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2024-09-27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共10篇)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1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职工道德素质, 对形成“追求高尚, 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中职生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所以中职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从职业道德知识、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 达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便为国家输送更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中职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一、中职学校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 健康素质

当前, 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

(二) 道德能力素质

1. 智力能力。

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

2. 专业能力。

作为当代学生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 专业技能的扎实是被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其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3.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职业道德感。

4.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人脉”是学生创业的重要基础, 也是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和依据。学生应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及人际交往艺术, 这样自己才会进步, 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理。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培养应着眼于语言表达、社交、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

二、中职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职业道德情感

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 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 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乐业等。

(二) 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 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 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 职业道德信念

只有对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深厚的感情, 并对该职业道德的正义性深信不疑, 为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而勇于排除一切困难、阻力的时候, 才真正具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

(四) 职业道德习惯

考察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 不仅要看职业道德认识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要看其职业行为是否高尚, 是否对人民有利。只有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并把它逐渐变成职业道德习惯, 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一)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

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在校园中看到学生到处吸烟, 烟头乱扔, 穿拖鞋出入任意场所, 不拘小节, 不打扫宿舍卫生, 懒散, 对人没有礼貌等等错误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 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 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 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 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

(二) 在专业学习中加强训练

作为老师平时要多关注对学生的引导, 在校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学生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因此我们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三)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

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我校现在已经将学生专业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 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现场专业实习, 让学生深入医院、工厂一线, 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 熟悉职业, 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规范要求的社会调查, 走访劳模, 进行座谈和职业体验, 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通过现场实习和走访, 学生们普遍反映感触很深, 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同时了解了职业的需求, 促进了后续的学习。

(四)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通过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现场的案例、身边的案例是很多的。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们亲自去体会, 对照自己的言行, 从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的感觉, 同时在他们周围树立学习的榜样, 久而久之, 良好的习惯自然养成了, 对于学生来说这将受益终身。

(五)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通过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实守信、立足岗位扎实工作, 教育学生在工作中按标准作业, 决不把自己岗位的问题带至下一程序, 追求精益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作为职业教育人, 让我们共同奋斗, 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科教职院论文, 2008, 7.

[2]佚名.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国教育论文网, 2008, 5.

[3]唐宏.就业效应对高职教育发展导向作用的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8.08第23期.

[4]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2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孩子没有良好的 生活卫生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 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 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成才的起点。

一、做好宣传和认识,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 由于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和自觉性的不同,他们在学校中就有 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中,有许多是不好的,甚至是不合规 定的。比如,见到长辈不打招呼,与他人闹矛盾,粗言秽语,东 西乱放、乱扔、随地吐痰,乱画乱涂,乱叫乱嚷等等。这些不良 的习惯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人的健康。要 使学生去掉这些不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大力做好宣 传教育工作。

宣传,可以是口头宣传,也可以是书面宣传。可以利用班会 课、课余时间做好口头宣传,利用黑板报做好书面宣传。宣传内 容是介绍不好的习惯对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而良好的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 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有言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统一认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个步骤。它是一个思想上的内化过 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班主任要制订具体的 培养目标。比如,尊敬国旗、关心国事的习惯;尊敬师长、礼貌 待人的习惯;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的习惯;遵纪守法、爱校爱班 的习惯;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习惯等等。再次,班主任平时要 注意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 发现哪些学生的行为不合规定的, 要及时进行教育。

教育的方式可以是个别教育,也可以是集体教 育,这应看情况而定。例如有个学生,在家骄横惯了,在校不懂 的尊重他人,平时见到别人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他不管对方许可 与否,硬要把那东西拿来玩或归为己有,面对有这样不良行为的 学生,我们班几位老师不急躁,不训斥,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 那幼稚的童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助,这位小同学的行为习惯慢 慢好起来了。

三、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养成以上这些良好的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抓好课堂纪律。从学生的坐势、书本笔记本的放臵,到专心听讲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提出明确的 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如上学期,我带的那个班上有那么几个 淘气包,听课或写作业总爱伏在桌子上,我们班级的几位老师达

成共识,除了课上多给他们做提醒,每天还有意安排几分钟时间 让几个特别需要训练的同学学习坐姿,什么时候坐姿好了,就给 予 “毕业”。对一些改了又犯, 说过了又忘的小家伙, 我们不厌弃, 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既严格,又耐心地指导他反复练习。二是针 对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马虎的学生,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教育。如上学期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做作业马虎草率、随便浪 费学习时间、不专心思考问题、不记忆知识,结果他慢慢成为不 动脑筋、不刻苦、怕困难的孩子,并且比同龄人学得少,面对这 种情况,我采用多种方法,如上课时经常用眼睛看着他,多提问 他,多让他参加课文的表演等。调动起孩子的注意力,尽量排除 那些足以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经常对他 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现在,这个孩子上课认真多了,作业也 整齐端正,成绩也提高了。三是培养孩子不管在课堂或在家都要 注意听讲的习惯,要他们细心、耐心地听,听清楚、听明白。切 不能让孩子听不完、听头不听尾,自认明白了就转移注意的不良习惯形成。我要求孩子凡别人问话、答话都注意听,分清正确与 否,这对培养孩子的判断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要成才,也必须爱劳动、讲卫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 的生活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们主要 是抓好日常事务工作,重点抓好每周一次劳动和全校大清洁。例 如,督促学生每天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教导学生自觉

打扫课室,而且要注意保持课室通风;教育学生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影 响巨大。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 正面诱导就十分重要。如新学期的第一天,我帮助他们把心从宽 松、快活的假期生活中收回到充实、愉快的学校生活中来,让他 们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古训,并谆谆诱导他们去实践 和体验。有些小淘气经过一个假期后回校,穿戴和生活用具摆设 随便,针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我除了重申校园一日规范外,还耐 心给予指导,通过手把手地教和让他们观摩自己身边的榜样,辩 美丑,找差距,让他们从中发现美,学习美,创造美。另外,我 还用无声的语言对学生进潜移默化的教育:看到班上卫生角的扫 把倒了,我不经意地走过去把它轻轻地扶正,学生的学习用具乱 摆乱放,我轻轻走过去帮他们摆整齐。这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 小事,但它对学生来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后来的日子里 我微妙地发现他们的一些行为更规范了。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3

关键词:体育;人文教育;中学生道德品质;影响和作用

一、体育人文教育现状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人格。体育课程虽然被国家确定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它的实际地位明显低于它的法定地位。体育课程始终被看作是一门副科,不能和语数外这样的主课同日而语,而体育人文教育更是被放于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学生们对于人文精神的了解十分浅薄。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缺乏人文性,大纲规定的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和要求,仍偏重于技能、教法等,而对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素质要求只提出总的原则规定。第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没有实质性突破,一直沿用统一化和单一化的练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制约着学生的潜能,严重挫伤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改变。体育教学在强调发展学生体质的同时,应该充分挖掘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这样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是以后走上社会都会有极大帮助。

二、体育人文教育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

今天,体育人文精神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命、生活质量,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公平、公正、团队、特性等优秀品质塑造,更加关注人、社会、自然、体育之间的和谐。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对抗性很强的状态下,学生有可能产生傲慢无礼、言词冒犯、肢体冲撞等意识失控的表现,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针对体育人文精神对于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笔者根据福建省大部分学校实际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研究,发现体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品德的影响可见一斑。

1.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他们深入骨髓的认识。人文精神中的坚韧精神,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时,都是有指导作用和支撑作用的。人文精神中平等精神,对于学生尊重和理解别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尊重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品质要求。同时,人文精神中的公平、公正精神,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影响尤为突出,在这个熟人社会里,我们想要发展得更快,就需要更多的公平和机会,只有大家都树立了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的公平、公正的环境,才能有真正的竞争,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延续。道德品质教育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却可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发扬和完善着。人文精神在中学教育的时候,会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体育上主要运用于团队运动中,比如足球、篮球比赛之中,未来走上社会,这也将成为一个团体完成协作的重要筹码。人文精神在中学体育教学之中,还可以延续到发展互助精神,这个精神在未来的岁月里,可以形成助人为乐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将会对学生未来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促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和国家的栋梁。

3.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保证。人文精神中蕴含的自由、平等、公正、协作、互助等精神,都是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像一个有机体,相互配合和促进共同为道德品质的继续生根和发展提供条件。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学生就不可能懂得这么多道德品质,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用最为真实和有触感的方式,将道德诉诸出来,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从而走上人生更为辉煌的台阶。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其特点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进行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同其它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 乔丽红;高中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乔晓艳;黄正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柳敏和;鲍远明;张玉文;张怀兵;;人文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4

一、情感的诉求与道德理性相统一

情感, 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特点, 规律性是主体所掌握了的规律, 目的是主体明确了的目的。因此, 情感当中的真善美是包含在道德理性中的, 它必然含有理性的因素, 这种理性不是教条不是规则, 而是活的感情或情致。显然, 道德理性是指渗透着情感的理念, 而情感又是蕴含着理念的情感诉求。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理念的表达方式, 就是理性情感诉求作用。比如, 如果反感到某一个大学生行为方式种种“行状”, 如打架、逃课、考试不及格等等, 他面对这种状况仅仅呵呵一笑的情感表达时, 却不思考其中的悲剧内涵, 那么就不算实现了真正的情感诉求。因为情感诉求真善美是具有“善”的内容, 包含在道德理性形式之中的。当然, 在个别情况下, 情感诉求与道德理性可相对分离的。一般来说, 在判断极为单纯的思想认识时, 只要感知而不上升到理性高度, 就可引起了情感诉求。这种情感诉求带有主观追求下的制约和判断。它的原始状态又的确存在于道德理性之中, 看似对立实则是统一的。统一的方式就是道德修养。如果情感诉求不能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 情感诉求方式就是情感宣泄, 道德理性则变成庸俗的感官刺激。无论什么社会形态, 社会总是为了满足人的利益而存在, 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 人总是对社会具有各种各样的责任和义务。【1】因此, 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是通过单纯的情感表达来实现, 是要内敛个人修养, 通过学习知识来把个人情感诉求变成为包含深刻的思想、健康的道德修养, 既道德的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们要面对社会生活当中的复杂状态。比如, 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们每日能够接触当今社会生活当中“善”与“恶”的事件。面对科技知识水平快速发展, 电脑、手机、MP4等科技产品日新月异, 大学生们以拥有状态演变为新新状态。 (新新指追求最时髦、最前端的人) 他们不满足日常的使用, 往往今日拥有某一产品或时尚商品, 明日就会淘汰该产品去购买更新产品或更前卫商品。这一类大学生不仅是高消费群体, 还是校园生活当中的盲目购物者, 他们是校园当中的隐患。既会影响那些不具备此类消费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加入他们消费的阵营。初看, 这类高消费与道德理性无关, 其实不然, 个人非功利性心理积淀着更为广泛的“恶”的观念。情感诉求表现脱离了大学生个人身份的体现, 也是大学生道德理性的缺失, 他们情感诉求追求功利性, 淡薄人生价值真谛, 看不到失去判断下的道德理性的真善美和真善美特性。追求享受和贪婪的目光只攫取到了占有欲, 只满足快感却发现不了高尚的道德理性。也许只有“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他们的情感诉求寄托于他人的情感诉求表达时才能反思自己道德行为缺失。比如, 当一个并未追求高消费的来自贫穷农村的大学生自强自立, 学业优异拿到奖学金通过打工来赚取生活费, 在各方面表现出高尚的道德理性时, 那类功利性大学生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需要奋斗而改变一切时, 他们此时的道德理性表现就是情感诉求的寄托。道德理性产生的必然性不以个人趣味为转移, 因而具有了绝对的情感诉求与道德理性的相互渗透。

二、情感形式对道德品质的形成优化

情感形式具有多样性, 有社会情感形式、自然情感形式、性格情感形式、民族情感形式等, 大学生情感形式的发展是由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既然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 情感形式的发展必然也要有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来说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狭隘到广阔, 由肤浅到细致深入的过程。然而,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情感形式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完全平衡的, 物质生产需要道德的中介, 才作用于情感形式。因此, 人类的情感形式发展除受社会物质生产的决定外, 还要受到道德品质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制约和影响。这就促使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对道德品质以及其他意识形式优化。因此, 有以下三点优化特征。

1. 潜藏情感理性与经验

道德品质高低、好坏就必须以理性去感知去品味来实现。一切道德活动即个人的行为方式始终在对情感理性与经验的基础上, 唤起个体道德已潜藏的理性与经验, 从而很快产生精神愉悦和情感体验。同时, 个体通过接受文化的熏陶和价值影响, 形成鲜明高尚的品质, 道德品质表现越高, 潜藏的情感理性与经验就越丰富, 道德品质本质性本身也决定了情感理性与经验的具体形象, 以个别的感性形式表现普通的情感理性与经验因素, 这种理性与经验因素始终是与道德品质高低、好坏融合交织在一起的, 它并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出现, 而是凝结在具体的道德品质当中。

2. 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

道德品质特点归根到底是由道德对象的特点来反映。情感的变化被认为是心理活动要素中最活泼最具推动作用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他需要情感作用于客观事物, 表现为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 包括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如果在认识过程当中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反映形式, 其本身就包含道德品质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追求的需要和满足。因此, 情感认识即是道德活动的推动力, 又是情感活动导向。当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观照到自己的创造精神、聪明才智时, 情感会自然奔涌。比如, 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 当看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献身时, 会使我们豪情满怀、激动不已, 因为从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勇敢自力自强奋勇直前的奋斗精神。所以, 认识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情感的能动性也不是主观随意任意发挥的, 情感以认识为基础来优化道德品质。

3. 情感的注意与期望

情感的注意与期望, 在道德品质当中是一种陶醉、喜悦、忘我的状态, 当大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得对事物的看法, 得到精神的愉悦, 并未有意识去考虑道德品质提升, 在情感的注意与期望当中, 既注意获得对事物的反应, 又期望获得价值, 急于分享他人。在这一过程当中, 产生了一定的比较强烈的道德品质提升。能够引起非功利性的情感的注意与期望。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由于对象的引发, 经常出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期望成为事件的主体, 这就要求主体对象道德品质有较高的能力, 不断拓展出新的道德品质领域。

三、道德自我突破——情感延伸

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升, 依靠自身的情感来确立, 但最终其主导作用是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文化内涵。由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文化修养、性格差异、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 导致其思想观念和心理结构千差万别, 形成各自不同的道德修养, 如果在实践过程当中强求一律, 横加干涉, 那就违背了道德品质和人们的合理需求。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和情感表现需要文化修养。狄德罗说过“在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艺术里, 愚钝和冷心肠的人看不出什么东西, 无知的人只看出很有限的东西。”【2】任何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品质, 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素质越高, 情感延伸越丰富, 情感的延伸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规律中, 自己的情感境界就越有价值。

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在人的未来向度上, 人本身得到了最为核心的规定, 这“规定”使人成为永远比既定的现存更加完美的存在, 成为充满生机的不确定的存在, 成为禀赋无限的开放的存在。学生作为一个昭示未来的生命存在者, 永远走在自我超越的途中。学生的自我超越表现为精神性对物质性的超越, 无限性对有限性的超越, 可能性对现实性的超越, 道德性对规定性的超越。【3】情感延伸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它所产生的复合作用, 较好地顺应了学生身心的整体发展。用现代科学论的眼光来审视, 情感延伸恰恰是学力因素、人格因素、智能因素等三维度的和谐统一, 这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我们相信, 随着情感延伸的不断实践和素质教育观的确立, 道德品质将会充满更加蓬勃的活力。

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品质形成离不开情感, 情感是道德品质最本质核心内在的领域, 他不仅使道德品质具有物质需要, 而且具备精神需要, 在人的各种活动当中, 总是受到情感的影响, 道德品质才会趋于更深层次。

关键词:情感,情感诉求,道德

参考文献

[1]朱立元《西方文论选》[m]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94

[2]李玉杰.论社会道德心理及其形成与发展,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篇5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答:(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3、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答:(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4、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答:(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5、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的关系?

答:(1)道德原则规范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定向和调节作用。在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2)道德品质具有巩固和强化道德原则的功能;(3)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互依存。一方面,品质和原则一般来说是统一和对应的,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什么样的品质。另一方面,品质和原则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品质的原则是空洞的,无生命力的;同样,没有一定的原则规范定向的道德品质则是盲目的。

6、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6

首先, 体育人文精神是现代体育文化的本质, 是区别于其它文化的主要标志。虽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样的体育文化体系, 以及千差万别的精神内涵特质, 但在今天, 在全球化、市场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 它们都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指向, 即促进人类的协调发展。作为主流体育文化的奥林匹克文化在向全球推广其文化特质的同时, 也逐渐接受到不同文化体系的作用和整合, 进而使其人文精神内涵不断发生着解构和建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语境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崇尚和谐”等精神特质逐渐和其紧密结合在一起, 进而在体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次, 人本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 它以塑造大学生个性独立、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作为最终目标。体育是以体育文化特质为基础而进行的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活动, 因此, 它包含了两个基本的部分:一是专项的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二是体育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潜在教育和影响。它强调在浓郁的学校体育氛围中, 学生通过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参与去思考、感受和体验蕴含在其中的人生道理与体育文化价值, 即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体验到体育中的“公平竞争、和谐有序、团队合作”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品质, 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再次, 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类在全球化平台下仿佛成为“社会”这个“机器”的零部件。理性因社会分工和自身职业化的工作而成为现代人类感情世界的全部内容。在此背景下, 感情淡化、人际关系冷漠、物欲横流就成为现代人类“精神生活亚健康或不健康”的主要根源。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鲜力量, 他们精神生活的充实, 人格力量的重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总之, 体育人文教育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体现了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 培养必要的技能, 增强学生的体质, 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且要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二是指体育文化的教育, 尤其是体育精神文化。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 使经过体育人文文化熏陶的大学生理解体育的本质, 理解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意义。在体育锻炼的同时, 把体育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使我们的个体和社会得以健全地发展, 这就是体育精神人文力量的作用, 也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质。

一、提高体育人文教育主体的素质

“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立教”是教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组织教学。其思想品德、言谈举止、文化修养等无时不在影响和感染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严格要求自己。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所以教师应是行为规范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 自己必先做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风端正、行为高尚、爱护和关心学生,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思学生之所思, 虑学生之所虑, 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二、根据具体的道德品质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人文教育

独立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在体育运动中, 个体项目所展现出的恰恰是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所应具备的独立进取精神, 而集体项目则体现出的是团队精神。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个体项目时, 就应该根据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鼓励学生在运动竞技过程中独立面对可能遇到的困境, 学会独立思考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精神。而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教学时, 则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 并使之具体化。如篮球的后卫、排球的二传、足球的前卫等个体主要体现出的是应该具备组织、协调、指挥能力, 而其他人则体现出的是相互协作精神, 这就为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人文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途径。

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反思和对策 篇7

1 一则课堂教育故事

一件发生在我课堂的教育故事, 在我身上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生道德情感缺失, 使教育的道路异常坎坷。伴随的上课铃声, 我进入教室, 班上同学叽叽喳喳一片喧闹, 在我的“安静, 上课”的声音下, 同学们迅速地安静了, 抬头看向教室外, 班上三个女生从走廊另一端边聊天边悠闲地走向教室, 她们抬头看向我, 步子还是不紧不慢, 等进到教室还顺便调侃一下周围的同学, 终于坐在位置上了。“同学们, 我希望你们要有时间观念, 我不能说时间观念强的人都能够成功, 但是, 我能够保证, 任何一个成功的同学, 他都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同学或朋友之间的相处, 我们都要做到守时, 对一个人的感觉好坏往往第一印象起着决定性因素。上课做到按时或提前回到位置, 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你个人修养的体现以及你对这份学业的重视。”当我面对同学们讲这段话的时候, 三个女生还在相互挤眉弄眼, 神情恼怒。而我开始了正常的授课, 当进行到学生自测环节, 安静的环境突然出现三个女生的嬉闹声, 我瞪了她们一眼已示制止, 我刚一回头, 嬉闹声又来了, 我很生气, 回头压低声音怒斥一声, “给我安静”。没过几分钟, 又是一片嬉闹,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很严厉地说了几句:“有些同学, 老师用眼神便可交流;有些同学, 老师用语言可以交流;但又有些同学, 眼神和语言都不适合, 适合的是拳头, 当然, 我不是老夫子, 我这有形的拳头肯定不会使用, 但不代表我不想使用, 欠揍。”第一、二句对着全班同学说, 最后一句话对着她们仨, 课堂总算回归平静。随后的一个星期, 在数学课堂上呈现几具怪异的坐姿, 屁股斜对着讲台, 身子扭向后方, 对我进行无声的“宣战”。课堂气氛非常怪异, 老师会怎样做, 同学们各种猜测。我没有理会, 每天都淡定地上着我的数学课, 同学们渐渐地没有好奇心, 怪异坐姿的人却不淡定了, 相互之间传递着无数信息, 偶尔露出会心的傻笑。看着她们一个星期每天跟我“对抗”, 数学一点没学, 星期五的数学课, 我准备打破沉默。“珊珊, 该听听课了”, 第二个珊还没有喊出口, 珊珊同学像个小刺猬。“干嘛, 我又没说话”。课堂气氛瞬间凝结, 同学们看看她又看看我。我胸腔一股怒气瞬间待发, 冲动是个魔鬼, 珊珊同学显然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干还将被老师点名批评, 瞬间气炸时应激反应, 我若也如此, 跟她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都在等待, 我平静地看着同学们, 脑海里翻腾着应对的策略。“珊珊, 看着我, 不急, 等老师把话说完, 误会产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你看着我, 你认为老师一开始喊你是要干什么事?”, 我平静地问, 珊珊:“不就是想要骂人吗, 看我不顺眼。”“现在还这么想吗?”我接着问, “不知道, 反正没好事”珊珊的语气中的“刺”味少了很多。

2 反思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如此“猖狂”, 眼里“没有”老师, 行为不加节制, 道理讲不通。“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1]造成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 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网络及各种传媒的发展, 使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思潮和非主流价值观, 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二, 家庭教育因素。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导致一些学生或娇生惯养或缺乏亲情, 以致出现孤独、偏激、固执、冷漠的道德情感现象。第三, 学校教育因素。由于学校面临升学压力, 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轻道德重智力”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中“知”与“行”分离现象突出。第四, 学生主观因素。初中生受年龄、阅历和实践经验的局限, 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 还不能真正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 新形势下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有效的表达情感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一切情感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与教师“教”,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 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真正体现新课标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的生”的宗旨, 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摒除“师道尊严”、“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不断创新, 使学生乐学、好学, 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满足。第二, 公平对待学生。关心,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才叫对学生真正的好。对待成绩优异的同学, 要严格要求, 注意细节, 培养学习毅力, 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对待学习中等的同学, 要帮忙找方法,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对待学困生, 降低学习标准, 模糊细节, 培养兴趣, 创造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还要组织好学生帮助他们, 同他们展开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 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 体验到师生的温暖及爱。第三, 引导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师生冲突时常发生, 除了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有教育机智, 能灵活处理突发状态。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应对问题, 避免矛盾激化。面对老师善意的提醒, 学生要能及时克制自己的行为, 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面对老师的直面批评, 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 要学会冷静, 反思自己的行为, 能听进去老师的批评, 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 若发生被“误解”的情况, 希望能在课后向老师说明, 避免矛盾累积。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 要培养学生宽容的心。有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差, 时不时就引起一场打闹, 同学之间的不和谐导致当事人无心读书, 甚至心烦失眠, 直接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生活。其实同学之间发生误会甚至是矛盾冲突是常有的事。关键是如何解决矛盾。宽容的人会主动原谅他人的过失, 一笑了之;宽容的人能化敌为友, 用宽容征服他人。这些做法都有利于解决问题, 融洽朋友关系。

3.2 善于挖掘教育素材的道德情感因素, 营造一个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氛围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 培养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适当的情境, 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一, 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发展。例如, 借助网络庞大的信息量, 搜索有关数学美的教育素材。欣赏数学文化的魅力, 让学生体会到刚体变化、射影变化、拓扑变化等形体变化中的数学美。游戏中的数学魅力。组织学生游览名胜古迹、革命圣地、秀丽的风景区,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比讲一堂数学课更有感染力。第二, 利用活动课育情, 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人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一过程得以进行的。只有能够与人和谐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归属感和幸福感。一个具有交际能力的人, 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以外, 还必须知道在什么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说什么话是最得体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 加深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礼貌原则的理解, 内化为自身积极的道德情感, 从而在真实的社会交往过程中, 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即知行一致。

3.3 加强家校互动, 形成情感道德教育最优化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8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 却忽视了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出现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了, 出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场面。如此课堂环境下, 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变化很大, 学生隐藏在深处的亮点也被发掘出来。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还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的机会。因此,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 不断创造条件,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 验, 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倾向是教师的责任和目的。因此, 纯粹地讲授和讨论相关知识已经不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 而是要辅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付诸道德实践。当然, 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以道德为目的, 其中必须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发现, 想要成功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三个转换出发:1.把日常教学中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规范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内容, 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道德情感, 感受道德情感体验的存在价值。2.把学生个体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转换为社会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 将要求递增一个层次,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3.使实践和体验有效结合与相互转换。要完成以上三个转换, 首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有所了解并进行归类, 其次教师能够真正领悟道德规范的存在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实践的首要条件。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 养成团结合作, 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 响应课程标准, 让学生意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实践中领会什么情况下需要竞争、什么情况下又必须合作。只有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懂得社会价值存在的意义。而且, 绝对不能仅限于口头讲述, 而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自领悟其中的道理, 从而使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何时竞争何时合作能够轻松驾驭, 享受竞争中的乐趣, 体验合作中的愉快。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的整体水平, 有目的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 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各种智能因素, 提高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 以父母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某些原因产生小矛盾为例, 经过教师的讲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与父母曾经发生过的矛盾, 以及自己与家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否与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而教导学生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1.活动策划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智能结构, 采用访问、调查等形式, 鼓励学生亲自实践, 参与其中, 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建议教师多给学生留下时间, 让学生自己组织课题小组, 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教师可以故意给学生设置对手, 让他们相互竞争;可以出一道难题,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制造一个悬念, 让他们自己组织讨论;可以提供一次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总之, 要把活动与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

2.活动策划的探究性,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在交流、自省、语言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 逢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 动员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必须得到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超.论情感体验在德育中的作用及培养策略[J].中学教育, 2002 (9) .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篇9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 教师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传授, 忽视与现实的联系。《纲要》和《思想品德课标准》使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 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 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气氛下, 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道德实践, 体验情感。由此可见,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 不断创造条件,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 而要落到学生的道德实践, 当然, 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 是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 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 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 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体验, 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这样, 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 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 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 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 养成团结合作, 乐于助人的品质。”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要求, 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知识前提, 但是不能仅限于对关系的理解, 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 使学生领会合作与竞争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 从而形成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教学案例选得是否妥当, 是学生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的关键,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 要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实际水平, 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常识性、乡土性和生活性的新颖案例,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智能因素, 进行综合运动, 激发兴趣, 积极思考, 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 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 进行具体分析, 自然会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 曾经有过的矛盾。这样, 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活动的实践性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 采用社会调查、考察、访问的形式, 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 参与锻炼和操作,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 给学生一定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学生自已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 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对手, 让学生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机遇, 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等。这样, 能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探究性, 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 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0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所以, 教师不仅要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就是指要尊重学生, 平等相待。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愿意和他们交往, 也愿意听他们的教导, 接受他们的教育,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 所以, 作为教师, 首先应尊重学生, 坦诚相见, 师生情感越融洽, 越和谐, 学生就越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我班上有一名学生, 他学习、纪律各方面表现都很差, 经常迟到、旷课, 不和同学们一起玩, 但自尊心又特别强, 身上有不少坏毛病。平时要是谁说他一句不好听的话, 握起拳头就想打架, 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玩。我注意到他的这些特点, 就经常主动找他谈心、聊天, 了解到这名学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 他爸爸患病丧失劳动能力, 妈妈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家里由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支撑, 他怕同学们看不起他、笑话他, 所以变得特别敏感、自卑。我知道这些情况后, 避开他教育班上的学生, 要主动关心他, 和他一起玩、一起学习, 不议论他家里的事, 又告诉他, 能在学校学习机会难得, 要加倍珍惜, 努力学习。同时还经常买学习、生活用品送给他, 当他犯一些小错误时, 我总是在课后找他谈话, 帮他改正, 从不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指责他。渐渐地, 这名同学变得开朗了, 也主动和其他同学相处了, 再也没出现旷课的情况。

小学生年龄小, 他们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他们愿意接近教师、模仿教师, 所以无论教师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都会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 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地发展,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个性倾向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爱憎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表率作用,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育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 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 前者使学生信服, 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 为学生做出表率, 树立榜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 这种“无声的教育”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以高尚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 发挥示范作用, 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 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如平时要求学生不怕脏, 不怕累, 而教师如果总是让学生干活, 自己却在指挥, 学生会有什么想法, 因此, 每次卫生打扫, 我总是带头干, 与同学生们一起扫地、擦桌凳、门窗、拖地。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养成了认真打扫卫生的好习惯。这说明教师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才能起到表率作用, 学生一定能从中受到感染, 进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因此, 就能很自然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现优点, 激励奋进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一个人只要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别人的赞许, 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不停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小学生更是如此, 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 我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班上设立了红花台和操行评比袋, 不仅展示学生学习上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激励评价, 如帮助别人、拾金不昧、讲礼貌、主动打扫卫生, 一条一条地写出来放进评价袋。一周完了, 利用班会把每一个人的评价条拿出来, 由学生本人念给全班同学听, 有的学生最后发现自己原来做了那么多的好事, 兴奋至极, 眼里闪动着光芒, 我知道此时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们的这些优点, 一点点转化成动力, 良好的品质也在无形中慢慢形成了。

四、集体教育, 潜移默化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 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在《教学与发展》中说到“人性的发展, 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 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这就是说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班集体的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 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 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而且学会合作, 学会交往, 学习做人之道,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利用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也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途径。如我们班在教室后面设置了一个小小废品角, 同学们将平时喝完的饮料瓶、饮料盒, 用完的废纸存放起来, 收集一段时间就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 不仅收集本班的, 而且看见校园垃圾筒里的饮料瓶、废纸板都捡回来, 存起来;同学间互相监督, 设立了值日监督员, 看看哪些同学积累得多, 设立奖励基金, 对积累得多的同学奖励一本作业本或是一支笔, 同学们都格外珍惜, 班上也利用卖废品的钱添置了不少劳动工具。同学们的这种行为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 还培养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也获得了许多家长的好评, 大家都认为通过这一活动, 孩子们不再那么挑吃穿了, 也不浪费了, 而且有的还督促家长一起收集家里的废品。

小学生的学习多是直观的、感性的学习, 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班级建设中要教育学生不攀比吃穿, 不给父母增加负担;要诚实守信, 团结同学, 乐于助人, 热爱集体荣誉;遵守纪律, 讲究卫生, 爱护公物;长期坚持, 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在这个集体中, 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 他会因为感到不合群, 感到集体的压力而渐渐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对个别行为特别突出的学生, 也只能通过谈话, 利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影响他、感化他, 决不能采取孤立和批评的手段, 不然学生只会在不良行为的路上越走越远。可见集体对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

五、名人范本, 培养品质

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 我就投其所好, 选出一些有教育性的故事, 让每个学生听了故事后, 理解故事里蕴含的高尚品质, 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如我给学生们讲《怀橘遗亲》的故事。三国时, 有一位孝子叫陆绩, 六岁的时候, 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 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 告别跪拜的时候, 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 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 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 袁术大为称赞。从这个故事, 我教育学生要从小孝顺父母, 感恩父母。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只有常抓不放, 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因为好品质、好习惯, 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和监督才能养成。

上一篇:绿色建筑评估下一篇:平台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