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精选12篇)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
中国人爱过节, 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后, 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要求:把传统节日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体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的文化熏陶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只有充分发挥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优势, 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有效资源, 才能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一、依托大型传统节日活动, 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 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地学习、探索, 经常会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幼儿所感兴趣的题材, 实施教育, 让幼儿在操作、参与过程中, 体验并获得有价值的学习。在每次进行节日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都影射出优良的道德品质, 于是抓住时机, 在欢庆节日的同时, 适时地实施道德教育。如中秋节, 请幼儿在与家人品月饼、赏明月过程中感悟幼儿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元宵节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外出赏花灯、猜灯谜, 对幼儿进行“文明、亲情”教育;重阳节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的活动, 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懂得敬老爱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春节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我向长辈拜个年”的活动, 培养幼儿“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等。
二、积极探索社会性的教育资源, 有效实施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人文资源, 实践道德教育。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 我园组织幼儿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唱歌、跳舞, 和老人们一起做亲子游戏, 为老人送上“重阳糕”, 让老人们体味到了久违的亲情。在重阳节当天, 各班邀请幼儿的爷爷奶奶来园观看幼儿表演节目, 与孩子们一起跳舞, 给孩子们讲以前的故事, 并展示老人们以前玩的游戏和玩具等。通过谈话环节让幼儿了解家中老人所做的事, 使他们对爷爷奶奶的情感越来越深。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也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 使幼儿从小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搭建家园互动合作平台, 开展传统节日教育
据调查, 孩子们对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为此, 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远远不够, 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赢得家长的支持, 我园采用家长讲座的形式宣传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采用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校信通等形式, 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如大班家长在中秋节前夕, 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资料;中班家长则在中秋节前后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月饼盒, 以供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之用;鼓励家长主动为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教育价值, 转变了自己的家教观念和教育方法, 增进了幼儿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6岁是幼儿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 只有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相互一致, 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总之, 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有利于对幼儿进行亲情教育, 为幼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从小拥有一颗“中国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2
浅议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途径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共同构成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品质养成具有针对性、发展性、整体性、反复性等特点.职业道德品质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获得,在社会实践中体现.
作 者:秦正修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河南,焦作,454100刊 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年,卷(期):17(5)分类号:B822.9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品质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浅谈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 篇3
一 当前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前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将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无一不是在学前期萌发出来,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家长和老师既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重视对其智力开发,更要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前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独生子女的娇宠放纵。不少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了中心人物,三四个成年人围着孩子转,顺从多,宠爱多,教育少。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孤僻,给道德品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 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 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逐步实现的,而幼儿期的道德品质教育,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的说来,都离不开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理解。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第一步。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加强幼儿的道德认识,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讲英模的故事,观看电影、录像、演出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会是错的。
情,即道德情感。对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幼儿的行为常常会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而忍不住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喜欢的,他就拒绝做或设法逃避。他喜欢的人(老师或家长)叫他去做,或批评他不该这样做,他会高兴地接受。相反,他不喜欢的人,即使是好好劝说他去做某事,也会越做越反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指的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地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由于幼儿道德意志尤其薄弱,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要求,又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出现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只有将道德实践寓于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
1.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道理。对于幼儿的过错不能够一味指责,更不能体罚。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更何况幼儿。当幼儿犯错时,成人最好以温和的方式提出来,给幼儿解释他为什么那么做的机会。这样,既保证了幼儿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也给了幼儿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从小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反之,如果小孩犯错,动辄打骂,且经常不避开人,这样往往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也会使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受阻,极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使他们钻牛角尖,知错却不改,这势必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榜样示范和集体影响。榜样示范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直观教育形式。榜样示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道德感知要多于抽象的理解,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做孩子的楷模。在幼儿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受信任的是老师;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老师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给幼儿以深刻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园里,同伴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集体中的好人好事,都是形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4.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1)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5.利用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阅读图书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人物行为,来帮助幼儿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合作能力,如故事《三只羊》中,只有团结一致,相互合作才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如:故事《芳芳的草帽》中,芳芳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芳芳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熊》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4
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 幼儿老师应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对每个幼儿做到不偏不倚, 让他们同等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其次, 幼儿最善于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 这时老师就应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礼貌用语教育时, 不仅要求幼儿记住礼貌规范, 还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带领大家学会宽容他人。最后, 幼儿老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 严格按照原则处理幼儿所犯的错误, 让幼儿们明确对错、明确是非, 并且勇于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
二、采取多种教育手段
幼儿都是喜欢做游戏的, 所以老师可以把对幼儿思想品质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游戏之中, 教会幼儿合作、宽容、理解等道理。同时老师也可以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在问题出现时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 这样就可以加强幼儿的记忆, 在下次出现同样问题时, 学生可以自主思考, 避免问题再次重演。总之, 要适时把握道德品质教育的每一个时机, 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将乏味无聊的道理生动地教授给学生。
三、家长、老师互相配合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孩子的动作行为, 发表一些关于孩子道德教育侧重点的意见, 让老师在学校里着重培养幼儿的某一方面道德素质, 帮助幼儿培养良好、全面的道德素质。同时, 家长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多加注意, 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避免孩子随意模仿。还有, 老师可以和家长在家长会、教师家访等活动中进行思想的交流, 共同汲取对方所提的建设性意见, 为提高幼儿道德品质做出最大的努力。
总之, 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 并且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复杂, 但幼儿老师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 为提高幼儿道德品质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5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
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
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行为方式知识,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为方式的指导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并经常自觉地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初探 篇6
一、创设适宜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1、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
在幼儿园,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职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
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学会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管道变为多渠道。
1、明辨是非,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慣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慣,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与情境表演,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常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慣
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慣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慣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质量。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慣
(1)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慣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慣,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慣。幼儿在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下,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教师指导细致了,使他们喜爱各种活动,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通过幼儿内在的主体性与外在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使我们教育能真正促进幼儿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家园协调配合,携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慣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总之,道德质量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习慣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组织好各项活动的开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真正做到育德,育能,育智,家园与校园相配合,才会真正对幼儿道德质量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培养,中职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一、中职学校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 健康素质
当前, 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
(二) 道德能力素质
1. 智力能力。
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
2. 专业能力。
作为当代学生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 专业技能的扎实是被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其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3.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职业道德感。
4.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人脉”是学生创业的重要基础, 也是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和依据。学生应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及人际交往艺术, 这样自己才会进步, 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理。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培养应着眼于语言表达、社交、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
二、中职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职业道德情感
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 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 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乐业等。
(二) 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 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 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 职业道德信念
只有对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深厚的感情, 并对该职业道德的正义性深信不疑, 为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而勇于排除一切困难、阻力的时候, 才真正具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
(四) 职业道德习惯
考察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 不仅要看职业道德认识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要看其职业行为是否高尚, 是否对人民有利。只有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并把它逐渐变成职业道德习惯, 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一)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
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在校园中看到学生到处吸烟, 烟头乱扔, 穿拖鞋出入任意场所, 不拘小节, 不打扫宿舍卫生, 懒散, 对人没有礼貌等等错误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 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 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 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 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
(二) 在专业学习中加强训练
作为老师平时要多关注对学生的引导, 在校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学生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因此我们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三)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
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我校现在已经将学生专业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 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现场专业实习, 让学生深入医院、工厂一线, 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 熟悉职业, 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规范要求的社会调查, 走访劳模, 进行座谈和职业体验, 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通过现场实习和走访, 学生们普遍反映感触很深, 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同时了解了职业的需求, 促进了后续的学习。
(四)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通过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现场的案例、身边的案例是很多的。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们亲自去体会, 对照自己的言行, 从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的感觉, 同时在他们周围树立学习的榜样, 久而久之, 良好的习惯自然养成了, 对于学生来说这将受益终身。
(五)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通过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实守信、立足岗位扎实工作, 教育学生在工作中按标准作业, 决不把自己岗位的问题带至下一程序, 追求精益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作为职业教育人, 让我们共同奋斗, 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科教职院论文, 2008, 7.
[2]佚名.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国教育论文网, 2008, 5.
[3]唐宏.就业效应对高职教育发展导向作用的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8.08第23期.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篇8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 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 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 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 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
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 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 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 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 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 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
(二) 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
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 也是心理的。在参与和竞赛中,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 不畏强手, 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 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 无坚不摧, 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 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三) 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
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例如为祖国获得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 于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 1959年他在第25届世乒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又例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 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 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 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 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体育教学要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 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 准备阶段, 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使他们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 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 所以, 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 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 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
第一, 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 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 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 在学习器械体操中, 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 有时练得很累, 手掌会磨破流血, 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 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 我们常常看到, 有的同学一上杠子, 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 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 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 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 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 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 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 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 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 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 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坚持, 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 知难而进, 顽强拼搏, 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第三, 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 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 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 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武术, 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 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做到仪表整洁, 语言文明, 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 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 教师除了要强调正确掌握技术外, 还要对同学们特别是那些怕弄脏脖子的女生进行不怕脏的教育,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9
对学生是否依据社会特定的集体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任务。社会特定的集体准则, 它的内容、要求、方式和方法一方面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沉重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征来确定。它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 也取决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系列外界条件和学生本身的内部因素。所以,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教师要使学生信任自己, 就要做到课上为师, 课下为友, 这才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教师在关心学生的前提下, 要善于倾听他们的言论和观点,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正确的高论或观点加以肯定, 错误的要正确引导, 教师课下和学生要平等交往, 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教师的正确观点才能容易感染学生, 逐渐被他们所接受, 然后改变他们。比如在某课上笔者就问汽修班一个问题:“刚才在外面的黑板上, 看到有咱们班同学的大名, 说是昨天在餐厅打了餐厅管理员, 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很激动, 一副很气愤的样子, 七嘴八舌地说:“那个管理员太不像话了, 总是莫名其妙地骂我们!”笔者就问:“是不是你们没排队啊?”他们纷纷说没有, 是管理员冤枉他们, 还对他们很凶, 因此, 他们就动了手。笔者就这一件事, 给他们讲了无论如何打人是不对的:“即使真的是管理员有错, 也应该找班主任老师来解决问题, 打人只会让你从有理变成无理, 还会给班级造成恶劣影响, 好像你们是一群只会用‘拳头’说话的人。”当然在这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耐心地进行解答, 一定要驳回他们意气用事的观点, 掌握这个分寸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否则反而容易被学生同化。
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争强好胜, 对集体荣誉有强烈的追求, 是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怎样才能维护集体的荣誉?在这些问题上, 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 学生的荣誉感有可能发展成为虚荣心和小集团主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 从他们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中, 细枝末节的言行中掌握学生的内心变化, 通过适时的教育和提示, 把错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升入高三年级后, 有一部分学生明显特别注重梳妆打扮, 鞋帽穿戴, 甚至奇装异服, 有时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还会掏出小镜子、小梳子梳理一翻, 时不时地左顾右盼, 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爱美是没有错的, 但要注意时间及场合, 而作为一名学生, 只要穿得干净、整齐、大方就很好了, 穿那些奇装异服并不美丽, 只会让人感到很异类, 只会对他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三、让学生从切身的体验中感受, 道德规范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感受道德规范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 要信任学生的思想是向一切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敞开的, 这样教师才能发挥作用,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我尊重就会发挥作用, 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不高, 自信心不足, 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就比别人差一等似的, 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 告诉他们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但他们有他们的优势, 他们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走入职场后会更容易与人沟通, “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其次,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需教师通过典型的实例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班集体积极向上的精神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0
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会自发地形成, 它需要精心地培养和灌输。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根据教育目标———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这种教育如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 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这种情感应包括: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等, 这些情感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教师需从情感产生的三种形式入手。
1.直觉的情绪体验。
学生产生某种道德情感有些时候是由于某种情境的感知而产生的。因为是直觉的, 所以对情境的感知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 而这种体验所涉及的道德标准往往不十分清楚,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把握机会, 对情境加以分析, 在思想上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情境产生正确的感知,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情绪, 作为道德行为的定向。
2. 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学生常常会建立想象, 通过形象而发生作用产生一种情感。如, 从岳飞、文天祥这些历史人物身上, 从周总理这些领袖或英雄身上, 产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爱人民的情感。通过这些形象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 使人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形象起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作用。
基于具体的道德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一作用, 作为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应在日常教学中多渗透这种形象教育。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拒绝国外重金挽留, 回来报效祖国的感人壮举;讲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的英雄行为;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话说长江》等爱国主义教育的电视节目,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3. 从道德情感上升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在产生了丰富的道德情感之后, 随着学生自身道德认知的加深, 人生观的建立, 学生将意识上升到道德理论, 形成更高级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推动力的情感使学生从理论上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和对祖国应承担的义务, 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 对身边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对实际问题的再认识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理论水平。
从以上三点中可以看出,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应注重理论认知和具体形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既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 丰富其道德观念, 又要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艺术作品、人物形象等实在的例子感染、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爱父母、爱家乡、爱国旗等基础情感培养, 慢慢上升到对祖国应担负的责任, 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和高级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注意消除在道德品质形成时所出现的情绪障碍, 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道德行为的培养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开了道德行为只能说明完成了一半, 当学生懂得和学会了道德行为准则、道德理念, 形成了积极的道德情感后, 还有是否以之为指导和动力付诸于行动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加以训练。
1.增强道德意志的训练。
学生是否具备坚强的道德意志, 直接关系到他是否可以为了实现道德要求, 战胜利己的动机而实施道德行为, 所以,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创设一些较为困难的情境, 组织学生行为练习。如, 学生面对一些不良现象, 不敢揭发, 不敢制止, 教师就可以班会的形式假设某种情境, 让学生参加分析、练习, 教师给予指导鼓励等方式逐步训练。
又因为学生各不相同, 意志力的薄弱环节也各不相同,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 采取不同的训练措施。如, 有的要从培养自觉性、目的性着手;有的要从提高积极性、培养控制力着手;有的要不断鼓励他的奋发精神……只有使学生具有了坚强的道德意志才可以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其建立自信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基础。
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往往都会有很好的愿望, 树立了信心, 但是, 随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遭受挫折, 信心就会逐渐减退, 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放弃的想法。这种情况在毕业年级的一部分成绩中后的学生中常常出现, 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尽快想办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 建立自信。
我所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女孩子, 在高中前两年的学习中十分用功, 但是因为思维速度等原因, 理科成绩始终不理想, 处于中等水平。进入高三后, 她在理科学习上非常努力, 课上认真听讲, 课下加强提问, 和教师交流。可是第一次月考她的理科成绩毫无起色, 她十分伤心。我和她谈话时, 肯定了她勇于发问的学法, 并鼓励她一次没考好不能说明什么, 要继续努力。终于, 她逐渐摆脱了伤心, 又投入了紧张的学习。然而, 第二次月考她仍然没有太大进步, 这一次, 她遭受了很大的打击, 不再问问题, 甚至连作业也开始拖拉。我和她做了一次长谈, 帮她分析了理科学习存在的问题, 包括她的学习方法问题和薄弱环节。我还和她一起对学习时间的安排进行了调整, 重新制定了计划, 并告诉她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成绩的提高不是一两天的工夫, 只要方法得当, 勤奋努力, 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她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开始新的奋斗,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一切机会, 帮她建立信心。每次月考、统考、模拟考后我都鼓励她, 帮她分析总结;平时教学中找机会对她给予肯定, 帮她建立信心。终于, 她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 特别强调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作用。在学习心理上, 没有自信心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形成懈怠、放弃的效果。特别在毕业年级, 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对这些学生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 并在学法上进行指导, 使其建立起自信的良好学习心理, 获取学习的成功。
3.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消除坏习惯。
道德行为的形成多数时候需要根据给予学生良好的榜样所重复的某种简单行为, 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练习, 在练习中应注意及时消除坏的行为习惯。消除坏习惯,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害处, 其次还需辅助一些适当的措施, 如合理的奖惩、活动替代法、矛盾反应法等, 使学生于理论上认清坏习惯的本质, 在行为上加以避免。
行为习惯是属于整个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 是与道德动机的教育相结合的。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可以说具有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不应只教授学生知识, 还要教学生做人,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而只有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评介:
吴春燕老师在工作中, 始终把“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教学的专家”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潜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各地课改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并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她和周围同事团结合作, 敬业爱生, 以身作则, 注意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具有较高尚的师德。
她多次代表学校在各级教学现场会上进行展示汇报, 参加市、区级教学比赛获得一、二等奖, 参加市、区级说课做课活动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1
一、 内容的选择
1内容难易的把握。内容太浅,不能满足幼儿的道德认知需求;内容深了,幼儿不易掌握,即使充分发挥最大潜能也不能实现目标的要求,这两方面都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和提高。内容难易的把握,我们注意遵循让孩子“跳一跳,摘得到”的教育原则,力争促进所有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提升。
2活动主题的确定。通过活动中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只喜欢讲出自己的优点,对于自己的缺点总是避而不谈。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幼儿认识、改正这种道德倾向呢?是不是认为孩子年龄小就放弃呢?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认真寻找问题的切入口,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设计了让幼儿评价自己的进步和长处,接着安排了活动《我喜欢XXX》,让幼儿评价同伴的进步和长处。教师举例如:爱劳动,帮助别人,爱学习等。自己的优点知道了,同伴的优点了解了,正确的行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小朋友的讨论活动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幼儿也能不言而喻,我想孩子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默默地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让自己也能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
二、素材的选择
1人物和动物形象的选择。一段电化教育内容是以人物的形象出现,还是以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呢?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幼儿更喜欢淘气可爱的动物形象,活泼的小动物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如果以人物形象出现,一方面幼儿习以为常兴趣不高,更严重的是他们极其喜欢对一些错误行为模仿。反面角色行为的刺激导致错误行为更频繁地发生。人比动物聪明、高级,这是小朋友都知道的真理。所以对动物的错误行为,幼儿能够包容,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知道不能去学习模仿,有效杜绝幼儿对错误行为的仿效。
2正面和负面题材的呈现。幼儿年幼缺乏社会认知经验,个体行为整体水平稍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头脑中甚至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而只有正确的社会认知,才是积极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电化教育素材的选择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直接和正面的引导,对幼儿进行大量的正确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教育,让其头脑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概念意识。避免出现明“知”不做,明“知”不动的现象,导致认知和行为的脱节现象。
三、手段的运用
1电化教育内容的完整性。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有时需要一些反面的实例,举例说明帮助幼儿回忆了解发生过的错误道德行为, 最终目的是要让幼儿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我们非常注重内容制作呈现的完整,在错误示范后追加正面的实例,通过对比方式帮助幼儿强化对正确行为的认知,以便在交往和生活中努力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2让幼儿参与教学具的制作及操作。电化教育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是由教师操作、演示电教设备器材,这样得心应手、方便快捷。研究中,我们大胆尝试,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教学具的制作和操作。孩子们对于自己制作的教学具很感兴趣也很珍惜,有效地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致。
3电化教育应用时机的开放。幼儿道德认识的提高不是在几个活动中即可实现的。电视是幼儿天天接触的传媒,幼儿喜爱动画片,动画片中的勇敢人物,以及孩子眼中的 “好人”形象,都是适宜的电教材料。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随机教育的机会,对积极行为和良好现象进行适时的正强化,对消极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判。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2
一、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等不良行为, 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
二、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引导
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 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体育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三、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的知行统一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任何一种知识的接收和理解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实践。这就充分地显示出体育的活动性, 正是由于这种活动性, 才能更容易表露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及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这些行为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质, 可以看到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优劣。正是由于这种特点, 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活动中使学生知行统一结合。
四、让道德品质行为在课堂上显现
由于体育教学是活动的科目, 也是学生自己参加的集体与个人的活动, 在游戏中轮流活动是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最佳途径。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现场经验”的机会。如“迎面接力”要求集体合作, 也要求个人的努力, 同时规则规定, 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依次行事, 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学生爱集体, 为集体增光的思想品质, 也表现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遵守纪律的品质, 促使他们成为优秀的队员。
五、将道德品质理论知识融于教学过程中。
1. 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上一节课的行为进行量化评估。要求学生做到:提前到操场, 自觉集合排队, 并做到“快、静、齐”, 同时衣着整洁, 不随地丢垃圾, 不破坏公共财物, 并根据一节课的情况给班集体打分和个人打分, 并记入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
2. 提高教师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艺术
首先,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 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 以便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当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活动的缘故, 学生的心理表现非常突出, 总有一部分学生表现的毛手毛脚, 对器材有点“恶意”。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现我们就应该制止, 并根据学生的性格, 在原有思想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 让其理解和明白:无论是私是公都必须爱护。同时在各种简单的借还过程中, 为了培养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提前一节课告诉下一次需要借还器材的人要管理好器材。通过这一举措施, 每个同学都意识到无论是自己借还是他人借还都要爱惜器材。要尊重相互之间的劳动, 不给他人带来麻烦, 为他人着想, 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家都能上好每一节课。
其次, 通过开展各种游戏, 在无意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 开展“为国争光”、“团结一致过黄河”、“爱学校, 做主人”、“三人齐飞翔”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游戏活动, 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
3. 不断提高学生内心自我道德完善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遵守纪律的要求, 而且要对违纪现象进行批评, 应该让其知道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 以及应该怎样去避免。如在练习打羽毛球时, 由于是轮流上场练习, 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个球没有打好而下场, 此时就将羽毛球拍丢在地上。此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笔者将学生叫到一边, 首先问是否生病了, 心情为什么不好, 需不需要休息等问题。在问与答中将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提出, 提出这样做会给同学留下怎样的印象?与同学的关系将会如何?应该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经过一问一答教育他明白道理, 从而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行为规范, 并加强道德自我完善。这样把道德观念都渗透在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中, 并在教育时反复阐述, 在督促学生遵守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08-09
幼儿道德行为习惯培养08-12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7-28
道德品质培养10-18
培养良好和道德品质08-10
特殊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论文10-09
幼儿品质培养的重要性09-05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家教心得07-13
幼儿意志品质培养07-29
幼儿学习品质培养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