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五年规划

2024-09-03

社区五年规划(精选8篇)

社区五年规划 篇1

社区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2011-2015)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培训学院作为政府践行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培训机构,承担着教育资源整合、业务指导、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教育项目引进开发和成果推广的责任。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时代又赋予社区培训学院工作以全新的内容,因此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理论,并把理论付诸社区教育实践,开拓创新,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发展区域经济作出积极的努力。针对社区学院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性质,在未来五年,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精神实质,现提出以下工

作规划。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能力建设

(一)提升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能力

未来五年期间社区培训学院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尽全力开发鼓楼区有形和无形资源,并整合为再生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提供软件和硬件条件。联合区域高校为鼓楼居民的学历教育拓宽学习空间;为居民的远程学习搭建资源平台。统筹协调,筹措资金,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局、团委、关工委、妇联、科技局、劳动局、民政局、文化局、体育局、计生协、旅游局、各街道等)的支持,共同组建以开发有利于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资源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资源开发联合会”,互通有无,协作分工,制定章程,规定任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和方便;加强国内外社区教

育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强社区培训学院的能力。

(二)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一支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南京市鼓楼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社区教育工作上有其独到之处,尤其在课程开发、项目运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在全国社区教育中走在前列,并起到引领作用,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仍然存在学

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不足,虽有实践层面的经验,却缺乏理论的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社区教育开展及深入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未来五年,社区培训学院要在 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方面有所探索而且要有所突破,尤其在职业素养培训、专业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培训、社区教育顶层设计培训、服务意识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采用更开放、更灵活、更富有弹性的专业方式去培训引导社区教育

工作者,加速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以引领社区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进一步提升对社区居民的培训质量

(一)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培训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区成员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社区教育的培训指明了方向。社区教育要深入人心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努力的艰辛过程。形成全民自觉学习并能坚持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加大对居民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只有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其他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铺路,高效进取,指导居民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机构,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根据形势和居民需求,我们将陆续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普、职业道德、礼仪、环保、低碳减排、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采取全方位、宽渠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社区居民技能培训

由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量外来劳动力会涌入城市,新生劳动力逐年增长,尤其是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提出新的挑战,势必会有很多社区居民将面临下岗、转岗和再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社区培训学院要承担这些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其新的职业技能,使其重新上岗就业,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目前,我们对社区居民已经开展了一些简单技能的培训,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技能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未来五年,继续发挥与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一体办学的优势,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尝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提升其培训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继续做好对下岗、转岗和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其拥有新的技能重新上岗;探索对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尝试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前的集中订单培训和境外实施项目人员培训,实现鼓楼区劳动力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互通;实施对社区困难群体人员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残疾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通过对各类人员的技能

培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要求,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社区学前教育培训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百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可见学前教育直接维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社区培训学院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居民对我们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准备利用五年的时间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认真到基层调研,学习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实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给家长以正确指导,组织家长一起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开发智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开展具有人文底蕴的亲子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质的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培养其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提升社

区学前教育的质量,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学前教育的摇篮。

(四)青少年校外培训

社会的转型及发展,造成了教育的转型,传统的学校教育受到了挑战,而社区教育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由于应试教育及严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如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社区教育如何配合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像以往一样仅举办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区教育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举办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培养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发展的能力;配合学校教育,开发青少年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教育项目,培养其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争取联合相关部门组建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共同完成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他相关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扩大大中专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其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有组织、有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使青少年感受到社

区是他们成长的乐园,是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从而体现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五)文化生活教育培训

文化生活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不竭源泉,是居民终身学习的内容,也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鼓楼区不仅是教育大区强区,也是文化大区。怎样让鼓楼区的居民享受鼓楼的文化资源,提升其生活的品味,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传承自身的特色文化,是学院一直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未来五年,学院要在文化生活教育培训上做文章。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只有社区教育工作者深入社区,挖掘整理鼓楼的历史文化资源,整理鼓楼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才能培训社区居民传播和享受自己的文化;组织居民学习鼓楼历史,学习鼓楼文化,为鼓楼发展建言献策;指导街道分校开展广场文化策划活动;接洽国内外文化团体,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居民点开展以生活与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培训,让居民感受先进文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新颖鲜亮的培训,达到先进文

化引领现代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社区培训学院的能力之一,课程是社区居民学习的需求,社区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明显的差异,只要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资源,都能开发为课程,为居民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提供学习资源。鼓楼区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为各类社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近年来,学院整合资源开发了一些课程,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了解鼓楼过去,设计鼓楼未来的学习需求。2011至2015期间,我们要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并具体落实。整合鼓楼文史资源,结合低碳减排,研发居民所需要的社区课程;结合青少年校外培训,研发社区和学校通用的素质拓展课程;结合经济发展,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通过开发课程,为居民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进一步塑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项目

(一)拓展创新原有项目

近年来学院引进教育项目,结合国情和区域特点进行整合,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幼儿科学探索教育项目立项为鼓楼区教育实验项目,在鼓楼区社区幼儿园以兴趣

班形式开设课程,培训师资,开展亲子活动,出版教材,对学前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其科学素养和探索科学的精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项目也立项为鼓楼区教育实验项目,此项目对适龄人群进行性健康和艾滋病预防教育,以互动形式和自我教育形式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展活动,出版教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两个项目已成为鼓楼区社区教育的品牌,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项目的完成,目前已成为社区培训学院的常规工作,如果维持现状,停止不前,两个项目都会在教育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因此未来要加大在南京市范围内推广项目成果的力度,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增加内容,变换教育形式,开发新的内容充实完善项目,才会永远占有市场份额,永

远树立品牌形象。

(二)引进开发先进教育项目

教育项目是社区教育的载体,通过教育项目在社区的实施,能让百姓对社区教育有全新的认识,能激发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激情和热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内引外联,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社区教育项目,开发挖掘鼓楼区各社区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把具有社区特色的工作立为社区创新实验项目,以教育项目的实施服务社区居民,以项目引领社区教育工作向上发展、向下扎根。预计五年期间我们将陆续开发有关于科普与运动、青少年校外素质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民族文化教育等方

面的教育项目,为居民各类人员的教育和学习提供软硬件条件。

2011-2015年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进一步加强社区培训学员能力建设,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技能培训、素质培训、研发课程、开发项目是我们工作的落脚处。我们将继往开来,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努力工作,为鼓楼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鼓楼社区培训学院

2010年11月18日

社区五年规划 篇2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将在今年两会之后, 作为行业规划发布。”2月22日,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进一步落实《规划》内容, 其所涵盖的20个专项规划和专题也将陆续发布, 其中包括公路、水运、安全、救助以及综合运输等研究内容, 目前正处在结题或编制过程之中。

《规划》转折:从基建到服务

《规划》的制定工作, 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当时 (交通部) 规划司经过招标, 开展了23个专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包括客运、物流、水运、农村物流发展等专题在内, 根据当时的研判都是‘十二五’的重大问题。”关昌余向记者回忆说, 去年这些课题已全部结题, 并且很多成果应用到了《规划》之中。

2009年8月, 交通运输部宣布《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正式启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交通运输部先后经历了制定机制、确定内容框架、整体调研、听取企业意见、网上征求意见, 部分省 (市、区) 交通主管部门讨论, 与发改委交换意见, 以及部长听取意见等几个重要阶段, 《规划》的各项制定工作也于去年11月份接近尾声。“两会”审议和批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之后, 该《规划》可能会很快择机出台。

“十二五”被定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拐点, 这在《规划》内容上亦有所体现。换句话说, 与以往的行业“五年规划”相比, 《规划》的突出重点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回顾过去交通领域的“五年规划”, 包括“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都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关昌余向记者介绍, “将《规划》重点向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和信息化建设等行业发展的内容转变, 特别是将改善运输服务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此次‘十二五’规划的一大特点。”

可以说, 该《规划》的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其他内容, 其前提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十二五”之前, 我国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评价都是瓶颈或制约, 而目前交通运输紧张情况实现了总体缓解。“十一五”期间,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万公里, 新增3.3万公里, 居世界第二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需求也在持继发展之中, 而发展交通运输的总体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首次将改善运输服务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时亦不否认“十二五”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仍需加强, 要抓住机遇继续发展。“随着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 如果不继续加强交通运输供给能力, 很快又变成瓶颈和制约了。”关昌余强调。

1月18日,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十二五”期间, 交通运输部将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 加强省际连接线建设, 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 它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

强调“促物流发展”

在交通运输领域, “十二五”将有哪些规划重点?翁孟勇近期表示, “十二五”期间, 交通运输行业将紧紧结合自身定位, 找准切入点, 出台相关政策, 继续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即将出台的《规划》, 提出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和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

翁孟勇指出, 五年规划是落实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规划》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发展重点, 一是推动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完善优化网络布局,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深化综合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为推进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二是把推进主要港口和公路货运站场的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切入点, 通过出台相关投资补助政策, 引导部分港口和公路货运站场向综合性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三是深入探索我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模式, 开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工作, 并研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四是大力发展滚装、甩挂运输, 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上述措施, 进一步提高我国运输效率, 推动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物流发展。

“部里已经非常重视物流和运输服务了。从大的方向来看, 政府和行业更加重视了, 并且明确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的环境肯定会得到改善, 这是一个喜讯。”关昌余对记者说。同时, 交通运输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着手抓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 将甩挂运输、货运枢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等作为相关工作的切入点。对于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 关昌余表述颇为谨慎, “目前也只是在探索过程中, 究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验证。毕竟从试点工作到全面推广, 以至变成行业实实在在的动力, 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工作, 目前不好预估。”

“可能解决了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又‘蹦’出来了, 所以要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不断加以解决, 才能保证‘十二五’发展。”关昌余就此指出, 行业既要对“十二五”明确的工作重点感到高兴, 又要对任务的复杂和艰巨性有着清醒认识。不得不承认, 物流和运输工作是比较复杂的, 不像基础设施建设那么简单, 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政府“一喊口号就到位”。“如何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运输的问题, 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 而不仅仅是‘十二五’的任务。我们还要对此付出很大的努力, 做很多的工作。”

关昌余补充说, 企业在“十二五”将面临着很大的机遇, 同时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政府层面来说, 最关键的是在方向确定之后, 及时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 即《规划》的有效推进工作关键在于落实。

弥补铁路空白

在1月1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翁孟勇还表示, “十二五”期间, 交通运输部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2015年, 我国将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据他介绍, 即将出台的《规划》是一个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大规划。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职能, “十二五”期间, 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方面, 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的协调。二是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节点上的衔接, 大力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三是加强多式联运相关标准、规范、政策的研究制定, 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能够做到有序衔接, 无缝衔接, 无缝换乘。四是加强综合运输的信息化建设, 将大力建设一些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关昌余特别指出, 指望成立一个部门, 在短时间内把几种运输方式融合在一起, 这种看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业内专家认为, 在综合运输及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中, 铁路运输方式不可或缺, 而这是否会成为《规划》中的一处空白?关昌余指出, 交通运输部的组建, 使《规划》得以将民航和邮政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虽然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实际情况, 铁路方面的规划由铁道部门制定, 《规划》中没有出现相关内容。但他同时指出, 《规划》在研究过程中已经统筹考虑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发展重点。“交通运输部与铁道部在双方规划内容及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之间也没有矛盾之处。”关昌余告诉记者, 铁道部相关机构参与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咨询和规划活动, 他本人也参与并听取过铁道部门的相关规划课题。此外, 在2007年交通部牵头开展的23个课题中, 就有一个专题是“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研究, 回答“十二五”怎样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等问题, 并在这个专题中进行了平行研究, 即在交通部相关机构参与此项课题的同时, 也委托给了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最后发改委要进行统一协调, 可能在今年‘两会’之后, 发改委也会出台综合运输的相关文件, 并会将铁路方面的内容纳入。”

关昌余还强调说, 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 交通运输的不适应性仍然明显, 不存在发展一种交通方式的同时要抑制另一种交通方式的问题, 因此铁路和公路等规划之间不大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及浪费的问题, 而现阶段更多的是要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在交通运输部《规划》框架下, 目前一些地方性的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或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均已宣告确立初稿或通过初步评审, 有望在《规划》出台之后相继发布。专家提示, 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对于企业发展很重要, 企业应该持续关注这些地方性相关行业的五年规划, 并分析其对企业下一个五年期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

区域发展“五年规划”对比 篇3

总体目标

十一五: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十二五: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政策框架

十一五:

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五方面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十二五:

建立健全“新”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区域政策体系,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优化开发区,严格限制污染,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重点开发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鼓励生态移民。

国土开发

十一五: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十二五:

推动形成多极带动的国土开发格局,积极培育若干带动力强的发展轴带,引导重点城市群(带)集聚发展。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线,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形成若干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增长极。

区域联动

十一五:

提出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四个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十二五:

提出“积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破除不利于市场一体化的行政性规章和管理措施;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东部开放

十一五: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十二五:

对东部地区来说,要做好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和对外窗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海洋开发步伐,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部崛起

十一五: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

中部地区要成为中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内核——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推进重点经济带(区)加快发展,加强两型社会建设。

东北振兴

十一五:

重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强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十二五: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仍是关键——加快发展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西部开发

十一五:

大打“交通牌”。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8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十二五:

五年总结 五年规划1(推荐) 篇4

“十二五”工作安排

2006年-2010年,是我镇实现经济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工作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以镇“十一五”规划为发展纲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主线,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明晰思路,完善措施,稳步推进苹果、烟叶、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发展新征程。全镇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经济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一)五年来,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人均收入、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5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9%,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2875元的1.8倍。财政收入是“十五”末136万元的2.7倍,招商引资是“十五”末558万元的3.9倍;非公制经济

收入、实现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十五”末3825万元、556万元、68.2万元的2.1倍、4.6倍和3.8倍,全镇发展能量不断蓄积壮大。

(二)五年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五年累计生产粮食4500万公斤,年均粮食总产稳定在900万公斤左右。苹果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积极引进优良品种5个,推广了一系列高新生产技术,使苹果生产科技含量明显增加,优质果率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苹果生产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2007年至今全镇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稳定在1.8万亩,推广SOD和多维营养苹果3000 亩,累计生产苹果2.2亿公斤,**苹果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申报有机食品获得成功,同时**牌苹果又一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被省工商局评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被市科协授予“优质苹果科普示范基地”、被市农业局授予“水果生产及果农培训”先进单位。烟叶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累计收购烟叶193万公斤,投放收购资金2440万元,实现烟叶特产税532万元。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新建炕房170座,新建集约化育苗大棚18座,烟叶烘烤、商品化育苗水平显著提高;投资350万元,对烟站进行了标准化改造,解决了群众售烟难。烟叶产业已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林业生产成绩显著。累计完成造林2.5万亩;通道绿化82公里;村庄绿化13个;四旁植树3.5万株;林业育苗52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4 %。先后被市政府授予“园林绿化先进乡镇”、“林业生

态建设先进乡镇”。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全镇各类规模养殖场达12个,比2007年增加8个,初步形成以猪、牛、羊、鸡为主的畜禽养殖格局。2009年全镇肉类总产2547吨、蛋类总产1868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45%、38%。劳务经济形势喜人。2007年以来,先后与广东、深圳等地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1.1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00万元。2008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先进乡镇”。小城镇经营管理不断深化。全镇小城镇累计引进项目6个、资金1.8亿元,完成二、三产业产值3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0万元;新增城镇人口560人;城镇门面房开业率达98%。2006年至今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城镇经营管理先进乡镇”、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村镇规划工作先进乡镇”。

(三)五年来,镇村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投资1000万元,全镇18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村村通”,道路通达里程达44.2公里,部分村实现了通组入户;投资350万元,完成了马蹄至桥河段改建工程;投资430万元完成了6公里长的上石公路建设;教学条件得到新改善。筹资155万余元,新建中小学教学楼4幢;筹资6.8万元,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市级示范村两个,重点整治村4个,累计投资2250万元,相继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扶贫搬迁工程,不但解决了192户山区群众的安居问题,而且进一步拉大了镇区框架,镇区人口累计增长560余人,城

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建户用沼气580座,改善了农村住户生活、生存环境。镇区建设彰显新面貌。共投入资金480万元,完成了街道、集贸市场、镇区美化、商品房建设、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建设,城镇化功能不断完善。

(四)五年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实施各类项目12个,完成投资4.2亿元,其中争取政策性资金520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实施工业项目1个,投资1.2亿元,于2007年动工兴建的桥河水电站项目的建成发电,结束了我镇没有工业项目的历史。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营业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十五”末的5倍、9倍、15倍。

(五)五年来,民生事业得到改善。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446万元;累计发放低保金、五保金、孤儿救助金45万元;投资400万元,完成了**3.5千伏变电站建设任务,基本解决了我镇用电紧张问题;投资30万元,完成了3个信息化村建设,装机容量新增600部,使全镇通讯条件得到了又一次提升。投资210余万元,完成了马蹄、庙上等17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的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近7000口人的吃水问题;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投资147万元,完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门诊楼建设和18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使广大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得以极大提高;武装、团、妇、统计、扶贫等工作都扎实有效开展,取得了明显成绩,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全镇大局和谐稳定。

(六)五年来,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立足本镇实际,以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新**”为目标,持续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投入100余万元栽植绿化树600余棵,新建花池4个,改建花坛230米,改造排水渠600米,新建街区花园2处,垒花池围墙200余米,更换店牌129个,油漆粉刷临街门窗495个,新建垃圾池20个,购买垃圾筒200个,城镇化水平和档次不断提升。先后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10次,清扫街道10万平方米,消除牛皮癣200多条,拆除违章建筑1.4万平方米,不规范户外广告30多处,纠正占到经营40处,先后建成文明生态村6个,辖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七)五年来,综治维稳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活动,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场次,收益人数1.5万人。坚决打击和取缔了邪教和其它非法组织,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发案率不断下降,社会治安不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镇18个行政村设立警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全镇的治安网络。2006年以来,共排查各位不稳定因素170件,成功办结162件,办结率达97%,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八)五年来,党建工作不断提高。镇党委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放在重要的位臵,认真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学教活动、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机关、镇直4个党支部和18行政村党支部共456名党员积极参加学习。通过学习把全体党员、干

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政治信念更加坚定,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五年来,共发展农民党员206名,确保每村每年发展党员3名以上,为党组织及时输送新鲜血液。每年举办农村党员政策理论培训班二期,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确保每年轮训2次以上。五年培养“五好党支部”8个,双强党员72名,明星村3个,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得到加强,支部的堡垒地位得到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我镇党委于2007年荣获省级“五好乡镇党委”称号。全面推行“4+2”工作法,以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有效推进了村级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落实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融洽了干群关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干群奋发进取,埋头苦干的五年,是我镇各项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镇村集体财力还比较薄弱,且发展不平衡;二是没有企业支撑,群众增收缓慢;三是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四是党的建设方

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班子自身建设及干部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客观分析,对今后五年的目标进行全新定位,理清思路、坚定信心,形成共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工作安排

“十二五”镇党委、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更高起点上实施“苹果福民、烟叶强镇、工业兴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坚持以苹果生产为中心,狠抓烟叶质量,提高亩均效益,确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福民强镇步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一个民富镇强、和谐文明的新**!

“十二五”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0%;地方财政收入10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0%;农民人均纯收入756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74%;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2%。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2011年是 “十一五”计划的总结年,是“十二五”计划的起步年。未来五年,我镇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有利时机,突出重点,抓准关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现有苹果面积的基础上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苹果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2亿公斤,年产值突破5亿元,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年出口量达到1000万公斤。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5300元,使苹果产业达到生产管理规范化,苹果质量品牌化,果品分级、包装、贮藏、销售系列化,对外经营诚信化,强力打造“中原苹果第一镇”。烟叶在5000亩的基础上争取发展到10000亩以上,税收突破500万元。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引进、嫁接或联合苹果知名品牌,建设2至3家年产值超

500万元的苹果销售加工企业,提高苹果产业附加值。

(二)建设工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产业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优势资源和水电开发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紧紧围绕苹果、烟叶、林业三大产业搞好深加工;二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以荒山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三是以庙洼苹果生态观光园、刘坟红叶沟、盘城秦王寨、**乔家大院为基础,强力开发旅游业;四是搞好白河水库、大铁沟水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开发。我们要重点对上述四项内容搞好项目论证和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加工、畜牧养殖、旅游、水电成为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发展战略机遇,采取“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镇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组、通户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跨越发

展。到2015年,全镇实现环线公路,村组及入户道路达到50%,全镇形成“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上马路和上石公路连接,从上石公路经肥洼到杜河,从里峪经里石头到上寺路的环线公路和庙洼、杜河、**、柏树咀、下王村、庙上6个村的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全心、全力、全员配合洛卢高速公路**段的施工建设,创造一流的施工环境,确保“零阻工”,使高速公路早日建成通车,惠及我们**群众!

(2)农村水利、粮库建设。加大以人畜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重点解决白河水库除险加固和白河水库灌区修复工程。投资1500万元,使新建**粮所跻身国库行列,方便老百姓,解决群众卖粮难。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开通有线电视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

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7%和9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全镇50%以上村要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镇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控制传染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勤政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全镇党员干部成为“学习讲政治、干事谋发展、创新建佳绩、服务比奉献、自律树形象”的排头兵。改善和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财务公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搞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配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做好干部的培训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做好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制度与教育”并重的监督体系,建立干部监督考核机制,突出抓好党委班子和干部作风的监督,积极探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打造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把排头兵的作用体现到建设富裕和谐新**的各项工作中去。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紧盯新目标,实现新跨越。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争先创优,快速崛起,实现福民强镇、构建和谐**,是全镇人民的共同愿望;抢抓机遇,超常发展,是我们担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进一步振奋精神,以更

五年帮扶规划 篇5

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贯彻落实省委“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提升执政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的一次重大实践,对于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加快实现转型跨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我小组联系户实际情况制定了“双联”行动入户帮扶五年计划。

帮扶对象:根据县“双联办”指示,我局联系清泉镇北湾村。在我局联系的北湾村中,我与我局干部xxx同志的联系户为北湾村一社村民张龙。同时,根据局务会议研究决定的一次确定联系对象、分期分批进村入户的办法,我二人不定期入户了解联系户实际情况,并与联系户从多方面进行交流,随时随地填写民情日记,为帮扶户出谋划策,及时解决联系户反应的各种问题,保持全年联系工作不间断。

一、宣传政策,督促落实。采取联系户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向联系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把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强农惠农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联系户。

二、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坚持与联系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听取联系户的愿望诉求和意见建议,详细了解联系户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盼,真实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和信息,增强做好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破解难题,促进发展。以联系户实际情况出发,着眼长远,切实在帮助联系户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联系户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提高联系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强基固本,提升能力。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突出“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的主题,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村级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依法民主管理、服务人民群众、协调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好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

五、推广典型,示范引领。注重发现和推广基层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发现和推广联系干部在为民富民行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发现和推广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将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形成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年发展规划 篇6

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初,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多方讨论,我公司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五年(2012-2017年)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公司中短期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尝试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思考和定位企业的未来。

一、今后五年总的发展目标是:按照科学发观的要求,奋力实现“保持一增长、实现三提高”的总体目标。“保持一增长”即,保持公司产值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到2017年产值规模达到4亿元。“实现三提高”即,一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要继续加大贯彻和执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文件及公司《项目管理办法》的力度,要进一步推行科学化管理进程,提高项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切实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二是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因此,要通过强化基础管理,增强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职工收入达到营口市中上水平。

二、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总结过去几年,公司的产值规模持续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因此,今后要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采取保持适当规模与提高发展质量并举的措施。

三、积极探索总承包模式,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既

1要符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又要着眼于长远。因此,要树立起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总承包模式,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实力,在推行总承包模式管理中,主动挑选企业信誉好、施工能力强、财务状况良的合作伙伴,注重建立相互依存、稳定发展的总分包关系。

四、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切实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又好又快发展土建施工主业的同时,要加快钢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土建施工为主,多条专业化经营为支撑的多元化经营格局。要以较好地发展施工主业,带动辅业协调发展,要逐步降低施工主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力争用5年时间使辅业产值提高到总产值的30%。

五、以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五大机制”,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上水平。

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要严格执行公司招标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务、分包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周转材料和设备租赁的招标管理,严格招标程序,规范运作,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二要完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按照科学设置考核目标、采取多种考核手段、公开透明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坚持科学、合理运用考核结果。三要建立公司内部结算制度。要从有利于公司主、辅业协调发展的角度,严格内部资金结算纪律,保证资金在内部单位之间的顺畅流动。四要全面推行“三项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与管理作用,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五要完善

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资金的整体优势,提高公司资金的营运效率,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六要完善债权管理制度。近年来,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高额的应收账款比例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债权的回收,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各单位和项目的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坚持对全面完成考核指标的单位和项目的奖励兑现,努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要坚持以业绩论贡献,根据贡献和责任大小,实施业绩与效益挂钩。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短期薪酬与中长期薪酬有机结合的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由资本、技术、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型薪酬机制。

四是建立和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确保各级组织正确行使权力,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今后,凡是各单位在管理和决策中出现严重失误,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领导就地免职。五是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要抓好合同评审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企业风险。重点加强对合同条款中资金支付条件的评审,对低于成本价格和高风险的项目坚决放弃。要加强法律事务管理,从过程管理中有效控制企业管理风险。

六、以强化基础管理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粗放的管理方

式。

七、建立人才选拔和培养新机制,推进人才强企工程。

一是要全面引入各类人才的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招聘管理,对企业需要的各类初级人才,要逐步做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各类中高级人才,可采取内部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做到职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把优秀人才选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来,在建立灵活用人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要努力形成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要科学设置各类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和手段,在全面评价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才的业绩和贡献,切实改变过去重学历、重职称、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和公正,使一切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都能得到有效的激励和保障。

三是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才培育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员工”的活动,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和履职能力。通过挖掘人才潜力、培育创新能力、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职工素质培养等方式,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层级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并使这些人才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精神风貌得到不断提升,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八、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通过

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团队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用体现特色的企业凝聚力激发创造力。要用先进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用企业精神鼓舞员工士气,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以项目为窗口,搞好形象工程建设,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要加强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努力使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弘扬企业精神、培育核心理念、加强团队建设。要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公开透明、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园艺专业五年发展建设规划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园艺专业,规划,特色,目标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为落实此有关精神,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加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各高校及各专业都在调研制定新的发展规划。高校发展规划的核心中学科专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 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且会对学校的专业总体布局、建设发展打下基础。

二、琼州学院园艺专业特色

(一) 园艺专业定位

确立实践能力强、应用型、具有热带特色的园艺专业。

(二) 热带园艺的研究内容

支撑本专业建设的学科包括热带观赏园艺学、热带蔬菜学、热带果树学、热带食用菌。避开其他高校具有传统强势的蔬菜学科、果树学科和观赏园艺学等, 以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为依托, 以热带园艺为研究重点, 因此, 在省内的优势和特色尤为鲜明, 从而为我校园艺专业学生就业奠定了竞争优势。

(三) 面向海南等热带地区园艺产业发展需求, 确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园艺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 从而使得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与园艺科技的依托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我国海南是典型的热带地区, 也是冬季全国园艺产品供应发源地, 在海南和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园艺产业发挥着日益突出和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与思路

(一)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培养实践能力强、基础好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确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重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的培养, 利用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热带特色专业, 每年争取到部省级项目2~3项, 横向合作项目5~6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必须从教学改革和科研着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及目标特色的定位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 需加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将现代园艺建成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

(二) 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 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专业建设打好基础;建立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拓宽知识面, 强化实践,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教学管理平台, 规范教学管理。

主要措施:

1. 加强领导,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为保证该项工作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 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细节纳入统一的领导之下, 所以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2) 保持与企业、行业、专业、公司户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深入联系, 从而可以更深一步了解人才培养需求, 做到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整专业建设规划, 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 建立健全管理与专业建设的规章制度。按照教育部门对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建设标准, 制定本专业建设的一些列计划, 落实任务, 分解目标, 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进行检查、评价和整改。 (4) 为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需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广泛听取行业、产业和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 投入加大, 改善办学条件。

(1) 为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 应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 完善条件和功能, 建成具有模拟现场或仿真特点的实验实训场所, 从而能满足教学需要的。 (2) 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且通过共享机制, 使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3.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 全方面地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着力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 尤其应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全面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系统设计、素质结构, 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2) 完善教学设施条件, 加强教学与管理。通过对教学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提升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 (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组织专业团队, 划拨教材建设基金, 使得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得以有效展现, 开发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教材, 从而可以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4) 采取激励机制, 专业建设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 开展科研和教研。

4. 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办专业和加强产学研结合。

要想与同相关的县、市及行业、公司、企业、专业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应下大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渠道, 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开发专业课程, 开展职业培训等。与此同时, 围绕经营发展需要、企业的生产, 应一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努力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四、师资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 紧紧抓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通过体制、观念、政策等创新, 建立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开发和利用优秀教师的有效机制,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落实措施:

1.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到2015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90%以上, 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2.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加大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实施“青蓝工程”,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进程。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围绕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培养教师“双师”能力。二是加强教师职业资格培训,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到实验实习基地锻炼, 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保证两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时间, 每位专任教师至少要有1个以上稳定的行业或企业联系点, 本专业把此项工作作为晋升职称、评优的重要条件, 且与年终津贴挂钩。力争“双师型”教师在专业专任教师中比例达到30%以上。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自身的科技优势, 参与当地农业的“110”, 为农民解疑答难;成立科技讲师团, 送科技下乡;选派科技特派员, 到经济薄弱村帮扶;挂职科技副乡长, 服务地方经济。

五、实训基地

为各种技能教学和训练提供相应的保证, 应首先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 致力于实习、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落实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立园艺专业专门的实验室, 使课程设置的实验都能进行。

2.加强校内基地建设, 建立热带花卉基地、热带果树基地、热带蔬菜基地等, 以便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 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改造,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途径, 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4.积极参加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努力争取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 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可共享、实用性强的校内实训基地。

5.与兄弟学校按开放、联合、共建、专管专用的原则, 建设实训基地, 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六、课程建设

为适应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逐步构建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个性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

主要措施:

1.根据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的特点,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在培养方案、过程和制度等方面, 积极研究应用型的大学教育教学规律。

2.根据学生的特点, 把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集成研究、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 优化人才的培养方案。

3.加强体现应用型大学特色的教材建设, 要充分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4.拟建立校级、省级精品课程4~5个, 如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

5.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模块化建设, 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组合, 活化人才的培养制度。

6.优化课程教学, 课程和相应的老师基本固定, 充分发挥教师研究方向上的特长。

七、教研科研

我们要集中力量, 加强教学科研,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教育发展。要想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就需要积极争取参加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通过政策倾斜,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不断推进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文华, 罗平.高校专业规划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28 (2) .

[2]何秋钊, 魏林红.学院专业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4, (3) .

新加坡电子政府规划下五年 篇8

日前,记者在数字城市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了解到,新加坡正在制订下一阶段2011〜2015年的电子政府总体规划。该国下一阶段的电子政府将借助新兴技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采取与私营机构和公共部门新的合作模式。“新规划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IDA中国区司长李斯勤介绍说,新加坡政府积极打造各种电子服务平台、创新应用程序给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和国民。如今,新加坡政府已经推出了多项便利的在线服务,如网上商业执照服务(OBLS)及新加坡通行证(SingPass),SingPass为用户提供了访问各类政府网站的公用密码,供用户方便与政府打交道、办理各种事物。

新加坡整合政府2010(iGov2010)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当前的五年整体规划,它通过利用资讯通信技术整合政府工作,让政府感到满意并连通民众。新加坡在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一直努力把经验和技能带到中国。例如,今年6月,IDA国际公司和星桥新加坡国际公司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制定并落实广州数字城市的总体规划;9月,IDA又带领新加坡资讯通信技术商务考察团到武汉进行访问,重点就“智慧城市”举行了研讨座谈会。在协助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同时,新加坡也想吸引中国许多独特的概念和应用,带回新加坡进行实践。

李斯勤告诉记者:“新加坡电子政府取得成功的经验是,政府要在资讯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电子政府的计划和实施需要统一规划,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力量的紧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同时,电子政府可以通过资讯通信技术为客户和公众创造更多价值。”“智慧国2015”的愿景确定了四大关键战略:第一,通过搭建超高速且具有普适性的有线光纤和无线两种宽带网络,建设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第二,通过提供辅助资金、技术支持、合作征求计划等方式推动和支持资讯通信技术在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行业的应用,实现关键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转型;第三,通过吸引国外领先企业、刺激资讯通信创新和促进本地企业国际化发展,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最后,通过提供培训和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培养精通资讯通信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人力资源。

上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下一篇:探讨三基工作如何在采油队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