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师德的三点建议

2024-09-19

提高师德的三点建议(共4篇)

提高师德的三点建议 篇1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复杂的言语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乃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场”, 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语文教学在教学思想上有所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非常重视作文教学, 现将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一定情境的产物。恩格斯曾提出“劳动创造了语言”的重要命题, 这里所说的“劳动”, 不是个体的操作, 而是群体的共同劳动。人类在共同劳动中, 在特定的情境下, 就会产生交际需要, 这样语言便产生了。因此, 在作文课上采用情境教学法, 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 作文课中的情境教学应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如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中精选一部分,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看、议、写。选择的内容最好是国内刚刚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一些事, 最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话题要集中, 这样利于学生多角度地阐发议论, 深入挖掘写作材料) 。学生经常看、写这样的话题内容, 犹如置身于一个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中, 他们的视野开阔了, 思想和情感丰富了, 逐渐进入了“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状态, 有所思又有所感, 自然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二是把课堂带入现实生活。实践告诉我们, 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让学生先感受与作文题目相关的生活, 甚至可以先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掌握第一材料后再进行作文练习, 这样的指导比起教师的纸上谈兵效果要好得多。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生活, 去观察、去体会、去积累, 这样无论是平时随机的生活观察, 还是教师组织的活动观察, 都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实践证明, 观察活动能勾起学生无限的遐想, 能帮助学生写出生动形象, 语言优美, 想象丰富, 激情洋溢的好文章。

二、引导阅读, 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阅读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不言自明, 单从作文方面看,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触多元文化的宽松环境, 能让学生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在与作品沟通的过程中燃起写作的热情。笔者认为, 通过阅读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写作而安排阅读, 通过阅读来获得写作材料, 获得灵感;另一种是自由阅读, 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主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学习, 协助他们确定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教师的“导”就是指导阅读方法, 组织阅读交流, 进行阅读评价。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 允许他们对所读的内容有独到的见解, 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内心感悟。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体会和见解要加以分析、指导、纠正和拓展。

积淀需要内化, 内化需要灵魂的共振, 阅读就是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作品语言进行细致的感受与揣摩, 要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表达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还要指导学生对作品的谋篇布局、表达技巧、创作方法等仔细品味, 以便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自如地运用。

指导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勤督促、多检查, 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 让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三、加强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必然会给作文训练带来困难。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加强基础知识, 有计划地强化薄弱环节, 以减少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基础知识错误。实践证明, 当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追求新的目标时, 就会积极地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想方设法改变现状, 这样, 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阅读,基础知识

提高初中英语写作的三点建议 篇2

1. 境加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的前提条件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词汇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当从各方面训练学生,进而增加初中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1.1 听写英语单词

教师可利用英语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听写前一节课讲过的词汇,每天课前都进行听写,让学生学习一天就掌握一天的词汇。只有每天坚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单词的拼写与用法,方便日后的英语写作。

1.2 听写优美语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前一天学的单词,教师可用听写的单词造句,让学生听写下来,并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背诵优美句子。这种利用单词让学生记住关键语句的方法,能够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2. 加强造句练习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重 要保障

当学生积累的英语词汇越来越多时,教师可适当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造句,只有能够根据英语单词造句的学生,才有可能写出英语作文。

2.1 加强学生基本句型的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中最基本的五个句型,只有掌握了这五个基本句型,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英语写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英语句子的构成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将英语单词的词义、词性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他每天和他的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时,可引导学生逐步找出该句的主语、谓语、状语,当学生认清了英语句子的结构时, 就能根据掌握的英语词汇进行造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英语的句式结构,让学生懂得英语语法, 从而渐渐地减少类似于“I very like Chinese.”这种问题,写出语义清晰、语法准确的英语句式,进而提高初自己的英语成绩。

2.2 加强长句和复合句的训练,锦上添花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 练,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训练其长句与复合句的使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运用同义词、反义词、副词、形容词等,丰富英语写作的内容。如:当学生初步掌握“It’s normal to feel sad.”这种句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更加复杂的句型,如“It’s normal to feel sad when some-thing bad happens to us.”教师要逐渐加大英语教学的难度,在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长句与复合句的训练,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是提高 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汉语的学习要熟读,同样,英语写作的学习也要熟读、熟练。新课改初中英语教材中含有较多的阅读材料,这些既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词汇的素材,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谋篇布局。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可引用阅读材料中的素材、句式等,来丰富作文的内容,提高自我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3.1 利用复述课文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 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讲解英语课文之后,可引导学生复述所学的文章,通过这种复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写作能力。英语写作训练方式之一就是复述课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新单词、新短语、新句式,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再创造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3.2 根据所学文章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 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提高其写作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仿写所学的英语课文。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布局与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仿写文章,或者在写作训练中引用学过的优美语句。例如在初中学生学习了 《Titanic》、《The sound of music》以及《Love me once more, mom》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描写一部自己印象最深的电影。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三点建议 篇3

1. 合理选择导入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学《五彩池》时,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先想象一下:为什么叫五彩池?五彩池在哪里?五彩池有哪几种颜色?为什么五彩池里的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先想象,然后自读课文寻找答案,看看作者眼中的五彩池和自己想象中的五彩池有什么不同。这个引言为这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

2. 组织竞赛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组织竞赛活动,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时,可以是学生个体之间竞争,也可以小组之间竞争。

3.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随即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描写雨景的词语?”学生们高兴极了,边看边说,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

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一,亲和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和学生一起订一个学习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二,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解放学生。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师管理井井有条,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

第三,利用评价语言,激活课堂。教师中肯、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组织竞赛活动。

第五,运用活动性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营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实验、制作,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选择多种学习方式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教师要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比如,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基本上能理解、掌握。因此,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核心在课堂,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后课改”后的三点建议 篇4

一、强化理论认同

对课改的思想理念, 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 都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

一是强调为学而教,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众说纷纭, 有人主张少教, 有人提出0+40分钟不教。教是教师的天职, 但不是为了教而教, 而是为了学而教, 要教给学生做人的思想, 做事的本领, 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教师既不该少教, 也不能多教, 该教则教, 该不教则不教, 使之“教是为了不教”。

二是强调先学后教, 先学与先教这是两种不同教学思想的体现。先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先学, 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可预先发现问题, 并能带着问题去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由以往被动接受式学习, 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后教, 则是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 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去分析对比, 归纳总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始终处在“点拨”设疑, 而不是取而代之, 更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

二、强化课程整合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以往教学改革过程中, 课程改革备受关注, 由此建构了多种课程形态, 开发了多种课程资源, 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但进入“后课改”时代, 我建议在课程建设上, 还需做足“四种”功课。

一是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什么资源是课程资源, 资源等于课程吗?显然不是, 资源是课程的承载, 但它必须是有意义的、合适的, 适合的才能作为课程。

二是关注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结构大体分为三级课程, 即国本课程。这是课程的主体, 地方课程, 是本地的特色。校本课程是本校的特点。目前对三级课程开发落实上是两头热, 重视国本课程, 忙于校本课程, 忽略地方课程。那么, 对三级课程如何实施?怎样整合?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从课程结构上整合多级课程, 契合各种课程, 使其融为一体, 使“国本课程校本化”。

三是关注课程内容整合。目前, 课程内容种类繁多。但有效的课程较少, “能让学生带走的课程”更少。尤其是不能用大课程观统领教学内容, 墨守成规, 把有的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建议用大课程观统领、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是关注课程方法整合。要学会发现课程。在众多课程资源中去发现有价值的课程, 有质量的课程;学会演绎课程, 求国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之间的“同”, 探索校本课程在国本课程之间的“异”;学会创新课程, 要研究课程的特点、价值、方向, 开展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强化课堂建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近年来, 呈现出的“动力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等, 把改革的着力点聚焦在课堂上, 向40分钟要效益, 要质量。然而, 就目前课堂而言, 仍然有改革的空间, 有很多疑惑。如课堂呈现形式、呈现的内容, 呈现的方法怎样处理?如何使课堂变得有效、实效、高效?“后课改”时代, 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 我建议注重五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注重课堂的开放性研究, 未来的课堂更趋向于动态与开放, 其开放的标志是教学理念的开放, 要强调建构一个教学民主的课堂, 还给学生话语权、学习权、批判权;强调建构一个问题式课堂, 让学生学会自学自问、互学互问、生成拓问、疑难追问、重点思问、归纳质问、问题反问的思维意识和方法。

二是注重课堂的活力性研究, 教学改革给现代课堂带来了生命, 课堂彰显出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力。但仍要注意这种“活力”的活性。如课堂活力表现的内容, 要注重内在的内涵价值取向, 符合当时课堂的背景、氛围和情境;要注重课堂活力表现的形式, 活力不仅要表现在行动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方法上, 强调思中学、学中思, 追求思维的活跃。

三是注重课堂的多边性研究。课堂由多种不同元素构成, 这其中有知识内容、过程方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等等。这些知识板块、活动板块、教与学板块必须有机交融。首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交融, 把知识———过程———情感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形成和力, 让人带着思想情感去感悟知识、体验知识;其次是教与学的交融, 课堂上不能人为划分哪些是教师的, 哪些是学生的, 而应是学中有教、教中有学, 边教边学, 边学边教, 不能把教与学割裂开来, 强调学的主体作用, 而限制教的主体作用;再次是生与生的交融,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 最好的教材, 最好的课程学习资源, 让孩子们学会与同伴互动, 愿意与同伴沟通, 达到共生。

四是注重课堂的多元性研究, 要重视课堂多重性功能。它既是教室, 供学生学习, 又是活动室, 供学生互动研讨交流, 又是阅览室,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 阅读中掌握知识, 新型课堂不仅让学生动脑, 还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实验。要重视课堂内隐性功能, 让课堂教学体现教育的功能, 用大课堂观作用大教育, 放大课堂的育人功能。让课堂直面社会, 让课堂对接家庭。

五是注重课堂的高效性, 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以往的课堂上, 追求所谓的高效, 教师多采取大容量、超负荷知识内容堆积方式, 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课堂知识的呈现, 更多关注迁移性知识、生成性知识, 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另外要注重高效课堂标准的研究, 要追求在单位时间内效益的最大化,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上一篇:仿真内窥镜下一篇:大学预科≠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