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2024-09-07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共12篇)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篇1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1、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维护国家安全与荣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3、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祖国建设,家乡发展。

4、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

5、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具有责任感。

6、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范,维护社会公德。

7、语言文明,举止规范。

8、追求公正,诚实守信。

9、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爱活动,热爱劳动,履行个人义务,增强服务意识。

10、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11、认真参加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活动。

12、遵守校规校纪,服从学校管理。

13、具有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教育活动,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14、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黄天

运动与健康

1、学会料理个人生活。

2、长期坚持一项或多项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

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4、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文明交友。

6、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敢于克服各种困难。

7、认真上好体育课,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常识与方法。

8、自觉参加阳光体育。

9、能正确掌握2项体育技能。

黄天

审美与观

1、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之美。

2、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项艺术特长。

3、认真上艺术课,能积极参加校内各级各类艺术展示活动。

4、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黄天

交流与合作

1、自觉积极参加学校各项集体活动。

2、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班级争光,注意集体卫生。

3、能积极主动为集体建设献计献策。

4、对于班级活动能积极参加。

5、善于和他人交流沟通,能够换位思考,和各科老师能有互动交流,关系融洽。

6、学会在班级中求同存异,尊重他人感受,在班级中形成宽容真诚、理解的班风。

黄天

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1、学习目标明确,能主动学习。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制定、落实有效的学习计划。

4、说普通话规范字,勤于阅读与思考。

5、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

6、能完成规定学科的实验操作。

7、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8、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

9、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10、能按时认真的完成各科作业。

11、学习测试成绩优良,各科均衡发展。

12、学习品质得到优化。

黄天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1、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质疑,勤于探索。

2、积极参加创新性学习,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3、认真参加劳技、学生社团等活动,形成自己的特长。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活动成果或作品。

黄天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篇2

一、创建良好氛围,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素养培养

(一) “圣地”般的学校建设———培养学生勤奋进取、正直守信的精神

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名言营造道德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 既重视硬件建设, 又增强软件设施, 既体现主旋律, 又倡导多样化, 既加强规范引导, 又注重个性发展, 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我校通过建筑物造型、绿色植物造景、人文景点设置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 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走进学校就像进入“圣地”一样, 环境优雅洁净、一尘不染。醒目的各种宣传栏和谐地竖立在操场院落, 名人名言、名人画像、道德模范语录等有序地悬挂在走廊墙壁, 使学生时刻能受到勤奋进取、正直守信的精神鼓舞。

(二) “书香”飘满校园———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扩大图书室规模, 增加图书量, 增设班级图书柜, 培训班级图书管理员, 延长图书借阅时间, 增加图书借阅次数, 缩短图书借阅周期。让学生人人有书读, 时时处处可读书。明白“知识塑造性格”“知识改变命运”, 明确学习目的。

开设各种书法教学。请省级书法家魏铁刚老师来校定时授课, 组织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比赛、展览, 参加国家硬笔书法等级考核, 我校已有四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证书。书法教学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提高了文化艺术修养, 陶冶了思想情操,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升了艺术修养。学生通过书写体验能对古今书法名作进行欣赏, 能从笔画、结构、章法及神采、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书法之美,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三) “弟子规”教育常抓不懈———为学生打下健康道德底色

印发“弟子规”宣传材料给每个学生, 借助班会课、早读等时间集中学习, 日常生活学习及时践行, 利用每周国旗下讲话进一步落实, 学生发言时, 结合本班践行弟子规的好人好事, 进行宣传表扬。我们持续开展了“塑造文明学生形象”活动, 开展了“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 坚持“爱心帮助”、“校园援助”、“学雷锋讲奉献”活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 有力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加深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使国学教育深入人心、中华美德发扬光大。

(四) 紧跟时代步伐, 促进“差生”思想转化———培养学生自省、自律的意识

一周一次视频教育和思想教育学习班, 让爱生活动遍及校园, 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转到我校后, 更是给予温暖、体贴, 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他们开“生活会”, 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剂良药, 互相帮助。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 对他们的批评出以公心, 态度诚恳、讲究方法, 从思想上、行动上找差距, 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 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 培养他们自省和自律的意识与能力。

(五) 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公民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以校园、家庭、社区为团队活动主阵地, 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丰富团队活动文化的内涵。重视开展节庆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并以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加以落实。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形式,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定期到学校周围的超市、卫生院等场所打扫卫生, 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公民素养, 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以上是我校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 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教育, 旨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让学生都能得到一个良好的评价。

二、按《评价报告册》的评价维度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借助评价考核将思想道德教育人性化、具体化、规范化、公开化, 便于操作

(一) 制定星级量化管理办法的依据

《评价报告册》评价维度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及我校制定的《良都中学学生一日常规》。

(二) 实施量化评价的原则

建立分段考核、多元评价的道德品质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制订三个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体系, 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同时用好学生成长记录册,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过程性评价,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评价。变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

(三) 实施量化评价的目的

以生为本, 规范学生的行为,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教会如何发展。

(四) 星级量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办法

1.成立学生评价委员会和监督小组。以班为单位, 班主任组织学生民主选出5人小组, 进行管理和监督。

2.制定百分量化考核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早操、完成作业、值日卫生、文明礼貌、好人好事等情况, 以百分为基础, 进行加减分统计。

3.学习《评价报告册》中的有关评价要素和主要行为表现以及《良都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具体明确, 针对百分量化考核的规定, 管理小组就可对学生的一日行为进行具体量化, 加分减分有据可依, 进行周统计、月公布、期末汇总, 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考核, 经学生监督小组审议后生效, 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 健全星级量化激励机制, 奖励和促进并存

奖励方式:

1. 根据量化评价结果评选出礼仪星、进步星、勤奋星、卫生星、体育星等进行表扬, 并且给予相应的加分。

2.据每月量化评价结果评出本月道德标兵, 学校统一造表, 标兵写上自己的事迹, 考核小组写出评语, 贴上相片在学校制作专栏进行宣传表扬。

3.学期末对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促进方式:

1.在班主任的协助下, 学生委员会自己组织利用班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 对减分多的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帮助。

2.对一直落后的学生进行强化班的理论集中学习或者开展劳动教育等形式的实际行为教育。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使学生行为记录系统化。

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建立成长记录袋, 内容包括:自我评价、班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奖励证书、学习成绩单等信息, 对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管理, 及时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导者和管理者, 成长记录是对学生情况真实、客观的反映, 资料都是开放、透明的。

(六) 星级量化管理的意义

1.星级量化管理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具有创新性, 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达到道德教育的基础目的之一———规范。

2.学生自主量化管理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严肃的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树立遵纪守法、依规办事的民主、法制观念, 达到了道德教育的基础目的之二———责任。

3.学生在自主量化管理过程中,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综合素质, 达到了德育教育的基础目的之三———发展。

几年的实践证明, 没有评价的教育, 是不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单纯的评价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在“素质评价”这个平台上, 利用评价标准教育学生, “评价”和“教育”并行, 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教育, 找到差距和不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促进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没有评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单纯的评价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 利用《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 让“评价”和“教育”并行尤为重要, 要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教育, 找到差距和不足, 并在教育中提高综合素质, 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论共和国早期罗马公民的道德品质 篇3

关键词:罗马共和国;公民;道德品质

共和国前期,生产力的落后和生存环境的恶劣培养了罗马人民勤劳质朴和勇敢不屈的优良品质。刚从农业小邦走出来的罗马贵族和人民还没有受到希腊化帝国奢侈腐化作风的严重影响,他们的财富也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恣意挥霍的时候,因此,在罗马的整个社会阶层中仍普遍保留着忠勇爱国和质朴节俭的优秀品质。

进入共和国后,随着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成文的法律开始颁布和实行,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些都大大激发了罗马人民的主体精神,并使得罗马人民在早期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那些优良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罗马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优良品质,积极进取,共和国也因此迸发出了巨大活力。概括地说,罗马人民的这种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勤劳质朴,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

罗马一直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普通的罗马公民给人的首要的印象也是一个勤于耕作的农夫的形象。在早期的城邦体制下,罗马公民大多有自己的一块大小不等的土地,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一切。由于生产力极度落后,为了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罗马人民终日辛勤耕作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希望。在当时,好农民才是对一个罗马公民的最高的评价。

“共和国早期的农民家庭,每家有2至3英亩土地,全家人从事耕种,偶亦有一个奴隶,靠其农产品过着节俭的生活。他们睡在稻草上,起身很早,脱去上衣,从容不迫地跟在牛后面从事耕耙。”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一天后,“罗马人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坐在桌前,吃着不花分文、用劳动换来的一大堆食品,就像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国王一样心满意足”。[1](P.96)这可以说是对普通罗马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且不仅是在普通民众之中,即使是高级长官和将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从事农业劳动。据记载,执政官肯奇那图司就受命于扶犁之际。当外敌侵入罗马时,他正在扶犁耕田,忙于农活。在接到任命之后,他即擦干汗水,穿上长袍,奉召入伍。在他的带领下,罗马人民很快就击退了敌军。完成使命之后,他马上交出兵权,解甲归田,又继续去农田里从事耕作去了。恩格斯曾称赞肯奇那图斯是一个“真正的公民美德和异常质朴而高尚的忘我精神的榜样。”

与早期罗马公民的农夫本色紧密相关的,是他们所普遍具有的崇尚节俭和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在公元前3世纪,一般罗马家庭的菜单是很简单的,只有富人才有鱼肉吃。酒通常是冲淡的,几乎每一桌都有,饮不渗水的酒,被认为是放纵行为。除普通民众之外,罗马贵族这时也仍没有受到奢侈腐化作风的影响,而保持着崇尚俭朴的良好作风。此时的罗马人对奢侈是深恶痛绝的,贪图奢侈的人不仅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而且会遭到法律的处罚。据记载,“布匿战争前,一位执政官只因为家里的银器超过了10磅便遭到处罚。”[2](P.153)一直到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罗马人所具有的这种勤劳质朴和崇尚节俭的优良品质。

二、吃苦耐劳,忠勇卫国的爱国精神

罗马人的标准形象是农民和士兵的复合体。古罗马男子为了存活,一是要种地,二是要拿起武器来保卫农耕的果实。他们既要抡锄头,又要拿刀剑,农夫和战士两位一体,这就是古罗马人的形象。因此,这时期的罗马人民除了具有农民的质朴和勤俭外,还具有一个优秀士兵所必需具备的吃苦耐劳和忠勇卫国的优秀品质。

罗马军队历来以它的勇敢无畏和铁的纪律闻名于世,这与罗马人在平时所受到的锻炼是分不开的。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他的诗歌中写道:“我们这个从一开头便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孩子生下来就给抱到河边,泡进冰冷的水里锻炼他们;男孩子夜里也在打猎,把森林搅得筋疲力尽,他们以弓马为游戏;到了青年时,他们勤劳工作;或者锄地,或者在战争中攻陷城市。”[3](P.67)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罗马人,从小就被培养成了一个勇敢不屈和吃苦耐劳的人。而且在他们上战场之前还要经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的严酷甚至超过了实战的程度。以军械训练为例。在军械训练中,罗马士兵用来训练的盾牌、剑、投枪等都是实际重量的两倍。由于训练用具都比实际的武器为重,因此,一旦能够熟练的运用,那么罗马士兵在使用真刀真枪时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且这种训练的艰苦程度也甚至比真实的战斗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对早已熟悉了这种艰苦训练的罗马士兵来说,战争也不过只是一次见血的较轻松的训练课罢了。

共和国初期的罗马军队也经常打败仗,但每次失败之后罗马人都能重整旗鼓,对敌人发动更为猛烈的反击,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罗马人民忠勇卫国和顽强不屈的爱国精神。坎尼战役后汉尼拔的军队节节胜利,罗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仅在坎尼战役中就损失了5万名士兵。但罗马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和勇气,在最困难的时候,罗马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现在的市民,甚至寡妇和儿童都自动地将其积蓄交给国库,每一个能执武器的人都被征召从军,连奴隶在内。并对奴隶提出诺言,一旦胜利到来,他们就获得自由。士兵们都不要薪饷,罗马准备寸土必争,以对抗迦太基的新狮子。”[1](P.64)于是,在短时间之内,罗马很快就又征召了25个军团的兵力,继续同汉尼拔的军队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

正是凭借着这种勇武不屈的爱国精神,罗马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苦难,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从而也使得共和国在短期之内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阿庇安认为罗马人“在勇敢、忍耐和艰苦奋斗方面,他们超过了所有其他的民族。”[4](P.16)这并非是过誉之论。

三、遵纪守法,注重秩序的法制观念

威尔•杜兰在他的名著《凯撒与基督》中写道:“法律最足以说明罗马精神的特征。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之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1](P.505)的确,在古代历史中,与其他文明相比,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贡献和注重秩序的观念是极为突出的。罗马人不分阶层,普遍有着非常浓厚的法律和注重秩序的意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与罗马人的崇敬父权家长制的权威不无联系。“在罗马传统的社会里,父系家长具有某些被习俗,继后被国家法律所认可的无上的权力。后来,当国家法律日渐完善,并取代习俗之后,父权虽消弱,但余威犹存,因此,通过对这种家长法权的强调与陈陈相因,逐渐形成了罗马人服从权威,遵纪守法的观念与民族特性,并进而找到了一条通向‘伟大的罗马’的有效途径。”[5](P.42)

早期的罗马人民为了抵制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在公元前450年促成了《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这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特权,而且也加快了法律知识在民众中间的传播和普及。当时,《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人受教育的唯一教科书,男孩自7岁时就必须学会读它。由此可见法律规定在罗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罗马人遵纪守法,注重秩序的观念也突出表现在他们看待法律与个人和政府的关系上。罗马人认为遵守法律与自由是不相矛盾的,遵守法律并不妨碍一个人的自由。王政时期高傲者塔克文的暴政激起了罗马人民对专制王权的极大的反感。因此,遵守法律是一个罗马公民应尽的义务,而如果是服从一个即使是最仁慈的主人,也属于道德堕落的表现。同样,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是否依法统治是合法的政府和成功的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即使前者是糟糕的而后者是成功的,但在道德的判断上,后者也是不能接受的。而罗马人心目中依法统治的理想政体即是共和国前期元老院、人民大会和行政长官分工合作的共和政体。西塞罗在他的作品中强调到:“请注意,一切都处于法律之下。”[6](P.263)他的这一思想表达了罗马人对法律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同时也是罗马人民遵纪守法和注重秩序的一种真实写照。

罗马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对罗马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有许多次也曾面临着灭顶之灾。但是每次罗马都能够重新振作并最终战胜对手,这些都是与罗马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分不开的。罗马人在遭受了一次又有一次的巨大打击之后,仍然能一次又一次坚强的站起来,这既非历史偶然性的作用,也并非个别将帅的天才,而正是因为罗马的民族精神以及早期罗马人民所普遍具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起着巨大的,然而又是潜在的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威尔•杜兰.凯撒与基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夏遇南.罗马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3]维吉尔.埃涅阿斯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阿庇安.罗马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张广智.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J].江海学刊,1995,(1).

[6]西塞罗.论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信仰 篇4

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信仰

公民道德信仰的重建必须以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市民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公民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模型与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念.理性作为建构现代公民社会以及公民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在重塑现代价值与继承传统信仰之间搭建桥梁.

作 者:管爱华 黄明理 Guan ai-hua Huang Ming-li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淮安,223000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年,卷(期):23(6)分类号:B82关键词:公民社会 公共理性 道德信仰

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篇5

法纪观念较强,能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日常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能接受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抵制不良诱惑,无违法违纪行为,能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基本能遵纪守法,但法纪观念不够强;知道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虽有违反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行为,但能接受批评,愿意改正。

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篇6

(2011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一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国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发起成立了“丛飞爱心社”并担任社长,积极组织社区服务、义务支教等活动。为了给山区的孩子辅导功课,她每回都要换乘两次车,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侯海燕曾说过:用无私和真情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虽然累,心却快乐。

(1)据材料,指出社会公德所调整的关系。

(2)据材料,说明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

选修6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解析】本题两问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第(1)问要求回答是什么,第(2)问要求回答怎么做。第(1)问,社会公德调整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直接作答;第(2)问谈做法,要逐条回答,简洁明了,不必展开论述。

【答案】(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教育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人。回顾历史,人类因道德的落失而造成的灾难比比皆是。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伴随而来的并非是人类道德水平的提升,相反,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的功利欲望增强,价值理性失落,特别到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疯狂追逐和对人类道德的蔑视,终于演变为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反法西斯一方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人类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却已损失惨重。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又迎来了精神家园的百花齐放,但同时呈现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建国初已销声匿迹的赌博、吸毒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也反映在历史教育上:一方面,历史和历史教育受轻视,在社会文化事业和教育体系中被置于边缘地位。经济利益的考虑左右着人们对知识的选择。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被扭曲和异化,技术性功能替代了德育功能。在学科设置上重理轻文的同时,还把所有的学科都纳入了专业人才的培育轨道,历史学科同样赋于明确的专业特征,淡化了历史学科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

二、历史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载体

首先,从历史教育的内容看,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伟大进程,历史学记载着人类的功业,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历史,人类历史源远厚重,载物、载人、载德。在远古蛮荒时代,人类赤膊与自然抗争,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虽然那时没有文字记录下他们如何在自强不息的精神灵光的照耀下如何前行,但我们仍然能通过那旧色的半坡陶钵、山顶洞人隐约可见的灰堆感受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奴隶社会虽然结束了大同时代的团结与和睦,但却迎来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明荣辱,知羞耻,披上了人类的第一套礼服,德行缓慢地被提上了人类生活的日程。封建时代的到来虽然脚步蹒跚,但在封建时代的黎明就有人呼喊:仁者,爱人。治天下,德为先。彰行仁政。墨子素行三千,为民请命。治者也力倡仁政,厚德载物。

其次,历史学习的方法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强调在理解、体验的基础上来实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历史教学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磨练学习主体的精神品质。

第三,中学历史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格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决定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道德和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出发,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类精神力量的氛围之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和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三、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方略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学科知识和能力进行,纵向从古到今,横向从中国到世界,史学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他们成年后更容易领悟历史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历史教育提供了依据,我们应向学生展示学习历史的魅力,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智的起点就是人的思想和品德,历史教育的本意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行厚远,并惠泽它人,实现美好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内化。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公正的品质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道德评判能力的发展;学生精神品格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环节。

第一,创设教育情境,使教育情景与学生的经验相吻合。一方面,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使前人创造的文化得到后人的认同和继承;另一方面,教育总是激励后人,乃至超越传统,使人类的精神境界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要地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品格德行大都肇端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道德品质的发展将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须将德育目标置于历史教育的首要地位。例如我在讲授《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这一节内容时,其首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共产党的伟大,树立为国谋利、为民着想的精神,承载中华几千年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

第三,展示思维过程,演示道德人物实例。如“我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让学生去体味、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身的人格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3]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会编.教学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5]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过程 特殊性 教学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 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 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 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 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 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 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 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 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 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 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 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 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 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 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 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 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 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 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 “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价 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 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 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 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種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 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 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 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秉公.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中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篇9

学习态度与能力

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课余时间参加《计算机编程》特长班的学习?并获奖。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网站上浏览?从没上过网吧?没有网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

合作交流与探索

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 ?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篇10

公民道德选择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限制,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集体主义成为公民在道德选择时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要保证公民在道德选择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必须实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作 者:宋令维 韩健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南充市委党校,四川,南充,637000刊 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5)分类号:B822关键词:价值取向 集体主义 制度安排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道德品质 班主任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和学习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核心教学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担当着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的重要责任,同时,在小学教学阶段,很多学校给学生班级安排的班主任都是担任班级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往往是承担本班语文、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承担着双重角色,或者说承担的任务更加的艰巨。笔者从班主任工作出发,谈谈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心得体会。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

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当中随时给学生灌注德育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像我们传统当中上德育教育课程一样,去给学生讲授一些理论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为本身课本当中就有非常多的历史人物,这些故事一方面在帮助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外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进行内文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教育方法可能更能帮助孩子懂得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举例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每一个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知道的历史故事,老师在教学当中,除了帮助学生学习汉字、词句和结构分析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实际生活当中孔融表现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

(1)班主任工作负责本班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需要每天所承担的值日就是一个教师很好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利用值日轮班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值日同学互相帮助,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承担不同的值日内容,比如,在一个值日小组当中,学生需要完成打扫教室地面、走廊玻璃、黑板等部位的卫生,那么在一个值日小组当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学生身高来分配值日的类种,比如个子高的同学可以负责完成高处的卫生打扫工作,比如擦洗高处的玻璃和窗台,对于地处的地面打扫可以由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来承担,对于玻璃擦洗的工作,在选择学生时,可以选择细心和有耐心的学生来完成。

(2)比如在班级学生管理当中,假如因为意外事故而导致的学生受伤,那么就必须有学生能及时的帮助同学送往学校医务室和通知班主任,这就要求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当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宣传同学互助和同学友爱的内容,这些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语言教育为先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

小学教学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小学教学就包括语文教学和德育这两门课程,这种观念虽说有他的缺陷和偏差,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而言,我们就必须积极的去帮助学生,承担起家长、社会和学校三方教育孩子的重要桥梁作用,因为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自己的父母担当着自己的教师身份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模型,而且这种模型具有一成不变的现象,但是作为小学教师而言,我们自己必须认清楚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有害之处,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在自己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树立准确的学习观念和准确的处事观念,这些内容都和我们的德育教育有关系,换句话说,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承担,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要承担。

参考文献:

[1]艾方容.语文教学大变革[N].北京日报.2000.

[2]罗建文.论道德情感及其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2.

[3]孙福明.实践中培养说话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0.

[4]于虹.测一测学生的普通话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0.

[5]章霞.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2.

[6]袁奕.关于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7]汪元宏.培养道德情感 增强德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

作者简介: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 篇1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责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青年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形成自己的见解, 既要专攻博览, 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 学会担当社会责任。”[1]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05方案”实施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 下同) 等课程组成, 本文结合“基础”课程探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旨与逻辑

“基础”课旨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穿‘基础课’的主线。”[2]课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下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贯穿于始终, 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摄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社会主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说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知识的认知教育, 那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更着重于能力培养、责任意识的培育, 这里的责任既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责任, 也包括对家庭责任和对国家社会责任。因此《基础》教材的编排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而是更多注重基于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上, 对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绪论部分是本书的总纲, 着重强调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即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时初步勾勒了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第一章紧承绪论, 向学生展示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科学理想的重要性;第二章阐释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民, 应该对国家的发展担当的责任, 凸现了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教育;第三章从宏观上说明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欲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应该以何种人生态度进入社会, 即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第四、五、六章分别从道德、法律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第七章是第四、五和第六章这三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以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为载体, 阐述了公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结语部分是课程的落脚点, 与绪论部分相呼应, 浑然一体, 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思考, 从心智上走向成熟。

2“责任公民”培育:“基础”课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前文所述, 纵观“基础”课程教材的逻辑体系,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其核心关键词, 而这是现代“责任公民”必须具备的要素, 理当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必备:因为从逻辑上说,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应该是“责任公民”。因此, 使广大青年学生成为“责任公民”是“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义。

“责任公民”一词衍生于“公民”。有学者认为, “责任公民就是拥有这种责任心与责任能力的公民”[3]。众所周知, “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邦,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传统差异, 不同的学术流派对“公民”内涵的解释各有侧重。我国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律辞海》将“公民”界定为“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而《现代汉语辞典》关于公民的解释是:“具有或者取得某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4]这是对自然人是否具备我国“公民资格”抑或“公民身份”的认证。从对“公民”的概念分析看出, “公民”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素, 即“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现代汉语辞典》将“义务”界定为“公民或法人按照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4], 如继续追溯“责任”的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 “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必须承担的过失或责罚, 因此“责任”和“公民”本是孪生姊妹。但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受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个人权利优先于任何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泛滥、消费主义盛行等消极影响。因此, “具备公民身份, 并不意味着其就成为真正的公民, 每个社会成员只有行使了公民责任和义务, 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5], 即本文所指的“责任公民”。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人的活动史。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你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6]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数以万计的“责任公民”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承接着社会的当下与未来, 因此, 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将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 但也有调查研究表明, 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责任放大与社会责任弱化的趋势, 表现为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的现象。[7]“当前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缺乏, 表现为:一是知行脱节, 践行能力弱。二是崇尚自我, 社会责任感缺乏。三是心理脆弱, 自我责任感淡薄。”[8]这既不符合“责任公民”的要求, 更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此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以“基础”课为依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培育社会主义“责任公民”

《基础》中指出:“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修养, 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2]这正是“责任公民”的内在要求。“责任公民”强调个体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社会发展带动个体发展, 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公民提出了具体要求, 因此“责任公民”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融会贯通, 高度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三个“递减”的层面展示了国家的建设目标、社会的制度保证及个人的行为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9]这部分内容与《基础》教材第二章的爱国主义相关内容密切相关, 主要阐述了国家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应当肩负的责任, 即从国家建设层面对责任公民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 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9]这是从社会制度层面, 为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因为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9]这是从国家建设目标的对角度公民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个人组成家庭, 家庭构成社会和国家, 国家、社会由每一个个人组成的, 因此, 国家建设目标能否实现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与每位公民的日常行为紧密相连。《基础》教材自第三章至第七章内容, 就是从人生观、基本道德原则、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公共秩序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展开, 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作了充分阐释。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这祥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 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看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0]从前文对《基础》教材逻辑框架可以看出, “基础”课程的重点就在于培育大学生对于社会、国家责任的责任意识,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责任公民”并最终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 “责任公民”的社会活动为国家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同时国家保障“责任公民”的个人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现代责任公民。因此,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始终,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公民”意识, 这也是该课程的一条重要的脉络和主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2015-1-24.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 208.

[3]牛国卫.公民教育的责任向度及其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12) :3-5.

[4]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2:435, 1490.

[5]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2:329.

[7]陈群, 马贵侠.“责任危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探究[J].江淮论坛, 2014 (3) :150

[8]谢志远.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性构想[J].教育评论, 2005 (4) :37-39.

[9]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22/c40531-21565926.html, 2015-1-24.

上一篇:魂断赤壁下一篇:幼儿园 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