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2024-06-26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精选7篇)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篇1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增加424元,增幅达21。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精心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农民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挖掘“特色”潜力,建好基地促增收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按照“扩面积、攻单产、上品质”的要求,着力做强做优柑桔产业,重点抓好扩园、改品,培育高产示范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争取柑桔总产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良种茶,力争茶叶总产达到11万担,产值达到1.2亿元,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和湖南茶叶第一县;稳定高山蔬菜面积,扩种城郊蔬菜,建好刘家坪、中渡口和南台山三个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按照“科技兴烟、政策扶持、扩大面积、提高品质”的要求,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2000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二、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三、挖掘“市场”潜力,搞活流通促增收

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状况良好,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做活流通文章,挖掘流通潜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完善皂市柑桔大市场建设、楚江农贸大市场、站西路农贸市场、太平马头羊专业市场、东山峰茶叶专业市场和壶瓶山高山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将**建成湘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力争每年农产品年贸易额达到3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柑桔协会、茶叶协会、马头羊协会、高山蔬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力争年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家,新培育100户销售额过100万的营销大户。同时,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在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外销窗口,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三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农业”。通过与外地企业、市场、厂矿等预先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实现农产品“保价包销”、“未收先销”,确保农产品不积压、效率不下降。四是进一步叫响产品品牌。继续举办“柑桔节”、茶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评奖活动

,打造知名品牌,扩大我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销售价格,促进农民从增销提价中增收。

四、挖掘“劳务”潜力,拓展空间促增收

**县农村人口较多,且人多地少,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摊薄了个人的农业收益,这是农民增收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加快剩余劳力向非农业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一是加强行政引导,扩大输出总量。县、乡、村三级层层建立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将劳务经济发展列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制订劳务发展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务经济成长机制和集跟踪管理、督查、考核奖惩于一体的管理办法,形成积极稳妥的劳务输出渠道。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务工素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体系,以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为培训主体,重点培训导游、家政服务、水电安装的劳务大军,打造劳务品牌。力争通过两年的培训,全县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劳务人员占到务工总人数的50,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劳务人员达到3万人。三是切实加强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建立服务保障维权体系,为外出劳工人员提供法律和家庭援助,及时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产生活困难,及时维护务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不受侵害。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篇2

浙江省景宁县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全县土地总面积19.5万hm2, 林业用地16.0万hm2, 占81.67%, 森林覆盖率达79.1%, 活立木蓄积量761.46万m3, 毛竹总立竹量4 023.6万株, 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 景宁县总人口为16.9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02万人, 占总人口的89.72%, 林业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带动畲乡景宁千万农民增收致富。

2 林业技术的促进作用

2.1 加快林业科技推广普及

2.1.1 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普及体系

建立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联系乡镇林业工作站指导技术员制度, 提升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推广作用。在19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林业技术人员中, 由3名中、高级职称的林业技术人员组成一组, 分成6组, 每组联系3~4个乡镇林业工作站指导技术员。

2.1.2 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以林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推进林业现代化, 促进林业成果转化和运用, 提高林农的致富能力, 提升林业科技的贡献率。景宁县林业局林业技术人员紧紧围绕“送一批实用技术, 培训一批技术人员, 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 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结合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做到上下联动, 相互合作, 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送林业科技技术, 先后到鹤溪、东坑、九龙、英川、沙湾等地设点为民服务, 热情接待前来咨询农民, 共发放《毛竹栽培技术》、《林木病虫害知识》、《厚朴》、〈〈林木育苗〉〉等林业技术资料4850份;林业技术人员与村委、农民结对建立高效毛竹经营示范点36个、示范户228户, 进一步推进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而有效提升了林业产业经营科技水平, 促进了当地林农从凭劳力赚钱向靠科技致富的转变。

2.2 深入生产第一线, 促进技术参与

2008年1月下旬以来, 出现近50年罕见的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受灾, 全县22个乡镇 (管理区) 和2个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景宁县林业局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抗灾第一线, 掌握了解灾情, 指导林农开展抗灾救灾, 深入鹤溪镇滩岭村指导竹农如何恢复生产自救, 及时做好受灾毛竹园加强管理, 增施速效肥及受灾毛竹清理销售, 最大限度减少竹农损失, 推动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有效开展。据统计, 这次开展抗灾救灾活动中, 全县抽调了120多名林业技术员参加, 并进行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

2.3 开展“百项技术百名干部进百村”活动

为适应畲乡景宁农村实际, 发挥林业优势, 营造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 技术人员深入到东坑镇深洋、标溪乡预章等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 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 深入种养殖大户 (专业户) 了解掌握各村基本情况及林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开展了调研, 并实地进行了笋竹两用林、中药材基地建设、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 并根据各村实际制定发展规划, 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2.4 全面启动科技富民工程

大大地提高了农村林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 推进了林业产业化进程, 增强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在英川镇黄洋口村建立板栗兴林富民示范基地, 深入示范基地, 指导板栗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同时帮助该村成立黄洋口板栗专业合作社, 通过改造中低产板栗园, 大幅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质量, 深受外地、本地客商青睐。

2.5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建成毛竹现代示范园区、示范果园, 创建1个兴林富民示范乡、4个兴林富民示范村, 建设生态林业基地1 333.3hm2, 竹林抚育改造876.7hm2, 修建竹林道 (作业便道) 60km, 建造灌溉设施10套;完成3.6 万hm2拟新增省级重点生态公益建设及库区沿岸433.3hm2今冬明春造林规划, 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 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全力推进景宁林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畲乡生态文明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 2007-03-16 (2) .

[2]何兴元.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篇3

摘要: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三级教育网络机制是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方式。通过对首都郊区农业大县延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的调研,摸清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探索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总结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三级教育网络 建设现状 优势特点 存在问题 管理建议

实现中国梦,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决定都市农业建设的成败,决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成败、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一、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

延庆县是京郊农业和旅游大县,全县有376个行政村。28万常住人口中,有17万农业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由政府主导,教委牵头,本着构建大职教体系的工作思路,2011年延庆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县、乡镇、村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的工作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体系,进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要求。该意见实施两年来,产生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三级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民培养步伐明显加快

延庆县教委在三级网络体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在设备设施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县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有160人,现已在全县设立了15所乡镇成人学校,在200多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成人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县教委明确了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纽带、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培训网络。

(二)学历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农民学历+技能需求得到满足

为满足农民“技能+学历”的双需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培训。专业全部围绕各乡镇、各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要开设,目前中专班开设果树、蔬菜和药材、养殖、大田、花卉、文艺、综合七大类13个专业,各村开设的专业都各不相同,一村一个样。全县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

(三)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2010年我们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在全市第一个开办了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简称文艺班),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学历培训。2012年为满足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更多的村、更多的农民受益,我们和文委合作,对每村一名的群众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让他们把各村的文化活动组织起来。现已在15个乡镇开办了48个文艺中专班,注册学员2152人,跟班学习的农民有1500多人,其中群众文化组织员中专班有15个,学员涉及全县376个行政村。

(四)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内,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有田间学校24所,共有学员856人;有大专学历教育10个批次,学员286人;每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这个规模在北京市是最大的。

办学效益显著提升。首先是帮助农民致富,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的挣上了工资;在家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田间学习,他们的农业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同时生产的盲目性得到改善,实现了增收。其次,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水平和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我们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百姓对教育的认知度、信任度、满意度,在北京市对各区县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延庆县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我们认为这里面有我们的功劳。

办学影响力明显增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几年来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延庆职教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中国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先后有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中的9个人口大国教育专家、新疆农广校、吉林农广校等到我县考察学习。我们延庆的农民成人教育的办学情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上过新闻联播。

二、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

开展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两年来,我们充分的感受到,这个机制有着旺盛的的生命力。

(一)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有效联动,优势互补

在三级网络教育体系中,各级学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职教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与提供、学籍注册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技能取证及办理毕业手续等工作,既要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校,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又要负责统筹、指导、安排乡镇、村校培训工作,对乡镇、村校的管理和师资队伍有培训和指导职责。乡镇成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进村了解需求,帮助职教中心招收学员,负责协调提供教学场地,负责组织村校的教学组织,上对职教中心负责,下对村校起指导作用。村校一般由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负责管理,上对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负责,下对村民负责,主要职责是了解村民教育需求,收集整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及时向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反馈,协助上课教学组织、教学场地提供和后勤保障。三级网络中的每一级学校都缺一不可,有分工,更多的是密切合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之以前显著增强。

(二)在教育范围上,实现了充分辐射,覆盖全县

延庆县下辖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现在我们的农民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绝大多数村都有培训班,每个村都有学员参加学习。

(三)在学习形式上,实现了工学交替,双轨同步

三级教育网络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充分考虑了农民实际。在办学模式上,采取“两校合一”模式开展农民培训,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农民教育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实现了“教学——实践——再教学”的循环互动,成功地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为使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知识,农闲时间或晚上在村校上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农忙时围绕动植物生长周期上专业实操棵,所以很多课堂就在田间地头。这种办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帮助农民学员解决了工学矛盾,使农民学员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操技能。

(四)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专兼教学,双师施教

现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教学组织的专职教师有160人,另有100多人的外聘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双师合作”教学模式,所谓双师合作培训模式就是每节课都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两位教师一位叫资源人,一位叫辅导员,二人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培训模式在保障机制要求上课前必须有学员需求调研和分析,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依据农民现有起点,台阶要小,以绝大多数学员努力能会为目标,内容以有用、实用、好用、能用为标准,教学中让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这些模式和方法为农民学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供了有效保证,学员享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也体验到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五)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模块教学,双纲并举

现已开设的13个专业都建立了“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提升模块+职业资格取证”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课程都同时制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相应的专业实操课程教学计划。为解决教材问题,由职教中心牵头,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每年都有10来本校本教材面世,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教育教材体系初步建立。

(六)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对学员来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一种技能证书,就增加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与可能。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已充分发挥,通过协调劳动、财政、教育考试等部门,帮助学员在进行学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技能证书考证学习。“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学员的职业竞争力。

三、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级教育网络的机制建设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已经走在北京市的前列。但通过实践与调研,我们发现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很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联动机制建立问题

现在的农民培训工作中很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类的培训,农口负责技术推广类的培训,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督部门负责转岗技能培训等等,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部门,由于缺乏质量监控,培训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多数是从普教转过来的,既没有涉农专业知识,又缺乏给农民授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是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不能任课。

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职教中心一方面依托大专院校对本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把区域内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行业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了100多人的外聘教师师资库,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智力支持。外聘教师多一方面涉及到大量的课时费,增加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不能任课,出现资源浪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调动成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农民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一直没有固定经费给予保障。由于现在开展的各种培训全部是无偿的,所以公用经费根本就不够,职教中心能够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申请项目争取的资金。各个乡镇成人学校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支持,又缺乏项目资金支持,所以培训所需费用只能靠乡镇政府支持,乡镇政府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

(四)乡镇、村级成人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育需求问题

虽然这几年成人学校建设的速度在加快,但是和基础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的乡镇、村成人学校依然存在场地不固定,甚至没有场地的现象,培训设备设施也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五)乡镇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管理问题

对乡镇成人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在机制上存在问题,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干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成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不足。各乡镇成人学校虽然针对乡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基本没有针对性地制定长远的农民培训规划和教学(开班)计划,对于乡镇范围内的所有培训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职能的发挥还存在很大空间。

(六)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问题

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安排和设置主要是围绕农民实际需求进行的,围绕着乡镇、村的主导产业进行的,已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农民素质综合提升的课程比重不足。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来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上,为将来农民成为市民做准备,目前这方面的课程非常缺乏,也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四、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以上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破管理瓶颈,才能实现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内涵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建立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延庆县委、县政府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每年农民成人教育的培训任务都要纳入政府的折子工程,要对各乡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要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建立一个培训组织管理、质量监督体系,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技术能手组织起来,为农民培训提高师资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机制,提高资金支持,对现有成人学校教师大力开展专业培训,要为每位教师确定2~3个专业发展方向,要依托农职院等大专院校对教师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要为每位教师专业实操训练提高支持,要让他们拜外聘教师为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训练。力争用3~5年使所有专任教师成为专业的技术能手,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

(三)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保障

建议政府能够对农民教育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人均教育经费不低于5元/年,是一个最低标准,建议政府要对成人学校给予办公经费支持,乡镇政府每年也应拿出固定经费支持培训工作。

(四)加大成人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

建议按照北京市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开展成人学校建设。

(五)加大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力度

把乡镇成人学校的人、财、物进行整合,实现统筹管理。

1.人力资源的统筹。将现有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的人事关系调整到职教中心,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或兼课,纳入教师管理系列。

2.管理运行的统筹。由职教中心根据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研究办学方向,统一制定规划、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

3.硬件设施的统筹,乡镇成人学校资产变更到职教中心,由职教中心负责财产的调配和管理。

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发展,要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自己成为乡镇成人教育的主阵地,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科技示范与推广中心。

(六)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比重

要对现有培训课程模块进行调整,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的课程比重,要逐步加大现代市民的意识、市民文明要求、城市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培训。要组织人员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课程研发力度,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延庆县“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AEA12077

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篇4

农民创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就业的一个趋势。本文将介绍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共计走访企业80余家,召开座谈会20余次,参加座谈企业代表共计260余人,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60余份,通过访、听、查、问等方式(走访创业户、走访相关农户、走访领导、走访项目实施点,听创业户汇报、听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听调研组干部意见,查看创业规模、查看相关部门实施项目情况、查看领导对创业的重视程度、填写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和收集广大创业者的意见建议。

(一)外出务工人员情况:

外出农民工230928人(男129054人,占%;女101874人,占%)。文化程度:小学53313人,初中95941人,高中(职高)26473人,大专及以上20789人。年龄结构:31岁以下66016人,31岁至40岁53041人,41岁至50岁45748人,51岁以上20298人。从事工种:技工25317人、管理13315人、普工80810人。地区分布:广东省48584人、浙江省27706人、福建省15987人、上海市8467人、其他省20009人、省内县外19411人、县内9266人。截止目前,大约有5000余人在县内创业(其中微型企业464家,大约占9%),累计从业人员达46463人(企业10790人,个体35673人)。创业主要为养殖业(猪、牛、羊、鸡、豪猪、野鸡、兔子、鱼、蛇等)、种植业(茶叶、方竹笋、经果林、中药材、蔬菜等)、加工制造(食品加工、衣服和鞋来料加工、水泥制品、家具、电器等)。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特点

1、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数量逐年增加,发展特色产业(**乡种植食药材玉竹、**镇豪猪养殖、林下养鸡等)数量规模不断加大。

2、大学生返乡创业注入新活力,文化程度明显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0%以上。

3、青年、妇女创业比重大年龄偏轻。50岁以下人员占了70%以上。2012年以来,全县共办理微型企业464户,注册资金4640万,带动就业2320人。

4、农民工创业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镇**坝建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

5、企业联动发展,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新州镇丰利木材加工厂与木炭加工厂合作,实现废料合理利用。

6、搭建交流融资平台,成立青年创业协会。实现会员资源共享,组织会员外出培训,提高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让荒芜的土地重现生机。在调研中了解,农村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都是围绕我县产业发展,承包荒山、草坡,流转撂荒耕地,发展农产品的规模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业,整合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实体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给空巢家庭带来了阳光。在调研中了解,我县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在城镇周边是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大量就近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离乡,改变了以往乡村十室九空的冷清现象,使老人有人照顾,小孩子有人看管,给空巢家庭带来

了阳光雨露。一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办在小城镇和县城,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这些企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二是发展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部分回乡农民工在城镇创办教育、医疗、文化、住宿、餐饮等商业服务业企业,发展房地产业,提供多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直接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配套产业发展。许多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的回乡创业者,是一半在外地创业,一半在家乡投资,他们在家乡投资的工商企业,具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企业的发展水平;他们投资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业,既适合当地的需要,又往往具有城市设施和产业的质量和品位。三是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

3、为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富民强县激发活力。我县农民工在沿海

地区进城就业务工,经受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他们回乡创业,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回家乡,一是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工商服务业发展重要力量;二是成为招商引资,承接沿海劳动密集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三是成为结合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力量;四是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人才。

二、返乡农民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党政领导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

1、没有把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县乡两级政府把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的希望过多寄托在引进外商和大企业上,并为之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小打小闹,交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

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甚至不相信农民工返乡创业能成功,没有把服务返乡创业摆上位置。有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讲话、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措施。

2、政策上不公平。县政府让引进的大企业进工业园区、实行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不了园区,也得不到对园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这就形成与较大企业之间的不公平。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的吸收了城镇待业人员、失地农民,更多的是解决农村不能外出的40、50农民的就业。同样是解决困难群众就业的创业,在城市能得到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得不到这些政策。这又形成与城市创业的不公平。

3、扶持政策落实滞后。据调查,返乡创业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比如扶持城镇再就业的有关政策、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政策、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有些是难以操作落实到位。

(二)服务机制不健全,部门指导不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1、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导不力、服务不到位。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工创业就业底数不清,对中央、省、市、县出台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不到位。很多返乡农民工创业在选择项目时,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帮助予以论证。一些返乡创业项目兴办起来后,后续跟踪服务不够,当初承诺的各项政策落实缓慢、透明度不高。例如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部分返还缓慢、部分养羊补贴、发展大鲵养殖饲养池补助未落实到位;对已成功申报如著名商标等的企业奖励政策未兑现。

2、各项审批办证程序复杂。虽已有一些部门进行了改革,例如商事制度改革,但还有很多部门未简化办事程序。我县目前还未完全实现一站式服务,创业人员办事要多头跑、来回跑,耽误过多时间。有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因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而半途而废。例如办理返

乡农民工证需要4个单位盖章,程序繁琐,让办事人员多次跑,来回跑。

3、有些执法单位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执法态度较差。

4、办事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努力营造适合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公共管理服务环境,还是采取管、卡、压的做法。办事难仍然是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对于一些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更是如此。有些人说返乡前受到热情对待,办厂时也有人服务,但是企业一旦落地,再想找政府部门办事,解决问题就十分困难。根据对返乡创业者反应,认为审批企业或立项难 政府部门乱收费、企业负担重,开办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手续复杂,程序繁多,辗转多个部门,差不多是环环收费。一些部门甚至去企业吃、拿、要。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多数投资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些政府部门的违规行为无疑加重了创业者的经济负担。

(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调查表明,近八成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开业时主要靠自有资金,把打工中积累的有限资金集中用于租地建厂和设备投资,开业后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比较突出。资金不足基本是依靠民间借贷,到银行贷款的不多。部分企业产品有市场,因融资难,无力扩大规模。90%的返乡创业者反映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返乡创业融资难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资金返流城市,供给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供给渠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家。二是贷款利息高。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月息为 厘,加上贷款申请过程发生的交际费用,月息实际超过1分,年利息超过12%。三是缺

乏信用贷款,只有抵押贷款。初创企业抵押物缺乏。同时,小企业的设备不能抵押,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抵押;抵押折扣高,对抵押资产的评估只能达到资产价值的60%左右,再折半放贷;农业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差,不能抵押,土地不能抵押,贷款更加困难。四是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担保机制难以适应。一方面是县的富民担保公司、就业局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发挥作用不好;另一方面是忽视对中小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五是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极少。比如农行、农发行对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创业,支持基本没有。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布局。县内缺乏科学合理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布局,没有明确主导的发展目标,各自为阵。一是没有依据市场需求和突出我县产业特色,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二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搞重复建设,以致企业规模小,产

业链条短,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往往是产业搞起来之日就是败下去之时,这在种植业养殖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发展。一是政策因素用地难。由于城镇建设造成土地紧张,返乡农民创业用地审批困难,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企业开办和发展所需,特别体现在一城三区范围内。二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问题多。返乡创业人员中大多数从事种养殖业,需要大量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但在土地流转方面没有相关参考办法,大多数农民不愿流转土地,也存在因土地流转价格不确定而造成合同难以签订情况。三是水、电、路等设施不通畅。发展种养业的一般都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自然条件很丰富,但普遍存在水资源匮乏、电力和通讯设施差、交通设施跟不上的问题,直接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降低了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六)返乡创业者综合素质不高,创业培训工作力度不够。一是创业者缺

乏相关的创业知识。返乡农民工大多数有创业意向,创业冲动,虽然在外出务工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经验,但在工商、税务、金融、科技、管理、劳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意识,难于适应市场、驾驭市场,造成在创业道路上困难重重。二是创业培训覆盖不广,缺乏针对性。虽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开展了创业培训,但存在短期培训的多,长期培训的少;培训内容趋同的多,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少;培训初级人才的多,培训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少;培训以完成考核目标任务的多,注重实效的少。

(七)缺乏对创业就业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工,他们靠流转土地,大规模搞种养殖业和其他加工业,他们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有些一个小微企业同时从事好几样产业发展,其创业很艰辛,意义非常之大,但是少有人去关注过他们,更多的却是

一些服务部门打着服务的旗号去收这要那。党委政府缺乏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激励。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一是把返乡创业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列入重要日程,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制定返乡创业专题规划,专项推进返乡创业工作,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一至少召开两次会议,重点研究协调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组建专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指导农民工创业就业,对返乡农民工选择的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信息延伸。在重点村建设信息公开栏,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辟用工信息专栏,结合六五普法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保障平台

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中介组织参与到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中来。五是继续运用好523农民工节这张品牌,扩大影响力,积极宣传和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接地气。一是强化政府部门效能建设,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全部审批部门入驻政务大厅,并对各项审批事项和手续办理流程进行公示,切实解决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加大对农民工返乡情况的长期跟踪监测,了解其所需所想所求,协助返乡农民创业项目申报及评估认证申请,开展经常性的返乡创业项目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传输相关信息至县有关部门。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就地转移和输出。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要抓好乡镇与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与畅通,实现资源

共享,发挥效应。对有资金积累、有市场信息、有管理经验、有创业就业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实行特别的联系与服务,为他们创业就业提供方便。四是加强问责和公众监督。针对群众反映办事效率慢、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等现象要严肃处理。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改进资信评估制度,要进一步扩大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特别加大对发展中企业的资金扶持。二是设立创业基金,由县级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创业基金由财政部门管理,经贸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民企配合工作,鼓励创业成功人志愿加入创业基金。三是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支持信用联社采用的信用证制度、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加强县富民担保公司支农贷款担保力度,金融机构出台相应便民措施,使国家出台的扶

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措施惠及返乡创业者,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所需。四是落实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三个十五万政策,养殖补贴、小额贴息等优惠政策及时兑现,鼓励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落实好黔微贷微型企业贷款项目,柜员信贷通贷款项目,由政府出资给我县微型企业提供1-2年会计记账服务,建立企业信用,诚信贷款。五是发挥青年创业协会与两家银行签订的保证金贷款协议的作用,帮助一定数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六是根据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合法运作的相关规定,制订相关激活民间资本的具体办法,推动民间资本合法运作,释放出民间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巨大潜力。

(四)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一是认真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注册资金认缴制,实行先照后证改革,简化经营住所登记条件,着力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工作。释放改革红利,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强化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合理规划。鼓励成立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通过打破行业区域界限、优先安排用地用电用水、奖补贴息、税收优惠、优质服务等措施,因地制宜引进、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完善创业基础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继续完善小城镇、工业园区、各类果业、养殖业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建议在工业园区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集中建立简易厂房,可通过廉价租赁或限期免费使用等方式提供给初期创业者,以此解决土地征用和环境评估等问题。二是鼓励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例如结合大数据黔北呼叫中心落地我县,大力发

展电子商务产业;充分利用好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或观光农业;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人才、信息、技术、就业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结合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家政、维修、护理等社区服务业。三是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和措施,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制定适合我县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四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尽量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道路、用水、用电等问题。

(六)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实效。要优化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培训的资金、物力、师资等,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运用SYB、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职工素质提升等培训平台,建立职业中学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聘请高校

或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定期不定期地对创业者开展专题讲座和企业管理咨询诊断,现场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到先进地区的成功企业参观学习、委托锻炼等形式进行技能、法规、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经济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

(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创业热情。一是政治关心。对返乡创业就业中的优秀者,在安排两代表一委员给予倾斜。二是精神鼓励。每年定期表彰返乡创业典型,在荣誉上给予更多机会。如劳模评选、巾帼创业之星、最美创业女性等等,召开创业典型宣讲会。三是经济激励。对返乡农民工创办并安置农村劳动力达20人以上的企业,由县级财政一次性给予1000050000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奖励,对优秀劳动者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先进个人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的奖励。四是协作发展。充分发挥创业协会、促经会等平台作用,鼓励成立合法化的社会团体,促进返乡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篇5

陆春雷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首要目标。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库区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稳定提高传统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本开源,多措并举,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民增收现状

2008年,全县统计数字,戴庙乡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应在3500左右,其中,土地收入人均1200元,工资性收入人均2200元,经营性收入人均150元。从统计的数字上分析,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苦;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和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力劳动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饿主要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受一麦一豆传统模式影响,我乡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虽然在蔬菜、畜牧等产业的得到

了发展,但发展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种、养、加等方面大户少,农业所占比重大,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低,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空间较小。

2、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乡、村两级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欲望还不够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有关执法部门还存在收费高、办事慢的问题,经济发展坏境还不够优化,尤其在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面还存在重说轻做的现象。

3、群众思想保守。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的制约和障碍,绝大多数人愿当打工仔打工妹,不愿当老板,愿把钱存起来不敢把钱动起来,戴庙乡48个村,3.6万人,截至3月底,信用社存款1.5个多亿,人均近5000元,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230家,私营企业16家,商机不浓,经济不够活跃。

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乡农业龙头企业有6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三、对策及下步打算

为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1、挖掘“特色”潜力,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在抓好水产、畜牧等主打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蓝、西瓜、大蒜、经济林、棉花、桑蚕等,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梁山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择部分村推行土地有偿流转,建设中药材和食用菌标准化养殖基地。进一步挖掘畜牧和生产养殖的传统优势,在金山洼水面推行产品升级,养殖桂花鱼,台面上养殖蛋鸭3万只,新发展规模养鸡户10家,规模养猪户10家,其中养殖野猪户1家,规模养驴场1处。成立渔业、养鸡、养猪、蔬菜4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种养成本,发展技术推广。

2、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努力打造四大基地。以省级标准化渔塘建设为契机,在金山坝以西建设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兴达奶牛场为龙头,建设

奶牛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优质奶牛800头。以金凤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肉食鸡饲养加工基地,以黄河滩区为重点,建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桑蚕生产。二是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引进大户规模经营。年内争取建设成两处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支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种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经营、流通等各种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四是争取上级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内完成7000亩的沙化地改造任务,使其达到水、电、路、渠等配套完善。积极抓好各种小型排灌渠系建设,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搞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吸引投资400万元的耐森木业落户我乡,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学习商老庄发展藤编的经验,引导妇女、老人从事来料加工。

3、挖掘“市场”潜力,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支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以上海相武运输公司党支部为依托,支持帮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到上海等地城市货物运输,2007年我们组建了生峰运输有限公司,今年将对车辆进一步整合,再组建一家新的物流公司,彻底扭转单打独斗的局面,力争年内新增加大型运输车辆800台,新增收入8000万元,努力打造货

物运输特色乡镇。强力发展物流、旅游和家庭副业。主动与梁山县城相承接,发展运输和商贸。力争在旅游开发上有所突破,建设一处农家乐,一处渔家乐,发展家庭副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0家。

4、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篇6

——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文章-http:///找范文,到]不少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深入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前景、对策和建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县委政研室近期组织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和发展农村经济上,很好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应切实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现状:亮点闪烁,成效初现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已初步呈现出多形式、多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个;有会(社)员个,带动农户户;拥有基地亩,辐射面积亩。

从发展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创办主体多元。主要有产业大户创办、技术能人领办、龙头企业带动和集体单位主办等四种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和。二是合作领域广泛。主营业务涉及养殖、种植、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其中从事养殖业的家,占;从事种植业的家,占总数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家,占。三是运作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其一是技术交流型。全县共有个,占总数的。包括安化县花木盆景协会、平口镇王里坪水果技术研究会等,主要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能培训,进行试验、示范和交流信息。其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有个,占总数的。包括平口镇丛阳村水果协会、杨林乡木瓜种植协会、田庄乡桃中村中猪养殖协会等,主要是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根据生产过程和会员利益的需要,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规模发展生产基地,统一产品销售。其三是经济实体型。有个,占总数的。包括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碧源果业合作社、木子养殖合作社等,主要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特别是销售、加工产品系列化服务。

从我县的实践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加强了农户、企业、基地之间的利益对接,一方面促进了产业基地的形成,另一方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育,在合作组织的联结和推动下,基地和龙头企业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是一个专门从事柑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年成立以来,该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柑桔基地和果农会员,同时通过设立产品保护价和建立利润分配返还机制,提高果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已吸收入股社员户,联系桔农户,联系柑桔基地个、面积万亩。四年来,该社共外销柑桔多吨,使柘溪库区个乡镇的柑桔商品率由原来的提高到以上,柑桔产量增长了一倍。

二是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以农村技术专家、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他们讲什么农民听,他们教什么农民懂,他们让做什么农民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借助这种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采取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等方式,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迅速有效地传播给会员和农户,形成了一支与专业机构相配合,与农民直接相连的群众性科技推广普及队伍。这支队伍弥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较好地衔接了政府专业推广普及机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缩短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平口镇丛阳村水果协会是由当地的技术能人刘丰国发起的合作组织。在该组织的推动下,丛阳村投资万元修建了科教楼,创办了科技夜校,并配套开辟了亩科普实验基地,聘请县农业局水果研究员刘干生、高级农艺师曾子明为常年科技顾问,经常性地组织果农学习栽种、施肥、嫁接等果树栽培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期以上,使岁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至门农业实用技术。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篇7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米脂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合理布局,推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十一五”末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1.73万只,较“十五”末增长15.6 %,羊子饲养量达到23.83万只,较“十五”末增长-0.06 %,生猪饲养量达到4.86万头,较“十五”末增长-0.07%,家禽饲养量达到70万只,较“十五”末增长20%。全县肉蛋奶的产量分别达到467吨、2943吨、1222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34%、69.3%、-25%,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20.3kg、12.8kg、5.3kg。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3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8.6%。发展现代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至2009年,全县动物防疫工作获的全市评比第一名,2010年,全县畜产品安全获全市评比第一名。

一、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1、规模化养殖渐成主体。

2006年米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米脂县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饲养、政策性扶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每年在各乡镇新建2个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大户,促使畜牧业生产结构由分散型不断向规模型转变,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全县已有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390户,如桃镇牛沟村、印斗镇对岔村、桥河岔高家沟村年生猪饲养量都超过1万头,养殖户和养殖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收入的70%以上,年出栏生猪、牛、羊、家禽占全县年出栏总量的65%。畜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饲料、兽药、加工、冷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10多万农民参与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我县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饲养、政策性扶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并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以东区抓生猪、西区抓羊子、北区抓笼养鸡、城区抓奶牛为重点,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郇家河、天花界、白兴庄、惠家沟等村成为我县白绒山羊良种养殖基地村。郭兴庄乡郇家河村全村在家人口——人,2010年饲养绒山羊达——只,存栏——只的养羊户有——户,——只以上的养羊户有——户,且羊子平均产绒在1斤左右,养羊纯利润达到——万元。桥河岔、十里铺、杨家沟、桃镇等乡镇的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桥河岔乡七里庙村全村现居住102户,366人,2010年全村出栏肉猪8342头,收入258万元,占大农业收入的82.5%,占总收入的53.5%。沙店镇近年来狠抓笼养鸡建设,是全县笼养鸡“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010年全镇笼养鸡存栏达25万只,养鸡户遍及全镇31个村,君家沟、高家圪崂、张坪等村的笼养鸡存栏都在2万只以上。沙店镇高家疙崂村,全村有人口490人,现住人口230人,规模笼养鸡养殖户就有18户,笼养鸡收入达到280万元,按全村人口算,人均收入5714元;按现有人口算,人均收入1.2万元。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成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390户。

2、布局结构得到优化。

根据我县地域特征和基础优势,县政府确定以东区抓生猪、西区抓羊子、北区抓笼养鸡、城区抓奶牛为重点 综合5个产业发展优势区,全市呈现出猪羊禽三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改善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我县先后引进了长白猪、大约克猪、白绒山羊 等优质高效畜禽良种,生猪、羊子、禽类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80%,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2、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

畜禽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是提高畜牧养殖效益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畜禽良种化程度迅速提高,白绒山羊通过良种引进和改良,产绒量由原来的250克提高到400克以上。郭兴庄乡白兴庄村2002年从辽宁盖州引进白绒山羊176只,通过近几年的改良,目前全村存栏380只,羊绒平均产量达到500克以上。李站乡天花界村全村93户402人,在家户数为45户154人,现存栏羊子618只,养羊户为43户,饲养10只以上的户数为35户,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养羊收入占到75%。这些村已经成为全县白绒山羊良种示范基地。猪品种大多数为世界著名的长白、约克夏、杜洛克、斯格尔及其杂交品种,家禽良种化已达到90%以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正大模式”标准化猪舍、笼养鸡标准化鸡舍、标准化舍饲养羊圈舍得到大面积应用,畜禽自动饮水、自动给料先进设备得到推广,饲料的科学配置和现代化加工技术、动物的防疫技术、畜禽无公害生产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养殖户中,逐渐被养殖户所接受,这些都预示着我县的畜牧业生产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3、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采取加强领导、科技扶持、技术培训、实施优惠政策、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和程序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动物检疫等措施,提高了农户的养畜意识和商品意识。为了进一步把畜牧科技全面有效地推广应用到畜牧生产全过程中,米脂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每年抽调科技人员派驻到各村、各户,进行畜禽圈舍改造、配合饲料使用、青贮饲料、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指导。配合县农工部、科技局、扶贫办,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入手,逐村进行培训,采取专家技术讲座、科技人员辅导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4、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年努力,各级、各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普遍得到加强,各乡镇每年都能投入人力、物力齐心协力搞防疫,建成了一套疫苗注射、挂标、档案登记等完整的防疫体系,确保一些重大疫病在我县没有扩散流行。在动物检疫方面以“强化监督检疫、以检促防”的原则,从难点突破,狠抓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疫监督技术,提升检疫监督执法能力,确保进入流通领域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目前全县的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得到新建或维修。乡村防疫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县现有乡级防疫员13名,村级防疫员200名。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建成全市畜牧养殖大县、强县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对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认识仍有差距,许多农户对发展畜牧养殖还仍停留在种地防灾年、养鸡换油烟、养猪为过年的层次上,没有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

二是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和各类项目资金予以扶持,但在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不少农户想扩大规模,但受到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一时难以建设。

三是对发展生猪产业,走自繁自育的路子认识还不够。广大养殖户在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上,大部分仔猪靠外面引进,增加了疫病扩散空间。即便是个别生猪养殖大户,也是猪肉价格涨了养母猪、猪肉价格跌了杀母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四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影响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畜禽产品销售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水平低,拉动能力较弱。目前全县仅有龙镇驴肉加工、乔氏土鸡等小型加工企业。大量畜禽产品只能以原始产品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六是畜牧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薄弱。县级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加之多数人员知识老化,远远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我县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编制2名,加之现有人员多数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队伍扩充刻不容缓。二是村级动物防疫网络需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加大村级防疫网络建设,加大投入,保障动物防疫工作有条不紊。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建设力度

要着力推进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再进一步巩固提高已建成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的基础上,每乡镇要按照每年新建2个养殖专业村(养殖户要占到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养殖业总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发展10个养殖大户(羊子存栏50只以上、生猪存栏100头以上、鸡存栏2000只以上)的要求,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生猪、羊子、笼养鸡等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小区,发展一批农牧、林牧结合模式的家庭适度规模示范场(户)。积极推广牛沟、高家沟村“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沙店镇益农专业合作社养殖模式、高家疙崂村10万只笼养鸡标准化养殖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发展养殖专业村——个、养殖大户——户、养殖小区——个。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短、平、快”的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要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带动农民的增收能力。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提高农民抵御市场的风险,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控,打造如龙镇驴肉、驴板肠等区域特色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等经济组织注册特色畜产品商品。加强品牌宣传,组织参加省市有影响的产品展览会,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认知度,拓展县内外畜产品销售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三是切实加大以草定畜推进力度

要大力推进“以草定畜、动态管理”模式,对各乡镇、各村的草场面积、饲草生产能力、养殖户的基本情况和牲畜饲养量及圈舍建设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登记,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对羊畜分布情况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各乡镇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舍饲养畜的优惠政策,在种草、圈舍建设、品种改良、饲草加工利用给予激励、扶持。选择基础比较好的乡镇、村进行“以草定畜”示范点的建设,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羊子单只收益,以典型带动整体,一定要将牲畜饲养量控制在草场承载能力范围,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发展。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支持草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草地建设和草业发展,建立健全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坚持推进人工草地建设,大力推广优良牧草新品种,突出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坚持农牧、林牧结合,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坚持落实基本草地保护、草畜平衡、舍饲养畜等制度,创新草地经营体制,推进草地规模化经营。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提高草原执法监督能力,加强草原虫鼠害防治,加强草原防火,确保草原安全。

四是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属地管理,政府负总责,部门司其职”的原则,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进一步完善市、县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充实力量,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制度,配备检测设备,培训检测人员。突出抓好奶站监管和建设,提高准入门槛,规范生鲜乳经营秩序。切实加强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规范指导养殖场(户)安全用药,着力治理使用违禁药、超量使用兽药以及不执行休药期等突出问题。

上一篇:2022马钢认识实习报告下一篇:小学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调研报告