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2024-10-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精选11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一、适用专业:全校统招本科各层次各专业大一年级学生

二、实践总学时: 9学时(课外学时)

三、实践课程目的与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能力,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四、实践项目及要求 实 践 项 目 一

【实践名称】计算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本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认真计算大学四年国家和家庭支持的学费,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大学四年宝贵的学习时光,时刻不忘父母的培养,奋发学习。

【实践步骤】

1、任课教师讲述开展大学学习成本核算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

2、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学习成本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在学校校园内做随机调查,并做好调查问卷的回收、统计、分析。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综合统计和自己家庭状况,算出大学学习成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实践学时】 1 学时

【考核方法】学生以作业的形式上交自己的大学成本,教师考核应注重学生调查、计算学习成本的感受,而非成本的准确数据。【时间安排】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安排

实 践 项 目 二

【实践名称】共话“大学生生活规划”

【实践目的与要求】围绕制订大学生活规划,促进新老生之间的交往,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帮助大学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四年成才成长的目标和途径。【实践步骤】

1、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结合自己的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活规划”。

2、开展大学生活规划交流活动,在小组开展交流。【实践学时】 1 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大学生活规划”和小组交流的结果综合评定实践教学环节成绩。

【时间安排】绪论讲完后,在一个月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实 践 项 目 三

【实践名称】参观革命烈士陵园

【实践目的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和继承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起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发学习的理想和抱负。

【实践步骤】

1、任课教师收集革命烈士陵园有关资料。

2、组织参观。

3、参观结束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和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时间安排】讲完第一章第二节后进行

实 践 项 目 四

【实践名称】开展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开展爱国纪念日的各种纪念活动,是使学生铭记历史,增进对史实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

【实践步骤】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重大爱国纪念日的相关资料。

2、播放相关的爱国主义电影,举办爱国主义学习座谈会。

3、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

4、举办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和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参加演讲比赛的同学给予适当加分。【时间安排】讲完第二章后进行

实 践 项 目 五

【实践名称】评选“家乡之最” 【实践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和热爱家乡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乡情、国情,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实践步骤】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自己家乡的人文、地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2、召开“家乡之最”展示交流会,提倡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家乡之最”。【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和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时间安排】讲第二章第一节时进行

实 践 项 目 六

【实践名称】开展“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宣誓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青春,增强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实践步骤】

1、在全班范围内征集誓词。

2、评选优秀誓词。

3、集体宣誓。

4、学生交流体会。

【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和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时间安排】讲授第三章时进行

实 践 项 目 七

【实践名称】征集“和谐班集体”创建方案和主题词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和谐班集体创建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途径,增强创建和谐班集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

【实践步骤】

1、任课教师提出创建和谐班集体方案和主题词征集的具体要求,即主题鲜明突出,具有本班特色,具有可操作性。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到4人,并指定负责人。小组协作完成,方式不限。

3、提出具体成果,每组学生最好能用PPT形式演示他们的方案和主题词,并简单说明理由。

4、学生以“我和和谐班集体”为题,写心得体会。【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和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时间安排】讲授第三章时进行

实 践 项 目 八

【实践名称】开展自我激励、团队协作训练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活动,引导学生做自信、乐观、积极、健康、具有创造精神并对生命意义有感悟的人。

【实践步骤】

1、组织登山活动,先选好登山路线,做好登山动员。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负责人。

3、让组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要求在登山过程中组员相互帮助鼓励,不让一个成员掉队,使每个组员都能感受到被人关注的氛围,同时也有向他人表示关注的义务和机会。

4、登上山峰后组织相关活动游戏,教师可以之前准备。【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时间安排】讲授第三章时进行

实 践 项 目 九

【实践名称】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活动,引导学生做将诚信作为自身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实践步骤】

1、指导学生拟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内容、制作调查问卷。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3~5人一组,并指定负责人。

3、各组自行准备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4、全班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分析诚信现状,并提出建议。【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写出的调查报告和调查结果的讨论情况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时间安排】讲授第四章时进行

实 践 项 目 十

【实践名称】展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实践步骤】

1、任课教师布置学生收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写出原文、出处及其含义。每位同学不少于5句。

2、在班级中选举最具影响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时间安排】讲授第四章时进行

实 践 项 目 十一

【实践名称】 开展法律知识竞赛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实践步骤】

1、任课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法律知识。

2、在班级中选举法律知识竞赛。【实践学时】 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时间安排】讲授第七、八章时进行

五、本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其成果,给出学生的实践成绩,此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

六、实践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七、实验参考书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参考书》

八、说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共9学时,本大纲给出11个时间项目,请任课教师任选其9个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如果任课教师有新的实践项目,可以提交一份实施报告个课程组,从而进行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是课外完成,不占用课内时间,教师应在提交的教学进度表中有明确的标注。所有实践教学活动,教师都必须提交一份实践教学报告给课程组,课程组期末将检查实践教学成果,合格者实践教学课时才记入总课时。

思想品德教研室 2010-9-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2

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 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同时还指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要注重拓展多种途径,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说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政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当然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从目前学术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来看, 其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在课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之外的所有与其相关的教学方式, 既可是课内实践教学, 也可是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本文探讨的实践教学为广义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政治课。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该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门课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

有些学校对于实践教学安排的课时较少, 甚至课表上都体现不出来;有的学校也知道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但考虑到安全不敢带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有的学校就把学生寒 (暑) 假社会实践当做实践教学;还有的学校课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因为该门课作为全校各专业的公共课, 由于多媒体教室和教师不够等原因, 合班上大课, 学生数达100~120人, 甚至更多, 比如开辩论赛, 也只能是很少的同学参与, 其他同学只是旁观者, 效果当然不好。

2. 实践教学缺乏教学目标、计划, 比较随意。

实践教学的组织比理论教学复杂, 不仅需要制定实践教学目标、计划, 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还涉及到场所、交通等问题, 因此要精心设计、统筹规划。然而在实际中, 实践教学并没有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 由于学时、经费、场所等原因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环节落实,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

3. 考核模式过于单一。

很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仍局限于期末一次性考试, 没有把实践教学的成绩纳入考核范畴。即使有考核也只是看看学生的调查报告, 不看具体实践过程, 比较单一。

综上, 本课的实践教学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积极探索力求找到适合本校的实践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路径

我们知道, 实践教学功能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笔者认为,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明确实践目标和主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是知、情、意、行结合统一的辩证过程。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学, 只有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 才能内化为德性, 外化为自觉行动。实践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要有明确的实践主题, 否则因无目标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主题设计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二是根据本校实践基地来确定;三是根据国家某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热点及形势政策来设计, 同时还可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社会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

2. 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计划过程及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方案, 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考评、教学过程的指导与反馈, 同时要体现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地点、实践教学时限等。因此, 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并根据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不同, 制订出具体详细实践教学计划, 它不仅是保证实践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贯性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保证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可控性的必要条件。

3. 结合各校实际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本文论述的是广义上的实践教学, 因此我们应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校园、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一是校园实践教学形式, 主要有课堂实践教学如案例教学、课内演讲或辩论等和校园实践教学, 即通过组织演讲、辩论比赛、法律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实践教学活动中受到教育。还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等, 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同学参与。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形式, 它是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提升, 能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校外实践教学一是要与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 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义务献血、义务植树、义务协助民警值勤, 或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义务服务、扫盲教育、法律咨询、科普宣传或支农服务等, 使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中增强奉献、协作和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八荣八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工矿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 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把实践性教学的完成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此外,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它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有实践教学基地作依托, 实践教学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平台。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文化虽有差异但都有可挖掘的实践教学资源, 各高校可利用当地文化、历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

4. 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试 (核) 范围。

一般来说, 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 讲授案例案例听得津津有味, 一到考试 (核) 就发愁。因此, 在考核环节, 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将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成果、实践成绩、考评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 多采用量化考核方法。要坚持过程表现和结果成绩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 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成绩评定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以调研论文、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状况为依据;要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服务态度、实践能力等。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政治课, 从该门课实践教学必要性、含义、现状及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述, 以期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 2005.

[3]詹万生.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4.

[4]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

[5]何尚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7, (3) .

[6]吴义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探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7]陶国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中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9) .

[8]周森林.关于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9) .

[9]李秀芝.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广泛的认可,但相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样的公共德育课而言,各大高校在教学中更重视各种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而对于“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缺乏,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属于新兴的课程要求,目前在教学上各大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性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上出现敷衍了事、走过场的行为。虽然各高校基本上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列出各种实践形式,但在落实时往往只是简单的走完程序,或者草草了之,最终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三)实践性教学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和深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教学内容丰富,层次体系分明,但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往往缺乏对内容的深度挖掘,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仍显得单一。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细致地统筹规划,加上受到课时和场地的限制,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安排简单参观,没有进行深入地教育和引导。

(四)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对于高等学校的整体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维护作用。而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来说,其管理体制也亟待加强。首先,教学管理上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践性教学组织系统,在统一领导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没有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教学研究机构等等。其次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因此各部门及其具体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不明,导致具体实践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等环节上操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也有待加强。

(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实践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的运行。就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而言,由于学校对于实践教学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及激励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动力不足。此外,实践性教学所涉及的经费及基地保障也是重要的建设环节,这就涉及到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的问题。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有其特殊的滞后性和隐匿性,导致学校在这两方面的投入上标准不一,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加上教育经费的不足,本来可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实践活动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品行,而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信、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反复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1]此外,“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出发,当代知识观认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性和体验性知识,认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2]因此,课程教学既要坚持理论灌输,又要以知行统一为出发点和归宿,绝不能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开来,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对“基础”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调动学生参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自身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有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真诚互信与了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力求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实在各方面给学生做出很好的表率,通过建立这种互利互信的师生关系,实践中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与法律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欲使实践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必须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运作层次的有机组合。

1.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是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课堂实践的具体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如在讲授“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时,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组织学生拍个小“话剧”,把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再让学生讨论或辩论。如果这些内容由教师单纯讲授,势必导致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

2.校内实践。道德与法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主要是校园生活。“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引领大学校园生活,才有其意义和价值。为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校内实践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内调研活动两种。社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团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实践。校内调研活动则应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调查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引发思考。

3.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在层次上必须从课堂、校园延伸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型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践行型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3]如我们近年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铁人纪念馆参观、到法院旁听开庭、到敬老院进行服务、到社会上进行法律宣传、暑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关键是要产生实际效果,即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正确观念的基础上确立坚定的信仰,并将内心的信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非一门课程、一位教师所能完成。因此,应当从学校整体出发,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1.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规划与建立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把“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制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等问题。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教务处、社科部、学工部、科研处和财务处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形成学校的各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确保“基础”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开展。

2.实行合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需要适当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不当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难以彰显课程教学目的。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坚持理论考核与行为评价相统一,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与守法水平,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情况纳入成绩体系。如因良好的表现而受到学校或社会表扬或表彰的,或因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或其他部门处理的,必须在成绩中得到反映。

第二,把同学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并不很多,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并不全面,因此,在评定成绩时可以参考同学或实践单位的评价。

第三,提高实践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现在的学生成绩评定标准中,一般来说总成绩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实践成绩在内只占30%,这一比例对于本课程来说不尽合理。因此,必须提高实践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一比例以50%为宜。

3.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离不开必要的制度、队伍、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在具体组织教学时也需要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实践教学多层次并行。课堂实践及校内调研主要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涉及面较广的校内实践由实践教学领导机构牵头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及任课教师予以配合;周期较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授课课时内由任课教师组织完成,周期较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由实践教学领导机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及任课教师配合完成。

第二,实践活动时间长、短并行。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课余时间、休息日或寒暑假具体安排,实行长、短并行。

第三,实践活动地点远、近结合。在本地开展实践活动较为便利和经济,因此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果本地缺乏德育资源,可以面向其他地区开展实践活动。

第四,实践活动方式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堂实践、某些校内实践和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师组织下集中进行;校内调研、社会调查等主要在教师指导下分散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2007(10):25-2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

一、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按要求撰写课程论文。

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以下四种实践活动内容中任选一项。

三、实践活动内容

(一)参与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专题或自拟题目做调查研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考选题: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2、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

3、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研

4、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研

5、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研

6、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研

7、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

8、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调研

9、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

10、关于“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调研

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等方法,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形成不少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严格按学术论文写作,须注明参考、引用文献,附调查问卷表格和调查问卷原件。

(二)参与志愿者活动,撰写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参加各学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办理志愿者证书,参加学院、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感受等。附活动照片。

(三)参与法庭旁听,撰写心得体会

参与法庭旁听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法律在社会上的维护正义与公平的神圣地位及法学理论在法律践行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同学们在现场更好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有助于同学们全面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更好地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十五周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5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实践内容 共话“大学生活规划”

实施步骤:

1)调查大一新生普遍关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2)安排学生在课后与老生接触及交流,就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活的目标选

择及规划制订等问题深入探讨与交流。

3)向学生介绍制订大学生活规划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制订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实践内容 播种希望

实施步骤

1)任课教师介绍我校校友中的杰出人物的情况。

2)让学生课后收集革命先辈和中外杰出人物的理想诛求和人生格言。

3)让学生分析有关资料,写出心得。

4)分类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实践内容 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

实施步骤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重大爱国纪念日的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就爱国纪念日进行演讲。

3)让学生写心得。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实践内容 征集和谐班集体创建方案和主题词

实践步骤

1)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让他们在负责人的领导下收集资料,提出方案

2)每个小组由一名组员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创建方案和主题词。

3)由全体学生评出最佳方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实践内容 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实施步骤

1)在教师的指导下拟订调查方案,设计问卷。

2)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在校园内发放问卷。

3)各小组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4)全班就调查结果交流和讨论。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实践内容 制订网络文明公约

实施步骤

1)让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就公约发言,提出建议。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就全班同学的建议进行整理。

3)让学生最终制订公约。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实践内容 开展挑战职场模拟招聘活动。

实践步骤

1)让一部分学生担任主考官,其他的学生作为应聘的求职者。

2)设置职位,让主考官设置打分的细则,让应聘的学生精心准备。

3)活动结束,让学生写收获体会。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律精神

实践内容 开展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活动

实践步骤

1)老师指导学生设计问卷。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走访社区开展调查。

3)统计、分析问卷,写调查报告。

4)全班交流讨论。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实践内容 举办“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大学生论坛

实践步骤

1)根据宪法的内容,由师生确定论坛的主题。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就所选的题目收集资料,准备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6

主题:行走的课堂

——德与法

时间:10月15日起,第8-12周周末为实践时间,12周周末提交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实践教学汇报交流时间另定。

要求:

1、学生围绕总主题自行设计、选择分主题

2、学生自由结成团队10-12人

3、学生自由选择实践时间、方式

4、第8周(本周五前)提交实践策划方案(电子版),以班级为单位提交。实践策划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实践主题,团队队长及成员简况(学院、专业、班级、学号、联系方式),团队分工,实践背景、实践方式(访谈、调查、宣传、践行等)、技术路线、计划安排等.5、实践过程全程记录(图片、视频、音频等)

6、13周末提交实践报告(电子版、纸质版、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实践报告结构:共四部分:一,实践方案策划;二,实践研究(实践过程);三,实践反思感言(每人都有);四,教师点评(学生提交后由教师完成)

7、制作实践交流汇报的PPT,汇报时间6-10分钟。

8、课堂交流汇报(时间另定)。

9、组成教师、学生评委打分,给出实践成绩。

评分标准:

实践教学成果汇报评分标准

(1)实践选题贴近主题,有现实意义,有新意(15分)

(2)实践策划方案有创意,详细、可行(20分)

(3)实践过程认真、扎实,体现了团队智慧与合作精神(25分)

(4)实践总结有内涵,有深度,有收获(25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7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该课的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三个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基础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因此把实践教学引入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对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仅靠认知就能获得的, 对道德品质方面的评判, 不仅要听其言, 更要观其行。因此要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有利于高职生逐渐由学习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 提高综合素质。同时, 在实践体验中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操, 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二、如何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该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课程之处就在于强调“知行合一”,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就要突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学的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 教学环节与案例、与讨论等形式紧密结合

在讲授道德和法律知识时多采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给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为学生设计一些理论问题和道德和法律难题, 或者是直接以社会道德与相关法律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当代大学生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为例, 让学生在探讨和辩论中, 激发大学生对道德与法律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在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中澄清模糊认识, 从而提高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

(二)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律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符号这种终极性的结果, 而是过程、内涵。道德与法律源自生活。教育者应力求通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某种生活角色或场景, 有时能引起灵魂深处的触动、引发其思想或态度的积极变化, 发生由认知失调到认知协调的过程, 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1) 可以在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活动,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2) 根据基础课的教学进程,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演讲和辩论比赛。例如, 在讲到“适应人生新阶段”时, 可以在学生中组织一场以“在大学中你应该做什么:学习知识, 学习做人?”为主题的辩论赛,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讲到“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法律知识知多少”等为主题的知识竞赛, 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增强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3)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联系本校学生违法违纪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例, 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道德与法律, 评判在学生的思想中引发对道德和守法行为的认知。 (4)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课堂纪律、教室和宿舍卫生、是否遵纪守法等, 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之中, 这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律实践, 从中感悟道德、领会法律, 又可以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最终形成好的校风。 (5) 让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譬如可以从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开始, 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和法律知识宣讲、定期或不定期的帮弱助困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 或者其他形式的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体法”、“悟道”,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其为人处事的能力。

(三) 重视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开展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 需要讲求科学性,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

1. 对新生, 大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

如何学会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很多学生心中都充满着好奇与迷茫。这时, 我们就需要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需要和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认识。同时, 我们还可以辅之以个别咨询, 作为对问卷调查的有力补充。针对学生刚到学校的大学环境适应性问题, 我们可以组织开展类似于“在大学中你应该做什么:学习知识, 学会做人?”这样的主题辩论赛,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2. 对老生, 在大学中如何和班内外同学相处, 如何和学校

相关部门、老师打交道, 如何处理好和异性朋友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 处理不好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教师、尤其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作为主要任务的基础课的教师, 就应及时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我们的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怎样?

学生在思想上和道德与法制观念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要了解这些情况, 我们还有必要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制观念评估和总结性调查, 找出我们在基础课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 以利于以后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 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因此, 只有重视实践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阐述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实践, 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如何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德,法律,实践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魏玉梅.将实践教学引入“两课”教学[J].江苏高教, 2006, (2) .

[2]何尚文.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社会实践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方式 创新

一、实践性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必由之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一门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坚持知与行的统一。[1]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伦理、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身体力行,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因此,对基础课实践性教学进行思考与尝试是必要和有益的,这是基础课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二、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和面临的实际困境

谈到实践教学,大家都会想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观调查,参与社会活动等,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实施起来有很多的困难。首先是资金缺乏,尤其是最近几年高校扩招,造成本来就不多的实践教学资金更显贫乏。第二是实践资源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不管是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都很难接待如此众多的来访者。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都是实行大班教学,每位教师要面向上百位学生,甚至更多,组织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鉴于实践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不少研究者也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或途径:比如,成立以行政领导、公共理论教学部以及后勤各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运行机构;也有人提出了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或者与目前高校在假期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得以综合利用。

三、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笔者认为应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或实践教学方式来应对这种困境。真正能够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实践教学的课型。这些课型内容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情景化等课堂实践的课型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型。

1.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研讨题目,制定研讨方案。研讨题目的确立应该立足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做好课前准备。选题要准,质量要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最好是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专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2.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论阐述之后,安排“胸怀民族复兴,立志奋发成才”的讲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讲演题目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拟定参与讲演人员的名单,做好讲演活动的准备。在讲演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讲演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境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励、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的外化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并强化其认知。情境可分为“人为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现实道德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加深情感体验。[2]活動体悟,即通过设计或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感受体悟。价值辨析,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典型事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道德分析、评价、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有待于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秦红岭.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求实,2006,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9

实践学分实施方案

(课程结束前2周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并按学号排列好后交给我,迟交的不高

于60分,抄袭者,0分)

根据《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八个一”活动实施办法(试行)》和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除抓好课堂理论教学外,还需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与考核力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八个一”活动实施办法(试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化、体育、社团、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本素质培养“八个一”活动之一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其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和思考人生、了解世界,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同时升华其精神境界。

二、大学读书笔记类型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三、读书笔记的写作规范要求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于题目左方。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四、读书笔记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2、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

3、不按老师要求按时提交,文档抄袭、雷同者,均无成绩。

4、所有文档必须手写,打印者成绩为零。

5、用纸要求:纸型为A4纸,单面手写。

7、在文档正文首页左上角务必注明班级、学号及姓名。

五、参考书目及文章

(一)大学规划、励志、人物传记类

1、《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

2、《曾国藩家书》

3、《人性的弱点》,卡耐基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5、《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

6、《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斯蒂芬•柯维

7、《乞丐囡仔》,赖东进

8、《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卡尔•纽坡特

9、《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朱永新

10、《回归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

1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12、《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约翰逊

13、《未来之路》,比尔 盖茨

14、《唤醒心中的巨人》,安东尼.罗宾斯

15、《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阿兰•拉金

16、《生命如一泓清水》,俞敏洪

17、《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

18、《我的奋斗》,希特勒

19、《曾国藩传》 20、《毛泽东传》

21、《胡雪岩全传》

22、《拿破仑传》

23、《林肯传》

24、《丘吉尔传》

25、《罗斯福传》

(二)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历史类

26、《君王论》,马基雅维利

27、《理想国》,柏拉图

28、《乌托邦》,莫尔

2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30、《正义论》,罗尔斯

31、《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

32、《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

33、《货币战争》,宋鸿兵

34、《孙子兵法》

35、《宽容》,房龙

36、《知识经济》,达尔·尼夫

37、《经济学》,萨谬尔森

38、《国富论》,亚当·斯密

3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40、《资本论》,马克思

41、《中国经济》 林毅夫

4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43、《世界史纲》,威尔斯

44、《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45、《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46、《美国与中国》,费正清

47、《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杨天石

48、《历史研究》,汤因比

(三)哲学、人文、文学、艺术、科普类

49、《思想录》,帕斯卡尔著 50、《哲学与人生》,傅佩荣

5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52、《小逻辑》 黑格尔

53、《权力意志》,尼采

54、《存在与虚无》,让·保罗·萨特

55、《西方哲学史》,罗素

56、《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丹尼尔·贝尔

57、《培根随笔集》

58、四书五经

59、《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余世存 60、《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61、《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 62、《灵魂的事》,史铁生 63、《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64、《苏菲的选择》,威廉·斯泰龙

65、《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

66、《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马克·佩恩,金尼·扎莱纳 6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68、《基度山伯爵》,大仲马 69、《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70、《悲惨世界》,雨果 71、《母亲》,高尔基 72《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73、《老人与海》,海明威 74、《肖申克的救赎》 75、《等待戈多》,贝克特 76、《四世同堂》,老舍 77、《鲁迅文集》 78、《三国演义》,罗贯中 79、《京华烟云》,林语堂 80、《围城》,钱钟书 81、《海子诗选》 82、《平凡的世界》,路遥 83、《把梦留住》

84、《美的历程》,李泽厚 8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86、《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 87、《回忆未来》,埃利希·冯·丹尼青

88、《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丹尼尔•J•布尔斯廷 89、《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波普尔 90、《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

91、《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戈登•弗雷 92、《宇宙波澜--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F J戴森 93、《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10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 大学生消费水平和生活习惯调查 学

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

业:产品设计

小组成员:王艺臻

令利敏 王婕妤 王海玉

指导教师:耿丽萍

制作时间:2013/11/27

【社会实践目的】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把自己手中有限的资金花得合理等值理性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思索的一个问题。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更是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特殊的见解与体会。自从我们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自理。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个人消费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选取了这一主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社会实践时间】2013.11.20___2013/11/27 【社会实践内容与收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

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总结:我们发现目前同学们的消费重点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整个消费结构中人际消费恋爱消费所占比重过大,成为消费大头,电子产品消费也逐步上升。而学习之初伙食费支出相对下降,虽然同学总体消费偏低,但是消费结构内部出现不平衡,根据问卷调查情况有以下各项消费支出总额与其所说的总消费支出两者并不一致,从侧面反映出同学对自己平日开支没有数。

虽然从我们现实的消费层面上看不出有明显重品牌的倾向,但不代表以后没有,毕竟目前得消费方式极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作为一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特殊消费群体我们大学生应该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上舒适物质上合适的生活,无计划的消费方式,不平横的消费结构不利于我们形成比较规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篇11

【摘 要】本文阐述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定义,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可采取案例分析解构法、时事热点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7-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就在我国产生广泛影响,至今,确立每个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唤醒每个学习个体的主体意识,是建构德育模式的一个核心主旨。对于“基础课”来讲,构建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潜能,能够确保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并顺利解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定义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也就是说,主体性教育不单表现为理论性教学,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

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而学生作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过程。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一名知识灌输者,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为学生设立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

二、“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变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一个由互联网带来深刻变革的时代。我国的教育必然也要跟着时代变革的步伐。高校“基础课”具有非常明显的与时俱进的特质,时代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必定要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开放与变革共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当代高职大学生,必须学会主动把握发展机遇,主动追求真学问,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独立个体,是需要很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完成的任务。主体性实践教学恰恰是这多种途径当中最可行、最有效、最方便组织的一种手段。那么,承担着为大学生再次指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课”,更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加强“基础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起来,使得“基础课”课堂活跃起来。

(三)教材内容发展的需要

“基础课”新教材编写者虽然注意到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在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注重与学生的亲和力,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特性,整部教材着重于展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整个教材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去阅读教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摆正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教材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非常强,教师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述理论体系和各种概念,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听课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主体性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现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三、“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事实上,一直以来,“基础课”任课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是被越来越多的教室所认可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的最优选择。笔者认为,“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具体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解构法

“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已经运用很久,但是基本上属于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听过之后最多师生交流一下之后便没有下文。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成为主体性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此,在运用案例分析结构法对这门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搜集各种案例,搜集之后要设计案例引入方法,论证以及分析相应案例参与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教师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收集案例,这些案例必须是鲜活的,实际存在的,并且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收集案例后统一进行整理分析并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分析的对象。这是一个案例教学定位的过程。将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最强的案例定位课堂教学案例。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现场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先分析讲解,再交由学生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同学们将案例中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学生可以在这种鲜活的事件面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案例进行解构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将案例分析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行查阅相关案例后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案例解构。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切回到档次的基本理论主题当中,在学生的充分参与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二)时事热点讨论式教学法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社会上最新最热的问题。将时事热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也是我们在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我们以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为“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找出社会中相关热点时事;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个自认为最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已经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课本上相应的理论内容对这一话题进行剖析,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仅需要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在上课前提出整体计划意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申报发言的先后顺序组织发言,最后进行点评即可。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以一种同老师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其参与的主要依据,通过自主选题,可以非常轻松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有了兴趣,自然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也相互在激发、参照和影响,课堂氛围便更加轻松和谐。热点讨论式方法强调学生的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自主选择基础上的能动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一如既往地沉闷呆板,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使得课堂有着鲜明的生动性、活泼性以及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实现主体性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一种高仿真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充当主角,进行身份假设,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身份的人所遇到的任务或者挑战,要求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和挑战。例如,可以创设模拟法庭、模拟拍卖会等情境,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模拟或者虚拟某些事物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等等,让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便可以在短时间提高其能力和素质。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通过模拟,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模拟式教学是一种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课堂上值得一试。

在情境模拟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注意将场景定位在学生便于理解和参与的范围内,不要太过复杂,但也不要过于简单。模拟任务的设计要富于挑战性,并且任务的完成要与成绩评价挂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完成任务、扮演角色的机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时兼顾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目的,是主体性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主体性实践教学将会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环节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3]倪良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

[4]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5]陈恩海,郭水兰.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统实践教学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5)

[6]陈胜利.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的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7]李辉.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8]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性的践行范式[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性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14JGB361)

【作者简介】王典雅(1978— ),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与法律教育;陈 辛(1979—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与法律教育。

上一篇:学校优秀团干部申报材料下一篇:大学生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