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共12篇)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1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研究教育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还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 (活动) 、环境二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决定着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理论正符合21世纪生态化社会的需要, 所以说教育生态化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就外语教学而言, 有自身的微生态, 如课堂微生态、语言五项技能微生态, 还有教-学-考关系微生态。本文着眼于“教-学-考”的生态关系, 立足于转型时期校本大学英语的现实需求, 在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 以国外与国内, 地方与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共性与个性为参照点, 针对当前复杂多样的大学英语考核形式和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努力打造出具有我院特点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与之匹配的考核方案。
1、建立生态的“学→教→考”关系
四、六级考试屡遭诟病, 本质上是因为它在四个方面的失衡:输入与输出;信息焦点与语码焦点;习得与学得;“考→教→学”与“学→教→考”。这四组关系的失衡, 充分证明四、六级已经无法为教学服务, 原因如下:一、大规模水平考试的设计和命题自成体系, 异于教学体系。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 考试关心的是学习结果。用考试促学就是用结果来推进过程的改善。这难办到。二、大规模水平考试重视考试的区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而教学力争人人学好, 考试的区分性却易生歧视, 对成绩偏低的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无助促学。三、大规模水平考试对考生的语言使用行为进行抽样, 从样本来推断其整体语言水平。学生针对固定的样本, 在有限范围内操练外语, 难能学好。四、大规模水平考试所积累的社会权重必然逼人应试而学, 但针对考试而学外语, 外语是学不会的。五、大规模水平考试为了可操作性不得不采用像选择题一类的考试题型, 这样的题型操练对外语学习有害。六、学习、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是考服务于教, 教服务于学, 顺序是学→教→考;但是考试的社会权重却使这一顺序颠倒过来, 变成考→教→学, 非但不促学, 反而帮倒忙, 扼制了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咽喉, 禁锢了外语学习者。所以在谈为教学服务时必须区分考试性质、目的和规模。大规模标准化的考试是不可能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我们不能期望这样的一个统考能同时做到两件事:既能达到较高的信度和区分度, 为社会服务;又能够促进教学, 为教学服务。因而要构建适合我院的生态的“学→教→考”关系。
2、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方向
我院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属于GE, 即基础英语, 这也是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体系。基础英语就是以语法词汇为核心, 训练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学生水平普遍偏低, 教学条件普遍偏差, 师资力量普遍偏弱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基础英语确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但近年来, 新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基础英语教学任务已经在高中完成部分内容, 大学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 改GE为ESP (专门用途英语) 的呼声越来越高, 甚至已经有部分地方大学开始了初步探索, 成绩斐然。我们认为, 我院也已经完全具备转变的条件, 理由有四:1) 我院大学新生英语入学分数连年攀高, 平均分已近120 (满分150) , 再过多停留在基础英语阶段无疑是时间和资源的双重浪费;2) 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ESP可以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 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双语课程的学习, 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习得;3) 专门用途英语更有针对性:随着我国软实力的提升以及更多地参与世界性事务, 军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迎进来;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不仅仅具有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还要有专业英语的能力;4) 符合世界大学英语教学的潮流:世界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基本都是ESP或专业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设置必须以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为依据。那么外语教学理论下对英语教学课程内容有哪些描写呢?Hutchinson&Waters (1987) 把外语教学分为GE和ESP两大类。ESP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派生出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和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前者就是学术英语, 后者是行业英语。但考虑到国情和局限于客观条件, 我国的GE→ESP进程缓慢了许多, 作为过渡, 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ELE (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 , 即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因为在以上两人的著作中, 是不可能找到在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课程内容里有ELE的说法。
综合目前一些地方大学和军校的做法, 我院的英语教学在由GE向ESP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先过渡到ELE, 同时做好转变到EAP, 最终到ESP的硬件和软件准备。如图所示:
3、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我院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新体系
重新定位了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方向后,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实际上是处在GE→ELE这个节点, 只不过我们把GE处理成了必修课, 把ELE处理成了三门选修课:高级视听说、英语写作和军事英语, 其中前两门课属于人文素质学科范畴, 而第三门已经具有ESP的雏形。鉴于我院本科生的复杂构成 (少数工程类学员+多数指挥类学员) , 我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必定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军事英语课程, 我们还可以通过培训本室教员、联合其他专业系室, 在ESP阶段开设工程英语 (Engineering English) 、计算机英语 (Computer English) 管理英语 (Management English) 、甚至装备英语 (Equipment English) 等课程。
4、探索校本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 军校尤其是总装所属院校尚无四、六级考试和学位脱钩的政策出台, 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充分利用四、六级考试的积极反拨效应, 同时努力探索匹配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复合型考核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构建考试式考核评价, 纵向而言:
1) 分级考试。入学后即进行大学英语分级考试, 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高考成绩, 将学员分为三个等级,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进行分级分班教学。
2) 四级考试。区别对待不同层次学员, 允许快班学员第二学期参加四级考试, 更多学员在第三学期参加, 所有未通过学员在第四学期必须参加四级考试。
3) 课程考试。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模式。参加四级考试之前的课程以GE和ELE为参照进行设置;通过四级考试的学员学习的课程以ELE和EAP/EOP为参照进行设置, 并在学习结束后参加相应课程考试;修完以EAP/EOP为参照进行设置的课程后, 参加以ESP为参照设置的课程, 同样在学习结束后参加相应课程考试。
构建考试式考核评价, 横向而言:
横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以面向已经通过四级的学员开设的后续课程为基础的, 旨在培养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 充分发挥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在其学习、科研中所起的作用。
1) 交际口语考试。GE必修课程的测试涉及视听、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内容, 交际口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级视听说等选修课程的测试中, 交际口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
2) 文献阅读考试
文献阅读测试将基于科技文献阅读等选修课程, 检验学员在科技文献阅读中获取信息、归纳总结等能力。
3) 论文写作考试
论文写作测试基于《英语写作》等选修课, 检验学员的英语论文摘要、公文、英语论文等方面的写作能力。
构建非考试式考核评价:
教研室每年举办各类英语竞赛, 包括大学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美国家军队军校文化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剧目表演等非考试式考核评价方式, 对于优胜者给予奖励学分。
参考文献
[1]陈玢等.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培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8)
[2]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及实践, 2011 (1)
[4]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 (2)
[5]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1 (5)
[6]谭玮.试论构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5)
[7]王初明.从外域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J].外语界, 2010 (1)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2
■崔靖靖
如果“很洋”的大学英语课堂里还延续着“很土”的教学方式,那会是一种有效教学吗?
教育部2007年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素养,还要具备有效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整体地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纷纷对新的课程教学任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离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何实现大学英语的有效教学,一直都是英语教师的追求目标。教育生态学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理念是把课堂教学看成微观课堂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包含了各类生态因子(如教师、学生及影响课堂教学因素等)间的动态组合和互动。生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开放、和谐和自然的环境下全面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课堂教学存在“花盆效应”现象。“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也被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在空间上有局限性,同时还要人为地为其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生存的个体或群体一旦离开原有的生存环境,将会失去生存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就普遍存在着“花盆效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局限在固定的课堂空间里,学习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无法进入更加真实的交际环境,也就无法提高交际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学生不仅不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更无法在课外广阔的空间里有效自如地获取知识,得到各种能力的提升。这些都不利于生态化教学课堂的建立。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失衡。教育生态学把课堂看作独特的微观生态系统,系统中各生态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态因子,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和学生两个生态因子互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部分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上。大班授课超出了课堂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学生这一主要生态因子造成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较片面。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检测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当前这种评价体系片面地强调了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形成性评价。这不利于生态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旨在营造一个开放的、和谐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实施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这一主要生态因子得以全面健康发展。
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任何系统,只有具有开放的特征,才能与外部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能不断发展。要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花盆式”教学的问题,可以大力探索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自主学习的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生态环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要生态因子在全新的虚拟环境中重新相遇,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生态因子,如何使诸多因子和谐相处,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是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低焦虑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施展和发挥,从而实现师生间的真正互动,使得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要生态因子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为了保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学生这两大生态因子与其他教学因子必须达到教与学的平衡。忽视任何一方,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控制班级规模,施行分级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一来,教与学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相辅相成,互相激发,维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通过了某个英语级别的考试来衡量,而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变化和能力发展为参考,例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和课堂即兴发言等,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时的行为发展和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和共同自我检测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学生的发展性成长。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3
【关键词】生态型 教学 教育 环境 和谐 质量 监控体系
【基金项目】1.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高校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H150548;2.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基于生态学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研究》,项目编号:1251377B。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6-01
一、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教学任务从面向部分转向大众。毋庸置疑,地方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承载着如此重任,地方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帮助地方高校完成预设的教学质量目标,并对影响因素实施有效调控,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未能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更倾向于对人(教师、学生)的监控,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常常处于被监控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受体,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和有效反馈,对教学质量作出真实的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才能做到健康、生态、和谐,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当中,没有固定的监控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大多都是根据目前教学理念与教学需求,制定监控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法陈旧,评估标准急需改进,只注重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有的一些监控标准完全不符合目前教学发展要求,监控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模式的监控手段单一,无法做出明确的评价,监控结果较模糊,缺乏科学依据。
(三)教学督导队伍需加强
课堂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大多是由退休教师组成,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一些督导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较弱,对新的教学实践了解不多,无法对所有学科进行全面的监控。
(四)“生态型”监控体系还不完善
“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在形成阶段,监控体系还不完善。对教师与学生的督导还不到位,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迫于就业、升学等多方压力,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所以在监控手段上,还应当有所改善,使监控体系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助力器。
三、地方高校建设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的原则
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才培养,所以教学的中心思想,应当以育为原则,必须树立起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确保教学的中心主体地位。
2.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
教育教学规律,是遵循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实现教学的,所以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以学生的成长特点为主,并结合高校的组织制度,建立起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学生服务。
3.坚持个性发展原则
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就如一颗幼苗,在成长的路上,必须要顺应其生长规律,从而避免人为的破坏与干扰。生态型教学体系,即在此基础上,坚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原则,根据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施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盲目与其他学校相对比,借鉴。
四、完善地方高校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及教师自我评价制度
在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中,要以生态型课堂教学形式为指导,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对于监督的方法,要树立起生态型教学观念,并针对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专家学者不断的探索,并建立起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的结构体系,使监控体系的结果更准确,更真实,更贴近生态型课堂教学,并逐步实施到地方高校课堂质量监控体系中去。
(二)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制定上,应当符合科学标准,充分体现出公平性、实用性、科学性。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性,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督导理念,从而使教师形成工作的合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且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在逐步走向完善,在监控指标上,要对生态型有所侧重,要使监控手段与时俱进,真实的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在监控中,要对课堂质量实现动态监控,建立起科学的生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科学的监控手段,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督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督导人员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并做好教研工作,将生态型教学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提高督导人员对新内容新实践的适应能力,及时聘请一线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到督导工作队伍中,使督导队伍自身环境生态化,为最终实现生态型监管而努力。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生态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新的教学监控体系,引导地方高校在育人环境上向更高更新的方向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的学生与教师的双边合作,这是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耿亚彬.杨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链接[J].思想政治课教育.2015.(3):21-23
[2]王能河.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8 -11
[3]潘小节.技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2015(08):20-21.
作者简介:
论高校大学生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 篇4
一、推进观念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观念创新起着先导的作用。观念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先进的科学的观念的确立,对于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来指导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走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1999年国家推出了高校扩招政策,此后高等教育连续大幅度扩招,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到2700万人,毛入学率提高到23%。这项政策推行已经8年,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宏观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状况,为数百万原本无望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然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更好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去解决这一前进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的高速发展,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高校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与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这既反映出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加了难度。
其次,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高等学校的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质量和效益是高校的核心追求目标,决不能因为数量而牺牲质量。而在高校的各项质量指标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居于首要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协调高校的各项事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质量为生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明确创新人才的内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取代知识教育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独立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激发学生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调度各种资源,开展各项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和谐。
二、推进机制创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己任,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要大力开展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从世界范围看,各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都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立足点,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如美国高校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20年来,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美国教育2061计划》(1985)、《国家教育目标》(1989)、《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3)、《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1998)、《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2)等一系列国家计划和标准,提出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努力开发创新能力。日本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崇尚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1996年日本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将重视个性作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彻底改变“以培养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与创造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1998年的大学审议会发表的《21世纪的日本大学及今后的改革对策》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方面要以初中等教育阶段旨在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基础,转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鉴于此,日本各大学纷纷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探索精神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进取精神,学问活用的模范公民”。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各大学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现本科课程综合化并开设各种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教养、综合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个性。而当代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则受到了两个因素的深刻影响:一是传统的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强调学术自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自由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另一个是英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起要求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增长负起责任,培养市场导向型的能力型人才。这两种因素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当代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即面向经济、工商业的自主学习型、能力型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面向市场,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重在培养包括自学能力在内的自我独立发展能力。这些都具体体现在各个教学研究环节中。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围绕着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许多“985”高校和“211”高校纷纷成立文理科强化部和基础科学班,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学科的认识自主选择专业;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科交叉,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衔接,确保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师范大学则相继推出了“2+2”、“3+1”、“3+2”、“4+2”等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从教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究其实,是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其主要方向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协调。即革除那些阻碍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消极因素,从政策导向、措施落实、保障条件等方面形成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高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应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构建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要实现从单纯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向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转变,使学生通过全面的、综合性的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要注意面向世界,采取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模式和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尽可能多的国际合作项目,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培养真正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追求创新的政策和文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制度上提供保障。积极鼓励学生选修创新性课程,参加各种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才干。对于学生在创新性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校上下营造出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推崇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多措并举,构建旨在打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调整和确立课程体系时,要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改革陈旧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科学地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规划好相关内容及相互间的比例。通过课程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课程平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跨院系、跨学科自选课程,进行自主性学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和创造。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的设置、课堂气氛的营造,都要渗透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多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助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的教学环节。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地说: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科学制定各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扩大开放实验室,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更多跨学科知识,从事实践活动。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在科研活动中训练其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担当老师的助手,学生也可以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目前,从国家、省到学校、院系,都有大学生创新计划,设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充分领略到创新的乐趣和魅力,锻炼其创新才干。四是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等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以设计、制品、论文、报告、规划、软件等创造性成果参加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的竞赛。五是学校和院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来开办讲座,做学术报告,召开座谈会,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途径和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六是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对学生的创新性活动和创新性成果要给予创新学分奖励。
四、建设先进的校园创新文化,为学生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合作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身处校园创新文化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形成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
首先要营造开放、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新观念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真正地把青年学生当作高校的主体,建设以学生文化为主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学生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建设者,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享受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严谨作风、创新精神、探索勇气、团队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全校上下形成追求创新、鼓励探索、注重合作、奋发有为的良好文化氛围。
其次是要建设求真创新的学术环境,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大学是求真务实、追求真理、创造新知的神圣殿堂,学术民主自由是大学的重要标志。要大力提倡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崇尚理性,追求学术自由。要敢于突破学术禁区,不受传统束缚,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鼓励提出新的学术理念,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只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再次是要构筑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在高等学校,师生和谐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只有在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着重从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等学校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所涉及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关键性因素。我们相信,如果能真正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将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5
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2.教学资源管理 3.教学过程管理
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说明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一览表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1.1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质量要求:由校长主持,明确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的地位,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1.2 质量目标 1.2.1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质量要求:
① 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② 体现在办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1.2.2人才培养目标
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
(2)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3)实践训练:实验/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专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4)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5)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质量要求:
① 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与指导思想相符合;
② 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量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
③ 子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并明确具体实施的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系)应对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具体化,在培养计划中反映。1.3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定位。质量要求:
① 有利于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② 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1.4 职责、权限和沟通
职责、权限和沟通是学校的重要管理职责之一。校内组织机构(行政、学术组织)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职责和权限)应予以规定和沟通,以促进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要求:
① 有适合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 ② 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相互关系清楚;
③ 不同层次、职能部门、机构之间就相关质量活动进行有效沟通。1.5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由学校领导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校领导按计划的时间间隔组织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审。质量要求:
① 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 ② 有明确的评审办法和程序;
③ 评价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④ 评价结论有反馈,并进行改进,且对改进情况进行检查。1.6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制定改进措施。基本内容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等。质量要求:
①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② 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
③ 评估结论有反馈,并进行改进,且对改进情况进行检查。2.教学资源管理
2.1 人力资源管理
师资队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因素。基本内容包括:师资队伍结构及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比例;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教师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等。质量要求:
① 师资队伍满足教学的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教学质量; ② 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 ③ 师资培训、进修得以正常实施; ④ 有教师考核、奖惩机制; ⑤ 主讲教师资格的认定。2.2 教学经费管理
教学经费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基本内容包括: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质量要求:
① 教学经费的投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
② 做到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公开、透明,投入加大,使用合理; ③ 财务处每年公布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④ 公布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
⑤ 公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每年的教学经费使用情况。2.3 设施建设与管理
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是设施管理的关键因素。基本内容包括: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体育设施、校园网等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管理。质量要求:
① 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能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 ② 教学设施硬件的投入和维护正常;
③ 教学设施软件建设应以为本科教学服务为宗旨。2.4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2.4.1 专业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基地。质量要求:
① 专业建设应有规划和目标; ② 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和专业; ③ 新专业建设满足教学要求;
④ 专业定位合理,专业特色明显,课程体系科学,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等满足教学需要。2.4.2 课程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质量要求:
① 课程建设应有规划和目标;
② 按计划实施,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③ 每门课程有教学大纲;
④ 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有评价标准,经费资助到位; ⑤ 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2.4.3教材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选用、评优和资助;引进原版教材;教材供应。质量要求:
① 教材建设应有规划、有措施; ② 鼓励引进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
③ 有科学的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优制度,经费资助到位; ④ 教材供应满足教学需要。
2.4.4 实践教学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实习/社会调查等。质量要求:
①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② 按培养计划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③ 有规范的管理制度。2.5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改革与研究。质量要求:
① 立项评审规范、经费到位;
② 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认定书规定的内容; ③ 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3.教学过程管理
3.1 培养计划制订
培养计划是学校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计划制订、审核。质量要求:
① 培养计划制订、审核程序规范; ②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③ 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3.2 招生工作
招生工作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关键环节。计划制订应按照社会和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定位,达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基本内容包括:招生计划制订、生源质量分析。质量要求:
① 招生计划制订程序规范、合理;
② 体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③ 生源质量高。3.3 培养人才全过程
学校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控制首先应确定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培养过程的诸因素,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控制流程及文件。关键环节包括:日常教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学籍管理、体育锻炼等。
3.3.1 日常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包括: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进度表、课表情况;考试管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管理。质量要求:
① 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正常进行,有记录,有反馈,有改进; ② 教师执行教学进度表严格,课表的任何变动须按变更程序进行; ③ 考试管理严格、规范;
④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管理严格、规范。
3.3.2 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奖励及激励措施等。质量要求:
① 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②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完善、效果好。
3.3.3 学风建设。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质量要求:
① 把学风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②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③ 为学生创造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的良好氛围;
④ 重视考风建设,制止考试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 ⑤ 进一步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建设优良校园文化氛围。
3.3.4 第二课堂。基本内容包括:讲座、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质量要求: ① 定期开设讲座;
② 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经费落实、辅导教师到位。
3.3.5 学籍管理。基本内容包括:选课、成绩、学籍管理。质量要求:
① 选课手段现代化; ② 成绩管理做到准确、及时;
③ 对入学、升级、毕业资格进行管理,建立学籍档案。
3.3.6 体育锻炼。基本内容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
质量要求: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及社会适应目标。
3.4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文件、教学成果、试卷、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资料等。质量要求:
① 档案齐全、管理规范;
② 管理手段先进,便于查找、利用。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4.1 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控制、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4.1.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内容包括:校、学院(系)领导及督导组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质量要求: ① 形成制度;
② 有听课记录,有反馈。
4.1.2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要求:
① 有大纲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方法; ② 有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③ 组织各种形式的实习/社会调查的检查,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组织校内专家检查、旁听答辩。
4.1.3 不合格控制。基本内容包括:重修、学生违纪处理。质量要求:
① 有重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② 有学生违纪处理规定,包括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校纪校规的处理规定,并严格执行。4.1.4 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质量要求:
① 毕业前按照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的要求严格审核; ② 每学期告知学生离获得毕业、学位资格的差距。4.2 分析
教学质量的分析主要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4.2.1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基本内容包括:考生的各门高考成绩、中学情况、进校后的跟踪分析等信息分析。
4.2.2 考试分析。基本内容主要有:试卷分析。
4.2.3 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基本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任课教师、培养计划等信息分析。
4.2.4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基本内容有: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就业工作措施与效果。4.2.5 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基本内容有: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分析质量目标是否实现。质量要求:
① 定期进行各类调查分析; ② 调查力求客观,样本有一定数量; ③ 分析结果在不同层面公布并及时反馈; ④ 分析结果作为改进质量和进行决策的依据之一。4.3 改进
教学质量改进的基本内容包括:制定纠正措施、制定预防措施,并进行持续改进。质量要求:
①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进行持续改进; ② 各项措施要落实到位,并有检查;
③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是一个过程,要始终以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满意程度作为持续改进的第一要务。说明 说明
1.纲要涉及的基本概念
(1)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形成的系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
(2)教学质量管理:从纵向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学校定位、教育思想观念、本科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定位、目标的质量体系;从横向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培养计划、培养模式、质量监控和质量改进。
(3)教学质量标准:既是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目标及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应达到的质量水准,又是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即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因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2.制订纲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1)目的:纲要是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为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出基本要求,又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依据。(2)基本原则:
① 找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② 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③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④ 借鉴有关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和方法; ⑤ 贯彻教育部、上海市有关文件的精神。
3.为了便于了解,用后面所附的“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一览表”列出了纲要中提出的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并分为主要方面、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基本内容四个栏目;又用附图表示了四个主要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关系。
4.纲要中有关项目的编号为统一编号,一览表中方括弧内的数字即为此编号,此编号将在后续文件中统一使用。
二、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是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构架,它明确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工作机构及各自的职责,同时明确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监督系统、主要监督内容以及有关监督单位。
(一)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二)工作机构及其管理职责
(三)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执行和监督一览表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质量保证分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资源管理质量保证分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质量保证分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质量保证分框图
(一)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校教务委员会是在书记、校长主持下保证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和实施,并监督各个工作机构的执行情况,其成员由书记、校长、有关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图书馆负责人、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负责人、体育部负责人、部分学院(系)负责人及由校长聘请的资深教授、学生代表、校外人士组成。校教务委员会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主要有:
1、统一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
2、监督各个工作机构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情况和监督单位实行监督的情况;
3、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
质量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质管办)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质管办的职责主要有:
1、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2、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
3、汇总、统计各个工作机构和监督单位等提交的有关表格、数据、报告等;
4、完成校教务委员会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工作机构及其管理职责
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工作机构为现有的各有关职能部门、体育部和各学院(系)。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书记、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人事副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主管基建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分别对书记、校长负责;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基建处、团委、资产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宣传部、监察处、校医院、学位办、图书馆、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等职能部门分别对主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负责;各学院(系)、体育部在有关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的领导下做好有关工作。
按照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共涉及18个一级项目、37个二级项目、91个质量要求。在每个项目中,工作机构的基本管理职责是:
1、制订相应的质量子目标及其质量指标;
2、制订实现质量子目标和达到质量指标的计划;
3、组织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
4、根据监督系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
(三)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
本科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是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由质量监督单位、质量管理员及全校师生实施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监督: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日常监督
每个工作机构设质量管理员,负责对本单位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并定期将情况反馈给质管办。定点监督
对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监督。实施定点监督的单位可以是质管办、职能部门、学院(系)等。监督单位要将监督情况及时报质管办,并反馈给被监督单位。定期监督
由质管办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管理评审主要是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评审,也包括对职能部门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执行情况的管理评审及对学院(系)的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包括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公众监督
由学校开通各种渠道包括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网站、信访等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质管办、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要对公众监督的意见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
为了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更具体和可操作,采用一览表的形式,即“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执行和监督一览表”将执行项目名称、责任人、执行人或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监督项目名称即质量控制点、负责人、质量监督单位、监督内容等列出。同时,上述内容也另用框图表示。
三、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是针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所涉及的若干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使教学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它反映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并将质量控制点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中,主要涉及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有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在质量保证流程中,须列出有关程序,并用流程图表示。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
(二)教学资源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图 同济大学教学资源管理质量保证分流程图 同济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质量保证分流程图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
按照社会、国家及学生的要求,通过本科教学的一系列质量活动,达到培养的人才能使社会、国家及学生满意。程序
1.校长主持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1]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1.1]、质量目标[1.2]、专业设置[1.3]、职责、权限和沟通[1.4]。2.进入教学资源管理[2]和教学过程管理[3]的质量保证分流程,并由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和定期监控。分流程的进行程序另见分流程图。质量控制点有管理评审[1.5]、教学评估[1.6]以及教学质量分析和改进[4.2]、[4.3]。3.管理评审[1.5](1)由校长主持,定期(四年一次)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职能部门、学院(系)进行评审,由质管办负责组织。
(2)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评审,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提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教务处提出学生培养质量状况的分析报告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及满意度分析报告。经过管理评审,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过程管理中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资源管理提出改进意见。
(3)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管理评审,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应在每学年末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质量报告,并在管理评审时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自评报告。管理评审应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提出改进意见。(4)质管办、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
(5)质管办应将管理评审的结论和意见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6)校教务委员会应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质管办予以落实。
(7)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应根据反馈的评审结论和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备案。
(8)质管办应对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的改进工作加以督促和了解。4. 教学评估[1.6](1)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持,定期(四年一次)进行教学评估,主要内容有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负责组织。
(2)质管办与各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迎接上级部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的准备工作。
(3)各学院(系)根据教学评估的要求做好自评工作。(4)质管办将评估结论反馈给各学院(系)。(5)质管办、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
(6)各学院(系)应根据反馈的评估结论和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
(7)质管办应对各学院(系)的改进工作加以督促和了解,并将检查情况报项目责任人。5.教学质量分析和改进[4.2]、[4.3](1)由教务处处长组织在每学年末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主要内容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2)教务处制订生源质量分析指标,试卷分析指标,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指标和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进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分析结果。(3)教务处将分析结果报校长并反馈给有关单位和各学院(系),督促有关单位和学院(系)进行改进。
(4)质管办收集各学院(系)及职能部门的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措施等,报校长并督促各学院(系)及各职能部门予以落实。
(二)教学资源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保证教学资源管理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设施建设与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及教学改革与研究等项目达到质量标准纲要规定的质量要求。程序
1.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为主管人事副校长和主管财务副校长。2.人力资源管理[2.1](1)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人事副校长。
(2)由人事处制定能够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负责教师资格认定及考核工作;负责教师职称晋升及定岗工作以及应采取的相应的培训、进修等措施。(3)由教务处负责主讲教师的认定;制定正、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制定教师的本科教学奖惩制度。
(4)公布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管理及有关措施,并由人事处、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具体实施。
(5)由各学院(系)做好学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报人事处备案。
(6)由各学院(系)做好教师工作考核,将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及责任教授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报教务处。教务处对此进行检查,并将信息反馈给各学院(系),同时报质管办。(7)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情况评价。监督负责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主要内容:师资队伍是否满足教学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教学质量;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管理能否保证教学质量。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实行监督,将评价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单位和学院(系)。
(8)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系)根据反馈信息做好改进工作,并对下一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建议。
(9)质管办、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3.教学经费管理[2.2](1)教学经费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财务副校长。
(2)财务处根据本教学经费预算计划保证经费按时到位,并予以公布。(3)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各学院(系)、体育部按经费预算进行实施。(4)财务处于年终公布本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和体育部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5)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教学活动经费情况评价。监督负责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主要内容: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经费、上机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差旅费、教改经费等是否满足教学要求。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实行监督,将评价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单位和学院(系)。
(6)财务处、教务处在制订下一的教学经费预算计划时应考虑评价结果,予以改进。(7)质管办、财务处、教务处、各学院(系)、体育部做好有关记录。4.设施建设与管理[2.3](1)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基建副校长。
(2)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图书馆、体育部、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根据教务处提出的要求,组织制定本科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规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3)计划涉及的各部门按计划实施。财务处必须保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
(4)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教学设施情况评价。监督负责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汇同教务处组织检查现有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及体育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将评价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部门,督促其改进。
(5)质管办、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图书馆、体育部、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教务处做好有关记录。5.教学基本建设管理[2.4](1)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2)专业建设管理[2.4.1] 1)教务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各学院(系)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对专业建设进行管理。2)教务处、各学院(系)予以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专业建设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质管办会同教务处组织检查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将信息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
4)教务处、各学院(系)根据反馈信息予以改进。5)质管办、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3)课程建设管理[2.4.2] 1)教务处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2)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教务处于各课程建设项目中期组织进行中期检查,于项目结束时组织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反馈给各学院(系)及项目负责人。质管办对课程建设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务处。4)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4)教材建设管理[2.4.3] 1)教务处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建立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优制度,经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2)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教材建设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教务处于各教材建设项目中期组织进行中期检查,于项目结束时组织进行验收,将验收结果报监督责任人并反馈给各学院(系)及项目负责人。质管办对教材建设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务处。
4)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5)实践教学建设管理[2.4.4] 1)教务处制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重点在实习/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经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2)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做好实验教学建设计划。
3)由教务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各学院(系)实施。
4)主要的质量控制点: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组织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的质量检查,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5)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6.教学改革与研究[2.5](1)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
(2)教务处组织制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指南,经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3)教务处组织进行评审、立项;做好管理工作。(4)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对所立项目进行研究、实践。
(5)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于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组织进行中期检查,于项目结束时组织进行验收,将验收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各学院(系)及项目负责人。质管办对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指南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务处。(6)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7.财务处应保证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所需经费到位,由质管办主任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报执行责任人。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保证教学过程管理的各关键环节,包括培养计划制订、招生工作和培养人才全过程达到质量标准纲要规定的质量要求。程序
1.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2.培养计划制订[3.1](1)培养计划制订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
(2)教务处提出制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经校长批准,予以公布。(3)各学院(系)按原则意见的要求,制订有关专业培养计划,并经学院教务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后报教务处。
(4)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审核。监督负责人为校长。校教务委员会审核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教务处将审核意见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定期检查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出修改意见。(5)各学院(系)修改后报教务处,正式汇编成册,并予执行。3.招生工作[3.2](1)招生工作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
(2)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制订招生计划,经主管校长批准后,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并予以公布。
(3)教务处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和录取工作。(4)宣传部在媒体上做好宣传工作。
(5)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新生报到后的全面复查。监督负责人为纪委书记。由监察处、教务处、校医院对新生报到后进行全面复查。
(6)将复查结果报监督责任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教务处、各学院(系)。(7)监察处、校医院、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4.培养人才全过程[3.3](1)培养人才全过程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2)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3.3.2]、学风建设[3.3.3]、第二课堂[3.3.4] 1)由学生处会同团委组织制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的工作计划,经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批准后,予以公布。2)由学生处、团委组织各学院(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举办讲座,开展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由质管办、学生处、团委组织对各学院(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各学院(系)进行整改。4)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3)日常教学工作[3.3.1]、学籍管理[3.3.5] 1)由教务处负责制订日常教学工作的各项计划和文件,经主管副校长批准后,予以公布,并进行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进行考试管理,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进行管理,进行学生成绩及学籍管理等。2)由各学院(系)组织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课堂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学籍管理检查。监督负责人为教务处处长和学生处处长。由教务处对各学院(系)的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任课教师是否有主讲教师资格;组织校领导、校督导组听课;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质量进行检查;由质管办、学生处检查学籍管理是否按有关条例进行。
4)教务处、学生处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系)。
5)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系)根据检查结果做好改进工作。6)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4)体育锻炼[3.3.6] 1)体育部按照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制订学生体育锻炼计划,经教务处会签,主管副校长批准后,予以公布。
2)体育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为体育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负责人为教务处处长。教务处组织检查,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体育部。4)体育部进行整改。
5)教务处、体育部做好有关记录。(5)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质量监控项目监督负责人为教务处处长。主要内容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4.1.1]、实践教学质量监控[4.1.2]、不合格控制[4.1.3]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4.1.4]。2)教务处组织校领导、校督导组听课,每学年末汇总听课反馈意见和各学院(系)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监控。3)教务处组织校领导和资深教授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质量进行抽查,每学年末汇总抽查结果和各学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监控。4)学生处制订学生违纪处理规定,负责对违纪学生的处理。5)教务处负责对重修课程学生的审核,对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查。6)学位办负责对毕业生学位授予资格的审查。
7)学生处、教务处、学位办将监控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单位和学院(系)。
8)有关单位和学院(系)根据反馈意见做好改进工作。
四、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实施 第三章 教学资源管理的实施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的实施
第五章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实施 第六章 奖惩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和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具体实施《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使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是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基础性文件,《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是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构架,《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是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得以持续、闭合、循环运转的关键。本条例是具体贯彻执行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和流程,使质量标准纲要提出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处于严格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得以落实。
第三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领导机构是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主持的校教务委员会,其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是:
1.统一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
2.监督各个工作机构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情况和监督单位实行监督的情况; 3.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机构是质量管理办公室(简称“质管办”),其工作职责是:
1.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2.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
3.汇总、统计各个工作机构和监督单位等提交的有关表格、数据、报告等; 4.完成校教务委员会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五条 执行《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工作机构是学校的各有关职能部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宣传部、监察处、图书馆、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等,以及各校区的管理委员会、体育部和各学院(系),其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是:
1.制订相应的本科教学质量子目标及其质量指标; 2.制订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子目标和达到质量指标的计划; 3.组织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
4.根据监督系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
上述各项子目标、计划应广泛征求各学院(系)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实施方案应公布,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改进工作。
上述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对主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负责。
第六条 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的系统是本科教学质量监督系统。主要由质量监督单位、质量管理员及全校师生实施监督。有以下几种监督:
1.日常监督:每个工作机构设质量管理员,负责对本单位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
2.定点监督:由专门的质量监督单位对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监督。实施定点监督的单位可以是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能部门、学院(系)等; 3.定期监督:由质量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
4.公众监督:由学校开通各种渠道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第二章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实施
第七条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责任人是校长。
第八条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项目: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质量目标;专业设置;职责、权限和沟通;管理评审;教学评估。第一节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第九条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项目的责任人是校长,执行责任单位是校教务委员会。第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思路,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第二节 质量目标
第十一条 质量目标项目的责任人是校长,执行责任单位是校教务委员会,由教务处、学生处、体育部、财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
第十二条 校教务委员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学校定位,明确指导思想。第十三条 在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组织下由教务处会同学生处、体育部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实践训练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报校教务委员会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十四条 各学院(系)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第十五条 财务处应确保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经费的投入和及时到位。第三节 专业设置
第十六条 专业设置项目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具体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责任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学校专业设置规划,审阅教务处提出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意见及新专业的初审意见,报校教务委员会。第十八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新专业申报的有关规定;组织对各学院(系)申报的新专业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报项目责任人;
2.开展对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研工作,提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意见,报项目责任人。
第十九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好以下各项工作:
1.根据新专业申报的有关规定,需要申报新专业的学院(系)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第二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负责审核学校的专业设置规划,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意见及新专业的初审意见。第四节 职责、权限和沟通
第二十一条 职责、权限和沟通项目的责任人是校长,执行责任单位是校教务委员会,由质管办具体执行。
第二十二条 校教务委员会应明确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各工作机构、质量监督单位、质量管理员的职责、权限。
第二十三条 校教务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一次各机构的沟通会议,对上一学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对下一学年的工作进行布置。校教务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审议。第五节 管理评审
第二十四条 管理评审项目负责人是校长,由质管办、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具体执行。第二十五条 质管办应负责组织好每四年一次的管理评审包括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评审以及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管理评审。第二十六条 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评审,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提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教务处提出学生培养质量状况的分析报告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及满意度分析报告。
第二十七条 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管理评审,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应按照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要求,在每学年末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质量报告,交质管办备案;在四年一次的管理评审中做好自评工作,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自评报告。
第二十八条 质管办应组织好质量管理员对本部门本科教学质量工作的日常监督,对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质管办应在每学年末提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报告,上报校教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条 质管办应将管理评审结果包括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改进意见,对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的改进意见以及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意见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三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应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质管办予以落实。
第三十一条 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应根据反馈的评审结论和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备案。第六节 教学评估
第三十二条 教学评估项目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
第三十三条 质管办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会同教务处组织好四年一次的教学评估包括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
2.与各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迎接上级部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的准备工作;
3.将评估结论反馈给各学院(系),并检查各学院(系)的整改情况,报项目负责人。第三十四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学校制定的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的工作计划,并做好自评工作; 2.根据反馈的评估结论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第七节 公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质管办通过网站、信访等渠道对学校定位、本科教育地位、质量目标、专业设置、职责、权限和沟通四个项目收集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反映,接受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
第三十六条 质管办分析汇总公众监督中反映出的情况,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审阅后,上报校教务委员会,同时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第三章 教学资源管理的实施
第三十七条 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是主管人事副校长和主管财务副校长。
第三十八条 教学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十九条 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人事副校长,由人事处、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及各学院(系)具体监督。
第四十条 人事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提出本科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 2.教师资格认定中提出本科教学的要求;
3.在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及奖惩工作条例中提出本科教学工作质和量的要求; 4.在教师职称晋升工作计划中提出本科教学工作质和量的要求; 5.提出定岗工作中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 6.制定本科教学教师培训、进修等措施。
第四十一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着重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的管理,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定主讲教师资格认定以及正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 2.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
3.制(修)定教师的本科教学奖惩制度。
第四十二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并将执行情况分别报人事处和教务处:
1.贯彻落实好人事处及教务处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定; 2.做好学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做好教师工作的考核,并将主讲教师和责任教授的教学情况报教务处。
第四十三条 质管办应会同教务处及各学院(系)在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情况评价的定点监督中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检查师资队伍是否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2.检查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管理能否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3.将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情况的评价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四十四条 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系)根据反馈信息做好改进工作,并对下一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建议。第二节 教学经费管理 第四十五条 教学经费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财务副校长,由财务处、相关职能部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及各学院(系)具体监督。
第四十六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根据本教学经费预算计划,保证经费按时到位,并予以公布;
2.于年终公布本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和体育部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第四十七条 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各学院(系)、体育部应按经费预算进行实施。第四十八条 教务处应会同各学院(系)在本科教学活动经费情况评价的定点监督中,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检查本科教学活动经费(主要项目有实验和实习/社会调查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费、上机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差旅费、教改经费等)是否满足教学要求; 2.将本科教学活动经费情况评价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四十九条 财务处、教务处在制订下一的教学经费预算计划时应考虑评价结果,予以改进。
第三节 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五十条 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基建副校长,由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图书馆、财务处、教务处、各学院(系)、体育部和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监督。第五十一条 基建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教室、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宿舍等的用房及用地规划的制(修)定工作,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第五十二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会同资产处制(修)订教育技术设施、教学实验设施建设计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
2.实验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第五十三条 图书馆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订用于本科教学或学习的图书资料及设施等的建设计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做好用于配合本科教学的图书资料软硬件等的建设工作。
第五十四条 体育部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订体育设施建设计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保证体育设施正常运行。
第五十五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保证本科教学设施建设及维修所需资金按时到位。第五十六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提出本科教学用教室、实验室及设施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报告。第五十七条 各学院(系)、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定保证实验设施、计算机机房、校园网、语音室等正常运行的措施。
第五十八条 质管办应会同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在本科教学设施情况评价的定点监督中,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本科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包括现有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及体育设施等;
2.将本科教学设施情况评价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第四节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第五十九条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监督。
第六十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保证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践教学建设管理等所需经费及时到位。
第六十一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并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
1.制(修)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并对专业建设进行管理;
2.制(修)定课程建设规划,制(修)订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制订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3.制(修)定教材建设规划,建立教材编写、选用及评优制度,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4.制(修)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及相应制度,重点在实习/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第六十二条 实验室和设备管理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订实验教学建设计划。第六十三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定措施,认真实施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和实践教学建设管理中的各项工作。
第六十四条 质管办应会同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以下定点监督工作: 1.检查教学基本建设所需经费到位情况;
2.检查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对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3.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 4.检查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数量是否满足教学要求;
5.以上各项监督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五节 教学改革与研究 第六十五条 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财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具体监督。
第六十六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指南,并负责全校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立项、评审及管理工作。
第六十七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具体实施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第六十八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保证所需经费按时到位。
第六十九条 质管办会同教务处在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情况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教改与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将监督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第六节 教学资源管理的质量监督
第七十条 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图书馆、各学院(系)、体育部、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应在每学年末提出执行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的工作报告,报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和质管办。
第七十一条 质管办、教务处、各学院(系)应在每学年末提出对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实施定点监督的监督报告,报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监督负责人和质管办。第七十二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七十三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监督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的实施
第七十四条 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第七十五条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项目:培养计划制订;招生工作;培养人才全过程;教学文件档案管理。第一节 培养计划制订
第七十六条 培养计划制订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校长,由校教务委员会具体监督。第七十七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提出体现培养目标、满足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的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原则意见,经校长批准后予以公布;
2.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审核程序;
3.组织各学院(系)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并按照审核程序组织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审核;
4.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公布、汇编成册,并予以执行; 5.收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以备下一次修订用。第七十八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按学校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原则意见,制(修)订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经学院教务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后,报教务处;
2.收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加以分析、总结,报教务处。第七十九条 校教务委员会负责对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审核。
第八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定期检查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节 招生工作
第八十一条 招生工作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宣传部、监察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纪委书记,由监察处、教务处、校医院具体监督。第八十二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指标和学校发展规划,制订本科招生计划,保证生源质量; 2.会同宣传部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工作计划,报项目执行责任人批准后实施; 3.做好录取工作。
第八十三条 宣传部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与教务处共同提出招生宣传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审查宣传内容,并在媒体上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第八十四条 监察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对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并报告纪委书记。
第八十五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将本学院(系)的招生计划报教务处; 2.做好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
第八十六条 监察处、教务处、校医院在新生报到后的全面复查的定点监督中,应根据新生报到后复查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审查新生是否符合入学要求;将复查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对复查中发现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的处理意见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和教务处及有关学院(系)。第三节 培养人才全过程
第八十七条 培养人才全过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有:日常教学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奖励;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学籍管理;体育锻炼。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由教务处、学生处、体育部、团委、各学院(系)具体执行;监督项目的主要内容有:课堂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情况检查;学籍管理检查;体育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质管办、各学院(系)具体监督。第八十八条 教务处在执行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包括教学检查规定、考试管理制度和规定、学生选课规定、学生成绩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报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
2.检查各学院(系)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的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检查结果报执行责任人和反馈给相关学院(系)。
第八十九条 学生处在执行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规定以及工作计划,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
2.制(修)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实施中要公开、公平、公正;
3.制(修)订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和评选优良学风集体办法,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评选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
4.检查各学院(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工作的情况,将检查结果报执行责任人和反馈给相关学院(系)。第九十条 团委在执行第二课堂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第二课堂计划和规定,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2.制(修)订为学生开设讲座的工作计划,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向学生公布; 3.制(修)定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措施,并予以公布、落实; 4.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活动、开展社会实践;
5.制(修)定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规划和措施,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九十一条 体育部在执行体育锻炼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按照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制(修)订本科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报教务处;
2.制(修)订学生体育锻炼计划,并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第九十二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执行学校对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的规定; 2.执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奖励和学风建设的规定; 3.执行学校第二课堂计划和规定。
第九十三条 教务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体育教学质量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各项监督工作:
1.检查各学院(系)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的情况,包括:教师执行教学进度的情况、教师按课程表教学的情况、每学期开学、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的执行情况、考试管理和考场纪律情况、任课教师是否具有主讲教师资格; 2.落实校领导和校教学督导组听课,并收集和整理校领导、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意见; 3.检查体育部是否制(修)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体育教学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是否满足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 4.检查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开展情况;
5.将检查结果及提出的整改措施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和相关学院(系)、体育部。
第九十四条 教务处在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定点监督中,检查各学院(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情况,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计划落实情况,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否符合本科教学质量要求。
第九十五条 质管办、学生处在学籍管理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教务处是否制(修)订学籍管理条例; 2.学籍管理是否按照相关条例执行;
3.将检查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和教务处。
第九十六条 质管办、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情况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各项监督工作: 1.检查各学院(系)是否按要求和规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开展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和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工作,并评价是否符合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
2.将检查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相关学院(系)和职能部门。第四节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
第九十七条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由质管办具体监督。第九十八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制(修)订全校性教学文件归档要求和规定;
(2)指导各学院(系)按教学文件归档要求和规定进行教学文件的归档工作。
第九十九条 各学 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根据学校教学文件归档要求和规定,做好教学文件、教学成果、试卷、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资料的归档工作。第一百条 质管办在档案工作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各项监督工作: 1.教学文件是否按要求和规定进行归档管理,档案是否齐全规范; 2.有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便于档案的查找和利用;
3.将检查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相关学院(系)和教务处。第五节 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监督 第一百零一条 教务处、宣传部、监察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体育部应在每学期末提出执行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的期末工作报告,报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和质管办。
第一百零二条 质管办、教务处、监察处、校医院、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应在每学期末提出对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实施定点监督的学期监督报告,报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监督负责人和质管办。
第一百零三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一百零四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对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监督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五章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实施
第一百零五条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监督负责人是校长。
第一百零六条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主要内容有以下监督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专题分析;教学质量的改进。第一节 教学质量监控
第一百零七条 教学质量监控监督项目的负责人是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学生处、学位办具体监督。监督项目的主要内容有:
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3、不合格控制;
4、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第一百零八条 教务处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项目中,应在每学年末汇总校领导和校教学督导组听课的反馈意见和各学院(系)提交的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零九条 教务处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项目中,应在每学年末汇总学校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结果和各学院(系)提交的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十条 教务处在不合格控制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的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审核学生重修申请,做出是否准予学生重修决定; 2.每学期末对学生重修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3.会同学位办检查是否有学位申请规定及程序,对学生毕业、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4.每学期末对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资格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十一条 学生处在不合格控制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的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制(修)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报校长批准后执行; 2.调查和确定学生违纪事实,负责对违纪学生的处分; 3.每学期末对学生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十二条 教务处每学年末应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控制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等监督项目的监控结果,提出综合报告和改进意见,报校长并反馈给培养人才全过程项目的执行责任人。第二节 教学质量专题分析
第一百十三条 教学质量专题分析监督项目的负责人是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本项目内容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
第一百十四条 教务处在本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制定生源质量分析指标,按分析指标对生源情况进行分析;
2.制定考试试卷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按分析指标对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的分析结果;
3.制定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表及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的调查分析结果;
4.制定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对毕业生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汇总各学院(系)的分析结果。
第一百十五条 学生处在本监督项目中应制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的分析结果。
第一百十六条 各学院(系)在本监督项目中,应落实教务处、学生处教学质量专题分析的各项要求。
第一百十七条 教务处应在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质量专题分析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并交质管办。第三节 教学质量的改进
第一百十八条 教学质量的改进监督项目的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由质管办、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具体执行。
第一百十九条 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在本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对在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自行及时予以纠正,并做好记录,需要整改的,应提出整改措施,报质管办备案;
2.针对定期监督、定点监督和公众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的措施,报质管办备案。
第一百二十条 质管办在本监督项目中,应收集和汇总各学院(系)、各职能部门针对在定期监督、定点监督和公众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而制定的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措施,并予以监督落实,每学期末将各学院(系)、各职能部门关于落实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措施的情况,报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监督负责人。第六章 奖惩
第一百二十一条 学校每学年初按照本科教学质量保证要求,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6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课程体系;构建
一、翻译生态学研究概述
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领域。2003年,米歇尔·克罗尼恩(M.Cronin)教授在其专著《翻译与全球化》(Cronin2003)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翻译生态学”的概念,从此,翻译生态学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国内,近年来也出现了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胡庚申、许建忠等。
虽然翻译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翻译生态学的研究基本集中于译者主体性、译者能力、译本分析等方面,将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一)教材编写有待完善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起步较晚,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材数量只占到所有学科的教材总量的六分之一。教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教材的内容关注商务英语中某一领域的翻译如法律英语翻译,外贸英语翻译等,另有些教材只是把与商务知识有关的文章罗列起来,提供参考译文。出现如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缺乏指导性以及系统性。传统的教学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但由于缺乏对商务英语翻译的系统性讲解,无法窥见商务英语翻译的普遍规律,因此教学双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2.理论与实践脱离。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指导翻译实践,因此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但是商务英语的翻译教材的内容多注重翻译技巧的讲解和词语的积累,很少涉及翻译理论的内容,因此翻译学习只能是“点对点“,而不能形成以点到面的效果。
3.只重结果轻视过程。大多数教材都只提供参考译文,而没有对参考譯文进行详细的解读。同时由于教师轻视翻译过程的分析,只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翻译的文化因素,使得翻译学习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不利于译者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其一、翻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翻译实践能力和翻译理论知识和研究。语言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多年的积累和实践才能达成。当前的翻译教师语言能力有余但是翻译实践能力不足。翻译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当程度的语言水平,接受过翻译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其二、商务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的教师都是从英语专业“转行”过来,因此商务知识是教师们的“短板”,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尤其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就无从下手,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经验上严重不足,教学非常被动。其三、教学能力。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和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能力的外延已扩展至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和云数据等大数据时代资源的利用。目前,多媒体课件和技术已经在现代高校教学中普遍使用,但是如何在课堂上利用云技术(云和移动互联网)、机器翻译(MT+PE)、协作(客户、翻译公司、译员全流程的协作)等先进的翻译平台进行有效的翻译教学是摆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更新
黄友义(2005)指出,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先决条件。目前我们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即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教师提供参考译文,通过参考译文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译文中的错误。传统的教学法与社会对翻译的实际需求脱节,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教学目标不统一,课程设置随意,教学内容混乱等因素,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材,知识传播的途径通产为单向即教师向学生,教学过程一般沿用“教师举例—学生试译—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其中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讲解,再从其他材料选一些“合适”的句子或段落供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教学缺少课堂讨论、模拟演练以及师生交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的调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主动寻求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体系的生态化构建
(一)翻译教材的生态化
翻译教材的生态化就是以翻译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科学地编纂与翻译实践相联系的权威商务英语翻译教材,解决教材缺乏指导性和系统性、理论脱离实际和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生态化的教材以教材整体为一个生态,利用真实商务英语语境中出现的文本为例,语言提高与翻译能力提高相联系,翻译练习和翻译能力讲解相关联。同时教材要着力解决重结果的问题,更多的关注怎么样有效的提高翻译的结果。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因此翻译也是跨文化沟通的一种方式,在生态化的翻译教材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翻译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编纂的重点之一。
(二)师资水平的生态化
1.招募具有商务知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知识的匮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之一的办法就是招募具有商务知识的人才,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商务知识,为商务翻译的实践打好基础。
nlc202309021738
2.为教师提供翻译实践的平台和机会。高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和企业的合作,从根本上使教师能够成为胜任教学的职业译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翻译教师。
3.开设翻译研修班。对于翻译的“门外汉”,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翻译人员并非易事。通过开设翻译研修班,优势资源的整合,通过对高校翻译教师分批分层次的培训,使他们在理论水平上以及实践能力上得以提高。同时,研修班可以为全国翻译教师开创一个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对某些难点和疑点向知名专家请教,与广大同行探讨争论,从而使他们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态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态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按照翻译生态学理论框架划分为翻译研究、翻译技巧、翻译技术、翻译批评和翻译欣赏等多个模块;或者也可以按照社会的需求度将商务英语翻译按文体类型划分为商务合同翻译、商务信函翻译、商业广告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等模块。根据教学的定位和市场导向,使学生从中选取模块进行组合,使他们真正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其二是在培养途径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通过讲座、中期測试评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能力,并根据就业情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途径,从而为未来学业及就业做出计划。其三是教学评估和评测因人制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或者撰写论文外,选择以完成具体翻译作品或项目的方式完成考核。
(四)教学方法的生态化
教学方法的生态化是依托生态学原理,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中。目前依托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抛锚式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值得借鉴。抛锚式学习,是将教学“锚接”于有意义的问题求解环境中,这些有意义的问题求解环境被称作“大环境”,因为它包括复杂的环境要素,要求学生系统地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每个环境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而且各个“锚点”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
三、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中介手段。作为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应该系统地、科学地开展教学。通过分析翻译教学在教学方法、师资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等问题的主要根源,本文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科学体系,这一研究对未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褚凌云.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生态化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16.
[2]毛华奋.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03.
[3]黄友义.翻译质量与翻译协会的责任[J].中国翻译,2005.
[4]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
作者简介:褚凌云(1980–),女,汉,山东,讲师,商务英语,翻译。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7
商务英语专业, 作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 因其涉外性可能带来的高薪而广受学生与家长追捧,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外经贸行业与企业的需求。毋庸讳言的是, 近些年来该专业“蓬勃发展”的表象并不能掩饰必须意识到的问题:“学生知识面偏窄, 思辨能力较差, 教学效率较低, 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难以培养成为外事、经贸、文化等部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4]该专业学生“仅有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比较占优势”[5]。课程体系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 “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6], 直接关系到专业化与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但是, 在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工具理性占主导趋势的今天, 在扩张式向内涵式转变进程中, 课程体系比较僵化, 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比较有限, 难以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更高素质的要求。文章将以生态文明为关照, 检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工具理性的表征, 从而尝试性地提出该专业价值理性重建的路径。
一、生态文明的偏离:工具理性的漫溢
工具理性发轫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意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7]。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类型的高职教育,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市场经济网络中, 高职教育已经必然性地以诸多市场化指标来接受社会公众与教育部门的“考核”。当下社会语境中, “在公众眼里, 大学似乎正成为一个忙碌的大市场, 高等教育蒙上了一层交易的色彩。作为快餐式教育产品的倾销地, 经济社会因而充分主导了大学的命运与选择”[8]。教育部2011年11月起已经连续多年出台关于就业、创业的通知, 如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 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 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的改革措施, 同时“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商务英语专业在工具理性渗透之下, 作为高职院校比较入时的人文学科专业, 体现了办学主体对学科主体的思维认知与调整, 其课程体系的模块化组合, 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个体提升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 缓解了学生个体层面长期存在的就业压力, 在客观上能够有效推动学习主体的自我激励, 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在社会层面推动了进出口行业的发展, 也部分地支撑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诉求。
以此为基点, 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大力打造并宣传自己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种经济主体, “物化”地设计学校发展方向与专业课程体系;学生主体则成为一种教育产品, 经过几年的“打造”或者“制造”, 流水线一般经过层层加工输入市场化的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整体层面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 其理据离不开现代工业文明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各类行业企业对涉外型技能型人才不断加大的时代需求, 这种“市场化”、“全球化”基点就其产生与发展动因而言, 具有“现世价值”的工具性, 也因此,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宏观与微观设置都流淌着工具理性的血液。
二、生态文明的阻断:价值理性的缺失
价值理性是韦伯提出的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 不管是否取得成就”[7], “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9]。当今高职院校主体课程体系是采用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来组建具体课程的, 商务英语专业也概莫能外:以商务实践目标 (行业) 语境为基准, 寻找与商务行为结果具有较高相关度的线性模式, 是一种静态化的课程预先设置;其功能性的课程支撑成为支配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流取向, 也成为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的制度性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基于长远意义上促进学生个体的终生性成长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是“为了训练的目的, 一个人的理智方面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10], 则该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将异化成制造以“思想赤贫”、“情感沙漠”为特征的“机器人”的载体。
(一) 不可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主体, 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价值功能。不可忽略人生意义的指向, 脱离对学生主体终极价值的关怀, 结果是“在向外部世界的攫取与扩张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丧失了内在意义”[1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以动态的商务实践流程为课程主线, 聚焦于业务细则与规范。然而, 基于工具理性追求商务流程合规律性、课程经济效用最显化、学生就业率最大化等评判标准客观性较强的课程体系, 同质化地以英语技能、商务知识、行业比赛与资格证书为主体要素, “整齐划一”地边缘化了承载全面发展学生高尚人格、培养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我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的非专业核心课程--富含人文精神的通识课, 从而导致课程人性凋敝, 排斥了学生与社会人文多样性的诉求, 异化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本色。
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 商务英语的工具理性尚处于“价值理性的初始阶段”[12], “技能化”的课程捆绑导向, 促使该专业的教育功能单一化地培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相关技能, 促使其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13], 造成缺失了价值理性充分参与的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 “以功利化的形态去应对周遭的世界, 去从事一种职业时, 他自身也就被功利化了……失去了诗意的存在状态”[14]。
(二) 不可剥离课程体系的人文属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要素是英语, “是人文学科的一支……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15]。割裂或偏离“育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与培养体系在塑造学生技术型的能力的同时, 为工具理性贯彻下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提供了解魅商务理论与实践迷惘的手段, 为阶段性实现预期目标创造了可能, 缺失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人生意义、行为逻辑与价值取向等价值理性维度的融合, 将学生这一价值理性主体转变为工具理性的载体。该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的组合, 在知识结构层面抚慰了的是功能性维度需求, 挤占了人文精神向度的渴求。商务英语专业, 在本质上应当且必须“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希望, 一种想象力, 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给人以精神的底子”[16];而其课程体系是同质化、扁平化地把教学内容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制度性课程组合, “凸显了的是严重制度化与科层化的课程本质”[17]。该专业作为一门人文专业, 其课程具有高度符号性, 在传授规范化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同时, 更加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与教师从多维的文化视角解读存在着的客观世界与商务语境。以该专业常设的“国际商法概论”课程为例, 它是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与专业化的体现, 通常涉及境内公司、企业和经济组织, 以及个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法律规范和规则的初步了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可能的国际经贸风险与争端。这些抽象的法律概念与规则, 往往使得该专业学生比较忌惮, 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引起足够的兴趣与重视。如果开设与其密切关联的“法律文化”、“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比较”、“中西法律思想史”之类的选修课程或者主题讲座, 组建为一个人文知识或通识课课程群, 将会有助于学生在更加感性地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理解、比较中西法律产生的文化语境及其当下表征与未来趋势的之际, 能够批判性地反思相关商务活动涉及的法律利弊与得失, 为境内外合理合法地展开商务活动奠定有力基础;而且, 随着国家层面“跨境电商”的推动, 此类“辅助性”的人文课程的“功能性”价值愈加体现。
(三) 不可抽离思辨力存在的可能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了的国家战略主题之一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其中提及的能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的战略高度, 而这个高度的基石离不开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核都是思辨能力, 或者说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18]思辨能力也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 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 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19];这种思辨力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意识内嵌的一种能力与要求:“生态意识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 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关怀。”[20]
当下的课程体系关注到了商务英语专业借助于语言技能与专业课程实现的工具理性, 但是限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 在材料选择层面多为“一般性”话题或者“通俗性”专业内容, 在训练模式层面多以反复操练为主, 较少或极少涉及需要阐释、评价、推理等能力的思维活动, 结果是含有阐释、分析、归纳等要素的认知能力长期得不到激发, 处于停滞甚或退化状态。该专业学生必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高层次为“思辨性文化意识:思辨性评价的能力及在本民族、本文化的视角、实践和文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能力”[21], 却因此遭受到了漠视, 其承载与体现价值理性应然的内洽功能也难以实现:通过深度语言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层次、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允许学生发展认知能力, 通过分析与归纳、判定与筛选、评价与解决等语言任务的完成, 接触多元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与世界观、能够诠释世界并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具有鲜明主体性的“全人”。
课程体系的实践环节, 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性感知与概念认知, 教师或者行业人士给予一定指导情况下更多地依赖于学生借助于体验与直觉、分析与归纳、评价与解释等多个维度的方法逐渐观察到位、具体把握及灵活运用。然而, 现实校园中的学习主体, 在尚未构建内在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忙碌于适应外在的社会竞争, 其结果往往是:一方面, 在工业文明不断推进与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 难以有效参与到与外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去展现本专业的工具理性, 服务于社会整体与其个体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 在缺失包含思辨力与人文关怀的生态意识情况下, 难以通过有效地在全球化语境进程中各种意识形态侵扰下通过自我调节去作出正确的商务策略与职业发展规划。“没有目标而造反, 没有纲领而拒绝, 没有未来应当如何的理想而又不接受现状”正是目前产业升级、就业艰难时况下, 一个普遍存在的学生群体性的价值焦虑。价值理性属于工具理性的高级阶段, 其应然之存在不仅观念性地建构源于现存世界的理想王国, 而且可以实践性地引导、鼓励学生在未来若干年中改变个人的境况, 致力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努力, 从而真正意义上支撑其合目的性的职业生涯。“人有了精神家园, 他即使没有物质家园、社会家园, 也不难为自己创造出来。反之, 如果人失掉了精神家园, 其物质家园和社会家园就会有丧失之虞, 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22]。
三、生态文明的指向:价值理性的重建
课程体系意为同一专业范围内以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为指导, 排列组合课程内部相关要素, 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培养目标的系统。生态文明关照下的课程体系, 并非完全客观量化、工具化导向与价值中立的载体, 而是承载着塑造学生主体的精神旨趣与人文价值诉求。借此, 课程体系必须超越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对物质层面的现实期待, 探寻能够将主体工具化、对象性教育行为引向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崭新的存在疆域, 回归学生主体的“全人发展”价值思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23]价值理性的融入, 基于提升人的现世价值、完善人的现实生存、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等维度, 为工具价值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价值驱动力与人性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计只有定位于人的素质培养与功能规范二维组合, 重塑价值理性的应然取向, 才能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 最终推动高职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强化通识课程参与, 彰显专业人文属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人文教育在其课程体系的必要性与基础性, 且人文教育并非局限于人文学科, 而是所有学科专业。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主要存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然而, 近些年加强饱含人文素养的通识课, 无论在课程属性与课时数量方面, 都已经不同程度的边缘化于包括商务英语专业在内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以汉语言文学课程为例, 其在功能上不逊于其他专业课程, 在价值取向层面可以有效地培养该专业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批判精神。遗憾的是:此类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文学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在汉语运用方面如下这种尴尬境况了:“现在从中学生大学生的作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到书报刊物、电视电影屏幕, 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的现象已经严重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24]与此相仿的是英美文学课已经难觅踪迹了, 导致的结果是该专业的核心技能之一“英语五会”情况更加糟糕:口头与书面表达常见语法错误屡见不鲜, 主体概念模糊, 欠缺必备的结构逻辑性, 仅仅剩下那些所谓的“骨干”技能型课程, 导致教学活动“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25]。
生态文明的指向, 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内在和谐与发展;能够践行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文明的只有依赖于具备高尚人文情怀的“全人”, 而非“工具人”。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 这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非外语类专业的显性特征, 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遭遇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并陷入于其中的困惑。除却行业规范等“硬性”素养以外, 能够平衡外在状态与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生命存在与发展态势的只有“软性”人文素养:“任何外在的价值尺度都不能成为对人的发展状态的终极解说, 也都不能对教育的永恒理念予以恰当、合理的评判。”[26]择业与就业的艰难、生存的种种困境、物质利益的诱惑往往会顷刻间摧毁“工具人”的内在世界, 致使其难以足够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压缩其缺乏人文支撑的未来发展空间。
商务英语专业的通识课并非一门孤立的课程, 而是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的课程群, 融入了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课程集合, 交叉着文学、历史、语言、哲学与心理学等课程。该课程群不仅仅囿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更着重于学生创新与思辨能力的整体提升:“我们用它们来解决社会与道德问题, 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训练感官的理性思维能力。”[27]而这恰恰也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了的国家战略主题之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从而为生态文明的真正落实奠定人文基础。
(二) 优化专业课程组合, 关切现实目的取向。
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初级阶段, 也是价值理性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是目的”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诉求。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课程体系, 不能忽略工具理性的存在, 因为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客观上一方面必须适应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与内涵式发展模式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必须能够借助于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获得的职业技能去就业、创业与立业。课程体系蕴含的对学生当下存在价值与人生终极关怀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课程配置行为中才能有效地体现其工具理性, 才能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 有效地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请进来”与“走出去”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功能性课程模块不仅需要形式的组合, 更加需要内容层面的优化与融合。价值理性是一种合目的性, 肯定工具理性的存在并超越其功能性的使用价值与功利性的行为导向。“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28]意味着:在市场经济网格中, 学生主体的存在与发展赖以实现的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手段”, 只有以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 以其可持续性职业与生态人格发展为前提, 才是具有生态合理性的, 包含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跨文化及交际、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协调与领导等诸多能力指标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如果游离于价值理性内在要求的理想信念、艺术修养、批判思维、文化道德情操与探索创新等要素之外, 必将导致课程体系转换的工具性技能不当使用, 阻滞工具理性的正确弘扬, 偏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比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概论”及“电子商务实操”等知识性与功能性课程, 如果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本身与技术性流程操作, 而未加以文化层面的专门“浸润”, 这在分工愈加明细的全球化商务场合, 将会导致行业“文化休克”, 触发行业风险。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例, 该门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国际分工理论、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合作一体化、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结算、商检、索赔等具体流程化的知识与技能, 而目前主流课程体系均未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贸易哲学、交易伦理、价值功能、贸易策略等更加隐晦且必要的文化知识与实务, 这就会必然性地造成所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难以适应或从事全球化进程背景下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知识产权转让、招投标谈判等更加需要分析、归纳、阐释等价值理性要素参与的商务实践。
(三) 搭建课程实践平台, 培育多维生态机制。
生态文明指向下的课程体系是课程组设置、教学主客体与外部社会诸要素之间的一种相互规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工具理性是我国当下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发展所必需的合理性, 能够满足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对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提升学生文化价值观融合度, 具有社会合意性, 本身体现着社会、学校、学生等多个层面的效用追求。因此, 脱离工具理性设置课程、确立课程体系将会造就“乌托邦式”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导致“贫穷、贫困的普遍化, 在极端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8]。而这一工具理性的合理存在、有效运行, 离不开高职院校这一办学主体对教育规律、人性发展与市场规范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促进价值理性在工具理性优化与升华过程中的创新激发力与精神推动力。因之, 以学生终极关怀与学校可持续发展为依归的价值理性与实现该目的手段的工具理性必须契合于实践平台之中。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在宏观方面指明了方向;而在微观层面, 包括陶冶情操与建构心智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化知识感性认识与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学结合及强化责任感与内化使命感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 分别关联价值理性指向的大学精神、职业认知与社会责任等内涵。比如,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实践平台之一是“工学结合”, 涉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由课程技术链、专业产业链、服务价值链、成本效益链等众多子系统组成的生态链, 其协同效应能否产生取决于并推动着相关子系统的生态交换与生态平衡。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将会生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 促使学生主体朝着“全人”方向生态发展, 从而在根本上为社会提供有灵魂、有觉悟、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大学英语写作“生态化教学” 篇8
有学者大胆预言, “现代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这可能预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教育生态化时代。”生态化教学是“使教学生态化”的客观表现, 是将生态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认识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挖掘教学本身具有的生态性的实践活动。
要建构生态化教学, 必须破除传统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单一, 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受到束缚, 教师只能严格地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施教, 严重地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弊端。以生态化教学目标为导航, 创设学校和课堂和谐的生态环境, 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老师和学生只有的展开动态交流, 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实现大学英语写作“生态化教学”的途径
1.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英语写作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 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是带领学生走出写作学习误区的最主要的一点。如果以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为标准, 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写作就成了僵死的形式。第二, 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规定的写作任务, 学生绞尽脑汁, 冥思苦想, 写出一篇作文, 作业的完成质量实在是令人怀疑。第三, 写作教学不是“非人性”的完全枯燥的教学。在生态化的写作教学中更多的具有人性化的色彩, 教师和学生在写作教学中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智慧的碰撞, 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
2.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
学生是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写作不好, 原因有很多:词汇掌握较差, 词语辨析及正确选词的能力差, 习语运用及词语搭配能力差;语法能力差;内容空洞。大多学生认为英语写作课堂得枯燥乏味。所以, 教师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写作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课堂环境应该是自然和谐的, 学生的写作练习的难度不能太难, 因为学生的某一次的写作失败, 很有可能阻止其再次进行写作。布置的练习应该多设几个选项, 让学生能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一致的东西来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 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相互获取了知识技能。
3.调整写作教学的内容
生态化的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开放, 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开放。生态化教学的内容绝不仅仅是教科书, 需要考虑学生最想了解、最感兴趣的知识, 凡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材料与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如在讲解对话的写作时, 要求学生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写出一段对话。当完成对话的写作后, 有些学生会有疑惑。这时, 教师可以在提供给大家一些经典对白, 可以是小说、戏剧、电影里面出现过的, 比如, 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对白, 《Titanic》中的Jack死亡前的对白, 甚至是《大话西游》“Once I let a true love slip away before my eyes”对白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对白的呈现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和学生一块欣赏完这些对话后, 教师提出:Try to find one piece of dialogue you love most and present it to us next time.在下一次课上, 学生们都找来他们觉得最经典的对话与大家一块分享, 学生们不仅感叹:How beautiful those dialogues are!接下来, 教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了:So, read your own dialogues and improve it to be a better one.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 学生的意识和思维都是不受限制的, 可以充分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进而使得在大家的交流和讨论后提供质量较高的写作练习变得可能。
4.写作练习的设计、辅导与批改
英语作文教师更大部分的教学任务是写作练习的设计、辅导和批改。在设计练习时需要考虑作文题目的“关联”性, 即作文题目应与教材内容或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这样的题目能激发他们的思路, 使写作变得轻松而容易。布置的写作任务的要有可选择性, 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并且能够有所发挥的内容来进行写作。练习布置以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能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行为。如在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两篇日记后,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到:Have you ever met somebody who interests you at the first sight?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him or her? Write it in your diary.练习完成后,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教师对作业冷淡对付, 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忽视, 以后就不会再努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 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不妥之处用红笔改正, 那么“这样的要求必然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使他们不胜负重” (刘海量语) 。对此王初明等学者提出“不改或少改错误”“多改错的最大害处是挫伤学习积极性”的观点。所以, 我们在评估学生的英语作文, 应该更多的寻找学生习作中优秀的地方, 让学生让他们的优点继续发扬, 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得以提升, 写作兴趣油然而生。随着写作的进步, 写作中的错误也将减少。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成效与对其实施的写作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如果在教学生态系统中, 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协作, 共同实施教学计划, 采用切实可行又能激励学生的教学、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方式, 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写作, 自如地发挥, 那么英语写作教学的成功也就不远了。
摘要: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倡导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 在此生态化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而是创造和谐的写作生态环境, 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认知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写作,生态化教学,写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福兴.学习动机与大学生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
[2]刘海量, 刘亚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基本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8) .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9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理论,生态课堂,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涵义及特征
生态学是以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探求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和规律。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学生、教师及其课堂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索生态课堂的动态平衡。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 开放有序。从生态学的观点看, 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生存与发展。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 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既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2) 互利共生。它是指双方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存在和发展。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他们生活于同一课堂中, 表现为一种共生性, 教师活动价值的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两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3) 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这表现在:课堂中学生是多样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大学英语课堂不仅要传递给学生语言知识, 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方法和技能,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失衡是指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 称为生态失衡或生态平衡的破坏。就教育态学中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原理而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失衡问题:
(一)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 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大班授课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 而过大的班级密度使有限的教室空间产生了“拥挤效应”, 而且班级人数的增加使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更加明显, 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目前许多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 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 应试教育与生命全面发展失衡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定位模糊, 这样急功近利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 以至于学校和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出倾斜, 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 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此外, 应试教学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证书效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英语四、六级考试, 沉重的考试和分数的压抑使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 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三) 教学模式与课堂生态主体学习自主性的失衡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无视最适度原则, 片面的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古板机械主宰教学过程;学生为客体, 扮演听者的角色。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生要通过体验学习来习得语言, 而教师的课堂霸权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消极被动接受信息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生机与活力, 教师的教法与课堂生态主体即学生学习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失衡。
(四) 课内学习与课外语言实际运用的失衡
目前, 许多高校仍在沿用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依然是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 上课已经成了简单的程序, 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 与实践脱节。学生则是课上忙于记笔记, 课下忙着背单词和语言知识点。这一传统的教学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哑巴英语”成为普遍现象, 在课外需要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中却无话可说, 造成学生长期学习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出现严重失衡, 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多高校毕业生根本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
三、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
生态课堂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的, 是彼此之间具有多元的关联, 而不是单向的孤立发展, 为了构建平衡协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统一协调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各因子与内部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其结构趋于合理, 功能趋于完善, 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以教育生态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笔者现提出下列构建策略:
(一) 注重创设积极的英语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环境是大学英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的英语课堂环境,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引导学生成为自我指导和自主的学习者, 推动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在大班授课时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课堂策略, 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助、竞争激励来完成学习目标, 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 以实现大班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 美化教室、保持教室内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适的颜色搭配, 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也十分重要, 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 进而影响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 注重英语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生态系统论认为, 系统内各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 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置于整体的框架之中, 英语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 知识内涵丰富, 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 拘泥于教材和课程目标解读, 将语言知识孤立化、纲要化, 而应非常注重语言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强调开放性。根据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 把握好每一个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闭值和速率, 因材施教, 把英语学习的内容方法、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状况、教师专业素质等多种因素整合, 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三) 注重师生交互, 动态生成
教育生态学认为, 学生个体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 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生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不是单向的流动, 是师生生态主体互依互存, 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互动促进, 共同成长, 以及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 教学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和混沌, 蕴藏着巨大的跃迁生机和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因此, 此互动交往的生态课堂不是静止的, 而是处在失衡—平衡—再失衡的状态中, 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组织英语教学活动,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的意识, 引导课堂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四、结论
教育生态学强调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 体现了“生态平衡”的生态学基本思想, 只有教师、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方法去学习英语, 从而真正掌握如何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庆春, 易申君.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8.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建议 篇10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的现状
由于过去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母语文化缺失,缺乏文化学习互动性等原因,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的局面。下面,我们就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生态失衡的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制约了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受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的形式,如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类别等,但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非常有限,这使学生在语言形式上做到完美,但却并不能真正的成为语言的使用者。由于不能理解文化的使用背景,还会产生与实际相反的副作用。此外,当前的英语等级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翻译资格证等,都是将词汇、语法、阅读等语言知识作为考核重点,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词汇量丰富,考级样样过关,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仍然存在词汇匮乏,中式英语等交际障碍。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改革大学英语考核制度,增加文化知识和案例分析等主观题,将重点放在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上,从而有力的提高大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2.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意识淡薄。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大学英语学习受到很多来自条件方面的限制,其中,缺乏真实语言素材和环境,使学生在交际中忽视文化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对英美文化若是不经过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在短时间内很难融入,也很难掌握语言的真谛。
3.母语文化教育的缺失。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汉语文化与英美文化属于各自独立的体系,在英语教学中对汉语文化教育的缺失,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缺乏使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在英语的学习中,只有将西方文化与母语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有效的理解本民族文化,了解西方文化,抛弃偏见思想观念,批判性的看待文化差异,并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做到适度扬弃。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已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将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主流趋势,加快文化的交融。下面,我们就以下几点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详细分析。
1.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英语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力度增加对学生的跨文化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和国际交流需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现代外语教学不能将语言当做一种符号来学习,而要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加强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2.文化教育是完善英语学习的需要。了解英美国家文化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把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不仅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非语言障碍,严重时还会导致文化冲突,因此,完善英语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教育。此外,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同样重要,它与西方文化是平等又互补的关系,英美文化的学习能够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跨文化交际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其某种行为的意义并引起新一轮的审视和思考。深厚的汉语文化素养也能对英美文化的理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建立正确的文化平等观,杜绝民族沙文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倾向。
3.文化教育是培养综合性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随着国际间各项政治、文化、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的人才培养逐渐朝综合性、国际化方向迈进,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但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培养还处于模糊时期,这对日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外语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使其在国际对话中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还能汲取养分为己所用。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自然互动的过程,了解各个文化自身的规律和特色,是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举措。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优化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生态教育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仅要重视西方文化的导入,还要重视本土文化的导出,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还要注重文化教育的培养。针对文化教育滞后这一现状,有针对、有选择的改革教育模式,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提上日程。下面,我们就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1.大学英语教师要格外注重文化教学。英语教师要把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英语教学课堂上,适应补充英美文化常识的教育,彻底改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鉴别力的错误局面,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其次,对于跨文化教学采取多元文化教育的生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应该能够恰当的与西方人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又能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2.要将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对西方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加强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因此,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最高的教学质量。否则,强调语言教育而忽视文化教育会使学生缺乏对语言的理解,导致交际障碍,反之,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语言教育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导致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因此,要综合协调文化与语言教育,将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文化生态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教学条件、模式和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存在生态失衡的现状。在整个外语生态系统教育方面,大学英语在西方文化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语言的输出和文化的传递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与教学大纲跨文化交际系统混乱有关,因此要在日后更加注重文化生态教育,建立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被严重忽视,导致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体系处于长期失衡的状态。因此,树立正确的文化生态理念,把握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势在必行。本文就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的现状、必要性和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建议。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 篇11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信息时代
一、教育生态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L.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张,2009)。该理论力求研究生态环境(社会、学校、课堂环境等)中各生态主体(教师、学生)之间如何取得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日益增多,有一些学校以此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骄人的实践成果(刘芹,2013)。本文的教育学生态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课堂生态范围内,分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在新的大生态环境中生态位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平衡的课堂生态。
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最初由外语系部分教师担任,全校进行大班教学,每周分别进行一次听力和阅读课程,教材和教案统一进行,教学生态环境基本稳定。2011年,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大学英语教学学校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英语教师数量增长一倍多,大学英语教学也更加科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部分专业实行小班教学,新增写作、口语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生态环境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要求,近几年来也趋于稳定,然而课堂生态环境在做出适应学校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转变的过程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导致了一些课堂生态失衡。
1.生态主体之间失衡
第一,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围绕课本知识,以四六级为导向,多采用填鸭式方法教学,花盆效应产生,学生习惯了这种方式,师生之间达到了基本的平衡。然而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另一大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活动比重,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受花盆效应的影响,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为学生理解与认同,尤其是理本、艺术和专科的学生。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仍以四级为目标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应试的技巧的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方面不积极、阅读课文时被动,甚至部分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再学习英语。这种目标和理念的差异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新的变化也导致了课堂生态主题之间地位的失衡。在传统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现在很多知识学生自己上网一查便知,无须教师满堂灌输。学生缺乏的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能力和查询信息的能力。新的目标和理念要求教师充当引导者、助学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还没有完成地位的转换,让学生觉得上课无聊、机械。有一些教师费劲心思设计课堂活动,为调动学生主动性伤透脑筋,学生却依然比较习惯于依赖老师,不能主动地探索、思考。这种地位的失衡会让学生和教师都产生挫败感,加剧课堂生态失衡。
2.生态主体与时代信息之间失衡
教师与时代信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上。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在每一张ppt上编入大量的信息,没有将学生的吸收速度和消化能力考虑在内,课堂完全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有些教师认为课件准备耗时大,上课时容易被课件牵着走,因此在课堂中拒绝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做法都是不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体现。
学生与时代信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笔者抽样175名本科学生,对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英语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听学校英语电台节目;有57名同学上课经常用手机将黑板或PPT内容用照片形式记录下来;只有14名学生会抄写到课本或笔记本上,其余学生过段时间则会删除照片笔记;有29名学生关注了英语相关微信公众号并注意积累相关知识;只有三名同学定期(一周两次)从网上下载BBC或VOA锻炼自己听力。这些失衡现象一部分原因是非应以专业学生平时不注意英语积累、英语学习动机弱、自控能力差等。信息技术没有起到助学作用,反而被学生利用来进行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打游戏、聊天、看电视、看小说等,阻碍了和谐平衡的课堂生态的获得。
三、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优化策略
1.提高生态主体对大学英語教学的理念的认识
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就要从根源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换。要慢慢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从“知识吸收”向“能力锻炼”转换,从“控制型教学”向“开放性教学”转变,从“接受型学习”到“探究性学习”转换(刘长江,2013,pp.140-143)。这些转换不是完全否定前者,并不能理解为生态课堂都是学生做练习或者学生自主思考,而是以活水效应为引导,以后者为主,两者能够互相融合。
2.提高生态主体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
提高生态主体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要改变观念和提高技术水平。首先教学的领导者可以进行座谈集体讨论、教师个人谈话、优秀教师演示等方式,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对各类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激励活动,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琴岛学院公共英语教学部组织过课件大赛,优秀作品起高了其他教师对于PPT制作的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nlc202309040254
學生方面,主要是提高他们提取信息的素养。课堂上,来时课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英语微博、微信,推荐等各种影视资源,课上与同学分享,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模仿网络资源或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开展一些英语知识竞赛、演讲、话剧比赛、配音比赛等,检验学生自觉运用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3.转变生态主体的课堂角色
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课堂翻转就必须履行好以下角色的转换,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习策略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关系的协调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估者、道德专责的实践者等等(刘长江,2013,p.165)。课堂不同阶段,需要教师发挥不同的角色职能,同时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角色转变,自主制定学习方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
4. 加强教师对教学方法学习和掌握
生态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履行好课堂的各项职责,还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才能运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其中教学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Richards & Rodgers,1986,p.15)。20世纪80年代以前,课堂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人的因素。1990年之后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加深,教育生态学理论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理论之一。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谐的生态课堂中,教师以认为本,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Leather & Dan,2003)。结合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构建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三本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素环. 论生态学对英语教学研究的适切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9):37-38.
[2].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 刘芹.教育生态环境下分层次递进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外语界, 2013, (5): 51-58.
[4]. Leather J & Dam J.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5].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学视角研究 篇12
1 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失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们一起构成生态系统, 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2]如果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外来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话, 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状态, 也就是所谓的生态失衡。大学英语教学同样也是一个由教与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 和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 如果主体之间、主体与各因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他们就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 使大学英语教学很好地进行;如果这个系统失去了平衡, 大学英语教学就会出现问题。下面, 就从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失衡问题。
1.1 系统结构失衡
首先是教学主体, 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人数应该不超过二十人, 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在很多的大学里,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有的大班动辄八九十学生, 甚至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每个学生的课堂时间就变得很少, 教师在掌控课堂方面就有一定难度, 除了讲授, 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 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另外一方面, 这种情况使教师很难摆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采取有创新的教学方式, 学生因为得不到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或者没有被提问的压力, 学习的主动性会降低。此外, 学生在大教室上课, 坐在后排的学生距离老师比较远, 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情感上会比较疏远, 从而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也失去热情。所有这些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次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这些因素包括教材与教学内容、课堂设施和布局、计算机网络设备、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等。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 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当中,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为老师不用再板书,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是过去的几倍。但在很多情况下, 事情发展到了反面。多媒体课件可以包含大量的内容, 只有在固定的时间里提供给学生适量的内容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把握不好,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讲授的少, 展示的多, 课堂实际上变成了多媒体演示课,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消化过量的内容, 从而会感到疲乏, 甚至厌倦的情绪。在课堂的布局上, 通常老师在多媒体展台旁讲授, 学生在座位上听, 教室的座位一般都是固定的, 学生不能移动位置, 这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课堂活动。另外, 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有的高校, 计算机网络设备在课堂上只能用来演示课件, 不能联网, 也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教学内容, 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在课下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与英语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和内容, 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 他们在海量的信息当中会感到迷茫, 不知道如何选择, 时间久了, 也会对获取网上的学习资源失去兴趣。
再次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结构失衡问题。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还应该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但在现实中, 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 而忽视学生的课外学习, 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是有现实原因的。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 由于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众多, 师生比例悬殊, 教师无论在授课还是在批改作业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由于课堂规模过大,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活动, 也无暇顾及到所有学生, 在课外更是不敢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 因为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批改。这样一来, 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往往没有压力和动力, 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 课下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会主动找时间查找信息、获取资源, 没有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不管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学习所花费的时间都不够,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是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与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失衡的情况。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但要特别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 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在教学模式上,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评估方面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3]但在实际教学中, 虽然利用了计算机和多媒体, 但没能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够, 评估方面还是以终结性评估为主。
1.2 系统功能失衡
首先是信息传递失衡。按照生态学的观点, 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信息传递的关系。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是讲授教材内容, 教学方式主要以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演示, 学生以完成作业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信息传递,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生态是平衡的。但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下, 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的主体, 都应该利用计算机网络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 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演示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 教师的语言综合素质还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掌控、知识拓展和自由发挥。由于无法用外语自由表达, 教师常常会采取“回避”或“缩略”策略, 呈现给学生的是不地道、不准确的外语。同时, 由于缺乏自信, 有些需要教师主导或指导的活动或交流也无从展开或拓展。[4]所以, 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信息传递, 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 教学目标与实际目标失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但在现实中, 教师的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目标是通过各种考试, 他们都没有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由于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摆脱考试的束缚。学生在校期间, 有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需求, 毕业后如果要考研, 除了专业课之外, 还必须参加一门英语考试, 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还是如何通过各种考试。在学习方法上, 因功利性动机, 学习者较为注重语言知识的获得, 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外语教学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目标而展开, 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是重技能分析轻技能应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考试要求轻全面发展。[5]这样, 就造成了教学目标与教学中实际要完成目标的失衡。
第三, 社会期许与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失衡。当今社会, 不管有没有对英语能力的需要, 很多社会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求职时都要求看他们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这从客观上使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转向, 他们不再注重说和写的能力, 而是把精力用到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拿到证书上面。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英语听力、基础知识、词汇量和英语写作能力, 没有对英语口语的考察。但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应付四六级考试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不会顾及到口语的练习, 还会因为要准备考试而占用原来用于口语练习的时间。从另外一方面讲, 这也是与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任务背道而驰的, 其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愿望, 即使老师注重师生交流、着意培养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他们也不愿配合, 课堂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大学英语教学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
2 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构建
要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必须解决上文所提到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失衡的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2.1 尽量缩小班级规模、注重课堂师生互动
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也不利于老师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采取措施尽量缩小班级规模, 平衡课堂上的师生比例。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顺利开展教学, 组织课堂活动,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机会也会增多, 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加, 会给他们以动力和压力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老师、同学用英语进行交流, 使他们朝着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全面提高的方向发展。同时, 班级规模缩小了, 教师可以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师生交流增多了, 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培养起来, 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信心,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与环境, 使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都有一种安全感, 这同样能够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2.2 注重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比重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 更重要的是在课外, 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将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学生需要一个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 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真正把所学的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深化学习, 提高英语水平, 而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 有利于不断地、全面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应增加形成性评估在评估体系中的比重, 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表现的重要性, 让他们重视学习过程, 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 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客观上有利于他们改变应试性学习的倾向, 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走上良性的轨道。
2.3 改变应试教育环境
这涉及大学英语教学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外部环境有时会影响甚至决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过程。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在面试的时候很重视毕业生有没有四六级证书, 所以学生在校时会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学习目标, 而四六级考试的要求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是完全一致的, 会使学生偏重于听力和阅读的训练而忽视口语的练习, 这对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不利的。另外, 学生在参加研究生资格考试的时候也必须参加英语考试, 而且英语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 如果英语考不过, 其他科目考的再好也没有资格被录取, 所以针对考试学习英语是很多学生无奈的选择, 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做题和备考上面, 而英语综合水平却没有提高。所以, 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注意到这一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变应试教育环境。即使这些考试短期难以取消, 也应借鉴托福和雅思的做法, 改变题型, 增加口试内容, 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考察。
3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实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历程,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察, 并从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两个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失衡问题, 并给出了解决这些失衡的对策, 希望能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 :1-5.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5) :44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