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2024-08-14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共9篇)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1

0 引言

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细胞。在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地球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如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与家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种可持续的人类聚集模式——生态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何致力于构造一种和谐的低碳生态社区也成为各国学者纷纷探讨的重要课题。城市低碳生态社区旨在将低碳的理念融入生态社区的规划,从而构建体系上低碳、功能上生态的和谐新社区。低碳生态社区不仅仅是缓解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1 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1.1 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

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中,低碳城市的内涵以最初的减少碳排放为主的狭义观点发展为现在的包含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综合课题。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

低碳生态社区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是指在社区规划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城市社区内外的空间环境,最高效最少量地利用能源与资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低碳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环境。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学的范畴,而应是一个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外部因素与内部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人类和谐的居住环境。

1.2 低碳生态社区的特征

1)生态和谐性。

低碳生态社区的低碳生态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的生态性,主要指高质量的环境指标,以绿地为主的住区结构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间,较好的自然亲和性[2]。社区个人、团体和组织都将生态观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拥有更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社区必须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性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低碳生态社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态社区应是一种多功能的社区,体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人车分流、绿色建筑、生态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设中。

2)低碳循环性。

低碳循环性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能源结构与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低碳生态社区运营所采用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建设低碳建筑,倡导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尽可能选用低碳产品。同时,低碳生态社区应该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化发展,提升整个生态化循环。

3)系统高效性。

低碳生态社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须是高效益的流通转换。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化”为指导原则,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从本质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实现经济、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约化。

2 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2.1 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

而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国外典型可持续低碳社区实践案例见表1。

2.2 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以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

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 000人~10 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3 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3.1 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5],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3.2 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少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 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只有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观念,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断在最后一个环节。构建低碳生态社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其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应注入低碳生态的理念与意识,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居民,也要针对于规划者与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态社区构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自觉参与,积极献策,社区的主体是人,因此,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

4 结语

低碳生态社区应尽量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可应用深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安全等理论指导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同时将健康住宅理念融入规划理念[5]。此外,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应更多的体现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怀。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及NGO的各方面协调组织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机制体系,着手于社区实际,采取长期而整体的建设策略[6]。国外一些新的理念如“开发权转换”(TDR)和灵活分区(FZ)都可以为我国可持续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1-8,12.

[2]沈清基.关于生态住区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0(3):99-103.

[3]Hugh Barton.Sustainable Communities[M].London:EarthscanPublications Ltd,2000.

[4]王潇文.“白地”、“棕地”及其它: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研究[A].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5]高吉美,田美荣.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J].中国发展,2007,7(4):6-10.

[6]吴智刚,缪磊磊,周素红.城市生态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J].规划师,2002,18(12):80-83.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2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如何把园林绿化与人民低碳环境下健康生活结合起来,尤显重要。在城市绿化工作中,要兼顾发展与生存的最佳结合,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生态水平与质量。

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国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当数苏州园林。又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集江南园林之大成,巧夺天工。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

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绿色景观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我国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南方园林的得天独厚,使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深得人们推崇。

1.2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2.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分布不合理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偏少。从全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人的有140个城市,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美国华盛顿为50㎡/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80㎡/人。

据世界49个城市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人以上的占70%。可见,我国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重加强人文绿化景观工作,让二者合谐发展。大力提高城市绿地、湿地公园建设,创造良好生态,这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对当今低碳经济环境下面的重要课题。搞好城市绿化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2.2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2.3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在城市的绿地类型中,占绿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有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虽然这些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不能忽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前经济绿地如苗圃、花圃、草圃及绿地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健康绿地的匮乏使城市绿化建设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1.2.4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2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建设的原则

2.1生态特征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2.1.1综合整体性

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2.1.2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2.1.3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2.1.4多功能性

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

2.1.5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2生态建设的原则

2.2.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2.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2.2.5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3生态对策

3.1结合实际确定绿地指标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3.2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

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3.4植物造景

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5增强生态意识

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有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21世纪城市绿地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光明之路就是科学合理地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管理,这将是发展园林城市的努力方向。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3

建筑物要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城市低碳化建设的要求?首先,对于低碳环境的基本逻辑必须坚持三品、三生、四清。三品包括品质、品味、品德,是指文化的涵养;三生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是指产业的融合;四清包括清净水源、田园、家园、能源,是指环保的落实。

通过将有机植物引入建筑物,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这是一种低碳城市规划的新思维。而怎样才能使这种新理念真正落地?首先,把建地变成“农地”,要摒弃农药、化学原料,让环境宜居。其次,通过有机农作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提升来完善我们低碳的理念。再者,我们要有“阿凡达”的境界,让我们的农场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一起,让有机农场变得公园化、居家化、校园化、社区化。

同时,利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微生物污废水处理零排放技术、固碳技术与微细藻类养殖在CO2减排应用技术、智能小区节能系统整合应用技术、水源净化技术这五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有机生活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

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的应用上,把可移动式科技有机农场变成现实。有机农作技术,我们称它为植物的维他命丸,把它离土经营,利用微生物菌系统可以将菜直接送到建筑物里,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和节能减碳的效果。

而益生菌的功能对于环境的整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应用于四大领域,即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及环境工程。其中,益生菌在环境工程的应用,可以治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光合菌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能有效地消除水体中有机废料、氮化物及硫化氢等污染物,将有机质或硫化氢等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提高氧化单位,净化水质。利用微生物菌整治河川与环境废水污染,而这两个污水处理系统正是打造零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它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了推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 进行城市规划改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行低碳时代要求下的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就是指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条件与城市规划发展情况下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不仅需要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 还应当符合当今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规律, 以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进步。纵观当今国际发展形势, 随着全球化气候资源以及生态危机的恶化, 低碳以及生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与要求, 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化发展推进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应以低碳和生态为主要要求趋势。

1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涵义

1.1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 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 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 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是以人、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三者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实际规划时, 应该注意加强这三者的和谐, 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导向型城市。

1.2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下,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突出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 (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2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基于如上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以及低碳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的介绍, 目前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已经是摆在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然而,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 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而言,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

所谓生态位, 指的就是某个物种在生态群落之中, 在营养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对于城市生态位, 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基于此, 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吸引力。因此, 在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坚持城市生态位最优化的原则。

2.2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 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 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 生态系统及其脆弱, 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 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 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 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1) 在实际规划过程之中, 要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所规划的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2) 实际过程中, 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净化能力, 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净化的能力等,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城市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3) 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 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 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意见建议

3.1 增加“绿色”面积, 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 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 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 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 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 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 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 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 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 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 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 获得了良好的景观, 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2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对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握及认识, 从而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将此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衡量城市生态规划的态势, 且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制定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具体规范及条例等。

3.3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3.4加强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方法探索

对于低碳、生态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改革首先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视野进行拓展, 在进行城市规划中, 注意结合传统的城市规划核心与任务, 以保护城市开发环境、节约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合理的应用, 进行和谐、生态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设置。其次,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的城市规划改革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进行变革。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对于城市规划的效果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具有原有规划工作方法的深刻与系统特点, 还应注意在总体规划情况下, 对于城市规划中城市资源情况的详细分析等, 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4 结束语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5

1 低碳生态规划概述

城市从产生初期就有规划的理念[2]。城市的规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称为萌芽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到20世纪中期,称为发展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中后期到现在,称为成熟期。

萌芽期的生态规划理念主要是根据风水学说建宅。而发展期的生态规划理念主要以城市的生态发展为前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尽力使得城市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熟期的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探究生态城市的建设方法,这个阶段提出了低碳生态规划等理念,并且将这个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来[3]。

2 低碳生态规划体系

低碳生态规划的体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规划体系,这种体系指的是从下到上依次建构,看重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常是借鉴实际的项目来提出,实施性比较强;另外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体系,这种体系指的是从上往下依次构建,主要从规划政策、导则、标准等出发,强调了系统性和方法性,并且这种体系的目标性非常强,易于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的方案制定。

3 低碳生态规划实施

低碳生态规划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新鲜概念的产生往往会和传统概念相冲突。怎样让低碳生态规划融入到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首先,低碳生态规划需要符合原来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要求;其次,逐渐将低碳生态规划中的精髓融入到原来的城市规划理念中;最后将低碳生态规划完全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4]。

3.1 优化管理程序

低碳生态规划实施的前提是通过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或者通过行政许可。必须通过了这两条中的一条之后才能进一步实施低碳生态规划,才能实施规划中的核心要素。规划需要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查,方案中需要提到低碳、生态等理念,以及低碳生态的实施方法等,体现出低碳生态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环保意义,以及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审查时需要优化审查的流程和审查的方式,提高审查效率。想要规划行政许可,需要达到“一书三证”的要求,规划许可中一定要注明低碳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要求。实施的具体要求是针对具体的项目,相应的改善低碳生态规划中的核心要求。最后,项目的建设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要求切实保证低碳生态实施的质量。

3.2 制定标准与政策

城市规划具有较多内容,其中包括相关法规以及相关标准等,还配有配套政策法规,这些都是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及时修订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的相关法规和相关标准等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有效途径[5]。

3.2.1 制定标准

低碳生态规划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已经发展完善的规划设计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完全和低碳生态规划相吻合的标准。所以,用现有的标准体系去管理圣地规划,成效不大,无法针对项目的实际考虑到低碳以及生态的要求,并且也无法对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所以,要在现有的规划标准里逐渐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将低碳生态的核心要素融入到现行的规划标准体系中,然后应用于低碳生态规划的管理、编制以及实施工作中去。

3.2.2 制定政策

低碳生态的规划标准指导性比较强,同时修订的周期也很长,加上标准需要通过审核才能实施,所以又增加了审核所需要的时间,一系列程序繁琐复杂,耗时很长。所以,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在原有的规范条例中加入低碳生态规划的核心要素,以提高审核的通过率。

3.3 低碳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低碳生态规划主要依附于城市规划,所以说城市规划是低碳生态规划体现作用价值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低碳生态规划的应用平台。可以说低碳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等多种多样的规划设计层次。所以,在对低碳生态规划的研究中可以和我国的城市规划实际相联系,将低碳生态规划的核心要素和各项指标逐渐融入到各种层次的规划设计中,最终实现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的目标。

4 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建议

4.1 引入低碳生态规划的基本要求

低碳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都充分体现了生态规划的理念和精髓。当然,城市规划处于不同阶段时,需要确定相应阶段低碳生态规划的工作内容。

4.2 低碳生态规划的长效机制

低碳生态规划的建设时期比较长,一般都是长期的工作内容,需要逐渐形成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因此,需要把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不急于求成,不搞形式主义,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

4.3 提高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认识

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必须遵循低碳生态的理念,目的是为了提高对低碳生态规划和管理的认识水平。实施低碳生态首先要增加其影响力,可以通过低碳生态宣传等方式,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努力。

5 结束语

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条件,低碳生态规划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发展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也就使得低碳生态规划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建设一个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城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一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规划,2010(10):23-25.

[2]颜文涛,工正,叶林.低碳生态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3(6):43-44.

[3]黄浏英.主题餐厅设计与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颜文涛,工正,叶林.低碳生态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3(32):14-15.

国外低碳社区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篇6

本文以国外几个较为知名的低碳社区案例为基础加以分析, 进而探讨我国社区的低碳化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国外社区低碳规划对比分析

本文以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知名低碳社区为代表, 依据其建设采取措施的侧重点和社区特征的不同, 将其分析总结内容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国外在低碳社区的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棕地、废弃地的充分应用, 有效限制城市的快速扩张。 (2) 结合各地不同特色, 采取相应可再生能源, 尤其是太阳能、风能等, 有利于减少高碳排放量能源的应用。 (3) 民众的积极主动参与, 有利于社区的建设和后期管理。 (4) 社区内部控制机动车通行, 例如, 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 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我国的社区的低碳化规划建设可考虑以上做法。

二、国外低碳社区对我国的启示

低碳社区是未来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对于我国来说, 社区的低碳化建设往往集中在能源的应用 (尤其是太阳能的应用或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 和建筑材料的应用 (例如防晒材料的应用) 方面, 考虑问题并不全面, 因此, 我国在借鉴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有必要引进国外社区的低碳化规划建设做法。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1.政府支持, 民众参与

低碳社区的建设往往需要很大的经济支撑, 依据我国国情来说, 这个经济支撑点主要有两个方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所谓“自上而下”, 即由政府出资支持低碳社区示范建设, 并给以大幅度的政策支持, 这种情况比较适合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初期。所谓“自下而上”, 即低碳社区规划建设有好的表现之后, 由民间团体自发组织, 这一情况比较适合我国低碳社区建设中后期。

强调公众参与是国外低碳社区建设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许多社区的低碳建设更是由市民自发展开。只有从最基本的思想意识方面改变人们的各种观念, 提高人们的思想环保意识, 让大家从根本上了解低碳的意义所在, 尤其是低碳社区对人们的生活以及下一代的作用, 人们才能自发地投入到低碳社区的规划建设中去, 这将为低碳社区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空间氛围。

2.强调废弃地的充分利用, 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废弃地的开发和生态复苏应该列入低碳社区规划建设的目标里。目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非常迅速, 仅以郑州为例, 1976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为73.6平方公里, 2007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为294平方公里, 依据国务院关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的批复来看,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将控制在400平方公里以内。废弃地往往是大家都避之不及的场所, 这些地块有些甚至位于城市偏中心位置, 通过废弃地的开发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扩张, 保护城市自然空间环境。

3.增加用地功能适度混合, 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现在的很多规划对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项用地功能分区非常明确, 如果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 这样做会增加居住和各项用地之间的距离, 也使得商业区和居住区成为“孤岛”, 从而会导致对机动车的需求。而在欧洲传统城市中, 居住、商业与工作用地相互穿插, 通过便捷交通将三项用地有效衔接, 形成建筑高密度、小街坊和公共空间相互交叉混合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考虑到现有社会的文脉缺失, 我们有必要在规划设置时打破原有的明确功能分区做法, 强调将多种功能进行适当混合, 即社区的低碳化建设中, 必须合理配建公共设施 (如商店、医院、学校等) , 同时配建供居民游玩休憩的绿化活动场地, 在此基础上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汽车尾气排放是现代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之一, 也是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因素之一。出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的, 我们在社区管理中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弗班社区, 就在交通管理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 由于社区限制机动车通行, 导致社区居民外出不便, 政府在公共交通方面采取了大量有力的措施, 从而使得社区许多人宁愿步行, 也不愿意驾车, 这大大降低了社区对汽车的需求量。

4.强调低碳排放能源的应用, 可考虑利用太阳光、风力等可再生能源

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 国外崇尚“因循自然”的做法, 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 例如:尽量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绿色植被、河流, 等等。同时在社区中, 通过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入一定的生态技术做法, 使得社区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 国外在“能源低消耗”和“零能源”方面引领了全球社区低碳化建设的潮流, 其目的主要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对不可生能源的利用。我国地域辽阔, 各个地区对能源的利用都要因地制宜, 例如, 南方地区利用太阳能就比较合适, 而针对风力资源较为充足的沿海城市则可考虑风力发电的可能。

5.强调加大生态循环链

社区垃圾是社区低碳化建设及管理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针对垃圾, 只要对其合理利用, 基本都可变废为宝, 这一点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体现。例如, 日本采用严格控制垃圾并进行分类回收的做法, 瑞典哈马小区则采用三级垃圾处理系统,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回收利用垃圾。对于垃圾这些国家或地区采用分类处理, 如废弃垃圾用作焚烧发电或制作水泥, 废弃电器则可交给零售商或指定商店并送至相关指定部门进行分解处理, 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利用。

废水的再利用也是社区低碳化建设所需关注的一个方面, 这一点可以参考英国贝丁顿社区的做法, 在每栋房子的地下都设置有大型蓄水池, 雨水过滤之后通过管道流到蓄水池进行储存。这些雨水可用作冲洗马桶, 冲洗后的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 则可用来灌溉花园、草地。

三、结 语

总之,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 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 针对国外低碳社区建设, 我国应该考虑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吸收应用, 通过本文希望在制定低碳社区规划建设方面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近几年, “低碳”一词被广为关注, 其中牵涉的概念诸如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经济等。文章以低碳为出发点, 结合国外几个众所周知的、在低碳规划和后期管理比较成功的社区进行分析, 结合其经验对我国以后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棕地,零能源,无车社区,低碳社区,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97013.htm.

[2]顾倩.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社区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9, (8) :26-31.

[3]黄文娟, 葛幼松, 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5968-5970转5922.

[4]李永展.减碳可以从社区做起:国外低碳社区之验[EB/OL].http//www.taiwanngo.tw/proinfo_more asp?id=6301&subjectid=3713, 2008-08-08.

[5]郭禅娇, 刘建.贝丁顿生态村建筑实例解析[J].河南建材, 2008, (1) :24-25.

[6]阿拉泰.社区尺度——贝丁顿生态村[EB/OL].ht-tp://www.landscape.cn/paper/cs/2010/257579838.html.

[7]秦爱丽.英国伯丁顿社区零能源发展 (ZED) 模式[J].地理教育, 2005, (5) :74-75.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7

近年来, 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全球变暖现象出现, 为应对这一系列的情况, 一新概念“生态城市”应运而生。而现代城市规划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生态城市设计, 全面的走低碳环保之路。

1 生态城市, 应时之需

随着经济的增长, 城市压力越来越大, 城市规划中对合理城市构建的呼吁越来越强烈。

首先, 城市是有承载力的个体, 最大承受力要求城市规划中还原生态, 保存城市的生命力。经济大发展, 社会大进步, 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单一的经济生产观念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 损害了原有的良好的资源条件。城市的生态系统有自然, 社会, 经济三部分构成, 其中, 自然生态系统是基础, 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相应的空间支持。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其环境承载力成正比, 与环境污染度成反比, 所以, 要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必须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城市自身人口的不断增加, 给城市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威胁, 人口的高度增长不仅给城市规模本身承载力带来了严重危害, 还制约了交通,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造成城市功能的衰竭, 城市老化, 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是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重点。传统城市建设着眼于城市建筑, 高楼大厦成为城市化的标志, 对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的盲目追求导致城市规划中缺少了自然和生态的因素, 从而导致城市格局不科学, 城市扩展度不大, 城市资源损失, 自然资源被动适应城市发展。今天的城市规划受历史格局的制约, 在实际规划时不能自主开展, 从而造成规划难, 改造难的现象出现。

最后, 宏观上看, 全球气候变暖, 生态危机加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 国家间联系增强, 为实现全球共赢必须关注生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如今面临着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压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 经济压力与动力远远超过环保, 而现代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性越来越强, 要改变“现在用环境换经济, 以后用经济补环境”的状况发生, 在世界经济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下, 现代城市规划必须低碳, 环保, 生态为导向, 这是时代之需。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要进行最大程度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 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生态意识, 促进企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乃至企业综合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改善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提高环境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现代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历史和现实要求而进行的, 无论是从城市建设自身出发, 还是为追求人与自然地协调, 在现实情况下都必须以生态低碳为导向, 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是不能改变的时代要求。

2 城市规划生态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高要求, 生态破坏的加剧, 使得城市生态规划提上日程。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必须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1 扩大资源利用度, 提升城市承载力

如前面所讲, 城市承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化, 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城市的资源不仅仅指城市经济资源, 还包括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只有充分利用城市已有自然资源,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 把城市中的各项资源价值发挥出来, 才能保证城市全面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使城市变成不枯竭的资源。在城市经济资源的利用上, 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控制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调整城市经济结构, 做到不浪费一毫经济财富, 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合法化, 最大化;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 将历史因素, 本地民俗注入其中, 变无形的精神财富为实际效益, 全面实现城市发展。只有全面开发现有资源, 寻找新能源, 开创特色资源, 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2.2 调整城市格局布置, 缓解城市压力

城市是一个大的集合体, 将人口, 建筑, 交通, 环境集结于一体, 所以要以格局促发展, 以布局显城市魅力。密集的人口, 拥挤的交通, 浑浊的空气成为旧城的标志,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必须以改变这种现状。小高层的规划降低了人口对土地的需求量, 减轻了城市用地压力;高架桥的规划, 将交通立体化, 降低了土地消耗, 缓解了交通压力;城市园林规划, 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再者, 我们从宏观上分析, 城市各因素的合理布局, 与城市的良性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工业带, 绿化带, 居住区的合理布局, 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重要功能。无论微观上的城市内部规划, 还是宏观上的城市因素的相互作用, 都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才会最大能量的发挥作用, 从而, 减轻城市压力。

2.3 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度, 共享美好家园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 低碳时代导向的城市规划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规划的要旨。新时代下, 人文城市成为城市规划一道亮丽的风景, 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从自然的效度上进行城市规划, 例如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化规模的扩大, 城市园林的构建。再就是, 现在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讲究社会的人性化, 城市的人性化, 所以, 人文规划成为城市的方向标。在城市规划中加大城市文化的引入, 表现城市的底蕴, 显示城市的个性, 将城市文化软件和城市自然硬件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真正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 人文之魅, 以自然布衬人文, 以人文回馈自然。

3 结论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是时代的产物, 低碳生态生活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将低碳生态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过程中, 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增强城市承载力, 促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建一个生态环保, 历史丰富, 底蕴十足的现代化城市。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渐趋提升, 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文就城市低碳生活为目标, 进行一系列规范研究, 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优化城市结构, 最终实现城市的综合效益发展。

关键词:低碳时代含义,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管理,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1]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

[2]杨保军, 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8) .[2]杨保军, 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8) .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8

1 区位的选择和场地的选址

低碳原则下的生态友好型社区的规划需要根据本地的各种自然、地理、景观、生物、水文和微气候等基本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 这样既可以强化社区的自律性和稳定性, 也可以获得独特的社区个性。

在区位选择上, 我们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哈教授的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分析法进行确定, 首先, 我们要确定社区规划的目标及规划中涉及到的各个因子;其次, 我们要进行生态目标的建设, 同时根据其各种目标进行适宜性的分级, 用不同颜色绘制单要素的地图;再次, 我们要复合成单图, 这样一张多要素复合图就得到了;最后我们对复合图进行分析, 规划土地利用。在这个过程之中, 我们还要兼顾城市生态社区和其他各个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关系, 对大气、废水、废气和噪音等基本的污染进行考虑, 其指标控制要按照国际的最高标准执行。

2 用地的规划和空间的布局

“多样化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我们应该创造一种综合的和多样的功能空间来形成功能网络, 这个网络基本代表了完整的社区生态系统。在建设社区生态网络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控制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集度, 同时要把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的功能让工作和家庭的路程变得轻松, 让污染和能耗减少。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首先, 社区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 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其次, 增强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 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再次, 避免在社区建设中贪大求全, 减低建设效率;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 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 减少上一阶段的延误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的经济和物质影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 鼓励对现有社区的填充式发展, 即所谓垂直加厚法, 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提倡社区空间立体化建设, 减少对新区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

同时, 我们在社区空间上要把社区打造成一个居住功能强烈的地域;同时让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的微观城市地区;廊道是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性交通地区和绿地。在香港, 建设高密度的社区主要按照的也是把社区空间高度利用的原则, 他们把住区发成进行密度分级架构, 同时配合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环境容量和环境吸纳负荷水平的建设, 并合理规划交通和市民的出行, 塑造更加有趣的城市外部景观, 避免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湿地、公园等地域进行低密度住宅的开发。

3 绿色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我们要进行充分的自然地形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建设, 选择向阳地争取日照, 同时避免形成风影效应。通过对基地的人工整理节约资源的投入, 实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了强化“低碳”的概念, 我们要把建设本体固碳水平的屋顶绿化作为首要的目标和策略, 由于屋顶四季温差较大, 同时风速比较快, 保湿能力差, 夏季气温比较高, 我们在植物的选择上要选取耐寒和耐旱的植物, 考虑到屋顶的承重, 我们选取比较低矮的草本植物, 便于植物的管理。屋顶的太阳光照大、风速快和土壤蓄水能力差等特点, 要求我们选取耐旱且短时积水的常绿植物为好, 以保证观瞻性和实用性。目前, 我国主要选取的是佛甲草、黄花万年草、垂盆草、卧茎佛甲草、阔叶磐竹、凤尾兰等。

于此同时我们要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 提高二次使用率, 并利用太阳能和建筑朝向等资源来提高建筑采光和通风隔热的性能, 节约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图1所示。

采光的设计要采用明厅、明卧和明卫、明厨的设计, 节约光电资源, 利用各种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来处理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利用保温盒隔热的材料与外墙体气柱材料等进行室内环境温度的保护, 同时利用LOW-E玻璃灯低能耗材料来减少对社会资源的使用等。

4“量体裁衣”的社区配套设施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社区规划的规范采用的是94版GB5018-93的标准规范, 即使是在2002年进行了修订, 但在对配套设施的灵活性和地域差异性方面的指导意义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们强调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从控规单元的层面入手进行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布局, 根据不同的社区需要审视服务设施的配套情况, 比如对老龄化社区建设更多的老年人服务设施, 中青年多的社区要对幼儿园和学校进行配套建设, 社区的服务设施应该打破以前的指标做法, 进行量体裁衣的建设, 在公平和效率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5“碳氧平衡”的立体绿化

低碳社区和自然生境斑块的距离应该规划在0.5到1公里, 以保证居民和自然环境的多方面接触,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来调节生活环境, 利用太阳能和地形等生态资源来控制社区内部小环境。

根据相关研究, 成年人每人每天呼出0.9kg二氧化碳, 吸入0.75kg氧气, 所以灭个城市居民要有10m2的树林面积或者2m2~5m2的草坪面积, 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138%, 可以推算出:要维持社区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 每人需要18.12m2乔灌草型绿地。我们要进行首层、中层、屋顶和墙面的绿化, 在墙上设计构架和喷灌系统完全可以达到要求。根据“碳氧平衡”理念配置相关的绿化指标, 这样, 生态友好型社区的建设才能够达到城市的低碳标准。如图2所示。

摘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成为解决全球变暖的关键性措施, 也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和实施的重要手段。低碳原则下的生态友好型社区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关键词:低碳,生态友好,社区

参考文献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篇9

1990年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高耗能生活方式的不断蔓延,大气层中的CO2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的变暖及相应恶劣天气现象的增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灾面积3.1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 666亿元。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特大雪灾造成了1 11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10年夏季全国性爆发的洪水、泥石流、极端高温天气等自然灾害更是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由于CO2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限制和降低CO2的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和共同责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业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碳排放国(自2000年以来,全球CO2增加量的2/3来自于中国),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而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在节能减排放方面就背负了更大的道义责任和国际压力。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出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竞争力提升的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等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就是寻求实现一种全球范围的、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载体。如今我国的城市聚集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集聚了全国人口的50%左右,城市中大量的建筑更是高耗能的对象。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就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选择。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市社会发展样本和发展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导向的城市。实质上,“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运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正如美国著名生态城市研究者R.White(2009)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城市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

“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座生态城市必然首先是低碳的,但是生态城市涵盖的范围要大于低碳城市,它是更为综合、更高、更长远的目标。当然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低碳”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需要优先突破的领域。

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行动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从根本上将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政府推动了一系列低碳城市项目(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2008)。日本政府于2007年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2050年CO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内阁会议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数字目标、具体措施以及行动日程,若干城市被选择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试点。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正在沙漠中建设世界上第一个零碳城市,这将是一个没有汽车和摩天大楼、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城市。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建成的生态城市,但国外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美国的克利夫兰和伯克利市、德国的弗莱堡、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和阿德莱德、新西兰的怀塔克尔市、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大阪和千叶新城等(马交国等,2006)。

随着低碳理念的蓬勃兴起,我国一些省份和城市纷纷结合节能减排政策展开了低碳城市发展实践探索。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确定上海和保定市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LCCI)的两个试点城市,2010年国家又决定首先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合作首先从上海东滩生态城的建设开始,2008中英两国将合作把崇明东滩开发为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在理念、体系、内容和方法上全面按照国际生态城市的最新规划理论进行实践。此后,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南京江心洲中新生态科技岛等,都是与国际进行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这些行动使得中国成为当今世界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热土和“试验田”,但是如何使得生态城市探索性实践从这些“试验田”走向更为广大的国土,转变为可普及、可运营的现实生态城市,我们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3 中国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如今全国各地正在兴起一股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热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推进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限制,诸如:(1)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的城市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压力。(2)我国城市中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问题统筹考虑,难以一蹴而就。(3)我国在低碳方面的科技水平滞后,城市规划建设采用低碳技术必须要考虑成本的因素。(4)我国传统民众生态意识的薄弱,以及当前日益盛行的“未富先奢”风气,使得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较高。(5)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相关立法和制度的系统性创新,而这方面我国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总之,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要摒弃简单冒进、急功近利的思想。相比于传统低成本环境中建设的“高碳城市”,建设发展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注重的是长远的、综合的效益,而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更不能演变为“形象工程”。

4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策略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的国家。一方面,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依然将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相关的技术水平及所能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是有限的。基于对中国低碳、生态发展所处实际环境的深刻认识,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关注一些基本的策略:

4.1 生态主导的政策集成

所谓“生态主导”是指切实改变中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首先保证城市的生态目标,并通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来保证生态目标的全面实现(杨保军等,2008)。这里包括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公共财税政策、环保政策、交通政策、住房政策、资源与能源使用政策、公众参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构成的有机集成体系,实现发展目标的统一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协同推进,来确保生态主导的原则不仅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而且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4.2“反规划”的理念

所谓“反规划”就是改变传统规划先确定建设空间而将生态空间作为陪衬的理念,而是首先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的标准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的区域,明确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设用地布局(杨保军等,2008)。要以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生态分析为基础,辅以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宜居城市理念、就业居住平衡理念的容量分析,最终确定生态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等。

4.3 可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

可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保障。传统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规划的目标、愿景等,而对于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管理则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要使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顺利实施,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如建立评价和管理的原则、指标体系等,以及设立一系列的调控、奖励或惩罚措施等。

4.4 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可操作体系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瞻望的发展目标,又要立足该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分步骤地去实现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因此,要特别关注建立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可操作体系,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规划方法、规划方案、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要符合该地的发展现状,切实有效地指导其向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

4.5 促进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运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土辽阔,人口和城市众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因此规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能好高骛远,过于追求“高新”、“前沿”等非适用技术,而是必须尊重我国的基本国情,注重发展现实可行、经济节约的技术,注重应用那些适用技术、成熟技术。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必须是可以推广、可复制的,而不能作为“昂贵的装饰品”或仅仅是实验室阶段的“示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技术成本等,适合我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国情。

4.6 充分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

生态城市不应该变成政府纯粹的单向、公益性投入,而是要注意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节约资源与成本、发展新兴环保科技产业、引导社会新兴消费需求、引领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有市场化眼光,从规划过程到规划实施都必须激发和借助“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2001(11):33-38.

[2]刘洁,吴仁海.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3(5):118-122.

[3]皇甫玥,张京祥,陆枭麟.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管理体系及其重构建议[J].规划师,2009(8):5-10.

[4]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8):10-15.

[5]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J].城市规划,2008(8):15-27.

上一篇:苜蓿总皂苷提取物下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