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2024-09-07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精选12篇)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1

摘要:对中国社会经济来讲, 煤炭产业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它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之一, 但煤炭行业粗放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生态效率”这一词语出现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主要分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生态效率的定义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根据的研究成果, 构建了基于煤炭产业生态效率测算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指标体系,生态效率,煤炭行业

一、引言

长期以来, 煤炭一直是中国的能源支柱产业, 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该种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的行业, 在当前的发展方式下, 基本不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和居民的健康等因素, 导致我国的煤炭生产效率低下, 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资源严重不足等情况, 导致经济和资源、环境和人口等矛盾愈来愈明显, 该种问题十分不利于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类先进的发展方式, 可以推动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其所坚持的节约及重复利用原则为处理煤炭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难题带来了全新的处理思路, 煤矿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定要走循环经济模式。由于循环经济在煤炭领域不断发展推广, 合理地测算煤矿领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然后建立煤矿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效率”一词逐渐被引入煤炭产业中。实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是实现煤炭产业生态经济的重要方式。

二、生态效率的概念

1990 年, Sturn与Schaltegger ( 德国) 第一个界定了“生态效率”。由于它比较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众多学者接受了这一概念。后来WBCSD即国际可持续发展工商业委员会首个把它当做是一个商业问题进行阐述, “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与实现人民的各种需要, 不仅要带来在价格上具有优势的服务与商品, 还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一步步降低产品的资源耗费量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让它最低实现能够和预计的地球承载能力相当的水准”, 这就是它的主要思想理念。[1]这也是目前普遍得到认可的定义。在1998 年, 经合组织 ( OECD) 把生态效率的定义予以放宽, 把它引入到政府、工业企业和一些组织中, 它是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慢慢地, 对生态效率的研究逐渐涉及到指标体系的选取以及评价方式的选取等, 而它的使用也从企业逐步扩展到了产业、区域层面。欧盟的环境署是这样界定的: 以尽量少的资源取得尽量大的福利。虽然每个机构或部门对生态效率的界定存在差异性, 不过由广义来讲, 全部可以当做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2]。在这里公司污物排放导致的环境影响与资源利用情况就是“投入”, 而公司因此产生的服务与产品之价值即“产出”。它强调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较少的环境影响创造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我国学者对生态效率的研究晚于国外, 但是速度较快。王金南 ( 2002) 认为生态效率不仅是管理概念, 更是应用概念, 它旨在减少单位产品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尽可能增大资源和原材料投入的生产力[3]。诸大建 ( 2005) 认为生态效率表示经济发展和生态破坏的分离关系, 亦可叫做生态经济效率, 其实就是资源耗费的实物量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量间的比例关系[4]。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的看法, 虽然国际国内的众多专家赋予它的名称以及对其含义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从内涵来看, 生态效率是一种衡量资源、经济与环境间和谐发展的关键标准, 它是利用社会服务或产品的价值和环境的比例关系, 追求以尽量少的资源或能源取得尽量多的福利。从实质来说, 它是评价经济活动过程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情况的指标, 要求以社会价值量最大化为前提, 极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 缓解环境问题, 即以少产多。因此, 本文将生态效率定义为: 用更少的投入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即实现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 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煤炭行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按照OECD, 给出了生态效率的定义公式, 同时结合国内牛苗 ( 2012) [5]、尹科 ( 2012) 和程晓娟 ( 2013) 等学者构建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按照全面性与可行性等方面的要求, 建立了中国煤炭行业生态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可参考表1。

( 一) 投入指标。我们选择了环境方面的投入与资源的投入两个类别。在这里, 以四项指标即年运行费用、人力资本投入、资本投入以及能源的耗费作为资源方面的投入指标。这四项指标里, 以中国煤炭行业的年度成本费用的均值来权衡年度运行费用, 以各地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数目的均值来权衡人力资本的投入, 以各地煤炭行业理念的投资额度来权衡资本投入, 以我国煤炭行业耗费的万吨标准煤量权衡能源的消耗量。在环境投入问题上就确定了导致臭氧层空洞气体的排放, 废水排放, 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 烟尘排放, 粉尘排放, 光化学烟雾气排放以及土壤污染这8 个指标。

( 二) 产出指标。它的作用就是用于权衡经济体带来的服务或产品的经济价值。不过由于价格是实时变化的, 我们采用该产业里的煤炭产出。主要选用了工业产值, 净利润, 原煤产量3 个具体变量, 并根据理论选取相应的权数计算出最终的煤炭产出总量。

四、结语

按照生态效率方面的原理, 构建了权衡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为测算该行业的生态效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OECD.Eco-efficiency[R].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8

[2]WBCSD.Eco-efficient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 ance[M].Geneva:WBCSD, 1996:3~16

[3]诸大建, 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60~66

[4]王金南.发展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 2001-12-24 (5)

[5]程晓娟, 韩庆兰.基于PCA_DEA组合模型的中国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 2013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2

长宁县政府办课题组

生态产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产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传统产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产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我县生态产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特征。鉴于此,我县生态产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一、我县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状况

长宁县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环境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战略支撑,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利共赢的重大措施和载体,初步走上了“拥有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亿元,同比增长16.8%;预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7.5%;预计累计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150亿元。通过打造农业三大产业带、五大特色农业园区,推进区域循环型工业生态体系建设,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

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9.1:38.8:32.1优化为2011年的19.4:54.6:26。2011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7.2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开发区、全市“两化互动”示范区。省级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和市级江南特色效益农业示范片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农业(生猪、玉米)试点县、特色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全省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林业产业强县培养县。

(二)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县着力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通过大打生态牌,以生态招商、以环境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批环保型企业相继入驻,强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以蜀南竹海为依托、生态养生县城为支撑、梅硐竹石林和开佛佛来山为两翼、其他景区景点和农家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县、四川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检查初评。佛来山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列入全省重点推荐的乡村旅游线路。2011年,我县森林面积达到77.4万亩,森林覆盖率51.6%;预计接待游客2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工业方面。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虽然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但是在较小总量基础上的增长,与发达地区比差距仍在拉大。二是工业用地紧张制约工业发展和生态工业建设。外地企业和项目的引进,本地重点骨干企业不断扩大等,使工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生态工业建设。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尚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研设

计力量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不少企业不愿增加环保投入,个别企业甚至对已建成的环保设施开工不足,不愿承担治污责任,制约了生态工业建设的发展。四是企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企业发展不足,小企业偏多,专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二)生态农业方面。一是农村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现象仍有存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等的滥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程度不高,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三是生态观光农业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科学的规划,景区设施不全,功能单一,档次低,规模小,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四是基础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还不高,对广大农户生态农业技术的培训与实用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缺乏动力。

(三)生态林业方面。一是林木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既浪费森林资源,又无效益。二是产品档次不高。在全县木竹加工企业中,小型木材加工厂将近一半,产品附加值低。同时我县木竹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三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弱,难以开发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四是企业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五是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全县26家以竹为主的专业合作社与竹农的矛盾较为突出,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生态旅游业方面。一是全域大竹海打造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竹特色景区打造推进缓慢,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县星级农家乐只有50余家,竹特色餐饮、竹特色娱乐等开发力度不够。二是竹工艺开发力度不

够,目前旅游市场上所经销的竹工艺品80%都是外地产品。三是竹生态旅游引擎项目少,带动能力不足,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四是竹类一、二、三产业相融性不强,特别是竹生态旅游、竹产品加工对竹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体现不明显。

(五)生态服务业方面。一是总量规模小,生态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态服务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比较薄弱,公共服务业比较滞后。二是传统服务业比例过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三是县城旅游功能,相关旅游设施的配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宾馆、饭店及其它旅游接待场所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服务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项目空间分布相对零散,彼此之间尚未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和集聚效应。

三、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长宁县要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业以及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通过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有利于产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宏观的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产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

(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夯实生态产业化发展基础。一是着力构建产业环境综合整治、自然源保护与开发的支撑体系。二是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防治、处罚力度,对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三是制定森林资源、水土资源、基本农业田保护规划、中低产田开发利用与土壤培肥规划,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再生能力。四是重视生态产业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购置秸秆还田机械、测土配方施肥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五是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产品。

(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生态产业,推进产业化发展。一是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选择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制。大力发展柑桔、无公害反季蔬菜、优质畜牧、水产养殖、林竹种植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品牌创新和市场开拓。二是加强生态产业化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督促企业不排污或少排污,多栽树种草,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产业环节中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重点培育对区域性生态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批发市场,改善交通设施和市场基础设施,壮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集散产品。四是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保护优质产品品牌,实行产品优质优价。同时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避免出现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供需脱节的状况。

(三)以科技为动力,加速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生态产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加快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园区,加速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开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开发投入体系。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经验性、分散性的产业技术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三是健全科技推广机构,建立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培养各类种养专业户、示范户,加快生态产业科技的普及。

产业生态“凤凰城” 篇3

德昌,西昌市的后花园,美丽的“凤凰城”。虽然凤凰已远去,但留下的灵秀之气似乎并未消减半分。作为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凉山州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战略重要城市和安宁河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这只凤凰又在起飞。

“将抓发展、促跨越作为凉山一切工作的主线”,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那么,德昌县又将如何专注发展、转型发展?

既“加快赶”又“抓紧转”,着力资源转化、项目驱动、产业提升、开放合作、基础改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德昌县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

农工互动 专注绿色发展

记者: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发展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那么,德昌县要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王顺云:德昌特色资源富集,是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组成区域之一,境内有矿点矿化点近200个,矿种47种,经地质部门勘查确认的矿点21个,矿种12种,特别是稀土,已探明可开发的氧化物储量72万吨;拥有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约40万千瓦;县域内的麻栗镇、阿月乡等地还可建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全省首个装机1.6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已在德昌建成投产。

同时,德昌县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国果桑之乡”,有10万亩蔬菜,12万亩烤烟,4万担桑茧、2万吨椹果,30万亩林果,4万吨肉类和1000亩花卉等。

稀土、风电、特色农产品企业落户德昌提供了就近、优质的原料保障。今年4月,德昌县成功举办第八届樱桃节、第七届桑椹节,这是德昌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结果,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德昌,促进农户增收。在4月22日—24日的“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主题活动中,德昌县成功签约2个项目,签约金额5.3亿元,将进一步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工业的发展。

记者: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四川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德昌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顺云:经过多年的发展,德昌国家级工业园区正在形成。德昌工业园区分为“一园三区”(德昌县工业园;银厂钒钛稀土、高端装备制造集中区,三棵树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永郎新材料、现代物流集中区),2014年,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志能稀土、久源钒钛扩能技改、锌鸿环保、云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盛和资源大陆槽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建,完成工业投资20.7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2亿元。同时,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昌桑椹”和“建昌板鸭”进入评审公示。

2015年,德昌工业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亿元,增长7%以上。

以大项目促稳增长

记者:一季度,四川全省经济同比增长7.4%,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稳增长处于关键时刻。同时,四川省委提出,各地要全面把握今年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十个抓紧抓实”抓工作落实。

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德昌县将如何发力,以达到稳增长的目标?

王顺云:德昌县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全面的重大项目建设。

首先要突出项目规划。坚持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完成一批,全力做好项目建议、规划、论证、申报、立项等前期工作,梳理确定工业、水利、交通、市政基础等方面重点项目64个,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

其次,我们要强化招商引资。借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省级招商平台,紧紧围绕水电风电新能源、稀土钒钛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新产业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招大引强,确保今年新签约项目引资25亿元以上。

第三,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一个项目1名督导县领导、1名责任县领导、1个责任部门联系的“三带一”制度,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第四,强化督查督办。由县四大班子一把手组成4个项目督导组,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月督查、季通报,其中26个重点跟踪督办项目实行“顺排工期、倒查责任,每周跟踪、半月通报”,目前27个续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

“加快赶”又“抓紧转”

记者:在“抓紧转”中“加快赶”,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求各地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同时,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也提出,既“加快赶”又“抓紧转”,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德昌县将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在“抓紧转”中“加快赶”呢?

王顺云:德昌县要实现稳增长、快发展,还是必须紧紧依靠投资拉动,着力构建项目持续推进,资金持续注入的项目建设新格局。要加快推进风电四五期、铁炉山地风电、风电叶片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钛铁分离生产线等大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调结构关键是调思路,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方向,抓好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

工业方面,要加快突破。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成长型特色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着力破解土地、环保、电力、供水等瓶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园区承载力,建设“工业德昌”。大力推进盛和资源综合利用、元坤绿色果业基地、五氧化二钒生产线、志能稀土下游深加工、烟草原料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硅企业升级技改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等。

农业方面,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林权流转,稳定烟叶生产,发展蚕果桑、核桃、板栗、桑椹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大凉山·德昌”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农村专合组织8个,注册家庭农场50户,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产发展方面,抓好旅游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上档升级。省委、省政府正加快发展攀西阳光风情旅游,州委、州政府也正加快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统筹抓好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升级等工作,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螺髻山景区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度假游,力争旅游收入增长54%。

教育方面,一是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资金 1.545亿元,对全县21所中小学校进行改建、扩建、搬迁和新建,让学校分布更合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抓民办名校落户德昌。采取政府出土地、政策,企业出资金,名校负责教学管理的“1+1+1”模式,建成了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小升初、初升高报考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和10:1。德昌籍1200名小学生不仅共免交2160万元的择校费,还保证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省一流的优质教育。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记者:今年是德昌县的“基础设施提升年”,德昌县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全县的基础设施水平呢?

王顺云:首先要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坚持打通外出口,畅通内循环,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发展提速,加快推进108国道改造,德盐路升级改造,德雅路改建,西小路、茨大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服务好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快农村道路硬化。

其次要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农业提升,务必坚持基础先行,要加快推进和平水库、城区安宁河堤防、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等大项目建设,完成小高等3个乡镇17个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面1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万亩。

另外,还要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好安宁河闸坝景观带,加强城区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及污水管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抓住同城化发展中的新机遇

记者: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发展战略,德昌作为其中一极,将如何在三市县同城化中抓住发展新机遇?

王顺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省委提出的“十个抓紧抓实”重要内容之一。

德昌县要围绕“同城化”发展战略布局,依托西昌首位城市带动,差异化错位互补发展,坚持城化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建设。

加大城区存量土地开发力度,突出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滨河新区、德铁旧址开发、河东片区开发、安顺社区及下翔街改造开发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4

一、循环发展理念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产业, 产业发展也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宗旨, 更新产业发展的思路尤为重要。

产业发展的原则要求。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下的产业发展应按照这三个基本原则开展。按照减量化原则, 产业发展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的产业, 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再利用原则, 应发展再生资源转化技术,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易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发展产品维修、维护、翻新等服务行业, 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自然寿命。按照再循环原则, 应开展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 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不同行业延长产业链, 加强相关产业间关联和互动。

产业发展的层次要求。产业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产业组织, 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构成产业组织, 影响该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个层次是产业联系, 表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在物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对产业区位选择和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产生影响。第三个层次是产业结构, 表明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直接关系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要求产业发展要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安排和组织,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植入产业发展的三个层次、贯穿于整个产业体系构建, 扭转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带来的产业分散、分割的现象,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产业发展的速度要求。循环是在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内的运动过程。经济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循环是良性循环, 会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因此,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不可急于求成, 应树立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建立系统观、经济观, 坚持减量化优先,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 统筹规划产业发展, 安排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控制经济发展速度;采取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相结合方式, 促成产业内和产业间有序组合, 最终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 全过程、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

1.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概念界定。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将构建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循环型体系作为重要内容, 但关于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定义尚无定论。笔者认为, 循环型产业体系是指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 从寻求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组织产业活动, 通过产业的三个层次, 即产业组织、产业联系和产业结构, 所形成的覆盖全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闭环型的产业生产体系, 主要包括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工业体系和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2.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相关主体。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社会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 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该理论的基本思想,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利益相关者指, 能够影响循环型产业体系目标的实现, 或被循环型产业体系目标的具体实施所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公众和ENGO。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体, 他们的意见都应作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从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动力来看, 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 对决策行为的意见和支持力也会因此不同。在循环型产业体系中, 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 他们是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可以很好地支持或者阻碍循环经济发展, 但他们的行为却很难预测。地方政府则会根据中央政府的决策影响其参与程度。ENGO和公众的权力很小, 但如果他们积极支持, 由于对环境权益和环境民主的诉求, 他们会对权力更大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态度产生影响。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从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来看, 应重点考虑的是企业。企业拥有一定的权力, 但其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动力。因此, 首先需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其次是地方政府, 虽然地方政府拥有权力, 但随时都可能不支持甚至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 只有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和责任, 才能促使其成为可持续的主导者。

3. 循环型产业体系的主要特点。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的目标是广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推广普及循环型消费模式, 提高资源产出率, 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循环型产业体系应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融合性。产业体系是按照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 组合而成的相互关联的连接体。随着生产社会化与分工协作不断深化,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横向扩张, 产业发展融合化。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集群化。循环型产业体系应以市场秩序良好、政府保障有力、社会支持积极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 创新生产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与结构, 构建基础技术、公共技术或共有技术的公共平台, 通过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构筑产业共生网络, 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型产业体系, 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有效地降低能耗, 减轻环境污染。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循环性。循环型产业体系应坚持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 按照“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模式而组织产业经济活动, 使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最小化,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循环型产业体系具有服务性。循环型产业体系涉及范围较广, 涵盖了20个产业门类, 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力度较大, 覆盖了众多消费领域, 可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产品。

三、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的政策要求

循环型产业体系涉及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系统, 每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了很多因素, 各个因素、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因此, 推动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重在引导和扶持, 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需要摆正相关主体的位置, 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公众和ENGO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 形成地方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ENGO督促的运行机制。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 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型产业。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5

城镇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梁文生

长宁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美好新长宁的发展目标。2007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于同年底正式申请在2015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长宁县立足实际,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新途径,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长宁县生态经济优势

近年来,长宁县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了生态承载力。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2%。加大对龙头、双河、硐底等乡镇的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8个乡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蜀南竹海垃圾处理中心的监管,在没有条件将垃圾转运到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的乡镇都建立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场,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加大了对企业的污-1-

染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开展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了建设项目和决策环境评价,从决策和项目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和生态小区的创建活动,竹海镇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双河等乡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开佛乡佛犁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长宁县电力小区和国税小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小区,长宁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长宁县城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迅速提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生态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三、多措并举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一)加大宣传,科学决策,为生态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县内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知识,在全县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生态环保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生态经济产业项目的发展,对引进高效益低排放高科技项目、开展减污减排技术改造、开发绿色生态环保产品、推广节能减排调备设施等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予以奖励,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把握好生态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以GDP为硬道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破除以粗放型经营为主要模式,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以物质享受为幸福标准,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观念。全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辨证观;坚持发挥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合力观;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统筹兼顾观。

(二)突出抓好生态工业,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竹类环保等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要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一轰而上,到处圈地,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严格“三同时”要求,切实保护河流塘库不受污染,美化企业周边环境。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变人民群众的贫穷面貌,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避免经济和环境恶性循环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要发展生态经济,就要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食品是当今消费的一大潮流,要动员农户利用丰富的山地、塘库发展畜禽、水产等无公害食品,建立各种联合形式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以打造绿色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积极扶持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依靠科学,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减小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从源头上保证主要农产品安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参与林业生态规划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而且可以促进林、粮、轻工业以及各类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要大力推广农村沼汽池等新能源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沼汽池减少农作物的污染,减少对林木的破坏,省柴节能,实现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做好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做好“农作物—畜禽—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循环农业经济大文章。对农户住房按村庄建设要求集中修建,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给生态建设留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全力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乡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有效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要根据镇域人口、经济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旧城区改造、闲置土地搞建设,在建设中要把环境保护设施作为前置条件,放在首要位置来抓。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建

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群众入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出版产业内涵研究 篇6

[关键词]生态出版产业特征和谐多样性协同进化

进入21世纪,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的反思,促使人类选择生态文明,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共十七大也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产业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被誉为代表时代最先进生产力的、21世纪的主导产业[1]。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也是社会转型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有赖于生态文明的建设[3],出版生态化则是出版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出版生态化的最终目标是把出版产业建设成为生态出版产业,因此了解生态出版产业的内涵,对于实现出版产业的生态转型,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生态出版,生态学家和出版研究者都曾有过描述[5],然而从产业层次对生态出版产业进行研究的,尚未见报道。笔者认为,生态出版产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并遵循出版规律而组织起来的、基于出版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具有高效的出版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本文拟对生态出版产业的内涵作初步研究,认为生态出版产业应以和谐的生态功能为目标,以出版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础,以出版多样性为核心,以高效出版过程为标志,以完善的出版生态网络为保障,并保持与社会的协同进化。

出版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出版产业的生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服务功能,即通过出版物生产为社会提供出版服务:正确导向,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稳定;传播、积累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提供社会交流与消遣娱乐[6]。其二是经济功能,通过出版活动实现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三是生态功能,通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source)减少物质、能量的消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传播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于传播媒介培植起来的世界图景[7],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来获取外部经验。可见,包括出版物在内的传播媒介的影响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服务功能则是生态出版产业的核心功能,也是出版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本质属性。偏离社会服务这一核心功能,就会造成出版产业功能失调,从而破坏出版生态,危及出版者自身的生存。如教辅书出版与发行的乱象,反映出版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违背了为教育服务的功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忧虑,最终也会压缩出版者的生存空间。

建设生态产业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基础上,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共识[8]。出版生态系统承载力包括出版资源承载力、出版市场承载力以及出版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出版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社会供给的出版资源所能够承载的出版产业的经济规模,包括出版机构的数量、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等。出版资源主要包括内容资源、人财物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生态出版产业提倡永续利用的资源观,一方面以适当的方式合理使用出版资源,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出版服务;另一方面又注重培育出版资源,以保护知识生产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信息生产→出版选择→信息传播→读者需要满足→促进信息生产的良性循环。超出出版资源承载力,过度使用出版资源,一方面会对知识生产造成干扰,造成知识生产的泡沫化;另一方面,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将导致信息垃圾泛滥,从而产生出版泡沫。

市场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应的受众对各类出版物的需求品种和数量。生态出版产业以功能为导向,以提供满足读者需要的出版服务为目的,因而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同时,不会造成出版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因信息垃圾充斥而湮没真正有用的信息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困惑,实现出版服务的生态化[9]。传统出版产业则以产品为导向,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造成品种大量增加而市场无法承载。小林一博所描绘的日本出版的“大崩溃”[10],就是以出版物生产过剩为特征的超出市场承载力的必然结果。

然而资源承载力和市场承载力并非一成不变,作为一类生态系统,出版产业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它可以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来调节生产。同时,它也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通过挖掘、培育、引进出版资源,培育市场、引导读者需求,来增强出版资源和出版市场的承载力。

出版多样性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出版媒介多样性,及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出版文化的多样化,以及出版活动与出版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1]。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生态出版产业必须以出版的多样性来适应这一要求。出版多样性是出版企业以满足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受众需求多样性为目标,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根据自身资源的优势而形成的生态位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出版生态系统不断进化的必然结果。

出版的多样性应当以满足文化多样性和读者需求多样性为基础,以出版机构的多样性为途径,以产品和服务多样性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归宿。出版机构多样性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大型的综合性与专业出版集团、全国性与地方性出版集团、中小出版机构优势互补,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而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结构;二是各出版机构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各自的出版特色,从而实现差异化生存,并为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出版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出版观念的多样性,在不同出版观念指导下出版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出版成果及其影响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出版文化的互相借鉴、融合,是出版业繁荣的必要條件。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品种的极大丰富、载体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而日益多样化、读者获取出版服务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使得读者能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适合自己阅读习惯的出版服务。定制出版应当成为生态出版产业的特征之一。

nlc202309031620

多样性与主导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具有协调性,才能保证产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所谓主导性是指对出版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环境因子,即必须有主导产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反映在某一方面的出版服务的优势度。对于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来说,多样性可以分散风险,但过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能带来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比如,目前中国出版业产业集中度过低,导致一系列弊端:大型出版企业规模偏小、市场份额偏低,规模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出版产业内部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状况,不仅各地出版产业结构趋同,而且同类出版社结构、选题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12]。因此,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系统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效率的出版过程是指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出版产业的和谐生态功能,在出版生产过程中,各出版机构在认真履行选择和把关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容资源,以最低的物质消耗,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使得优秀的出版人才脱颖而出。高效率的出版过程是生态出版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可持续发展成为衡量生态出版产业市场绩效的新的价值标准。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标准侧重于考察市场结构或企业行为的变化如何能更好地促进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产品的生态品质。以此为准则,要保障生态出版产业的高效率,必须从三个层面入手。

在产业层面,我国出版产业还存在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结构趋同、出版企业创新不足、恶性竞争普遍存在等问题,从而导致国际竞争力弱、产业绩效低下。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打破地域和行业垄断,进一步给出版企业松绑,鼓励出版企业通过市场行为,以出版资源为纽带实施兼并、融合,完善出版产业结构和组织形态;鼓励出版企业的差异化竞争,限制同质化竞争,积极发展新兴媒体产业,优化市场结构,并鼓励生态化的产业行为,以提高生态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水平。

在企业层面,出版企业必须适应出版产业生态转型的需要,加强自身的生态化建设。首先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链,并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应建立自己的生态产品的标准,并影响自己的上游、下游企业,如优先与采用绿色工艺的企业(如造纸、印刷)合作。第三,围绕自己的定位和生态标准加强管理能力的建设,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第四,加强渠道的建设,使得针对特定读者群设计的出版物能真正为需要它的读者所用。

在产品层面,加强出版物的生态设计[13]。应根据基于生命周期的出版物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在其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开展出版物的生态设计。进行出版物生态设计的原则是,在满足出版物品种多样性的前提下,使出版物在生命周期内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最大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在出版物内容的设计上,应满足适用性和整合性的要求, 出版产业最大的浪费是生产的出版物因不符合读者需要而从复制企业直接到废品站,因此加强出版物的内容设计是出版物生态设计的重中之重,定制出版应当成为生态出版产业的目标;在载体形式的选择上,应考虑出版物的类别、读者的使用习惯,选择适当的载体形式;在设计理念上应摒弃产品导向观念,引进功能导向观念,引进为循环使用设计、为环境设计的理念,使出版物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最小,同时应鼓励采用新技术,如按需印刷,绿色印刷等。

按照产业生态学理论,线形的出版生态链,即作者(一级生产者:内容生产)→出版者(二级生产者:出版物生产)→读者(消费者)→物资回收者(分解者),因其内容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低下,是不可持续的。从出版企业的层面来看,生态链单一使其抵抗出版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弱,即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只按照产业共生要求,以出版生态链中资源的流动和利用为纽带,形成产业共生系统即出版生态网络,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这也是出版生态系统进化的必然趋势。生态出版网络具有以下鲜明特征:1)信息流动畅通、反馈及时:生态产业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强度很高的产业,更兼出版业具有信息产业的特征,因此通过灵活、有效、畅通的信息网络,出版企业可以及时获取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科技的、读者的、作者的、其他出版者的、市场的等信息,调整出版活动。2)出版资源可以得到多级利用、多元产出:内容资源可以得到多级利用,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出版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出版物可以得到循环使用;资金流动畅通,诚信度高。3)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强、生态安全性高:出版企业通过有益的竞争与合作而实现差异化出版,建立新型的竞合关系,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同时由于出版所在的网络节点与多条出版生态链相连,因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

协同进化是出版生态系统进化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出版机构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行为[14]。数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出版物的形态、出版机构的组织形态、出版产业的产业形态和组织结构等都不断地进化,形成今天的出版生态系统。协同进化是保证出版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的重要保障。协同进化的机制,使得生态出版产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和数量,根据传播技术的进步适时地改进出版物形态并不断推出新媒介,根据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的变化及时地对出版机构的组织形式等做出调整,以适应读者的需要,并保证生态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实现产业的生态化,生态出版产业则是传统出版业生态转型的目标,这也是出版产业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態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生态出版产业应当以和谐的生态功能为目标,以出版产业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础,以丰富出版多样性为核心,以高效出版过程为标志,以完善的出版生态网络为保障,并保持与社会的协同进化。唯此,才能够保证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7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应经过“系统辩识、系统诊断、系统设计、生产项目确定及时空配置、输入与输出种类及数量、配套技术系统设计、模型的选择及构造、系统评价和方案优选”,最终确定其发展方略。

1 系统辨识

资源考察和环境分析是生态农业系统优化设计的基础工作,系统辨识不仅包括对系统内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而且还包括对系统外的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我们所设计的系统是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运行直接受系统外因素或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1.1 松桃县生态农业发展资源概况

本区域地处武陵山坳陷褶皱束中,梵净山东麓,向东缓慢过渡到湘西丘陵斜坡地带;全境平均海拔650m,地势整体东西部高、南北略低,中部呈现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国土面积3400km2,其中耕地面积5.06万hm2,天然草场9.87万hm2,森林面积19.73hm2,退耕还林还草1.33万hm2;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年平均气温12~16.8℃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220.2h,历年平均降水量1378mm;县境属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江、河界银河、甘龙河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均衡,田高水低,开发利用困难;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63kWh,地下水可开采量1.18亿m3,储量丰富;土壤分布区域特征差异显著,垂直带谱明显,依次有黄棕壤、黄壤、黄红壤、冲积潮土和水稻土;本县属亚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由于地形起伏,气候分异,生物环境复杂,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已经形成传统东部低山丘陵粮、经济林、茶、桑、牛、羊、鱼区,北部低山沟谷用材林、经济林、粮、牛、羊区,中部丘陵河谷粮、油、果、蔬、茶、桑、猪、禽、鱼区,南部低山沟谷经济林、粮、油、牛、羊区,西部中山、中低山峡谷用材林、粮、油、烟、药、牛羊区的农业综合规划格局。

1.2 松桃县生态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地处黔、湘、渝三省交界,素有“黔东北门户”和“一脚踏三省”的美誉。它是武陵山文化沉降区至今保持苗族传统文化突出而显著的一个自治县。总人口69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3.7%,全县围绕一带两线”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以下核心示范带:以蓼皋镇为中心,沿“松桃一大兴”“松桃—迓驾”、“松桃—孟溪”三条公路为轴心展开,总面积0.4万hm2,核心示范带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75%以上。“大兴—正大—盘信”要围绕现代观光农业园区依托茶叶加工企业、油茶加工企业、百合加工企业重点以茶叶、油茶、蔬菜、百合等经济作物为主;辐射示范线:以县际公路为重点,沿“干串一寨英”、“孟溪一乌罗”、“长兴—木树”“蓼皋—世昌—黄莲—长坪—盘信”“黄莲—巴茅”四条主轴公路展开,总面积0.33万hm2,辐射示范线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5%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百合、中药材、经果林、楠竹等经济作物为主;拓展示范线:以通乡公路为重点,沿“瓦溪—永安—石梁”、“田坝—大路”、“和平洞—天心坡”、“普觉—沙坝”“世昌—花溪”“新民—石梁”“大坪—平头”展开,总面积0.33万hm2。拓展示范线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区域构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茶叶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县”、“全国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100个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全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睦,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3 松桃县生态农业体系外围态势

产业体系处于铜仁地区整体发展“两圈两带”大格局的核心区域,毗邻“成渝经济圈”,在“黔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地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腹地,其外围经济圈对本县农业发展或形成“虹吸效应”,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技术、资金、人才、资源吸纳形成锅底,或融入其间纵横摆阖,博弈取胜,获得支撑与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 系统诊断

在系统诊断阶段,必须对系统的增值潜力和限制因子做出正确的估价,并考虑环境允许度的变化范围以及系统的承受力,为下一步系统设计和提出开发方案打下基础。

2.1 松桃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因子

2.1.1 自然环境限制因子。

本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发展条件好,人、地关系矛盾不凸显,相对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分散,且地块小,坡度大,岩溶地区基石裸露,土层厚薄不均,沙页岩地区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山地森林破坏严重,耕地日趋恶化,土地荒芜,土质衰退,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农作物和禽产品品种退化,野生生物大都濒于灭绝,气温稳定性差,年际变化大,春播常受“倒春寒”影响,秋季抽穗扬花受“秋风”影响,整体传统农业受自然水旱灾害影响较大。

2.1.2 社会经济条件不利因素。

劳动力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滞后,农业技术装备不到位,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较少,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文化意识落后,农耕传统文化封闭性与市场经济开放性矛盾、保守性与农业经济开拓创新的矛盾、自私狭隘性与社会经济兼容性和市场双赢的矛盾、闲散性和激烈市场竞争的矛盾、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观矛盾。

2.2 农业优势和潜力

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光、热、水可利用潜力较大,农业科技兴农前景广阔,无论是农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还是发展生态农业长期远景市场潜力,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态势潜力,均具有时空重组配置、产业系统整合、农产品品牌锻造等优势发展潜质。

3 系统设计

其一,目标分析与确定。在系统诊断阶段已提出初始目标,经进一步分析、预测及总体设计的协调,应再次明确系统的发展目标,这里还要对外部环境或母系统作进一步分析,明确其要求和具体的约束条件。其二,生态经济农业分区。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内在的地域分异规律,决定了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地区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方向的差异。

3.1 松桃县生态农业目标体系确立

3.1.1 生态有机优质茶叶产业基地。

依托梵净山麓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茶园,松桃有机茶“翠芽”、“春毫”,以“色绿、香高、味醇、形美、天然无污染”的独特品质,闻名全国。十二五规划将从现在0.66万hm2基础上,加快提速发展到2万hm2,把松桃打造成“中国绿茶出口基地”。

3.1.2 特色养殖产业体系。

进行农业产业体系整合,实现“规模增效”,十二五规划时期,全县兴建“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尾以上,兴建野猪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头,兴建养殖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德国绿头野鸭养殖场,养殖量100万头,兴建良种猪场20个,年提供良种猪仔50万头,兴建种羊场20个,年提供良种羊100万只。

3.1.3 特色农业生态园区体系。

十二五期间,围绕“一区三园”和20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正大乡建农业经济园,在大坪场镇建经济园,在黄板乡建农业观光园,在盘石镇建农业生态园,在普觉、寨英、大兴等20多个乡镇建20个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把生态农业精品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和富农工程紧密结合,整体提高松桃县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水平。

3.1.4 生态果园产业基地。

松桃经果林栽培面积已达1.4万hm2,十二五期间,实行“政府推,公司引,部门带,农户种”措施,加快提速发展以脐橙、金秋梨、巨峰葡萄、冬桃、空心李、核桃等为主体的经济果林3.33万hm2,同时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深加工延伸,把松桃打造成贵州省重要经果林生产基地。

3.1.5 县域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整合、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期间,全面实现“生态茶叶品牌化,特色农业园区化,马铃薯种植规范化,水稻、玉米、油菜种植杂交化、经果林种植产业化、特种养殖生态化、种草养殖标准化、整体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使松桃县域农业产业经济体系全面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3.2 生态体系的分区

“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全面推进”和“东茶、西药、南果、北烟”。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区域,围绕东、西、北三条公路主干线,布局生态茶产业带、生态油茶产业带、生态中药材产业带、生态经果林产业带、优质粮油产业带、立体观光农业园、乡村旅游经济带。以各乡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结点,衔接产业带,覆盖全县各个点,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网络体系,构筑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4 配套技术设计及发展方略

一方面是控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优化过程,同时也是整个系统优化设计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过程;最后对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及实现系统设计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审查,从而选择适当的可能实现的方案,确定发展方略政策措施保障。

4.1 配套技术设计

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例,采用五种模式。“草+果+畜配套模式”,形成草、果、畜配套立体发展;“常规畜禽+特种畜禽配套模式”,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良性健康立体发展;“集中连片开垦+分散连线发展模式”,形成畜禽配套、整体发展;“围栏放牧+林下放养+舍饲圈养模式”,根据草食动物不同生活、生理特性实行科学养殖发展;“养殖+旅游+餐饮+休闲配套模式”,利用松桃高山峡谷坡典型喀斯特岩溶绿毯和生态绿色农场,打造养殖休闲混融发展模式。设计生态配套技术模式必须遵循生物与环境适应性原理、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协调性原理、生物互利共生及相互制约原理、能量分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原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性原理。

4.2 发展方略和政策保障措施

县域生态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流动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不连续、离散的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双向调控净生产力高的智能系统,是一个体现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相协调、相统一的复合系统,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因素、多重过程、错综复杂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所以不能“以农论农”。

4.2.1 首先必须树立大农业观,以创新理念、开拓精神,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生态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松桃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4.2.2 以生态畜牧业,农田经果林生态工程,生态家园、生态观光农业工程,生态能源为建设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形成物质、能量闭合“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循环”生产体系。

4.2.3 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从政府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投入保障体系中获得支撑。农、林、水、环保、计划、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在政府协调下,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完善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工作体系。制定实施详细工作规则,设立目标管理工作体制,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在实践中,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融资体系化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

“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国务院在关于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中规划了整个贵州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了推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政策保障,做为黔东北武陵山腹地重镇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应该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以生态高值农业奠定其产业发展之基础。

摘要:以生态经济农业控制系统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松桃苗族自治县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辩识、系统诊断、系统设计、生产项目确定及时空配置、配套技术系统设计和模型的选择及构造, 确定其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方略和政策措施保障, 达到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系统控制

参考文献

[1]金自学等, 生态经济农业导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125-138.

[2]文叶飞、唐永明等, 松桃:产业结构的调整书写现代农业传奇[J].当代贵州, 2011 (11) :18-21.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8

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在生物质能源、生物药、特色野生蔬菜、花卉园艺、反季节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由于云南地处边疆,生物产业科研人员受其特有文化背景的影响,科技创新效能总体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1)个体对科研与科技创新的认知匹配性不佳;(2)个体的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3)科研团队的异质性知识交互不畅;(4)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协同程度低,不能够有效开展联合攻关等。云南特有资源优势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使云南经济发展速度受阻。如何提升云南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效能成为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科研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同知识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团队形式聚在一起,通过发挥各自的智慧、相互协作,最终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实现。目前与团队协同效能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团队效能、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协同理论与协同技术等方面展开。团队效能方面,Henna的研究表明,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协同模式、设计目标的分享程度、设计过程的控制和个人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影响成果数量(服装设计数量)[1]。有学者基于“Input-ProcessOutput”模型针对医疗行业,研究团队结构特征、团队过程(社会情感行为)和团队效能(任务绩效、协作满意度、会议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团队过程在团队结构特征与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调节作用,但在团队结构特征与绩效之间只起到部分调节作用[2]。Federico提出了一个通过团队激励设计提高团队有效性的理论模型,指出针对团队成员采用不同的薪酬分配方式可以提高团队效能[3]。团队绩效方面,Margaret认为通过提升团队成员的决策、情景意识及沟通技能可以改进团队绩效[4]。曹科岩、龙君伟基于研究与开发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的实证研究表明,团队共享心智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分享行为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5]。协同理论与协同技术方面,Tian提出按小组成员的能力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来分配任务和资源,可以提高协同效率[6]。Liang Ying-Hu等基于商业资源共享程度和虚拟的商业集体技术提出了网络制造的应用平台网格结构,该平台被应用于一个大型电子制造公司,提高了公司的协同效率[7]。Tanja等以计算机协同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知识意识工具可以提高团队协同效率[8]。

分析国内外文献可知,目前有关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研究团队绩效或团队效能影响因素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衡量团队绩效和团队效能时,大多采用项目产品生产的主观衡量指标或直接打分,对态度和行为产出考虑不多,而且很少考虑诸如能力提升度、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力、未来合作意愿、团队未来生存力等递延性的指标。如何增强团队效能或团队绩效的措施尚不多见等;要实现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高效科技创新,首先必须弄清楚“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测度、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然而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为对象,重点探讨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内涵及体系架构。

1 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内涵

1.1 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定义

效能是效率与绩效的延伸,强调行为目的和手段的正确性、过程的高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生物产业科学研究活动不但要有效率,更要有效能,即不但要求科研团队具备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探索有效科学手段正确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任何生态体必须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物质能量不断进化,才能有效发挥其存在的生态效能。根据这一观点,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具有“生态”效应,即团队协同生态效能。

本研究将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定义为:为既定的科研目标,一群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通过分享各自的隐性知识,在和谐的科研环境中相互协作共同提升,在对科技创新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团队成员各自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的一种科研效能,即团队科研能力高效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

1.2 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工作的特征

“大科学”时代,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综合性日渐明显,科学研究活动的集体性、开放性日益凸显,以团队协同形式开展的科研活动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新方式。生物产业的科学研究呈现出由单一学科、单一部门走向多学科、综合化、多部门联合攻关、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的发展态势;比如,在研究适宜云南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多样性最佳套种模式,就需要农业机械、作物栽培、植物病理、运筹与优化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反复沟通、协调,才能够研究出“作物高产、少病虫害、高效机械化耕作”等最优配置的最佳套种模式,进一步促进云南的粮食安全。在这种新方式下,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的特征表现为:

1.2.1 知识是基本的生产工具,且具有动态性(个人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吸收和转化)、异质性(学科领域的差异使团队成员对异质性知识有很高的互惠式依赖)和集成性(团队显性知识的有效交互和隐性知识有效转化产生的集成效应);

1.2.2 工作方式以协同为主,科技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日趋复杂,需要多学科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不断交叉、相互渗透;

1.2.3 科研目标具有挑战性、成果具有不确定性;

1.2.4 科研工作过程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认知匹配性等。动态性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固定(可能是生物产业中的各种问题)、团队成员构成不稳定(根据需要,随时需要补充不同学科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人员)、求解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多样化、工作过程非程序化及结果不确定等;协同性表现为:对科学问题感知、求解方法、工作模式等的协同,具体包括团队成员的思维协同、行为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协同、人脉资源和网络资源协同等;认知匹配性表现为:团队成员对科研目标、科研结果预期、知识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工作模式、异质性知识交互模式等的认知协调。

1.3 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度量方法

按照国家对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也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其含义有二:第一,科研团队协同研发能力的可持续性;第二,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即团队协同科研能力及生物产业创新的高效良性循环态势,为此,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高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项目完成效率较高;(2)成果数量多、质量好;(3)对科技创新的持续贡献力大;(4)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升度明显(或者团队未来生存力强)(5)团队协作满意度高(或者未来合作意愿强烈);(6)完成项目的经费使用较合理;根据这些体现形式提出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度量指标如表1所示。

只用上述的任何一项或几项指标都不能全面的衡量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只有将上述各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组合,才能全面衡量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

2 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科研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使科技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应具备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需要从人才构成方式、认知协调能力、团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科研素养、学历层次等方面来考察,因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能科研团队应符合图1所示的体系架构才可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到目前为止,有关团队协同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多,对团队协同工作中的递延性指标关注得不够。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分析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定义了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度量指标;同时提出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为寻求提升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出本课题下一步要研究的几个问题:(1)开发“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测度工具;(2)构建“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3)探索影响“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关键因素;(4)探明各种因素对“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影响机理。

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团队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有效整合异质性知识资源、深度挖掘团队协作潜能、促进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本文在分析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定义了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度量指标:①项目完成效率;②成果数量和质量;③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力;④科研能力提升度;⑤团队协作满意度;⑥经费使用合理性等;然后提出了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架构;最后提出下一步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旨在发掘提升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

关键词:创新型科研团队,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Henna Lahti,Kai Hakkarainen.Collaboration patterns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signing[J].Design Studies,2004,25(4):351-371.

[2]Mei-Ling Wang,Wan-Yu Chen,Yen-Yu Lin,Bi-Fen Hsu.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cross-functional teams in hospitals:Testing the I-P-O model[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0.

[3]Federico Aime,Christopher J.Meyer,Stephen E.Humphrey.Legitimacyof team rewards:Analyzing legitimacy as a condition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team incentive desig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60-66.

[4]Margaret T.Crichton.Improving team effectiveness using tacticaldecision games[J].Safety Science,2009(47):330-336.

[5]曹科岩,龙君伟.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5):155-160.

[6]Tian,Feng,Li,Renhou,etc.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collaborative works based on timed colored Petrinet[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University,2003,37(6):560-564.

[7]Liang Ying-Hu,Song-Lin,etc.Study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keytechnologies of grid application platform in network manufacture[J].Computer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4,41(12):2060-2065.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9

我们这个地区属长白山次生林区,目前的只要问题是森林质量问题及林产品综合利用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采伐、重采轻造、重采轻育,引起森林自身功能下降,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林产品的加工创立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国有林区普遍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局面。因此恢复森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势在必行。从另一方面看尽管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存在着“两危”,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除了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高度重视以外,就我们这个地区来说,还有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加强造林、育林力度,培育林业发展后劲,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林业已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意识在不断增强,林业科技研究与实践活动已在许多地方开展,一些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这将成为“两个体系”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兴林致富的热情日益高涨,我们这个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国内、国际林业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稳妥可靠,“致富潜力在山上,希望在林业”几乎成为有山有林地区人们的共识,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发展林业,建设“两个体系”的力量源泉。

2 建设“两个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持续发展原则。林业资源是可以再生资源,林业事业是造福子孙的事业,我们应该把持续发展摆在林业决策的重要位置,凡是影响持续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都应受到否决。我们不仅要抓好造林、育林、护林养山还要注意保持水土,维护和增进林地肥力,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使林业资源越用越丰富,林业生产条件越用越优越。林产工业才能持续发展壮大。同时要积极争取各方面对林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确保持续发展具有必要的经济实力。

第二,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这里地域广阔垂直高度,林地坡度,土层厚度以及肥力等状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现在地区与地区(如县与县、乡镇与乡镇,林场与林场之间),就是同一座山头,同一条沟谷甚至同一块林地,有的也十分明显。因此,在组织林业建设过程中,应当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合栽什么、树就栽什么树,什么树种既长势好又有高效益,就发展什么树种。能栽多大面积就栽多大面积,这样才有利于林业生态迅带完善;有些树种对立地条件要求很严,盲目追求单一树种的大面积集中连片是不可取的。

第三,针阔混交的原则。过去,我我们这个地区,国有林业企业,民营林业和个人栽植林木,多为单一的针叶树种,很难形成森林病害天敌的群落,结果森林病虫害频发,影响了森林生态体系的完善。我们在营林生产中应注意做好针、阔叶树种混交。这样有利于较快地形成良好的森林生物链和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体系。有利于林业生态完善和健康发展。

第四,“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三个效益”即: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是一个投入较少收益较大,效益稳定的产业,只有取得较好的的经济效益,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林业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把获取最佳效益做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第五,长短兼顾的原则。在建设和完善“两个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调整的各项工作。同时,我们还必须兼顾好当前经济效益的提高,即建设高效林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广大林业建设者的物质、文体生活水平,为林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森林物种“互利共生”的原则。这是在建设生态林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具有很强科技性的原则。建设“两个体系”与高效林业是相辅相承的。所谓“高效林业”应该是多物种、多层次、立体方式、高效益的林业,在设计上,要根据各个局部的生态条件,选择适合的组合物种依据互利共生原则合理配置。使它们在同一林地上“和平共处,互利共荣”利于林业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完善。

第七,保护与营造并重的原则。首先是以最大的力度加强天然林保护,使其得到良好的休养生息。由于我们这个地区森林中的成、过熟林和病腐林占有一定比例,可采取总体上逐年削减天然林采伐量,局部依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的办法,这样就可以达到即使天然林得到有效的保护,又使成、过熟林得到利用,病腐树及时清除,不把森林病虫害传染源遗留在林地中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低质低产林的改造,清理天然林中的有害物,使林地中卫生、透光、营造适于林木生长的良好环境。

3“两个体系”建设的设计模式

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设计上我们要针对本地区的生态条件,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把林业与农、工牧、副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空间的立体性,充分利用气、光、水、养分等自然资源,获取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1 生态体系建设

根据本地域的实际,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阶梯式模式: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分为上、中、下三级阶梯,针对各阶梯的生态条件进行物种配置,基本可分为乔木带(用材林带)——经济林带(果树、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种养带(农副业带)。

二是垂直结构模式。主要是指在林地内依据森林物种互利共生的原则,进行多物种多层次、立体式的资源配置。主要的配置办法为:乔木——灌木——藤木——中草药及其它可在林冠下生长的经济植物。

三是阶梯垂直结构模式。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即在阶梯式的配置的乔木带下进行垂直式物种配置,在有条件的经济林中,亦可进行立体式,多层次配置,我地区大多适于此种模式。

3.2 林业产业体系

在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中,都要按照高效林业的要求,调整林种结构。我们这个地区林业资源相对较好,但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相对薄弱,应在抓紧资源培育的同时,下大气力改变二、三产业薄弱的现状。由于有沈/吉铁路横穿东西,梅/集铁路纵贯南北,又是有营/白、四/浑和通/集等公路为主线的公路网,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集中力量在铁路和公路沿线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人造板、细木工、林产化工森林食(饮)品等产业,在在山高林密、资源丰富的地方,兴建一些经济动物、植物、食用菌等生产、繁育基地,举办几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园,并以骨干企业为中心,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成林、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整体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体系,并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

摘要: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地区的实际情况,就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林业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牟艳玲.中国北方森林潜在分布及未来变化趋势[D].兰州大学:兰州大学,2010.

[2]张金龙.东北早春类短命植物区系及分布格局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2008.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10

关键词:产业链,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研究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农村延伸的速度越来越快, 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村电商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民购物更加便捷, 同时也为农产品扩充了销售渠道, 农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 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 农产品产业链十分巨大, 行为主体非常多, 每个主体都有属于独自的经济利益体。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畸形走势, 并没有形成健全的产业链, 会出现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利润分配不合理等情况, 价值链的错位混乱必将会影响整个农村电商的流通效率, 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体系。在建设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有效措施促进生态体系的完善。

1. 农村电商实体终端建设

农用物资和日用品的产业链终端都在农村, 只有农民在购买使用之后, 才能够证明整个农村电商产业链功能。对于当前大多数电商来说, 终端实体店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农产品的起始端都在农村, 整个起始端是否能够实现品牌化和初始加工是确保产业链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的农资销售终端是无序、离散的, 造成农产品的起始端也存在无序和离散现象。通过电商渠道能够对农用物资和日用品终端, 集成农产品的起始端, 把上述四个产业链都利用电商平台集成在一起, 建设新型的农村产业链融合服务中心。所以, 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共同实施, 可以满足农民对生活、生产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各项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 涉及的产业规模必将扩大, 还可以对经营服务场所进行整合, 组成集中的基层服务组织。

2. 物流整合

因为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十分特殊, 很多农产品对运输条件要求很高, 甚至一些产品需要冷藏运输和冷藏仓库保存。冷藏运输能够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恒温, 确保农产品不出现损坏, 影响产品质量。当前电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自营物流和使用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主要是农产品企业主动参与到运输当中, 配送队伍是自己组建的。这种物流方式在调配中十分灵活, 可以增加物流的可控性, 避免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农产品运输。但是这种物流方式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 当前很多农村电商还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一般都是采用第三方物流为主。第三方物流主要是通过物流公司进行运输, 这种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流公司的限制, 因为一般物流公司的运输业务比较繁忙, 虽然在运输过程中更加专业, 在运输农产品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坏, 确保产品质量, 但是企业不能对整个运输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在操控方面十分困难。但是这种物流方式的优点是投入少, 不需要分散人力、物力和资金。农村电商的发展, 能够对农村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 增强产业链中物流服务能力。

3. 带动产业链服务商发展

农村电商整个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带动产业链服务商发展主要体现在:电商能够为农民生产活动提供专家指导和生产经验指导, 在农村可以利用电脑, 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农作物生产信息, 提高了搜集信息的专业性, 为农村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建议和指导。甚至一些疑问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连线专家, 进行在线解答;农民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对天气的变化依赖很大, 农村电商为农村提供了天气预报平台, 不仅能够预知未来天气变化情况, 还能够对一些自然灾害做到提前预警, 提前预防, 为农村生产提供了信息保障;减少了农产品生产支出成本, 农产品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加工企业直接对接, 经过简单加工过的农产品价值明显提升, 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增加;虽然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但是平台在为农产品产业链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会导致在平台市场当中存在很多服务和产品相似的企业, 企业为了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农产品相似的情况下, 就必须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结束语

农村市场体系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在电子商务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经历着复杂的变化。各种外部冲击造成的市场变化对于农村市场体系中的产业链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商的迅速崛起可以解决农村市场的流通性障碍, 但如果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些问题短时期内会被迅速放大, 电商发展也可能会遭遇巨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电商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建设,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郭旭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特征及其演化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 2014 (10) :71-72.

[2]贾玉福.神农架林区生态农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 (11) :43-44.

白城生态建设产业化 篇11

——破解难题,营造西部生态屏障。白城是全省荒漠化最严重、生态最脆弱地区。全市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为104.6万公顷,占总幅员的40.7%,占全省荒漠化面积的65.4%,更为严重的是,白城荒漠化正以每年一平方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张,直接威胁吉林中部玉米带商品粮基地。从2002年开始,白城生态建设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规划实施了百万亩“瀚海桑田”工程,以及2004年、2006年相继实施的10万公顷山杏、13万公顷白刺生态产业工程。第一年栽的桑树成活率就超过85%以上,达到了国家要求的造林标准。经过多年林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培育和引进了适宜白城生长的“向海一号”、“铁耙子”、“桲椤”等桑树优良品种。“瀚海桑田”工程实施6年来,全市累计植桑3.49万公顷,其中建桑园1万公顷,营造生态桑2.49公顷;发展养蚕户千余户,已养蚕近万张,沙地桑产业已初具规模。以“瀚海桑田”工程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工程建设成效已经引起国家和省里的重视与支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和许多省领导都对白城搞林业生态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林业局、发改委、商务部在立项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两次听取了白城三大生态产业建设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全国第二届沙地桑产业研讨会2005年6月在白城召开。2007年在京召开的第三届沙地桑产业研讨会以及在上海召开的荒漠化治理国家峰会,白城市委书记岳清友都做了演讲。全市三大生态产业建设已经取得了种植桑树3.46万公顷、山杏6.3万公顷、白刺1.73万公顷的阶段性成果。三大生态产业建设工程完成后,将使几十年难利用的土地尽染绿色,使白城森林覆盖率增加11个百分点,相当于“三北”防护林建设30年来森林覆盖率提高百分点的总和。

——造绿生金,增加生态建设效益。三大生态产业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农民投资投劳造林长期得不到经济回报问题,造林也能“一年一个秋”,农民群众造林育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实现了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历史性转变。新植的白刺使昔日白花花的“碱巴拉”染上了浓浓的绿色,大部分已经开花结果。通榆县2007年在本地采集白刺种子1万公斤,白刺造林育苗自给有余。人工栽植的6.3万公顷山杏中有30%多已经挂果。洮南已有1.3万公顷山杏结实,年产山杏核500万公斤以上,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2000余万元。桑树更是一桑多用,既是“生态桑”,也是饲料桑、养蚕桑。全市已发展养蚕户1417户,年养蚕3780多张,户均增加收入2554元。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广大群众不仅舍得投入,而且不断创新;不仅会造林,而且更会经营。市、县都建立了植桑养蚕协会,维护植桑养蚕户权益,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建桑园在植桑造林中的比例。全市建桑园面积占植桑总面积的28.6%。洮北区养蚕示范大户易绍福,经营面积20.3公顷,从2004年开始,饲养桑蚕4张,单张产茧33.5公斤。现在,养蚕发展到150张,单张产茧量提高了30%,仅卖蚕茧就收入18万元。他还注册了“圣树鸡”商标,创绿色食品品牌。在蚕舍养蚕空闲季节,饲养蜗牛6500组,每组200只,加上培育食用菌。预计今年收入可以翻一番,创全市农林规模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纪录。

——引进“龙头”,加快生态产业化步伐。在实施生态产业化建设过程中,白城致力建基地,引资金,打造龙头企业,同时实行“基地+公司+农户”经營模式。江苏省如皋市白蒲缫丝厂、山东省昌邑赛奥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及徐州利华缫丝厂等多家企业先后介入白城产业开发,先期已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鑫波缫丝厂,填补了白城工业的空白;洮南引进吉林省品品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结肠炎和在抗疲劳方面有显著功效桑茶饮品、桑保健品等桑产品开发已在白城获得成功;洮南同承德露露集团达成意向协议,山杏产业开发已经启动;黑龙江天龙源有机食品开发集团在白城建立白刺加工企业,已在白城工业园区入园建厂。

今年是白城推进3大生态产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进一步加大了引进和建立加工企业力度,加快了产业体系建设速度,逐步形成规模,实现生态产业建设由发育期向优质快速发展期的过渡。白城3大生态产业建设最终实现100亿元收入目标,其中“瀚海桑田”实现收入17.5亿元,山杏产业22.5亿元,白刺产业60亿元。随着新兴生态产业的快速崛起,杨木深加工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白城向人们展示的将是山杏迎春花,白刺“六月雪”,秋桑染碧绿,白杨“仪仗队”,“瀚海”赛江南的喜人景象。

生态产业体系论文 篇12

时同:2015年5月26日一29曰地点:中国•邯郸联系人:黎眉颜薇士也址:石家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江大道1号邮编:050035传真:0311-85389674电话:0311-89275595 0311-85389674手机:13323016117 13784407640Q0�2536518526微信:xiaoyanzt网上报名:http://www.weishehui.org http://www.flyingash.com电子邮件:hh022@163.com hh024@163.com主办单位:绿动云公共服务平台涵盖:绿动网 (环保产业生态系统专业020服务平台) 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联盟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网粉煤灰综合利用网工业副产品石膏综合利用网等协办单位:中国工业固废“产学研销贸”一体化平台绿动云学院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研究中心《和谐》杂志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分析试验中心粉煤灰人俱乐部环保工业4.0研发中心悦来客栈微社会社区环保产业高管俱乐部《粉煤灰综合利用》杂志新原道 (联合) 环保科技发展集团本次论坛探讨论题:1、如何应用绿动云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技术、资源、人脉、投融资合作。2、如何借助绿动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转型发展, 产业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大融合。3、如何应用绿动云专业服务平台、社交平台、互帮互助平台, 建立构建自己的价值关系网, 在平台上大繁荣大发展。4、互联互通条件下, 绿动云平台如何带领大家走出去, 走进来, 如何协助企业拓展经济渠道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新秩序的建立, 6、粉煤灰、脱硫石膏及其它工业固废如何实现大宗、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开发7、粉煤灰综合利用网如何协助企业技术创新8、粉煤灰综合利用高端技术培肓技术基地的探讨与建立9、工业副产石膏如何生产建材资源化与高附加值开发10、流化床粉煤灰和大宗疑难工业固废如何开发与利用邀请对象:工业固废排污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环保产业主管单位 (包括:各环保局、环保产业协会、环保类媒体和网站、电力粉煤灰、工业副产品石膏排放单位、煤化工固废排放单位、钢铁厂固废排放单位、纸厂废渣排放企业、铝业赤泥排放单位、水泥用灰单位、工业固废技术提供服务商、工业固废利用设备提供商、工程服务商、环保产业投、融资企业和个人、循环经济产业园、应用工业固废的各类企业) 。SKSm AS扫描关注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网微信公众账号并微号留言“参加会议”即有可能获得本次大会的免费人场券哦!赶紧来关注我吧!报名方式

上一篇:包裹工艺下一篇:机房环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