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养道德品质

2024-09-17

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共11篇)

政治素养道德品质 篇1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1、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维护国家安全与荣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3、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祖国建设,家乡发展。

4、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

5、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具有责任感。

6、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范,维护社会公德。

7、语言文明,举止规范。

8、追求公正,诚实守信。

9、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爱活动,热爱劳动,履行个人义务,增强服务意识。

10、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11、认真参加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活动。

12、遵守校规校纪,服从学校管理。

13、具有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教育活动,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14、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黄天

运动与健康

1、学会料理个人生活。

2、长期坚持一项或多项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

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4、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文明交友。

6、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敢于克服各种困难。

7、认真上好体育课,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常识与方法。

8、自觉参加阳光体育。

9、能正确掌握2项体育技能。

黄天

审美与观

1、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之美。

2、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项艺术特长。

3、认真上艺术课,能积极参加校内各级各类艺术展示活动。

4、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黄天

交流与合作

1、自觉积极参加学校各项集体活动。

2、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班级争光,注意集体卫生。

3、能积极主动为集体建设献计献策。

4、对于班级活动能积极参加。

5、善于和他人交流沟通,能够换位思考,和各科老师能有互动交流,关系融洽。

6、学会在班级中求同存异,尊重他人感受,在班级中形成宽容真诚、理解的班风。

黄天

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1、学习目标明确,能主动学习。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制定、落实有效的学习计划。

4、说普通话规范字,勤于阅读与思考。

5、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

6、能完成规定学科的实验操作。

7、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8、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

9、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10、能按时认真的完成各科作业。

11、学习测试成绩优良,各科均衡发展。

12、学习品质得到优化。

黄天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1、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质疑,勤于探索。

2、积极参加创新性学习,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3、认真参加劳技、学生社团等活动,形成自己的特长。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活动成果或作品。

黄天

政治素养道德品质 篇2

一、创建良好氛围,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素养培养

(一) “圣地”般的学校建设———培养学生勤奋进取、正直守信的精神

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名言营造道德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 既重视硬件建设, 又增强软件设施, 既体现主旋律, 又倡导多样化, 既加强规范引导, 又注重个性发展, 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我校通过建筑物造型、绿色植物造景、人文景点设置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 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走进学校就像进入“圣地”一样, 环境优雅洁净、一尘不染。醒目的各种宣传栏和谐地竖立在操场院落, 名人名言、名人画像、道德模范语录等有序地悬挂在走廊墙壁, 使学生时刻能受到勤奋进取、正直守信的精神鼓舞。

(二) “书香”飘满校园———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扩大图书室规模, 增加图书量, 增设班级图书柜, 培训班级图书管理员, 延长图书借阅时间, 增加图书借阅次数, 缩短图书借阅周期。让学生人人有书读, 时时处处可读书。明白“知识塑造性格”“知识改变命运”, 明确学习目的。

开设各种书法教学。请省级书法家魏铁刚老师来校定时授课, 组织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比赛、展览, 参加国家硬笔书法等级考核, 我校已有四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证书。书法教学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提高了文化艺术修养, 陶冶了思想情操,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升了艺术修养。学生通过书写体验能对古今书法名作进行欣赏, 能从笔画、结构、章法及神采、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书法之美,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三) “弟子规”教育常抓不懈———为学生打下健康道德底色

印发“弟子规”宣传材料给每个学生, 借助班会课、早读等时间集中学习, 日常生活学习及时践行, 利用每周国旗下讲话进一步落实, 学生发言时, 结合本班践行弟子规的好人好事, 进行宣传表扬。我们持续开展了“塑造文明学生形象”活动, 开展了“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 坚持“爱心帮助”、“校园援助”、“学雷锋讲奉献”活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 有力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加深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使国学教育深入人心、中华美德发扬光大。

(四) 紧跟时代步伐, 促进“差生”思想转化———培养学生自省、自律的意识

一周一次视频教育和思想教育学习班, 让爱生活动遍及校园, 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转到我校后, 更是给予温暖、体贴, 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他们开“生活会”, 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剂良药, 互相帮助。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 对他们的批评出以公心, 态度诚恳、讲究方法, 从思想上、行动上找差距, 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 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 培养他们自省和自律的意识与能力。

(五) 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公民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以校园、家庭、社区为团队活动主阵地, 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丰富团队活动文化的内涵。重视开展节庆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并以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加以落实。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形式,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定期到学校周围的超市、卫生院等场所打扫卫生, 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公民素养, 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以上是我校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 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教育, 旨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让学生都能得到一个良好的评价。

二、按《评价报告册》的评价维度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借助评价考核将思想道德教育人性化、具体化、规范化、公开化, 便于操作

(一) 制定星级量化管理办法的依据

《评价报告册》评价维度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及我校制定的《良都中学学生一日常规》。

(二) 实施量化评价的原则

建立分段考核、多元评价的道德品质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制订三个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体系, 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同时用好学生成长记录册,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过程性评价,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评价。变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

(三) 实施量化评价的目的

以生为本, 规范学生的行为,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教会如何发展。

(四) 星级量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办法

1.成立学生评价委员会和监督小组。以班为单位, 班主任组织学生民主选出5人小组, 进行管理和监督。

2.制定百分量化考核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早操、完成作业、值日卫生、文明礼貌、好人好事等情况, 以百分为基础, 进行加减分统计。

3.学习《评价报告册》中的有关评价要素和主要行为表现以及《良都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具体明确, 针对百分量化考核的规定, 管理小组就可对学生的一日行为进行具体量化, 加分减分有据可依, 进行周统计、月公布、期末汇总, 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考核, 经学生监督小组审议后生效, 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 健全星级量化激励机制, 奖励和促进并存

奖励方式:

1. 根据量化评价结果评选出礼仪星、进步星、勤奋星、卫生星、体育星等进行表扬, 并且给予相应的加分。

2.据每月量化评价结果评出本月道德标兵, 学校统一造表, 标兵写上自己的事迹, 考核小组写出评语, 贴上相片在学校制作专栏进行宣传表扬。

3.学期末对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促进方式:

1.在班主任的协助下, 学生委员会自己组织利用班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 对减分多的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帮助。

2.对一直落后的学生进行强化班的理论集中学习或者开展劳动教育等形式的实际行为教育。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使学生行为记录系统化。

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建立成长记录袋, 内容包括:自我评价、班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奖励证书、学习成绩单等信息, 对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管理, 及时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导者和管理者, 成长记录是对学生情况真实、客观的反映, 资料都是开放、透明的。

(六) 星级量化管理的意义

1.星级量化管理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具有创新性, 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达到道德教育的基础目的之一———规范。

2.学生自主量化管理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严肃的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树立遵纪守法、依规办事的民主、法制观念, 达到了道德教育的基础目的之二———责任。

3.学生在自主量化管理过程中,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综合素质, 达到了德育教育的基础目的之三———发展。

几年的实践证明, 没有评价的教育, 是不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单纯的评价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在“素质评价”这个平台上, 利用评价标准教育学生, “评价”和“教育”并行, 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教育, 找到差距和不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促进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没有评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单纯的评价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 利用《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 让“评价”和“教育”并行尤为重要, 要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教育, 找到差距和不足, 并在教育中提高综合素质, 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政治素养道德品质 篇3

关键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的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倾向。主要指的是个人在涉及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中的反映,指的是个体心理因素和其道德行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会与生具有,而是在社会发展中,长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特点和思维方式。

我国高校中,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息息相关,由我国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条例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应用多种教育方法。不但可以自提高道德认识开始,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开始。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孝敬父母, 勤劳节俭; 尊敬师长, 团结和睦; 立志勤勉,谦虚礼让; 律己宽人, 诚实守信; 勇于献身, 公正无私。要想使大学生具备这些优良品质,就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和手段。

二、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

(一)缺乏诚信意识。诚信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

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如此,也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抄他人作业、考试作弊、找人替考、制造虚假文凭、使用假证书等;有的学生没有时间观念,上课时经常迟到和早退。还有,在图书馆、教室和餐厅不懂得谦让他人,抢占座位,大量学生存在说谎和偷盗行为。上面这些不良现象越来越多,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具有严重的影响。

(二)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但在实际校园中,经常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有的学生根本不顾及学校纪律规定,经常出现吸烟、喝酒、赌博、偷窃行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如果看到资料对自己有较大作用,则会撕下来占为已有;学生宿舍经常发生重大财物被盗现象,给很多学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再有,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打架斗殴现象又是一个影响极坏的现象,有的高校还出现了学生帮派,有的将社会当中的闲散人员引入学校,发生打群架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三)铺张浪费,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的花费都是依靠父母的给予,因此应该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但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有浪费粮食、浪费衣物、挥霍金钱、浪费水电等。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要求具备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上面存在的现象确实让人忧心忡忡。

(四)意志薄弱,道德观扭曲。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爱护,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孩子一直处于顺境当中,意志力没有经受过锻炼,容易受到一些事件的打击,也不易分辨社会中存在的假恶美丑。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原来的生活秩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而新的道德还没有发展完善,当前存在的价值观多种多样,大学生思想常常处于迷茫之中,不易分辨正确的价值观,假如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则会出现严重后果。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爱主义人生观就对当前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认为“人自古以来就是自私的”,认为“人生来就应该为自己活着”,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为了得到金钱,不惜铤而走险,有的学生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主要以大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会面临多种思想、观点,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此阶段,大学生的性格逐步树立,同时也逐步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公民道德,利用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努力学习,使其富有创造精神,为了祖国发展而甘于奉献,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青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严格教育,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使大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大学生敢于负责,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创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重视建设优秀的校园道德氛围,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平时工作与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高等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格的力量,用美好情感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二是道德品质教育内容,要重视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防止道德知识形式化,使学生产生道德品质教育过于空洞的认识;三是道德品质教育的方法,高等学校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和校外活动,做到统一行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将课堂上掌握的道德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会产生道德意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外因为事物变化提供条件,内因可以直接引起事物变化,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要自大学生本身做起,第一,大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忽视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争取不犯小错误,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中,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道德习惯的表现。第二,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准确分辨对与错;第三,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向社会宣扬的先进人物学习,认真领会江总书记提出的“四自”,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将“四自”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将正确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切实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知行统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如果只列举行为规范的话,数量太多,不易一一列举,只有使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建立充分活力的道德行为发生机制,才能不断规范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道德信仰,使其具备一个共同的标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存在于社会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实践行为。

参考文献:

[1] 祝军.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教育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2] 陈静,李菲.从底线伦理的视角谈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篇4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答:(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3、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答:(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4、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答:(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5、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的关系?

答:(1)道德原则规范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定向和调节作用。在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2)道德品质具有巩固和强化道德原则的功能;(3)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互依存。一方面,品质和原则一般来说是统一和对应的,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什么样的品质。另一方面,品质和原则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品质的原则是空洞的,无生命力的;同样,没有一定的原则规范定向的道德品质则是盲目的。

6、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道德品质教育方案 篇5

道德品质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全体公民自觉、严格的法制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在学生中开展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为主题的道德品质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的飞跃。一.教育内容:

1.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有关法律知识,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明确法律法规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性,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开展人格教育,不断完善自我。能对自己的情感心态、言行举止进行检点及反省。

3.在遵纪守法、伦理道德等方面能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培养自制自律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4.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有规范、整洁、端庄、优雅的仪容仪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遵守校规校纪,保持良好的秩序,遇突发情况不围观、起哄,要迅速报告,为弘扬优良校风作出应有的贡献。

6.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开小差,作业认真独立完成,杜绝抄袭别人作业的不良行为。

7.严肃考试纪律,诚实应考,杜绝考试舞弊行为。8.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值日卫生工作。

9.理解保持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明确文明礼貌并非是个人生活的小节小事,而是一个民族道德素质水准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10.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重自爱。

11.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对破坏环境卫生,毁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敢于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教育,积极参加保护环境和净化、美化、绿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12.待人接物热情友善,对人说话和气得体,不打人骂人,要懂得理解、宽容他人。与同学交际中不使用粗俗的语言,不给同学起绰号。

13.尊敬老师和长辈,听从师长的教诲,把尊师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14.学会在任何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长辈能使用尊称,问候他人时,做到自然、大方、得体。二.实施办法:

1.期初各班召开一次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为专题的班会,出版专题黑板报。2.各班结合实际,广泛讨论,制订出《班级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公约》,并认真执行。

3.各班成立3人公约执行督查小组,班委主要干部任组长,负责督查公约的执行情况。

4.各班应建立小组评比机制,切实做好主题教育。5.各班在期末及学年末各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表彰活动优秀小组和个人。三.考评:

由学校不定期对各班开展主题教育及公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品质道德作文 篇6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件还真不少,许多所谓的“弱势群体”以为自己受帮助是应该的。经常仗着自己的“弱”到处“绑架”他人。在别人帮助了他们之后,往往会倒打一耙,而那些遇上的人要么是担心麻烦,要么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只有极少数人会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名誉,并打击这种日益猖狂的行为。

还有一句话说:“不是老人坏了,是坏人老了。”老人在社会中应当是受尊敬和礼让的人群。但有不少老人“倚老卖老”,也是十分让人头痛的。曾经看到一个视频:火车上的一位大妈无票乘车,年轻的男列车员要求其补票,没想到遭到大妈的“口水暴击”,不仅一口一个“我是老人”,还运用粗俗的语言攻击列车员,惹人唏嘘。列车员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监控上传给法院,合理处理了这场闹剧。列车员的行为不禁让人称赞。他们不是不敬老,不让弱,相反他们都有一颗体谅弱者的心。但当他们的名誉受到侵害时,运用合理的手段,反抗这种不良的邪恶风气。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新闻被爆出,或是哪里又有“碰瓷”啦、或是哪里又“逼迫让座”啦。面临这样的道德绑架,身为拥有知识的文化青年,我们不应该沉默,应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运用合理的方法“报复”他们。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时,也不该“自认倒霉”。我们应该鼓励他人和我们一起打击这些道德绑架,向文中的列车员学习,面对道德绑架时、面对翻脸不认人时,勇敢地站起来说“不”!

培育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品质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如何才能顺利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最新的教育方针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 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 培育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 “核心素养体系” 这个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 “关键”因素。

因此,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培育核心素养, 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思想的具体化、 明确化与深化, 同时也吹响了整个课程、 教学和评价从 “学科本位” 到 “学生发展” 本位转型的号角。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 培育核心素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追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作为一门以育人为主旨的学科, 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初中生的三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整合, 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表现出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立场、 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国家在情感上和理智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及 “情为祖国动、 情随祖国动” 的自觉行为。 具体来说, 就是初中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 要热爱祖国, 忠于祖国, 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有中国立场、 中国情怀, 能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了解中国的国情, 理解和自觉拥护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拥护中国共产党及领导, 热爱社会主义, 能关注和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为中国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确立为中国的发展承担责任和做出贡献的志向,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增强民族自尊心、 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责任感。“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对于国家、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政治上的认同, 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 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 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培育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思想、 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 信息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时刻处于一个多元文化、 多种思潮、 多种价值观的漩涡之中。 初中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 “理性精神” 的中国公民,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分清善恶、 是非、 美丑,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坚持原则, 坚守底线;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 看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要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 落后思想的侵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弘扬正能量。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育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自尊、 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 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 因此, 培育学生的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对初中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强化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 积极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能够促进初中生依法自律, 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担当、 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如: 诚信友善, 自律自强, 言行一致, 孝亲敬长, 富有同情心, 对人对事负责等, 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群体、 个体与社会、 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 需要有家国情怀, 能心怀天下, 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人,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世界里, 我们时刻都在享受着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发展的成果, 关注着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发展的动态, 有着积极参与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建设的迫切心情。因此, 培育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是促使初中生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这四个核心素养在内容上相互交融, 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有机整体, 对促进和推动学生发展发挥整体作用。 其中, “政治认同”是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是 “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的共同标识, 决定学生成长的方向。“理性精神” 是达成 “政治认同”、 形成 “法治意识”、实现 “公共参与” 的主观条件。“法治意识” 是 “公共参与” 的必要条件, “公共参与” 是 “法治意识” 的必然表现, 是 “政治认同” 和 “理性精神” 的必然结果。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导渠道, 对学生进行本学科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 和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 对于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健全人格修养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 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 也是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三、 思品教师在培育核心素养中的应对与担当

思品教师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培育者的重要角色。 思品教师要积极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在改革中勇立潮头、 有所担当, 在专业发展中需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做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做一辈子教师, 就要做一辈子学生。 教师职业注定要 “活到老, 学到老”。 思想品德教师应把终身的学习 “内化” 为自觉的行动, 在学习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增强教育的慧心。 教师应积极学习党中央文件和重大会议精神, 树立立德育人理念; 主动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细心观察学生学情,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做创新行动的学习者。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不付诸于实践, 势必出现教育教学中 “穿新鞋走老路”, 说一套、 做一套的 “两张皮” 现象。 唯有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变成实际的教学行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勇于尝试、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 才能在实践中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 提升自身的教学品味和教学品质, 炼就教育的智慧, 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此, 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 教法, 更要关注学情、 师情、 班情、 校情, 还要通过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技能、 群体合作技能、 情感交流技能、 课堂纪律组织管理技能、 组织学生活动技能、跨学科互动素养、 媒介素养等等。

做反思研究的学习者。 俗话说,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新形势下, 思想品德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要走出原有的惯性和禁锢, 有所突破进, 推陈出新, 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更应有永不停步的反思和持续研究探索。 学习 ———行动———研究, 再学习 ———再行动———再研究, 唯有这样, 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享受教育的快乐, 提升自身的教育境界和核心素养, 丰富教育的智慧。 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或教育教学细节的追问、 审视、 推敲、 质疑、 批判、 解剖, 对课堂问题的追根溯源、 剖析思考、 改进完善,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初探 篇8

一、创设适宜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1、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

在幼儿园,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职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

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学会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管道变为多渠道。

1、明辨是非,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慣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慣,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与情境表演,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常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慣

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慣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慣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质量。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慣

(1)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慣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慣,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慣。幼儿在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下,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教师指导细致了,使他们喜爱各种活动,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通过幼儿内在的主体性与外在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使我们教育能真正促进幼儿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家园协调配合,携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慣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总之,道德质量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习慣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组织好各项活动的开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真正做到育德,育能,育智,家园与校园相配合,才会真正对幼儿道德质量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道德品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篇9

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如何理解道德原则、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一、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

心。他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

道德原则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从道德上规定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

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道德行为的整体方向。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没有本质区别,两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则是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

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和评价行为

是非、善恶的标准。

道德原则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特点。一般说来,经济基础、阶级关系

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道德原则是不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

义,而资产阶级根本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主义。

二、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

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一,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

观内容和表现形式,一定的道德行为持续不断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

第二,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品质

的内在因素。

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以他的一贯的道德行为为依据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时期的伦理学家都对自己阶级的成员提出了道德品质的要求。例如:1、

我国古籍《中庸》一书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智”、“仁”、“勇”三个品德。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的道德

品质。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坚定勇敢、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

扩展资料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道德品质高尚的名言 篇10

2)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 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牙。莫格利希

4) 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间一切的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屠格涅夫

5) 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8)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宋)文天祥

9) 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

10)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莫扎特

11)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12)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塞涅卡

13) 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普希金

14)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

15) 精力充沛的青春,是不怎么容易灭亡的。卡罗萨

16) 超乎一切之上的一件事,就是保持青春朝气。莎士比亚

17)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18)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莎士比亚

19) 我们称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胜的人。我所称呼的英雄人物仅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罗曼罗兰论道德

培育班级精神 提升道德品质 篇1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辛勤劳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如何构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背景下的德育工作体系,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仍然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探索。近年来,我校通过对《班级精神德育模式》的研究,确立了“培育班级精神,提升道德品质”的工作思路,探讨了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建立了“提出、评价、接受”的班级精神实施办法,强调要精心营造班级文化建设氛围,构筑学校班级建设工作体系,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一、培育班级精神的理论认识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学生的一切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班级进行;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参加各种活动也主要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因此,班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和主体。这个基础和主体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优劣。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如果说学校是班级制度化的,那么班级就是制度性的存在。制度本身就是以一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而建立的。班级一开始成立,就担负着明确的教育任务,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平台,更是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生道德品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平台。因此,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必须要借助班级这个集体组织。

学生来源于社会,而班级也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组织。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状态;社会的价值系统和各种思想,也会以各种方式折射到班级中来。学生在训练中以各种思想来协调、整合,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班级生活,即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就是潜在的学习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产生教育作用。如果我们把学生由于外在的影响而导致内部的变化,看作是教育的作用,那么“潜在的学习”,就是无形的教育的影响,班级文化作为学生潜在学习的内容,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班级文化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发展的效用,必然要经过精心的培育,形成班级的积极精神。可以肯定地说,班级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行为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塑造积极的班级精神,是班级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从德育新认识来看,培育班级精神,以此影响学生,可以说是解决德育主体和内化的主要途径,积极的班级精神能较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它促进学生的内化。

二、 培育班级精神的实践体系

培育班级文化的积极精神,不是一个自然的或自发的“协商”过程,而是班主任自觉地作为主导者并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培育班级精神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其基本过程是:提出——评价——接受。

(一) 提出班级精神,引导班级建设

1. 班级精神提出的基础。

班级文化的积极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可能自发产生,它是由班主任提出来的,或由班级成员讨论而提出来的。班主任遵照一定的基本准则,提出一种能够导致班级积极精神产生的价值观。班主任提出的目标或价值观,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才是积极而有意义的;只有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在凭借现实的条件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更好地接受。

2. 班级精神“提出”部分的主要内容。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中最积极的部分,是主导的文化价值,它往往用激励、诫勉人们的词句表现出来,如“自强奋进”、“勤俭敬信”等等。它主要指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方面,是隐性的文化。它是班级成员奋斗的目标,是引领班级前进的旗帜。班级精神的软性文化目标,是通过一些具体可见的显性指标体现出来的,如班级管理指标、学习成绩、特长发展、活动类型等等,还常常表现在奖励成绩等方面。因此,班级精神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在班级价值观总目标下可以分解为若干分目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班级精神的“提出”部分。

3. 班训是“提出”部分的主要表现。

班训,是班级精神“提出”部分的集中表现,是班级精神的载体。班训把教育文化的价值追求,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和班级成员的发展需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明确地提出来,使得班级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也使德育目标更清晰。

班训的确立有一定的原则,它应当体现班级的特征,并形成班级文化的个性。班训应以教育文化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参照,应符合班级成员的发展特点,应与班级中特定的文化相适应。

班训的确立也讲求一定的方法。班级精神要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指引班级全体成员或至少大多数成员开展班级生活,必须是班级成员们自己意志的表达。因此,班训的提出,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主导作用为前提的,班训的提出是班级全体成员“协商”的结果。在遵循学生身心特点的前提下,我们在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班训。按照分类,起始年级主要是养成教育类,如“小习惯铸就大成功”、“驾驭命运源于改变习惯”、“好的行为,好的收获”;二年级主要是治学励志类,如“以静思进,以诚治学”、“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勤奋求知,成功做人”;毕业年级主要是责任拼搏类,如“责任荣誉,志在千里”、“学有所成,青春无悔”、“团结拼搏,超越梦想”。

(二) 评价班级精神,形成共同认识

1. 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

班级精神在本质上是一个班级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一个班级刚建立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给班级带来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并形成对立、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班级精神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引发碰撞,班级精神能否获得主体成员的认同和体现,就需要以学生的评价为前提。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对班级精神的目标、内涵、手段、形式进行选择,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表现出参与程度的不一,而班级精神也在学生的评价中不断地调整、完善,从而达到既符合教育文化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主体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随着班级精神的完善,学生文化价值的发展,学生的选择、评价也会不断调整,并学会以更高更合理的需要来评价。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可以说,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价值也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实践,并内化成为品质。

评价就是参与、选择、调整、完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班级精神尤其是班训逐渐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追求,共同的主导文化价值取向,并逐渐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2. 制度规范是基础。

规范与制度是班级精神建立和产生作用的基础,也是各类班级文化发展的底线。德育过程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德育的进行,班级精神的评价过程,必须要有教师、规范、学生三个因素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矛盾运动,才能进入现实状态。德育之所以为德育,就是因为它有明确的规范,只有当德育三要素都正常存在、合理组合并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时,才能产生预期效果,而影响甚至决定德育三要素优化组合及其状态的因素就是管理。

要让管理产生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班级常规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道德行为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自觉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第三层次是自动行为,是已经形成了的习惯。班级管理体系除了学习等内容外,在德育方式上主要体现为社会公德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而利用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是加强管理的重要途径。班级精神的提出,明确了班级成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明确了班级规范与养成教育对实现这样的目标价值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这样的班级规范与养成教育也是班级精神的具体表现。班集体的规范制度,使班集体有了共同的目标、统一的行动、共同的舆论和纪律约束,更易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集体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能够团结全班同学为争取班级荣誉而努力奋斗。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和道德品质,从树立道德观念到在集体生活中养成习惯,都有赖于集体目标的引导、集体活动的训练、集体舆论的影响、集体纪律的约束与保证。

班级管理制度规范产生作用,首先是全校要形成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严格实施,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引领班级文化的积极发展。我们主要做的工作,一是德育工作目标化、层次化,先后制定了“班集体考评表”、“班主任工作计划表”、“班主任工作总结表”、“班级建设管理体系”、“班级目标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使各项德育工作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内容系统,减少了盲目性、单一性,增强了意识性和整体性。基础教育目标的完成,为一切更高要求的道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是健全德育工作流程管理,使之序列化、循环化。加强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总结—评价六个环节的管理,使德育工作过程完整;健全班务日志制度、班级日常管理评比制度、检查制度,使德育工作步骤清楚、管理规范,保证德育效能的充分发挥。三是德育途径立体网络化。建立德育工作架构,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立体的德育网络,校内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校外则有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按德育序列开展工作,在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同时,肩负德育的具体任务;各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作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开展各项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一条最生动、最受学生欢迎,也最容易见效果的教育途径。如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举办各类竞赛、举办主题团日活动、拓展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四是德育评价体系科学化、民主化。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年的实验,逐渐建立了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制定了“学生品德评定”、“班级管理评比” 、“班主任工作考核”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方案。

其次,班主任要重视班级管理,充分利用班级常规建设中的积极因素,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尤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为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而去调整自己,并不断融进良好的班风中。班级管理工作非常繁杂,学生又有不同的潜力和特长,只有建立一种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每学期制定的目标要符合班级的实际,并分阶段实施。如在起始年级狠抓行为习惯的训练,可以组织示范性和模仿性的道德实践,加强程序管理,安排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程序,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的状态。这种自主管理使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强化了自己是班级主人的主观意识和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道德教育从要求开始,到要求的解除结束,当道德的要求变成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以后,他立意依照道德规范去做,而且在这么做时他能体验到自由和愉快,虽然道德规范可能要他付出些许牺牲,但他是义无反顾的。

应该说,班级建设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与班级管理相冲突和调整的过程,而一个规范的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也正是学生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的过程。一个有良好规范的班集体,必然是一个道德水准和养成习惯较高的班级。

班级常规建设也是班级精神得以体现为行为的载体。

3. 文化活动是平台。

班级精神是文化价值,因此它也应当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精神形成的平台,也是主要途径。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精髓部分,而班级学生文化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文化总是通过他们喜爱的活动表现出来。要建立起一定的班级精神,就要重视表现学生文化的活动,并努力实施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开展的,能反映出分阶段的自主性和情感愿望的活动;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特点所设计的班级特定活动。创设班级文化可以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着手: 班级的标志性物品以及优雅的人文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文化,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启迪。精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4. 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影响。

软环境的创设主要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进行。从具体分类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班会课活动、主题活动、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科技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纪念日和节日活动。在活动中要围绕班级的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和班级进行组织管理、指导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集体活动最能体现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道德教育越具体,越切合实际,活动就越有效果。针对社会文化传媒崇洋媚俗的时尚性误导,我们用优秀的文化影响人,把学生引导到较高的精神层面。

(1) 引见优秀的人。

我们陆续请来一些很优秀的作家、学者走进学生的视野,就“你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和他们进行交谈,使学生获益匪浅。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是极具冲击力的,这使学生懂得了:即使上不了大学,也不要错过与那些优秀灵魂相遇的机会。

(2) 推荐优秀的书籍。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推荐大量的励志书、工具书和人文科学书。这些行动无声地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3) 营建有质量的文化阵地。

成立班级读书会。读书会有成立宣言、会员制度、会员卡、书虫家园文化角、读书行动跟踪档案等,读书交流会全部让学生自己操办,每个月还有一次综合评比,推选出“最佳气质书虫”、“最具潜力书虫”、“最有实力书虫”,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学科园地,常换常新。各学科科代表轮流组织出板报。班级板报是最能体现班级文化风格、最能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种途径。我们采取宣委负责、小组承办的方式,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轮流承办,保质保量。

班级视窗荟聚班级精神。发挥榜样栏的激励和辐射作用。确立 “榜样的高度就是班级的高度”,班里各方面的榜样人物都可以在上面贴上自己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并附上自己的格言,激励全班争优创先。

(三) 接受班级精神,实现德育内化

班级精神在经历了互动、评价后,取得了主导地位,为班级全体成员接受。班级精神作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具有了权威性,能影响其他的学生文化。学生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去主动地同化班级精神,对它进行吸纳、改造、加工,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班级精神就逐步被主体接受并被同化为品质。学生主体接受班级精神, 不是被班级精神固定在僵化的思维与桎梏中,恰恰相反,融合着学生的个性思维与独到的价值文化。班级精神必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学生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也就内化成为学生的品质。

班级精神是共生的,但又是鲜活的,在班级不同学生身上又体现出各自的个性风格,并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呈现出多样性。

在“接受”阶段,既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并强化品质,又要容纳学生品质展示出来的个性行为。

作为班主任,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以及个性化的交流活动,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去认同班级精神。班主任对学生要宽容,因为班级精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的个性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宽容与尊重,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班级精神的同化,并更好地将其内化为品质。

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与习惯不是自发形成的,班级精神的形成更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我们在实验中做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即把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使之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通过系列认知、评价自我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道德评价,不断修正自我积极进取,与其他班级成员共同完成奋斗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体验和自我教育的方法。

班级精神的形成与作用,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它必须要班级全体成员参与建设,同时班级精神的建设过程,就是把各种个性文化价值整合一致,这本身就是极具实效性的德育活动。

三、 《班级精神德育模式》实施成效

我校建立了培育班级精神的德育模式,确立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活动,学校德育水平整体提高了,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思想、体系、品牌、奖励、扩展幅射,建立了我校现代学校班级德育规范+特色的理论体系;构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和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与成功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使班集体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呈现出一种学生与学生、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比学赶超、万马奔腾创一流的局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环境。一批班级,班风正、学风浓,被评为各级各类优秀班集体,极大地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并不断得到规范,学校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上一篇:alones歌词下一篇:元旦联欢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