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2024-10-03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通用7篇)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1

公民道德修养

第一章 公民道德修养

一、道德的概述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介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介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特点:

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历史继承性。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

1、道德的规范性。

2、道德的渗透性

3、道德的稳定性

4、道德的自律性

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3、教育功能

道德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3、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4、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继承

道德的作用:

1、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3、战胜腐朽道德的思想武器

4、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整体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3、自强不息的精神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精神

5、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秀道德传统: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2、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3、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4、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5、淡泊明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1、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改革开放、参与全球竞争结合起来;

2、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运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去;

3、正确利用优良传统中义利观的合理因素,引导个人和企业正确处理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

4、继承“天人合一”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提倡勤俭节约,激发艰苦创业的热情;

6、倡导诚信,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三、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3、“五爱”是社会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4、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与为人民服务的深刻联系,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道德是从人民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2、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道德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总之,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不联系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和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市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依然是其本质要求:

1、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必须作出的历史选择。、2、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不但不应取消、淡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相反,更应弘扬和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

2、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

3、集体主义植根于经济生活的公平要求,它也是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形式。

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

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经济在意识上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的最后和最完备的形态,因而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身上发展到了顶峰。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一、爱祖国具体体现三个方面:

1、学习、了解祖国的历史。

2、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3、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爱祖国,要有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

二、爱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基本要求:

1、热爱人民,就要自觉地做一个人民的公仆。

2、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3、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利益的关系。

4、要坚决同破坏人民利益的敌对分子以及违反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爱社会主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从

2、而了尺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与经济上的公有制相适应,我国在政治上实行了高度的人民民主,人民群众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

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团结友好的同志式的新型关系,有着高尚、健康的精神生活。

四、爱劳动 爱劳动是对劳动的一种态度和积极行为,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范畴,也是我们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爱科学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我们应当在全社会提供热爱科学,推动健康文明生活。

2、我们在全社会提倡热爱科学,推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劳动美德的形成。

3、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努力培养维护祖国荣誉的精神。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2、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3、社会公德往往以乡规、民约、厂纪、校规、店规等形式存在,并以大众化语言流行于世。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着重要作用。

1、文明礼貌 是道德对人们举止行为的一种基本要求。

2、助人为乐 切实履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

3、保护环境 指保护自然环境和我们生活的人文环境。

4、爱护公物 指爱护属于全社会的财物。

5、遵纪守法 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职业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社会公民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水平;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它的基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所倡导的首要规范。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办事公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

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鲜明特征,是为人民服务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体现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男女平等包括男女在社会地位、人格尊严、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以及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平等,建立在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婚姻是家庭稳定的重要条件。家庭道德的内容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时代精神的内涵至少应当包含改革创新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诚信友爱精神、科学发展精神、和谐相处精神。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特征:

1、集体主义本质特征;

2、历史发展特征;

3、开放性特征;

4、人本特征

社会义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宁,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五、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一是道德意识的修养(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和磨练道德意志)

二是道德行为的修养(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提高道德认识

2、培养道德情感

3、锻炼道德意志

4、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责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青年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形成自己的见解, 既要专攻博览, 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 学会担当社会责任。”[1]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05方案”实施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 下同) 等课程组成, 本文结合“基础”课程探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旨与逻辑

“基础”课旨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穿‘基础课’的主线。”[2]课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下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贯穿于始终, 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摄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社会主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说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知识的认知教育, 那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更着重于能力培养、责任意识的培育, 这里的责任既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责任, 也包括对家庭责任和对国家社会责任。因此《基础》教材的编排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而是更多注重基于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上, 对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绪论部分是本书的总纲, 着重强调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即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时初步勾勒了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第一章紧承绪论, 向学生展示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科学理想的重要性;第二章阐释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民, 应该对国家的发展担当的责任, 凸现了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教育;第三章从宏观上说明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欲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应该以何种人生态度进入社会, 即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第四、五、六章分别从道德、法律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第七章是第四、五和第六章这三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以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为载体, 阐述了公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结语部分是课程的落脚点, 与绪论部分相呼应, 浑然一体, 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思考, 从心智上走向成熟。

2“责任公民”培育:“基础”课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前文所述, 纵观“基础”课程教材的逻辑体系,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其核心关键词, 而这是现代“责任公民”必须具备的要素, 理当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必备:因为从逻辑上说,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应该是“责任公民”。因此, 使广大青年学生成为“责任公民”是“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义。

“责任公民”一词衍生于“公民”。有学者认为, “责任公民就是拥有这种责任心与责任能力的公民”[3]。众所周知, “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邦,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传统差异, 不同的学术流派对“公民”内涵的解释各有侧重。我国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律辞海》将“公民”界定为“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而《现代汉语辞典》关于公民的解释是:“具有或者取得某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4]这是对自然人是否具备我国“公民资格”抑或“公民身份”的认证。从对“公民”的概念分析看出, “公民”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素, 即“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现代汉语辞典》将“义务”界定为“公民或法人按照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4], 如继续追溯“责任”的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 “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必须承担的过失或责罚, 因此“责任”和“公民”本是孪生姊妹。但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受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个人权利优先于任何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泛滥、消费主义盛行等消极影响。因此, “具备公民身份, 并不意味着其就成为真正的公民, 每个社会成员只有行使了公民责任和义务, 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5], 即本文所指的“责任公民”。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人的活动史。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你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6]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数以万计的“责任公民”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承接着社会的当下与未来, 因此, 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将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 但也有调查研究表明, 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责任放大与社会责任弱化的趋势, 表现为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的现象。[7]“当前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缺乏, 表现为:一是知行脱节, 践行能力弱。二是崇尚自我, 社会责任感缺乏。三是心理脆弱, 自我责任感淡薄。”[8]这既不符合“责任公民”的要求, 更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此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以“基础”课为依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培育社会主义“责任公民”

《基础》中指出:“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修养, 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2]这正是“责任公民”的内在要求。“责任公民”强调个体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社会发展带动个体发展, 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公民提出了具体要求, 因此“责任公民”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融会贯通, 高度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三个“递减”的层面展示了国家的建设目标、社会的制度保证及个人的行为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9]这部分内容与《基础》教材第二章的爱国主义相关内容密切相关, 主要阐述了国家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应当肩负的责任, 即从国家建设层面对责任公民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 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9]这是从社会制度层面, 为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因为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9]这是从国家建设目标的对角度公民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个人组成家庭, 家庭构成社会和国家, 国家、社会由每一个个人组成的, 因此, 国家建设目标能否实现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与每位公民的日常行为紧密相连。《基础》教材自第三章至第七章内容, 就是从人生观、基本道德原则、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公共秩序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展开, 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作了充分阐释。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这祥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 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看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0]从前文对《基础》教材逻辑框架可以看出, “基础”课程的重点就在于培育大学生对于社会、国家责任的责任意识,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责任公民”并最终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 “责任公民”的社会活动为国家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同时国家保障“责任公民”的个人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现代责任公民。因此,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始终,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公民”意识, 这也是该课程的一条重要的脉络和主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2015-1-24.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 208.

[3]牛国卫.公民教育的责任向度及其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12) :3-5.

[4]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2:435, 1490.

[5]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2:329.

[7]陈群, 马贵侠.“责任危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探究[J].江淮论坛, 2014 (3) :150

[8]谢志远.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性构想[J].教育评论, 2005 (4) :37-39.

[9]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22/c40531-21565926.html, 2015-1-24.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3

关键词:《贞观政要》 公民 道德修养

在过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始终保持着“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这增强了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官德即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水准,对社会治理乃至公民道德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始终位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成为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四方的起点和基础。《贞观政要》中体现了官德是臣民道德的表率,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提升道德素养、廉洁自律的方式带动了社会整体的良好风气,这就是《贞观政要》所包含的主体道德修养论。

一、《贞观政要》的主体道德修养论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正德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仅仅依靠外在的道德教化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要通过主体自身的改造和自我陶冶来完善道德修养。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言行举止会对行政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养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喜怒爱好,并创造性的广为纳谏,提升自身修养,听取不同言论,这对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的养成起到了鲜明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正如他所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①

唐太宗的修身正德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自身效法贤德和对下虚怀纳谏。首先,严格要求自身,注重道德品行,提升学识修养和执政水平。唐太宗设立三师之职,学习效法贤德人士,引领了官员向先贤学习之风,久而久之君臣都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了整个社会推崇效法贤德的政治风气。其次,开创性的将纳谏作为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净化朝堂风气的重要途径,虚心主动吸纳不同意见,切实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达到修身正德的目的,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确保了国家法制的有效性和长久性。这在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开辟了底层官员参与政治决策的新途径。

(二)诚实守信

俗话说“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实守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也是公民日常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因而,诚实守信是公民美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政要》内涵的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认为诚信是树立群众基础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取信于民、君民互信的纽带,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重要源泉。其二,强调诚实守信应从自身做起,诚实守信在政治生活中是否能够发挥实效,还需要君臣的躬身践行。唐太宗曾言:“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②可见,一个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不仅在于掌权者的示范和表率,更在于掌权者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树立和推崇诚信,获取民众的赞许和支持,从而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优良作风。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背叛自己的良知,出卖自己的亲人朋友;许多官员为了地方利益,推行的政策朝令夕改,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这些都是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问题。

(三)慎言慎行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慎独和自省是主体道德修养的两条有效的途径。唐太宗君臣在继承前人关于慎独和自省思想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官员慎言慎行的品德、慎独反省的能力,这种无形的道德力量督促官员做到处理政务公正公平、参谋决策以民为本、生活起居慎言慎行。自古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表示人要善于反省和悔过,而唐太宗君臣作为贞观时期杰出的德治代表,成为中国古代后世帝王学习效法的典范。唐太宗常悔自己戎马一生,没有好好学习:“为人大需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③

为进一步强化这一要求,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明确地提出了唐太宗对臣子的“四项基本要求”——慎所好、慎言语、杜谗邪、论悔过,即谨慎喜好与言语,杜绝谗言佞语和摒弃歪风邪气,奖励直言忠言,如此可使上级与下属之间相互信赖,减少猜忌,减少行政组织内耗,形成和谐、稳定、高效的工作氛围。如此才能使各方形成合力,促进国家迈向跨越式的发展。

(四)戒奢从俭

唐太宗年轻时曾在民间,他深切感受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知晓奢侈腐化终将导致灭亡的治国道理。因此他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大力倡导戒奢从俭,他教育群臣说:“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④在唐太宗君臣的影响下,唐初摒弃了隋朝奢侈腐化的行政作风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社会局面。在“贞观盛世”的繁荣情况下,唐朝仍将戒奢从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君臣与子民时时克己勤免,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要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官员的戒奢从俭教育,促进社会风气良性运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引领我们走向新的繁荣发展。

二、《贞观政要》对公民美德伦理养成的启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对价值信仰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由此出现了一些美德伦理的失范现象。在《贞观政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固然跟领导人的学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但公民整体的道德修养才是国家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唐太宗从自身的修身正德做起,通过影响力的蔓延,扩展到整个社会的优良作风。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在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思想高度,所以每一个公民都要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注重修身正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努力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贞观政要》里所讲的慎言慎行其实并不只适用于君臣之间,更适用于所有人际交往中。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崛起,每个公民的个人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所谓“蝴蝶效应”不再只是传说,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不良错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每个公民都享有言论自由权,但如若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则会损害公众利益和财产安全。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内外监督的联动机制,公民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言语行为平和谨慎,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言语攻击他人,规范运用科学技术,优化社会与网络环境,维护公共稳定和社会安全。

(三) 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无论是“贞观盛世”还是贫穷落后的旧社会,勤俭节约都应该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虽然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亟待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要具有全局观念,秉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坚定落实科学发展观,远离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抵制官僚主义作风,不盲目崇拜奢侈品,注重戒奢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注释

① 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

② 吴兢.贞观政要·论诚信第十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16.

③ 吴兢.贞观政要·论悔过第二十四[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47.

④ 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第十八[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24.

参考文献

[1] 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唐镜.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公民与公民道德 篇4

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社会的良好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要在社会中争取做个道德规范的好公民;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好工作者;在家庭生活里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广大党员也要起先进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所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应该把开展这项建设同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同各行各业的建设结合起来,以公民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本框题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框内容,可以说是对本教材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本框主要告诉我们在文化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道德的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正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考

2、新课程标准

评析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②明确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能力目标:

①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情感态度: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4、重难点

教学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事件,才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的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学生具备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的能力,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道德冲突时,往往在理智与情感中矛盾着、甚至迷失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点击生活,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道德冲突三个镜头,镜头一: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却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该怎么办?镜头二:别人在公交车上都没有让坐,我要不要让坐?镜头三:盗版的影像制品很便宜,正版的那么贵,到底买哪种? 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面对道德利益冲突,面对道德两难,我们应该作何选择?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出现到道德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 引导学生结合导入环节中的生活中道德冲突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感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1,造成这种道德冲突的原因

2、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

1、原因: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产生复杂的利益关系,形成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

2、途径: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知识点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归纳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并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学生在明白其各自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针对这个重点问题,我将采用辩论和案例探究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关系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我将设置一个简单的辩论,让学生围绕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谁更重要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对两者的关系有个认识,接下来通过案例探究法,让学生对自己辩论结论进行分析。接下来我将多媒体出示案例一:未成年在押人员多为文盲数据显示。数据显示在押人员普遍文化素养普遍较差。

思考: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上述材料主要给你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心灵扭曲,导致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进而总结出关系一: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过渡,那么掌握了较多知识,是否意味着道德修养较高? 进而我将在多媒体出示《聚焦高学历犯罪》,文中指出,我国利用高科技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高学历人才犯罪占20%的比例,同时出示高材生的犯罪真实案例,从著名的马加爵案到现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投毒案,无疑不给人们敲响警钟。通过以上案例展示,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案例反映出什么问题?导致高材生频频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导学生的深思,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到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进而总结出关系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先进事迹短片。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思考:从徐本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发表各自见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出,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知识点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根据教材110探究活动(思想道德的差异、反应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思考:用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来衡量这些观点,你赞成哪些观点?反对哪些观点?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这些价值观进行评析。

并让学生教材P112的活动框,对照以上观点,说一说平时是如何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各抒己见,最后帮助学生升华其思想道德认识,总结出:

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这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在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必须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小结:

第三环节,走进生活

浅议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 篇6

首先, 从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赖以存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看, 中国传统道德是与其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合的。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出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而公民道德则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近代以降, 随着西方力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大量的商品如潮水般倾销中国,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随之逐步遭到破坏并瓦解, 伴之而生的就是商品经济的茁壮成长。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 中国的传统道德也不断受到西方思想观念的挑战。中国现代的公民道德就是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逐步发展的。直到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 这种对抗和冲突依然在某些方面依然很强烈。但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一套与之相适合的道德体系存在, 这就是公民道德!

其次, 从道德孕育的社会环境和影响范围来看,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宗法血亲体系通过家族组织结构起来的社会。在这个家族里, 以血缘亲疏来确定尊卑关系, 以五伦关系来确定人际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所谓五伦就是君臣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关系就是传统道德效力所及的范围, 其实质就是熟人社会。国家不过是放大版的家族, 君主就是这个家族的“父”, 天下人就是这个家族的“子”。整个社会就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体系, 也可以称之为臣民社会。这种臣民社会是以宗法血亲为基础, 以三纲五常为经纬, 构筑的一套完整严密的封建等级特权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道德与中国封建等级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共同演绎了中华民族奇特的千年历史文化场景。[1]而公民道德的孕育和涵养则需要公民社会的成型。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 公民社会则是一个以法律为纽带, 以权利义务为衡量人们行为尺度的政治共同体。在这个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联系起来。无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 还是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 判断是非对错, 利益得失, 大家都遵从统一的法律。即便是国家, 传统社会的特权组织, 也被法律严格限定, 以权力义务结构规范国家的行为或政府权力的边界。[2]毫无疑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突破了传统社会的以血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进入到了一个更加广泛而复杂的陌生人的社会。传统社会孕育出的忠孝廉耻对现代的陌生人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效力了。而公民社会孕育出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则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不仅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也浸入到熟人社会, 与传统道德不断进行着冲突、调和、分化、融合过程, 最终形成符合公民社会的公民道德。

再次, 从道德的类型、特征与核心价值追求来看, 中国传统道德本质上是属于私德, 而现代公民道德则更靠近公德。根据道德发生的领域不同, 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两种类型。所谓私德是指个体内心所重视和恪守的价值和规范, 其主要适用于私人领域, 熟人社会。如上所述, 中国传统道德就是建立在以血亲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中。[3]所以, 私德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极盛, 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文化。其特点如社会关系的等级性, 利益分配的群带性, 人际交往的人情性, 个体意识的依附性等等。这些特点至今还存在, 并影响着中国公民道德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忠”“孝”。对国家君王要“忠”, 对父母长辈要“孝”。“孝”就是“忠”的基础和源泉, “忠”就是对“孝”的延伸和扩大。不“忠”就是不“孝”, 不“孝”也不可能“忠”。前述传统道德的特点在这个核心价值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等级性, 尽管“忠”“孝”是一体的, 可是当“忠”“孝”矛盾的时候, 还是要先“忠”后“孝”的。因为君主是国家这个大家族中最高的长辈, 我们当然要首先孝敬这个长辈才行。所以, “忠”“孝”本身就体现了等级性。

而现代的公民道德则与传统道德有很大不同。如前所述, 公民道德更靠近公德。所谓公德就是公共道德,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的道德要求, 其主要适用于公共生活领域, 陌生人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之维系主要靠法律, 以权利义务的来结构社会成员的关系, 以契约来约束陌生人的行为, 进而, 孕育了公民社会所独有的公共道德伦理。其特点具有社会关系的平权性, 利益分配的规则性, 人际交往的契约性, 个体意识的独立性。公民道德的平权性是与传统道德的等级性相对立的。它所强调的核心价值就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在现代公民社会中, 法律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公民权利就是法律精神的基本体现。[4]这种权利意识恰恰也是与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精神相一致的。所以公民权利意识, 不仅是公民社会的法治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要求。

以上论述是公民道德则与传统道德的区别, 然而, 差异并不代表公民道德建设就该否定和忽视传统道德。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任何社会的道德现象都是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伴而生的, 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当原有的道德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发生变化后, 客观上会催生出一种新的道德要求。但这种新的道德的形成并非自然生成, 与原有的道德毫无关系。新生的道德是从原有的道德的胎胞中孕育而出的, 它必然被地打上了原有道德的烙印。这就是道德的继承性。我们现在谈公民道德建设并不是从天而降或另起炉灶, 而是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扬弃的过程。妄图切断历史或照单全收都是不可行的, 而且是有害的。这也就充分说明了上述我们对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区别的必要性。区别是最好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彼此, 我们才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抛弃应该抛弃的, 发扬应该发扬的。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道德向现代公民道德转型的过程。这场转型已经经历了上百年, 期间或因战争或因革命而曾数度中止, 时至今日, 这个过程依然在继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 中国社会转型加速, 道德领域暴露出许多令人忧虑、担心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崩溃论、滑坡论、代价论等等悲观情绪弥漫于整个社会。这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阻碍的作用, 对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也构成了负面的影响。所以, 国家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然而, 理清公民道德则与传统道德的关系无疑会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发展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的比较研究中, 揭示出中国公民道德和传统道德的本质差异和内在联系, 从而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传统道德

参考文献

[1]萧鸿江.传统道德的偏执性及现代公民伦理的缺失性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 2006 (1) .

[2]吕路军.传统教育理念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8) .

[3]王东.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7

关键词:公民道德;精神文明;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40-03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按照现代文明社会的元素和含义,可以界定为:“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结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1]它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同时每个公民个体的身份在人格上彼此是独立、自由与平等,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上也是对等的。公民社会还必须使社会中的百姓具有“公民意识”,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来说,公民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公民意识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务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至少不会产生在这两者之前。此前民间如有意识,只能是诸多‘私人意识的集合,……在中国,这样的‘私人集合状态有一个十分自然的名称,就叫‘老百姓。‘老百姓意识当然不是近代意义的‘公民意识”。“老百姓”是众多血缘姓氏的集合体,它反映的是宗法制自然经济的观念残余,与“公民”概念相去甚远[2]。在老百姓产生“公民意识”之前,百姓首先必须要有“公民身份”。1949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H·马歇尔在剑桥大学发表题名为《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演讲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公民身份的演进历史,认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是构成公民身份的三个要素。而这与近代国家权力不断随历史变化自我限制,国家制衡机制与公民权利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并逐步产生“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人权与公民权意识、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政府必须为民服务意识。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是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特征还包括私人领域、公共领域、社会运动、志愿性社团、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参与性和法治原则等要件。正如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提出的“新型范式”,强调公民自由、平等的对话沟通,强调公民的主体性,强调公民交往目的是实现“公共自主”和“私人自主”。

海南岛由于长期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点低、起步晚,随着海南近年来的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社会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也随着暴露,包括大量流动人口和新移民人口的增加、乡镇社区的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海南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的总体情况看,在形成、构建公民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由于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没有。人们很少把自己当作国家和社会的一分子,其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习惯于在被分配、被指挥、被管制的状态下生活太久造成的。

二是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和淡薄。一方面对现实生活当中各类丑恶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不去运用自己的公民责任和义务去制止社会当中的“恶”,发扬人性中的“善”。不愿为正义、真理付出代价,总认为是别人的事而与自己无关。不少人既不知道自己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权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公民义务和责任,更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深度不足、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公民政治文化素质较低,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烈,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准都不高。

四是海南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缓慢,起不到一个公民社会应起到的作用。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间组织的强大,它是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理念,或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的一群人组建的。他们往往能以第三身份去推进和监督政府,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他们实际上也是一个压力团体,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这些组织在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表明我们离真正的公民社会有很大的差距。要克服这些负面现象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其中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民意识宣传、增加公民的参政议政的参与。但本论文要着重探讨的是“公民道德”对公民社会所起的作用。“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早期由德崔希(D·deTracy)伯爵在1796年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是表现出负面的含义,后来他又在1801年开始写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直到1900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列宁曾说:“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而恩格斯的定义则是:“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4]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也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作用,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创始人诺斯认为,制度是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三要素构成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其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的地位,且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的[5]。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通过非正式约束的变迁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认为道德的因素足以持续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例如一群违法的人群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要远远高于一群守法的公民。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使法律的作用或约束力会变得可大可小。“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很重要的,制度在决定它们有多大的重要性时起主要作用。思想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用以解释周围世界以及做出选择的主观精神构想。进而,通过构造人们在某些方式下的相互作用,正规制度会影响我们为自己的行动支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正规制度会被明确地或偶然地用于降低按一种思想行事的价格,它们为人们将其思想和意识形态融合到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中去提供了自由。正规制度的一个关键影响是机制性的,如民主选择中的投票制,科层组织结构,它们能使代理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会产生与其他许多经济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简单利益团体提出的结果完全不同的影响。”[6]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正如哈耶克所说:“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应当遵守那些他实际上所遵守的规则,甚至更不是因为他有能力把所有这些规则的调整——这些规则是再度的他生活于其间的社会中经由一种选择过程而演化出来的,从而它们也是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7]因此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通过公民自身的道德追求与约束可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民主政治的责任能力,并形成一个多元化、道德型、自我约束并能减少和降低社会矛盾和各种政治冲突,以保护或增进公民自身的利益或价值。公民社会首先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形成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民主自由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等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是国家的繁荣、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使得公民能够成为适应现代文明政治的成员。公民道德和公民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保证。通过政治文明使我国建设成民主政治的国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8]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指出:“自由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亦即立宪国家(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9]

从海南目前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结构来看,一方面要改革相应的政治结构框架,另外就是要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让每个公民能以平等、自由、民主的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培训提高公民道德,让已经形成了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观公民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让大多数具有共同道德观的公民能够知道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哪些是道德、规范的而哪些是不道德和不规范的。让每个公民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并自觉地做到明辨是非、弃恶扬善,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使每个有道德的公民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社会稳定和法律的尊严,让更多的公民除了用法律的天平衡量行为规范之外,也用道德的力量来作为人们行为善恶评价的度量衡。公民社会建设取决于公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让每个公民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使人和人之间在精神文明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What is civil society?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04-03-01.

[2]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363.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8-40.

[6][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英]F.A.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上一篇:四季度预备期思想汇报下一篇:边远地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