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2024-09-06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共10篇)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1

根据市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调查的工作安排,为切实掌握我县农民工就业创业状况,县政府及各镇人民政府召开了返乡农民工新春座谈会以及农民工回乡创业、招商引资会等系列会议,并组织专门力量,结合返乡农民工全覆盖走访慰问行动,深入一线调查了解农民工外出务工、返乡创业意愿,结合调研所得数据和本地人力资源市场大数据,将当前辖区内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形势的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安县现辖14个镇、31个社区、189个行政村、1080个村民小组。截至2019年底,江安县总人口58.7万,农村劳动力30.7万人,其中转移就业人数21万人,在转移就业人数中,省外就业12.2万人,省内就业8.8万人。县内或就近短期务工0.97万人,返乡农民工创业总人数0.46万人。2019年农民工劳务收入累计达42.89亿元,回引农民工累计14326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累计3477人,培训农民工累计10474人。

二、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一)从事行业较为单一。根据收集到的5047份外出务工问卷和573份返乡创业调查问卷显示,江安县外出务工主要以建筑业和制造业为主,占比为34.34%和23.42%。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占比为42.76%,种养殖业中主要从事柑橘种植、茶叶种植、小龙虾养殖。

(二)劳动报酬差距较大。从地域收入比较来看,由于沿海地区相比省内经济较发达,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可达4000-5000元,部分从事精密工种的月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仅为2000-3000元,劳动报酬差距较大。从行业看,技能型农民工,工作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而体力型农民工,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

(三)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较大。从年龄上看,外出务工农民工中,以青壮年为主,25-50岁的青壮年为劳务输出的主要对象,占比达90.87%。从性别上看,男性外出务工人数高于女性外出务工人数,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为建筑业、制造业和其他技术类工种;

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为服务业、食品加工和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

(四)文化素质整体较低。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占比达95.28%。文化素质较低,决定了他们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简单的技术劳动,且劳动报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临港智能终端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增大,为我县农民工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我县也多次组织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但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技术能力有限,最终成功应聘上岗的农民工较少。

(四)就业创业服务效率较低。市、县出台了许多促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政策并未及时、有效地发挥效益,普惠到农民工群体。在5047份调查问卷中,仅有573人填写了返乡创业调查问卷。在这573份返乡创业调查问卷中,知道政府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有关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为367人,占比64.05%;

知道政府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申报方式及申报手续为300人,占比52.3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根本不知道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也不知道如何获知就业创业信息。大部分农民工就业或创业依然是经过亲友熟人介绍,对于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很大一部分人无法及时获取。

三、促进我县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建议和思考

(一)强化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通过电视、手机信息、公众号等多种农民工乐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政策的公开程度、政策的知情范围,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信息空白与不对称问题,帮助农民工正确理解掌握政策。同时,精准推送一批本地先进创业典型和适合我县农民工的创业项目、创业鼓励和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创业。

(二)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大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培训。同时,培训要与我市、我县的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相结合,强化行业协会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充分发挥用工企业主体作用,以生产带培训,实现就学即就业,避免学用脱节和第二次培训。将培训与技能认定相结合,真正提高培训技能,同时兼顾法律知识,培养农民工适应社会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对于农民工创业培训,要制定职业农民综合培养计划,实施职业培养战略,提出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举措。县和各镇依托各级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等项目,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使返乡农民工掌握创业技能,了解与创业相关的工商、税务、信贷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创业指导、项目推荐、政策扶持,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办理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做好创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实现成功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三)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县与镇两级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能力,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完善农民工基本数据信息调查收集方式方法,通过互联网及全覆盖走访慰问,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农民工群体的情况,做到“五清”,即人员底数清、就业需求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向清、创业诉求清,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基本数据信息参考。

(四)努力营造尊重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开展农民工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作用,及时宣传推广各级各部门开展的重要活动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2

1.1 就业情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86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8.12%,其中就地转移就业28.66 万人,向外输出就业69.20 万人。转移就业情况良好,并向省内转移。

1.2 年龄状况

全市转移就业的97.86 万农民工中,16 至30 岁的有24.47 万人,占25.01%;31 至40 岁的有37.59 万人,占38.41%;41 至55 岁的有25.01 万人,占25.56%;55 岁以上的有10.79 万人,占11.02%。新一代农民工已成为就业大军的主体。

1.3 文化结构

初中未毕业及以下的有16.06 万人,占16.41%;初中毕业的有53.58 万人,占54.75%;高中毕业的24.48 万人,占25.02%;大专及以上的有3.74 万人,占3.82%。文化结构比以前有大幅提高。

1.4 职业类型

从全市农民工从事的职业类型统计结果分析:建筑维修类占37.64%;机械加工类占11.21%;电子装配类占10.95%;针织缝纫类占16.87%;商贸服务类占13.96%;其他各业占9.37%。

1.5 就业形式

就地转移就业。四种形式:一是离乡不离土,本人在区、县内或市区务工,承包地由家人或亲戚耕种;二是离土不离乡,本人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承包地出租或转让他人耕种;三是离土又离乡,完全放弃承包地经营,常年在城里经商或务工;四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耕种,随农事季节出行,亦工亦农。

向外输出就业的。一代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亲帮亲、邻串邻、老带新等几种形式出去,他们是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自发组织起来,在外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依靠的务工关系。二代农民工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组织、校企合作、劳动力市场等形式出去的,比自发组织出去的更加有序和规范,形成了向外输出—跟踪管理—维权救助一条龙服务。

1.6 新特征

新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动因由单纯挣钱的“经济型”转变为幸福稳定的“生活型”,他们更倾向于在就地就近选择就业,方便照顾父母和子女。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上更看重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等,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有技能提升的岗位。

2 农民工转移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沿海失业返乡农民工增多矛盾突出

由于沿海企业裁员,已有一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但矛盾突出,主要有社会保险缺失、债权债务纠纷复杂、土地承包纠纷增多等。此外,老一代农民工返乡,有的因病返乡、有的致残返乡,返乡后体弱多病,生活困难,增加了基层的养老低保工作量和维稳压力。

2.2 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贡市一半以上农民工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仍然偏低,难以满足企业的一些中、高级技术岗位,中、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的实际需求。

2.3 农民工转移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部份农民工对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缺乏充分考虑和自我定位,外出务工不知干什么为好。有的颠沛流离于他乡,有的空手而归,也有少数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2.4 品牌培训补助资金标准低

近几年来,品牌培训补助资金标准低于其他部门的培训标准,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使培训的时间较短,农民工不可能系统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 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多渠道吸纳就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园区建设、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上,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归雁经济”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农民工返乡就业。

3.2 及时查处维权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继续广泛开展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氛围。二是日常监察突出服务和维权的双重作用,专项整治彰显监察执法的工作力度。三是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工作制度。

3.3 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公经济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第三产业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业,最大可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3.4 切实做好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

各用工单位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切实保证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 用于职工技能培训。

3.5 围绕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镇的产业优势为纽带,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发展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岗位。二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优质生猪、优良畜禽、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摘要: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群体在新时代呈现新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其转移就业情况对该群体非常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自贡市为样本分析了农民工的总体情况,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转移就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3

按照省委贯彻中央“两会”精神的要求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最近省人大就业工作视察组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骆德春等陪同下,在长春、吉林等地进行视察和调研。总的看,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省就业形势还比较好。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其中,舒兰市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把促就业与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和鼓励部分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舒兰市城市属于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农村地处半山区,人均耕地少,土地条件和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舒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工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工作来抓。2008年,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13530个,城镇新增就业10048人。劳务输出15534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6%,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47%;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2.89亿元,全市人均增收196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大大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舒兰市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除了和全省各地一样大张旗鼓上项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外,我觉得最突出的是在继续搞好传统的“送出去”(劳务输出)的同时,大力开展“请回来”返乡创业活动,推动了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

在“请回来”方面,舒兰市针对一部分输出人员在务工致富后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的实际,因势利导,大力开展返乡创业活动,变返乡潮为返乡创业潮。2008年共动员379名返乡创业人员采取独资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方式创办了317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4亿元,带动317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舒兰市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事机构,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返乡创业指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和部门。二是政策扶持。制定了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收费政策、金融等服务政策5个方面16条的《舒兰市关于推进返乡创业的若干规定》,另外还制定了返乡创业的项目支持制度、培训制度和用工制度。共计为112户返乡创业企业减免税费28.3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6万元,培训有关人员586人次。三是宣传发动。编写了《创业成功项目汇编》,召开了全市返乡创业现场交流会,对10户返乡创业明星企业和30名返乡创业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邀请80余位域外创业成功人士代表返回家乡,组织召开乡情恳谈会,当场有12人签订投资协议。四是把惠普援助项目培训与返乡创业相结合,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舒兰市采取“请回来”的办法,鼓励本市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招商引资成本低。近年来,各地为了引进域外资金、项目和人才,采取各种办法招商引资,想尽千方百计,出动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费尽千言万语。舒兰市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做法是有的放矢招商,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解决了后发展地区资金不足和项目难找等问题。二是投资创业成功率高。这些返乡创业人士,对外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对内熟悉家乡,热爱家乡,既不会脱离市场上项目,也不会“水土不服”。三是示范带动效果好。返乡创业者大多是劳务输出的农民,他们返乡投资创业不但可以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非农产业就业,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员外出打工。四是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返乡创业者在城镇兴办各类企业和项目,就地就近把部分农民吸纳进城,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城镇税收,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方向性措施,是解决竞相发展时期资金不足、项目匮乏、人才少、市场信息不灵的有效办法。舒兰市是全省中等县份,如果全省都能达到舒兰市的返乡创业水平,就可以新兴办1.9万个企业或项目,增加项目投资164.4亿元,安置19万人就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是各地要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抓发展、上项目放到同等重要位置,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强化措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好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于返乡创业人员,不仅可以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也要享受各地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一些暂时不能给国内外企业的政策给返乡创业者。三是设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融资担保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四是各地要进一步挖掘和树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4

一是岗位稳定性差,失业风险大。农民工多从事简单重复、可替代性强的体力劳动,当用人单位面临经营困境,农民工将被“优先”裁员;

农民工再就业难度大,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有部分程度的下降;

二是返岗就业率同比下降。疫情对多行业、多地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劳动力流动受阻,产业链运转不畅,外贸外资面临下行压力,需求走弱,造成短期内就业人数减少,就业总量压力加大;

三是自主经营受疫情冲击较为明显。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尤其外出经营的较为明显,本地非农自营人员受影响较大的是住宿餐饮业和零售批发业,外出自营几乎涵盖全行业,经济压力较大;

四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劳动力市场大范围重新匹配,制造业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了大龄低技能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

现根据我镇工作实际情况,向市委、市政府建议: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

政府要及时准确地通过媒体、网络、报刊等平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让外出务工人员尽快找到工作。同时,政府还要为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工提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做好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工作。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以应对疫情稳定后可能产生的就业需求反弹。

二、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在同等条件下,政府应优先受理因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出口制造业企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在职培训补贴的申请。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但在线服务业却在疫情期出现了井喷。因此,可以引导农民工向服务行业转岗,由线下生产端适当转移到线上物流配送端。

三、调整农民工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5

调研报告

单位: 高坪区白塔街道办事处 组长: * * 成员: * * * * * * *

时间:2012年3月15日——7月15日

关键词:农民 失地 就业 保障 安定

背景: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如何妥善地补偿安臵失地农民,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来,征地数量急剧攀升,失地农民也急剧增加。

现状和困难:

一、我辖区农业和社会保障情况

农业方面:耕地面积822亩,农业户数646户,农业人口2007人。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2001年小麦种植面积214亩,产量60吨;水稻种植面积420亩,产量195吨;玉米种植面积100亩,产量25吨;蔬菜种植面积525亩,产量525吨。主要品种有小白菜、大葱、西红柿等。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

社会保障方面: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00户,人数3750人,支出68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153元,比上年增长7%;医疗求助48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8人次,共支出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户,人数71人,支出4615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抚

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0,抚恤事业费支出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7个。

二、我辖区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辖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人离开了土地,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较以前还有所增加,但这部分人只占少数。而辖区大部分的一种是由于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产的失地农民。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偶尔打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女劳动力只能“赋闲”在家,再加上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观念脱离实际、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成为了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逐步进入了贫困行列。

从2001年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江东新区经济发展,为建设航空港工业园区,我辖区马官垭村、江村坝村、八角庙村、小龙门村、斋公山村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相继被统征,房屋建设被拆迁或冻结。因征地而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民群体,虽然得到了征地补偿,但解决长

久生计是一个大问题,就业成为第一需要。

在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上,街道政府和村上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与征地企业协商安臵;二是协调市内企事业单位安臵,如环卫岗位安臵就业等;三是经劳务公司安臵;四是推进自谋职业,如动员部分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服务业,如市内营运三轮车、卖水果、卖肉卖菜、卖服装、卖早餐或夜市小吃、擦皮鞋等。除这四种政府推行的就业形式外,失地农民为了生计,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谋生。仍有少部分失地农民没有顺利实现创业或就业,仅以耕作剩余土地为业。

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经劳务公司安臵临时就业和自行出外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一旦找不到工做,一家人的生活就成问题,常常为找工作担忧。没有安臵就业者,生活比较困难。这部分失地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失败,有的又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其基本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多数靠民政救济维持生活。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未转业人数占绝大多数,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就业问题。

另由于修建工业园区施工放炮和5.12地震等自然因素 的影响,很多农房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亟待解决。

二、引导失地农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就高坪区内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小,人多岗少,竞争激烈,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非农技能差,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失地农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农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相比,其就业机会少,择业余地小,观念比较保守对他们择业就业影响很大。面对就业处于劣势的失地农民,政府引导上还存在一些的比较突出问题。

1、缺乏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激励政策。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是空白。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举步维艰,有的刚起步又面临失业。

2、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效果不佳。近几年对失地农民 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甚微,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3、基层组织的财力弱,服务不到位。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基层组织解决。但由于基层组织财力薄弱、权力有限,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失地农民问题变成无人管无人问的难题。在组织就业上也没有好的思路,显得无能为力。

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土地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出路这个难点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重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1999 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就仅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特殊边缘群体。他们

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2007年5月30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保证了农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等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存条件。目前这项保障也已实现了基本全覆盖,同时标准每年不断提高。到今年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50元,比上一年提高9元。其中南充市最低标准为65元/月。目前这一低保扶助对象中有不少失地困难农民。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机会丧失,老年人不再具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消费远大于产出。失地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面临很大的失业风险,这又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农民的养老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当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因此,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3、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日益升高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障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面,也应得到加强。2008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2010年,随着南充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意味着将有更多 的农民看病可按规定报销部分费用。随着《市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管理办法》的实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市、县(市)、镇级财政、村集体经济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制度已逐渐成形。

4、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而且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失地农民不仅有生存权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包括失地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技能,又可以减少保障基金的支出,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力度,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分类指导,加快促进就业步伐,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努力提供较多的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有计划地对50岁以下的失地青壮年农民群众实施非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实现就业。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力度,促进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遵章守纪、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促进用人单位吸

收就业。

5、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失地农民是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没有能力支付因启动并进而运用行政救济途径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公民接近法律的能力不应受到其他条件尤其是经济状况的影响。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社会弱者接近法律、实现其行政救济权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以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具有平等的接近法律寻求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适应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低保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以此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安定民心,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树立坚实的信心。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失地后的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变,他们即使不奢求更好的生活,但是要保证能够维持基本生计和不低于原来的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新的环境里,工作条件和劳动的方式已改变,收入模式也将是随之改变,新生活难以给他们以稳定的预期。基本社会保障对失地农民来说就是生存之本。

2、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

农民利益的保护,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按照社会冲突论的观点,社会成员因为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失衡等原因,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冲突和犯罪事件将会相继产生。随着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其利益保护不力,基本保障无门,进而造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时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虽然同样是为了发展,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太快,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长远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对于城市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率提高不仅是人口数量,而是要求市民的全面发展。失地农民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同时,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体现。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对失地农民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当前转型社会的顺利进行,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体现。

4、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如何合理有效的减少时非常关键的。从被征地农民的地理位臵来看,20 世纪90年代之后,征地农民大都是位于城市远郊或乡镇,他们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较低,这与一般农民的特征非常相似。在大量失地农民非农化之后,他们将面临更加艰巨的转变过程,即由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失地农民的这种文化角色冲突将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们的 社会保障需求将更加迫切,特别是最基本的保障,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探索和开辟一条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出路,这对于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解决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价格监测机构专题调研情况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超5234万亩,与上年5233.5万亩基本持平,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上年大体相当。在调研中,我们选择了县辖区内有代表性的粮食部门、国有粮库、粮食加工企业和大型种植户等。从调研情况看,今年我省秋粮产量、新粮收购价格、种粮收益情况有以下特点:

(一)秋粮产量稳中有降。今年秋粮生长期,全省农业气象条件总体偏差,部分地区遭受先旱后涝、台风等极端天气,对玉米收成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今年极端天气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且农户普遍做好了稻瘟病的预防,对水稻收成影响相对有限。玉米产量有较明显下降,以彰武县为例,在二伏进入干旱无雨期,影响到玉米授粉、结荚,三次台风后,降雨量突然加大,倒伏现象严重,玉米产量与上年相比下降39.3%。从其他几个地区看,昌图县玉米亩均产量1360斤,同比下降11.23%;

开原市玉米亩均产量1140斤,同比下降9.1%。大洼等地玉米产量也小幅下降,仅大石桥市玉米产量同比上升7.17%。水稻产量反而小幅上升,开原市水稻单产1057.8斤,同比上涨17%;

苏家屯区水稻单产1269斤,同比上涨6.37%;

大洼区平均在1500斤左右,同比上涨7.14%;

大石桥市亩产量1458斤,与上年基本持平。综合考虑单产和面积(此次调查:水稻面积530万亩、玉米面积840万亩)两方面因素,预计秋粮总产量稳中有降。

(二)新粮收购价格高位运行。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以及生猪生产形势好转等因素影响,我省玉米、水稻价格都有所上涨,特别是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大石桥市玉米收购价格为每500克1.2元(标准水,单位下同),与上年0.86元相比上涨39.53%;

昌图县玉米收购价格为1.06元,同比上涨24.7%;

彰武县玉米收购价格为1元,同比上涨16.3%。在水稻收购价格方面,开原市水稻收购价格为1.49元,同比上涨6.03%;

苏家屯区水稻收购价格为1.42元,同比上涨4.41%,大洼区水稻收购价格为1.45元,同比上涨3.57%。据省发改委价格监测局(11月25日)监测数据显示,玉米、水稻全省平均收购价分别为1.18元、1.45元,与上年同期0.90元、1.41元相比分别上涨31.12%和2.84%。总体来看,当前粮企入市采购较为活跃,玉米收购已完成60%以上,稻谷收购完成近30%。

(三)种粮收益有所提升。今年种子、化肥、农药等物化投入略有下降,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部分地块出现倒伏和泥泞现象,机收和人工费用略有上涨,总体看种粮成本没有明显变化。综合分析成本、价格以及粮食产量增减变化情况,预计种粮收益整体将有所提升,据昌图县(玉米种植面积344.04万亩)对一般农户成本测算,每亩玉米种植成本在510元左右,按平均亩产1370斤,市场收购价1.06元计算,每亩产出1450元,每亩收益为940元,较上年增加12.91%;

对合作社成本测算,每亩成本在1050元(含租地费用700元),每亩产出1260元,每亩收益为210元,通过了解,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等主要是采取“降成本、促效益”举措,依靠成本优势,以量取胜。开原市(水稻种植面积349.32万亩)水稻出米率可以达到67-70%,品质非常好,每亩种植成本为820元,按平均亩产1048斤,市场收购价1.49元计算,每亩收益为740元,较上年增加近70%。

此外,我省非大豆全国主产区,此次调研地区大豆播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受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大豆产量也出现一定程度减产,其中,彰武县受损较为严重,大豆产量平均亩产240斤,同比下降39.1%;

庄河市大豆产量平均亩产125公斤,同比下降19.3%。在收购价格方面,受全国主产区种植面积减少、大豆内需加大以及及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三个月外围大豆价格上涨因素传导,近期大豆价格较去年同期也有一定涨幅,其中,彰武县涨幅最大,大豆收购价格为每斤2.6元,涨幅为46%,其他几个地区大豆收购价格近期也出现一定上涨趋势。但从全省监测情况看,大豆平均价格涨幅不大,市场价格较为平稳。

二、后市预测及对策

从当前市场行情来看,原粮价格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受上涨消息面影响,同时在国内市场受持粮主体惜售、饲料需求攀升、种植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秋粮价格仍有一定上涨空间。但从全国来看,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创新高,且秋粮价格已呈高位运行,加之进口大豆、玉米在逐步增量,库存充足。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秋粮价格易涨难跌,但涨幅有限,总体以稳为主。

各地有关部门继续做好秋粮收购工作,有效利用闲置仓容。同时,各地要加强对种植户及农民在粮食储备的防潮、防风、防寒指导;

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畅通秋粮运输绿色通道,保障运输时效;

密切关注秋粮价格走势,做好供需调节,圆满完成秋粮收购及价格稳定工作。

三、存在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有关各方集中反映了现存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粮食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今年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政策面仍继续引导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但受条件制约,玉米仍是部分地区主要种植品种。其中,彰武玉米种植面积173万亩,比去年增加25万亩;

瓦房店、大石桥、昌图、开原、绥中等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均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除了种植习惯、农村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外,粮农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群众没有真正明白退减玉米种植的目的和意义,对相关政策一知半解;

二是替代产品选择面临诸多风险,比如种植技术风险,市场销售风险等,加剧了群众抵触情绪;

三是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正确认识,现阶段保险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只是以成本保险为主,急需探索收入、损失等新的险种。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调研中有关各方反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没有形成等问题较为突出。瓦房店、彰武、绥中等地反映,现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不少农田缺沟少渠,排水难问题突出,导致防灾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有关部门和农户还指出,当前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部分地方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仍较明显,与粮食生产相关的专业配套服务还有待加强,机耕、机收、带烘干等各环节服务还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粮食购销分化明显。调查显示,不同地区、不同种植主体粮食购销进度出现一定分化。由于玉米价格较高,购销进展较为顺利,仅少数种植户持观望态度。其中,彰武、昌图等玉米产区,目前粮食销售已近70%。但水稻价格相对稳定,多数种植户都在观望。其中,大石桥、大洼等水稻产区,大部分农民待价而沽,惜售心理强烈,目前收购数量占总产量的10%左右。另外,据瓦房店市等地反映,随着秋粮大量上市,收购量不断增加,部分加工、流通企业收购资金短缺,贷款及筹措资金难度大,也对秋粮收购造成一定影响。

四、几点建议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积极探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发展高效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一要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三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四要加快建立符合辽宁实际的农业保险机制,全力推动形成粮食保险投保工作长效机制,尽可能降低种粮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多管齐下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政府层面,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改变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状,确保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成一片、管用一片,提高抗旱和防涝能力。在技术层面,要积极培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加快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提高病虫害防控能力,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指导粮农科学生产和科学减灾,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在市场层面,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培育提供机耕、机收、育秧、带烘干等种粮一条龙服务的经营组织,让广大农民种粮更方便、高效。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 不断创新培训机制,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

1.以“农民点菜、部门拼盘、政府买单”的模式, 公开招标选定培训机构。择优选定师资力量强、实训条件好、就业前景广的培训学校作为东胜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区城乡统筹办与呼和浩特市青城职业培训学校、包头市耶利亚职业培训学校、鄂尔多斯市农牧学校等区内外21家培训机构签订了培训协议。

2.优化培训工种, 打造精品专业。筛选了厨师、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物业管理、手工艺制作等160多个专业的培训项目, 供转移农民菜单式培训。

3.推进“移动课堂进社区”, 将培训课堂设在转移农民家门口。组织培训学校上门招收学员, 并将培训设备搬进各大移民社区开展培训。去年以来, 共有10000多名转移农民参加了家门口开设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

4.挂牌“鄂尔多斯市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实现全市跨旗区培训。经市级主管部门同意, 挂牌“鄂尔多斯市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从2013年起, 将前来东胜区务工和居住的其它旗区农牧民, 统一纳入东胜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范围。

(二) 促进培训就业挂钩, 为转移农民提供推荐就业服务

一是以100%的培训合格率、75%以上的培训就业率作为培训学校投标条件, 要求培训学校有足够的培训就业订单。

二是通过调频电台、电视、短信、公交广告等媒介向转移农民发布培训就业信息。通过上述方式共向农民群众发布政策宣传、用工信息等2000余条, 信息覆盖率达到80%。

三是为培训学校和区内各产业园区用人企业牵线搭桥, 促进订单培训, 拓宽转移农民培训就业渠道。

(三) 实施转移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提升转移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市民化,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通过广泛开展以“六知”为主题、以“五讲一改”和“六送”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 有效地解决了转移农民存在的“索求无度、荣辱不分、法德缺失”等突出问题, 切实提高了全区转移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政策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为构建城乡和谐共融的小康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幸福东胜做出了积极贡献。自2010年转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以来, 共完成培训3万多人次, 每年完成培训1万人次左右。

二、取得的成效

(一) 促进了转移农民就业, 党委政府满意。通过政策宣教、各项培训、招聘会等活动的成功开展, 不仅促进了转移农民培训就业, 更为推助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得到了区委政府的充分肯定。通过近年来对城乡统筹政策工作的大力宣教及各项培训工作的普及, 转移农民已将学技能、听讲座当做了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据调查, 转移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人数已达到劳动力总数的50%, 引导性专题讲座的普及率已达到70%。

(二) 培训与就业挂钩, 学校和用工企业满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企业用工难问题, 按照服务先行的工作理念, 组织培训学校与各园区用人企业召开座谈会, 促成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订单, 促进了培训与就业挂钩。2008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万多人次, 每年完成培训4000人左右, 经电话回访受训农民, 其培训就业率达70%, 50%在当地就业。

(三) 搭建了交流平台, 转移农民满意。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 为求职的转移农民搭建了专门的交流平台, 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同时, 在招聘会现场, 专设转移农民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择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据调查, 农民对活动的满意度达80%。

四、存在问题

(一) 转移农民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因文化素质偏低, 技能水平单一, 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 从业经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了许多企业招工时的硬性条件, 抑制了转移农民就业。

(二) 部分转移农民择业存在误区。转移农民在择业观念上存在偏差, 择业往往走弯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好高骛远和盲从的就业心理障碍。

(三) 部分企业保障职工权益不到位。多数企业对职工合法权益保障重视不够, 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 缺乏人性化管理。

五、对策建议

(一) 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 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一是掌握农村“两后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摸清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二是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查, 掌握企业拟招工数量和招工要求;三是建立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数据库, 及时向农村劳动力发布信息, 实现用人单位的招工需求与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对接。

(二) 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针对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适时的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特别是在春节和七八月份学生毕业时段, 举办培训就业会, 集中服务返乡农民工和农村“两后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三) 积极协调用工企业。对适合转移农民就业的中小型企业, 主动上门联络, 协调改善工作环境、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性格特征, 调整管理方式, 和谐劳动关系。

(四)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职能, 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特别是鼓励职业培训学校和用工企业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通过加强自主培训和校企合作, 强化转岗培训和提升培训。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8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虽未出现大批外出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情况,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延续,返乡农民工也大量增多,增加了全县的就业压力。对此,**县及时启动了形式多样的“暖冬行动”,构筑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并认真做好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一、回流返乡情况

据统计,**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约有29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截至2月20日,全县返乡的农民工在9.6万人左右,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33%。其中:因个人及家庭原因返乡的有3411人,返乡创业的有1050人,季节性回流75962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有16250人。

返乡回流的16250人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1375人,占7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875人,占30%;从人员性别上看,男性高于女性,其中男性9126人,占56.2%,女性7124人,占43.8%;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3088人,占19%,30-45岁5850人,占36%,45岁以上7312人,45%;从在外务工地看,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 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其中从珠三角地区返乡6581人,占40.5%、长三角地区返乡3510人,占21.6%,从其他地区返乡6159人占37.9%;从原所从事的行业看,以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服务行业为主,其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9100人,占56%,从事建筑行业的3168人,占19.5%,从事服务行业的3022人,占18.6%,从事其他行业的960人,占5.9%。

二、积极应对危机促进就业措施

摸清底数,建立台帐。一是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做好返乡农民工情况统计调查,并实行旬报制度。二是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动态监测管理。三是以镇乡为单位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等基础信息,建立了返乡农民工人员基础台帐,做到对返乡农民工收入状况、家庭情况、就业意向、技术素质、安置去向“五清楚”,为推进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供培训、促进就业。一方面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现有培训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培训,建立培训与就业挂钩的机制,现已培训农村劳动者2413人。另一方面鼓励返乡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将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范围,按规定享受免费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培 训,帮助返乡农民工增强创业信心,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现有17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创业培训。

“三送”到家,春暖人心。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以“送岗位、送培训、送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关爱返乡民工专项行动。专门制作发放了5000个装有岗位卡、培训卡、健康卡的“关爱返乡民工春节礼包”,使广大返乡民工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之情。通过此次活动,把3000多个岗位送到了返乡农民工的手中,使1050名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轻松地找到了工作。

举办现场招聘,搭建就业平台。从XX年11月份起,县就业局继“第二个XX农民工日专场招聘会”后,陆续举办了“返乡民工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招聘会”、“春节期间天天招聘活动”、“工业园区专场招聘会”、“三送活动专场招聘会”、“一圈支持两翼劳务对口帮扶招聘会”、“春风行动暨1258266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搭建平台。一是针对返乡农民工求职需求,广泛收集县内外用工信息,组织更多的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二是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在招聘会现场设置专门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三是广泛宣传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举措,发放农民工手册、政策宣传资料和春风卡,同时加强了农民工维权常识的宣传。至今,共举办涉及农民工的 大小招聘会20余场,组织入场企业3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进场人数5万余人,累计达成意向性协议7000余人,其中返乡农民工有5000余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4万余份,大力促进了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和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已有4698人在县内实现了转移就业。

截止2月20日,**县96673名回流返乡人员已再次实现转移就业累计为89679人。按就业区域划分,县内实现就业有21463人,县外市内9388人,市外其他地区有58828人今年外出务工市外人数稳中有降,一部分人选择了市内或本县就地务工和创业。珠三角地区去向人员比往年有所减少,长三角地区去向比往年有所增加,西部及北方比往年有所增加。年龄在45岁以下的就业相对容易些,学历太低成了就业的“拦路虎”。

三、农民工创业措施

组建创业工作机构,指导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领导,**县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开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并将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定期督查考核。县劳动保障、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土地管理、农委、商委、科技、财政、卫生、金融、工商、税务、扶贫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督 查,形成合力,确保涉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镇乡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工作力量,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指导、协调工作。

规划创业基地,出台优惠政策,构筑平台“引凤还巢”。

在**工业园区内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各镇乡在规划小城镇建设中预留部分土地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集中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和“创业超市”,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集中经营、聚集发展。把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与外地客商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进入园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享受园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具体享受的优惠政策为:一是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在登记注册后,3年内按规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安排返还给企业,支持企业进一步发展;二是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适当提高营业税的起征点,对不征营业税、增值税且经调查核实无应纳税所得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年内现行政策规定应缴纳的各项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部门原则上按最低限额标准或减半收取;四是逐步扩大就业再就业政策支持范围,根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实际,逐步将现行部分就业再就业政策扩大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五是鼓励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按照量力而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鼓励返乡创业 企业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试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积极的宣传发动,优惠的政策促动,良好的人才带动,使一批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到创业队伍之中。如**工业园区鹏宇五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李开平、屏锦竹海村鹏原石膏矿有限责任公司的沈顺科、**飞龙烟花厂的屈治忠等都是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的典型人物。目前,**县成功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有1523人,创办个体工商户或企业1463户,吸纳了6900余人就业。

设立专项经费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力度,将贷款对象扩大到返乡农民工,贷款额度个人贷款扩大到5万元,并对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贷款额度扩大到80万元,并享受80%贷款贴息的政策优惠。

依托创业培训为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SYB创业培训项目,对有培训需求和创业愿望的人员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以此来提高创业人员的素质,使广大创业者不仅想创业、敢创业,还要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截止目前,已成功开办7个班170人创业培训,其中80人正在筹备创业,计划吸纳600人就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他们搞大棚蔬菜、西瓜,开办养猪、鸡、鸭、羊、鱼、蚕等农村服务项目养殖场,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目前,已有10家大棚、33个养殖场诞生,共解决40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四、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建议

加强统计调查。落实好统计旬报制度,强化统计责任,深入基层,对返乡农民工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统计。全面掌握年龄结构、技能专长、就业需求等信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信息库,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开展就业援助。一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免费服务范围,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二是把返乡农民工中的转移就业困难户纳入就业援助对象。三是以“三送”活动为契机,把岗位、政策、培训及时送到返乡农民工家门口。四是广泛收集县内外用工信息,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搭建劳动力市场供求平台,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开拓就业市场。按照“外拓市场、内挖潜力”的思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再就业。对外,充分发挥劳务部门、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作用,支持他们分赴全国用工输入地,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帮助有外出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就业。对内,深挖就业潜力,在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项目中,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

加强技能培训。按照“眼前抓就业,长远树品牌”的思路开展培训工作。结合返乡农民工意愿和需求,抓好分类培训。对技能水平不高、希望继续外出务工的,着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创业条件、有志回乡创业的,抓好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对年龄偏大、不愿外出的,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其增收的能力。鼓励本地企业开展员工在岗培训,实现减产不裁员,为经济复苏提前储备竞争能力。

农民工就业调研报告 篇9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龙眠街道辖6个行政村、7个社区,街域总人口5.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通过调查统计,20xx年,龙眠街道在市外(桐城市外)务工人口0.66万人,返乡约0.48万人,市内本地农民工约0.2万人。农民工节后返岗就业形势稳定。其75%的农民工已返回工作岗位,15%的农民工处在留乡创业、就地择业两者间徘徊,10%的主要来自山区的农民工准备待茶季结束后再外出就业。省外就业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和江浙一带,约占出省就业人员的70%。年龄构成上,以70后为主,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正在壮大中。外出人员与总人口的比例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村较大,如街道黄燕村总人口数是1442人,外出务工大约600多人。根据调查,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只要集中于传统的建筑和装潢行业,其中涌出很多如东盛村的杨海在上海的统帅集团那样的规模企业和成功人士。在20xx年街道和各村居举办的在外杰出人士恳谈会上,不乏农民工的优秀代表。

二、节后就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节后农民工返岗率渐降。根据电话调查问卷分析,接受调查的300名农民工中有220名表示春节后会返回现在岗位工作,48名不会返回,32名目前还不确定,返岗率达到75%,距离上年度下降8%。愿意返岗的原因中,有50%的农民工是因为习惯了作业内容和工作环境,35%是因为所选择的城市更有利于自身学习提高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10%是由于返岗单位工资待遇好,5%是因为购买了住房及其它原因。返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向型经济走低,造成就业、待遇等都不稳固,因此更多的人在无法保障稳定就业的情况下愿意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本地企业不断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满足了农民工对务工生活的心理预期,就近就地就业趋势加大。

2、农民工就业选择和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壮大,就业选择从传统的建筑工地更日趋倾向于安全、舒适的工作。因此建筑行业、作业环境脏乱差的行业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逐渐变小。农民工就业的领域更广,大概40%的农民工进电子厂、服装厂,类似“产业工人”,另外60%广泛分布装潢、餐饮、物流、建筑工地等行业中。对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提高工资待遇”依旧是该群体最大的诉求,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的诉求更加多元,薪酬高低已不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标准,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生活品质、职业发展等因素。

4、用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根据街道不完全统计,龙眠辖区内工商业总的就业大概1万多人,全市估计10万人。大量农民工外流让我地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经政府多方协调解决,尚有不少缺口。综合全市农民工就业形势,劳动力总量充足,但“合适”的劳动力不足,结构型短缺已经成为新常态。经过多年发展,龙眠辖区形成输送机械、羽绒家纺、包装印刷、电线电缆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在本地很难招到熟练和充足的员工。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市级层面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研究制定农民工创业政策,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等方式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特色餐饮、旅游、服业等三产融合产业。结合桐城近年来形成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实际,鼓励经济开发区、各镇街工业园项目建设农民创业园、科技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健全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体系,从而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2、着力提升就业技能。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都中学毕业后直接外出务工,既没有老一代木工、瓦工、钢筋工的专业技术,所从事的也大都是力气活,要化解“用工难和就业难”这一矛盾,需大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提升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工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也为企业用工找到“合适”的用工对象。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务工信息传输不畅通,乡村劳务人员基本得不到正规渠道信息等情况,加大市、镇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强化平台职能,全力做好信息发布、公共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推荐培训等工作,定期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会。加大企业空岗报告制度的推广完善力度,使各大园区劳动用工供需情况掌握在劳动就业部门手里,发挥好基层基础平台的“穿针引线”作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

4、优化企业用工环境。近年来,外出务工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地方经济逐步发展,家乡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就近就地择业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但多数农民工普遍反映,本地企业上班时间长,工资低,假期少,因此规范企业用工,及时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保障员工的正当权益势在必行。

5、营造返乡创业氛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彻底解决乡村人口大量外流,村庄日益凋敝的事实,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建议每年要充分利用春节这一契机,举办专场招聘会,发放返乡创业政策宣传单页,面对面向前来咨询的返乡创业人员讲解各项扶持政策。广大镇街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宣讲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利用乡情、亲情、友情和我市驻外招商机构及行业协会鼓励农民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增强外出务工人员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选树农民工创业成功典型,在返乡农民工中,培养和挖掘一批乡贤,发挥乡贤文化的道德张力,使尊重农民工创业、推崇农民工创业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综合分析报告 篇10

遵照市纪委“关于集中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我们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农村)并居民(村民)组集中一周时间,就当前农村和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关注的热难点问题

1、小偷猖獗,打击乏力,群众为

社会治安担忧。我们在龙泉社区调研时,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今年12月16日晚3:40左右,有7个小偷撬宏泰大厦下面的门市,群众发现后打110报警,警察30分钟之后才到现场。群众问,为什么这么久才来?回答,“我们也要睡觉”,“难道我们不睡觉吗?”由于警察来的迟缓,小偷抢了一个门市的东西跑了。警察当时只是看了看,给几个门市说,“你们提高警惕哈,等上班再处理哈”,随后走了。第二天7:30左右到场,问,“你们进门市没有?”听说店主进去过,就说,“现场你们已破坏了,莫法处理”。说完就走了。基层干部群众说,前几年110反应很快,老百姓满意,现在越来越差了,导致小偷横行,年内,社区内有5幢居民楼的供电线路被偷割了5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2月21日。现在居民也没有看见治安巡逻队的行动了。小偷见屋里没人,还撬人家的铝合金窗子。小偷猖獗,很多居民为社会治安担忧。

2、村组集体经济流失受损问题严重。中坝村反映,1990年,原任支部书记马××以集体名义办贷款企业,后来厂子垮了,集体无任何收益,厂子相关资产还被办厂的人卖了,最后,集体要还承担支付办企业的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责任。银行为追款,就把村办公楼查封,至今没有落实处理,村两委也没有办公场地。白云台社区反映,四居民组原任社长何××,上世纪90年代初,挪用集体公款20多万元与人联办企业,结果,企业没办起来,何××已死亡,集体的钱也没有哪一个采取措施收回。红岩社区反映,红岩社区(原巴中市巴州镇红岩河村)于1994年与一外来客商签定土地租用协议办砖厂,后又几经转让和行政区域调整。目前,有群众反映,相关费用没有收取到位,但当时签协议的有关人员有的已死亡,有的外出找不到人,砖厂也不复存在,造成集体应收资金无从收起的“悬案”。

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参与村(居)、组事务管理的个别代表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个人利益。中坝村三组群众反映,该组在一宗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相关单位先是避开居民组私自转让给第三方,被群众发现后,在与居民组商谈补偿的过程中,个别代表串通“社长”,私下与该单位签定收取2万元“转让协调费”的补充协议,并私分了该笔费用。而后,由他们再串通几个“代表”,并不通过群众大会,就以单个代表户下签字的方式,签定了一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协议。此事暴露,引发了群众多次挡厂。龙泉社区反映,三居民组在处理拆迁安置工作中,个别代表要求,自己的补偿标准要比别人高些。研究方案总是围绕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不同意他的理由,还有人甚至推出,那就不当代表了,要去想方设法阻挡工作。原因分析:(1)个别代表素质低。不能正确定位行使权力,处理问题凭个人的情绪、好恶,超越基层干部的职权。(2)对代表的管理和开展工作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性比较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规定了居民代表的权力,没有对代表如何加强管理的规定。(3)社会存在的“以权谋私”不良现象的影响。

2、“红包”背后可能隐藏损害集体和居民利益的行为。红岩社区反映,一在该社区搞房地产开发的商人,为协调关系,私下给社区基层负责人以红包的形式分两次送上现金2万元。基层干部认为,“红包”之后可能出现开发商压低对居民和集体补偿的行为,他们便当即向管委会作了汇报并上交了“红包”。透过这一事件,一些干部认为,开发商可能有一些对基层干部进行微小的商业贿赂行为。白云台社区三组群众也曾反映,该组弃土场地应收弃土费数十万元,而实际收入很少,可能存在有关人员向居民组负责人送“红包”而使集体应有收益大量流失的嫌疑。原因分析:同样属于商业贿赂性质。只是因为事件、金额、对象都比较分散、微小,隐蔽性很强,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城建、国土执法管理冷一头、热一头。建成区域内,偏重管理。但对规划区较边远的地方,则忽略管理。对单位或开发商的执法管理很快,有力。但对于居(村)民的执法管理,就千方百计推卸责任。主要推给基层干部,强调基层干部“为官一方,守土有责”。处理居(村)民的乱占乱建,一定要基层参加,但处理单位和开发商的,从不给基层打招呼。龙泉社区反映,在一次处理村民的乱占乱建行为的过程中,有执法人员甚至说,“我们不来的,是你们基层干部喊我们来的”。故意制造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认为,城建、国土部门没有履行好执法管理职责。他们要求基层处理村(居)民的乱占乱建行为,但基层根本没有执法的权力。对这种现象,只能劝解说服,配合处理。城建、国土部门在对村(居)民的执法管理,失之于懒、失之于软、失之于缓,是造成城郊结合部乱占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原因分析:主要是管理体制的原因。建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一直是建成区归市建设局管理,未建成区归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但管委会又不是执法主体,没有执法职能。

4、一些单位部门在履行与村组集体的相关经济合同中,单方违约,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杨家坝村五组

群众反映,某单位在与该组签定的租地建公墓的合同中明确,该组群众可以在用地范围内剔枝扫叶,使用道路。但该单位却在并没有与该组居民协商的情况下,单方建了围墙,并在圈围墙的过程中,还多占了部分土地。该组群众的道路、柴木使用权被剥夺,他们有意见。中坝村三组群众反映,某单位租用他们的一宗土地办砖厂,租期将满,该单位却避开居民组又私自转让给第三方,侵占了他们在合同中的合法权益和对该宗土地的使用权。原因分析:一是个别单位在履行与村组集体的经济合同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把自己看作上级领导,忽略了在经济合同中的平等单位,独断专行。二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法律意识不强,不善于依靠法律手段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三、加强新时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

1、切实加强开发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虽然有纪委的编制,但人员配置长期不落实,且设备缺乏,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客观导致了教育、管理、监督、查处等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建议,对开发区纪委、监察科(室),进一步配齐配强人员(同时配置村级纪检员),完善必要的工作设备,落实专项经费保障。

2、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村(居)民的教育管理。重点是依法办事(管理)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民主治村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廉洁办事(管理)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

3、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重点是有效改变开发区内多头管理现象,避免“利益面前争着管,矛盾面前都闭眼”的不良现象。

4、进一步加强对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处。重点是“抓大不放小”,及时对有关线索、现象进行调查,不要等到发展成大案或对集体或群众造成较大损失之后才展开调查处理。要善于知微见著,防微杜渐。

5、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居)民组出让土地、生活安置、拆迁安置、低保评定、财务审核、生产资料分配等方面以及对外经济合同的签定和执行情况,都必须通过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向群众公示后实施,可根据情况选择个别村(居)民组实行小组会签制度。

上一篇:护理应急预案考试题下一篇:高中生清明时节缅怀先烈征文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