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规划(精选8篇)
低碳社区规划 篇1
商业规划之如何打造低碳社区?
目前对“低碳社区”概念的直接定义还较少,多数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描述:
1、从低碳经济角度进行阐述,认为低碳城市社区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城市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2、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低碳社区指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透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
3、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从可持续社区和一个地球生活社区模式的倡导下提出低碳社区建设模式,以低碳或可持续的概念来改变民众的行为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CO2的排放;
4、从城市结构关系的描述,当代城市土地开发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建设上,社区的结构是城市结构的细胞,社区结构与密度对城市能源及CO2排放起了关键的作用。
具体来说,低碳城市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低碳城市要求城市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保持碳源小于碳汇(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是指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第二、低碳城市要求城市居民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三、低碳城市要求企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降低碳的排放量。
第四、低碳城市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目标,将低碳城市政策化、制度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场重大社会革命。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经济性指在城市中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安全性意味着发展消耗低、污染低的产业,对人类和环境具有安全性;
系统性指在发展低碳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各部门的参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能很好地运转;
低碳城市建设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个部门分工合作,互相影响,不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进程;低碳城市建设受到城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固有属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并非重工业密集的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口,而“社区”是承载人口最重要的基本单元。因此,建设“低碳社区”理所当然地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
文章出自(瞳孔商业空间设计)转载请注明出处
低碳社区规划 篇2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许多研究表明中国自2007年以来整体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中国及其13亿人口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85年,中国城市化率为23.7%,预计201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城市化的推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使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巨大压力。针对此种情况,中国“十一五”计划明确提出,必须减少碳排放及能源的使用。由此可见,在中国城市规划系统中运用创新的方法和工具创造低碳社区势在必行。
长辛店低碳社区项目位于北京西南区域、丰台河西地区。该项目距北京中心约17km,是北京西南走廊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项目占地500hm2,其中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公共空间和科技工业园区,并以轻轨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未来规划人口数量将达到7万。
作为本次规划概念基础的《丰台河西地区整合规划》(2005~2020),是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代表北京市政府提出,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的目标相一致。本次概念规划由奥雅纳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推进,受当地开发商(代表丰台区政府并作为其合作伙伴)委托,审核现有法定区域计划并在区域内(长辛店项目社区),提出“低碳”概念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架构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制定多用途社区概念规划(住宅区、商业区、未来的科技园区及轻轨站),并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友好、资源有效的社区。倡导一组创新的“低碳分区规范”,结合可持续发展指标及法定分区规范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 第一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目标的概念规划
奥雅纳的城市规划团队引领各领域专家为该项目进行低碳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此规划有别于国内注重空间元素的传统程序,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以资源管理为目标的创新型的规划工具。
(1)可持续发展框架——愿景、目标及主要绩效指标
概念规划基于具有明确愿景、目标及可量化绩效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制定出能源、水、废弃物、环境和生态等战略与指标。实现能源需求管理、可再生能源使用、碳减排、低水耗、水的最大化循环使用、交通可达性、废弃物管理与再生等。这样的资源管理架构可将碳排放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到最小。该项目还制定出19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以比较提案与传统城市发展(“BAU”)模式的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资源利用方面,将CO2排放减少50%(相对于现有规范)、至少20%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能源使用减少20%(相对于现有规范)、600人/hm2的居住用地密度、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建造中利用可循环和本土材料、居民室内生活每人每天用水量不多于110L、地块内实现雨水径流零排放、90%的用水来自非传统/再利用途径。其次,在环境建设方面,整个区域50%以上为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m2,80%的植物为乡土物种。再次,在经济效益方面,中小企业占产业发展总建筑面积的20%,家庭办公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3%,使居民可以选择在家里办公。最后,在社会效应方面,保证居住建筑总量的15%为社会保障性用房,采用原地旧村改造的方式。100%居住人口距公共开放空间不超过400m、距邻里中心不超过500m、距公交专用线和公交站点不超过500m。在M14号线开通后,公交出行比例(晚高峰)达到2020年北京市中心城规划的公交出行目标。所有公共区域及20%的住宅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设施。
(2)可持续发展工具—资源管理及碳排放
综合资源管理模型:建立综合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绩效评估框架,在模型中将技术解决方案的表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这一模型结合了空间(总体规划方案)与资源流参数(如能源与碳排放水平),联系不同的技术准则(城市形态、密度、交通方案、能源使用、水资源、废弃物管理、生态)。这种相互联系的评估工具有利于在项目初期提出问题,以便优化项目绩效,持续改进。
生态足迹:为了衡量资源利用与限制供应,我们运用了生态足迹来评估总体规划方案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实施一系列主要的战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使用,最终的总体规划与北京的平均水平和现有规范相比,生态足迹大幅减少。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人均生态足迹减少了27%。随着更多政策的支持,生态足迹有望进一步减少。
(3)社会进步——参与规划及村落改造
该项目强调了在可持续发展中融入社会效益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以赔偿的方式搬迁现有的农村,亦切断了当地社区的文化与社会网络。而该项目通过工作坊等形式鼓励居民参与规划过程,并实行原地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与传统的生活形态。三个现有村落的当地特性与社会结构在提案中均得以保留,避免了全面的清除与搬迁。第一阶段结束后,总体土地使用规划实现了20项可持续发展指标。
2. 第二阶段:倡导低碳分区规范作为法定分区规范(控制性规划)
在规划过程的第二阶段,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导则为整体与个别地块指明了现场工程、建筑、风景、生态、水资源能源系统、废弃物、能源节约和再生能源需求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根据第一阶段所提出的土地使用规划及对能源、水和废弃物战略的进一步技术模拟结果,我们对南面部分地块(147hm2住宅区、商业区及露天场所)及街区层面进行了更详细的可行性评估,旨在为整体与个别地块制定一系列的低碳分区规范,为发展控制奠定技术基础。
项目实践
首先,项目的挑战在于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内实现低碳规划。总体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后,实施低碳社区规划困难重重,需要运用创新的方式。现有的中国法定规划体系侧重于当地的详细规划层面——以法定控制性规划(类似分区规划)制定具体地块的发展参数,如密度、容积率、让移要求等。明确的规划条件是在法定规划层面制定的,作为可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之一。而现有的法定控制规划只是在以下方面强调分区规范或标准:土地使用类型、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化率、机动车出入口、停车需求,这些强制规划参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欠缺,无法完全实现低碳规划的目标,如减少能源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雨水回收利用、暴雨管理最佳方法、废弃物管理与水治理等。这对中国规划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该项目概念规划作为试点项目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此类项目找到了制度上的解决方案。该项目也是先锋性的个案研究,确保低碳发展模型可以在中国实施、执行和复制,通过创新性的低碳分区规范,解决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问题。
其次,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于制定低碳城市设计导则与分区规范。在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和准备设计提案的过程中,所有的绩效目标和技术要求均在各个地块和街区层面进行了模拟,以保证在各个地块中实施可强制执行的分区规范,最终可以在整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样,非传统的新分区规范可以与法定控制规划(包括能源减少标准、可再生能源使用标准、暴雨渗透标准、绿色屋顶及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要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和排氧能力、废弃物管理和再生水利用)相结合。
低碳社区及其规划特征 篇3
一、兴建低碳社区的必然趋势
保护地球家园必须减少碳排放已是全球共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已经深深地依赖于看似廉价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能源资源的使用将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并最终引起气候变暖,它们已经构成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这便是高碳能源驱动下的社会经济模式。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 世界能源展望(WEO)预测了2002年至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230亿吨增长到2030年的380亿吨,增长率为62%。
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确认为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种类及其影响当量:
温室效应气体的产生来源(资料来源:EPA(2001)“U.S.High Gap Gas Emissions 1990-2010: Inventories, Proje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ductions”).
从以上具体数据和分析来看,除了人类工业活动之外,其实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演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西方高能耗、高消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一座座水泥都市取代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社区,人造环境取代了自然环境,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日益退化的自然环境,使大部分现代人陷入了亚健康状态。
为了服务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更高档次的生活方式,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用能方式导致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不可持续的能源使用方式和状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误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环境问题的压力下,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回归道法万物、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状态。
二、低碳社区的发展趋势、理念和特征
从纷扰喧嚣的都市把人们带到清新恬静的大自然,这是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可持续性发展会议期间,“全球生态村联盟”发出的倡议,正因为于此,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组建或形成的人类居住社区也称“生态村”便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
近年来,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名为“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生态村的项目,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村中,理念超前且颇具创意。 生态村建筑师比尔· 邓斯特的设计理念是,建造一个“零能耗发展社区”,即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一个“零碳”项目,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良策。
加拿大的生态社区强调公民的认同感即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来实现社区的生存、成长和运作。生态社区是生态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起点,有了基本的集中式居住规模,社区的生态设计可以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如开发污水和雨水循环、废弃物再利用、太阳能利用等系统都有赖于社区获得综合效益。
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透过低碳社区建设低碳经济更具效果。低碳社区指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透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全球各地已出现了不少低碳社区或碳中和社区,典型的有英国的贝丁顿、德国的沃邦和瑞典的维克舍。这些地区都有计划地以低碳或可持续的概念来改变民众的行为模式,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社区的规划注重绿化、水文、景观、空气、日照、通风、噪音、无污染、气候、绿色住宅、能源、垃圾等十二项指标特征。
三、目前可应用于低碳社区的技术及其实例
低碳技术包含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全球科技创新热点,其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社区示范的基础内容,包括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生物汽油和生物柴油液体燃料技术、使用社区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应用、螺旋水电机技术、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收集与发电技术、普新活动罩水压沼气发酵装置、微风风力发电技术、可作为屋面板的建筑构件型太阳能集热器 / 热水系统等。
社区能源供应来源多种多样。其一是小水电能源。由德国IBS公司发明的水力螺旋发电机的独到之处在于对水流能量进行逆向利用,把阿基米德螺旋泵转变成一个可以从水流中提取能量的发电机。通过利用河流中不同水位之间的能量来驱动螺旋泵的转轴,在将高水位的水流输送到低水位的过程中汲取水流中储存的能量,将其转化成电能。水力螺旋机技术的优点有:无需监控系统,可自行调节水体供给和供给频率;运行效率高于水轮机和小型涡轮机;效率梯度平稳;转速低(20rpm-80rpm),运行稳定、防磨损;无需定期清洁,易维护;对河道、湖泊里的鱼虾无损害;基础工事少,安装简便;无堵塞,无需隔栏装臵;能量利用充分等。我们可以利用倒灌河的低水头水力资源,建设螺旋小水电站,给生态示范社区提供电力。
其二是生物油能源。美国太平洋生物柴油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六间生物柴油工厂,每个工厂每年使用75–680万公升废油或原料油提炼生物柴油。其生产工艺模块化,可以按给料量增加生产模块提产。其生产的生物柴油可以代替石油燃料,可与汽油按1%到100%的比例进行混合,其中生物柴油比例达到20%或以上时,能够显著减少粉尘和硫化物的排放。燃油发动机、农机、船舶和其他交通工具都可以使用生物柴油驱动。实践证明,从本地植物油包括烹饪废油或初榨植物油取材制取生物柴油,这不仅可行,而且有利于本地经济。使用该技术,社区居民可以将本区产生的废油或农产品成为了本地生产燃油的原料,从而减少垃圾填埋,同时增加农业就业机会,而产油获利大部分将留在社区。
其三是生物燃料能源。国外正在积极发展生物柴油产业,且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发展速度极快。在欧盟,以菜籽油作为主要原料,2004年生产生物柴油达200万吨,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美国替代燃油中增长最快的产品。中国是世界油菜籽生产大国,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居世界首位。巴西TECBIO公司的生物柴油工艺,主要是使用NaOH或KOH作为催化剂,对菜油和动物脂肪进行酯基转移反应,制取甲醇或乙醇。可以根据我国大量生产油菜子的资源优势,利用该技术建设大型生物燃料基地,使当地农民走上生物能源产业致富之路。
其四是垃圾沼气能源。垃圾填埋场3R循环利用技术采用特有的技术收集填埋场产生的沼气并用来发电,不仅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是节约能源的循环经济典型案例。
其五风能发电。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的启动风速为1.5米/秒以下、发电风速为2米/秒,可以做到“轻风启动,微风发电”。而传统风力发电机的这两项数值则分别为3.5米/秒、4.2米/秒。这项新技术的问世比传统发电设备所要求的风速大为下降,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增加了发电量,而且节约了发电成本。
除了配套设计可采用再生能源技术,社区建筑本身也具备节能功能。屋面板的建筑构件可采用太阳能集热器 / 热水系统技术,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的升级产品,该产品主要技术特征是系统外露可见的重要部件,太阳集热器建材化、标准化、模块化、多功能和系统形式和功能与建筑一体化。由太阳能集热器阵列与智能控制器;带辅助热源和温度、压力、用电安全装置的承压密闭换热水罐;独立辅助热源加热设备;光伏电池;水泵;低温辐射供热地板等部件、装置构成的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节能热水系统、太阳节能热水供暖系统、太阳能热风供热干燥系统和太阳节能热水与光伏发电系统能高标准满足现代建筑的节能、环保、使用需求。在生态别墅住宅中可以大量采用建筑材料模块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社区低碳文化建设 篇4
**社区课题研究组
一、前言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先进的社区文化能够凝聚社区人心,成为推动一个社区飞速发展的动力。2010年以来,**社区顺应街道提出的“打造生态型智慧化幸福街道”总体目标,以社区环境、社会风尚及居民需求为现实基础,确定将“低碳”作为社区特色文化建设主题。开展课题一年多来,**社区始终围绕着“低碳”生活”、“低碳”理念”、和“低碳”人文”三方面建设社区“低碳”特色文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通过文化建设的引领力和推动力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自治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二、“低碳”特色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1.“低碳”文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社区的“低碳”文化建设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什么要选择“低碳”文化?这种选择是否有其必要性?阐明了这一系列问题,就能明确社区“低碳”文化发展思路,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为此,课题组首先进行了“低碳”文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国际发展呼唤“低碳”:2007年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同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全球性“低碳”建设的大幕就此拉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因之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乃至任何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国内发展需要“低碳”:“低碳”文化的发展,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对于中国来说,“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低碳”文化的建设。
社区发展渴求“低碳”:社区文化的建设和良好发展,必须同时具备现实基础、建设必要和群众意愿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新安街道的飞速发展,使得社区内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有了建设社区“低碳”文化的现实基础;一方面,新安街道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升了对于软实力建设方面的要求,建设社区“低碳”文化是发展社区软实力,接轨硬件城市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另一方面,社区内的居民也在经历一个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过去存在的一些大手大脚使用资源的问题亟待改善,他们也渴望能够了解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等更多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
2.“低碳”文化建设的方向分析。
对于社区来说,“低碳”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居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同时进一步拓展“低碳”文化内涵,开创高效节能的“低碳”管理新局面。由此可见,“低碳”文化建设应当从“低碳”生活、“低碳”理念、“低碳”管理三方面入手。
**社区在构建“低碳”特色文化建设主题的过程中,首先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回收等传统的为大众所熟知的“低碳”文化领域出发,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全社区共享“低碳”生活;接着从个别到一般,不再仅仅将“低碳”文化建设局限在具体的某件事情或者某项活动上,而是通过提升居民群众的“低碳”理念,从思想上着手建立起“时时刻刻不忘低碳,时时刻刻践行低碳的良好氛围”;最后不断深入发掘“低碳”概念的内涵,不断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低碳”理念,赋予社区的“低碳”文化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广阔的外延,将“低碳”理念延伸到社会管理层次,改善社区的社会管理效能和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快乐感、归属感,让他们“低碳”大文化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富足。3.“低碳”文化建设的研究实践。
一年多来,社区围绕着“低碳”文化建设,以社区(引导者)和居民(参与者)双方为建设主体,以“低碳”行动、“低碳”理念、“低碳”人文三个层面作为建设对象,通过概念内涵、活动组织、生活实践三个角度来进行“低碳”文化的建设实践活动。构建了以“三项内涵”为基础,以“三类活动”为引导,以“三种实践”为主体的“低碳”文化体系。
(一)“低碳”概念及其内涵延伸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即“节能减排”,所以“低碳”一词本身倡导的是在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能源的使用。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低碳”的真正内涵在于,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
具体而言,“低碳”的概念及其内涵延伸可以阐述为“三项内涵”:
“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包含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回收等内容,属于传统的为大众所熟知的“低碳”文化领域。“低碳”理念: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理念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它反映为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低碳”理念根植与“低碳”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同时又是对于“低碳”生活的一种超越,它提倡但不再局限于某些具体的“低碳”生活行为,而是将其上升为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的一种日常思考方式。
“低碳”人文:“低碳”人文是对传统“自然”“低碳”内涵的一种延续和开拓。“低碳”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消耗少、效率高、效果好”,从这些本质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低碳”理念从“自然”领域延伸到“人文”领域,也就是一切能够减少消耗,提升效率,增强效果的管理和生活方式,都能够称之为“低碳人文”,从而大大提升了社区“低碳”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三项内涵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低碳生活”是基础,它是个别的、具体的;“低碳理念”是主体,它是广泛的、抽象的,而“低碳人文”则是延伸,它是普遍的、深刻的。三者相互联系,层层提升,共同构成了社区“低碳”文化建设的完整内涵。
(二)社区开展的“低碳”活动:
**社区在社区“低碳”特色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居民“低碳”环保意识、培育“低碳”文化,作为“低碳”社区创建工作的目标;更加着重于“低碳人文”的建设,拓宽了“低碳”内涵,通过“低碳”大文化的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快乐感、归属感,让他们“低碳”大文化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富足。
具体的活动开展方面,以“三项内涵”为依据,社区重点开展了“三类活动”。
1)“低碳”生活类活动:
“低碳”生活类活动尝试着让居民去体验“低碳”生活,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增强他们对于“低碳”文化建设的认识。
为此,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新增“低碳梦工场”项目,将少年儿童艺术教育需求与社区特色文化相结合,引导社区青少年从小强化“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今年6月,在第40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由新区规划建设局主办,**社区筹建组承办的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生态文明进万家”主题活动在主邻里中心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嘉宾及居民群众纷纷在“低碳”生态树上留言签名表达自己践行环保的信念与决心,社区十户“绿色家庭”受表彰。社区还积极联络有志于开展“低碳”环保活动的公司,邀请他们前来共同参与社区的“低碳”特色文化建设,10月22日,在**社区主邻里中心,一场康明斯公司的“低碳”环保公益活动热热闹闹开展了起来,这次活动一方面宣传了社区的“低碳”理念,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
2)“低碳”理念类活动: “低碳”理念类活动的目标在于让居民群众认可“低碳”生活方式,在思想观念上完成一次彻底的转变,做到生活中时时刻刻考虑“低碳”,事事处处考虑“低碳”。
为此,社区充分利用办公室文化长廊、社区宣传栏、户外电子显示屏、楼道公告栏等宣传阵地,在主社区道路进出口、广场、信息广告处设定固定形式的宣传栏,大力开展“低碳”环保知识宣传,使得“低碳”环保理念为社区居民所认同,营造社区“低碳”特色文化的良好创建氛围。元宵节期间,社区开展了“迎元宵 庆党建”春节灯谜会,活动现场迎来众多踊跃学生及居民,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低碳”知识的机会。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增添了许多“低碳”环保书籍,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范,让广大书迷尤其是学生能够在充满乐趣的知识海洋中遨游,了解“低碳”环保的知识。同时,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低碳理念”建设中来,围绕“低碳”主题自发编排了《“低碳”生活真正好》、《垃圾分类大家倡》等便于传颂的文艺节目并进行演出。
3)“低碳”人文类活动:
“低碳人文”是传统“低碳”理念的延伸,社区紧紧围绕着“消耗少、效率高、效果好”的中心,从社区管理和居民自治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自“低碳”特色文化建设以来,社区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和片区区长座谈会,让社区和居民双方能够无障碍交谈,讨论和解决“低碳”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双方的沟通难度,提升了社区“低碳”文化建设的效率。同时,社区在进行社区“低碳”特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以节约能源使用作为“低碳”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2011年8月,社区为了从己做起,倡导能源节约,践行“低碳”文化,开展了一次“节能办公”活动,在社区的电器开关处贴上了节能减排的标志,在打印机处贴上了节约用纸的标志,敦促社区工作人员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来完成本职工作。
(三)社区内的“低碳”实践: 1)“低碳”生活实践:
社区拥有现代化多功能活动站室,排练厅、乒乓室、桌球室、健身房、曲艺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硬件资源相当齐全,为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低碳”特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拥有良好硬件设施的同时,社区也十分注重于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效能:社区曲艺室每月上半月免费向居民播放电影,下半月邀请知名艺人演出曲艺评弹评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居民获得教育;社区乒乓球室、健身房常年开放,吸引了不少体育运动爱好者,将“低碳”生活的方式融入他们每一次切磋球技,锻炼身体的机会;在“生态文明进万家”系列活动中,向居民发放环保袋4000余只,倡导居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低碳”出行。自今年三月份以来,社区的垃圾分类活动全面推行并逐步进入高潮,全体社区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再利用,大大减少了废弃垃圾对于环境的危害,同时通过垃圾生产有机肥料,减少了资源消耗,取得了“低碳”建设的明显效果。
2)“低碳”理念实践:
“低碳”理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化抽象为具体,社区以“是否具有低碳环保的意识”“有没有能力践行低碳文化的内容”“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等三个问题作为社区“低碳”特色文化的判断标准和建设准则,来进行“低碳”理念建设的实践。
为此,社区相继开展了“说说我家的低碳生活”小学生演讲比赛、“文明离我们有多远”讨论赛、“低碳金点子”创意征集活动、“绿色家庭”评选活动、每月“文明楼道”评比等活动,充分释放广大居民群众在“低碳”理念实践方面的巨大创造力,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意识,在参与中共享,在参与中共建。
3)“低碳”人文实践:
为进一步发挥“低碳”特色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和引领力,使社区特色文化建设与社区整体工作有机融合。由社区领导亲抓落实,建立了社区领导牵头负责,社区各片区长具体执行,辖区内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网络,将“低碳”特色文化的创建网络延伸到每个楼道单元和家庭。根据扁平化管理具体要求,结合社区扁平化管理,社区筹建组利用每周例会开展条线业务知识学习交流,各条线的A岗人员轮流讲解条线相关政策及知识、业务受理注意事项进行岗位交流,以高效节能的方式使得其他条线人员在短时间内熟悉业务知识及办理流程,培养社区事务的“多面手”,缩短了业务新手的工作磨合期,提高了办公效能和准确性,压缩办公时间,实现资源高效运作,是一种“低碳”、高效、环保的服务模式。
三、“低碳”特色文化研究主要成效
一年多的文化课题研究,社区以“低碳”理念为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日益成熟,取得了鲜明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社区碳排放量控制成果显著。
自开展社区“低碳”特色文化建设以来,二社区范围内居民累计用节能灯代替传统白炽灯300多个,并且正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使用节能灯的队伍中来;社区居民家庭总体用电量环比没有产生明显变化,考虑到正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入社区,且居民家庭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可以认为居民群众的整体节能意识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平均用电量有所下降;在出行方式方面,通过社区调查了解到,愿意使用自行车代替其他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数量相比开展“低碳”文化建设前提升了20%,有力地减少了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
2.社区环境得到美化。自开展社区“低碳”特色文化建设以来,二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大量的生活垃圾都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垃圾处理不及时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复出现。同时社区积极开展拔草绿化、添置休闲椅等活动,美化了社区环境,并且顺利通过了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创建验收活动。
3.社区“低碳”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办公室文化长廊、社区宣传栏、户外电子显示屏、楼道公告栏等宣传阵地,主社区道路进出口、广场、信息广告处设定固定形式的宣传栏,处处都有“低碳”文化的宣传,整个社区居民都以了解“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为荣。大量民间文艺团体自编自演“低碳”环保主题方面的文艺活动,涌现出了不少生动活泼,教育意义强的“低碳”宣传节目。
4、社区管理效能提升。
自践行“人文低碳”以来,社区的管理逐渐走上了“消耗少、效率高、效果好”的道路。结合扁平化管理方式的推进,社区重视加强社区与居民间的信息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改善处理群众事务的效率,形成了高效“低碳”的管理文化。
四、“低碳”特色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低碳”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不够。
对于“低碳”文化建设的理解还紧紧停留在节约用电用纸和“低碳”出行等少数几个方面,没有深刻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性,大多数居民群众对于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等现代管理生活方式还一无所知,使得“低碳”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不够。
2、“低碳”文化建设的深度不够。
尽管社区进行了“低碳”文化的深入发掘,提出了“低碳”人文”的新理念,然而对于这个新理念的践行,主要还是通过社区管理的改善和社区与居民互动沟通两个方面,既没有在居民自治方面得到体现,也没有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细分,显得比较笼统。
3、“低碳”文化建设特色不够。
“低碳”理念很多地方都在宣传,社区的“低碳”文化建设,既应该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应当有其个性化的一面。但是实际进行“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区还是多数依照各地积累的经验,选择一些已经被证明比较有效果的,同时又符合社区实际条件的来实行,缺少自己社区独有的特色。
宣传社区绿化美化和低碳生活知识 篇5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低碳生活”并不高深,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居民来说更是一种态度,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如何让“低碳生活”走进社区,贴近居民,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以低碳生活小行为,促进环保大改变。本文结合都市花园社区的做法加以论述。
“低碳生活”和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一脉相承,作为省级“绿色社区”的解放区王褚街道都市花园社区秉承一贯的绿色环保传统,积极倡导低碳生活,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发挥社区职能等,为让低碳生活走进社区,贴近居民做出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效果。
都市花园社区位于焦作市新城区,辖区内高档居民小区林立,环境优美,居民文化层次较高。都市花园社区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普及一个包括节能建筑、社区美化、垃圾分类、节水节能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低碳文明社区为目标,示范带动,努力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街道、社区两级高度重视“低碳生活”普及工作。为了推动普及“低碳生活”工作顺利开展,街道办事处成立了都市花园社区普及“低碳生活”工作小组,由办事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由街道党政办公室、城管办、民政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辖区单位领导、居民代表等有关人员任组员,负责实施“低碳生活”的推广普及工作。
都市花园社区专门成立了普及“低碳生活”工作小组,建立了辖区单位“低碳生活”普及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制定计划,合理分工,推动“低碳生活”普及活动的开展。先后制定了普及工作计划、环境管理制度、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和普及“低碳生活”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住房装修制度》、《“低碳生活”推广志愿者培训制度》、《生活噪声管理制度》、《居民文明公约》等,按照普及“低碳生活”实施方案的时间要求,把任务细化、量化责任到人。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普及氛围
大力加强普及“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社区的宣传栏、活动宣传板、社区图书室、标语等,提供固定的绿色及环保知识学习场地,社区图书馆有环境保护法、环境动态、环境警示材料、环境日报等各
种图书600余册,并设环保图书阅览专柜及环保信箱定期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开放,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日常生活中与居民密切相关环保知识。向社区居民发出普及“低碳生活”行动的各种宣传资料近3000份,让居民了解更多的环保法律和绿色生活知识,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使居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提高了社区居民认识“低碳生活”、支持普及“低碳生活”、参与普及“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自觉性。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把普及“低碳生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低碳生活”、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用孩子的言行来带动家长,影响家长,渗透家长的环保理念。我们充分利用辖区阳光幼儿园、人民中学等学校资源,从学生入手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我们都开展专题系列活动,举办以普及“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征文、绘画比赛,举办节约用水宣传、义务监测室内装修污染、文艺表演、趣味游园等活动。中行小区12名中小学生自己制定了《低碳环保公约》,利用节假日到居民区发放,他们以社区小主人的姿态,保护社区环境,收到了小手拉大手,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互动效果。社区把办公楼的三楼120平方米的会议室改建成“低碳生活”教育学校,按计划编排全年课程,请市、区环保宣教的专业人员来授课,每月授课两次,开展环保进社区系列活动,组织观看环保专题片,举办环保专题讲座,把群众认为高不可攀的环保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道理,并把环保知识和“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同时,可以教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物回收、废电池回收以及实践“低碳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到现在为止,居民受教育2000余人次。
三、强化社区职能,创造良好推广空间
社区推广“低碳生活”,并不是要求居民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号召大家从自我做起降低一个人因需求而对整个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对自己也不失减少开支的方法。就是注意节电、节油、节气等,满足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让社区居民知道,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不断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让“低碳生活”成为社区居民新的生活时尚。
推广“低碳生活”,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很重要。为了使社区绿化美化,社区对各小区内的绿化设施进行了更新种植,拆除翻新旧花基15处共1216平方米,修整绿化栏共600多平方米,增种补种树苗601棵,绿化地2498.17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到了8平方米。截止目前,种植的花草树木种类达数百多种,绿化覆盖率达46%,社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推广“低碳生活”,公共场合首先要低碳,起示范效应。社区在辖区的14个楼院居民区设置了近200个垃圾分类箱,做到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袋装化,分类回收,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各个小区路灯,楼道灯都采用节能灯,感应灯;公共卫生间采取节水马桶;社区办公不用一次性水杯,打印纸张双面用。通过社工和物业工作人员的细小行为,为居民“低碳生活”做表率。
为提高闲置物品利用率,社区还建立了“闲置物品循环日”。利用每周双休日,在社区门前小广场,开辟专区,来展示大家带来了的各自闲置物品,互相交换,让原来的每一件物品都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居民有什么环保节能小窍门,也互相交流,大家非常认同,积极参与,共同受益。
四、强化共驻共建,激发普及工作合力
普及“低碳生活”是一项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在社区主导下,辖区物业公司和驻社区单位参与、调动了多方力量,全力加强“低碳生活”的普及力度。各个辖区单位都在本单位、本部门开展“低碳生活”普及工作,通过“低碳生活”专家到各单位的开展讲座,让职工都知道“低碳”涵盖了衣食住行,深深的嵌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专家举例说,少买一件衣服,就相当于少排放6.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节约1度电,就可以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千克;少开一天车,减排8.17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千克。“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如果大家都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它当作一种时尚,那么效果将是巨大的。”专家的话,获得大家认同,收到良好效果。
积极开展普及“低碳生活”深入家庭很关键。社区按照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的原则,着力进行讲文明、“低碳生活”活动,让居民每件事都寻求低碳消费方式,这就是低碳生活。首先,我们通过党员、楼门组长开展进百家户、知百家情的活动。我们散发社区环保手册、致居民一封信、宣传材料等5000余份,出黑板报10余期,利用社区在线网站宣传“低碳生活”的内容:有“低碳生活”市民基本要求,倡导绿色消费,远离白色污染,吸烟有害健康等内容。今年6月,区环保局举办健康环保大型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的有关内容和环保生活常识,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调动社区居民普及“低碳生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注重发挥志愿者普及“低碳生活”的作用。我们从抓社区志愿者队伍入手,抓队伍建设,多次组织社区成员、党员群众、中小学生等开展工作。社区共有各种环保志愿者360多人,他们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教育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由联席会发起的“我为„低碳生活‟献计策”活动,共收到建设性建议17条。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社区成员参与“低碳生活”普及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觉参与“低碳生活”普及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一种“普及„低碳生活‟工作人人有责”的工作局面和氛围,受到居民的高度评价。
都市花园社区普及“低碳生活”活动,不仅受到居民认同,还得到了省、市环保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日本三重县“地域性环境教育”项目组环保专家,在省、市、区领导陪同下,专程到都市花园社区实地考察环保普及工作,到社区、学校和居民区深入交流,对都市花园社区普及“低碳生活”做法很欣赏,和居民在社区门前共植一棵梧桐树,共同祝愿绿色常在,人间和美。
“低碳生活”普及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服务社区居民,给社区居民创造一
凤凰新城低碳专区发展规划纲要 篇6
凤凰新城低碳城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2020年)(草案)
编制单位:凤凰新城管理委员会
2010年12月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凤凰新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挑战,推进凤凰新城低碳城区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凤凰新城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其功能定位为“服务京津唐、服务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总部基地、创新基地”,其建设目标为“规划设计超前,建设管理精细,文化教育繁荣,金融商贸发达,科技产业领先,社区靓丽宜人,城市功能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的极具成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化、标志性的国内一流中央商务区,其建设理念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城区,是凤凰新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亦是开发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目标,紧抓国内外低碳发展重大机遇,按照“人文新城、科技新城、绿色新城”的发展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建筑节能为先导,以低碳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大力推进全民低碳行动,积极创建低碳城区,探索一条符合凤凰新城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凤凰新城建设成为政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典范。
(二)总体目标
1.近期目标
到2015年,以“建设低碳城区、实现绿色发展”为总体目标,初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化、城市建设绿色化、低碳生活全民化、绿色发展制度化。单位能耗由2005年的2.964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75标准煤/万元;碳排放总量增长得到缓解,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3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0吨以内,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5%,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奠定牢固基础。
(1)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低碳产业初步聚集,服务业清洁生产深度拓展。
(2)低碳城区示范作用逐步显现。绿色建筑广泛推广,建筑节能全面铺开,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公交主导城区初步建成,居民出行绿色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全民低碳意识显著提高。低碳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蓬勃开展,绿色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2.远期目标
到2020年,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确立,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渐下降。逐步将凤凰新城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化、资源集约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管理精细化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单位能耗下降到1.63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4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4.5吨以内,可再生资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20%。
(1)低碳产业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意产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建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2)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深化。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3)低碳化管理逐步深入。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以建筑节能、低碳化社区建设、低碳化交通出行等为重点的低碳化城市管理全面实施。
三、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坚持低碳、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促进主导产业聚集、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文化、体育、科技、教育产业、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向低碳方向转变。
1.促进主导产业聚集
立足产业集群、要素聚集、服务集成,以低碳化、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加快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扎实构建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源经济为载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
1.1循序进行商住项目开发
凤凰新城规划居住用地约9000亩,占总用地的27%。凤凰新城区域土地大部分为村庄集体土地,共有14个村庄,占地约为17平方公里。到2015年,凤凰新城10个城中村改造全部完成,城镇化率达到100%。到2020年,凤凰新城达到40-45万人口的规模,住宅总面积达到1800万平米。地产开发在可控有序、高密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
1.2强力推进总部基地建设
依靠区位优势,逐步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来凤凰新城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以友谊北路为轴线,沿路两侧布置总部基地,近期引入20家左右总部,远期达到50家左右,并最终争取8-12家国内外500强落户凤凰新城,形成规模化的总部集群。
1.3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
通过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产生金融集聚的方式,建设成融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和外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区域性金融市场,全力构建我市区域性国际结算、外汇交易、投融资与金融服务中心。到2015年,以新天地金融街为依托,以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2-3家区域性银行为重点,通过银行与企业的对接,完善区域内的银行网点布局。到2020年要吸引10家左右的银行地区总部入驻凤凰新城。
1.4构建服务唐山海港、空港的物流产业
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在城区北部临近北外环和西部临近站前路的区域内,建立多用途物流作业区,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引进物流业新兴业态,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构建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到2015年,确立在服务唐山海港、空港的物流重要节点地位。
1.5打造区域商贸中心
构建以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超级市场、商务楼宇为主体,以品牌店、精品店、专业店为补充,集交易、展示、购物、商务、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到2015年建成以宏扬城市综合体、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商业集聚区,引进法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及国内的专业大型超市;到2020年要形成以10-15家国际品牌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中央商务集群。把凤凰新城建设成为规模可观、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商贸中心。
2.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以科技城建设为依托,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基础平台、社会化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合作平台、科技人才和科技政策支撑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传统产业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发展电力、建材等唐山主导产业的链接项目、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高新产业,使凤凰新城成为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和技术服务外包基地。在龙华道以北,卫国路以西,北至大庆道的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用地范围内建设科技城。近期以燕山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建设为起步,建立大学科技城。到2015年重点扶持开元电器焊接机器人生产基地、国华高效洁净煤技术装备制造基地等先进装备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企业5—8家。到2020年,将继续引进清华等5-7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培育15到20家高新技术产业。
3.发展文化、体育、科技、教育产业
以标志性文化、体育、科技、教育设施建设为龙头,重点建设好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主题公园、大中院校等标志性公共设施,打造现代精品文化、体育产业链。建设文化创意和软件服务产业基地。重点扶持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动漫基地建设,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集聚创意高端要素,建设动漫产业基地,打造动漫产业链。
4.推行清洁生产
不断完善清洁生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低排放”企业。以香格里拉酒店、凤凰新城工人医院等为重点,在住宿、餐饮、医院、学校、交通运输、餐饮、仓储、物流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的清洁技术,逐步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到2015年,清洁生产知识全面普及;到2020年,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二、三产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实施五大绿色示范工程
以建筑节能为先导,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切实推进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区域合作低碳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绿色示范建筑,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工程,积极倡导居民绿色出行,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全面阐释低碳城区内涵。
1.区域合作低碳示范工程
加强区域合作,在唐山市和瑞典马尔默市友好城市间的合作框架下,推动凤凰新城与马尔默市合作建设低碳建筑项目,以凤凰新城展示中心为样本,综合运用低碳排放设计理念,推广清洁能源发电、热水系统、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和新型材料保温等节能环保技术。
2.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建筑。重点培育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唐山一中、唐山市法院综合审判楼、宏扬香木林商住、梧桐大道商住等示范试验项目,综合运用光伏发电、热泵系统供暖制冷、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等节能、节水、节材环保技术。
3.城市建设低碳化工程
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设计。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全面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建设园林化城区。强化公共设施的绿色示范作用,在重点市政道路、商业街道、户外广场等城市照明领域,推广应用LED光源等高效照明产品以及与太阳能的结合利用;鼓励商场、宾馆、写字楼等大型公建使用中央空调节能、智能管理等能效技术。鼓励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TOD模式开发。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建设凤凰新城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利用管网
4.居民绿色出行工程
以缓解交通拥挤和改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居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建立快速公交体系,增加公交覆盖密度,在主要交通干道设立公交专用通道。在友谊路、光明路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
5.垃圾分类工程
细化和规范垃圾分类标准,增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引导力度,加强垃圾分类及减量化管理,控制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逐年提高。实现密闭式清洁站等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全覆盖,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在居住小区试行新型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垃圾袋发放推广工作。鼓励“净菜上市”,完善可回收资源网点建设,努力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目标。
(三)持续开展“四进”低碳活动
切实发挥绿色政务率先垂范作用,以培育绿色商务环境为基础,积极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深入推进低碳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全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努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
1.打造绿色政务
倡导驻区政府机构建立完善的政府办公平台,利用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视频系统,提高政府会议中视频会议的比重,降低行政出行成本,减少碳排放量。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产品、设备,引领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
2.倡导绿色商务
鼓励企业顺应绿色消费潮流,积极实现营销绿色化。引导宾馆饭店开展创建“绿色酒店”试点活动。提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高无纸化流通、经营、管理的比重,尽量减少物耗。宣传、引导餐饮场所、百货、书店等零售企业减化商品包装,积极选用绿色环保的包装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免费为群众提供布袋子等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共同营造节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
3.营造绿色生活
广泛推广低碳社区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低碳生活”宣讲、“低碳家庭”评选、“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评选等活动,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分类等逐步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引导居民建立天人合一、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方式。开展文化主题宣传。结合“建设低碳城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宣传低碳经济模式与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居民选购、使用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日常用品和节能节水环保产品,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和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引导居民树立绿色消费模式。
4.开展绿色教育
加强低碳基础教育。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生活垃圾分类等教育内容纳入驻区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组织低碳主题教育。开展各种实验、考察、调查、环境测试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不仅从自己做起,而且督促父母等家庭成员从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和生活垃圾分类减排等方面形成良好习惯。
四、必要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由管委会主任、副主任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凤凰新城低碳城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建设低碳城区,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低碳城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低碳城区建设顺利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处,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单位针对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专人负责、协调联动,确保《低碳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
(二)政策支持机制
研究制定凤凰新城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低碳产品。对实施节能改造的社会投资项目给予一定的节能奖励和补助,推动区域内楼宇节能改造。
(三)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国家、河北省及唐山市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新技术产品应用的财税优惠政策,在凤凰新城专项账户中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实现经费投入多元化。对新城区域内的示范工程、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宣传教育以及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补助。
(五)协调合作机制
加强与国际社会、其他先进地区在发展绿色金融、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项目资金技术支持,推进低碳城区建设相关项目的实施。增强驻区企业在低碳相关产业的参与范围和力度,建立与能源相关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共同负责、共同受益的协调合作机制。
(六)全社会参与机制
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区的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城区”的形象。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市民广泛参与的“低碳城区”建设格局。
有关概念说明:
1.低碳: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自然系统产生较小负面影响。
2.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3.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个指标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GDP,其实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万元GDP排放多少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概率实际上是一个效率概念,这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效率越高,就是实现万元GDP的时候,排放最低可能是能耗也最好,二氧化碳排放是有效率的。
4.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5.LED:英文单词的缩写,主要含义:LED =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
低碳社区规划 篇7
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 242万人, 占总人口的15.5%。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迅速增多, 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养老社区,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 养老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低碳理念的指导。寒地由于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偏远的地理位置, 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因此, 寒地养老社区的低碳建设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 寒地养老社区现状问题
1.1 忽视寒地区位
简单照搬国外和南方发达地区养老社区建设模式, 缺少深刻理解寒地养老社区的内涵以及建设特征;缺乏寒地的调研, 没有考虑寒地养老社区的实际需求和地域特色, 直接“生搬硬套”[1], 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
1.2 建设标准不统一
目前, 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寒地养老社区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缺少具体的规划指导意见, 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又不多, 这就加大了社区开发和建设的难度[1]。
1.3 养老服务得不到保障
现阶段, 我国老年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有形成体系, 服务的内容单一, 仅限于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 满足其生活需求, 忽视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不能针对性地提供文化娱乐、教育、发挥老年人余热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等[2]。而且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训练, 素质参差不齐, 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2 低碳理念在养老社区的应用
2.1 养老住宅设计
养老住宅采用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 降低对电能的消耗需求,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3]。建筑材料宜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建材, 结构钢、木材等, 屋顶采用太阳能板 (见图1) , 选用木质窗框而不是低品质的未增塑聚氯乙烯[4]。住宅采取围合式布局, 在形成的院落空间设置小型雨水花园 (见图2) , 既能有效保持生态效应, 又能美化环境。
2.2 公共设施配置
设置零碳排放专用车道 (见图3) , 只允许自行车和电动代步车通行 (见图4) ;采用太阳能光电板建设电力车库, 为电动车设置免费的充电站以及临时停靠站。另外, 养老社区还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致力于健全公交系统网络。
2.3 生态融合共生
建造生态友好的“四季屋”以达到老人与自然共生, 和谐相处的目的。春季在住宅周围种植绿色植物, 为老人提供晨练的场所;夏季太阳能板既遮挡阳光, 又能吸收太阳能, 平时雨水花园收集的雨水此时可以作为流水景观, 降低室内温度;秋季用原生态落叶制成屋顶, 作为主题景观;冬季将绿植引入屋内, 增添冬日的生机和活力。日常服务功能与生态效应进行融合, 让老人身心健康, 减轻心理压力。
3 寒地养老社区适老规划策略
3.1 建筑布局规划
我国寒冷地区冬季主导风向主要为西北方向, 阳光照射来自南向[5]。建筑布局紧凑, 减少热量的散失, 以达到冬季防风避寒的目的[6]。遵循老年人心理意愿, 采用多代家庭式布局和兴趣文化交流布局形式 (见图5, 图6) 。多代家庭式布局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亲情的需求, 和子女或其他年轻人生活在一个聚合院落里, 感受不同年龄人群带来的快乐, 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兴趣文化交流布局满足了老年人与同龄人交流的需求, 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心理感受, 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3.2 空间组织规划
空间组织上, 将松散的空间进行有机组织排序, 产生空间序列, 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方式将街巷、胡同等线性空间组合。同时将功能单一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功能融合, 如养老住宅、商店、疗养站、文化会馆、活动室, 通过风雨连廊, 将多种功能的建筑空间串联在一起, 既方便老年人使用又能降低碳能耗。
3.3 室外空间环境规划
1) 景观绿化布置。寒地养老社区绿化布置应考虑抵御寒冷的气候条件, 布置冰雪雕塑与灯饰, 达到“冬季流光溢彩的效果”[7]。另外, 老年社区的绿化景观要考虑无障碍性。绿化选择上, 要注重绿化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地形塑造上, 尽量平坦少起伏;植物选择上, 选取本地耐寒的植物为主, 还应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生态友好的绿色植物, 尽量少用人工草坪等吸附能力较弱的绿化方式。同时, 要避免带刺或根茎外露的植物, 方便老年人亲近自然。
2) 道路交通规划。寒地老年社区内车行道与人行道宜分开设置, 使车流与人流分离, 保证老年人可以通过人行道安全地到达自家住宅及各种活动空间。尤其是老年人的住宅与户外公共活动场所之间要以便捷的步行道相连通, 方便老年人安全到达。同时, 寒地社区的车行道两旁可适当各拓宽1 m, 用于堆积冬季的冰雪;步行道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附近的交通状况和景观要素,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3) 适老活动场地规划。老年社区要合理规划适老的活动场地 (包括晨练和晚练场所) , 不应仅局限于组团内部空间, 而应结合城市街区公园、街头广场和街头绿地扩大老年人健身交往的活动范围。社区主要功能空间可以无障碍连通, 设置指示标语和辅助设施。在老年社区组团内部布置儿童娱乐场地, 场地周边布置供老年人休息的座椅, 方便老年人照看孩子。另外, 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器械可以与儿童活动场地混合设置, 老人和儿童可以共处同乐。
4 结语
低碳、宜居的养老社区是未来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方向, 寒地养老社区的建设, 更要考虑低碳节能和防寒保温。从寒地老年人的需求出发, 创新寒地养老社区的规划方法, 综合运用低碳设计理念, 使寒地养老社区规划设计更加富有人情味和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周燕珉, 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J].城市规划, 2012, 36 (1) :46-51.
[2]陈友华, 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 2008 (1) :42-48.
[3]刘烨.低碳理念下城市社区建设趋势研究——以英国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举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 22 (1) :115-119.
[4]周小玲.低碳社区典范:零能耗的贝丁顿社区[J].世界科学, 2010 (4) :86.
[5]梅洪元, 代阳.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J].建筑学报, 2012 (12) :104-107.
[6]付瑶, 田晶晶, 毛宇飞.严寒地区绿色生态型老年社区规划实例浅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6 (2) :109-112.
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 篇8
一是理论认识不清。不少人认为,低碳发展是方向,但在实践中认为中国还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别是片面认为后化工时代工业能耗不容易降低,难以避免西方国家先排放再治理的路径。因此在落实低碳发展方面缺乏理论自觉导致缺乏行动自觉。不少人认为,低碳发展是国家宏观策略方面的思考,在微观层面不需要太细的考核。因此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想的摇摆。
二是实践操作不易。尽管这些年来,低碳发展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应用时间短、实践缺乏检验,技术不成熟、成效不稳定为社会诟病。低碳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勇敢先行的试验磨合。
三是整体效果不佳。目前我国低碳能源的利用,大多是以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形式推动个案普及,靠企业的自觉自愿行为,效率低下,成果不显著,缺乏产业联动、整体推动,难以把产业做大做强,也难以实现国家对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等低碳事业寄予的殷切期望。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更加清晰的全方位设计,产业层面更加细致的政策导向、行业层面技术及产品的标准设计,从而把低碳能源产业带往一个更高的高度。
四是区域经验不足。在国内发展的转型过程中,城市升级、产业升级,需要创新思路。在近年被寄予国家战略高度的新区发展,却没能摆脱发达国家的旧发展轨迹,难以避免“新脚穿旧鞋”的老路。一方面,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区域低碳能源的整体利用及规划,没能够走出自己的新路;另一方面社会没有及时提供一个区域低碳能源利用整合方案的解决方案提供方。
因此,低碳能源规划研究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中外低碳能源利用和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际国内低碳能源技术整合利用、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中的技术整合服务、产品应用整合设计研究,重点推动区域能源低碳技术利用、设计规划等综合性、前瞻性以及低碳能源利用中的难点问题。其核心服务对象为大中城市地方政府,主要针对目前各类新型开发区的低碳能源利用现状进行统筹谋划应用系统、提出合理技术建议,帮助制订规划方案,并基于规划方案给出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技术设计、产品建议、运营统筹、成本预算等方面内容。
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的未来目标是紧紧围绕国家低碳发展战略,以低碳能源的区域利用规划为工作重心,把低碳发展从基层做起,服务于地方政府及区域开发,深入开展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研究,针对不同的区域开发者提供国际先进的低碳能源解决方案,整体的低碳规划设计建议,为中国的低碳事业创造性发展做出贡献。
【低碳社区规划】推荐阅读: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08-14
社区规划05-13
社区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规划05-18
社区发展规划05-17
社区商业中心规划11-04
社区村庄编制规划10-12
新加坡社区规划05-22
社区五年规划09-03
社区社会治理工作规划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