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精选10篇)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的高低, 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好坏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学院刚刚进入转型期, 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适应新要求, 努力提高水平, 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能否及时调整, 都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旨在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开设一年的课程来对财经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方面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 找到应对方法及措施, 对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财经职业学院2016级7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700份, 收回有效问卷700份, 有效率100%。被试构成:男生179名, 女生521名;文科生374名, 理科生326名;城镇学生138名, 农村学生562名, 共17个班, 分属9个不同专业。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和广西大学的陈洪涛等编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问卷题目共有40个项目, 分属7个维度指标, 分别是:课程价值、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问卷采用5点计分, 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记为1~5分, 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和期望值越高。问卷评分以各维度的均分为评价指标, 3分为中间值, 均值低于3分表示满意度或期望值较低;均值高于3分表示满意度或期望值较高。
以统一的问卷方式进行班级施测, 现场回收。所有数据统一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调查问卷各指标维度和均分的总体情况
将问卷各维度指标的极小值、极大值和均分进行描述统计, 结果见表1。
N=700
由表1可知, 总体上,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最为满意, 均值最高, 为4.000分;对课程价值最不满意, 均值最低, 为3.708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及老师的满意度均值为3.838, 整体来看比较满意。
将各维度指标与总均分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见表2。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 所有维度指标与总均分都在0.0 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7个维度确实能够反映教学满意度。其中, 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教学内容三项与总均分的相关性最高, 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教学内容这几个指标。相比之下, 课程价值与总均分的相关性略低, 反映出学生对课程本身的价值还缺少更为清楚的认知。
2. 满意度差异性现状
根据学生被试基本信息即人口学变量的不同, 考察在不同变量上对课程及教师的满意程度的差别。
(1) 不同性别学生满意度的差异。将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3。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由表3可知, 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满意程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在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总体满意度几项指标上, 男生满意度均高于女生, 但在学生文理分科、政治面貌、不同生源地的分类指标上, 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差异不显著。说明性别是影响满意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男女生对教师的认知及其个人教学风格的评价不尽相同。学生的其他特性对满意度的影响不明显, 因此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和教师自身有关。
(2) 学生对不同教师的满意度差异。此次调查共涉及5位教师, 将学生对不同教师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4。
注:***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 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满意度差异显著。说明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个人风格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满意度评价。
三讨论
第一, 学生对课程及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在各因素指标和总体满意度上都在一般满意以上, 接近较为满意的程度。且对教学态度最为满意, 对课程价值最不满意。
第二, 从相关性检验结果看出, 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教学内容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最高, 说明学院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教师应该从增强教学技能、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三个维度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同时, 鉴于课程价值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相对较低, 也反映出学生对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缺少更为清楚的认知或者重视程度不高, 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课程设置与自身需求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课程来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学生认识课程价值的引导。
第三, 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满意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 在各因素指标和总体满意度上, 男生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女生。这可能与课程性质和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个性魅力等因素相关。由心理学相关理论可知, 总体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注意细节, 对细节也较为敏感, 而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比例目前的确存在女多男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要考虑到自身的授课方式和风格对不同性别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做出相应改变。要想提升女生的满意度和期望值, 需要更加注重与课程活动相关的很多细节, 如注重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亲和力、幽默风趣的谈吐、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 以期获得更大改观。
第四, 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必须承认, 一方面, 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即教学质量的确存在差异;另一方面, 教师教学风格不同, 授课过程中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存在差别, 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个人喜好。另外,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会受到自身主观感受的影响。因此, 对于不同教师的满意度的差异, 需要根据多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 不能仅根据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情况进行判断, 而是要结合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 包括形象气质、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关系亲密度等, 以及教学结果等因素来进行科学综合的分析。今后的研究还将采用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 争取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制定更为科学准确的评价标准。
本次调查仅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及相关任课教师, 对于了解学生对其他类型的课程和其他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不具有推断性, 在对不同课程和教师做出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四结论
第一, 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满意度整体表现为满意。
第二,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最为满意, 对课程价值的满意度稍低;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课程价值的合理认知及引导。
第三, 教学效果对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四,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总体上男生满意度高于女生。
第五, 学生对不同教师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及个人风格的塑造。
摘要:调查发现:第一, 学生总体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最为满意, 对课程价值最不满意;第二, 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即男生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女生, 而在文理科、政治面貌及生源地等指标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第三, 学生对不同教师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因此, 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就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 优化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 同时考虑教师的性别因素和性格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陆伟华、张社强、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测评体系构建——基于广西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之一[J].文教资料, 2007 (13)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2
为中国人我深感荣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逐渐发现自身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认识到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的重要性。
党的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党的历史是曲折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我们党就提出了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要求的民主革命纲领和路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根本利益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就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建国初期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我们党的骄傲。
我们伟大的革命前辈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追求真理而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深知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富足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结束之际,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中国有今天的成就,人民有今天的生活,归根结底,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在改革中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参加党校的培训,使自己对党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加深理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磨练自己的意志。
此致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理论素养 政治素质 人格修养 党性修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取得预期的实效,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师是关键影响因素。一位蹩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教学实效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而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培养大批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意义。而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完美的人格修养和坚定的党性修养。因此,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人格修养和党性修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理论素养,即思政教师为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具有的相应的理论准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通过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引导教育对象确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进而促其将之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极其深厚的理论素养;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没有施教的武器,就一无用处,就与学生之间缺乏连接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成为无所依、无所指的肤浅的空谈,正如日本著名学者小原国芳所谈到的不了解善、恶、道德本质等“根本问题”而进行的“修身教学”一样,成为“一种虚伪的教学”。高深的理论素养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有力地说服对象,使之悟透,甚而觉得可信与可行,并身体践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否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未来》杂志、《新社会》杂志时所讲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自己首先钻研新的科学,而宁可按照搬来的观点把这一新的科学裁剪得适合于自己,匆促地为自己制造自己的私人科学,并且狂妄地立即想把它教给别人。所以,在这些先生当中,几乎是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观点。他们什么也没有弄清楚,只是造成了极度的混乱……幸而,几乎仅仅是在他们自己当中,这些教育者的首要原则就是拿自己没有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党完全可以不要这种教育者。”对于以上论断的警示,我们应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提高理论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要能熟练地运用马列理论加以分析、说明、解释,进而,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什么人服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的重任。这一特定性质决定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政策水平、理想信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根本的认同和深入的理解;在言行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能够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的一切国内外问题的指针;在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态度、判断理解及具体处理上,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形形色色思想的侵蚀,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具有理直气壮、永远追求真理、维护真理、敢于宣传真理、愿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三、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修养,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人格是个体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履行其自身角色的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美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形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已,不为而我”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对其所宣讲的教育内容的印证、实践程度。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先哲视身教重于言教,推崇“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化效力以及“我无事而民自化”的教化境界。西方的众多学者也将教师的健全人格视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性条件以及生发教育力量的重要因素。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遗,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另一位教育学研究者贝尔金则撰文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点,都在帮助学生形成他的道德价值看法和行动。”一个在理论上能够夸夸其谈而在实践中都不能融会贯通、身体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美的人格能产生积极健康的感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美的人格包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坚持真理、富有正义感、襟怀坦白、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忠诚守信、谦虚好学、以诚待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调控能力强,时刻注意调适心理活动,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沉着果断,意志坚忍不拔等内容。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修养,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基础工程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经验。如今,我党要在思想领域取得同样的成果,同样要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很好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全面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修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基础工程;同时,加强党性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本质要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有坚定的马列主义立场,始终站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前沿,确实成为广大无产阶级的最先进代表。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如果没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目的,也不可能做到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纠正各种错误观点,更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而共产主义信念只有通过认真地学习马列著作,领会 马列主义的精神,把握马列主义的精髓,并亲身投入到马列主义的实践中去,才能建立起来。为此,思想理论课教师加强党性修养,要力求读些马列原著,读马列的经典著作,读懂、读通、彻悟马列主义的精神要义。只有通晓马列理论,才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站稳自己的马列主义立场,才能以身践行,真正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才能对周围的人群散发出马列主义的魅力,才能号召千千万万的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唯有如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产生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4
无论什么层次和性质的大学都讲授两类学问,即“使人成为人”和“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高职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要把培养的对象造就成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具有高技能的建设者。但不管怎样,应使培养的对象“使之成为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高职院校“使人成为人”的课程,肩负着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基础”课程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一切为学生的成长为着力点,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修养,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劳动者的历史重任。
然而,高职生所面临的第一位是就业和生存需要,客观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宗旨放在学生的“高”和“职”上面,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忽视了高职生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削弱了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片面强调学校或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个人成人的需要,这样的教育与青年学生思想产生较大的距离,实际效果只能将真理变成了空话,事实变成了假话,对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评价观的形成极为不利。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人格缺失,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基础”课程教学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性
“基础”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然而,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开设的理论课程中,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知识的补充,使理论教学既显得不完整,又面临不少的困难。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的基本原理没有进行比较充分的讲解和阐述,对讲解社会主义领域中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法学观,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较困难。这种理论的灌输只能是知识性的,很难把理论内化为学生日常实践的行动指南。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力求对教材知识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对教材的使用缺乏灵活性。由于所用的教材理论叙述过多,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这样的理论面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入不了学生的心、进不了学生的脑,更别指望能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学生的人生行为了。
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给“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尤其是对于解决高职生中存在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失、艰困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里素质脆弱、感恩不强、合同不会签、就业维权难等现实问题,将“基础”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用高职生所习惯和适用的语言转变成为他们容易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以成为必要。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3 完成高职生道德修养理论提升向行为意识的转化
3.1 依据教材,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教师要根据高职生特点和社会的实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共性的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运行的逻辑流程”,再转化为学生个性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的目的。
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存在的论述贯穿了马克思的整本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站在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理论基础上,我们才可能逻辑地阐明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才有可能在理论上说明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等现实问题,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应对各种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潮的挑战。
科学阐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内容,是课程的主线。通过集体主义的阐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充实的理论内容。社会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原则、道德原则在逻辑上得到了很顺利的说明。一般来说,“基础”课程中,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三方面的内容单纯从理论结构上看,三者不在同一层面,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看,三者有共同基础。
3.2 在理论提升中,把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进行培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把学生看成适应社会规范的造物。学生在道德修养课程中,成为被约束的对象。结果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中有的出现了独立人格的弱化,有的产生了逆反心理。结果是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行为脱节,甚至适得其反,成为一些学生不满现实而产生的悖逆社会行为的推手。
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培养,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道德需要,了解他们心灵深处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真诚的渴望。高职生正处在成年的关键期,是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转变期,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奶期。他们需要为进入社会而储备人生修养和法律知识作准备。他们内心对这些知识非常渴望,而这些知识将会成为他们的行为指南和评判社会、他人行为的标尺。发现学生的道德需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在教学中结合,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使“基础”课程真正成为高职生内心热爱的课程,使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和法制观入学生的脑,进学生的心。
3.3 注重学生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一致
学生的生活逻辑主要是学生生活的实践阅历和现实实践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所谓理论逻辑是“基础”课程所包涵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从建构主义教学观和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学来看,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对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与其生活阅历结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在这个结构基础上通过“顺应”和“同化”来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因此,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基础,在教育中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和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其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来帮助学生整理生活逻辑,将生活逻辑中零星的、不系统的各种感觉、感知系统化为具有感性认识基础的、对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但是,我们需要防止在教育中采用贴标签式的方式进行,而应尽量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用青年学生所习惯和适应的语言表达,以提高和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3.4 在知行统一中促进学生将“知”向“行”的转化
理论是为指导实践服务的,修养是靠行为展示的。为了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启发和感动学生。如:我们选择全国道德模范原我校医学院学生谭之平的感人事迹,在全校展开学习。我们也邀请她在学生中作报告,给学生讲述她的人生成长历程。由于谭之平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打消了学生对榜样人物的神秘感。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实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到的是真情道德体验,所唤起的是真实的道德需要与情感。通过向谭之平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出了人生的伟大本来自日常平凡的生活和行为之中的道理。这种形式的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励和规范效果非常明显有效。在教育中,我们选择典型案例(如:职业中的合同纠纷等),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行为实践结合;采用主题班会、课堂演讲、专题讨论、社会调查、新闻采编、周末沙龙等多种形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焊接”,真正做到使理论与学生实践对接。发掘学生身边题材,解决成长中关注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提升理论修养,在做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我们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抓住课内课外两条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理论提升中完成行为的自觉转化,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真正健全的人。
项目名称: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特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编号09JDSZK039)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理论修养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但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完成高职生道德修养理论提升向行为意识的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将“知”向“行”的转化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职生,道德理论修养,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伍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探索(哲学),2009(2):14.
[2]高宝立,金东贤,许建争.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N].中国教育报,2010-01-19:4.
[3]顾建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3(1).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5
班述要 今年秋季,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将普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对2006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为帮助广大任课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吃准吃透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做好开课前的思想和业务准备,中宣部、教育部于8月4日至11日联合在京举办了“基础”课教师培训班。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地开设“基础”课,中宣部、教育部于8月5日联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座谈会暨培训班开幕式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主持开幕式。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路建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30余人参加了管理工作座谈会。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基础”课一线骨干教师和各地教育部门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3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班采取了领导报告、专家讲座、小组讨论、教学观摩、专家答疑、大会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培训,教师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央对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基础》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充分研讨和交流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教材、交流经验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设 “基础”课的现实意义 会议认真听取了周济同志的报告,并学习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重要批示精神。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通过听取领导报告和学习文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审定的教材基本精神上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确保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与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体现了整体和综合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结构功能相互搭配,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符合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今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首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基础”课,这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开设“基础”课,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在教学内容要求上也比较具体、形象,因此,这门课最适宜作为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入门课程。开好这门课,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全面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意义非同寻常。开设“基础”课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中具有奠基的意义。与会人员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准备,努力把“基础”课打造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并能够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二、把握教材的特点,吃准吃透 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会议请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唐凯麟、陈秉公、吴潜涛,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陈大文、武东生系统介绍了《基础》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尤其是对各章的编写思路、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与会教师普遍认为,专家的讲解思路清晰、视野开阔、释疑解惑、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有助于教师比较全面地把握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与会教师普遍认为,本教材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成才着眼,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实现,即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归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突出的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与会教师认为,在“基础”课教学中,要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不但要教育大学生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为重,培育大学生的高度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要引导大学生有广阔的胸怀和理性的思考,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媚外,塑造文明的中国人形象。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周济部长强调,“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第一门课程,要把全体任课教师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做好充分准备,坚决地打赢这关键的第一仗。会议指出,“基础”课开得好不好,学生喜欢不喜欢,关键在教师。“基础”课并不是“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合并,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新教材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广大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议强调,广大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每个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要把努力掌握《基础》教材的知识同践行其中的要求紧紧结合起来,在提高修养上下功夫。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以身作则”地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应当首先自觉地遵守。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厚的理论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做学生的“模范”。
会议强调,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广大任课教师应着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着重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问题、艰苦奋斗问题、团结协作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切实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会议还强调,要恰当地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各个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引导和提高,充分发挥授课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切实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要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模式,真正体现“基础”课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加强领导和管理,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提供可靠保证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议指出,实施新课程方案的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抓出成效。会议强调,各省(区、市)教育部门要负责组织对本省高校“基础”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各地教育部门要作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负责,安排专项经费,制订专门计划。培训中要充分发挥本省(区、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教学协作组、相关课程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利用部级培训班提供的相关资料开展培训。各高校要在上述两级培训基础上,通过研讨会、集体备课会、教学观摩等形式,搞好本校“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为高质量、高起点地开设“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议强调,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保障。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负责,学校宣传、学生、教务、科研和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生均15—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建设经费,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等有力措施,让高水平的教师愿意来、留得住;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以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和领导班子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当前,要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加大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带头人的工作力度;要加强师德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要建章立制,把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落到实处;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妥善地解决好有关教师在新方案实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工作量计算、工作考评和换岗等。尤其要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既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要重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会议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全局高度、时代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和指导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方案实施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制定行动规划和具体措施;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了解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注意总结、典型引路,及时宣传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保证每一所高校都能成功开设“基础”课,为实施新课程方案开好局、起好步,努力营造关心和支持“基础”课开设的良好氛围。转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9期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6
1“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1.1“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深奥的理论, 提法新颖亲切, 易于被大众所接收。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国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讲,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阶段, “中国梦”为这一社会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性很强的政治理论。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用“中国梦”来指导行动, 用“中国梦”来重圆我们的梦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肩负着把我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的重担, 青年强则国家强, 大学生用中国梦来指导构建自己的梦想。一个个青年学生梦想的实现自然会推动国家梦想的实现, 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人的梦想, 中国梦是由一个个人的梦想组成, 但是中国梦不是每个人梦想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整合。中国梦是当今社会的旗帜, 中国梦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时代呼吁青年成才, 为国家做出贡献, “中国梦”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践行顺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 必须把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1.2 国家认同危机, “中国梦”教育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 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 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 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因为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处于多元价值观念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质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 但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国家认同教育开展的并不是很好, 存在着种种问题, 如在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任务上存在着弱化和偏差;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上理论化与知识化;国家认同教育方法“课堂化”与形式化;国家认同教育评价的单一化与片面化等。所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型, 往哪里转?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转向国家认同教育, 重新确立国家认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量, 但是国家认同教育理论性比较强, 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这需要以“中国梦”为依托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所以, “中国梦”教育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国梦”教育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1“中国梦”教育:思修的课程性质和教育目标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
思修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思修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 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思修课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任务。思修课从思想和法律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因此, 当前进行“中国梦”教育也是“思修”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思修课的特点决定思修课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而“中国梦”教育语言通俗易懂, 但是内容比较深远, 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涵盖爱国主义教育等。所以, 充分认识“中国梦”教育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思修”课中“中国梦”教育教学实效是“思修”课教师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2.2“中国梦”教育: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指出, 受教育者比较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是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基础。因此, “思修”课教学既要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也要根据国家政治的要求、社会的需求,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将“中国梦”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体系。重点讲授以下方面:
(1) 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教育贯彻始终。
思修课的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理想信念教育”, 在理想信念的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中国梦”教育, 用“中国梦”教育坚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学生最远大的理想, “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是大学生坚定的信念。“中国梦”的追梦主力军是当今的大学生, 而确保大学生能够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是其思想道德基本素质的提高, 将“中国梦”的教育融入思修课的日常教学中,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因为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密切,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是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基本素质的思想基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是中华民族的社会政治理想;个人梦是每个人的个人理想, 是个人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统一。中国梦凝聚中华民族总的力量, 中华民族总力量是由每个中华儿女的力量所汇聚, 中国梦是实现个人梦的基本前提, 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梦想的汇聚, 只有实现中国梦, 个人梦才能实现;个人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必备要素, 只有每个人都为实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中国梦与个人梦是总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讲授理想信念这章时, 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白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同时使学生明白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在讲授“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时可以加入中国梦的内容, 使学生明白实现个人理想要靠社会理想作为支撑。总之, 中国梦丰富而多维的内涵、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而其对个体价值的指向与融合则将从根本上改进现有的理想信念教育, 使受教育者在理想信念问题上走向知行合一。”
(2) 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内容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修课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 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结合中国梦理论中有关中国精神的内容, 会达事半功倍之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当前,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思政课课程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内容, 用“中国梦”来统领这些课程, 有利于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历史背景、文化基础, 从而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时可以加入中国梦的内容, 用中国梦的科学道路来之不易去说明;在讲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时, 可以联系中国梦的重要思想, 阐述要做新时期的爱国者必须实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 三观教育:中国梦实现的保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修课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中国梦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地确定或端正三观教育, 着重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内涵和本源。幸福是人生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说, 追求实现人生理想或人生价值的奋斗过程就是感受和建立人生幸福的过程。思修课通过人生观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 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关系, 把个人的幸福放置在服务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过程中。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 现阶段只要为实现中国梦而默默耕耘的人们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人生, 最终促进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 最后中国梦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烁.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 2012-11-30 (1) .
[2]习近平.现在,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 青春是用来回忆的[N].重庆时报, 2013-05-05 (1) .
[3]贺金瑞.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8, (3) .
[4]董晓蕾, 王秀丽.中国梦开创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3, (7) :22.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7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的教学实效性, 是指“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状态与程度, 它通常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作为评价标准。”[4]思政课程实效性体现在三个层面能否较好的满足:第一,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第二, 学生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能得出较科学的结论。第三, 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为例, 这门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目的是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 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 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 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消除各种潜在的消极因素, 在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等方面具备基本的素质, 以顺利度过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活, 并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门课对大学生起着“承上启下”和“先入为主”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教革的深入, 高职各院校都在围绕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探索和实践, 但整体而言, 还未上改变实小性差的现实。以《基础》课为例, 学生出勤率很高, 但往往是出于考勤的压力, 课堂很安静, 但往往是很多学生都在各忙各的, 看电子书 (与本专业无关) , 玩游戏, 玩手机, 打瞌睡等, 形成了老师讲课与学生玩乐互不干涉的局面。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范围比较狭窄, 大多甚至仅限于课堂之内,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认真落实, 仅停留在课堂实践或者校园实践层面, 而社会实践则也难付诸实施。
三、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但从根本上讲, 脱离学生实际是根本原因。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一门课。最重要的是理念更新, 、改革评价方式, 落到实践教学。
1. 理念更新
理念更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领导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上。就教育理念更新而言, 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过程中一切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真实需求出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受教育者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就是实施开放式、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体现在教师素质上就是尊重学生, 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体现在教学宗旨上就是时刻牢记"以学习者为中心", 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领导理念更新, 应逐步实现从高层重视转向基层重视;抽象重视转向具体重视;决策重视转向落实重视;口头重视转向实际重视;从教学单位重视转向管理单位重视;软件重视转向硬件重视等。
管理理念更新, 主要是强调重视学生管理人员与"两课"教学人员的信息共享, 两者之间的纽带在于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共同关注, 二者务必实现分工明确、信息共享和沟通顺畅。
2. 改革评价方式
改革评价的方式, 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即把学习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 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 发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 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 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 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 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3. 落实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极为重要。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设为必修课, 2个学分 (至少8天) , 在大学一至三年级时间内利用寒暑假亲身参与并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手册。手册包括实践日程、实践日记、实践成果、实践感想、实践评价、实践报告六项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学校组织和个人自主安排的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校级实践团队, 各院系可以组织以就业和专业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分队。自主安排的学生,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选择实践内容。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紧密联系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 不断加强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并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才能确保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提高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目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同在、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并存、模式创新与脱离实践相涵的窘困。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以如何提高思想政课教学实效性为切入点, 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
[2]侯桂莲.关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前沿.2006.03.
[3]陈占安.对进一步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2) .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8
近年来, 各高校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对于大学生了解学校和社会的实际,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普遍存在操作不规范, 缺乏广泛性、持久性等问题, 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教学,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和关键。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主干课程, 此外还有《形势与政策》课程, 个别院校开设有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其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方面, 较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任务是, 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 铸造优良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鉴于此, 本文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问题。
1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基础”课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解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凸显“问题意识”, 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阐述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基础”课教材的内容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 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分别是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道德观部分和法制观部分。在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 应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突出重点。
第一部分是人生观、价值观内容, 主要是教材第一、二、三章。
本部分实践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把个人的幸福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二是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引导大学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是解决高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等问题。
第二部分是道德观内容, 主要是教材第四、五、六章。
本部分实践教学应以诚信教育为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觉遵守公共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和职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法律规范, 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 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 培养成功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部分是法制观内容, 主要是教材第七、八章。
本部分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依法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 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其次,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 必须坚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关注他们成人长成才的需要, 不断进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例如, 在“绪论”部分, 可以围绕“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如通过入学教育、组织新老生交流、师生对话、走进名师等活动, 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为高职院校大学新生调整和确立新的成才目标打下基础。
2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基本框架
“基础”课教学内容总共有九大章节, 可分为三部分: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根据内容侧重点不同,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3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注意的问题
3.1 建立健全指导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涉及到高校多个部门的配合, 实施难度大。完成全校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任务, 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部门教师的努力, 是很难做到的。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育人效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应建立由学院领导牵头, 学院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组成相互配合和协调的领导机构, 加强对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的管理,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 确保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取得实际效果。
3.2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的评估机制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 依据一定的质和量的标准考核。或计上学分, 或作为操行评定的重要条件, 或作为毕业分配参考条件, 并视其成绩优劣给予奖惩。另外, 对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和任务, 对指导老师、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学生的要求以及各级组织职责分工、经费来源等, 要作一些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应组织制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含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 等相关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3.3 构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坚持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坚持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坚持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 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
例如, 很多高校在寒暑假都会组织一些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服务, “三下乡”、勤工助学等, 为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就可以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综上所述,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关注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上, 根据“基础”课的课程特点,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三个方面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评估机制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制度机制更加完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方式方法更加灵活、教学评估更加科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 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关注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上,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三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措施。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评估机制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孙喜英,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8)
[2]宋鉴, 浅析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J].职教论坛2005. (5)
[3]张罡、朱建渠.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 (10)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高校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 以下简称“基础”) 课来说, 深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不断总结和完善实践教学经验, 形成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长效机制, 有利于今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实践教学基本处于粗放状态, 长效机制有待于形成
“05方案”在高校实施8年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以来, 不少高校在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模式。第一种, 是课堂主题实践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的过程中, 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第二种, 是校园实践教学模式, 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校内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实践的活动; 第三种, 是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以社会为课堂, 安排学生参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体验等多项社会活动, 是一项备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期间, 同学们走进城乡社区, 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想法。实践教学初步达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教育、锻炼提高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 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得到了增强, 教学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 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系统研究, 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导致实践教学实效性仍有待于增强和提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重视不够, 认识不够统一, 安排具有随意性
有些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难以保证经费、课时等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 造成学校、课程安排等不平衡的现象; 有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以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代替社会实践; 限于条件, 有的学校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把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下课有的学生则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凑成一篇调研报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难达到预期效果。
2. 缺乏整体规划, 未形成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有的学校侧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侧重研究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不多; 经验型成果居多, 对经验的抽象、提升不够, 因而使成果的普遍适用性受到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还有距离, 现实感和针对性不强,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实践的长效机制有待增强。
3. 实践基地不固定, 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 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人数有限, 因而缺乏广泛性
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缺乏或者不够, 导致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方案经常改变。能解决正常的实践活动已属不易, 开辟新的实践基地比较困难, 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能够参与实践的学生容量有限。
4. 考核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实践教学结果缺乏实效性
几年来, 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 因为组织实践教学, 老师增加了很大工作量, 周末难得休息, 假期还要加班, 在组织报名、实践指导和保障安全等方面增加了教师大量工作量。由于教师平时承担着大量的理论教学任务, 时间精力有限, 不能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那样给实践学生及时、细致的指导, 与高涨的学生热情, 踊跃报名的学生数量, 较高期望的实践收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把思想政治理论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 使大学生内化素质, 外化行动, 最终落实于实践。但现在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多处于粗放状态, 没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制约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进一步做文章, 在组织方式上更简化, 在实践内容上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 在实践效果上更令师生和实践基地满意。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几年来, 我们从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入手, 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原则,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为手段, 以探索实践教学路径和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以完善各种机制为保障, 以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和学生认可度为标志, 探索、形成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 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增强教育效果, 并为今后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1. 育人为本, 从树立科学实践教学理念入手
坚持“育人为本”和“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理念, 走出“以考试为中心”的认识误区,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讨论式、辩论式等开放式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倡导全面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在大班理论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
2. 坚持主线, 结合社会热点确定实践教学主题
处理好从教材体系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化, 把握教材主线, 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是关键。我们认为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入”的环节, 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二是“出”的环节, 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从结构、内容以至方法构建上把握各章节的的逻辑联系和实践教学要点; 三是“出”“入”结合, 熟练驾驭,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河北省高校, 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建立了“西柏坡精神宣讲团”, 组织了“重走赶考路, 共铸中国梦”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 坚持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实际,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聚力和导向力; 以西柏坡精神为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以西柏坡精神为内容,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红色文化, 让学生们在调研中认知, 在学习中感悟, 在弘扬中思考, 在生活中实践。师生们一起回顾红色历史, 践行革命精神, 传播了正能量, 倡导了主旋律, 实践后学生既感动了自身, 也感动了很多身边的人, 效果很好。
3. 探索新路, 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围绕理论教学大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科学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 努力做到实践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完整规范;实践主题相对稳定, 具体选题科学合理; 实践计划简洁、高效易于操作, 每年有突出亮点, 引发学生兴趣。我们近年来优化确定的调查主题有: 公民素质调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调查; 西柏坡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等都很有特点。
4. 规范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要在实践保障上制度化, 学校形成组织领导保障、经费保障、师资队伍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这些保障措施, 是高校长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5. 方式多样, 以真挚情感打动学生
实践活动主要方式除了开展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外, 还有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其他内容, 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性、多样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点。
以自己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 可说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观念上的一种新认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取决于受众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因此, 我们认为, 要使思政课产生实效, 必须以“真情”动人, 为此, 我们在情感教学法中归纳出情景、情节、情理、情操、情调、情面、情趣等多种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等教学内容, 以激起情感、振奋情感、触动情感, 发挥情感影响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获得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高级情感体验, 从而更好的理解如何去追求人生实践的真、善、美, 更现实地领悟如何修炼自己的完美道德和健康人格。实践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置于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 甚至师生同吃同住同活动, 从而使教育活动注入了大量情感因素, 于是激情的语言, 细致的关心, 真诚的沟通, 使理想的教育效果水到渠成。社会实践后, 很多师生反映, 一周的实践活动胜过校内一个学期师生的了解和交流。
6. 加强管理,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首先, 对平时思想品德表现突出的, 优先选拔参加“基础”课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其次, 加大实践教学考试成绩的比重, 在计分系统中, 把实践教学成绩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年总成绩, 实践表现突出的, 还给予其它荣誉表彰和鼓励。考核体系与教学目相一致,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防止了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片面做法。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 篇10
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认知根基相当薄弱, 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比较差。受应试教育影响, 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习惯, 对学习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应付上课、作业、考试、分数层面上,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他们由表及里散发出一些自由 (散漫) 、自私、自信或自卑、自我气息。尽管如此, 他们内心深处仍有强烈渴望, 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只是有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内心的渴求而已。
二是教育教学自身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用高大上的空洞抽象说教语言、用生硬的命令式语气来表述教学性质和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 然后迷信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量使用灌输式案例教学法讲授这些空洞抽象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教育教学似乎不是在服务满足自身探求世界的成长需要, 而是教师好像执行上传下达任务的传话筒, 或是高声叫卖知识的知识贩子, 于是就会以不信、不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
灌输式教学之所以不受欢迎, 是因为灌输者把自以为好的东西, 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别人。表面上看是不受尊重, 实质是因为被灌输者感觉没有被真心对待, 如果真心的话, 应该了解他们内心需要和渴求。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说明问题、警示、启示人, 但因为案例大多是讲别人的故事, 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一番激动过后, 很少或不会在听众心中留下多少痕迹,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在从这个意义上讲, 案例教学也是灌输式教学。
当我们反思教育教学及其效果时, 往往简单地将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态度好坏和关注问题“口味”等表象上, 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是简单地、想当然地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去吸引乃至迎合学生, 试图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结果往往是, 一场盛宴过后, 留下的大多是杯盘狼藉。
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才能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教育教学中来呢?
二、立足学生成长生活实际,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立足学生自身成长生活实际、以服务学生成长探求世界需要为宗旨, 就是通过问题设计, 以作业方式, 让每个学生回顾、体会自身成长生活经历, 教师收集他们的故事及体会, 正确的、模糊的、片面的、错误的, 都一一记录下来, 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和素材, 对学生的特殊故事和体会, 课间课后个别交流。
具体明确表述章节教学目的要求, 就是用学生能理解和感受到课程教学是服务学生成长要、对自己有用的语言表述教学目的, 始终体现课程性质和价值。
当学生感觉教学是服务满足他们内心需要、感觉自己被关注受重视时, 就会慢慢地抬起头来, 信任地看着你, 紧随你的思路, 用心关注你讲授的问题。当引导他们从自己的成长生活经历中体会和感悟人生时, 他们因信任而慢慢打开心扉, 无论伤痛还是快乐, 会认真写下他们的故事和体会, 与你分享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听你透析生活的哲理。
下面以讲授“理想信念概念”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法。
第一步:立足学生成长经历实际设计问题。以作业方式, 要求每个学生都写。
问题思考一:我们都喜欢成功这个词, 经常会把它赠送给别人, 也会默默地送给自己。我们都渴望成功, 成功它到底承载了什么呢?有记忆以来, 你追逐过什么, 最后成功实现的有些什么?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回想起来, 这些追逐成功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问题思考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你认为周围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成功人士”?那么, 什么是成功?它和理想信念有关系呢?
课后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学生作业, 收集他们的故事及体会。
第二步:用学生能理解和感受到课程教学对自己有用的语言具体明确表述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专题和大家谈理想, 既不想谈理想如何如何必要和重要, 不想谈别人的理想。只想从人性和心理学高度, 结合你们生活的感悟, 与你们一起去探求理想与我们每个人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 揭开“理想信念”这个老生常谈内容神秘的面纱, 从而让你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认识理解人、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生活。
第三步:以学生的故事和体会作为教学案例和素材, 讲授“理想信念概念”, 与他们一起分享成长中散发出来的奶油味, 片面的、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在分析中一一得到澄清。
材料一:小时候, 我为了买一个喜欢的玩具, 节零食攒零花钱, 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如愿以偿;小学时, 为了得到老师表扬, 我拼命学习, 争取考试分数排名第一;后来, 为了竞选班干, 我每天早早去学校, 帮老师和同学做好事;为了考上一所理想大学, 我几个月不回家, 后来虽没有考上理想大学, 也不后悔, 感觉自己没那么差, 也可以和别人一样优秀。
材料二:小学时候, 我想长大当科学家, 像袁隆平一样。
材料三:记得小时候, 有一次妈妈问我长大做什么, 我脱口而出说“做大公司的经理”, 妈妈高兴得把我抱得紧紧的, 一个劲地夸我, 上小学后, 感觉梦想好遥远不切实际。
材料四:儿时追求每天有吃不完的零食、新鲜玩具, 小学开始一直追逐上名校, 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结果虽不尽人意, 但过程很美很享受。
材料五:我印象中都在追求做什么事把它做得最好, 它们会给我带来更多别人的追捧, 在人群中处于最显眼位置, 让我觉得非常自豪。
材料六:生活过得很充实的人是成功人士, 可惜我从来没有这样充实过。
以上材料展示的是部分同学曾经的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对理想理解很深刻,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理想源于现实缺失性需要, 因此, 理想人人都会有, 只不过不同的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一样, 追求的层次不一样, 并不是只有胸怀大志做大事的人才有理想, 成功的标准不一定是赚了多少钱, 做了多大的官, 有没有豪车大房子。 (2) 理想源于现实, 还包括我们追求的必须是现实中我们真正理解了的东西。小时候, 我们追求吃不完的零食和新鲜玩具, 很正常, 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而小时候说自己长大后要做大公司经理, 不一定是理想, 因为年纪那么小, 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大公司经理对自己对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 某同学写的“小学时候, 我想长大当科学家, 像袁隆平一样”, 这可以算是他的理想, 因为经过了解他当时的想法, 认为他已经理解了科学家的价值。 (3) 理想是具体的, 是和个人的生活相关、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成功的人不一定就是从小有远大志向者。 (4) 从作业中可以看出, 追逐期待的成功并不是成功本身, 而是实现了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诸如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自尊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 追逐过程中, 挫败感、失落感、退缩、成就感、自豪感都体验过, 酸甜苦辣都品尝过, 没有人后悔过。正因为这样, 有同学觉得“生活过得很充实的人是成功人士”, 发出“可惜我从来没有这样充实过”的感叹。
由此可见,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它源于现实, 又超越现实;它是具体的、多方面、多类型。
通过这样讲授, 让“理想信念”走下神坛, 根植在学生可触摸感知的具体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感到理想信念原来是溶入每个人生命中的具体鲜活的东西。
摘要: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苦苦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具体的教学案例, 形成教育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立足学生自身成长生活实际, 具体明确阐述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真正体现课程性质和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推荐阅读:
道德理论修养10-20
思想道德文化修养06-15
思想道德法律修养08-31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10-03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09-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06-07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06-20
2016思想道德修养重点07-25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案12-06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