格按审批规定施工的,待竣工验收满一年后,经过复验,如无沉陷,恢复路面后返还保证金;违反审批规定的时限、面积、程序施工,造成不良影响的,不予返还保证金;多次不按规定区域、时限施工或不按规定落实交通组织措施的,列入黑名单,3年内禁止在兰州市从事道路施工开挖。
第十九条 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专用车辆应当使用统一标志;在执行道路养护、维修任务时,在保证交通安全畅通的情况下,可以不受行驶路线和行驶方向的限制,但必须服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警察的管理、指挥。非紧急任务不得逆向行驶、违反禁令标志或有其它交通违法行为。
第二十条 有关执法部门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责令限期改正,进行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挖掘城市道路的。
(二)挖掘工程未按规定进行封闭施工、现场围挡、安全防护的,未按规定和标准维修、恢复路面的,因未统筹安排和质量原因反复开挖的。
(三)未按规定实行挂牌施工的,因工程实施造成安全隐患、既有市政设施损坏的。(四)未办理延期手续超期施工的。(五)施工只围挡不作业的。
(六)因道路抢修工程未按规定补办手续的。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或者个人,因施工损坏道路附属设施、地下管线设施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篇7
海上风电是风电发展的重要领域, 也是近年来新兴的海上开发利用产业。为规范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管理, 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能源局在2010年1月联合下发《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就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中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作出原则规定。2010年以来, 海上风电项目不断增多, 而且大都选择在近海海域和潮间带布局风电场, 且单个风电场规划面积普遍较大, 使我国海域开发利用面临的行业用海矛盾更加突出, 海洋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海洋开发利用的任务和压力加大, 开发企业也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该细则以《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 重点明确了海上风电规划和项目建设的具体程序和管理要求, 力求使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 在管理职责、要求和工作程序上更为清晰, 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细则》共有21条规定, 适用于海上风电项目前期、项目核准、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 对海上风电规划的编制与审查、海上风电项目预可研和可研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建设运行管理中的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
《细则》规定, 海上风电规划应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相一致, 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岛保护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要坚持节约和集约用海原则, 编制环境评价篇章, 避免对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等的影响。在海上风电规划编制和报批程序上, 要求由笤级能源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单位编制, 在征求省级海洋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上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审批。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归口管理部门进行审查, 征求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意见后, 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批复。
《细则》明确提出, 海上风电场原则上应在离岸距离不少于10公里、滩涂宽度超过10公里时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米的海域布局。在各种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河口、海湾、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等敏感海域, 不得规划布局海上风电场。该《细则》要求海上风电场建设要向深水离岸布局, 这将有利于减轻海上风电场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同时有利于规避行业用海矛盾。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2024年安徽中龙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启事(池州市)07-26
杭州市有害固体废物管理暂行办法10-24
随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10-26
苏州市建筑节能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1-18
池州市贵池区长江采砂管理工作汇报05-18
赣州市优质建设工程奖评选与管理办法08-10
广州市建设工程劳动保险金管理办法09-13
温州市环保局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办法(试行)05-16
兰州市城市燃气管理办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