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分析

2024-06-18

师德修养分析(精选9篇)

师德修养分析 篇1

一、师德修养的必要性

1941年,美国学者Freeman的《一个良好的现代语言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1]一文,向美国学术界首次正式提出了语言教师的培养问题,开创了美国语言教师培养的先河。他认为教师培养在任何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结果。随着学术界对教师的研究,强调教师自觉性、主动性的教师发展已是当今研究教师的关键词之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高校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接受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无论是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教育还是从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等素质教育角度来看,他们是一支担子重、影响大的队伍,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具有更高的成就感,发展的途经更加宽广,最终在物质上、精神上得到回报。

英语语言承载着西方文化和文明,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还要意识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具有民主意识、创新思想的学生,其最终可能发展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具备优良的品德素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包括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术的态度,并在师德修养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总之,无论是从学生利益、学校利益和社会利益还是从教师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都是极其必要的,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师德修养的内容

1.“尊重”和“平等”: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工作关系的核心。美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修养是以规范的形式出现的。1975年,《美国教育协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教师的责任是“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他们作为有价值的、有效的社会成员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信念”[2]。这就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公平、公正和多元,该规范还规定:“不得无故限制学生在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尽力保护学生在学习、健康和安全方面免受伤害;不得有意为难学生或贬低学生,不得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国籍、婚姻状况、政治观念、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或性别倾向,不公正地排斥任何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不得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利;不能透露在职业过程所获得的学生个人信息,除非是基于必须的职业意图或法律的需要。”[3]美国高校师德规范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学生的具体要求。

美国高校师德规范的根基是法律,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即作为一个公民或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践行也是如此,而我国的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大多基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这一职业往往被看作是理想的道德化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一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个人人格修养要求,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不仅要求太高,而且剥夺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次,这种要求在现实中很难有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操作的考评体系,使得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很大的落差,不仅不利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反而会扭曲教师的人格,无形中对教师、社会造成伤害。再次,中国大学英语教师是一支女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性的独特队伍,一方面,这批女教师要承担和男教师同样的教学、科研和自身的进修、职业发展任务,另一方面,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这就使得她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在无法减少工作数量和降低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在她们的体力和精力无法支撑现实的需求时,很多女教师只得放弃自身的发展机会。在男权思想仍然盛行的中国,女性在晋升职称和争取科研资助方面的弱势,使得女性在学校的话语权、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更处劣势,或者是由于女性在学校的话语权、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弱势导致女性在晋升职称和争取科研资助方面处于劣势,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对她们的要求没能很好地和对她们的关心结合起来,其间必然有不合理的地方。

那么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对学生评价、科研过程和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方面是否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显性的、评价起来比较方便的师德规则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并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

(2)承认差异性,知道班级中学生在社会背景、语言技能、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差异,知道差异的价值,理解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3)理解公平地对待学生即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即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即要因材施教。

(4)通过认可、肯定、鼓励等方式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氛围,并能理解而不是讽刺、挖苦学生所犯的错误,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信任感和归宿感。

在评估时应做到科学、公正: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公正的评估是教师对自己上课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评估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反映师德修养的显性标准。一个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要能利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评估方法指导、监控和评价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评估过程,并能向不同对象汇报关于学生的评估结果。

(1)知道评估的重要性,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言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2)知道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方法,知道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各种方法,并能选择、设计多种评估方法,并利用这些评估方法推进教学,作出重要的教学决策。

(3)明白学生参评对学生成长、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评估使用的标准,和学生一起制定评估的目标和设计评估的方法。

(4)善于报告评估的结果,能清楚地和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交流评估的结果,使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从科学、公正、公开的评估体系中受益。

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拥有较好师德修养的教师无疑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评估等实践中言传身教。科学、健全、公正、公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应该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是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公民和人才的有效措施。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在我国高校扩招、普及、绝大部分学生步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熏陶的当代,通过英语语言承载的民主意识、创新思想,在中国人的青年时期奠定好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协作”和“尊重”:教师与同事关系。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中的横向联系,“协作”和“尊重”应该是教师和同事等关系处理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西方文明有更多了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比其他许多课程的教师更容易做到:

(1)知道协作对职业成长的重要性,能与其他学校的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政策制定者、专业教学研究机构成员等进行合作,促进自身职业的发展。

(2)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能让同事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善于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经验。

(3)积极参加各种教学专业组织,在专业组织中能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相互尊重人格和名誉,尊重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保护同事的隐私,不在同事的背后闲言碎语、挑拨是非,不拉帮结派。

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许多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流与协作,比如评价工具的设计、教科书、电子教案、课件的制作或其他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科研信息的交流,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乃至跨学科学习内容的设计,等等。对于工作量繁重、压力很大的女教师较多的大学英语教学队伍来说,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能从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拓展思路,少走弯路,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要知道当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思想、在活动中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时,教师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也会受益匪浅。

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力排除文人相轻、侵犯对方尊严、影响协作的种种行为。在交换意见和进行评论时,应该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分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总之,“协作”和“尊重”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师师德修养中处理同事关系的基本原则。

3.“诚实”和“学无止境”:教师对待学术的态度。

在大学校园里,不是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终身学习者,作为语言教师,更必须不断地学习无所不包的语言,文化,新的教学理念,等等,这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又是教师发展的主观要求,而科研则是教师不断学习的有效途经之一。诚实、学无止境的理念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待学术的基本态度。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搞科研时,不仅要遵守诚实、不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一基本原则,还有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即:

(1)积极履行向公众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尤其是西方文化知识、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提高公众的鉴赏力。

(2)在课题申报,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

(3)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遵照数据共享、思想共享、理论共享和成果共享的科学公开原则,加强交流与讨论,接受学术界检验。

(4)学无止境,不断探究。

首先,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猛增,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扩招的需求,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上课的次数偏多;其次,许多高校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看作是窗口课程,往往把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看作是学校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显性标准,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压力更大了;再次,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进行了分级教学、网络自主化学习等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小班上课、分课型上课等,又给教师增加了新的负担。英语这门课程似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似乎所有人都有一点兴趣,所有人都会一点英语,也似乎是所有人都可以对英语教学发表意见,近年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曾对英语教学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看法,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界新的反思、思考,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虽然被全社会所关注是好事情,但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而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没有到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语言和感受文化,中国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都要考第二外语,这就增加了考英语研究生的难度,而即使考上研究生,很多学生也不得不在用途并不很大的二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外语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少于其他专业,有的即使拿到了学位证书,在毕业后也要花很多的功夫才能真正在英语领域驰骋;在职的外语教师,有条件的大多教授英语专业的课程,而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所教的内容往往和科研的内容脱节,所以很不容易出成果,因此在评职称时吃亏;在很多高校,其他专业的教授很多,英语专业的教授却少之又少,正如美国学者Freeman所说:培养一名外语教师要比培养其他专业的教师难得多,希望英语界的权威、专家、学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制定政策时能客观地、适合中国国情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师这支队伍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科学、客观地保障大学英语教师乃至所有英语教师的利益应该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师诚实、不断探究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

4.“克服困难,不断发展”: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

大学英语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是师德修养的重要环节,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而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则是决定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在变,知识在变,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学生必然发生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把个人进取和职业发展看作是个人的责任,否则就可能出现职业枯竭。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特殊职责,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允许失败、分享成功、兼容并包,形成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坚持真理,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这应该是教师对待职业和学术的态度,也是师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三、结语

除了培养大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肩负着传播西方文化的特殊职责,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对大学英语的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应该有着和本课程紧密结合的特点。“尊重”和“平等”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协作”是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诚实”和“不断发展”是科研和职业态度,这些是大学英语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不仅仅是教师本人的事情,更是大学英语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1]Freeman,S.A.What Constitutes a Well-trained Modern Language Teacher-[J].MLJ,1941,25:293-305.

[2][3]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http://www.nbpts.org.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篇2

一、终身学习,博学多思

教师必须抱定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自己擅长的,也要学习自己所不擅长的,不能说样样精通,最起码是样样必知,尽量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因此教师必须时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需要单一素质的教师,而是需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因此教师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

二、完善性格,成就人格魅力

教师的性格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完善。不论你是哪一类的性格特征,都要紧紧围绕服务于学生这一主要前提,一切为了学生,有时不能恣意任性,不能把家里的、上司的、同事的、个人的不良情绪和怨气带到学生中去,强加给无辜的学生,让学生代己受过,因此教师必须得忍常人所不忍之忍,才合乎师道。教师应尽力完善性格之中不良的一面,促其积极健康发展,给学生展示完美的性格特色,成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言谈举止,遵礼合仪

教师的语言技巧,行为举止,决定你能否走进学生心里,是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语言和蔼,态度亲切,行为得体,举止端庄,也展示着教师的个人修养水准。语言幽默、语速适中、变化多样、神态自如,不仅语言如此,身体的动作——行为语言也应得体。不急不躁,处处给学生合乎礼仪的示范,时时给学生合乎标准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自己美好的形象永驻学生心底。

四、团结协作,和谐关系

教师的职业是群策群力的集体智慧的結晶,只有通力合作,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必须团结协作,和谐关系,形成融洽的团队氛围,发挥集体的优势与力量,才会显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只有集体的力量不断壮大,个人的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五、为人低调,正直诚信

沉甸甸的谷穗总是低着头,稗草总是昂着头,可是谁有分量?不言而喻!为人低调,高调处事,正直善良,诚信待人,谦恭谨慎,还会计较什么呢?

总之,内化并提升教师修养的途径有很多,只要点点积累,日日反思,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责任心;少获得,多付出;少麻木,多做事,正确看待得与失,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当然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还很多,这只是我浅显的看法,望与各位同仁探讨共进。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县五道沟中心校)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篇3

一、师德的作用

1. 师德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 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是师德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用。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 必然存在着不少关系和矛盾, 需要一种机制来调节。否则, 任何阶级的教育目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师德正是教育过程最主要和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它以特殊的形式向教师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 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益于教育过程的行为, 反对和阻止他们采取不利于教育过程的行为, 促进教师和教育过程的其他参加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 以便顺利地进行教育活动, 完成教育任务, 实现教育目标。

2. 师德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立德志之时, 增知识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 也包括思想认识的提高, 道德观念的形成。他们的观念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思想尚未定型, 可塑性大。这一基本特点, 一方面表明青少年是可以教育的, 而且是比较容易教育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旧的思想意识少, 接受新的思想快, 对新事物比较敏感。

面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爱模仿的特点, 教师究竟需要给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断言的, 教师的道德榜样和个性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3. 师德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

师德不仅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且也是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催化剂。师德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 通过学生影响社会。师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教师所培养的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道德面貌, 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变化, 而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变化, 又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教师以什么样的师德面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来教育学生, 就很可能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尤其重要。

(2) 通过教师亲自参加社会生活而影响社会。一是, 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消除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素。二是, 教师在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以自己的努力, 尽职尽责, 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教师的个人品质对家庭、亲友、邻里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其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庭、在社会上的表现应当是一致的。一个尊敬师长、尊重同事、热爱学生的教师, 在家庭生活中也必然会以身作则地去教育子女尊老爱幼, 而这种家风必然会影响亲友和邻里,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学习和实践的统一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进行师德修养, 无论是提高师德认识, 还是培养师徒情感, 无论是坚定师德信念, 还是锻炼师德意志, 都离不开学习科学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一是, 加强师德修养, 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看书学习, 可以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 明确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二是, 加强师德修养, 必须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也是师德修养的基础。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 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和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

2. 严格解剖自己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师德修养的过程, 就是教师世界观、道德观、教育观的斗争过程, 而绝不是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上的兼收并蓄、折中和中庸之道。

首先, 师德修养要高标准严要求。师德修养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立志, 就是要立下做一个忠诚于人民、有高尚师德、有献身精神的教师。其次, 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这是自我修养的前提和起点。一个人民教师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才能发扬优点与长处, 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最后, 要敢于自我批评, 善于控制情感。自我批评是师德修养的内因。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 通过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战胜与克服自己。

总而言之, 师德培养不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且对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所以今天把师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施修华, 严缘华.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篇4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石。所以说万事以德振兴,教育也是如此。

如何加强师德修养呢?是每一个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只要提高师德修养心中有爱、教中有爱才能做好教育,当好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树立从教信念。在心中要有“只有教育才是天下最光荣的事业;只有教育才是我所要从事的事业”这一信念。你才能做好教师,做好教育。心中充满真善美的品质,以奉献、大爱作为工作中的幸福!你就会是一位好教师。始终心里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鞭策自己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其次,要有崇高的教育理念。让教育理念伴随你教育的一生当中,信念是教师的灵魂有了信念就有了教育理想的追求,有了师德修养的内动力;而好的教育理念是更新师德范畴的新起点。教师要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最后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培养良好师德的基础,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到良好师德的形成和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每一位名师都有良好的师德。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有服务心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大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为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以光彩。

二、为人师表

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實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三、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团结合作

群体性和协作性是教师劳动的又一基本特征。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平常时相敬,困难时相帮。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妄议他人是非短长,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善于心理沟通,勇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坦诚持重,平等待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以带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这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论师德的特殊性与师德修养 篇5

师德, 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指出: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 必然包含这些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不过, 仅从职业道德的基本层面来理解师德还不够, 或者说不完整。

对于非教师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必要求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人的道德进步是多层面的, 还可能是不同步的。尽管,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 要求每个人在各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德, 但就职业道德而言, 对其他方面的道德水平不必都有具体的要求, 至少可以宽容些。比如, 服务对象对于医德或者商业道德的关注往往仅限于职业的层面, 至于医生或者商人的其它方面的道德水平 (如家庭美德) 很少关注, 也无从了解, 即使有所了解, 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谅解。

然而, 对于师德而言, 这种“联系”和“关注”是必不可少的, 师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教师的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是“教育人”和“持续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人才培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言行举动, 不仅是如何爱岗敬业, 不仅是关于道德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 甚至包括关于艺术的价值判断———审美、以及基于习惯而不是价值的礼仪。因此, 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把思想品德的全部内涵赋予师德都不为过。试想, 没有优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师德优良的导师吗。正如古人所说, “师者, 人之楷模也”。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为师范院校, “师范”意为“学习的榜样” (《辞海》) , 由此也可以想见师德的包容性。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教育对象 (青年、培养成专门人才) 的特殊性和高等学校的任务的特殊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 又决定了高校师德在具有师德的一般性的基础上, 还具有更广泛的要求, 其内涵也应该更丰富, 科研道德、社会服务道德等必将成为重要内容。甚至包括“创新”, 高校教师具有创新品格, 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能力, 从育人的角度来讲, 更应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总之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角度讲, 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 其师德理应包容人类一切先进的、高尚的品德。教师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理想。“教师”这个名称的内涵, 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 更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二师德的超常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的包容性;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 更决定了师德的超常性, 超越一般, 要求更先进、更高尚。

师德, 概括性地可表述为“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为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其它内容除部分包含一般职业道德的内容 (“诚信、公道、奉献”等, 包含在“为人师表”之中) 外, 主要是师德的特殊性所在, 从内涵的广度而言, 体现师德的包容性, 从内涵的深度而言, 则体现师德的超常性。超常性体现师德的精髓。

就“政治坚定”而言, 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超常性。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出场, 教师的教育行为因而必须合乎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要求。学生成长的历程, 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它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 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切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利益, 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的要求必然较其他职业更高, 且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

就“教书育人”而言, 更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政治坚定和爱岗敬业”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要求, “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宗旨, 是师德的核心, 是师德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精心施教,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升华。升华, 是将职业要求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是将使命感升华为对学生的爱。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爱, 倾其全部精力, “传道授业”而无私奉献, 使教师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 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言,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是其他职业道德所望尘莫及的。 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师德的灵魂, 是施教的基础。

就“为人师表”而言, 体现了师德典范性, 也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修养, 严于律己, 作风正派;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热爱集体, 团结协作, 讲究科研道德;举止大方,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等等。“师表”意为“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毛泽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来完成的, 是辅以身体力行来感染的, 高尚师德的巨大力量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和深远的, 甚至是终生的。没有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也将是暗淡的和干枯的, “为人师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的光辉和雨露。这对师德的要求, 必将远远超越一般职业道德, 使教师的品德成为典范。

甚至就“爱岗敬业”而言, 还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虽然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 但对教师职业来说, “爱岗”必须站在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度;“敬业”必须在勤奋工作的同时, 严谨治学, 追踪学科前沿;“爱岗敬业”必须升华为“教书育人”, 其师德水平无论怎样提高和提高到何种程度都不过分。

此外, 因为教师不同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 他不仅部分地参与精神生产, 并直接地参与知识和精神的再生产。因此, 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个体品德的问题, 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品德的问题。总之, 教师职业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的特殊职业, 师德要求必然超越一般职业道德。

三师德的修养

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 即广泛的包容性和超常性。这是人才培养历史的和必然的要求。而且人们总是对教师群体的道德品质有较高的期望, 作为个体教师的行为以整个教育体系为依托, 他的任何行为评价都与人们对教育的意象有关。随地吐痰、挤公共汽车等行为对许多人来讲也许是可以原谅的, 但人们不会将这种宽容给予教师。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只是一种场合道德”是值得商榷的, 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教师职业“育人”的根本特点, 使“专业伦理”流于并不专业。

师德水平的高要求, 勿容讳言, 与师德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是各学校乃至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都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师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师德建设必须经常化和制度化, 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师德建设的制度化, 并由此产生的制度理论及其深化, 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深化, 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其顺利进行。然而制度理论并非排斥道德的自律性, 而是在道德自律鞭长莫及的领域起着监督、限制以至惩罚的责任。特别是师德的包容性与超常性更强调师德的自律性, 因此, 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师德建设的重点所在。师德建设的归宿, 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觉的提升, 实现师德养成的理想境界。

师德修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营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生活、工作和进步的人文环境, 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体现政府对教师的价值认同, 体现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尊重。在全社会形成“教师是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的观念, 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也是师德修养自觉性提高的基石。当然影响师德修养的因素还很多, 如学校的文化氛围、民主氛围、学校管理者的品格作风以及社会道德环境等, 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环境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外因。

诚然, 在“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美好愿望实现之前, 劳动只能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 合理索取应是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题中之义。然而, 仅以物质利益作为许诺的管理只会形成庸俗的人格, 物欲的无限性与物质财富的有限性致使物质利益绝对的管理除形成计较利益关系的人格外, 绝无人生智慧的境界。因此, 在保障物质条件的情况下, 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全面地理解和提高师德认识, 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是高起点进行师德建设的途径。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好、社会使命感强、主体报酬的性质高, 是师德管理价值目标高追求的内在基础。教师的劳动, 并不完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也有桃李满天下和园丁收获硕果的成就感。

教师的师德修养成为自觉行动, 也是教师自我成材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挑战性, 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是教书育人, 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陶冶师德情感, 把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感转化为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锻炼道德意志, 勇于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 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 以良好的师德风范让学生找到“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正确答案;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不断增强道德信念, 为人师表, 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用自己的行动为“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赢得全社会的赞誉。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 既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也是教育的实践过程, 更是艰苦的人生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抓好“五个结合”强化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

加强师德修养的思考 篇6

一、高尚、无瑕的道德品质

根据国家颁布的《师德规范》的规定, 教师的道德包括:

1、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道德;2、对于同学生关系的道德;3、对于同行关系上的道德;4、对于家长关系上的道德;5、对于同社会关系上的道德;6、对自身的道德要求等。热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诲人不倦是强调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最高境界教育是爱的共鸣, 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 是心与心交流。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教育好, 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教师对这些关系若不能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 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原因, 模仿能力强, 老师这种高尚、无瑕的道德品质, 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这样就能达到先成人, 后成材的教育目的。

二、端庄、大方的风度、仪表

风度、仪表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其实质是内在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 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水平上必须要高于社会的其他人群。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职责, 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是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才能、情感、理想抱负和人格尊严, 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教师的端庄、大方的仪表, 能够给学生以美好的直观印象, 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 特别是青年一代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本人必须先要做得到。否则只要求学生做到, 而老师不身体作则, 学生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而无信、不可信赖”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才能胜任人民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三、更新知识、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保持终身具有求知欲, 既要认真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 精通专业的知识, 又要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 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 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是学生可靠的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 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就要让学生愿意和教师接近, 以至于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以德立教, 以身示教, 与时代同步, 树立时代的榜样。

四、平衡、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导师, 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 最终要由教师来完成。作为一名教师要该热爱本职工作, 忠诚与党的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的信念。我认为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处理的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就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师生关系, 但处理不好, 会产生对立情绪, 造成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场面。老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 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去因材施教, 去处理问题,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应对和处理学生的办法才会更好, 处理问题才会更慎重, 教师和学生之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 教育学生工作、思想工作才会比较顺利。教师的心理素质要具有相对稳定性, 对事要荣辱不惊, 对人要不卑不亢;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要有耐心, 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师生间的感情,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这样终将影响学生的学习。

五、饱满, 认真的工作热情

教师的工作热情要饱满, 我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捧着一棵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 它会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感染给学生,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起促进作用。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向学生传授的是文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校园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 一旦工作中出现失误, 则会成为学生的笑谈, 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今教师走上三尺讲台, 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更是莘莘学子们思想道德的传递者。因此, 教师的师德形象, 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 是一种深厚次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 更需要每位教师自身的修养, 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形象, 展现在世人面前, 共同携手撑起那片教育蔚蓝的天空吧!

浅谈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7

在汉代, 思想家杨雄在他的著作《法言·学行》中有这样的概述:“师者, 人之模范也。”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 我们同样提倡“为人师表”。由此可见, 师德, 不因社会时代的不同而失去其共通性, 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人民教师作为社会存在的一分子, 其所从事的特殊职业与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规范, 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 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道德关系是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有良好而积极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 需要人本身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从小、从作为学生开始即被培养的。那么,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从哪里来呢?可以说接受教师的培养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 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可以说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 甚至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的眼前荣誉,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 发掘他们的个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而不是施行差别教育。

韩愈在《师说》开篇即精辟地阐述了教师的职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把“传道”置于“授业”之前, 意在突出“传道”是教师施教的首要任务。西方思想家卢梭更是直白地对教育者阐述了“你要记住,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样的至理名言。所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 他们对老师的言行举止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 如果老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 甚至陷入道德迷惘。相反, 如果我们老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 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 我认为, 人民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师德修养, 具体来看,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为人师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道德素养的体现。首先, 教师要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榜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应当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只要能看到优秀的品质从老师身上体现出来, 才会信服、效仿, 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 教师的良好道德素养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 是教师的职责、是职业操守。一个没有事业心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的日常工作并不只是每天教授课程、批改作业, 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寄予我们的期望和使命出发,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要尊重学生, 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不能以生硬的教育方式约束他们, 要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迈上更高的新台阶,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也要不断跃上新的高度。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必然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学到更新、更深的知识;才能具备合理的现代化知识结构;才能教书育人。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掌握教授技巧和方法, 在传授学业的过程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 进而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要相信, 真正能够给学生以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当今, 教师的教学任务竞争激烈, 工作压力非常大, 这不仅要求我们人民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广泛的爱好, 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去正确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给予他们健康的心理;才能避免不理智的行为所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所以,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进而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情绪表象去感染学生, 这样也使我们自身的潜力不断地发掘。

总之, 我认为, 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 热爱教育事业, 更应该热爱学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传道授业, 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新时期师德修养建设刍议 篇8

众所周知, 师者, 人之模范。为人之师, 德正为范, 当率先垂范,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师德乃教育之根本, 师德乃教师之灵魂, 无德则无所谓师。无论是从名人的回忆录中, 还是在凡人的闲谈中, 凡涉及老师的, 大多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师的人品。读过鲁迅的《藤野先生》, 魏巍的《我的老师》, 大家都会感觉到:老师那正直的人品, 对职业的忠诚、对弱者的同情与对学生的爱心, 正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珍宝, 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拥有的最宝贵财富。如今, 面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 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建设。

一、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乐于奉献, 无私奉献, 这是社会的美德, 也应是教师所拥有的基本美德。教书育人是个社会大课题, 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古人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要想把一个牙牙学语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 要想把一个普通人打造成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栋梁之材, 要想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代新人, 需要千千万万的教师去为之努力, 为之奉献, 为之拼搏。

人们常说, 教育无小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岗敬业列入公民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做到爱岗敬业, 才会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才有可能做出教育成绩。当然, 爱岗敬业的前提就是, 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教师的爱岗敬业, 核心就是服务教育, 它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不计较个人名利, 不计较个人得失。

学生是教师的培育对象, 教师的爱岗敬业不单是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更表现在对学生的爱上。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 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言之不尽的话题。热爱学生作为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对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深厚关怀和期待, 也反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境界。

众多教师以苦为乐, 以苦为趣, 因为他们热爱、敬重教育事业, 他们有着巨大的奋斗动力, 这应被人们引以为荣、广为称颂。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教师来奉献, 我们的社会需要教师来奋斗, 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教师来开创。

当然, 教师的爱岗敬业, 主要内容是热爱教育、热爱学校, 树立矢志不渝的教育事业心。教师要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主动、自觉地投身于教育工作, 热爱国家的教育事业, 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和奋斗动力。作为教师, 要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要善于为理想而奋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 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

二、学为人师, 身正为范

教书育人, 包含两个层面: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首先得从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入手。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追求人格完美, 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教师的形象, 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 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既要“幽默”“热情”, 又要“机智”“灵活”;既要“自然”“文明”, 又要“举止优雅”“谈吐高雅”, 等等。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洁身自好, 以德服人, 以身立教, 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老百姓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它表现出政府和人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敬, 它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 更要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房。教师用语言播种, 用彩笔耕耘, 用汗水浇灌, 用心血滋润。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严厉的父亲, 又是慈祥的母亲。教师的言行仪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品行人格, 永远珍藏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所以教师应做到语言文明礼貌, 举止稳重端庄, 着装整齐清洁, 而且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 更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还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

对社会而言, 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 教师的担子非常艰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担子, 向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学, 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育人, 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师责任大于天。身为教师, 应当以模范品行、高尚品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要善于成为学生的表率;在工作上, 教师要积极主动, 善于创新, 追求进步;在生活中, 教师待人接物, 要不卑不亢, 有礼有节、落落大方;处理问题时, 教师要讲究原则, 随机应变, 注意方法;遇到成功时, 教师要注意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再接再厉, 继续进步;在课堂上, 教师要讲求艺术, 绘声绘色, 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工作之余, 教师要经常锻炼身体, 从事有益的娱乐活动, 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 举止文明……以上种种, 教师要从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社会责任出发, 严格要求自己, 一日为师, 就要做学生一世的楷模。

三、热爱学生, 细心呵护

作为教师, 热爱学生是其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 也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内容。爱, 能给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爱, 能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爱, 能给学生以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师爱,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基础, 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应以一种高度责任感去深刻理解对学生的爱。教师要以满腔热情爱学生, 关心学生, 呵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 无私、普遍、持久、高尚, 愈久弥浓。当然, 热爱学生也是一种艺术的沟通渠道, 教师在满怀深情地爱学生的时候, 他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依赖, 师生之间也就会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有利于教育和教学。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要善于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迫切地需要别人理解、认可、接受自己。作为教师, 应主动去接近、认识、了解学生, 掌握其内心需求, 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当他们遇到失败时, 要关心和鼓励他们;当他们有了进步时, 要与之同乐;当他们走了弯路时, 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要及时献上爱心……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 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才会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

当然, 爱是无私的, 是宽容的, 要平等地面向所有学生。这里所说的平等, 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二是指教师要和学生保持平等地位。教师只有蹲下来, 和学生保持同样高度, 以他们的眼光看待问题, 才能实现真正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才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

教师是神圣而光荣的职业, 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培养、塑造新一代。从这一点来说, 教师的道德修养将会对新一代产生巨大影响。我认为,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用高尚人格塑造、影响学生, 使其健康地茁壮成长。鉴于此, 教师必须拥有无比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优秀教师。

加强师德修养,重塑教师形象 篇9

1.敬业奉献意识淡化, 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差。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 放松了教书育人, 忽视了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引导。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 不认真备课, 不遵守教学纪律, 随意变更教学时间。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 不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塑造和身正学高的表率作用, 把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职业, 对教学敷衍了事。

2.缺乏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术腐败严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部分教师治学不严谨, 急功近利, 心态浮躁, 不求甚解, 教学不认真, 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 甚至在个别教师中还出现了剽窃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

3.不能妥善处理“利”和“益”关系。一些教师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 少数教师本末倒置, 从事“第二职业”或单纯为挣钱, 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资金, 谋取个人的利益, 或是利用学校师资经费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后便“黄鹤一去不复返”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加强师德教育, 建设一支思想品德精良、文化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教师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是无声的教科书。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法律、道德、知识、能力、语言以及风度、仪表等方面的修养。我认为要树立教师形象, 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为人师表

我们说教师肩负着民族与国家的重任, 受到社会尊重, 对于教师本身, 应该怎样办呢?首要的是必须认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孔子说过, 为政与施教一样,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其身, 如正人何?”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已, “为教师而学必须设身处地, 努力使人明白, 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可见, 教师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先坚决不做。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教育的威力和作用;才能如丝丝春雨, 滋润幼苗, 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

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舍生忘死保护学生的教师形象, 一次次映入我们脑海。张米亚、连蓉、古雪岷、邓霞、谭国强、张春东、李懋、刘忠能……在地震的生死考验面前, 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垮塌的钢筋水泥块体, 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铸成了呵护孩子们生命的翅膀。义无反顾地, 书写了无私大爱, 弘扬了崇高师德。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们是全中国教师的自豪,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全部含义。

2.道德自觉

教师作为公民, 首先必须遵守社会的共同道德规范。就教师的道德责任而言, 主要表现在:

(1) 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教育爱, 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和期望感。教师给予学生的爱, 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取得一种肯定体验, 而且会使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自信心, 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 通过这座桥, 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脉搏,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诲人不倦。自古以来,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一直被视为教师的美德。其内涵包括:第一, 教师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耐心和毅力。这种热情、耐心和毅力是出于职业角色的自觉认识和强烈责任感, 是基于热爱学生的感情和经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表现出来的教育态度和职业精神。第二, 要主动关心, 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实际上, 诲人不倦既是一种教育态度, 又是一种教育方法, 要使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必须从关心了解学生入手。没有关心, 就不能达到真正的了解, 没有对学生真实的了解, 诲人不倦则失去真实的意义而成为教育的一厢情愿。第三,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 使学生各得其所。

(3) 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的天职, 但光教书不育人还不行。应把教书与育人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 同样的鼓舞和期望。

首先, 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 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 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教学实践中,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有特长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选好目标, 在学好技术基础课的同时学有专长,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其次,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 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着眼未来, 面向现代化,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把教会学生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生存有机地统一起来, 把理论和实际、学习和操作结合起来, 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三,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该清楚, 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主体是自身, 是教师不能替代的。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是他们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教师的责任是通过理智情感的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 帮助每个学生把良好的愿望化为实际的行为。

3.坚持终身学习

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 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 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 教师不能墨守陈规, 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 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 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 因此, 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 潜心学习理论, 运用理论, 钻研业务, 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 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 终生奋斗。

上一篇:德育实施论文下一篇:腹腔镜穿孔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