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理财规划

2024-08-09

未来五年理财规划(精选7篇)

未来五年理财规划 篇1

我的五年内的理财规划

理财,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对于财产、有形财产、无形财产的经营。对个人来说,即根据自身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设定未来想要达到的经济目标,在规划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一定的金融工具,达成预期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诸如储蓄、保险、证券、外汇、收藏、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各个人风险可以接受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一、基本情况

刚参加工作,每月可以得到固定的工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支配金钱的新生活,却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很多人在前半个月大手大脚,后半个月却过上了紧衣缩食的日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决定制定完善合理的理财计划,使自己的理财更加合理有序。等到自己的资金状况好转之后,要进行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理财规划。

二、理财目标

首先,作为一个女孩子,比起富有挑战性的刺激,我更倾向于简单充实的生活。其次,在自己所能挣得的工资范围内,每月能够不超标,还能有所剩余是最好的目标。支出要合理有度,钱是自己工作挣来的,所以一定要花在需要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尽量减少大笔消费。再次,要着眼长远,加强自我约束、培养成熟的消费观,多做有回报的消费。这样既保证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又可提高财富资源的效率,这对之后的理财、消费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理财工具

包括现金、储蓄、基金、股票、债券等,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财需要和资金量的多少来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切忌盲目投资。

四、理财规划

A毕业后前三年:

这个时期自己可以支配的资金并不多。除去生活必要的支出和一部分应急的活期储蓄,可以进行少部分的投资组合,主要意在了解市场,接触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为后期以后的投资做准备。在平时,可以花费一部分的钱去投资股票债券和基金。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投入进去的钱并不会很多。可以通过小笔投资来提升对投资风险市场的了解。刚开始工作,所以自己预估尽量做到开源节流。我的规划是这样的:

假设我第一二年的基本工资是3000元,由于和父母住在一起,生活费方面可以节省很多,会省下很大一笔开销,另外的分配如下:

贴补家用:1000虽然是在家住但是平常很多物件的购买还是需要自己去,不能专门做啃老族。所以这笔费用是省不下的。

服装配饰:400由于是女生,又刚刚工作,所以不会特意去追求名牌,但是工作了毕竟和学生时期不一样,还是会产生很多服装、饰品、化妆品等方面的花费。

朋友聚会:800刚刚踏上社会,想要快速融入社会,就一定会有很多人际

关系方面的花费,这个是不可缺少的。

投资理财:800

B毕业后四到五年

这个时期在资金上可能相对之前会有很大的改善,我预估每月收入会有6000元左右。

投资理财:1500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基本了解了投资市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有了值得信任的投资理财公司的帮助,这样每月能够有了一些额外的收入。定期存款的收益真的很低,放在银行里一天就贬值一天。债券的收益率其实并不高,属于保值类的工具,有一些就好。而黄金,除非是专业的炒家或者是有百万以上资产,否则不建议资产低的人去持有黄金来保值。基金定投,是要高风险高收益还是稳健保本有收益。前一种买股票型基金,后一种买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确定了基金种类后,选择基金可以根据基金业绩、基金经理、基金规模、基金投资方向偏好、基金收费标准等来选择。基金业绩网上都有排名。稳健一点的股票型基金可以选择指数型或者ETF.定投最好选择后端付费,同样标的的指数基金就要选择管理费、托管费低的。股票是可以获得高收益的,也是收益性产品中不可缺少的理财工具之一。但是,一般而言,在股市里能够赚到钱的只有四种人,1 机构投资者,2 职业操盘手,3 多年的资深股民,4 学会借助别人力量的人。此外,如果能够赚钱,仅仅是因为运气,如果前边的三种赚钱的人你做不到,不妨做第四种,学会借助别人力量的人。借助光禹理财优秀的操盘手的力量,更轻松的从股市中赚到钱。

每月还贷(或者储蓄等风险小的投资):1500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去买一辆车来代步,也可以为今后买房做进一步打算考虑。

服装配饰:1000 这个时期,工作职位有所提高,年龄也不断增大,对于自身的保养和服装的选择应该更加专业优质,注意保养自己,所以开支势必会增加。贴补家用:1000

朋友聚会:1000

五、理财规划结论

我觉得我自己投资的地方很少,主要是理财方面,比如如何规划自己的日常费用,其中包括吃饭、买衣服、朋友聚会等。合理规划好这一方面的用钱比率,是我理财的重中之重。刚开始可以选择这样平稳的方式,等到慢慢手中的资金多了,就可以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投资理财。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每年还应抽出一部分的钱,来选择旅游度假或者体育健身,来放松自己,陪伴家人,给自己一个愉悦的身心,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这几个方面打理好了,做为一个平凡的女生,安稳的生活目标就达到了。

总而言之,人生需要理财,理财需要规划。学会理财,提高使用和保护个人财富资源的效率;提高财富控制力,可以避免过度的债务以及其他问题;通过规划,有效沟通的理财决策,提升我的人际关系;通过预测未来,规划支出和实现个人理财目标,拥有完全的财务自由。理财规划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良好习惯。若能制定并完善你的理财规划,及时不断地填补用于盛装“真金白银”木桶的“短板”,那么,向实现“理财人生”的成功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未来五年理财规划 篇2

应该说,不论乐观者的颂扬、悲观者的失望,还是激进者的抨击、平和者的耐心,凡抱着诚意理性说出自己真实看法的人,都是在表达对高等教育的关心甚至殷切期望。 现代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每一个人也都有权利表达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现实中,中国高等教育也绝不会因沸沸扬扬的评说而踯躅不前。 目前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表面喧嚣的各种说法中静下心来,理性探讨,认真反思,想想我们正在哪里、要去哪里、应该做些什么。

在此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推出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颁布5 年来的实施进展进行 “第三方评估”, 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作为“体制内”的研究人员,我们显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 但作为第一线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尤其是作为当年《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时的直接参与者,更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在5 年后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进展进行评估,并尽可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做出客观判断。

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其实,目前在我国出现的种种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议论纷争的情况,并非我国独有。 在西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英国的纽曼在1850 年代以大学自由人文教育理想对抗斯宾塞等人的科学实用主义教育观;1960 年代的英国人为要不要举办“开放大学”以及如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而发生的争论;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中言及的1960、1970 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艰难时期”和让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1]1等等,都反映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进程中的同样经历。

在西方学者那里,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霍奇金森和布洛伊,1971)或 “合法性危机”(霍夫曼,1970),此种现象折射的是“社会和职业界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1]2。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各国历史上那些关于高等教育“本体危机”的著名论争,都发生在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转型“相互叠加”的历史时期;每一次危机和论争过后,各国高等教育也都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了一步。 如英国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时期,崇尚科学实用主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兴起,引发了“纽曼们”的担忧,但纽曼在1850 年代发表的“大学理想”演讲,却无力阻挡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蓬勃兴起,也无力阻挡应用科学研究成为英国新大学的职能。1950、1960 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中的种族平权运动、 反越战运动等叠加在一起,同样以一系列震动的形式“粉碎了学术界的一贯自鸣得意”(布鲁贝克,1978), 引发了1970 年代美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可靠性”的反思和“合法性危机”的大讨论[1]2,进而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性质和制度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如在很多州,黑人首次有权进入大学学习,直接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如果人们认同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这样规律的话,那么,目前我国社会中对高等教育各种好与不好的评说,也就可以理解(或至少可以部分理解)了。 因为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相互叠加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也是一个给高等教育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的时期。 大致来说,社会转型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在发生的工业化、 城市化、法治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道德风尚重构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高等教育转型是指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后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而种种变化叠加导致的高等教育“身心”的不适应、打开国门之后看到新奇的高等教育现象带来的心理冲击(注意:新奇、新鲜的事物不一定是好的事物,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事物)、对所谓西方“先进理念”或“先进经验”的饥不择食与未能理解透彻的“囫囵吞枣式学习”、意识先进者和意识落后者的观念冲突、急欲发展和急于“超越”但自身现实基础条件不足的紧迫感等等,则构成了各式高等教育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深层社会心理基础。

然而,要判断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仅有上述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答案。 这是因为,尽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转型发展时期都会存在“本体危机”和发展方向的争论,尽管转型时期的“实践混乱”和观点论争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但仅用“转型”来做笼统解释,还是无法完全解决人们心中对中国高等教育“要去哪里、该做什么”等种种问题的疑惑。

进一步说,尽管世界高等教育存在某些相似性和一般性的发展规律,但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动因、路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是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的每一次转型发展,都是在本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与未来选择的矛盾力量“拉扯”中,为解决本国具体现实问题和特殊实践问题而发生的转型,即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 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的困境。我国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所以,要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做出更加具体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必须解答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特征以及转型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 而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可比经验,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利渡过转型发展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自觉和道路自信的必然前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与上述言及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相比,更具有“中国的印记”和时代的烙印,这是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5 年来进行评估的大前提。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的视角,审视《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的进展,是我们进行评判的起点,脱离了这一视角,就很可能走上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今不如昔”的论争。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问题的解读,可以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多个主题展开。本文由于篇幅所限, 在这里暂且只能从我们个人有限的经验出发,提出两点宏观层面的基本判断,供读者参阅思考。我们认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可以归结为:

第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来标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绝不是为了表达的简便,而是放在中国真实的社会背景下,才能更加清晰地厘清中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尤其是面临的压力。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至少隐含着4 个层面的重要问题: ①表层实践问题,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的高等教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多做什么、应该少做什么? ②中层理论问题,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的高等教育为什么应该多做哪些该做的事情,少做哪些不该做的事情?③深层理论问题,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保证高等教育实践“稳定性”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为什么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处在一个“改革”的呼吁和浪潮之中,却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你能希冀一个经常变动的高等教育体系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吗?④回归实践主体自身, 这一时代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是从哪里来的? 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高等教育实践主体基于什么样的人生经验或社会历史经验而选择了这些价值理念?

如果以“工业化+现代化”的复合词组作为定语,来观察分析并划分西方社会与高等教育相伴发展的历史过程, 可将相应的历史时期划定为18 世纪启蒙运动到1960 年代这大约200 年的区间; 启蒙运动前的西方高等教育时代主要是教会把控下的经典大学时代;1960 年代以后的西方高等教育则进入了另一个不同的时代,借用西方学者的用语,可将其称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或者“后工业、后现代”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从历史上看,在上述每个历史阶段,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需求都是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科类结构等也是多元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只分析每一历史阶段的高等教育主流是什么,也就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或社会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将被那一时期的历史铭记,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那一时期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启蒙运动到1960 年代之间, 在欧美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表现为:①为教会和贵族服务的古典自由教育相对式微,适应近代工业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院、专业教育的规模数量不断增多。 在英国,1850 年代是牛津大学历史上最为衰微的时代,而几所苏格兰的“新大学”由于注重实用科学教育,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英国著名大学,当时苏格兰的“新大学”模式也被移植到了澳大利亚等英属殖民地。 在启蒙运动到1960 年代将近200 年的时间里, 以纽曼为代表的自由教育的“捍卫者”,提出的 “绅士教育”理念,最终还是成了工业时代实用科学教育“洪流”兴起的陪衬。但也不容否认,纽曼等人的“呼吁”也确实起到了“警告”科学实用教育不要过于“猖狂”,“警告”专业教育不要走向过于片面的作用。即使时至今日,依然会有人经常怀念“纽曼时代”的大学理念。 ②政府权力对教会权力的取代以及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强,这一历史时期在法国和德国形成了国家主义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如很多人认为联邦政府不会干涉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国,也通过1862 年、1890 年两个《莫雷尔法案》,来鼓励发展农工专业教育;③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日益紧密,传统大学不得不纷纷“走出象牙塔”[2],等等。 上述发展特点之所以被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历史铭记,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反映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主流。 也可以说,这一时代的西方高等教育与经典大学时代相比,已经截然不同。

那么现在,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中后期,如果我们要学习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是应该更注重观察和借鉴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经验以及从现代进入“后现代”的转型时期经验? 还是要大力倡导回到西方经典大学时代,或者不加选择地照搬近几十年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成熟时代的高等教育经验? 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 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中西比较非常笼统、非常机械,科学性并不充分(更加精细、更加科学的论证需另文阐述),并且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也是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等进程杂糅推进,比西方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更为复杂。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当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经验时, 要尽量把每一个西方高等教育现象的社会背景、前提条件、发生过程、后续效果等认识透彻,然后再根据自身条件来判断是否真正“为我所需”,是否能够真正“为我所用”以及用到什么程度。

在这方面,我国前些年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选择做的其实并不够精细。 对待西方高等教育经验,很多研究是不做深入分析、不加选择地“拿来主义”学习方式,把从古到今的西方经验全部“吃进肚里”,不仅“消化”起来难受,而且还导致目前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各种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极不“专业”甚至毫无道理的说法,乃至苛求。

由于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历史较短、发展经验积累不足,在不得不更多依赖观察和借鉴他国经验而求索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加努力地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只有具备了明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偶然现象与必然现象的能力,才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过程中,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进而也才能尽快摆脱议论纷争困扰,集中精力办好该办的事,走好该走的路,不断开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新境界。

第二,当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之时,其实系统、科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制度都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按照马丁·特罗在1962 年提出的观点,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绝不仅仅是一个规模数量变化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观念、评价模式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当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引进我国伊始,人们只关注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量与规模”的描述,而忽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质的规定性”。在我们看来,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阶段理论”的真正价值和历史意义所在,正是他提到的高等教育数量规模之外的那些变化(但近年来我国很多人只是把眼光盯在那些不断跳跃攀升的数字上),他的观点对于“后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来说,具有极强的“预警理论”功能[3]。 更明确地说,当高等教育规模数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果后续的那些变化不能及时跟上, 将会引发一系列具体问题。在我们看来,有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最后可能会以某种“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是有过深刻历史教训的, 如1968 年法国爆发的学生运动,矛头直指法国旧的教育体制。

过去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推进大众化的进程中,把着眼点和主要精力集中到“体制”问题上,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在基本的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又推出了与体制相关的“大学章程”和“综合改革方案”。其实,上述“切入点”依旧没有摆脱从体制改革切入的思维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走到现在,体制上的障碍并没有彻底解决, 但任何体制上的改革,如果没有转化到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根本命题上来,或者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无法与质量提升实现有机的结合,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应该承认,在强调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大背景下,体制问题遮蔽了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涉及最微观的若干质量问题,如教学投入、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体验、课堂教学等,都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在我国开始热门,很多人误认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规模数量增长与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然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到底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4],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凭感觉判断,如果人们只是从表面现象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质量下降”问题进行讨论,只能说明人们忽视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真正含义,甚至会导致用“质量下降”问题遮盖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真正核心的矛盾问题。

在我们看来,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成果质量、各项教育工作协调运转的质量,也包括高等教育各项体制与制度的性质和“质地”,还包括高等教育与本国社会发展、国民生活幸福之间的契合程度等复杂含义。 目前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恰恰在上述内涵的后两个方面,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是一种很不一样的高等教育。精英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少数精英人才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讲究人的能力素质、身份地位的分层、分级,提倡“奖优罚劣”等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对应的制衡力量,精英高等教育实践最终一定会走向为精英阶层利益服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平等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价值观,提倡不分身份、地位、等级的教育平等权利,提倡主体的自主、自立、自强,提倡教育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马丁·特罗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观点的文章名为《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其含义即在于此。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即为人民大众的平等、 民主权利和生活幸福服务。 所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我国从不缺乏。 建国以后到21 世纪初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是因为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高等教育资源缺乏而导致必然要经过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阶段, 但以前的计划体制和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导致产生了一些带有精英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高等教育也具有了实现的基础。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也必然意味着要对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部分理念和制度,尤其是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体制进行重新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 年在数量规模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正处于这个复杂变化、多重任务、多方面转型的改革发展时期, 需要调整的方面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这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异常繁重的主要原因。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整体缺失以及新的质量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也导致目前出现了一些实践混乱、非议增多的现象,尤其是某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把高等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和欣慰的是,2010 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三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的供给速度正在加快,全社会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念有了切身感受和需求,尤其是走“内涵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使得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方向充满了期待。 我们也相信,在未来5—10 年内,随着新旧制度体系转换完成,完善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也度过目前的转型期,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这一历史时期一定会顺利度过。

二、如何评价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全面、完整地评价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或者是在高等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评价其自身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时,也会出现多种的声音。 以美国为例,自二战之后,高等教育的“危机论”始终不绝于耳。 再如,在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会员国最后签署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就明确提出世界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即:财政危机、质量危机、道德危机,“三大危机”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给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预警作用”。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对《教育规划纲要》进行5 年实施效果的评估,究竟是采取西方的评价视角,还是依据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是我们课题组在动手之前一直思考的方法论,最终,我们没有采取西方惯用的“危机理论”。我们之所以采取相对正面的视角,是基于如下考虑:

其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时期的议论多、评价各异,是好现象,至少说明很多人是关心高等教育的,也说明高等教育批评的言论渠道是通畅的;转型时期的某些争议可能会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对集中的条件下,即使是一项正确的改革措施,也会由于原来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某些“走样或异化”的现象。因为从国家层面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更多考虑的是全国一盘棋,对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还缺乏清晰的判断。因此,面对各种争议,尤其是一些重要议题争论,可以暂时搁置,等待实践发展去检验。

其二,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即使目前对我国高等教育某些方面提出尖锐批评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综合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5年,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日益扩大,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质量总体水平逐步提升,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驱动的作用和能力日益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不断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正在完善,逐步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另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相比于西方高等教育近一二百年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用30多年时间打造一套成熟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时间上显得不太足够,尤其是社会转型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更是超过了我国现有的实力和承受能力;许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措施正在路上,相当一部分想法和举措还都在探索中,距离完善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在规模扩大、结构多元、运行复杂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水平,会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以往改革进程中尚未完全解决的老问题,也包括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所以,总体上,我国高等教育仍处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其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细节方面的评价,从人们关心的问题和评价内容来说,这里已经无需多言。 我们仅以高等教育评价方式为例,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来看近几年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进。从高等教育评价方式来说,科学合理的“最优选择”,必然是专业评估以及社会各界公共评判的有机结合。之前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的方式一直由教育管理部门负责,采用专家咨询、专家建议的办法,近几年来,在“管办评分离”改革进程中,教育部首次采用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中期的教育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制度不断走向科学化、透明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其历史价值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充分体现。

2010 年制定的 《教育规划纲要 》, 是在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出台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策文件。 《教育规划纲要》 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是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构建和完善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为核心,提出的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可以认为,《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明晰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方向,其中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的判断十分准确,提出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也非常具有针对性。 5 年来,针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高校积极进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实效正被人们体会和“分享”。

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 周年之际,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的要求,教育部统一部署了对教育各领域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的工作。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高等教育领域第三方评估的课题任务。

从接受评估任务伊始, 我们就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因为:其一,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多重转型、复杂变化的发展状态下,厘清纷乱繁杂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表象,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并给全国人民一个清晰和令人满意的交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其二,教育改革发展评价从来不是回顾过去、陈述事实、总结成绩与经验、诊断发现问题那样简单,在教育评价的每个范畴、每个对象、每个环节背后,都蕴含着价值判断和未来方向引导的深刻用意。 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来说,更像在波涛汹涌、迷雾和暗礁重重的大海上为一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巨轮检修部件、诊断船体健康程度、确定航向方位、校准行进路线,任何一个判断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预计的损失。所以,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科学求实的态度来做好每一项目的评估,才能不负社会各界以及相关部门的信任。 其三,在讲究和依靠大数据的时代,仅仅依靠所谓理论家的“感觉”和价值判断已经无法完成第三方评估的目标。 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数据基本还没有建立起来,尤其越是微观的数据越缺乏,其可靠性也随之降低。 故课题组只能依据有限的“政府文本”和无限的学校案例进行“大海捞针”式的取样进行研究和评判。

接受第三方评估任务以后,课题组成员经多次开会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评估研究任务,一是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对教育部高教司负责的每一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实施情况、实施成效进行评价,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二是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可比经验以及我国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尊重客观现实和遵循历史逻辑基础上,对近5年来高等教育每一项改革举措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进行“元政策研究”意义上的再检视和再评价,进而归纳、凝练、明晰、校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回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问题。

之所以必须做这后面一步的研究工作,一是因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日新月异,有必要随时检视反思、重新校准各项实践的行动路径和方向;二是因为我国以往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以及为其提供科学支撑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有大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现状为参照物的,经常忽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的深入研究,忽视对某一项实践举措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科学分析,这对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会有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道路自信。而现在的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现实和基础条件,已经到了对以往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再反思、再审视的时候。 这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决策与实践的科学性、促进高等教育顺利渡过转型发展期的客观要求。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从2015 年5—9 月,课题组从高教司负责实施的各项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中,抽取近30 个观测点, 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和分项评估;9 月到10 月,通过集中研讨,形成了总体的评估结论。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近5 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 “大格局” 谋划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调整,以“大工程”牵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以“大协同”创新高校内外联合培养人才,以“大实践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大教改”激活高校学生创新活力,以“大联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明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上述总体结论,是对过去5 年若干做法基本描述,并不代表上述做法已十分完善,我们更愿意说它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所形成的 “发展思路雏形”。 另外,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具体问题, 如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活力尚未完全释放、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仍欠重视、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提出了下一步改进工作的相应建议。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近些年每一项高等教育改革举措进行重新检视,课题组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具体路径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得到如下认识:

第一,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需扭转。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尽快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我们在前文已经有过解释。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不仅是一种多元质量观,还是一种平等质量观,更是一种“以生为本、以社会大众为本”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发展形态和实践逻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校层次类型多样,每一所高校的职能任务更加多元,高校办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和大众需求,所以不能再以精英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单一质量标准,去判断和要求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 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失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本来意义。

进一步说,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所谓高等教育质量的“优质”、一流大学的“一流”以及高等教育强国之“强”,绝不是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相比较而得到的评价,而是高等教育在满足本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需求过程中得到的本国社会和国民的评价。 扎根本国本地现实,着眼于为本国本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最大努力程度的服务,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优质、大学走向一流的必由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应该具备这样的道路自信。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也是一个大的概念和工作框架,囊括了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任务。 其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指师资、场地、设备等达到办学条件基本要求,更是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制度要进入一种刚性与柔性并重、系统开放透明、标准多元、实践适切、动态评价、大数据管理的全新发展状态。而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在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上,通过“管办评分离”、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制定、教学评估、专业评估机构与制度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来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体系,更需要树立“标准化管理”思维,用适应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国家学历资格与人才标准框架体系”“高校专业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标准体系,来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办学提供方向指引和底线标准的界定,甚至还要更“外围”的社会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作为辅助。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2003 年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 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甚至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其实都是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5 年来,随着《教育规划纲要》各项工作的实施和推进,我国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拼图板块”也正在一块块形成,新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只不过,在近些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一是各项新的改革举措还没有形成一套整体联动的机制,二是旧的制度体系中那些已经不适应形势的旧制度、旧措施还没及时清理。由此,未来几年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设计,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统一与联动机制。

第三,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迫在眉睫。我国1990 年代进行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当时是在精英高等教育时代背景和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下进行的改革。 那时,我们并未接触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践现实,也并不接受或者完全理解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真正含义。特别是1990 年代末期,由于全力应付扩招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本应当时启动的各项改革陷于停滞,遗留下很多尚未深入思考和完善处理的问题,如行业办学取消以后高等教育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所疏离?高校与社会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后续如何处理?绝大部分高校归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以后,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沟通以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关系是否要调整设计?地方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能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地方高校根据地方现实需求开展办学活动? 等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有十几年, 并且很快就会进入到普及化阶段。 但由于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人感到“别扭”的问题,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规模数量变化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现实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体制和机体系转换的问题,因为这直接涉及资源配置方式。所以,在当前有必要重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深化改革的话题,通盘考虑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统运转问题。中国若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几所或者十几所高校进入世界200强的问题,而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目的是形成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政府间、高校、高校间、市场、社会行业间的关系,特别是市场和民间要有发出声音的渠道,要逐步扩大民间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以“参与和分享”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体系。近几年进行的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已经开始为将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搭建了新的制度构架。 就政府宏观管理来说,除了走向公共治理,还要改变以前经验管理、粗放管理的传统手段,逐渐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大数据管理。此外,在政府传统管理权限下放的过程中,要根据“承接者”的自主能力、社会责任能力等,掌握好节奏,积极稳妥推进。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是基于我国还是“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提倡多元办学、多主体办学,就是在未来5—10 年内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消除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在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别。 凡有利于教育公共福利提升的办学行为,都要通过新的制度体系予以保护。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融投资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探索和建立现代教育产权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中后期形成“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的多种融资渠道以后,各类资金为我国各级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十几年来,除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和高校学费方面的几项政策以外,我国高等教育融投资体制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时代的过去,地方高校财政投入将会面临较大压力,而某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民间融资渠道迟迟难以扩大流量,比如社会捐赠、社会基金等。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融投资总量能否保持稳定甚至稳中有升,是高等教育能否长期稳定发展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从长远考虑,高等教育向民间融资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而民资进入高等教育,一定会涉及到教育产权制度的问题,因为只有明晰的产权制度体系和明确的权益责任义务关系,才能让民间资本明明白白投入,放心大胆地支持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由此,探索和建立现代教育产权制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摘要:在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与反思的基础上,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主要矛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认为在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转型双重叠加的历史背景下,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与制度供给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加强大众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仍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但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需扭转;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

未来五年理财规划 篇3

大学肄业已两年有余了,之前酸甜苦辣先省略不表。

一个月:

1设计5-10款价位在3-4元低档适合外贸的产品

[去年下半年外贸形势很差我也未能幸免。今年我个人认为是外贸冬天刚刚开始,一直主打高价位产品但量一直跑不起来,反而价格低一些的量却要大2到3倍。也许是老外的心理作怪,价格普遍很高,偶尔几款低的会感觉很便宜,所以要的很多。再一个我也不想放弃这一档次的巨大市场]

2去江苏把1到2种面料落实

[最近资金不是很多,所以先做1到2种,到以后慢慢来。我做的是笔袋,面料占成本很大比例。前几天终于找到了做面料的源头,那里是个半成品基地,全国各地做面料的成品都源于此。以前都是在义乌直接进成品。直接去找半成品做到成品已是跨行业了,但这是节约成本的最有效的办法。在我看来节约成本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以后每一个成本都要一一检查,唯有工人工资除外]

三个月:

1到时候就是做内销的季节了。设计5到10款适合高端运动休闲款[这个要找设计公司的专业人员,这是迈向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延续动漫系列的设计预计10到20款

[去年这个系列作为突破口在经销商当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开发5到10款低价位产品

[虽然是做内销但原因同外销一样]

26月初要去成都和广州跑市场。最起码要每个地方攻下来一个经销商

[这两个是南方最大的市场,原先一直没有合作好的经销商]

一年:

今年和去年是要打一下基础,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

1装修房子

[希望6月末能按时交付,房子落实了下一步就能买车了1];结婚[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2到年底把库存降到现在的20%

[零库存对我来说是不大可能,去年下半年的库存太大以至现在的资金有点困难,今年要及时调整。淡季实在没有订单就不能让工人加班了,去年经验太少]

三年:

1买摊位

[在商贸城摊位是很值钱的,希望2010年下半年就能搞定]

2在2011年之前参加国内的文化用品交易会

[这是个专门做内销的展会,在行业内很出名,进驻的门槛并不是很高,但没有好的基础去了也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3租一个正规的工业区厂房1到2层

[现在算是作坊式的工厂,租正规式厂房侄02层。我这个行业工人数起码要达到50+11巴,我现在才一半]

4产品覆盖全国各地经销商

[现在只是占到10个省]

五年:

1买一个厂房

[混了这么久怎么也要有个固定资产吧。虽然以后我是想回长春发展的,但也要5年之后。而且这个工厂我辛苦创业建立起来的,也不想让他消失,就如“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一句话。要是做大了可以卖,可以委托管理,我更倾向于后者]

2去广交会参展

[呵呵!这是我多年的梦,这里就不用过多的注解了,应该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影响力]

3产品进入国内一线品牌行列

[品牌是未来企业最核心最值钱的无形资产]

在他们身上,18会发现成长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考高分去名校,而是在路I,-的不断感悟和思索……

史蒂夫·乔布斯

身份:苹果CEO

学校:里德学院

辍学原因:家庭环境差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高中毕业后就读奥勒冈州的里德学院,但只念半年就因为父母财务紧张而辍学。

学生时代的乔布斯聪明、顽皮,肆无忌惮,学习成绩倒是十分出众。当时,乔布斯就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而正是在这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中,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见面。沃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8年后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扎克伯格从小就是个电脑神童。1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高中时,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之后,很多业内公司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包括微软公司。但是扎克伯格却拒绝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哈佛大学上学。在哈佛,主修心理学的他仍然痴迷电脑。

在上哈佛的第二年,他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之后他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Facebook。推出当年注册人数已突破一百万,扎克伯格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2010年,《福布斯》将他评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净资产40亿美元。

马克·扎克伯格

身份:Facebook创始人

学校:哈佛

老虎伍兹

身份:高尔夫球第一人

学校:新坦福

辍学原因:专心打高尔夫老虎伍兹被公认为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在职业高峰时期。其年收入最高达1亿美元以上。

詹姆斯·卡梅隆

身份:奥斯卡最佳导演

学校:加州大学富尔毂分校

执导过包括《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叫好又叫座、改变电影历史的影片。

退学军团

如果你真真切切地关注过福布斯富豪榜的状元、探花和榜眼,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天资过人、善于抓住机遇之外,还有一点小小的巧合——无例外地炒了大学的鱿鱼,无论他们母校的名气有多大。

迈克尔·戴尔

迈克尔·戴尔曾是得克萨斯大学的一名生物学专业学生,但是他在宿舍里摆弄一堆堆电脑零部件所花的时间远多于泡在图书馆的时间。

在本该专心学习的时间里,他却开始通过在当地报纸上做广告来销售新型电脑。

这种分心带来了“利润”。在大一结束时,戴尔每个月的电脑销售额达到了约80,000美元。凭借赚得的钱,戴尔决定不再返回学校。他在19岁的时候从大学退学,专心经营一家后来将成为戴尔公司的企业。在随后的几年中,戴尔的年销售额很快突破了1亿美元。截止2008年3月,福布斯统计的迈克尔·戴尔的净资产达到了164亿美元。

福布斯富豪榜包括了1.125名十亿美元级富豪。其中至少有73名和戴尔一样,都曾经中途退学。

这73名富豪在另一个方面也与戴尔相同,他们退学并不是为了在躺椅上看电视,他们离校后都投入到努力的工作中。

戴尔在为得克萨斯大学2003年毕业典礼所作的演讲中向毕业生们解释了他的态度:“找出隐患和机遇,然后设想一下如何消除隐患、扩大机遇,并且尽最大努力来使之实现。”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在大三时从哈佛大学退学,全身心投入到他创办的名为“微软”的小公司里。最近他曾在美国国会强调改进美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盖茨表示:

“有太多的学生在中学毕业时未能掌握一些他们在21世纪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基本技能,更不用说为大学和职业生涯将碰到的困难做好准备了。”

学校还有其他好处,比如你遇到的人。2000年,十亿美元级富豪steveBallmer从盖茨手中接过了微软首席执行官一职。当这两位都在哈佛上学时,他们住在同一幢宿舍楼里。

谢尔登·阿德尔森

谢尔登·阿德尔森是另一位未获得学位却拥有巨大财富的十亿美元级富豪。阿德尔森考上了纽约城市大学,但是没有读完,这很可能是因为他忙于从事其他事业。

在他12岁时,阿德尔森从他的叔叔那里借了200美元,开始卖报纸。退学后他成为了一名法庭记录员。他还当过广告推销员、顾问和旅游商务经营者。

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篇4

目标:

① 五年内成为市级连锁内装公司,成立四家分店;

② 拿到装修行业三级资质,争取拿到装修行业二级资质;

③ 五年后公司单年总销售额达到1800万,分店最低单年销售额达到150万。

具体规划:

第一年:总店完成200万年销售额。

第二年:总店完成400万年销售额;年底办理三级资质。

第三年:总店完成600万年销售额;年底确定两家分店(A、B)地址,以及分店管理人员。

第四年:总店持续600万年销售额;A、B两家分店各完成150万年销售额;年底确定另两家分店(C、D)地址,以及分店管理人才。

第五年:总店完成800万年销售额;A、B分店各完成300万年销售额;C、D分店各完成200万年销售额;年底公司筹备二级资质相关事宜。

--上海XX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2011/01/06

2011年全年月份业务额分布表

注明:2010年02、03、04三个月为首批业务员实习期(之后业务员实习期均为三个月),实习期工资中不包含“薪金标准”中的“特殊薪金”部分,过了实习期工资按公司分配个人业务额达标程度,评定是否加入“特殊薪金”这一部分。

--上海XX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麻醉科未来五年规划 篇5

麻醉科未来五年规划

麻醉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独立建科以来,麻醉方法从最初的乙醚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发展到目前各种专科特色的麻醉;工作领域已经从单一的手术麻醉逐步拓展到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生理内环境的调控;工作场所从单一手术室拓展到内镜室、产房和疼痛门诊等;在本院争创(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之际,积极完成医院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明确麻醉科今后发展任务,建立成现代麻醉科,以适应现代的医疗技术。经麻醉工作人员的认真讨论,麻醉科在未来的五年计划中应在以下方面努力。

目前现状:麻醉科现在已是一级临床学科,二级医院必须成立独立的麻醉科;我院从1958年建院以来麻醉科工作开展较晚,没有单独的麻醉科,依附着外、妇科;人员单一,技术落后,没有建立起正常的人员技术梯队;手术单一,麻醉方式简单,面对现在医学知识、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环境下以明显落后,不能满足目前临床科室的需要;手术室结构布局不合理,手术室本应是严格无菌空间,产房、门诊手术在一起,这样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机率;目前麻醉科设备只有一台麻醉科机,一台监护仪,而药品单

一、不齐全,开展全麻手术、术后镇痛等技术受到制约;人员梯队落后,常单一操作,增加应急处理的难度。

麻醉科发展的五年规划:

一、目前重点应加强麻醉科自身人才建设,现阶段麻醉科人才梯度顺庆区第一人民医院

还很不合理,缺少人员,更缺少高级职称、高级技术人才,计划在5年内经过晋级或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大力培养新进科的大学生,对住院医师定期业务学习考核提高积累临床经验的速度。力争使高级职称达1人,中级职称达到2人,初级职称达到3人,麻醉学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和先进知识的工作人员,麻醉科将对全体人员实行有计划的培养或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一名医生就某一方面麻醉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新技术的培训。副主任以上技术职称的医生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己成为这一特定方向的专家,其他小组人员按轮转的方式配合上级医师在特定方向努力,要求每小组在1年内无论科研或新技术创新方面至少出一项成果,使自己成为本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为麻醉科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二、加强麻醉科自身硬件设备建设,麻醉专业与仪器和药物密切相关,目前我科有一台麻醉机、监护仪已经投入使用有5年,与同级医院相比设备尚处落后状态,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甚至引起麻醉事故。为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开展重危疑难病例麻醉和急救复苏及监测治疗工作,我们既重视装备又量力而行,切合实际地购置仪器装备,并做好专人负责保管、保养、清洁、消毒、维修等。工作中提高设备完好率,充分发挥仪器效应,善于应用,善于分析,善于识别伪差,强调医师使用仪器提高诊疗水平,让仪器有助于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今后应该逐步购进高端麻醉机,以更换陈旧麻醉机,多参数有创监测顺庆区第一人民医院

仪、血气分析仪,能更准确的掌握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肌松检测仪,脑电检测仪等有利于全麻深度调节,更合理的应用药物,完善监护设备,建立麻醉工作站使麻醉工作向标准化迈进,更好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麻醉工作的不断进步。

三、增强我院外、妇科力量,大力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培养优秀学生,让新进的优秀学生在每个科室轮转,丰富临床知识,增强技术能力;完成人员梯队建设,让科室有序正常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门诊麻醉业务,以适应目前形势的变化。我院已开展的“无痛人流”,使患者能在门诊解决的问题,不拖到病房,从而方便患者,使他们在门诊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麻醉医学诊疗。目前门诊手术室缺少,条件落后,这方面应加大人员和设备投入,以提高工作量,争取2016年成立麻醉门诊。

二、积极开展各种镇痛项目,其最终目的是使我院成为“无痛医院”。疼痛会给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采用适宜的镇痛方式和安全有效的药物,能使疼痛带来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患者的就医需求已从“能治病”,转变为“舒适、无痛地治病”,他们也迫切地需要在住院诊疗全过程中远离疼痛。因此,创建“无痛医院”势在必行。麻醉科应在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科在急性疼痛治疗和慢性疼痛方面还未介入,下一步顺庆区第一人民医院

科内将大力支持疼痛门诊的人员和设备器械投入,争取我科在急、慢性疼痛治疗方面有个新的台阶。

三、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主动介入重症监测治疗,特别是危重病急救。这些医疗业务,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离不开麻醉医师。麻醉医师在重症监测治疗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保证我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麻醉学科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单单仅局限于临床麻醉,还是对患者整个生命功能的管理。多数患者,甚至不少医务人员对麻醉的认识,还仅仅是“打一针麻药”,这种片面理解,因此,应成立ICU并有麻醉医生参与,其ICU专科医生也应到麻醉科学习一段时间。

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水平。重点放在对科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病人至上”的意识。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和临床工作指导,进一步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医疗活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本科将会定期进行三基三严及麻醉相关内容的业务学习和考核。建立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培养医护人员与病人建立正确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面对疾病,这样对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从人员、仪器设备方面加大投入,顺利通过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审核;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顺庆区第一人民医院

财税改革:未来五年怎么走 篇6

未来五年,面对“每向前迈一步都很难”的改革深水区,财税改革将如何继续扮演好“先行军”角色?又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展:改革进入主攻阶段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

2014年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根据部署,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是深化财税改革的三大路径。从‘十三五’规划建议看,传递出了财税改革迈向深水区的积极信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如果说“十二五”完成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破题,“十三五”财税改革将进入主攻阶段。

“财税体制改革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企业、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改革重点,也是难点。”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说,从目前改革进程看,可能要根据新的情况做些调整,有些改革要进一步加快,有些可能要考虑先后顺序问题。

目前,预算改革已有决定性进展;税制改革中,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先行推进,但继续前行有难度;作为消费税改革的重要内容,卷烟消费税再次提税,自2015年5月10日起将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至11%;环境税、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必须立法先行;最难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需在相关税制改革基本完成后进行。

贾康说,对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按照既定的改革时间表稳步推进。一些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改革,如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地方税体系建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进转移支付改革等,要敢于冲破桎梏,敢啃“硬骨头”。

破题: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

“财税体制改革,说白了是利益的调整。”江西省于都县财政局长管宏说,目前各级财政压力最大的是县级,承担事权最多,支出压力最大,背负大量债务,即将全面推开的营改增会让地方失去最大的主体税种,基层财政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每一次重大经济社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都是“先行军”。改革至今,剩下的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破解难题的方向。

杨伟民说,如果说此前财税改革带来中央集中的税收和财力相对较多,而地方承担的事权相对较少,今后要考虑加强中央统筹的事权,做到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匹配。“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将不再按税率分,而是按税种分,从而更好地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帮助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十三五”,税制改革要啃“硬骨头”——针对百姓关心的房地产税和个税改革是否会依照时间表推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

对此,贾康说,税制改革百姓最关心,从目前改革进展看,房地产税等敏感税种进展不顺利,希望能有更积极的改革举措,同时考虑地方实际困难,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步伐。

“资源税、房地产税、在销售环节征收的消费税,这些都有希望成为地方税的主力财源。”贾康说,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治理的大框架。这一难题解决不了,转移支付改革等“硬骨头”也很难向纵深推进。

理念:推进依法依规治税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税务部门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加快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意见》要求,要制定审查工作细则,重点明确细化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边界,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自由裁量权。建立税务机关内部人员过问审批事项办理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禁止部门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审批事项。

展望“十三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锐降,改革攻坚面临更多挑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专家表示,未来五年是深化财税改革的攻坚期,关键要增强改革的承受力,大胆破除一切阻碍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增强法律执行的严肃性,让法治更好地为改革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税制的一大问题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改革、转型的新形势,效率有余,公平不足。”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指出,“十三五”税制改革要加快依法治税,促进公平。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老百姓对税收执法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也彰显出税务部门依法作为、维护纳税人利益的责任担当。”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指出。

2015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治税的指导思想、实施路径以及重点任务。

2015年2月,《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在全国实施。该办法要求,对涉案金额较大、案情复杂、涉及面广,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产生较大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影响的案件,作出决定之前必须经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理。各级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流程、形式,使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变“内审”为“公审”、变“税务审”为“社会审”。

2015年8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又出台了《推进税务稽查随机抽查实施方案》,明确今后确定税务稽查对象和稽查人员,要像彩票摇奖那样随机抽选,查谁不查谁、谁来查案随机确定,以科学的随机抽查机制,促进税法遵从和公平竞争。在审理环节,案件审理机构负责审理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确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等,力争税收执法“滴水不漏”。

王军指出,下一步要更加自觉地实行依法行政,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税,逐步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链接:2015年前10个月财政收支情况

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848亿元,同比增长7.7%,同口径增长5.4%。前10个月累计,税收收入106654亿元,同比增长4.1%。

尽管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但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前10个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154亿元,同比增长18.1%。

受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以及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因素影响,后两个月财政收入增长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未来五年理财规划 篇7

年轻家庭结余较多

林先生在大学任职,月收入2万元,太太是一位空姐,月收入也有1万多元。虽然房贷和家庭基本生活开销都挺大,但林先生家每月还是能有15000元的结余,对两个29岁的年轻人来说,还算富足。

“因为我太太飞的是国际航线,所以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品、服装都是她从国外选购回来的,其实和国内目前的物价水平相比。还是挺划算的。”林先生说,家里很多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太太围外选购的。“护肤品有时候比国内便宜一半甚至更多、名牌服装在奥特莱斯买折扣超低,国内几千元的一件衣服,在国外可能只相当于几百元人民币。”可见,虽然林先生夫妇对品牌有所追求,但购买成本却比同内下降很多。

因为太太所在的航空公司每年会提供1~2张国内、同际航班的免费机票,所以他们也就能一年两次低成本旅行了,自己只需负担酒店和和购物费用。

往父母的资助下,两人在上海中环附近购置了一套住房,现在每月还贷8000元。房屋市价220万元。投资领域不曾涉足

在投资方面,林先生和太太几乎不曾涉足“我太太老是‘天上飞’,时差经常颠倒,根本没时间考虑投资的事情,而我虽然想过买股票和买基金,但到现在都没实际操作过。”林先生说,他一直觉得证券市场风险太大,也没有相关的知识,所以迟迟不敢下手。“我看不少人股市上回本了,可基金还是亏损,所以连基金都不敢买。”经历2008年的一轮下跌,林先生身边不少朋友的投资资金都亏损严重,不过现在有些人的股票账户已略有盈余,但也有人的基金账户仍然亏损严重。“这是不是说明基金风险更大呢?”林先生投资的脚步被锁住了。

“我们家现在有20万元的闲钱,真不知道怎么打理了。”林先生希望理财师为他推荐比较稳妥的投资方法,让他的收益率跑赢银行利率。他还展望说:“希望到2015年,除房产外我们能拥有150万元的金融资产。”

谈及育儿的问题,林先生坦言,他和太太目前还没有生育的打算。“可能我们的想法和上一辈有很大不同,至少目前来看,我们觉得二人世界的生活比较惬意,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林先生认为,一旦有了宝宝,父母就必须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现在,他们的准备工作还不充分,以后如何还是顺其自然好。

保险保障比较薄弱

林先生介绍,太太供职的航空公司为太太投保了航空意外险,具体金额他不太了解,但他本人却没有什么商业保险。

“我们一直想着年轻时身体应该不错,也就没有投保的念头。”不过就在最近,太太患上的一场肺炎却让他们有了买保险的念头。“现在的医疗费用还是挺贵的,要用进口药、自费药,价格就直直地往上涨。”林先生说,为了让太太尽快康复,他们选择的都是医生推荐的自费药,比医保范围内的用药贵了几千元。

上一篇:关于失败的作文400字:感谢失败下一篇:扬州学派哲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