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

2024-10-01

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通用5篇)

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 篇1

从1984年政府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算起, 农民工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人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第二代人出生在1970—1979年;第三代人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本文所指的主要是第三代农民工, 他们与传统农民工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50%, 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懂得享受生活, 消费与收入的比更高, 更懂得“花未来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与城市人无异。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总体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认知, 并肯定媒介的作用, 但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认识;媒介使用偏向于对电视和手机, 对纸媒的使用比较少;具备一定的媒介参与意识, 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参与渠道;既不愿轻易相信媒介的报道, 又缺乏质疑精神与批判精神。因此,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要势在必行。

(一) 获取信息

媒介素养的提高能够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媒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媒体的性质、功能与宗旨, 熟悉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 尤其能熟练使用互联网,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 媒介素养的提高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认清虚假信息、暴力内容等不良信息的真面目。

(二) 争取话语权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的提升, 使他们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层次和眼界更开阔一些, 懂得使用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实现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表达”, 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不再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 不再是被怜悯、被忽视的群体。

(三) 参与政治活动

现如今, 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机会, 也会因为自身对政治的热情较低而放弃, 这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通过媒介素养的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懂得使用媒介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 全面提高他们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由此可知, 媒介素养是新生代农民工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较低的现状, 笔者认为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

二、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 树立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教育意识

1.利用社会资源, 学习媒介知识。首先, 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信息机构来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例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这些社会信息服务机构是向全社会开发的, 而且是免费的。在业余时间, 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到档案馆查阅资料, 了解各种媒介知识, 提高对媒体和信息的认识。

其次, 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充分使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调查显示, 手机媒体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 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移动互联网, 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

2.主动接近媒体, 争取话语权。在日常的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与电台联系, 通过提供新闻线索等方式与报社、电视台联系, 通过参与讨论等方式在网络传播中发挥作用。在这些过程当中, 新生代农民工积极主动地接近媒体, 参与到社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同时,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话语权, 在公共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3.强化判断能力, 培养媒介道德。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 要强化自己的信息判断能力, 注重甄别各种信息的真伪, 看透各种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尤其在互联网时代, 一个负责任的媒介使用者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媒介素养就是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散播虚假消息, 不进行人身攻击。只有当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这样的高素养时, 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公共讨论的资格。

(二) 规范信息传播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闻报道

1.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正身份”。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对媒介评价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之所以认为媒体报道的可信度不是很高, 原因就是一些媒体人的主观色彩太过强烈, 并没有完全客观地去报道有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所以笔者认为, 要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对媒体的信任度, 对媒体人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2.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关怀。当今社会, 很多期刊、报纸、电视栏目的定位都针对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城市高收入群体, 往往忽视了城市里收入相对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这是传播者社会责任的缺失。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 传播者就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功能,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需求。

3.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在传播过程中, 媒介环境是一个关键的中介因素。传播者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介环境;同时, 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化需求, 曝光损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 如克扣工资、欺骗行为等。争取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语权, 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 加大政府监管

1.完善政府法律法规,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根本利益。政府应尽快出台《新闻法》及相应的法律细则, 以便更好地规范媒介信息的传播行为, 净化媒介环境。首先, 政府要制定完善详尽的新闻法律。其次, 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因为当人人都处于良好的执法环境中, 就会自觉遵守法律意识, 强化法律观念, 损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就会减少。

2.发展继续教育,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目前, 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 在使用新媒体方面常常存在一些障碍。所以政府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提高其受教育水平, 这也是提高其媒介素养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政府着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行中职免费教育, 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问题, 争取将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3.制定相关政策, 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调查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并不高, 经济条件较差, 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太多的文化消费, 面对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门票, 很多农民工都会望而却步。因此, 政府应大力提供免费或优惠设施, 减少新生代农民工支出, 并千方百计拓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渠道。促进新生代农民增收致富, 才能为其媒介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社区”建设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聚居区, 媒体可以和社区联合, 建设“媒介社区”,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项信息服务。如创办农民工读书俱乐部, 定期举行活动, 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报社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 编辑与新生代农民工面对面沟通交流;举办中考和高考指导讲座等等。以上这些, 都能使农民工能够尽情享受“社区”生活之美。

以往的媒介素养研究大多针对家庭和学校, 较少论及社会弱势群体。本文从一种新的角度出发, 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进行调查分析, 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通过重点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需求很高但供给不足的现状, 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传媒工作者和政府三方面出发, 倡导这三个主体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共同致力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琦.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J].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 2012 (12) .

[2]钟世潋, 樊逾.全媒体背景下农民工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浅析[J].科技视界, 2013 (5) .

[3]王英占.“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西南政法大学, 2011.

[4]李向娟, 郑庆昌.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供给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5]陈芳.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探讨[J].中国报业, 2012 (12) .

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 篇2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现如今,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学习基本文化课程的同时,开设了多种艺术类课程,旨在挖掘学生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语文是艺术类院校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类文化课程。艺术与语文具有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文化修养,注重艺术学科与语文学科间的衔接,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性训练,对学生艺术学科学习具有良好的帮助。

一、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艺术类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艺术类学科设置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旨在培养艺术人才。语文是艺术类院校中各个艺术专业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习语文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品格,且语文也蕴含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都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结晶。在文化课程与艺术类课程中,语文与艺术类课程间的衔接最为密切,语文教师在灌输基本语文知识点的同时,多多联系艺术学科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的艺术性元素,在提升学生基本语文基础点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艺术知识点的灌输,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基本的语文知识点与艺术性观点传递给学生,会对后期学生的艺术学科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1.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

在艺术类院校,语文是基础性课程,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选择一个优质的语文教师非常关键。在选择语文教师时,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素养,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独到的见解与知识素养,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饱读诗书,不断的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创意性的语文教学手段,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将艺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爱岗敬业

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教师还应爱岗敬业,意识到自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教师就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要目标,也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意识,教育与人,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3.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兴趣爱好,能有助于后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艺术院校的学生纪律相对较差,学生自律性差,且学生都选择住校,长时间无法回家。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管理,经常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苦难,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1.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实现语文与艺术学科的巧妙融合

现如今,相较于普通的文化课而言,艺术性学科也并不逊色,且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艺术类学科设置更具多元化,能满足学生来自不同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又拓宽了道路。作为艺术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其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转变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应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应与所属的艺术类专业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既可灌输语文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了解自身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语文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例如,对于戏剧类专业教学来说,教师应把握戏剧学科的关键点,在开展语文知识点教学时,可以用戏剧的形式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演绎。在语文中学习《西游记》的相关片段时,为了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师应在课下对《西游记》中所涉及的情境进行研究,根据情节与角色的设定,来充分设计与完善课堂,保证自身的教学计划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学习,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一项关键要素,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心态,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在艺术类学校中,相较于文化课来说,艺术学科的竞争力更大,学生为了日后的发展都拼劲全力在训练艺术课程,存在一点瑕疵就可能会被社会所抛弃,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多的德育思想,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系数,这样才能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与生活态度,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借助微信、QQ等聊天平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艺术类院校中,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专门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以便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与实践类活动,针对不同的艺术学科展开不同的实践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到著名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学习与进修,了解其他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从中总结经验,结合学生所学习的艺术学科内容,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既要具备专业的语文教学能力,还要增强艺术学科认知,提高心理健康系数,以学生就业为前提,发挥自身的榜样带头作用,利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中等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前提,充实教师的学习生活,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教学心得,了解艺术生的特点与兴趣,在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职业教育为前提,从长远角度着手,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将艺术与语文相互衔接,进而打造更为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院校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艺术学科的类型在不断增多,利于实现学生的多向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涵养,语文教师应发挥重要作用,将艺术类学科的知识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全面考量。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注重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增强语文教师对艺术学科的认知,寻求学科间的衔接点,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甄静.高职艺术专业语文课教学要与专业定位相适应[J].辽宁高职学报,2011,(04):26-27.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2012,(07):95-96.

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 篇3

一、影响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因素

由于社会新闻记者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因而影响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因素主要分为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体制因素三点, 具体表述如下。

(一) 自身因素。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急剧转变, 强调了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变得理所应当。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作用将劳动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得人们力求自身价值最大化, 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利益。某些社会新闻记者受这种环境的影响, 不再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本位, 忽视了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懈怠了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度出现了道德失守的现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社会中崇拜财富的观念泛滥,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部分社会新闻记者的价值观念。另外, 由于新闻采访的劳动强度大, 让很多人认为记者是一项消耗青春的工作, 只有年轻人才能适应, 为此应该趁年轻“多捞点”。部分社会新闻记者为了缓解生存和竞争压力, 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 忽视了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 降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标准, 误导了公众认知。

(二) 社会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思潮、新观念席卷而来, 对人们的经济关系、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道德标准、思想原则失却了以往的权威, 这种彼此矜持而又具备市场经济特色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让人顿生困惑。当这种社会现象折射在社会新闻记者身上时, 常常会导致他们道德失范, 污染了社会新闻环境。新时期, 我国新闻行业经历着全面、深刻的变革, 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其职业道德出现了新的转换节点。新闻制度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准则, 但是目前现行的新闻管理制度并没有凸显出职业性, 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不够详细、具体, 缺乏可操作性。这种社会新闻职业制度的缺失制约了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是造成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得知, 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范围, 更要依靠完善职业道德制度的引导和约束。

(三) 体制因素。目前, 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更替的时期, 两种体制及其运作模式的并行碰撞, 引发了社会新闻记者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问题。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产业, 逐渐被收纳到市场经济体制当中, 对经济市场的依赖日益明显, 行业竞争加剧, 其竞争的焦点转变为争夺受众、抢占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新闻记者的价值判断, 过于重视商业利益。而造成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另一个体制因素是监管体制不健全。有些新闻媒体主管部门的监管存在盲区, 监管力度不足, 没有形成完善的奖惩机制。部分媒体主管对记者的错误行为听之任之, 简单地认为记者只要不违反政治性原则就无伤大雅, 对记者收受礼品、红包等现象疏于管理, 轻视甚至忽视了对下属新闻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提升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措施

结合影响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因素的认识和分析, 有针对性提出了以下提升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措施, 以供参考。

(一) 注重自我学习,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俗话讲:活到老, 学到老。社会新闻记者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根本途径就是注重自我学习, 不断进行反思, 主动约束自我行为。新闻记者始终处在社会的前沿, 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需要见多识广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因此, 社会新闻记者要坚持不断学习进取的品格, 努力丰富自己的阅历, 以满足工作需求。同时, 社会新闻记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接受能力, 学习新知识、新思想, 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此过程中, 社会新闻记者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书本学习。书本是知识的海洋, 涵括了丰富思想和理论。书本学习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社会新闻记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新闻记者可以适当安排书本学习的时间, 博览群书, 并结合书本中的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查找其中的不足, 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社会学习。社会中蕴含了大量的动态知识, 是新闻记者获取新知识、新思想的主要场所。新闻记者要善于发现生活, 学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先进思想, 让社会检验自身的不足, 弥补缺陷, 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三是他人学习。社会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而他们就是记者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最好的老师。记者应该充分利用新闻采访的便利, 积极向先进人物学习, 用他们的长处补足自身的短处。

(二) 加强道德约束,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就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为民服务, 这也是其必须要坚守的准则。区别于资本主义新闻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我国, 社会新闻记者服务于人民群众, 始终要坚持党的指导, 主动接受公众的批评和监督, 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坚持国家的战略方针, 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和教育, 树立新闻记者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关注新闻媒体的行为, 引导他们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传递正能量, 弘扬优秀文化, 净化新闻传播环境。而新闻媒体则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 加强对下属新闻记者的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 全面建设职业道德准则, 规范新闻记者的行为, 逐渐完善、细化职业道德制度, 确保其可操作性。

(三) 完善新闻体制,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新闻媒体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新闻相关体制, 全面提升下属社会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媒体要结合行业道德准则和本身的运行实际, 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奖惩机制, 分析新闻记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和教育措施, 促进社会新闻记者正确行为的产生。新闻媒体还需要成立监管部门, 要求其主导新闻信息和从业人员的监察、管理工作, 对新闻记者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并依据奖惩制度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有效规范新闻记者的行为。同时, 新闻媒体还需要加强对所有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党性和思想观念, 坚决打击、抵制一切收受礼品行为, 保证新闻采访、播放等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由于社会是发展的, 现行体制和制度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 新闻媒体还应加强体制建设和研究,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弥补, 保证新闻记者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始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之, 新时期必须要提升社会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各新闻媒体要加强管理和教育, 持续关注每一位新闻记者的动态变化,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 规范他们的行为, 给予他们充足的人文关怀, 以净化新闻风气, 向公众传递正能量。

摘要:本文在对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因素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 就提升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以期净化新闻环境, 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社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新闻体制

参考文献

[1]王叶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J].科技传播, 2014

[2]刘锡昌.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之我见[J].现代视听, 2010

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 篇4

一、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 概念的界定

媒介素养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四个维度。

2. 受访者样本概述

本次问卷调查共获有效样本115份。115名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 年龄构成:18—30岁的占48.70%、30—50岁占43.48%、50岁以上占7.83%;性别比例:男性占80.87%、女性占19.13%;籍贯组成:来自18个省市, 包括安徽、贵州、山西、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南、浙江等。其中, 农民工群体以河南省青壮年男性为主,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多数, 以体力劳动为主。

3. 农民工的媒介使用

课题组对农民工群体接触媒体 (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手机) 的平均时间及使用频率进行重点研究。调查显示, 通过传统媒介 (以报纸、电视为例) 途径来获取信息者过半, 其中以电视使用率最高。其次, 自媒体 (以手机、电脑) 来获取信息再逐渐成为主流, 尤其是手机, 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都为最高。

同时,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同, 其中18—30岁主要通过自媒体 (以手机为例) 来获取信息, 30岁以上 (包括30—50和50以上) 主要通过电视来获取信息。此外, 农民工对诸多媒体的偏好中, 对高智能手机最感兴趣, 其次是高清液晶电视, 上网本较低。总体来说, 对自媒体的兴趣较高。同此结论亦来自深度采访, 农民工普遍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渴求, 如微博、QQ等, 对自媒体有较为浓厚的渴望值。

4. 农民工的媒介认知

关于农民工的“媒介认知”, 本文侧重考察了农民工对媒介功能的认知和对媒介自身问题的认知。调查显示, 农民工运用媒介主要是因为其信息传递功能 (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 , 其次是舆论监督功能 (了解时事、发表意见看法) 和娱乐 (消遣娱乐、打发时间) 。

在进一步考察农民工在媒介使用上, 手机与电视是农民工接触最频繁的媒介载体。农民工电脑使用调查中, 得如下结果, 过半调查者会使用, 因年龄结构而异, 18—30阶段绝大部分都会使用, 30—50阶段接近一半的会使用, 而50岁以上者则寥寥无几。

5. 农民工的媒介评价

“媒介素养”的构成维度中, 媒介评价与媒介参与比重最高, 包含两个指向, 一是农民工对媒介可信度的评价, 侧重考察农民工眼里的媒体信赖度;二是农民工对媒介传递信息的解读, 即他们是否能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质疑与批判。

调查发现, 较之自媒体, 农民工对传统媒体信任度更高, 不信任 (包括不太信任、完全不信任) 只占14%, 而自媒体的不信任程度超过60%。深谈中, 农民工普遍认为自媒体 (手机和网络) 虚假信息太多, 错综繁乱。其认为, 电视报纸等审核较多, 故可信度增加。

6. 农民工的媒介利益表达

关于媒介参与, 调查显示农民工有意向, 但实际参与者不多。受访中, 问及自己正当权益被侵害, 如拖欠工资, 是否寻求媒体帮助。80%的农民工予以否定答复, 18%表示会考虑, 2%表示必须得找媒体解决;仅有30%的农民工知道求助途径, 包括报纸、电视栏目的报料电话, 知晓如何利用网络平台;40%的农民工表示不清楚此方面信息, 但可咨询老乡、劳动部门, 另30%表示不知道怎么做, 也不想知道, 觉得媒体无任何帮助。

二、提升农民工媒介素养能力的途径

农民工媒介素养的提高非朝夕可求, 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西方国家, 由社会团体倡导推动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具规模, 或被纳入正规教育课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参与推动传媒教育运动的社会团体包括教师组织、妇女团体、宗教团体、关注传媒的组织、家长组织、教育电视台及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等。[3]

考虑国情, 中国媒介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尚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参见西方做法, 可由农民工自身、媒介工作人员、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1. 农民工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

从宏观上看, 农民工应提高理解性地使用媒介、享受媒介资源的基本技能, 增强对现代传媒的理解性认识以及批判地应对媒介的能力。农民工群体需积极主动地学习媒介素养知识, 熟悉各类媒体特性, 鉴别与分辨其传播内容, 适当利用媒体表达自身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媒介工作人员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媒介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媒介接受能力。所以, 媒介工作者应做到以下两点:提高专业水平。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内容上加大有关媒介素养的宣传力度;增进责任意识。促使农民工群体与社会主流人群形成共识, 有效地激励农民工发出自己的声音, 化解社会矛盾, 积极实施监督, 多生产符合农民工口味的优秀产品。

3. 政府与社会资源的介入与引导

农民工媒介素养的提高, 作为一项公众领域事业, 政府与社会资源应积极引导。

一要相关政府机构应加强农民工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 如在“农民工之家”设立电脑培训班, 媒介维权班等, 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媒介素养。二要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民工基本培训体系, 规范媒介宣传体系。三要可组织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参与编写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物, 免费发放给农民工, 由志愿者进行相关宣传教导。

参考文献

[1]周葆华.陆哗.《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新闻大学》.2008年第4期.

[2]Hobbs.R. (1996) .Media literacy, media activism.Telemedium, Th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42 (3) .

农民工道德素养分析 篇5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校园丑闻百出, 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接二连三, 造成的负面影响却远不止是受伤的学生及学生家长, 而是严重损害了教师道德素质, 致使教师行业备受质疑, 在人们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教师形象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老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重视和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意识、规范职业道德行为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的极为重要方面。

一、提升师范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师范生, 担负着将来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合理总结, 也是对合格教师在伦理道德维度上应该达到的要求。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师范生自身品质的涵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师范生只有系统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道德责任感,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 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和完善, 才能为今后从事教育劳动做好充分的道德准备, 缩短社会适应期, 而且还能提高教育经济效益, 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营造积极的人文教育环境

由于社会快速转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观念的多元化和西方思想渗透的影响, 让部分师范生无所适从, 给师范生的道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现为个人利益至上、法制观念不强、缺乏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薄弱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偏于消极等。俗话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创建良好的人文校园, 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大学理念和理想。只有树立以人的存在、意义、价值为本的大学理念与理想, 充满人文和谐精神的教育氛围才能得以塑造和发扬。其次, 要树立良好的校风。要让校园到处呈现和弥漫着“我是人民教师, 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气息, 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民主、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从而唤起学生真、善、美德行的培养。最后通过在校园内设计张贴文化标语, 特别是关于爱岗敬业的名言警句和人物实例, 实质作用于学生的情感, 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最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导向作用。

(二) 将职业道德教育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 使师范生得到系统的师德训练

师范院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教育目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但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 分数依然是学生追求的首要目标。如何才能使师范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未来教师, 可采取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 分学期开展教育。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和变化, 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 丰富案例教学、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他们向中小学优秀的教师学习, 学习他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师范生通过榜样的学习, 可以把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三)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现实的生活, 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假期可以组织师范生们进行三下乡活动, 培养出其实事求是、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同时他们的实践可以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 影响到他们的学生, 培养出更多的爱岗敬业小战士。

(四) 教育者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要率先垂范, 做到治学严谨, 诲人不倦, 思想道德情操高尚。优秀的教育者是高素质师范生的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育者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教育者的错误言行在学生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留下深深的败笔。在高校师范生道德素质教育中, 教育者首先应当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其次应该在专业教育中添加人文情怀, 渗透仁德理念, 时刻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道德规范, 让学生看在眼中, 学在心中, 牢牢地记在脑中。

总之, 教育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寄予了师范生更多的期望, 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师范院校应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尝试, 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使他们在未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创造性劳动中, 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教师。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牛津英语教学下一篇:动词的时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