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安居调研报告

2024-08-13

农民工安居调研报告(精选6篇)

农民工安居调研报告 篇1

省总工会主席会议文件

农民工进城安居情况调研报告

廊坊调研组

根据省总主席会议安排,10月25日至27日我们在廊坊就农民工进城安居情况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专题调研。廊坊市总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已于先期组织建设局、房管局、公安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农民工进城安居情况大调研召开了协调会,对全市调研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安排部署,并下发了《廊坊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农民工进城安居情况大调研的通知》(廊工办发[2010]37号),要求市直各系统工会及各县(市、区)工会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农民工进城安居情况的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了收集相关材料、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我们深入廊坊市天龙制锯、北方机械、荣盛集团、伊利乳业、海斯建材、大汉乐器和霸州市胜芳镇前进钢厂、金彪玻璃、万鹿建材、梅花味精等10家企业,召开了3次由 1

农民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集体宿舍并深入6户农民工租房居住地了解情况,发放问卷调查1180份。廊坊市建筑行业现有农民工15.8万人,流动性强的农民工2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服务、制造业,还有交通运输、商贸等行业,占农民工总数的77%。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廊坊市总人口396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278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总计157.3万人,其中从业劳动力人口11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5.6%,富余劳动力38.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口24.4%。

此次调研活动涉及到50家企业,1180名农民工。参加问卷调查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32家,856名农民工;服务业企业18家,324名农民工。

在参加问卷调查的1180名农民工中,来源本省本地区684人,占58%,本省外地区378人,占32%,外省118人,占10%;住工作单位集体宿舍573人,占48.6%,租住民房447人,占37.9%,居住城镇自购房18人,占1.5%,每天回农村家里住142人,占12%;只本人在工作城镇居住531人,占45%,2

夫妻在同城居住319人,占27%,夫妻及子女在同城居住189人,占16%;在城镇连续工作时间1-3年的687人,3-5年的210人,5年以上的283人;目前月工资899元以下335人,900-1500元564人,1501-2000元156人,2001元以上125人;劳动合同期限1-3年以下255人,3年以上590人,无固定期限233人,未签订合同102人。

从市区调查情况看,很想长期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631人,占53.5 %。想,但感觉难实现455人,占38.6 %,不想或无所谓94人,占7.9%。根据农民工们反映,进城定居的主要困难:一是难以长期稳定就业;二是工资低、经济紧张;三是难解决住房;四是担心医疗养老保障。目前,对农民工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工资待遇。在问到如能得到补偿或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你是否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和承包土地时,有70%人表示不愿意。农民工希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城镇住房问题。

目前,廊坊市职工总数71万人,农民工2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6%。影响农民工长期就业的因素主要是工资、社会保障和住房。有38%的企业为农民工提供自建的集体宿舍,入住率达100%。企业向农民工提供住房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资金。

今年以来,廊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30人;政府对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5200人,创业培训1000人。

2007年至2009年没有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

(二)目前保障性住房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廊坊市各级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0年,全市已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其他类型住宅建设0.7万套,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今年4月,省政府将全省保障住房指标统一上调了30%。调整后,廊坊市住房保障指标将累计保障9750户,其中筹集建设实物廉租房6000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990套。其中市区筹建实物廉租房3309套、经济适用房1064套。这进一步保障了低收入群体有房住,使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更贴心的住房保障。

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在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庞大的住房困难群体,他们一般属于中低收入阶层,虽然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但却买不起商品房,除了城市中靠生活低保的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同样对住房有强烈的需求。

二是建设资金匮乏。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中除省财政专项资金外,其余全靠配套资金,对于保工资、保运转的市财政 4

来讲存在极大困难。同时,面对各项目的开工实施,资金匮乏将是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实施的最大困难。

三是保障覆盖面低。越来越多的外来农民工在城区务工、经商、就业,生活、定居在城区;还有刚参加工作的农村大学生和没有能力购臵商品房又享受不到廉租房政策的农民工等,这些人同样住房有困难,目前廊坊市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惠及的不够广泛。

(三)“三年大变样”城中村改造情况

廊坊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会议精神,在“三年大变样”过程中,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为目标,大力加强市区城中村改造,制定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和改造规划,并按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实效。

1、总体情况

目前,全市已启动实施16个城中村的改造,已完成拆迁面积152.44万平方米。

(1)拆迁已基本完成的改造项目7个。小王庄,总拆迁面积为6.2万平方米、165户;北昌北队、北昌南队、北昌西队(3个城中村),拆迁面积52.5万平方米、1620户;周各庄,拆迁面积26万平方米、819户;董村,拆迁面积19.26万平5

方米、583户;西小农村,拆迁面积3.3万平方米、186户。

(2)改造方案已经或正在审批,并且实施拆迁预计10月底前完成拆迁的改造项目9个。翟各庄,改造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批通过,目前已签订拆迁协议194户、8.8万平方米;西务,目前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批通过,已协议拆迁135户、4.23万平方米;小廊坊,改造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批通过,目前累计完成拆迁5.5359万平方米,拆迁204户,还剩31户;苗场,改造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批,目前已拆迁45户、2.13万平方米;王寨,改造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批,目前已签订协议105户、3.4万平方米;北小营,一期拆迁工作涉及146户、6.5万平方米,目前完成拆迁房屋6.1万平方米,138户;东辛庄,目前规划设计条件已给定,改造实施方案已初步制定完成,正在通过村民大会审议;北史家务,改造实施方案已初步制定完成,区政府审批已完成,待上报市里。目前项目已启动拆迁,已签订拆迁协议410户、12.6万平方米;麦洼,改造实施方案已制定完成,通过了村民大会审议,正在区政府进行审批。

(3)任务目标之外,准备尽快启动拆迁的改造项目4个。薛家营,改造方案已制定完成,并已经市政府审批,改造范围内土地已完成征转;祖各庄,目前该村改造实施方案已完成,6

正在区里审批。征地告知已结束,待村街反馈回执后进行征地组卷;前进,截止目前,该村改造方案制定工作已完成,正在区里审批。土地征地组卷已上报市局;蔡豆庄,该村改造方案已初步制定完成,正在通过村民大会审议。

2、方法举措

(1)加强机构建设,精心组织。全面督促两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度,市城改办每半个月一调度,由专人定期对已启动改造的项目进行现场巡查,包括拆迁、回迁进展,数据核实,改造项目存在的问题等,针对问题及时协调处理。

(2)科学决策,突破政策瓶颈。廊坊市科学构建政策平台,有效地指导城中村改造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城中村改造暂行规定(修订稿)》、《加快推进市区城中村改造补充意见》及《廊坊市城中村改造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城中村改造政策,对拆迁补偿安臵,实施程序、组织领导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全市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有效保护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益,统筹兼顾了国家、集团、个人及投资者的利益。

(3)典型引路,示范建设。为加大协调和保障村民的基本利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了周各庄、北昌北队、北昌南队、北昌西队等四个村城中村改造。通过有形的拆迁与无形 7 的四个转变(土地转变为国有、村民转变为居民、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制公司),在探索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拆迁改造工作机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下一步城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农民工居住现状

关于现有农民工的住房调查中,涉及的变量主要是:住房形式、配套设施、对居住环境评价、是否更换住处等。从住房形式上看,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和租房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两大主要选择,比例分别高达48.6%和37.9%,因为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工是无力购买商品房,同时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也无法享受政府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因而他们解决居住的主要途径是租住或利用工作场所来解决居住问题。调查同时显示农民工的居住设施是不完善的,住房内无厨房的占样本总体的80.5%,单独拥有洗澡设备仅占25.9%,而余下的74.1%都选择是以合用的形式使用,关于卫生间的使用,有77.6%是无单独的卫生间的。同时农民工都存在着流动性很强的特点,工作的不稳定以及他们自身作为经济型进城农民工的现实迫使他们居住地更换的相当频繁,调查显示有39.1%人都换过一次住处,而换过两次住处的占样本总量的45.4%,换过三次以上的总占样本的10.9%。

从住房的形式上看,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在城市中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状态,而且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租赁城市闲臵的房屋及大量的违章房屋是其主要方式,也包括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在建筑地打工者则多数就住在工棚内。一般而言,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居住方式。经济因素固然也是限制农民工选择住房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城乡所造成的社会政策隔离也迫使农村人无法享有城市人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国家为了解决住房的公平问题,对于城市买不起商品房的阶层,政府牵头开发了经济适用房和价格便宜的廉租房。然而它们的销售对象是家庭收入在某个限度水平下的城市户籍人口。至于农民工则并不享受这个优惠政策,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最初并不是以定居城市为目的,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房屋租赁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工总体的居住条件相对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比如,不少企业注重以人为本,把改善员工的居住条件当作稳定员工队伍的重要手段,自建宿舍或租用单元房,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使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提高。但是,那些规模较小的零散施工项目关心员工生活,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单位还不够多。从整体上看,农民工的 9

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仍然较差,具体表现为:

1、居住面积狭小,房屋设施简陋。调查发现,多数用工单位提供的免费集体宿舍拥挤不堪,设施简陋;农民工租住的房屋一般除了床和必备的生活用品之外,难以找到其它的必要设备。如天龙制锯公司女工考贵红在外租住的房屋只有10平米,而且母女二人同住一室;再如万鹿集团为员工提供的大部分是多人的集体宿舍,只有少量单间供厂内的技术骨干居住。

2、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佳。集体宿舍和农民工租住的房屋普遍存在卫生环境差的问题。由于受收入限制,农民工租用的民房里往往要住进4、5个人,洗衣做饭、夏天冲凉都在里面,房间环境非常脏乱,空气污浊不堪。在座谈中,大部分农民工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表示自己也非常清楚周边环境,但毕竟收入的主要部分还要拿到家中供家人生活开支,所以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

3、缺乏统一管理,安全难以保证。对于用工单位不提供住宿条件的农民工来说,通过租赁民房解决居住问题是其主要手段。但调查显示,有近300人认为居住环境不够安全,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租房来解决居住问题的。在房费较为便宜的城中村里,他们或三三两两合租在一起,或以家庭为单位居住,或单独租住。由于数量较大且居住分散,用工单位和租房户无法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再加上城中村里往来人员复杂,失盗问题时有发生,安全难得保证。据某单位员工讲,近年来在租 10

住屋附近已多次发生丢失摩托车、自行车的情况,对租住房屋的安全问题既担心又无奈。

4、娱乐设施少,业余生活单调。用工单位普遍不重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大多没有文化娱乐设施,部分用工单位虽然也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十分有限。我们走访的企业都建有职工活动中心,但并非每日都向大家开放。职工居住的集体宿舍有的有电视,有的没有。于是,他们的工余时间基本上靠打牌、喝酒、逛大街度过。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租住民房的农民工多没有购臵电视,工余时间多是找老乡聊天或是到附近闲逛,由于生活单调,再加上他们多为分散居住,难以管理,极易引发事端,形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工居住状况较差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不够重视。社会普遍认为农民工是“城市过客”,将来还要回到农村去,进城打工有个地方吃住就可以了,没有把他们当作城市人来对待,没有认识到他们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也不想进行更多的关注。农民工自身也普遍有“城市过客”的心理,认为外出打工,挣钱吃饭是才是首选目标,能省就省是其基本特征,在其主要目标满足之后,才会考虑居住环境的改善,所以,对居住条件没有过高的要求。虽然调查得出绝大部分人对目前居住 11

状况满意或基本满意的结论,但这个“满意”仅仅是有一个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的较低层次的满意。而用工单位则出于追求利润的考虑,改善居住条件势必会增大成本,所以在解决居住条件时,仅限于解决个住的地方,对于农民工居住的条件和环境没有较高的要求。

2、政策缺失且监管不够。当前,社会各界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对招商引资关注度较高,而对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居住情况缺乏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时至今日,国家和省、市尚无解决和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统一的政策规定,还不能从制度上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创造条件,同时也没有明确对农民工进行服务和管理的相关部门和机构,从而造成了对农民工居住状况缺乏全面有效监管的局面。正是由于政策的缺失,使得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廊坊市农民工的居住状况也一样参差不齐。用工单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降低成本和费用方面愿意下大力气,而对提高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不够积极主动,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善。

3、客观条件限制。一是地域限制。如:前进钢铁集团非常愿意为职工建集体宿舍,但土地审批却非常难,政府没有专门的政策文件支持企业征用土地,而购买市场上的用地,价格又十分昂贵,企业本身不具备实力。二是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不足。相关调查显示,廊坊市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12

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80%以上,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较大、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文化的低层次和收入的低水平使他们不敢对居住条件提出过高的要求。部分农民工有意在廊坊买房或租房,但目前的房地产价格较高,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对于自我改善居住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由于农民工普遍存在的“过客”心理,能挣钱就挣,挣不着就走,流动性较大,所以用工单位不愿花大力气去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同时农民工自己也容易得过且过,对居住环境没有较高的要求。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尤其是年轻人把外出打工当作丰富人生经历的过程,没有在一个单位长期干下去的想法,心不安则家难安。

三、建议与对策

我们建议把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采用多渠道、多形式,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安全和卫生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一是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外来农民工数量较多、房源紧缺的县(市、区),近期要抓紧建设一批农民工公寓。建设农民工公寓,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可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农民工公寓以优惠的租金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出租,承租农民工公寓的资格条件,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规定。

二是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民工生活配套设施用房。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应当督促区内企业、单位,严格按照审批要求落实集体宿舍、生活配套设施等建设内容。开发区(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

三是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建设项目不得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四是鼓励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三产留用地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廉租公寓,所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参照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执行。廉租公寓应优先保证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技术骨干和长期外来务工人员。

五是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有职工宿舍或通过租赁、购臵等方式筹集农民工住房房源。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

六是要积极培育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对农民工承租住房较多的区域要切实加强管理,房管部门应及时发布租赁房源、租金价格信息,方便农民工承租住房。

七是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市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他们的居住条件。农民工如符合廉租房、经济适用 14

住房条件的,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八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用自有住房向农民工出租。用工单位要为农民工提供租房信息服务。

农民工安居调研报告 篇2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居民、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享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其中, 保障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是统筹城乡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城乡联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纽带,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 给农村和城镇带来了双重变化。重庆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笔者以重庆调查为主, 对全国及其它诸如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收集[1,2,3,4,5], 在全面、细致调查的基础上, 就如何打破现行制度障碍, 建立保障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有效机制,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旨在促进农民工顺利地、稳妥地进城就业安居, 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1 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制度障碍剖析

全国进城农民工达1亿以上,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02年~2003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 农民工都排在25种职业群体中的最后一位, 农民工固有的能吃苦、不怕累的作风以及低廉的工资与不买社会保险等特点为许多非农产业所青睐。另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近期调查发现, 农民工月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城镇职工的50%, 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 实际劳动小时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农民工在城镇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被封闭的城镇体制抛向城镇公共政策和城镇管理的社会边缘, 他们之所以成为城镇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 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种原因, 但最严重的莫过于制度障碍。

2 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制度保障设计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农民工问题则是当务之急, 必须立即着手行动, 不能有任何犹豫, 要努力实现农民工“上岗有培训, 劳动有合同, 工资有保障, 伤病有保险, 维权有渠道, 环境有改善”的目标, 确保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就业并乐于安居,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 建立城乡真正统一的户籍制度。除保留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居住证外, 其它证件一律取消, 依据合法固定住房与出生地来决定户口所在地, 切断户口与利益之间的关联, 与户口挂钩的公民权益制度分类分层分步协调推进改革, 暂时还没有改革的, 就暂时保持原有形态不变, 待将来改革时再逐步统一, 取消农民工落户城镇对文化程度的限制。

(2)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 确定农民工就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集中政府分散的就业扶持经费, 发挥其最大效应;所有的劳动力市场、行业、工种、企业、事业、机关对农民工免费开放, 向农民工发放“技能培训券”、采取多种模式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给予再就业扶持政策;采取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提供贷款贴息与融资担保等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 实行所有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负责制, 切实贯彻执行新的劳动合同制度, 明确与之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也是用人单位的职工,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直接发放到农民工本人。

(3) 建立惠及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政府并采取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措施鼓励用人单位与社会资金建设低价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廉租房, 并购置统租房, 出卖或出租给进城务工时间长、住房困难的农民工居住;但任何一位农民工最多只能享受优惠房中的任何一种、一套, 享受高层次的必须退还低层次的, 购买商品房的必须退还优惠房;建立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制度, 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工, 可以在长期务工或宅基地所在地就近的城镇获得相匹配的一套经济适用房或定向安置房。

(4) 建立一视同仁的子女教育制度。对农民工子女发放“教育券”, 用于入学或转学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以合法相对固定住所为依据划定入学学校、确定入学资格, 取消借读费、赞助费与户籍制度的限制, 实现农民工子女就近读书并享受与城镇子女同等待遇;过渡时期建立收费学校与不收费学校并行的制度, 其中, 公办收费制学校不宜超过20%, 所收费用一律全部收归财政, 专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5) 建立分类分步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轻重缓急和实际需要原则, 把职业与收入相对稳定、已脱离农业的市民化农民工及退出、失去土地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把与农村联系紧密、流动性强、条件较差的农民工根据自愿原则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并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法分步实施:一是切实落实工伤保险, 实行“同命同价”政策, 农民工受伤或死亡, 赔偿标准与城镇居民一样。二是解决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险和疾病住院医疗保险, 确保农民工看得起病, 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是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用人单位必须给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城镇养老保险, 但不强制要求补缴该制度实施前的养老保险, 将15年调整为5年最低养老保险期并结合使用;对于愿意退出农村土地的农民工, 可直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 用土地换社会保障的, 政府帮助其缴足15年养老保险, 规定不能退保或一次性发放养老保险金。四是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取消户籍限制, 根据自愿原则, 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五是有条件地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六是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

(6) 建立可流转的土地政策。采取补偿或奖励、住房安置、土地换社保、保持在一定时期内享有农村政策不变等方式鼓励农民工自愿退让土地;已在城镇落户、土地连续撂荒一定期限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农民工, 应当退出农村土地;依法不退让土地的, 允许其以土地入股或转包、出租经营。

3 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法律保障构建

3.1 清理并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规章

国家要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及颁布的决定、各部委制定的规章及文件进行全面清理, 各地要对本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一般规范性文件进行彻底清理, 清除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平等性规定。

(1) 修改有关职工权益保障规定, 将农民工纳入其调整与保护的范围。

(2) 修改就业与再就业规定, 将农民工纳入其调整与鼓励的范围。

(3) 修改进城落户规定, 降低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

(4) 修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规定, 将农民工纳入其覆盖范围。

(5) 修改土地法律法规, 建立可流转的土地制度。

(6) 修改程序法律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高效的程序规定。

3.2 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章

建立和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 让进城农民工就业权利、就业过程、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等有法可依。

4 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执法保障探究

(1) 各级劳动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联合设立农民工维权中心, 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2) 劳动保障部门要有效监督用人单位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 一定要确保“强制性”得到有力执行。

(3) 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并负责, 公安、工商部门通力配合, 加强执法监督, 增强监督实效, 规范就业与培训市场秩序, 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 彻底清理和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 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取缔各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 严厉打击就业诈骗和人口贩子, 强有力地促进和保护农民工安全地外出就业。

(4) 强有力地实施《劳动合同法》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就业促进法》、《义务教育法》等, 在近两年内要使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不规范与不履行、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 工商部门配合查处劳动合同不规范、霸王合同等违法行为, 公安机关配合查处限制人身自由、使用童工等行为, 教育部门负责义务教育的切实有效真正实施, 绝不能让法律法规成为一种摆设。

(5)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 切实负责工资拖欠执法, 加强对企业支付工资情况的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检查工作, 对发生工资拖欠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从严给予处罚, 有力保障农民工及其他劳动者的工资得到及时足额支付,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6) 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用于农民工的各项补助、补贴等经费, 要专款专用, 绝不能挪作他用, 更不能侵占、私分等, 否则严处, 要让农民工直接受益。

5 结论

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农民工进城稳定就业、乐于安居是关键, 无论从制度上还是在实践中, 都要大胆创新, 打破现行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尽快制定与完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法律、法规、规章与一般规范性文件, 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解决农民工问题既要注重并遵循我国的客观事实, 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 充分遵循经济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 又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自愿, 引导而不是诱导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 切不可急于求成, 不能一哄而上, 更不能强制进城;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制度, 一种城乡统一的制度, 一种全民平等的制度, 让农民工自然而然地进城稳定就业、乐于安居。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关键, 本文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摸清了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存在的各种制度障碍, 从制度、法律、执法三个层面探讨了破除这些制度障碍、建立与完善推进农民工进城稳定就业、乐于安居的保障机制, 提出了构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法治环境的建议, 本研究成果对加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安居,保障

参考文献

[1]农民工问题调研和文件起草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

[2]张晨寒.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J], 劳动关系.2006:83-87

[3]四川调查总队课题组.四川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调查[J].热点透视.2006

[4]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2006, 1:28-34

[5]赵排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1) :98-100

[6]张智勇.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J].农村经济.2005, 4:123-127

[7]吕萍, 周滔, 高仁航.农民工住房解决方式与现行土地政策之冲突[J].住房保障.2007, 315 (3) :49-51

[8]李春根, 徐光耀.城市农民工就业状况及其社会保障优先序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 86 (6) :55-59

服务农民工 助力“安居梦” 篇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保障,对其顺利融入城市和实现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保障其享有同等住房保障权利,实现“住有所居”已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和努力方向。荆门市中心城区探索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只手”,助力农民工“安居梦”。

一、坚持“四动机制”,强化房源筹集

筹集落实房源是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10年底,我市即启动建设了第一个面向农民工群体配租的大型公租房项目。近几年,我市逐步建立了保障房源筹集的“四动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建、市场供给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格局。

1.政府推动,建立多渠道房源筹集机制

2012年6月,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荆门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并确立了多渠道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房源筹集模式。

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建设。2010年底,市政府在高新区直接投资建设了李宁·凤凰苑公租房小区、康惠小区两个小区,共建设公租房1223套11.5万平方米。小区同步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医务室、超市、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开通了城市公交线。目前,已全部面向农民工分配,有效解决了高新区农民工住房问题。

二是商品房项目无偿配建。为加大保障房筹集力度,从2009年10月起,我市中心城区开始在商品房项目中,按照总建筑面积2%的比例无偿配建廉租住房。从2010年6月起,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对拟出让的商品房用地,市规划部门在出具宗地规划设计条件时,会同市住房保障部门明确配建保障性住房的类型、配建比例、建设标准、位置和建成后的有关事项,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并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到目前为止,共配建公租房1500套。由于配建项目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就学、就业、就医、交通等区位优势明显,方便了农民工家庭的生活和工作。

三是面向社会公开采购。为提高公租房的配置效率,化解房地产库存,满足农民工家庭多样化的住房需求,市政府筹措资金,根据公租房筹集规划和布局规划,2015年在市中心城区公开采购了259套商品房用作公租房,变“订餐制服务”为“点单式服务”。2016年计划再收购公租房200套。

2.企业联动,建立农民工住房房源保障机制

除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外,我市还通过给予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用工需求大、员工住房问题突出的企业,利用自有土地投资建设公租房,专门用于解决本企业农民工住房问题。

3.市场促动,建立支持农民工购房的补偿机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民工则是新型主体、新鲜血液,农民工市民化更是重点和难点。我市正在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单靠住房保障难以全面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还必须促使他们走向市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今年4月8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意见》,对农民工在中心城区购买首套新建普通商品房,实行“1+3”的补助模式。“1”是由市财政部门按照建筑面积分时段递减给予200-100元/平方米补贴。“3”是3个关联企业给予补贴。

4.创新驱动,建立农民工购房的金融保障机制

针对农民工收入低、持续支付能力差等特点,我市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民工购房提供金融支持。

一是强化住房公积金制度创新。去年10月,我市实行了灵活就业人员(含进城农民工)和创新创业人员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制度。同时,在其缴存6个月的住房公积金后,3年内购买我市预售商品房、现房、二手房或保障房时,均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个贷,并享有按年提取还贷等优惠政策。

二是强化金融产品创新。积极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针对农民工和农民购房群体,订制推出“农民安家贷”产品,为其购房贷款提供特色服务。如结合农民收入的季节性特点,借款人可自主选择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等还款方式,可采取按月、按季、按半年或按年的还款频率,并给予手续费减免。

三是创新担保方式。重点是试行建立住房担保置业公司,为农民进城购房贷款提供风险分担或缓释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制度,切实提高了农民工进城购房的能力。

二、存在“四重困境”,影响保障效果

1.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缺失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体制根源。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不管是过去的廉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抑或是限价商品房,都是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对象,均没有将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目前,虽然已将农民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但存在门槛高、操作滞后、覆盖面低等问题。

2.收入财产核查手段缺漏

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有利于劳动力和人才的有序流动。但是,由于车辆、社保、住房等个人信息系统不健全,以致收入认定难,资格审核难。

3.多样化的住房供给缺位

农民工就业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多行业等特点,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工,在住房选择上也有很大不同,进而形成极大的住房需求差异。目前,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公租房间接地将农民工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且供给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农民工,所提供的选择很有限。

4.规范化的农民工住房市场缺乏

针对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市场中介机构尚未形成,服务也不规范,导致大部分农民工租房信息来源窄。中介机构向农民工提供租房信息时,均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相应增加了租房成本。

三、推行四项举措,加快保障步伐

1.加大保障性住房筹集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向其倾斜,同时配套相应的制度支撑,引导保障性住房市场合理健康发展。

一是利用“三房合一”的历史机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降低准入门槛,尽可能向农民工群体倾斜。

二是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职工宿舍,相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是着手解决住房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现状,制定政策抑制住房空置,鼓励闲置住房对外出租。

四是引导保障性住房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供给结构单一的弊端。

2.加大户籍改革力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大规模的城乡间人口流动,已经对现有户籍制度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户籍制度管制功能逐渐弱化。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本地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公平化、均衡化,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

3.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第二代农民工基本不愿返乡务农,而受现有《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制约,其留在农村的宅基地等不能公开转让,村集体组织也无法收回处置,闲置的宅基地无法复垦,导致大量的“空心村”出现。因此,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放开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盘活农村产权资源。可依托国有农业投资经营公司或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对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整理,承接经营或流转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并对农民自愿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给予货币补偿。同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扩大支农资金“补”改“投”试点,切实帮助农民通过股权量化获得持续性收入。

4.加大住房公积金支持力度

一是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可以体现公平的原则,提高其住房支付能力,但是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农民工群体的保障作用有限,应根据“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进行改革。

二是拓宽住房公积金的缴交面。重点推进在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三是加大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力度。政府要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用工单位按时为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

安居工程自查报告 篇4

农村危房调查和农民安居工程工作

自查报告

一、武乡镇概况:

武乡镇地处汉中城区以北14公里处,东连城固、北接留坝、南廷市区、汉武路、褒城县际公路横贯境内,天台山,哑姑山,风家沟田园风景区景色奇秀,三国诸葛亮受封武乡候于此,武乡因而得名,北魏武乡设武乡县,北周设白云县。新中国成立后,汉中设武乡区公所和武乡乡,一九九二年行政区划变更为建制镇。全镇辖21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人,其中住镇人口近1万人,镇规划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境内矿产资员丰富,有锰、磷、硅等12个矿种,农林业资源丰富,是汉台区优质水稻主产区。2009年农业经济总收入29514.9万元,农业总收入79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71.51元。

二、基本情况:

全镇 户,D、C 级危房 户,土坯房 户。

三、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市《关于下达2010第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项目计划通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清洁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认真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工作。

(一)、镇党委、政府文库重视,制定了《武乡镇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武政发[2010]年79号文件)印发了武乡镇安居工程实施注意事项,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二)、按相关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文件精神,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农村危房普查,共普查 户。根据《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房屋危险性定性鉴定方法和标准,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项目264户,上报了264户。

(三)、截止目前全镇已动工建设 户,工作中对每一户开工建设的项目都签定了《安全协议》,都是采用了通用图纸或资源部门设计师的单位设计,并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确保了建房质量和施工安全。

四、存在问题:

(一)、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项目规定完成时限紧,任务量大,项目(规划、土地)审批手续与规定时限不能同时完成。

(二)、安排的建设资金少,群众建设积极性不高,建设进度迟缓。

(三)、建设资金拨付缓慢。

(四)、由于受耕地指标限制,宅基地占用耕地的暂无法进行,群众反映占用耕地指标建设的能否将耕地占用税给予免除。

农民工安居调研报告 篇5

县政协根据地区政协确定的调研专题和今年的工作要点,在狠抓联系乡村抗震房建设的基础上,还针对今年抗震房建设工作任务,专门抽出力量组成专题调研组多次深入到各乡(镇),通过深入建房现场实地走访了解,与工程人员、农民、乡村领导交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我县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

工作的情况。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情况

自抗震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总体要求,按照“整村推进、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大力开展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有效的推进了广大农牧民的住房改造工作,促进了全县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健康发展。

我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总任务为31044户,其中农村为29844户,城镇为1200户。截止2005年底,我县已累计完成抗震安居工程建设11131户44.9万平方米。2006年地区为我县下达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总任务为7253户,其中农村7000户,城镇253户。截止6月5日,全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动工3381户17.5万平方来,占总任务的47%。其中全面竣工302户5200平方米,占总任务的4。目前,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全面推进。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狠抓落实

为切实有效的抓好、管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充实和加强了对抗震安居工程的领导,领导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按照抗震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分工抓好具体工作,并就工程进展中出现在各种问题随时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司题。全县上下层层落实抗震安居建设责任制,把责任细化到每个部门和领导身上。继续采取县领导包乡、各局部门包村的办法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为了提高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还建立了有效的抗震安居工程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抗震安居工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按照“争在平时、比在时时”的原则,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性工作大检查,定期对各乡(镇)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采取悬挂流动红、黄旗制度,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纳入各乡镇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管理,对全年内三次悬挂黄旗的乡(镇)取消其年终评优资格,并对该乡(镇)主管领导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今年结合新农村建设,还加大了对农民修建抗震房的帮扶力度,在大力动员社会全体力量集中帮扶农民修建抗震房的同时,对县直和驻县单位部门的帮扶作出要求,具体实行了县级领导一帮二,科级干部一帮一,一般干部五帮一的帮扶办法,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按照统一规划和庭院“三区分离(即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五个一(即有一个圈畜、一群家禽、一片果园、一块菜地、一架葡萄)标准,结合庭院改造帮助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并发动各族群众相互投工投劳、开展挖地基、拉运沙石料,集中劳力拆除危旧房等为及时开展抗震安居工程,提供了保障。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努力抓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

为确保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县委、政府统筹兼顾,在狠抓当前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把实施抗城房建设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各乡村实际,确定了20个新农村建设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示点村,同时集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总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有限财力突出建设抗震安居工程示范点,最大限度的把庭院改造、沼气入户、农村改厕、畜圈建设和居民区林带、道路、水利设施及村委员办公室、村卫生室、能源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抗震安居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力争示点村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广播电视的目标。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促使抗震安居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三)强化培训,坚持标准,注重提高抗震安居工程质量

县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技术人员的全程培训力度,强化基层技术人员队伍,同时还分批分层次分别对工程施工人员、监督管理人员,村镇助理员(乡、村工程专职负责人员)和建房户进行了培训,特别利用当前修建抗震房现场多的优势,随时就地作为培训课堂,不断扩大建房户对抗震房知识的了解,促使建房户发挥对工程施工全程的了解和监督作用。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利用科技之冬,先后投入2万元,对抗震房建设质量管理人现场施工培训,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累计培训技术

人员达5000余人(次)。通过培训,管理人员及村镇助理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不论是乡镇管理人员还是村镇助理员,都能够大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解决问题.对于当时有疑问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及时与县抗震办专职质监人员联系,严格按照《自治区村镇抗震安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及验收要点》进行监督管理。另外,在工程施工上,采取

建房户自主选择工程承包商的办法,有效地确保了工程质量,而且对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拆除重建并由承建商负担70的重建费用,使承建商吸取返工教训,杜绝了偷工减料现象,确保了工程的质量,这一做法收效明显.

为确保抗震安居工程质量在监管上没有一个遗漏,县委政府要求乡镇村视质量为工程生命,坚决做到工程进度服从工程质量,全县上下都一起用力狠抓工程质量,现在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工程技术监督体系。各乡镇成立了质量监督队伍,实行日常监督制,责任追究制,对抗震房建设进行全程监控,对工程质量和施工的各个环节及主要施工部位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并对施工质量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工程公开暴光,并停止整改返工合格后方能重新开工,并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进度实行全方位跟踪监督。县抗震办经常对八乡一镇抗震安居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指导,经常住返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杜绝施工中偷工减料、以劣充好、违章施工、降低标准、人为延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制定优惠政策,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一是结合县情,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在自治区对特困户、贫困户核定补助标准(3000元/户)的基础上,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物质补助。如免费或半价供应木料,集体拉运砂石料,减免义务工等.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对于具备一定施工技术基础的建房户,允许农民自己承建,特别是对自选并由自已修建的成本较低的木构架土坯房,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修建过程中的指导,既保证质量,又实现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农牧民的经济负担.二是为确保群众建房质量和减轻经济负担,在今年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协调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对全县各类物资、建材市场进行检查,确保了全县建材价格总体平稳.三是根据地区抗震安居工程用水泥实行价格干预措施的文件精神,为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进度,及时将抗震安居工程水泥用量计划分配至各乡(镇),并协调水泥制品企业解决,为抗震安居工程用水泥提供了保障。

(五)加强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为用实、用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确保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县抗震办根据全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分批次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资金一次性核拨至各乡镇,再由县抗震办联合审计、纪检部门对各乡镇按照核发资金对应的建房数,一个一个验收、审查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情况,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补助资金的现象,确保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全部用在抗震安居工程上,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今年,建设抗震安居房的农牧民基本为贫困户、一般户,自筹资金非常困难,上级补助资金比去年又有所减少,农民自筹的那部分资金数额大,而且也不能按时足额到位(除去补助资金3000元,按50平方米面积计算,农民要自筹资金10000-10500元)。当前,有能力条件好一些的农民最多只能到位5000元,有的更少,有的现已向银行贷款上交自筹资金,致使承建商在建房过程中停工等资金,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是当前工程施工的桎梏。另外,农民自备用料如木料不能及时送达,很多施工地点急等木料封顶,这个现象也比较突出。

2、由于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质量要求较高,工程造价低,再加上今年修建抗震房的发包价格基本为每平方260-270元,部分有能力的承建商不愿意参与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当前修建抗震房的施工队伍多为经济实力较小的包工头,施工人员较少,资金后盾不足,工程进度慢。

3、今年修建抗震房成本提高,砖、水泥等用料涨价,再加上接受培训的农民就地打工创收意识不强,使抗震房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影响抗震房进度的一个原因。

4、由于车辆限载限量有规定,现参与抗震房建设的部分施工队能力又有限,部分乡镇承建商在拉运抗震房用材上,不能顺利通过路检,经常受到交通部门的罚没钱款和查扣车照等,影响工程进度。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同时安排专人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使农民应交的资金和自筹木料及时到位,保证工程进展顺利。要给农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充分教育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不要一味的座等,要自力更生,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想办法完成抗震房建设。

2、切实提高各族干部和群众对实施抗震安居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尽可能的协调好各部门包括交通部门的关系,在允许的范围内,对拉运抗震房材料的车辆进行登记实行优惠营运或免于路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实施抗震安居工程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益民利的事情抓紧、抓实。

3、严把工程质量关不放松。今年上半年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今后可能会出现赶进度而松质量的现象,在确保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一定确保工程质量,坚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不放松,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4、进一步做好争取上级资金的工作。由于我县为国定贫困县、贫困基数大,2004年、2005年建设抗震安居房多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富裕户及补助资金较多的特困户。2005年,“2.15”地震后,中央、自治区、地区及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能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当年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今年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反映我县存在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做好争取资金的工作方面多下功夫,争取更多的补助资金。

5、在实施抗震安居建设中,对经济条件差、自筹资金困难的农户,应教育引导其选择成本低的木构架土坯房,并督促农户早动手打土块,准备木料等,对确实有困难的,要想办法给予帮助。

6、当前,在各乡镇村悄然兴起的农民为修建抗震房而专门向银行贷款的做法有效可行。建议协调好银行关系,适当放宽贷款范围,让更多的农民享受贷款保证抗震房顺利建设。

农民工安居调研报告 篇6

查报告

XX镇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在市农村危房改造领

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坚持“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公开公正、分批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扎实推进,使我镇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我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我镇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辖个居民社区,个

村委会,个村民小组,辖区人口人,户。全镇现有危房户,占全镇总户数的%,其中需要拆除重建的一

级危房户,占全镇面积总户数的%。按照市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我镇已对户民居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

设,其中:地震安居工程项目2008年为户,残疾户为户,2009年为户,残疾户为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2010年为户,2011年为户。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确保工作抓到实处。

我镇及时制定了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村组及各任务数和对象、在实施过程中的各方面要求、危房改造对象的补助标准、申报程序和相关部门具体职责。

(二)认真筛选确定,做好农户核查工作。

1、摸底调查。为准确掌握我镇农村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在各村自查的基础上,我们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逐村一一调查核实,并掌握了自愿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的基本资料。

2、筛选确定。根据上级下达给我镇的任务数,严格按照实施标准和条件,对筛查后的危房户逐一进行核实,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上,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小组调查核实、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镇人民政府审核、是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批”6个程序进行,始终坚持“地基审批、贫困属实”的原则确定改造对象。

3、建立档案。为方便查询,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建立了电子档案,将全部危房改造的资料录入软件。同时建立了一户一档,每月上报一次。

(三)做到系统管理,建立了有效的责任机制。

为使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取得实效,我镇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惠民工程来抓,以加强干部管理为手段,以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目的,全面推进了危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起农村危房改造责任机制,与危改户签订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个

人,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村委会、村民小组负主要责任,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严格资金管理,杜绝一切违法违纪行为。

一方面,我镇农村危房改造按“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我镇严格按照“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监督使用”的原则来管理资金,镇政府按建房进度分阶段,经镇、村主要领导审查签字后兑现给农户。为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市建设局、市财政局的要求,我镇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全部使用“一折通”进行兑现,确保补助资金足额落实到户,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农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后,经市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项目领导组织力量验收合格后,补助资金直接打入“一折通”。确保危房改造完成一户,资金兑现一户。

三、取得的成效

(一)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危房改造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公路沿线村寨治理相结合,随着一间间破房、危房被拆除,一堵堵垮塌墙被整理修复,一条条便道被硬化,一栋栋新房的建成,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卫生习惯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乡风文明蔚然掀起,危房改造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抗灾能力得到提高。部分群众原先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一旦自然灾害来临,抵御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危

房改造后,增强了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贫困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

(三)党建堡垒更加坚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情行动,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危房改造,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时时处处凸现出党基层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干部作风得到锤炼。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干部职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诚地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工作一丝不苟,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和好评,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点多面广,工作经费紧张、人力资源不足,工作难度大。

2、农村危房改造中的整村推进点,由于危改资金全部用于危改对象的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严重匮乏。

上一篇:播音与主持专业自我评价下一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