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工业(共8篇)
低碳生态工业 篇1
数十年来,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优势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其骄人的业绩表明, 生态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不仅如此, 生态工业园作为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建立起来的工业类社会经济组织,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影响, 发挥生态工业园的潜力应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中已蕴含着低碳经济的本质
顾名思义, 生态工业园 (EIPS) 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 其最显著的特点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 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循环流动和能量多级利用, 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达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通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体系, 使园内不同产业间的优化组合和补充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 促进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降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这里既有外观形态的生态表象, 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生命系统与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空气、水分、土壤等组成的物理环境在园内构成了外化的生态环境表象;也有内在意义的生态机理, 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最终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与利用资源与园内污染物的“零排放”, 构成园区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
就最大限度地节约与利用资源和实现园内污染物的“零排放”而言, 在生态工业园的概念中已蕴含了低碳经济的本质。“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 并将其确定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所谓低碳经济, 其实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 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本质上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没什么两样, 都要求高利用、低排放, 只不过低碳经济更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改善并避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危害, 是全球气候恶化条件下同一实质内容的简洁提法。
生态工业园概念中的低碳经济内涵也在实践中得到认证。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 被认为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先驱。由该市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首先自发开始生态化探索, 随后, 生态化范围逐渐扩展为6家大型企业, 彼此间形成废物联系, 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建材公司等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等资源, 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共享。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的环境、经济效益得到举世公认, 尤其在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料再生利用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共生系统, 不仅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最早探索。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及废料再生利用方面已开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河。
1999年, 我国开始启动生态工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工作。2002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确认,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 (制糖) 园区”“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后, 陆续组织实施其他一些生态工业园。2004年4月, 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在天津开发区首先创建, 其后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这种实验, 并有为数众多的地区源源不断地申请加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行列。截至2006年7月31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组织专家论证通过了19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 行业类园区9个, 占总数的47.4%, 覆盖了制糖、电解铝、造纸、盐化工、矿山开发、磷煤化工、钢铁和氧化铝等行业;综合类园区9个, 占总数的47.4%。尽管形式多样, 但都强调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
作为人类社会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过程中建立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生态工业园事实上早已成为新的发展模式的探路者, 其骄人的业绩和良好的形象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 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哨阵地, 也是发达国家谋求新的发展的试验基地。在发展低碳经济, 遏制气候恶化的努力中, 生态工业园不仅是一支重要力量, 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 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源于其特殊的“身份”。包括我国在内, 世界各国的生态工业园, 不管内容如何不同, 形式差别多大, 根本目的都是要通过工业组织模式的转变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 生态工业园从立项、发展到成就无不享受国家最优惠的政策, 集万宠于一身, 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厚爱。例如泰国大大小小100多个工业园区, 就有60余个享受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 (BOI) 的鼓励优惠政策;我国的生态工业园, 除了投资、产业、进出口等诸多扶持政策之外, 还享有包括土地、税收、投资等诸多优惠政策, 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的强力支持是生态工业园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
其次, 适度宽松的对外环境使生态工业园拥有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遭受气候恶化威胁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遏制气候恶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 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都会有差别。发展低碳经济不能没有相互支持、彼此借鉴、合作交流。生态工业园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如果在准入方面对入园企业提出低碳经济要求, 优先安排低碳经济项目, 并通过利益导向引导入住企业使用低碳经济技术, 这一平台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低碳经济发展平台。
再次, 现代高技术优势使生态工业园一开始就掌握着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及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恰是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 在科学技术竞争驱动力和经济法则的双重作用下, 生态工业园几乎成了高技术产业园的代名词, 包括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大批现代科学技术在生态工业园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面, 有些新技术产业本身就是低碳经济项目, 有的虽然不直接生产低碳经济产品, 但系统中的低碳经济设计, 意义绝不亚于直接生产低碳经济产品。
最后, 生态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世瞩目的苏州工业园, 1994年开发伊始就在规划和起点上注入园区绿化理念, 实施点滴节水基础工程, 实现了全国漏水仅为4.05%的最低市政管网漏损率, 比国内同行低2/3,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只此一项就每年节水520 t。同时, 园区还拥有技术管理领先的污水处理厂、江苏首个配套大型中水系统的处理厂、环保节能的热点联共设施、中国最大的燃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供项目, 还有循环型基础设施。园区还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补链招商, 一批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厂商相继进入园区, 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构建了高水平的资源回收体系。安智电子材料 (苏州) 有限公司, 是国内第一家TFT专用化学品回收再生企业;苏州瑞环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有机溶剂再生企业;美加金属环保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则在园区进行着十分先进的贵金属回收利用生产;台湾最具规模环保上市公司佳龙环保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 在园区投资有大型电子废物回收项目, 可以及时将园区大型电子废物回收利用。由于园区对环保的高度关注, 还催生出了苏州市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园区环境健康协会 (EHS协会) ”。协会以“推广环保理念、共建环保家园”为宗旨开展环保讲座和实践活动, 这个群众组织, 在园区搭建了又一个环保宣传平台。园区已经把绿色环保产业延伸至绿色引力、绿色建筑, 绿色能量、绿色责任、绿色科技、绿色组织等。园区的朗诗国际, 是苏州第一个采用地热资源的绿色住宅项目;金湖湾花园是全省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称号的住宅小区;园区的这一系列实践, 开创了全国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的企稳, 人们开始思考和部署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 低碳经济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为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是在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双重夹击下, 传统产业遭到沉重打击, 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为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机会。目前, 以风电、太阳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形态日渐明朗, 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标致雪铁龙集团宣布斥资3亿欧元研制新一代小排量汽油发动机、积极开发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 减排温室气体以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海世邦集团把企业研发方向果断地转向新型环保设备上, 实现了传统破碎机、磨粉机和制砂机制造模式的环保节能技术升级;山东长星集团抓住低碳转型的机遇, 实现了从造纸机械制造商到风电设备供应者的角色转变;北京官厅风电场是北京第一座风电场, 一期工程已经开始供电。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生态工业园本来就是应对传统产业发展弊端而面世的新型经济组织, 如果说人们对处在试验中的生态工业园还不太了解, 那么, 金融危机后产业转型的压力和生态工业园所展示的优势则让人不能不相信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是技术日渐成熟, 扩展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 生态工业园有可能赢得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优势。“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的低碳技术,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不断产生。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 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和应用, 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来并产业化应用。企业可以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同时进行必要的战略投资, 开发利用低碳产品和低碳能源, 抢占低碳经济的商机, 赢得企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 生态工业园是为企业设置的, 生态工业园宽松的内外环境, 全面周到的优质服务早就赢得企业的信赖。在企业内在经济驱动力的作用和生态工业园的精心呵护下, 低碳经济技术落园的几率无疑会增加。
三是经济逐渐转暖,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和市场可期, 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有可能因此获得难得的市场机会。从本质上说, 经济危机是一个阶段发展以后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强制性调整, 它会带来破坏性的损失, 也能清淤却病, 让经济生活重回正常进步的轨道。危机劫难之后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对当事人而言, 可能在预料之外, 谁都不想被淘汰, 但又在情理之中, 是无法回避的经济规律。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生态工业园面对俯首皆是的商业机会, 只要适时主动出击, 收集处理金融危机冲击后许多企业、公司重新整合后的发展信息, 设法与其建立联系, 完全有可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二次创业, 并依托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四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与国家对生态工业园原有的扶持政策的一致, 生态工业园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财政政策, 包括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投资中, 国家安排了5 800亿元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技术改造等相关项目。这些政策与措施和国家历来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要求及相应的政策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不同的只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与要求超出园区的范围, 涵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企业。这一情况并不影响生态工业园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相反, 强者恒强的规律或许会再次显现。
五是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确立, 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会。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不仅要出台一系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还将尽全力鼓励动员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工业园有望因此获得二次发展的机会。
当然, 生态工业园的低碳经济发展也有许多严峻的挑战。一是低碳经济的全面铺开, 生态工业园作为试验基地的优势面临挑战, 在低碳经济发展尚未起步时, 究竟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可直接利用的模式, 需要人们“摸着石头”过河, 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产业的生态经济试验园地, 充当了“试水鸭子”的角色, 方方面面呵护有加, 容易形成优势。当低碳经济实践全面展开时, 园区在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优势或许不再, 除非园区放下身价,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寻求新的突破。二是发展低碳经济对现有的生产结构、生活结构将会造成很大冲击, 生态工业园也将受到影响。园区的产业多与外贸有关, 园区的产品多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联系。近30年来, 我国经济突飞猛进, 建设扩张无与伦比, 但无论建筑材料的生产还是各类设施的建造, 考虑低碳经济的并不多。生态工业园虽然总体好于其他经济主体, 可离按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并影响到出口贸易。联合国对挪威、中国、英国同时进行研究, 大约有1/4二氧化碳是含在出口产品里面。我国出口产品里包括很多二氧化碳, 廉价的产品并没有带来多少利润, 却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账。发展低碳经济必然对现有的生产设施、生活设施与其他社会设施带来了冲击, 生态工业园也不例外。三是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联经济、社会、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 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必然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制约。如何进行总量控制和碳强度衔接, 如何征收碳税如何发展绿色财税体系, 出台什么样的监管标准, 以及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扶持鼓励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等等, 仅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 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从技术到体制、到观念的变革, 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
低碳生态工业 篇2
保护好动态生态过程、考量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过程的干扰分析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景观生态指数计算对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生态效益评估,对校核城市空间规划方案在生态规划层面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亦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当前城市设计中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亟需建立一种方法来考量城市建设对这些过程的干扰分析,同时建立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空间方案进行评估,构建全面、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2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2.1概念界定
广义上的生态过程干扰是指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所有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生态物种减少、引发自然灾害、景观格局破碎等。
狭义上的则是指城市建设、城市增长对动态的自然生态过程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本文所指生态过程干扰是基于狭义上的概念。
当前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对生态过程的干扰是多方面的,如水文过程、生物活动过程、物种栖息过程、物质能量流动、自然通风过程、海潮
淹没过程等都已经受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影响,造成自然生境的不可逆转破坏。
2.2研究的思路
从动态的生态过程视角出发,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结合基地的特征和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城市开发对生态过程的干扰,利用GIS对这些过程进行空间
格局分析,识别潜在的生态要素以及空间组合构成,并通过Fragstats(景观生态相关指数计算软件)对斑块分维度、香农多样性等景观生态指数进行量化
分析,对方案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校核城市空间规划方案在生态规划方面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2.3技术路线框架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构建了如下技术路线。
3项目实践研究
3.1苏圫垸现状概况
3.1.1区位交通
苏圫垸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基地范围包括苏圫垸湿地公园片区和湿地公园外东北片区两部分,总面积约22.73km2。
基地依托长沙北二环、长沙北三环、京珠高速公路便捷联系四方,随着未来长沙过江交通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成型,苏圫垸将成为长沙主城北部重要的交通节点,是长沙北拓发展的空间载体。
3.1.2基地特征
苏圫垸地区的生态系统由湿地、森林、河流等多种类型共同组成。
现状湿地主要为库塘湿地,包括水库、水稻田、山塘、鱼塘等多种类型,呈现典型的人工湿地特征,是潜在的承载城市活力集聚的地区。
规划区现状以粗放的方式建设,大量村庄建设用地零散分布,建设质量普遍不高,卫生环境较差,缺乏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3.1.3生态过程干扰分析
针对当前苏圫垸地区的基地特征以及存在的生态问题,本次设计方案将重点考量城市开发建设对以下几个生态过程的干扰分析:
(1)水文过程干扰。
历史上苏圫垸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库塘湿地,包括水库、山塘、径流等,水系类型多样,形态丰富,在20世纪50年代苏圫垸湿地还存在着小泗胡、
基头湖、王家湖、楚家湖等大型湖泊,捞刀河等河流水量充足,然而从1990年代开始,苏圫垸河漫滩先后经历围堤建垸、捞刀河出口改道等工程,
不断地冲击原生态系统,并大大降低了蓄洪能力,由河漫滩转向堤垸,导致水塘数量减少、面积减小,湿地功能退化,生态植被单一。
当前,大型水体仅剩楚家湖、凤羽湖和捞刀河,现状水塘多为农用,人工性强。
21世纪以来,苏托垸灾害史问题突出,包括溃垸数次、外江渗水、旱灾。
研究水文过程,通过GIS对水系统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对恢复苏圫垸水文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从洪水总量计算、水面率控制的
规模与范围、水敏感、低洼地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识别对水文动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生态元素以及所构成的空间格局。
(2)生物栖息、活动过程干扰。
苏圫垸地处长沙市区域生态廊道交汇的重要节点,境内物种十分丰富,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如香榧、三尖杉等,是白鷺、苍鷺等各种鸟类以及眼镜
蛇、牙獐等动物的重要活动廊道与栖息地,是整个生物活动安全通道上的重要缓冲区,但是这些生物过程都随着区域周边的开发建设不断消失,湿地正在逐步退化。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苏圫垸地区动物栖息地斑块数量减少了近一半,面积只有原来的60%,分布较为零散。
捞刀河生态效益低,廊道宽度不够,物种单一,河岸生态稳定性差,这些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众多喜水、喜林生物在这一区域已经消失。
加上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也进一步阻断了生物活动过程。
生物栖息、活动这一动态过程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苏托垸地区的城市设计将着眼于保护山体林地和水系湿地生境资源来解决这一诉求,利用GIS对喜水、喜林生物的栖息地、活动廊道进行敏感度、缓冲区分析,重构生物安全格局。
(3)自然通风过程干扰。
长沙市夏季主导风为东南风,平均气温高达37.10C,已经成为“四大火炉之一,近些年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不断侵蚀湿地,忽视对自然通风过程的考
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通风过程不流畅,加剧大气污染物的集聚。
当前,SO2、NO2为长沙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且春季和冬季是长沙市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季节。
苏圫垸处于长沙南北向通风廊道的中央及分叉口位置,对于冬季西北风顺利进入南部城区缓解大气污染,以及夏季东南风携带主城区热量通畅北上,
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城区温度、稀释大气污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苏圫垸进行热岛缓冲廊道、主导风向、地形风向的空间格局分析,保护苏托垸地区自然的通风格局。
3.2基于生态过程干扰分析的GIS空间格局构建
3.2.1水文过程干扰的GIS空间格局
(1)洪水量计算。
苏圫垸片区集雨面积为12.34km2,位于暴雨一致区第七区,产流分区为第Ⅰ区,雨量初损30mm,地表径流系数取0.6。
考虑到本区域集雨面积较小,流域内无实测水文资料,本次计算采用《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推理公式法来推求本流域5%频率下的设
计洪水(防洪标准:2一遇,排涝标准:一遇暴雨12小时排出),采用公式Wmp=R总F/10(万m3),经计算得洪水总量为:Wm5%=193万m3。
(2)水面率规模控制。
低碳生态工业 篇3
关键词:节能,环保,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
1 引言
我国现代水泥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 在水泥工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能 环保 低碳”的新经济体制下, 水泥工业如何摆脱高能耗、重污染、差质量的弊端,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倡导并努力实现水泥生态化转型对我国的工业建设意义非凡, 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影响深远。
2 低碳、节能、环保新背景
(1) 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 各国就气候变化问题签署有关CO2排放量的协议,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2) 中国政府网4月6日公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明确指出国家将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 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 并规定了各企业相应的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其中建材行业规划中, 水泥生产线的改造是重中之重。
(3) 2010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 低碳成为与会人员谈及的关键词。众多官员学者表示, 推动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而降低CO2排放强度一旦成为产业量化标准和强制目标, 必将给水泥工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所谓水泥生态化转型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 融入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理念, 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 达到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它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新形势下水泥工业提升转型的缘由
3.1 水泥工业生态化转型是工业文明进程的必然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今国内外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真正的工业文明模式应该是一种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水泥作为国家工业建设的原材料, 对工业文明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水泥工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水泥产量由1978年的6 524万t猛增到2003年的8.63亿t, 而且每年还保持10%以上的增速在发展。水泥的大批生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1t水泥大约消耗石灰石2t, 标准煤0.4t) , 而消耗的这些资源绝大多数又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现在人们渐渐地认识到,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 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发展生态水泥才是工业文明的真正法则。生态水泥就是指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及其焚烧物为主要原料, 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无公害水泥。
3.2 水泥工业转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水泥生产在消耗资源的同时, 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平均生产1t水泥会向大气中排放1t的CO2, 另外还有NOx、SOx及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有资料显示, 世界卫生组织对60个国家10~15年的环境检测显示, 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 中国占了8个, 我国环境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由于水泥污染巨大, 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势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推行清洁生产, 它将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工业新文明的重要标志, 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此, 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 积极推进水泥生产污染的绿色化治理, 把循环经济, 把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措施综合起来, 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污染物排放降到最小化是实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3 水泥工业生态化转型的前景毋庸置疑
(1) 水泥工业具有消化利用固体工业废渣的潜力, 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2) 大量利用工业废渣, 可节约原料和能耗, 尤其是节约煤炭资源, 并能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
(3) 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可带动相关生态与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 如水泥添加剂技术、高细粉磨技术等。
(4) 新形势下倡导的落后产能淘汰主要针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型企业, 有利于提高行业门槛, 规范市场秩序, 有利于促进技术升级, 更重要的是减少供给, 调整了供求关系, 对行业景气度形成正面影响。
4 探析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要点
4.1 政策制度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1) 发展生态化水泥工业必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 既要讲求经济效益, 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坚持统筹规划, 加大投入, 标本兼治, 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水泥的生态化生产。2010国际水泥峰会上,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曾强调, 中国水泥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既要抑制产能过剩, 淘汰落后产能又要不断推进节能减排, 坚持科技创新, 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扶持并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间的重组并购。
资源再生利用型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今后水泥生产企业必须要严格执行行业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相关规定, 实施清洁生产。同时鼓励水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跨行业合作, 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的循环经济体系。支持水泥企业利用各类工业废渣和低品位燃烧材料进行生产。据工信部一份报告称, 2010年水泥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又主要体现在延伸水泥产业链进入大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投资和收购水泥混凝土搅拌站、水泥机械以及城市垃圾处理等新产业也已迈出步伐。
(3) 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水泥行业由于存在壁垒低, 投融资容易, 工期较以前短, 地方上大项目的积极性高等一系列问题, 不加强宏观调控很容易产生产能过剩。这就要求政府充分鼓励余热发电和通过改进用电设备来降低能耗的行为, 全面地推进产业升级改造。与此同时, 加强财政引导, 大力做好相关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和再就业事宜也不容忽视。
(4)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执法力度, 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必须要坚定信念, 各级政府、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监督检查, 实行问责制, 对瞒报、谎报淘汰落后产能进程和整改不到位的地区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现水泥绿色化生产还应建立企业生产环保法则, 并逐步建立发放环保证书、绿色产品证书等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保证水泥工业生态化的顺利进行。
4.2 生产系统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关键
工业生产系统一般包括原料采集、生产加工、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一个良好的工业系统应是一种以节约资源, 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合理生产的机制。它的运作能充分考虑整体利益, 讲究“4E”。即economy (经济) 、effective (效益) 、efficiency (效率) 和environmental (环境) 。生产系统的改造要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即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则去规划、组织、管理和运营水泥工业生产活动。使一个生产过程、企业部门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企业部门的原料, 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从而达到降低物耗和能耗的目的。另外, 要实现固体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的综合利用, 就必须加强对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研究, 努力追求开发出更多能够处置利用其他工业排出的废渣、副产品、垃圾等废物的新型生态水泥。国家还应在政策上大力提倡采用高性能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式, 切实提高和稳定水泥的质量, 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
4.3 企业合作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重点
在工业生态系统内, 大量的原料和能源被消耗, 不同的企业, 承担着不同的生产功能, 物质在部门间快进快出, 经济子系统内原料与能量的流动相当快速。传统工业系统各企业和部门之间物质供应多为线性开放系统, “食物链”多成单一状态。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很少, 各企业间的相互渗透也不明显, 由原材料制成的产品一般不参与循环。要实现水泥生态化转型中的“闭路循环”就必须摒弃传统工业的弊端, 正确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取得突破。
4.4 全民参与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基础
(1) 工业生态化转型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运、圆融共舞”的关系, 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群众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治理废弃物污染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必须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转型首先应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要认识到实现工业转型对社会环境的深远意义。
(2) 公众要积极参与工业环境执法监督。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不够普及, 这就需要每一双眼睛去监视周围的不文明行为, 当发现危险废弃物时, 要及时地通知有关部门, 以便减少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事实也证明,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 因为市民举报而发现的重点排污企业多不胜数, 群众的监督极大地控制了企业污染规模的扩大和再升级。
(3) 要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源头控制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标准, 市民更是不可缺少的。有资料显示, 近年来, 由于上海市民节约垃圾意识的提高, 上海市的生活垃圾量比预期减少了40%。在水泥工业转型上, 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公众的参与更能极大地促进整个工业的生态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李素琴, 仓大龙, 李宏.工业生态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2]林宗寿.水泥“十万”个为什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岳友熙.生态环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施惠生.生态水泥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马保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6]张雪芹.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
[7]尹奇德.环境与生态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低碳生态工业 篇4
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黄金开采及深加工、玉米育种、水产育苗及养殖、临港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现有企业4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7家。
园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区内莱州港是黄三角区域龙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投运泊位12个,是山东省第二大液体石油化工品装卸港。2011年启动了总投资50亿元的旨在将莱州港建设成为亿吨大港的扩建工程。
2012年,莱州工业园区将紧紧抓住“蓝黄”唯一叠加的机遇,充分利用“黄蓝”战略优势条件,调结构、转方式,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蓝黄”区域的分工与合作,突出莱州港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的实施“以港兴区、跨越发展”战略,确立三年经济总量翻一番,把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突出、经济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具有明显优势的物流节点和开放枢纽,成为国内重要的临港加工制造基地、临港油化品仓储基地和临港物流业基地。为此,将重点推进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突破临港加工业。
优化产业结构,使临港加工业在规模、技术含量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实现新突破,重点培植产品面向海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将重点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临港装备制造业层次,年内重点推进总投资20亿港币的黄金集团大型矿用车项目;二是引进大进大出的临港加工项目,形成对莱州港发展的强支撑,年内重点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镍铁合金和总投资15亿元的耀昌精密铸钢项目。
2、扩大临港物流业。
区内临港物流园是黄三角区域唯一的省级重点物流园。力争通过投运及引进一批重大物流项目, 把园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物流中心。年内投运总投资14.7亿元的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和总投资1亿元的天力集装箱配送中心项目, 大幅提升莱州港油化品和集装箱吞吐量。
3、稳定油化品仓储业。
目前,千万立方米临港仓储物流保税罐区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已建成各类油化品仓储设施170万立方米,在建及拟建130万立方米,已投运中国最大的沥青保税罐区和半岛地区最大的固态化工品保税库。今后将继续发挥临港仓储业已初具规模的优势,在稳定发展油化品仓储的同时,兼顾粮食、化肥等散杂货的仓储,丰富临港仓储货物种类,今年将重点抓好总投资额达20亿元的香港华大油品仓储、苏州山东商会油化品仓储、大通石油二期、沥青保税罐区二期工程、国家粮食储备库、耀昌集团进口铁矿石集散中心等项目,使园区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油化品仓储中心、山东省重要的粮食和矿石集散基地。
4、适度发展旅游地产业。
挖掘“三仙山”、“海神庙”、王河入海口、三山岛国家一级渔港、沿海金沙滩及万亩黑松林等旅游资源,适度发展滨海特色旅游业。年内启动王河沿线综合开发工作,届时王河沿线将成为集地产、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胜地。将依托莱州港及大型临港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适度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建设与临港企业相配套的生活居住区。年内启动鑫源热力大厦、埃维燃气商务中心、耀昌生活小区等项目。
5、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低碳工业振兴探讨 篇5
关键词:传统工业,低碳工业,振兴
工业是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主要部门, 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规模、速度和发展水平,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然而工业部门也是高耗能的部门, 在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为保持经济平稳、有效并且可持续地发展, 发展低碳工业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低碳工业, 他与传统的工业有什么不同, 低碳工业发展和振兴的重点是什么, 以及怎样促进低碳工业的振兴便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1 低碳工业内涵
1.1 传统工业
传统工业,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主要指传统的基础工业, 例如钢铁、汽车、建筑、纺织、橡胶、造船等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些附属工业部门。传统工业大多是工业革命后, 机器大工业发展的鼎盛产物和标志产物。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利用”的特点, 因此这些工业部门在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环。
1.2 低碳工业
“低碳”, 英文为low carbon, 意指较低 (更低) 的温室气体 (CO2为主) 排放。低碳工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 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 低碳工业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学术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论。低碳工业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乃至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低碳工业是在反思过去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工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清洁生产理论, 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 应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工艺和资源减量化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 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 建立的一种层次、结构和功能多元化, 废弃物资源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利用为基础的工业生产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工业实质是根据低碳经济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的低碳化的工业体系, 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 低碳工业振兴与发展重点
低碳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就是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 一手抓全新低碳工业的发展。所谓提升传统工业, 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 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新的工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低碳工业为主导, 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2.1 提升传统工业
加快运用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 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 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 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 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 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
如:煤炭工业要实现低碳转型, 首先应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技术水平, 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
2.2 发展低碳工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突破重点领域,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3 低碳工业发展措施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低碳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环境立法是将低碳工业发展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 要想很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首先制定和完善环境立法, 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要完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 (1) 立法体现低碳理念, 建立碳排放者付费的原则; (2) 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倾向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 (3) 将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 (4) 强化执行监督, 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5) 充分调动投资者、消费者及政府各主体的积极性, 保证低碳产业发展。
3.2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低新型低碳工业的融合并进
要千方百计推动第二次产业内源性自主创新与外源性技术扩散, 把高加工度化、高知识密集化、高附加值化与低碳化始终贯穿在新型工业化的始终。
3.3 加大科研力度, 提高技术水平
重点组织开发具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 努力突破制约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服务活动。低碳技术涉及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 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 (CCS) 等众多新领域, 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
3.4 鼓励全民参与
发展低碳工业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千家万户的大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加强发展低碳工业建设的宣传教育, 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意义, 知道发展低碳工业的紧迫性, 认清阻碍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学校、社区的宣传教育, 实现由点到面的扩散, 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让社会公众自主行动, 积极投身到发展低碳工业中来。
3.5 大力支持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因为静脉产业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 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实现的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而这些社会效益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静脉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对于正的外部性的产业, 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是难以为继的, 因为社会人是理性的经济人, 是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的, 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的生产是不划算的, 人们往往有搭便车的行为。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又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必要构成, 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金、税收补贴可返还的抵押金制、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废弃物处理收费制度、征收原材料税、优先购买等方式来支持静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楠.低碳工业的内涵与评价[J].鄱阳湖学刊, 2012, (1) .
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 篇6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中, 提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国内学者对此认识不一, 但普遍认为: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对比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而言, 低碳经济更强调低碳和清洁生产, 且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更为清晰具体:如减少和控制碳排放的新经济体系可以在源头上治理 (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 、过程治理 (生产和消费过程力行节能) 、末端治理 (对已排放二氧化碳进行生产性利用和废物性回收) 。发展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新型工业化与低碳经济的契合
工业化是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 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 经济的增长主要还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 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党中央根据中国自身特点结合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适时地早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不谋而合。
研究表明,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GDP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产业革命以来, 为实现现代化, 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伴随着能源生产而排放了所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但今后的碳排放量的增多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报告, 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预计2028年将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总和;另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表明, 由于经济发展蓬勃, 能源消耗量剧增, 中国目前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将带来更多的旱灾、水灾、土地沙漠化、热浪和海水水位上涨等等不良后果。面对严峻形势, 中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就作出庄严承诺, 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0%~50%的目标。如果按照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个目标必然难以实现。显然,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才有可能完成减排目标。
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主要来自化石能源中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 部分来自水泥生产。但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 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 这些“高碳”产业既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 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要。因此, 降低其碳强度是中国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虽然中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 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 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炭最便宜, 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最多,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因此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明智之选。另外, 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 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也倡导节能高效, 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即两者都要求以“三低”作为标准, 强调走内涵式、集约式的发展道路。不管是从目标、过程还是消费方式等各方面, 新兴工业化与低碳经济都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两者的融合必然促使经济更好地得到持续性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1.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向低碳经济转型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为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 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机遇: (1)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为实现低碳化, 抑制并减少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机器设备以及服务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即创造对低碳设备、低碳服务的巨大需求, 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到2050年, 仅低碳能源产品的市场就至少会形成5 00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需求。从现在起, 走在前列的国家和企业就应该为把握这一巨大的商机而为自己抢占优势的地位。同时, 为提高能源效率, 力求实现降低能源成本和削减碳排放量的双赢, 会不断地促使技术创新, 发展创新能源, 促进电力、供热、交通运输等领域向低碳技术转换。 (2) 低碳经济的发展, 必然推动中国技术领域的创新, 从而淘汰落后产能, 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环境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导致的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 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 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 主导者及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3) 全球碳交易本身的发展也带来无限的商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 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 500亿美元, 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按照《京都议定书》要求, 工业发达国家到2012年至少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无限商机。截至2008年2月, 中国“清洁开发机制” (CDM) 项目获得核证信用 (CERS) 达到了3 637万吨, 成为最大的碳交易量的国家, 交易额达到3.6亿美元。如果CDM机制被运用, 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投资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在探索构建碳交易机构:2009年底, 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 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2010年6月6日, 北京环境交易所与清洁技术投资基金在北京共同推出中国低碳指数, 这是全球首个反映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证券化程度的指数。
尽管低碳经济模式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中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也是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源而非碳, 二氧化碳是社会经济发展负的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成本较高, 但是中国煤多气少油乏, 煤便宜放出的二氧化碳却最多, 中国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使清洁能源成本问题更为棘手。
2. 新型工业化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要使中国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从个人、企业、产业、社会等层面, 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从而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 (Douglass C·North) 提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发展低碳经济, 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需要制度予以配套。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 构建低碳经济支撑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低碳经济人才, 研究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建立低碳经济人才科技保障体系等。 (2) 政府是显公信的组织, 政策引导尤为重要, 制定实施碳税政策, 加大低碳经济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优势产业、低碳产业的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清洁产业为发展方向, 加快建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 将高投入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工业经济。 (3) 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展低碳经济, 企业是主体。要鼓励企业充分运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企业管理与运行, 使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 支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4) 重视民间组织与个人的参与。支持草根NGO的发展;加强资源环境危机、节能环保意义的宣传。应对全球变暖, 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 低碳经济也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 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 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多吃素;节能节水, 少开车, 选小排放量车;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能力等。 (5) 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 参与国际合作。正如世界银行在新近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2010:发展与气候变化》所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重重交错, 涉及敏感的政治决策, 艰巨的技术变革和深远的全球性影响。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仅依靠自身技术实力, 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潜力, 所以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并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选择, 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提出的战略选择。这两者相得益彰, 充分发挥两者的融合与良性互动作用, 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才能战胜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指导意义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新型工业化
参考文献
[1]徐佩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理论学刊, 2010, (4) .
[2]周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 2009-12-28.
[3]史言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6.
[4]焦方义.以低碳经济模式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 .
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水泥工业 篇7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新概念。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生产机制,减少CO2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缔约国第三次会议,会上把2008年至2012年作为减少CO2排放量的目标年,各国也分别制定了目标值,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9年11月25日,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并没有减排的义务,但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此次主动提出减排,力度还如此之大,说明了中国通过推广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上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CSI)与国际能源署(IEA)联合发布了全球水泥行业减排路线图,作为全球首个行业性减排路线图,设定了2050年前水泥行业CO2减排的宏伟目标。呼吁各国政府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增加对水泥碳减排、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的科研投入。
在中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中,除了煤电和钢铁业,水泥工业是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产业,因此,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2减排、开发CO2捕捉和碳封存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20年来,我国水泥工业有了很大发展,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达14亿多吨,连续24年居世界第一。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优化设计已形成1000~10000t/d高质量生产线系列。200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了征求《水泥行业准入条件》的函和印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必须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鼓励新线建设配置余热利用、可替代原料、燃料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和设施,以满足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为水泥工业加强节能减排和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出现了构建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有利形势。
2 水泥工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2.1 低碳经济与节能环保的目标
水泥是一种人造胶凝材料,具有水硬性并且是既可在水中硬化又可在空气中硬化的一种建筑材料,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水泥与钢材、木材、塑料统称为四大基础工程材料。水泥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之一,以其数量大、用途广、耐久性强和具备许多其他材料不可取代的性能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其他材料能够代替它。另外,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钙、氧化硅和氧化铝,与地表岩石的化学成分相同,因此水泥对人类无毒无害,资源相对其他材料丰富而易得。
然而,水泥工业是典型的能源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又是排放CO2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地球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环保和减排CO2的任务日趋严峻,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水泥工业当前的重要课题,水泥工业已经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2.2 构建循环经济系统
水泥工业的“低碳经济”,就其包含的范围和内容来看,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目的是抛弃以无限消耗碳能源、碳酸盐类资源和影响地球环境气候为代价的发展,减少CO2的排放、开发低碳水泥产品,代之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说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参看图1)。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指出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必需走循环经济道路。遵循CO2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水泥企业首先要在企业的层面上开展低碳排放工作,做好水泥工业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然后促进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其他产业的废弃物,开发CO2的生物质能源技术,供给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低碳产品,不断为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最终成为社会循环经济链的一环。
2.3“以质代量”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工作
水泥工业低碳经济的范围包括全部生产与消费过程,例如包括原燃料的采集与制备、水泥生产制造的粉体与热工过程、产品的包装与销售、水泥混凝土的制备与工程应用、建筑垃圾与废弃物的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减排CO2不单是生产领域一个环节的工作,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它涉及社会的许多领域,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减排,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减排,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低碳经济的目标。为此,国家要在法律法规方面给与支持,还要完善和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全社会都要给与支持和协作。
我国水泥工业要逐步增加高性能与特种水泥的产量,提高高质量水泥与混凝土的比例,形成混凝土的功能化,延长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寿命。“以质代量”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质代量”也是水泥领域中最好的减排CO2措施。
3 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主要排放源
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主要排放源有:工艺过程的CO2排放(碳酸盐分解)、燃烧反应(熟料煅烧与物料烘干)以及电力消耗的间接CO2排放。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生料成分中的有机碳燃烧、生产中的熟料飞灰和粉尘等所包含的Ca CO3分解、辅助生产的电力消耗等,此外还有余热发电、余热烘干、采用可燃废弃物作为代用燃料、采用钙质代用原料、添加混合材等因素,相对减少了CO2排放。是否计算其他因素增加或减少的CO2排放量,要根据其因素的重要性和所占比重来决定,例如当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时,要扣除相应的CO2排放量,熟料粉尘排放量较大时,可考虑增加这一因素的CO2排放量。
据估算,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单位产品CO2排放源所占比例为:
碳酸盐分解:燃煤:电力消耗=62%:34%:4%
我国水泥工业每年排放的CO2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3%~15%,如果按每吨水泥排放0.7吨CO2计,则2008年全国生产14亿吨水泥,要产生温室气体10亿吨,详细计算CO2排放量时,要设定许多生产条件并要选用许多CO2排放因子,可变化因素较多,常常使得详细计算的准确性受到质疑、计算结果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制定生产企业CO2计算法的标准非常重要。
应该指出的是,实现CO2的减排是水泥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表1是我国水泥工业现有几种窑型的能效平均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必须尽快淘汰除新型干法水泥窑型外的所有落后工艺窑型,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O2的减排不仅是中国水泥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中国水泥实现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机遇,为了实现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把发展建材经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进行三位一体平衡,用综合的观点制定长远战略目标。
水泥企业生产过程中,主要CO2的排放源有如下几方面:
(1)碳酸盐分解
一般石灰石在硅酸盐水泥原料中的配比占80%~85%,在水泥中约占70%左右(参看图2),所以生产水泥需要的石灰质资源是很大的,工艺过程中排放的CO2也最多,石灰石中的固定碳越多,分解出的CO2也越多。
2008年我国水泥的原生态矿产资源及混合材的消耗量共计约20亿吨,大约使用了14亿吨石灰石,因为我国使用废弃物作为石灰质原料的替代率很小,但在水泥粉磨时混合材的掺入量较多,可以代替相当一部分熟料,从而减少了石灰石的用量,减少了CO2的排放。
(2)燃料燃烧排放CO2
熟料煅烧是水泥工业的核心工艺,由生料煅烧成熟料需要大量的热量,此外,水泥粉磨需要大量的电能。2008年我国每吨水泥综合能耗平均约为115kg标煤,14亿吨水泥约需1.6亿吨标准煤炭(含水泥粉磨综合电耗1400亿k Wh),水泥工业消费煤炭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6%。
因煤炭的燃烧反应而产生CO2,因此煤炭中的固定碳的含量与CO2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煤质越好固定碳含量越多排放的CO2越多,如此说来水泥熟料煅烧效率不好、熟料煅烧的热耗越大则排放的的CO2越多。所以应该采用先进的煅烧工艺,提高熟料烧成的热效率。煤燃烧CO2的排放量计算,要根据国家公布的排放因子进行。
燃料包括煤炭、各种燃油和各种燃气等,石油和天然气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l0%~30%,但由于价格与来源问题,我国水泥厂几乎均采用煤炭为主要燃料,燃油为辅(图3所示为2005年我国水泥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探明可采资源量只有1300亿吨(2002年数据),并且分布不平均,低挥发分煤和含硫量大的煤较多,能够用于水泥工业的煤质越来越差。水泥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能源问题是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能否实现循环经济并使其持续下去,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源。
(3)电力消耗折算的CO2排放
水泥厂所用的电力,大部分为从国家电网采购的电力,少部分为自家发电,外购电力必需折算出因火力发电而排放的CO2,计算时要采用国家公布的CO2排放因子,因为这是由于生产水泥而排放的,可称为间接排放的CO2。然而当水泥厂采用余热发电时要从全厂总电耗中扣除自家发电量。如果不是纯低温余热发电,则补燃锅炉的煤耗应加在全厂的能源消耗中。
4 减排二氧化碳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模式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落后工艺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落后产能约有5亿吨,所以仍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出整体技术经济指标低、能源效率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CO2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则能有效减少CO2排放量。
据估算,若按淘汰5亿吨落后工艺水泥考虑,可节煤7000万吨,节电45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亿吨,减少粉尘排放700万吨。
(2)推广节能环保的应用技术
如上述,在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源主要有燃料的碳燃烧、Ca CO3分解和电耗折算的CO2排放量,其中以碳酸钙分解排放的CO2最多。在水泥制造过程中,煅烧工艺与粉磨工艺是两大重要工艺过程,必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才能有效减少CO2的排放。主要内容有:高效预热分解的熟料煅烧技术与装备、料床粉磨的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余热利用、电气变频技术、新型高效袋收尘器、水泥窑共处置废物和细掺合料技术等,水泥工业节能环保的应用技术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如表2所示。
在水泥常规生产上除了加强节能减排、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之外,要加强废弃物的利用(代替石灰质原料和化石类燃料)和尽可能多地使用混合材,即用超细粉磨的电石渣、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废渣代替熟料,从而较大幅度减少石灰石的用量。
(3)加强国际合作,开发CO2减排的新技术
抓住机遇,利用CDM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在促进传统工艺减排CO2的同时,开发和引进CO2捕获与封存等领域控制温室气体的新技术,水泥企业就能为社会减排CO2承担更大的任务。
例如利用水泥工厂的碳资源再生制造生物能源的方案,利用藻类与水泥工业产生的烟道废气进行光合作用,捕捉水泥厂排放的CO2,建立藻类养殖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能源,即藻类成熟后可成为生物燃料,从而控制CO2的排放。
(4)开发低碳型水泥新产品
近年来,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如硫铝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阿利尼特水泥等,其中硫铝酸盐水泥的原料为低品位矾土、石灰石和石膏,由于石灰石的配合量低,所以烧成温度低,CO2排放量也低。氟铝酸盐水泥用于抢修、堵漏等特殊工程,铝酸盐水泥主要应用在耐火材料方面。尽管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水泥还不能大量生产和使用,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代替普通水泥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对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与报导,称为碱胶凝材料,主要原料是工业排放的废渣、尾矿、粘土类物料和含碱物质等,碱的作用是激发原料,使之具有胶凝性,并且形成含碱水化物,因为大部分原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钙,因此不用专门的含钙物质也可以形成胶凝性。采用粉磨、混合等操作加工制造,不需要高温煅烧,因此这样的碱胶凝材料具有节能、节约资源、减排CO2的优点,但这种胶凝材料还不能大量代替具有工业标准的硅酸盐水泥。
5 结言
总括来说,水泥工业低碳经济的总目标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提高能源效率,少用或不用煤炭及含有机碳的燃料,尽可能使用不排放CO2等温室气体的其他能源,可以减少CO2或相关废弃物的排放。捕获CO2制造生物质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提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少用碳酸盐原料(Ca CO3、Mg CO3),使用垃圾焚烧灰等代替石灰质原料,使用工业废渣替代熟料,减少CO2排放量。使用窑尾余热和冷却机废气余热发电或烘干原料,间接减少了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了CO2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利用劣质资源的技术水平,也是循环经济的注意点。
(3)提高产品质量,包括功能、耐久性和寿命,此外,开发低碳水泥产品,建立低碳产品体系。另外,提高产品的功能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内容之一,功能的增多或强化,相当于扩大或延长产品的使用范围或服务年限,对减排CO2、保护地球环境起到相同的作用。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水泥工业正在努力实现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过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推广现有的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开发新的碳捕获技术和低碳产品,水泥工业将为全社会减排CO2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实现节能减排,我国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03):卷首语.
[2]章宁.从丹麦能源模式看低碳经济特征[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12):50-56.
[3]张人为.循环经济与中国建材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出版社,2005.
[4]山本良一著.战略环境经营生态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Yuriko Yamamoto.The Forefront of Cement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Waste Utilization Municipal Waste Unilization System,Eco-Cement Obtaining the Japanese Industrial Stundards.Cement&Concrete.Japan.2002,Aug.No.666:9-17.
浅论水泥工业的低碳之路 篇8
水泥行业是能源、矿石资源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 同时又受到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绿色生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将进一步促进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 这将是水泥行业的必由之路。
当前, 解决“低碳水泥”产业的发展问题, 根本仍在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加快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更多优秀、技术先进的企业加入“低碳水泥”的发展体系中来。
二、影响CO2排放的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 水泥产量占全球50%以上, 水泥工业作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密集型产业, 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 并排放大量CO2。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 庄严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水泥行业如何落实这一目标, 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是摆在每个水泥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的战略任务。
水泥生产中, CO2的排放以工艺排放为主, 燃烧排放次之, 电力消耗的排放比较小。影响水泥工业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如下。
1.原料材料:工艺排放主要是碳酸盐的分解, 采用碳酸含量低的钙质原料可大大降低工艺过程中CO2的排放。燃料燃烧产生CO2, 与燃料的品种有关。我国以燃煤为主要燃料, 以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或更换CO2排放密度低的燃料是通常采用的方法。
2.品种:对于通用硅酸盐水泥而言, 不同品种的水泥, 其原料和混合材掺加量不同, CO2的排放也不同。通用硅酸盐水泥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及复合水泥, 添加了具有潜在水硬活性的胶凝材料, 减少了熟料的比例, 因而有效地降低了水泥的CO2排放。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品种水泥中, 由于熟料矿物组成的低碳化设计和主导矿物形成温度低, 从而降低了工艺过程CO2的排放。
3.水泥熟料热耗:水泥熟料热耗是燃烧排放的直接影响因素, 采用先进工艺, 合理利用余热, 降低水泥熟料热耗, 是降低水泥生产燃烧排放CO2的直接途径。
4.电能消耗:通常依靠余热发电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电能消耗。水泥产业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料石灰石是不可再生的, 煤、电消耗也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增长。要在资源和环境允许的前提下, 把水泥工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促进水泥产业低碳经济发展。
三、水泥工业发展的低碳之路
近几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和社会垃圾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在做着初步探索;利用水泥窑的余热发电已经风生水起、成绩斐然。然而由于水泥工业受所用原料的局限, 除用电石渣、硅钙渣生产水泥外, 用石灰石作原料生产水泥, 减少CO2的排放在目前相对比较困难。因此, 如何回收利用水泥窑尾废气中CO2, 成为水泥工业延伸产业链,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经济转型绕不开的课题。
1.做好彻底淘汰落后水泥工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 大量节约了资源、能源, 减少了CO2排放量;采用高效除尘技术、烟气脱硫技术及遮幕技术等, 基本解决了粉尘、SO2和NOX排放及噪声污染问题;利用低品位原燃料及工业废弃物, 减轻了社会环境负荷, 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是实现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也是水泥工业走低碳之路的前提条件。
2.做好节能升级工作 (1) 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 以实现水泥产业绿色发展。 (2) 建设余热发电生产线。截止到2009年, 已经配套建成余热发电生产线近500条, 到2020年, 有10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配套建余热发电装置。 (3) 对电机、磨机及收尘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按新的排放标准, 对收尘系统进行达标改造。
3.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 首先要明确技术路线, 规范好节能减排目标和标准。然后对每项技术的投资、减排空间进行逐一分析, 要以节能增效为原则, 谋求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1) 通过自主创新, 研发新的窑炉煅烧和分解技术、新的破碎和粉磨技术,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各工艺环节能效。 (2) 通过回收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 使其生产其他化学品的原料, 减少CO2排放。 (3) 通过调整水泥品种结构, 减少熟料生产过程产生的CO2排放。 (4) 提高替代原料、燃料比例, 减少石灰石和化石燃料的消耗。
4.延长产业链提高水泥附加值通过上下的延伸, 延长产业链, 使水泥企业由销售水泥向销售商品混凝土转变, 一吨水泥可以生产3立方米商品混凝土, 一吨水泥和一立方米商品混凝土价格差不多, 产业链延伸可使吨水泥产生三倍附加值, 同时水泥工业单位GDP CO2排放指标也会降低。
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除了节能减排及尽可能利用替代新能源和替代原料外, 开发相应的技术把CO2进行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 既可促进多种工业发展, 又可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 避免温室效应, 是一种一举数得的选择。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水泥工业作为高CO2排放行业, 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是其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其技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详述了未来水泥工业低碳发展的技术方案, 分析了实施这些技术的可行性, 提出了短流程工艺、富氧燃烧、节能粉磨、水泥高性能化、绿色新型胶凝材料等涵盖水泥生产到应用的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方向。
【低碳生态工业】推荐阅读:
工业生态效率05-31
生态工业体系07-01
生态工业园区07-13
生态工业发展规划10-06
城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08-13
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06-27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05-15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验收动员会主持词06-19
打造环保新工业建设生态致富路经验交流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