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2024-09-19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精选11篇)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1

一:引言: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蒙古族大学生在自治区的各个高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近年来, 随着英语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高校为蒙古族大学生开设了英语课程, (本文中蒙古族大学生是指以蒙语为母语的预科班蒙古族大学生而不是普通班的蒙古族学生) , 以英语为外语的蒙古族大学生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然而, 与汉族学生相比, 他们的英语学习既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下文作者将重点讨论蒙古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去克服现存的困难。

二:自身因素对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制约

以蒙语为母语的蒙古族预科班同学大多来自内蒙古的偏远地区, 其汉语程度相对薄弱,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学在大学之前基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英语, 英语程度及其有限, 在这些地区, 部分蒙古族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本民族语 (蒙语) , 在中学阶段开始学习汉语 (二语) , 大学的英语学习则成为“第三语言”。母语, 二语, 英语三种语言互相交织, 母语和二语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三语的学习, 这种影响有的是来自于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有的则是学习环境所致。

首先, 从学习动机来看, 我们都知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 也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的强大动力。对于普通的大学生, 他们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是能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反观蒙古族预科班的同学, 他们英语基础薄弱, 英语四、六级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 而现行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又未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这种体系的不完善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其次, 适合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缺失也是阻碍其提高英语成绩的主要原因,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好语言而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特殊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是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法宝。然而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都是围绕普通大学本科生而提出的, 针对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则几乎是空白, 这无疑给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课的教授及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再次, 蒙古族大学生所处的英语学习氛围也不利于他们英语成绩的提高, 在大学校园里, 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的英语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练习并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场所, 然而, 蒙古族预科班同学的英语水平则离这些活动相差甚远, 这就使得他们失去了宝贵的练习机会。时至今日, 大学英语的教学已经实现了全面网络化, 各种资源都可以在网上轻松共享, 同时, 各种大学英语教学的研讨会也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然而, 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关注度相比, 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则是一个被“忽略”的学科。由于这一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 一些从事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老师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闭门造车”。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蒙古族大学生对英语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对他们来说, 学习英语更多的是为了期末考试及格拿到学分而已。

三:教学媒介对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

(一) :教材制约因素

蒙古族大学生的母语为蒙语, 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而英语则是他们的第三语言。大部分蒙古族大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蒙语, 初中阶段才开始学习汉语, 英语的水平更是有限, 现行的教材全部是用汉语编写, 让蒙古族大学生用自己不太熟悉的汉语去学习完全陌生的英语, 这无疑加大了他们英语学习的难度。此外, 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起步较晚, 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 因而适合蒙古族大学生的教材和教辅材料都相对短缺。汉语的障碍以及教学材料的短缺致使蒙古族大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困难重重, 许多人因此消极对待甚至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二) :授课方式的制约因素

除了教材的制约因素以外, 教师的工作语言也对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就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而言, 教师的工作语言都是汉语, 这就使得这些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蒙古族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要在脑海中频频进行语言转换, 将老师讲授的内容从汉语转换成蒙语然后进行记忆, 这个再次转换的过程不仅降低了语言学习的效率而且还增大了信息流失的风险。

四:对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几点思考

鉴于目前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低下的现状, 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以及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蒙古族学生初级教育与中级教育阶段的汉语和英语教学水平, 使之能够与大学的英语教育接轨, 尽量减少汉语水平低下而导致的中介语干扰。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着力编写一批与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水平相符合的教材及教辅材料, 并选取有蒙语基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为其授课, 以期尽量减少汉语水平对其英语学习的制约。最后, 为提高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我们还应该设计出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让他们的学习有目标可寻, 尽量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他们的英语水平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为了能够有效的缩小这种差距, 尽快提供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还应该从教学到教材的各个环节入手, 制定出适合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一整套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 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教育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出版社, 1996.

(2) 郭纯洁, 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 1997 (4) 31一38.

(3) 杨晓峰, 李玮.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田.河西学院学报, 2005, 21 (4) .

(4) 马占祥.我区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分析与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 1999年卷 (上) .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2

论文关键词:预科教育 教材分 教材选择 教师角色转变

论文摘要: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和源泉。教材的可教学性、可接受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成败。针对云南民族预科教育的实际,对预科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对教材进行系统地分析,调整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突出出来,使之适应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新教材启动是喜忧参半

大学预科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必修的基础课,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最为薄弱的课程之一。,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新教材,新一轮预科教材应该是力求改革并补充传统的大学英语预科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同时能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思索与遐想,期盼着新一轮大学预科英语教材及早使用。9月,全省预科统一启用新教材,我们以积极认真的心态,加快进行更进一步的教材研究和探索,我们首先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性研究,新教材《英语》具有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贴近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知识,强化语言能力,提高思想品质和人文修养等特点。但该教材远远超出同等层次教材的难度,起点高,教学内容难度、信息量都太大,几乎是老教材的3倍;而预科教学学制短,开学晚,结业早,实际上课时间仅有7个月左右;另外,该教材没有建立多媒体教学基础。我们担心在目前现代化设备及操作手段欠缺、学生素质偏低以及实际上课时间有限等条件下,教材、教学把握不当,不仅不能达到预科教学的目的,难免会使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教材、教学研究责无旁贷

预科新教材已经选定,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获取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云南预科教育的领头羊,我们深感?教材、教学研究迫在眉睫又责无旁贷。只有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此,我们从了解学生的情况、预科教学的定位以及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讨论入手。同时,组织教师阅读有关英语教学方面书籍,从理论上充实自己,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提炼、总结,内化。

大学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特殊教学的层次。根据云南的.省情实际,我们提出预科教学应坚持“以补为主,预补结合”的教学原则,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经过一年的预科教学,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成为能进入本、专科学习的合格生源,为他们能顺利从事各种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提出“以补为主”教学原则,这就是要纠正跨越预科层次盲目与本科层次攀比的倾向。避免教学内容贪大求深,脱离我省预科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实际,重点放在抓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为了不把预科教育搞成简单重复初、高中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做到“补预结合”,使之与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为预科生“过渡”到本科做好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准备。我们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而且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给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完整、扎实的英语基础。为达到这个目的,花大力气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对象,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基础,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突出出来,拟定大学预科《英语》教学大纲及要求,得到了云南省教委的认可,努力适应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发展需求。

1.教学的要求

(1)语音。能运用国际音标正确拼读单词,掌握基本读音规则,朗读时,语音、语调、句子重音及意群划分基本正确。

(2)词汇。掌握1200单词及一定量的常用词组。

(3)语法。掌握冠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基本用法,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非谓形式的基本用法以及简单句、复合句和虚拟语气的结构等。

(4)读。精读量:5500~6500个词;泛读量:12500~15000个词。阅读速度:每分钟55个词;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了解事实及其细节。

(5)译。能运用学过的词汇和语法,或借助词典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及将结构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成英语。

(6)说。学会简单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能用英语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

2.教学内容

介于上述原因,该课程需完成教学内容及使用的辅导教材为:

(1)《英语》一年制上册中的1~10单元和下册1~6单元的课文(即:partiitext)、课后练习。

(2)《英语》一年制上册中的1~10单元和下册1-10单元中的语法(即:partiv)和语法练习。

(3)《英语同步练习》一年制上册1~10单元和下册1~6单元的相关练习及1~10单元中的语法练习。

(4)其它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教学中不作统一要求。

三、教研成果令人欣慰

为配合教学顺利完成,我们又组织编写了大学预科《英语》学习指要一书,该书结合预科教学“以补为主,预补结合”的教学原则,对需讲授的课文篇目的重点、难点一一做出讲解,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复习等自学活动,同书配有试题12套,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考前复习、提高迎战能力。同时,为预科标准化组织教学、进行考试奠定了基石,也在全省的预科教育中取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全省预科统考中,我们对该套题中的部分进行使用,复习效果非常明显。该书现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整个教研过程中,我们不断激励预科英语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积极进行新教材的探索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在不断探索、分析、总结、反思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地发展,英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改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提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排斥原有的教学法的运用,而是希望能借助多高科技这个平台,通过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育的对象的研究,将以往所有的教学方法与语言学习进行科学整合和设计,力图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语言的信息按不同学生的需求,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和感官,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促进语言能力的迅速形成。要求教师自己从我做起,迎接挑战,主动提高业务水平,自觉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并将之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改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研究要向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课外教学的方向延伸。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地讲解者和指挥者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转变——成为教学组织者、学习指导者、平等的学习者、教学合作者以及课件开发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52-55.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3

关键词: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70-02

蒙古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高等教育中落实党的民族照顾政策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有效保证。民族预科英语作为民族预科三大主课之一,其教学的现状和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从生源特点方面讲,首先,预科班学生汉语底子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从未接触过英语,有的则在初、高中学过一些英语,仅有少数学生具有一定的高中英语基础。其次,相当多的民族预科生认为学习英语课没有实用价值,因而缺乏学习的动机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对英语课的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再次,大多数民族预科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既不能够做到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也不能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并对学习进行评估。就教学现状而言,首先,由于民族预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层次,在内蒙古地区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学一直附属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挂靠在外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因公共外语教研室教学任务繁重、师资有限,外聘请教师代课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大学英语教师未能抽出精力来研究分析预科学生的特点并进行因人施教。其次,从事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的教师缺少参加有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修、培训,当然也缺乏专项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时间和经费。再次,由于民族预科生要在1到2年内基本完成普通初、高中6年的英语学习内容,而大多数教师还不同程度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紧凑的教学方式,既不重视师生互动,又不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英语学习成效欠佳。同时,大学里课外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所以处于英语水平较低水平的民族预科生没有适合自己群体的英语课外活动。

一、相关研究文献简介

英语作为民族预科三大主要课程之一,一直受到学者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因而对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也很丰富。其研究层面从宏观上关注的是预科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措施,以及对预科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从微观层面的研究一类是关于英语教学中教材指导原则和编写内容、英语课程设置、英语学习效果的测试、考核和评价的研究;另外一类是与英语技能的教学或与学习策略有关的研究,如听说和交际教学、写作教学、语音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法,停留在一般的教学实践方法的论述上,关于如何优化预科英语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深层探讨甚少。

二、移动学习及相关研究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设备、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些移動设备包括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和手机等能够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的小尺寸屏幕的手持设备。根据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可以实施的移动学习模式基本上包括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和基于校园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三种形式。相对于传统学习来说,移动学习呈现出高度片状化的特点,它一方面使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得以分离,但又不影响双方的双向交流;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摆脱了教育机构的控制的同时,又不影响他们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们传送学习资源,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内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最早见于2000年春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在上海电视大学40周年校庆召开的“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报告会上所作的报告《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报告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由此揭开了移动学习在中国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序幕。研究表明,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国外研究所做的文献综述或者国外研究对我国推进移动学习的影响;第二,对大学生和成人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极少数为实证研究;第三,关于移动资源设计的研究体现在手机游戏设计、校园无线网络和互联网在移动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方面。

三、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构建

(一)研究意义。针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还多集中为本科生和成人英语学习方面,关于具体族群的移动学习研究,比如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尚属前沿。本文通过了解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动态,挖掘他们研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积极探索适合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移动学习新模式,希望对以后从事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理论基础。蒙古族预科生移动学习模式构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将移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网上的信息资料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作为教育者,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尊重并引导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与移动学习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为教师构建学生的移动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特长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访谈等实地考察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困难、教材现状和目前的移动学习手段及期望,设计研发适合他们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实现预科英语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两年内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能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同时促进蒙古族预科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模式的构建。通过了解预科生英语学习状况和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最新成果为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建设提供依据。在资源建设方面分别以手机、无线校园网络和互联网三种媒介和平台,设计出适合蒙古族预科生学习特点的移动学习模式。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研究内容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分阶段逐步实施的。而且,这也需要教学团队的协作,力争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剖析及时解决问题,以逐步完善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同时,这也和学校在政策和网络环境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模式的构建分一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为了使蒙古族预科生的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更加合理,学校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同时收集中外关于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前沿信息。第二阶段为初试阶段。主要针对蒙古族预科生英语基础较差的现实,建立基于手机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库及平台。在为学生节约成本的前提下,由教师根据教材、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等开发适合学习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资源,并通过微信平台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随着预科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他们可以借助无线校园网络进行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学习。第四阶段为自主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任务充分接触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资源,享受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第五阶段为多模态阶段。基于前期三种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具有蒙古族预科生特色的多模态的英语移动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期望研究结果和建议对为今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不同学生群体的移动学习研究提供一定參考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中国英语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蒙古族民族预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独特的环节和特殊的阶段,它起着衔接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预科的少数民族学生在1至2年的学习中复习并巩固高中阶段所学到的英语基础知识并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牢固英语学习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

我们在对蒙古族预科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加以分析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而设计的适合他们英语学习的移动学习配套资源。在现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基础上,使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配套资源的建设呈现多模态化,即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态、基于校园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模态和基于网页浏览的互联网移动学习模态。希望在国家和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和学界同仁的积极努力下,使这个体系成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全区蒙古族预科生英语移动学习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贝艺.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9).

〔2〕张玟.浅析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

〔3〕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07).

〔4〕鲁雪.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6,(09).

〔5〕薛建强.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3).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4

大学预科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非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必修的基础课, 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最为薄弱的课程之一。2006年,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新教材, 新一轮预科教材应该是力求改革并补充传统的大学英语预科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同时能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思索与遐想, 期盼着新一轮大学预科英语教材及早使用。2007年9月, 全省预科统一启用新教材, 我们以积极认真的心态, 加快进行更进一步的教材研究和探索, 我们首先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性研究, 新教材《英语》具有结构合理,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 内容贴近生活, 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学习英语知识, 强化语言能力, 提高思想品质和人文修养等特点。但该教材远远超出同等层次教材的难度, 起点高, 教学内容难度、信息量都太大, 几乎是老教材的3倍;而预科教学学制短, 开学晚, 结业早, 实际上课时间仅有7个月左右;另外, 该教材没有建立多媒体教学基础。我们担心在目前现代化设备及操作手段欠缺、学生素质偏低以及实际上课时间有限等条件下, 教材、教学把握不当, 不仅不能达到预科教学的目的, 难免会使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教材、教学研究责无旁贷

预科新教材已经选定, 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获取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云南预科教育的领头羊, 我们深感?教材、教学研究迫在眉睫又责无旁贷。只有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 了解学生的需要, 才能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此, 我们从了解学生的情况、预科教学的定位以及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讨论入手。同时, 组织教师阅读有关英语教学方面书籍, 从理论上充实自己, 以理论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加以提炼、总结, 内化。

大学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是一个特殊教学的层次。根据云南的省情实际, 我们提出预科教学应坚持“以补为主, 预补结合”的教学原则, 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经过一年的预科教学, 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成为能进入本、专科学习的合格生源, 为他们能顺利从事各种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提出“以补为主”教学原则, 这就是要纠正跨越预科层次盲目与本科层次攀比的倾向。避免教学内容贪大求深, 脱离我省预科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实际, 重点放在抓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为了不把预科教育搞成简单重复初、高中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做到“补预结合”, 使之与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为预科生“过渡”到本科做好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准备。我们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 而且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 要给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完整、扎实的英语基础。为达到这个目的, 花大力气研究教材、教法, 研究教学对象, 抓住主要矛盾, 突出基础, 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精简教学内容, 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突出出来, 拟定大学预科《英语》教学大纲及要求, 得到了云南省教委的认可, 努力适应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发展需求。

1. 教学的要求

(1) 语音。能运用国际音标正确拼读单词, 掌握基本读音规则, 朗读时, 语音、语调、句子重音及意群划分基本正确。

(2) 词汇。掌握1200单词及一定量的常用词组。

(3) 语法。掌握冠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基本用法, 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非谓形式的基本用法以及简单句复合句和虚拟语气的结构等

(4) 读。精读量:5500~6500个词;泛读量:12500~15000个词。阅读速度:每分钟55个词;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 掌握中心大意, 了解事实及其细节。

(5) 译。能运用学过的词汇和语法, 或借助词典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及将结构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成英语。

(6) 说。学会简单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 能用英语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

2. 教学内容

介于上述原因, 该课程需完成教学内容及使用的辅导教材为:

(1) 《英语》一年制上册中的1~10单元和下册1~6单元的课文 (即:Part II Text) 、课后练习。

(2) 《英语》一年制上册中的1~10单元和下册1-10单元中的语法 (即:Part IV) 和语法练习。

(3) 《英语同步练习》一年制上册1~10单元和下册1~6单元的相关练习及1~10单元中的语法练习。

(4) 其它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教学中不作统一要求。

三、教研成果令人欣慰

为配合教学顺利完成, 我们又组织编写了大学预科《英语》学习指要一书, 该书结合预科教学“以补为主, 预补结合”的教学原则, 对需讲授的课文篇目的重点、难点一一做出讲解,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复习等自学活动, 同书配有试题12套, 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考前复习、提高迎战能力。同时, 为预科标准化组织教学、进行考试奠定了基石, 也在全省的预科教育中取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全省预科统考中, 我们对该套题中的部分进行使用, 复习效果非常明显。该书现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整个教研过程中, 我们不断激励预科英语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 积极进行新教材的探索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 在不断探索、分析、总结、反思中,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地发展, 英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改善;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提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排斥原有的教学法的运用, 而是希望能借助多高科技这个平台, 通过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育的对象的研究, 将以往所有的教学方法与语言学习进行科学整合和设计, 力图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让语言的信息按不同学生的需求, 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和感官, 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促进语言能力的迅速形成。要求教师自己从我做起, 迎接挑战, 主动提高业务水平, 自觉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并将之运用于实践教学中, 充分发挥其优势, 改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研究要向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课外教学的方向延伸。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地讲解者和指挥者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转变———成为教学组织者、学习指导者、平等的学习者、教学合作者以及课件开发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52-55.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5

【关键词】民族预科 英语听说 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针对55个少数民族准大学生实行的一项优惠政策。目前国内高校预科教育的教学主要是以预为主,以补为辅,培养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针对一年制民族预科学生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预科高校大多采取了分阶段分层次分文理的多种教学模式。预科英语听说课程以相关层次教材学习为主导,辅以其他听说材料,借助多媒体设备,旨在全面提高预科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一、教学现状

本校一年制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听说技能上是有一定基础的,尤其是部署层次预科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更是基于平均之上,但总体上预科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与本科英语听说能力要求相比,大多数预科生基础相对较薄弱,普遍存在一些学生英语听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不敢开口,不会表达。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上后劲不足,不能有效地坚持英语听说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二、学习兴趣与应对策略

1.心理上重视,高瞻远瞩。预科生英语听说兴趣不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预科阶段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应把目光放长远,不单纯的以分数为目标,以及格为底线,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多途径多方式的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同时,预科教师在心理上要对预科教学重视和负责,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上的困惑,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预科教学要充分认识到预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同时做到把少数民族特色和英语学习巧妙结合起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 热爱音乐。因此,在英语听说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习和演唱英文歌曲等,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尝试用英语来介绍推广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例如在本校一年一度的少数民族游园会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交流和推广本民族文化特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寓教于乐,丰富课堂。培养和提高英语听说学习的兴趣要把日常生活、个人爱好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丰富第二课堂,甚至开展“第三课堂”,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扩大知识领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在英语听说课堂中,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开展课内英语短剧表演,脱口秀和英语有关的才艺展示等,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勤开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多媒体,穿插一些相关电影,电视剧,节目秀,演讲,广告等方面的英语学习,丰富听说学习内容。第二课堂的开展,例如英语歌曲比赛,演讲比赛,英语角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全面发展各项能力。不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把英语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例如多关注在食品,饮料和其他日常用品的商标和广告语,公告栏、路标等上面使用到的英语词汇,巩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积累过程。此外,学生应主动寻找个人兴趣和英语听说学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减少学习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值得注意的是,寓教于乐的英语听说学习有时候可能会呈现出本末倒置的趋势,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沉迷娱乐信息中而忽略了听说实在技能的巩固和掌握。在这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张弛有度。

4.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英语听说学习兴趣的提高与维持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听说课堂要打破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学习者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现,敢于自主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情感和视觉的疲劳期,注入新的学习活力和动力,培养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5.教师用心,师生和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习兴趣自然有保障,而师生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预科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崇高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用心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做到不在人格上贬低,不在学识上糊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效的提高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民族预科英语听说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在差异中求平等,在差异中求进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英语听说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于预科学生明确阶段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同时,英语听说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保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兴趣,为预科学生在以后目标院校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6

(1) 什么是“民考民”预科生?

根据我国国家民委发布的资料, “民考民”指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 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 主要是报考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或专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很困难, 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应运而生, “民考民”预科生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2) “民考民”预科生英语学习现状

“民考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本民族母语教育。对他们来说, 汉语是第二语言, 英语更成了第三语言。相当一部分学生汉语听说能力较差, 少数学生甚至在汉语交流时得靠其他同学代为翻译, 更不用说英语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英语学习上基本属于“零起点”。根据预科教育目标的要求, “民考民”学生在一至两年的预科学习后直接升入本科, 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对教师也是极大的挑战。

2 新疆“民考民”预科生英语学习障碍成因

(1) 外因

1) 学校与教师

由于“民考民”预科生的英语基本处于零起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内容太多但教学时间太少,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抓紧每分每秒尽量多地给学生讲授知识, 基本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他们更希望课堂上能多一些时间练习听说技能。课堂上, 老师忙于讲解, 学生埋头苦记。这种填鸭式的讲授模式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外部环境来看, 学校缺乏较好的英语实践环境, 学生很少有与外国朋友交流的机会, 而且类似英语角之类的英语活动也较为少见, 即便有, 也没有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参加, 学生们想练习口语, 只能相互间用不标准的语音说上几句。

2) 教材与教学设备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中任何一对关系的不协调都会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民考民预科生所使用的教材虽为教育部专为其编写, 但本身存在的问题亦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笔者通过一年的实际教学发现本教材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缺乏配套录音带。对于初学者, 所学的语音、单词、课文等内容是需要反复听读与跟读才能够做到准确掌握, 课堂上教师的教读远远不够, 这就需要学生课下继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配套录音, 很多学生只能按照课堂上残留的模糊记忆去读, 久而久之, 发音不准, 单词记不住, 课文不会读, 问题越来越多, 对英语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淡。

第二, 听力教材缺失。为“民考民”学生所配备的听力教材与其他层次学生的教材相同。对于没有英语基础的他们, 无疑是在听“天书”。由于没有配套的听力教材, 英语基本技能之一——“听”便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

教学设备方面, 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 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课余与学生交流时发现, 同学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笔者自身的经历而言, 使用多媒体时, 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学习效果, 均远比不使用时更好。

(2) 内因

1) 基础差且过度依赖老师

大部分“民考民”预科生进入预科学习之前都是“零基础”, 从未学过英语, 即便学过, 其基础知识也不牢固, 语言能力较低。进入预科之后, 必须从字母、语音、语调等基础知识开始学习。从课堂学习到期末考试, 几乎一切都由老师安排好, 交由学生去完成。学生们过度依赖老师, 久而久之, 老师不在时, 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了。

2) 缺乏学习动机与信心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助推器。课下在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中发现, 一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或者没有基础, 认为自己总是比别人差, 怕别人嘲笑他们发音不准, 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 长此以往, 便对英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此外政府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特殊照顾政策, 采取定向招生和分配的原则, 无论成绩好坏, 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进而使得英语学习处于消极状态。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信心的有无也是能否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就这些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柯尔克孜族的“民考民”预科生的民族特点而言, 他们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其实是非常有利于学习英语的。但是由于缺乏自信心,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他们总是默默苦读, 羞于开口, 不敢尝试, 在交际场合更因怕出丑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3 新疆“民考民”预科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应对

(1) 针对外因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1) 改善教学环境, 转变教学观念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预科生是个特殊的群体, 虽然是初学者, 但他们已完全具备了自学能力。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采取积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预科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学校应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实践环境, 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与外国朋友交流的机会, 多举办一些英语活动, 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另外, 配备完整的教学设备, 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 笔者认为学校应当为预科生设置专项英语水平等级测试。目前, “民考民”预科生需要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MHK) , 笔者认为将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 (PETS) 引入预科英语教学也未尝不可。现行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预科生来说难度太大, 因此开发一套适合预科生的英语水平等级测试是非常必要的。

2) 开发符合“民考民”预科生民族特点的乡土教材

开发和使用符合“民考民”预科生民族特点的乡土英语教材有利于拉近英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用这样的教材, 学生们学到的是真正关乎自己民族的英语知识, 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随之大大提高。在讲授“I Have a Big Family”时, 文中有提到“My name is Butter.I come from Xinjiang.”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学生们对这一单元内容表现出来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其它单元, 后来的测试中也反映出学生对该单元的学习效果更好。

(2) 针对内因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一开始学习英语, 就要培养“民考民”预科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学习观念, 摈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目前的英语学习环境只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锁定在课堂。笔者在跟学生交流中得知, 很多学生课后不知道该做什么, 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多, 课后生活太空虚, 整个学期结束后觉得没什么收获。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预科英语学习的独特性, 改变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帮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笔者课下与学生交流时了解到大部分“民考民”预科生学习英语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 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相对浓厚, 学好英语的愿望亦相对强烈, 因此保持并延续初级阶段的这种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前文提到“民考民”预科学生活泼大胆, 热情豪放。笔者建议教师可充分借助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中以听说为主来带动读写的教学方法, 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 并予以表扬, 以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何克勇, 徐鲁亚.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2]何开丽.民族预科“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黎华.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2) .

[4]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西安外国语学院院报, 1996 (4) .

[5]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 (第一辑、第二辑)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7

一、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蒙古族预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兴趣不高。造成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蒙古族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可以通过英语在目前高考升学考试中所占比重的不同来说明这一点。因为蒙古族预科生在参加高考时, 英语只按30%的比例记入总分。所以, 在强调升学率的中学阶段, 英语学科都不给予足够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学生自然而然不重视英语学习, 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主要原因是一部分蒙古族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高考英语成绩低, 基础差, 底子薄, 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提高, 慢慢就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教师, 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他们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就业现状联系起来, 提高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上,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 使学生愿学、好学。另一方面, 教师还应把英语教学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 可利用多种形式例如电视、网络、竞赛等途径来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积极编著少数民族预科生适用的英语教材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曾经说过:“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代的教材观也认为, 英语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Cunningsworth A.2002.7) ,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底子差, 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时的实际英语水平与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 甚至也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起点。但是, 就蒙古族预科生英语教学来说, 若采用统编教材, 统一教学模式, 虽强调了民族的统一性, 却忽视了民族的差异性, 并且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所以民族预科生英语教学诸多问题中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缺乏一套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 由于学生、教学要求和课程安排的特殊性, 很难能从众多初级英语教材中选出一套适合他们教学的教材。因此在“一纲多本”的指导下, 考虑到蒙族预科学生的民族差异和特点, 可以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将本民族文化引进语言课堂, 编写出切合学生实际, 起点适当, 教学内容层次分明, 自成体系, 适合预科学生的英语教材。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 忽略了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致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严重脱节。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把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迫切, 正如“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笔者的预科英语教学中了解到, 预科班的蒙古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记不住单词、不会灵活运用语法、阅读英语文章困难等。以记单词为例, 许多学生反映他们花时耗力背单词, 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这时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应向学生介绍各种单词记忆法。如:音标记忆法、构词法记忆法、对比法等等。学生阅读文章困难, 除了与本身的词汇量小影响阅读等因素有关之外, 还因为学生未能掌握和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程晓堂, 2004) 。因此作为任课教师, 应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例如可以将略读、跳读、推测等这些阅读技巧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并且对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如指读、回读、有声阅读等给予纠正。

综上所述,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每一位从事预科教学的教师都面临着挑战。通过大学预科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及相应的建设性建议的提出, 给预科英语教育工作者找出了改进的方向。我们坚信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一定会有进步, 我们会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大荣.少数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94 (1) .

[2]赵留美.试论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过程的优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8 (9) .

[3]曹容.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探微[J].康定学刊, 1998 (3) .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听说课程

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 是为少数民族生将来进入大学后能顺利完成其大学学业提供必备的知识。预科学制一般为一年或两年, 考试合格后即可进入所招收学校开始大学生活, 和当年入校的大一学生没有区别.英语科目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理解、听、说和写作等方面的信心与能力。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南昌工学院, 是华东地区民族预科基地。随着近几年预科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校预科人数已经突破一万, 预科班级数已经超过一百, 而每个班的人数都不低于50人。为了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讲授教学内容, 学校大多数老师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削弱, 上课要么被动的听和学, 要么就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 一年下来, 很多同学英语语言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降低了。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将合作学习理论引入到英语教学课程中, 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和满足他们的个人潜能和内在需求。

1 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发展广泛被用于几十个国家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和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 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在小组活动中, 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 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和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又具有互补性。每组通常4人, 其中两名中等生、一名优等生、一名差生, 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一致。每人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以保证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评价时, 通过教师, 组间和组内对小组成果打分的形式, 既引起大家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兴趣, 又可激励各组的公平竞争。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任务, 这样不仅使他们内化了语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 还培养了他们与人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在关注自身的绩效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对所在组的贡献, 从而使每个人的价值观得到体现。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起因和目的

预科英语课程通常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两门课程, 其中英语听说课程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每周一次课, 而英语读写课是在普通黑板教室上课, 每周三次课。通过笔者的自身教学和课后听其他老师的教学经历, 发现往往在上英语读写课的时候师生之间互动较多, 学生注意力集中, 而在上听说课的时候, 两个同学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下, 大部分教师都是简单的放录音, 然后叫学生听几遍后, 再对答案, 教学方法单一, 师生互动很少, 经常就是老师在上面放录音, 学生在电脑后背玩手机, 看杂志, 甚至吃东西。面对此种情况, 笔者多次和其他老师交流, 最后大家普遍反映很难在英语听说课程中进行互动, 因为学生都在电脑背后, 没有眼神交流, 也观察不到学生的行为。英语听说课就变成单调的播放录音和重复的过程。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没有任何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将合作学习理论应用到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从而探究该学习理论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

2.2 实验对象

本教学实验的对象为笔者所教的121Y07班, 共57人, 其中女生48人, 男生9人。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学生, 其中蒙古族和壮族学生各17人, 土家族学生7人, 满族学生4人, 瑶族学生3人, 藏族、侗族和苗族学生各2人, 回族学生1人。他们的目标院校分别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江西中医学院, 各占班级总人数的77%和23%。

2.3 实验步骤

1) 分组

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 笔者根据首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按学生的成绩, 性别和民族将学生分为14组, 每组4人, 其中有一组为5人。每组均有一名优等生, 两名到三名中等生, 一名差生。同时每组也都有一名蒙古族和壮族学生。之后各组要进行分工, 每组选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和召集工作;一名记录员, 负责记录小组的活动情况。

2) 合作学习任务

任务一:每次课前教师指定一组同学围绕每周听力单元的话题并与本组同学感兴趣的东西或热点话题相结合, 使用ppt课件, 用英语口头陈述给同学听。例如, 有一个单元的话题是旅游, 我们就有一小组用英文介绍了最近大家因电影《泰囧》而比较关注的泰国, 以及去泰国的旅游攻略。

任务二:每次课前教师指定一组同学负责本单元的新单词的讲解。英语听说课程一般每个单元都有4到5篇听力内容, 每个成员负责其中一篇听力内容的单词讲解。

任务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每次听力练习之前, 小组选派一名成员进行比赛, 之后组间进行比赛, 回答问题多者或者, 选手可以得到三次组内成员提示, 每次只能提示一个单词, 每组成员只能参与一次比赛。

任务四:期末汇演, 在学期末的时候, 每个小组选择从电影配音、唱歌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水平。

3) 评估标准和方法

课程评价改变以往以单一的通过教师评定的期末口语测试形式, 将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起来, 并测重过程评价, 依据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 课前合作任务的完成和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和合作精神和努力程度进行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3 实验效果

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 笔者发现由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学生对英语听说课程充满热情, 课前为了准备ppt展示和单词教学会积极的搜集资料, 充分利用图书馆, 资料室和网络;在上课时会认真的听录音, 每个小组的成员为能为小组赢得一分而感到自豪;在期末汇演时, 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 并且充满创意, 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创造潜能令笔者也感到非常吃惊。而且学生在互相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个人英语语言能力提高了, 而且也自信了, 善于交流和团队合作。

总之, 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但是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无法检查学生课前的合作学习, 有同学反映组内分工不平均, 大部分工作是他完成的而其小组同学却分享其成果;也有的同学反映一个小组内每个成员一个分数不公平, 因为有同学能力强, 有的同学能力弱。因此, 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和细则以及任务的安排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颖玲, 白解红.基于网络的英语视听说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例析[J].外语教学, 2008 (3) .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3 (8) :16-20.

[3]王坦, 高艳.论合作学习的互动观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 1996 (3) .

[4]庾鲜海, 王月会.合作学习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 2003 (3) .

[5]张法科, 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 2004 (6) .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9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 把传统教学理论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在各个教学要素中以及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它介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总体上说, 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 而且参差不齐。预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既不同于大学的教学, 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教学。预科英语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要巩固中学阶段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 又要为下阶段学习大学英语打好基础。

笔者立足于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的英语课堂教学, 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所授课班级进行了一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

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并落实沟通式语言教学的精神, 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伙伴的”合作关系。教师既是语言的灌输者, 也是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促进者, 学生则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由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合作。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轻松、活跃。

(2)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 减少学习英语的焦虑感, 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焦虑感, 学困生不仅可以从优秀生那里得到语言知识方面的帮助, 同时也可以了解其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使自己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3)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有的小组制定了比较具体的小组活动计划, 任务有分工, 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 完成自己的任务, 然后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享所收集的知识, 探讨学习心得, 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相互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分组不合理, 分工不明确。预科英语都是大班上课, 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 而且学生预科阶段只有一个学年。因此最初的分组是以自愿原则为主, 因而大多数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合。这样不合理的分组结果就是小组水平、性格特点的不平衡。此外学生的课桌不方便挪动, 无法合理地排列小组, 这样就造成有的小组成员被分散而没有在一起, 所以在课堂上小组活动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缺乏合作意识。教师控制、检查、指导难,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组员不参与讨论, 有的组员侃侃而谈, 不给别人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学生当“观众”。有的组员缺少合作意识, 缺少团队合作精神, 对小组活动任务不关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投入地参与讨论学习, 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者与小组成员聊天。由于大班教学, 小组组数多, 教师要驾驭课堂, 了解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进展情况, 还要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困难, 易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 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方式、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尤其很少关注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学习困难的学生, 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主动性, 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行动策略

(1) 合理安排和组织学习小组, 并对各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怎样完成任务, 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 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性别、英语基础知识等因素, 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组应尽量包含英语水平好、中、差, 性格内向、外向、中性和学习能力强、弱的学生, 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 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此外, 各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设小组长、记录人、发言人, 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2) 教师适度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活动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 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 与他们一起学习, 并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这样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 才能避免从众心理。这样也可以给那些不爱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给他们多一些鼓励。

(3) 设计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 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滥用。有的教学任务不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适用于一些开放性 (open ended) 问题的讨论, 或学习目标或内容易分解的任务。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的品质与能力的话, 那么就更需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 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结合班级学生实际, 选择适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

(4) 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的评价将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小组成绩分享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团队成绩、个人进步幅度、所有人成功相等以及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客观有效, 评价的内容也应该多样化。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 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五、结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本,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毋庸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点, 是一种值得推荐和尝试的学习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10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文化适应

G759.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英语学习中不能简单的将其作为语言符号,机械性的识记和理解,而是要充分结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使英语学习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因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英语学习中普遍缺乏文化适应性,导致英语学习障碍颇多,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应置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掌握系统性的语言学习方法,才能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一、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一)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教学实践来看,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只能从学校课堂中学习英语,掌握基础的词汇、语法,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用到英语。因此,学生们难以从“哑巴英语”中体验到英语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囿于学校的外语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获取英语知识,不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具有少数民族的特殊性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南疆,部分地区因缺乏教学资源,连基本的双语教学都不能保证,学生的汉语水平都不达标,更不用说英语教学了,因此,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一方面,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虽身处内地文化环境,却对汉族文化缺乏了解,对西方文化更是一片空白,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么不自觉的融入自身的民族文化,要么产生深深的焦虑感,与英语语境发生冲突,难以理解英语语法和语义。另一方面,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地区间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不重视英语教学,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英语教学和辅导,学生不能从课堂中获取英语基础知识,更谈不上了解文化背景了。

二、提高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适应对策

(一)以课堂为中心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

现用的牛津教材(译林版)通过数次修订后,已经有意识地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课文中,为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积累文化素材。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语言知识点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拓展式教学,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充分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主要知识点穿插式的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在Unit1 Schooi life单元中,围绕“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 life in the UK and in China”,根據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教师可以从校园风貌、生活设施、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四个不同的侧面选取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向学生对比新疆少数民族、汉族、英国的高中校园生活的差异性。通过图片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school life的差异,然后对比中国和英国的school life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弥补学生在文化认识上的缺陷,而且对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发现超过80%的预科生存在文化惯性思维,通过自己的文化视角去对比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够识记文中的词汇、句式,却难以理解文中的语境。教师要结合主要知识点穿插式的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为学生铺陈文化背景,让学生逐步摆脱文化惯性思维,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在文化基础上掌握词汇和语法。

(2)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方式。Reading部分由一位交换留学生所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简要地介绍了英国学校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个部分重点是阅读练习,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将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小组划分,按照本单元介绍的两种基本阅读方法开始阅读,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顺利完成阅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阅读交流,比较两种阅读的差异,梳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通过任务型教学,让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主动探究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基础阅读的能力。

(二)以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为手段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将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与教材相结合,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呈现直观的文化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弥补学生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西方文化的缺憾。

(1)根据课文的语言知识点制作幻灯片,全景展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集新疆少数民族、汉族和英国高中生活的图片,展现高中建筑外观、学校生活设施、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交流方式等,并结合详细的文化背景制作成图文结合的幻灯片,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播放相关的幻灯片,这样让学生直观、立体的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吸收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又是丰富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

(2)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自我学习。例如在Music这个单元,课文介绍了各种音乐风格、流行乐队等文化信息。新疆少数民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让学生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出发,以唱民歌的形式分析新疆民族音乐风格,然后引入到现代流行音乐,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课后通过听和唱对比新疆民族音乐和国内、国外流行音乐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阐述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等。

三、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难题,也是能否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根据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要以英语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延伸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整体认识和差异性理解,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侯晓琳.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4(21):94-95.

[2]郭秋霞,胡思思.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2014(12):15-15.

大学预科≠学习英语 篇11

据了解, 来自新疆的两年制预科生 (以下简称为学生) 大多在高中毕业前并未接触过英语;仅少数学生学过英语, 但是水平并不高。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两年的预科英语学习, 英语水平要达到《英语新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倍感压力, 更有些学生竟有放弃英语学习的想法。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大多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评价过低, 个别学生是迫于结业要求而学习英语, 这些现象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偏低有直接关系。因此, 正确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便尤为重要。

二、“自我效能感”概念及形成条件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行为操作前对自身能在哪个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这一概念提出后, 相继有很多学者提出解释及提升。后经研究班杜拉等学者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缓解和胜利唤起。”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中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应用都会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不是一项技能, 而是对完成某特定任务所具备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那么,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简述如下:

1.制定学习目标, 创造学生成就感。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达到目标的快乐, 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讲新课前要讲清该课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自己定制学习方案, 将问题具体化, 比如要学会哪些重点句型, 掌握多少单词等。教师再对每位学生提出的目标进行评估制度, 使之能在结课时达到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 提高成就感;可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记笔记, 记重点、难点及确定课后复习重点;也可不定期抽查每位同学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及目标完成情况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选出“模范生”。对学生来说英语学习过程是艰辛的, 需要有个方向标, 使自己始终坚信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也同样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里指的“模范生”并非我们常说的品学兼优者, 而是在学习中能够达到自己制度的学习计划, 成绩稳步提高者。

3.关注学生学习动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 适度提醒。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当目标达到时, 提醒学生努力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当目标未完全达到时, 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制定学习方案, 提高学习方法, 并给予鼓励。这里注意要因材施教, 提醒学生不要过分要求自己, 成绩不可能总是在提高, 告知学生持之以恒才最重要。

4.提高学习策略。好的学习策略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及策略。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 使小组内成员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对学习中遇见的困难及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5.创设机会, 提高学生成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总提出英语单词记不住, 语法、句型分不清。记过后没几天又忘了, 这样的现象让他们很气馁。换句话说, 他们没有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喜悦。所以应尽量创设成功学习体验, 让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可在课上针对将被提问的学生制定问题,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 给学生提前分派任务-讲故事、唱英文歌等, 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与活动, 由于提前有准备, 学生都能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6.采取多样评价方式。现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评价更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 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期最后几天多背背就行, 无法使知识内化。笔者认为可以多方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评价, 使学生积极性更强。除了平时的考试卷评分之外, 还要采用其他形式的综合评价。如:学生互评、书写评价、课堂发言评价、作业评价及英语知识竞赛中表现评价等。评价要分阶段, 如一月一评一总结, 让学生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总之,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指导意义。如何更好的培养自我效能感, 除了前文提出的几项建议外相信还有很多方法,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更新, 总之, 只要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达到策略型自主学习的效果就可以试行。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8.

[2]Richard I.Evans.Albert Bandura:The Man and His Ideas-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Hilgard Praeger, 1989.

上一篇:提高师德的三点建议下一篇:美军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