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体系(精选12篇)
生态工业体系 篇1
1 工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工业园概述
工业生态学理论是基于现实企业破坏自然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在传统工业企业中, 企业的最终目标都定位于利润最大化, 因此工业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废弃物都不同程度地随着工业生产排放, 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有些企业甚至是以破环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 使企业的生产成为一种非循环经济。此外,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造成经济效率低下。总之, 传统工业系统存在一系列弊端: (1) 不具有可持续的经济性。传统的生产方式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谋求眼前利益, 这种累计效应到达一定程度, 将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临界值, 自然的承载能力将大大降低。 (2) 外部不经济性。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的生产行为给其他企业或组织带来不经济性, 环境污染也将使人类生活环境恶化。基于此, 本文提出工业生态系统, 并根据工业生态学理论, 通过循环经济发展, 使整个工业系统中的企业形成一种良性闭环, 从而使上游企业的废物为下游所利用, 减少废物排放, 甚至零排放。这是一种理想的工业系统状态, 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有关人员针对工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戴锦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 通过对生态经济型产业模式的理论概括, 提出产业生态化的概念[1]。商华运用生态效率理论研究了生态工业发展定量化评价的热点问题, 系统分析了工业园的生态效率测度及工业园生态化评价方法, 为我国工业园的生态设计和决策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 并为现有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提供分析工具和理论支持[2]。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钱易[3]、段宁[4]和王金南[5]等。
在工业生态系统中, 最为典型的是生态工业园。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将工业园的企业作为企业的“生物种群”, 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 这是工业生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Suren Erkman在《工业生态学》一书中提出,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形成来源于生态学与工业活动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工业生态学, 只有借助工业生态学的有关原理组建生态工业园, 才能实现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Pieter H Pellenbarg通过对荷兰60个生态工业园发展政策及其经验分析, 认为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形成是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由于正在改变的区位趋势导致区位市场分化;二是因为政府有目的地将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政策所致[7]。Ernest loaves对生态工业园概念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 生态工业园概念是建立在过去十几年中出现的十几个领域的成果和实践基础上的, 这些领域包括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城市规划、可持续建筑与建设等[8]。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深度关注,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升温,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生态工业园概念来源于循环经济的设计理念与工业生态学系统化思维的有机结合[9,10]。
综上所述, 生态工业园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产布局学和工业生态学三大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起导向作用, 生产布局学为生态工业园概念应用于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而工业生态学为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展开和阐述提供了分析框架[11]。生态工业园的关键词有“合作、可持续性、环境、资源、效益与效率、系统、生态”等, 这些都是区别于传统工业的关键特征, 因为生态工业园就是通过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使副产品在闭环中流动。即副产品将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 使整体废物大量减少, 从而产生巨效益。其效益表现在: (1) 对环境而言, 工业园区的企业从原材料开始就考虑环境的消化能力, 减少采购污染严重的原材料, 从源头减少或杜绝污染的可能性。同时, 在整个系统中, 通过对废物的再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 (2) 对工业系统中的企业而言, 由于废物的再生利用可节省企业的原材料成本, 降低环境治理费用, 因此企业效益将显著提升。 (3) 对周边地区而言, 由于工业园区中的环境污染降低, 工业企业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性能, 可起到示范效应, 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 使周边的配套服务业获益。
2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原则
工业生态系统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的, 借鉴其合理性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概念。因此, 工业生态系统的原则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共同和相似的地方。总体来看, 工业生态系统具有循环性、进化性、多样性和地域性, 对比分析见表1。
由于工业生态系统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基本生态原则, 因此一定要达到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价值, 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既是一种动态平衡, 又是一种相对平衡, 其平衡形式表现为整个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个体之间的平衡, 生态个体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如果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可自我调节, 使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当然, 这种自我调节是有条件和限度范围的, 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要杜绝破坏自我调节的限度值, 否者将彻底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工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由于工业生态系统是涉及到经济效益的一种组织系统, 所以其内在作用机制是靠市场规律来调节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如果工业生态系统中的某些企业破产或功能丧失, 将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出现“空白”, 生态链就会出现断裂, 但通过其市场价值的内在机制, 可有其他企业来填补“空白”, 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重新出现平衡状态。当然, 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工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有时为了维护系统的稳定, 可辅以人为调节手段。
3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机理及对策
3.1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机理和相应的对策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机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主要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这些食物链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为了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系统中存在很多食物链条, 使能量和物质被充分利用, 形成一种稳定的闭环系统, 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结构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 这些存在于工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行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结成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包括:能源材料购买、信息共享、副产品处理等。工业系统中的生态链类似于生物生态链, 其实现原理就是上游企业的副产品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从而链接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循环形式, 实现物质和能量流动。工业生态链是构建生态工业园的骨架, 生态工业园企业需要通过紧密合作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态链条。工业生态系统生态链结构见图1。
为了清晰了解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链系统, 我们首先将工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相应比较, 见表2。工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员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工业园的生态链也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但它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物质和能量通过该系统链条在闭环中流动, 其生态链结构见图2。
构建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园) 生态链对策:理论上说, 工业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 但在实践中, 作为实践产物的生态工业园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好, 主要问题表现在园区内企业过少、生态链条过短, 造成生态工业系统稳定性不强, 一旦工业园生态网络中某个生态成员出现问题, 将造成生态链瘫痪。因此, 需要增加生态链的外界适应能力, 即增强弹性, 如可采购原材料和多渠道处理副产品等。在横向上, 主要建立产品供应链条关系, 彻底打破相互链接中的瓶颈环节, 通过构筑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 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率。同时, 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生态联系, 使部门之间进行高效率的产品供应或副产品处理;在纵向上, 可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 如链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实现产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建立良性闭环的工业生态系统。
总之, 要根据市场的内在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 对生态链进行适当加减, 使工业园区生态链中的物质与能量可顺畅流动和运转, 实现系统中的良性循环, 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真正降低废物排放。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在生态工业园中构筑生态链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成员要真正实现业务匹配, 需要考核这些企业在整个链条中的作用, 使物质和能力闭环系统能真正运行, 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条; (2) 建立生态链条要具有动态适应性, 可根据外界和链条内部的情况实时调整, 实现可持续性的动态平衡; (3) 生态链的长短要根据企业类型、当地地域特征、业务需要等经济技术指标与环境保护指标而定。
3.2 工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机理及对策
工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机理:根据自然生态学的理论, 物种多样性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当然,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很多, 物种多样性只是其中的一种关键因素。在自然系统中, 除了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之外, 各生态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稳定的影响也具有重要作用。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但如果超过一定的阙值, 对生态稳定性的作用甚微甚至有负向作用。如在农田中种植不超过5种作物, 就对生态稳定有积极的影响;超过其数值, 增加作物种类不会增加相应的产量, 生态稳定主要来自于前几种作物。
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工业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的原理, 工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共生系统, 企业的多样性对该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如企业的数量、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企业之间的结构形式等, 都会对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样, 企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问题也存在临界值, 多样性阙值是构建生态工业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企业种类并非越多越好, 要考虑其生态系统整体、企业性质等, 采取适合当地发展的企业数量。
工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策:根据上述对生态工业园多样性的阐述, 为了增强稳定性, 保持良好的经济和环境等绩效, 首先要保证园区企业成员的多样化, 这是生态工业园稳定的基本条件;其次, 设计多样性渠道, 如产品种类等, 能在企业之间发挥多样性作用;第三, 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应多样化。
3.3 工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机理与对策
工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机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关键种的存在对生态的稳定性作用十分巨大, 正是因为生态系统中多样性的存在, 需要关键物种的领导作用, 才能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如果这个关键物种消失, 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在工业生态系统中也存在很多企业, 这些企业的类型、作用和地位都不一样, 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在工业生态系统中, 关键企业的存在对其他企业的存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关键企业我们称之为“关键种企业”。“关键种企业”居于生态链条的核心地位, 是生态链稳定的关键因素, 其存在和发展以及业务变化将带动和牵制整个生态链上的企业。如日本太平洋水泥生态工业园的“关键种企业”是水泥厂,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的“关键种企业”是糖厂。这些“关键种企业”的行业类型一般决定了生态工业园的类型。因为这些“关键种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量大,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多, 横向链条长, 纵向链接其他产业, 这些企业产品特性就决定了工业园的特性。
工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策:生态工业园的构建需要考虑“关键种企业”, 要根据当地地域特点及其发展的比较优势设立相应的领导企业, 选定该类企业要进行科学评估, 同时要考虑这类企业与其他生态链上企业的相互关系和融洽程度, 从而设立良好的生态工业链条。我国工业生态园可选定煤炭、火电厂、石油、石化、钢铁、水泥、电子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关键种企业”, 构筑企业共生体, 发挥我国在这些行业的优势。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机理, 并以生态工业园为例, 对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传统的工业方式, 使企业之间的生态性能不能发挥, 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工业生态系统实践体的生态工业园应运而生。它具备了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 具有传统工业企业不可代替的优势, 然而实践中生态工业园考虑的问题不全面, 没有按照市场价值的运行规律来运作, 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工业园区企业的生态机理、多样性分析以及关键种企业的建立, 能有效提升生态工业园系统的稳定性, 从而构建良好的闭环系统。
参考文献
[1]戴锦.产业生态化理论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1-15.[2]商华.工业园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10-28.[3]钱易.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C].北京:中日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10) ∶1-7.[4]段宁.关于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保护, 2002, 30 (2) ∶10-16.[5]王金南.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J].沿海环境, 2002, 4 (1) ∶5-11.[6]Suren Erkman.工业生态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22-39.[7]Pieter H, Pellenbarg.Sustainable Business Site in the Netherlands:A Survey of Policies and Experienc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02, 45 (1) ∶59-84.[8]Ernest Lowe.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9-50.[9]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 2001, 16 (6) ∶1-8.[10]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12 (4) ∶51-56.[11]边均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15-34.
生态工业体系 篇2
工业生态学理论在生态钢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生态工业理论和原则,指出了生态钢铁工业的`基本内涵是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出了生态钢铁工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物质、能量、水、技术、信息五大集成系统的构建.同时建立了生态钢铁工业产业链和社会功能链.济钢生态钢铁工业的实例说明,钢铁工业生态化发展是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 者:但智钢 苍大强 宗燕兵 刘志国 杨明 DAN Zhi-gang CANG Da-qiang ZONG Yan-bing LIU Zhi-gou YANG Ming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9(10)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钢铁工业 工业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体系 篇3
关键词: 列宁;生态文明;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體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倍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搞好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列宁生态文明思想梳理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在一些报告和讲话中对此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归纳起来,列宁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中明确指出过度放大自然力量是不科学的,以前原始人从自然界中无偿获取必需品是当时生产力决定的,对于现在来讲只是一个拙劣的童话,在那个时代,原始人生存条件很困难,需要跟自然作斗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存下来,面对野兽、自然灾害的伤害不得不采取措施,现在工人们所面对的环境比之前更糟糕,虽然自然界所带来的影响小多了,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受到的压迫也无法想像。不过他也肯定了自然环境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工人们的劳动是替代不了自然的,我们现在只能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借助机器和工具等减少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列宁在哲学笔记还有“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以及“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
1.2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对社会生产目的的要求相一致,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导致财富源泉的枯竭,导致农业中土地的枯竭和工业中工人的枯竭。”[]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大家的需要,还要能够给大家带来全面自由和充分福利,促进大家向前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产上,这是满足一切条件的基础,也是区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差别。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生产的目的,即意味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推进中需要摈弃过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列宁在《省苏维埃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列宁指出“把一切资源有组织地转到苏维埃共和国手中,并严格地有纪律地支配它们” []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道路自信,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
1.3提倡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阐述资源循环利用思想
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面临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困境,当时生产资料极度紧缺,人民吃不好穿不暖,整个社会陷入生活困难。列宁为了大家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观点,并表示在任何一个时期,国家政府机关都要做到精简,能节约的尽可能的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列宁针对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批判,认为要坚决同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斗争。
开源节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节流,但是更重要我们还要开源,循环经济就是我们生态资源开源的重要措施,列宁在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批判中对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阐述,他说道: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非常迫切的想逃离这个地方,只要有可能,都希望抛出城市去喝一口甘甜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列宁的话语中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厌恶,他从人造肥料的角度进一步从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为了合理地利用对于农业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别是人的粪便, 也要求消灭城乡的对立。”“十分明显, 人造肥料代替自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 的事实, 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自然肥料白白抛掉, 反而染污市郊和工厂附近的河流和空气, 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 在一些大城市周围也有一些土地利用城市的污水, 并且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好处, 但是这样能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为了反驳考茨基, 切尔诺夫先生恰恰选了这样的村庄做例子, 那里由于位置靠近城市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对农业进步的障碍。资本主义使农村日益荒凉, 使人口集中于城市, 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丧失了大量的自然肥料, 但是与此同时, 微不足道的市郊农民却依靠他们位置的优越而获得特殊的利益, 依靠多数人的贫困而发财致富。上面说的村庄, 每年用41 000马克向邻近3个城市的卫戍部队购买厩肥, 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购买污水……因此这种村庄有这样高的收成是不足为奇的。”[]
1.4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肯定科学技术在资源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在《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中认为:“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强调: “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在其论述中对劳动生产率表现出高度重视,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nlc202309012351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知识体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写到,当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拥有很多自然资源,比如在乌拉尔一带有很多矿石,在西西伯利亚储藏着很多煤,在东南部地区埋藏着很多石油,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等等。通过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挖掘它们肯定可以创造出很多财富,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性,他强调:“由国家动员一切农艺人才来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针对农业列宁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提出:要督促领导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检查农民土地情况,调整不合理的土地结构,清除零散土地现象,方便农民使用;帮助农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不科学使用耕地;给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和肥料,促进增产增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列宁在针对当时苏联类似状况时认为:“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
1.5推进自然保护立法,主张改善人居环境
前苏联成立后,列宁很早就看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为此签署的法令多达200 多件,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加下, 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就立即制定和通过了一批保护土地, 地下资源、森林、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和自然遗迹的法律及文件。1917年4月24—29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土地法、改良土壤发、卫生法等问题。[]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 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由列宁草拟的《土地法令》,《土地法令》乃是苏联自然保护立法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它首先废除了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私有制, 宣布其为全民所有的财产, 受到苏维埃国家的特殊保护。这样, 由于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国有化, 就为苏联的自然保护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列宁对国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状况高度重视,1918年4月9日列宁在接见从彼得格勒来的科学院院士谢·费·奥登堡等时同他们谈到科学院进行苏维埃俄国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决定以及科学院主持或制定的各种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同年5月11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法令,5月14日又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基本法》草案,随之于5月27日颁布了《森林法》, 開始对森林的保护和利用加以法律调整,1920年4月20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地下资源的法令草案,同年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地下资源的特别法令》。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气象站的法令》、《关于全国性疗养区管理的法令》和《关于自然遗迹、花园和公园的法令》。前苏联在成立初期非常困难的年代里,在饥荒蔓延和国内战争时依然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自然保护法体系,这些法律充分反映了列宁对生态自然的科学态度。
列宁在革命最紧张的时期仍然对人民生活细节问题非常重视,1919年11月8日列宁主持工农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成立全俄卫生状况改善委员会,列宁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一文中说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卫生法和住宅法的问题,在该材料中,列宁认为应“颁布卫生法规,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中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并把卫生工作交由工人组织选出的卫生监督机构管理。同时配套住宅法规,并设置由工人组织选出的住宅检查机构(检查住宅卫生状况)。”[]1920 年5 月25 日, 列宁在《对正确分配劳动居民住宅的办法的法令草案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卫生状况的重要性: “应当责成各地方卫生局(+劳动人民委员部)①颁布必要的规章制度; ②对不讲清洁等行为加以惩罚, 拘留在一个月以内的和强制劳动在两个月以内的不用审判; ③对保持清洁组织群众性的监督( 通过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下设的特别队) 。”[]
1.6重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参与成立环保协会
近10年来,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1917年,列宁参与成立俄罗斯自然保护协会,提出要把环境保护看成是一种美学的、伦理的、文化的、爱国的努力和行为,并建议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给民间组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支持及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平台,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在当下的中国,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一个有着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的要求。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中国的生态文明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多元化生态文明治理主体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高,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才有可能建立,人民群众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力量,这其中包括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治理中所要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列宁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他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nlc202309012351
2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列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尽管由于列宁过早去世,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但是,列宁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对于今天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要上升到思想意识的系统理念高度,习近平曾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这不仅仅是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扭转我们思想观念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所以要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我国以开发和发展为名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所见,违规围湖造地、填湖造地,还有以“楼市化”偷换“城市化”的现象仍顽强地存在,2014年5月13日深圳暴雨后出现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458辆公交车运营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深圳机场累计取消进出港航班48个,广深线动车全部停运,深圳西站部分列车晚点;航班延误取消超200架次。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针对城市暴雨成涝的现象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种种现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为了顺利推进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目前社会有“新自然崇拜论”观点的存在,极端环保主义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这种极端理论的认为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的,是至上的,认为自然是不应该被利用和开发的,盲目的反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支持原生态、有机农业,把地球视为比人类更为重要的目的。这种极端的观点与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相驳,我们应警惕这种对自然力量过度放大的观点,避免陷入自然崇拜唯心论的泥沼之中。
2.2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措施
列寧关于生产目的和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思想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过去我们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我们以最大限度压榨自然资源能量为生产目的,只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漠视我们的粗放式生产和资源使用已经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构成了危害,目前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唯GDP论,要求我们全面制定资源分配和利用方面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按照根据制度来执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了。
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导致浪费严重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建立节约型与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大战略任务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关系到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从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性统筹性谋划,以调整转变产业结构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2014年5月13日新华社报道在广西柳州市新兴工业园一企业建设“楼顶田园”面积约3亩,种有水稻、蔬菜、荷花,养有荷花鱼、田螺等。酒厂产出的酒糟可作为作物的肥料得以高效使用,楼顶作物本身还调节了车间内的气温,利于该酒厂酒类的生产和储存。这种“楼顶田园”将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合理利用空间提升了效益,展现着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于绿色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2.4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利用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必然途径
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的必然途径,较低劳动生产率意味的是用高消耗来换取低收益,中国科学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这深刻的反映了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从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角度看,主要应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通过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依靠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样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12351
2.5生态法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制度保障,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直接体现
生态文明写进我国《宪法》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生态文明立法规范人类文明活动,减少或摒弃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行为,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不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牵系全人类命运和延续的头等大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等有显著区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有理论思想、机构人员组成、法律规章制定、制度协作运行等相关要素组成一整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体系。[]而以往的相关概念只是具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当下应更加注重于生态文明治理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具体微观表现,人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我们必须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国情,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扶贫开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我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2.6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趋势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党方方面面,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纵向治理体系观点,传统纵向治理体系中的各部分各自为政,部门化倾向严重,无法实现整体协同化的治理格局,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构建必然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内在诸多要素相互关系的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通过各要素的互动和集合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会公报多次提到治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我们在生态治理中,由以前刚性的、强制的、单向性的运作模式开始转向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模式。意味着我们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
基于治理理论的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培育和壮大包括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非政府的主体,同时这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及公民个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作的建设体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倡导社会责任和培养公共人文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其他主体良好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营造成网络化治理环境,促进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供给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切实弥补政府在这块上的缺失。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绿色、低碳观念。增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逐步祛除“凡事找政府”的惯性思维,强化自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198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五、六、三十七卷
[2]列宁.列宁全集[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卷
[3]列宁.列宁全集[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三、五十五卷
[4]列宁.列宁全集[M].198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
[5]列宁.列宁全集[M].1987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十三卷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200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7]列宁.列宁文稿[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卷
[8]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M].第二版.彭卓吾译.北京:北京图书案出版社,2002年
[9]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2000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10]孙春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9.11
[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1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13]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10.27
[14]许耀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J].理论探索,2014(1)
[15]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6]田猛.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0.3
[17]王树义.苏联自然保护立法及立法体系研究[J].法学评论,1991.3
[19]朱京玉.列宁经济正以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问题研究 篇4
一、生态管理理论综述
不同于环境管理思想, 生态管理七十年代起源于美国, 九十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生态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管理 (Ecosystem Management) 和生态化管理 (Ecological Management) 。1992年USD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的Overbay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生态化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是将社会生产、生活系统中的管理对象类比于自然界中的元素, 管理主体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方式来管理社会系统, 最终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开展的研究多从生态化管理的角度运用“生态管理”概念, 个体企业、流域、产业系统等常被作为生态管理对象, 其中产业系统的生态管理研究理论目前较为成熟。伴随着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大量生态学理论被引入到产业系统的管理活动当中, 并进一步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理论, 认为生产企业及其消费群体与其支撑环境构成一个具有自调节能力的自组织系统, 对这个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进行整体管理。工业生态系统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一种, 在工业生态系统中引入生态管理, 为缓解工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具体的生态管理途径。
二、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
将具有资源流动网络特征的工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管理的对象, 提出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具体内容, 来阐述如何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施生态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 强调工业生产活动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网络的资源流动网络特征;“生态管理”中的“生态”强调借鉴生态学原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两者含义不尽相同。
为了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排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目的, 首先需要对工业生产活动物质能量流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其次需要辨识出系统中存在生态环境影响的环节;最后结合前两步工作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生态影响改善方案。完成第一步工作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等。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 存在分析描述不够全面的缺陷。本文在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能够全面系统地完成工业生态系统各单元间以及与系统外界的物质能量流动描述工作;并结合定量化指标分析辨识出系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 完成前两步基础工作。
(一) 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
由于社会、经济等利益的驱使, 各部门间存在自发形成的资源流动网络。借鉴产业生态学研究中工业共生网络的概念, 从一般工业生产活动中抽象出由工业生产系统及其共生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工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开放系统。其核心部分是由相互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工业各部门组成的工业生产系统, 承担生产者的作用。围绕工业生产系统存在着与其有经济、社会、环境利益关联的共生系统, 分别承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工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间、工业生产系统与共生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物质上的输入输出关系。共生系统主要由上游产业、下游产业、产品消费环节、污染治理部门等四部分组成。上游产业为工业生产系统提供生产原材料, 下游产业接纳工业生产系统的中间产品, 消费环节接纳工业系统的最终产品, 而治污部门接纳了部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 并且能够为工业生产系统提供再生资源。工业生产系统及其共生系统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起构成了与系统外自然环境存在能源、水、废弃物交换的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
(二) 工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 (Input-Output Analysis, IOA) 采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各部门的增加值和最终使用情况, 于1973年被引入到资源环境管理领域中。
投入产出表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常用于国民经济系统研究, 由四个象限构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 其主栏为中间投入, 宾栏为中间使用。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 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 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第Ⅳ象限是第Ⅱ和第Ⅲ象限的共同延伸组成的, 反映价值再分配过程, 目前可利用数据较少, 一般不做研究。
实物型表则采用实物型计量单位, 常用于企业生产管理。与价值型表的区别在于: (1) 产品不再按部门划分, 而按实物形态的物品种类划分; (2) 一般情况下, 只有第Ⅰ和第Ⅱ象限, 各象限的经济解释与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相同; (3) 沿行方向计量单位统一, 沿列方向计量单位不一定统一。价值型模型特点是计量单位统一, 便于开展计算;实物型模型特点是以实物量为单位, 统计数据更加形象具体。
结合价值型和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特点,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表, 进行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原材料、产品、水、废弃物等物质能量流动状况描述。该模型基于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 在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在第Ⅱ和第Ⅲ象限中增加共生系统部分, 并统一采用“吨”作为计量单位。
在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投入产出表中, 第一象限由中间投入产出矩阵T={tij}n*n组成, 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间物质投入产出关系, 如tij表示第i个工业生产部门产品用于第j个工业生产部门生产消耗的实物量, 下同。第二象限由共生系统使用矩阵Y={yij}n*m、污染物排放矩阵W={wij}n*h、废水排放列向量Pn*1、平衡项On*1等组成, Y={yij}n*m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向共生系统各部门投入的实物量, 包括工业生产系统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输出、污染物消除等。W={wij}n*h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量;Pn*1向量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向自然环境的废水排放量;On*1向量表示误差平衡, 主要包括未列出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第三象限由共生系统投入矩阵G={gij}m*n、能源投入行向量E1*n、生产用水行向量L1*n等组成, G={gij}m*n表示共生系统各部门向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投入的实物量, 包括上游产业对工业生产系统的原材料提供、治污部门提供的再利用资源等;E1*n向量表示共生网络外对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的能源投入量;L1*n向量表示共生网络外对工业生产系统的生产用水投入。X、XT向量分别表示工业生态系统行向和列向的总产出、总投入。
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以及投入产出表, 可以详细表示出工业共生系统各部门间以及系统与自然环境间的资源交换状况, 完成工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状况描述工作。
(三) 生态影响辨识评价指标体系
在完成对工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状况描述工作之后, 需要判断工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生态环境影响的环节。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生态影响辨识指标体系 (表1) 。该指标体系从输入、输出及效率三个方面, 分析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中各类物质、能源利用状况。通过指标值计算、分析, 找到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生产环节和过量排放的污染物, 完成生态影响辨识工作。最后根据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 针对存在问题的环节, 寻找物质重复利用新途径, 补充物质能量流动网络缺失环节, 实现生态管理的目的。
三、生态管理案例分析
选取造纸工业及其共生部门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收集数据, 建立造纸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 并编制造纸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投入产出表。分析造纸业中制浆、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加工纸制造、纸和纸板容器制造、其他纸制品制造等五个生产部门以及纸品消费环节、造纸相关企业、污染治理部门、废纸回收部门等四部分组成的造纸共生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状况, 得到如下结果: (1) 纸和纸板容器制造以及其他纸制品制造两部门与其他部门间存在较紧密的物质交换关系; (2) 造纸生态系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5544.81吨, 废水排放总量为26624493吨; (3) 造纸生态系统的能源投入总量为351502.25吨标煤, 取水总量为33988656吨。根据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生态影响辨识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指标值。将计算结果与国内外行业先进水平以及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标准等相比较, 确定造纸业主要在用水方面存在生态环境影响, 其用水量、废水排放量、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低于行业标准。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调整现有造纸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中水资源流动路径, 提出生态管理方案:增加利用含大量有机质的造纸废水进行速生林灌溉的路径, 达到节约用水、增加速生林产量的目的。
四、结语
与传统环境管理不同, 生态管理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完全循环模式的角度出发, 采用循环共生原理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 而不是单纯从某一环节提出生态环境影响消除措施。由于以工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综合更多的相关因素提出生态管理决策, 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具体, 拓展了管理思路。
本文通过物质能量流动过程描述、系统生态环境影响辨识、提出改善方案等三步骤工作进行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实践。以实现资源重复利用、污染物减量化的生态管理目的为核心,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以及投入产出表, 完成物质能量流动过程描述工作;利用生态影响辨识指标体系作为数据分析处理手段;最终在现有共生网络基础上调整物质能量流动路径, 达到生态管理目的, 实现工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2]潘祥武, 张德贤, 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3]施晓清.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生态管理理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生态工业体系 篇5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正确认识扎兰屯市情大讨论”活动方案》,结合扎兰屯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的实际,对扎兰屯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谈一些认识。
一、林业基本情况
扎兰屯市林业局共有7个国营林场(苗圃),一个鹿场,13个基层林业工作站,7个林场森林公安派出所,2个木材、林政、防火、检疫检查站,4个防火检查站,森林防火外站22个,5个基层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30个,林业职工868人。施业区面积87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万公顷;林地面积45.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发展
1、我市生态现状
我市森林植被虽然覆被率较高,但浅山区及深山区局部湿地草场生态十分脆弱,原生植被退化、消失,物种饱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多年生物种群落向一年生物种群落演替。全市急待封育的次生林地300余万亩,200余万亩湿地草场需要休养生息。近20万亩荒山由原生的山杏胡枝子草类植被演替成山杏裸地林,主要水系河滩地已达到8万余亩,侵蚀沟6500余条,水土流失面积达700万亩。
2、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林业主要通过“五大转变”、“六大工程”带动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全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重点,启动国家级公益林建设工程285.3万亩;地方级公益林建设工程14.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
22.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工程3.45万亩;薪炭林工程造林1万亩;浅山区以封育为主的次生林归户经营管护65.8万亩;封育工程1万亩;以生产胡枝子种子为主的哈多河胡枝子种子基地1万亩;现代化苗圃基地300亩,年产各种苗木1500万株。
3、林业产业体系发展
到“十五”期末,林业培育经营商品林270万亩,年生产商品材1.
4、畜牧业发展对生态和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我市目前畜牧业存栏数为150余万头只,年产值4亿元。野生山货产品年产值2亿元,受畜牧业的影响年产量不足4000万元,山货损失达1.6亿元;对天然更新、树木生长的损失1.27亿;对草场损失1.6亿,荒山次生林下草、灌木损失2.69亿元;山杏林结实损失0.1亿元。此外,畜牧业种群超载,造成了植被的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引起河流干沽,水生动物资源、陆生动物资源种群受到影响,有些物种存在灭绝的可能。资源总量逐年减少,初步测算主要经济类动物资源减少1.46亿元,主要鱼类、两栖类资源年减少0.03亿元。畜牧业全部野生动植物资源年损失消耗及影响达8.72亿元。按生态效益计算,全市将每年损失100余亿元。
三、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林业处在生态破坏和生态治理相持阶段,实质上是在治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所有破坏的综合作用力的相持。针对我市生态建设的林牧主要矛盾。我们要抓住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的有利契机,认真贯彻执行“三大措施”,一是全面禁牧,禁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二是坚决退耕,退耕不是不种,是要种的更精,更有效益。三是调整结构,从以种为主向以养为主过渡,最终向以加工为主转变。
扎兰屯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城市,也是农牧业大市。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我们要更新观念,注重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
四、对今后林业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1、工作思路
以生态体系建设为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育林,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全面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森林分类经营步伐,合理利用森林、林下资源,坚持依法治理、科教兴林,全社会办林业。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十五”期末,通过努力,扎兰屯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58%,森林经营面积达到48万公顷,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林业产值达到8000万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工作重点
加强公益林建设,完善分类经营管理机制和林下后续产业开发利用加快商品林培育步伐。进一步完善林区林下草场生态准入管理运行机制,控制林地草场畜牧业载量。按照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三大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做到场站有基地,场站有项目,各场站都要建立榛子经济林培育生产基地,按照榛子林经营实施方案进行划区轮割培育,同时建立榛实害虫测报综合治理科研基地,加大防治力度提速榛实产业增值。在保护好林下资源的基础上,以蒙森公司为龙头,山野菜三个系列八个品种,蒙森榛子王、保健茶,做大做强野生山货产品业。在伊其罕林场特种养殖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扩大野生动物繁殖饲养规模。建立胡枝子种子、樟子松生态林、山杏种子林三个万亩工程。建立浅山区次生林归户经营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栽木耳,改造次生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完善归户林地、人工林地产权制度,加快森林、林木、林地依法合理流转。放开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林权制度,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
3、“十一五”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公益林建设后续项目。
(2)灌木榛子林种实害虫榛实象甲综合治理项目。
(3)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
(4)生态公益林封育项目。
(5)达斡尔乡生态林建设项目。
扎兰屯市是一个林业大市,在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中,要重视全社会注重生态道德的培养,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如前所述,在注重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看到其消耗资源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投入产出比例。一个区域的生态水平,标志着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就扎兰屯市而言,打造良好的生态体系和产业链条是扎兰屯市立足于实际之本,特别是在工业建设上要避免污染环境的工业,从长远和绿色品牌的创造作为扎兰屯市今后奋斗目标。
0pt;TEXT-INDENT: 44.25pt”>
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篇6
经过努力,我国生態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全面、不系统、不落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多而不全。目前有关生态环保的政策法规比较多,但缺乏系统性,也不全面,特别是缺少综合决策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等,导致生态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泛而不整。有关生态文明的规定条文涉及方方面面,但缺乏有机整合,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单就生态环境资源开发而论,事前防范存在产权不明晰、用途规划不规范、用途管制不严格等问题;在开发过程中,生态价值未能纳入补偿制度,生态损害成本也没有完全进入有偿使用制度;在事后赔损时,追责制度与其他生态文明制度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惩治过度开发行为。三是落实不力。人们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强,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够;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短期难以显现,一些地方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问题;对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力量较为分散,行政效能偏低。因此,总体上看,生态文明建设还未能完全融入其他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强化社会成员生态文明意识。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知识,使干部群众认清我国生态文明的严峻现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正确政绩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政府机关等应带头使用并推广环保产品,鼓励绿色发展,引导生态消费。科研机构应注重培养生态环保科研人才,加强生态环保技术研发。社会组织应积极发挥作用,动员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生态文明制度落实。改革干部选任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权责。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决策机制,把绿色GDP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依据,建立健全问责追责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局面。通过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约束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主体,奖励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的行为,严惩破坏生态文明制度者,提高违规违法成本。丰富监督手段,畅通监督渠道,培养“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
生态工业体系 篇7
关键词:环境扩散效应,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1 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1.1 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
所谓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 指生态工业园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改善的贡献和影响。按照影响方式和途径可以划分为显性环境扩散效应和隐性环境扩散效应。显性环境扩散效应指生态工业园对周边区域环境改善“能表达”的贡献, 可以通过生态工业园与其所在地区的一系列指标的对比分析进行测量, 包括生态效率的增长率、生态工业园贡献率等。隐性环境扩散效应指生态工业园对周边地区环境改善“存在且难以测算”的贡献。它通过生态工业园的技术溢出、园区内外企业合作等方式实现放大效应,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下面仅对生态工业园的显性环境扩散效应进行测算。
1.2 区域生态效率的测算方法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将生态效率定义为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 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 将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上[6]。区域生态效率不仅要表征区域产业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 而且要评价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 区域生态效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影响的比值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其中, EDLi为第i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用工业总产值表示;EIi为第i个地区的环境影响程度, 是对工业废水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耗煤量、年供水量、耗电量、热力消耗量、天然气供应量等8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算术平均值, 这8项指标分别反映环境污染情况和资源消耗情况。
在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中, 反映环境影响的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 而且数据样本有限, 因此, 利用公式 (2) , 分别对8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方法是:
式中, y*i是某项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yi是该指标在某年未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原始数值, ymin和ymax分别为观察期内该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此, 可以测算出生态效率指数。该指数大于1, 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基本能够弥补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反之, 则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程度。
1.3 生态工业园贡献率的测算
生态工业园贡献率, 也称为生态工业园对其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贡献率, 是指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或环境改善的指标中生态工业园拉动所占的份额, 用两者的经济水平、各项环境指标的增量的比值来表示。具体的, 用y代表生态工业园所在母地区 (表示为区域M) 的某项指标的增加值 (或减少值) , t代表年度, 则t年区域M该指标的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假设区域M可划分为S个子区域, 其中有 (S-Q) 个生态工业园, Q个非生态工业园区域。用xi表示第i个子区域该指标的增加量 (减少量) , 则 (1) 式变为
相应的, 第i个生态工业园的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即该指标的第i个生态工业园的增加值 (或减少值) 除以区域M的增加值 (或减少值) 。
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1 样本选取的依据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天津开发区”) 面积仅占天津市3‰, 但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市1/3以上、出口额占到全市近一半[7], 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历年均在中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首位。自2000年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来, 开发区已通过工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措施, 形成了以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著, 达到国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标准》。目前已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可见, 天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 同时在园区生态建设方面也成效斐然。然而, 天津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否对天津市的生态建设产生同样显著的贡献呢?由于我国很多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轨迹与天津生态工业示范园相似, 是在原有开发区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的, 属于综合型生态工业园。因此, 回答这一问题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2.2 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 选择天津开发区1998~2002年的环境与经济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1999~2003》、廖红 (2002) 、《中国经济性特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天津开发区生态规划项目结题报告》、《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1999~2003》。
3 测算结果与分析
3.1 天津开发区与天津市的生态效率增长趋势
依据公式 (1) 、 (2) , 测算1998~2002年天津开发区和天津市生态效率。其中, 经济发展水平用工业总产值表示, 环境影响选取二氧化硫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年供水总量、耗煤量、耗电量、热力消耗量、天然气供应量等8项指标, 对于小样本数据,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环境影响的综合得分。测算结果见图1。
图1表明天津开发区和天津市的生态效率都有增长趋势, 但二者增长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天津开发区在1999、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近两年的增长幅度较小。天津市在2001年的增长幅度很小, 而在2002年又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这与天津市在此期间建立“生态城市”目标、加大环境治理措施有关。进一步发现, 天津开发区生态效率与天津市生态效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55。可见, 天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与城市发展直接相关。
3.2 天津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贡献率测算
利用天津开发区与天津市的各项反映经济水平和环境状况的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示生态工业园贡献率。依据公式 (5) , 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用天津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量除以所在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量。同理, 环境改善的贡献情况可选取天津开发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耗煤量、耗电量等5项指标分别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
注:*号处为负值, 原因是天津开发区与天津市在该指标上的变化情况相反;@处为估算值。
由表1可见, 天津开发区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 其贡献率逐年攀升, 到2002年天津开发区在工业总产值增长方面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7.3%。然而, 天津开发区对天津市在环境改善方面的贡献并不乐观, 2002年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方面的贡献率仅达到3.04%, 200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减排方面的贡献率仅达到6.82%, 2001年耗煤量减少方面的贡献率达到1.52%。
3.3 分析与讨论
从天津开发区和天津市的生态效率增长趋势看, 二者在协调发展趋势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达到0.9355) , 天津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建设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然而, 进一步对生态工业园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表明, 在污染物减量和资源节约方面, 天津开发区对天津市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分析其原因, (1) 由于天津开发区实施“绿色招商”和拥有聚集效应, 引进了大批科技含量高、污染程度低的项目, 而且聚集了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其他工业园区或单个分散的企业而言, 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优势, 资源环境指标的绝对值本身就较低 (表2) 。 (2)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 天津市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除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 还有宝坻经济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塘沽海洋新技术开发区、天津西青经济开发区、天津市津南经济开发区等省市级开发区。根据公式 (5) 和表1的结果可知, 宝坻经济开发区等其他区域占用天津市环境容量的比例较大, 因此, 仅从“三废”、单位能耗等环境指标来看, 这些地区的环境改善在未来将对天津市的协调发展产生较大贡献。
数据来源: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注:@表示估算值;*表示该数据为2004年数据。
由此得到两点启示: (1) 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局限性。仅在城市范围内建设几个生态工业园是远远不够的, 单个生态工业园对所在区域的生态建设的贡献是有限的。即使单个生态工业园区达到废物零排放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 仍然不能引起园区所在区域的“三废”等资源环境指标的大幅度变化。因此, 过分追求生态工业园区的“零排放”是不切实际的, 局部的最优不等于全局的最优, 生态工业园区外的生态建设同样重要。 (2) 如果仅从“三废”等资源环境指标来看, 天津开发区的环境基础好, 似乎对天津市环境改善的贡献小, 但这只是生态工业园的显性环境扩散效应。实际上, 生态工业园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改善的拉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园区内部的环境改善上, 更体现在拉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溢出等隐性环境扩散效应上。这也正是天津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以8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示范, 形成关键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促使生产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生态工业园的隐性环境扩散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先进制造企业聚集的优势, 积极向园区内外推广先进企业在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2) 通过对园区内外资源的整合, 服务和带动周边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比如, 建立垃圾处理厂吸收周边企业废物、向园区外拓展生态产业链和废物链等①。 (3) 推广生态工业示范园的环境管理经验, 包括制定鼓励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清洁生产促进中心、建立节能协会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和产品等。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天津开发区环境扩散效应的定量分析表明, 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在空间布局上存在局限性, 只有加强园区内外企业的合作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的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 进而突破生态工业园的环境扩散效应的局限性。在生态工业园转入快速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 对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对于生态工业园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生态工业园先进制造中心聚集和生态环境技术群的优势, 形成研发带动制造, 制造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的连锁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2) :125~138
[2].胡山鹰, 李有润等.生态工业系统集成方法及应用[J].环境保护, 2003, (1) :16~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EB].http:∥www.mep.gov.cn/tech/stgyyq/sp/200709/
[4].Pierre Desrochers.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industry recycling linkages: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 2002, (14) :49~65
[5].Heinz Peter Wallner.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industry:networking, complexity and eco-cluster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9, (7) :49~58
[6].Bj rn Stigson.ARoadto Sustainable Industry:HowtoPromote Resource Efficiency in Companies[M].Dsseldorf:WBCSD, 2001
[7].新华网[EB].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20/content-4984814.htm
生态工业体系 篇8
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全球解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危机尤其是生态危机加剧, 在人们执着追求寻找解决危机的对策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20世纪70年代, 人们曾探讨过“无污染”目标, 并认为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但随着生态危机及环境污染的加剧, 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的。因此, 加强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实现环境的相对净化, 需要运用生态工程原理、方法、模式与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工业生态系统是指把工业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看待, 并认为工业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存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对立统一”关系, 并形成复杂的、相互链接的网络系统。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单元, 直接作用于工业生态系统。要实现工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并逐步达到理想的状态, 不仅需要对工业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而且需要对工业企业, 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或集团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生态工程。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生态工程, 不仅是工业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工业生态系统接近理想状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工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2.1 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理论
人类社会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早在古代, 古希腊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克 (Heracleitus) , 在《论自然》一书中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 (Dwmocritus) 也指出宇宙是一大系统。我国的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战国时期的荀子说过:“金石有形而无气, 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形、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道出了人作为最有创造性和破坏性的高级动物的观点。在此, 荀子把整个生态系统从环境到生物都描述出来了:金、石、水、火、草、木、禽、兽、天、地构成绚丽多彩的生态景观, 再加上人气、人生、人知、人义、人文, 构成了生机盎然的生态社会。20世纪80年代初, 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 它们一起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被认为是人类寻求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基础科学。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来看, 人类社会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以生物聚落占主导地位的系统, 这也是区别于任何其他非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功能系统, 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边界是根据研究内容、目的和目标而划定的。马世骏先生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则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马世骏、王如松, 1984) 。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时 (届际、代际、世际) 、空 (地域、流域、区域) 、量 (各种物质、能量代谢过程) 、构 (产业、体制、景观) 及序 (竞争、共生与自生序) 的生态关联及调控方法, 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文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 它们在一起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现代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在这个复合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 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既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者, 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者, 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推动力, 但被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所制约。“人”的生存与发展与复合生态系统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矛盾, 人根据“总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 有意识有目的地使三个子系统运动互相协调, 互相补充, 互相制约, 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而实现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也才能在这样的系统中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
大至地球或一个国家, 小至一个城市或区县, 甚至一个企业, 都可以分解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就是研究这三个子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动关系;研究各子系统自然的运动规律, 以及如何使三个子系统的运动达到协调, 获得最大的总体效益。
2.2 工业企业生态复合系统及其特点
工业系统是开放式人造系统, 它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物质资料的所有企业及其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从一般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工业系统, 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而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工业生态系统, 就不难发现工业系统还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两重性”等。
2.2.1 工业系统的复合性
从复合生态系统 (complex ecosystem) 的角度来看, 生态系统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系统, 还应包括以三大产业为基础的经济系统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业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与自然生态系统是存在矛盾的, 但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 而是“对立统一”。事实上, 工业与自然生态存在一定的循环、生克、协调等关系。
2.2.2 工业系统的开放性
在复合生态系统中, 最活跃、积极的因素是人及其组织, 而对复合生态系统破坏最严重的也是人及其组织。工业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系统, 而是由人及其工业组织 (包括工业企业及集团) 等构成的开放式人造系统。它的运行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它从自然环境中取得原料与能源, 通过自身的转化功能生产产品, 排放废料以作用或制约自然环境。
2.2.3 工业系统的“两重性”
工业系统兼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的特征。从自然属性看, 工业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向外部输出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产品, 促进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又向外部输出废料、废气、废品等, 直接制约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工业系统的核心是人及其组织, 工业系统的人及其组织的行为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他们必须受到自然条件的负反馈约束和调节。从社会属性来看, 工业中的人及其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利益关系, 工业具有经济增值功能, 工业中的人及其组织为了最大可能地获取经济利益往往损害自然生态系统。
3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研究
3.1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的系统理论及其原则
工业企业是复合生态系统 (complex ecosystem) 的重要组成要素。就单个的工业企业而言, 它首先是投入产出系统, 它需要投入人、财、物等资源, 通过企业系统的内部资源转换功能, 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及社会、生态要求的产品、服务、劳务、信息、技术等;其次, 工业企业是开放式人造系统, 通过发挥人对系统的作用, 实现企业与外部的交换, 实现企业目标;其三, 工业企业是动态系统, 其目标、条件需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 实现内外的动态平衡;其四, 工业企业是耗散结构体, 它通过“耗”与“散”, 与外部交换能量, 即:通过吸收→转换→排出而向外辐射经济、科技能量。其五, 工业企业也是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系统, 独立承担责任, 获取利益, 并通过自组织活动增强自身生命力,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区域角度来看, 工业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工业企业又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单元, 并通过企业之间, 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链合关系, 来保证区域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从而实现企业与区域生态的耦合, 建立持续的、和谐的共生关系, 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确立企业生态工程的实现程度与效果呢?这需要利用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工业企业生态工程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鼓励先进, 鞭策落后的重要依据, 也是对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实现程度及其效果的综合评价。近几年来, 我国开始研究生态环境的评价问题, 而对工业企业生态工程的评价研究较少。我们认为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不能照搬一般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与方法。要使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 就必须明确其评价的基本原则,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目的性原则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对工业企业进行再造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能否实现这一目的是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成败的关键, 因此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其企业生态工程目标实现程度及其效果。
3.1.2 系统性原则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评价中必须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 把制约或影响工业企业系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考虑进去, 并利用系统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3.1.3 科学性原则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以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数学及其它有关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 力求所选指标能反映生态规律和管理规律, 能作为生态工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3.1.4 可评价性原则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比性、可查性、定量性等, 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横向对比, 还应能进行纵向对比。
3.1.5 简明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尽量简单、明了, 能反映工业企业生态工程的特点, 并便于量化和统计。
3.1.6 可修正原则
由于工业企业涉及不同产业、行业、 部门和区域,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其适应性, 按照弹性原则, 留有修正的余地。
3.2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核心是企业生命力、竞争力、适应力强弱, 以及企业与区域生态的耦合程度。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应该考虑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方面的损益指标。所以,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涵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经济、生态及社会这一复合系统, 参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所涉及的相关因素, 笔者建立如表1所示的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效益 (U1) 、生态效益 (U2) 、社会效益 (U3) 3个一级指标、盈利能力等8个二级指标 (Uij) 和总资产报酬率 (Uijz) 等23个三级指标构成。
3.3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方法
在上述评价指标中, 有较多的模糊因素, 用诸如加权平均法等传统的方法难以对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而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中,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事物关于某种目的做出综合判断或决策的方法, 可以用在对复合生态工程模糊信息的处理上。
3.3.1 建立因素集 (或称判断集)
根据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三层 (主因素层、子因素层和次因素层) 因素集。主因素层指标集U= (U1, U2, U3) , U中的元素分别代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子因素层指标集Ui= (Ui1, Ui2, Ui3, …, Uij, …, Uin) , 其中Ui表示U中第i个因素, Uij表示Ui中第j个因素。次因素层指标集Uij= (Uij1, Uij2, Uij3, …, Uijz, …, Uijn) , 其中Uij表示Ui中第j个因素, Uijz表示Uij中的第z个因素。
3.3.2 确定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专家估测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时, 通过建立层次结构、两两比较求解权向量、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等步骤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限于篇幅, 笔者不对求解过程详加阐述。
本模型采用专家估测法时, 以主因素层指标集U= (U1, U2, U3) 为例, 设有S个专家分别就U中各因素的权重做出判定, 第L个专家的判定结果为
3.3.3 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V= (v1, v2, v3, v4) , 其中v1, v2, v3, v4分别表示优、良、中、差4个等级。
3.3.4 评判矩阵的确定
先由专家对次因素层指标集中的指标进行评判, 再把评判结果统计汇总。设子因素层指标集Ui中的指标Uij得到评语v1、v2、v3、v4的次数分别为则Uij, 对于评语v1、v2、v3、v4的隶属度为rij1、rij2、rij3、rij4, 其中
3.3.5 子因素集模糊综合评价
在对次因素层指标进行评判的基础上, 进行子因素集评价。子因素层中的指标Uij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为Ri=AijORij, 其中“O”为模糊运算算子。
这样得出子因素层评价矩阵为:
3.3.6 模糊综合评价
最后对主因素层进行评价。主因素层中的指标Ui, 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i=AiOR′i= (bi1, bi2, bi3, bi4) , 其中“O”为模糊运算算子。
再对主因素层进行综合评价, U的评价矩阵为:
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为:
对B= (b1, b2, b3, b4) 做归一化处理, 得:
B′即为所评价的生态工程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 b′1, b′2, b′3, b′4分别表示生态工程评语v1, v2, v3, v4的隶属度。
3.3.7 模糊运算算子的选择
两个模糊集之间的合成运算, 有多种运算算子可供选择。如M (∧, ∨) , M (■, ∨) , M (■, ♁) 等。由于在建立生态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时, 已经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取舍, 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表1中的各因素都不应该被忽略, 应选择算子M (■, ♁) , 以兼顾各评价指标。
3.3.8 计算评价值
若给评语集V中4个等级的评语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c1, c2, c3, c4, 则可得生态工程的评价值:
这样就得到了生态工程的一个评价值。
3.4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评价值得注意的问题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涉及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系统工程, 其综合评价必须考虑以下3个关键问题: (1)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前面我们已对指标体系的构成进行了初步探索, 但不太深入, 尤其是定性指标定量化需要进一步研究; (2) 非同类指标的综合评价在数学上如何处理是个关键; (3) 定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可操作也是难点。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在传统经济评价中往往利用模糊评判法和系统层次分析法, 而隶属度的确定又往往带有较大的人为色彩和主观因素。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主成份分析法、多维标度法、数量化理论等。在工业企业评价中往往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不同类别的指标。由于这些因素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因而使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这给工业企业生态科学评价带来一定困难。另外, 在选择权数时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工业企业生态工程进行评价既可以避免信息重叠, 又能克服权数选择的人为性, 从而使评价结果全面、客观、科学。对这一关键问题, 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应用.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室编马世骏文集[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2].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 1984, 4 (1)
[3].李文华.生态工程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J].1996年北京国际生态工程会议综述, 生态学报, 1996, 16 (6)
[4].苗泽华, 苗泽伟.工业企业集团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9)
[5].孙卫东, 阎军印等编著.区域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6].张建嵩.工程项目评价和决策中模型群的应用[J].交通科技, 2006, (5) :111~113
[7].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生态工业体系 篇9
1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构建
1. 1 生态文明矿区概念界定
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其概念的研究。叶谦吉 ( 1987) [8]提出,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 又还利于自然,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 ( 2008) [9]提出狭义和广义生态文明, 狭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果; 广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实现四大和谐发展的成果。陈士勋, 李利人 ( 2012) [10]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在现有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为主的人性与生态性全面进步和谐统一的社会文化理想状态。此外, 还有张旭平 ( 2001) [11]、俞可平 ( 2005) [12]、田军、倪钢 ( 2010) [13]等众多学者分别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矿区是指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煤炭矿区。
1. 2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理论依据
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为主要内容的SCP分析, 认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14]。平衡记分卡建立的衡量体系包括财务、业务管理、客户、人员培养和开发四个方面, 其考核指标包括对过去和未来业绩的考核[15]。循环经济的3R原则体现了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依据SCP分析框架、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循环经济3R原则。本文认为, 矿区管理制度等影响矿区行为, 矿区行为又影响矿区环境等绩效; 生态文明矿区不仅要关注绩效的衡量, 也要关注影响绩效的行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评价; 生态文明评价应体现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
1. 3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以生态文明矿区概念为基础, 以上述理论为依据, 构建生态文明矿区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对过去绩效的考核指标, 也要包括对影响未来绩效的企业行为和环境的考核。因此, 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包括 “驱动力—行为—绩效”3 个环节。驱动力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行为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行为绩效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输出结果。“驱动力—行为—绩效”3 个环节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
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生态文明矿区指标评价体系设计。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资源绩效、生态绩效和环境绩效等4 个方面; 行为主要包括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和设施运行等3 个方面; 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2 个方面。
经济绩效方面采用 “净资产收益率”和 “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资源绩效方面采用 “采区回采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原煤生产水耗”、“选煤电力单耗”、“选煤补水量”等指标来衡量; 环境绩效方面采用 “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噪声”等指标来衡量; 生态绩效采用 “采煤塌陷地治理率”、 “工业广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 煤炭开采与加工采用 “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原煤入洗率”、“贮煤设备工艺及装备”等指标来衡量;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采用 “矿井水重复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等方面来衡量; 环保设施运行采用 “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放射源和辐射装置使用”等指标来衡量; 管理方面采用“环保管理机构和制度”、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环保培训和宣传” 等指标来衡量; 技术方面采用 “环保项目占科研投资比重”、“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数如表1 所示。
注: * 1: 设定的标准值以达到国家标准为基准或者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视为60 分;* 2: 设定的满意值以达到国家领先水平为基准, 视为100 分;*3、*4: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噪声两个指标的满意值为低于相应标准或限制的20%;*5:定性指标不设置标准值和满意值, 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指标得分;*6: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指占环保从业人员的比重。
1. 4 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等级界定
查阅各类文献中关于综合指数的最终评判原则, 本文以生态文明指数来表征生态文明矿区发展水平, 并设计出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分级标准[16], 见表2。
2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方法选择
总结生态文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 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熵权法等。层次分析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用于解决层次多、目标多的复杂系统评价。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 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有的指标通过标准计算即可得到分值, 有的指标需要专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分值。另外, 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不仅可用于对多个矿区进行相对评价, 也可对一个矿区若干年的指标进行评价。本文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将指标权重与无量纲化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得出生态文明矿区的各级指标得分。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S表示目标层 ( 即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数) ; i表示准则层; j表示指标层; l表示策略层; αijl表示策略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Cijl表示策略层的具体分值。
αijl权重数值由层次分析法获取, Cijl数值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定性指标得分, 即邀请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等专业不少于5 位专家进行打分, 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终得分; 通过监测或者核实后的企业有关数据直接计算获得定量指标得分。
为了使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判断矩阵, 可引入1 ~ 9 级标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 ± 2, 因此, 判断矩阵A的元素aij一般用Santy的1 ~ 9 标度方法给出。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多准则下的排序问题, 建议使用指数标度e0 /5~ e8 /5或e0 /4~ e8/4[17]。本研究使用YAAHP软件进行计算, 因此使用指数标度e0 /5~ e8 /5。
对于重要性判断不一致的判断矩阵A, 对应于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根 λmax的特征向量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否有效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同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是否合理, 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导致甲比乙重要, 乙比丙重要, 而丙又比甲重要的矛盾情况。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为:
n表示两两比较的指标个数。
当 λmax= n, CI = 0, 为完全一致; CI值越大, 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一般只要CI < 0. 1,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否则需重新进行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 重新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维数n越大, 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 因此应放宽对高维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要求。于是引入修正值RI, 并选更为合理的一致性比率CR为衡量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
当一致性比例CR < 0. 1 时, 认为A不一致程度可以接受, 检验通过。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
在构造出判断矩阵并求出层次的单排序后, 我们还需要进行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渐进行的层次总排序, 计算出同一层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重要性的排序权重。
3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3. 1 传统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无量纲化处理法包括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等[18]。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一般用下面公式表示:
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负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变量数据无量纲化是通过利用变量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介于某一特定范围内 ( 如 “0 ~ 1”) 的数据, 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
折线型和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考虑指标值和评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选择的方法。当然, 无量纲化方法在使用时, 应尽可能选择适合于讨论对象性质的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值与评价值之间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可选用简单、直观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考虑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的最好与最坏有一定的阈值, 而且能用于各矿区之间的比较, 因此选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阈值法。
3. 2 本研究设定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本文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经过处理后, 得分均为0 ~ 100 分。为了能够更准确表示矿区是否达到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满意标准, 本文设定了视同为100 分的满意值和视同为60 分的标准值, 依据正向和负向的不同指标类型, 设定双限型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 1) 正向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表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 x表示该指标的原始值, x100表示该指标设定的最大值, x60表示该指标设定的视同60 分的标准值。 ( 2) 负向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4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邀请20 位专家 ( 每个单位各5 位) 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打分。使用YAAHP软件, 在专家群决策结果中, 判断矩阵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权重,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3 列出了三级指标相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
从表3 可以看出, 一级指标层的绩效 ( A1) 、行为 ( A2) 和驱动力 ( A3) 相对于目标层S的权重分别为0. 27、0. 29 和0. 44。表明生态文明矿区建设不能只注重结果, 要从驱动力源头抓起, 并注重行为控制。二级指标层中, 在绩效类、行为类、驱动力类三类指标中, 各自权重最高的指标分别是生态绩效 ( B4) 、设施运行 ( B7) 、技术 ( B9) 。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来讲, 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 ( C24) 权重最高, 为0. 1480。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 可以看出,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 1, 表明判断矩阵可以接受。
5 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采集某矿区2009 - 2012 年数据, 研究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动态变化。各指标的数据采用二手资料调研和企业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由于某矿区属于低瓦斯矿井, 因此需要对抽采瓦斯利用率指标进行取舍。取舍后, 对隶属于综合利用 ( B6) 的其余指标权重进行再分配。依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 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得到某矿区2009 - 2012 年间的三级指标表现和生态文明矿区指数水平。表5 和表6 分别列出了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动态表现结果。
表6 说明, 驱动力和行为在该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彰显的潜力持续向好, 表明该矿的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前景较好。绩效指标在2010 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滑, 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大经济环境影响和能源企业面临的危机所致。
表7 数据显示, 某矿区在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方面总体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2010 年比2009 年有较大改善。依据本文设定的生态文明矿区分级标准, 该矿区在2009 年至2011 年间属于先进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2012 年达到了近卓越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6 结语
生态工业体系 篇10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 经过多年的努力, 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连续五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
此次获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不仅是对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 而且对于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向中西部一流开发区挺进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有利于园区五大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 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水平,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而引导和促进以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废物分类回收为特征的生态型经济技术产业区的形成。
生态工业体系 篇11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构建优美洁净、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体系。打造生态宜居县城,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统领,重点实施规划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公共设施工程等“五大工程”,重新修订编制45平方公里的县城总体规划,建设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综合整治城区“三渠十八塘”,建成全长30.8公里的环城林带和7纵13横路网、公园、广场、汽车站等220多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三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汽车配件、新型建材两个市级园区)总体规划,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供排水管网、保障性住房等配套设施,实施道路两侧10米绿化带、10公里金水河两侧景观带、花园式企业创建等绿化工程。创建生态文明村镇,建立垃圾收集、定时清运、卫生填埋等长效管护机制,配套建设水厂、配水管网、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开展村庄“四旁”植树、“四纵五横”130公里通道绿化、“以树养路”乡村公路绿化。
以项目招商为抓手,构建结构合理、节约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全力发展生态农业,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依托宏博牧业、威旺蔬菜等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咸淡混浇和节水灌溉工程。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户,全面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大力推进品牌兴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物流工程、专业市场工程、城市综合体工程和金融助推工程。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构建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的生态社会体系。倡导生态理念,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沼气等绿色能源。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河北省一流的仲夷中学和仲夷小学、78所中小学新改建等一批教育工程,完成中医院搬迁、县医院扩建、1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522个标准化卫生室创建等医疗工程,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8个“农家书屋”、影剧院、图书馆、档案馆等一批文化工程。提升保障水平,启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
以优化环境为保障,构建风清气正、诚信竞争的生态政治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开展“五零”创建活动(行政审批“零障碍”、为企服务“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处理问题“零缺位”、查办案件“零容忍”)。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工作高标准、作风抓落实、纪律严要求,时刻保持“见红旗必扛、逢第一必争”工作状态,形成“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团结干事氛围。重塑威县精神,形成“自强、包容、诚信、担当”的“威县精神”。打造平安威县,畅通信访渠道,实施“天网工程”。
(河北省威县财政局郑华乾供稿)
生态工业体系 篇12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创新,动力机制
一、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研究
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具有知识外溢、交易费用低、规模经济效益等发展优势, 同类企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同时, 也带来了资源消耗紧张及集中污染等负效应, 成为集群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国外学者以工业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 解释产业集群中企业互生共存关系, 并仿照生物链来建设集群或规划工业园区, 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群落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闭合循环, 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污染废弃物的零排放。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成为经典的实践典范[1,2]。
文献[3]最早提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随后, 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探讨了生态产业发展问题, 如文献[4,5,6]探讨了生态产业园中产业链的规划、文献[2,7]讨论了生态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模式、而文献[8,9]则关注了区域产业的生态创新。在实践方面, 国内形成了苏州环保产业园、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等比较成熟的生态工业园区。
目前, 利用工业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或对传统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 是实践研究重点[10], 也是解决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可行方式。本文将以工业生态学角度探讨桂林市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升级创新相结合, 力图解决目前集群内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备、集群正效应弱等发展难题, 从而实现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二、桂林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桂林是著名国际风景游览城市, 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资源, 保持着优美宜人生态环境, 但受广西工业整体环境影响, 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 产业链条短, 工业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的发展困境。面对生态环境约束, 桂林产业集群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 重新规划集群内部的生态产业链, 其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创新改造的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深入探讨。
1.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
十一五期末, 桂林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9%。在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显著增强的形势下, 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仍存在, 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阻力。对此, 桂林市加大工业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 桂林市将重点打造1个千亿元园区、1个千亿元产业, 培育5个百亿元企业, 即“325”的经济发展目标。
2. 绿色消费观的环境压力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消费者对于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影响更加重视, 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逐步盛行。据200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53.8%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绿色产品;37.9%的消费者表示曾经购买过绿色产品;18.5%的消费者认为国内绿色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较低, 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5.2%的消费者认为目前绿色产品的数量还不够丰富。买方市场需求压力, 必将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生产技术提出新的挑战, 采用生态技术和改善生产工艺, 无疑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3.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吸引力
2012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桂林建设成为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国际旅游胜地, 这对桂林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 可以实现旅游业带动城市功能提升, 可以实现城市中人、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此发展模式下, 政府推动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 通过搭建城市生态产业连网, 进而实现城市整体物质循环利用。
4. 中小企业的成长动力
中小企业是桂林工业的主体, 2011年, 桂林市6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有小型企业445家, 占72.2%。目前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食品饮料、光伏产业等若干集群。受生态环境限制, 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量, 由于自有资金有限、技术创新缺乏, 很难达到上述目标。因此, 通过构建集群内的生态产业链, 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环境资源约束问题, 实现集群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三、桂林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现状条件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集群模式是桂林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截止2010年, 桂林市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西城经济开发区和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以八里街工业园及各县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集群创新发展模式, 表1列出了三大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指标。
2. 问题分析
(1) 产业集群定位雷同, 同类废物排放量大
从上表可知, 3个开发区分属不同级别, 其产业发展方向与企业类型应有明显差别, 但产业布局上结构性重复建设现象明显, 例如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在3个开发区中都有分布, 而且从企业产品类型也属于同类竞争, 这将导致同类资源的大量消耗及排放, 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废弃物处理技术, 如果将废弃物直接排放, 极易造成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广东受工业“三废”污染且造成减产的农田面积达77.6万亩, 其中有1.15万亩农田因严重污染抛荒或改变用途。
(2) 产业链欠完备, 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少
桂林产业链中缺乏大型核心企业, 例如2012年桂林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60家, 其中产值超过30亿元仅6家, 产值超10亿元仅19家。由于核心企业的缺失, 导致产业内分工与协作不足, 影响了集群规模效应的实现, 而企业对资源的利用也呈现单向线性循环, 即“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 无法通过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行循环使用。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例, 开发区内有以整车生产企业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福达集团, 以及万向钱潮 (桂林) 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和皮尔金顿 (桂林) 公司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但从产业链的完备性上看, 还需要补充汽车服务类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型企业, 对于可重复利用的材料、零件进行二次生产。
(3) 集群环保制度欠完善, 公共环保设施建设不足
各产业园区对于入园企业的环境影响都非常重视, 具有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集群环境、规范企业经营企行为的重要作用。但以上环保制度只针对企业入园前, 企业入园后是否采取清洁生产、绿色经营、废弃物再生利用等环保措施没有制度引导和激励, 离开园区主管机构的扶持企业在资金少、技术实力弱的情况下, 很难主动参与到生态经营的转型中。各园区公共环保措施也存在着不足, 目前只有苏桥经济开发区采用了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环保措施, 与国内苏州工业园区、青岛新天地生态工业园区相比, 缺少从事环保、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企业。
四、桂林产业集群生态创新设计
1. 打造生态产业链, 解决物质循环难题
运用生态产业学原理, 在开发区内同类产业中的企业间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模式, 将企业之间原料、主产品和副产品的链接进行设计和改造, 从而实现物质循环使用、废弃物质低排放。
以汽车产业为例, 苏桥开发区的重点企业主要有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百坚汽车附件有限公司、锦韩汽车附件公司等, 汽车产业未构成完整循环产业链, 需要引入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汽车回收分解企业, 形成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销售—旧车回收—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主导生态产业链。
在主导产业链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汽车回收的利废功能, 引入补链企业拓展纵向生态产业链。例如在汽车拆解过程中, 利用废旧轮胎、塑料、玻璃等非金属固体制品为原料, 可衍生出“汽车—塑料”、“汽车—胶粉”等生态产业链;利用金属为原料可衍生出“汽车—钢铁”。此外, 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处理后, 可供或作为园区内绿化及景观用水。
2. 打造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帮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破解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资金规模有限的转型困境, 各开发区可针对园区内不同产业组建公共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质量检测企业融资等服务。具体发展模式为:1、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组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及技术转移联盟, 共同研发关键共性技术, 实现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2、政府扶持创新型服务企业模式:通过政策支持, 引导专业化的创新型服务企业入园, 以专业型设备、专业化人才为产业中同类企业提供设计、检测服务。
打造公共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的同时, 提供生态创新资金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向生态经营转型,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引入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逐步实现技术提升, 最终向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等生态化模式转变, 从而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
3. 鼓励环保型企业入园, 完善公共废弃物处理机制
对于集群生态产业链无法处理的副产品和废弃物, 可通过公共废弃物处理中心来解决。当园区内部技术缺乏的情况下, 可引进能加工处理园区主要工业废物的环保型企业, 将产业链中企业排放废水、废气、残渣等主要工业废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特别是污水处理技术、大气治理、三废综合利用、金属回收处理等领域, 应该培育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的科技型环保企业。
在现有入园环保限制基础上, 规范集群内企业的生态创新行为, 以税金、补贴等多种形式激励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园区环保监控信息系统, 对于企业排污行为、园区环境状况、集群废弃物再生利用信息及时监测、发布, 可以巩固集群内实施环保措施成果, 又可以为资源再生利用搭建平台, 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危旭芳.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8, (5) :195-199.
[2]张西玲.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典型案例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 (3) :62-66.
[3]王如松, 杨建新.产业生态学: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王兆华, 尹建华, 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 (10) :153-157.
[5]甘树福, 徐文彬, 彭晓春.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探讨[J].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207) 第十四届年会暨“绿色奥运清洁发展”主题论坛论文集, 2007.
[6]曾丽君, 隋映辉.科技产业集群生态园区建设[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 :85-89.
[7]张柏江, 朱正国.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0, (2) :23-26.
[8]邵云飞, 黎丽, 尹守军.产业创新的新范式:生态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09, (6) :31-36.
[9]刘雅君.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 (12) :67-71.
[10]李志翠, 马海霞, 朱琳.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视角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3 (1) :55-57.
[11]王雷.苏浙沪典型产业集群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 (2) :51-55.
【生态工业体系】推荐阅读:
工业生态效率05-31
低碳生态工业05-22
生态工业园区07-13
生态工业发展规划10-06
城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08-13
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06-27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05-15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验收动员会主持词06-19
打造环保新工业建设生态致富路经验交流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