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024-09-0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选8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篇1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在两个不同的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同属于一个科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第二,它们在理论基础、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基本主题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它们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它们都集中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们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目标;它们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等。)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篇2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进程以及在当代的曲折发展都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就会归于失败。”[1]1840年以后, 中国为了救亡图存, 先进分子从西方引进了许多理论和学说, 可是没有一种理论和学说能够救中国, 它们在实践的严酷考验中一个一个地破产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把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变成了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有所增长, 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挑战。那么, 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了呢?科学理论的过时, 一般指两种情况:一是它的基本原理所反映的对象现在已经不再存在;二是出现了一种新理论, 它不仅能更深刻地解释原有理论所能解释的问题, 而且能解释原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把原有理论降低为它的一种特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现在并没有遭遇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更广阔的理论覆盖面和更深刻的解释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正确态度

我们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但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神秘化, 反对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 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 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 而应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2]学习马克思主义, 主要的是学它的基本原理, 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这些基本原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时代和任务不同了, 要学习的知识确实很多, 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3]为此, 邓小平反复强调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以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准确把握中国实际

1、科学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历

史方位和发展状况是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民主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之上,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飞跃。在建国以后的二十年中, 由于对发展着的中国实际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分析, 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出现重大曲折和失误。在经过长期的痛苦的摸索和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 全党才认识到当代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大力发展生产力。

2、对当代世界全局的总体情况的

了解是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要把中国放在当代世界的全局中考察。如果孤立地看中国, 不了解当代世界全局的总体情况和中国在世界全局中所处的地位,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实际本身。我们的总体战略和一切方针政策乃至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 都不能离开世界全局, 都必须审慎地估计它们在国际激烈竞争的大格局中的长远效应, 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发挥优势, 利用矛盾, 参与竞争, 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 争取立于不败之地。

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成功实

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个矛盾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们的具体政策、措施都要与时俱进, 不失时机地作出调整, 提出与变化着的实际相符合的新办法、新举措, 只要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三、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选择。

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20世纪50年代, 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 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不一定全照苏联那套公式, 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经验。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 我们党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深刻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这是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2、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 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放到特定时代条件下和具体实践中加以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 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变化的条件下, 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6]邓小平着眼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来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 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光辉榜样。一方面, 邓小平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现象, 认真地分析“世情”, 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 寻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和基点。精辟地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 不仅给中国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宝贵时间, 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 邓小平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 深透地研究“国情”,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 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路线政策。正是邓小平这种富于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高超水平, 领导全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实际、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于幼军等:《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年。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 200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3

为期一天的会议围绕中国模式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等重要问题展开。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于波、上海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复旦大学宣传部部长萧思健、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等人出席并发言;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院长程恩富、荣誉学部委员徐崇温、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波、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绍光、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法学院教授强世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丁耘等京沪两地的著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

在论坛开幕式上,《文化纵横》社长杨平表示,此次论坛缘起于主办方为了回应理论界对复旦大学思想史中心对“中国模式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的争论。他在致词中认为,“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其根本宗旨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新的可能性。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研究,应该能够从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

在关于中国模式的有无及其批判上,与会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确存在一种“中国模式”,或者说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林炎志认为,由于中国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受模式的影响非常大,中国需要总结自己的模式。武力认为目前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没有深入到内部,应从历史的纵深方向拉长镜头来看,才能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模式。王绍光认为在认识论意义上,中国模式还没有得到精简的概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江涌认为,改革30年以来,我们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共同体的认同,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中国模式的形成是要使中国的现代化国家更加有力量,实现我们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

对于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解,程恩富认为需要规范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要从发展模式和体制目标模式两个层面来加以界定。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模式应是一个简称,它的内涵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而不是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模式,不是儒家社会主义模式,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权贵资本主义模式;中国模式同时也是发展中大国的模式,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更不是不发达国家小国的发展模式。刘海波提到,对一个政治共同体而言,政治论述和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出中国模式,一是强调中国的主体性,二是要强调中国追求和中国实践的普遍性。徐崇温认为中国模式是指为了实现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改革的战略目标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体制、制度、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决策及其实践道路。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上,与会学者大多认为要结合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来理解。丁耘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按照自己的知识本性把很多东西弄得极其琐碎零碎,但是其意识形态的构造能力却明显下降,不能为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提供基础。强世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学院的理论课题,而是现实的政治问题,也是中国在迅速崛起的时代提出的精神命题。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祝东力认为,从中国当前发生的实践,比如重庆模式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更深的理解,这也是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最好例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白钢则表示,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不是割裂的,不能认为有一种所谓的孤立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然后只是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得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已经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在某一特定历史境遇下在某一特定国家—地区的具体运用,而是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上,大多数与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某种契合;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两者同样也不是冲突的,而是相互融合,共同指引中国前进的理论向导。吴新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都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童世骏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这种契合,一方面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合适的问题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尊重客观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积极特征内涵,也正好契合了当前中国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文化追求。强世功认为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中国古典的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融为一体,为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奠定一个理想人格,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吸取这些营养,为执政时期的共产党奠定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

在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上,也有一些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河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社会现实性和针对性,他认为应该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贝淡宁认为中国的传统固有文化蕴含着非常好的思想,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认为,目前谈中国模式,大多数学者都带有一种情绪和辩护色彩,或者带有一种自我膨胀意识和悲情色彩,他主张还是以一种中立的学术态度来做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篇4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价值

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视认识和改造世界卫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所以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那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内涵创新性意义: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批判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吸取其精华,摈弃其糟粕,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使传统思想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要向前看,就是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胜利前进”;并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我觉得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真谛,也是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生命线。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个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不是某个人确认的出来的,而是经过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的。最后,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一点用处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这个体现的集中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解放不是靠神仙和皇帝的恩赐,而是靠人民群众自己,这个思想化作理论观点,就在于毛泽东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观点化作现实,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只有在这个观点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的结晶和伟大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而构成这个灵魂的要素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这里,首要的因素是时间,而这个时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的演进来说,就是时代问题。邓小平同志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创造。但我们现在所说的邓小平理论,则是另一个新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潮流,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理论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紧密相联的,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哲学,这个哲学的历史任务就是用革命的实践改变资本主义的旧世界,创建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思想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社会的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巨大作用。在先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各种挫折并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和政治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上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从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看,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挫折。从这个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4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1、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行动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沾边,何谈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构成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谓“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要认清我国目前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的精神实质,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研究问题不能从本本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首要的也是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历史造成的现实,是一个国际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适应它,洞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开拓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3、马克思主义最终要由群众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分界线就是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一旦由群众掌握,就可以更加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历史创造力,并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在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让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它,必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心得 篇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发现和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中形成的一门科学,也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领域问题的根本思路。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员工,应深刻认识到学习这门科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贯彻落实并加以应用就应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总结的重要问题。

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应用的前提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文化、历史和理论等多视角来分析。从现实进程之中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一个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其根基在于实践,动力在于直面和应对各种问题,是问题在主导和推动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也应以问题为实践过程的向导。

首先,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研究过程,而是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例如,如何在建国初期解决作为农业大国的农民土地问题;再例如,如何在现实际工作中合理行政、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其次,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是“中国文化”的过程,而是中国文化借鉴外国文化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也就是说,应用其解决中国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知道,但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环境,不能脱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不能脱离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最后,从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解决自己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少数学者或政治代表人研究和创作的过程,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从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所以应鼓励和发动最广大群众深刻理解并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且不断实践;行政部门也应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转化为工作实际是正确落实的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性是围绕中国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所以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在关键性问题上始终贯彻其思想的过程。例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更现实的“什么是行政工作的核心、怎样推进行政工作”。

首先,转化并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人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毛主席所说的“一分为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任何问题都应看到其“两面性”,不简单下判断,必须坚持客观分析、全面分析,同时应积极采纳多渠道意见并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行深入、充分考虑。

其次,转化并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发展观即是其历史形态之一。“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为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无法借鉴就只能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精神来科学分析与预测。所以,实际工作中也应清楚的认识到所做的一切工作是否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最后,转化并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人们办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或价值取向,所以判断一个人或组织的价值取向,只要看他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立场即可。只有敢于直面问题、代表进步和正义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戴;从“为了谁”、“依靠谁”出发,才能判断出“我是谁”、站在谁的价值立场上,同时还要看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谁受益、谁拥护,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先进落后。

三、始终贯彻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提高行政公信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且要求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应具有时代性,即“时代化”。“大众化”是指通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让群众听得进、听得懂、听得信,为他们所掌握。所以,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工作贯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保证具备这样的两个特性,那么它就能使行政职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号召力,也就实现了行政公信力的提高。

只有始终贯彻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使行政职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而当我们回顾中国自主发展、不断强大的过程会发现,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不断深入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得我国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正体现了我国行政职能的强大生命力。对于现实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也就不言而喻,即需要不断反省自己是否遵循了这一思想和其昭示的客观规律,在行政过程中建立良好地政府形象、提高行政公信力。

只有始终贯彻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使行政职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因此,在现实工作中也应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更广阔的战略高度,在行政过程中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不断创新,让一切行政行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行政公信力。

只有始终贯彻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行政职能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一种群众性的、大众化的理论,而不是精英式的理论,如果仅成为理论家的专利而与人民群众相脱离,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先是一种研究取向,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大众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此所研究的成果就是大众化的。其次是一种通俗化的表述形式,即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科学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人民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这个理论,才能努力践行这个理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普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根据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及生活习惯,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对于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即是:通过行政部门的一切行政行为及不断向大众化推进,使广大群众也能理解并深入实践,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才能使我们行政职能表现出强大的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总结 篇6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所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哈工大团委领导下的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第三小组成员,在2010年5月27日,在正心205,集体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并且活学活用,就“将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学生工作中”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毛泽东将之解释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将之扩展为解放思想,江泽民将之丰富为与时俱进,胡锦涛用科学发展观将之完善建立成为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板的本本主义,而是要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的。任何脱离了实际的论断,都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套话。

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将其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相结合,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活学活用,以求发展与进步。

作为哈工大的学生骨干,我们承担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工作。怎样在工作中更好的调动同学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

1. 实事求是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在同学中的位置。居同学之下,想

同学之所想,为同学切实解决问题;居同学之中,团结同学,凝聚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居同学之上,引导同学,为集体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明白,学生干部不是同学的领导者,反之,我们是大家的服务者。所以

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在工作中,我们要对事不对人,发现错误要坦诚承认,及时改正;对能够直言不讳指出我们错误,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同学,要心存感激。

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根据现实环境,做全局的思考,不能想当然的凭借以往经

验主观臆断。

2. 解放思想

作为一个集体的领导者,我们要耐心、细心、虚心的听取周围同学的意见,鼓

励大家解放思想,广开言路。这样,既能够激发大家对这个集体的热情,又拓宽了建设集体的途径,一举两得。

3. 与时俱进

我们的集体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以前

适合的,现在不一定适合;以前做不到的,现在不一定仍然做不到。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经常性的反躬自省,自我剖析。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使得我们的个人和集体,都处在不断的成长、成熟过程中。

以上为根据会议当天小组成员的发言记录整理而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 篇7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它与千千万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大众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它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使人民大众真信、真学、真用的前提。列宁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化生活和价值观联系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的确,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社会实践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然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研究者往往只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党和国家政治层面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中的方向、指导原则等问题联系起来,而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和实践的关系重视不够。这个问题是很值得关注和反思的。

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组织的教育而获得,包括学校和社会机构。如果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从受众数量以及接受程度上看是不够的。首先,中国能系统地通过正规教育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总是比较少的,基本上是集中于高等院校或者是事政治活动的人,人数比例低,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次,组织教育的单一性和非主体性使得受教育者产生了排斥、逆反心理,妨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进行。比如,有些大学生对“两课”产生冷漠厌倦情绪;而一些企业职工对政治冷淡,也常使政工干部陷入尴尬处境。二是通过私人文化消费,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文化产品而获得。目前,私人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接受意识形态熏陶最主要的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群众用在生产和工作中的公共时间越来越少,真正由群众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群众的私人文化消费,从内容上讲也是执政党不能直接指定的,那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但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越来越难以进入他们的私人文化生活空间。同时,西方通俗文化对群众私人文化生活的影响力空前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必须使其进入群众私人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和价值观联系这个角度来说,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是创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进步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不能脱离群众生活单独存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可以说,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和掌握,理论将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多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群众在信仰方面也出现了多元化取向。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动摇,即使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也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如此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这种严峻的情况不仅危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展,也危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和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 能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不只是一般的思想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赢得了许多读者,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热潮,经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比较、鉴别和批判,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成为他们改造旧中国的强大精神武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是过去还是在将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起到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应具有的伟大作用,真正转化为人们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之后,就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结合起来,与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不断地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推进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可以借鉴和强大的现实基础可以依托。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业已确立,党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还有,党的各项决议和方针政策、“双百”方针的制定与完善等,都为我们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证。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理论队伍,他们丰富的理论经验也为我们推进马列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和人才支持。应该说,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有条件,是完全可能的。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联系起来。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等狭小的圈子,而要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

那么,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如何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这就涉及到学者观念、普及内容、方式方法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解决。应该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的建设以及教育人才的培养,对这方面的大众化教育、研究成果要给予充分的社会性评价和专业性评价,用政策、制度的方法鼓励教育者、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不断做出探索和努力,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职能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那我们的意识形态就应该使广大公民广泛地了解它、理解它,这样才能在我们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国家的管理。

此外,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信仰。信仰是人的一种必要的精神生活和活动。在民众中大力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回答广大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生活发生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会更加牢固。同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和共融,更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导向,重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普及化、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也要努力想办法进入大众头脑,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联系,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广泛动员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大力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则成为理论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篇8

诞生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初期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共产国际的干涉,曾经沦落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革命进展不够顺利。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越来越成为紧迫的任务。经过全党的努力,终于在抗战胜利前党的七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收稿日期:2011-12-12

作者简介:凌志东(1973-),男,江苏连云港人,淮阴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从一个不足百人的革命小党,已经发展到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不但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实现了自身一个跃进式的质变。这个成就的取得,所依赖的就是在革命过程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化历程,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党的生死攸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从外部条件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原则和方法,它需要解决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对矛盾的个性和特殊性提供方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国情作出科学的阐释,揭示、概括出其中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从内部条件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它面临的是比欧洲更复杂的国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历程是异常特殊和复杂的。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复杂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具体的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

总之,总结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产生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确立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始于李大钊时期。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早期党建创立阶段。在这一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开辟新局面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二是毛泽东党建阶段。在早期党建思想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了党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党建思想。

(一)早期党建创立时期

1919年3月,第三国际成立,亦即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章程》的规定,“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1]。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共产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俄共增加了一个东方战友。中共要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出自己的贡献。”[2]同年8月,马林指示陈独秀说:“共产国际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总部,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中共的工作方针、计划应在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下进行。”[2]

当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听命于共产国际,惟其马首是瞻。陈独秀在建党之初说过:“各国革命有各国国情,我们中国是个生产事业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作法,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不干,决不能戴共产国际这顶大帽子。”[2]

总之,虽然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与支持是巨大的,但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长和发展基本上没起到正面作用。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共产国际的强行干预和错误指示,给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带来了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徘徊不前。

(二)毛泽东党建发展阶段

1929年,针对主观主义的危害,在红四军党的九大决议中,毛泽东提出:“(一)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3](P.93)第二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号召“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两篇文章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上的先导。[3](P.115)

1935年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确立,在组织上能够保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六届六中全会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各项主张,批评王明的种种错误。王明也不得不承认事实:“全党必须统一团结在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周围,‘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4]六届六中全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且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中国化的思想和步调。

六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全面展开。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5]的重要任务,从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变成了全党的共识,表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完全走向成熟。

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这次会议最大的成果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七大明确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宏大的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党也得到了真正的磨炼,走上了成熟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在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才“真正找到了把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情况相结合的道路”。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6]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确立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政治纲领以及政治路线上,渗透于党根据实情而进行自身建设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主要从党员数量、政治路线以及自身的党建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

(一)党员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党只有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员数量的变化也正代表一种民意的倾向。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虽然党员的人数非常有限,但就党的阶级性质而言,它代表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农民、无产者、手工业者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国化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数量不断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时期是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特殊历史时期,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大力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中共的行动赢得了世人的赞同。全民族空前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了浩浩大大的抗日民族大军。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如晋察冀边区的晋中、冀西两区的党员在一年之内就由几十人发展到8000多人;在河南到1938年9月,全省党员也已达8000余人,有59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7]

(二)党的方针政策的不断调适

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随时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采取因地制宜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地进行中国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切实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貧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烈火如星星之火一样燎原整个中国大地。进入抗战时期,党发动和动员全民族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8]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发动全民族的力量,最终赢得了抗战┦だ。

(三)党建工作的不断改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过程同时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思想、作风、组织等诸方面建设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自身建设的政党。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5](P.875)因此,从成立之初起,党就把“党建”作为一项“伟大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实┫值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表现出他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共产主义运动国际章程汇编 [M].开封:河南出版社 1980.

[2]包惠僧.回忆马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4]李东朗.王明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始末[J].党史博览,2004,(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http://lishi.hebnews.cn/2010-12/06/content_1334175_2.htm.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杜红艳]

上一篇:竞选独唱作文下一篇:社区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